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少林内劲一指禅阙巧根手掌心剌痛练到哪步了

“内劲一指禅”功法,是我国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是少林七十二艺绝技之一,少林寺的看家功夫。它历经数百年十几个朝代的提炼、充实,成为武术界推祟的上乘功法。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动功,也不同于一般的禅林静功,而是一派包括动功、静功、竞技、技击等功法的独特门户。“内劲一指禅”功法繁多,训练方法奇特。训练中虽不强调入静和意守,但对姿势的正确性,动作的先后顺序要求特别严格。它能疏通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从而起到祛病健身,益智延年,精、气、神、力合一的作用。坚持练此功法,功底随时间而深厚,不仅可以“外气内收”积蓄“内劲”,而且可以“内气外放”为患者导引治病。本功法的“外放气”,对骨伤科、神经科、内科等疑难杂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热身法 动作简单,节奏明快,姿势潇洒,舒展大方。在动作形状上模仿“心意六合”十大形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在步法上有虚、蹬、前、后、鸡、熊步等基本步型。锻炼时要求动作协调、配合呼吸,做到既不松软飘浮,又不僵硬呆板,而是灵活自然、轻松自如;目视前方,炯炯有神,周身充满力量;下步有力,敦实像苍松,显示出很沉稳的气度。
 1.摇膀子——摇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先将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前弓步;右手在右膝外侧,掌心向前,手指并拢;左手掌心向上,放于左腰际;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1)
动作:右臂向前上方绕环至肩上时,掌心外翻向后,同时转腰,带动手臂继续向后下方绕环,经体侧复原。(图2)手臂成车轮状旋转一圈为一次,做20次。右侧做完后再做左侧,要求同上,做完了恢复直立。
要求:动作时手臂要伸直,速度先慢后快;目视前方,上身保持正直,勿前俯后仰;腿保持弓步,重心要平稳,脚跟不抬起,自然呼吸。
功用:打开“气门”——极泉穴、章门穴、京门穴,接收宇宙相应“信息”,活利关节,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对防治肩周炎、骨质增生等肩部疾患有疗效。
 2.摩肩——摩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重心在两腿之间。转腰屈膝下蹲,身体向左转体90°。右肩下沉,右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右;左手置于左腰胯后外侧,掌心朝外;左肩高于右肩,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3)
动作:右肩带动肘和手直线向上拎起(似从井里打水上拎状),屈肘过头顶到最大限度,顺势向右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右移动,右手臂经腋下沿右背部下行至右腰胯后外侧处,掌心向外,同时左肩下沉,向右转体至最大限度。左手臂沿左腿后侧下行,再前移到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左,左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图4)再似右臂同样上提,并顺势向左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左转动。反复练习,左右各做20次,恢复直立。
要求:动作时注意保持头、颈、脊柱中正,目视前方。肩、肘、腕、胯、膝、踝各关节同时转动,但脚不移动,自然呼吸,手上提、下行时动作要协调。
功用:活动六大关节,故又叫通“六关”(即肩、肘、腕、胯、膝、踝)。它不仅能促进气血流通,对关节痹痛、腰背酸痛有防治作用,还能内练五脏——又叫练“内五行”(即肝、心、脾、肺、肾)。即通过腰部及各个关节的转动,内脏器官也得到有节奏的牵动和按摩,对腹胀气滞、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患尤为有效。
 3.猫洗脸——转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左脚向前方跨出半步,成左前虚步,右腿屈膝下蹲,重心在右腿上,以腰为轴,转腰带动右肩向左转90°。右手掌心向内,手指朝上,距左“太阳穴”10厘米处成保护状。左手掌心向内并屈肘向后方拉足,护于左腰际,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5)
动作:以腰为轴,转腰带动右肩向右转动90°,右掌随势下行似“猫洗脸”状,经左胸腹划弧至右腰际,右肘向后方拉足成三角形,手心向内成护腰状。同时左肩亦随之向右,左手掌心向内、向上划弧至距右“太阳穴”10厘米处。(图6)两手像“猫洗脸”似地频频在左右面部及胸腹成圆形轮番转动10次。换成右前虚步再做10次恢复直立。
要求:动作时注意保持上身正直,上虚下实。以腰带肩,肩随腰转,手随肩转,收腹提肛,目视前方,自然呼吸。
功用:本节动作对内脏的按摩作用同“摩肩”。转丹田仿生于“猫洗脸”,可活动带脉,同时对肩周炎、颈椎病、腰扭伤等疾患有防治作用。
本动作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用于技击则有防身进敌之功。
4.鹰爪恨天无环——压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
动作:右脚向前跨半步,屈膝,同时右手五指并拢,经右耳侧向上将臂举直,使右肋全部张开,似手风琴样地拉足。左手掌心向下,随势置于右肘下做保护势,同时用鼻吸气(本功法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的基本原则是:开吸合呼、升吸降呼。(图7)接着右手成鹰爪用力抓物势卷掌成拳,直线向下猛拉至拳与肩平,好似抓住“天的环”把天拉下来一样,肋骨此时就像手风琴似地合拢。同时两腿用力蹬直,挺胸,顶住上面向下的压力,使内脏受到上下两个力的挤压作用,左手护右肋,并用口迅速呼气有声。(图8)
要求:手臂上举要尽量伸直,下拉时要迅速有力,动作要清楚,不能拖泥带水,动作过程中身体要保持正直,目视前方。右手右脚做完后再换左手左脚,重复交替进行,左右各做7次后恢复直立。
功用:锻炼“内五行”。通过上下肢肌群的相对力、腹肌的收缩以及深吸气后的突然快速呼气,使膈肌得到大幅度运动,从而扩大肺活量,增强胸肌、背阔肌、肱二头肌和腹肌的劲力,并对减肥(皮下脂肪)有成效,对慢性、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注意:高血压和内脏下垂患者禁忌。
5.野马奔槽——提丹田
预备姿势:成立正势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两臂伸直在左腿上方,十指松直,手背相靠,上身倾向出腿方向,目视正前方。(图9)
动作:两臂随掌心向下、向侧后方拉至最大限度,同时用鼻吸气,重心随势后移,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上身略后仰。(图10)两臂继续下行,两手由掌变拳,经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冲提,同时用口迅速顺势短促呼气有声。上身亦随势前移,右腿用力蹬直,但脚不离地。两拳眼向外翻转,左拳在前与眉齐,右拳在后,靠近左手腕处与鼻平。头颈直正,目视正前方。(图11)做完7次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次,而后恢复直立。
要求:在两臂向后拉至最大限度时,前腿要蹬直,与上身、头颈在一直线上。冲拳后,头颈、躯干与后腿成一直线。
功用:加速吐故纳新。对治疗肺气肿、胸膜粘连、肠粘连、胃下垂、肾下垂等有疗效。
通过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肘、肘推手连贯动作的导引,以提升中气,同时也有效地锻炼了下肢、腰背和上肢的劲力。
注意:高血压患者禁忌。
  6.扁担——拉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左脚向前跨出半步,两脚尖朝前,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臂自然下垂。
动作:向右转体90°,掌心向上,两臂向上成侧平举(扁担式),左臂在前,右臂在后,转颈,目视右手劳宫穴。(图12)两手翻掌向下划弧,下落于大腿两侧,重心下降并随势屈膝,向左转体至最大限度,随即直立,两臂平举,掌心向上,右臂在前,左臂在后,并转颈目视左手劳宫穴。做完10次后,换右脚在前,再做10次,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两脚站立要稳实,转动时脚不要移动。动作要缓慢、协调、柔和,上身转动要以腰为轴,头随上身转动。两臂前后平举一定要像“扁担”那样尽量做到与肩成“一”字水平。两臂不能横举像门闩,或高举过肩,或低垂倾斜。头颈一定要转动目视后掌劳宫穴,自然呼吸。
功用:颈椎、腰椎为人之枢纽,经常练习本节转腰回顾动作,可使督脉、任脉、带脉通畅,脊柱灵活,增强平衡性。对眩晕症、咽喉炎、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椎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而展臂扩胸及两腿的屈伸,可增强上下肢肌肉的弹性,使血压降低,所以本节动作对防治高血压、肩周炎、胸膜粘连、肺气肿等疾患也有一定的作用。
  7.搓草绳——搓丹田
预备姿势:成立正势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左手掌心向上,置于左膝上,右手合于左手上,手指松直,头颈、腰、背均自然放松。(图13)
动作:收腹提气,右手用内劲沿左臂内侧向上提经胸前至右肩上,同时用鼻吸气。(图14)接着右手用内劲再沿原路下搓复原,同时用口呼气有声。上提下搓各一次为一遍,做完7遍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遍,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上提时上身随势向侧后转动、扩胸,手尽量上提至肩上,前腿随势伸直,后腿略屈。下搓后,上身和两腿随之恢复原势,上下搓动时两脚均不得移动,一提一搓走内劲,气贯五指,呼吸要细、匀、深、长。
功用:本节动作又称“吐纳功”,一提一搓走内劲,有疏通手三阴经和壮大脏腑之气的作用。通过细、匀、深、长的呼吸,吐尽浊气,纳入清气,故名为“调息功”。可增强肺部和机体的气体交换功能,提高血液的含氧量,保证了对大脑和各脏腑器官氧气的供应,进而可消除脑部的淤血现象,振奋神经系统机能。本动作的前俯后仰,不仅对腰、腹、肩、背是良好的锻炼,而且可以提高胸腺的免疫功能。神经衰弱、失眠、眩晕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经常伤风的虚症患者,可多练本节动作。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尤为适宜。
  8.乌牛摆头——曲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左脚向左侧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腿之间,目视前方,右臂屈肘,前臂上举,掌心向右,手背靠腮,左手手心向下护档。(图15)
动作:屈右膝,左腿蹬直,重心右移,上身向右侧下方倾倒至最大限度,吐气。(图16)随后立直身体,同时吸气,右手经胸前换成护裆掌,左手经胸前向面部划弧,掌心向左,手背贴近左腮。重心左移,上身向左侧下方倾至最大限度,屈左膝,右腿蹬直。(同图16,惟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各做7次恢复直立。
要求:上身侧屈时,不要前俯后仰,头颈、躯干与腿成“拱形”曲线,目视前方,自然呼吸。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忌。
功用:本动作较大幅度地左右侧弯运动,不仅可以加强腰腹、背部、脊柱、肌肉韧带的锻炼,而且还可以调理任脉。腰为肾之府,肾主腰腿,故本动作有外健腰腿,内固肝肾之功。
  9.磨豆腐——磨丹田
预备姿势:成立正姿势站立,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右前弓步,右手掌心朝下,五指松直,置于右胯前10厘米处,左手置于左胯旁,掌心向下,头颈正直,目视右手外劳宫。(图17)
动作:右手向左→向前→向右→向后成推磨状水平划圆至右胯前。(图18、19)腰随势转动,先向外转再向内转各划圆5次。换手、换脚后同上再各做5次,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全身放松,动作要缓慢、柔和,上下协调,呼吸自然。划圆时手平带脉,做到圆、大、松、平,目视外劳宫。
功用:本节动作有启动带脉、平肝顺气和平衡阴阳及沟通、接收大地相应信息之功效。也是为实现外气内收、内气外放打基础的必不可少的锻炼项目之一。可单独在花木丛中或空气清新之地反复做,持之以恒者,必将受益无穷。
热身法整套动作锻炼至此,周身会微微出汗,掌心会有不同程度的胀、麻、冷、热之感,神清目明,筋骨柔软,关节灵活,实为全身气机通畅之征,从而为练功者在马步站桩时尽快地进入“气功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马步站桩功
是本功法的基础,练好本节非常重要。
预备姿势: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图1)
起势: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图2)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划弧;(图3)翻掌向下,两臂略收回,置于体前,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式。(图4)
 站桩要领: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2.两脚尖内扣10°左右;
3.十趾抓地,但不要过分用力;
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过脚尖;
5.收腹、提肛;
6.圆档、松腰、松胯;
7.含胸拔背;
8.虚领顶劲;
9.舌舐上腭;
10.目视前方;
11.鼻尖与肚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2.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4.沉肩坠肘;
15.前臂与地面平行;
16.两前臂互相平行;
17.中指伸直与前臂成一直线;
18.手掌成瓦状;
19.手指成阶梯形,拇指与食指成鸭嘴形;
20.上虚下实,面带微笑,自然呼吸;
21.马步站桩时要做到“三个不要”和“一个强调”:不要入静,不要意守,不要将其它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
22.要做到三个稳:起势稳,站桩稳,收功稳。
要求:每次站桩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初学者时间可以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架势可随着体力的增强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架势越低,“体外反搏”的作用越强,爆发力越大)。
扳指(趾)法 既是本功法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关键所在。
练功中,在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按照“2、4、1、5、3”的顺序(图5-9),有规律地扳动手指(同时也尽可能地随之按压相应的脚趾)时,体内会有温煦之感,手上的“气感”亦随之增强。有的人还会出现随着指趾的扳动,身体不自主地前俯后仰的微动,甚至剧烈地震动,并感到有一股热流在体内循环,周流不息。坚持练功3~6个月者,不仅能祛除疾病,体力大增,而且会变得思维敏捷,精力充沛。
第一套扳指(趾)法(抗老益寿扳指法);
起势:继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开始扳指。
扳指顺序:食指→无名指→拇指→小指→中指。扳指要领:两手放平,掌心朝下,手指放松伸直(此时脚趾也同时放松),屈食指掌指关节(指间
关节伸直)慢慢地压下食指;停1.5~2分钟后,食指慢慢抬至略高于原位后复原。停1~2秒钟后,再用此方法依次扳动各指(图5-9)。五指均扳过一次为一遍,如有时间,可连续扳3遍或5遍,再继续马步站桩5分钟左右,即可做收势,或做后面的动功。
要求:不要多扳、少扳和错扳;手指压下和扳起的速度要缓慢,以免发生意外;板指时要尽可能地同时按压相应的脚趾;如有头晕现象,做收势后休息片刻,喝点热水即可消失。
第二套扳指(趾)法:
第二套扳指法的起势、扳指要领和要求与第一套扳指法相同,只是扳指的顺序、次数和停留的时间不同。
扳指顺序及其次数:拇指,连续扳动3次;中指,连续扳动5次;小指,连续扳动3次;食指,连续扳动7次;无名指,连续扳动9;中指,再扳动1次。
扳指时间:每扳动一次手指的时间约15秒,即手指扳下,时间为10秒;手指复原,时间为3~5秒。
马步桩动功
动功又称“内劲站桩功”,是在马步站桩基础上进行锻炼的桩势。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讲究以势运气,以气助力,以力带气,从而达到气血并练、劲气并练、表里并练,使气力倍增,促进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主要练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增强双手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功能。
  第一节 双臂揽月
预备姿势:继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屈肘,两小臂收向胸前,离体约10厘米,中指相对,两臂交错,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互相平行,上下相距约10厘米;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劳宫对准右臂的少海穴(图1)。揽月5~10分钟后手指松直,随即两臂向两侧同时缓缓拉开,如同大鹏展翅——谓之“拉气”(图2);略停1~3秒钟,然后再沿原路复原——谓之“进气”。反复做7次。
要求:不要耸肩缩颈,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揽月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拉开后,两臂不伸直,两合谷穴相对。
功理:通过劳宫穴作用于曲池和少海二穴,使两臂的经气互相渗透,气血贯通,从而加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之气的运行,并调节其平衡。
  第二节 十字手
预备姿势:继双臂揽月,直立,双肘下落,两手在胸前10厘米处交叉成“十字手”,上缺口平天突穴(图3)。
动作:十趾抓地,收腹提气,腿部发力推动腰、背、肩、臂,十指朝上成立掌,两臂同时用内劲向前推出,将劲、气推运至十指末梢,推到尽头(图4);然后放松,将手收回胸前。十字手推出时吐气,收回时吸气,一推一收为一遍,做7遍。
要求:力发于根,自下而上节节贯通;前推时用七分劲,填背;收回时带三分劲,坐背;前推时不要耸肩缩颈,头颈切忌用力,以免血压升高。
功理:两臂用内劲尽量前推时,背部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脊髓也随之上升,劲、气由下而上贯通督脉;放松收回时,劲、气仍循督脉而回。这样,一紧一松,久练之则劲气相随,气大力粗,督脉自然通畅。
第三节 抱球
预备姿势:继十字手后恢复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两手距胸腹约10厘米,右手在上,平膻中穴,手心朝下;左手在下,平神阙穴,翻掌朝上;两手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图5)。抱球5~10分钟后,两手同时缓缓地上下拉开,右手向上拉至平百会穴,左手向下至“会阴”穴(图6)——谓之“拉气”;到位后停1~3秒再缓缓地合拢至肚脐前,两手相距约10厘米——谓之“压气”,停1~3秒后再拉,如此反复拉压7次。
要求:姿势同马步站桩时要求,右手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抱球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
功理:两手劳宫穴相对在体前成抱球状,两掌心可有明显的相斥或相吸(因人而异)的气感,当两手在胸腹前上下拉动时,则导引三焦之气贯穿带脉,作用于任脉的承浆、天突、膻中、中腕、神阙、关元等穴,而调理并强化任脉、冲脉(因其夹行于两侧)和带脉之经气。久练之可促进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并可防治月经不调等妇科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四节 丹凤朝阳
预备姿势:继抱球后,直立,双手成仰掌护腰待发势(图7)。
动作:右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劲自下而上发于脚跟而贯通到掌指,用内劲向前平推,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图8),向左手方向划弧,在左手上约10厘米处两手劳宫穴相对(图9),停2~3秒钟,然后返回,至手臂伸直时再翻掌向上,收回腰际仍成待发势。左手动作同上,一左一右各做1次为1遍,共做7遍。
要求:前推时收腹提气用顶劲,同时用口呼气,收手时用鼻吸气,头颈正直,忌用力,目视前方。
功理:手前推时,劲气由脏腑而出,内气外放,经手三阳经而达掌指;收手时则外气内收,经手三阴经而回。练此功气的脉冲量增大,内外气的交换循环大大增强,久练之则气大力粗。
 第五节 仙人指路
预备姿势:当“丹凤朝阳”预备姿势同(见图7)。
动作:两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掌、肘、肩运动,均匀地用内劲向前推出,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图10),蓄劲而收回腰际(图11),再恢复原待发势。做7遍。
要求:推手时劲气的走向是以脚为根,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臂,臂推手。推手时呼气,收手时吸气,头颈忌用力,目视前方。
功理:本桩势是将全身的劲气运至双手,经手三阳经而发,由手三阴经而回。久练之不仅可以增强肩、臂、掌、指的劲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双手内外气的交换,增大气量,达到能双手发气的目的。
  第六节 力劈华山
预备姿势: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腕交叉于胸前约10厘米处,上缺口对天突穴,指尖朝上(图12)。
动作:手指朝上,用内劲向上举起,直插云霄,双臂伸直(图13),同时吸气;用力徐徐朝前下方成弧形劈下(图14),同时呼气,略停1~3秒,双手保持手指朝下,不可打弯,直线缓缓向上,肘打弯,提至胸前,同时吸气;直腰,两手松直,指尖朝上,恢复预备姿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下劈时腿要挺直,劈下后不低头,目视前方。
功理:本动作劲发于腰部,力运四肢末梢,气走手、足三阴、三阳经。久练之则百脉通畅。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忌用力过猛。
  第七节 海底捞月、怀中抱月
预备姿势:同“力劈华山”的预备姿势(图12)。
动作:两手掌心朝前,成拉幕状缓缓向左右水平分开,贯气于掌指,坐腕,用力向两侧平推成“大字桩”(图15),同时吸气;松腕,手指朝下,弯腰,缓缓下落捞月(海底捞月),屈腕,指尖相对(图16)。同时呼气,向上捞起,上身随势而起,直腰屈肘,两臂运动,掌指着力,似抱重物状,缓缓端起至胸前——怀中抱月,同时吸气(图17);两手交叉于胸前,同时呼气,重复预备姿势。反复做7遍。
要求:弯腰捞月时两腿要挺直,不低头,目视前方;上身随势而起时,要垂肩坠肘,颈部不僵直。
功理:海底捞月,气贯掌指,蓄劲待发;向上捞起,则锻炼腰背,通手六经脉,并可提升“中气”,对内脏下垂疾患有一定疗效。
  第八节 霸王举鼎
预备姿势:继“海底捞月”中的“怀中抱月”势(图17)
动作:接上式,两手缓缓上托至锁骨处后,小臂内旋,翻掌向上,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中指相对,用内劲徐徐上举,腰、腿、臂均用力挺紧勿松,成“举鼎”状(图18),同时吸气;随即两臂放松,从两侧缓缓下落——“八卦圈”,同时呼气;当两臂落至与肩平时坐腕,运劲外撑成“大字桩”(图15),同时吸气;停1~3秒钟,再放松,徐徐下落,恢复原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上举时臂要挺紧,并保持指端相对。成大字桩时,要收腹挺胸,两腿夹紧,劲往下沉至脚心,上肢用多大力,下肢也用多大力。
功理:双手托起上举,则导引气在胸腹中运行,以升举阳气,充养髓海,调理三焦。
注:第七、八两节通常合在一起练习。
  调气功
  第一节 拉气
预备姿势: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两手在腹前约10厘米处,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左手在下,平神阙穴,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和右手相距约10厘米(图19)。
动作:滚气。左手在里向内、向上滚动,右手在外沿左手背向下滚动(图20),滚至右手心向上,并和神阙穴平,左手心向下,在右手上约10厘米,两劳宫穴相对。
拉气:左手向左上方,右手向右下方同时缓缓拉开,停1~3秒(图21)。
压气:两手按原路线缓缓合拢,恢复抱球状。
然后再滚气、拉气、压气,要领同上。左右各做1次为1遍,做3~5遍。
要求:两手成斜对角拉开,并始终保持掌心相对;拉开时吸气,合拢时呼气。
功理:久练之则手掌“气感”日益增强,蓄积内气,导至掌指,即能内气外放,为人治病。
  第二节 转气
预备姿势:同“拉气”预备姿势(图19)。
动作:右手心向外向上、左手心向里向下一齐翻转,右手向上推成“托天势”,左手向下成“按地势”,两手再用力上下推按到尽头,同时吸气——谓之“顶天立地”或“金刚托天”(图22);向左体侧弯腰,找开气门——谓之“转气”(图23)。放松,直腰,右手从右侧向下转,左手在左侧向上转——谓之“八卦圈”,同时呼气。两臂转至与肩平时,掌指上翘90度,用力向左右平推,气贯“大陵”穴,同时吸气——谓之“大字桩”(图24)。放松,同时呼气,“八卦圈”——右手向下转,左手向上转,成左手托天、右手按地势;向右体侧弯腰——“转气”,再放松,直腰,“八卦圈”——左手向下转,右手向上转,至两臂与肩平,坐腕,掌指上翘90度,左右用力推成“大字桩”。做3~5遍。
功理:调整阴阳,练气、练力。久练之自能运气外放。
  六、收势
接“转气”结束时的“大字桩”收势(图25)。小臂外旋,掌心向上,屈肘,手向头上方划弧,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吸气;掌心向下,经头前慢慢下落,同时呼气,导气至“涌泉”穴(图26)。提手、落手反复做3遍,恢复直立。
要求:1.收势是防偏、纠偏的基本方法,因此,每次练功完毕,都必须认真做好收功导气的动作。如选练功法中的某桩势,在结束时先将左脚收回,手心向上从两侧提起至与肩平,然后再按上述动作做即可。
2.两手内收时,手心不可对着耳朵。
  七、压气——雷声
动作:做完收势后,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在挥右臂用手猛击左手的同时,收服提气,发出一声短促有力的“咦”字声(图27);随即全身用劲,两脚用力抓地,后腿猛蹬起,瞪眼,直颈,大有怒发冲冠、排山倒海之势,其形好似战士在演练刺杀中的“跃进刺”一样,表现出一股神威。
作用:每次练功完毕,大喊一声“咦”,不仅有先声夺人之感,表示练功完毕还有余力——振奋精神,更重要的是使五脏六腑震撼一下,从而避免有气阻、气塞现象留在体内,以防止出偏差,同时,这也是“内练一口气”。
<span class="tipso_style" id="tip-p" data-tipso='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练习指南
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练习指南
时间: 11:00:42&#160;&#160;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160;&#160;来源:-&#160;&#160;查看:&#160;&#160;评论:
编者按:作者是名家阙阿水的门人,阙阿水师傅是福建“寺”单线秘传内劲一指禅的传人。他在世时,曾为我国的气功研究作出了贡献。
由于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保密甚严,无文字记栽,不如其他功法流传广泛,有些精微的地方又很难用文字完全表达出来。但作者抱着“和盘托出”的态度,决心介绍给读者,这是很可贵的。使得广大读者能够了解到内劲一指禅功法的全貌,从中了解其精髓,以收却病、、并能发功为他人解除病痛之效。
内劲一指掸功法属佛家――“禅宗”的独门练功术。由于其功法繁多,训练方法奇特,与众不同,不仅包括“静功”与“动功”中的“坐、站、卧”的功法,而且,还有“竞技”功法与“技击”功法。同时,又总结出一整套独特的气功诊病、治病、接骨等医疗方法。内劲一指禅功法的相传,全靠师徒问的口述心授,对外人秘而不宣,因此它是没有任何文学记载的独特功法。
笔者自幼从师阙阿水老师,学其功法数十载,因其功法奇特繁多,仅“站桩”功就有数百种式样,因此笔者无法一一例举。现仅举其站桩功中,简便易学,基础扎实,收益甚大的马步站桩功式与龙形站桩功式二个典型的强健内脏壮益肢体、延年益寿的架式如下:
练功前注意事项:
1、在练功前,首先要将体内的大、小便排清。
2、在练功前,切忌饿肚,也不能饱食,宜稍进一些食。有条件的喝杯豆浆、牛奶、可可等饮料。
3、在练功前,如有情绪极为不佳的状况决不能练功。宁可停练一天,待情绪恢复后再练。
4、如在室内练功的话,将窗打开,保持室内的空气畅通。在室外练功,尽可能找有花草树木、有流水的地方。
5、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与决心,每次练功时间切不可少于半小时,如没有这最小的时间限度,那么就不要练。
在练功时,另要特别强调的一个方面:即是架式和姿势正确(调身)的重要作用。患有慢性病的人,一般常见姿势是前倾,呈驼背状,胸部受压,脊椎骨前屈,肩部上扬,这类人几乎都是肛门无力,腰部也不坚挺。所以,练内劲一指禅功法,首先要求练功者矫正姿势。就是采取与日常体型相反的姿势来矫正:伸直脊椎骨,挺胸,放松肩膀,缩紧肛门,腰部用力。以这些基本动作反复实行来矫正体形。由矫正姿势开始,以呼吸相称的效果来驱除病患,达到强健内脏器官的目的。
因此,内劲一指禅功法的训练,特别强调各种功法姿势的正确性,而不是强调“入静”与“意识导引”的作用。在姿势正确的前提下,可以一面练功,一面说话、唱歌;可以一面练功,一面吃东西或看电视、听音乐。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初练功者因无法“入静”而苦恼。更为重要的,这是防止与避免发生偏差的一个极为理想有效的方法。同时,在这种情形下练出的“劲”也大,发出的“劲”也“硬”。(编者按:内劲一指禅在这里着重强调架势与动作的功法姿势正确性的作用,而不强调入静、调息、意守之作用,这与一些功法之同时强调入静、调息、意守者迥然不同,但这只是对初练阶段而言。)
一、马步站桩功式
此功法是内劲一指禅的最基本功法
1、姿势 & &两脚平行站立,脚外侧与肩同宽,两脚间的距离是一只脚横放的长度,两脚尖向内移,脚跟不动,成“内”形。脚趾向脚掌内用力扣紧。上体正直,头颈端正,虚颌顶劲。两眼平视正前方,唇齿相着,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两手伸直,缓缓向上伸与前胸平行时,两手弯曲,手指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成“雁行”状(或说“梯形”状)由高(食指)向低(小指)地四指分开,放松地向手掌心弯曲握着。大拇指与食指成“凹”形,仿佛手中握着一样东西。两掌向下,上臂与前臂的夹角约90度,前臂与地面成平行。身体肌肉尽量相对地放松,同时,臀部下坐,膝关节弯曲向外侧挪(大腿与小腿间的夹角约90-110度),膝关节投影不超出脚尖。收腹提肛,靠两脚的十个脚趾抓紧地面,上虚下实,保持身体的重心与平衡,犹如一根“树桩”稳稳地站着,纹丝不功。
2、呼吸 & &一般初练者采用自由呼吸法,即与日常生活中呼吸相同。因此,允许说话、唱歌、吃东西,因我们在日常生活没有因说话、唱歌、吃东西而影响我们的呼吸。但当练功到了一定的境界时再采用“逆腹式呼吸”、“顺、逆相交的腹式呼吸”以及“顺逆、上下、左右交替腹式呼吸”等方式。(编者按;“内劲一指禅”练到一定境界,同样强调了“调息”,因而也就有了入静、意守。)
3、练功的时间 & &练功时间,一般尽可能放在早晨或晚上。但如有条件的话,最理想的是在清晨2点到4点的时间内练功。一般要求每次练二个小时左右,切不可少于半小时。
4、练功中的注意事项
(1)练功时间和练功强度要按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适当掌握。刚开始的,不要练得过急、过猛,避免过度疲劳。练功后,膝关节酸痛是正常的现象,但要注意控制运动量,如果运动量太大,会产生不良反应。
(2)练功过程中,发现手掌发热,手指发胀、发麻,甚至全身微微颤抖,发热出汗,这些均是好现象。在练功时,如身体感到发冷,就应停止,隔天再练。
(3)练功时,摆好、摆正姿势,任其自然,绝对不要追求各种感觉。姿势要正确,身体不要乱动,身体要相对放松。
(4)刚开始练功的阶段,练功的时间可以稍短些,难度可以小些,然后逐渐延长、加大。
(5)练功后出汗,不能马上洗身、擦身,待汗出停后,休息片刻后,才能擦身、洗身,以免风湿入侵。
二、龙形站桩功式
龙形站桩功式,顾名思义架式横放看就像“龙”的形态,尤其是手的形态更像“龙爪”。
1、姿势 & &身体自然放松站立,两臂伸直。两手掌朝上,往上提到胸前,左手掌在上,右手掌朝下。这时,左脚开始往前跨步,膝关节伸直,脚面绷紧,脚成虚步,大姆趾尖点地。右腿弯曲(膝关节夹角约120度),上体保持正直,身体的重心放在右脚上。同时右手往下按拉,置放在右腰部,掌心向下,掌指分开,朝前象“龙”爪状,往下按。左手肘关节弯曲向前上方伸,虎口与眼平视同高,掌心向前,掌指分开,朝前似“龙”爪状。眼睛平视正前方。右脚支持不住,就将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向前移跨一步,膝关节伸直,脚面绷紧,脚大拇趾点地成虚步。左腿弯曲(膝关节约120度),上体仍保持正直。在这同时,左手由上往后下拉,放置在左腰部,掌心向下,掌指分开,朝前似“龙”爪状往下按。左手由下向上拉,肘关节弯曲往前伸。虎口与眼平视同高,掌心向前,掌指分开,成“龙”爪状。左脚支持不住,往前移因一步,然后重复上述的动作。
2、注意事项 & & 呼吸、练功时间、练功前的注意事项均同马步站桩功式相同。但要特别提一下的是手的动作问题:手腕向上向后翻,手指用劲分开,手指的每个关节均用力扣着,使掌心突出。其作用是使“劳宫穴”开窍,使手指间的气体能汇集到手掌心的“劳宫”穴,使气脉通过“劳宫”穴由表向里流行。此功法对肝炎病者极为有利,因其功法是专门练肝经。
三、练功后的良好效应
1、练功后可感到头脑清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力量增加。
2、练功后,感到上肢甚至全身有发热、麻、胀和皮下有蚁走感及部分肌肉抖动感。
3、消化能力增强,胃蠕动加强,胃口香甜。易饥饿,食量增加 ,胃口香甜。
4、帮助睡眠,容易入睡。
5、体弱病患者,练功后全身感到轻松,精神感到舒畅。
6、肥胖者,通过练功逐渐消瘦,体质逐渐恢复正常。
7、练功后力量增加,敏捷、灵活性提高,步履轻健。
四、功法要领简释
每练一种功法,一定要了解功法的原理,也只有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才能使练功者,尤其是初练者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而且在今后传授他人时能及时地区别正确与错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防止发生偏差。下面简释功法的要领原理:
1、经络 & &当气功练到一定的境界以后,也就是把气练好后,体内会发生一股会流动的热流。热流是脉的象征,热流所通过的线路叫经络。
2、脚 & &之所以要求脚趾向足掌心抓扣着,是要把“劲”收在涌泉。其目的是要做到功法的“坟水逆流”。脚趾扣着地皮,以控制气脉上升到“百会”,下降到三降的井穴“涌泉”。气机从前胸上升朝背后转下,是普通人气脉流转的道路,其名曰:“顺道”。练功人的气脉流转的道路是与普通人的气脉流转的道路截然相反。其名曰:“逆道”。膝关节向外挪,其作用是练阳明经的气脉,以膝眼与伏兔穴自然绷紧为度,伏兔穴在膝眼正直上为七寸处,伏兔为“钥匙”,膝眼为“锁”。这样,膝眼的锁就被优兔的钥匙打开。两脚尖向内扣,膝关节向外挪,其作用使阴、阳经络的气脉往复平衡,唯其关窍则在脚里面上下二池(内外上下二池,主二跷、二维脉)。同时,上腿的关窍“环跳穴”,足下的关窍阴跷跟上“照海穴”都打开,使气脉上下畅流。
练“龙形”时脚的功效:腿提起,脚尖点地,用大拇趾尖继续点地,变为虚腿,这个动作的关窍在“承山穴”。以气至穴位,当脚背绷紧绷直时,其作用是肝脉下行,其次是引脾脉下行,再次是引肾脉下行,使其上走之势不致太过。是调济阴阳气脉升降平衡的方法,其关窍是在足大趾的“大敦”(肝脉)、“隐白”(脾脉)。
3、手 & &大拇指应肺经,食指练脾经,中指练心包经,无名指练肝经,小指练心经。因气脉在五指应五脏六腑,又人身的经脉都有五个主要穴道,分布在肘关节、膝关节一直到手指、脚趾。每个指头与五个穴又是锁与钥匙的关系;这五穴名叫“一井”、“二荥”、“三俞”、“四经”、“五合” 。人身365个穴位,统括66个基本穴位。手上三阳三阴, 5乘6得30个穴位。足上三阳三阴, 5乘6得30个穴位。加上三阳原穴6个穴位,即为66个穴位。全身气脉分阴六个时辰,阳六个时辰,共计为十二时辰。从寅时肝经起到丑时肝经止。转流经脉发生循环作用,因此,屈指运动五个指头,能起到调剂阴阳气脉的作用。又能分经脉之平衡。当气脉集中到指尖时,自我感觉胀而麻了,这是气脉由里出表。当气脉集中在手掌心时,这时的自我感觉则胀、麻感消失,在掌心处有一股钻的感觉或在手掌心有一团东西贴着,这是气脉从表入里,是气脉归内,开始内脏锻炼的起步。
扣大姆指与食指成“凹”形近似正方形,这叫做“以方制圆”。这个正方形同手掌的正方形,共是二个恰好的正、偶交错重迭着的两个正方形,能发生“四正”、“四隅”。其作用是:“八卦九宫”的控制气脉升降合度的作用。两手的高低相同平行,共目的是气血平衡。
在练“龙形”功式时,为何一手在上,一手在下,―脚在前,―脚在后呢?
每个人的整体也分阴与阳。其阴与阳是以左右之分。左右的含义,是左为血所居,右为气所居。血属阴,气属阳。阴分为血分,阳分为气分。阴分走流的慢,阳分走流的快。所以要先左后右。先运动阴分气脉,使其在时间与速度上与阳分配合起来,以调整阴阳气血的平衡。既然阴与阳是左右来分,那么气脉也有阴与阳之别。一手高则气脉从阳,一手低则气脉从阴。所以,一手高一手低才能阴阳兼半,才能使其气脉升降合度,阴阳平衡。
4、眼 & &两眼要平视前方,因为阳脉本性是半阴半阳的,所以要一定平视出去,才能明阳兼半。低视气脉则下降从阴,高视气脉则上升从阳。
5、收腹提肛 & &当一收腹,气脉就升到“华盖”穴,满了“膻中穴”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后阴(即提肛)如忍大便的情状。一提肛就会将“会阴穴”收闭,这个方法用在真气升到“膻中穴”之后,可以照常呼吸,就是说话、唱歌,真气也掉不下来。因为膻中穴是以先天真气为用,把它关闭收窍,就可以同后天“水谷之气”融合了。“膻中”又名“上气会”。在人身上是阴阳二大气大会合的地方。气机一发动,所有先、后天的气都要会于膻中。“气会膻中”是人身的七大会之一。人身七大会是:“气会膻中,骨会大抒,髓会绝骨,脉会太渊,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神会泥丸。”提肛是将“会阴穴”关闭,会阴又叫“地户”,又名“鬼门关”。不练功的人,阳气常从“会阴穴”冲开,分经任、督、冲三脉,流注于经络,灌溉全身而消逝,不能返还归元。因此,不能祛病、强身、延年。练功的人要常开“天窍”(百会穴),地户常闭。《八脉经》上说:阴跷库开,百脉皆动,散而不复,如能逆而修之,到清静归一的境界,就是有了基础。
五、气脉运行法(即周天运行法)
督脉本性是阳脉,故主沉降。任脉本身是阴脉,故主升散。督脉总督三阳气脉由头到足。任脉可以妊养三阴气脉,从足走腹,经膈上胸,挟喉咙,止舌本。唯有足厥阴肝经能上头顶。所以,“舌顶上腭”是要将任、督二脉接通。“承浆穴”是任脉最终一个穴道,“龈交穴”是督脉最终一个穴道。用舌这个“鹊桥”将“承浆”与“龈交”相连,从而使任督二脉畅通。
练功时,在督脉上有几个关口要注意的是:“阳关”、命门”、“大椎”。
阳关与命门中重要的是命门,口诀云:“十六阳关、十四命”。阳关又叫“辘轳关”,只要命门流通,阳关也就随之流通。
大椎穴又叫“百劳”,此穴极为重要。在练功时此关是较难流通的,如不流通时常会出现头胀、头晕的感觉。大椎穴有根细筋,名叫“通天路”,又叫“上天梯”。导引手术即纠正偏差时又叫“玉枕关”。“百会穴”在头顶,“长强穴”在尾闾骨的尖端,是督脉的起点。大椎穴开窍上到“百会”,下降“长强”。整个脊椎骨上都有气脉流通的感应。上述的情况也就是通俗所讲的“通三关”。
所谓的“周天运行法”即是气脉从足经背部升到头顶,再从头顶向面前流到足的气脉运行方法。初步功法是以督换任、以降换升、以清换浊,以先天换后天,都统属“逆修门法”。逆修法也是内劲一指禅功法的基础修练功门术,那么,练功的人与不练功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有两种说法:第一、不练功的人,气脉的运转叫顺道,所谓的顺道,是随顺天地气机的升降而升降。因为天在上为阳,阳气上升。地在下为阴,阴气下降,于是阴阳分离而不交,所以人就生病老死;第二、练功的人,气脉的运转叫逆道。所谓的逆道是与天地的气机相反运行。因为练功人用练功的方法,倒转天地,使地在上,使天在下。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于是阴阳二气上下相交,阳气得到阴气的调剂,不致孤阳独亢,三阳得以开泰。阴气得到阳气的温养,不致孤阴内寒。三阴得以育化。这样使阴阳气脉相互依存,平衡运转则能够起到却病、强身、延年的作用。所以,在练功时,应该着眼于阴阳,注意气脉的升降。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为目的,使阴阳气脉相互依存,平衡运转,这是练功的宗旨。
六、练功为何要讲究时辰的利用
上面巳讲到了人体本身的气脉有流注运行的规律。既然有规律,那么其规律与时间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据“子午流注”的记述:
子时――气脉流注胆经 晚:11―1时
丑时――气脉流注肝经 1一3时
寅时――气脉流注肺经 3一5时
卯时――气脉流注大肠经 5一7时
辰时――气脉流注胃经 7一9时
巳时――气脉流注脾经 9一ll时
午时――气脉流注心经 中午11―1时
末时――气脉流注小肠经 1一3时
申时――气脉流注膀胱经 3―5时
酉时――气脉流注肾经 5一7时
戌时――气脉流注心包经 7―9时
亥时――气脉流注三焦经 9一11时
任脉与督脉,二脉不管什么时间均循行。子时,午时,卯时,酉时,以及行、住、坐、卧中,练功的人要利用这些时间和机会。自然界的阴阳气候之偏盛与人体的气脉是息息相关的。因此,练功者能将“周天运行法”的气脉运转循着“子午流注法”行经,能如期开合而定升降,周而复始,循环流注,这样全身气脉运转合度,则能加快却病、强身、延年的进度。
练功者有条件的话,最好在丑时与寅时之间练,其中的道理如上所述。如练功者没有条件,那么当然无法利用,但其中的道理也要明了清楚。
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林内劲一指禅站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