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权威人士 英文士

中国经济最恐怖结局是什么?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旁白:《人民日报》发权威人士的谈话,财经江湖登时一片沸沸扬扬,因为靠观察经济现象谋生的人群,通常对此较为敏感。现在有迹象表明,这或许就是中财办的某位大佬,看看下面:
  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
  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及2版要闻版几乎整版,刊发"权威访谈"文章《五问中国经济》,文中以与"权威人士"问答形式解答中国经济热点话题。这种形式对人民日报而言,较为罕见;而"权威访谈"全文未出现受访者任职单位和具体署名,也不常见。
  该文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为:《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26日深夜发表题为《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的文章称,我们不能忘记革命战争年代时为何使用"权威人士"。
  用这个词,事实上可视为一种斗争策略。他们出现的基本语境是,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级别领导人来发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说。
  如今呢?这两篇人民日报文章,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许多网站的解读大致没错,这是在向外界传递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为何这样做?
  其实文章里说得很清楚,国际上,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文章里还说,经济运行中"几家欢乐几家愁"。
  文章表示,也许你在媒体上会看到,经济学家、评论员们会用更为尖锐的措辞来形容当前形势,但所有这些说法,指向的其实是一样的紧迫感――到了必须有人站出来说经济形势的时候了,而且必须是高级别领导。
  旁白:中央主管财经工作的高级领导,应该就是中财办主任,可能就是刘鹤。之所以让他出来表态,很大程度上,在于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之大超乎市场预期。他说一季度经济增速达7%,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问题是,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真到7%?别扯了。当然,形势也没坏到崩盘的地步。话说,二季度经济转暖的迹象也越来越多。看看下面:
  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见底回升
  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3%。其中,4月份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改变了一季度利润负增长的局面。
  4月份工业利润增长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销售稳中略升,对企业利润增速回升有积极作用。
  二是部分行业投资收益对利润增长影响较大。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加120.3亿元,其中,投资收益同比增加116.1亿元。
  三是降息、降费政策逐渐发挥作用。4月份,企业利息支出增长1.5%,增速比一季度低1.5个百分点。
  四是电力、酒饮料和化工等少数行业利润增长明显加快。三个行业合计使4月份利润增速比3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
  旁白:当然,这里面可吹嘘的地方也不多,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炒股、降息赚点小钱,另外也就那么几个行业利润像点样子,其他都不行。
  但这也算是一抹亮光啦,大家好歹对未来有点信心。大领导表态完,下面是部门出章程:
  发改委全面放开企业债发行
  5月27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关于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功能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通知》,文件鼓励优质企业发债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鼓励企业发债用于特许经营等PPP项目建设。
  募集资金用于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六大领域消费工程项目融资,不受发债企业数量指标的限制。四类专项债也将不再受到发债企业数量指标的限制。
  此外,发改委将城投类企业和一般生产经营类企业需提供担保措施的资产负债率要求分别放宽至65%和75%;主体评级AA+的,相应资产负债率要求放宽至70%和80%;主体评级AAA的,相应资产负债率要求进一步放宽至75%和85%。
  发改委还适度提高区域经济和债券风险迹象预警线,对符合国发[2014]43号文件精神,偿债保障措施完善的企业发行债券,不与地方政府债务率和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挂钩;将本区域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余额一般不超过上年度GDP8%的预警线提高到12%。
  旁白:这基本是放开企业债市场管制了,只要是参与PPP项目的企业,估计发债,都会一路绿灯。地方债不是发行有难度吗?
  企业接着上嘛,反正都是搞基建,谁搞不是搞?都是要用钱的啊。问题是,这基建规模可不是一般的大,看看下面:
  张高丽:规划六大经济走廊建设
  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对话会27日在重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张高丽指出,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
  旁白:到目前为止,各个省份已经出台与"一带一路"在内的各项规划配套的子规划。这要是算下来,规模到底有多大?
  《人民日报》里面的"权威人士"表示要"保持定力",真正底气其实就在这里。
  企业创新创业,最终结果谁也不知道,而万亿规模基建项目一旦落实到位,中国经济想下去都很难。但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靠基建是保底,真正还是靠产业升级,现在其实已经是亮点多多:
  今年一季度中国每周诞生一个亿万富翁
  5月26日,招商银行联合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发布《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同日,瑞银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也联合面向全球发布2015年亿万富豪报告。
  瑞银报告指出,在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几乎每个星期就有一名新的亿万富豪诞生。
  招行报告也指出,2014年末,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千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超过100万人,相较2012年增长了33万人,而相较2010年已经翻番。高净值人群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32万亿元。
  报告还显示,亚洲有近20%的白手起家亿万富豪来自于消费品行业,平均拥有的财富值为32亿美元。来自于房地产行业的白手起家亿万富豪数量位居第二(12.9%),平均拥有27亿美元的财富。
  中国亿万富豪的行业分布特点与亚洲区相似,更多是在制造业、消费品和房地产业。
  但是,这样的格局近年来也在发生转变,美国亿万富豪更多产生在金融和高科技行业。
  招行报告指出,中国鼓励行业创新的政策激发了财富活力,催生了许多基于互联网技术或平台的新型致富模式和"新富人群"的涌现――他们大部分从事互联网等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创新型行业,近80%年龄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75%新富人群的可投资资产处于一千万到五千万之间,处于高净值人士的入门级别。
  "他们大部分处于中青年阶段,站在技术进步和行业变革的潮头,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项安达如此为新富人群画像。
  旁白:这当然都是大牛市催生出来的新富阶层。亮点不是他们身家多少,而是这些新富阶层所属的行业都是创新性行业,牛市是财富放大器,将他们的创新创业的结果给放大贴现了。
  当然,捧他们场的资金,都是国内股民,国际大资金进来,还是要买权重大蓝筹:
  英国富时将A股纳入全球基准指数
  英国指数公司富时集团(FTSE)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启动将中国A股纳入全球基准的过渡计划,富时的2个新兴市场指数都将纳入中国A股。彭博称,A股将被纳入富时罗素(FTSERussell)指数。
  富时称,A股在新指数中的初始权重约为5%。国际投资者可全面进入A股后,权重将增至32%。富时称,A股在指数中的权重将与R/QFII的总额度挂钩。
  新的指数是过渡性指数,当A股完全满足FTSE对于新兴市场分类的标准时,这两个包含A股的指数将与标准的富时新兴市场指数进行无缝对接。
  除了富时,美国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也正在积极酝酿将A股纳入其指数。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本月发表声明称,该公司将于纽约时间6月9日17点(北京时间6月10日5点)过后不久在其网站上公布是否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决定。
  旁白:分析人士毛估算一下,大致来个几百亿美元的资金是没问题的。考虑中国A股市场一天近两万亿成交量的规模。这点钱,其实真不算什么。
  但这个真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放弃资本账户管制,彻底对外开放,这意义多大,看看下面:
  IMF副总裁:人民币现在未被低估
  5月26日下午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DavidLipton)今日表示,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速将达6.8%,与中国政府7%的预测和IMF此前的判断相一致。
  他同时称,人民币在过去一年里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当前币值不再被低估,加入SDR只是时间问题。
  旁白:所以今年底,就热闹了,如果人民币没被纳入SDR篮子里,那么中国干脆让人民币与金银挂钩,绕开IMF,自己玩得了。
  别以为人民币加入SDR,就一定是好事,因为这看似是人家给人民币背书,其实也是中国拿雄厚经济实力给欧元美元日元背书!
  看看下面,大家就会明白,人民币如果不被纳入SDR,全球金融体系将会损失多大:
  人口老龄化可能让全球未来的债务增长失控
  高盛资产管理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地区首席执行官AndrewWilson警告称,全球堆积如山的债务形成了对经济最大的威胁。因为消除债务需要持续有人来创造经济增长,但事实上人口结构正在老龄化,政策制定者们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人口结构在多数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是个重大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还清巨大的债务负担。"
  Wilson对英国《每日电讯报》表示,"随着预期寿命快速上升,我们不再拥有那么多年轻的劳动人群,"债务驱动的经济模型很难延续。例如日本的债务/GDP比值已经超过200%,Wilson认为这是人口老龄化带来影响的实例,"日本模式显然在长期是无法持续的。"他表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日本模式同样也发出了类似的警告。还机构称,如果日本不进行改革,到2040年债务/GDP比值将超过400%。
  OECD秘书长AngelGurria表示,只有货币刺激措施和强劲的成长不足以协助经济摆脱20年来的低迷。"日本的未来展望仰赖确保长期财政可持续性,在预算赤字占GDP约8%下,负债比预料会进一步攀升至未知领域。但Wilson表示,高负债国家仍有希望。
  "人口结构的改变意味着,我们必须在移民和扩大劳动力等方面寻求更有创意的政策,找出方法削减债务。像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推动扩大妇女劳动参与率,以及透过刺激通膨的政策。"
  每日综述:全球社会都变老啦,而且生产率都下来了,债务日复一日的膨胀下来,尤其是各国政府债务,资产负债表简直让人胆战心惊。
  再加上各国央行花样翻新的QE,未来即使不出现全球性货币危机,滞胀前景那是情理中事。所以人民币不加入SDR,未尝不是件好事。
  中国经济决策层,也就是所谓"权威人士",也认识到短期波动不可惧,可惧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而同时货币宽松刺激又过了火,结果就是和欧美日其他国家一起掉进滞胀陷阱。
  这才是中国经济最恐怖的结局,而非大家所臆测的那样由地产崩盘导致经济硬着陆。
  本文作者:徐斌
(责任编辑:UF035)
&&&&&&</div
官方一再推带薪休假,甚至将鼓励“周五下午+周末”小短假。[]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社区热帖推荐
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1毫米等于多少丝等于多少缪怎么有的机械工作者说1毫米=100丝=1000缪?
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请权威人士帮我们解决一下,好吗?_百度作业帮
1毫米等于多少丝等于多少缪怎么有的机械工作者说1毫米=100丝=1000缪?
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请权威人士帮我们解决一下,好吗?
1毫米等于多少丝等于多少缪怎么有的机械工作者说1毫米=100丝=1000缪?
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请权威人士帮我们解决一下,好吗?
1mm=1×10^(-3)m 1μm=1×10^(-6)m1nm=1×10^(-9)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dmm.1丝米=1/10,000米
1 km =1000 m 1 foot=12 inch 1 m =1000 mm 1 inch=1000 mil 1 mm=1000 um 1 mil =1000 u” 1 m =39.37 inch 1 inch=25.4 mm 1 oz =35 um H oz =18 um 1/3oz=12 um 1/4oz =9 um
1毫米=100丝,1丝=10缪(μ) 缪就是微米,1毫米=1000微米 丝是机械加工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在加工精度和间隙配合上。头发种植的权威人士都是谁,求推荐!_百度知道
头发种植的权威人士都是谁,求推荐!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当然有,有一个好像叫杨志祥的!想要成为最具权威的植发专家,他必须具备十年以上的临床手术丰富经验,并且他还应该是行业里的明星人物,被大家所熟知以及敬佩,那么中国最权威植发专家是谁?中国权威植发专家杨志祥教授从事整形美容工作30余年,是国内较早开展整形美容外科的专家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自体毛发移植技术的研究,在19界世界植发大会上,杨志祥教授独家提出fue+sht无痕植发技术,这是国内第一次以技术展示的方式出现在世界植发大会上,获得了世界植发专家一致的认可和赞同,所以杨志祥教授当之无愧是植发行业的明星人物。
国内植发界的泰斗是杨志祥教授。杨教授是中国植发领域唯一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顾问、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终生荣誉会员,北京碧莲盛医疗美容机构业务院长、首席专家。世界植发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整形外科学会常委、北京医疗整形美容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专家。几十年的从业经验,使得杨教授对植发在植发界有极高的造诣,并对现在的植发技术进行的进一步的改进,让手术后的效果更为自然,不会有任何疤痕。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头发种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媒体: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
来源:综合
作者:搜狐证券综合
第1页 :媒体: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
日的人民日报刊文《五问中国经济―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我们这个国家,有为国分忧的传统。有人通过干事分忧,有人通过说话分忧,有人通过边干事边说话分忧。最后这种人,很多都是传说中的“权威人士”。
  这个词今天火了,因为昨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和二版头条,专访了一个叫“权威人士”的人,谈当前经济形势。这两天坚挺,皆大欢喜,侠客岛(ID:xiake_island)当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知道也不告诉你,不过权威人士是谁,倒可以聊一聊。这个,我们熟。
  先稍微普及一下人民日报的历史。
  这份中国第一大报,正史记录中开始自1948年。但1946年,这份报纸就在邯郸市创刊,报名么,当然是毛泽东亲自题写,虽然不是如今看到的版本。
  我们的故事要从1946年说起,那也是一个5月,就比今天早一个星期,初夏的延安应当也如今天这样,草木葱翠,掩盖住黄土地些许的苍凉。那是一篇发自延安的新华社稿件,议题并不重要,说的是美国权威人士认为,英国已拒绝将太平洋三个英属岛屿的主权让给美国。
  不经意间,这开启了一个绵延数十年的传统。从那时起,到昨天止,人民日报上共有1605篇文章提到“权威人士”,这个词共出现了1770次。首尾相接的这两次,跨越了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直到今天。
  简单说,在这份最高党报上,权威人士不绝如缕,生生不息。
  引起岛君兴奋的是第二次。
  在那篇叫《中共权威人士评论目前时局》的新华社稿件中,“中共权威人士”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态度坚定的评论,大家感受一下:
  与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业已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无论是在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所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蒋介石卖国集团及其主人美国帝国主义者,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们曾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人民的力量。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中国与世界,看成和过去一样,不许改变任何事物的样式,不许任何人违背他们的意志。自日本投降以后,他们决定要把中国恢复到过去的旧秩序。经过政治协商与军事调处等项欺骗办法,赢得时间之后,蒋介石卖国政府就调动了二百万军队,实行了全面的进攻。
  这文风,让你想起了谁?嗯,没错,岛君心中的答案跟你是一样的。而且这不是猜测,在《毛泽东选集》里,你能找到基本相同的表述。此后他几次作为“权威人士”纵论时局的报道,也同样能在他的文集里找到。相信你今天很少看到这样的报道,一大段完整的吐槽,带有明显的语气和自洽的逻辑,2000字一气呵成,记者做的主要贡献是加上了一个【新华社陕北三十日电】,以及重复“中共权威人士说”。
  自此以后,这个“权威人士”多次出镜。无论痛骂蒋介石还是美国,风格一如既往,吐槽从来高能。即便未必出自毛泽东本人的手笔,也无疑体现着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意图,甚至个性与风格。
  分析一种现象,离不开时代。
  如果翻阅从人民日报创刊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权威人士”的话语,会发现斗争的色彩一直比较浓烈。与之相对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权威人士”的形象要温和的多。
  中央党校的唐爱军做过一个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体系转换。简单来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之前是革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革命思维占主导;之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后,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都发生了变化。
  这两个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在岛君看来,既有用词的差异,也有词内涵的变迁。既要注意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不再把“时刻不能忘记阶级斗争”挂在嘴边,也要意识到许多词本身其实早已今非昔比,比如“权威人士”。
  理解“权威人士”的这种变化,离不开对这个背景的把握。你会发现,以改革开放为界,能被冠以“权威人士”的,之前主要是因身份地位的权威性,之后主要是因技能和知识的权威性。
  不过一个有趣的对比是,革命话语体系中的权威人士,并不全都是正面的。比如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就对一个“权威人士”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并进行了一番分析:
  一般相信,这个所谓权威人士,如此熟悉蒋介石匪帮的内情,显然不是别人,而只能是替南京傀儡在后台牵线的“权威人士”,很可能就是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华的第一号代表司徒雷登自己。
  尽管被骂,但司徒雷登的身份地位也如前分析,的确具备足够的权威性。
  后来的呢?随手一搜今年人民日报上出现过的“权威人士”,大都是诸如“人民网将推出9种外文报道,邀请政界、学界、业界等权威人士进行在线访谈”,两相对比,一目了然。
  在那时光的演变中,“权威人士”逐渐从战争谈到外交,谈到经济、文化、社会,谈到更细致的教育、工业、媒体,谈到更细致的棉花价格、两国贸易额、围棋、房价,大多数时候,读者都能在上下文中找到他们的名字。从神坛,走到了细分的岗位。从墙上的挂相,到了你的身边。
  加上昨天这两次,今年的人民日报上共出现了6次“权威人士”。再往前数,2014年,14次;2013年,11次;2012年,14次;2011年,18次;2010年,16次;2009年,10次;2008年,8次&&
  这么多次加起来,也没有昨天这两次值得解读。
  是,这次看上去颇为神秘,新闻的5W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基本不全。何时是近日,何地是“北京电”,何事是点评当前经济大势,何因要看网上分析,何人是“权威人士”。人民日报的头版和二版所有流程的把关者们,显然对5W理论都了然于心,所以大可不必认为这是失误。
  虽然你很少会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但正因其神秘性,此文却更为动人。
  我们不能忘记革命战争年代时为何使用“权威人士”。用这个词,事实上可视为一种斗争策略。他们出现的基本语境是,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级别领导人来发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说。
  如今呢?这两篇人民日报文章,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许多网站的解读大致没错,这是在向外界传递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
  为何这样做?其实文章里说得很清楚,国际上,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文章里还说,经济运行中“几家欢乐几家愁”。
  也许你在媒体上会看到,经济学家、评论员们会用更为尖锐的措辞来形容当前形势,但所有这些说法,指向的其实是一样的紧迫感―到了必须有人站出来说经济形势的时候了,而且必须是高级别领导。
  同样是定调、鼓动,让人不禁想到4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那次会议的首要议题是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一谈方略,一谈形势,这两次的人民日报头版,完全可以作为互文看待。
  我们同样不能忘记的是一种语言风格。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绝大多数“权威人士”,语言都是人民日报惯常的风格,不会突出个体特征。但岛君前面引用的许多“中共权威人士”的话,可不是这个风格,而是具有非常强的个人色彩,并且一阵见血,落地有声。
  这次的两篇文章,却让人看到了一些类似的特质,随便找几句:
  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钱挣”,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往往会感觉很大,把它放远些看,就会显得很小。
  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有的可能需要两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在一定时期内不要说全面收获,可能早期收获都见不到。但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创新是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现在势头很好,我们要浓墨重彩做好这篇大文章,激发全社会拥抱“创时代”。
  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毋庸讳言,这是一种“短、实、新”的文风。这种文风,代表了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领导干部文风要求的高标准。
  而这种在中共中央机关报重要版面,由不具名的“权威人士”回应社会重大关切的做法,是沿袭自中共历史上一项悠久的传统。
  别问我,他是谁。我只知道,“权威人士”还会被人民日报继续使用,在建设而非革命的话语体系之下,在真正需要的情况下。
  文/司徒格子(海外网)
(责任编辑:张彬)
&&&&&&</div
社区热帖推荐
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威人士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