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哈尔滨社保局肇东市人没有工作单位现在有什么新待遇。社保怎么办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年)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理论下基层宣讲骨干研讨班
  我市送理论下基层宣讲骨干研讨班于4月7日至8日在绥化军供大厦举行。
  参加这次研讨班培训的有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学习室主任、文明办副主任及各县(市)区骨干宣讲员。培训日程为一天半。主要内容是围绕我市“十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和“十一五”规划前景目标,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三个十”创评活动及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工作进行学习交流等五个方面进行辅导。班上下发了《送理论下基层宣讲提纲》。
&&&&&&& 这次研讨班上的有关学习材料如下:
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既为农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9992001五
20012003102003
200421023000202160050100180040620041221200591612342她指出“三个十”创评活动和农村“五户”建设工作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方向正确,做法比较超前,抓对了,要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新的组织形式,继续深入抓好。78
从宏观上来讲,主要有两点:一是适应了农村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借助农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推进工作,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二是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已经或正在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看,“五户”基本上是红色的屯大款、屯大学、屯大爷、屯大仙、屯大支客,或老军人、老教师、老党员、老明白人,这些人
1、新农村建设中心户的确认标准(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新农村建设中心户的五种功能作用。(1)帮扶引带,共同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心户”中,有一大批是发家致富的能人,他们有致富技能,有致富门路,通过自己牵头组织,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和周围群众一起唠致富的嗑儿,琢磨致富的道儿,传授致富的经,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肇东市向阳乡中心村中心户许彦彬,带领周围农户组建了向阳乡瓜菜协会,为村民提供生产技术咨询,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带动领村民共同致富。目前,有1000多户农户成为了这个协会的会员。兰西县榆林镇林荣村中心户王星,自家承包了一个沟泡养鱼,他为用水困难的农户免费抽水种地,并向农户传授种植西瓜的经验,提供资金帮助。北林区东富乡腰房村中心户佟海清,靠种植马铃薯发家致富,2004年他带领10多户农民到内蒙古开发种植了300亩马铃薯,当年获利10多万元。在他的影响下,2005年村里又有一些农户到外地发展马铃薯种植,较好地发挥了中心户引带帮扶、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2)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许多中心户积极发挥有人缘的优势,主动配合村级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北林区东富乡腰房村中心户何云,嗓门儿大,爱管事儿,绰号叫“小喇叭”。2005年春天,这个村要上砂石路,进行“一事一议”的时候,群众意见不统一,何云站出来说,取消“两工”,免收农业税,国家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实行“两补”还给我们发钱,修自己家门前的路,是我们自己的事,不修路,我们就得走泥路,穿靴子,孩子上学也不方便。现在让大家掏俩儿钱修路,大家应该支持才对呀!经他这么一嚷嚷,村民们都无话可说,修路的事也就议了下来。北林区北林办事处太平管理区中心户田德贵是这个村的村民代表,他带头执行村规民约,还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春季一天,刮7级大风,村民刘某点火烧炕,田德贵发现后,首先向刘某介绍了村规民约中5级风天不准烧火的规定,并例举了一些大风天烧火发生火灾事故的惨痛教训,使刘某受到了教育,把火立即熄灭了。2005年春耕时,一些村民普遍反映,一家一户购买种子和化肥费用高,质量也难以保证,希望村里统一组织购买。田德贵了解后把群众这个愿望及时反映到村委会,村委会经过研究,组织人员统一为村民购买了种子化肥,不仅降低了费用,也保证农民用上了放心的种子和化肥。(3)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文化、懂政策的中心户,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唠嗑说话过程中,用最生动、最朴素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的各项政策法规传播到周围农户中,解除了农民群众疑惑、纳闷的问题。北林区四平管理区中心户张亚杰68岁,他喜欢读书看报,愿意研究时事政策。他经常向周围农户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告诉大家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经过他的积极宣传和讲解,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有的中心户,他们有威信,有威望,积极化解群众矛盾,成为了农村社会的调解员和“减压阀”。兰西县榆林镇林升村中心户李国忠,熟悉农村政策法规,农民群众之间遇到矛盾,都找他解决。村里土地发包的时候,有两户村民分地时为半条垄发生矛盾,通过他积极调解,平息了纠纷,这两户村民和好如初。北林区兴福乡聚宝村中心户张德山,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这个村有块荒地,第一轮承包时包给一个人。2004年,有几户农民眼红这块地,要求村委会重新发包,村里不同意,他们就结伙上访。张德山找到那几个村民,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承包的过程和政策,解决了这次上访事件。(4)携手共建,倡导新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有的中心户是“十星”文明户,他们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同时,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带领农户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教育和引导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北林区津河镇松林村中心户于兴友,了解到村民毛景海家女儿出嫁时要大操大办后,就找到毛景海,提议让他新事新办,不要铺张浪费。毛景海觉得于兴友的话有道理,并在于兴友的操办下,使整个婚事节约了4000多元开支,此后,村民们在操办婚事时,都效仿毛景海家的做法,注意节俭操办,刹住了攀比风和人情风。北林区东富乡腰房村中心户张臣,得知本村一村民家小孩生病,不去医院治,而是找人跳大神,便主动到这个农户家中讲明封建迷信的危害,有病要相信科学,要到医院看。在他的劝说下,这个小孩被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及时医治。庆安县庆安镇吉安村孟家窝棚屯中心户张录,在自家园中培育榆树苗,几年来免费为村民提供榆树苗3000余株。在他的带领下,村民栽花、种草、植树、清扫卫生、平整道路,家家搞卫生,户户讲文明,整个村屯长年保持优美、整洁的环境面貌。(5)愉悦身心,健康娱乐,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有些中心户,他们在文体方面有特长,能够吸引身边群众一起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增添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乐趣。北林区东富乡腰房村中心户李天军,爱好体育运动,2004年,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组建了“阳光俱乐部”,村民闲暇时就聚到“阳光俱乐部”下棋、打球,俱乐部成员在2005年全市组织的象棋和乒乓球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名次,有时连城里人都到这个俱乐部开展活动。庆安县同乐乡同发村中心户赵树生,喜欢吹、打、弹、拉,家里电子琴、锁呐等乐器一应俱全。在他的带领下,全屯组建了秧歌队和文艺演出队。农闲时左邻右舍都愿意到他家唱歌,跳舞,自娱自乐。望奎县厢白乡后三村中心户赵兴权是文艺骨干,会唱皮影戏,能拉二胡。他组织了一支皮影戏唱腔小剧团,来他家唱影的、听戏的村民经常把三间房挤得满满的。北林区太平川镇西太平村中心户马维申会唱二人转,能够把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编排成二人转(十三折)节目,演给农民群众看,很受大家欢迎。在这些中心户的组织带动下,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愉悦了农民身心,陶冶了农民情操。
2是文化支农助农行动。就是要动员城镇各部门、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向农村捐赠图书、电视机、影碟机和其它各类文体活动用品,重点武装324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10000户中心户和一批农民书屋、图书角,通过这类帮扶活动,一定会推动中心户更好地发挥作用。市直机关工委将带头,主要做法也很好。另外,我们100020005
3、要切实抓好培训、指导。今后,开展的送理论下基层宣讲活动,也就是要组织
4、要培育典型群体。32324
510%10%3515%
绥化“十五”时期的辉煌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在加快发展中实现新提升。2005350.89.8%20000.36244780.59.8%19.58.79.5%7.5%64
二是运行质量在产业升级中得到新改善。20052.5% 0.813.315.9%
三是产业结构在调整优化中呈现新格局。36.122.241.7137.955.6%913.674.8%35.4%2783.622.9%459.512.2%13%17%88%2231
四是有效投入在项目推进中得到新增长。,313456500010414747%200705201150525.3185.691.3
五是招商引联在创优环境中取得新成效。220115.46762.2%70%1566
六是各项改革在体制创新中实现新突破。95%65%166337668.5%17
七是社会事业在统筹协调中开创新局面。1501455.38342.6%16.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720.815.2失业保险23.727人和31万人11%123.4%12.3
八是城乡面貌在建设改造中展现新姿态。“十五”时期是我市城乡建设推进力度最大、基础设施投资最多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居环境改善最快的五年。五年来,全市通过争取国家和省投资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吸纳社会投资等有效措施,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造项目,城乡138174138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80吨,新增管道供热面积33543227.2%32.3%66613.8%204.9128
九是人民生活在政策推动中达到新水平4987.17.2%27126.5%124.25.8%0.415通乡通村公路954.1里189798.85%21.119.035.350%66%73.445.8%8.5%70%
十是市区经济在合力共建中得到新发展。200587.5994310.2%10%5.21.919.7%11.5%3.961.2425%17.4%56603404672.96926.2%6.3%444.552.9311944%7%1.211.5%22.32517.311710.63.165.64.3200044%1.995004%115.829378.2%
“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我市“十五”时期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总结五年来的工作,主要有八点比较深刻的体会:一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跨越发展思路和目标,持之以恒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四是牢牢把握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五是狠抓大事大项推进落实,项目开发建设突飞猛进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机遇,加强了扶贫开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人畜饮水、乡镇卫生院改造和通乡、通村公路改造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七是紧紧把握国家发行国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的有利机遇,争取国家政策和投资支持成效明显;八是是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突出抓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重点工作,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中要继续坚持和借鉴这些经验,不断提高做好各方面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绥化“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为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国内国际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提供了条件;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大对优质粮主产区和“三农”支持力度,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内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原料产地转移趋势的增强,为我市发挥农牧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要素支撑;全国性经济增长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矛盾日益突出,部分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和产业聚集;发达地区对劳动力旺盛需求态势,为我市大规模转移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契机;省委决定集中人力、财力支持绥化经济社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全省启动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我市连接哈尔滨和大庆、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工业化平台;经济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已取得的显著成果,特别是正风兴市、凝心干事、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全国新一轮竞相发展热潮已经掀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给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度;新科技革命趋势进一步增强,对我们落后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资本向收益率高的地区转移、人才向报酬高的地区流动的趋势明显,给我们带来了借助外力、引进外脑更加艰难的挑战;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等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仍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招商引资和大项目牵动为突破口,全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兴市、工业化富市、科教强市、多渠道富民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绥化”。
按照以上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及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两城四地”,实现“两个翻番”。“两城四地”,就是把绥化建设成为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闻名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农牧良种繁育生产推广基地,滨北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和连接国内外的农民工培训输出基地。“两个翻番”,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基础上,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28010.4%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0%12%13%7%6%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0%200016%12%20%13%14%8%7%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大重点任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改善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为目标,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建设生产较快发展、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发展农业生产。“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6%。一是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用机械装备、科学配方施肥、实施良种化工程、建立健全农作物质量安全体系等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别65,优质品种率达95%。二是高标准建设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绿色水稻、大豆、玉米、生猪、乳肉牛、肉羊、肉鹅、马铃薯等八大绿色食品基地,抓好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控、加工增值和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20101000,以庆安、北林、绥棱为重点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肇东、青冈、明水、兰西为重点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以望奎、海伦、北林为重点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兰西、北林、望奎、海伦为重点的优质亚麻生产基地。三是突出发展畜牧业。全面实施好世行贷款奶源基地建设、肉牛产业开发、生猪基地建设、畜产品安全和草原生态恢复与建设等五大工程,在全市建设优质乳肉牛、生猪和大鹅生产基地,西部半农半牧县(市)重点建设优质肉羊生产基地。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管区、新源管区4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奶牛养殖小区,将裕达牧业公司建成全市优质奶牛繁育示范中心。四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研方面的“龙头企业”。到20103512以上。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0417130。继续增加大马力拖拉机和青贮机械,扩大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范围,到201035050。
第二,改善农民生活。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挖掘增收潜力,培育增收途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施好“科技星火燎原”计划,为农村培养更多的“致富能人”、“科技能手”。帮助农民精心谋划一批短平快、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农业生产项目。发展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和市场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提高综合效益。整顿农村市场经济秩序,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和完善多功能、系列化、全方位的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减轻动物疫情和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二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102010100万人以上。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落实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现有D。支持北林四方台等区位和办学条件好的建制镇新建寄宿生宿舍。加速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2131程。对12011850001200通过建设垃圾收集站,实施村屯节能型住宅建设、村屯绿化和清洁能源工程,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
第三,塑造农村新风尚。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健康发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农村合作组织,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塑造农村新风尚。
(二)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契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导,以医药、化工、麻纺、机械工业为支柱的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16%17%
第一,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从扩大总量、提高品质、完善标准、整合品牌入手,重点发展玉米、大豆、水稻、薯类、乳制品、肉制品加工业和酒类烟草制造业等7大行业,健全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到2010300万吨、130万吨、11035100万吨以上。
第二,培强育壮医药工业。现代中药要加强肇东甘草、明水柴胡、庆安五味子等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北林康达、明水北方、海伦鹿马山、庆安华阳等中药企业壮大规模,推进中药产业提档升级。生物制药要重点发展蛋白类、肽类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类基因重组疫苗等生物技术治疗药物和生物技术诊断药物,壮大安达迪龙药业等骨干企业。化学合成原料药及新型药物制剂要重点开发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老年病及神经保护剂等药物。
第三,加快发展化学工业。5MMA1001000500015
第四,改造提升麻纺工业。
第五,逐步壮大建材和机械工业。
第六,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和经济开发带。201016.5300050
(三)优化升级服务业。12%11.4%
第一,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1020104
第二,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2010123425101509
第三,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第四,突出发展旅游业。
第五,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
第六,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第七,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开展教育、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
第八,完善提升中介服务业。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630201038%48%
第一,突出发展中心城市。
第二,搞好县级城市规划建设。6
第三,加强小城镇建设。30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一,促进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开发。到2008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到2010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其6县使用率下50%。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1.5130%657590%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支持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协作,推进废弃物“零排放”。引导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把上游企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原料资源,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80222
(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重点推进五项改革。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确保所有竞争性企业全部退出国有经济领域。加大规范公司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构建“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监督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第二,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
(七)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推进区域合作,促进经济技术交流,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一,大力招商引资。
第二,推进区域合作。
第三,扩大对外贸易。。中粮肇东公司、青冈龙凤、兰西三和、北林友嘉和庆安众森等出口企业,要建立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地的营销网络,进一步开拓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轻纺、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对俄服装加工、粮食加工、肉类加工等方面的对口合作,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
(八)实施科教强市战略。推进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培育大众化、终身化教育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知识经济发展,为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第一,加快科技进步。
第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10100%82155%60%
第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大力发展人才基地,规范人才市场管理,建立健全人才信息网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共享。
(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和谐进步。重点抓9面工作。
第一,多渠道扩大就业。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推行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等多种多样的就业形式;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为劳动困难群体提供援助。4.5%
第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第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扶持海伦剪纸、肇东国画、兰西挂钱、庆安版画、绥棱农民画、明水篆刻、北林摄影、望奎皮影戏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精品创作,做大产业规模。推进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新闻传媒等文化门类发展。
第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201072742010220
第五,大力推进扶贫开发。201030
第六,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事业。
第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第九,创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
四、中心城市建设的八大工程
坚持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重点搞好城区道路、供排水、燃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八大工程,提高中心城市的载体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一)城市道路。2580%
(二)城市出入口。4
(三)城市供排水。2010124160
(四)城市供热和供气。64070%
(五)城市环卫。45
(六)城市公交。2
(七)城市公园和广场。
(八)城市绿化。201022%4
一、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近年来第三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民可以看到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连续出台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着眼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大行动纲领,它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文件全文共分8个部分,32条,全文11000多字,其内容框架是: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保障。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管理机制。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际上可以分四个层次理解:首先,文件总结了近几年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指出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第二部分从总的方面阐述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第三部分从六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经济基础、物质条件、人力资源、体制保障、乡村治理机制。最后,文件论述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应发挥的领导作用。
二、怎样正确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尤其不发达的也是农村。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没有农村面貌的改观,就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应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近几年,我国农业和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非常艰巨。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深远影响,而且对全局有重大意义。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4年全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21.6%。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系统采取扶持农业发展的措施,长期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动力。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特别是农民消费能力太低,农村市场的潜力还没有挖掘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能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的投资领域,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2:1. 1。由于农民收入基数低、增速慢,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三、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为目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程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创造的经验,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要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确保让农民真正受益。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不户,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互相配套,防止重负建设、分散投入,首先要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切的问题。要注重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格,不能把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弄没了,不能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没了。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地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行农村建设的合力,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真正造福亿万农民。
四、怎样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其内涵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充分反映了今后农村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一是生产要有新的发展。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生活要有新的改善。通过新农村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民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
三是精神风貌要有新的变化。通过新农村建设,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使农村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和光大,现代风尚得到倡导和培养,丑恶现象基本摈弃和消除。
四是村容村貌要有新的改观。通过新农村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如: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处理,厕所卫生整洁,人畜合理分离等,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五是民主法制建设有新的进步。通过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结构明显改善,在农村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局面。
总之,就是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生产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生产发展。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培植新的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植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和产业特色,注重投资强度,大力招商引资,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
生活宽裕,就是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促进农民生活宽裕。要调整所有制关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规模效益;要调整劳动关系,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转变农民身份,建立平等的就业准入制度,健全劳动就业体系和服务网站,强化劳动保障监督力度,维护其合法权益;要调整分配关系,帮助农民加大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机制,有效降低农业风险;继续加大农民减负力度,巩固税费改革的成果。
乡风文明,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要深入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切实加强农村生态村建设,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村容整洁,就是要以利用洁净能源,环境整治、加强管理和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洁,要搞好道路硬化,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问题;搞好村庄绿化,优化生态环境;搞好街园净化,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特别是把推广使用新型沼气、改水、改厨、改厕和建设养殖小区作为净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广泛宣传培训,积极布点示范。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努力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注重监管并重机制,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确保文明村的建成。
管理民主,就是要以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充分尊重村民的自治权,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精简乡镇机构,严格结构编制,规范干部报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当调整政策,防止乡村干部运用执行不合理政策的权力和村民寻租;畅通农民投诉的渠道,严肃查处侵犯农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案件,绝不能放任乡村干部胡作非为。
六、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还面临哪些困难?
建设新农村恰逢其时,有许多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中央明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明确了“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方针,这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200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490美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86.9%,城镇化水平达到41.8%,农业劳动力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降到46.9%,这标志着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初步具备。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有基层的实践基础。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建设新农村的探索。2003年,浙江在全省开始以村庄环境整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江西赣州也于2004年开始了以创建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行动,效果很好。这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
四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调查看,广大农民有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普遍要求在国家扶持下,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农村面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新农村建设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
当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欠账较多,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很大;农村人口多,面很广,加上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很重;农业积累能力比较弱,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很多。可以讲,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建设,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解决好城市发展这条腿长、农村发展这条腿短的问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公共资源配置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二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民增收缓慢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点,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广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积极拓展农业外部增收途径,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有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完善国家对农民的收入补贴政策,在“多予”上想更多的办法,稳定、完善和强化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探索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是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有产业支撑,关键是建设好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努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大幅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帮助农民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实行节水灌溉,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促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从农民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困难。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快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保障对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供给。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的救济制度,重点解决农村灾民和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救济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制度,使农民老有所养。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靠改革,靠创新。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健全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六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要稳妥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依法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要加强农村的普法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民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国家的扶持下,依靠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把农村建设成美好家园。
八、2006年中央支农政策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2006年中央支农政策主要表现为15点,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
“三个高于”就是,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三个终结”就是,在前两年免除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减免农业税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历史句号。
“三个强化”就是,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将生产区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同时强化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
“三个加大”就是,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力度,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个加快”就是,加快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哪些保障措施?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使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要求,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明确任务、扎实推进。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神,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宣传五中全会精神,使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家喻户晓,成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研究发展政策,细化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措施,落实发展项目,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推进社会主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工作项目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十一五”规划之中,自觉地把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现有基础,努力创造条件,准确把握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发展内容、发展重点,提倡多样化,不搞一刀切,允许有先后,不搞齐步走。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实践的观点,及时发现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注重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应。要扎实稳步推进,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不能刮风,力戒形式主义,确保实际效果。
(4)建立机制,保障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建立保障建设的有效机制。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检查监督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检查,确保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尊重客观规律,广泛发扬民主,加强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想主要有以下几条:
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中心任务。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农村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来展开。应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广大农村党员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自觉执行好党的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搞盲目攀比;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突出特色,不搞强求一律;引导扶持,不搞包办代替。要自觉按照中央要求,严格把握好政策,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团结带领农民群众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奋斗。农村党员都应向佘树德等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楷模;尊重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不断创造新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办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路子,不断创新经验。要紧密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围绕新农村建设,在解决好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上下功夫,从实践中找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
十一、解读几个重点问题的基本含义
1、“三农”问题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宜,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的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招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的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二元化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届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呢?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国强民的一项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按照原样,因而,引发了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2、“两个趋向”论断的含义是什么?
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我国现阶段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这就是著名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在对世界经济发展经验的精辟概括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所作的科学判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快速发展经济,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人均GDP于2003年已经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4:86,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1:1,城镇化水平约为43%。综合上述几项指标,可以肯定,目前中国至少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纵观近两年来中央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战略,之所以能为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空间,是因为国家的经济条件到了可以支持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政府不仅可以不从农民那里收取税费,而且可以拿出钱来支持农村的发展了。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让我们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从而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现在,我国正处在从人均GDP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个阶段既是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调整的时期,也是各种利益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扭转,将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既然我们现在有能力有条件解决“三农”问题了,就要深刻汲取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要主动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加强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和农民群众的服务,使城乡发展进入一个和谐状态。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制定“三农”政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两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支农政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着重探索如何健全市场导向机制,强化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机制,完善农业投入持续增长的机制,完善产业延伸和产销合作机制,构建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注重用法律手段支持和加强农业。只有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粮食才能稳定增产,农民收入才能持续增长,农业与工业才能协调发展。
3、如何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与城市齐步前进。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二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四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五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六是统筹行政管理体制。
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城乡差距巨大的现实,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在现阶段极为重要的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于20世纪末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但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2)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
进入新世纪,我国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3)统筹城乡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新阶段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具有二、三产业劳动技能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安居乐业,促进农村型消费向城市型消费转变;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购买力,启动农村市场。因此,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多予、少取、放活”的含义是什么?怎样做到“多予、少取、放活”
“多予”,就是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要做到“多予”,一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撑体系上下功夫。二要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并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三要围绕“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的要求,强化支持保护,扩大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事业、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培训体系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四要给农民同等的发展权利,使农民医疗和生活有保障,居住和出行有改善,等等。五要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更多的权利回归农民。
“少取”就是要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我们喊了多少年,但农民负担却是丝毫没有减下去。其中“皇粮国税”,似乎被视为天经地义,不仅没有人提过要减,就连农民也觉得理所当然,因为老祖宗几千年就是这么缴纳的。而除了“皇粮国税”,名目繁多的杂费却让农民极度不满。国家三令五申强调减轻不合理的费用,但地方政府每出台一种收费项目,都是振振有词,都似经过地方人大通过的。而且,往往是今天这类收费项目取消了,明天巧立名目的新收费项目又冒出来。到头来,减来减去,农民的负担仍然故我,甚至水涨船高。所以,减轻农民负担,就先从税费开始。第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税费上减少负担。第二,在农村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制度,少收或免收农民义务教育费用。第三,探索以医疗保险为重点的乡村社保体制,让农民看病少交医疗费。
“放活”就是要给农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做到“放活”,一是要认真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农户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也是自主创业和增收的主体。只有突破一切妨碍农民增收的思想观念,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性规定,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才能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增收的潜能。二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消除城乡壁垒,改革束缚农民手脚的宏观体制,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要促进产品和要素在城乡间、地区间自由流动、公平竞争。
5、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城乡人口变动,即城镇人口增长和比重上升,农村人口减少和比重下降,也包括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既包括人口在城乡比例上的变动,也包括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即农业份额下降及二、三产业份额的上升;既包括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包括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城镇化率=本地区城镇人口/本地区总人口。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为统一说法,与国家公布的正式文件的提法相一致,建议都使用“城镇化”。
6、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包括那些方面?
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竭动力。农业发展的动力、农民的积极性来源于改革,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十一五”时期,要适应新任务的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十一五”时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科学确定乡镇一级政府组织框架。经济发达地区,可按小城镇的架构设立本级财政;经济欠发达地区,所需经费应主要由县政府承担。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将工作重点转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抓紧事业单位整合与改革,合理区分公益型事业和经营性事业,实行分类管理,要严格按照政策,区别不同情况,多渠道安置乡镇富余人员。
(2)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统筹考虑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基础设施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切实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央财政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农村,省级财政新增教育投入也应主要用于农村,建立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争取在明后两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书本费、寄宿生活费补贴。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教师工资应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校舍建设经费应主要由省级财政承担,日常运转经费应主要由市、县级财政承担,行政管理责任由县级政府承担。
(3)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建立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县域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的经重。妥善化解乡村债务。&&
   来源:
    编辑:
广播、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绥化专题外宣片
本网站为绥化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E-mail:
联系电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肇东市社保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