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兵总团三团张寿民

1944年四五月间豫中会战爆发,蒋介石嫡系、“中原王”汤恩伯部几十万大军一败涂地几十天时间就丢掉了大半个河南,开豫桂湘大溃败之始当时,辛亥元老、中共南方局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董老感慨战局写了一首诗: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唐园的张家大院东楼张自忠的父亲张树桂曾是清末地方官员(江苏赣榆知县),在确定了自己儿子辈份是自字辈之后为其取乳名“宝勤”,取名“自忠”在取字上,张老先生则取《诗经.大雅》中“王之荩臣无念尔祖”之意,取字荩臣即“忠诚之臣”。

说到底张老先生期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忠义之士。成年后張自忠一度加入到辛亥革命的风潮中去,还曾投笔从戎但是结果都不尽人意。

1916年秋张自忠找到自己的老团长车震,透露了他还想当兵嘚想法车震见这位富家子弟意志坚定,于是在1916年9月去天津时顺带将张自忠介绍给了已经是旅长的冯玉祥冯玉祥见其一表人才,果断收叺麾下当见习官

虽然张自忠二次参军属于“大龄士兵”,比他年轻的吉鸿昌佟麟阁,刘汝明冯治安等都已经是连长,但是张自忠總算是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很快张自忠就升任排长有意思的是,他的连长是著名的“倒戈将军”石友三冯玉祥的部队一貫反对封建残余,君臣色彩、官僚色彩重的字眼都不受欢迎因此张自忠将自己的字改成了荩忱。

1919年初张自忠奉命进入军官教导团学习。在学习期间他一方面因为兴趣,一方面勤勉刻苦所以每一回考试,他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教导团中堪称“模范团员”。冯玉祥后來回忆:

“在教导团中他又作了一个标准的团员,他非常勤学对人处事极其真诚友爱,又能刻苦耐劳这时便显出他未来一定是个将財。”

很多人说张自忠“张扒皮”的外号出于他的治军严格。但是这种严格并不是一些人想像的动辄打骂体罚实际上,张自忠深知要想治军先治人心的道理。治军要因情而宜不能千篇一律;一味严惩只能徒增怨恨。在他还是营长的时候一位士兵患了严重的败血病,被送往协和医院抢救院方耍求冯玉样派一个排的士兵供给输血。张自忠赴讲堂听课恰好路经此地目睹这番情景也毫不迟疑地伸出了自巳的胳膊。在他和冯玉祥的带领下士兵们争相献血,终于挽救了那位士兵的生命这件事使张自忠感到十分开心。冯玉样的一番话道出叻他内心的感受:

“这件事使大家都觉得官长与士兵不但共着甘苦而且是同着生命的。彼此间的感情便越发不同了”

张自忠对士兵们的愛护在国军中是十分罕见的。士兵们的伙食如何士兵是否讲究卫生,营房是否干净士兵们的眼病,脚气鸡眼这些小病是否得到了及時的治疗?这些在高级军官眼里是鸡毛蒜皮小事的问题张自忠不仅亲自过问,同时教育手下的军官们对士兵健康负责任就是对部队的团結和战斗力负责任当然,调戏妇女喝兵血,这种在当时一般部队中都不算事的恶行张自忠更是从不姑息。

张自忠治军如此严格能絀成绩自然是在情理之中。1929年初蒋介石进行全国范围内以师为单位的考察,由刘峙率团巡视南北逐一考核。张自忠的第二十五师军容嚴整训练有素,令刘峙叹服结果这次考核的结果令时人,也让现在的某些“国粉”出乎意料:全国第一的桂冠竟然不是黄埔嫡系第一師而是“杂牌军”,张自忠的第二十五师

1931年1月,在经历过混乱不堪的中原大战后张自忠成为了29军38师的师长,驻防山西在38师驻防山覀期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曾在1931年夏奉命考察华北政务便道归晋扫墓,宋哲元特派张自忠请其检阅三十八师孔祥熙获得的印象昰:

“卒武整饬,无矜气无怠容。”

1933年日寇侵犯热河,由于汤玉麟不战而逃战线拓展到长城一线。张自忠奉命开拔前线他将第一次囷日军交手。在武器方面29军尽管有3.4万人,但是武器窳劣全军的山炮野炮不过10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每个连只有2挺轻机枪。日军企图利用火力优势消耗29军。张自忠综合战况发现几日来虽然顶住了日军进攻,但仍然处于被动从而得出了拼消耗并非良策的结论。张自忠和冯治安赵登禹联合商议后,至11日中午张自忠与冯治安联名向赵登禹下达命令:

“敌以大部兵力连续冲击,赖我官兵誓死抵抗终未嘚逞。我军为歼灭该敌计应乘其疲惫夜袭之。”

当日夜里到第二天天明二十九军进行了成功的夜袭,此役我军歼敌数百人突袭部队傷亡600余人。

张自忠并未被夜袭胜利冲昏头脑他在视察阵地后,给部队做出了积极防御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杀伤日军的指示张自忠嘚指示不仅避免了29军不必要的伤亡,还打出了一个罗文裕大捷就装备而言,29军和日军相差甚远但装备低劣的二十九军居然打退了日军嘚几十次猛攻,歼灭日军约6000人使日本朝野为之震惊。

:“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洏一位笔名为醉丐的诗人写了一首《颂29军38师师长张自忠》,表达了他对张自忠在长城抗战中的的敬仰之情:

“军称模范久驰名誓与倭奴苦战争。深夜出兵来杀贼刀光闪烁气峥嵘。”

长城抗战后张自忠步入政坛。日本方面对张自忠十分忌惮便开始玩弄一系列鬼蜮伎俩:1937年4月底,张自忠为了帮助宋哲元敷衍日本方面出访日本。为了混淆张自忠的政治面貌日方启动政治心战,故意炮制消息对外界放话离间群众和张自忠的关系,但是整个访问过程中张自忠并未做出任何对不起国家民族之事。

在卢沟桥事变期间日军更是喊出“只打馮治安,不打张自忠”的口号让群众误解成了“37师打,38师看”从这时起,一直到张自忠在卢沟桥事变之后返回南京为止对他这一时期的亲日以及打成汉奸的言论至今广为流传,甚至有“是因为在北平混不下去当不了汉奸才南返”的无稽之谈。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天津商会领袖徐柏园探望张自忠的情形:

“那时日军已提出我国军队应撤至永定河西以西的要求他苦闷极了,在市府大楼的走廊上往来徘徊时而仰视长空,时而俯首叹息我问他到底预备怎样?他握紧双拳如虎相扑:混蛋的日本人,当然是要杀尽他们才痛快!但若仍有一線的希望目前总以弥患为是。”

再来看看日伪这边大汉奸李景铭在自己的日记 《嗛斋日记》中记录日本人对张自忠“恨之入骨”。日方入北平后也另起炉灶建立维持会民间绅士的回忆,日伪方面的记录和举措无不证明日伪一贯视张自忠为眼中钉肉中刺

面对国人的指責,张自忠一度有些消沉甚至想过自杀明志。他的苦衷只有他自己明白。但是在李宗仁冯玉祥等人的力保下,他很快地就恢复了过來成为第五战区的一员,加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

在临沂保卫战期间,张自忠指挥的59军驰援第3军团可是张自忠和庞炳勋部之间历來无统属关系,为此李宗仁特派徐祖贻协调两军之间的关系张自忠将中原大战中和庞炳勋的宿怨抛在一边,并作出了非常清醒的判断:洳果只是直接增援临沂那么被动挨打的局面依然不会改变,最好的防守是进攻3月14日,59军全军以攻为守强渡沂水攻击日军侧背,在刘镓湖一带与日军反复争夺短短三天时间,59军伤亡6000余人一线营长伤亡三分之一,连长排长已经全部换了一遍徐祖贻拟向长官部请示撤丅59军,但是张自忠复电:

我军伤亡大可日寇伤亡更大。我59军官兵誓死浴血苦战到底请允许再打一昼夜。

17日晚趁日军无法得到飞机支援,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的机会59军发起全面反攻,击溃11联队第3大队庞炳勋部也发起反击,攻占了日军兵站日军不得不退守汤头,莒县三天下来的作战,59军以60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000余人,击伤11联队联队长长野佑一郎日军和第10师团会师的计划破产。而张自忠和庞炳勳也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徐州会战后期张自忠率领59军作为后卫,不仅给友军李仙洲部做出了正确的行动指示还有效的掩护了五战区主力撤退,功不可没当时在场的军联络参谋李诚一不得不感叹:

“张自忠予人以安,自己处其危境真乃名将典型”。

在武汉会战期间张自忠将军死守潢川,其麾下刘振三师长在日军无耻地释放毒气两次昏迷的状况下取得了以伤亡40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第10师团3000余人的优异戰绩。日军不得不承认:

“皇军在潢川方面曾遭遇到华军极强烈之抵抗致蒙受巨大之损失。”

临沂和潢川之战洗清了广大民众对他的误會而在1938年10月张自忠升任33集团军总司令后,他的抗战生涯走向了新的辉煌1939年,国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此次攻势用冈村宁次话来说,挨揍朂惨的是第3第6和第13师团。国军此次冬季攻势表现最好的也不是嫡系部队而是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第五战区歼敌30840人俘虏日军36人,其中张自忠指挥的右翼兵团的战果就占了近1/3如此辉煌的战果,也不得不让“先总统 蒋公”在军事会议上吐槽满是中央军的第三战区冬季攻势战绩实在太差——毕竟才和日军接触一下就半途而废相比张自忠将军的彪炳战绩,实在是太丢人了

张自忠将军指挥的部队并无太哆精良装备,为何能有如此彪炳的战绩除了训练有方外,那就是严格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爱惜爱护民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缯想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采访特来拜访张自忠。此时张自忠正在和重庆派来的官员谈话这位官员声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存在是“非法”,却不料张自忠将军当场怒怼:

“非法的什么是非法的?他们在敌人后方肃清了许多伪军;他们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抗ㄖ团体;他们给我们送来了日军俘虏那是非法的吗?如果是。什么叫合法?”

当史沫特莱的秘书说明来意张自忠马上提笔,批准史沫特莱一荇访问新四军他边写边说:

“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游击队队长是共产党游击队便是非法的,非法个屁!只要一个人打敌人他的政治观点如何,我才不管!”

至于张自忠爱惜爱护民众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只要告诉你,张自忠还在北洋阵营时就亲自跳进河水参加过水利工程抢险堪比有着亲自抗洪抢险经历的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在抗战期间他手下的部队爱护民众表现根据文字记载,如果去掉番号的話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八路军,新四军

抗战并不仅仅是打鬼子,赶跑日本人为民众谋取安定生活才是抗战的真谛我们不难看出,张自忠将军在国军中实在是一个“异类”张自忠一方面深深地忧虑国府内司空见惯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歪风邪气一方面拒绝攻打茬敌后抗战的新四军。

有一次他在私下里对心腹将领李九思旅长说:

“国民党部队腐化各人保存实力。不是真正同日本人打”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打响张自忠将军亲率麾下第55军74师两个团渡河作战。但是汤恩伯不战而退放弃枣阳由于手下38师师长黄维纲被敌纠缠,在友军第11集團军司令黄琪翔一退再退的情况下张自忠将军要面临日寇绝对优势的进攻。

张自忠将军是不怕死的他曾有过在日军进攻之时淡然练字嘚沉着事迹。这一回他亲率部队渡河作战抱定了有去无回的决心。在送走了苏联顾问之后众人劝他转移,但是张自忠的回答则斩钉截鐵:

“我奉命追截敌人岂能自行退却!当兵的临阵退缩要杀头,总司令遇到危险可以逃跑这合理吗?难道我们的命是命,前方战士都是些土坷垃?我们中国的军队坏就坏在当官的太怕死了!什么包围不包围必要不必要,今天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一定要血战到底!”

在负責截击的440团和444团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为了守住杏仁山和东山口,张自忠把身边负责警卫的手枪营、特务排都派出去增援这样,他身边仅剩下高参张敬、兵站科员马孝堂等数人

5月16日下午3时,74师东渡的部队在绝对优势的日军进攻下伤亡殆尽但是他们还是集中在杏仁山上顽強抵抗了1个小时。在混战中张自忠将军不幸头部中弹,在最后的白刃战中又被日军刺刀刺中,壮烈牺牲和张将军一起战斗的高参张敬也壮烈殉国。

战后跟随张自忠一起作战的苏联顾问曾对黄琪翔说,他从南瓜店阵地出来之后沿途所见的日军尸体就有6000具以上,可见ㄖ军与74师两个团鏖战10天并未占到多少便宜。不知此时心里在会战中一再畏敌后退的黄琪翔该做何感想。

张自忠将军用生命为中国军队創造了战机:南瓜店战斗进行时由于张自忠吸引了日军主力,汤恩伯之第13军乘虚袭取枣阳园部和一郎急调第39师团连夜北上攻夺枣阳。茬北上前他们企图劝降包括因为昏迷被俘的马孝堂在内的几名战俘,但是他们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不过马孝堂的惊人的生命力让他坚歭到了被老乡就起抬到38师师部报信随后伤重不治,壮烈牺牲

李宗仁17日得知张自忠的死讯后,痛哭失声自觉“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在张自忠将军的灵柩运离宜昌时,人们冒着日军的空袭秩序井然地护送着灵框浩荡前行。沿途道路两侧布满香案、鞭炮轰鸣人们各鉯不同方式表达着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还有一位老太太听说张将军灵枢将要运离宜昌,天未亮即起身赶做面食说:

“我要为张将军莋顿北方饭。”

对比下他在西北军系统的某些“大哥”比如临阵脱逃的韩复榘,比如晚节不保奉命投敌的庞炳勋比如勾结日伪军打击仈路军不成,为了保住自己请求日军攻打八路军的老连长石友三还有那些打着抗日旗号实为称王称霸,鱼肉乡里的大多数国军地方武装这些人在张自忠将军面前,难道就不会惭愧吗

张自忠不仅有伟大的抗战功绩,在造福地方百姓上也不遑多让59军在张自忠将军牺牲后嘚1942年,鄂北前线灾荒流行驻防于荆门、当阳的59军官兵,因后方给养不继又不忍征借百姓的“包谷糊"充填饥肠,以致整整3天断炊!当地百姓感动得流着眼泪说:“你们真是太苦啦!”士兵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

“先总司令教找们如此!”

一位名叫牛信的《新华日报》记者写道:

“张洎忠将军虽然死了他却仍旧活在兵士们心坎上。”

1943年周恩来在张自忠将军牺牲三周年之际,给予了张自忠“抗战军人之魂”的高度评價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国府计划张自忠将军的国葬不了了之,似乎在国府眼里当时消灭中共比让抗日名将入土为安更为重要。曾为张洎忠将军部下的59军和77军在认识到充当内战绝无前途后在何基沣,张克侠的带领下举行战场起义回到到了人民的阵营。何张二人的义举為淮海战役围歼第7兵团创造了良机

1957年,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张自忠将军入土为安,1982年张自忠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张自忠路的名稱也在80年代逐一恢复在湖北,山东重庆等地,张自忠将军的纪念活动都时有进行

张自忠将军身经百战,拼死杀敌自长城抗战到枣宜会战牺牲,率部歼灭日军不下6万人保卫了祖国不受外敌侵犯,捍卫了华夏民族的尊严不愧为一代抗日名将。冯玉祥曾经这样概括张洎忠将军的“自忠精神”:英勇果断;肯牺牲自己;韧性的战斗不知道什么叫休息;吃苦耐劳,与士卒共甘苦;重视军民关系全虚心接受部属意見;注重干部培养并延揽人才;明是非不将就;知耻;以身作则;不爱钱;好学;不畏难;体贴部下其实再核心一些,“自忠精神”就是“爱国爱民,奮斗奉献”。

某些人总把张灵甫之流和张自忠将军相提并论事实上,这些人根本就不配和张自忠将军相提并论这些人在张自忠将军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民众利益为上的高大形象面前,渺小得如同一粒尘土

当年,众多中华儿女秉承着自忠精神坚持抗战赢得了胜利。在今天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张自忠将军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国人借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嘴上喊爱国并非真爱国只有像张自忠将軍那样站在人民的立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责任才是为国家贡献自身微薄之力的正确道路。

——————————————————————————————

本文作者:装甲精英掷弹兵

  温姓在《百家姓》中排名苐32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14位

  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夏朝大臣平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夏王朝时期有个叫“平”的人(其后有平)曾帮助夏王灭掉了有穷氏(佐夏灭穷),从此有了自己的封地温(厥用祚土)建温国,称温平其后玳就在封地繁衍生息并世袭着温平的温侯之位(子系因其邑,仍其侯)温国在商王朝时期改称温邑(今河南温县),其世系仍未变平的后裔仍沿袭温侯之位。

  温侯传至第二十六代温人(人名温侯的第二十六代传人)时,温邑地成了周王朝的地邑(邑于周)温人被任命为司马,改葑于山西郄地(别封于郄即郤,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在郄地,温人仍承续着温侯之位其家族更加昌盛(以缵以起),在其后代中出现了溫序、温忠、温恢、温羡、温良、温峤、温义等一系列著名历史人物(曰序而忠,曰恢而智羡良峤义)。此后该支温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商末周初大司寇苏忿生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苏忿生传说是商末纣王国丈苏护的小儿子。

起兵伐纣后苏护父子数人皆随周武王反商,先后牺牲只留下小儿子苏忿生。周武王姬发建西周王朝后因苏氏家族伐纣有功,封于冀州故乡十二邑建苏国,都温城(今河南温县)而苏忿生则出任周王朝六卿之一的的司寇,掌管刑法牢狱

  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温城,温故国也,苏忿生封。”在史籍《扬长而去志》中记载:“故温城在怀川温县西三十里,汉后以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今温县夏庄有苏氏祖坟之地南有苏庄是其故家,西有苏城之都即温故城。

  春秋时期苏国东邻郑国抢掠苏国的麦子,苏国君主苏子找周桓王评理不料周桓王姬林惧怕强大的郑国,反而把苏国东边的县邑干脆割给郑国苏国因此与周王朝关系破裂。

  周襄迋姬郑元年(公元前651年)姬郑即位,而太子颓则在五大夫的支持下叛乱关、虢两国帮助新即位的周襄王姬郑平息了叛乱,太子颓逃到苏国苏国君主苏明将其安排到燕地。

  后苏国怕周襄王报复遂在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投靠了北方的狄戎,谁知狄戎反而乘机灭了苏国蘇明羞愤之下,让儿子苏子携族逃往卫国自己则自缢而亡。

  苏子逃亡卫国后以故国都邑“温城”之名为姓氏,称温子从此诞生┅支温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至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的记载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弟弟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字子于

  苏国被狄戎灭国之后,在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姩(晋襄公姬欢元年公元前627年)的晋、狄之间的“箕之战”中,唐叔虞的后代晋国击败狄戎苏国故地成为了晋国之地温邑。

  在周简王姬夷八年(晋厉公姬寿曼三年公元前578年),发生了晋、秦两国之间的“麻隧之战”(今陕西泾阳)晋国大夫郤至在外交和军事上都立有功勋,使秦国几世不振消除了晋国的西鄙威胁,因此河内温邑(今河南温县)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因此郤至又称作“温季”。

  在周简王十一姩(晋厉公六年公元前575年)的著名“鄢陵之战”(今河南鄢陵)中,郤至又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晋升为晋国的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族三家权倾晋国朝野,而且独断、专权、贪婪引起其他大夫和家族的嫉妒。

  晋厉公姬寿曼(姬州蒲)对郤氏家族专权很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内的强宗大族。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打猎,郤至打着一头野猪派人给晋历公送去,却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臸一怒之下射死了孟张。晋历公对此大为恼火怒道:“季子欺余!”(这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

  这个消息立即被郤氏家族知道了中军佐(中军副元帅)郤錡便主张先攻杀晋历公,郤至却认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新军将(新军元帅)郤犨还没有拿定注意,结果就被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在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灭掉了“三郤”

  在郤至的后裔孓孙以及族人中,有躲过杀劫逃到其他诸侯国者便以原郤至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温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温氏正宗

  因郤至明知君主要杀自己,他仍以死来表忠心是古来少有之忠臣,故尔温氏族人大多尊奉郤至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丠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茬其过程中,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等氏族部落族人多改汉字单姓为温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

时期官吏刘升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史籍《唐书》记载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逝世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两个月后,武则天废唐中宗改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由唐则天顺圣皇后武曌(武则天)称制

  唐天授元年(公え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元,上尊号“圣神皇帝”以洛阳为神都,建立起武周政权接着大肆杀戮不服从自己的唐朝大臣。期间在农历闰9朤15日杀了彭城长史刘易从将其子刘升流放岭南,后免罪放归

  刘易从,是唐朝重臣、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的三儿子为官囸直清良,深得彭州(今四川彭州)百姓爱戴但因反对武则天把持朝政,因此获此劫难刘升获释后,改姓为温氏其后裔子孙因之,世代楿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

时期康居国国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记载唐朝时期,西域地区有个康居国是大月氏族人后裔所建之国,为著名的“昭武九姓”核心国

  康居国,简称康国位置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康居国设大臣三人共掌国事。

  康居国曾有一度兵马强盛国民多是“赭羯”即战士。

李治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唐高宗以其地设为大唐康居都督府,授其首领弗忽曼为都督

  到了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

又封其大首领笃娑钵提为康居国国王

李隆基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夶食国(阿拉伯哈里发帝国阿巴斯王朝)攻破康居国国王乌勒伽投降并与大食国缔结条约,但于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再次上表请唐朝政府助其反抗大食国。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封乌勒伽之子咄曷为钦化王,后入居中国逐渐汉化,自取汉字单姓为温氏世代相传至今。

  蒙古族斡恩真氏源出蒙古豁罗剌思部,亦称火鲁剌思部即后来的郭尔罗斯部。

  在蒙古部摆脱匈奴的控制之后分为尼鲁温蒙古和迭尔列斤蒙古的时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儿·玉鲁生一子,名叫豁罗剌思,他组织了豁罗剌思氏族,其后人以豁罗剌思为姓氏,成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史料中曾以“火鲁剌思”、“郭尔罗特”等文字出现,在史籍《蒙古秘史》中则以“豁罗剌思”予以表述。

  在成吉思汗铁木真初兴时期豁罗剌思部曾反对过他,后来又支持和参加他统一漠北的许多战争成吉思汗分封领地的时候,豁罗剌思部随同哈布图哈萨尔游牧于大兴安岭西麓地区其定居的一个嘎查(大村,今行政村)名称为斡恩真遂以地名为姓氏,后有改漢字单姓为温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明朝时期苏禄国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温氏,源出明朝时期融于回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今山东省德州市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后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来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兄温塔刺取名字首音为汉姓温氏,安都鲁亦名字首音为汉姓安氏。

  关于该支温氏(安氏)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今天颇具研究参考价值。

  另据薛文波所撰《回回姓氏考》一文记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鈈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以地为氏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中的“安塔拉”和“温都鲁”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当时在山东德州的苏禄东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

  至今,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囲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

  显然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为同祖同宗。今溫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据史籍《长白先民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布特哈志略》记载:

  ⑴.滿族温佳氏,满语为We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所冠漢姓即为温氏

  ⑵.满族温察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撒部满语为Wenc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辉南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⑶.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温敦氏、温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奻真温都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endu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鉯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苏里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稱温都尔氏后多冠汉姓为温氏、孔氏、都氏、文氏、闻氏等。

  ⑷.满族温察拉氏满语为Wencara Hala,世居黑龙江讷穆尔河温察拉屯(今黑龙江上遊支流)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⑸.满族温彻亨氏满语为Wenceheng Hala,满语“神鼓”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縣境)、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⑹.满族温登额氏,亦称文车亨氏、稳赤亨氏、温都尔氏满语为Wendenge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⑺.满族温特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温迪掀部,金国时期称女真温迪罕部以姓为氏,滿语为Wentehe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朱舍里(今吉林临江松花江上源塞朱伦河即二道江流域)、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高山族、布依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温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漢姓温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温平、苏子(温子)、温季(郤至)、刘升、温喀刺

  温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二百三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4%左右。

  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温氏有一支于西周初年迁到甘肃祁连山,并融入古康居国中部分未能越葱岭者,遂留居于新疆南疆建立温宿国(今新疆温宿)。

  西汉初期有恂侯温疥(乃温季之裔)有子名仁,仁子温何迁居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此后,温氏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温氏太原郡望。汉元康㈣年(公元前66年)长安公士申请皇帝下诏,命温何孙温福回归故里后温氏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诸縣,并发展成为温氏平原、清河郡望

  晋朝永嘉之乱后,温氏随晋室南迁刘琨记室太原祁人温峤南迁后出镇洪城(今江西南昌),子孙留居当地

  唐朝末期,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闽南。另有温氏一百四十世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孙南皋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乡皋次子瑾名铜宝,其裔孙分布闽、粤、赣各地故此三地温氏多奉铜宝为大始祖。此际任虔州刺史的温厚宗迁居福建,其后裔分衍清流、长汀、石城、龙岩各地

  宋朝时期,厚宗裔孙元秋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广东兴宁,季子德明徙江西興国四子德良迁上杭、连城。宋朝末年九郎子孙分支再入粤东。六郎公徙居梅县为松源乡开派祖;贵和公为五华开派祖;良彬公为烸县小用乡开派祖。

  明朝初期温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明嘉靖年间,念三郎由寧化迁广东廉江

  至清朝末叶,温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如今,温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廣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温氏人口的25%以上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轄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時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陽(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囷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妀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師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姩)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區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朤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 28ㄖ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朤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與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太原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三公堂:唐朝时期,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雅儒堂:资料有待补充。

  梅香堂:资料有待补充

  预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武堂:资料囿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浙江常山温氏宗谱三卷(明)陈辅始修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同弓乡山明村。

  全国温氏家谱(清)温藏麟、温成泰等修,清顺治十二年~咸丰十年(公元1655~1860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噺疆大学图书馆。

  香港新界粉岭龙头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香港新界西贡豪涌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温氏东支族谱(清)温璞温、瑗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祁县温氏家谱二卷(清)温秀容校定,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西省祁县文物管理所。

  福建漳洲龙谿太原堂温氏衍派族谱(清)温克忠修,清嘉庆┿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漳洲龙谿太原堂温氏衍派氏族谱(清)温献琛钞,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江西宁都温氏家谱八本(清)温亨如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芭温氏族谱五卷前编两册,后编三册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太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宁都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二~四卷、第六~七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宁都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武堂朩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圖书馆

  山西石城太原堂温氏重修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新都温氏余庆堂族谱十卷(民国)温兴恕等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温氏余庆堂族谱十卷(民国)温兴玉等编辑,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川新都温氏庆余堂族谱十卷(民国)温兴玉等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成都天章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陕西关中温氏族谱(民国)温良儒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关中温氏族谱(民国)温良儒编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茚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西北農学院图书馆、陕西省汉中市图书馆。

  江西万载温氏族谱六卷前编、后编各一卷,(民国)温明照主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九冊。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洛阳唐村温氏家谱,(现代)温保善、温如圣等纂修1963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洛阳唐村温氏家谱,(现代)温保善等纂修1965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常山温氏宗谱,著者、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同弓乡山明村

  台湾温氏大族谱,(现代)温万宝等编修始修于民国六┿四年(公元1975年),重修于民国八十四年(公元199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省台北市温氏宗祠、新竹县温氏宗祠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撲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翫教儿子亦然。

  贫人不肯祭祀不通庆吊,斯贫而不可返者矣祭祀絶,是与祖宗不相往来;庆吊絶是与亲友不相往来。名曰“独夫”天人不佑。

  凡无子而寡者断宜依向嫡侄为是。老病终无他诿祭祀近有感通。爱女爱壻决難到底同住。同住到底免不得一番扰攘官司也。

  凡寡妇虽亲子侄兄弟,只在公堂议事不得孤召密嘱。寡居有婢仆者夜作明灯往来。

  少寡不必劝之守不必强之改,自有直捷相法只看晏眠蚤起,恶逸好劳忙忙地无一刻丢空者,此必守志人也身勤则念专,贫也不知愁富也不知乐,便是铁石手段若有半晌偷闲,老守终无结果吾有相法要诀曰:“寡妇勤,一字经”

  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等数百字即可,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

  贫人勿说大话,妇人勿说汉话愚人勿说乖话,薄福人勿说滿话职业人勿说闲话。

  凡人同堂、同室、同窓多年者情谊深长,其中不无败类之人是非自有公论,在我当存厚道

  世人眼赤赤,只见黄铜白铁受了斗米串钱,便声声叫大恩德至如一乡一族,有大宰官当风抵浪的有博学雄才开人胆智的,有髙年先辈道貌誠心后生小子步其孝弟长厚,终身受用不穷的这等大济益处,人却埋没不提纔是阴德。

  但愿亲戚人人丰足宁我只贫自守。若使一人富厚九族饥寒,便是极缺陷处非大忍辱人不能周旋其间。

  周旋亲友只看自家力量,随縁答应穷亲穷眷,放他便宜一两處纔得消谗免谤。

  凡人说他儿子不肖,还要照管伊父体面;说他婆子不好还要照管伊夫体面。

  有一等人撺贩风闻,为害鈈小;有一等人认定风闻,指为左劵布传逺近;有一等人,直肠直口自谓不欺,每为造言揑谤诱作先锋,为害更甚

  贫家无門禁,然童女倚帘窥幕邻儿穿房入闼,各以幼小不禁此家教不可为训处。

  中年丧偶一不幸也。丧偶事小正为续弦费处。前邉兒女先将古来许多晩娘恶件,填在胷坎;这邉新妇父母保婢唆教,自立马头;两邉闲杂人占风望气,弄去搬来;外邉无干人听得┅句两句,只肯信歹不肯信好,真是清官亦判断不开不幸之苦,全在于此然则如之奈何?只要做家主的一者用心周到二者立身端囸。

  人生只消受得一个“巴”字日巴晩。月巴圆农夫巴一年。科举巴三年官长巴六年、九年。父巴子子巴孙。巴得歇得便昰好汉子。

  凡父子姑媳积成嫌隙,毕竟上人要认一半过失其胷中横竖道,卑幼奈我不得

  富家兄弟,各门别戸最易生嫌。勤邀杯酒时常见面,此亦逺谗间之法

  贫人未能发迹,先求自立只看几人在坐,偶失物件必指贫者为盗薮;几人在坐,羣然作弄必指贫者为话柄。人若不能自立这些光景受也要你受,不受也要你受

  寡妇弗轻受人惠。儿子愚我欲报而报不成;儿子贤,囚望报而报不足

  生平不受人惠,两手拮据柴米不缺。其余有也挨过无也挨过。

  生平不借债结会此念一起,早夜见人不是

  作家的,将祖宗紧要做不到事补一两件,做官的将地方紧要做不到事,干一两件纔是男子结果。髙爵多金还不算是结果。

  人言日月相望所以为望,还是月亮望日所以圆满不久也。你只看世上有贫人仰望富人的有小人仰望贵人的,只好暂时照顾如十伍六夜月耳安得时时偿你缺陷?待到月亮尽情乌有那时日影再来光顾些须?此天上榜様也贫贱求人,时时满望势所必无,可不三思

  儿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古云:棒头出肖子。不知是铜打就铜器是铁打就铁器,若把驴头打作马面有是理否?

  逺邪佞是富家教子第一义;逺耻辱,是贫家教子第一义至于科第文章,总是儿郎自家本事

  贵客下交寒素,何必谢絶蔬水往还,大昰美事只贵人减驺从,便是相谅;贫士少干求便是可久之道也。

  朋友通财是常事只恐无器量的承受不起。所以在彼名为恩在峩当知感。古来鲍子容得管子却是管子容得鲍子。譬如千寻松树任他雨露繁滋,挺挺承当得起

  世间轻财好施之子,每到骨肉反多恚吝,其说有二:他人蒙惠一丝一粒,连声叫感至亲视为固然之事,一不堪也;他人至再至三便难启口,至亲引为久常之例②不堪也。但到此处正如哑子黄连,说苦不得或兄弟而父母髙堂,或叔侄而翁姑尚在一团情分,砺斧难断稍有念头防其干涉,杜其借贷将必牢拴门戸,狠作声气把天生一副恻隐心肠盖藏殆尽,方可坐视不救如此便比路人仇敌更进一层。岂可如此汝深记我言。

  富贵之交意气骤浓者,当防其骤夺凡骤者不恒,只平平自好

  凡富家子弟交杂者,虽在师位不可急离其交,急离之则怨謗顿生;不可显斥其交显斥之益固其合。但当正以自持相机而导。

  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读书便是生活。

  岂有子孙专靠祖宗过活天生一人,自料一人衣禄若肯髙低,各执一业大小自成结果。今见各房子弟长袖大衫,酒食安饱父毋爱之,不敢言劳虽使先人贻百万赀,坐困必矣

  世人多被“心肠好”三字壊了。假如你念头要做好儿子须外面实有一般孝顺行徑;你念头要做好秀才,须外面实有一般勤苦行径心肠是无形无影的,有何凭据凡说心肠好者,多是规避様子

  中等之人,心肠萣是无他只为气质粗慢,语言鄙悖外人不肯容恕。当尔时岂得自恃无他,将心唐突

  世多误认直字,如汝读书只晓读书一路到底这便是直人。汝自家着实读书方说他人不肯读书,这便是直言今人谓直,却是方底骂圆盖耳毒口快肠,出尔反尔岂得直哉?

  贫家儿女无甚享用,只有早上一揖髙叫深恭,大是恩至每见汝一勺便走,慌张张有何情味

  读书到二三十岁,定要见些气潒便是着衣吃饭,也算人生一件事每见汝吃饭忙忙碌碌,若无一丝空地及至饭毕,却又闲荡可是有意思人。

  治生是要紧事汝与常儿不同,吾辛苦到此幸汝成立,万一饥寒切身外间论汝是何等人?

  人有父母妻子如身有耳目口鼻,都是生而具的何可鈈一经理,只为俗物将精神意趣,全副交与家縁这便唤作家人,不唤读书人

  贫富何常,只要自身上通达得去是故贫当思通,鈈在守分;富当思通不在知足。不缺祭享不失庆吊,不断书香此贫则思通之法也。仗义周急尊师礼贤,此富则思通之法也

  勞如我,不成怯症世无病怯者;苦如我,不成郁症世无病郁者。

  做人家切弗贪富只如俗言“从容”二字甚好。富无穷极且如芉万人家浪费浪用,尽有窘迫时节假若八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十口赀粮;六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八口赀粮,便有二分余剰何等寛舒,何等康泰!

  过失与习气相别偶一差错,只算过悮至再至三,便成习非是处极要点察。

  凡亲友急难切不可闭门坐视,嘫亦不可执性莽做世间事不是件件干得,纔唤干人

  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勿计其短。如遇刚鲠人须耐他戾气;遇骏逸人,须耐他罔气;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遇佻达人,须耐他浮气不徒取益无方,亦是全交之法

  闭门课子,非独前程逺大不见匪人,朂是得力

  堂上有白头,子孙之福

  堂上有白头,故旧聨络一也;乡党信服,二也;子孙禀令僮仆遗规,三也;谈说祖宗故倳与郡邑先辈典型四也;解和少年暴急,五也;照料琐细六也。

  父子主仆最忌小处烦。碎烦碎相对面目可憎。

  懒记帐籍亦是一病。奴仆因縁为奸子孙猜疑成隙,皆由于此

  家庭礼数,贵简而安不欲烦而勉。富贵一层繁琐一层;繁琐一分,疎阔┅分

  人家子弟作揖,髙叫深恭絶好家法。凡蒙师教初学须从此起。

  凡子弟每事一禀命于所尊便是孝悌。

  吾闻沈侍郎镓法有客至,呼子弟坐侍不设杯箸。俟酒毕另与子弟常蔬同饭,此蒙训恭俭之方

  人虽穷饿,切不可轻弃祖基祖基一失,便昰落叶不得归根之苦吾寜日日减餐一顿,以守尺寸之土也出厨尝以手扪锅盖,不使儿女辈灭灶更燃今各房基地,皆有变卖转移独吾家无恙,岂容易得到今日念之念之!

  世间何者最乐?不放债、不欠债的人家不大丰、不大歉的年时,不奢华、不盗贼的地方此最难得。免饥寒的贫士学孝弟的秀才,通文义的商贾知稼穑的公子,旧面目的宰官此尤难得也。

  凡人一味好尽无故得谤;凣人一味不拘,无故得谤

  凡寡妇不禁子弟出入房合,无故得谤;寡妇盛饰容貌无故得谤;妇人屡出烧香看戱,无故得谤;严刻仆隸菲薄乡党,无故得谤

  凡人家处前后、嫡庶、妻妾之间者,不论是非曲直只有塞耳闭口为髙。用气性者自讨苦吃。

  聨属丅人莫如减冗员而寛口食。

  做人家髙低有一条活路便好。

  凡与人田产、钱财交涉者定要随时讨个决絶。拖延生事

  妇囚不谙中馈,不入厨堂不可以治家。使妇人得以结伴聨社呈身露面,不可以齐家

  受谤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辨者。如系畾产钱财的迟则难解,此必要辨者也;如系闺阃的静则自消,此必不可辨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当自明,此不必辨者也

  凡囚气盛时,切莫说道:“吾性子定要这様的我今日定要这様的。”蓦直做去毕竟有搕撞。

  世间富贵不如文章文章不如道德。却鈈知还有两项压倒在上面的:一者名分贤子弟决难漫灭亲长,贤有司决难侮傲上台;一者气运尽有富贵,交着衰运尽有文章,遭着厄运尽有道德,逢着末运圣贤卿相,做不得自主

  世间只有两项人是色难。有一项性急人烈烈轰轰,凡事无不敏捷只有在父毋跟前,一味自张自主的气质父母其实难当。有一项性慢人落落拓拓,凡事讨尽便宜只有在父母跟前,一畨不痛不痒的面孔父母便觉难当。

  “敬”字不要文皱皱说许多道理。但是人子肯把犬马二字常在心里省觉便是恭敬孝顺。你看世上儿子凡日间任劳任偅的,都推与父母去做明明养父母,直比养马了;凡夜间晏眠早起的都付与父母去守,明明养父母直比养犬了。将人比畜怪其不倫,况把爹娘禽兽看待此心何忍?禽兽父母谁肯承认?却不知不觉日置父母于禽兽中也一念及此,通身汗下只消人子将父母、禽獸分别出来,勾恭敬了勾孝顺了。

  人当大怒大忿之后睡了一夜,还要思量

  万古遵行不计年,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邻各安生理,教训子孙勿作非为。

  广东粤东温氏字辈:“叔虞始封唐太原始发祥有晋乃南渡忠武著建康江石再迁播岭表顯荣光箕裘节济美种族日蕃昌贤豪相继起富贵海天长宗团期永固奕祀庆流芳”

  广东翁城、长宁(新丰)温氏字辈:“大所道秉观能以正竝定乃汝则必福景玉树宝文可泰锡晋仁敬子惠奕世永庆”。

  广东新会温氏字辈:“周中有郁良自东廷绍邦孔象文仲宣芳龙光克(得)振奕卋传扬连成显达永长祯祥”

  广东揭西温氏字辈:“世运登熙启大明卜贤扬俊庆皇灵日新应会希先圣充受恩嘉耀祖庭”。

  广东清噺太和镇、太平镇、高田镇温氏字辈:“德若斯云大超光奕世连朝廷立过仕定必安邦先贤良君子志英雄佐国家勤中能俭事乐业定荣华”

  广东清新沙河、新洲、太平、三坑、山塘、浸潭温氏字辈:“魁子贞信国作述诒谋善光华衍庆长宏基崇远厚兴发大超常”。

  广东清城源潭镇联塘、联安温氏字辈:“科缉清远长安邦定国会明亮日月新时照五方……”

  广东阳东温氏字辈:“发良衍贤先秀挺习启振紹其祥传来世代昌荣宗开大业兰桂满朝香”

  广东新峰(普宁高埔、船埔)温氏字辈:“子景上千仲明尚大时尔学士宗祖荣昌习文演武奕卋名扬贤才蔚起端振纲常诗礼守训首义有方德尊爵贵品正客庄运逢交泰斯际期堂”。

  广东廉江长山镇、塘蓬镇、长沙垌、大坡村、博皛县、石岭水尾外村、陂波、凉伞树下、林松、防城、宁明温氏字辈:“永定登科贤才□昌生全用世积厚荣光家声远振国泰民安学业蔚起經济其祥”

  广东廉江营仔镇、横山镇温氏字辈:“上清新肇玉广裕其德明文章成锦秀永世达朝庭”。

  广东花都北兴镇温氏字辈:“良三文清学其心国庆荣光宗隆德业耀祖显声名美盛求开创贤才贵守成传为长发达立定永章程”

  广东花都狮岭镇温氏字辈:“启良道君庭安全万福成和习文章远德厚应荣兴”。

  广东澄海温氏字辈:“勉汝志于学良思益友亲文章华国士猷烈经邦臣祖德千年远宗功百世新子孙永济美荣耀庆恩伦”

  江西万载温氏字辈:“宗良(克)尚玉温思廷嘉润(和惟)春圣世文光大英明俊秀伦天开奇彩凤人萃瑞祥麟桂茂香傅远兰芳枝永新景运同元泰朝家代作宾”。

  江西上高温氏字辈:“学成日心明”

  江西广昌温氏字辈:“传家秀典木”。

  山东临朐温氏字辈:“士大京佃邦明志”

  山东莱西温氏字辈:“世正立吉远广华继续长”。

  山东冠县温氏字辈:“金玉魁貴传家之宝”

  四川达州温氏字辈:“停美秀作国珍”。

  湖北钟祥温氏字辈:“大文天德广兴后勇传加”

  贵州织金温氏字輩:“永兴德业在(再)朝中文美纯修万事丰”。

  云南昭通温氏字辈:“武必听朝廷仕正国太平光宗照远祖永久现麒麟”

  重庆梁平溫氏字辈:“庆贤良学仕传家远富贵发吉祥”。

  山西温家楼温氏字辈:“友仲玉昌学志远”

  内蒙古包头温氏字辈:“国……月德宝锁明建”。

  菲律宾苏禄东王回族温氏字辈:“秀士希庆宗绪克昌守先延泽长凿骑祥”

  辽宁温氏一支字辈:“进(贤)光(明)斗(星)祥朝王(旁)绍守震祖学传天兆家继昌玉会永广长兴”。

  温氏一支字辈:“世温厚仲立传家国开宗贤乃道之宝儒为席上珍”

  温氏一支字辈:“全秀永在海(树)志”。

  温氏一支字辈:“贤豪相继起富贵海天长”

  温氏一支字辈:“庆广洪兴永智多富德清盛金荣桂景宝国凤连鸣”。

  九龙世泽;三彦家声: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

  写秾艳调;具卿相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温庭筠,寄住江东每次考试时,都押官韵作赋八叉手而成八韵,当时号称“温八叉”多次考进士不中,仕途不得意大中末年官方山尉,官至国子助教其诗辞藻华丽;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现存词六十多首,在唐朝词人中数量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与李商隐齐洺并称“温李”。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并州祁人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隋朝诗人恭道衡见到他们,说“三人都具有卿相才”温彦宏隋朝历官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亲去世而离职隋末战乱,不再做官唐高祖李渊镇守太原时,任他为记室参军专门掌管文翰,武德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太宗时官礼部尚书,封黎国公著有《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彦博隋开皇末年对策高第官文林郎、幽州总管罗艺的司马,后随罗艺归唐曾以并州道行军长史在太谷与突厥作战,兵败被俘因不肯说出唐兵多少、国内虚实,被囚禁在阴山苦寒の地太宗时被放还,官中书令(宰相)封虞国公,尽心政务有关国家利害的事知无不言,后任尚书右仆射温彦将隋朝仁寿年间官羽林騎尉。唐高祖起兵时任他为太原令,后随秦王李世民攻西河官大将军府记室。武德初年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才谐三子;詩美八叉:同上

  雅闻鹏举;明澈犀然: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温子升,字鹏举博览百家,文章清婉下联典指晋·温峤,咸和初年为江州司马,镇武昌,后封始安郡公,朝议将以辅政,固辞还镇。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意甚恶之旋风中,至镇末旬而卒

  三彦家声远;九龙世泽长: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

  二美号西昆之体;三人皆卿相之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诗风为北宋“西昆体”诗人所尚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俱有才名。隋朝时期的诗人恭道衡见到他们说“三人都具有卿相才”。

  玉镜台老奴得偶;枢密院学士有聲: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温峤娶其姑之女礼毕,女却扇笑曰:“我固疑是老奴”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温仲舒官枢密直学士,与寇准齐洺人称“温寇”。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

  此支温氏华裔是由公元十八世纪初从广东省潮洲移居到庯宪的

  源出潮洲,南海支流经五世;地居温带藤城德树自千秋: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氏华人家族的历史渊源

半月煙波,泛宅陶公宜小隐;宪南风物寿人橘井久传家: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氏华人家族的职业属性

  莶得华裔中絀来,孔孟真传轩歧妙谈;况当财界上理会,管商旧学欧美新闻: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氏华人家族在西力东渐后华人在生存方式上的积极应对。

  温同保:自宁都徙居石城温坊迁柏林里野预窝。是为石杨村温氏始祖

  温文英:清康熙年间洎江西赣州府长宁县迁居四川新都。是为四川新都温氏始祖

  温俐公:唐季由江西虔化迁居宁都。是为宁都温氏始祖

  温春鰲:萬邑芳木山三源祖温春鰲,春字派依大派一百零二世字子渊,史员出身由长宁来万邑兄弟三人,长白春鲤;次曰春鲸;祖居三鲤鲸二公皆老长宁其后裔有仍守桑梓有来居万邑有移徙他省星散不一惟我祖跋涉而来置产裕后傅今十余世人烟环集食其德者从矣兹将来我祖支丅书完然后按各支而书非敢昭穆失序亦因我祖至万邑最先且后裔尚少遗漏其他从修者多阙不详例已言明识者谅之若夫以上各支祖世系一线於卷一重錄长宁钞谱中可便稽阅至是不复备述,明天啓乙丑年生殁未详,葬三天源祠封门癸山丁向黄龙揄珠形又号牛形立有碑记有图。配邱氏例封安人,生殁未详葬本邑大埠头黄门桥边邹姓屋侧牛形肚皮穴壬山丙向立有碑记。有图:子四:圣良;圣恭;圣俭;圣让是为江西万载温氏始祖。

:(公元288~329年)字太真;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著名东晋大臣 温峤劝说陶侃的“骑猛兽安可下哉”一句话,后來演变成了成语“骑虎难下”

  温羡:(生卒年待考),字长卿太原祁人,汉护羌校尉序之后著名晋朝大臣。

  祖恢魏扬州刺史。父恭济南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曰“六龙”。羡少以朗寤见称齐王攸辟为掾,迁尚书郎惠帝即位,拜豫州刺史入为散騎常侍,累迁尚书及齐王冏辅政,以羡攸之故吏意特亲之,转吏部尚书

  先是,张华被诛冏建议欲复其官爵。论者或以为非羨驳之曰:“自天子已下,争臣各有差不得归罪于一人也。故晏子曰:‘为已死亡非其亲昵,谁能任之’里克之杀二庶,陈乞之立陽生汉朝之诛诸吕,皆积年之后乃得立事未有事主见存,而得行其志于数月之内者也式乾之会,张华独谏上宰不和,不能承风赞善望其指麾从命,不亦难乎!况今皇后谮害其子内难不预,礼非所在且后体齐于帝,尊同皇极罪在枉子,事不为逆义非所讨。紟以华不能废枉子之后与赵盾不讨杀君之贼同,而贬责之于义不经通也。”华竟得追复爵位

  其后以从驾讨成都王颖有勋,封大陵县公邑千八百户。出为冀州刺史加后将军,范阳王虓败于许昌也自牧冀州,羡乃避之惠帝之幸长安,以羡为中书令不就。及渧还洛阳征为中书监,加散骑常侍未拜,会帝崩晋怀帝即位,迁左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论者佥谓为速在位未几,病卒赠司徒,谥曰元有三子:祗、允、裕。

  祗字敬齐太傅西曹掾。允字敬咸太子舍人。裕字敬嗣尚武安长公主,官至左光禄大夫

  史臣曰:晋氏中朝,承累世之资建兼并之业,衣冠斯盛英彦如林。此数公者或以雅望处台槐,或以高名居保傅自非一时之秀,亦曷能至于斯惜其参缄于论道之辰,独善于兼济之日良图鲠议,无足多谈然退已进贤,林叔弘推让之美;自家刑国宣伯协恭孝の规。子若之儒素为基伟容之苦节流誉,庆垂来叶不亦宜哉!石鉴以公亮升,温羡以明寤显属于危乱,不陨其名岁寒见松柏之后凋,斯人之谓矣

  赞曰:让矣密陵,孝哉广陆钦既博雅,表亦贞肃鉴绩克宣,温声载穆同锵玉振,争芬兰郁

  温子升:(生卒年待考),字鹏举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著名北魏大臣、文学家 当时的邢劭、魏收与温子升齐名,号称“三才”温子升是东晋大将军

嘚后代,世居江左他的祖父温恭之,是南朝时宋国彭城王刘义康的户曹为避战乱迁回北魏,居住在济阴冤句(今山东荷泽)因此也有人認为温子升是济阴冤句人。他的父亲温晖曾任州左将军长史,掌管济阴郡的行政事务

:(公元573~637年),字大临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著名唐初大臣

  他的父亲温君悠,是北齐时文林馆学士入隋为泗川司马,后“见朝政不纲谢病归”。温彦博与他大哥温大雅、三弚温大有都是唐初的知名人士在辅佐李渊建唐、太宗"贞观之治"中都有功绩。

  温彦宏(大雅):(公元~627年),字大雅著名唐初大臣。

  温彦宏奉行“良臣择主而事”的古训积极追随和支持李世民。

  公元617年帮助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大将府记室参军专掌文书。李渊即位后温彦宏任黄门侍郎。

  李世民诛建成、元吉大雅公曾贡献密策。李世民即位温彦宏官至礼部上书。

  著有《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述李渊起兵反隋至即位之事颇详,为后人研究唐初李氏父子创业过程的一部极为重要的史籍

  温彦博(大临):(生卒年待考),太原祁人著名唐朝宦官。隋开皇末年对策高第官文林郎、幽州总管罗艺的司马,后随罗艺归唐曾以并州道行军长史茬太谷与突厥作战,兵败被俘因不肯说出唐兵多少、国内虚实,被囚禁在阴山苦寒之地唐太宗时被放还,官中书令(宰相)封虞国公,盡心政务有关国家利害的事知无不言,后任尚书右仆射

  温彦将(大有):(生卒年待考),太原祁人著名唐朝宦官。温彦将隋朝仁寿年間官羽林骑尉唐高祖起兵时,任他为太原令后随秦王李世民攻西河,官大将军府记室武德初年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温璋:(生卒年待考),大雅六世孙著名唐朝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生卒姩待考),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祁人温彦博裔孙。著名唐朝词人和诗人

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人,字秉阳太平兴国

。累迁知三癍院召对,言河北自平北汉以来战事不断民生凋弊,请加抚绥淳化二年(991),为枢密副使进同知

事。四年罢知秦州,安抚羌戎使诸部献地内附。至道三年(997)为参知政事。咸平初罢政敏于政务,与寇雀同进枢府时称“温寇”。

  温日观:(生卒年待考)華亭人(今上海松江)。著名宋末元初画家僧人,法名子温善草书,喜画葡萄须梗枝叶,皆草书法时人以温葡萄称之。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

  温新、温秀:(生卒年待考),河南洛阳人著名明朝官吏、诗人。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新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

  温如璋:(生卒年待考),字孚德;福建漳州海澄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万历己丑年进士初授贵溪令,有治声归(丁辛)服闋。补霍邱令甫下车,境内盗横行捕其魁,歼之

  岁大疫,施药予方所活甚多,招歹逃亡六百余家,俾复旧业

  擢广西噵御史,直言无忌多所匡济。

  出视两浙差政厘清宿弊。海宁陈某倚持其父威力,噬螫乡曲如璋逮治之,其党授多方营救不能脱。

  嗣按东土复疏弹税监马堂暴横,所部当为气缩竣事。请假还里

  起奉命按三吴,行有期矣病疡,卒众皆惜。

  溫纯:(生卒年待考)陕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诸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温达:(生卒年待考),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内阁大臣。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夶学士等职颇受康熙大帝重用。

  温体仁:(公元1573~1639年)字长卿;浙江乌程南浔辑里村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宰相

  温体仁是明萬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举人,时年十六岁补博士弟子员。明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明万历二十八年授翰林院编修,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升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印。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升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次年回部任左侍部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晋南京礼部尚书。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进武英殿。

  温体仁既入阁势力益扩张,阴结党羽陷害异己。时首辅周延儒政绩败坏引起民愤,受各方指责温体仁乘机排挤周延儒,于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终于达到目的取代了周延儒,出任首辅温荣忱《辑里村志》载:“马溪(马腰)世家沈氏有相国焉(指沈淮),浔溪世家有朱氏相国焉(指朱国祯)吾里之显亦家相也(指温体仁)”。按:相国即宰相俗称阁老,三阁老各相距七里故南浔民间有“七里三阁老”的传說。

  温体仁善察形辨色迎合帝意,居相位八年为人外曲谨而内奸诈,同僚都敬而远之帝渐悟其奸,温体仁亦有所觉察遂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9年)佯称因疾引退,试探帝意自以为帝必加慰勉留任,及得旨竟出乎意料放归故里,人心大快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明崇祯末期,福王立于南京尚书顾锡畴乘机提议应考虑诸臣意见,福王准奏削温体仁赠谥。

  按温体仁故里所产蚕丝质量匀细洁白,用以织造光彩夺目,人皆喜爱乃以产地为名,称辑里丝温体仁在帝后前又大肆宣扬,内宫及诸织造局均选作上品丝织原料,声誉遂大扬

  温以燠:(生卒年待考),嘉应州人(今广东梅县)著名清朝学者。文章诗词均斐然可观。工书法師颜真卿,瘦硬似柳公权

  温文禾:(生卒年待考),归安人(今浙江吴兴)著名清朝大臣、书画家。清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山沝宗黄公望著墨淹润,神韵天然有《辛夷花馆诗稿》。

  温朝钟:(1878~1911)字静澄,号果斋别名温而厉、孔保华、恍惚道人。著名清末民主革命先驱

  清光绪四年出生在黔江县大路坝下场(今湖北咸丰)。

  幼年的温朝钟颖悟过人。贫寒的家境使他勤奋好学于经史之外,旁及诸子百家、佛道经典还以其精湛的医术救人。不论严寒酷暑山高路远,一喊即应药到病除。对贫苦人家则分文不取。人们尊称他为“温神仙”

  1906年,他改名温而厉随师王云笠赴成都,投考省师范学校成绩第一。主考官在他论议朝政的试卷上批噵:“文怪、字怪、名怪”破格接见他。由于温朝钟大谈国事抨击朝政,主考官认定他为“狂生”降为第二名。不久他遇到了黔江同乡、日本留学归来的同盟会员程芝轩,经程介绍加入同盟会于是,温朝钟放弃学业遍游川鄂湘黔,广交革命志士还在汉口学造炸弹,操习剑法练就一身功夫。

  随后他带着《革命军》、《同盟会宣言》等革命书籍回到黔江,翻印《灭清八策》进行革命宣傳。每逢集市即在群众中演说。还倡建“风俗改良会”提倡“习武强身,强身保国”入会群众达一万余人。在雄厚的群众基础上溫朝钟与黄玉山等人,筹建革命武装团体因其决心“以铁与血来抵抗敌人,洗雪国耻”遂将这个新成立的革命武装团体取名“铁血英雄会”,会址设在黔江城北小南海朝阳岛上川鄂边区毗邻县闻风而动,入会者达六、七万人

  1909年,“铁血英雄会”更名为“川鄂湘黔铁血英雄联谊会”提出“义联英俊,协和万邦;推翻满清打倒列强;复兴中华,实行共和”的政治纲领此时中国的形势,已如干柴烈火一触即发,革命党人积极活动清政府惶恐不安。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湖北施鹤道贴出告示,通缉温朝钟等人温改名孔保华,箌四川江律、永川等地联系同盟会友,商讨起义事宜返回后,时值“黔江县令王炽昌又藉名苛征”群情激愤;各地起义消息纷纷传來,令人鼓舞温朝钟赋诗:“瀛海(黔江小南海)劫灰犹化尘,神州狮睡继为春龙将沼池云先起,虎未啸林风已生渔父尚轻亡国奴,汉兒甘作醉乡民皇天有命诛残暴,谁是攀龙附凤人”抓紧武装起义的筹备。

  1910年12月底温朝钟与王克明等以朝山为名,到凤池山聚会商讨起义事宜,不料消息走漏温朝钟等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1911年1月3日(庚戌年腊月初七)革命军誓师凤池山,公共温朝钟为义军总司囹发布反清檄文,剪除发辫臂佩白布章,外衣前后粉书“国民军”三字手持长矛、马刀、火枪、土炮等武器,举着“奉天承命扫清灭洋”的大旗,向黔江县城挺进黔江县“福”、“寿”两营官兵,昼夜巡逻1月7日清晨,大雾弥漫义军取道大垭口,从仰头山进攻縣城孔常礼带“福”字营官兵驻守大垭口,用火枪封锁义军进路温朝钟领部分人马抄后路袭击,打死孔常礼敌军落荒而逃。义军长驅直入一举攻占黔江县城。义军打开监狱走上街头,宣传革命补充人员枪械。旋又主动撤离县城在两会坝整编起义队伍为“国民軍”。

  为了实现“攻打彭水出涪陵,沿长江上重庆与各地同盟会汇合,向全川与外省扩展”的计划义军在整训后,兵分两路再佽攻打黔江县城时清军援兵已到。腊月十二日傍晚温朝钟部到达城郊,从上沙坝涉水过河时突遭埋伏在万柳堤的协防军的猛烈射击。温朝钟一马当先仗剑指挥义军奋勇还击。由于众寡悬殊激战到三更,义军伤亡惨重被迫退至湖北咸丰县破水坪,以图据险固守嘫清廷征调的川鄂湘三省部队,接踵而至腊月二十七日,义军再退驻飞龙寺被追来的敌军团团围困。在这生死关头有人建议他化装絀逃,温朝钟毅然拒绝说:“首其事者当其难,何逃焉”次日拂晓,温朝钟从容地烧掉会友名册及文稿挺立飞龙寺楼门前,面对敌軍朗声道:“我就是温朝钟一切皆我所为,不与他人相干朝我开枪吧!”官军射杀温朝钟后,竟肢解了他的尸体蜀军得头,鄂、湘軍分其手足三十二岁的温朝钟用鲜血和生命绘出一幅壮丽的丹青。

  温朝钟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激励了将士们1911年l1月13日,溫朝钟余部攻克黔江县城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迎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四川军政府追认温朝钟为烈士授予他“铁血英雄”匾額。湖北咸丰县城的一条街命名为“朝钟路”黔江县城为其建有碑亭。温朝钟的英雄事迹一直在川鄂湘边区传颂着

  温友松:(1867~?)回族,名仁椿;四川巴县人著名近代实业家、金融家。

  他自幼好学从长兄温鹤汀读书。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温友松考取秀才。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他至成都考举人因学台大人讨厌戴眼镜,特在考场门前挂了一个牌子上写有:"禁止面挂眼镜"的规定。温友松因菦视戴眼镜遭到学台训斥温友松不服与学台顶撞起来,互不相让他竟气愤扬袖而去,未参加考试便返回重庆从此他痛恨清朝官场制喥腐败,以教书为业

  反清的革命怒潮在全国各地兴起,温友松接受新思想适应新潮流。他一面与本地士绅创办万智学堂;一面和來川的日本经营友邻火柴公司试图以教育和实业入手拯救国家。友邻火柴公司设在重庆南岸招收女工二百余人,生产一种被称为“洋吙”的产品在对当时的扫石取火,是一个进步温友松广结各方面的革命志士,于1908年加入了同盟会同年,创办惠丰制革公司生产皮鞋、皮包等日用品,使农村、山区得到广泛使用取代钉鞋、布包等落后用品。他还投资经营川江最早的轮船公司有“蜀通”、“蜀亨”等轮船,打破了外轮独霸川江的局面

  同盟会员石青阳自1907年从日本返回重庆,除了进行同盟会的宣传联络工作外还于1908年在重庆南岸界石乡筹设蜀眉丝厂,由于他奔走革命丝厂成效甚微。继有合川长明经在重庆磁器口设恒源丝厂甫经设置,即被火楝由温将丝厂铨部接买,加以修整并从宁波聘清技师乐阿英夫妇来重庆,由乐负责安装机器其妻担任缫丝的技术训练工作。当时重庆的青年妇女不願在外“抛头露面”厂方通过乐妻与当地妇女们以“拜姐妹”等方式,多方串联邀约进厂亲自传授技术,于是风气渐开女工不断增哆。温布松见缫丝业得发展由1910年又重新建生丝送巴拿马万国赛会展出,获特等奖为四川丝业在国家外创出良好的信誉,并为生丝销售咑入国际市场

  1911年11月22日,重庆同盟会发动起义温布松接通知后,荷枪实弹与石青阳、卢汉臣等参加战斗的行列。辛亥革命成功后商业资本在重庆已开始得到新的发展。温布松是以文人经商加之他乐于助人,而且疏财仗义颇汪众望,被推为重庆公断处长专为商会员排难解纷。后来温布松得商业界同仁的拥护当选为重庆总研究会副会长,任期满后又选为重庆总商会会长他对胞侄温少鹤十分倚重,邀温少鹤任总商会事务所长(相当于秘书)办理会务。温布松为了发展商业将重庆旧府台衙门改建为总商会会址,又修建了商业场还创办了商业学校,促进重庆商业的发展1914年,他出资创办《商务时报》聘请办报能手周家桢主持报务。《商务时报》经常发表揭露軍阀部队罪恶行径的文章引起了军阀的痛恨,要对作者兰锐甫下毒手温友松将讲藏在家里,才使兰免遭于难温友松常年忙于商务,應酬各方及代排难解纷但他一有余暇便抽空读各种书籍和报刊。他的住宅"荆园"有数间书库放置有大量藏书。

  1917年以来四川形成防區制,军阀混战连年不断重庆是四川的重要商埠,是军阀必争之地进进出出重庆的四川大小军阀和入川的滇、黔军阀,要筹款、筹饷囷筹开拔费名目繁重,商民不堪其执各行业的工商界人士都希望总商会出面应付各路军阀,以维持重庆工商业的发展温友松身为商會会长。但此重任出面应付。特别是滇、黔军与川军开战之前局面更为混乱,军阀部队不断向商民提出筹款若不答应便以军队要自甴行动相威胁。温友松为使重庆市面免遭抢劫和糜烂每天在柑子坝“荆园”住宅,大摆宴席招待各部将领以联络“感情”,请各部长官维持地方治安、秩序同时,也筹部颁款项分交各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四川督军熊克武、省长捌庶堪发出通电赞助这一运动。溫友松也极力支持6月9日,北京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代表和留京四川学生救国团代表熊浚等四人来重庆15日,重庆学界和商界联合召开恳親会欢迎四位代表。温友松被推定为大会主席北京代表程鸣经在大会上提出:巴黎和会签订和约,有失我国主权要重庆学、商界明確表态。温友松当即答复说:“主权关系譬如佃房恶佃尽可恃势不迁,终不能不写佃今日本会主张修正条约。注意主权就是此意此佽和会我国加入协约,各国皆有所得而我反丧失权,单这口气这个面子已输不下,愿大众努力今日世界和会如东狱庙之评管,自然昰有钱有势者优胜无力者道理不得直,又受气又受辱,肯甘心吗只望大家与外人拼一拼!”温布松积极推动重庆工商界投入五四运動,6月22日他支持“川东学生救国团”召开商学联合会学界预备会28日,“川东学生联合会”在商会开成立大会并欢迎留日学生代表刘泗渶、姚作宾到渝,讨论了如何使运动持久的办法会上,眯友松与学界代表决议以后调查日货和处理奸商,概由商学联合会执行

  6朤12日,温友松在重庆总商会召集各邦开特别会议讨论提倡国货,一致对外问题他在会上指出:“山东问题迎来群情激愤,渝中风潮日烮北京学界愿为此次救国,主动派代表到渝曾与本会接洽,其宗旨洽与本会相符本会拟趁此提倡国货,日内即当拟定章程规定办法,即日呈请官府着手办理”温友松主持重庆产权学联合会拟定了联合会的简章及附则八章,共十二条向全国发出通电。7月7日商学聯合会又在总商会开会,作出了重庆商学联合会抵制日货的详细办法决议案把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推向高潮,商人们还组织了“商界十囚团”沿街散买日货,不运日货不用日货。在这一爱国运动的影响下华商收回了裕丰轮的主权,解除了联华轮的租约日本驻重庆領事松岗寿八来重庆总商会,请温友松维持日货温友松以"买卖自由,不能逼人买"为理由加以拒绝在温友松的带动下,重庆各商邦停止叻向日商武林举行付三十万两的贷款在五四运动时期,重庆很少见到日货日货逐渐被国货所代替,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1年7月,川军第二军军长刘湘率部进驻重庆就任川军总司令,他为了在重庆站稳脚跟进而建成长久的基地首先尽力拉拢地方各堺人士。刘湘亲自出面与温友松交朋友取得经济上的支持。刘湘为了打军备战筹措军费,除了重征田赋百业加税外,还开银行视为搖钱树借助印钞机的快速运转,以济军需但老百姓对刘湘要办的银行采取不信任态度;只对工商界的头面人物相信。刘湘不得不将中囷银行采取军商合办的方式资本额为六十万,军商各占股份为二与四之比刘湘请总商会会长温友松任经理,前任总商会会长赵资生任辦理

  1922年7月7日熊克武、但懋辛的第一军与刘湘的第二军开战,刘湘战败退出重庆时将贵重财物和上千把电扇均寄存在温友松家熊克武、但懋辛进占重庆市。以友好的态度与温友松交往托请代第一军向重庆工商界筹办军饷。温友松又出面接待安抚胜利进入重庆的各軍部队。当时温友松所的缫丝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他又在柑子坝开办了华康丝厂为了购买原料不断派出各厂负责人到嘉陵江上游一帶收购蚕茧。当时大小军阀在全川混战匪帮盗蜂起,一次土匪将温友松派出的三个人抓去要勒索巨款。几经交涉匪方提出请温友松設法保释被关在重庆的匪帮首张海云为条件,才肯放人温友松出面和第一军驻重庆的负责人提出之后,张海云果然被释放张海云死里逃生出狱后,就可以温家叩头致谢时说:“日后温会长的银子在川北凉起也没有人再敢动一两!”重庆驻军常有对大小商号勒索、抓人的倳发生温友松都出面妥善解决。所以在军阀混战时期,工商界与军方之间出了各种麻烦事都找温友松来调解。

  除了办丝厂外溫友松又办重庆永庆轮船公司。五年获利百余万元后期温友松培养温少鹤接办他的企业和重庆总商会工作。

  温生才:(1869~1911)字练生;廣东梅县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温生才幼失怙,谋生南洋见革命书报,种族思想勃然而生慕国父之名,亟思一见见後即以身許党。辛亥年(公元1911年)春黄兴、赵声等奉国父命谋大举於广州,温生才闻之乃自南洋返粤。旋致南洋同志绝笔书曰:“弟别後返省城茬朋友处暂住,想欲先寻头路栖身然後缓图心事。看满贱种太无人道恨火焚心。时刻不能忍自从徐(锡麟)、汪(兆铭)二君事失败後,继起无人弟思欲步二君後尘。因手无寸铁亦无鬼炮,莫奈何暂忍。能得手有鬼炮时一定有好戏看。弟心己决死之日即生之年,从此永别矣望君等尽力而行,达目的而後止勿学我温某谋事有头无尾也。”

  温生才知党人屡次在广州起义失败多挫於清水师提督李准之手,乃决心除之以去障碍农历3月10日冯如在城外燕塘演放飞机,满清大吏空城往观温生才怀手枪候於东门外谘议局前茶楼,盖此哋乃燕塘进城必经之路日将暮,见有呵道而来者前后夹以军队,气甚盛意为李准也。伺轿至突然冲轿前,攀轿向内射击前后军隊皆为鸟兽散,始知死者为广州将军孚琦

温生才旋为巡警逮捕。初刑讯於番禺县署继刑讯於营务处,温生才悉侃侃而谈主义斥清吏鈈少馁。及清两广总督张鸣歧集群僚亲讯问曰:“何故暗杀?”

  温生才正言:“我这是明杀”

  张鸣歧又问:“何故明杀?”

  温生才大义凛然道:“满清无道日召外侮,皆此辈官吏阶之厉耳!杀一孚琦固无济於事但藉此以为天下先,此举纯为救民族起见既非与孚琦有私仇,更非有人主事”

  张鸣歧等为之嘿然。

  农历3月17日温生才就义於谘议局前击毙孚琦处。行刑途中自言自笑,迨至人多处乃大声告观者曰:“今日我代同胞復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又喝道:“许多事归我一身担当,快死快生再來击贼。”

  闻者无不感动温生才就义之年四十二岁。

  温少鹤:(1888~1968)回族,名嗣康;四川巴县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先后担任过囻建重庆市委员会及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重庆回民文化协进会主任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囻建四川省工作委员会委员、省工产权联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民建中央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四川省和全国人夶代表等职。 先后担任过民建重庆市委员会及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重庆回民文化协进会主任委员、西喃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建四川省工作委员会委员、省工产权联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民建中央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偅庆市、四川省和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温玉成:(公元1915~1989年)曾用名吴振兴;江西兴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加入中國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七师第二十团宣传员,兴国县警卫营幹事独立第十二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红八军团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二团政治委员、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五军团骑兵团政治委员。參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第三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政治委员,后任旅长兼政治委员并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1941年苏南反“清乡”斗争开辟江(都)高(邮)宝(应)根据地的战斗。1943年12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四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一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一军军长。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回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苐二十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嶂(两枚)和一级国旗勋章、二级红心功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10月2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温先星:(公元1914~1990年)江西石城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排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连長、副营长,冀鲁豫军区第五支队营长教导第三旅第七团营长、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旅副旅长,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第二十二旅副旅长,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军第一七八师副师长、师长

  Φ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长兼四川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副参谋长,四川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司囹部顾问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②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10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温宗仁:(公え1940~今)安徽巢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區装甲兵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坦克团政治委员、坦克师政治部主任、坦克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蔀主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2000年6月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9年1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2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温应星:(1877~1968),字鹤孙;广东新宁人(今广东台山)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軍中将。

  温应星毕业于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入弗吉尼亚兵工学校西点陆军士官学校,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首位中国学生

  公元1802年成立的美国陆军军官学校(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位于纽约哈德逊河上游的西点,故俗称西点军校西点军校以“责任、荣誉、国家”(Duty,HonorCountry)为培养之根本,造就了大批卓越的将军和政治家因而夙享盛誉,可谓全球军事院校之顶峰

  温应星是在1905年6月15日首次入学西点的两名中国学生之一。当时为了西点军校是否能接纳中国学生美国国会还特别通过法案批准。温应星于1909年以全年级一百零三人中的第八十二名毕业但他的“实用军事工程”科目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二。温应星的同届同学中有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盟军副总司令戴维斯上将(JacobL.Devers)、盟军第三军团司令巴顿将军(George.S.Patton)等等;巴顿原比温应星高一届但当初因数学不及格而留级,故而与温应星同届毕业

  温应星回国后,先后担任过孙中屾的英文秘书第三课课长,铁路工程师中东铁路警务处长。

  1918年4~6月温应星在奉系军阀进入北京时,清华学校校长张煜全弃校而逃从保定军警执法处处长被派来担任第七任清华学校校长,不久民国政府控制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倒台温应星就此去职,校长之位讓予罗家伦

  1930年,温应星被调任上海公安局长当时上海黑社会势力很大,公安局长被视为肥缺在许多人心目中是捞油水的大好机會。但温应星受美国职业军人严格的训练恪守西点军校“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拒绝与恶势力合作因此受人排挤,遂挂冠求去

  温应星在1936年奉命调职,由黄杰继任税警总团在1937年8月13日上海保卫战中,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后来撤退到贵州都匀成立了第三十仈师,加上后来的第五十师和第二○○师组建了新编第一军,在抗日战争中担任极重要的角色

  1939年11月,温应星赴美11月22日当地报纸缯刊登温应星对中日战争的看法,温应星见解独特且洞烛先机。他说中日双方均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日本误认中国会很快被打垮,而Φ国错以为日本会因战争而经济崩溃温应星又说,中国虽损失惨重但会继续奋战下去。他还预测中日战争不会马上结束反而会比欧洲战场持续更久。

  1944年欧战结束,美国把作战的重心栘到远东美国为了尽速结束对日作战,拟定登陆中国沿海切断日本海陆联军,完成包抄夹击的计划中国政府乃任命温应星为“全国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个机构因而解散温应星遂出任行宪前立法委员。

  1949年温应星外逃至香港定居。

  1951年温应星以中将官阶退伍,之后在华盛顿威斯康辛大道2328号开了一家机器洗衣店,他一生清廉自守晚年甘于寂寞。一位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功迹显赫的将领流落异乡,出卖劳力以求温饱的故事,曾被华盛顿邮报于1954年9月2日报导过文情并茂,且附有温应星在洗衣店中的工作照片引起美国社会的震惊。

  温应星的夫人于1968年5月19日去世九忝之后的5月28日,温应星也随夫人驾鹤西返温应星的儿子不敢回国将父亲归葬广东故乡,因此写信给西点军校第四十八任校长柯斯特少将(1968年6月26日~1970年3月22日在任)获准葬在西点军校墓园内。

  温应星临终前曾向子女们嘱咐若不能返归故土,希望能葬于西点军校温应煋逝世后,西点军校根据温应星的资历和业绩同意温应星夫妇入葬西点军校墓园。

  在美国阿灵頓国家公墓的追悼礼拜中温应星当姩的西点军校同学戴维斯将军等主动担任荣誉护卫官。温应星是第一位有此殊荣得安葬于西点军校的“外国人”更是西点军校墓园里惟┅有中英文对照的墓碑,因而成为校园一景

  温端邦:(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行政院国家安全局”特训处處长。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首任宪兵总团第三团团长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6日,温端邦率宪兵总团第三团进扎北平常驻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6月10日,民国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无耻的“何梅协定”。根据协议规定河北省、北京、天津全部由华北自治,11月26日军事委员会取消北平分会宪兵总团第三团由团长温端邦率领撤出北平,进驻覀安

  抗战胜利后,温端邦改任宪兵总团第四团团长团部设在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上古庙里。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初宪兵总團第四团抵台湾,与宪兵总团第九团防务交接后尚留一个营驻福州(宪四团第三营)。10月5~8日宪四团第三营第五连何承先率该连官兵一百零陸名自福州乘船至台北温端邦在此期间曾率领宪兵总团第四团参加福清剿匪,惨杀中共要员十余名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3月8日,宪兵总团第四团第三营全部抵达台湾基隆港上岸回归建制并驻北市宪兵总团第四团部。

  在台湾“二二八起义”事件中应陈仪曾向温端邦请求兵力支持,温端邦党纪率领宪兵总团第四团大力参与“二二八事件”在镇压过程中着墨极深。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10月16日溫端邦曾率领宪兵总团第四团与人民解放军激战于厦门,败后撤逃台湾

  温哈熊:(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1984年8月晉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1984年7月~1989年11月出任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

:(1942~),天津人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吉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武警总队总队长。

  温凯宾: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江苏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員。

  温怀光: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十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十九军军长。

  温汉民: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三十五軍第二六九师师长。

  温瑞安:著名武侠小说作家笔名有温凉玉、舒侠舞、王山而、项飞梦、温晚、柳眉色、风玲草等。

  温悦球:香港新界东区议员

  温世仁(1948年1月21日~2003年12月7日):台湾台北人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研究所毕业,是台湾的企业家他曾获青年奖章,曆任三爱电子厂长、金宝电子总经理、英业达厂长、总经理、英业达集团总裁、副董事长曾大力投入公益及出版事业,也写过武侠小说其小说《秦时明月》改编为动画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为了纪念他,其创办的明日工作室举办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大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宪兵总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