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超声手法教学视频操作手法怎么学

&yen235.40
&yen148.50
&yen211.70
&yen133.50
&yen203.80
&yen127.50
&yen236.20
&yen118.50
&yen1185.0
&yen157.20
&yen227.50
&yen259.10
&yen195.60
&yen151.30
&yen169.90
&yen101.10
&yen153.90
&yen188.00
&yen137.50
&yen126.90
&yen183.20
&yen235.40
&yen288.90已注册用户直接登录
一月免登录
腹部超声诊断和手法
来源:超声联盟|作者:gh_e6e8c4728916
阅读:6129评论:0赞:0
检查不同于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的结果与操作者的技术、经验、手法、检查细致程度等很多因素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脏有很多检查死角,成为超声检查的盲区,如肺和骨所掩盖处,肝右前上段及右后上段的膈顶部,左外叶外侧角区,沿肝脏表面的肋骨下区等等部位,只有极其细致的检查陪上精巧的手法才能尽可能的显示清楚这些部位。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器官,网站扫查肝脏的每个角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再厉害的专家,如果没有发现问题,更无从谈如何诊断了。 如果我们能够细致的检查每个病人,所谓的肝脏死角能够尽可能的探测到,我认为,肝脏的死角只有膈顶部,其他的部位如果能细致检查都可以探测到。 肝左叶扫查时,瞩患者深吸气,可以尽量使肝下移,更接近体表,显示清楚,扫查至外侧角肝脏消失的位置。 然后探头连续滑动,沿肋缘下斜切,瞩患者深吸气,探头做扇形扫查,尽可能侧动探头至与皮肤平行,肝脏的绝大部分病变不会被遗漏。 对于肥胖体型或腹腔脏器明显的,这种方法就不合适,可以采取肋间斜切的方法,自下而上逐个肋间连续扫查,注意不要做跳跃式扫查,这样容易眼花也容易遗漏病变。 扫查肝脏膈顶部时,我的体会是: (1)一般是让患者深吸气,让肝脏下移,然后探头尽量上翘; (2)当然很多患者因肥胖或肺气的干扰会显示更差,这时我就让患者深呼气,把气全部吐干净,然后屏气扫查; (3)还有就是不要沿着肋间隙扫查,而是和肋间隙成一定的角度缓慢向右上方腋前线扫查; (4)在平卧位扫查时,在横切脏时探头尽量上翘,甚至与腹壁平行,当然在右侧肋缘下也行; (5)变换体位扫查,肝脏因重力作用产生移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各种斜位、还有站立位等等。 扫查肝脏时要配合患者的呼吸运动,采取你动我静,你静我动的扫查方法,并最大限度的侧动探头,最大角度的显示肝脏。发现肝脏病变时要多切面多角度扫查,可以了解病变的解剖位置并排除假阳性。
胆囊超声扫查方法
1.胆囊的长轴切面再右侧肋缘下斜切面和右侧肋间斜切面显示最清楚,清晰显示胆囊长轴切面后应90度转动探头,从胆囊底连续扫查至胆囊颈,显示一系列短轴切面。部分肥胖患者,肋缘下很难清楚显示胆囊,此时只能通过右侧肋间斜切扫查。
2.胆囊的位置随患者的体型变化很大,肥胖患者由于腹压的增高,胆囊位置一般较高,瘦长体型者胆囊位置一般较低,甚至与右肾同一水平。
3.胆囊颈部和底部的清晰显示非常重要。 胆囊颈部是微小肿瘤和结石好发或容易停留的部位。显示除胆囊颈部的哈氏囊才是真正完整的显示了胆囊的颈部。胆囊底部是结石和局限性当年腺肌症的好发部位,也是胆囊肿瘤的好发部位,由于位置表浅,常因伪像或未被显示而漏诊。胆囊又很多皱褶,形成“多层”的现象,部分患者胆囊可以多达4~5个皱褶,部分皱褶较长,当伴发胆囊炎时,容易在胆囊底部形成胆囊“局限性充满性”结石,若不仔细观察,容易漏诊。
4.快速查找胆囊的方法:胆囊经常由于充满性结石、萎缩性胆囊炎、胆囊位置变异、餐后胆囊等原因而无法被超声探及,询问病史,患者并无手术史,这是检查者难免有些尴尬或紧张。快速查找胆囊,我们从右侧肋间沿肋间隙斜切显示门脉右支长轴,然后自门脉右支起始段可见一与之呈钝角相交的线状强回声,此及肝中裂强回声带。沿着这条强回声带即可找到胆囊颈并显示出胆囊长轴。这种方法非常实用,老教科书称之为“飞鸟征”。
5.胆囊充满性结石与胃肠道气体的鉴别: 胆囊充满性结石一般在表面形成一强回声带,部分在强回声带与胆囊壁之间可见一局限性的弱回声区(为极少量的胆汁或水肿带),后方伴有干净的声影,即大片状回声衰减区,越往深部范围越大。胃肠道气体一般表现为闪烁不定的强回声,静止探头一段时间可见蠕动,后方伴不干净的声影。
6.胆囊肿大的界定:胆囊大小一般为&8*3.5cm,胆囊短径&3.5,长径&8.0cm时可以考虑胆囊肿大,但是短径较长径意义更大,单纯长径&8.0cm不应诊断为胆囊肿大。这也是判定所有脏器肿大与否的通则。所谓“肿大”,即“肿”,也即张力大,短径增大。
肝外胆管的扫查方法
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3~4天禁食产渣或产气的食物,检查前12小时进流质,之后禁食。良好的胃肠道准备,是清楚显示肝外胆管的先决条件。
2.熟悉胆管的解剖结构及其走行是成功追踪扫查肝外胆管的关键。肝外胆管上段走行于门静脉的前方,后转而走行于下腔静脉的前方,后穿过入十二指肠。全程呈倒“C”字形。
3.左侧卧位腹部加压显示,为常规显示方法,对于体型消瘦或胆管扩张明显的显示效果较好。
4.对于显示不佳者可以采用饮水法,饮用温水约500ml,注意不要吞咽气体,然后右侧卧位,使水充盈胃窦和十二指肠,气体上移至胃底,此时用力按压,可较好得显示胆管中下段。
5.还有一种较好的方法是脂餐试验。 具体方法为让患者吃二个油煎蛋,30~60分钟后复查,可以明星的是胆管扩张,更清晰的显示肝外胆管。另外,脂餐试验还可以鉴别生理性胆管扩张和病理性胆管扩张,当胆管轻度扩张(6~10mm)时,如何鉴别其是生理性(如正常老年人或胆囊切除术患者)还是病理性(下段梗阻尤其是不全梗阻),而较小的梗阻性病变,如小结石或肿瘤,超声很难显示。此时,可采取脂餐试验,若胆管明显扩张,说明为病理性梗阻,同时可更清楚的显示梗阻的病因。若胆管无明显扩张,说明为正常生理现象。
6.多体位扫查,如俯卧位、胸膝卧位、坐位等。
胰腺扫查方法
1.胰腺位于腹膜后,随体型不同、胃肠道的状态不同、检查者的手法不同,显示率会有很大差别。
2.检查胰腺时要严格空腹8小时以上,不吃产气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显示胰腺一般自剑突下横切连续扫查至清晰显示胰腺长轴时,探头侧向左上方清晰显示胰尾。
3.胰腺显示不清时,可饮水500ml,注意不要吸入气体,通过胃窗观察胰腺,或采取半坐位挺肚子的方法,多数能很好的显示胰腺。
4.胰腺位于脾静脉的前方,应注意不要将胰腺前方的胃壁误认为脾静脉,胃腔内容物误认为胰腺。CDFI容易鉴别。
5.正常胰管内径&2mm,不应讲腹腔干的分支误认为扩张的胰管或脾静脉。
6.经脾扫查,胰尾延伸至脾门区,不应误诊为脾门区肿块。
7.胰腺的测量:一般认为意义不大,在胰腺炎或肿瘤是测量意义较大,一般在横切面测量,一种测量为沿胰腺走行做垂直长轴的测量(前后径),胰头的测量也有一种方法为沿身体长轴测量。还有一种测量为纵切扫查测量,在下腔静脉前方测量胰头,腹主动脉前方测量胰体,腹主动脉或脊柱左侧测量胰尾。
8.脾静脉位置的变化可反应腹腔内肿物的来源。腹膜后肿物、淋巴结肿大、肾及肾上腺肿物使脾静脉前移。胰体、胰尾的肿物使脾静脉后移。
肾脏扫查方法
很多战友认为肾脏扫查很简单,两边探头一方就可以了,很多医生也是这么做的,其实我觉得不然。
1.要正确的测量肾脏,一定要准确的完整的显示肾脏,一定要熟知肾脏的解剖位置,肾脏是上后下前,肾门朝向前内,只有沿着这个方向才能准确的测量肾脏。
2.肾脏的扫查途径有多种,可以侧腹部冠状切、侧腹部横切、背部矢状切、前腹壁纵切和横切等。
3.侧腹部冠状切为最常用的切面,肾脏的长径和宽径在此切面上测量。肾脏的上下极清晰显示非常重要,既可以避免遗漏外生性病变,也可以发现肾上腺的病变。透过肝脏或肾脏可以清晰显示右肾或左肾上极。纵切后探头旋转90度,从肾上极至肾下极再完整扫查一遍,可以避免遗漏肾脏前后侧边的病变。
4.后背部纵切面用于侧腹部冠状切显示欠清或发现病变需补充切面扫查者。一般自背部外侧面扫查较容易显示肾脏。因越靠近中线背部肌肉越发达。
5.对于体型消瘦的患者,可以在前腹壁扫查,纵切配合横切,可以很清晰的显示肾脏和肾血管。
6.关于肾柱肥大,肾柱肥大非常多见,关键是在与肾肿瘤的鉴别,肾柱肥大一般位于肾脏中部(左侧最多见),外侧偏后,与肾实质等回声,肾窦处有压迹,包膜无突起,分界清楚,回声均匀,一般直径&3cm,CDFI鉴别意义很大,可见正常树枝状血管分布,或从肥大肾柱的两侧进入肾皮质,而无包绕状血流或横向血流。较新的观点认为这是亚肾(sub-kindey)融合所致,一般肾柱肥大对应的肾皮质可有切迹。无临床意义。
7.肾动脉的显示:腹部纵切找到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分叉后,探头旋转90度,下移约2cm,可见左右肾动脉的开口,左侧在约三点处,右侧十点处,一般左侧肾动脉位置比右侧肾动脉位置稍高。
8.肾结石和肾钙化的鉴别:钙化是实质脏器内的强回声,而结石是空腔脏器内的强回声,钙化可以位于肾实质内,也可以位于集合系统内,不是最主要的鉴别点,二者都可以呈强回声,都可以伴有声影,所以也不是最主要的鉴别点。 最关键的一点是结石通常伴有周围肾盏的积液,如果细心的战友在做病人时经常会发现,结石的强回声周围通常会有一圈无回声区环绕,我想遇到这种情况再加上患者有肾绞痛的病史,下肾结石的诊断应该是不成问题了!
对于肾实质内的钙化点,在我看来很多都是肾囊肿的钙化,尤其是前壁的小囊肿伴囊壁的钙化(也有称钙乳症),经常看不见囊肿而只看见强回声,因此经常被医生误认为是钙化或结石,调节增益和深度有利于鉴别。
1.胆系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哪些? 胆囊位于肝右叶脏面下方的胆囊窝内,为梨形中空器官。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分,长约7-9cm,宽2.5-3.5cm,容量30-60ml。胆囊底部微露于肝脏下缘,其体表投影相当于右上腹直肌外缘和右肋弓缘的交界处或右侧第9肋软骨处。胆囊体是胆囊底向左后上方逐渐缩窄的部分,在近肝门右侧与胆囊颈相接。胆囊颈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囊,称为哈德门囊(Hartmanrh’s pouch),其远端较细,内有螺旋瓣,与胆囊管相接。 胆囊结石常嵌顿在胆囊颈部,超声探测时须注意。胆囊管长约2-3cm,内径0.2-0.3cm,常以接近平行的锐角从右侧汇入胆总管。 胆囊按机体需要起着贮存、浓缩和调节胆汁排放作用。胆总管下端的奥狄括约肌在空腹时处于收缩状态,能承受一定压力,因而肝胆管内胆汁转流入胆囊,胆囊壁能吸收大部分水份及盐类。胆汁浓缩后贮存于胆囊内。进食后,由于神经反射及内分泌作用,胆囊收缩、奥狄括约肌松弛,胆囊内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内。 肝内胆管由肝内毛细胆管汇合成小叶间胆管,再汇合成段肝管(三级分支)、叶肝管(二级分支),在近肝门处汇总成左、右肝管(一级分支)。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长约3-4cm。肝总管背侧有右肝动脉横行通过,有肝动脉在门脉和肝总管之间穿行,是肝总管定位标志之一。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长约6-9cm,内径0.4-0.6cm,管壁厚0.2-0.3cm。胆总管依行程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十二指肠下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等四部分。除十二指肠上段外,其余各段易被十二指肠和横结肠遮挡。通常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后略膨大,形成Vater壶腹,最后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十二指肠乳头,此处有奥狄括约肌。 2.胆道超声探查前的准备及探测方法如何? (1)探查前准备: ①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上,以保证胆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内容物和气体的于扰。 ②检查前24小时禁食脂肪食物,停用影响排空胆汁的药物。 ③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3天后、胆系造影2天后进行。X线胃肠造影的钡剂是超声波的强反射和吸收剂。胆囊胆管附近胃肠道内残存钡剂会影响超声检查。胆道X线造影剂虽不像钡剂那样构成直接影响,但对胆道正常生理状态有影响,因此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3天后、胆系造影2天后进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为缩短病人等待时间,经常在钡餐次日进行超声检查,胆道、胰腺也能清晰显示。 ④横结肠内容物和气体较多,干扰胆囊、胆管的成像和观察,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2)探查方法: ①体位:患者通常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②胆囊的观察:将探头置于右肋缘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移动探查,直到在肝右叶下方出现胆囊轮廓。探头方向与胆囊的长轴平行时,先观察长轴切面,然后探头原地转动90o,可清晰显示胆囊底、体、颈,并可见肝门处肝总管和其后方与之平行的门静脉横断面。 ③肝外胆管的观察:右上腹斜切显示门静脉后,其右侧前壁可见与其平行的肝外胆管。胆囊切除或胆囊显示困难的患者,可利用肝左叶内门静脉呈“工”字形结构的特征,向右追踪至门静脉主于,来发现肝外胆管。 ④肝内胆管的观察:探头置于剑下右侧肋缘下,侧动探头可显示门静脉左、右支。向右扫查可显示门静脉右前支及右后支。各级肝管与相应的门静脉伴行,胆管走行于门脉前方。向左可显示门静脉左支矢状部,肝内胆管走行于“工”字结构内侧缘。 3.正常胆道超声图像及正常值有哪些? (1)胆囊:正常多数纵切呈梨形或椭圆形。囊壁为轮廓清晰的光环,边缘光滑,胆囊颈部常有皱折。囊内胆汁为无回声区,胆囊后壁回声增强。超声测量正常胆囊的长径<7cm,前后径<4cm,囊壁厚<0.3cm。 (2)肝内胆管:正常肝内小胆管内径较小,肝切面图像显示不清。若管腔增宽并与门静脉形成平行管征,应考虑存在扩张。左右肝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前方,正常内径<2mm,若>3mm,则提示存在扩张。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和外侧支的分支构成特征性的“工”字形结构,肝管走行于“工”字结构内侧缘。可据此识别肝管和门静脉。 (3)肝外胆管:在声像图上胆总管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位于门静脉主干前方,易于显示;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走行于胰头背外侧。下段因肠道气体回声的干扰,多不易清晰显示。正常肝总管内径一般0.4cm,>0.6cm时提示有扩张(如有胆囊切除及胆系手术史除外)。胆总管内径一般<0.6cm,多为相应门静脉内径的1/3。胆总管>0.7cm提示扩张,多因部分梗阻或炎症影响。>1.0cm时为显著扩张,可确定胆总管存在病变。 4.急性胆囊炎的类型及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主要病因为胆汁滞留和细菌感染。视炎症轻重分为3种类型: (1)单纯性胆囊炎:胆囊稍大,壁轻度增厚,粘膜充血水肿,胆汁正常或略显混浊。 (2)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肿大明显,壁明显充血水肿,胆汁混浊或脓性。胆囊周围组织有炎性渗出或脓肿形成。 (3)坏疽性胆囊炎:胆囊轻度肿大,壁坏死穿孔,胆汁外流形成腹腔脓肿。 单纯性胆囊炎声像图表现为:胆囊肿大,囊壁毛糙、增厚,厚度>3mm。化脓性胆囊炎超声图像表现为:囊壁增厚明显,可达0.5-1.0cm,常有“双环征”改变。胆汁暗区可清晰显示多少不一、强弱不等的细小点状回声,常可见到结石图像。脂餐试验可见胆囊无收缩功能。将探头压迫胆囊体表区,触痛加重,即超声莫非征(Ultrasonic Murphy’s sign)阳性。急性胆囊炎穿孔时,可显示胆囊壁的局部膨出或缺陷,胆囊轮廓模糊不清,胆囊周围探及局限性积液或囊腔内积气。时间较长后胆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与胆囊可形成一边界模糊的炎性肿块,呈实性低或强回声。 国外有学者提出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标准为:①胆囊壁增厚>5mm。②胆囊壁呈双环征,回声减低。③胆囊扩张,最大前后外径>5cm。④多有胆石症史。 5.慢性胆囊炎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轻度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可稍增厚,毛糙或无明显的声像图改变。多数病人声像图表现为: (1)胆囊增大,前后内径>4cm。 (2)囊壁毛糙,增厚呈强回声,厚度>3mm。 (3)胆囊腔内可出现中等或较弱的点状回声区,呈团块状,乳头状或长条状,无声影。改变体位时可缓慢流动,系稠厚淤积的胆汁所致。 (4)有时可见结石强回声伴声影。 (5)少数病人胆囊萎缩。空腹8-12小时后胆囊腔变小,内径小于1.3-1.5cm,囊壁明显增厚、毛糙。或仅可见胆囊区呈一弧形光带,后壁显示不清,囊腔闭合即可诊断胆囊萎缩。如合并结石,可出现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慢性胆囊炎脂餐试验胆囊多无收缩功能。 6.胆管炎的类型及超声诊断依据是什么? 胆管炎分化脓性胆管炎和硬化型胆管炎两种类型。 化脓性胆管炎的病理特征为胆道梗阻和化脓性感染。其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肝外胆管明显增粗,管腔扩张,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为粘稠脓性胆汁,壁增厚、回声增强或模糊。部分患者可伴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炎、胆管内结石、胆道蛔虫肝脏肿大,少数可出现肝脓肿。 硬化性胆管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病理特点为胆管壁均匀性纤维性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继发性胆管炎多由手术损伤、引流管及肝动脉插管化疗等引起,病理多表现为局限性管壁增厚,纤维化狭窄。声像图均表现为胆管壁明显增厚,可达5mm以上,回声明显增强;管腔显示不同程度狭窄。肝内小胆管受累者可见肝内散在多个“=”状强回声。胆囊受累时囊壁增厚,收缩功能减低或消失。肝门区可探及肿大淋巴结。 7.胆结石的化学成分及超声图像特征是什么? (1)胆结石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胆色素、胆固醇、碳酸盐及钙。常见结石有以下三类:①混合型结石:由上述多种成分混合构成,表面光滑,呈深绿或棕色。②胆色素结石:主要由胆色素构成,呈泥沙状。③胆固醇结石:主要由胆固醇组成,类圆形,表面较光滑,大小不一,切面呈放射状,外层可有钙盐沉积。X线对后两种结石不显影,但超声可清晰显示。 (2)典型胆囊结石超声图像特点: ①胆囊形态清晰,囊腔内有一个或数个强回声团块。 ②强回声团块可随患者体位的改变而沿重力方向移动。 ③在强回声团块后方有与之相应的清晰声影,呈一条无回声暗带。这是声束在通过结石的途径中反射、衰减和折射使能量丧失的结果。一般在结石直径>0.3mm、超声束垂直射于结石表面时,即可形成声影。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征是超声诊断典型胆囊结石的可靠依据。 (3)不典型结石的声像图特点: ①胆囊泥沙状结石:显示清晰的近侧胆囊壁轮廓,远侧胆囊壁则因多量结石堆聚以至明显增厚和粗糙,回声增强,后方伴有声影。变换体位,胆囊后壁强光带随重力方向移动并且形态有改变,可散开呈细小点状回声或堆积成团。 ②胆囊充满型结石:胆囊的液性暗区消失,仅在胆囊区见一半圆形或弧形强回声带,后方伴有相应宽度的声影。 ③胆囊颈部嵌顿性结石:表现为典型胆囊结石图像,但结石位于颈部,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也可表现为胆囊颈部囊腔被结石充满而不显示,呈团块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④无声影的疏松结石:表现为囊内中等回声团块,无声影,随体位移动。此型结石需与凝血块、蛔虫残体、脓液、淤积胆汁、炎症坏死组织等鉴别。后者均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且体位改变时移动缓慢,可出现漂浮状或分层征。 8.胆管结石的种类及超声表现有哪些?肝内胆管结石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1)种类:胆管结石按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后者含肝总管结石和胆总管结石。 (2)肝外胆管结石的超声图像特征: ①有结石的胆管近端扩张,内径>0.6cm,胆管壁增厚,回声较强。 ②胆管腔内可见到形态固定不变的强回声团,后方伴有声影。 ③强回声光团与胆管壁之间分界清楚,典型的可见到细窄的液性暗区包绕着结石强回声团。 ④胸膝卧位或脂餐后结石强回声团发生位置变动,或直接观察到结石强回声团的移动过程。 (3)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图像特征: ①在肝内沿胆管的走向出现形状、大小差异较大的强回声区,可为斑点状、条索状、圆形或边界不规则的片状。 ②强回声区后方伴有声影。 ③结石阻塞部位以上的小胆管扩张,多与伴行的门静脉分支形成“平行管征”,亦可成分叉状,合并感染时可呈囊状。 (4)肝内胆管结石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肝内胆管积气:多有胆道手术史,其虽沿胆管分布,呈条索状强回声,但与胆管壁分界不清,有气体多重反射的慧星征。一般不伴胆管扩张,深呼吸或体位改变后形态位置可改变,另X线片上可见气体影像。 ②肝内钙化斑:分布在胆管分枝和门脉分支之间。为边界清晰的强回声斑块,后方多伴声影,但无胆管扩张。③胆管慢性炎症:呈散在“=”状强回声,后方无声影,胆管不扩张。④肝圆韧带:其横切面表现为肝内强回声团块,后方常伴声影。但原地转动探头90o改纵切面后,可显示条索状强回声,并延伸至腹壁。 9.胆总管结石与壶腹周围癌如何超声鉴别? 壶腹周围癌可来源于主胰管末端,胆总管末端或十二指肠乳头部。与胆总管结石声像图差别有: (1)壶腹癌为扩张胆总管末端和胰头右后方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外形不规整,后方无声影;胆总管结石为扩张胆总管内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 (2)壶腹癌与胆总管壁分界不清;胆总管结石与胆管壁分界清晰,可见细窄液性暗区包绕强回声团块。 (3)壶腹癌团块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总管结石在体位变动或脂餐后位置可移动。 (4)壶腹癌因病变部位特殊,早期即可造成胆道末端阻塞,因此较早出现胆道及主胰管全程扩张,扩张呈进行性加重;胆总管结石因结石大小不同而造成胆道扩张轻重不一,一般扩张程度较壶腹癌轻且扩张程度有波动,结石位置稍高时可不引起主胰管扩张。 (5)壶腹癌常伴肝内转移灶及周围淋巴结肿大;胆总管结石则无,它常伴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 10.怎样诊断胆道蛔虫症?其超声图像特征如何? 胆道蛔虫是肠道内蛔虫经Vater壶腹钻入胆道系统引起的疾病。蛔虫多位于总胆管内,也可进入胆囊或肝内胆管。虫体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阻塞导致胆管扩张和继发细菌感染,但很少引起黄疸。临床多见于青少年,曾有上腹部及脐周反复疼痛史。发病急骤,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少数人可呕出蛔虫,不发作时如正常人。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有蛔虫卵,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声像图特征为: (1)肝外胆管,特别是胆总管有明显扩张。 (2)扩张的胆管内有数毫米宽的双线状长条形的平行强回声带,形态自然,边缘光滑,前端圆钝,光带中间可见暗区,是蛔虫的假体腔。 (3)超声探测看到虫体在胆管内蠕动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异性表现。 (4)肝内胆道蛔虫,可见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其中可见平行线状强回声光带。存活蛔虫可见蠕动。 (5)胆囊蛔虫,在胆囊内可见双线状强回声光带,多呈弧形或蜷曲状。 (6)如蛔虫死亡则虫体萎缩,逐渐裂解成段,不易识别。
1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图像有哪些特点?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数为胆囊非瘤性增生性病变,如胆固醇息肉。少数为胆囊腺瘤,小胆囊癌很少见。其声像图总体表现为胆囊内附壁强回声小结节,直径一般<2cm,图像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清晰,后方无声影。好发于胆囊颈部或底部,单发或多发,可有蒂,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中胆固醇息肉最多见,常多发,基底窄,有蒂,直径一般<1cm。胆囊腺瘤直径稍大,1cm左右,常单发,好发于胆囊颈部或底部。小胆囊癌常单发,体积较上述两种更大,直径1.5cm左右,基底较宽,内回声较杂乱,外形不规整。好发于胆囊颈部,内部可检测到彩色血流信号。 12.什么是胆囊腺肌症?超声图像特征如何? 胆囊腺肌症好发于成年女性,是胆囊壁的一种非炎症也非肿瘤性良性病变。病理表现为囊壁增厚,可达正常的3-5倍、囊腔缩小、粘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和肌层增厚。罗-阿窦多扩大成囊并深入肌层,一般不超过浆膜层。窦较深者易发生胆汁淤积,形成结石,或并发感染。根据病变范围不同可分为三型: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其中以局限型较多,常发生于胆囊底部,呈肿块样增生。 胆囊腺肌症超声图像特征有: (1)胆囊壁弥漫性、节段性或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 (2)增厚囊壁内有类圆形无回声小囊腔样结构。 (3)囊壁内有结石强回声改变,后方有彗星尾征。 (4)脂餐实验,胆囊收缩功能亢进。 增厚囊壁内有类圆形无回声小囊腔样结构是区别于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的重要特征。弥漫型胆囊腺肌症可通过脂餐实验与厚壁型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鉴别。前者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而后二者收缩功能减低或丧失。局限型胆囊腺肌症超声难以与腺瘤或息肉鉴别。 13.胆囊癌的声像图特征有哪些? 胆囊癌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50%合并有慢性胆囊炎,80%伴有胆结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断性上腹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患者消瘦食欲不振,可有恶心、呕吐,半数患者有阻塞性黄疽。临床触诊,可扪及肿大胆囊,压痛不明显。 胆囊癌声像图根据其不同的癌变特点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四种类型:隆起型、厚壁型、混合型和实块型。 (1)隆起型:显示胆囊壁向腔内有结节状、蕈伞状、圆球形隆起。基底宽,边缘凹凸不平,内部回声不均匀,直径一般1.5cm左右。 (2)厚壁型:胆囊壁呈不均匀增厚,表现多不规则,往往以颈、体部增厚显著(见图29)。 (3)混合型:胆囊壁显示不规则的增厚,并且伴有结节状或蕈伞状突起物,突入胆囊腔,为隆起型和厚壁型的混合表现。 (4)实块型:胆囊形态失常,其内无回声区消失,充满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呈一实质性肿块图像,常伴有结石强回声团及声影。当癌肿浸润肝脏时,肝与胆囊之间的正常强回声带被破坏、中断甚至消失。癌肿侵及周围组织和肠袢时,则胆囊轮廓显示不清。本型为晚期表现。 各型胆囊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可见胆囊动脉及其分支迂曲扩张,血流信号丰富。病变区内也不检测到彩色血流信号,呈动脉频谱或动、静脉混合频谱,血流阻力指数较低。 14.胆管癌的超声图像特征是什么?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 胆管癌指肝外胆管的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起病缓慢,早期无特殊症状,黄疽常是最早就诊原因,晚期伴感染才有腹痛。肿块好发于胆总管远端及胆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多伴有明显的肝内外胆管的扩张。在胆汁无回声区衬托下可见胆管阻塞处肿瘤呈不同形态; (1)乳头型:肿块呈乳头状强回声团,向腔内生长,边缘不整齐,后方无声影,与管壁多无分界。其形态、位置于脂餐后固定不变。 (2)截断型:扩张的胆总管远端突然截断,阻塞端及其周围区域可见到实性团块,边界不清楚,系癌组织浸润所致。 (3)狭窄型:癌肿沿管壁浸润生长,使管腔不规则狭窄,变细如鼠尾状。 间接征象有: (1)病灶以上的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胆囊肿大。 (2)肝脏弥漫性肿大。 (3)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有转移病灶。 胆管癌需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肝外胆管结石:结石有声影,可随体位改变移动,易与胆管癌鉴别。无声影结石且嵌顿不随体位移动或疏松泥沙样结石较难与之区别,但结石所在部位胆管壁完整、连续性好,加之结石嵌顿后的急腹症表现可以鉴别。 (2)胰头癌:胰头区探及实质性肿块:胆管癌时胰头正常。 (3)肝门区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可压迫胆管导致梗阻,但梗阻部位团块包膜光滑、呈类圆形、回声相对较低、边界清晰,体积也较大,临床有原发病史。 (4)胆管内癌栓:胆管内可见点状稍强回声团块,但胆管壁光滑、连续性好,无被浸润现象。 (5)硬化性胆管炎:常伴肝内胆管硬化,管壁增厚,一般无胆道扩张。 15.先天性胆道异常的超声表现有哪些? 先天性胆道异常依据部位不同分为先天性胆囊异常及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1)先天性胆囊异常声像图特征:先天性的胆囊异常种类较多,一般均无重要临床意义,多偶然发现。其中常见的先天性胆囊异常有: ①皱折胆囊 声像图显示在胆囊的体底部之间或颈体部之间有强回声皱壁,胆囊被分隔成前后两个相通的腔。 ②双胆囊 在肝下显示两个相互独立、分离而各自完整的胆囊图像是其特征。两个胆囊大小可一致或不一致。 ③胆囊憩室 一般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囊壁局部向外突起,形成一个圆形的囊腔、大小约1cm,此囊与胆囊腔相通。憩室内常有小结石。 (2)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声像图特征:依据发生的部位不同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 胆总管局部膨大,呈囊状扩张,可为圆形、椭圆形、梭形,其内为液性暗区,后方有增强效应。囊内可以有结石征像,囊状扩张与近端胆管相通,较大的囊肿与远端胆管的关系常不易显示清楚。胆囊常被推移至腹前壁。 ②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 亦称卡路里病。囊肿沿左右肝管分布并与胆管相通,囊腔呈圆形或梭形液性暗区,有时可呈节段性或均匀性扩张。 ③胆总管与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可合并存在。 16.梗阻性黄疸有哪些原因?超声如何判定梗阻部位? (1)梗阻性黄疽的原因有:肝内胆管结石、肝脏肿瘤压迫肝内胆管、胆囊癌、胆管癌、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炎症、肝总管肿瘤、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肿瘤等。 超声依据胆道扩张来诊断梗阻性黄疽。当肝内小胆管与并行门脉形成平行管征,左右肝管内径>3mm,肝总管内径>6mm,胆总管内径>8mm,胆囊增大前后径>4mm时即提示胆道扩张。 (2)梗阻部位不同则超声表现不同: ①虽胆总管、肝总管正常,但左右肝管有两侧或一侧扩张,则提示肝内胆管阻塞。 ②仅有胆囊肿大,而肝内、肝外胆管正常,提示胆囊管阻塞或胆囊本身存在病变。 ③胆总管正常而肝内胆管或左右肝管扩张,提示胆总管上段肝门部有梗阻。 ④多数情况下,胆囊与胆总管的张力状态是一致的,如胆囊扩张则提示其下端梗阻,胆囊不大提示其上端胆道梗阻。 ⑤胆总管扩张是胆道下段梗阻的可靠佐证。 ⑥胆管、胰管均扩张,提示Vater壶腹水平的阻塞。 17.哪些原因可造成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改变?空腹超声检查胆囊不显示应考虑哪些可能? 造成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改变的原因有胆囊本身疾病和非胆囊性疾病两类。前者常见于急性胆囊炎。后者常见于低蛋白血症、肝硬化、慢性肾病、急性肝炎、右心衰竭等也可造成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 如超声检查技术正确,空腹时正常充盈的胆囊应易显示。胆囊不显示,应考虑以下可能:①慢性胆囊炎致胆囊萎缩,囊腔缩小或消失。②充满型胆囊结石。③实块型胆囊癌。④胆囊管水平以上胆管梗阻,胆囊未充盈。③胆囊内积气。多见于产气菌感染、消化道内瘘及胆系手术后。⑥胆囊先天性缺如或过小。⑦胆囊切除术后。⑧胆囊位置异常。
胰腺 概述 胰腺是体内与消化道相连的较大腺体之一,具有内、外分泌功能,其外分泌部产生的胰液,经胰管排入到十二指肠。
1、形态 胰腺呈长棱柱形,长度差异较大,约为12~25cm,宽约3~9cm,厚约1.5~3cm,重约70~100克。
2、位置 胰腺位于上腹部左季肋区的腹膜后间隙内,紧贴腹后壁,属于腹膜后器官。其平一、二腰椎高度,横跨脊柱。一般(几乎一半)胰头低于胰尾部。因此,我们在做胰腺长轴切面扫查时,应注意将探头向左上适当倾斜,与水平线略呈15~30&角。
3、毗邻 胰腺大体上可分为胰头、胰颈、胰体、胰尾四部分。 胰头是胰腺右侧端最大的部分,位于腹部中线偏右侧的十二指肠环内。胰头下部向左下方凸出成钩状,称为钩突。胆总管走行于胰头的背侧沟内,或穿行于胰头实质走向下方。肝固有动脉位于胰腺的上缘,胃十二指肠动脉走行于胰头的前部。 颈部为胰头和胰体间的移行部,较为短而窄。其位于腹部中线偏右侧,前方与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上部相邻。肠系膜上静脉走行于胰颈后面的浅沟内,与脾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主干。
胰体部位于腹部正中线偏左侧,腹主动脉位于其后方,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其下方。胰体后方无腹膜覆盖,从右到左直接与腹主动脉(AO)、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左侧肾上腺(AG)、左肾血管和左肾上极等相邻。脾静脉位于胰腺后方、腹主动脉前方,而肠系膜上动脉位于二者之间。脾静脉在声像图上的清晰显示,对于胰腺的定位和分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胰尾部为胰体向左侧延伸而形成,位于脾肾韧带内。因此,其解剖位置变异较大。胰尾一般可达脾门处,其后方与左肾上极和肾上腺相邻。脾静脉起自脾门,沿胰尾后方向右走行。脾动脉由胰体上缘斜行于胰尾前方,直达脾门处。
4、胰腺的解剖变异: (1)异位胰腺 胰腺组织可异位于任何内脏,如肠、胃、胆囊等。 (2)环状胰腺 多见于出生后第一年,胰腺环绕十二指肠第二段,并使其狭窄,从而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症状。 (3)胰腺分隔 由于胰腺在胚胎发育时出现异常,即腹胰和背胰原基未融合。从而导致胰腺有两个独立的胰管系统。 (4)副胰管开口异常 胰腺内与主胰管分开,副胰管从近侧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
胰腺的测量
目前关于正常胰腺的超声测值尚无统一的标准,多数作者以测量胰腺的厚度(前后径)为标准。具体方法: 一、胰头的测量 1.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头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下腔静脉的前方测量,测量一般不包括钩突。& 3.正常参考值(成人):≤2.5cm。
二、胰体的测量 1.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体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腹主动脉的前方垂直线进行测量。 3.正常参考值(成人):≤2.0cm。
三、胰尾的测量 1.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尾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腹主动脉的左缘或脊柱左缘进行测量。 3.正常参考值(成人):≤2.0cm。
常用标准切面 1、胰腺长轴切面 在上腹部沿胰腺长轴扫查(探头稍偏向左上方15~30&角),可获得胰腺长轴切面声像图。在此切面上,我们可见胰腺位于肝左叶和胃的后方,呈弧形稍凸向前方的条状实性稍强回声结构。近邻其后方为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SPV),呈无回声改变。脾静脉后方可见一椭圆形无回声结构,为肠系膜上动脉(SMA)横切面。下腔静脉(IVC)和腹主动脉(AO)分别位于胰腺的左、右后方,脊柱前方。
胰腺长轴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肝脏(Liver)、胰头(PaH)、胰体(PaB)、胰尾(PaT)、脾静脉(SPV)、下腔静脉(IVC)、肠系膜上动脉(SMA)、腹主动脉(AO)
上腹部横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肝脏(Liver)、胰头(PaH)、胰体(PaB)、胰管(PD)、胰尾(PaT)、下腔静脉(IVC)、脾静脉(SPV)、腹主动脉(AO)、肠系膜上动脉(SMA)
上腹部横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肝脏(Liver)、胰头(PaH)、胰体(PaB)、胰尾(PaT)、脾静脉(SPV)、下腔静脉(IVC)、肠系膜上动脉(SMA)、腹主动脉(AO)
上腹部横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胰周各主要解剖结构。SPV脾静脉 Pa胰腺 SMA肠系膜上动脉 AO腹主动脉 Spine脊柱 LKV左肾静脉 RKA右肾动脉 IVC下腔静脉
上腹部横切面,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胰周各主要解剖结构。SPV脾静脉SMA肠系膜上动脉 AO腹主动脉 LKV左肾静脉 IVC下腔静脉 RKA右肾动脉 SPA脾动脉
上腹部横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脊柱(Spine)、腹主动脉(AO)、腹腔干(CA)及其分支:脾动脉(SPA)和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CHA)
上腹部横切面,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胰周各主要解剖结构。SPV脾静脉SMA肠系膜上动脉 AO腹主动脉 LKV左肾静脉 IVC下腔静脉 RKA右肾动脉 SPA脾动脉 CA腹腔干
2、胰头短轴切面 在上腹部偏右侧沿下腔静脉长轴扫查,可显示胰头的短轴切面。在此切面上,胰头位于肝左叶之后,门静脉主干的前下方,下腔静脉的前方,呈椭圆形或类三角形的实性稍强回声结构。十二指肠上部位于胰头的前方,而下部位于胰头后方。因此,胰头在该切面上的显示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十二指肠内气体和内容物的干扰。(缺图)
3、胰颈短轴切面 在上腹部正中线附近沿肠系膜上静脉纵断扫查,可以显示胰颈的短轴切面声像图。在此图中,可见肠系膜上静脉位于下腔静脉前方,在胰颈后方与脾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胰颈及胰腺钩突分别在肠系膜上静脉的前方和后方。(缺图)
4、胰体短轴切面 在上腹部正中线偏左侧沿腹主动脉纵断扫查,可显示胰体的短轴切面声像图。胰体位于肝左叶(LL)和胃(Sto)的后方、腹主动脉的前方(腹侧),略呈三角形。在该切面上,还可以显示腹腔动脉以及其分支脾动脉、肝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胰体位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前方。在胰体的上后方可见小的圆形无回声区,为脾静脉横断面。左肾静脉在该切面上表现为狭长的的无回声结构,位于腹主动脉的前方,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下方。左肾静脉的下方可见十二指肠升部的横断面。(缺图)
5、胰尾断面图 由于胃肠道气体的干扰,胰尾的显示常常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来显示胰尾。 (1)仰卧位,经脊柱左侧缘纵切扫查有时能显示部分胰尾。 (2)仰卧位,沿腹主动脉长轴切面扫查,使超声束由胰体部向左侧胰尾区倾斜,以胰体为透声窗而显示胰尾。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左侧季肋区作冠状切面扫查,以脾脏和左肾作为透声窗来显示胰尾。 (3)侧卧位,于左肋间探查,以脾脏作为透声窗显示胰尾。但此办法因胃肠气体干扰的缘故,在胰尾的显示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故应用较少。 (4)俯卧位,从背部经左肾长轴切面作为透声窗进行扫查,可见胰尾位于左肾商标的腹侧和脾动、静脉的下方。在此声像图中正确识别脾动、静脉对胰尾的定位有很大的帮助。
上腹部长轴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肝脏(Liver)、胰腺(Pa)、脾静脉(SPV)、腹主动脉(AO)及其一分支:腹腔干(CA)
上腹部长轴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肝脏(Liver)、胰腺(Pa)、脾静脉(SPV)、腹主动脉(AO)及其一分支:肠系膜上动脉(SMA)
上腹部长轴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肝脏(Liver)、胰腺(Pa)、腹主动脉(AO)及其两个分支:腹腔干(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
上腹部长轴切面,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肝脏(Liver)及腹主动脉(AO)的两个重要分支:腹腔干(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
上腹部横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胰周各主要解剖结构。SPV脾静脉 Pa胰腺 SMA肠系膜上动脉 AO腹主动脉 Spine脊柱 LKV左肾静脉 RKA右肾动脉 IVC下腔静脉
右肾长轴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肝脏(Liver)、右肾(RK)及肾上腺(AG)
右肾长轴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肝脏(Liver)、右肾(RK)及肾上腺(AG),图中示右肾长径及前后径测值。
左肾长轴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脾脏(SP)、左肾(LK)及肾上腺(AG),图中示左肾长径及前后径测值。
脾脏 概述 脾脏位于左侧季肋区,相当于第9~11肋深面的左侧膈和胃之间,其长轴和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脾脏位于左膈下,胃、左肾、胰尾和结肠脾曲的外侧。脾脏的形态、大小存在较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呈卵圆形,表面光滑,膈面较为光滑,而脏面向内凹陷。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沿胰腺上缘左行,至脾门处分为六支小的分支动脉供应脾实质,呈锥形分布。在灰阶图像上,这些血管表现为细小的线样无回声。由于这些血管间缺乏足够的吻合支,所以脾脏容易发生梗死,而梗死灶多呈三角形。脾内静脉分支在脾门处汇合形成脾静脉,后者由胰腺后方向右走行,并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主干。
脾脏测值 1、脾长径 于左侧肋间脾脏斜切面上,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测量其上下极之间的距离,测量点应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正常参考值(m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0mm。
2、脾厚径 于左肋间脾脏斜切面上,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即与脾脏长径测量线垂直。正常参考值(m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5mm。
常用标准切面
1、左肋间斜切面 在此切面声像图上应显示脾脏的长轴断面,为脾脏长径和厚径测量的标准切面。在该切面上,脾脏呈典型的新月形,脾脏实质回声均质,可见进出脾脏的血管及相关结构。左侧膈肌位于脾脏上方,并紧贴于其上,为一弧形增强回声结构。胃、胰尾、左肾等结构位于脾脏内侧。
2、冠状切面 在该切面上应显示大部分脾脏实质、脾门、脾与左肾、肾上腺、胃等脏器的关系。
3、横切面 该切面上应显示胰体、胰尾及脾动脉、脾静脉、肾静脉及左侧肾上腺区等结构。
以上切面中,最常用的切面为左肋间斜切面,该切面为脾脏的最大切面,也是我们对脾脏进行测值的标准切面。其他切面作为脾脏常规扫查的补充切面,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
左肾长轴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脾脏(SP)、左肾(LK)及肾上腺(AG)
右肾长轴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肝脏(Liver)、右肾(RK)及肾上腺(AG)测值
左肾长轴切面,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左肾(LK)血流及脾脏(SP)
脾脏长轴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脾脏长径和厚度的测量。SP脾脏
下腹部横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膀胱(BL)及精囊腺(*)
下腹部横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膀胱(BL)及前列腺(PST)及其测值
下腹部横切面,二维成像显示膀胱(BL)及前列腺(PST)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400-1199330)
共有0人参与讨论
联系我们:400-1199330
青岛掌上医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声刀的正确手法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