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平 《个山小像》 为什么道家山字脉打扮

(注:原文刊于《大匠之门》第4期)文/大生一、研究八大山人的重要文献之一,是1955年于奉新县罗塘村奉贤寺发现的《个山小像》。《个山小像》是八大在49岁时(康熙十三年,1674年),其好友黄安平为其所作的一副画像。之所以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因为除了画本身之外,还有八大及诸位友人在画上的题跋。显然这些题跋是探索八大思想、师承、生平及经历的重要材料。学者们对这些题跋早有研究,其内容也早被解释的比较清楚,八大的研究因此有突破性进展。但是,八大好友蔡受的那则题跋,则比较特殊,其中一些部分至今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题跋内容如下:“*,⊙。咦,个有个,而立于一二三四x之间也;个无个,而超出于x四三二一之外也。个山,个山,形上形下,圜中一点。减余居士蔡受以供,个师已而为世人说法如是。”第一个“*”,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字按照五行方位所组合的一个字,显然和下文的“一二三四x”相对应;“一二三四x”中的“x”其实就是“五”字的异体写法。“形上形下”,指的是上文所提及的“五行”,“形”和“行”二者相通。形上形下,其实就是上文提及的“五行间”、“五行外”的意思。“个有个”、“个无个”,是用“个山”的名字进行双关引申。含义大致为——个(这里)有个(人),立于五行之间;同时,个(这里)又没有个(人),而超出五行之外。这是以佛教立场,从现象和本质层面,来表达佛学哲理:个体生命从现象上而言,是在五行(世界)之中的,但是生命的本质是空性的,是没有一个“人”或者“我”在五行中,所以是超越五行界限的。在这里,蔡受是杂用中国五行概念和哲学理论,来表达佛学观点的。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非常常见。他们往往把“空”和“无”等同起来,所以会有似是而非的说法。但是大体上,还是能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的。所以,蔡受题跋中的这些内容,还是比较清晰的,也没有太多异议。 二、但是“⊙”和“圆中一点”,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了。看现在的一些解释,比较多的是想当然的理解,要么毫无根据的臆测,要么过分引申和发挥。比如这种解释:它不是无谓的文字组合,在篆文中“个山”正好被写成“圜中一点”。圜,是圜道的,是大道的形而下呈现。道本无形无状,无大无小,无生无灭。”篆文中“个山”可以写做“⊙”?目前好像没有这方面的佐证;还有解释:“圜中一点”乃太极一气,为三教圣人之心法,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其形象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欲人若能执守其“圜中一点”,能达至成真人、高人、圣人、神仙也。甚至进一步解释为:八大山人把《易》的五行生克制化,以太极一气含两仪化三重会体生四象的理数,叫减余居士蔡受题跋在《个山小像》画上,清楚地表明“个山”欲心求道,并已安身立命于道的现实,同时也清楚地表明八大山人欲执守其“圜中一点”,达至成真人、高人、圣人、神仙,等待时机到来,横空出世而光复大明。则是明显发挥过头了。“⊙”,这是一个很简单基础的符号。按照符号学原理,越是基础性的符号,可指代和表示的范围就越广。符号越高级,所指代的对象就越精确。比如“道”、阴阳等,都是基础符号,所以任何终极一点的东西都可以统摄在其内。那么,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可以用“圆中一点”这个基础符号的表达意象非常多。比如无极(圆)和初始一气(点)——这就可以抽象为任何终极概念;道的体(点)、用(圆)——也可以表达终极概念;天地(圆)和个人(点)——可以表现人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孤寂感····等等。但是如果这样去毫无限度的解释,就太过泛泛了。“⊙”和“圆中一点”,是出现在这段题跋中的。而且后文还说了“个师已而为世人说法如是”,显然,应该有一定确切含义的。只是这个表达过于隐晦,我们不好理解罢了。 三、笔者开始也很迷惘,但是看到这段题跋的旁边,有八大自己的题跋“生在曹洞临济有”,忽然就明白了“⊙”的确切含义。这应该和八大的禅学渊源有关。八大从弘敏禅师参禅并得法,这已经是公认的观点。而弘敏禅师呢?据《五灯全书》记载,颖学弘敏禅师,生于1606(明万历丙午年)正月二十四日,俗姓陈、字颖学、法名弘敏、号耕庵老人,江西省宜丰县人,于广丰县博山能仁寺雪关智訚禅师座下参禅,从“船没子踪迹处话”而悟道。示寂于清康熙壬子(1672)冬十一月三十日,享年六十六岁,僧腊四十二年。颖学弘敏禅师的师父,是雪关智訚禅师。智訚禅师比较有名了,他是曹洞宗三十五代法嗣弟子。也就是说,八大山人的禅学渊源,是曹洞宗思想。说到这里,可能熟悉禅宗思想的朋友就已经猜到了。“⊙”正是曹洞宗核心法义——《五位君臣颂》的内容。《五位君臣颂》,为曹洞宗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所作,目的是表达其教理宗义。“五位君臣”非常有名,人们提及曹洞宗,一定会想到其独自面貌的禅法思想。《五位君臣颂》原文如下: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 禅宗主旨,就是不立文字,打破一切有可能阻碍体悟空性、获得开悟的障碍。所以表达禅宗思想的偈子,也充满了大量比喻、隐语。同样的,这首《五位君臣颂》也不太好理解。最浅显的理解,《五位君臣》就是用“君”和“臣”的对立关系,比喻佛教观念中“色界”和“法界”、“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也有匡正学僧在修持当中,偏于“有”或者“空”、偏于“顿”或者“渐”的意味。深入分析曹洞宗门大义,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有一些基本了解就可以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五位君臣颂》中考辩《个山小像》中“⊙”的渊源的问题。曹洞宗的创始人,除了洞山良介禅师之外,还有洞山的徒弟——曹山本寂禅师。为了照顾学人,曹山禅师就对表达自己宗门核心教义的《五位君臣颂》做了解释。这解释,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画(另外还有卦象)!!!他用黑白五种圆相图,来分别表示“君臣五位”。其原理是借“黑(●)”表“正”,假“白(○)”示“偏”。于是洞山良介禅师的君臣五位就对应为:正中偏——(画不出来,一个圆圈,里面黑多白少);偏中正——(一个圆圈,里面白多黑少);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个山小像》中蔡受题跋提到的“⊙”、“圆中一点”,恰恰和曹山本寂禅师,用图画表示《五位君臣》的“正中来”,一模一样。
四、或许我们会问,仅凭这一点,就能说明“圆中一点”就是“正中来”吗?那么,请我们稍微深入分析一下 “正中来”的含义,答案或许就出来了(本文不过多涉及对曹洞思想的深入,证明作者观点即可)。首先,洞山良介禅师《五位君臣颂》中,关于“正中来”,其解释的文字是:“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当今讳——指当朝所要避讳的;断舌才——取典隋朝李知章,此人辩才无碍,凡是和他辩论的,都被说的哑口无言,所以称其为“断舌才”。“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相比较口无遮拦、辩才无碍来说,不触犯当今天子的忌讳,才是高明胜利的。清朝建国后,民间一直有反清复明的活动,打的旗号往往就是明朝宗室后裔。联想八大山人的特殊身份——明室后裔,活在清朝,被逼出家,纵然你再有才气,也得时刻警惕不要冒犯到清室的心病。这不正是“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吗?当然,禅宗偈子是用比喻来阐发宗门大义的,不能简单从字面去理解。但是在很多特殊情况下,人们会故意“断章取义”来隐晦表达情感思想。这也是司空见惯的做法。蔡受是八大的好朋友,自称减余居士,想来对曹洞宗的教法也是比较清楚的。也或者是八大撰好文字,请蔡受来写,都有可能。用“正中来”的图示“⊙”,来暗指自己“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的尴尬处境,是极有可能的。文人玩这种游戏,是太正常不过了。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曹洞禅法来看,“正中来”这个环节,是极其重要的。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明显的二元对立概念。比如刚意识到前、就立刻有了后,有了善就立刻有了恶。所以禅宗要不思善不思恶,打破二元对立、不落两边。“正中偏”和“偏中正”, “兼中至”、“兼中到”都是明显有对立,只有“正中来”独露无对,妙摄挟前后四位。曹洞宗的元贤禅师曾解释过,“正中来”是前后四位的枢纽,前二位入此位,后二位出此位,属于正象至尊之位。这样一来,“正中来”不仅恰恰符合“既在五行中、不在五行外的”离言状态,又似乎能“统摄”其他四位,可代言“五位君臣”。八大恰恰是曹洞宗的得法弟子,当时还被誉为“禅林拔萃之器”。用“⊙”来形容八大,既呼应上文的“形上形下”,又暗指八大深得曹洞法脉精髓,似乎是非常顺理成章了。 五、这么一来,蔡受的这段跋文就显得非常丰富而清晰了。按八大或者蔡受的意思,一个“*”(金木水火土的组合字),和一个“⊙”,两个符号,就概括了八大山人的特质。后面的文字,其实就是对这两个符号的解释。第一、暗指八大虽然行走世间,却也难在世间立足——又在五行内,又在五行外;并且要 “不触当今讳”。总的来暗示其明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第二、形容八大磊落超然,佛法精湛,深得曹洞法髓。生命现象还在世间相续,但是本性寂灭,托身佛门,早就不受五行约束,超越生死轮回了。所以,就有了下面的一句话:“个师已而为世人说法如是。”这应该是从八大的画像和题跋的第二重含义,顺承而出的——八大往画中一站,就是不言之教,就已经是“表法”了。所“表”的法,就是佛家的“二谛”——在世俗谛上,安立一个“我”,仍在五行中受制现实;但是从胜义谛、究竟层面,佛教是不认为有我的,一切都是缘起现象——最终是超越五行的。这个“表法”,就是曹洞教法“五位君臣”。明精舍(gh_efc4e8d87772)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gh_efc4e8d87772书法、绘画、写作、古琴的工作室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efc4e8d87772书法、绘画、写作、古琴的工作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姚亚平:奉新奉先寺发现的《个山小像》隐藏着八大山人身世密码
  《不语禅》
  《个山小像》
  1954年前后,在江西奉新县奉先寺发现了这幅《个山小像》,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这是现存唯一的八大生前的真实画像,是研究八大生平重要的文献。为什么呢?因为八大山人一身都是谜,当时,许多基本信息都不清楚。比如,他是哪年生的,他一生的行踪是怎样的?他的人生轨迹和人生阶段有哪些重要事件、哪些重要的作品?而这幅《个山小像》的发现,把这方面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
  首先,这幅《个山小像》透露出八大山人的生平和身世信息。八大山人在画上自题:
  个山小像。甲寅蒲节后二天,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
  人们对八大这一段话会提出两个时间问题:&蒲节&是什么节?&甲寅&是哪一年?&蒲节&,就是端午节,因我国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八大一生只碰上一个甲寅干支,所以,这句话中的&甲寅&,就是指1674年(康熙十三年)。八大山人这段话直译就是:这幅画是我的肖像,我叫它《个山小像》。那是在1674年端午节的后二天,碰到我的老朋友黄安平,他为我而画,这年我49岁。
  既然八大在1674年是49岁,那往前推算49年,八大就是生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他卒于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所以,八大山人活了80岁。
  八大山人对这幅像相当满意,十分重视。从1675年至1678年的三年时间里,八大先后在这幅《个山小像》上记下自己和友人题写的文字,计有:1.八大自己命名并用篆书书写的&个山小像&四个字。2.自题记一则,就是上面提及的&甲寅蒲节后二天,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3.自题诗四首。4.饶宇朴、彭文亮、蔡受题的像赞和题跋共三则。这样,八大借友人之口,或自说自话,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明宗室身份,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一生的人生遭遇、进入佛门的原因、经历,特别是1644年以后的心路历程。这样,这幅《个山小像》就成为我们现在认识和研究八大山人的珍贵材料。
& 我们凭借《个山小像》和其他材料,可以对八大80年跌宕起伏、艰难痛苦却高寿多产的一生作一个分析。八大的80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岁&19岁,即1626年&1644年。
  饶宇朴在这幅《个山小像》的题跋中讲:
  个山綮公&&少为进士业,试辄冠其侪偶,里中耆硕,莫不噪然称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八大山人天资聪慧,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少年时曾参加过乡试,录为生员(秀才)。当时德高望重的长者,莫不交口称赞。饶宇朴的这个评价得到其他许多人的佐证。如陈鼎《八大山人传》:&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山人书法尤精,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
  1644年,清兵入关、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第17个皇帝崇祯上吊自尽。
  第二阶段:20岁&23岁,即1645年&1648年
  1645年(顺治二年),八大20岁,南昌陷落,年(从清顺治二年夏天至顺治六年春天),南昌一直处在兵火浩劫之中,宜春王朱议衍被枭首正法,贵溪王朱常彪被抓砍了头。宁王府90余口人被杀,明王室不断被追杀。王室成员纷纷改名易姓,匿迹销声,东奔西走,各逃生命,八大也逃离南昌城。
  这时,他的父亲朱谋觐去世,估计葬于宁王宗室祖坟所在的南昌西山。他既为父亲守坟,也为避难保命,躲进南昌西部的深山老林。估计在这段三年的守坟时间和在下一段出家介冈灯社期间,八大还多次到过奉新。邵长蘅就说他&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
  八大自己也有诗说:&归隐奉新山,一切尘世冥。&当时,清兵南下与南明抗清,在南昌及附近攻防几度易手,形势反复变化。所以,这一时期八大主要做三件事:守坟、避难,同时也在观察时局。
  第三阶段:23岁&55岁,即1648年&1680年
  饶宇朴在《个山小像》的跋中说八大:
  戊子现比丘身。
  &戊子&,指的是1648年,这一年八大23岁。此前,八大经历了&甲申,国亡,父随卒&的惨痛遭遇。现在,刚刚守孝期满,又赶上清军第二次攻进南昌城,并屠城。自己再次经历&妻、子俱死&的巨变,八大看到南明抗清形势日益恶化,复明无望,万念俱灰,万般无奈,于是,&剃发为僧&,估计隐身于进贤介冈灯社(今南昌县黄马乡)。
  饶宇朴在《个山小像》的跋中接着说八大:
  癸巳,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
  &癸巳&,指的是1653年(顺治十年),八大28岁。他在剃度后的第5年,在进贤介冈灯社正式拜耕庵为师。耕庵(),法名弘敏,字颖学,江西新昌(今江西宜丰)人。1626(明天启六年)在定慧寺(在今奉新县头陀山)出家,后在博山能仁寺(在今上饶广丰县)拜雪关道訚()为师,这个时候在进贤主持介冈灯社,是曹洞宗第37代宗师,明末清初曹洞宗的一位高僧。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夏,耕庵离开进贤介冈灯社,前往奉新创建&耕香院&。&院&就是规模较小的&寺&。耕香院,又名耕香庵,后名耕香寺。2013年,奉新县文物部门对耕香庵和八大山人进行了专项调查,均从实地发现铸有&耕香庵&和&耕香寺&两种名称的石碑或寺砖,&耕香院&之名则见于各种文献记载。这些实物和文献证明:&耕香院&&耕香庵&&耕香寺&这些不同的名称,反映耕香院的发展变迁情况。在耕庵前往奉新创建耕香院期间,进贤的介冈灯社就由八大代为住持。
  过了一年多,1658年,奉新头陀山定慧寺的住持冲公禅师圆寂,耕庵是在定慧寺出家的,于是他要去接替。这样一来,耕庵就不能兼顾奉新耕香院和进贤介冈灯社两座寺院了,更重要的是,八大&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于是,1659年(顺治十六年),八大在34岁的时候,正式接替耕庵,住持介冈灯社,&竖拂称宗师&,聚徒讲经了。
  1666年(康熙五年),八大离开他生活了十五六年的进贤县介冈灯社,来到奉新耕香院。这一年,八大41岁。从1666年算起,到1677年去临川,八大在奉新耕香院待了11年。他和他师父待的耕香院在今奉新县会埠镇。会埠镇是奉新县历史上最发达的地方。潦河河道在这一段水深、宽阔、平坦,便于通航,沿岸码头众多,当年耕香院的旁边就有一个很重要的码头,现在码头的结构形制还在。会埠依潦河而兴,船、货、人汇集于此,会埠也由此得名。
  会埠镇曾经是历史上的海昏县、建昌县(今宜丰县)、新吴县(今奉新县)的县治所在地。这个地方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艾。艾包括今江西的奉新县与修水县、铜鼓县、靖安县、安义县,秦时称艾邑。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把艾一分为二,分为艾和海昏,艾包括今修水县和铜鼓县,海昏包括今奉新县、永修县、安义县、靖安县、武宁县。海昏城一开始设在今奉新,后来移至今永修县内吴城芦潭一带。
  公元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又分出海昏、建昌两地,设置新吴县,县治设在今奉新县会埠镇的故县,属豫章。三国时期,奉新县属吴国之地。公元625年(唐武德八年),新吴撤消,并入建昌,原新吴的县城废弃。683年(唐永淳二年),恢复新吴县。但老县城已经放弃了57年,不宜再作县治,于是,706年(唐神龙二年),新吴的县治就落在现在的奉新县城。原来的县治就叫&故县&,一直叫到今天,现在是会埠镇辖下的一个村庄。
  《个山小像》跋有&此赞&&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其中的&新吴&,就是今奉新县城所在地。饶宗颐先生曾撰文就八大这句话中的&新吴&作过考证,引《元和志》云:&新吴县,后汉灵帝中平中分海昏县置。隋开皇九年省入建昌。武德五年又置。旧隶楚,今新属吴,故曰新吴。&所谓今新属吴之&今&,非谓唐时,当指三国之吴。就是说奉新这个地方地处楚与吴之间,行政归属时有变化,原来属于楚,后归入吴,故名新吴。
 这一时期发生的比较重要的事件是:胡亦堂任新昌(今宜丰县)的知县(1670年),其女婿裘琏于这一年的冬天来新昌。新昌和奉新相邻,如果从南昌到新昌,必定要路过奉新。1671年夏,八大与裘琏相识并交往。1672年,八大离开奉新,去新昌拜访裘琏,一直住到1673年秋天。在新昌,八大结识了胡亦堂。
  当八大在新昌期间,颖学弘敏,即八大的师父耕庵老人在耕香院去世,时年66岁。
  1674年,八大49岁时的这幅《个山小像》,以及至1677年这3年间,八大以及饶宇朴、彭文亮、蔡受等题跋。
  1677年(康熙十六年)二月,胡亦堂由新昌调往临川(今抚州)任知县。而这一年的秋天,八大携带《个山小像》离开奉新,来到他当年出家的进贤介冈灯社,请他的同门师兄弟饶宇朴题跋。
  这个时候,临川县令胡亦堂邀请八大前往临川,去参与撰写临川的地方志。这里有一背景。早在前几年的1672年(康熙十一年),清廷首次颁发全国范围的修志通令,还规定了各省通志的内容和通志的款式。此时的修志之举非同寻常,其最大的任务和难题是,经历明末清初的大变局之后,如何记载和评价前朝的历史,如何撰写前朝官宦的传记,如何记录这些年来战乱特别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为本土的抗清活动立传,这对参与其事的文化精英来说,不是一件容易处理的事。1678年(康熙十七年)又下诏开博学鸿词科和修纂《明史》。在这种情况下,八大应邀来到临川。这是他第二次到临川。按《八大山人年表》,从1677年年末离开进贤前往临川,到1680年离开临川走回南昌,八大在临川待了两年。
  这是八大第二次到临川,上一次是在15年前的1662年(康熙元年),那时是八大住持介冈灯社的第三年。那次八大山人与许多官员、名人咏诗酬唱,胡亦堂于1680年主编的《临川县志》,就收录了八大当年写的10首诗。
  1680这一年,八大在临川发病癫狂,哭笑无常。最后,撕裂身上的僧衣,一把火把它烧了,然后步行回到南昌。
  从23岁到55岁,八大一共经历了长达32年的僧侣生活。就他的艺术创作来讲,在佛门的这段时光,八大今天所见的作品不多。在介冈灯社期间,八大主要创作了《传綮写生册》十五开(1659年、34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八大最早的存世作品,多画花卉、奇石等,注意写实,没有明显的追求怪诞的倾向。再就是48岁创作的《花鸟册》,记天干,不记地支。还有52岁创作的《梅花图册》。
  《传綮写生册》藤月图
  无款题楷书&传綮&
  钤印&释传綮印&(白文)
  从年这十一二年间,八大(41-52岁)在奉新耕香院,主要作品有《墨花图卷》(1666)、《梅花图册》(1677)。书法作品有《个山传綮题画诗轴》(1671)。八大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特点,就是他的名号、款识、花押、印章。单就印章来说,到1986年,研究者已收集到八大山人用过的印章89枚。而且,八大在一生中使用不同的字号、款识、花押、印章,它们的使用和流变,反映了八大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辨识和研究这些款识、花押、印章,有助于理清八大的人生轨迹,把握八大的思想脉络。
  在佛门禅林的这一时期,八大使用的名号、题款、花押、印章及其首次使用的年份如下:
  1659年,34岁:传綮、綮、刃庵、净土人、灯社、雪衲、个字、钝汉、枯佛巢。
  1666年,41岁:法堀、耕香、雪个、土木形骸、白云自娱、萧疏澹远、一笑而已。
  1671年,46岁:个山、黑枳。
  1677年,52岁:怀古堂、西江弋阳王孙、灯社綮衲、掣颠。
  1678年,53岁:佛弟子、芸窗。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名号,主要有:
  一、他出家时得到的法名和字。&传綮&&刃庵&是八大1653年28岁在介冈灯社正式拜耕庵为师时的法名和号。&传綮&,&传&是辈分,也是传承;&綮&者,语出《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指骨髓缝隙中的精妙,佛门借指大义妙门传。所以,&传綮&者,传播、传承佛法之精髓也;&庵&,指禅门丛林,具体讲就是他出家的介冈灯社;&刃&者,忍也。八大遁入空门,乃一时之忍也。&刃庵&,清晰地表现了他心中的矛盾和挣扎。
  二、他出家所在的寺名,如&灯社&&耕香&。比如1666年的《墨花图卷》,图卷右上盖有&耕香&印章,就反映了是八大在奉新耕香寺所作。
  三、反映他出家人的身份。如&净土人&&佛弟子&。
  四、反映他的家族出身。如&西江弋阳王孙&。
  五、反映他的人生态度与志向,如&个山&&雪个&&雪衲&&白云自娱&&一笑而已&,就是&土木形骸&&枯佛巢&&掣颠&等名号,也明显透露出八大的微妙心情。比如1677年的《梅花图册》第九开不但题诗&泉壑窅无人,水碓舂空山。米熟碓不知,溪流日潺潺&,反映了奉新山区的景色,而且,八大第一次使用了&掣颠&的印章,诗描写的是那么宁静,而印章表现的却是要&掣颠&。从1674年《个山小像》绘就以来,他在画像上的各种自题诗,再到1677年他离开奉新耕香院到进贤介冈灯社找饶宇朴题跋的这一连串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八大此时的心情实在是不平静。
  古梅图轴纸本墨笔纵96厘米,横55.5厘米
  1682年故宫博物院
  【钤印】一字年、枝止此耳、字日年、驴
  驴形印
  第四阶段:56岁&58岁,即1681年&1683年
  1681年,八大56岁,登南昌绳金塔,作《绳金塔远眺图轴》,署名&驴&。这是目前所见八大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驴&款山水画。从此,八大弃用&传綮&,使用&驴&号。
  1682年,八大57岁,作《古梅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和《绳金塔远眺图轴》一样,都是表现对故国的思念。另有《花鸟册》(1683,日本金冈酉三藏)、书法作品《瓮颂》(1682)、《行书诗册》(1682),表现出从行草到狂草,狂放不羁的情绪。这段时期是八大山人离开禅林的还俗期,他的思想极度苦闷。人近花甲,焚裂袈裟,脱佛还俗,回到故乡家园,可是,&人民城郭非从前&,自己也&独身倘佯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他就这样&溷迹尘埃中&,境况十分悲惨。
  这一时期,八大使用的名号、题款、花押、印章及其首次使用的年份如下:
  1681年,56岁:驴、技止此耳、口如扁担、一字年、此堂、禊堂。
  1682年,57岁:驴屋驴、夫婿殊驴、止八大山、六六洞天、字曰年、何负。
  1683年,58岁:驴屋人屋、人屋、画瓮、二九一十八生、夫闲。
  《书卢鸿诗册》局部三十八开
  纸本墨笔纵30厘米横1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园雅集卷》局部纸本墨笔
  纵26厘米横2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八大山人印
  第五阶段:59岁&80岁,即1684年&1705年
  1684年,八大59岁,作《行楷黄庭内景经册》十二开,始见&八大山人&四字署款。从此,他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以诗、书、画为事,不用&雪个&&驴&等名号,而正式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成了一个&不名不氏,惟曰八大&的画家,一直到1705年80岁去世。
  这个时期是八大绘画发展的成熟期、高产期,《杂画册》(1685)、草书《卢鸿诗册》(1686)、《为镜秋诗书册》(1688)、《花卉卷》(1688)、《行草西园雅集卷》(1688)、《竹荷鱼诗画册》(1689)、《瓜月图轴》(1689)、《鱼鸭图卷》(1689)、《孔雀竹石图轴》(1690)、《墨梅图轴》(1690)、《快雪时晴图轴》(1690)、《杂画册》(1691)、《莲房小鸟图轴》(1692)、《安晚册》(1692)、《双雀图轴》(1694)、《瓶菊图轴》(1694)、《荷鸭图轴》(1696)、《山水图册》十三开(1697)、《河上花图卷》(1697)、《渴笔山水册》(1699)、《杨柳浴禽图轴》(1703)&&这一段时期,八大的作品像井喷一样,高产多产,且风格多样,既有前一段的怪诞面目、怪诞晦涩的作品,又有后一段的宁静平和的作品,质量水平更是达到令人观止的高峰。
  这一时期,八大使用的名号、题款、花押、印章及其首次使用的年份如下:
  1684年,59岁:八大山人、个山人、画翁、篇轩、浪得名耳、八还、白画、可得神仙、学学半。
  1686年,61岁:不买山、壬癸、黄竹园。
  1689年,64岁:画渚、八大山人(有框屐形印)、个相如吃、山、何园。
  1690年,65岁:涉事。
  1691年,6岁:在芙。
  1693年,68岁:艾、藞苴、晋字堂。
  1694年,69岁:拾得、在芙山房、忝区兹。
  1696年,71岁:遥属。
  1699年,74岁:驴。
  1700年,75岁:真赏。
  1702年,77岁:何园。
  1705年,80岁:手屈一指、八大山人(屐形印)。
  八大山人80年的生涯,近20年在明,60余年在清。他曾是大明的王孙,20岁之前生活在南昌,考过大明的秀才,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天崩地坼,在生死关口,从皇家宗室沦为朝廷命犯,为逃命保命窜伏深山老林达3年之久,最后逃禅削发为僧。15年多在进贤介冈灯社,十一二年在奉新耕香院,做了30余年和尚,在禅林寺庙里静寂修习。56岁回到南昌,最后死在南昌。这种人生经历,不可谓不奇特跌宕。单凭这份简略的履历也不难看出,这都对八大的思想和创作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鸭图卷》纸本墨笔
  纵23.2厘米横569.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安晚册之九猫
  纸本墨笔或设色,纵31.8厘米,横27.9厘米
  1694年日本泉屋博古馆【钤印】八大山人
来源:江西美术出版社
编辑:桂亚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集黄安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