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凯瑞德瑞德摩尔有卖桌游的地方吗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舌尖上”的兰州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一  谈记酿皮:会馆巷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天10时整,光顾兰州会馆巷的人们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推着三轮车,穿着洁白的工作服,系着黑色的防水围裙,在巷子100米处电线杆上悬挂的“谈记酿皮”招牌下,支开一顶遮阳伞,打开三轮车车厢,动作娴熟地切酿皮,兑调料,然后称斤装袋,有条不紊地开始他一天的生意。从开始摆摊到收摊前,或骑车或步行前来摊点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竞相购买,在人来人往中构成了会馆巷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二  酸儿辣女:“馋住”顾客的心  昨日11时,记者走进了木塔巷中小有名气的酸辣粉店:“酸儿辣女”,听名字,让记者联系到一句民间俗语:对于孕妇,生男生女讲究酸儿辣女。这家“酸儿辣女”讲究的可不是这个,老板王建玲告诉记者,当初为酸辣粉起店名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要符合兰州人的吃饭口味,其次,名字要叫得响亮,在多次斟酌下,决定起名为“酸儿辣女”。  鸡丝酸辣粉、鱼块酸辣粉、酸辣王中王、全家福、一道道菜名吸引着顾客的目光。“老板,鸡丝酸辣粉”,一位年轻时尚的女性进门后没有看菜单就要了一碗鸡丝酸辣粉坐了下来,看来,这位一定是常客。老板王建玲忙着招呼店里的客人,记者与这位常客董女士聊了起来,董女士告诉记者,她是经朋友推荐来这里吃酸辣粉的,吃过第一次就上了瘾,那种酸、辣、麻的感觉在董女士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三种极端味道对味觉的冲击,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董女士告诉记者,她工作的地方不在西关,但只要到西关办事,就一定要吃“酸儿辣女”,每次吃完不仅味觉上得到了享受,而且还会觉得开胃,食欲大增。“夏天吃一碗酸辣粉,身上冒汗的感觉真的很舒服,感冒一下子就好了。”董女士对“酸儿辣女”的酸辣粉赞不绝口。  在与董女士聊天的过程中,老板为董女士端上了她要的鸡丝酸辣粉,看起来只是一碗清汤的酸辣粉怎么会有董女士所描述的如此美妙的味道?这时,闲下来的老板王建玲说话了:“别看我们的酸辣粉没有红色的辣椒,颜色看起来清淡,但是味道绝对够正。”王建玲告诉记者,她们不用红辣椒但是汤中却有酸辣味,是因为她们采用了泡椒与酸菜的融合,但并不是简单地将二者放在酸辣粉中。  酸辣粉的汤是由店里的厨师大清早炒制成的,每一步都是有顺序的,先将泡椒与清油一起炒到入味,再放入酸菜炒1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这就相当于咱们吃的臊子面中的臊子,等到中午加上水,一边加热一边盛给顾客。”王建玲说。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三 千余名食客每天“再回首”  昨日中午12时,家住广场西口的黄丹又领着女儿来到了位于道升巷的再回首餐馆,小店一如既往地火爆,64个座位已被食客坐得满满当当,53岁的黄丹一进门就开始找寻座位,在顾客快要用完餐的地方站着等待,31岁的女儿忙碌着排队点餐,由于正值中午高峰期,再回首小店排队点餐的顾客已经从店门口一直延伸到店外,排队的顾客有20多人。  两份酿皮子,一份肉馅饼,一份甜醅子……在经过五六分钟的等待后,这是母女俩每次来小店必吃的美食,全部呈现在眼前,母亲迫不及待地用手拿起肉馅饼吃了起来,女儿也拿起勺子,品尝自己钟爱的甜醅子。  从20年前再回首开业那天起,黄丹和女儿就成了这里的回头客,许多年过去了,女儿已从当年的小学生变成了一位母亲,如今,黄丹的外孙女也加入到了光顾这家小店的行列,共同见证她们幸福而充满回忆的“再回首”情结。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四  马兰芳酸奶:有人一次喝了14碗  “这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酸奶。”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怎样的酸奶让网友如此称赞,昨日,记者根据网友描述的位置找到了这家酸奶店,仅仅是一个不足1平方米的小摊,一张小桌子周围寥寥可数的几个凳子,意外的是坐满了人。不到1分钟,一位男士付过钱后起身离开,一位女士紧随其后坐了下来,要了一碗酸奶后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记者海小燕文/图  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酸奶小摊上基本没有空位,总是一位顾客刚起身,就有另一位顾客坐下,记者粗略数了一下,不到5分钟的时间,共卖出了8碗酸奶,这个不起眼小摊的人气可见一斑。终于,记者见老板闲下来了,才上前询问,小摊老板名叫马兰芳,今年62岁,说要采访,老板有点顾虑,害怕把自己制作的酸奶与“皮鞋”酸奶挂钩,影响生意,记者说明来意后,这位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并不断地告诉记者:“我家的酸奶可不是电视上的那种酸奶,这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  朴实的老人告诉记者,她在小西湖卖酸奶已经好几年了,起初,没有任何手艺的她,同样摆着小摊卖甜醅,因为赚不到钱,她放弃了,从朋友那里学习了做酸奶的方法,第一次由于没有掌握住温度和时间,酸奶发酵的时间太长导致酸奶过酸,后来在自己慢慢地摸索中,才一步步地做到了现在这种酸甜适中的程度。  “一斤牛奶只能做这样的一碗半酸奶。”老人指着酸奶碗说。一碗酸奶需要六两牛奶,每斤牛奶的进价是2.8元,按照每斤只能做一碗半,每碗卖3.5元,加上其他的一些成本,每碗酸奶只能挣5-8毛钱。老人说,正是因为生意好,才会有钱赚。她告诉记者,所有的制作和销售都由她一人完成,前一天将牛奶制成酸奶,第二天去卖,卖得好的时候一天要回好几趟家取酸奶。  “我每天要制作60斤牛奶,夏天天气热,可以常温发酵,几个小时就好了,我夜里基本上都是不睡觉的,忙乎下来前半夜就过了,到了冬天发酵酸奶的时候,就要靠电褥子的热量和泡沫箱的保温,才能让酸奶很好地发酵,时间也要比夏天长一点。”马兰芳告诉记者,她每天用自己家的酸奶做引子,不害怕有什么添加剂,保证纯天然。
  赶上直播咯!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六  黄家园肥肠面:一碗吃个肚儿圆  肥肠面作为兰州独有的特色小吃,在兰州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就相当出名。在四十年代,怀忠黄家园肥肠面,金城无人不晓。从先前黄家园10平米小土房子里重新立牌营业,到如今箭道巷宽敞、明亮的新店铺,怀忠黄家园肥肠面已经走过了整整21个春秋。  今年45岁的马怀忠是地地道道的兰州人,家住七里河区,从19岁开始,他就和肥肠面打上了交道。  早在解放前,黄家园肥肠面馆就在七里河区存在着,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食客光顾。马怀忠的父亲以洗肥肠工的身份,在这家面馆打工,后来,由于诸多原因,黄家园肥肠面馆再未继续经营。  “挣钱不挣钱,吃个肚儿圆。”1991年,在父亲的鼓动下,马怀忠父子俩重新挂牌经营黄家园肥肠面馆。  “不足十平米的小土房,但生意还是蛮不错的。”马怀忠说,依靠父亲先前的洗肥肠经验,以及自己的不断摸索,小店从一开业就拥有火爆的生意,这些小小的意外收获,更加坚定了他将肥肠面做大做强的信心。  1997年,马怀忠从国家商标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怀忠黄家园肥肠面”商标,9年后,因拆迁将整个店铺搬迁至箭道巷102号,店面规模扩展到200平米,楼上楼下可容纳90名客人同时用餐。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七  辣子牛肉面:吃的就是冒汗的感觉  天上下起毛毛细雨,这天气真是吃牛肉面的好日子,“牛肉面?那必须是辣子牛肉面啊。”家住文化宫的蓉蓉出门后打了一辆出租车直奔七里河职工市场向东的巷道,停在了辣子牛肉面门口,“人可真不少啊”买了票后走到取面窗口,朝着师傅招呼一声:“师傅,下个细的”“姑娘,几勺辣子?”“10勺,师傅”,一分钟后,蓉蓉从拉面师傅手里接过一碗漂满了红红辣子的牛肉面,看到一个座位,径直走过去坐了下来。  蓉蓉津津有味地吃着,拿出一张纸擦去了额头渗出的汗,“辣子牛肉面,就是冒汗的感觉”,当记者问吃面的感受时,蓉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记者仔细观察牛肉面馆中吃面的顾客,有人碗里的辣子不多却也辣的“嘘嘘嘘”,一边喝水一边不停地吃;有人看似碗里“满江红”,吃起来却是“面不改色”。有一女孩向男朋友抱怨着:“我说放3勺,你让人家放10勺,是想辣死我啊?”男朋友看着女孩笑嘻嘻地说:“不要辣子,你吃什么辣子牛肉面啊。”女孩听完男朋友的话,看着红红的汤,饶有兴致地吃了起来,刚吃了两口,就忍不住跑出去买水了。  这时,老板马安军正在忙着给顾客切牛肉,他告诉记者,他每天切肉切到手软,人多的时候,每天能卖一头牛,“我没有时间坐下来休息,你也看到了,顾客络绎不绝,我要忙着给顾客称肉,从早上六时开门到下午四时关门,我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老板告诉记者,辣子牛肉面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比这些吃面年轻人的岁数都大”老板笑着说。其实,辣子牛肉面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是以老板马安军的名字命名的,因为牛肉面的辣子有特色,被顾客称为“辣子牛肉面”,时间一长,人们都忽略了辣子牛肉面的本名,虽然牛肉面馆的门头上依然挂着“马安军牛肉面”的字样,显然这个名字没有“辣子牛肉面”叫得响亮。  马安军告诉记者,牛肉面馆每天卖出10袋面,折合成碗就是1600碗,就是说每天光顾辣子牛肉面的顾客有1600位,牛肉面所用的辣子每天需要辣面子18至20斤,清油120斤,加上辣子中用来增味的调料5、6斤,可见辣子牛肉面的生意有多红火。“我们用的是最好的辣面子,让顾客吃着辣,心里却很舒服,这是我们的目的。”马安军笑着说,“其实我们的牛肉也深受顾客的喜爱,有位顾客说了:"到了辣子牛肉面不要肉,就等于没吃辣子牛肉面啊。"”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八   周记:500粽子1小时售罄(图)  周记:500粽子1小时售罄  没有全国知名的品牌、没有富丽堂皇的包装,有的只是一个个亲手包出的美味粽子。找到“上海周记老作坊”的周老板说明采访来意后,他欣然接受,边卖粽子边和记者聊了起来。但采访却十分不顺畅,因为不时会有买粽子的顾客打断我们之间的交流,仅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四五百个不同口味的粽子便销售一空,让记者不禁感叹生意真好!记者许丽文/图  “绿色”粽子散发着香味  端午节临近,榆中街早市里“上海周记老作坊”的民间手工粽子受到“小饕”们的热捧。除了老顾客外,很多刚得知的新顾客们也纷纷一尝周记的手艺。吃着“周记”的粽子,能感觉到包粽子的老人手里那一份朴素的暖意,粽叶的清香和糯米蒸出的粘甜味儿,让整个粽子的口感都那样正宗和地道。“我们所有的粽子都没有添加剂,也没有色素,纯绿色食品,十多年了,我们一如既往,从裹粽子到煮粽子,全部都可以在顾客的眼皮底下进行。”周老板说道。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九  白老七:篷灰和面吃出正宗兰州味  “蹲着吃牛大,才叫有感觉”有网友这样评论吃牛肉面的姿势,“是不是蹲着吃牛肉面味道香一点?”其实,蹲着吃牛肉面味道一定不会变好,但蹲着吃的气氛会让你觉得味道都变香了,这是一种牛肉面文化。早在几年前,牛肉面都以小店为主,由于经营面积有限,吃面的顾客太多,座位坐不下,于是随处可见端着碗蹲着吃面的场景,看着那些端着吃牛肉面的人,不禁发出疑问:蹲着吃牛肉面,吃出的才是正宗味?  现在,蹲着吃牛肉面已经不常见了,即使是一些很有名的牛肉面馆,他们已经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座位,这种蹲着吃面的牛肉面文化也渐渐消失了,但在一些牛肉面馆,仍有顾客端着吃牛肉面的情况。昨日,记者来到兰州市金城路327号(金城关小学向西20米),见识到了那家时不时还有人蹲着吃面的牛肉面馆:白老七篷灰牛肉面。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十  临洮凉面:吃过都说“满福”  “师傅,带走还是吃?辣子多还是少?加肉不?要蒜不?”“师傅,这儿有免费餐巾纸,那边有面汤,你尽管喝!”……  5月27日中午,在西城巷西苑小区的临洮凉面馆里,店内的20个座位已爆满,十几名顾客排起了长队,系着蓝色围裙,扎着马尾的店老板李爱萍一边忙着抓面调汤,一边忙着招呼顾客,每迎来一位顾客,她都不忘重复着这样温暖的话语。  李爱萍今年47岁,原是临洮中铺镇人,20年前嫁到兰州。在和丈夫开起临洮凉面馆前,她曾是一名兰州金和集团的服装售货员。2000年,夫妻双双下岗的现实,犹如晴天霹雳,给这个普通工人家庭重重的一击。  为了生存,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关键时期,夫妻俩并没有向命运低头。面对人生的低谷,李爱萍和丈夫销售过服装,开过加工纸的工厂,也在永昌路夜市摆过地摊卖过袜子手套,但因为“都是小本生意,挣不来几个钱”,夫妻俩的生活困难重重。  “你是临洮人,那儿的凉面小有名气,为何不开家临洮凉面馆呢?”正在李爱萍不知要干什么的时候,朋友一句无意间的提醒,打开了她的创业之门。2007年5月,承载着李爱萍创业梦想的凉面馆终于在西城巷西苑小区开张了,虽然深处居民区,面馆只有七八平米,煮面在家中进行,熬汤、配料的制作间在门外扩展开了的狭小空间内进行,但从开张的那天起,前来小店“吃凉面的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生意最好时,能卖出去400碗面。
  “舌尖上”的兰州:这里的臊子拌面让人“流哈喇子”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十一    “臊子拌面、菜拌面”,还没有走进安宁区桃海小吃一条街,记者就听到了姐妹面庄的老板娘拉客户的声音,真是既响亮又熟悉。  据了解,姐妹面庄是由姓周的两姐妹一起合开的,加上姐妹俩的老公,一共是四个人,他们每天6点起床,开始洗菜、切菜、熬当天的卤汤,面是要提前轧好,一般准备工作做好,都快到中午了,基本上是下午才开始。正常营业,而来这里吃饭的大多数是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学生占很大一部分。  店面很小,基本容纳不下什么人,于是老板在店面的对面,摆着不到十张桌子,一张桌子能坐四个人,每张桌子上都配着一瓶醋和一罐油泼辣子,桌子旁边的板凳是铁皮做的,有的上面的支架板已经脱落,还需要顾客“手动”,保持住铁板鱼支架的平衡后才能“入座”,有的板凳因为使用时间太长,凳子腿呈高低不平,在座位的旁边,有几个铁棒,支撑着塑料质地的棚子,用来为顾客“挡风遮雨”,而这简陋的小“场地”,并没有影响到顾客的心情,看着座位上的顾客,有的坐在板凳津津有味的吃面;有的在和朋友嘻嘻哈哈的等面,还有的甚至没有座位,只好在旁边等待,但是看着他们平静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没有一点而不情愿,就连打包带走的顾客,也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意思。等面都不焦急,看来这味道真的不错!  绿色的碗,比“牛大碗”的量还足,吃开了,用兰州话说,“满福的很”,白色的面条有牛肉面的“二细”那么粗,面里放着些姜黄色的酱,臊子是用洋芋和肉切成小丁爆炒成的,上面再撒些新鲜的蒜苗和香菜末,吃的时候再倒些辣椒油和醋,那香味就会慢慢散开,馋得让人都“流哈喇子”了。
  晚上看这个伤口水。。。
  好吃!
  “舌尖上”的兰州  木塔巷的冬果汁喝上一杯贼“舒坦”  有一家经营品种丰富、制作工艺传统,食客盈门的甜食店,“藏身”于木塔巷小吃市场门口。这家“军涛甜食”店店面不大,除必备经营器具,店内只能放四、五张桌,但店里经营的品种可不少。从老兰州人吃了几十辈子的热冬果、冬果汁到枣串茶、杏皮水;再到晶莹剔透的热晶糕、清香四溢的芦叶粽、沙甜绵爽的玫瑰灰豆,无不让“吃货”们立感馋虫扰心,进店品尝。尤其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冬果汁,那叫一个舒坦。
  “大力水手”最爱金味德菠菜面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十四  还记得爱吃菠菜的大力水手吗?经典的卡通大片《大力水手》,那个总是叼着麦秸烟斗的主角就是大力水手。大力水手只要吞下几罐菠菜,肌肉立即隆起,个子也迅速长高,那些老是想欺负他的坏蛋对他怕得要死!而在兰州的众多美味中也有一样与菠菜有关的食品,这就是菠菜面。  中国人吃面的习惯由来已久,吃面不仅用于果腹,也有民俗礼仪的意义,“菠菜面”白里泛淡绿,色彩鲜亮明丽,入口细爽滑溜、柔软筋道,既容易消化,还利于消暑败火。在记者的记忆深处,不少老兰州人也非常爱吃“菠菜面”,记得在小时候上课外辅导的日子里,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会做上一顿“菠菜面”让我吃,理由是吃一碗菠菜面,就会像卡通片里讲的大力水手一样,不怕太阳晒,个子长高高……母亲嘴里一直喃喃念着这些说词,于是在我的记忆里,生活的食谱里一直没有缺少过菠菜,至今那清淡幽香的味道还涌上心头难以忘怀。  而菠菜面在兰州广受欢迎,从小巷中的不知名小店到大的餐厅,随处可见其踪影。然而吃菠菜面的最好去处却莫过于兰新市场瑞德摩尔波罗地海一楼的金味德菠菜面,分量足,价钱便宜,就餐环境也好。“以前无数次从其门前经过而没有勇气进入,因为看着装修很高档的样子,理所当然以为很贵。结果朋友说才6快一碗,那不来尝尝还等什么”正在吃面的陈师傅说:“这才是地道的平民食品啊,完全有以前家乡菠菜面的味道。”看到陈师傅脸上满足的神情,我也忍不住点了一份鸡汤香菇菠菜面,上餐的速度倒是很快,单是这面的色泽就已经让我垂涎欲滴,品着菠菜的那阵阵清香,顿时觉得夏日的炎热渐渐退去,一股清凉悠然而来。  这家店的店主说,每当进入夏季,这里附近的百姓特别爱吃我们的“菠菜面”,有的顾客是专门为了找寻过去家中老母亲的那种手艺,是啊,来这里吃面的客人,尤其老年人,不仅仅是为这一碗面而来,也是为心底曾经的那份情而来。“在七十年代,因口粮紧张白面缺少,并且做“菠菜面”的工序也是相当的繁琐,家庭主妇们偶尔做上一顿“菠菜面”,全家人吃得开心又舒坦。直到后来,粮食市场逐渐放开,白面不再那样奇缺,老百姓擀做“菠菜面”的机会便多了起来,那时老伴儿每隔几天就会给我做上一顿“菠菜面”,它的清香会爽透全家人的心房,盛夏的燥热似乎也自然而然就随之消散。”一位刚点完餐的爷爷小心翼翼的拿着叠好的手绢这样回忆着。
  舌尖上的兰州:老朱家烩菜传统美味的诱惑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9:21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十五  萝卜、白菜、粉条、丸子、豆腐、土豆……外加三片肥肉!这是老兰州人从前的待客大餐,名曰“老兰州碗儿菜”。市面上为人所熟知的烩菜品种,除了街头巷尾那些快餐模式的“砂锅”,还有一种就是一些本地老菜馆的保留曲目——“暖锅”,而正宗的老兰州烩菜——“碗儿菜”已濒临绝迹。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同样的道理,只要有美食,不管是隐身于哪个背街小巷,嘴“刁”的食客一样可以找到。坐落在市博物馆后面的“老朱家烩菜”就是这样,那不起眼的小店面,对于熟悉民勤街的人来说都难以寻见,更别说陌生人了。  很多时候,来人即使千打听、万咨询地找着了,也只能吃到一杯闭门羹。为什么呢?来的太迟了!老朱家的烩菜往往是等不到午后就卖光了。这时候,旁边卖水果的大姐会笑着告诉你:“早(卖)完了,明儿个早些来!”  开店的老朱是个老兰州人,以前是个好厨子。早几年,老朱一家在安宁堡红艺村的几亩地被村上集体出租,每亩地每年发给大家3000元钱的产量补助。告别土地营生之后,老朱就开始寻思着自主创业。就这样,2002年老朱的“老兰州烩菜馆”就在民勤街正式落户了。  在各色小吃汇聚的民勤街上,这个汇聚了炸里脊、酥肉、丸子、红烧肉、粉条、萝卜、白菜的“兰州味道”很快就打开了市场,不仅牢牢抓住了本地人的胃,也紧紧吸引着外地人的舌头。  时间久了,名声也越传越远。雁滩的、安宁的、西固的、东岗的……一传十,十传百,老兰州的老味道就这样尽人皆知了。“有个雁滩的老汉,经常骑个自行车过来吃,后来骑不动车了,就走着来吃!”“食客中有来了吃一个再提一个的,也有一天吃两顿的!”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十六  “温馨粥道”里的粥“唏嘛香”  “椰奶加燕麦加黑米粥还加什么……”位于兰州理工大学门口的“温馨粥道”里一位女士边微笑边招呼客人边盛粥,忙得不亦乐乎。这也正是这家粥店与其它粥店不同的地方,其他粥店你只能喝一种,在这里却能喝好几种,而且是自己任意加。  记者远远就看到玻璃柜和冰柜简单搭成的铺面前挤满了等待买粥的顾客。刚走进粥店,就看到一盆盆粥在柜台里“热气跳跃”,香喷喷的粥使劲地散发着自身的香气,黑米粥和小米粥天天的味道、皮蛋粥咸咸的味道,让人不知不觉饥肠辘辘……这家粥店就开在兰州理工大学门口,店里一共有4个人,两个在店面里面做后勤工作,两个在门口为顾客们盛粥。“幸亏早就熬好了,不然这么大一波等待的‘部队’,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啊……”  “呲呲……”“老板,再拿一杯椰奶加黑米,大杯的啊……”只见一高个男生刚将一个小杯黑米粥喝完,又要了一大杯椰奶加黑米。“这粥稠呼呼的,黑米都快成‘糊糊’了,喝起来嘴里还有一股黑米的味道,看来是熬了些时候啊!再一个大杯,就饱了,早餐就是这样解决的。”高个男生自言自语道。周围等着排队买粥的同学也都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起来。
  好创意,好文笔。
  舌尖上的兰州:邵家面皮好吃的永远在排队(图)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44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十七  “来来来,师傅让给一下!”随着一声响亮的兰州话,把记者的视线带到了大众巷口子的邵家武威面皮的店门口,只见一位一手夹着包一手端着一碗面皮的大叔在找寻着空位。随后记者看了看表,现在已经是午后的三点,已然过了吃饭的时间,而这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里却依然排着一支小长队,人们张望着服务员的手下动作,眼神里似乎诉说着希望快点能再快点吗?  初次见到这家邵家武威面皮子,你会被它那敦敦实实的样子所吸引,寸把厚的棕黄色略带透明的面墩墩,一刀一刀切起来带着弹性,如同这家店的老板和老板娘,典型武威人的性格和方言,敦厚,柔韧,余味厚重之中还带着一些倔犟。吃武威面皮子不得不提的是这松软可口的“面筋”。吃的时候切成条状或块状,加上酱油、香醋、蒜汁、辣椒油、胡萝卜丝、盐就可以享用了。在兰州吃武威面皮子,一些习惯也有所不同,武威人喜欢把它切成红烧肉大小的方块块,浇上醋卤子,抓一撮切碎的胡萝卜、芹菜丁,泼上油辣子,香辣酸柔全都有了,吃肉般地痛快滑爽,如同与武威人打交道,开始感觉他们粗声大气的,说话耿直,了解了才发现他们粗中有细,一派西域的侠骨柔情。
  “每天下班瞅着大众巷的各种小吃,每次都和朋友商量着下次一定换一家尝个鲜,每次说着说着都不由自主的走到了邵家武威面皮的门口,天天吃都不烦!”一位年轻的姑娘描述着她对面皮酸辣凉爽的热爱。一位同学幽默地说:“想当年我在上那个全封闭的学校时,每周的盼头就是能吃上同学带来的面皮子,那个开心啊!”这位端庄的老板娘和她的丈夫都是地道的武威人,她告诉记者当时是怀揣着把武威的名小吃推广到这里的信念,这间只有五张桌子的小店一开就是第十一个年头,她和丈夫一次次不断的摸索经验,没想到一直以来生意还是很不错的,于是更加坚定了他们不但要把武威的面皮传承下去的信心,还要做大做强,乃至整个大西北,全中国都要尝到他们的手艺。  在兰州,如果你走到了大众巷,如果你闻到了邵家的武威面皮而垂涎欲滴,令你大开食欲,如果你看到一支小长队,还有什么可纠结的,今天的你还算幸运,因为没有往日的小分队就偷着乐吧,好吃的永远在排队!见习记者 刘婷
  舌尖上的兰州:“马国礼”的“回头率”真高(图)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46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十八    草场街十字东侧拐弯处的高台上,一间60多平米的甜食店古色古香,里面摆着几张木桌,墙上木格子里面摆放着许多黄河石。  早晨8时许,顾客已经坐满。“老板,给我来四两元宵!”“老板,给我也来上四两,再拿4个糖油糕,两个粽子!”“马叔叔,给我拿上两斤元宵。”被女孩叫马叔叔的人叫马国礼,他就是这家甜食店的老板。  “这个女孩现在上大学了,上幼儿园时就跟着她妈妈来吃我店里的元宵!现在每次周末回家,除了自己吃,还要给同学们带一些。”马国礼一边忙着给顾客装元宵、粽子、油糕,一边介绍着。  50岁的马国礼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我的手艺是跟岳父学的!”马国礼的岳父家是做甜食的世家,其岳父先后在铁路局、宣家巷经营甜食。  1986年,马国礼和妻子开始创业,并以自己姓名命名了甜食店。先后在中山林、中心广场食品一条街经营,后又搬到黄河北至今,随着马国礼甜食店在顾客中声名鹊起,他于1999年注册了马国礼传统甜食商标。  马国礼开业之初,岳父就对他说:“一定要做好,一定要坚持传统做法,不要贪大!”几十年来他一直把岳父的这句话作为经营宗旨。马国礼做元宵始终坚持传统做法,“不放任何添加剂,要老口味!”为此,坚决把好原料关。马国礼介绍,“几十年来我一直从几家信得过的商家那里进货,所有原材料必须都新鲜,糯米要求是精选。其次,桂花、芝麻质量也要一流,且所有原料商家必须出具相关部门的质量检验单。”  然后,就是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严格操作,四道工序一道不少,并且不允许偷工减料。“几十年我们一直这样操作,新员工从开始进店耳闻目睹就是这样,师傅传徒弟。”  每年春节过完后,紧接着元宵节就要到来。这时,到马国礼甜食店购买元宵的队伍会排成长龙,成了黄河北正月里的一道风景。元宵节的前一个月,马国礼就开始准备。初九开始销售元宵,他都是当天加工当天销售完,为保证顾客都能买上元宵,元宵节前夕每人限购5斤。“顾客大约要排一个小时队才能买上,有的老人带上马扎坐着排队。每年元宵节大约都能销售400斤左右元宵,有的单位一次就要订购几百斤。”马国礼介绍。  问起元宵几十年畅销不衰的原因,马国礼笑着说:“其实做元宵和做人一样,要实在!货真价实!服务和卫生也要跟上!十几年我一直坚持传统做法,做出的元宵个大、味美,老、中、青、娃娃都喜欢吃。”
  这个可以顶
  舌尖上的兰州:清汤羊肉吸溜两口,感觉真爽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30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十九  “将煮好的羊肉切成大薄片,放上蒜苗、香菜,浇上羊汤,鲜亮的羊汤上面漂浮着白葱和绿菜,红白相间,不要说吃,看上一眼,也令人馋涎欲滴。如果嫌味不浓,还可以加少许胡椒粉,原汁原味。或一口汤一口饼,再加上羊肉慢慢咀嚼,或吸溜两口汤,泡上大口的馍,大片的肉,那感觉没得说。”这两天,在兰州剧院旁一家新开的庆阳清汤羊肉店吸引了不少兰州食客,而所谓清汤羊肉,在于汤是清的,保持了羊汤的新鲜,这与西安市的羊肉泡馍做法、吃法根本不同。记者唐华伟  记者见到这家店的老板樊易鑫时,没想到他竟是位27岁的小伙子,一口地道的庆阳话,招呼生意显得老练十足,但面对记者的采访,却显得很是腼腆。  “我这店才开不到两个月,面积不大40多平米,但客人可真不少,来的食客能保持70%的回头率,主要就是味道鲜,不同于兰州本地的羊肉泡,也和西安的羊肉泡不同。”樊易鑫介绍,陇东位于陕甘宁交界处,也是革命老区。而陇东人对羊的品种、产地、吃羊肉的季节都是很讲究的,只吃山羊肉,一般不吃绵羊肉,嫌绵羊肉膻气。若要吃绵养肉,得等冬季绵羊喝了冰渣子水后,才吃,这时候的绵羊肉就不膻了。而在陇东山区,地里长着一种细枝细叶的地椒草,羊爱吃,吃这种草的羊肉不膻。吃羊肉以端阳节前后时间为最佳。  “就羊肉泡馍来说,陇东的羊肉泡馍与西安的羊肉泡馍相比,风味不同,以鲜美著称。”谈起家乡的羊肉,樊易鑫很是健谈,这是因为羊肉不同,陇东北部庆阳、环县等地,当地土质、水质含碱量大,吃这种地里长出的草,喝这个地方的水,等于是每天给羊洗肠子,另外,当地山里生长着一种植物地椒,羊吃了以后,可以改变肉质,有此两个因素,陇东本地产的羊肉嫩而不膻。  俗话说,鸡的骨头羊的髓,庆阳清汤羊肉用带骨煮羊肉煮汤,可以将骨髓味溶解在汤里,使肉与汤更鲜美。煮肉时,下的调料以姜为主,加胡椒、草果、肉桂、良姜等,不下大香,怕味苦;也很少下花椒,怕汤黑。  “关键,吃法上也不同,清汤羊肉将剔骨羊肉切成薄片,放在碗里,用正在煮羊肉的沸汤涮几次,使羊肉变熟,然后舀入羊汤,再加上油泼辣子,再撒上葱花和香菜末。这时候,鲜亮的羊汤上面漂浮着白葱和绿菜,红白相间,不要说吃,看上一眼,也令人馋涎欲滴。如果嫌味不浓,还可以加少许胡椒粉。”樊易鑫介绍,庆阳清汤羊肉吃的馍是发面的,较软和称为烙馍。食客可以将烙馍掰成小块,放入羊肉碗内和羊肉及羊汤一块吃,或者咬一口烙馍,再吃一口肉或喝一口汤,下着吃,还能用烙馍加上肉,就着汤吃。而西安的羊肉泡馍用的是死面饼子,特别硬,要由食客把饼子掰得碎碎的,像黄豆粒一般大小,然后交由厨师到锅灶上同羊肉一起在锅里烩煮,一碗一烩。这样烩出来的羊肉泡馍,汤是糊的,肉太碎。  “现在,提起羊肉泡馍,人们马上会想到它是古城西安的风味食品,就如同一提到秦腔,马上会想到陕西一样.其实,这种定义是不够全面的,正如秦腔发源并流行于陕甘宁地区一样,羊肉泡馍,也是陕甘宁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食品,只不过因为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去的人多,吃的人也多,慢慢的,名声也就传出去了。”对于西安羊肉泡馍名声掩盖了庆阳清汤羊肉,樊易鑫很是不平,而他开这个店,就是想把家乡的美食——清汤羊肉打造成一个品牌。”  “庆阳老区清汤羊肉就是讲究个味道鲜和纯正,只管做好汤、放好肉,然后给你一个大饼,你就可以自便了。你可以一股脑将饼揪开丢进汤里,享受羊汤泡馍的滋味。或一口汤一口饼,再夹大片的羊肉慢慢咀嚼,那感觉没得说。”对于老家的美食,樊易鑫很是自豪:就是单纯的羊肉、高汤,没有粉条、粉丝、豆腐之类的东西,是纯正的骨头汤,而且是最新鲜的。
  元宵不好吃
  (⊙o⊙)哦
  支持!好多没吃过的,看到后就想去吃!!  
  我在兰州,感觉不怎么样啊
  想像比现实更美好。
  楼主能把店面的具体地址标注出来吗?或者有图片就好了,好难找
  那个姐妹拌面就在我学校对面,去了好多次,好吃
  好几家是不太明显。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武威面皮”:正宗武威味儿  在小西湖,有一家“武威面皮”店,老板马玉生是正宗的武威人,据老板介绍,从他爷爷开始,家里就是做面皮的,算起来从1962年开始,爷爷就在武威挑着担子卖面皮,许多南方人似乎不能理解兰州人早晨吃牛肉面的习惯,可是大家也许不知道,武威的面皮也是可以当早餐的。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这是真实存在的。“在武威,早晨吃面皮的场景随处可见,面皮在武威可以当成三餐中的任何一餐,就和兰州人吃牛肉面是一样的。”马玉生说。  说起面皮,大家就想起了兰州的酿皮,其实他们之间是有一些不同的,马玉生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在老家武威看着爷爷和父亲在家里做面皮,那是一种模糊的记忆,印象中的他们每天是休息不了几小时的,自己一觉醒来后,发现父亲和爷爷还在院子里忙活,天还没亮就听见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那是他们在蒸面皮。  到了马玉生这一辈,爷爷和父亲都不愿意将“武威面皮”的手艺丢失,鼓励马玉生传承他们的手艺和生意,可是马玉生却不愿意做小生意,他更愿意在毕业之后上班,成为一名“白领”,随他愿,毕业后,马玉生成为了一名上班族,而父亲和爷爷也没有强烈要求马玉生“子承父业”,一切顺其自然。  看着爷爷和父亲渐渐变老,马玉生觉得自己不能只顾着自己,是应该将自己家人做面皮的手艺接上,不要让它失传。1996年,马玉生来到兰州,做起了祖传的“威武面皮”,“真正接触到这一行,才能体会到它的辛苦,我每天休息的时间不够7小时,前一天晚上要做前期的原材料准备,第二天凌晨4点就要开始蒸面皮。”马玉生说。  据马玉生介绍,“武威面皮”与酿皮最大的区别在于,面皮的调料是糊状的,就是武威人俗称的“糊醋”,这是一种用面粉、醋和秘制调料熬成的醋,首先要将醋和调料混合后浸泡7小时,等醋入味后,加入面粉熬制一小时左右,“糊醋”就做好了,它不像酿皮的醋那样清,也不会像水淀粉那样凝固。  “为什么你这里总是有那么多的顾客呢?”记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玉生显得很自豪,“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做的是正宗的武威面皮,吃出来的是正宗的武威味儿;其次,在色泽和口感上迎合了大众的需求。”马玉生说,自己做生意秉承的就是这两个原则,要让顾客品尝出正宗的味道,还要保持面皮的新鲜度,因为隔夜的面皮是会发黑的,必须保证当天做好的面皮当天卖完,决不能留到第二天,只有做到这几点,顾客吃着好才会再次光顾。每天早点将面皮卖完,回家好好休息,是马玉生和爱人最开心的事。记者海小燕文/图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  哈立德凉面香飘庙滩子  炎热的夏日里,煎、炒、烹、炸一类往日钟情的美食只能让人大汗淋漓,走在街头,不经意间会发现凉面摊和这火热的天气一样火起来。酸辣爽口的凉面似乎总能消减一些盛夏的炎热,多少人有了这碗凉面垫底,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位于兰州黄河北庙滩子的哈立德凉面,让更多的人们享受到了夏天别样的“清凉”。  在印象中,每逢夏日,老辈人总爱在家里煮上一锅手擀面,等面凉了,浇上炸酱、麻酱,就着脆生生的黄瓜,香喷喷地吃起来。由于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自家做凉面的已经越来越少,餐馆里的凉面又集结了方便、快速、口味丰富等特性,让身边酷暑的人们依然依赖着一份透心凉。在兰州市的大街小巷,人们总能看到小吃店火爆的场面,位于草场街派出所对面的哈立德凉面,由于其味道纯正,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  “老板,五个凉面!”20日中午,当记者来到该店门口时,就听到一位男子向里面收钱的老板喊道,随后找了个空位坐下等待。在将小票交给师傅后,只见师傅麻利地从簸箕里挑起一筷头煮熟过凉后的面条放到碗中,辣椒油、酸醋、葱蒜、花椒、味精等调味依次添加到面条上,美味被及时送到了等待的男子面前。记者看到男子迫不及待地抓起筷子开始搅拌,然后挑起面条送至口中,大口大口地咀嚼品尝着。“看来真的如你所说,味道就是不一样……”在此过程中,记者听到和男子同来的另外几个人一边吃一边对男子说。“过会吃完后,要给家里带两个,让老婆也尝尝哈立德凉面。”  在记者观察中,看到前来吃面的客人大多都是要的凉面,不一会门前簸箕里堆积如山的凉面逐渐减少,老板又再次向后堂人员喊到抓紧煮面。记者随口向旁边一位客人询问喜欢吃哈立德凉面的原因时,该客人告诉记者,其实这里的凉面和其他店的凉面差不多,但是在它的卤子里面多了两样东西,其一就是小红辣椒,其二就是有豆瓣酱。该客人说,不要小看辣椒,这正是他喜欢吃的原因,因为它吃起来稍微带点辣味又不是特别辣,在加上豆瓣酱的味道,可以说是一道上等美味。在此过程中,旁边另外几位食客也接过话头说,辣椒和豆瓣酱也正是他们喜欢哈立德凉面的原因所在。记者许文斌
  舌尖上的兰州:白土巷里的酥软油饼(图)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二十二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用在位于白土巷内的静宁杜家特色油饼店似乎也不为过。因为老板杜宗会所做的油饼因酥、香、软等特点,就连西固区的居民都宁愿多跑路,也要到这里给亲戚朋友带点,有的甚至三四十个的捎带,就这样老杜的油饼在白土巷已经扎根3年有余,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顾客前来品尝。记者许文斌文/图  2009年,在草场街白土巷中段,一间不到20平米的静宁特色油饼店开张后,并没有引起附近住户的关注。然而,当该店营业不到一个月后,附近住户每天早晨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油饼店,买上几个油饼拿回家当早餐。因为该店油饼做得特别香,慢慢的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印象。这家店就是静宁老杜家特色油饼,老板杜宗会是来自静宁的一位憨厚汉子,他和妻子就这样在白土巷落脚,一直干到了现在,他们的油饼也慢慢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顾客前来惠顾。  六月的一天早晨,当记者来到老杜家油饼店时,老板杜宗会已经和妻子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些老顾客也早早来到店前购买油饼。由于忙碌记者没有打扰他,在等杜宗会休息的空隙和他聊了起来。在闲谈中杜宗会慢慢打开了话匣子。杜宗会告诉记者,原来他一直在静宁老家做工程,一年下来也有可观的收入。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工程,想着到其他行业发展一下。后来,他在考察中发现老家的油饼深受人们的喜爱,于是就和妻子摸索做油饼,就这样学习揣摩了半年。因为老家做油饼的店特别多,为了很好的发展,在经过市场考察后,他们决定在兰州开店。为了使得油饼保持原味,首先面粉和胡麻油最为重要。于是,他用来做油饼的面粉是老家麦子磨的面,用的胡麻油也是老家纯正的胡麻油。而且为了能够做到面粉和胡麻油新鲜,他购进的面粉和胡麻油都是一月进一次货,不会长时间的放置,因为那样就会失去原生态的味道。接下来就是如何使得油饼吃起来既酥散味道又纯正。杜宗会说,他每天的用油量在40斤左右,每天早中晚分三次更换用来炸油饼的胡麻油,这样做就是为了保持炸出来的油饼酥软。再者就是将每天用剩下的油全部掺到第二天的面粉中,这样做出来的面就很酥脆,炸出来的油饼也就会酥软。
  小的让人找不到。白土巷在哪呀?
  @天晴化缘
20:09:00  小的让人找不到。白土巷在哪呀?   -----------------------------  白土巷这个地名很有韵味吧?类似青石巷,紫衣街的。白土巷在黄河北草场街大坡上去,再往西行就到了。
  支持楼猪
  慕名而去,败兴而归。
  顶一个!
  [发自iPad客户端-贝客悦读]
  慕名的结果,就怕是悬了。
  亲,交往不
  沟沟上的兰州
  正宁路的李记炒面很好吃,时间也长了,怎么没介绍!
  甘肃版基金会 中活 红包:恭喜发财,(数量 1,加588分)留言:感谢发贴!赠您天涯大红包一枚,祝您在天涯甘肃版玩的开心,欢迎常来天涯甘肃版!
  天涯社区商店
  慕名而去
  然后...
  赞,这么多美食,可惜吃不到!盼有机会回兰州一一品尝。
  @甘肃版基金会
21:10:00  甘肃版基金会 中活 红包:恭喜发财,(数量 1,加588分)留言:感谢发贴!赠您天涯大红包一枚,祝您在天涯甘肃版玩的开心,欢迎常来天涯甘肃版!  天涯社区商店
21:07  -----------------------------  还有曹师傅 别忘了
  希望不要太大。
  一看这个题目就招人反感,只要是什么有点名气,立马全是“舌尖上的。。。”没出息、
  舌尖上的兰州:正宁路臭豆腐,“臭”名远扬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9:58 进入论坛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二十三  臭豆腐虽是江浙一带名小吃,但在兰州也可“同日而语”,不会逊色,每次走到兰州市正宁路夜市的巷子口,远远的你就能闻到一股“臭臭的”但却无比诱人的味道,臭味是从一家小小的但却干净明亮的臭豆腐摊儿飘出的。经常有好多人围在那儿买臭豆腐吃,闻到那又臭又香的味道,人肚子里的小馋虫就被勾出来了。  “来的都是朋友,尤其这些熟面孔,她们和我弟都熟了”,看着弟弟忙得连头都顾不上抬,姐姐边忙着手头的活这样告诉记者,“来我家吃的人,只要来上一两次,我弟就能记住,今年情人节的晚上,抱着一大束玫瑰花的小伙子站在摊前,就问他不嫌臭啊,把你的花再弄臭了一会儿怎么送女朋友,原来他女朋友特爱吃我家的臭豆腐,除了花,臭豆腐是送我女朋友情人节最好的礼物。”  取“臭”经拜师学“臭”艺  “开始卖的豆腐是从别家进的,觉得不卫生,对食客也是极大的不负责任!”弟弟也忙里偷闲的和我们说上几句,后来听说浙江绍兴的“油炸臭豆腐”名气大,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那些地方都有市场,弟弟就下决心一定把他们的手艺学到手,就这样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花费2万学成后回来继续摆自己的这个小摊,从起初的每天23时收摊到次日2点收摊。  树品牌独创特色臭豆腐  学到这样的独门手艺,回到兰州,依然是选择正宁路巷子的夜市口,给自己的摊取名——“臭名远扬”,其间还加入了专门调配的中草药制成霉卤,这样做出的臭豆腐与传统方法做出的“臭味”相同,口感越发的好,顾客是呼朋唤友、纷至沓来。还有几个年轻的创业者已经和弟弟联系着也想要加盟到“臭名远扬”的队伍中来。  誓将“臭”味进行到底  “开始被油烟呛的,都闻不得这个味道,也想过放弃,女朋友也接受不了我是干这个的,不过后来慢慢有了感情,她也就变得能接受并且还会来帮忙。”弟弟腼腆的说着:“其实臭豆腐它不是真的臭,只是制作发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在采访要结束时,一位身怀六甲的准妈妈笑着告诉记者,“这家臭豆腐真的好吃,别人怀孕是在酸辣上,而我就好个他家的臭豆腐,说不定我将来生下的小孩也爱吃可怎么办呢!”  俗话说: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可能就是说臭豆腐吧。我相信:正是那样一份乐观,帮着弟弟的姐姐、妈妈还有他的女朋友和他自己都在不断开心的接受与面对着,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舌尖上的兰州:烤土豆,“口水在嘴里打转”(图)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9:12   “舌尖上”兰州系列报道之二十五  土豆被切成片,串成串,然后在上面刷上一层薄薄的红油就可以开始烤了。当摊主把红亮的土豆片串放上烤架,慢慢地,它会发出“呲——呲——呲”的声音,伴随着一股土豆和红油的香味,土豆便开始疯狂地“舞蹈”……闻着烤土豆和调料的香味,看着“红彤彤”的土豆片,你会不知不觉地想流“哈喇子”。待到土豆片烤熟之后,土豆和红油的香味越发浓重。烧烤摊老板会在土豆上撒一些盐、味精、孜然等调料,等各种调料的味道散开之后,你会感觉口水在嘴里打转,食欲大开,恨不得一口吃下三片。  走在兰州西站的步行街上,像这样的土豆片烧烤摊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一条长龙,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还未走近烧烤摊,就已经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土豆和红油的香味,走近烧烤摊,你会看到一片片土豆被串在一根长长的铁签子上,大一点的土豆片是一串3片,小一点的则是一串4片。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二十六:“孙子烤肉”玩的就是创新  实习记者侯文斌 稿源: 每日甘肃网-科技鑫报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二十六  虽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可当你走到皋兰路靠近铁路局段,便会有一股烤肉的香味飘来,没错,这就是到孙子烤肉的地盘了,还没进门,就听到:“师傅,再来一把肉。”只见烤肉师傅站在烤炉前,烤着新鲜的羊肉,发出嗤嗤的声音。往里一看,又没有空位了,人们正手握大串烤肉,吃的正香,看得人好馋。  这里的烤肉从外观上就很诱人,外焦里嫩,吃上去鲜美多汁,怪不得在一个80-90平方米的店里,会络绎不绝的来这么多人。一个小伙子就说:“这里的肉新鲜好吃,菜品繁多,又小有名气,平时和朋友是经常来。”别看是炎炎夏日,到这里吃烤肉的人可不少,你看那位大姐,吃的大汗淋漓,却还是津津有味。再看看烤肉师傅们一个个忙里忙外,没一个闲着的,就知道生意有多好了。  采访了老板后,才了解到孙子烤肉以特色为制胜的法宝,孙子烤肉原料遵循健康、绿色,吃起来自然鲜美;其次,他们勇于创新,创立了别家没有的菜品,像烤板筋,蹄筋都是第一家开始尝试,及将蒜汁味用在烤肉上也是首创。还自创了除烤肉外的其他菜品,如凉拌板筋、蹄筋,凉拌月牙骨,洋蛋皮,羊鞭羹等;这些菜品到别家可找不到。还有,孙子烤肉会与各种企业举行活动,上门现场做烤肉,丰富合作双方的企业文化。老板还拿出孙子烤肉与其他企业一起举行活动的照片集给记者看,真的是丰富多彩,除了给客户烤肉,还有两家公司的集体活动,如拔河、摔跤、跳绳等。  其实,孙子烤肉创立于1998年,创始人孙志海。他告诉记者:“起初,店里只有四张桌子,一个伙计,也是比较困难,他自己的想法首先是要认真的干,站稳脚跟;当客源稳定后,自己的烤肉得到消费者的喜爱,于是就有了要动脑子搞创新,出特色的想法。于是才有了一道道创新菜品的问世。”当记者问他今后的展望时,他说:“说白了一句话,做事要先做人,人做好了事自然能做好。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这还不够,一个人的好不算好,要带好自己的员工,让他们都好起来。”实习记者侯文斌
  舌尖上的兰州:“辣百串”里的“勾魂粉”(图)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34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二十七  “老板,来一碗麻辣粉!”,“好嘞!”“老板,这是8个串,再要一碗粉,带走!”……昨日12时许,在兰州铁二中旁的红山根三村居民小区的“辣百串”小吃店里,顾客已经坐得满满当当。只见店主杜媛媛熟练地给顾客烫菜、做粉,丈夫小安则忙着招呼店里的客人……  开店的是一对80后小夫妻。开“辣百串”小吃店,源于店主杜媛媛平时就喜欢各种美食,特别是她对川味食品情有独钟。去年8月份,小夫妻俩一合计,便萌生了在兰州开一家四川麻辣粉小店的想法。于是他俩四处寻访,终于在四川找到了一家名不见经传且口碑极好的麻辣粉店学习技术。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学习”、掌握了其“秘诀”,“毕业”后,“辣百串”四川名小吃店便顺利开张,夫妇俩也开始了他们的“麻辣事业”。  “虽然开店的地方不是繁华地段,人流量也不大,可开张短短几个月时间,“辣百串”的‘勾魂粉’却勾来了大批的粉丝。”小安一脸喜悦的说。  “我上次来朋友家玩,无意中发现了这家店,尝了尝,勾魂粉一下就把我勾住了……”家住铁路局的李晓在吃完“辣百串”店里的勾魂粉后,这样评价说。 12时30分许,顾客已将这家仅有30多平米的小店“挤”满。记者注意到,大凡来这里的食客,要烫菜的同时,都会要一碗“勾魂麻辣粉”。原来,在“辣百串”小吃店里,除了好吃的“串串香”,最拿手的算是“勾魂麻辣粉”了,其味道之所以好吃,独家秘制的麻辣料是一方面,大骨汤以及调料都很重要。记者在后堂看到,一锅香气扑鼻的牛骨汤咕嘟咕嘟的在煮着,随时准备添到前面的涮锅里。  “这骨头汤可是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做了,坚决不勾兑骨汤,只用新鲜的牛骨熬制,在这样的汤里煮出来的粉条和涮菜味道才正宗。”店主杜媛媛不停地忙着手里的活儿说。  13时许,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多,王俊艳女士吃着烫好的菜串,打趣地告诉记者,女儿工作忙,平时也就是周末回家来看看我们,可是自从这个小区里开了这家“辣百串”小吃店,女儿中午经常回家,说是来看我们。原来是女儿想吃勾魂粉才找的借口。女儿为了吃“勾魂粉”现在回娘家的次数明显多了。  自打顾客周晓丽吃过“辣百串”的勾魂粉后,就疯狂地喜欢上了这个味道,周晓丽说:“我平时就超喜欢吃辣的,别处的麻辣粉还真吃过不少,但都没有‘辣百串’的味道独特,说真的,他们店开到小区里真是亏了,这个店要是开在繁华地段,真要火死了”。周晓丽告诉记者,他平时喜欢上网,还经常在微博上帮着宣传“辣百串”小吃店,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其实兰州也有和四川相媲美的小吃。原来,一些年轻的食客吃完后,就会把他家的勾魂麻辣粉放到网上,一些网友看到消息后,找到店里来品尝,后来,小夫妻俩才知道自己的“辣百串”、“勾魂粉”是多么受食客的欢迎。记者 施梓庆 文/图
  除了面还是面。。。好吧。有些还是好吃的。
21:48:00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二  酸儿辣女:“馋住”顾客的心  昨日11时,记者走进了木塔巷中小有名气的酸辣粉店:“酸儿辣女”,听名字,让记者联系到一句民间俗语:对于孕妇,生男生女讲究酸儿辣女。这家“酸儿辣女”讲究的可不是这个,老板王建玲告诉记者,当初为酸辣粉起店名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要符合兰州人的吃饭口味,其次,名字要叫得响亮,在多次斟酌下,决定起名为“酸儿辣女”。  鸡丝酸辣粉、鱼块...........  -----------------------------  酸儿辣女的酸辣粉,在木塔巷的那里呀,如果坐106在西关什字下车,要从那里走到这家店呀???
21:48:00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二  酸儿辣女:“馋住”顾客的心  昨日11时,记者走进了木塔巷中小有名气的酸辣粉店:“酸儿辣女”,听名字,让记者联系到一句民间俗语:对于孕妇,生男生女讲究酸儿辣女。这家“酸儿辣女”讲究的可不是这个,老板王建玲告诉记者,当初为酸辣粉起店名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要符合兰州人的吃饭口味,其次,名字要叫得响亮,在多次斟酌下,决定起名为“酸儿辣女”。  鸡丝酸辣粉、鱼块...........  -----------------------------  酸儿辣女的酸辣粉,在木塔巷的那里呀,如果坐106在西关什字下车,要从那里走到这家店呀???
21:48:00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二  酸儿辣女:“馋住”顾客的心  昨日11时,记者走进了木塔巷中小有名气的酸辣粉店:“酸儿辣女”,听名字,让记者联系到一句民间俗语:对于孕妇,生男生女讲究酸儿辣女。这家“酸儿辣女”讲究的可不是这个,老板王建玲告诉记者,当初为酸辣粉起店名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要符合兰州人的吃饭口味,其次,名字要叫得响亮,在多次斟酌下,决定起名为“酸儿辣女”。  鸡丝酸辣粉、鱼块...........  -----------------------------  酸儿辣女的酸辣粉,在木塔巷的那里呀,如果坐106在西关什字下车,要从那里走到这家店呀???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二十八:首赫奇味串:不止一种味道  在兰州市,大街小巷都有串串香,有微辣的,有特辣的,这些都很常见,而辣味串串香您是不是已经吃腻了呢?那么就让我带您领略一下奇味串串香的风采吧。  城关区西城巷,也就是张掖路古摄影旁边的小巷子内有一家首赫奇味串,看起来跟别的串串香小推车没什么两样,可是要想吃到这家奇味串要排很长的队。排到跟前,张老板问“要什么味的”,我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好问“都有什么味?”“糖醋、麻辣、香辣、孜然。”四种味道不知道该选哪一种才好,只见后面的人都有些着急了,有一个小姑娘告诉我“选糖醋的吧,糖醋的好吃。”我接受了她的建议。于是张老板将我碗里的菜拿出来,放在了一个盘子里,左手拿着签子,右手拿着小刷子飞快地从盘子前面的料缸里蘸取酱汁,一眨眼的工夫,一串串本来看起来没什么味道的菜品在刷子的舞动下变得很诱人,我端着小碗坐到了一旁的桌子边,好奇地吃了起来。糖醋味,吃起来有一点糖蒜的味道,加上爽口的辣,顿时让我欲罢不能。  四个料缸,四个盘子,都是分别装四种酱料和刷料用的,不一会儿,糖醋的料缸已经见底,我跟着张老板去补给,发现好大一桶酱料啊,可是张老板却说“这不算啥,一桶子酱料才十来斤,我一天光糖醋的就能用三四桶。”张老板自豪地说“这个摊位是我女儿支起来的,我女儿比较喜欢吃糖醋里脊,就自创了糖醋味,糖醋味里面有冰糖、醋、蒜、辣子等调料,一直是我这儿卖得最好的。孜然味也是有顾客说喜欢吃孜然羊肉,根据这个喜好我自创的。”  桌子上有很多吃过的签子和碗,可是依然挡不住食客的需求,三张桌子经常满得没有地方坐,一对情侣说:“自从吃过首赫奇味串,就再也不想吃其他家的串串香了,来这里菜品多,味道多,还有地方坐,下了班我们经常过来吃。”  张老板经营这个摊位已经三年了,每天从早上十点多要干到晚上十一点,三四十种菜品都能卖光,光豆腐皮一天就能卖四五十张,由于生意好,张老板长期招聘穿菜工,不远处就有三名员工忙碌着。员工告诉我“老板是个勤快人,闲的时候她自己也帮忙穿菜,她洗菜洗的手都黑了,签子把手扎破是常有的事。所以我们也不敢懈怠,老板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果不其然,张老板的右手就有一块明显的疤痕是穿菜的时候留下的。  当我离开的时候,排队的人依旧很多,张老板围着红色的围裙一脸汗水的忙碌着,糖醋味的奇味串串香在嘴巴里久久不曾散去。
  舌尖上的兰州:大煮干丝,百年老店招牌菜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51 进入论坛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二十七  7月1日17时许,兰州武都路百年老店景扬楼二楼一间包间内,桌上放着一个大蛋糕,十几位客人开怀畅饮。原来这是一个家宴,一家人正在为70岁的张乾老爷子祝寿。景扬楼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屈照树讲,张老爷子是他们酒店20多年的老顾客,老人50岁生日那年他们一家来到景扬楼。张乾对百年老店的淮扬菜很感兴趣,尤其对大煮干丝情有独钟。一年除了生日,老人还要来几次店里品尝。而大煮干丝也是百年老店景扬楼的一道招牌菜,100多年来一直受到食客青睐。  说起大煮干丝,还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关。一次乾隆帝驾到扬州,当地官员请来许多名厨为皇帝烹制菜肴,其中有一款“九丝汤”,是用豆腐干丝和火腿丝等加鸡汤烩制而成,其味十分鲜美,入口滑爽味鲜。乾隆品后赞不绝口。于是,扬州大煮干丝闻名天下。  屈照树讲,大煮干丝,就是用大火拼了命的煮干丝。所谓干丝就是切成丝的豆腐干,选的时候要用白色,而茶褐色的已被调料入味,再怎么煮也不会产生鲜美味道。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是一道既清爽,又有营养的佳肴,是淮阳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为淮扬豆腐干,刀工要求极为精细,一块白干,经厨师加工可切成18片,切出的干丝不仅整齐、均匀,且尺寸不能超过火柴杆,再加上多种佐料鲜香味烹调,复合到豆腐干丝里,吃起来爽口开胃,百食不厌。这道菜南方人非常喜欢,但凡进饭馆都是必点佳肴。而这些年,又成了南方人吃早茶的一道必备菜。 记者 王志俭
  舌尖上的兰州:黄家肘子,要的就是兰州味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57 进入论坛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二十九  从1946年到现在,生活在兰州的人大多数都知道黄家肘子。这个店在兰州只有一家,店虽小,但是名气却不小,因为黄家肘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美味的肘子肉。从刚开始十多个平方米的店面到现在的五百多平方米,它的发展离不开始终不变的秘诀:兰州味。  黄家肘子老板黄德信是榆中人,据他介绍,1946年他的爷爷在榆中开了一个车马店,车马店里主要卖的就是肘子,做肘子的秘方是他爷爷亲自创作的。当时生意特别好,兰州人基本上都知道,在榆中有一个黄家车马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车马店被取缔并消失。  “兄弟姐妹多,都不喜欢餐饮,唯独我比较喜欢。”黄德信介绍,1981年,也就是车马店关门两年之后,为了不让秘方失传,他便在榆中县来子堡重新开店,取名为‘黄家肘子’。黄德信说:“当时为了开店,我从银行贷了1200元,因为以前比较有名气,所以生意特别好,三年后我就关了门,来到兰州市开店。”  黄德信的黄家肘子店在公交公司旁边一开就是九年,随后又到西站火车站附近开店,虽然店面只有几十个平方米,但是生意异常火爆。于是,黄德信萌生了扩店的想法,并于今年4月份花130多万元在七里河曦华源小区门口开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店。如今,他的黄家肘子店不只是买肘子,还有粤湘川以及陇菜等菜系。  除了生意好之外,记者还了解到,曾有很多人想加盟黄家肘子,都被黄德信拒绝了。他说:“以前没想过做大,只是想着不要让先人留下来的秘方失传就行,随着店面渐渐的变大,现在我也有了这种想法。”  为什么黄家肘子的生意这么好呢?黄德信微微笑了笑:“其实也没什么,主要就是味道,从我爷爷开始到现在,做肘子的方法一直没有变过,地地道道的土方法制作而成,肉烂、味香,吃起来肥而不腻,有的只是纯粹的肉香味,尤其是后味十足,可以说就是地地道道的兰州味。”  他们做肘子的方式比较特殊,首先是自己选料,黄德信说:“现在的肉没有以前的好,选好肉至关重要,如果原料失去了原味,就是用再好的方式也做不出来地道的兰州味。”选好原料之后,通过炭火烧、洗、泡、小火炖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做出真正的黄家肘子。  黄德信介绍:“肘子肉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我亲自去做,用小火炖的时候需要4个半小时才能炖熟,炖出真正的肉味。”记者了解到,做肘子时添加的调料并不多,只是辅助的作用。“我们要的就是纯粹的肉香味,不能靠调料的香味衬托肉香。”  其实,黄家肘子的做法并不是一成不变,黄德信介绍:“以前炖肘子肉需要6个小时,那是因为以前的肉比较老,现在不同,4个半小时就够了。”面对火爆的生意,黄德信不仅没有表现出很开心,而是显露出了几丝忧虑,他说,现在的肉没有以前的香,虽然他也在尝试着改变做法,但还是没有以前的地道。“想要做出我爷爷手中那时候的原汁原味的肘子肉,还是有点难。”
  舌尖上的兰州:黄家肘子,要的就是兰州味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57 进入论坛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二十九  从1946年到现在,生活在兰州的人大多数都知道黄家肘子。这个店在兰州只有一家,店虽小,但是名气却不小,因为黄家肘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美味的肘子肉。从刚开始十多个平方米的店面到现在的五百多平方米,它的发展离不开始终不变的秘诀:兰州味。  黄家肘子老板黄德信是榆中人,据他介绍,1946年他的爷爷在榆中开了一个车马店,车马店里主要卖的就是肘子,做肘子的秘方是他爷爷亲自创作的。当时生意特别好,兰州人基本上都知道,在榆中有一个黄家车马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车马店被取缔并消失。  “兄弟姐妹多,都不喜欢餐饮,唯独我比较喜欢。”黄德信介绍,1981年,也就是车马店关门两年之后,为了不让秘方失传,他便在榆中县来子堡重新开店,取名为‘黄家肘子’。黄德信说:“当时为了开店,我从银行贷了1200元,因为以前比较有名气,所以生意特别好,三年后我就关了门,来到兰州市开店。”  黄德信的黄家肘子店在公交公司旁边一开就是九年,随后又到西站火车站附近开店,虽然店面只有几十个平方米,但是生意异常火爆。于是,黄德信萌生了扩店的想法,并于今年4月份花130多万元在七里河曦华源小区门口开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店。如今,他的黄家肘子店不只是买肘子,还有粤湘川以及陇菜等菜系。  除了生意好之外,记者还了解到,曾有很多人想加盟黄家肘子,都被黄德信拒绝了。他说:“以前没想过做大,只是想着不要让先人留下来的秘方失传就行,随着店面渐渐的变大,现在我也有了这种想法。”  为什么黄家肘子的生意这么好呢?黄德信微微笑了笑:“其实也没什么,主要就是味道,从我爷爷开始到现在,做肘子的方法一直没有变过,地地道道的土方法制作而成,肉烂、味香,吃起来肥而不腻,有的只是纯粹的肉香味,尤其是后味十足,可以说就是地地道道的兰州味。”  他们做肘子的方式比较特殊,首先是自己选料,黄德信说:“现在的肉没有以前的好,选好肉至关重要,如果原料失去了原味,就是用再好的方式也做不出来地道的兰州味。”选好原料之后,通过炭火烧、洗、泡、小火炖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做出真正的黄家肘子。  黄德信介绍:“肘子肉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我亲自去做,用小火炖的时候需要4个半小时才能炖熟,炖出真正的肉味。”记者了解到,做肘子时添加的调料并不多,只是辅助的作用。“我们要的就是纯粹的肉香味,不能靠调料的香味衬托肉香。”  其实,黄家肘子的做法并不是一成不变,黄德信介绍:“以前炖肘子肉需要6个小时,那是因为以前的肉比较老,现在不同,4个半小时就够了。”面对火爆的生意,黄德信不仅没有表现出很开心,而是显露出了几丝忧虑,他说,现在的肉没有以前的香,虽然他也在尝试着改变做法,但还是没有以前的地道。“想要做出我爷爷手中那时候的原汁原味的肘子肉,还是有点难。”
  木塔巷不长。
  木塔巷不长,总共300多米吧。
  舌尖上的兰州:水煮洋芋片,不仅仅是味蕾的舞动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27  舌尖上的兰州之二十八    每次坐车路过邮电大楼,湛蓝的牌子上,水煮洋芋片几个字都显得格外醒目和清爽,小小的店门被挤得水泄不通,不禁让人想冲上前去看看究竟这是怎样的一家水煮洋芋片,使得它一点都不逊色于大名鼎鼎的渭源路洋芋片。  在这间不足20平米的小店里,一共只能摆下四张桌子,桌子之间的间距很小,可是来来往往一天下来,这四张桌子迎接的顾客那可是一拨接一拨。“师傅,来上5块钱洋芋,5块钱豆皮儿。”“好嘞!”这是在这家水煮洋芋片店里听到的最多的交谈,因为店里生意很好,店主根本无暇顾及去问进来的顾客都要些什么,都是顾客争先恐后的跟老板说,就像牛肉面店的营业风格一样。一进店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盘盘满满的、红红的洋芋片和豆皮儿,洋芋片的薄脆和豆皮儿的软嫩让人看着就垂涎三尺,炎炎夏日,一盘火辣辣的洋芋片配上一瓶冰冰的芬达,那享受的滋味可不一般呐。  到现在,这家店已经开了十一年了,店主夫妇和女儿女婿在这间小店里忙忙碌碌地经营着红红火火的小生意。老板在店前左手拿着穿洋芋片和豆皮儿的签子,右手握着筷子在沸腾的开水锅里上下翻飞,一眨眼的工夫,那左手中的洋芋片和豆皮儿就如出水芙蓉一般出浴了。走进后堂,同样是一幅热闹的景象,老板娘和女儿也不闲着,一边配调料汤汁,一边还要穿洋芋片儿和豆皮儿,手上的功夫熟练到就像洋芋片和豆皮儿都有灵性似的自己乖乖地穿到了签子上。当我们问到老板的女儿生意怎么样时,她露出自信的笑容说还可以。同时,她还告诉我们“我家的洋芋片好吃的秘诀就在辣子上,辣子是专门买的甘谷的辣子,回来配上其他作料秘制而成的,所以才抓住了回头客。”到现在这家店依旧延续着这样的传统,每到晚上8点左右,装洋芋片的大桶是空空如也,看来要想吃到这家的洋芋片和豆皮儿还得趁早啊。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家水煮洋芋片承载的不仅仅是味蕾的舞动,也承载了他们上学的美好时光。 实习记者 杜旭
  郁闷好像都没吃过.  现在回兰州吃小吃都没有原来的味道了.酿皮的味道真的是不敢恭维.以前的高担多香啊. 在卖芝麻酱的铺子里似乎看到了真相.卖给各类铺子里的芝麻酱和其它零售的不一样,价格便宜3分之二.  说句老实话,以前的小吃很多都是回民经营,货真价实还干净.现在就不说了.本地人不多.  以前总是混迹于大众巷和农民巷寻吃的.
  舌尖上的兰州:八+八饮料站,正宗台湾味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46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之二十九  打着台湾旗号的饮料站不少,可有一家那是“血统纯正”的台湾味儿。兰州市城关区和政路西街,也就是兰铁二小旁边有一家八+八饮料站。别看这家店只有15平米大,它的名气可是铁路局附近家喻户晓的。每次路过和政路,不论春夏秋冬,都要进去尝尝新产品,还没走进门,就被浓郁的茶香勾起了肚子里的馋虫,而走进门就会被装修和装饰所吸引,这里就像是童话王国一样,到处都有各式各样的棒棒糖和温馨的水果物语,让人只是置身其中就尝到了甜丝丝的感觉。  “说实话,有些老顾客,是我看着长大的,上学的时候就在我这里喝饮料,现在有的上大学了,有的上班了,但有空的时候都会约上几个好朋友来我这儿坐坐,回忆回忆学生时代,有的孩子还忘不了我这个阿姨,来看我的时候也会给我带些小礼物。看着他们长大了,还惦记着我和我这个店,挺感动的。”魏老板带着温暖的笑容向我们介绍“有些学生大学考到了南方,在那边看到八+八,觉得很亲切,总是要进去坐坐。”  说起八+八的优势,魏老板自豪地说“我这个店已经开了10年了,这周围的饮料店、奶茶店都比不了我的八+八,因为我的店是全兰州市最正宗的台湾味儿。八+八是台湾的连锁店,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老板是台湾人,把总部设在深圳,所以我每次进原料都要从深圳进。这样无形之中成本就高出了许多,我也想过拿着八+八的茶在兰州市找找,可是找遍了整个市场,都配不出这个味儿,所以正宗就是我最大的卖点。”  魏老板和丈夫是2002年单位买断的下岗工人,眼看着面临失业却还有个儿子要上初中。魏老板拿着买断的钱和所有的积蓄一共8万元接下了这家八+八饮料站,这可谓是孤注一掷,魏老板拿着这8万元钱赌以后全家人的生活。她只身一人来到深圳,重新学习八+八的饮料技术和速食品技术,经过学习,她带着技术回到了兰州,准备挽救这家生意并不是很好的饮料站。魏老板是个有创意而且紧跟潮流的老板,她通过朋友介绍,引进了当时兰州市并不多的艺术棒棒糖,并且租下了楼上的店面用来提供顾客休息的地方,休息的地方一点也不单调,魏老板免费向顾客提供军棋、象棋、跳棋、扑克牌等等,又在2009年引进了起源于德国的桌游,要知道2009年桌游在兰州可是时尚达人才玩的东西。不仅如此,魏老板还抓住了人们的怀旧情结,专门在店内准备了大白兔奶糖,以3毛钱这样低廉的价格来吸引顾客。就这样,魏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了这个家。
  舌尖上的兰州:“三套车”,吃过方知西北味道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56  舌尖上的兰州之三十  昨日中午,在西关十字木塔巷,看见一家干净整洁的饭馆,门面上挂着“武威凉州名小吃——三套车”的招牌。没有一点儿犹豫,记者迈步走了进去。里面坐了不少顾客,看来“三套车”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美食”……  刚一落座,服务员便热情地端上一大杯热乎的红色的茶。老板介绍说,这种茶叫红枣茯茶,是由冰糖、桂圆、核桃仁、红枣、枸杞、茯茶茶叶等十几种原料加水熬制而成,光是这色泽浓艳的“三套车”之一的红枣茯茶,就着实让人有了立刻想品尝的欲望,抿一口,味道香甜可口。几口下肚,立刻感觉神清气爽,不知不觉,一杯已喝完。老板说,这是“三套车”的“前奏”。  不一会,随着一大碗香喷喷的卤面和卤肉端到眼前。差不多有韭菜叶宽,汤味鲜美;肉是切成片,拌了香菜的。“行面”上浇的汤汁像兰州的卤面汤汁,区别是汤汁里放的菜不同。“行面”汤汁里放的菜是芹菜和油菜、胡萝卜丝,嫩绿加鲜红,看上去色彩分明,赏心悦目,顿时增添了几分食欲。吃一口,果真如老板所说——味道香而不腻。  “我要一份卤肉、一碗卤面……”;“好的,马上就好……”;“我要一份卤肉、一碗卤面,再加一个土豆烧牛肉……”记者发现,店里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原来,“三套车”由凉州饧面、卤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在西北闻名遐迩。关于“三套车”的传说,有说是左宗棠西征时,犒劳将士的饭菜;也有说,是解放初期人们将“三套餐”叫成了“三套车”,但不管怎么说,“三套车”作为武威的特色小吃,以独特的口味赢得了众人的“喝彩”。据老板讲,在武威,“三套车”经营主要集中在北关市场,无论春夏秋冬,凉州市民都喜欢吃这种美食。所以,吃过凉州“三套车”的顾客,就会知道凉州“三套车”的卤肉并非图有虚名……  其实,凉州“三套车”的红枣茯茶也是一绝,红枣茯茶的熬制有其独特的讲究,从用料到火候,据说都有祖传的秘方,老字号的茯茶师傅一般情况下是不轻易传授别人的。茯茶熬好后,其色红润如血,再调上红糖或冰糖,喝一口甜蜜可人,喉咙生津;喝一杯神清气爽,因为茯茶具有保健功能,故有凉州“土咖啡”之美称。  时下,“三套车”已经在兰州的西关十字木塔巷,大众巷、甘南中路等地开了店,被愈来愈多的兰州人所熟知,它不仅形成了凉州小吃的一个品牌,在兰州同样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品尝。为了适合更多人的口味,“武威凉州名小吃——三套车”还增加了土豆烧牛肉、大辣椒土豆肉片菜系和酸菜行面、牛肉行面、过油肉拌面等品种。
  “忧也罢乐也罢‘孙记炒炮’吃吧……”  稿源: 每日甘肃网-科技鑫报
11:19  舌尖上的兰州系列报道之三十一  “炒炮”两个字,乍一听上去,不是被当成炒制火药的,就是被认为是制作花炮的。其实,“炒炮”还真的和这两样都不搭边。耳闻兰州市定西路的“孙记炒炮”很好吃。昨日,我们一同前往,去品尝绝妙可口的“孙记炒炮”……  进入大厅,一块牌匾上详细介绍着“孙记炒炮”的历史,说是“孙记者,甘州一族也,由于其人质朴淳厚、诚信平易,为人怀坦诚之心,因而……”。仔细端详,开票、交钱的亭子又装修极具特色,上面悬挂着的“大蒜、辣椒”格外诱人,台子上摆着各式凉拌小菜,一看就叫人有种垂涎三尺的感觉。  中午时分,正是吃饭的高峰,餐厅里宾客满座,人头攒动。我们几个等了好一会才占到座位。环视四周,不少食客都悠闲地聊天,喝着服务人员提供的面汤。等了一会,我们要好的“炒炮”依然没有上桌。记者决定到操作间跟前浏览一番。透过一个取饭的小窗,只见七八名师傅分工明确,有的揪面、有的下面,有的浇卤汤,一切井然有序……原来,把做熟的“炮仗子”在菜锅里一炒,大碗里一盛,上面盖一层卤肉,一碗地道的“炒炮”就上桌了……  大约等了20多分钟,服务员把几大碗“炒炮”熟练地端到我们跟前。“炒炮”原来就是炒面条,但这个面条很短,大概有一寸来长,像小炮仗。服员务说,“在张掖当地,有些人管这样的小炮仗叫‘小鞭儿’,汤头是带肉汤的一层酱肉片,肥瘦相间,让人看起来就很有食欲,面条筋道很有嚼头。说是炒的,吃起来还是汤汤水水的,味道非常爽口。”。  说起张掖的名小吃———“炒炮仗”来,老板如数家珍。说孙家炒炮之所以大受欢迎,除了面上的功夫,“炒炮仗”拿手的就是每碗面上铺着一层特制的卤肉了,这种卤肉都是用上好、鲜嫩的排骨或大骨头精心卤制而成,制作的工序也十分讲究,火候把握还是相当重要的。另外,祖传秘方与中药为主,其味才纯正、绝妙可口。  “忧也罢、乐也罢、‘孙记炒炮’吃吧……”难怪人们要从大老远赶来,排队品尝这“孙记炒炮”,这么多人喜欢吃炒炮,也难怪“孙记炒炮”生意这么火爆,天天都是高朋满座、宾客云集……记者 施梓庆
  看起来不错,收藏。去的时候尝尝。
  下次去的时候整一下!
  舌尖上的兰州:刘氏私房菜可餐到“天荒地老”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37   舌尖上的兰州之三十二  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美味的菜是父母做的菜。”……  不知从何时开始,对这喧嚣的都市变得有些厌倦,对沉闷的工作有些乏味,开始想念家的味道,妈妈的手艺,下班后不禁钻进大街小巷,寻找着熟悉的味道,还有那份流失已久的恬淡心情。  “听说了这家私房菜馆没有多久,心里就痒痒的不行,一直怀念小时候婶婶大娘家的厨房气味,总期待,这一家私房菜是否也用最传统的烹饪方式,慢慢吃,才是味道?”忙碌了一天的韩雪,恨不得马上飞奔到这家听闻许久的私房菜馆里。  来到位于火车站的刘氏私房菜馆前,处处都散发着记忆里私房菜的那种韵味。散座包房,风格不一,随你的心思去选定。菜单以卷轴的形式呈现在桌面上,质感十分东方。而仔细看,光是单子上的那些眉飞色舞的“秀色”,足以让你“可餐”到“天荒地老”。  说起他家的招牌菜“鱼头烧豆腐”,鲜嫩的豆腐,鱼肉肉质鲜嫩结实,韧性和结实度都很好。据刘师傅讲,在鱼头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几个小时的细火慢炖熬制入味,因此要想一啖美味的大鱼头烧豆腐,最好提前一天给饭店打电话预订,这样不用过多等候,就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鱼头烧豆腐了。人们盼望着年年有余。时下,有什么比鱼头烧豆腐更有好兆头?而且还是吃多也不怕胖的野味大鱼。  俗话说“近山则志高,临水而聪慧”,在我们的印象里,南方人似乎都有一颗聪明的经济头脑,心灵手巧的钻劲。也许是南方水文化的浸润,造就了他们精明的头脑,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永不满足的劲头,事实上,我发现尤其是创业成功的人都具备这些特点。和这位南方大叔才交流了几句,就听得出来他真的很喜欢做菜,而且十分内行,好灶头的老板刘胜军正是这样一位事业成功的南方人,他说;“只有满足各类消费者不同的口味和需求,私房菜才有吸引力。”  开发出这些菜系后,如果哪位顾客在订餐前打来电话咨询,他就主动在电话里与客人进行沟通,问清楚他们是属于哪类人群,都有什么需要?刘先生就按他们的需要在菜盘边沿贴上标签,注明每道菜的  特殊功能,顾客们就按各自的需求吃自己喜爱的那道菜。在如此细心  周到的情感攻势下,一些食客们又纷纷回头,在这里大快朵颐。  其实神仙都有烦心事,何况你只是个平凡的人,心情好点的话来这尝尝这道私房菜吧,卸下平日里的包袱,心头的重担,过后,还要一如既往幸福快乐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舌尖上的兰州:西固“第一家包子馆”顾客比包子多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08:33 进入论坛  舌尖上的兰州之三十三  “这家的包子是最最好吃了,我就是喜欢吃。”放暑假的童童坐在妈妈的摩托车上用两只手比划了一个不断扩大的圆,以表示包子的好吃程度。母亲刘女士的手上提着一个正冒着热气的塑料袋,里面的锅贴透出诱人的金黄色,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食欲大开,口水不自觉地在嘴里开始打转。  “这家包子店在西固是很有名的,他们做的包子、锅贴都很好吃,这些年,他家的包子店都快成我家的厨房了。”刘女士笑着说。她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就住在25街区,离包子馆很近,买起来很方便,去年,她的家搬到几公里外的12街区了,而她的家人还时常想念“第一家包子馆”的包子,因此,她和丈夫会时常骑着摩托车来买。可见,她们一家人对“第一家包子馆”的忠诚度有多高。“不是忠诚,是他们的包子的确好吃。”刘女士说。  这么好吃的包子何不买几个尝尝呢?到了门口,才发现排队等着买包子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收银台前,购票的顾客络绎不绝。“师傅,麻烦问一下,我现在买票,什么时候能吃到包子?”坐在收银台后的小伙子一边麻利地收着钱,一边回答说:“不好意思,大概得等半个多小时吧。”半个多小时才能吃到包子,那有多少人在等呢?在热心顾客的指点下,记者发现,两个窗口的铁丝上挂满了夹着票单的夹子,有些人坐在店里的餐桌旁,玩着游戏听着歌,有些人站在店门外的行道树下,不时向店里张望。“这家包子店里时常是顾客比包子多,要想吃,得早来。”正在等待锅贴的一位老人热心地说。  过了两天,记者刚好有个机会去西固。由于心里惦念着“第一家包子”,于是直接坐车到了天鹅湖。一看表,刚10点,距离午饭时间还早呢,应该能吃到传说中好吃的包子吧。进到店里,发现门口挂着的营业时间表上清晰写着,上午营业时间10:30。虽然,此时包子正在制作中,尚未上锅,但店里已经坐满了等待买包子的顾客。  “我们这里每天都是这个样子,大家都在等,要不你先去那边排队。”一名工作人员说。记者遂与其聊天,她麻利地擦拭着设备,一边收票,一边安慰着顾客。“我们一天的营业收入基本在6000元左右,你说这么大一个店,那得多少人排队呢?我们都忙不过来,把蒸包给停掉了。就连我们老板也每天都过来帮忙包包子呢。”小姑娘以店里的营业收入来告诉记者,有多少人等着吃她家的包子呢。  记者试图找店老板聊聊,但走到工作间窗口才发现,里面的工作人员手下麻利地包着包子,每个人都是那么专注,没有一个人说话,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记者也是不好打扰。自然,又没有品尝到传说中的“第一家包子”。但从两次实地踏访所看到的排队大军,也让记者感觉“第一家包子”的确是一道美味。
  如果想吃的话,就快快来兰州整两碗咯!
  看得我们这些在外地生活的兰州人情何以堪啊,,不过,除了面还是面,还是面食居多,  
  有些吃的还是确实很好,可是大部分都面临卫生差,服务态度恶劣等缺点.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州瑞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