骨髓有核细胞容积约8%,髓腔内小淋巴瘤侵犯骨髓样细胞增生,形成大片,三系细胞减少伴轻度纤维化,特殊染色Fe

【血液学相关新闻】染发20年,得了血液病(科普:什么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浙江在线10月11日讯
& & & &杭州天气转凉,爱美潮客也蠢蠢欲动。近段时间,去理发店剪头发,染发的人很多。店里的发型师告诉我,染发的热度跟温度成反比,秋冬季节店里染发膏消耗得特别快。  不过,经常染发的人,可要注意来了,染发剂会要命,可不是瞎说的。  64岁的邱阿姨,家住在山清水秀的临安清凉峰。因为经常头晕、乏力,国庆节前她到杭州来看病,一大堆检查之后,她听到了一个拗口的名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跟白血病一样,这也是一种肿瘤性疾病;但治疗效果,比白血病还差,发病率却是白血病的2~3倍。  仔细询问病史后,省立同德医院血液科副主任陈志炉医生推断,邱阿姨患病跟她20多年的染发史有很大的关联。  邱阿姨告诉医生,自己40来岁就开始染头发,多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要染,白头发窜出来,要经常补补颜色。  &染发剂的有效成分是对苯二胺(PPD),会对造血干细胞产生影响,是公认的致癌物质。&陈志炉说,人的头皮很薄,而且毛细血管非常丰富,如果经常染发,这些物质就会渗透到血液、甚至骨髓中,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  陈志炉还遇到过一个理发店的学徒工,在店里专门帮客人染头发的,才19岁,工作不到1年就生病了。  &这个小伙子,每天都要接触染发膏,虽然手上的皮肤很厚,但反复接触,也会吸收一部分PPD。&他说,MDS一般好发于老年人,像这样年轻的病人,往往跟职业有很大关系。  在陈志炉所负责的病房里,除了邱阿姨,还有9个MDS患者,占了20%,而在5年前,也就1、2例而已。他认为,环境中风险因素越来越多,也导致这两年MDS发病率越来越高。  但与白血病不同,MDS的早期症状,比较&温柔&,容易被忽视。邱阿姨就是这个情况,她自己回忆,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是大半年前的事情了,以为是贫血,没有看医生;这次头晕厉害了,才来到医院。  每年体检,都会做血常规检查。&MDS会引起贫血,但是因为血细胞受损,形态异常,会变得很大,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血常规检查就可以确定。&陈志炉说。
【相关新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年轻化& & & &有反复染发史、有机溶剂或油墨接触、新房装修后短期内入住等,这些因素多与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有关。昨天,记者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了解到,该院血液科成为沪上首家荣获MDS基金会认证 &优秀中心&。据悉,目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总体发病率逐年攀升,其发病率和难治程度均已超过白血病。  &在我国,60岁左右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最高峰,但也有约三分之一左右是年轻人!&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李晓教授分析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主要是一种老年恶性血液病,但在亚洲发病率又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十分确定,但通过追问病史,一般与多有反复染发史、有机溶剂或油墨接触、新房装修后短期内入住史等因素有关。目前研究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与有机苯化合物的接触密切相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平均年龄在58至60岁,在年龄大于80岁的人群中,年发病率可达到10万分之十二至二十,男女均可患病。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社会工业化程度提高,该病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总体发病率逐年攀升,其发病率和难治程度均已超过白血病。  目前,在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大约每年至少收治100多位新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人,在规范诊断的基础上,除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和国际预后积分系统进行准确分类,对每一位病人进行低、中、高危预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位病人按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进行个体化治疗。  由于该病误诊率高,为此,专家提醒,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往往以贫血、出血、不明原因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检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皮下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等,部分病人可见肝脾肿大等,多数病人表现为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少数为单纯贫血、血小板减少或白细胞减少,此时就该引起注意了。&&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来自《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特点为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具有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危险。【分类(型)】FAB分类(型): 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 ;环形铁粒幼细胞RA(RA with ring sideroblast,RARS) ;原始细胞过多RA(RA with an excess of blast,RAEB) ;转化中的原始细胞过多RA(RAEB in transformation,RAEB-T);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WHO分类(型): 难治性贫血( RA ) ;环形铁粒幼细胞RA ( RARS )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 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 ,RCMD ) ;原始细胞过多RA 1、2 ( RAEB 1、2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无法分类(myelodisplastic syndrome,unclassifiable, MDS-U ) ;5q-综合征【病因】:原发性MDS:无明确病因 。可能的病因包括病毒和苯治疗相关性MDS:有已知的化疗、放疗史,化疗药物通常为烷化剂【临床特点】:1、主要发生于老年人。 2、难治性慢性进行性血细胞(可一系、 二系或三系)减少。 3、易发生感染和出血,尤其进展期患者。 4、可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尤其进 展期患者。 5、临近或发生白血病转化患者,其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基本相同。【实验室检查】:1、 血象:绝大多数患者有贫血,可同时有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见于约50%的初诊患者。血细胞一系、二系或三系发育不良;2、骨髓象:多数病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少数增生正常或减低,伴血细胞明显发育不良。&&&&&&&&&&&&&&&&&&&&&&&&&&&&&&&&&&骨髓 &/ &外周血红系:幼红细胞巨幼样变,多核,核碎片, 大(卵圆)红细胞 核形异常,胞浆着色不均,有不规 增多,有核红细胞 则缺染区,嗜酸点采,巨大幼红细 胞,巨大红细胞,异常核分裂相 &/ &大(卵圆)红细胞增多,有核红细胞粒系:较早期细胞嗜天青颗粒缺失或异常粗大,较晚期细胞特异性颗粒减少 或缺如,胞浆嗜碱着色不匀(周边 深染而核周缺染),成熟中性粒细胞颗粒缺如,胞浆持续嗜碱,假 Pelger-Huet核异常,核分叶过多, 核叶异常& / &&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同骨髓中所见巨核系:小巨核细胞(1~3个核),淋巴细胞样小巨核细胞,核分叶明显,多核巨核细胞,颗粒异常,巨大血小板& / &巨大血小板,偶可见&小巨核细胞&骨髓增生减低型MDS的特点:约占MDS的10%~15%,常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骨髓穿刺2个部位以上),原始细胞增多,伴 / 不伴发育不良,或原始细胞不增多伴显著发育不良。常有7号染色体异常,转白率与典型的MDS无差别,中位存活时间较典型MDS长。&&&&&&&&&&&&&&&&&&&&&&&&&&&&&&&&&&3.细胞化学染色:骨髓铁染色常显示细胞外铁丰富,大多数病例的铁粒幼红细胞增多,有的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ringed sideroblast)。&4.骨髓组织病理检验:多数病例骨髓造血组织过度增生,主要表现为不成熟粒细胞增多,并有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5.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35%~70%病人有染色体异常,而80%以上的继发性MDS患者有核型异常。骨髓细胞克隆性染色体核型改变以-5 / 5q-、-7 / 7q-,+8,12 q-,20q-,-Y,等较为常见,此外还有11q-,13q-等。孤立性5q-异常是MDS的一个特殊类型。 分子生物学异常有ras点突变 、P53基因突变、细胞周期的网络调控系统异常以及凋亡调控基因异常等。三个危险组:(1)低危组:细胞遗传学正常、孤立性 5q-、孤立性20 q-及-Y ; (2)高危组:复杂细胞遗传学异常, 大于3个重现性异常,或7号染色体 异常; (3)中危组: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
【诊断】1、诊断学思维要点:(1)&贫血、出血、感染,全血细胞减少 (尤其难治性的)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对单一血细胞减少者,随访非常重要。(2)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改变和原始细胞多少是MDS诊断和分型的最重要依据。 在考虑诊断时,不但要分析血细胞发育异常的类型,还要注意其数量的变化。(3)原始细胞不增多的MDS较难确诊,不易与再障鉴别,骨髓组织病理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4)要注意观察患者对常规治疗的反应、排除其 他疾病,尤其是排除具有血细胞发育异常表现 的其他疾病,避免误诊。(5)对暂时不能明确诊断者,应密切随访,了解 临床和血液学变化动态。(6)对明确诊断者要坚持随访,了解治疗反应和疾病的进展状态。2、FAB MDS分型诊断标准
&*a,b,c 3项中具备1项即可诊断3、WHO分型对FAB分型的修正:(1)将原始细胞&20%作为AML诊断标准,取消RAEB-T类型;(2)对于那些有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如t(8;21)(q22;q22),AML1/ETO; t(15;17)(q22;q11-22),(PML/RARα))等异常者,尽管骨髓原始细胞&20%,在以前的FAB分类中为MDS,现在应诊断为相应的AML;(3)新增&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 育异常(RCMD及RCMD-RS)&(4)新增&5q-综合征&亚型;(5)按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的比例将 RAEB再分为两型: RAEB-1和 RAEB-2(6)因CMML同时具有MDS和骨髓增殖性疾 病(MPD)的表 现,将其纳入新病种&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 殖性疾病(MDS/MPD)&中;(7)将缺乏RA、RARS、RCMD、RAEB分类特征,外周血与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 的MDS归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无法分类(MDS,U)&亚型
【诊断】&WHO MDS分型及诊断标准(2001年)
难治性贫血
无或罕见原始细胞
单核细胞&1&10^9/L
仅红系发育异常
原始细胞&5%
RS&15%红系细胞
RA伴有环状铁粒幼红细胞
无原始细胞
仅红系发育异常
原始细胞<5%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
血细胞减少(2系或3系细胞减少)
无或偶见原始细胞
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小于1&10^9/L
2系或3系发育异常细胞&10%
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RCMD伴有环状铁粒幼细胞
(RCMD-RS)
血细胞减少(2系或3系细胞减少)
无或偶见原始细胞
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小于1&10^9/L
2系或3系发育异常细胞&10%
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RA伴有原始细胞过多-1型
(RAEB-1)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小于1&10^9/L
单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原始细胞5%~9%
无Auer小体
RA伴有原始细胞过多-2型
(RAEB-2)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5~19%
单核细胞小于1&10^9/L
单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原始细胞10%~19%
MDS,不能分型
血细胞减少
无或偶见原始细胞
无Auer小体
单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血小板正常或增多
原始细胞<5%
巨核细胞正常、增多伴核分叶过少
原始细胞<5%
孤立性5q&细胞遗传学异常
无Auer小体
【一些鉴别】&骨髓低增生性MDS与CAA(慢性再障)的鉴别: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一型发育异常(RCUD)是指单一系列细胞发育异常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的MDS。包括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N)、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T)。还包括伴有单系病态造血的难治性两系细胞减少。
①细胞减少定义为:Hb<10g/dL,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1.8&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
②病态造血的标准是指:各病态造血细胞系发育异常细胞&10%。某些情况下,若出现决定性的MDS形态学和(或)细胞遗传学证据,即使上述数值不在此范围,也不能排除MDS。多数情况下,数量减少的细胞系与病态造血的细胞系相同。在作出MDS诊断前,必须排除造成细胞病态造血的所有非克隆性因素(如药物及毒性物质接触、病毒感染、免疫紊乱等)。若未出现克隆性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必须从最初检查开始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若在观察期内出现决定性的形态学或遗传学证据,方可诊断为MDS 。RCUD患者外周血极少出现原始细胞,若出现基本可排除RCUD。
①临床上有RCUD表现的患者,连续两次检查,外周血原始细胞君<1%、骨髓原始细胞<5%,则划为MDS-U;
②若外周血原始细胞在2~4 %,骨髓原始细胞<5%,且其他条件符合MDS的诊断标准,则应划为RAEB-1;RCUD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细胞减少的类型有关。补血治疗对细胞减少疗效甚微,但对生长因子的治疗反映良好。【检验】1、血象和骨髓象(1)RA:是一种单独以红系发育异常为特征的MDS其外周血中RBC通常呈正细胞正色素或大细胞正色素,而低色素RBC通常呈现色素不均或双形性,可见RBC大小不均和数量不等的异形RBC。原始细胞少见(<1%)。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和PLT形态及数量正常,但也可见一定程度的减少。RA骨髓中,幼红细胞减少或显著增多,红系异常造血也可从轻到中度,且&10%幼红细胞有明显的发育异常,主要表现在:①核异常。可见核出芽、核间桥联、核碎裂、多核及类巨幼样变;②胞质异常,可见空泡形成,PAS染色呈弥散状或颗粒状阳性;③幼红细胞中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5%)。骨髓有核细胞中可见原始细胞(<5%)中性粒细胞和巨核细胞发育正常或仅有轻度异常,异常细胞均<10%。(2)RN:是一种单独以粒系发育异常为特征的MDS其外周血或者骨髓中发育异常的中性粒细胞&10%,主要表现在核分叶过少及胞质颗粒过少。但必须排除由药物治疗、毒性物质接触、感染等因素造成的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他髓系细胞无明显异常(<10%)。(3)RT:是一种单独以巨核系发育异常为特征的MDS&其特征表现是:评估&30个巨核细胞,发育异常细胞&10%,可见低分叶、双核或多核巨核细胞及小巨核细胞。较骨髓涂片检查,组织切片检查更常见异常巨核细胞,且常超过10%。巨核细胞数量可见增多或减少。其他髓系细胞无明显异常(<10%)。2、遗传学:50%的RA患者有细胞遗传学异常,可有几种不同的获得性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常见的有del(20q)、+8及5号和(或)7号染色体的异常。上述异常对RA的诊断有价值,但特异性差。RN/RT患者一般少有,个别RT患者可有del(20q)。&
二、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RARS)为MDS的一种,发病率约占MDS的3~11%,多见于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65岁,男性多于女性。其典型特征为:贫血,红系细胞形态发育异常,且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占幼红细胞的比例&15%,非红系细胞无明显增生异常。骨髓中原始粒细胞<5%,外周血中无原始粒细胞。诊断RARS时,必须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继发性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多见于非致癌性因素,如酒精、铅和苯、异烟肼等)。临床表现与贫血有关,通常为中度贫血,伴有铁负荷过多症状,部分患者同时伴有PLT或中性粒细胞减少。【检验】1、血象:主要表现为正色素大细胞性/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外周血血涂片,红细胞呈现双形性,多数呈正色素,少数呈低色素。外周血无原始细胞。2、骨髓:主要表现为幼红细胞增多并伴有红系病态造血,常见核分叶及类巨幼样变。中性粒细胞和巨核细胞无明显异常(异常细胞<10%),充满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多见。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5%。骨髓涂片铁染色显示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5%。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为铁染色涂片上&6个铁颗粒环绕胞核&1/3周的细胞(WHO的MDS分型将其定义为:铁染色涂片上&10个铁颗粒环绕胞核&1/3周)其他类型的MDS也常见环形铁粒幼细胞:①RAEB,即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过多且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②RCMD,即幼红细胞中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5%,且非红系异常细胞&10%,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或单核细胞增多。3、遗传学:有5~20 %的RARS患者可见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常仅涉及一条染色体。&
三、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是MDS的一种,多见于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70岁,女性多于男性。通常伴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和两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发育异常(红/粒/巨核 系),发育异常细胞&10%。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中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外周血单核细胞<1&10^9/L。多数患者有骨髓衰竭表现,伴两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减少。细胞减少和病态造血标准上述,不再重复。
①若出现多系病态造血,且外周血原始细胞为2~4 %,骨髓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应归类为RAEB-1;
②若有多系病态造血,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有auer小体,则应归类为RAEB-2;
③若多系病态造血,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则应归类为MDS-U。在一些RCMD-RA病例中,环形铁粒幼细胞可&15%【检验】&1、血象:血细胞减少,无或有极少量原始细胞(<1%),无auer小体。外周血单核细胞<1&10^9/L。2、骨髓象:骨髓增生通常明显活跃,2系或2系以上髓系细胞病态造血。①中性粒细胞发育异常往往表现为假Pelger-Huet核(胞质颗粒稀少和/或胞核分叶过少伴染色质聚集),骨髓原始细胞<5%。②部分病例红系病态造血显著,幼红细胞胞质有空泡,胞核明显不规则,包括核出芽、核间桥联、核碎裂、多核及类巨幼样变。可见数量不等的环形铁粒幼细胞,通常占有核细胞<15%。③异常巨核细胞也见,包括不分叶核、核分叶少、双核或多核及小巨核细胞,
小巨核细胞是指体积近似或小于早幼粒细胞,不分叶或两分叶核的巨核细胞,是巨核系病态造血最可靠/常见的特征。3、细胞化学染色:幼红细胞PAS染色可见空泡阳性,胞质可呈弥散性阳性。4、遗传学:高达50%的RCMD和RCMD-RS患者可见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包括8号染色体三体、7号染色体单体、del(7q)、5号染色体单体、del(5q)、del(20q)等。&
四、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是MDS的一种,主要见于50岁以上人群,约占所有MDS的40%以上,初诊时有骨髓衰竭症状,如贫血、PLT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中原始细胞为5~19 %,外周血为2~19 %。根据患者生存率及白血病转化率不同分为:①RAEB-1型:外周血原始细胞为2~4 %,骨髓原始细胞5~9 %;②RAEB-2型:外周血原始细胞5~19 %,骨髓原始细胞10~19 %。如有auer小体,也应归类为此类【检验】1、血象:血片中常有髓系三系细胞异常,包括异性RBC、巨大或颗粒减少的PLT、中性粒细胞颗粒/分叶过少。血片中常见原始细胞。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红系造血旺盛,常伴大红细胞或巨幼样改变。幼红细胞发育异常,可见核出芽、核间桥联、核碎裂、多核及巨幼样变。粒系增生活跃,常见中性粒细胞增生伴不同程度的发育异常,其主要特点为胞体小、核分叶过少(假Pelger-Huet核)、和分叶过多、胞质颗粒过少和(或)假Cheiak-Hihashi颗粒。巨核细胞常增高伴发育异常,以分叶少的小巨核细胞、不分叶及多个分开的核为特征3、骨髓活检:多数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表现为不成熟粒细胞增多,并有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其定义:正常情况下,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位于骨内膜表面,MDS时在远离血管及骨小梁的骨髓中央区存在聚集成小簇或片状的此两种细胞(5-8个细胞),即为ALIP。每张骨髓切片上有&3处者称为ALIP阳性,多见于RAEB。少数病例可增生正常或减低。此外还可见到巨核系形态、定位异常和网状纤维增生等改变4、免疫表型:原始细胞常表达一系或多系抗原,包括CD38、HLA-DR、CD13和/或CD33、CD34和/或CD117阳性。部分病例可表达CD15、CD11b和/或CD65、CD7及CD56.5、遗传学:约30~50 %的患者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包括+8、-5、del(5q)、-7、del(7q)、del(20q)。&
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孤立5q丢失(MDS 5q-)又称5q-综合征,是MDS的一种,主要见于中老年女性、发病的中位年龄为67岁。其特点为贫血伴/不伴其他细胞减少和/或PLT增多,伴孤立性del(5q)细胞遗传学异常。骨髓中原始粒细胞<5%,外周血<1%,无auer小体。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与难治性贫血有关,通常较严重,近50%患者有明显的PLT增多。【检验】1、血象:通常为大细胞性贫血,可有轻度的WBC减少,PLT正常或增多。外周血偶见原始细胞(但一般<1%)。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正常,而红系通常表现为增生减低。巨核细胞增多,胞体正常或稍小,胞核常不分叶和分叶减少;相比之下红系和粒系的病态造血不常见。骨髓中原始细胞一般<5%3、遗传学:孤立的5号染色体q31~q33间多条带的缺失,且缺失及断裂点的位置不同。若有其他任何细胞遗传学异常(Y丢失除外),都不应归于该类疾病。
二、The Lancet综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最新诊疗进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无效造血,导致血液中血细胞的减少,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5%的MDS患者继发于其他原发肿瘤放化疗后,这种情况更常见于老年人MDS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细胞遗传学的改变(伴或不伴基因突变),晚期患者可出现基因的广泛甲基化。MD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血细胞的减少(贫血、感染、出血等),其诊断主要依靠外周血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增生活跃的骨髓象,伴或不伴原始细胞的增多。MDS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骨髓中原始细胞所占的百分比、血细胞下降程度以及细胞遗传学是否有异常。对于低危MDS的治疗,特别是伴贫血的患者,主要包括生长因子、来那度胺和输血。高危患者可考虑去甲基化药物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发病率和病因MDS确诊的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5至70岁,大约10%患者是50岁以下。患者中,男性略多,发病率高于女性,但伴5q缺失的这类患者女性远高于男性。MDS年发病率大约在4/10万,未发现有种族差异。与西方国家相比,亚洲患者发病年龄较早,伴5q缺失的较少。有明确病因的MDS患者大约占15%。儿童患者中,大约三分之一具有遗传倾向。这些遗传性疾病包括:唐氏综合症、范科尼贫血、神经纤维瘤。成人中,由遗传导致的MDS并不常见,但询问病史时应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的患者,如MDS、急性髓系白血病或再生障碍...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骨髓纤维化的影像诊断
我的图书馆
骨髓纤维化的影像诊断
病例一:女,47Y病理:骨髓纤维明显增生,可见片状粒红系细胞,粒红系比例略升高,红系稍减少,均以中晚幼阶段细胞为主,巨核细胞不少,可见一个双圆核巨核。Ag(3+-4+),Fe(-)。(骨髓活检)符合骨髓纤维化。病例二:男,58Y病理:送检骨髓,髓腔内纤维明显增生,未见骨髓造血细胞。Ag(4+),Fe(-)。(骨髓活检)符合骨髓纤维化(纤维化等级3级/根据Tefferi et al 2006)。含纱射影 :原发骨髓纤维化是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列,都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本病的特征是贫血、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和髓外造血。外周血可见泪滴样红血细胞,存在肝脾肿大。骨骼X线片显示不均一的骨密度增高。X线片上显示密度不等。病例三:男,39Y骨髓活检)灰白色组织2条,长0.3cm,直径0.2cm,全埋。骨髓腔内纤维明显增生,其中可见极少许造血细胞。Ag(++++),Fe(-)。(骨髓活检)符合骨髓纤维化。含纱射影:1.定义: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chronic idiopathic myelofibrosis,CIMF),是以巨核细胞和髓系细胞增殖、骨髓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和髓外造血为特征的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又称原因不明性髓样化生、伴髓样化生的骨髓硬化、慢性粒细胞-巨核细胞性骨髓增生、特发性骨髓纤维化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属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CMPD)范畴。 2.病因:CIMF的病因不明,有的文献报道部分病例与暴露在苯与离子射线有关,目前还没有家族性的CIMF的病例报道。3.发病率:CIMF确切的发病率目前还不清楚,估计每年的发病率为0.5-1.5/100000。各年龄均可发病,但更多见于七十岁左右的老年人。男女发病率几乎均等,儿童的发病率很低。 4.CIMF的临床表现:大约有30%的病人在初诊时没有病状而是因常规体检时发现脾大或者血常规计数发现贫血或者血小板减少。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疲乏,呼吸困难,体重减轻,盗汗,低热,和出血,以及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痛风性关节炎和肾结石。髓外造血可累及肝、脾等任何部位。70%~90%伴脾脏肿大,50%伴肝脏肿大。5.CIMF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1).血细胞形态学异常 外周血出现幼红、幼粒细胞出现于90%以上的病例,以中幼及晚幼粒、红细胞为主。半数病例可出现原始、早幼粒细胞及红细胞。外周血出现异形的泪滴样红细胞是CIMF(纤维化期)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性的血象。血片中还可见巨大畸形的血小板,伴异常颗粒。  (2).血细胞数量异常 纤维化前期,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纤维化期约60%的患者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轻度升高。半数患者白细胞数在纤维化前期轻度升高,大多在10~20×109/L。同样,50%的患者在纤维化前期血小板中、重度增高。纤维化期,尤其是伴巨脾者,血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部分患者呈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  (3).血细胞功能异常 部分患者白细胞吞噬功能下降,NBT还原能力受损,氧耗异常,髓过氧化酶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降低。血小板对各种诱导剂的聚集率、脂质过氧化旁路代谢活性等降低。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4).组织化学染色 部分病例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的积分升高,部分病例正常,甚至降低。  (二)骨髓象   约1/3以上的患者骨髓穿刺时出现“干抽”,或呈“增生减低”。取材满意的骨髓涂片常显示粒、红系大致正常,巨核细胞可轻度增多,部分病例可见小巨核细胞增多。涂片中可出现和外周血同样的各类细胞形态异常。  (三)血液生化   血尿酸可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维生素B12及血清组胺均可见增高。  (四)染色体检查   大约有60%的病例出现血细胞遗传学异常, 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最常见的有13号或20号染色体长臂片段缺失,即del(13q),del(20q),其他染色体异常还包括+8、+9-、部分1q三体及7号与5号染色体的异常(与曾接受过细胞毒药物治疗有关)。6.影像学检查:   1.骨X线及磁共振显像(MRI)检查:  (1)骨X线检查,约40%的病例显示骨皮质增厚,骨小梁条纹消失,骨髓腔明显缩小,而骨密度不均匀地增高,呈毛玻璃样改变。骨盆、椎体、肋骨、锁骨及颅骨最易累及。晚期可波及四肢长骨,其中以近端股骨、肱骨为多见。上述改变常呈对称性分布。少数病例在骨髓纤维化部分发生骨质吸收,骨X线检查显示半透明区,类似于多发性骨髓瘤的骨质改变。罕见的病例,骨质局部由于并发粒细胞肉瘤,出现溶骨性损害。  (2)有报道近端骨的MRI,可用于病变分期及评价疾病的进展。  2.骨放射性核素显像:胶体99mTC显像可揭示骨红髓中单核-巨噬细胞功能,CIMF时大部分病例骨骼不显像,或显像明显减弱,仅脾、肝等部分有大量99mTC积聚。 骨髓纤维化(简称骨纤MF),其特点为骨髓纤维化、髓外化生、脾肿大、幼稚粒、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异型性及泪滴形红细胞增多。因为MF可以是其它疾病的部分表现,也可以是独立的恶性增殖性疾病,亦可向其它疾病转化,故也被认为是一种综合征,通常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MF主要病理改变为骨髓纤维化及脾、肝、淋巴结的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的发生是由中心向外周发展,先从脊柱、肋骨、骨盆及股骨、肱骨的近端骨骺开始,以后逐步蔓延至四肢骨骼远端。 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期: 1、 早期全血细胞增生伴轻度骨髓纤维化期:骨髓细胞呈程度不一的增生。红、粒、巨核细胞系等均增生,以巨核细胞最明显。脂肪空泡消失,网状纤维增多,但尚不影响骨髓的正常结构。造血细胞占70%以上。骨髓基质以可溶性胶原蛋白增加为主。 2、 中期骨髓萎缩与纤维化期:纤维组织增生突出,占骨髓的40%-60%,造血细胞占30%,巨核细胞仍增生。骨小梁增多、增粗,与骨髓相邻部位有新骨形成。各个散在造血区域被网状纤维、胶原纤维、浆细胞和基质细胞形成的平行束状或螺旋状物质分隔。 3、 晚期骨髓纤维化和骨质硬化期:MF终末期。以骨质的骨小梁增生为主,占骨髓的30-40%。纤维及骨质硬化组织均显著增生,髓腔狭窄,除巨核细胞仍可见外,其他造血细胞显著减少。此期骨髓基质成分中聚合蛋白为主,主要表现纤维连接蛋白,外连接蛋白和tenascin分布增加。含纱射影:临床上可引起MF的病因很多,明确PMF诊断必须排除其他以MF为主要表现的SMF疾病。PMF与常见的SMF疾病鉴别如下:1 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 CML、ET、PV的病程中尤其在晚期均可出现SMF,应该仔细鉴别:① CML 在SMF前有较长的白血病病程,有特征性的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红细胞形态学正常,多无泪滴状红细胞,一般脾脏肿大明显。② PV 在发生SMF前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红细胞增多和红细胞容量升高过程、有多血质的临床征象,且合并SMF的PV一般病情发展快。③ ET 部分PMF的病人病程中Plt明显升高,而且ET病人晚期常发生SMF。但ET病人在发生SMF前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以Plt明显升高为特点的病程,通常有血栓栓塞或出血性并发症,多无泪滴状红细胞。2 骨髓转移瘤引起的SMF 恶性肿瘤(尤其是乳腺、前列腺和甲状腺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髓易引起SMF,部分能找到原发病灶。血常规与PMF相似,一般脾脏不大或轻度肿大,骨髓像或骨髓活检可以见到明显的转移瘤细胞。部分患者从病史、临床表现和部分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与PMF相似,易造成临床上诊断的混淆,但骨髓活检及骨髓活检滚片可发现转移瘤细胞。3 AMF 已正式定义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穿常呈干抽,骨髓像多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20%,其中≥50%的原始细胞为原巨核细胞,免疫表型表达CD41、CD61或CD42。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无泪滴状细胞,骨髓活检显示类型难定的原始细胞浸润,伴有明显的MF,根据上述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的特点可以鉴别。4 MDS伴SMF 患者具备MDS特点,脾不大或轻度肿大,骨髓中有明显的病态造血现象,骨髓活检可见不成熟细胞异常定位,MF程度轻且以网状纤维为主,部分病人有遗传学异常。5 AIMF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约12%可以出现SMF称为AIMF,以SLE多见,为免疫机制所致,AIMF多见于女性,可以发生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前、同时或其后,ANA阳性,抗dSDNA可增高。
发表评论:
馆藏&19388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淋巴癌骨髓移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