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太极拳郭青山之太极拳现状如何?作为郭青山秦先生台湾南昌人的后生,及其架型

边界条件引起的胆甾相液晶螺距变化对于阈值电压的影响--《郑州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边界条件引起的胆甾相液晶螺距变化对于阈值电压的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斜劈液晶盒研究了边界条件引起的胆甾相液晶螺距变化对于阈值电压的影响。并从理论上给予了探讨和解释.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O753.2【正文快照】:
边界条件引起的胆甾相液晶螺距变化对于阈值电压的影响于天池,郭青山(郑州工学院数理力学系)摘要:本文利用斜劈液晶盒研究了边界条件引起的胆甾相液晶螺距变化对于阈值电压的影响。并从理论上给予了探讨和解释.关键词:胆甾相液晶;阈值;斜错线中图分类号:0734早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天池,郭青山;[J];河南科学;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戎明阳,王刚;[J];生理学报;1984年03期
李法科,李光远,李国镇;[J];化学世界;1985年10期
史永基;[J];量子电子学报;1987年02期
,那波信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87年04期
其木德;那波信彦;;[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王新久;[J];物理;1990年11期
道诺,那波信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0年03期
吴钷贤;陈峡中;;[J];河南科学;1990年Z1期
施善定,李秀娥,祁国珍,张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6期
周婷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隆;任迪远;郭旗;张国强;严荣良;陆妩;;[A];第9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贾玉斌;陈良惠;李玉璋;;[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张浩康;钟锐;黄蕙芬;;[A];华东三省一市第三届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张彤;毛福明;;[A];华东三省一市第三届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陈华华;沈继忠;;[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王如志;王波;严辉;;[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范智勇;陈国荣;莫晓亮;姚彦;杨剑;蔡亲佳;顾海华;华中一;;[A];中国真空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叶志镇;朱丽萍;黄靖云;张银珠;;[A];TFC’03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徐勇军;陈治国;骆祖莹;李晓维;;[A];第十届全国容错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吴鹏;杨立功;叶辉;刘旭;郭曦;杨慕杰;;[A];2004年光学仪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万博泉;[N];中国电子报;2000年
马晓平;[N];北京电子报;2000年
代国栋;[N];电子报;2001年
李云鹏;[N];电子报;2002年
阮树森;[N];电子报;2002年
孙文博/北京;[N];电子资讯时报;2002年
王斌;[N];电子报;2003年
王会云;[N];电子报;2004年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常晓涛 张志敏;[N];计算机世界;2004年
张攀;[N];电子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荆海;[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王庆兵;[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梁兆颜;[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詹琰;[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
杨沛锋;[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朱朝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吴福炜;[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3年
李泽宏;[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于春利;[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张素梅;[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惠;[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安海龙;[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朱文芳;[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陈贵锋;[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高珊;[D];安徽大学;2004年
蒋超;[D];广西大学;2004年
吴滔;[D];浙江大学;2005年
曹寒梅;[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吴建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李静;[D];山东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的位置: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网站地址: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请见法律声明![转载]台湾太极拳的发展(转载)
台湾太极拳的发展
(壹)前言:
&&&&目前在台湾发展的武术运动,人口最多的就是太极拳,从以前的武术性运动,慢慢转变成现在的休闲运动,一路走来急遽变化,除了时空的变迁,也是潮流的需求。太极拳的风格,除了早期受到大陆的影响,在1949年以前,大陆的太极拳武术就很兴盛,延伸1949年后,蒋中正退迁台湾,随之迁移来台湾的大陆各省人士达二百万人,其中不乏一些武术高手及拳术名人,这些人对于台湾当地各武术方面之影响甚巨。然而太极拳,也是其中一项,因为太极拳是为武术的练习人口最多,而且其动作与精神常被用来代表中国武术的特色,如李安的推手,所以对太极拳发展应有所批注,其中谈及其发展的也有许著作,对其发展说明的相当的清楚。如(郭应哲、2005)注1,流传至台的太极拳至少有三个特色:第一、具体而微。台湾有太极拳之流传也自1949年始,而来自大陆各省,流派甚多,其中亦不乏代表性传承,可以说是太极拳一个摘要切面,具体而微。第二、延续传统。中华民国政府至台之后,处处标榜其系中国文化道统之所在,比如其国民教育系统中,往往声称蒋介石乃祖述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迄 国父孙中山先生」,此一说辞,当然是蒋介石为其威权政体寻找正当性的政治宣传,但也正因为所谓「传统中华文化」具政治正确性,台湾的中国人很习惯以「保卫、复兴中华文化」来看待中国老东西,太极拳的传承在此风气之下,标榜传统师承,若欲探访太极拳面貌,在台湾,颇有「礼失求诸野」现象。第三、融合创新。台湾地小人稠,太极拳来自大陆各省,流派纷陈,习武者若难抑广习博参之念,则转益多师相当方便。故在各派家法之外,目前台湾太极拳家,不乏兼长数家而独树一格者,在保守传统流派之外,又能出入自得。
就其观点而言,在全面性上而言,台湾有太极拳之流传主要是从1949年开始,大量传入,其来自大陆各省,流派甚多,大多不乏代表性之传承,可以说是太极拳各个门派摘要切面,不论是陈、杨、吴、武、孙等各大派别都汇集于台湾,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传统的延续,中华文化武术部分在台湾即使没有受到全面的支持,也没有受到破害与打压,当然有受义和团之乱的影响,相对彼岸曾受到10年左右的文革摧残,在人才与文化上的中断有所不同,因此太极拳的传承在此风气之下,标榜传统师承,若欲探访太极拳面貌,在台湾,颇能使人「继绝学,薪火传」的延续。
&&&&然而提到酌古创新,虽太极拳师来自大陆各省,流派纷陈,也因台湾地小人稠,学习武者常常能相互交流及参访各类武术名师,例如螳螂、八极、少林相互博参,达到武学交流,截长补短,自由创新,并且又与台湾传统的武术家彼此交流,故许多武术名家兼练太极。即使后来的空手道、跆拳道等也会有参酌学习,目前台湾太极拳家,常常兼练数家而酌古创新,独树一格,在传统与新兴之间出入自得。
  由此看出,台湾是固有文化道统德传承上,并且深耕、厚植着中华的文化道统,中国文化自大陆文革之后,确实消失了许多文化,因此自1949年后,两岸分属不同政治团体,大陆各省军民来台,带来了许多多采多姿的各省人文景象,同时也融入了台湾本土文化,因而传统精华汇注台湾,其影响包括食、衣、住、行、育、乐。事实上发展已随潮流,朝向休闲的观念,内涵包含了健与美,武术目前攻防的目的降低,养生保健的效果提升,休闲与乐活的观念新兴,武术文化又面临一次的焠炼与新解,太极拳只不过是武术其中之一,然有其代表性就是休闲运动的特质,在台湾发展有其传统与新兴风貌,创新而不失真是一大特色,太极拳也因本土的自由发展及民主关系得以保存,传统文化中兴于台湾,武术道风得以幸存,太极拳在台湾发展,日新又新,加以半世纪和平发展,对太极拳的创造发展,也提供了良好条件,有的承先启后,有的继往开来,相信太极更能照福人群,长长久久。  
(贰)太极拳协会发展现况:
要了解太极拳现况发展,不得不谈及国内最大太极拳组织「太极拳协会」注2,自民国38年(1949)因国共内战而随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之武术精英,组成了中华国术会,藉以互相切磋武技,增加交流,延续当年中央国术馆之精神。40年组织台湾省国术会,成员有韩庆堂、张峻峰、王树金、吴大朝、吴体胖、吴汉忠、王延年、乔长虹、刘木森、张详三等,并聘请前警务处长王成章为国术会之会长。其后,会员中有太极拳同好之王延年及乔长虹先生,秉承国术界宿老亦是国大代表陈泮岭先生之意愿,决定筹组一个太极拳俱乐部,其中由陈泮岭先生担任发起人,王延年先生为总教练,乔长虹先生为总干事,李进川先生负责总务,于民国49年3月27日成立「中国太极拳俱乐部」。沿至民国52年,在「中美文化经济协会」内部里再成立了「太极拳学术研究委员会」。一直到了民国55年1月,韩振声主任委员及一群太极拳名家,为了想从国术会中独立出来,不受其行政体系上的支配,乃发起太极拳学会之筹备活动,经签名参加为发起人之社会名达有壹百零肆人。同年11月5日在当时的台北市中正路九五零巷六二弄二号正式成立「中国太极拳学术研究会」。并依内政部批准立案规定,推选韩振声先生为第一届理事长,王延年、王建今、萧祖明、唐君武、许卓修、洪懋中、于贤文、武朝相七人为常务理事。綦江涛、乔长虹、戚静之、鞠鸿宾、张维中、刘崇龄、李道魁为理事。刘培中、潘仰山、卢崇善为常务监事,翁子川、杨一丰、关雁峰、焦金堂为监事。研究会从民国55年11月5日至64年12月21日共历4届计10年,以上到此阶段为太极拳的萌芽历史。民国64年,又因「中国太极拳学术研究会」参加了「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于是申请内政部立案并于12月21日获准改名为「中华民国太极拳协会」。民国65年2月6日召开会员大会,原任理事长韩振声再膺任改制后第一任过度期之理事长,但先生以年事已高,一再谦辞,乃于民国65年12月25日理监事会中,复推举前铨叙部长石觉将军担任「中华民国太极拳协会」第一届理事长。石先生续任二、三、四届理事长,在其任期内诸多贡献良。一直到民国75年9月石先生逝世,才由副理事长王延年代理,同年12月7日举行补选时,王延年先生正式当选为第五届理事长。此时太极拳在组织上除了全国各地均有分支会外,并在国外成立分支会者达十三国之多。民国79年3月29日,杨玉振先生接任第六届理事长,继续增加国内外组织及分会,努力推广,一直到民国82年退任为止,此阶段为太极拳的成长历史。民国80年,因「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更名为「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故于民国81年召开会员大会修改章程更名为「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并通知各协会及分支会于82年1月1日实行。民国82年10月,张肇平先生当选为第七届理事长,继续努力发展,并连任第八届理事长,一直到民国90年12月由詹德胜先生接任。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是不断延续,仍是一脉相传发展阶段,随时空及自由化的发展,发展出许多空间,新旧包容是必要的路程,将来如何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相信后者会更继续努力。
(叁)各派太极拳的现况:
各派发展皆有传承,也香火不断,但开宗立派者却是两岸之不同,台湾自由化多有创新,衍生许多枝叶,繁盛茂密。然而在台湾常见的太极拳体系的发展,包括陈式、郑式、其它派别,都有传承及发展,可是说是一应俱全。但各派发展皆有兴衰,截然不同,相对的没有强而有力的组织或是丰沛人脉,发展现况就逐渐式微,但不论如何?其根不断,自有生存之道,期待其后学者得以光耀门楣,为太极拳发展注入新血。下述的派别,简要述说其发展,但以较有名气及名望者述说,无法巨细靡遗的细说完全。
(1)、杨式太极拳:
  延续大陆的传承,此派可说是太极最大宗,流传最广,(李章智、20005)注3,民国35年上海至柔拳社的谢镜湖、周敏益从上海返台后开始在新竹教授太极拳,是太极拳在台发展之初。可说是相当早期,而杨式人才辈出,早在大陆极具盛名,在台杨式太极拳名家甚多,不只系出名门,而拳艺精纯厚实,功高艺强者颇不乏人,常享有威名,更具领导之威仪,其门下更是英才辈出。后人更有别辟蹊径,创立新宗,而享有盛名者,如郑式太极(郑曼青系)、黄式太极(黄性贤系)等等。可说是为杨式太极来台之发展,另起枝叶的表征,而且推向全球,名享国际。还有,某些宗教,或是更专精某派武术者,或另树一格太极拳,多从杨氏拳架而衍生,在此也顺式一说。
 一、王延年(山西省、太原市人)注4:自幼即好武,亦好学丹道之术,民29年曾修道于金山派门下,道号上寿子。民21年,承形意拳老师穆修易介绍,拜山西省政府秘书王新午学习太极拳。民34年,又承丹道名师张茂林介绍,拜于杨澄甫之徒张钦霖门下。据载,张钦霖告之曰,所传乃「杨家秘传」。故王氏所传谓「杨家秘传太极拳」。来台后,不只勤于教学,更热心太极拳之相关发展。从习者众,不乏社会各界各流绅士,并遍及世界。亦任第五届理事长,该协会即今之「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要之,王氏乃在台推展太极拳,尤其组织发展上之主要代表性人物。其门徒甚多,较资深者如侯先助、侯海全、李进川、林景泰等等。现简列其谱系如下:
杨澄甫 - 张钦霖 ┬ 苏起赓
          ├ 李云龙
          ├ 王善之
          ├ 刘志亮
          ├ 胡耀贞
          ├ 郑曼青(拳术则直承杨承甫)
          └ 王延年 - 林景泰等人
二、王子炬(子和)(民前1年生、山东省济南人)注5:其杨式太极拳,师承于吕殿臣,而吕乃杨澄甫幼徒,与董英杰、李亚轩、崔一士等,均为杨澄甫之得意门生。王子和所学武艺,不只出于一家,主要有二:其一、李香远(字宝玉)。李氏习艺于杨兆林(字振远),兆林乃露禅长子凤侯子,凤侯早死,故兆林之拳艺出于班侯所授,乃杨家小架系统。此外,香远亦曾受艺于郝为真,也有「武式太极」之传。其二、李寿籛,王子和来台后,曾又与寿籛苦练两年,寿籛艺乃少侯及班侯之徒僧妙莲所传,也是小架系统。董英杰于《太极拳释义》中曾云:「振远先生之拳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生系宽大柔绵而缓,少侯先生则紧凑而速」。因故究之,王子和之太极拳兼杨、武二家,武式出于郝为真,就杨家而言,身兼班侯、少侯、澄甫三家之学。一般说来,王氏之拳架概以平跨走拳架,特重腰腿功夫之锻练,演练松柔舒展,开展有度,招式之间,皆合规矩,如度以精准线条。安身中正,立中稳轴,手足出皆以自然,有如悬丝傀儡。此外,着重推手训练,又名为之「待发劲之架」,来自于杨家小架之紧凑快速手法,及刚猛之劲,在推手中练习。发人刚中带脆,手法速而绵,角度出之巧,不见拙力。因此,体用兼备,次第有序。王氏主要有二徒,一为郭秉道,一为邓时海,均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故王氏传承,遍布于各级学校之中,在推广占有一定之优势。当然,其门徒遍于社会各界,不乏绅士名流,自不待言。王氏授艺之处,名为「华步庭」,而其拳艺又名之为「杨氏武艺广法系统」。现录其谱系如下:
      ╭字凤侯              ╭字宝玉
    ┌杨锜(长子) ┬ 杨兆林(子) - 李香远(徒)┐ ︵
    │       │                │ 小   ┌ 郎济苍
    │ ╭字班侯  │                │ 架   ├ 郭秉道
    ├杨钰(次子) ┼ 杨兆鹏(子)         │ ︶   ├ 萧保源
    │ └全佑   │                ├ 马德芸 ├ 张极汉杨露禅 ┤       └ 僧妙莲(徒) ┐       │     ├ 傅荣光
    │ ╭字健侯           ├ 李寿籛 ─┬┼     ├ 苏桐凤
    └杨鉴(三子) ┬ 杨兆熊(长子)┘    ︵ ││     ├ 谢敏雄
     (中架)   │  ╰字少侯       静 ││     ├ 邓时海
            │             功 ││     ├ 陈琪
            ├ 杨兆元(次子)     法 └├ 王子和 ┴ 黄顺意
            │             ︶  │         等
            └ 杨兆清(三子) - 吕殿臣 -┼ 萧锦城
              ╰字澄甫    └
张钦霖  │
               (大架)          └ 张君辉
 三、郑岳(曼青、曼髯)(民前10年~64年、浙江省、永嘉人)注6:郑曼青早年于大陆即享威名,曾任职中央军校及任湖南省国术馆长,其拳艺依陈微明所叙,乃出于杨澄甫,陈氏云:「杨师澄甫南来,(郑氏)从学太极拳六年,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援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此外,兼具道家内功传承,陈微明云:「(郑氏)至蜀,复遇奇士与究,道益晋」。而其门内则多传承自张钦霖而来之左莱蓬,左氏内功。郑氏来台公开传授太极拳甚早,其门徒颇多以授拳为职业,门下英才辈出,皆卓然成家,个个实战,在台蔚成一派,故或称为「郑子太极拳」,乃杨氏在台传承,而别出为宗者。郑子太极拳要求,全身松柔,故站之桩为高架子,跨腿足接地之力,形似柔弱无力,发劲刚猛浑厚,特征十分独特。其能蔚为一宗,喊出名号,特征明显是主要因素。郑氏人称惯称「五绝老人」,盖指其身兼拳、医、诗、书、画五艺,更善文章,于拳理之阐扬,著作丰盛。其门下弟子比较富有声名者,诸如陶炳祥、梁栋材、罗邦桢、陈志诚、黄性贤、刘振寰、干啸洲、吴国忠、宋志坚、鞠鸿宾等等,再传徒众,不计其数。而诸弟子于太极拳界均望重一方。
四、黄性贤(民前1年~81年、福州人)注7:少小时习有白鹤拳、罗汉拳,来台后又拜虎尾二高林国仲为义父,精研百草伤科与纵鹤拳。后访郑曼青,拜入其门下。民44年曾参加台湾省国术比赛,得太极拳组总冠军。45年应新加坡福州十邑同乡之请,赴新加坡授拳,此后即在星马授艺,鲜少至他地教授。民69年后又逐渐返台活动传艺,达数十次。尤其「松身五法」相当广泛流传。晚年退居马来西亚砂朥越州首府古晋「静居晚栖」,后终返逝于福州,落叶归根,圆寂而逝。黄氏太极拳艺虽出于郑子之门,但其福州鹤拳功底之深,不遑于太极,乃究其武学根基,不可忽畧无视,故得独树一格或得力于斯,成名甚早,名扬异域。故飘然南渡南洋,再返台湾,又能风靡一时,功夫高强常有传诵,故又名之为「黄式太极拳」。其在台弟子以施锡钦、王明义较有名,在台北市228公园有黄性贤弟子郑显气成立自强分会以敎授推手、37式太极、松身五法、鸣鹤等拳术。
五、张敦熙(江西、安义人)注8:张敦熙先学习「字门拳」,后又兼习各家武术。民19年于天津拜通臂门张策二弟子周景海为师,而张策乃为「京东三张」之首。张策以通臂著名,后又拜学太极拳于杨健侯,故张敦熙兼习有杨氏太极拳。据曾就学张师之学生所言,张师之太极拳,手法快速,兼具通臂之技,专擅截拿抓闭,精通点穴,内劲深厚。对于学术研究投入颇多,作品深具专业水平。张师在文化大学国术组授课多年,弟子多该时之后出,学子多称为通臂太极。
六、熊养和(江苏、府宁人、曾任府宁县长)注9:年幼即广泛接触武术,熊公自幼随其父习武,其父讳庆璜字渭珍,系前清辛卯武科举人,12岁即开始学国术,先从教师刘和及其弟子刘仲仿学少林派拳术,15岁后复聘名教师殷万邦(字天禧)先生教授甘(凤池)派之拳法及杂技。民初驻安徽合肥任管带时,从驰名武林耆宿神手唐殿卿(系保护李鸿章之上宾),习内家太极拳功夫及各种特殊技艺。民国19年起,又与当时江苏民政厅长亦名拳术高手胡朴安先生研习太极,因而技术功夫,更为卓越精进。所学太极拳出于杨家,来台后避居宜兰,逐渐传授其武艺,太极之外兼精少林。而太极相关有拳、刀、剑等,均有专著,为在台授太极拳较早并影响力较大之诸家之一。其拳架大开大合,入门所练,强调低裆,几乎贴地而行,相似陈家沟之「扠托架」。早年之门生有俞贤诠、郭延献、杨清玉、林祥华、简天拱、林连富、陈皇、吕振忠、孟善夫等。熊养和先生所传之杨氏太极拳,融合甘凤池大侠之"江南派太极拳"精华,现已通称为"熊氏太极拳",早已难学难懂,学习难度更为提高。幼徒黄清麟颇能保全其艺,其嫡孙熊乃祺承继祖艺,现居宜兰。后经其徒郭廷献融入华陀五禽戏的意念,所形成之最新的"郭氏太极拳"。
七、陈峻峯(泮岭)(民前20年~民国56年、河南西平人)注10:曾任河南省国术馆长、
中央国术馆副馆长、黄河、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局长等要职。来台又曾筹设逢甲学院。由于陈氏历任要职,武术综习各名家,系出名门,承诸家之长,故乃台湾早期,最具影响力之武术界人士。陈氏幼从其父习少林,民国初年,从李存义、刘彩臣学形意,从佟联吉、程海亭习八卦,从吴鉴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等习太极。民16、7年间又曾至陈家沟研究陈式太极。陈氏在综合诸家之后,编有共九十九式之太极拳教材,自称兼采陈、杨、吴各家之长,架势选择其较优良,运动量要求大,应用择其较广,复融合其四十多年之经验及体会,并于民52年将之出版。目前在台或称「九十九式陈氏太极拳」,实则除融合陈、杨、吴三家外,颇参有形意、八卦之义,故该趟拳架,综合多种多家全法,习之不甚容易,而架式舒坦大方,体用赅备,实乃优秀之创作。溯其本源,陈氏实蕴有统一太极拳架式之念。因缘民30年间,国府教育部、军训部曾合办国术教材编审委员会,陈氏主持会务,经三年,编成统一教材五十余册,挂图四十余幅,未曾付梓,而内战失利来台,原稿尽失。陈氏挂念于心,故来台后乃以个人之力继踵前事,首先即编创出「九十九式太极拳」,故其书名之为「中华国术太极拳教材」而不称他名。陈氏常年在台中农场授艺,其谱系如下,目前以黄裕盛推广最力。
-李亦畬-郝为真-孙禄堂
    ┌ 班侯 - 全佑 - 吴鉴泉 ┐     ┌ 陈云超、陈云庆、杨宗鼎、
    │               │     │ 王修身、童修、张源谓、
杨露禅 ┼ 健侯 ┬ 少侯 ──────┤     │ 陈天一、杜鉴堂、黄裕盛、
(大架)│    │          ├ 陈泮岭 ┤ 邹阿真、雷殊曼、陈金宝、
    │    └ 许禹生 ─────┤     │ 王树金、陈光南、洪懿祥、
    │               │     └ 贺顺定、霍战一、余文通
    └ 纪子修 ──────────┘
八、施调梅(字承志)(浙江、杭州、民前26年生),郭连荫(绥远、归绥县人),卢太育(杏城)(浙江、镇海人)注11、施氏于杨家辈分颇高,从其学者亦不多,有陈子晋等人,但教学者少,故不知其发展程度。施氏于民国10年从学田兆麟,田氏幼时学自少侯,后为建侯之高足,施氏追随田师约5载,深得其艺。郭连荫所学甚多,是为武术大家,幼学少林,后学太极、拜王矫宇为师,王氏乃班侯高足。后与陈发科、王茂斋、殷建成诸名家游,从戴六习形意,又师黄金印,马贵、张心斋等,从学之师皆具盛名,习成之后又遍访诸名家,精业求精,武艺精湛。曾在台湾大学教授,亦有所传人。卢氏,从学王惠青后又跟其大师兄乃武汇川,又拜吴鉴泉为师,从玄玄上师习武当太极,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 九、张详三、常东升、高芳先等氏注12:其中张详三系山东黄县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之徒,于民15年之「黄县国术研究会」习得太极拳。常东升乃保定快跤名家,名闻中外,其太极拳多使用跤技,而太极拳乃传承中央国术馆。高芳先系青岛国术馆系统,亦以摔跤为拿手。观故诸子之太极拳架子,均以杨家大架为底,却不标榜嫡传师承,而各擅专场。故张详三多以六合手法,常、高二氏则多以摔跤诠释拳架用法,亦能自备一格。
上述诸子,皆是一方好手,亦是一派名家,上述诸家皆有盛名,挟其威名自成一派,自是方便,对武学而言亦有所贡献,有如奇花斗艳,百家争鸣,各有擅长,盖此类拳家多有所在。
十、佛道为尊的太极拳
 (甲)、南怀谨注13:约民66年左右,南氏一时心血来潮,就传了一套太极拳给学生,南氏精于佛密兼通道学善于气功,为佛学得到高人,名誉当时,自是有其身分地位,当时台湾党政高官如王升、萧政之等人均同学,助教为李蔚亮,故而李学得较全。后中央大学余传韬校长请南氏去传授,也是李氏前往,教了三年。南氏只言休闲性质,未说明师承何人,但似杨家套路为主轴,有些变化,架子略低,弓马要求多,以腰为主,旋转往往达一百八十度。台湾商界名人尹衍梁及政大企研所一些教授也学过。据知李氏在政大实小也教了十多年了。南氏并不刻意要发扬,主要弘扬佛法,曾有录像带传世。
 (乙)、刘培中注14:刘氏为台湾昆仑仙宗的创派师父,也传有太极拳,又称「道功拳」。刘氏曾参与台湾太极拳界活动,并着有《道功拳剑秘录》。据云先由大内宁寿宫梁姓老先生所授,复由道祖(太上老君)再授。拳架类杨家老架而有异,第一、招式名称有不同,第二、练法有不同,该系深深结合该派修炼内丹术之法。该宗派甚为重视此一趟「道功拳」,其门下马廷基言:「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然修身之法,不外学道与学道功太极拳两事,因道之静坐与道功拳,都是以修练本身关窍为主,同时因其理相同,其目的均在求长生不老,进而修炼成金仙不坏之体」。目前此派以张肇平、马延基、林宜正、安守刚推广较有力,其中张肇平曾任太极拳总会理事长两届,马廷基兼习多家太极拳,比较有传人,林宜正专注推广道功拳,安守刚同时也大力在推动陈小旺系之陈太,故此派道功太极拳与太极拳密切相关而活力充沛。实则许多台湾太极拳家都同时也是昆仑仙宗门人,太极内含意理,与道相通,故接触道功拳应不意外,比如李成枝、黄裕盛等人。
(2)、陈式太极拳:
  台湾流传的陈式太极拳,初期流传不广,鲜为人知,原因1.来台陈太传人不多2.已敎拳为职者少。但陈太主要的流派,却都俱全,老、新、小三架无所缺也。在台广传以潘咏周及王晋让为多,恰一南一北,再者以中部王鹤林及台北杜毓泽为次。曾在京随陈发科练拳之潘咏周指出:陈氏的拳艺在台是很齐全的,包括陈氏头套十三式大架、新架(按:指十四世陈有本所创)、小架(按:指十五世陈清平于赵堡镇所创)以及二套炮捶都有。现分说如下:
一、杜毓泽(光绪23年~民国79年、河南省、博爱县人)注15:据王嘉祥口述,其传承为十六世陈延熙习老架,炮捶。又跟新架系十七世陈名标,习二小架(又称忽雷架)。故其辈份为十七世,乃在台最高者。杜氏所从艺者,皆陈氏名手,乃因杜氏尊翁杜严,两榜出身,当过翰林,当过河南知府,望重一方。陈鑫《太极拳图说》乙书之序文,即出其父杜严之手。杜氏70于岁始公开传授陈式太极,于民国65年,所以起步甚晚,传其学着然不众多,收徒拜师着4人,其它皆为学生,其中以王嘉祥、李章仁、徐纪较为著名,此三人推广最多。余尝有幸就学于杜氏之拳架,观其特殊性有三,在台辈份最高,身兼两系,保有独特古风,为近代陈式太极的最高代表。在同门徐纪曾论,杜氏其地位有三,其论点明确指出:
  (1)保存陈延熙「老架」练法,具有古风,与现今练法不同,比较有研究资料。
  (2)保存陈名标的「忽雷架」,今在陈沟已无练习者,可称稀有。
  (3)一人身具炮捶兼老架、小架二系,特树一格。
  就从学之学生表述,杜氏之拳架古朴、简洁、严谨、重缠丝、精内劲、含哲理,与现今外面所传,显见特别强调缠扭抖弹,并且形诸于外的练法,确有不同,差异颇大。其传承表如下:
   【老架】        
┌ 陈发科(17世)
(a)陈长兴(14世) ─ 陈耕耘 ─ 陈延熙 ┤
                 
└ 杜毓泽(17世)
                    
   ┌ - - - - - - - - -
-┬-陈名标-杜毓泽(18世)
(b)陈有本(14世)-陈清平(15世)-李景延-杨虎
   【新架
】   【小架】                
(c)杜毓泽  ┬ 王嘉祥(首徒) ┬ 蔡颍坚
       ├ 曹德麟(徒)  ├ 何宏财 ┌ 陈家宜
       ├ 李后成(殁)  ├ 张健祥 ├ 陈志修
       ├ 涂宗仁(徒)  ├ 张朝晋 ├ 陈启辰
       ├ 徐纪(学生)   ├ 吴明雄 ┼ 周倍甲
       └ 李章仁(学生)  ├ 杨世昌 ├ 曾壬保
                 └ 林忠石 └ 王金党
 二、王鹤林(河南省,博爱县人)注16: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宗师到京授艺,即王鹤林家所聘。盖以王氏体弱多病,乃父伊文公在京,特经杜芾堂引介敦聘陈氏到京施教,时为民17年间。抵京后安置于「覃怀会馆」。陈氏在王家院落单独学了五年。之后,王氏于民28迄30年间在陕西省城固县就读西北大学,结识17世新架陈子明,又时加请益。王氏的拳架,舒坦大方,为其特色。而延师到府授艺,西席东少主之关系,自有不同。其在台传人不少,早年门生如陈庆发、刘金科、黄浩然、林石桂、林秋山、王清璋、陈南光、张大昕等人,目前其妻舅贺纪林在台中颇有传授,亦有盛名。
 三、潘咏周(江苏省,吴县人)注17:于民国20年就读北平大学时,到「覃阳会馆」与陈发科习艺,习得大架头套十三式与二套炮捶。其拳架柔和内敛,松柔有致,刚烈于内。潘氏长于文采,著述颇丰,对太极拳理法阐述甚多,着有《陈氏太极拳大全》二卷等。此外,潘氏宏扬陈太尽心尽力,门下传人目前有教拳者,如刘德长、洪允和、李心发、洪涂生、江弦苍、马延基、萧抒国、林纯仙、管仲福、张东海、徐东启、林耀堂、余仲苗(以上在台);潘元德、周文沛(在美)等等。为数甚众。在台影响力甚大。
 四、王梦弼(河南省,温县,邻村招贤镇人)注18:为陈发科早年弟子,民15年与陈之外甥王司孔一同学陈氏老架于陈氏故居,精老架,陈家拳艺典故相当熟捻。王之拳架,据王嘉祥所说,与杜毓泽「大致相同」。传承甚少。
 五、郭青山(河南省,温县,城北东梁所村人)注19:习新架于陈省三,擅新架。传人不多,为有影片传世,与王家详熟捻,王氏亦熟新架。
 六、王晋让(民前6年~85年,河南省沁阳、徐堡镇人)注20:是在台传赵堡架的名师。其拳架习之于18世陈应德。徐堡镇离赵堡镇只有二十来里,王氏因曾遇盗贼几遭不测,家中长辈遂聘陈应德每月来家中授课一周,连续三年。他自谦三年只学一套空架,后更因为见了杨太传人厉毓海的太极拳文雅美观,遂「藏拙」不传。来台后于民53年间始开始教拳。王氏所习,大陆或称「活步方圆架」,但与陈式杜毓泽之「忽雷架」有所不同,易被误认,台湾则多称「陈家小架」或「赵堡架」。其特点为架子小,拳打卧牛之地,王氏授拳之场所不过二坪大小。而演来松活抖弹,全身颤抖,全不用力,盖走柔圆缠丝之劲,而劲发瞬间,观之甚觉奇异,不见惊人之举,而却能摄服于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与杜师之徒王嘉祥友好,亦常切磋,二人同姓,相交莫逆。因此台湾习陈氏太极者,往往问学于王氏。可见王氏之艺在精不在多,而外似无华,内实菁英。现将其系谱对照杜毓泽者,列举如下:
(14世)陈有本 -(15世)陈清平(创赵堡架)-(16世)李景延(名碓;大陆称李盾、景彦) 
└武禹襄-李亦畬-郝为真-孙禄堂
│       ┌(18世)陈应德-(19世)王晋让
┬ 王遵皋、汪洋(出家)、
-(17世)杨虎 ┤               
│ 萧启俊、陈逸民、颜义宗、
        └(18世)陈名标-(19世)杜毓泽  │
萧治博、刘全科、郭冬宝、
                          
│ 马延基、刘德长、洪湘彬、
                          
│ 杨世昌、吴明雄、林石桂、
                          
│ 萧启财、勇国本、张正义、
                          
│ 郑国辉等(教拳三十二年,
                          
└ 学生三十二人)
&(3)、其它流派(孙、武、吴等):
 一、孙式太极拳注21:在台传人有李灿(女士)、赵锡民、张英建、张世荣等人,均系郑怀贤一系,而习之于四川成都。且不专主太极,盖形意、八卦均必兼学,其中李灿亲近郑怀贤,多能艺多。张英建曾获台港澳国术总冠军,对打搏击功力深厚,又精少林拳。张世荣授艺于台南。张世荣门下有张少泉教授,精于科学理论,结合科学,有《撒放论》等著作,允称难得之作。另有居浩,曾着《孙氏太极拳》一书,亦当习此派。
 二、武式太极拳注22:约有张峻峰氏有传授。张氏乃山东省邹平县人,其八卦掌系出高义盛,形意拳系出李存义与张兆东,而太极拳则系出郝为真,故其太极拳明显结合了形意、八卦,而张氏在台形意、八卦之声名掩过太极,故此系传之不广。王嘉祥其学武甚广,娴熟各家太极,并专于研究,文采扎实,著述甚多,从学黄云龙(飞鹏)杨式太极拳、八卦掌等,又学刘青田之武式太极,刘氏之师为武芳谱,乃武禹襄之侄。王氏传陈式太极为主,虽娴熟诸家太极,曾著述诸家太极之比较,但其它派别太极少传,可说是现存的太极活辞典。
 三、吴式太极拳注23:早年在台有八步螳螂拳名师卫笑堂习此,但传人少,所学多为螳螂。自称乃在上海向精武体育会的吴鉴泉所传。后民70年左右,有霍洁泉者来台定居,也有所推展,霍氏习于「香港鉴泉太极拳社」之吴公仪,为吴之入室弟子,演其拳有菱有角,转折有力,中正安舒,架式颇高。自名其吴氏太极拳为「精武迷踪太极拳」,为纪念吴鉴泉之友霍元甲。
 四、吴峻山派、吴式太极拳注24:为中央国术馆吴峻山氏所传,又称八卦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实出自郝为真,八卦掌出自董老公。曾任中央国术馆教务长,其弟子在台能传其艺者有二,其一李元智,中央国术馆第二期,又精八极,迷踪拳等,毕业曾留校为教师。其二为傅淑云(女士),乃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表演队员之一,武学广泛,声名远播,又有一说其曾就学杨澄浦。来台以傅之传人较多。
(肆)结论:
台湾的太极拳来自中国大陆,虽然两岸分隔逾半世纪,早期并无交流,自台湾政策开放探亲后其间固然不乏交流,随着交流引进了大陆的竞技太极及后期对岸的太极拳,因着时间与环境空间毕竟不同,各自发展了半世纪之久,对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冲击,因此,台湾保有的太极拳,有了自己的传衍发展与特色。如同大树落地生根,宗家繁衍不断,分家更是枝叶茂盛,相互比较之下,两岸各有其发展,但深厚渊源,骨肉难分,不同时地物,更可互相对照,在武术历史上可谓是一件大事。台湾在自由天地中,太极拳发展自由,在各小区,均有人推广,也经过了启、成、盛、衰的过程,但这几年来大陆发展不下台湾,然而我们的发展却随着时间的冲击及外来运动的影响,渐渐的有所萎缩。总观以上的观点及研究,提出下列的建议,1.如何保有生存的空间,这是各门派需要关心及合作,不能只有相互竞争,必须合作取代竞争,若无法达成共识,太极拳发展只有原地踏步,甚至会末落2.如何兼顾传统与竞技的发展,虽然受到多元化的冲击,太极拳至今仍屹立不摇,时间证明了传统太极拳的优越,然而面对「竞技太极拳」的威胁下「传统太极拳」应当思维如何并存发展。3.休闲养生的转型,在休闲养生的风潮下,太极拳已不负武术的重要性,取而代之是养生的路线,在这一庞大的利益,是生存之道,应如何面对,而不会失真4.传统与新兴太极拳的职责,在以传统的哲学思想作为太极拳的新的发展路线,使得太极拳更造福人群,传统与新兴共荣这是重要的课题。
&&&&&&&&&&&&&&&&&&&&&&&&&&&&&&&&&&&&&&&&&&&&&&&&&&&&&&&&&&&&&&&&&
(转自中国武当功夫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太极拳黄逸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