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 怀疑的世界需要怎样的信仰书本第一章 翻译

唐崇荣牧师信仰问题解答集锦
此网页使用了框架,但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框架。店铺平均得分: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本店铺共有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查看详细】无法联系卖家 1
100%已解决 1 100%
店主称呼:莉莉文化书店&&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 广州市 天河区
天河路14号
促销广告:要查书的书友,请QQ或者露露留言,打电话无法查书。
要查书的书友,请QQ或者露露留言,打电话无法查书。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本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 13:33:47]
陈**深圳市
找了很多网上书店,都没有原版,虽说所购是影印版,但感觉还行,看了「血色湘西」电视剧后,觉得不错,就买了书来看。
[ 13:24:34]
蔡**深圳市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 20:18:26]
汪**福州市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 16:09:50]
彭**泉州市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 10:53:51]
陈**深圳市
Copyright &copy 书山有路 All Rights Reserved荐书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英]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 著;邵旭东,孙芳 译;徐文堪 校;浙江大学出版社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世界;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它不仅主宰了人类的过去,更将决定世界的未来。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战略将变得一目了然。
连接着东西方的区域,也就是地中海到黑海东岸再到喜马拉雅山,或许在我们眼里并不是很重要的地带,因为这个区域聚集着一些所谓“失败”“落后”的国家。但其实这是连接东西方文明桥梁的交叉点,5000年以前就存在着伟大的城邦,也是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发源地。但如今的宗教冲突、暴力、极端主义掩盖了过去的辉煌,也让大部分历史学家无暇去研究“东方史”。
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并不只是从成功者(西方)的角度。其实对于任何地域任何国家的人,也需要有多元化的角度观察历史。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诞生
波斯帝国的繁荣,到亚历山大东征,虽然他的胜利被视为昙花一现,但却翻开了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这片土地新的篇章,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希腊的文明与宗教。将西亚、中亚与中国联系起来的是游牧民族,为了防御他们的骚扰与掠夺,两边都修葺了大量城墙、要塞,中国更是在西汉时期大举进攻,击退了匈奴,占据了河西走廊,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就这样缓慢展开。其实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已经是事实(丝绸之路上的贸易)。
罗马帝国崛起,并吞并埃及,成为真正的帝国。通过红海与印度次大陆进行贸易,而此时亚洲人的奢靡生活已经侵染了昔日罗马人的优良品德,此期间一些罗马所谓的暴发户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罗马与波斯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频繁上演着,同时也促进着波斯贸易的发展,在罗马帝国的强大压力之下,波斯也上演着政治革命(萨珊王朝——独立的省级总督决策权,改为中央集权,推行责任制),此时中亚、远东地区正处于城镇发展的繁荣期。
古代世界远比我们相信的复杂,很早之前,东西方就通过商品而联系到了一起,东西方直接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了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沟通。
第二章 信仰之路
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不止是货物,还有思想,以及宗教。不同信仰之间的竞争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可以说是胜者为王。文化交流的活跃是伴随着商业活动而进行,这也是宗教的传播方式之一:商业活动为信仰的扩散敲开了大门。
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先后在这片土地上传播,常常也伴随着政治帝国的更替。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接纳,却造成了基督徒在东方被波斯的统治阶级以及琐罗亚斯德教迫害,宗教信仰与政治从来不会分离。
第三章 基督之路
公元350-260年间,大量草原游牧部落向西迁移,直接危险了罗马和波斯,在两国面对共同敌人时,形成了暂时的同盟。但对于罗马帝国,匈奴的侵略势不可挡,黑暗时代已经来临。
基督教的东西方教派在教义上产生了分歧,而与此同时波斯的萨珊王国对基督教态度的转变,使基督教在亚洲迅速传播,要比欧洲覆盖的广。各宗教最开始互相排斥迫害,后期又融合转化为其他宗教,就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一样。最终,基督教还是逐渐占据了优势,公元635年,甚至中国皇帝都取消了对这一西方宗教的抵制。但另一势力在慢慢崛起——“伊斯兰”。
第四章 变革之路
鼠疫、经济衰退、人口衰减、战乱四起,一段混乱时期开始了,随着战争愈演愈烈,信仰变得至关重要。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宗教局势紧张,罗马与波斯都在此宣扬教义,任命所谓的皇室头衔,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波斯国王库思老二世大举进攻罗马,与巴尔干的部落阿尔瓦人形成同盟,君士坦丁堡兵临城下,不过幸运女神此时眷顾了罗马,由于遭受突厥人的袭击,波斯不得不退军防守。罗马人为信仰而战,这就是一场宗教战争。收复失地后,开始了宗教的“纠正”,东方基督徒被迫接受所谓“正统的教义”。
而在阿拉伯半岛,一个叫默罕默德的商人前往麦加附近的洞窟冥想,(按照伊斯兰传统说法)他得到了真主的启示。同时还存在着其他“假冒的先知”传播着一神论,再加上一些皈依基督教的人,思想和灵魂的竞争在阿拉伯半岛都十分激烈。为了使阿拉伯有自己的宗教,一个全新的群体认同,默罕默德不仅用阿拉伯语记录真主的启示(也就是古兰经),还用了众多外来词汇,但统一仍然是核心教义。由于默罕默德的领袖才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宣誓效忠伊斯兰教。
此时恰逢波斯处于崩溃的边缘,穆斯林开始向北进军,吞并一个又一个城镇和村庄,传道的热情是早起伊斯兰教成功的关键,但也需要辅以创新性的战利品和财富分配(物质换取忠诚和服从)。最终波斯人倒在了默罕默德及其追随者的铁蹄下。
第五章 和睦之路
在一个宗教和暴力紧密相连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忽视那些伟大信仰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一面。早期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关系并非那么紧张,而是和平共处的,与犹太教的关系也是如此。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支持是早起伊斯兰教发展的关键。
穆斯林们在向四周扩张,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和平的方式,很少发现有暴力征服的痕迹,对其他各种宗教也是包容的态度,多种信仰并存是早起伊斯兰教扩张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是这种态度并未持续太久,到了7世纪末,穆斯林开始致力于让当地人换教,皈依伊斯兰教。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主战场仍然在穆斯林各敌对教派之间。
此时西方世界经济崩塌,而伊斯兰世界则成为了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中心。到了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疆土已经到达中国西部,其与中国西部守军的一场战斗,间接触发了安禄山发起的“安史之乱”(据说安禄山是粟特人)。接着回鹘人崛起了,其迅速发展成为伊斯兰在东方前沿的强大对手,并且取代了粟特人成为丝绸之路长途贸易的主力军。伊斯兰世界财富的积累带来了一段时期的繁荣(私有经济发展),和一场知识领域的革命(文化、艺术、科学),人民的各种需求水平也在提升。此期间阿拉伯土地上产生了众多文化、科学领域的名人,产出的著作也是覆盖了各个领域,革新、进步与新观念充斥着伊斯兰世界的同时,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却低沉萎靡,且他们的君主对求知的行为十分轻蔑与不屑。这几乎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相反:当时的激进主义者并非穆斯林,而是基督徒;当时那些思想开放、求知欲强、慷慨大度的智者都在东方。
但繁荣的景象不能掩盖伊斯兰内部的分裂,最具代表性的两大阵营就是今天的逊尼派和什叶派。
第六章 皮毛之路
伊斯兰教开始向草原部落传播,物质奖励仍然是手段之一。
皮毛贸易开始盛行,在这些草原,皮毛甚至可以当作货币来流通(不同地域的需求决定了流通的物品)。阿拉伯向北通往干草原及森林地带的路,被称为“皮毛之路”,靠近草原的城镇尽享贸易的财富。而草原上的可萨部落皈依的并不是伊斯兰和基督教,而是犹太教,此处可能早就有犹太社群,或者是犹太商人的频繁接触,导致信仰的倾斜。
令人最意想不到的是,北欧人都会商业机遇所诱惑,跨越了3000英里的距离,来到黑海、里海等水域,而他们的后人留在此成为了俄罗斯人的祖先,罗斯人。他们进行交易的货物中,最重要的就是奴隶。
第七章 奴隶之路
北欧人开启了奴隶贸易,奴隶的来源不只来自北方,还有撒哈拉以南,以及突厥人。这个时期(11、12世纪)奴隶现象司空见惯,甚至很多作家都写了大量的贩奴指南,奴隶中斯拉夫人占据了大多数。而贩卖的男性白人奴隶通常会被阉割,这被认为我是可以净化和改变斯拉夫人的头脑。
此时,全球形成了很多奴隶交易中心,很多市场除了贩卖货物也贩卖着奴隶,威尼斯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奴隶贸易繁荣起来的城市。到了10世纪末,罗斯人在侵略了可萨人的领土之后,成为了西部草原上的主要势力,罗斯人和周围游牧部落也有着很多冲突。但是与此同时,在度过了三百年的稳定富足之后,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一系列混乱。
此消彼长,伊斯兰衰落的现象导致了拜占庭的重新崛起,大量资产资金从巴格达向君士坦丁堡转移,陆上通道也在向海上通道转移,亚历山大港重新崛起。所有关键的繁荣都在于贸易渠道,对于商人来讲控制一些地点只是在宗教和政治意义上大,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无关痛痒,问题的关键只是倒卖奢侈品而赚更多的钱。各种突厥部落也在崛起,塞尔柱人进入巴格达,小亚细亚的突厥人威胁着君士坦丁堡,也威胁着埃及的什叶派法蒂玛帝国。于是,拜占庭向罗马求援,十字军东征开始了。
第八章 天堂之路
十字局东征是场宗教战争,但同样也是通往财富和权力的跳板。其中就伴随着意大利诸城邦在东地中海地区贸易所展开的争斗(热那亚人、比萨人、威尼斯人),其中精打细算的威尼斯人还提供给军队贷款,以抽取丰厚的利息以及战后的回报。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信仰之上的年代,但宗教信仰必须依托经济基础和财政实力,这是一场精神信仰和物质追求融合的战争。利益的纠纷,导致十字军在后续的东征中也将矛头对准了拜占庭。
萨拉丁的崛起导致西方世界三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英国查理一世、法兰西腓力二世、德国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巴巴罗萨)开始准备下一次的东征,但在途中又因为各种矛盾和利益,转向攻打了拜占庭(主要是威尼斯人)。于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基督教王国陷落了,“没有什么能阻挡欧洲人追求自己的欲望,没什么能阻止他们直取世界的财富和权力中心”。
在攻打埃及落败后,十字军面临的是另一波强大的敌人——蒙古人。
第九章 铁蹄之路
在阿拉伯以及中亚的国家出现内乱之际,蒙古趁虚而入,控制了丝绸之路,也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和思想,并将之复制、运用到千里之外啊的战场上。蒙古铁军所向披靡,一路攻打到了匈牙利,西欧眼看就要唾手可得之际,蒙古大可汗窝阔台突然去世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又出现了,大军吸进的步伐暂时停滞了),给了对手关键的喘息之机。
虽然如此,但当蒙古人征服完中国之后,又把矛头对准了西方,先是巴格达,然后又剑指欧洲。不过阻挡蒙古人前进的并不是基督徒们,而是来自北非的草原游牧民族后裔,中世纪的战役将在两个游牧民族之间打响。蒙古人的首次大败就是来自于埃及的马穆鲁克人,而且蒙古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庞大的帝国被划分为四个部分。马穆鲁克人和欧洲人分别于其中的两支达成了同盟的协议,但欧洲的各自为政导致联盟不了了之,马穆鲁克人夺下了地中海东岸的大量城市。虽然之后蒙古人终于打败了马穆鲁克人,但是基督圣城其实早已永不复存,在基督王国最重要的城市建立殖民的企图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十章 重生之路
“威尼斯和热那亚的繁荣,归功于他们的真知灼见,他们看到了顾客的需求,以及那些来自欧洲其他城市贸易商的需求”,由于埃及和圣地的贸易环境动荡不安,于是黑海迅速升级为最重要的贸易区,这也得益于蒙古对黑海区域的低关税政策,这显示了蒙古人的商业智慧。蒙古人还通过弱化被征服部落的自我认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在宗教信仰方面却非常宽松。
正如穆斯林在7世纪征服世界一样,蒙古人也在13世纪取得了同样的成就,关税、贡物、资金从各个角落流向蒙古。不仅如此,文化、饮食、习俗上,其他的确也受到了蒙古的冲击。传教士、商人也开始踏上了东方的土地,带回了大量关于异域他国的故事。中国的商船也在世界贸易舞台上活跃着,广州在那时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银子也成为了欧亚大陆的唯一使用的货币。
不过,蒙古人的到来,造成的更为极端的影响是疾病,因为草原这样的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环境极其利于瘟疫的传播。连接欧洲和亚洲的贸易通道如今却变成了传播黑死病的死亡之路。瘟疫带来了恐怖景象,但它也成为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的催化剂。劳动力变得十分抢手,城市雇员的工资出现了巨幅上涨。瘟疫带来的人口变化还影响到了消费模式,导致年轻一代愿意花钱追赶时尚,刺激了欧洲的纺织品工业发展,欧洲甚至开始转进口为出口。由于欧洲北部和南部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都不同,因此此次瘟疫过后的转型变革节奏也颇为不同,黑死病带来的转型为欧洲西北部的发展奠定了长期的基础。
此时中国的朝代更替到了明朝,中亚也被帖木儿占据,15世纪出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市场过度饱和、货币持续贬值、支付平衡扭曲。而气候的变化又加剧了局势的变糟,15世纪40年代,这是一个停滞、困苦、奋力求生的时期。奥斯曼帝国摧毁了拜占庭帝国,西方基督世界陷入了悲痛之中,人们纷纷认为世界末日将要来临,而一些想绕过伊斯兰世界前往远东的人们,却在无意之间打开了世界的另一块土地——哥伦布。突然间,他们发现欧洲大陆不再是终点,不再是丝绸之路的末端,它将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
第十一章 黄金之路
对黄金的探索带来了大航海时代,这个时代是葡萄牙与西班牙引领的,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已经被挤出了黄金贸易圈(热那亚、威尼斯等的衰落过程未提及)。在开辟新航路中在大西洋东岸发现的诸多群岛,为葡萄牙人提供了探险基地和停泊港口,15世纪初,葡萄牙开始计划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以便延伸触角控制重要航道。
而此时非洲奴隶贸易在15世纪进入爆发期,这是一桩非常赚钱的买卖,财富与奴役是形影不离,后来发现新大陆的劳动力紧张又加剧了这一现象。哥伦布虽然最初在探索新航路的路上没有发现太多财富,但是后来在委内瑞拉附近发现的大量宝石珍珠,终于引起了欧洲的注意。欧洲人开始在美洲进行了残暴的掠夺,形成了新的贸易网络,货物价值上很快就超过了亚洲商业通道。
欧洲的新财富还促使知识分子、科学家为资金和赞助相互竞争,人们重振信息,想找回过去辉煌的时代,不过这个时期所谓的文艺复兴其实根本不算复兴,而是一次新生(新一代的艺术家、作家等都是来自法兰西、日耳曼、奥地利、西班牙等,已经与雅典和古希腊世界没有任何关系了),欧洲首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第十二章 白银之路
当西班牙还担心哥伦布探索亚洲通道的计划是否代价太大时,另一支由达伽马带队的船队已经整装待发,由葡萄牙国王资助的船队的目的是真正探索一条通往东方的商道。当麦哲伦穿过太平洋到达菲律宾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将整个世界瓜分,而曾经辉煌的威尼斯人失去了对贸易通道的控制权。葡萄牙人的东方航道与美洲大发现完全不同,它通常被看作是一种相互合作,而不是一项征服行动,其成果便是东西方贸易的大幅增长。
但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使葡萄牙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其占据的红海、波斯湾、东地中海,使贸易的道路畅通无阻。欧洲成为了黄金白银的交易所,提炼白银的技术使得整个采矿运作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加快了南美资源经伊比利亚半岛向亚洲的再分配过程。马匹成了这段期间利润最高的商品,甚至贸易要道上为马匹贸易建设基础设置都有利可图。中亚因贸易顺势而起的是莫卧儿帝国,每一次扩张都强化了中央的权力,其还带来了新的思想、趣味和风尚。(泰姬陵就是这个时期建成)
马尼拉的殖民让西班牙人不同通过欧洲,直接穿越太平洋就可以进行与亚洲的贸易,这自然影响到奥斯曼帝国的经济。而白银之路的终点都汇聚到了中国,明王朝在此期间的收入增加了4倍以上。白银的大量涌入使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学术开始蓬勃发展,这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很多大家。
如果说15世纪是属于西班牙和葡萄牙,那么之后的200年将属于英国——大不列颠。
第十三章 西欧之路
英格兰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进攻,为皇家海军投下重资,造船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强了海军力量,当西班牙舰队准备全面入侵英格兰时,被全面打败,四年之后,英格兰又截获了葡萄牙的“圣母号”,更证明了其海上实力。之后,英格兰还与奥斯曼帝国建立友好的关系,新教与穆斯林的关系也胜于其他基督徒,从此期间的英国文学中也可以看出,土耳其人的形象常常优于基督徒。
荷兰也在西班牙的压迫中奋起反抗,在1590年时趁着西班牙卷入欧洲其他战事,将当地的西班牙军队赶走,开始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荷兰的造船技术和充足的航海导航准备(精准的地图),是其成功建立贸易网络的关键。其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也是世界级跨国公司的教科书。巨大财富的收益使荷兰国内的艺术、建筑、科学领域快速发展(经济基础果然决定了上层建筑),这也是荷兰艺术的黄金时代。荷兰人的黄金时代要归功于他们完美执行了自己的计划,还因为他们赶上了好时机:当时欧洲大部分都处于混乱之中。
15、16世纪的欧洲经常处于对抗和战乱,不过这也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新型武器的研发、战术理论的发展。暴力的概念也得到了了正面的解释:骑士精神、战斗精神,宣扬这是一种爱喝信仰,一种正义的象征。宗教和扩张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先进的武器帮助欧洲人四处征服,城堡的建设经验也帮助了欧洲人,可以说欧洲的领先完全是通过暴力实现的,竞争和冲突成了欧洲的特色(欧洲人发动战争的频率和节奏明显比其他地区快),军事和科技齐头并进。对军事战争的渴望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金融业,通过将来的税收作为抵押筹集资金。
第十四章 帝国之路
英格兰人中坚持简朴、传统宗教主义的人跑到了北美新英格兰,而渴望财富、收益的人向东而去,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展了竞争。英国开始进行海军改革,海军开支占整个国家的五分之一,海军实力的增强帮助英国人在亚洲确立了强大的贸易地位。不列颠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地理位置是其制胜法宝,海洋这一天然屏障使英国的军费支出一直少于欧洲其他国家。
欧洲对亚洲的态度逐渐强硬,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疯狂敛财,变成了一股扩张势力,毒品交易和敲诈勒索进行的十分顺畅。最终疯狂的敛财行为导致了孟加拉国经济的崩塌,东印度公司被推向了破产的边缘,于是英国将目光投向了北美殖民地,而这一举动却点燃了大西洋彼岸定居者的怒火,《独立宣言》诞生了。从更宽广的角度看,《独立宣言》诞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英国为追求新机会的进一步扩张,以及在丝绸之路上因收获太多太快而造成的失衡。
第十五章 危机之路
俄罗斯转型的成功不仅触及到了英国在亚洲的利益,甚至还直接威胁到了英国本身。在法国拿破仑兵败俄罗斯之后,其实力进一步提升,英国不得不向其示好,试探与俄国人结盟的意向。此时俄罗斯以更大的步伐扩张领土,也变得越来越强硬起来,不断进攻中亚,逼迫波斯签下了很多苛刻的条款,波斯完全附属于俄罗斯,而且其势力还朝着应该的利益之地印度逼近。英国企图先发制人在很多地区遏制俄国人的势力,但这些努力似乎毫无成效,但英国仍然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削弱俄罗斯实力的机会。
终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和法国的联军击败了俄国人(工业革命帮助英法联军在武器装备上明显更胜一筹),俄罗斯被迫在巴黎和谈上接受一系列灾难性的条款,其终于被剥夺了在高加索得来不易的果实。并承受了无法使用黑海军事通道的耻辱。不过这次失败也促使俄罗斯进入了一个转型改革期,措施不仅在于军事改革,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废除农奴制)。这些措施帮助俄国在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可以说英国不仅没有将俄罗斯关起来,反而把这个“妖精”从魔瓶里放了出来。
第十六章 战争之路
英俄的对峙愈加紧张,英国下令入侵阿富汗,并且劝说波斯共同抵抗俄罗斯,诸多举动都是担心俄罗斯对印度意图不轨。俄罗斯也的确对印度有着自己的入侵占领规划,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俄罗斯对东方的影响和介入仍在不断的推进,加速打造着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英国显然也在精心维护着其在远东的利益,比如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入侵,之后他们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特权(这些行为被气成为西方又一次伟大的胜利)。
英俄之间的争夺在波斯展开,波斯的统治者被那些争取与之建立友好关系的人所提供的的慷慨贷款给养胖了。英国在这段时间一直处于俄国入侵印度的阴影之下,一些人开始企图分散俄国人在亚洲的注意力,使其转向欧洲,转向其西部的防线上。于是利用法俄两国对德国崛起的忌惮,三国达成了三国的协约,在波斯的各自势力范围得到了确定,协定的条款还将俄国在阿富汗的介入空间压缩到了最小。寻求同盟成为了英国更加体面、更富成效的前进方式,虽然牺牲着与德国的关系。
此时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最不稳定的因素,随着其国力和野心的持续攀升,英国人愈加担心俄罗斯会加入同盟国的阵营。但德国也是担心法俄的夹击对其不利(背腹受敌),欧洲的各国都在制定各种策略以防不测。萨拉热窝事件前是一段平静的时期,但就是那一枪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刺杀发生后,对俄罗斯的恐惧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俄罗斯也是同样的担忧,各国的高级官员达成了共识: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军事冲突越早越好。英国由于忌惮俄国对其亚洲利益的侵蚀,毫无保留的站在了俄国的一方,法国也是如此。
一战对于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是巨大的打击,各国经济都出现了退步的现象,欧洲列强的崩溃反而为美国创造了机遇。欧洲的国家从世界的中心地位退化为了地区性国家,一些海外领土和殖民地也逐渐消失了,四年的战争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几百年前曾被揭开的黑暗面纱再次落在欧洲头上。
第十七章 黑金之路
诺克斯-达西在澳大利亚由于投资开矿而富甲一方,波斯的奇塔卜基于他接上了头,邀请到波斯进行矿产的投资,而这次投资的是石油——黑金。不过在取得了波斯独家石油勘探权之后,项目的鸡美男子并不是很顺利,一方面发现石油的进展缓慢,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当地各种部落官员的敲诈。在日凌晨,终于喷涌而出的黑金昭告着他们的成功。但麻烦也开始酝酿,这一石油特权带来了政治混乱,协议的条款让外国投资者控制了波斯王冠上的宝石,这使得当地人对外部世界的仇恨日益加深,进一步导致了民族主义,最终体现为线代伊斯兰世界对西方更深层次的怀疑和排斥。试图控制石油的野心将成为未来许多问题的源头。
一战中,尽管主战场在欧洲,但是其背后的关键博弈其实是在中东的石油“战场”上,由于担心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结盟而对波斯湾发动攻击,英国迅速拉拢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并且给出了其实无法履行的承诺。英国人此时的战略目标就是控制波斯和中东这些石油供应地。
第十八章 妥协之路
英国开始在波斯湾以及中东扶持符合自身利益且可靠的傀儡,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中亚盛行给欧洲列强带来了一些麻烦,美国也对波斯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国人对此很是气愤,而欧洲列强们在中亚以及中东的各种行动,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争夺石油。这个故事与400年前发现美洲大陆时一摸一样,西方国家队宝藏的掠夺意味着财富从一个大洲流向了另一个大洲,而这些土地上的居民却几乎毫无所得。
英法之间的“红线协定”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当年瓜分世界的那条分界线一样,瓜分着中东的石油。不大英帝国很快就在该地区深陷痛苦之中,维护对石油、输油管的控制使其国债激增,驻军成本大幅增加。而且对中东、中亚的剥削,使当地的人民产生了坚定的反英情绪以及高涨的民族主义。
波斯最终通过谈判与英国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占有资源的一方最终获得谈判的胜利,这也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主旋律之一。英国的乐天派仍然认为本国在波斯湾占有了优势,但事实上世界大势已经逆转,西方的力量和影响力正在衰退,继续插手别国的事务终究会付出代价。
第十九章 小麦之路
德国与苏联由于波兰的问题而渐渐的走到了一起,这让英法两国很是忌惮。德俄两国都互相清楚对方的目的,但是迫于目前各自的形势,只能达成了暂时的合作——瓜分波兰。在德苏协议签署的一周后,德国就对波兰发动了袭击,然而英法两国虽然也对德国宣战,但并未给与波兰任何实质性的军事援助。与此同时,印度与中亚地区的恐慌也传入了英国,伦敦方面意识到德国与苏联的结盟的确会威胁到自己在东方的利益。德国此时迫切与亚洲建立起联系,从而改变其与中亚地区未来的贸易和资源路线,但这种改变极度依赖于苏联继续而坚定的支持,正是由于德国队这种依赖关系的负担忧,导致其做出了以数百万生命为代价的决定——入侵苏联,为的是苏联南部广袤的平原,丰富的粮食产出。
第二十章 纳粹之路
就在德国准备集结部队进攻苏联前,斯大林都还不理会各种关于此的情报,直到日凌晨,斯大林被朱可夫的电话叫醒,被告知所有防区的防线都被攻破,虽然斯大林紧急发布公告,然而并没有人提及,事实上苏联一直与魔鬼共舞,现在是时候付出代价了。
中亚的伊朗在此时变成了战略要地,成为了纳粹德国与同盟国的必争之地,英国、苏联率先发难,占领了伊朗。德国部队的快速推进也给补给线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同时他们还要面对寒冷、疾病、伤亡等问题,占领的“收获区”并未给德军带来太多的补给,反而产生了更多的需求(战俘),因此后续的一系列大屠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为了减少对战俘的供给从而减轻供给链的压力。
盟军反击的号角在中亚地带吹响,“波斯走廊”被英国、苏联打通,局势也开始缓慢却坚定的逆转。英国、苏联、美国的领导人开始聚集在德黑兰、以及1945的雅尔塔和波兹坦,丘吉尔已经在当时预料到,整个中东欧就要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铁幕即将落下。
第二十一章 冷战之路
就在二战结束之前,对亚洲中心地区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中东地区的独立潮也席卷而至,导致英国在印度、中东等地区的军队被迫撤出,但突然的撤离导致了当地的权力真空,由此爆发了一系列混乱(包括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伊朗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成了英、美、苏联争夺的要地,二战之后伊朗在政治和战略上的重要性更是使其成为了各国的外交政策前线,美国给予其各种援助,为的就是避免让伊朗加入苏联阵营,这也是美国在中东打造附属国的开端。美国的一系列动作让英国担忧,于是两国开展了谈判并最终达成了协议——与当年西班牙与葡萄牙分割大西洋的协议一样,将石油国家一分为二。
随着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各个石油国家对旧的石油特许开采权表达了不满,并且得到了重新的商议,这让中东国家因石油产生的收入剧增。在全球流动的不在是丝绸、香料、奴隶或白银,而是石油。伊朗的反英和反西方情绪整整在一代人之中蔓延,最终推翻了现有政府,将伊朗的石油国有化。因此英国决定与刚成立的美国中情局联手推翻伊朗政权,通过贿赂伊朗的国王和一些政要,最终将首相摩萨台驱赶下台,但他也成为了今后许多后继者的精神之父(霍梅尼、萨达姆、本拉登等)。
1953年发生在伊朗的政变标志着美国在中东地区角色的转变,其开始介入到这个被丝绸之路沟通了数个世纪之久的地区,并试图将之纳入自己的控制。
第二十二章 美国之路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中东地区的控制着,为了防止苏联“共产主义”的渗透,艾森豪威尔主义诞生,“美国应该在赶在苏联之前填补中东的权力真空”。美苏在苏联南部的一些国家上展开了争夺,竞相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以使其不倒向对面,双方都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但美国给这些国家的资助往往都落入了当地权贵手中,而社会几乎没有进步,穷人们还遭受着物价飞涨的痛苦。但美国不得不孤注一掷,按照自己的规划改造着这个国家,更多的资金注入到伊朗,来进行修建公路网,修建深水港口,扩建和升级电网等各种项目。
美国从西欧手中接管过了中东中亚地区,这将是一场艰巨的挑战,一场新的大博弈即将展开。
第二十三章 霸权之路
位于亚洲屋脊的国家们都在试图在美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中东国家由于石油而暴富,导致其更加迫切的获得完全独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操纵着国际油价,而且一些阿拉伯国家队以色列的仇视态度也越加激烈,1973年发动了“赎罪日战争”(虽然最后被以色列逆转),这让美国不得不出台政策来摆脱对石油的极度依赖:限速、限油、低温生活,还进行了远离波斯湾的海油开发。然而这都不算立竿见影的方法。
石油国的财富积累,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为代价的,中东国家的国库充盈,可以任意挥霍金钱,正如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对东方精美织物、香料、奢侈品趋之若鹜一样,如今的西方也对石油同样渴求,而1000年前为了筹措资金,西方将奴隶卖给伊斯兰国家,现在,为了购买石油,人们想出了更阴暗的交易:武器和核技术销售。(美国最初积极出售核技术给伊朗。在今天看来多么滑稽)
第二十四章 中东之路
伊朗革命使得美国在该地区搭建的纸牌屋轰然倒塌,苏联开始涉足这一君主倒台后权力真空的国家。另外,在阿富汗,政局也受到了苏联与美国的共同关注,双方都担心突然的政变会打乱这一地区的平衡。而当阿富汗发展政变之后,新上台的领导人似乎与美国走的更近,这让苏联日益焦虑,是时候开始考虑强硬的措施了。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与高层矩形会谈两天后,下令制定入侵计划。两周后,1979圣诞前夜,苏联军队开始越过苏阿边境。而美国却在此时疲于应付伊朗的人质事件,从巴格达又传来了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伊拉克入侵伊朗。至1980年底,整个中亚地区都在暗潮涌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的命运扑朔迷离。
在此局势下,美国不得不全力支持伊拉克,以平衡中东的局势。到了1989年,苏联由于屡屡在阿富汗受挫,不断遭受着武器、人员、财产上的损伤,被迫全面撤离了阿富汗。而伊拉克也与美国逐步建立了信任,双方都有共同的敌人——伊朗。但此时美国伊朗开始尝试打开沟通渠道,以缓和数年来紧张的局势,因为双方在苏联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但这一行为激怒了伊拉克,于是美国不得不通过经济援助等手段安抚伊拉克,以及最后在伊准备入侵科威特时的默许态度。
第二十五章 伊战之路
美国的沙漠风暴行动在六周之后,就结束了对伊拉克的打击,将其击溃并赶出了科威特,并且在战后对伊拉克施行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力图将萨达姆赶下台。而在阿富汗,美国也希望消灭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在东非针对美国大使馆的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发动了报复行动(导弹袭击基地组织,但造成了平民死亡),这使得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颇为不满,并且导致了整个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敌意。之后,著名的“911”事件爆发,这也是基地组织对美国的一次大规模报复性行动,不但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久久不能抹去的阴影。
美国人迅速做出回应,向塔利班下达最后的通牒,“交出本拉登,否则承担严重的后果”。但很快,华盛顿的注意力就转向了更大的目标:彻底控制中亚地区。911事件三周之后,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向总统提出了他的战略构想,其中关键的内容在于在阿富汗以及另外的一个(或两个)关键国家建立新政权(很明显就是伊朗和伊拉克)。可以看出,911事件改变了美国应对世界的战略方式。之后对伊拉克的行为,也是通过捏造“伊拉克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样的证据而发动战争,尽管这些证据之后被证明根本不牢靠。这些短视的行为导致了其在长远规划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之后的战争耗资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保持增长。
同时美国也在不断通过制裁向伊朗施压,诸多政要也不断表达着“美国不会放弃使用武力来解决”的态度。种种行为都证明美国在不遗余力的维护西方势力在古老文明十字路口的统治地位,尽管现在要付出的代价将会越来越高。
结语 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现在已经成为能源流通之路,不断发掘的地下蕴藏能源带动着中亚各国的复兴,也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引擎,之前贩卖丝绸、马匹、香料的道路,如今变成了各种能源输送的管道。交通枢纽和运输干线也取得了大规模扩张。从亚洲最东端的中国直通德国杜伊斯堡,各国的航班线路也通往了全球各国,把中亚地区和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另外,在文化、艺术等领域,中亚地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曾经孕育了世界上最杰出学者的地区如今再次涌现出新的学术中心。
中国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开始在这些地区掀起了一场电信革命,铺设、安置固定电话电缆和数据发送器,从而带来了全世界最快的下载速度,中国正在建设一张全新的、遍布世界的网络。权力似乎正在从西方慢慢转移到东方。虽然各种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但是亚洲屋脊上的交流网络正在被悄然编织在一起。“丝绸之路”正在复兴。(作者:流朋KOP,来源:简书)
牛津大学历史教授解读中国为什么打造“一带一路”,揭示战略逻辑!
丝绸之路主宰了人类的过去,也必将决定世界的未来!
央视新闻重磅推荐!《人民日报》四度推荐!掀起北上广公务员团购热潮!
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推荐书目!新浪2016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16年度十大历史好书!《21世纪经济报》2016年度十大好书!
上海市委宣传部推荐书目!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公开推荐!
巴曙松、梁小民、吴晓波、陈功、葛剑雄、荣新江、许纪霖、樊登、鲍达民等国内外政商学文界巨擘联袂推荐!
《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环球时报》《文汇报》《国际先驱导报》好评如潮!
英国电商世界历史类榜首!美国电商历史地理类榜首!印度非虚构榜榜首!
席卷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波兰、土耳其、印度、韩国等23个国家!
《纽约时报》畅销书,《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观察者》《彭博商业》《历史今日》2015年度图书、彭博社2015年度历史图书!
前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曾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公开演讲。
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作者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突破以往“欧洲中心”的视角,以全新角度、“多线程史观”观察和描述人类的历史,展现了被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叙事有意无意间遮蔽、忽略、歪曲的历史风光。——新浪2016年度十大好书颁奖词。
该书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丝绸之路上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和遍地荆棘,而这正是当前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战略亟待强化的现实课题。——《21世纪经济报》年度十大好书颁奖词(巴曙松)
令人惊心动魄,又爱不释手。——《每日电讯报》,年度历史书目
弗兰科潘用精美睿智的语言,演绎了一部聚焦东方的世界史。——《经济学人》
史诗性的研究——一部涵盖面惊人并雄心勃勃的作品。——《新政治家》
一本构思大胆并涵盖面很宽的书。——《独立报》
必读之书。——《理财周刊》
一部刷新我们心目中的地图——以及我们思想——的精彩之作。——《前景》
一部光彩夺目的史学著作。——《南华早报》
丰碑……巨作……惊人。弗兰科潘似乎是商业通道上的快乐的旅行伴客,这些通道曾经运送过丝绸、奴隶、思想、宗教和疾病,而今却可能主宰整个世界的命运。——《名利场》
宏伟壮丽……聪慧无比……他用非凡的学识和生动的文风,将我们带上绚丽的旅程。——《开放杂志》
迷人的、有趣的细节……它用一张巨幅画布描绘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真像是坐了一趟令人兴奋的过山车。——新德里《商务标准报》
本年度让人深受启迪的作品……欧洲中心史观一剂妙方。——《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年度图书
涵盖范围颇具雄心……书中充满了各色故事。——《中国日报》
一本引人入胜的政治、经济、社会史,关乎于我们过去的生活,以及将来将怎样生活。——《世界旅行指南》
辉煌……传奇性史书……激情、翔实之作。——《星期日泰晤士报》
令人振奋……一部互联互动时代的杰作,唤人觉醒的警示。——《东亚国家》
一本让你不停翻页的书,从2500多年前的古代波斯及亚历山大大帝一直演绎到当今时日的史书……如果有谁想挑一本记录到眼前时代的史书,又希望能看到世界史的全貌,就应该选这本书。——《亚洲图书评论》
如同侦探故事一样令人愉悦,令人不安,令人激动,写得真好。——《瑞典日报》
必读书。——《繁荣杂志》
一本令人惊叹、令人手不释卷的的研究著作……启发智慧。——《新西兰先驱报》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观看此书,最好配备世界地图,随着查看书中所描述的是欧亚大陆的哪个区域,尤其是对于地理不太好的。。。)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陈旧的历史类书籍,并不像我们中学或大学时代所学的任何历史教材(或者说任何国家的历史教材),因为书中的描述在不断的切换着视角,并不从某一国、某一民族的单一角度去陈述,而是通过约1000多篇参考文献(足以见其客观性),从大量历史的碎片资料,整个成了关于丝绸之路这一欧亚大陆动脉的漫长历史。虽然历史不能再现,但通过这400余页的碎片重放,我们还是可以细细的品味着这条辉煌之路的历史变迁,以及围绕着这一区域展开的“权利游戏”。
近几十年来,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中东、中亚地区,仿佛只有这几个关键词:战乱、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石油、落后。但是将时间尺度拉长,就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曾经是人人向往的圣地,曾经是财富流通的“黄金通道”,曾经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从波斯导到拜占庭,再到阿拉伯帝国,以及这期间各王朝的兴衰,都证明这里曾是世界的焦点,就像后来的欧洲、如今的美国、未来可能的中国一样,在那些年代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权力的象征。
全书分为二十五章,都以XX之路命名,“XX”即为章节的关键词,内容都围绕这个关键词而展开,纵观全书,围绕着“丝绸之路”大概有三条主线。
主线一:时间
这也是全书章节从前到后的安排顺序,从公园前的古罗马时代,到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再到一战二战,直至如今中东的战乱,跨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但与传统历史教材不同的是,这个时间主线,并没有只站在欧洲的角度,以欧洲的帝国、时代、事件来叙述,而是以丝绸之路为主体视角,详细展现了中东、中亚这片土地上各王朝的兴衰,还包括了早期各宗教在这片土地上兴起,然后又从互相借鉴和融合到纷争与对抗的过程。
最初是古罗马与波斯的对抗,然后又是拜占庭与波斯、阿拉伯帝国的对抗纷争,拜占庭的衰落以及一些宗教人士的煽动,导致了后来的十字军东征,一路生灵涂炭。中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尽管一些政权时间短暂,但都为后来的蒙古帝国打下了基础,中国元朝的蒙古铁蹄在13世纪征服了中亚以及东欧地区,东方改朝换代之际(从元到明),中亚又被另一蒙古分支——帖木儿所占据,同时奥斯曼帝国摧毁了古老的拜占庭帝国,丝绸之路上的政治形势不断更迭着。
但葡萄牙、西班牙发起的大航海运动,逐渐改变了丝绸之路的地位,新开辟的海上路线,必然使丝绸之路的地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时权力的中心慢慢从东方转向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让欧洲一个有一个国家等上了世界权力和财富的顶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再到一战时期,英国、德国、俄国、法国之间微秒的关系,让这一地区的形势一触而发,虽然世界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欧洲,但在这背后,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国家及其所起的战略地位,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尽管这些地区大多已经被欧洲列强所控制,并成为了大国的殖民地。
随着石油的在中东中亚的大量发现,瞬间改变了这些地区的战略地位,而它——石油也导致了世界列强对其地区的争夺,现代的诸多战争和冲突也大多因此而生。二战时期,虽然丝绸之路远离主战场,但是隐藏在战争背后的是暗流涌动,是大国对中东、中亚未来控制权的争夺。这样的局势也延续到了冷战时期,对抗的势力也从欧洲列强变为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而之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就变成了美国在此地区的“独角戏”。利益让美国在此“深陷泥潭”,未来这些地区的形势没人可以预测,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明的不断渗透,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再慢慢复兴。
主线二:财富
“丝绸之路”上财富形式的变迁也是本书的另一条主线。在这条道路上,由各种商人将东西方的商品不断交换着,丝绸、香料、马匹、瓷器等各种商品,代表着当时的“硬通货”,代表着人们在哪个时代的物质需求。以栗特人为代表的商人,在丝绸之路上建立起了庞大的贸易网络和诸多贸易据点,随着货物的流通,这一路上也兴起了大大小小的繁华城镇,丰厚的税收撑起了一路上各个王国的兴起。
在中亚的草原地区,皮毛就是货币一样的存在,任何交易都可以用皮毛来进行,因此当中亚游牧民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时,皮毛变成了财富的象征。
北欧人开启了奴隶贸易之路,“奴隶”开始变成丝绸之路上最值钱的“货物”,在各个贸易据点,摊位上的奴隶也是司空见惯,甚至还专门有人写了贩奴指南,就像今天的购物攻略一样,让本国的人不会被奸商欺骗。之后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继承了北欧人这一行为,只不过被贩卖的奴隶从斯拉夫人变成了非洲人。
随后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意大利诸城邦的商人(热那亚、威尼斯、比萨)开始随着远征军前往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甚至连战争要让位于贸易,虽然在战争年代,但是商人在敌对国家绝对不会被任意伤害,足以看出商人在当时的地位有多高(而在我国,却是士农工商的顺序。。。),甚至一些国家打仗的资金都是要靠这些商人筹集的资金,然后在战后抽取丰厚的回报。
大航海时代除了奴隶的买卖,更重要的是对非洲、美洲黄金的大量发掘,西班牙、葡萄牙在殖民地疯狂的掠夺也让这两国成为了当时权力的中心(取代了威尼斯人、热那亚人等),黄金白银之路就这样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而来临,财富不只在丝绸之路上流通,还通过越来越先进的船只在海洋上流通着。
到了近代,财富的争夺集中在了能源上,最突出的当属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一战时期到二战时期,再到冷战时期以及近二十年来美国在中东的行动,都证明了石油就是当前财富的象征,它不仅为中东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还吸引着世界列强对此地区的争夺。
而今后,财富会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并更迭?或许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们观念的改变,答案正在慢慢揭晓。
主线三:权力
权力的争夺也是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好戏,可以说从一开始因利益而产生的权力游戏就在不断上演,且不断重复着。全球化在如今已经习以为常,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逐渐开始了全球化之路,只不过局限于一些地域,或者说因为技术的原因,这条道路传播的十分缓慢。
波斯帝国在公元前就是这片欧亚交汇之地上的霸主,虽然几经起伏,也遭受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但基本还是延续了上千年。波斯与罗马的对峙,也是两千年前到公元后的重头戏,其中夹杂着商贸的争夺、军事的争夺,以及宗教的争夺——宗教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延续千年不变,甚至诸多战争都是由于宗教之间的分歧而直接导致的,不过战争的触发点或许都是用来掩盖真实目的,利益的争夺才是藏在信仰皮下的真实原因。再到后来由默罕默德带领的穆斯林势力的崛起,又给这一本就已经复杂的地区,增加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早期的各个宗教总体来说还算和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最初甚至有互相吸取对方教义的举动,伟大的信仰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如今的视角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十字军的东征贯穿整个中世纪,每一次征途的目的都不相同,或为了宗教信仰(耶路撒冷),或为了争夺贸易重镇,或为了复仇,这一长达数百年的数次征服,在今天看来有其神圣的一面,也有其愚蠢的一面,各种人性黑暗、自私的一面暴露无遗。就在罗马与波斯、穆斯林打的火热之际,蒙古人的铁蹄马上就要到来,迎接他们的是一场黑暗,一场黑死病的蔓延。
直到大航海时代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权力争夺的主角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国王或者征服者,但由葡萄牙、西班牙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将渐渐改变这一现状,欧洲人逐渐登上了舞台的中央,西、葡之后又是荷兰、英国,以及欧洲逐强,他们成了丝绸之路上的主导者,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此再无绝对的主权,任人宰割的日子开始了。虽然也有奥斯曼帝国的短暂辉煌,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复兴,但始终都是欧洲人主宰着一切,在一战乃至二战时,虽然这里并不是主战场,但是逐强从未放弃这片土地的争夺,不管是为了战略要地、为了港口还是为了后来的石油。
二战之后,冷战的阴霾笼罩着世界,也笼罩着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国家。他们往往在美国、苏联之间斡旋,取得平衡来让这两个超级大国尽可能满足自己,虽然财富仍旧在源源不断的涌入,但是这里的人民始终过着黑暗的日子,始终像殖民地一样得不到完全的自由。即使在冷战之后,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发生的各种战乱,依旧延续着这一地区的衰落,人们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
不过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中亚的一些国家也在慢慢复苏,依靠着丰富的资源,一条影响力更大的“新丝绸之路”正在复兴。
最后的感触
就像读者在结语里所说的一样,将过去的历史串联起来,而且是以不同的视角串联,会将我们的视角拉高到一个层次,去分析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其背后到底是怎样的逻辑在主导着事情的发展,将这些错综复杂的事件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或许我们才能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奇妙。
历史为什么总是不能像我们规划、想象的那样发展,为什么一些明显的愚蠢举措,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却是那么顺理成章,比如纳粹、比如伊战,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亲临当时的时代环境,以今天人们普遍的价值感去衡量过去,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就像我们今天看似正确的决策,在未来或许也会被认为是愚蠢的行为一样。所以,不断将自己的视角拉长,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先宏观再微观的动态分析方法,而不是单就某一点去讨论,或许才是一个正确合理的历史观察角度。
但或许完全、绝对的独立思考与观察,这是一种不存在的理想状态,因为我们不是机器,无法完全消除脑中的固有印象与观念,空杯的心态又真正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作者:流朋KOP,来源:简书)
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说真的,手里这本《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在豪华、甚至有些繁琐的拜占庭纹样封面上,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清爽白色的副标题——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它远比金色的正标题“丝绸之路”醒目。读完全书则令我更加确信,它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世界史的书写历史
世界史,此类著作并不少见,其中不乏多卷本巨著。其难点在于用不至于令读者生厌的篇幅梳理海量史实,理顺史事间的因果关联。这要求作者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中,拨云见日般凸显历史的主脉。
采用何种方式组织史实,世界史的书写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早期最为机械的方式,就是将世界史作为国别史的加总。但是,国别是民族国家出现以后方才成立的概念,用民族国家的框架回溯更早的人类历史,许多人群的活动就被人为地割裂,人群间的众多关联也被民族国家的清晰界线所遮蔽。为此,史家开始尝试突破民族国家的框架,引入文明的概念,汇聚不同文明的历史以成世界史,文明间的联系和冲突亦被纳入其中。
那么,人类诸种文明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当下世界的种种动荡又是出于怎样的因果?人类文明到底应当保持怎样的一种常态?这些问题既不能以某一文明为中心来看待,也不能仅从文明的冲突来理解。在此意义上,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思路就相当巧妙,他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文明交汇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在英文世界中,名为Silk Road,为单数,但需要指出的是,彼得·弗兰科潘书中的“丝绸之路”为复数,书名亦如此。作者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最近另有一册关于丝绸之路的新书——《丝绸之路新史》,作者为耶鲁大学著名的中国史学者芮乐伟·韩森。与彼得·弗兰科潘的作品不同,这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专史。该书的“丝绸之路”使用了通行的单数专有名词,其结论却更倾向于揭示这条道路在形态和物流上的复数性状,这也正是书名中“新史”之意。芮乐伟·韩森选取楼兰、龟兹、撒马尔罕等七个丝路遗址,基于多语种文献和丰富的考古实物,发现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而只有东西方之间一连串的市场和由此组成的道路网络。丝绸也并非商路上唯一或最重要的货物,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丝路上的文明竞演
欧亚大陆上,自西向东,以阿尔卑斯山、黑海、大高加索山、里海、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等自然屏障为界,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均崛起于该地理屏障之南。从两河流域兴起的古巴比伦及随后的波斯帝国,一直是东西方交通的中继要地。从亚历山大大帝到罗马帝国,他们一直觊觎东方的资源和财富,并诉诸武力,但最终受到波斯人的阻挡,双方在小亚细亚至中东一带长期拉锯。再来看阿尔卑斯山至青藏高原一线以北的草原、森林和沼泽地带,那里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并且,随着对古代游牧民族了解的日益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耕民族记载中游牧民族残暴野蛮的形象遮蔽了他们在东西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间人员、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之路。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竞演。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作者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邹怡,系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本第一章 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