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治理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一场深刻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变革。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将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大加速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结构差异的扩大.许多领域,需要相应地和新的利益群体不断涌现。同时,市场经济的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竞争性、多变性、求利性和开放性,对社会关整。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系、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也会带来巨大的影’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响。因此,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情况越来越协如何为建立和发展社复杂多变。一是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4会市场经济服务,并做场经济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分配形式:出新的贡献,这是一个并存、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一大批非公有制值得探讨的新的课题。经济的代表人物的涌现,将会形成有一定影.一、人民政协必须响力的阶层和集团,致使统战工作对象增加;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利益的多样性.使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享受市场经济服务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方面的差别将有所扩

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党振、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代表人物团结合作、参政议政的重耍场所。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重要场所的政治作用,有必要对人民政协在新时期的功能、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一、人民政协的功能探讨 人民政协的功能是指政协在完成基本任务方面所显示的作用和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确立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的同时,对人民政协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功能有过许多重要的指示: —197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文件《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中,对新时期人民政协在发挥政治协商的基本功能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人民政协“就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沟通情况和意见,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监督作用……。这就明确了新时期在人民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982年1月,《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纪要》进一...  (本文共4页)

人民政协在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人民政协成立和发展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进一步深刻认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及其作用,不仅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备人民政协制度,促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我党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需要。 一、人民政协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和创造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长期斗争中,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和列宁“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的统战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发展革命统一战线一,壮大人民力量,引导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52

江泽民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重要组织的.人民政协;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应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的履行自觉地纳入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轨道上来,而不能偏离这个轨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应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以期尽快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就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任务,这无疑为人民政协进行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工作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为政协委员全面施展抱负和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民政协荟萃了各... 

社会治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凝聚社会各方合力,形成治理共同体,才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治地位不断巩固,组织规模空前壮大,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在社会治理中必然具有独特优势,并已经成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参与者之一。因此必须要把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和服务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扮演好促进社会协同、加强各社会治理主体之间联系的重要角色,以保证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人民政协具有凝心聚力的性 质优势从人民政协的性质来看,它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凝心聚力的优势。人民政协作为一个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紧密团结的政治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党和政府团结一切爱国...  (本文共2页)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和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5周年。6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依托其广泛的社会基础,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渠道畅通、活水长流,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65年来,人民政协不断探索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切实增强了民主协商的实效性。“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65年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伟大创造,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是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人民政协是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作为以... 

砥砺奋进谋发展 转型跨越新株洲

——改革开放40年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我国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株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两型社会,大幅改善民生福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株洲40年改革的基本历程

总的来看,株洲的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到目前为止,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目标探索阶段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一)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直到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是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根据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1978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主要以农村和农业改革为主,废除了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培育农产品市场。1983南四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后,通过6年的大力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建立,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127万吨增长到1984年的162万吨,年均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99元增加到 1984400元,年均增长26.2%。这一阶段全市GDP年均增长9.3%,短短6年时间,全市GDP总量接近翻番。

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的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株洲市因国有企业众多,被国家列为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期间国民经济得到较大地发展。虽然年期间市场物价出现了较大波动,但全市经济年均增幅仍然保持了8.8%1992年经济增幅达17.1%,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四个增幅超过15%的年份之一。到1992年全市GDP达到74.4亿元,8年时间GDP总量再次实现了翻番,与1978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多。

(二)初步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2年)

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内容。这一时期,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各市场经济主体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株洲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从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里,全市GDP总量先后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到2002年全市GDP达到344亿元,为1992年的4.62倍,年均增幅为11.8%,较前两个阶段增幅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1993年增幅达到了19.9%,为改革开放40年来增幅最高的年份。

(三)完善社会主义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3—2011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加快。朝着市场化改革方向,株洲全面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投融资、事业单位、要素市场等领域的改革。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改制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42%提高到56.9%2009GDP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24.9亿元,为2002年的3倍,GDP年均增幅为13.3%

(四)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选举产生了党的新一届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改革不在拘泥于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而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株洲全面贯彻发展新理念,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有效实施、全面小康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量一年一个台阶,2014GDP首破2000亿元大关,年全市GDP年均增长9.6%,年均净增经济总量相当于20年前一年的总量。

二、株洲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株洲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获得巨大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株洲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迈入新时代,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

(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改革开放40年来,株洲经济总量增长了190.2倍,2017年全市GDP总量达到2580.4亿元,年均增长10.8%。从全市国民经济运行轨迹看,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全市人均GDP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17年的64207元,年均增长9.6%,在2017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列第77位,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第二位;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金融生态城市等多项光荣称号。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2.2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37.8亿元,增长了147.6倍,年均增长13.7%。全市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58.8%提高到2017年的68.1%,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二。2017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5.1亿元,为1978年的402.9倍,年均增长16.6%。目前全市用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教科文卫等民生方面支出已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6%

就业结构发生根本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劳动就业环境得到了全面优化和创新,呈现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特点。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长和提升空间,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2016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250.2万人,是1978年的1.9倍,年均增加3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重从1978年的58.3:24.3:17.4调整为2016年的29.1:32.3:38.6。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明显,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较快,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33.7:50:16.3调整为2017年的8:48:44。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7.7个百分点。非农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66.3%上升到92%,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适应新常态,深入践行发展新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株洲经济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清水塘老工业区关停147家中小企业,钢铁过剩落后产能全部退出,关停退出煤矿、烟花爆竹企业163家。另一方面,新兴动能加快成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由1998年的38件、28件增加至2017年的7476件、3728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8%,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3.5%GDP能耗比2007年累计下降45.2%,年均下降5.8%

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201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64.2亿元,是2007年的3.62倍;占GDP的比重达56.7%,较2007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非公工业占到全部工业的65.1%,较2007年提高6.9个百分点;非公贸易占全部贸易的82.9%,较2007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三)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增长动力不断增强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5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06.6亿元,增长了44.4倍,年均增长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乡村振兴建设稳步推进。到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183万吨,比1978年增长43.9%;出栏生猪453万头,比1978年增长4.3倍。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29.4万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361.6万千瓦,增长11.3倍。2017年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达3083家,家庭农场总数达192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805家,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485.11亿元,销售收入480.66亿元。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休闲农业规模企业发展到658家,实现经营总收入达15.2亿元,年接待游客643万人次。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14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050.6亿元,增长170倍,年均增长11.9%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7%,规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达到2102亿元,为1978年的170.8倍,年均增长14.1%。全市有规模工业(年营业收入过2000万元)企业1647家,其中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有3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7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73家。改革开放40年来,株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等优势动力产业为依托的中国动力谷被誉为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升级的典型代表。

第三产业飞速发展。2016年第三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36.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增长515.8倍,年均增长12.5%。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快速增长,从2007年的8585个增加到2017年的26542个,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占全市法人单位比重从2007年的58.9%提升到2017年的73.9%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为30.7亿元,比1978年增长86.6倍;2017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为75万辆,其中,个人载客汽车共有40.6万辆,分别是2007年的2.110.5倍;批零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54.3亿元,比1978年增长67.8倍;金融业增加值为32.6亿元,比1978年增长118.5倍,上市挂牌企业12家,数量居全省第二;房地产业增加值为38.2亿元,比1978年增长425倍;其它服务业增加值为257.6亿元,比1978年增长368.3倍。会展经济蓬勃发展,2017年成功举办中国企业家年会、轨道交通产业国际高峰论坛、陶瓷产业博览会、服饰产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城市知名度和开放度显著提升。华强方特两个主题公园、云龙水上乐园,已成为株洲的闪亮名片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54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8.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7.715.4倍。

(四)深入推进创新开放,奋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5372万美元增至2017年的21.9亿美元,增长40倍,年均增长10%。时代电气收购英国SMD深海机器人项目,旗滨玻璃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保税物流中心(B型)验收运营,铁路口岸和国际物流平台正在加快建设;醴陵市成为全国首个出口电瓷质量安全示范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通过港洽周、深圳产业对接会、北京项目对接会等招商活动,我市先后成功引进了华强方特、株洲北汽、长城电脑、恒大健康养生城、华夏幸福、万魔声学等重大项目。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由1990年的60万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12.1亿美元。2017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9个,增长12.7%,新批境内省外项目504个,增长52.7% “湖南跨贸云项目落户我市;中车株机、旗滨集团、联诚集团等海外投资项目有序推进。

(五)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规模逐步扩大。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湘潭地区的醴陵县(今醴陵市)、攸县、茶陵县、酃县(今炎陵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共辖城市四区(含市郊区)、五县()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湘江西岸设立国家级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市区划分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个行政区。2016年全市建成区面积238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5倍多;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402.15万人,是1978年的1.4倍;2017年城镇化率为65.7%,比1978年提高了30.7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日趋便捷。2004年,全省首台电动公交车示范运营线在我市开通;2009年,武广高铁正式投入运营,经停株洲西站的列车有80余趟;2011年,公共自行车开通;2017年,共享汽车和全球首列智轨列车面世。如今我市已发展成为全国45个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是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黔、武广高速等铁路干线和京珠、上瑞、沪昆等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沪昆高铁、衡茶吉铁路和平汝、垄茶高速建成通车,公路总里程达2.4万公里,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6.87倍,实现了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保税物流中心(B型)验收运营,铁路口岸正在加快建设。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心城区不断提质升级,响石广场改造工程启动建设;航空城、轨道交通城路网加快拉通,湘江风光带、东城大道、万丰湖、湘江七桥、洞株路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已经建成。2017年,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由1998年的95%提高到2017年的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1998年的90%提高到2017年的100%,有线电视用户由1998年的26.2万户增加到2017年的79.2万户。

(六)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优先,千方百计促就业、增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

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建成湖南(株洲)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获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9787元,比1978年增长了92倍,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40元,比1978年增长了184倍,年均增长14.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现市级统筹、分级管理,在全省率先实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从2008年的30.3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283.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2008年的16.5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390.9万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有5万人和6.5万人,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3亿元,其中,城镇2.4亿元,农村1.9亿元。

教育医疗事业全面发展。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教育强县(市区)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职教园6所院校入园办学。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由1983年的2762.4万元增加至2017年的55.4亿元;每万人拥有专职教师数由1978年的92人增加至2017年的104.4人。在全省率先全域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改革被国务院誉为医改株洲模式。全市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437个增加至2017年的2922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由1978年的6644张增加至2017年的2.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6889人增加至20172.6万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978年的10人增加至2017年的26.4人。

图为株洲沿江风光带浮雕 株洲城市精神——火车头精神

株洲秉承湖南人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历届株洲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宽广的视野,谋划全市开放发展。近年来,株洲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推进试点示范改革,围绕全国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市、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等一系列试点示范,大胆先行先试,推动平台打造,推进要素高效流动,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人民群众更具获得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