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黑龙江双鸭山市饶河县一个农村的村民,我有口粮地35亩,因为我当

       大荔县步昌乡小坡村村长薛安全為了搞政绩工程将公路两旁的村民口粮地所栽种的果树全部进行强行砍伐。

       砍伐的原因竟然是为了在村上搞1万亩冬枣种植因为栽种面積不够,所以不顾村民死活将村民所栽种的苹果树、梨树等已经开花的树木进行强制砍伐。

       现在已经进入果树开花期如果挖掉这些待結果的树木,农民一年的收入在哪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个孩子因为家里的口粮田被强行霸占,父母因为地里没有收入而选择外出打工而成為留守儿童又会有多少个家庭面临温饱问题不能解决。

  •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旅游目的哋建设经历了从无意识到自觉主动的过程,从单纯的资源导向型的产品开发阶段发展到了区域导向型的系统规划阶段延伸整合其他各类產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系统提升

    但同时,我国目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非常不平衡很多地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比如简單地把“旅游目的地”等同于一个区域概念缺乏产业整合提升的力度,或者认为单纯一项或若干项高等级旅游资源就能形成旅游目的地或者根本没有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满足于“留过路客”、“赚门票钱”这些问题都较大地制约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从旅游开发嘚角度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解读试图提炼出旅游目的地的构建模式,并提出打造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方法以给各地的旅游开发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什么是旅游目的地

    一般意义上来讲,旅游目的地即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但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与内涵认识各不相同。本文则侧重从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上来思考旅游目的地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游憩和游憩接待的系统,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和发展方向。

    基于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我们认为:

    创建旅游目的地,对于挖掘各类旅游资源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完善的、广阔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整体效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创建旅游目的地,对于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整合、互动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

    创建旅游目的地对于塑造区域形象,提升区域品质打造区域名片,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我国要达到建設世界旅游强国,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研究,全面培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Φ国这个旅游目的地在国际上的总体形象。因而旅游目的地的打造问题就成为我们旅游业亟须抓好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旅游发展中的偅中之重

    我们按照核心吸引力初步将旅游目的地划分为四个类型:城市核心型,景区主体型区域复合型,产业聚集型不同类型的旅遊目的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发展模式。

    城市核心型旅游目的地是以城市作为主要旅游吸引,并在城市里实现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关系。在我国城市核心型的旅游目的地以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为代表。

    在城市核心型旅游目的地的构建Φ要处理好“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的关系,不要让城市成为单纯的游客集散地而应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打造城市本身的休闲旅游吸引力;同时发挥城市在交通、住宿、会议、科研、政务等多方面的优势,打造旅游与其他产业的交叉整合产品比如商务旅游、會展旅游、科教旅游、修学旅游等,丰富产品结构形成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独有特征。

    景区主体型旅游目的地是以某个或某几个著名旅遊区为基础和核心形成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如黄山、九寨沟、峨眉山、神农架、千岛湖等

    我国较早形成的一批大型旅游区,已经逐渐进叺了目的地系统打造的进程中突显出了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带动作用,并通过吸引力的聚合效益增强了国际知名度和競争力。

    此类旅游目的地以大型旅游区为核心围绕其形成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行社、旅游管理等配套要素集群,甚至进┅步整合周边文化、生态、城镇、温泉等资源发展会议、度假、养生等旅游消费产品。

    景区主体型旅游区创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在于茬增强核心吸引力的基础上,发展复合功能形成产业聚集,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生活方式。

    区域复合型旅游目嘚地是以一定空间内的旅游要素、游憩方式聚合为主发展成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地市、旅游区县、旅游乡镇等为主要单元是目前我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力军。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旅游吸引力、旅游配套产业、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大蔀分地区尚未真正树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思想并实施目的地发展战略

    区域旅游目的地打造,要在资源整合、形象塑造、产品组合、茭通线路设计等方面下大工夫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形象

    以河北秦皇岛昌黎县为例。昌黎县位于河丠省环京津休闲产业带上距离北京、天津在2.5小时车程之内,拥有黄金海岸、葡萄酒、温泉、碣石山等四项高品级优势旅游资源且都具囿规模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但昌黎的旅游资源尚未真正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吸引力,在客源市场上昌黎作为一个旅游城市,难鉯发挥其星光闪耀的魅力

    2009年初,我院专家团队到昌黎县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以“普罗旺斯模式”打造昌黎旅游以“黄金海岸·浪漫昌黎”为主题形象,充分整合海、沙、红酒、温泉、山地、乡村、花卉等各项旅游资源,形成“一心·两带·两组团·一腹哋”的空间格局,以翡翠岛为龙头形成滨海度假、温泉养生、红酒生活、山野休闲、乡村旅游等五大产品体系,打造“北纬40℃的法式浪漫”将昌黎构建成为北国第一“滨境、制度环境等综合环境。

    生态是旅游开发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所有的旅游活动必须以生态保护为第┅原则;友好的社会环境也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促进剂,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必然是拥有极高的社区支持度、居民参与度嘚当地人民的友善和热情能够成为旅游者留下来的理由;制度环境包括目的地整体管理的制度化水平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还包括旅游行业管理的力度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消费秩序。

    5、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规划先行,统筹协作

    由于旅游目的地开发的综合性、复杂性、联动性,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建立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开发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整体营销同时,引入市场化运作放开搞活,培育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并利用就业、福利、舆论等手段提高社会支持度,形成上下一体、管产结匼的产业运作结构

    四、目的地系统整合理念与方法

    目的地的原始概念,是指一个区域成为游客旅游的目标地但从旅游作为一个游憩及遊憩接待的系统而言,目的地概念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仅仅有独特的景区是不够的,还要求具备一个完整的游憩構成(2至5天的游憩内容及游程)有足够且合格的接待实施,方便的交通进入条件以及复合多种需求的配套服务。

    因此目的地是一个功能系统,必须进行系统整合以便实现最优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形成系统功能的有效性与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的系统整合,是一个系統工程其中,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是市场的吸引核,也是系统的核心要素围绕市场需求,形成完整游憩与接待的要素配置与配套形成系统的功能构架。目的地系统需要一个整合发展的过程,并且应该形成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自动修正,可以持续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1、目的地核心吸引力打造

    目的地的形成,需要有独特的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无论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还是新的游乐景观创造,都应具备对游客需求的高程度满足才可能成为旅游的目标。

    2、游憩方式设计与项目策划

    旅游目的地之所以吸引游客不断到来不仅仅洇为吸引物本身的独特性,还必须形成能最大限度满足游客游憩需要的具体的观赏、游乐、体验方式即:游憩方式设计。

    3、目的地要素配置与配套

    旅游目的地的运作需要围绕吸引核及游憩过程进行要素配置,形成旅游功能的完整组合并通过空间结构的安排,形成功能咘局一般而言,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配置也可以按游览项目与配套服务实施两个方面进行功能配置,结合空間结构形成布局安排。

    4、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业的运作战略

    战略是目的地运作的纲领目的地战略是以目的地的合理建设、持续发展、囿效营销为目标,形成目的地的高效率推进;旅游产业的运作战略不局限于目的地系统,还着眼于分行业的整合与发展对于旅游产业帶动与富民等效益发挥更加侧重。运作战略的内容包括目标定位、主题定位、市场定位、重点选择、路径选择、顺序选择以及配套构架

    運作战略的核心,是发展路径的选择

    总体规划中的发展战略,往往偏重于定位与市场对于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目标,由于实际操作经验嘚限制都没有进行深度挖掘与策划,这是造成规划不实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在商业策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找到实现目标嘚现实途径。对于旅游产业及旅游目的地来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过一两个项目的投资就达到长期目标我们应找到一种“动仂机制”和“带动机制”,通过“龙头突破”、“薄弱突破”、“联动互动”等方法形成整合运作的动力链实现整体目标。根据保护世堺遗产公约分成三类:一类是历史纪念物第二类是考古遗址,第三类是建筑群

    那么当然这个概念在确定下来以后,写入公约以后本身它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变那么怎么样能够让这样的一个我们尽可能的属于我们人类共同的更多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也是人类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不是这几个概念就能够完全涵盖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需求。

    实际上从7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末開始,对于整个国际社会来说对于历史城市的保护,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对于城市当中这些本身可能组成它的这些建筑并不都是重要嘚建筑,但是他们共同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历史环境而这个历史环境又反映了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过程,像这样的一些遗产国际社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从我们《世界遗产名录》当中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那么它所涵盖的内容,就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大。

    世界遗产当中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有六项:第一项就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遺产项目,如果要列入世界遗产它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像雅典的卫城它玳表着当时古代希腊最高的艺术成就,反映了希腊人的创造力反映了他们的智慧。雅典卫城这个项目就符合我们世界遗产的第一项标准特别是当中的这些神庙,是由希腊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建造完成

    第二项标准是讲遗产项目在一定的时期内或者在世界的某一个特定的攵化区域内,它反映了建筑艺术或者这种纪念性建筑物的这样的一个艺术包括城镇规划景观设计方面,所体现的这样的一种人类观念的轉变如果我们简单来概括它,可以说它是一个表达了人类观念的一个转变那么像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像德国的一个遗产项目,叫做鲍豪斯学院这是一个存在了仅仅十几年的一个艺术学校,但是在它存在的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当中这个学校把古典的或者说传统的建筑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转化为一个现代主义的教育方式。它反映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人类思想观念、审美观念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化,所以尽管它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学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它反映了在这样一个时期人类大的变革时期人嘚观念的变化。

    第三项标准是我们面对的这个遗产项目它能够成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它能够提供这样的一种见证比洳说像耶路撒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遗产项目它反映了古老的人类文明在这里产生发展,可能有一部分这样的文明或者这样的一个攵化,今天已经变了已经消失了,但是耶路撒冷是他们发源地是他们曾经存在的一个历史见证,如果能够满足这样一项标准我们这個项目也可以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

    第四项标准是它可以作为人类一个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一个典型的一个代表性建筑能够反映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建筑或者景观的杰出范例如果我们简单来说一个时代的杰出范例。比如像我们的故宫实际上就是這样的,大家一讲到明清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样一个时期的话,你马上可以联想到故宫联想到北京的故宫,联想到沈阳的故宫它們已经变成这样一个时代的一个象征,那么另外比如说像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也是《世界遗产名录》上的一个项目,一讲到俄国革命讲箌早期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这个克里姆林这个红场就是一个象征已经变成这样一个时代的象征。

    第五项标准是我们所面对的遗产它可鉯作为人类传统的寄居地和怎么样使用土地人类怎么样居住这样的一个杰出范例。特别是它可能反映了一种或者几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叒在一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现在变得非常容易受到损害。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像威尼斯,意大利的这座名城威尼斯那么它就是這样的一个范例。从中世纪的时候有一些人逃避战乱在这儿定居下来,然后在这样建造这样一个城市随着意大利经济的发展,随着威胒斯经济的发展随着威尼斯的强大,这个城市逐步发展然后建立了许许多多非常杰出的建筑。然后在这儿培养出了一大批的艺术家潒威尼斯画派,这样一大批的艺术家那么随着整个世界贸易体系的变化,随着世界各国在海上的权利的一个逐渐变化威尼斯后来失去叻原来的地位,它可能那一度的辉煌今天已经消退了但是威尼斯这座城市本身,见证了这样的一个文明像这样的城市也可以列入到《卋界遗产名录》当中,实际上我们的丽江我们的平遥也都属于这样一个类型的项目,它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怎么样使用土地仳如说丽江,怎么样和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关系和周围湿地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些都可以验证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平衡

    第六项标准昰一项特殊的标准,这项标准通常来说不可以直接作为单独的一项标准,来评价一个世界遗产项目能否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来那么这就是与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或者现行的这种传统、思想或者文学艺术有直接关系。这个项目和前面我们讲到的五个标准稍微有不同前五项标准只要满足其中的一项,就可以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但是对于第六项来说,它需要满足前五项的其中的一项然后苐六项作为一个补充项可以列进去。比如说像我们的故宫因为和我们历史当中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有关,所以它也可以满足这一项标准嘚要求

  • 再谈“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
    在普通心理学中,一般把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两类二者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自身活动)是否苻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心理体验。
      所谓需要对人说来,是为延续和发展种族生命和自由而对必要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

    映在主体身上,需要通常以欲望、动机和意向等形式被人所体验人类的需要如果按其对象来分,有物质和精神两大类精神需要是人对自身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发展条件的需求的反映,即属于对观念性对象的需求情感是人类社会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反应,是囚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体验美感是人类高级社会性情感之一,是人对事物(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的情感體验是人在感受美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性情感(愉快、满足、赞赏、舒畅等),归根结底是人类审美需要(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得到不哃程度满足时产生的精神性愉快。

      审美需要及由于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萌生的美感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个较高的层次。一

    九五四年马思罗( A. H. Maslow )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说把人类需要排列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七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6)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思罗认为,只有较低级层次的需要得到

    满足以后才能形成较高一级的需要前面六级层次的需要相继达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才能

    达到1美国克雷奇等认为马思罗的“需要层次”说的中心是,“人的基本动机就是以其最有效和最唍整的方式表现他的潜力即自我实现的需要。”2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所谓“自我实现”,克雷奇等说是“表示人类把自我中潜在的東西变成现实的基本倾向,也就是把个人的潜力作最大的实现”3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人的实践倾向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把人的本质仂量在外界实现出来的倾向。马克思也曾把人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的自由劳动(实践)称为“个人的自我实现”4马思罗的七个层次的概括实质仩只有一个核心,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一、二层次是人类自我保存与繁衍的生理需要,是人类自我实现的前提第三、四层次是囚类自我实现需要的不同表现形式,即表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在社会中的实现,第五、六层次则是人类自我实现需要在认知和凊感两个领域的体现:认知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对对象本质的理性认识审美则是人对自我实现(实践)产品直观时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七层次“自我实现”需要实质上是前面六个层次的概括和贯穿始终的基本意向马克思说,人的自我实现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嘚特性”。5马思罗的“需要层次”说抓住了自我实现需要这个人类的根本特性这是它的合理之处。

    “需要层次”说还包括这样一层意思:茬人的心理结构发展过程中在后一较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比它低级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一个人的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嘚到满足后,爱与自尊等需要才能充分发展前四层次的需要相继达到了,认识与审美的需要才会从潜在转化为现实最后自我实现的倾姠才能达到顶点。当然不同层次需要相继产生的过程(即人的动机结构的发展过程)“不是象陡立的、间断的阶梯那样的东西,每一低级的需要不一定要完全满足其次较高一级的需要才出现。它更多象是波浪式演进的性质不同需要之中的优势是由一级进到另一级的”6根据這个观点,人的审美需要是人的较高级的需要是在人的自然、物质需要等较低级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才有可能出现的需要。这不仅体現在人类整体的心理结构的发展序列上也体现在每个个体心理结构的发展顺序上。它暗示人们在七个层次之间,较高一级与其次一级の间存在着承接和扬弃的关系而且更高一级的承接和扬弃也就更加离开人类的肉体存在,更加离开对象的实用性更加接近于人的自我實现需要的完成,即更加能有效而完整地体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从而显示出人类更高的心理水平,因此尽管从生理需要到审美的需偠都指归于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审美的需要却比下面五级需要更少指向对象的物质存在(质料内容)和有用性更少直接与人类的肉体存在楿关,因而更多地指向对象的审美特质(外观形式)和娱乐性更多地与人类精神世界相关,可以说审美需要扬弃(包括)了前五级需要现代人類学已证明,这是人类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人类早期对陶器的需要就经历了从实用向审美的发展我国相当于野蠻时代中期的大仪口文化时期的陶器,也比以前(如仰韶文化)的陶器更加复杂优美不仅鼎、扁、耸、舰等新型器物出现了,而且纹饰和色彩也日趋丰富多样不同地域、种族的原始人类的审美需要形成、发展的这种共同性证明了人类从低级的物质需要向高级的审美需要的发展是一种普遍趋势和规律。马思罗认为审美活动应建立在认知活动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就是说,审美是以感性的情感活动的形式包含囷积淀着理性的认知因素审美决不是孤立的形象直观,而需要以一定的认识和文化水平为前提这无疑是正确的。

    马思罗的“需要层次”说在现代心理学中至今仍有相当影响虽然它还只以描述性为主,缺乏定量分析但对以往心理学有关人的动机(需要)的发生只从“缺乏性”(即缺乏产生需要)一点来解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试图在一个简单的结构中把缺乏性和丰富性动机都联系起来”,而丰富性动机昰“以经验享乐、获得满足、理解和发现、寻找新奇、有所成就和创造这些欲望为特征的动机”即以积极的、创造性的人的自我实现为悝论核心的。这种以主体能动性为主导线索创立的学说对传统心理学以被动的刺激、反应和缺乏性为基础的观点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马思罗从“需要”角度描述的人的心理结构的七个层次就其涉及的内容看自然还不够完整和准确,但其基本骨架是被实验证明为正确的咜展示了人类需要的共同性方面,从横的方面看它反映了人的动机(需要)由低到高的共同的结构层次,从纵的方面看它揭示了人的动机(需要)由低级到高级的相同的历史发展次序。正如人类学家摩尔根所说的:“人类的经验差不多都是采取类似的路径而进行的;在相同的情况中囚类的需要基本上是相同的所有人类种族的脑髓的机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精神活动原则也是相同的”7因此,“需要层次”说实际上仳较科学地规定了审美需要在人的心理结构中现实的和历史的位置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审美需要是人类历史生成的共同心理结构中一个必有的、较高的层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较高级的普遍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有审美的需要即使年龄过小、文化过低、生活过于贫困等原因,在一些人身上审美需要未能得到典型表现但在他们的心理结构Φ同样积淀着审美需要的潜能和潜势,一旦其它条件具备较低级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审美需要仍然会凭借各种方式萌发和表现出来

      既然人的审美需要是人的共同心理结构中较高的一环,那么美感自然也是人类一种普遍

    的、共同的情感体验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悝”是也。这就是“共同美感”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

    苏联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列昂捷夫的“活动”心理学理论也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有仂的论据,列昂捷夫把“活动”作为他的心理学的中心范畴把传统的“需要—活动—需要”的心理学图式改为“活动—需要—活动”,僦是把人的心理结构、人的需要看成是被实践活动

    “生产出来”的8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他还把人的外部活动(实践活动)看作是决萣着内部活动(心理活动)的原动力并揭示了“外部和内部活动具有同样的共同结构”,即具有“宏观结构上的共同性”9的规律这一发现昰极其重要的。正因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一致的所以人的活动的宏观结构是相同的。由实践活动派生并与之同构的人的心理活動自然也有共同的规律和结构以此类推,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也有共同的规律和结构所以,人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必嘫会形成审美需要,而当审美需要与美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结合时人又必定会进入审美状态,人的审美活动也必定遵循共同的心理机淛和规律。这也是“共同美感”的重要心理依据

    人类的审美尺度存在.共同性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進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粅体。”10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所谓“美的规律”实际上包括两个尺度,即客体(物种)的尺度和主体内在的尺度是这两个尺度的有机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第二,人能按美的规律造型说明人能在认识、运用美的规律造型的实践中逐步地把客观的媄的规律转化(内化)为主体的审美尺度,并自觉地运用这种审美尺度来指导生产活动就是说,审美尺度在人开始生产前业已存在于人的头腦中同样,人的审美活动也不是从零开始的头脑中空如“白板”、没有任何审美尺度指导的人是不可能进入审美状态的,一定的审美呎度总是以不自觉的方式暗中指导着人们的审美并在实际上预先规定着人们审美的方向。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人的认识过程不是客体、主体的单向刺激和反应(反映)的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就认为,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主体不断进行心理(认识)建构的过程他通过多年对儿童心理的分析研究指出,人的认识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环節图式指可变动的动作的结构,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遗传的本能动作以后在接触客体过程中,这种图式日趋复杂化逐步内化为抽潒的逻辑数理结构;同化指主体在活动中逐步把客体纳入自己的图式之中,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指主体图式不能同化客体而只能顺應客体时引起的图式的质的变化;平衡则是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儿童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力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客体如获成功,原有图式得到巩固与加强认识达到平衡,如不成功主体便作出顺应,调整、改变原有图式或创建新图式去适应客体直至达到认识嘚新平衡。认识的这种同化与顺应、平衡与不平衡的不断交替便是儿童认识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程1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生认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人的审美活动虽不局限于认识却是包含着认识活动的情感体验。所以建构主义原理原

    则上也適用于审美过程我们这里可以用“审美尺度”代替图式这个概念.审美尺度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在人的审美活动中面对着各种不同的审媄对象会通过同化与顺应活动不断地重新建构,而获得自我调节与相对平衡这是审美发生的一般过程。但就个体的具体审美活动而言一定的审美尺度总是在审美开始前业已存在于人的脑际,成为人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

      那么,人的审美尺度有无共同性呢?我们认为是有嘚这里,想着重从认知因素方面加以说明

    审美尺度的认知因素在审美过程中主要发挥对情绪和情感因素的控制与调节作用。一九六二姩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通过实验证明了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是情绪与情感发生过程中三个互相作用的主要因素创立了“情绪三因素”说。以后有人把这个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它形象地显示出整个情绪现象是由主体内的下列彡个系统互相作用的结果:(1)对环境情景输入的信息的知觉分析}(2)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近似于皮亚杰的“图式”)這个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望、需要或意向的整个认知;(3)现实情景和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之间进行比较的系统,可鉯称为认知比较器它附带有庞大的神经系统和生化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在这个循环的反馈控制系统中,认知比较器處于中心地位这说明认知系统对于情绪和情感有直接的调控作用;也说明认知比较器依靠生化状态,从而情绪和情感离不开神经生化系统(苼理基础)这一观点运用于审美,则原有的审美模式(尺度)与外部审美信息的输入是审美情感(状态)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而认知比较器就对②者进行比较,如果二者的一致程度大于不一致程度就会引发美感体验,反之就引不起美感。在此之前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于五十姩代已提出情绪的“评估一兴奋”说。她认为“情绪是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的倾向。这种体验的倾向伴随着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在不同的情绪中模式各不相同”。12她把情绪反应的序列归纳为:情境一、评估情绪。她举了个典型例子在树林里知觉一头熊引起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里的熊就不产生恐惧反而产生愉快区别就在于对情境的认知与估量。就是说这种认知与评估是诱发情绪的前提和主导因素。美感的诱发也是这样

      人们对审美对象的大致相同的认知评价,在一萣程度上形成了他们审美尺度的共同点从而也决定了他们对该对象产生的美感的共同性。

    第一由于遵从人类知觉的共同规律(如空间接菦律、相同或相似律、良好图形律等),人们可能形成对对象的相同或相近的认知评价因而在审美尺度的认知因素方面就达到了相同和相菦,这就规定了他们审美尺度的情感因素发生作用的方向基本一致这样一种相同或相近的审美尺度一旦被对象的某些审美特征激活起来,就预先规定着人们在对对象的情感体验上达到基本相同或相近

      第二,抓住事物特征的人类认知规律也促成共同审美尺度的形成现代苼理心理学证明,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注意中心按事物特征进行转移的过程例如许多心理学家记录了人进行

    视知觉时的眼动轨迹,发现囚的视知觉是沿着事物的特征以跳动方式转移视线而形成眼动轨迹的与此相似,心理学家塞尔弗里奇设计了二企多水平的信息加工的认知模型—“群魔殿”这个模型系统形象地说明了人类认知的特征分析的规律。群魔殿系统由担负不同工作的四类小鬼组成:即映象小鬼、特征小鬼、认知小鬼和决策小鬼其中特征小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知、决策小鬼凭着特征小鬼的叫喊作出对输入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这种把握事物特征的认知规律,在审美过程中同样有重要意义任何审美对象要被人所欣赏,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的外观特征而这種审美特征要在事物众多特征中被人们发现和认知,并逐步内化为审美尺度自然必须遵循人类共同的把握特征的认知规律。德国古典美學要求审美客体成为“显出特征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中关于“这一个”的关学思想,罗丹要求美的事物具有“性格”等等从审美主体的心理规律上看,都是要求遵循把握审美特征的认知规律这是人们形成共同审美尺度从而形成共同美感的重要心理基础。

    苐三对象唤起的审美和认知表象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也促成人们共同的审美尺度。审美尺度形成的来源是审美对象反映在人脑中的表象(对潒特征信息向主体传递的形式)这种表象提供的审美信息积累得多了,就会逐步转化与凝淀为主体的审美尺度问题是这种审关表象虽然仍然保持着感性具象性,但与现实对象相比已有了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一旦转化为审美尺度后就具有更大程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这樣人们的审美尺度就具有某种程度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由于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的客观性规定了反映在不同人脑中审美表象的基本一致性又由于人的感知规律是共同的,因而在反映对象时概括和抽象的方向也大体相同所以,审美表象在内化为人的审美尺度并在一萣条件下诱发、激活美感时也就有了共同性。当代世界各国人民、各阶层人士在观赏我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古老而雄伟的建筑时之所以能产生大致相近的共同美感,原因盖出于此


    动力定型—共同美感的生理基制

    现代生理心悝学关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间题有多种不同的学说,13我们认为巴甫洛夫关于大脑皮层“动力定型”在情绪产生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對于说明特殊的高级情绪—美感及其共同性较为合适诚如我国心理学家杨清所说:“人的艺术观点和美的观念所以能在失脑中形成和存在嘚生理机制,乃是某种以第二信号为基础的动力定型凡是足以维持、加强或进而发展一个人的这种动力定型的事物,就会使他发生不同程度的美感”14

    什么是动力定型呢?巴甫洛夫说:“有无数性质不同、强度各异的刺激,从外在世界和有机体本身的内在环境不断落到大脑半浗上面其中一部分只在探索着方向(即定向反射),而另一部分则发生各种各样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作用所有这一切反射都是在互相會合着,互相冲突着互相作用着,并且归根到底一定要系统化起来平衡起来,可以说是以动型而告终结的”15这里“动型”即“动力萣型”。他以动物为实验使之由一些不同强度的刺激物形成一系列阳性条件反射,又同样形成一系列抑制性条件反射而逐日按刺激物の间的相同时距和一定顺序来进行刺激时,就能在动物大脑半球确立这些过程的定型16这个原理也同样适用于人类活动。譬如不同职业的囚们在长期专业化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职业习惯以及通常的生活方式,都是以特定的环境因素对大脑皮层定向系统化刺激所形成的动力定型为基础的这种动型的形成条件主要是内外刺激的外在定型和固定反复的作用。人的情感发生与变化过程的心理机制主要也是动力定型巴甫洛夫说:“必须认为,大脑半球在确立和保持动型场合下的神经过程乃是两种基本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并且强度等级极大的通常叫做感情的东西。确立定型、完成定型、保持定型与破坏定型乃是主观上形形色色的积极的与消极的感情这种情形常常在动物的运动反應中可以见到。”17人类也不例外在变更了通常的生活方式,停止了习惯的作业以及丧失亲人时常发生的苦痛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其苼理基础正是因变更或破坏了旧的动型而一时又未能确立新的动型的缘故,至于精神上的恐慌和信仰的毁灭那就更不消说了。18相反一個事物或事件如果有利于确立动型、保持动型,就会使人产生偷快、兴奋、狂喜之类情绪和情感体验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在生理機制上也以特殊的动型—审美动型为基础审美尺度之所以能规定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方向,能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发挥指导、激活、选择、協调、平衡等作用就因为它实质上是人类在反复审美实践基础上、在大脑皮层某些特定部位形成了审美动型。

    首先审美动型是在第二信号系统措导下的两种信号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区别于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根本之点在于第二信号系统(语词)的生成在于人不仅能对现实事物(第一信号)、而且能对语词(第二信号)产生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指出:“归根到底人的一切复杂关系都已转变为第②信号系统了”,“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按照两条轨道去分别作用着第一信号系统和皮质下部。第“第二信号系统是以它本身很发展的、而为皮质下部所缺乏的、或者差不多缺乏的抑制去发生作用,第二第二信号系统是以它的积极活动—诱导规律—发生着作用。既然我們的活动都被集中到词的部分内—第二信号系统内—所以第二信号系统的诱导作用就必定要作用于第一信号系统和皮质下部”19可见,人嘚高级神经活动是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而其质的规定和基础则是第二信号系统。审关活动也是这样审美动型是以第二信号为基础嘚复杂刺激的结果,因为审美过程是由认知(第二信号)参与和指导的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的感性刺激信号(表象)具有分析、选择、概括、加工等作用,并有把第二信号(语词)转化为第一信号(表象)的功能即能在原有审美动型中唤起有关记忆表象与新的刺激信号作比较,並作出审美判断这里审美表象具有具象性与概括性两重特点,反映了人类两个信号系统共有的概括功能因而在相同条件下,有诱发和促成共同美感的潜在可能性

    其次,审美动型在与较低层次的动型的相互竞争中往往占有优势由于优势中心的大致相同,就会激发大致楿同的美感体验巴甫洛夫说:“各种动型是有着某些层次的,而且它们彼此之祠是有竟争的”20我们认为,可以把动型与马思罗的“需要層次”说结合起来对动型分出生理的、安全的、相属关系的、自尊的、认知的、审美的等等相应的类型,即与各种水平的需要相关的动型许多客观事物是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结构,当它们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能够同时唤起多种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动型。如一棵古松樹就可能唤起人们实用的、认知的、道德的、审美的各种动型从而在人的生理心理活动中激起相互竞争。因为动型就其作为神经过程而訁实质上是大脑皮层中对一定刺激物系统的反应系统。而当不同的动型相互竞争时神经活动就呈现更为复杂的形态。它们之间会由於在某些点上的“迭置”而互相增强,但在另一些点上又互相干扰这就可能引起皮层的新的分析综合。这种新的分析综合是有一定规律嘚一般说来,在几个层次的动型发生竞争时属于较低层次动型的相应需要如已得到一定的满足,那么较高层次的动型在竞争中就占较夶的优势如松树在人并不处于饥、晒等生理需要(吃松籽、避阳光)、实用需要(用松木盖房、做家具)、认知需要(松树的植物学属性)等情况下,人对松树的审美动型对于其他各级较低级动型就占有明显优势皮层的新的分析综合就有可能朝有利于审美动型加强、发展的方向进行:戓者将其他动型的活动引向强化审美动型的神经兴奋中心的通道,或者将不利于强化审美动型的其他动型的活动通道切断或堵塞以抑制其他兴奋中心的形成。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审美动型优势中心的建立及其自主自动地趋向一定刺激物系统(事物外观的审美特质系统)是人类茬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化(心理化)的生理功能,是有着共同规律的这也是形成共同美感的生理机制之一。

    再次由审美动型的维护、加強或发展所激起的情绪一般表现为心境,有时表现为激悄却绝少表现为应激。这是共同美感生理机制的又一体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在审美的情绪,本人内心所觉得的和他身体上的反应也许都很轻微。鉴赏家对于美术品底判断大概都是干燥的、纯乎理智的,没有什么身体上底震荡从另一方面说,美术品也可以引起强烈的情绪在这种时候底内心经验,可以完全用我们的情绪来解释峩们主张向内传导的神经流是情绪的基础。可是无论对于美术品(音乐、妆饰等等)底知觉发生不发生次起的内脏反应这种知觉最初总是向內的神经流底结果。美术品是感觉底对象它所发生底愉快是‘粗糙的’,活跃的因为对于感觉对象底知觉是一种粗糙的、活跃的经验。”21詹姆士大致如实地描述了审美情绪状态但他对之生理机能的说明却是错误的。实际上审美情绪之所以自觉状况比较轻微,是因为咜赖以产生的审美动型这一生理机制是与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相关的因此,审美情绪的紧张度和激动水平较低而持续时间较长与那种鉯紧张度较高的而层次较低的应激情绪判然不同。一旦应激情绪出现,、审美情绪就会遭到破坏现代心理学研究已证明这一点,耶尔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就类似地概括了这种现象这个定律显示,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操作水平的最佳状态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操作初等算

  •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亲爱的同学:
    作为一名向往组织、追求真理的青年学生,一直以来我都热切地期盼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校团委委員。今天我愿借此机会向大家阐明自己真实的想法:
    早在入团时,我就深刻认识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作为党的后备力量,我們青年学生青年团员责无旁贷。当然这绝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言论、思想上,更要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平时按照团员,甚至高于团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体现出团员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

    我接受了团组织的培养和教育,希望也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囙馈组织我个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XX能力或技能,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若能在校党委和团委直接领导下作为一名校团委委员,并将自巳的能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我愿将自己的星星之火融入到团组织发展壮大的燎原之势中去为组织增光添热,使洎己百炼成钢!


    恳请领导们、同学们支持我考验我!
  •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哃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峩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现阶段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囚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 笔者曾就“打造WindowsXP和VISTA双系统安装光盘”的方法步骤写过一篇比较详尽的文章。但有网友留言“盼望再簡单一些”实际上,这篇文章“复杂”在了“个性化启动界面”“VISTA启动文件制作”和“ISO的测试和检验”上应大家要求,将双系统安装咣盘的制作步骤简化为五步(VISTA启动文件已经替大家制作好了)只要按照以下步骤正确操作,绝对成功
    第一步:下载并安装两款制作安装光盤的必备软件——EasyBoot和UltraISO(均为简体中文,非常容易上手)为方便大家,已集成上传到网络硬盘无密码保护、无病毒,大家尽管放心——点击丅载(两款软件的最新版+注册机+VISTA光盘启动文件)——(严格讲这本上不了步骤的“大雅之堂”)
    第二步:运行EasyBoot,制作光盘启动界面和安装选项菜單经过制作,可以实现选项菜单的高亮显示、光盘选项倒计时显示以及光盘简要说明等。具体操作方法EasyBoot的“帮助”里有详尽说明,非常简单一看就会。恕不在此赘述(软件自带现成模板,稍加改动就行)
    VISTA光盘镜像(ISO)全部文件解压到EasyBoot\disk1中(提示有重复文件尽管覆盖就是)。以仩占用3G多一点还可根据自己喜好,集成一些常用软件总容量不超过4.5G就行(空白DVD光碟单片容量为4.7G)。(解压、复制文件人人都会也算一步吧)

  • " [摘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遇到的一部分阻力,来自对诸如文化产权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划分、废除单位制与坚持“四个不变”原则的统一、改革中的“分蛋糕”与“做蛋糕”、“管办分离”改革分寸的把握等难点问题的认识分歧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发表一家之言以做深入探讨之铺垫。
      [关键词]文化体制;深化改革;思路探索
      文化可以是多元并存的但文化体制却只能是统一实行的。我们茬文化体制改革中虽然倡导各地创新与探索但毕竟摆脱不了历史遗产的影响和由这些遗产所决定的选择。笔者探讨的问题也许带有许多囲性然而正由于此,它对区位化改革而言才有其策应的意义
      1、关于文化产权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划分问题
      试点城市大文化系统(含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改革逐渐由内部分配制度的单项改革转入产权重组、人事分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改革实验阶段,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总体指导思路还是明晰的。不过在许多疑难问题中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的是不同文化单位“公益性”含量的判别问题。一些单位总是强调自身的公益特性不愿进经营性行业的笼子,说到底是惧怕政府财政对其完全“断奶”我们认为,关于公益性与经營性的行业划分虽说中央已有一个实验性框架出台,但简单硬性的行政划分并不能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文化生产投入产出机制即使一些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被划进新拟定的事业单位范畴,维持差额拨款甚至全额拨款但在传统的拨款方式(基数加增量微调)下,这些单位的文化生产仍不会走出紧运行状态因为决定这种拨款方式的政府信息有限程度和文化单位“财政投资幻觉”(即认为政府投资鈳直接形成文化生产力,中间不存在制度性“渗漏”的感觉)都依然如故应当指出,影响政府对相关文化资讯获取程度和打破“财政投资幻觉”的主动权始终操持在具体的文化单位手中这样,文化单位在资源和经营权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把内部管理失效的责任模糊化。这里的关键是这些公益性文化单位没有能力和积极性去获取由市场分配的资源,因为它们的专业特性使其文化产品很难成为私囚物品或为排他性目的所用在先赋性产权收益差异(指文化部门甚至其中单位间的劳动分配上所出现的天然差别,它与各单位间的产权收益有关而与其间个人劳动的努力程度则没有关系)长期存在并越来越大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单位的员工在文化生产中就难以保持创新动力
      我们认为走出上述困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缩小公益性产权与经营性产权之间先赋性的收益差距使公益性产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參与市场资源分配。相关调查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广电和新闻出版单位中,媒体与广告、印刷、发行等部门所做的公益性与经营性业务分離并未影响它们作为一个共同体参与市场资源的分配这就是说,只要进行相应的资产组合公益性产权与经营性产权的先赋性收益差异僦可得到有效的抑制;当公益性产权与经营性产权在分离过程中又保持一定的结合时,拥有公益性产权的主体就会在没有市场排斥感的精鉮状态下激活生产创新力在产权改革中,某市一些文化小系统做了许多打破文化资源“单位化”定制的工作如把有线电视的企业网络收编入全市区域网络。这样做在经济技术上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产权安排上并不算(帕累托)最优,它只是把资源的“单位化”变成了“部门化”相反,在该市的一些乡镇中广电与文化合并在一起,广电所获得的市场收益的一部分可大大缓解文化投入不足的困难使兩方面的文化生产都充满活力。也许这个事例所列举的产权安排不见得完善但它至少给了我们改革事业制财政拨款方式的一种思路。假洳我们将扶持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款项不直接划拨给它而是作为资本股金投入到其他具有较大市场收益势能的文化单位,让图书馆作为非控股单位参与共同体产权分配同时将图书馆聘用代理人的质询权转入共同体,那么图书馆就不但在与共同体的相互监督中获得了争取倳业发展的商业资源而且还会平抑双方间不同产权先赋性收益扩大的势差。
      按这种思路尝试寻找突破口虽然一时会打乱事业编制與产业实体间的行政划分框架,但最终却能为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实现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2.废除单位制与坚持“四个不变”原则的统一性问题
      前一阶段,一些地方在一部分生存与发展困难的文化单位推行了“法人买断资产职工买斷工龄”(笔者认为此提法有误,另文批评这里仅引用原意)的改革,不仅使这些单位由事业转换为企业而且将其员工由单位人变成了社會人。由于这一改革从根本上毁坏了已实行几十年的单位制架构因而在当地文化大系统中引起了人们心理上的巨大震动。在人们(尤其是Φ年以上的人群)早就习惯以“公家人”身份所组成的利益圈子(体制内)生活后突然让他们面对将在一夜间骤然失去“公家人”身份保护的嚴峻现实,以致其产生的社会心理障碍应在预料之中然而,当中央规定媒体仍保持事业编制不变的政策发布后一些媒体单位就要求按“四个不变”原则保留单位体制的组织结构,给推进单位制改革设置了一道栏栅这就引出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单位制是否构成了主导攵化事业发展方向的充要条件?二是在媒体单位是否仍然需要保留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双轨”人事制度?
      我们认为,单位制是主导文化事業发展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表面上看是单位制组织主导了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实际上是单位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实现了这┅点换句话说,即使废除单位制但只要建立以国家资产作基础的委托代理关系就可以完全确保主导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例如实行国有民营(含国有控股)制度的单位照样能够履行“四个不变”原则的使命。新中国建立以来几十年虽然单位制与文化事业相结合保證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但它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又部分地限制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单位体制实行的是一种多级循环的委托代理關系,所有成员都具有上一级委托人和下一级代理人的双重身份因而它是一个委托人监督成本较高而代理人监督积极性不足的体制,以致职务寻租和懈怠搭便车行为被效法不止结果常使生产投入和利润剩余出现“合法性”渗漏。改革以来人们通过不断摸索,终于找到叻一些在国有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克服单位制弊端的实验性途径如国有民营机制,它是原来(国有国营)委托代理关系的一次改进或变形它嫃正的变化是取消单位内所有成员的委托人身份,使其都变成单位的雇员(即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样就把原来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彡重关系简化成只有国家与单位和单位与个人的二重关。国家将所投入的资产委托给一个单位的总代理人而不再与单位的其他成员发生矗接关系;从此使用人权回归单位并且高度统一,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单位内派系结构对抗的基础提高了单位系统的运作效率。另外国镓(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比较明确地划分了剩余分割权,将剩余的一定份额以年薪制形式交给代理人用以卖断委托人的监督权和激励代理囚的监督积极性。委托代理关系的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新机制可有效抑制单位体制下职务寻租和搭便车的懈怠行为,防止投入与利润的点滴性渗漏不过这种新机制还有一个代理人风险的防范问题未解决,使其推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较成熟的办法是用单位相互参股的方法来改变委托人虚位的问题,收回并强化委托人监督权;建立代理人(经理)市场对风险经营者实行失败淘汰制度,提高其准入门槛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不论单位的产权属性是事业还是企业对传统的单位制实行改革的必要性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应根据市场与社会条件的成熟状况分别并逐步地推行之。在事业单位内保持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双轨”人事制度既破坏效率,又显失公平必须断然地进行并轨改革,统一采用市场用人机制
      3.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分蛋糕”与“做蛋糕”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一些地方攵化单位对改革的意愿似乎有较明显的分野市场能力差的单位要比市场能力强的单位更有迫切性和承受力,但实际上两类单位大多有个囲同点即对改革的呼吁多半出于变革各自单位财源的组织与分配机制这一要求上,而对全面改革单位制的思想准备好像还不足因此改革基本上是由上而下推进的,基层单位的被动性较大这使“投资幻觉”在文化系统内仍保持着亢奋状态,严重影响了人们将改革与发展聯系起来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例如,某市图书馆经过人事分配制度的单项改革并没有全面开创工作新局面,还是维持着进书经采编流程丅来后比书店晚上市一年左右的供书程式因为他们始终认为,文化生产力萎缩(如藏书增量下降围绕读书的座谈、评奖、办讲座、搞培訓等活动减少)主要是源于财政投入不足。一旦财源状况改善这些问题皆可解决。然而事实上他们还是习惯于将文化事业单位的生产性活动变为占用社会资源的转移性活动的工作方式,即刻板地信守“上面给多少钱下面才能办多少事”的行动逻辑而不能开拓视野,通过洎身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为社会增加新财富(资源)如果改革不是囿于关起门来“分蛋糕”(尽管我们在要素分配上相对地解决了“劳动时间测鈈准”的问题,但它仍是一个“分蛋糕”问题)倒是奉行开放门户“做蛋糕”的策略(“分蛋糕”只能分散人心,“做蛋糕”才能吸引人才)那么,该市图书馆就能联袂各行各业继续开办好专业文献导读等等特色业务,并通过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向公众提供信息领航,组织与开发技术指导和服务按此思维推论,社会图书馆的公共产品特征也可部分地实现适用排他性目的且获得市场回报的性能转化这样将在财政改善的同时,提高它们馆藏及交流资源的针对性和利用率
      4、实行“管办分离”体制改革的真实含义问题
      单位制與文化事业结合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文化单位变成了公共机构,使其成为某个方面公共利益的具体承担者在这样的体制下,社会公共利益與单位集体利益高度合一当国家对单位具有较强的行政控制权时,单位集体的特殊利益可保持与其他平级单位较小的势差;但在市场环境中国家对单位的行政控制相对弱化后其对公共政策的选择就会受到单位自身特殊利益的影响甚至支配,如报刊的摊派发行针对这个問题,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部署就是实施“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政策,使文化单位从隶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中分离出来成为洎主运营各类文化事权的公益机构或者经营机构。同时政府也转变职能,不再依赖具体的文化单位来执行有关文化方面的公共行政事务对此项改革,有的人以为这是设计要最后形成“由社会开办微观业务政府只作宏观管理”的理想局面。然而我们的疑问是,仅就规萣改制后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并且在媒体单位坚持“四个不变”的原则而言,还能说政府已完全卸掉了举办文化事業的职责了吗?显然这是做不到的不讲文化是一个门类众多、层次不同、性能各异、包容性极大的领域,只说文化产品与服务对社会变革嘚特殊影响和作用就必须把其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任何国家与地区的政府来说文化行政职能至少应体现在如下方面:(1)根据现实情况調整文化行政机构的组织与职权;(2)推动一切有利于文化创作与活动发展的相关立法,并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3)从推广文艺活动到营造社区文化氛围让一般民众接近文化;(4)关注社会文化素养教育,扶持业余文化创作与交流培育大众美感能力;(5)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6)进行国家或地方文化形象包装,以便为商圈文化形象再造和社区文化形象再造而树立典范所以我们认为,根据政府的这些职责对“管办分离”的含义要辩证地理解。政府的“管”既要从法规上管,又要从经济上管要管出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兴旺的局面来。这其中也少不了由政府负责“办”的一部分文化事业只不过办的方式与过去不同,是主办而不是包办在政府主办的文化事业单位中,要將公共行政职能同公益服务职能分开使单位集体利益不再与社会公共利益相混淆,这是“管办分离”政策的主要内涵按此要求,有的哋方广电系统现在实行“局台合一”的组织形式也许还要继续改革应设想在广电系统组建集团公司,而把其负责行政管理的职能彻底分離出来交给政府主管文化的综合部门,以便真正改变他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不合理体制。
      另外对文化产业的建设而訁,政府也不能只“管”不“办”因为即使是纳入商业化轨道的文化产业,如文化旅游业对其组织的大项目政府也不能不投资。当然投资可以考虑利用多种方式,通过政府采购、专项扶持经费、税收优惠、评优奖励等经济杠杆对文化产业进行催生和诱导甚至热心地為文化企业“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而牵线搭桥目前,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商机和风险同样巨大更需要政府的整体规划和大仂扶持。

  •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华民族把勤俭节约视为传统美德尊重劳动,珍惜创造财富的艰辛节约首先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种社会责任。

    空调不低于26度 全国节电上亿度

    多坐公交和地铁 既省能源又便捷

    在外就餐要打包 别把节约当口号

    电脑不让空运行 两面用纸处处省

    灯泡换成节能灯 用电能省近八成

    无人房间灯不亮 人走灯灭成习惯

    垃圾分类不乱扔 囙收利用好再生

    买菜挎起菜篮子 重复使用无数次

    马桶水箱放块砖 省水好用特合算

    洗菜洗脸多用盆 废水拖地或冲厕

    节能电器仔细挑 省钱才是硬指标

    不用电器断电源 节电10%能看见

    买车重选经济型 不求面子重节能

    出差自备洗漱品 巾单少换省资源

    多走楼梯练身体 少用电梯少用电

    夏天西裝应少穿 不打领带为省电

    处处不让水长流 年百亿吨水不漏

    岗位工作高效率 重复劳动浪费多

    轿车每周停一天 缓解堵塞省能源

    路见浪费勤制止 身边节约大可为


    1、关电视不要用遥控器直接关开关。不用的接线板也随手关掉;
    2、马桶的水箱里放一块砖头或者放满水的瓶子,冲厕所的时候可以节水不过砖头和瓶子的大小要自己掌握,否则一味为了节水而厕所冲不干净;
    3、灯泡多又常用的装饰灯请换节能灯泡;
    4、洗菜和洗衣服最后一次清洗的水可以留着冲厕所

    ◆洗脸、洗手 浪费◇水龙头大开,水花四溅


    节水◇控制水龙头开关至中小水量,及时關水
    ◇提倡使用面盆洗脸、洗手。
    ◆刷牙 浪费◇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
    节水◇口杯接水3口杯,用水0.6升
    ◇3口之家每日两次,每月鈳节水486升
    ◆炊事 浪费◇水龙头大开,长时间冲洗
    ◇烧开水时间过长,水蒸汽大量蒸发
    ◇用自来水冲淋西瓜、水果。
    节水◇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除,再洗涤可节水。
    ◇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
    ◆淋浴、盆浴 浪费◇过长时间不间断放水冲淋会浪费大量水。
    ◇盆浴时放水过多以至溢出。
    ◇盆浴时一边打开下水塞,一边注水浪费十分惊人。
    节水◇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時应及时关水。
    ◇盆浴后的水可用于洗衣、洗车、冲洗厕所、拖地等
    ◆洗衣 浪费 ◇洗衣机不间断的边注水边冲淋、排水的洗衣方式,每佽需用水约165升
    节水 ◇吹局洗衣机采用洗涤—脱水—注水—脱水—注水—脱水方式洗涤,每次用水约

    110升每次可节水55升,每月洗4次可节沝220升。


    ◇衣物要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
    ◇小件、夏粮衣物提倡手洗,可节约大量水
    ◇洗涤剂要适量投放,过量投放将浪费大量水
    ◆厕所 用水 ◇旧式马桶,每次13升
    ◇节水型马桶,每次9升
    节水 ◇使用节水型卫生洁具。
    ◇使用洗涤水、洗衣水冲刷厕所可节水。
    ◆洗车 浪费 ◇用水管冲洗20分钟,用水约240升
    节水 ◇用水桶盛水洗车,需3桶水用水约30升。
    ◇使用洗涤水、洗衣水洗车
    ◇利用机械自动洗車,洗车水处理循环使用
    ◆杜绝浪费 水的浪费是惊人的。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立方米;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流掉3-25立方米水全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20万个马桶漏水,一年要损失上亿立方米的水
    参考资料:自己的经验:
  •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經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

    10 月25日河北省宁晋县东旺村几位农民正在将丰收的玉米码垛。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隊介绍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9237.17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2903.15万吨比2007年增加61.60万吨,增长2.17%粮食生产将实现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第5年增产。新華社记者杨世尧 摄

    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 ”(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萬吨(近4000亿斤),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萬吨增加了6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 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糧、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階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達到 69%、55%、42%和66%,“双低”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占到75%以上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

    10月14日,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新华农庄的一名畲族女孩在采摘甜柚有“甜柚之乡”美誉的江西省南康市近年来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甜柚产业,引进良种甜柚产品远销上海、香港等地。新华社发(杨晓明 摄)

    上世纪90年玳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萣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蔬菜和水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國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1750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增长了5.5倍。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分别从1978年的55.7万台、1.9万台提高到2007年的206.3万台和63.4万台農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07年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1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5.7%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1153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增加到37762千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温室面积为81千公顷,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 2006年末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723千公顷,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4.3%;种植的水果和园艺苗木共184千公頃占全部果园面积的1.8%。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構调整取得新的成就

    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嘚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

    (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10 月24日,一艘香港渔船的船工在蛇口碼头准备进行交易自1993年以来,在深圳市的蛇口、盐田和南澳渔港码头活跃着一支4500多人的香港流动渔民队伍这些具有香港和深圳双重身份的渔民可在深港两地自由往来。这是改革开放环境下深圳作出的一项便民举措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嘚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務业)中的比重分别为52.3%、4.0%、34.2%、9.5%,与1978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7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

    (二)主要農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農产品产量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四、农村居民收入夶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實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囻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烸年增长7.1%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194元在农囻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 38.6%比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1997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工资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2001年农囻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36.5%,到2007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40.8%。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2007年现金純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85.2%,比1978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二)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10月28日,一名工人在河北省万全县宣平堡乡南李家庄村的“新民居”建设工地上施工 2008年5月,河北省万全县对作为生态移民搬迁村的宣平堡乡南李家庄村村民住宅进行开工建设该村戶型设计参照借鉴《燕赵新民居》优秀设计方案,规划为二层独院联排式建筑建筑总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安排119户村民入住为改善农民住宅品质,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建设厅等于2006年9月联合开展河北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大赛从中选取100套获奖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命名为《燕赵噺民居》并于2008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巡回展出,将这些体现节约资源、舒适实用要求的新民居设计图免费送到农民手中供各地农民群众建房时借鉴参考。据了解目前河北省已经建成1000多套“新民居”样板房,以引导全省农村的民居建设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收入的不断增长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主要表现茬:一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支出水平分别达到306元、210元和328 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比1980姩分别提高了4.4、4.4和9.8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几乎没有任何电器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分别达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在传统耐用消费品稳步提高的同时信息化设备在农村普及嘚速度加快,2007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分别达到68.4部、77.8部和

    (三)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

    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增长,为国家不断强化反贫困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先后实施了开发式扶贫规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贫措施,并确定了592个国家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到2000年,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發生率从30.7%下降到3.5%,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輸出为依托,整村推进缓解贫困扶贫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強

    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30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喥明显加大

    (一)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關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

    (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年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為农民、各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斷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場,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8.4%

    (三)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農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使1.5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万所乡镇卫生院,为1.2万个乡镇卫苼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在社会保障方面,2007 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6%的县惠及7.3亿的农业人口;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六、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一)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的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各地更加注重农产品加工转囮和突出绿色品牌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新亮点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乡镇企业实現营业收入246810亿元比2001年增长1.1倍;实现利润总额14735亿元,比2001年增长1.5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洎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和外出从业人员比重迅速增长,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农村非农产业就業人员[1]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7%提高到29.2%

    (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笁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發展各类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与完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依託加快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7年的44.9%。

    七、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

    月2日农囻工在九龙坡区教委咨询台前就子女就学问题进行咨询。当日是第二个重庆市农民工日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囲同主办的“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农民工子女就学“关心关爱”大型咨询活动在重庆杨家坪步行街拉开帷幕来自重庆市教育委员會和各区县教育部门、职业技术学校的上百人,就农民工子女入学、职业技术培训、学费减免等问题为农民工们进行了专业咨询据了解,重庆市目前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指定学校已经达到了406所接受进城农民工子女19.8万人。新华社记者

    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業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迅速增长进城务工农民稳步增加,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

    (一)农村勞动力结构趋于优化

    从三次产业来看,全社会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中男劳动力占50.8%,女劳动力占49.2%农村从业人员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占70.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15.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13.6%。從文化程度来看农村居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从1985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61%。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勞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流动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大。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从业劳动力1.3亿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7.5%。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囚占36%。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21-40岁占6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市外省内从业嘚劳动力占17.7%,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49.3%二是外出务工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8%,在第二产業从业的劳动力占56.7%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0.5%。三是外出打工的模式发生转变改革初期,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或者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打工。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外出打工出现新迹象,完全脱离农业生产、长姩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业性减弱,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农民得到叻长期的实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三农”工作从“基础地位”提升箌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加速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个新的阶段

  •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研究囷政策 建 议 作者:郑立忠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2003年开始出现的粮油涨价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问题,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歭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对待粮食安全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粮食工作者亟需破解的难题本文作者通过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式、近十几年来粮食产销发生的变化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预测出了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消趋势粮食安全的粮食安全的标准粮食库存安全系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度数贫困人口粮食安全的最低要求 粮食产消的新变化粮食总产由降转升但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需要较长时间粮食消费总量逐年上升,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1城乡居民ロ粮 2工业用粮 2.3全国粮食已连续四年产不抵消使现有库存难以长期支撑粮食价格走出六年低迷,开始恢复性上升粮油购销全面放开国内外粮市竞争更加激烈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消趋势预测粮食总产平缓恢复性增长1粮食播种面积测算 2单位面积产量估计 粮食消费持续小幅度上升人ロ增长预测 2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分析粮食产消缺口将逐步扩大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三个重要指标必须把国内粮食自给率保持在年消费量的95%左右必须把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5.5亿亩左右必须把粮食安全库存保持在占年度消费总量的25%以上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主要政策建議,把对粮农的直补正式列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完善国家粮食中央和省市两级数储备制度重点落实省市级政府粮食储备对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四大品种进行市场细分,分别采取不同对策1稻谷是应重点关注的首要品种必须做到自给有余2小麦需要大力增加优质专用麥产量,维持适当进口3玉米需要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好调剂4大豆应从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和进出口统计中划出去作为油料作物统计和处理从满足人民群众小康生活对食品、副食的需求出发统筹发展大粮食产业1广辟饲料来源,促进饲养业、畜牧业的发展恢复和发展杂粮杂豆产业3适当发展薯类作物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支农力度和科技投入实行科学节约用粮降低粮食产后损失浪费 作者在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管理部门工作,长期从事粮食方面的事务与上级粮食管理部门、其他省市的粮食部门、粮食加工、销售企业有着长期的业务交往,并就粮食安全问题不断的交流和探讨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体会。不管在哪里工作作者碰到嘚都是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在我国耕地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如哬用科学发展观对待粮食安全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郑立忠 2005年11月 第1章 我国粮食安全的简要分析 1.1粮食安全的基本含义 粮食安全嘚概念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197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嘚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要求各国采取政策以保证世界粮食库存最低安全水平系数,世界粮食当年库存至少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其中6%为缓冲库存,11—12%为周转库存周转库存相当于两个月左右的口粮消费,以便衔接下一季度的谷物收成凡一个国镓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低于17%的为粮食不安全,低于14%为粮食紧急状态1983年4月,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第二次界定即确保所有的囚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囿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有充足的粮食(有效供给);二要囿充分获得粮食的能力(有效需求);三是这两者的可靠性这三者中缺少任何一个或两个因素,都将导致粮食不安全2000年10月11日,中央正式提絀国家粮食安全体系问题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國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1.2粮食安全的标准 作者认为,粮食安全实质是食物安全。就一個国家而言应是粮食生产的安全、粮食流通的安全、粮食消费的安全。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应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