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商纣王与妲己在与周部落激战,结果兵败自杀怎么填

求夏商周历史重要的人物有哪些_历史话题_英汉互译
求夏商周历史重要的人物有哪些
来源:|人气:180 ℃|类别:|时间: 22:10:31
问题:求夏商周历史重要的人物有哪些
越全面越好、、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重要的人物,当然帝王妃子就不用说了。。知道多少就说多少。。谢谢~夏朝人物·胤甲·不降·芒·发·孔甲·皋·不降·扃·泄·槐·少康·桀·后羿·商汤和伊尹·妹喜·夏启·寒浞·女娇·杼·桀·安邑·相·杜康·太康商朝历史人物华夏第一名相------伊尹 伊尹,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尹是右相之意。相传他生于伊水,故名伊尹,甲骨卜辞单称“伊”。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他陪嫁到商汤进食的机会向其分析天下形势。商汤很是欣赏,便取消了伊尹奴隶资格,并提拔他为宰相。公元前1600年,伊尹辅助商汤灭了夏朝,商朝建立。他执政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还把太甲流放到桐达3年之久(《竹书纪年》记载为7年),并摄政管治国家。到太甲后悔了,才把他迎回继续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朝50多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伊尹死后,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达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而且始创用陶器煎服中草药,以增其疗效,为中草药煎服第一人。除此之外,伊尹还精于烹饪,因在烹饪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被后人尊为“烹饪鼻祖”,中国餐饮业最权威的奖项“中华烹饪技术创新大赛”,即取名“伊尹奖”。文武双全女将军------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第一位。名好,“妇”为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上称“妇好”、“后妇好”,“后母辛”是因为她的庙号称辛。商王朝的后人们还尊称她“母辛”、“妣辛”。甲骨文中有200多条卜辞与妇好有关,内容涉及其祭祀、征战等方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在宫廷祭祀先祖,对外征战打仗。这两件神圣的大事被妇好一肩挑之。 商朝祭祀活动通常由地位较高的奴隶主来主持。妇好则因很好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品德而经营受商王之命主持各种非常重要的祭典活动,育读祭文。她的虔诚感化了许多王公贵族,博得了他们的信赖。她被商王任命为卜官,刻写卜辞,参与朝政决策,利用神权为商王朝服务,从而成为一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妇好多次率兵征伐土方、羌方、人方和巴方等国以开辟商王朝疆土,是武丁时期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不少男性将军都属她领导,著名将领沚、侯告等都在其麾下。卜辞有“登妇好三千,等旅万乎伐羌”的记载,则是对妇好作为杰出女军事家的真实写照。妇好具有文治武功的才能,这段卜辞记载了她带领所属三千军队和其他士兵一万人征伐羌国,俘获大批羌人。在对巴方作战中,她布阵设伏,断巴军退路,武丁自东面击溃巴军并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成为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在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人方等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征战中,她也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浴血沙场,劳苦功高,还曾率兵镇压奴隶反抗斗争,成为朝中擎柱。妇好墓中出土的两件铸有“妇好”铭文的青铜钺,形体巨大,装饰华丽,是商王派她出征时授予的“尚方宝剑”,也是她拥有兵权的象征物。妇好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使武丁时期的商王朝达到极盛时代。 妇好因军旅之劳英年早逝,仅活33岁。史书记载为“积劳成疾”,生卒年代和死因不祥。有资料说妇好死于公元前1200年。那时作战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妇好虽为将领但也要上阵作战,或阵亡或死于暗伤复发都有可能。从翻译的甲骨文还看到:妇好要分娩了,不好。三旬又一日,甲寅日分娩,一定不好。妇好因难产而去世也成一种可能。武丁为厚葬妇好,没把她葬在洹河北岸的王陵区,而葬在了自己的宫殿区。他还率儿孙们为妇好举行一次次大规模祭祀和多次冥婚,将她的幽魂先后许配给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十三世祖汤这三位先商王,祈愿亡妻深达幽冥,身边有三位伟大的先人照看。妇好所处年代太过久远,那时尚未发明纸张和印刷术,寥寥甲骨文的记载实在太过简约。可以想象,如果以后世的文明程度记载妇好的丰功伟业,妇好必然会像后来的花木兰、穆桂英等巾帼英雄那样,成为妇孺皆知的典型形象!(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李惠莉)姬昌 姬昌,即周文王,殷商时周族人的领袖。由于他笃行仁政,尊老爱幼,招贤纳士,深受周族人民的喜爱。同时,周围一些小部落也纷纷向他投靠,周族势力日益扩大。殷纣王看到这一切,心里十分不安。他害怕周族的强大,更害怕姬昌谋反。于是就把他召到京畿,把他囚禁在了羑里(今汤阴县羑里城),使之与族人隔绝。姬昌被囚禁期间,以其大智若愚的气魄,披沥七载,发奋钻研中华瑰宝先天八卦,融入天、地、人之关系,并进而推演为64卦,即被后世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这部古老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西方学者称其为“东方神秘主义的巨著”。后来,姬昌获释,并被纣王封为“西伯”。在他的领导下,周族人更加强大起来,终于在他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时,打败了殷纣王,建立了另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周。师般 在武丁时期,有一位有名的人物,名字收师般。关于师般的名字,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说“师”是“老师”的意思,因为师般原是武丁的老师,所以叫“师般”;有人说:“师”是“军旅”的意思,因为师般是带兵的将领,所以叫“师般”。不管“师般”的“师”字怎么解释,师般这个人确实存在。从安阳师院编辑的《甲骨文电子字典》中,可以搜集到近百条关于师般活动的卜辞。这些珍贵的资料就是师般这个人的原始档案。 在后世文献中,关于师般的记载可以从《书经》里找到:“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意思是说,历代辅助明君的人,在武丁时期,便有像“甘盘”这样的人物。这里的“甘盘”,据历史学家考证,就是本文说的“师般”。今本《竹书纪年》中也有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意思是说,(小乙)六年的时候,小乙命令他的嫡长子武丁住在黄河边,拜甘盘为师学习。后世文献中的记载,实际上都是把当时的传说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这些都不是最直接的材料,甲骨文中的记载才是商代第一手材料。对于师般的记载,根据近百条卜辞,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师般是商朝武丁时期的一员名将。《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6209片,反映了武丁时期一次重要征伐逤方的战争。逤方是位于商朝西北的一个方国,长期与商王朝为敌。《合集》6209片记载的这次战争,是武丁亲征,出征前举行祭祖,点名让三员名将出击,其中就有师般。 第二,师般又是武丁时期的一名文职重臣。朝廷经常有许多重大事情需要派遣大臣去办。师般“叶王事”的卜辞,屡见不鲜。所谓“叶王事”就是“勤王事”。王室有事,臣下为之效劳,就是“勤王事”。顺般经常作为朝廷奉命出使,可见地位的显赫,例如《合集》8836片:“戊辰卜,宾,贞乎师般取于夫。”辞意是:戊辰这天占卜,贞人宾贞问:“召唤师般前往夫地催缴贡赋,可顺利吗?” 第三,师般更是武丁身边的心腹近臣。师般在朝廷上不仅拥有文武大权,在武丁的心中还是关键时刻的依靠对象。武丁时有个王子叫子画,原来很忠诚,掌握一定兵权。后来他背叛朝廷,武丁就派人杀死他,派去的好几个人中就有师般。《合集》32900片说:“……王令师般……师般途子画。”“途”,假借作“屠”。辞意是:商王(即武丁)命令师般杀死子画。此外,武丁还亲自为师般占卜。如《合集》4226片说:“贞师般其有祸?”辞意是:贞问师般会有灾难降临吗?从有关师股的大量卜辞中可以看出:师股是武丁驾前重要的辅弼之臣。甲骨文中没有宰相的说法,从师般的活动及与武丁的关系看,用后世的说法,师般该是武丁时期的一位名相。 (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郭青萍 刘永革)圣人傅说 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圣人的,不是孔夫子和关羽,而是傅说(音悦)。他比孔夫子早生800多年,得到圣人称号则早了2000多年。傅说是商王武丁的大宰相,他于公元前1135年出生在古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太臣村一个卑贱的奴隶家庭。当时的奴隶是不准有姓氏的,只有官员和臣民在对帝王有功时,皇帝才赐姓。傅说虽生于奴隶之家却天资聪明,勤学好问,对国家大事颇有见解。商代气候温暖,雨水多降,水涝成灾,通往中原的运盐古道常被洪水冲断,商王朝就从四方征召奴隶筑路防洪以保盐路通畅。傅说被征,在筑路中发明了“版筑”技术,彻底改变了奴隶们的劳动状态,使他们的工效大大提高,他也以此轰动朝野,闻名天下。 正以布衣身份云游四方拜访名人的武丁见到这位没名没姓的奴隶,看他气宇轩昂,仪表不凡,通天文知地理,谙人世懂阴阳,问之对答如流,且所讲道理深刻,便认定此人必是大贤。但商代祖规戒律严谨,贵贱等级分明,奴隶平民不能入朝为官,武丁便绞尽脑汁让这个奴隶入朝为相。商代人十分相信鬼神,他对文武百官说自己梦见上天赐与他一位贤人来辅佐治理国家,却无人相信,武丁令画师将“梦中圣人”的相貌画出来,朝廷官员无一能对上号,便派大臣郑达天下搜寻。终于在傅岩(也叫傅险,今山西平陆县城郊东部圣人涧)山上找到这位“梦中圣人”,武丁赐他傅姓,又因特别高兴而赐名说(悦),并封为宰相。 公元前1427年,任宰相的傅说不负朝廷重望,极尽文韬武略之才华,从整饬朝纲入手,规劝武丁祭祀时减少贡品,从王室开刀,推行新政。他向武丁提出振兴商朝的方略------《傅说三篇》,建议武丁政治上要任人唯贤、不分贵贱,要把贤人光、吴、并、望乘和妇好全都委以重任;军事上要强化武功训练,装备军事,征服鬼、土、荆四方国家以开拓疆域,并要加强周边防御,巩固王朝领土;经济上要掠夺奴隶和财物,增加国家收入,还要减徭役,轻薄赋。“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 傅说为相50年,其献给武丁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南到长江流域,北到燕山,西到陕西,东达海滨,成为当时最大的奴隶制国家。彪炳史册的傅说在世就被称为“圣人”。享年89岁的傅说,死后葬在其故里圣人涧马跑泉边。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家乡人民曾为他建过三座“傅相祠”。位于林虑山的王相岩,传说3300年前武丁和傅说曾在这里的悬崖岩洞居住过,王者、相者住过的地方叫王相岩,住过的村叫王相村,绝壁崖头的千年古橡树叫王相树,他们到过的山岭叫王相岭,经常来往的山沟沟,沟口叫王相口,用过的水井叫相井,傅说占卜坐的石椅叫王相椅,后人还在这里建了傅说雕像。 在不少史料中记载,傅说死后变成了神,化成一颗星宿叫“傅说星”。屈原的《远游》中说:“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之一”。《庄子·大崇师》中说:“傅说是亡,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车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晋书·天文志》中说:“傅说一星,在尾后,傅说主章祝,巫官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傅说诞辰日,他的故里都要举行隆重的官祭大典,四面八方的傅说后人载歌载舞,表达对先贤的祝福和崇敬。 (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李惠莉)箕子箕子,商朝贵族,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原名胥余,因封于箕,爵为子,故称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商末三贤。 箕子是殷末周初著名的巫学家及其“占卜”宗师,其专职是占卜阴阳、观测天象、授时制历,并以此指导国家的农事、渔牧或者出征讨伐活动。箕子观测天象的地方据说在他的封地“箕”地(今山西陵川箕子山)。箕子谙熟占卜和阴阳历法,商纣王曾向他询问时辰,先秦文献《韩非子》载:商纣王在朝歌宫中整日整夜地寻欢作乐,弄得连时辰也搞不清了,就问身边的人,谁也说不明白,只好派人去问天道,箕子向他系统地讲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等共九项,都是人道。《尚书·洪范篇》也记载了周武王向箕子请教时箕子大讲天道五行之事。南北朝时范晔在写《后汉书》时,还将天象观测和阴阳卜筮称作“箕子之术”。 纣王当政后,箕子曾官居太师,辅佐朝政。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越来越荒淫残暴。比干、箕子、微子、辛甲等大臣纷纷向纣王进谏,纣王执意不听。比干因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无奈之下,箕子为保全性命就佯狂披发为奴,隐而鼓琴自悲为乐;一说“箕子漆身为厉(麻风)以避杀身之祸”,后来纣王下令将他囚禁起来。 周武王灭商之后,命如公将他释放出来,并向他请教治理天下之道,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好言安慰,请他归顺大周,但是箕子宁死不降,要远走辽东。周武王无奈,并且敬佩箕子的操行,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封他为朝鲜侯,并免行君臣之礼。箕子也很感念武王的恩德,临行前写了一篇《洪范》给武王。文章中详细总结了殷商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奉劝武王一定要实行仁政。《洪范》篇实际上是周武王克殷之后,造访箕子时向他询问治国方略的记录,也是箕子写下的治国纲领。在这篇文章中箕子已经提出了“民主”意识、反对专制独裁的思想。 后来箕子自封地朝鲜返回国内去朝拜西周王朝时经过故地朝歌,看到曾经高大威严的王宫成了一片废墟,荒凉败落、长满禾黍,伤感悲痛之余就写了一首《麦秀歌》,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儿好仇。”诗意大致是:“(朝歌田野)麦穗已秀齐,早秋的禾苗也染绿大地,你这个顽劣的小孩呀,不和我友好自顾瞎淘气。(朝歌大地)麦穗已秀齐,早秋的禾苗已染绿大地,你这个可恶的小孩呀,不听我的话落下啥结局!”十分真实、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当时的情感,殷朝的旧民听到了纷纷为之泣下。他这首诗为后世屈原、杜甫、李煜、陆游、辛弃疾等众多文人所推崇、效仿。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后来专门撰文称颂箕子,尤其对他教化朝鲜、推行道德,做了充分的肯定,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敬意。 另有一说周武王灭商,命人将箕子从监狱中释放出来后,箕子便沿淇子西上,在今山西陵川县境内的太行山深处隐居,周武王为寻访箕子也到过这里。《陵川县志》与《山西通志》中载:“箕子避地憩山中,及武王访以治道,于此纳履焉”。今陵川境内有箕子山,箕子册上有谋棋崔,册上布满了黑白分明的小石子,圆滑光洁,像围棋子。传说箕子在这里发明了围棋,与仙人对弈,此山故名谋棋山。当地民间现仍保留有远古“占方”棋类,流传着箕子在该地弈棋的远古传说。箕子山上不但有谋棋岭,而且还有箕子洞。据说当年箕子洞的顶壁上还能隐隐约约看到许多灰白色圆点,形状如围棋一般,或者说更像一幅古代星象图。箕子山古时有巨石,石上留有巨人足印,据说这足印也是箕子当年所留。箕子死后葬在了梁国之蒙县,其墓地被后人称为“箕子冢”。朝鲜半岛的人民也纷纷建庙来纪念他,平壤市内至今仍有箕子陵。1996年秋天,韩国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心道文到郑州办事,还专程赶淇县箕子庙认祖归宗,献上自己深深的敬意。(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王秀萍)比干------千古直谏第一人 比干(公元前1092年---前1029年),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代贵族,商朝第十五代王太丁(文丁)帝的儿子,十六代王帝乙的亲弟弟,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据《孟子杂记》载:“王子干,封于比,叫比干。”可见,比干本名干,因受封于比(今山东省曲阜一带),故名比干。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受封的王,又同时担任当时的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 比干是商代以死谏君的忠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又不惜以死抗争的忠臣。他和箕子、微子尽心尽力辅佐纣王更是有口皆碑,彪炳青史,三人并称为商末三贤,孔子则尊其为“殷三仁”。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曾把他和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征同列为敢言直谏的爱国者。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但同时也是纣王王位的积极争取者。《尚书·微子篇》载:帝乙在位时间很短,病重期间,曾宣比干、箕子等进宫商议继承王位之事。箕子劝帝乙立长子微子为王位继承人,比干却力荐次子帝辛(即后来的纣王)。因微子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所以比干不同意箕子的建议。最后,帝乙采纳比干的建议立辛为王位继承人。帝乙病重期间,比干曾向鬼神祈祷,保佑哥哥身体健康,并许愿只要哥哥能够恢复健康,自己情愿代之以死。比干的心肠深深感动了纣王,纣王曾经对他格外尊敬。 帝乙死后,纣王取位,比干全力辅佐纣王治理国家。比干看到纣王荒于政事,就坦言地谏,并带纣王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创业之艰辛。纣王虽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更加荒淫暴虐。“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比干冒着丧生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向纣王进谏,抨击、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的过错,斥责他的暴政。纣王无言以对,脑羞成怒质问比干:“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比干答道:“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土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决定要拔掉比干这颗眼中钉,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公元削蹄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纣王杀害于朝歌摘星台。 比干死后,葬于朝歌城南三十五里之王畿上。今卫辉市城北约7.5公里顿坊店乡,有一座小山一样的大土冢,就是比干墓。该村也因存有比干庙(墓)而命名比干庙村。周武王灭商后,认为比干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臣,应予以褒奖,就在比干墓地汲县为比干封了墓,《尚书·武成篇》中曾记载“武王克殷、封比干墓”,对这一历史事实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北魏时孝文帝因墓建庙,后世历朝帝王又多次对墓地进行修建。 “比干剖心”的故事在民间妇孺皆知、长传不衰。传说比干被纣王挖心以后,掩袍不语,面似土色,单骑纵马南行。他知道南行之地(今河南新乡县),就会长出心来。行至牧野荒郊,遇上一老妇人叫卖“没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就会死!”比干听后,长叹一声,口吐鲜血,坠马而死。骤然间,天地皆黑,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卷土成墓,将比干尸体埋于土中,人称之“天葬墓”。今天,每到绿叶返青之时,比干的坟墓上都会长满三个叶的没心菜,传说这种没心菜,原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的,墓地周围的古柏,因悲伤过度都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后来都变成了“弯柏”。如今,3000年过去了,虽然比干的躯体早已化作一抔尘土,然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永留人间、名垂青史。后人“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的评价,更使我们对一代忠臣肃然起敬。比干还是林氏先祖。传说比干被挖心后,其妻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姓,史称林坚,他也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王秀萍)微子 微子,商代贵族,生于商末周初,末代王帝辛(商纣王)同父异母哥哥。本名启,因为封在微,爵位属于子,所以叫微子。微子仁慈贤明、德行高尚。按照商代“父终长子即位”的继承法,微子本应继承太丁帝的王位,但由于微子的母亲不是太丁(文丁)帝的正妃,所以微子在继承王位的问题上就遭到以比干为首的一部分大臣的反对。最后,帝乙采纳了比干的建议,立帝辛为王位继承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商王室已颇讲嫡庶。微子虽为长子,因庶出不得立,纣为正后所生,虽非长子,却可以继承王位。纣即位后,微子并没有因王位之争而对纣王有所偏见,相反,却是一心一意与比干、箕子等人一起辅佐纣王。 微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面对纣王的暴政,微子心中充满了焦虑和困惑。为维护殷王朝的统治,他曾多次规劝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充耳不闻。无奈之下,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公元前1047年(帝辛三十二年),周武王观狮于孟津,准备伐商,纣王急召微子、箕子及攸侯喜(攸,同条,地名;侯是爵位,喜是人名)等勤王,但为时已晚。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微子手持祖先的祭器来到军门,脱去上衣,露出臂膀,反缚着双手,跪着前行,向武王投降,武王亲自给他解绑。 武王灭商建周后,一方面在周朝内部大封功臣谋士;另一方面又对商朝的遗民采取安抚措施,将箕子封于朝鲜,又下令纣王的儿子武庚(字禄父)统帅殷商的旧民,统治殷商都城附近的地方和俾守商祀。没过多久,武王病死。武王死后,“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在此困境下,其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便以王叔身份摄政。同宗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便勾结殷纣王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企图复辟。周公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服了殷的余民。 周公平武庚、管叔、蔡叔之乱后,为加强对殷商旧地和遗民的有效统治,便借此机会继周初武王分封诸侯后,进行第二次大分封。将武庚、管叔、蔡叔所管辖的殷遗民一分为三:一部分分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封于殷商故墟,国号卫;一部分曾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或愿意臣服的殷商贵族则迁进成周洛邑;一部分封给了微子,让他遵从商朝旧典建立宋国,管理商朝的遗民,允许他们继续保留宗庙,继续祭祀自己的祖先,奉守商人的宗祀。宋国都睢阳,封地在今商丘东,其地理范围大致在今河南东部,以及接近河南的山东、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 成王封微子为诸侯,一方面是因为周室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存亡兴灭”的至德,尊崇殷商的后裔;另一方面是由于微子仁慈、贤明,深受商族遗民的爱戴;再则,因为微子建立的宋国保存商代的文化传统最多,被看做古代礼制的典范,受到各路诸侯的尊重。成王此举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等问题,同时也彻底消除了殷商遗民复辟的隐患。微子建立宋国后,曾到周王朝去拜见天子。今存古歌《有客》一首与微子有关,《诗序》载:“《有客》,微子来见祖庙也”,也就是说这首歌是微子来朝周祖庙后,周王设宴钱行时所唱的乐歌。微子死后,葬在他封地的一处小山上,人们称作微子山。今微山县境内还存有微子的奠地,后人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仁慈、贤明的殷商遗民,足见微子品性之高尚。 补充:周朝【齐桓公】(?—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臼。其兄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宋襄公】(?—前637)春秋时宋国国君(前650—前637)。名兹父。齐恒公死后,他欲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38年与楚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大败,伤重而死。【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霸主晋国国君(前636—前628)。名重耳。因其父献公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任用赵衰、狐偃等人,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成为霸主。【秦穆公】(?—前621)春秋时秦国国君(前659—前621)。名任好,重用谋臣百里奚、蹇叔、由余等,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等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大败于晋,东进被阻。转向西,“灭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楚庄王】(?—前591)春秋楚国国君(前613——前591)。名旅(或作吕、侣)。在位时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使“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国势大振。庄王三年(前611年),灭庸(今湖北竹山西南)。继攻陆浑之戎,向周室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大败晋军于邲(今河南荥阳北),迫使鲁、宋、郑、陈等国先后归附,称霸中原。【阖闾】(?—前496)又称“阖庐”。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前514—前491)。名光。他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获君位。灭徐,破楚,占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秦救楚及其弟夫概反叛而受挫。后被越王勾践败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伤重而死。【夫差】(?—前473)春秋末吴国国君(前495—前473)。阖闾子。阖闾为越王勾践打败伤死,他立志复父仇,终败越兵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使越降服。又开挖邗沟,北向败齐。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争霸获胜,但被越乘虚攻入都城。公元前473年吴为越所灭,他自杀。【勾践】(?—前465)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前465)。又称菼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重用范蠡、文种等治国,10年生聚,10年教训,终成强国。公元前482年灭吴。继北上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争得霸主。【庆父】(?—前660)鲁庄公庶兄。又称仲庆父,共仲或孟氏。庄公去世,他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后他所逃奔的莒国受鲁贿赂,将其送回,途中自缢而死。孟孙氏是其后裔。“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之成语即源于此。【管仲】(?—前645)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他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分野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按士乡之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成为五霸之首。【赵鞅】即“赵简子”。一名“志父”,又称“赵孟”。春秋末晋国卿。公元前493年袭击郑兵时,以赏给土地和免除奴隶身分激励将士,获全胜。先后败范氏、中行氏,拓展封地,奠定了后来建立赵国的基业。【赵简子】即赵鞅。【田成子】即“陈成子”。春秋时齐国大臣。名恒,或作常。采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之法争取民众。公元前481年杀齐简公,立平公,任相国,扩大封地,尽诛公族中强者,从此田氏专国政。【田常】即“田成子”。【伯乐】传说古时善相马者。1、秦穆公之臣。曾荐九方堙为穆公相马。一说即孙阳,称孙阳伯乐。2、春秋末赵简子之臣郵无恤(恤或作正),字子良,号伯乐,又称王良,善御马、相马。【子产】(?—前522)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名公孙侨、公孙成子,字子产。公元前554年为卿,前543年(郑简公二十三年)执政。推行改革,整治土田疆界、沟洫,发展生产。又作丘赋(按丘征收军赋)、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他能够虚心听取国人意见。还反对迷信,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庄、景公之世。曾出使晋,与晋大夫叔向议齐政,预言齐政权将为田氏取代。有《晏子春秋》传世,为战国时人搜集他的言行所作。【三桓】春秋末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即季孙氏(或作仲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因都是桓公后裔,故名。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即《老子》);一说即老莱子,或太史儋。《老子》书是否为其所著,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体反映其思想。即以“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人,曾流寓于吴,谙熟兵法。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后与伍子胥谋伐楚国,连战皆胜,名赫诸候。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现存最早而杰出的兵书。该书总结了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受到国内外的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兵学鼻祖”。【孔子】(前551一前479)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贱,成年后做过管粮草和畜牧的小官。后聚徒讲学,首开“私学”之风,曾任鲁司寇。为抑制三桓家臣权势,定计堕三都(毁三家都邑),结果失败。又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然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又删修《春秋》,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思想上从天命论出发,倡导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仁”即“爱人”,因提倡“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仁”必须合乎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崇尚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与酷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以及“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等。其学说成为汉以后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其门人将他的言论辑录成《论语》一书,成为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材料。【伍子胥】(?—前484)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楚国人。因父伍奢被楚平王杀而投吴。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取得君位,治理国家。旋破楚,因功封于申,亦称“申胥”。后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停止伐齐,被疏远。终被吴王赐剑自杀。【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大夫。越败于吴时,曾随勾践为吴人质二年。返国后助越王勾践发愤图强,终灭吴国。旋弃官游齐,至陶(今山东定陶),以经商致富,时人称陶朱公。他认为供求关系的有余或不足决定物价的贵贱。国家在谷贱时要收购。贵时再平价售出,平衡贫贱,以免伤农。【文种】春秋末越国大夫,字少禽,或作子禽。楚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人。公元前494年吴破越,他向越王勾践献计,贿赂吴太宰,得免亡国。助勾践发愤图强,终于灭吴。后被勾践赐剑自杀。【西施】又作“先施”。春秋末越国美女。苎罗(今浙江诸暨南)人。被勾践献给吴王夫差,得其宠信。据传吴亡后,同范蠡一道遁五湖。【鲁班】春秋鲁国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创制攻城云梯和磨粉之硙等器具。据传又发明锯子等木作工具。旧时建筑工匠尊为祖师。【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出身贫贱,生活俭朴。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魏文侯】(?—396)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前445—前396)。名斯(一作都)。在位期间,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贤者为师,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兴修水利,奖励耕战,进行封建制的改革。又取秦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灭中山国,使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齐宣王】(?—前301)战国时齐国国君(前319—前301)。田氏,名辟疆。公元前314年乘燕内乱,派兵攻占燕国,后因齐军残暴,被燕国人民赶出。又继其父威王置稷下学宫,广招学者讲学。【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前361—前338)。名渠梁。在位时,广招人才,命群臣献富国强兵之策,任用商鞅变法。前350年迁国都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进一步进行变法。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楚怀王】(?—前296)战国时楚国国君(前328—前299)。名熊槐。曾被山东六国推为纵约长。又乘越内乱,攻灭越国,设郡江东。但他排斥改革派,误信秦说客张仪,毁坏齐、楚联盟;先后败于秦、齐,失去汉中等地。前299年入秦被扣,死于秦。【赵武灵王】(?—前295)战国时赵国国君(前325—前299)。名雍。公元前302年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强大骑兵,改穿胡服(北方少数族服装),便于骑射。先后灭中山,破林胡、楼烦,国势强盛。公元前299年传位于王子何,自称主父。后因内讧,被李兑困死于沙丘宫。【燕昭王】(?—前279)战国时燕国君(前311—前279)。名职,燕王哙之庶子(一说为流亡在韩的公子职。值燕国内乱,燕王哙被杀。他被赵国遣乐池护送回国即位)。他即位于齐国破燕之后,为恢复国家安定,故锐意改革政治,招徕人才,燕国得以富强。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他联合秦、楚、燕、韩、赵等攻破齐国,占领齐国70余城。【燕太子丹】(?—前226)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在秦国为人质,后逃归。当时秦已攻灭韩、赵等国,次将及燕。他阴谋以暗杀秦王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于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派荆轲入秦行刺,未遂。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跖】春秋战国之际人民起义领袖。名跖,一作蹠,又称盗跖。【李悝】(约前455—前395)又作“李克”。战国初年政治家、法家。曾任魏文侯相,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赏有贤”、“罚必当”,废除贵族特权;推行“尽地力”政策,统一分配土地,鼓励农业生产;确立封建法制,使魏富强。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西门豹】战国魏文候时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曾破除“河伯娶妇”陋俗,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田,促使生产发展。【吴起】(?—前381)战国时兵家。卫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先后在鲁、魏为将,善用兵,以功擢为魏西河守。文候死,遭陷害,投楚,旋任令尹,辅助楚悼王变法。打击旧贵族,裁汰冗官,整顿机构。选贤能,明法令。促进了楚国富强。悼王死,他被贵族杀害。变法失败。【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又称卫鞅。本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应召入秦,向孝公献富强之术,被重用。前356年任左庶长,旋以军功晋升大良造。主持变法达20年。前350年秦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制,推行农战政策;制定新亩制和度量衡;改革区划,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武备,秦国因此富强。后败魏,俘公子印,被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孝公死,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有《商君书》传世。【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被任为魏惠王将军后,忌其才能,派使者骗到魏国,编织罪名,处以膑刑(去膝盖骨),因此称作孙膑。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攻魏救韩,指挥了著名的桂陵、马陵大战。著有《孙膑兵法》,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庞涓】战国时魏将。早年与孙膑同师学兵法。公元前354年率魏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派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策划下,出兵袭魏大梁,迫使他回兵救援,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被擒。公元前342年领兵攻韩,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逐日减灶之策,诱使他日夜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太子申被俘,涓自杀。【公孙衍】战国纵横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号犀首。曾入秦为大良造。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苏秦】(?—前284)战国策士,纵横家。字季子,东周洛阳人。自公元前334年始,他以合纵策先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并力抗秦,获得成功。他任纵约长,挂六国相印,还被赵封为武安君。合纵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国吞并六国的计划,以后纵约为秦国所破坏。不久齐宣王因燕丧伐燕,他向燕昭王进策,被派入齐行反间计。后为嫉恨他的齐国大夫刺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有其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张仪】(?—前310)战国策士,纵横家。魏国贵族后裔。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迫使魏献上郡,助秦惠文君称秦王,以连横策游说各国,破坏合纵之约。谋划瓦解齐楚联盟,夺楚地汉中。武王即位,入为魏相,旋卒。【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游齐、宋、滕、薛、魏等国,做过齐宣王客卿,后不见用,退而著述以终。推崇周制,以继承孔学为志,将其“仁”学发展为“仁政”说。主张省刑薄税,制民恒产。拒杨、墨之学,倡王道政治,以土地、政事、人民为政之三宝,肯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不仁不义不可为君,不可诛之。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人有良知良能,只需发挥仁、义、礼、智四大善端,便可以“知天”。又提出不动心、求放心,存夜气、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养途径。另阐述伦理学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论。阐发子思之学,继承孔子之说,成思孟学派,为孔学正宗,有“亚圣”之誉。著作有《孟子》十一篇。【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友善。家贫,曾借粟于人。相传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间本质上无差别。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善用寓言,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颇有艺术价值。著作有《庄子》(其中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中国最早的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故里传为今湖北秭归县。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初辅佐怀王,历任左徒、三闾大夫。力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在同保守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逸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因而接近人民,对黑暗现实日益不满。秦兵攻破楚都郢之后,痛感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于是投汩罗江自杀。其代表作《离骚》,强烈地表达了进步的政治思想,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感情和献身精神。此后,骚体便成为一个新的诗歌样式。【石申】(约前4世纪)战国时魏国人。天文学家。著有《天文》8卷,西汉后被尊称为《石氏星经》。其中有关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的记载,公认是现已知世界最早的星表。为后人进行许多天体测量奠定了基础。【甘德】战国中期天文学家。楚国人,一说齐国人。与石申测定记录黄道附近的恒星位置,为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据传他测定恒星118座,511个。著有《天文星占》八卷(佚)。后人将其与石申的《天文》合为《甘石星经》。【扁鹊】(约前407—前310)战国时医药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反对巫术治病,有丰富医疗知识,曾游走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他为脉学创始人。【白起】(?—前257)又称“公孙起”。战国时秦国名将。郿(今陕西眉县)人。昭王时官至大良造,屡战获胜。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中采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切断赵后路之策大败赵军,杀赵括,坑杀其俘虏40余万。后为相国范睢逼迫自杀。【赵括】(?—前260)战国时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故称马服子。一味纸上谈兵,实际不会指挥作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赵中秦反间计,用他代廉颇指挥长平之战。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围困,中箭死。赵军战俘40余万尽被坑杀。【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四公子之一。名田文。因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又称薛公,号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王时曾入为秦相,不久逃归,后为齐湣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事,为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立,孟尝君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亲。死后诸子争立,领地薛为齐、魏共同攻灭。【田文】即孟尝君。【庄蹻】1、楚怀王时人民起义领袖。一名企足。后世常以蹻与跖并称。2、又作庄豪。战国楚将。楚顷襄王时入滇,后据以称王,号庄王。一说即楚庄王后裔。【李冰】战国末水利家,四川人。秦昭王时任蜀郡守。公元前256—前251年主持修建都江堰,并在四川兴建许多水利工程。【信陵君】(?—前243)战国时魏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安釐王之弟。名魏无忌,号信陵君。有食客3千,魏王忌其贤能不以国政任之。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他窃得兵符,杀将军晋鄙,夺得兵权,率兵救赵,大败秦军。居赵国10年后,回魏国上大将军,联合5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魏公子兵法》,今佚。【魏无忌】即“信陵君”。【平原君】(?—前251)战国赵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惠文王之弟,名赵胜,号平原君。任赵相。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遣食客毛遂游说楚王合纵,散家产以资坚守。后求得魏、楚救援,终败秦兵。【赵胜】即“平原君”。【范睢】(?—前255)或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国人,以善辩知名。曾化名张禄,因秦谒者王稽所荐得入秦为客卿。他以远交近攻,伐魏收韩之策说动秦昭王,并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劝说其废掉擅权的宣太后,驱逐太后母弟相国穰侯魏冉等,以加强集权。被任为相国,封应(今河南宝丰西南)侯。他执政期间,曾纵反间计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赵军。但因忌妒白起战功,迫其自杀。后因所善郑安平兵败降赵,王稽也被杀,惧而谢病归相印,不久即死去。【春申君】(?—前238)战国时楚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名黄歇,号春申君。楚考烈王时任令尹,封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门下有食客3千。曾派兵马联合魏军救赵攻秦,后又灭鲁。考烈王死后,内讧中被舍人刺杀。【黄歇】即“春申君”。【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位居上卿,屡败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中坚守3年,后因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以赵括代之,致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他击败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居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老死于楚。【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强索赵“和氏璧”。他受命携璧入秦,当廷陈词力争,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赴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因善于应对,使赵王免遭屈辱,擢为上卿。对赵相廉颇能一再容忍谦让,使其感悟,成为知交。【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号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批判地总结诸子学说,于儒学中推崇孔学而指斥思孟学派。政治上主张礼法兼用,王霸并行。批驳天命观念,否认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人之分观点,论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又认为天地运行“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以为人之性“好利”、“疾恶”、“好声色”,若任其发展,必将在社会上产生暴乱。主张礼义教化,强调正名思想。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注意对感性经验进行辨别验证。经济上主张开源节流,强本节用,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贾事业。著作存《荀子》。【韩非】战国末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上书韩王变法,不用,乃发奋著书。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其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哲学上提出“道”与“理”相区别,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以参验言辞。注重对立面关系的研究,首次制定“矛盾”范畴,概括事物之对立关系。分历史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诸阶段,提出历史进化观点,并以“人民众而货财寡”说明社会动乱的原因。【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巨商,在赵都邯郸遇秦“质子”素公子异人(后名子楚),以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使立其为秦太子。子楚(即庄襄王)继位后。任其为相,封文信侯。秦王政初继位,称其为“仲父”,仍掌政权。封邑有蓝田12县、洛阳10万户及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10城。执政时先后攻取周、赵、魏地,建三川、太原、东郡。有宾客3干,家僮万人。命门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编成《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故称杂家。秦王政亲政后,免职,旋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受韩命赴秦,企图以兴修水利消耗秦国力,阻止其吞并别国。其谋为秦所识破,但仍以他主持开凿郑国渠。此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达300余里,修好后溉田4万余顷。遂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刺客。卫国人。游历燕国,被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行刺秦王政。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他携秦逃将樊於期头颅和夹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献于秦。图穷而匕首现。即执以刺杀秦。不中,反被杀死。历史人物夏商周年表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代年表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后期年表 盘庚(迁殷后) 公元前1300年 小辛 | 在位50年 小乙 前1251年 武丁 前1250年——前1192年 在位59年 祖庚 前1191年 祖甲 | 廪辛 | 在位44年 康丁 前1148年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 在位35年 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 在位11年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 在位26年 帝辛(纣) 前1075年——前1046年 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 在位4年 成王 前1042年——前1021年 在位22年 康王 前1020年——前996年 在位25年 昭王 前995年——前997年 在位19年 穆王 前976年——前992年 在位55年 (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 前922年——前900年 在位23年 懿王 前899年——前892年 在位8年 孝王 前892年——前886年 在位6年 夷王 前885年——前878年 在位8年 厉王 前877年——前841年 在位37年 (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在位14年 宣王 前827年——前782年 在位46年 幽王 前781年——前771年 在位11年 希望对你有帮助 补充:禹 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姒姓,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本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奉舜命治水,采用疏导法,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终获成功。被舜选为继承人。继位后曾铸象征权力的九鼎,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制订法律。其子启。为传说中夏朝的开创者。--------------------------------------------------------------------------------启 传说为夏朝的开国君王。姒姓,禹之子。传说禹死后,他杀死禹选定的继承人东夷族首领伯益,夺取王位,废禅让制而确立了世袭制度。有扈氏不服,也被其攻灭。一说禹死后,因伯益推让而被拥戴继位。--------------------------------------------------------------------------------桀 夏代亡国之君。名履癸。在位荒 淫侈糜,横征暴敛,使阶级矛盾激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曾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东南)会盟诸候,攻灭有缗氏(在今山东金乡)。后为商汤所败,出奔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后死。--------------------------------------------------------------------------------汤 又称“天乙”、“成汤”、“武汤”、“武王”或“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高祖乙”。商朝的建立者。本为商部落首领。与有辛氏通婚,任用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为灭夏积聚力量。先后灭邻国葛(今河南宁陵北)及夏的盟国韦(今河南许昌东南)、顾(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南)等。历十一战而后灭夏,建立商朝。--------------------------------------------------------------------------------盘庚 又作“般庚”。商朝国王。汤九世孙,继兄阳甲即位。商王朝自仲丁后,多次内乱,政治腐败,天灾频繁,国势转衰。他即位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居天下之中,“得汤之政”,政局转稳,经济发展,诸候纷纷来朝。故商朝又称殷朝。--------------------------------------------------------------------------------武丁 商代国王。盘庚弟小乙子。相传少时曾生活于民间。即位后任用傅说、甘盘等治国。先后用兵于东方的夷方,北方的土方、鬼方,西方的羌方,南方的虎方等,武功卓著。在位59年,被称为高宗。--------------------------------------------------------------------------------妇好 商王武丁诸妻之一。有封地,常朝觐纳贡于商。曾带兵征伐羌、夷、土方等族。其墓于1976年在殷墟发现,有大批青铜器殉葬。--------------------------------------------------------------------------------纣 一作“受”,又称“帝辛”。商朝亡国之君。在位时,奢侈荒 淫,横征暴敛,严刑峻法,并连年征战,引起奴 隶、平民反抗,致使阶级矛盾激化。曾征服东夷,获大批战俘。又杀反对他的大臣比干等,囚西伯昌(即周文王)。后与周武王统帅的西南各族会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因“前徒倒戈”,兵败自 焚。--------------------------------------------------------------------------------妲己 商王纣之宠妃。姓己,有苏氏之女。纣进攻有苏氏时,将其献给纣。武王灭商时被杀。一说自 缢死。--------------------------------------------------------------------------------伊尹 商初大臣。名伊,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因太甲不理国政,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遂迎回复位。死于沃丁时。一说伊尹放逐太甲,篡位自立。七年后太甲潜回,将其杀死。--------------------------------------------------------------------------------傅说 商王武丁的大臣。相传原是傅岩(亦作傅险)地方从事版筑的奴 隶。后被武丁任以为相,辅佐国政,遂使殷国大治。--------------------------------------------------------------------------------箕子 商末贵族,纣王的诸父,官太师。曾因劝谏纣王而被囚。见比干被纣王剖心,遂佯狂为奴。周武王灭商后,将他释放。后人拟作《尚书-洪范》,记他与武王的问答。--------------------------------------------------------------------------------比干 商末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以纣王淫 乱,曾屡次强谏,后被纣王剖 心而死。相传武王克商后,曾封祭其墓。--------------------------------------------------------------------------------伯夷 商末孤竹君长子。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他不接受,后兄弟二人俱不肯为君而逃亡至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武王灭商后,他们又以食周粟为耻,又逃亡首阳山饿死。--------------------------------------------------------------------------------叔齐 商末孤竹君次子。--------------------------------------------------------------------------------周文王 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为商纣之西伯,也称伯昌。在位时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解决虞、芮两国纷争,使之归附。先后攻灭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邗(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并建都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河西)。在位50年,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周武王 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姓,名发。他继承其父文王灭商遗志,重用姜尚及周公、召公、毕公等臣,并乘商朝大军在东南的机会联合西南各族率军东攻,大败商军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一举灭商。建立西周,定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东)。--------------------------------------------------------------------------------周成王 西周国王。姬姓,名诵,武王子。幼年继位,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东征获胜,分封诸候,以加强对新占地方的控制。成年后,周公归其政,他继续分封诸候,巩固了周初的统治。--------------------------------------------------------------------------------周穆王 西周国王。姬姓,名满。在位时西攻犬戎,获其五王,并将其迁于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又回师东击反叛的徐戎,大会诸候于涂山(今安徽怀远南)。后世有《穆天子传》即载其西征事。--------------------------------------------------------------------------------周厉王 (?—前828)西周国王。姬姓,名胡。暴 虐好利,重用荣夷公,霸占山林川泽,实行“专利”。又用卫巫监视“国人”,杀害议论他的人。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他逃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共伯和 西周共国(今河南辉县)国君。名和。厉王出奔后,因其代行王政,始以共和纪元(前841年)。至宣王即位他归国,凡14年。一说共是卫的别称,卫武公名和。--------------------------------------------------------------------------------周幽王 (?—前771)西周末代国君(前781—前771)。姬姓,名宫涅。在位时重用虢石父,残酷剥削国人,四处用兵,加上地震和旱灾,人民不堪困苦。宠爱褒姒,生活淫 逸,废申后和太子宜臼,被申候联合犬戎攻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褒姒 周幽王宠妃。褒国人,姒姓。周幽王三年,褒人将她进献给周。幽王立为后。为博她一笑,幽王曾点烽以戏诸候,至使失信于诸候而招至亡国。幽王被申候联合犬戎等攻杀,她也被俘。--------------------------------------------------------------------------------周公 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武王弟。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因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蔡、霍叔等联合武庚(商纣王子)及东夷进行反抗,他出师东征,经三年征战,平定叛乱。又分封诸候,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传说他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并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召公 又作“邵公”、“召康公”。燕国始祖。姬姓名奭。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助武王灭商。受封于北燕。成王时为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吕尚 周代齐国始祖。姜姓,吕氏,名望。又称姜子牙。曾任太师,亦称师尚父。传说他早年流落殷都,闻文王求贤,遂到渭水钓鱼以待,果为文王赏识。文王被纣王所囚,他进献美女,赎回文王。后助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太公。据传著有兵书《六韬》。--------------------------------------------------------------------------------管叔 又作关叔。周初三监之一。名鲜,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后,封于管(今河南郑州)。与其弟蔡叔度相纣王子武庚禄父,治理殷朝遗民。武王去世,成王年幼,以周公旦摄政,他与蔡叔疑周公所为将不利于成王,故挟武庚叛乱。后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杀死。--------------------------------------------------------------------------------蔡叔 周初三监之一。名度,周武王弟。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成王时,他与其兄管叔挟武庚叛乱,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放逐。后其子胡又被封于蔡,为蔡国始祖。--------------------------------------------------------------------------------伯禽 周代鲁国始祖。姬姓,周公旦长子。周公东征后,成王将殷民六族和旧奄国土地、人民,分封给他,国号鲁。曾率军伐淮夷、徐戎,至费(今山东费县)誓师,其誓言即《书-费誓》。--------------------------------------------------------------------------------微子 周代宋国的始祖。名启(又作开),殷商帝乙之子,纣的庶兄。以纣王淫 乱,商代将 亡,屡次劝谏。王不听,遂出走。武王克商,他肉袒面缚乞降。后纣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攻灭,即以他继承殷祀,封于宋。传说他为政贤能,为殷民所爱戴。--------------------------------------------------------------------------------姜太公 即“吕尚”。--------------------------------------------------------------------------------周平王 (?—前720)东周国王。名宜臼或宜咎。幽王太子,申后生,曾被废。幽王被申候联合犬戎攻杀后,公元前770年被申、鲁、许等国拥立于申。因镐京残破,又处犬戎兵力控制之下。后得秦护送,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晋辅助下立国,史称东周。夏桀。商纣都是出名的暴君。周武王。周文王。夏禹···褒姒妲己 比干大禹,中国史上第一个建国的人大禹 周武王 商汤 秦王嬴政大禹,启、夏桀、成汤、盘庚、妇好、商纣、姜尚、周文王、周武王、周穆王、周平王、周桓王、孙武、孙膑、庞涓、吴起、管仲、鲍叔牙、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伍子胥、廉颇、李牧、乐毅、田单、白起、王翦、王贲、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商鞅、张仪、苏秦、赵括、百里奚、燕昭王、赵武灵王、吕不韦、秦庄襄王、嬴政、李斯,赵高、李信、项梁、内史腾、郭开、韩非、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鬼谷子、墨子、田忌、勾践、阖闾、夫差、西施、范蠡、文种、李冰、实在是想不起来了。夏有启、夏桀商有汤、盘庚、纣王周有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姜子牙、幽王我就知道商朝就一个盘庚夏:治水的禹、开国君主启、造乱的后羿、忠臣关龙逄、暴君桀商:开国君王汤、名臣伊尹、迁都的盘庚、武丁王、名臣比干、暴君纣、红颜祸水妲己西周:推演周易的周文王、开国君主周武王、著名军事家姜尚、名臣周公旦、引发第一次公民暴动的周厉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老子、孔子、管仲、晏婴、孙武、伍子胥、范蠡、西施、百里奚战国:齐威王、孙膑、吴起、商鞅、秦孝公、赵武灵王、燕昭王、乐毅、韩非、孟子、鲁班、墨子、吕不韦、田单、荀子、庄子、李冰、李牧、白起、廉颇、蔺相如、赵括、王翦、张仪、苏秦、范雎、扁鹊、屈原、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荆轲、李斯主要有夏禹、夏启、夏桀商汤、伊尹、盘庚、商纣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旦(姬旦)、周幽王、周平王、姜尚春秋五霸。。。。。。。,比如诸子百家 孔子、荀子等
歌词里有夏商周的是什么歌中华 历史 五千年高中历史说课教案: 夏商周 的政治制度夏商周到中华民国 历史 地图!皮皮原创历史教学课件-- 夏商周 政治制度历史文化 文化杂谈
||||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纣王与妲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