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皇后在湖北大慈恩寺寺出家

请输入图片中的文字继续访问当前位置: &
& 大慈恩寺旅游
大慈恩寺旅游
大慈恩寺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位于古城西安南郊,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
作者:时间:2010-07
我不是佛教徒,不过非常喜欢逛寺庙,一方面中国留存的古迹大都是寺庙建筑,另一方面所谓佛门肯定是有别于红尘俗世的清静之地,我认为无论是哪种宗教,都有一种带…
酒店数据更新于:06月29日
1口碑最好景点周边真实住客评价最好酒店
40元&yen232起
&yen1610起
2价格最低景点周边价格最低的酒店
5元&yen45起
10元&yen60起
21元&yen117起
3距离最近距离景点最近的酒店
5元&yen45起
&yen1610起
4精品酒店景点周边高端精品酒店
40元&yen232起
&yen1610起
原价:¥273节省:¥164
93人已团购
大慈恩寺出行日历
门票:50元/人
开放时间:8:00-17:00
大慈恩寺周边
当季热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10卷)〖唐 慧立本.彦悰笺〗 - 实修驿站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大正藏 No. 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 慧立本.彦悰笺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垂拱四年三月十五日仰上沙门释彦悰述
  恭惟。释迦氏之临忍土也。始演八正。启三宝以黜群邪之典。由是佛教" />
您当前的位置:&>&&>&&>&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七
沙门慧立本 释彦悰笺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制述圣记终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师答书
二十二年夏六月 天皇大帝居春宫奉睹 圣文。又制述圣记。其词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剪。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局。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苑。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伏惟
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岩。迁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性常住。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 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法师进启谢曰。玄奘闻。七耀摛光。凭高天而散景。九河洒润。因厚地而通流。是知。相资之美。处物既然。演法依人。理在无惑。伏惟
皇太子殿下。发挥 睿藻。再述
天文。赞美大乘。庄严实相。珠回玉转。霞烂锦舒。将日月而联华。与咸韶而合韵。玄奘轻生多幸沐浴殊私不任铭佩。奉启陈谢。时降
令书曰。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序记。鄙拙尤繁。忽得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释彦悰笺述曰。自二 圣序文出后。王公百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欢咏德音。内外揄扬。未浃辰而周六合。慈云再荫。慧日重明。归依之徒。波回雾委。所谓上之化下。犹风靡草。其斯之谓乎。如来所以法付国王。良为此也。时弘福寺寺主圆定。及京城僧等。请镌二序文于金石。藏之寺宇 帝可之。后寺僧怀仁等。乃鸠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勒于碑石焉。庚辰。
皇太子以文德圣皇后早弃万方。思报昊天。追崇福业。使中大夫守右庶子臣高季辅宣令曰。寡人不造。咎谴所钟。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在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远瞻奉无逮。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鸟之情。窃以觉道洪慈。寔资冥福。冀申孺慕。是用归依。宜令所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寺成之日。当别度僧。仍令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仰规忉利之果。副此罔极之怀。于是有司详择胜地。遂于宫城南晋昌里面曲池。依净觉故伽蓝而营建焉。瞻星揆地。像天阙仿给园。穷班倕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櫲樟栟榈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备其饰。而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文武圣皇帝。又读法师所进菩萨藏经美之。因
敕春宫作其经后序。其词曰。
盖闻。羲皇至[(厂-一)*臣*責]。精粹止于龟文。轩后通幽。雅奥穷于鸟篆。考丹书而索隐。殊昧实际之源。征绿错以研几。盖非常乐之道。犹且事光图史。振薰风于八埏。德洽生灵。激波澜于万代。伏惟。皇帝陛下。转轮垂拱。而化渐鸡园。胜殿凝旒。而神交鹫岭。总调御于徽号。匪文思之所窥。综波若于纶言。岂系象之能拟。由是教覃溟表。咸传八解之音。训浃寰中。皆践四禅之轨。遂使三千法界。尽怀生而可封。百亿须弥。入堤封而作镇。尼连德水。迩帝里之沧池。舍卫庵园。接上林之茂苑。虽复法性空寂。随感必通。真乘深妙。无幽不阐。所谓大权御极。导法流而靡穷。能仁抚运。拂劫石而无尽。体均具相不可思议。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语矣。爰自开辟。地限流沙。震旦未融。灵文尚隐。汉王精感。托梦想于玄霄。晋后翘诚。降修多于白马。有同蠡酌。岂达四海之涯。取譬管窥。宁穷七曜之隩。洎乎皇灵遐畅。威加铁围之表。至圣发明。德被金刚之际。恒沙国土。普袭衣冠。开解脱门。践真实路。龙宫梵说之偈。必萃清台。猊吼贝叶之文。咸归册府。洒兹甘露。普润芽茎。垂此慧云。遍沾翾走。岂非归依之胜业。圣政之灵感者乎。夫菩萨藏经者。大觉义宗之要旨也。佛修此道。以证无生。菩萨受持。咸登不退。六波罗蜜关键所资。四无量心根力斯备。盖彼岸之津涉。正觉之梯航者焉。贞观中年。身毒归化越热坂而颁朔。跨悬度以输琛。文轨既同。道路无拥。沙门玄奘。振锡寻真。出自玉关。长驱奈苑。至于天竺。力士生处访获此经。归而奏上。降。
诏翻译。于是毕功。余以问安之暇。澄心妙法之宝。奉述
天旨。微表赞扬。式命有司。缀于终卷。自是帝既情信日隆平章法义。福田功德无辍于口。与法师无暂相离。
敕加供给及时服卧具数令换易。秋七月景申夏罢。又施法师纳袈裟一领。价直百金。观其作制。都不知针线出入所从。 帝库内多有前代诸纳。咸无好者。故自教后宫造此。将为称意。营之数岁方成。乘舆四巡。恒将随逐。二十二年 驾幸洛阳宫。时苏州道恭法师。常州慧宣法师。并有高行。学该内外。为朝野所称。 帝召之既至。引入坐言讫。时二僧各披一纳。是梁武帝施其先师。相承共宝。既来谒 龙颜。故取披服。 帝哂其不妙。取纳令示。仍遣赋诗以咏。恭公诗曰。福田资像德。圣种理幽薰。不持金作缕。还用彩成文朱青自掩映。翠绮相氛氲。独有离离叶。恒向稻畦分。宣公诗末云。如蒙一披服。方堪称福田。意欲之。 帝并不与。各施绢五十匹。即此纳也。传其丽绝。岂常人所宜服用。唯法师盛德当之矣。时并赐法师剃刀一口。法师表谢曰。沙门玄奘伏奉敕赐纳袈裟一领剃刀一口。殊命荐臻。宠灵隆赫。恭对惶悸。如履春冰。玄奘幸遭邕穆之化。早预息心之侣。三业无纪。四恩靡答。谬回天眷。滥叨云泽。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铦逾切玉。谨当衣以降烦恼之魔。佩以断尘劳之网。起余讥于彼己。惧空疏于冒荣。惭恧屏营。趍承俯偻。鞠心局蹐。精爽飞越。不任悚荷之至。谨奉表谢以闻。尘黩圣鉴。伏深战栗。 帝少劳兵事。纂历之后。又心存兆庶。及辽东征罚。栉沐风霜。旋旆已来气力颇不如平昔。有忧生之虑。既遇法师。遂留心八正墙堑五乘。遂将息平复。因问。欲树功德何最饶益。法师对曰。众生寝惑非慧莫启。慧芽抽殖法为其资。弘法由人。即度僧为最。 帝甚欢。秋九月己卯诏曰。昔隋季失御。天下分崩。四海涂原。八埏鼎沸。朕属当戡乱躬履兵锋。丞犯风霜宿于马上。比加药饵犹未痊除。近日已来方就平复。岂非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征耶。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计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计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未此已前。天下寺庙遭隋季凋残。缁侣将绝。蒙兹一度并成徒众。美哉君子所以重正言也。 帝又问。金刚般若经一切诸佛之所从生。闻而不谤。功逾身命之施。非恒沙珍宝所及。加以理微言约。故贤达君子多爱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义具不。法师对曰。此经功德。实如圣旨。西方之人。咸同爱敬。今观旧经。亦微有遗漏。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故知。旧经失上二字。又如下文。三问阙一。二颂阙一。九喻阙三。如是等。什法师所翻舍卫国也。留支所翻婆伽婆者少可。 帝曰。师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众生闻之具足。然经本贵理。不必须饰文而乖义也。故今新翻能断金刚般若委依梵本奏之。 帝甚悦。冬十月车驾还京。法师亦从还。先是 敕所司。于北阙紫微殿西别营一所。号弘法院。既到居之。昼则帝留谈说。夜乃还院翻经。更译无性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世亲论十卷。缘起圣道经一卷。百法明门论一卷。戊申皇大子又宣令曰。营慈恩寺。渐向毕功。轮奂将成。僧徒尚阙。伏奉敕旨度三百僧。别请五十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其新营道场。宜名大慈恩寺。别造翻经院。虹梁藻井。丹青云气。琼础铜沓金环华铺。并加殊丽。令法师移就翻译。仍纲维寺任。法师既奉令旨。令充上座。进启让曰。沙门玄奘启。伏奉令旨。以玄奘为慈恩寺上座。恭闻嘉命。心灵靡措。屏营累息。深增战悚。玄奘学艺无纪。行业空疏。敢誓捐罄。方期光赞。凭恃皇灵。穷遐访道。所获经论。奉敕翻译。情冀法流渐润。克滋鼎祚。圣教绍宣。光华史册。玄奘昔冒危途。久婴痾疹。驽蹇力弊。恐不卒业。孤负国恩。有罚无赦。命知僧务。更贻重谴。鱼鸟易性。飞沈失途。伏惟皇大子殿下。仁孝天纵。爱敬因心。感风树之悲。结寒泉之痛。式建伽蓝。将弘景福。匡理法众。任在能人。用非其器。必有蹎仆。伏愿睿情远鉴。照弘法之福因。慈造曲垂。察愚鄙之忠款。则法僧无悔吝之咎。鱼鸟得飞沈之趣。不任沥恳之至。谨奉启陈情。伏用悚悸。十二月戊辰。又敕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并使豫极庄严。己巳旦集安福门街迎像送僧入大慈恩寺。至是陈列于通衢。其锦彩轩轞鱼龙幢戏。凡千五百余乘。帐盖三百余事。先是内出绣画等像二百余躯。金银像两躯。金缕绫罗幡五百口。宿于弘福寺。并法师西国所将经像舍利等。爰自弘福引出安置于帐座及诸车上。处中而进。又于像前两边各严大车。车上竖长竿悬幡幡后即有师子神王等。为前引仪。又庄宝车五十乘坐诸大德。次京城僧众执持香花呗赞随后。次文武百官。各将侍卫部列陪从。大常九部乐挟两边。二县音声继其后。而幢幡钟鼓訇磕缤纷。眩日浮空震曜都邑。望之极目不知其前后。皇太子遣率尉迟绍宗副率王文训。领东宫兵千余人充手力。 敕遣御史大夫李乾祐为大使。与武侯相知捡挍。 帝将皇太子后宫等。于安福门楼手执香炉目而送之甚悦。衢路观者数亿万人。经像至寺门。
敕赵公英公中书褚令。执香炉引入安置殿内。奏九部乐。破阵舞及诸戏于庭讫而还。壬申将欲度僧。辛未 皇太子与仗卫出宿故宅。后日旦从寺南列羽仪而来。至门下乘步入。百寮陪从。礼佛已引五十大德相见陈造寺所为意。发言呜噎酸感。傍人侍臣及僧无不哽泣。观蒸蒸之情。亦今之舜也。言讫升殿东阁。令少詹事张行成宣恩宥降京畿见禁囚徒。然后剃发观斋。及赐王公已下束帛讫。屏人下阁礼佛。与妃等巡历廊宇。至法师房。制五言诗帖于户曰。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空外迥分晖。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观讫还宫。是时缁素欢欣更相庆慰。莫不歌玄风重盛遗法再隆。近古以来未曾有也。其日。
敕追法师还北阙。二十三年夏四月驾幸翠微宫。 皇太子及法师并陪从。既至处分之外。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芳故迹。皆引经酬对。 帝深信纳。数攘袂叹曰。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 帝发京时。虽少违和。而神威睿虑无减平昔。至五月己巳。微加头痛。留法师宿宫中。庚午帝崩于含风殿。时秘不言。还京发丧。殡太极殿。其日 皇太子即皇帝位于梓宫之侧。逾年改元曰永徽。万方号恸。加丧考妣。法师还慈恩寺。自此之后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过乙之后。方乃停笔摄经已。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每日斋讫黄昏二时讲新经论。及诸州听学僧等。恒来决疑请义。既知上座之任僧事。复来咨禀。复有内使遣营功德。前后造一切经十部。夹纻宝装像二百余躯。亦令取法师进止。日夕已去。寺内弟子百余人。咸请教诫盈廊溢庑。皆酬答处分无遗漏者。虽众务辐凑。而神气绰然无所拥滞。犹与诸德说西方圣贤立义诸部异端。及少年在此周游讲肆之事。高论剧谈竟无疲怠。其精敏强力过人若斯。复数有诸王卿相来过礼忏。逢迎诱导。并皆发心。莫不舍其骄华肃敬称叹。二年春正月壬寅。瀛州刺史贾敦赜。蒱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伦。恒州刺史萧锐因。朝集在京。公事之暇相命参法师请受菩萨戒。法师即授之。并为广说菩萨行法。劝其事君尽忠临下慈爱。群公欢喜辞去。癸卯各舍净财。共修书遣使参法师。谢闻戒法。其书曰。窃闻身非欲食。如来受纯陀之供。法无所求。净名遂善德之请。皆为显至理之常恒。示凡圣之无二。又是因机以接物。假相而弘道。为之者表重法之诚。受之者为行檀之福。岂曰心缘于彼此。情染于名利者哉。仰惟。宿殖德本非于三四五佛。深达法相。善识一十二部。独悟真宗。远寻圣迹。游崛山之净土。浴恒水之清流。入深法界。求善知识。收至文于百代之后。探玄旨于千载之前。津梁庶品。不噭不昧。等施一切。无先无后。赜等识蔽二空。业沦三界。犹蚕丝之自缠。如井轮之不息。虽复顺教生信随缘悟解顶礼归依受持四句。隐身而为宴坐。厌苦而求常乐。而远滞无明。近昏至理。未能悟佛性之在身。知境界之唯识。心非无取。义涉有无。不能即八邪而入八正。行非道而通佛道。譬涉海而无津。犹面墙而靡见。昨因事隙。遂得参奉。曲蒙接引。授菩萨戒施以未曾有法。发其无上道心。一念破于无边。四心尽于来际。菩提之种。起自尘劳。火中生莲。曷足为喻。始知如来之性。即是世间。涅槃之际不殊生死。行于波若。便是不行。得彼菩提。翻为无得。忽以小机。预闻大教。顶受寻思。无量欢喜。然夫檀义摄六。法施为优。尊位有三师居其一。弘慈利物。虽类日月之无心仰照怀恩窃同葵藿之知感。大士闻法捐躯非所企及童子见佛奉土。辄敢庶几。谨送片物表心。具如别疏所愿照其诚恳生其福田。受兹微施随意所与。使夫坠露添海。将渤澥而俱深。飞尘集岳。与须弥而永固。可久可大。幸甚幸甚。春寒尚重。愿动止休宜。谨遣白书。诸无所具。贾敦赜等和南其为朝贤所慕如是。三年春三月。法师欲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经像。其意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浮图量高三十丈。拟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将欲营筑附表闻奏。
敕使中书舍人李义府。报法师云。师所营塔功大恐难卒成。宜用砖造。亦不愿师辛苦。今已敕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师。足得成办。于是用砖仍改就西院。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仿西域制度。不循此旧式也。塔有五级。并相轮露槃。凡高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上层以石为室。南面有两碑。载二圣三藏圣教序记。其书即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之笔也。初基塔之日。三藏自述诚愿。略曰。玄奘自惟薄祐生不遇佛。复乘微善预闻像教傥生末法何所归依。又庆少得出家目睹灵相。幼而慕法耳属遗筌。闻说菩萨所修行。思齐如不及。闻说如来所证法。仰止于身心。所以历尊师授博问先达。信夫汉梦西感正教东传。道阻且长未能委悉。故有专门竞执多滞二常之宗。党同嫉异致乖一味之旨。遂令后学相顾靡识所归。是以面鹫山以增哀。慕常啼而假寐。潜祈灵祐。显恃国威。决志出一生之域。投身入万死之地。絓是圣迹之处。备谒遗灵。但有弘法之人。遍寻正说。经一所悲所见于未见。遇一字庆所闻于未闻。故以身命余资缮写遗阙。既遂诚愿。言归本朝。幸属休明。诏许翻译。 先皇道跨金轮声振玉鼓。绍隆象季允膺付属。又降发 神衷。亲裁三藏之序。今上春宫。讲道。复为述圣之记。可谓重光合璧振彩联华。涣污垂七耀之文。铿鋐韵九成之奏。自东都白马西明草堂。传译之盛。讵可同日而言者也。但以生灵薄运共失所天。唯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庶使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时三藏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夏五月乙卯中印度国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等。致书于法师。智光于大小乘及彼外书四韦陀五明论等。莫不洞达。即戒贤法师门人之上首。五印度学者咸共宗焉。慧天于小乘十八部。该综明练。匠诱之德。亦彼所推重法师游西域日。常共切磋。彼虽半教有功。然未措心于方等。为其执守偏见。法师恒诋诃。曲女城法集之时。又深折挫。彼亦愧伏。自别之后钦伫弗忘。乃使同寺沙门法长。将书并赍赞颂及[疊*毛]两端。揄扬之心甚厚。其书曰。微妙吉祥世尊金刚座所摩诃菩提寺诸多闻众所共围绕上座慧天。致书摩诃支那国于无量经律论妙尽精微木叉阿遮利耶。敬问无量。少病少恼。我慧天苾刍。今造佛大神变赞颂及诸经论比量智等。今附苾刍法长将往。此无量多闻老大德阿遮利耶智光。亦同前致问邬波索迦日授稽首和南。今共寄白[疊*毛]一双。示不空心。路远莫怪其少。愿领。彼须经论录名附来。当为抄送木叉阿遮利耶。愿知。其为远贤所慕如此。五年春二月法长辞还。又索报书。法师答并信物。其书同文录奏。然后将付使人。其词曰。
大唐国苾刍玄奘。谨修书中印度摩揭陀国三藏智光法师座前。目一辞违俄十余载。境域遐远。音徽莫闻。思恋之情。每增延结。彼苾刍法长至蒙问。并承起居康胜。豁然目朗。若睹尊颜。踊跃之怀。笔墨难述。节候渐暖。不审信后何如。又往年使还。承正法藏大法师无常。奉问摧割不能已已。呜呼可谓苦海舟沈。天人眼灭。迁夺之痛何期速欤。惟正法藏。植庆曩晨。树功长劫。故得挺冲和之茂质。标懿杰之宏才。嗣德圣天。继辉龙猛重然智炬。再立法幢。扑炎火于邪山。塞洪流于倒海。策疲徒于宝所。示迷众于大方。荡荡焉。巍巍焉。实法门之栋干也。又如三乘半满之教。异道断常之书。莫不韫综胸怀贯练心府。文槃节而克畅。理隐昧而必彰。故使内外归依。为印度之宗袖。加以恂恂善诱晓夜不疲。衢樽自盈酌而不竭。玄奘昔因问道得预参承。并荷指诲虽曰庸愚。颇亦蓬依麻直。及辞还本邑。嘱累尤深。殷勤之言。今犹在耳。方冀保安眉寿。式赞玄风。岂谓一朝奄归万古。追惟永往弥不可任。伏惟法师夙承雅训。早升堂室。攀恋之情。当难可处。奈何奈何。有为法尔。当可奈何。愿自裁抑。昔大觉潜晖。迦叶绍宣洪业。商那迁化。鞠多阐其嘉猷。今法将归真。法师次任其事。唯愿清词妙辩。共四海而恒流。福智庄严。与五山而永久。玄奘所将经论。已翻瑜伽师地论等大小三十余部。其俱舍顺正理。见译未周。今年必了。即日大唐天子。圣躬万福。率土安宁。以轮王之慈。敷法王之化。所出经论。并蒙神笔制序。令所司抄写国内流行。爰至邻邦。亦俱遵习。虽居像运之末。而法教光华。邕邕穆穆。亦不异室罗筏誓多林之化也。伏愿照知。又前渡信渡河失经一驮。今录名如后。有信请为附来。并有片物供养。愿垂纳受。路远不得多。莫嫌鲜薄。玄奘和南。又答慧天法师。书曰。
大唐国苾刍玄奘。谨致书摩诃菩提寺三藏慧天法师足下。乖别稍久。企仰唯深。音寄不通。莫慰倾渴。彼苾刍法长至辱书。敬承休豫。用增欣悦。又领白[疊*毛]两端赞颂一夹。来意既厚。寡德愧以无当。悚息悚息。节气渐和。不知信后体何如也。想融心百家之论。迁虑九部之经。建正法幢。引归宗之客。击克胜鼓。挫鍱腹之宾。颉颃王侯之前。抑扬英俊之上。故多欢适也。玄奘庸弊。气力已衰。又加念德钦仁。唯丰劳积。昔因游方在彼遇瞩光仪。曲女城会又亲交论。当对诸王及百千徒众定其深浅。此立大乘之旨。彼竖半教之宗。往复之间。词气不无高下。务存正理。靡护人情。以此递生凌触。罢席之后。寻已豁然。今来使犹传。法师寄申谢悔。何怀固之甚也。法师学富词清。志坚操远。阿耨达水。无以比其波澜。净末尼珠。不足方其曒洁。后进仪表。属在高人。愿勖良规。阐扬正法。至如理周言极。无越大乘。意恨法师未为深信。所谓耽玩羊鹿。弃彼白牛。赏爱水精。舍颇胝宝。明明大德。何此惑之滞欤。又坯器之身。浮促难守。宜早发大心。庄严正见。勿使临终方致嗟悔。今使还国。谨此代诚并附片物。盖欲示酬来意。未是尽其深心也。愿知。前还日渡信渡河失经一驮。今录名如别。请为附来。余不能委述。苾刍玄奘谨呈。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七
&&&&&&7&&&&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第 5 页第 6 页第 7 页第 8 页第 9 页第 10 页
  上一篇:&
  下一篇:&孝庄帝尔朱皇后 尔朱英娥(一个很悲情的女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皇后,父亲是契胡部酋长尔朱荣,母为北乡公主。    三段婚姻:一尔朱英娥原为孝明帝元诩的嫔,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被自己的母亲胡太后害死,胡太后立临洮王元宝晖三岁的世子元钊为帝,尔朱英娥等嫔妃全被勒令做尼姑。    二尔朱荣不满胡太后的作为,便拥立彭城王元勰第三子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四月,尔朱荣制造了“河阴之变”,杀死胡太后和幼主元钊。之后尔朱荣官至大丞相,控制了北魏的朝廷。又把女儿尔朱英娥改嫁为孝庄帝皇后。尔朱英娥脾气暴躁,十分轻视孝庄帝。三永安三年(530年),孝庄帝不甘做傀儡皇帝,以尔朱英娥怀孕临产为契机,亲手杀死了来探望外孙的尔朱荣。尔朱荣的长子尔朱菩提等30人随尔朱荣入宫,也都被伏兵所杀。同年十月,尔朱荣的侄子汾阳刺史尔朱兆和尔朱世隆共谋,推戴太原太守兼并州事、长广王元晔即位。攻克洛阳后,孝庄帝被送晋阳拘禁,不久被缢杀。尔朱英娥新生的太子也被她的家人夺去活活摔死。(争权夺利中的亲情果然冷漠,自己亲妹妹的儿子,只因为怕成为皇位的威胁,自家人亲手摔死)    三新兴的军阀高欢击败尔朱氏,杀尔朱世隆和新皇帝元恭,尔朱兆兵败自杀。孤苦伶仃、被困后宫的尔朱英娥则被他得去,纳为侧室。高欢对她很尊重,见必束带请安,自称“下官”,尔朱英娥和高欢生下一子高攸,颇得高欢喜爱。(真讽刺,你自称下官的时候是不是忘了把她的兄弟们杀光了?)     高欢死去后,他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高浟封彭城王,尔朱英娥也被封为彭城太妃。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竟要占有尔朱英娥,尔朱英娥抵死不从,被高洋一刀砍破头颅而死。      ---------------------------------------------------------------  尔朱娥556年死的,庄帝528年死的,死之前尔朱娥已经是庄帝妃子,那起码得10大几岁。  也就是556年尔朱娥已经起码40几岁了。。。  真的是徐娘半老,风韵尤存?
  文襄帝靖德皇后元氏 元仲华   北齐尊封靖德皇后,北齐追尊文襄皇帝高澄的嫡妻,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亲妹妹。  东魏时她与高澄结婚,容貌美丽、性情温柔恭顺,曲尽和敬,生一子两女,十分风光,但不太被丈夫宠爱。高澄且曾因她在宴会上不如高洋之妻李祖娥艳美而口出怨言。以后高澄爱上王昭仪,欲废弃她改娶之为正室,被崔季舒等人苦谏,至高澄遇害,此事才告一段落。高洋建立北齐,尊她为皇嫂文襄皇后,居靖德宫,号靖德皇后。  天保六年,高洋嗜酒昏狂之时想到了少年时代遭家人轻视的经历,遂将靖德皇后的库藏财宝全都没收,且声称高澄生前曾经对李祖娥非礼(按此事并无实据),将她强暴。然后又命仆人们当众轮辱她的姑姑安德公主。靖德皇后忍耐之,遂没有受到其他伤害。太后娄昭君得知后痛责高洋,亦遭高洋骂詈。  天统二年,她的儿子高孝琬与太上皇高湛交恶,被以谋反罪名杀害,她也在武平年间忧郁而终。谥号敬皇后,和高澄合葬。
  第五页
  北齐高家真混乱
  作者:blackeyes115
发表日期: 22:08:00  ---------------------------------------------------------------    尔朱娥556年死的,庄帝528年死的,死之前尔朱娥已经是庄帝妃子,那起码得10大几岁。    也就是556年尔朱娥已经起码40几岁了。。。    真的是徐娘半老,风韵尤存?  =========================  庄帝是507年—530年。尔朱娥生年不详、孝明帝是武泰元年(528年)被杀,这时候庄帝是21岁,而尔朱娥年龄肯定不会大,如果她这个时候就比庄帝大十多岁了,(556年)高洋竟要占有尔朱英娥,尔朱英娥抵死不从,被高洋一刀砍破头颅而死,这个时候尔朱英娥已经是个老太太了,高洋再不挑也没那么重口味。所以尔朱英娥当明帝的嫔时,应该是10来岁的少女。。。很多都是13岁左右会进宫的
  作者:多比归来 回复日期: 22:18:37 
      北齐高家真混乱  ==============  史上公认北齐王朝是个著名的禽兽王朝,淫人妻女,杀害兄弟子侄,几乎是每个北齐皇帝的共同嗜好。北齐神武帝高欢就强占过魏庄帝的皇后尔朱英娥、建明帝的皇后、魏广平王妃郑氏、任城王妃冯氏、城阳王妃李氏。北齐文襄帝高澄私通原魏广平王妃郑氏,又娶了高欢的正妻蠕蠕公主,两人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北齐文宣帝高洋逼奸哥哥高澄的皇后元氏,强占崔修的妻子王氏,高洋还想染指父亲的小老婆尔朱英娥,尔朱英娥抵死不从,被他一刀杀死。北齐武成帝高湛逼奸哥哥高洋的皇后李祖娥,强占高洋的嫔妃王氏,高湛的皇后胡氏在北齐灭亡以后沦为娼妓,与儿媳一起卖淫为生,成为历史上的奇闻。北齐王朝中最为仁德的皇帝高演也做过杀害侄子高殷的事情。北齐灭绝元氏皇族,连婴儿都用刀茅捅死,尸体丢进水里,导致鱼肚子里都有人的指甲,国人不敢吃鱼,惟恐沾上死人的晦气。
  看到LZ的帖子想到了柏杨有本书叫《皇后之死》  基本上就概括了些历史上的废皇后事件  
  文宣帝昭信皇后李氏 李祖娥   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赵郡人,李希宗的次女,母亲是崔幼妃。李祖娥容貌很美丽,性格也温柔。史载高洋重瞳,相貌丑陋,还有严重的皮肤病,可他是权臣高欢的第二个儿子,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赵郡李氏也无法拒绝高家的求亲,美妻丑夫成了一对。婚后,李祖娥生下了高殷和高绍德两个儿子,战战兢兢地陪伴着荒淫至极的夫君。起初她被封为太原公夫人,等高洋即位时,因为她是汉人的关系,高隆之、高德政认为汉人不可为天下母,应该选择更好的妇女,或是立段昭仪为皇后,但是高洋仍然选择立李氏为皇后。高洋酗酒暴虐,后宫嫔妃很多都曾被他殴打,甚至有被杀害的,李祖娥的母亲被高洋发狂殴打,李祖娥的姐姐和高洋通奸,高洋把其夫给乱箭射死。高洋逼奸哥哥高澄的皇后元氏。天保十年(559年),封李祖娥为可贺敦皇后。  乾明元年(560年),其子高殷即位,但只有一年便被其叔高演所篡。高演即位为孝昭帝后,将她由皇太后降为昭信皇后,居于昭信宫。高湛继位为武成帝后,逼李皇后与之相奸。高湛恐吓她:“如果你敢不从,我就杀你儿子。”李皇后因害怕而答应他,从此颇受宠爱。她怀孕的时候,儿子太原王高绍德到她的宫殿,她避不见面,高绍德便怒言:“你当做儿子的不知道吗?姊姊您是因为肚子大了,所以才不见儿子吧。”李皇后羞愧,等到生下一个女儿,竟亲手活活杀死。  高湛见女儿被害,怒不可遏,将高绍德捉到宫里,举刀怒喝:“你杀我的女儿,我就杀你的儿子!”高绍德惊慌求饶,高湛又骂高绍德:“想当年我被你父亲毒打,你也没来救过我!”当场将高绍德杀死。李皇后当场大哭起来,高湛更是愤怒,将她衣服脱光,胡乱鞭打,让她哭天喊地不已。最后降她装在绢袋里,也不管她鲜血淋漓,就丢到渠道里,任水漂流,许久才苏醒。用牛车送到妙胜寺出家为尼。北齐灭亡后入关内,隋朝时才得以送还故乡。
  废帝皇后李氏 李难胜   北齐废帝高殷的正妻夫人。高殷生母李祖娥侄女,李祖勋的女儿,高殷的表妹。559年,被立为皇太子妃,年仅11岁。文宣帝高洋死后,高殷即位。李难胜还没等到被立为皇后,560年,高殷被废为济南王,李难胜降为济南王妃。561年,高殷被孝昭帝高演杀害,李难胜出家为尼,做了妙胜寺的主持,取法名等行。570年5月14日,在妙胜寺内圆寂。
  张丽华迷倒陈叔宝时,是10岁?美丽的好早……
  孝昭帝顺成皇后元氏   北齐孝昭帝高演的皇后,北魏宗室女。文宣皇帝高洋统治后期大杀北魏皇室,元氏因为是高洋的弟媳妇得以幸免,高洋赐她家改姓步六孤。高洋对于这个出身北魏宗室的弟媳心存反感,经常赐美女给高演以图离间高演夫妻的感情。  高演即位后,曾许诺传位给为他出过大力的弟弟高湛,随后却立自己年仅5岁的嫡长子高百年为太子,以故高湛对这个侄子十分反感。高演临死前,重又改变主意传位给高湛,嘱咐他:“你应该将我的妻子与孩子好好安置。”高演死后,高湛听说嫂嫂步六孤氏藏有一种灵丹妙药,派人找她去取,步六孤氏不给,高湛很生气,命太监将她当面骂了一顿。高百年死后,步六孤氏尊为顺成皇后住在宫中,孤单伤心,与她父亲元蛮通信诉苦说怨又被查出,元蛮因此被免官。北齐亡国时,顺成皇后色尚未衰,被纳入北周后宫。直到杨坚为相,年迈的顺成皇后才得以回到山东故乡终老。
  作者:多比归来 回复日期: 22:35:52 
      张丽华迷倒陈叔宝时,是10岁?美丽的好早……  ===================================  太建二年(569年)陈叔宝立为太子,张丽华年仅十岁,入宫充当太子宫龚良娣侍女。待之长成,陈叔宝见到她惊为天人,因此得幸。  因此张丽华十岁的时候还是侍女,长开后才被宠幸。  陈后主比张丽华大7岁。。
  看看,长长见识
  武成帝皇后胡氏   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  文宣帝天保初年,选为长广王妃(长广王即高湛)。高湛即位后,立为皇后。生儿子高纬的那天,在产帐上有鸮鸟鸣叫。高湛禅位给高纬,胡皇后为太上皇后。高湛驾崩,胡皇后被尊为皇太后。高纬的乳母陆令萱及和士开密谋杀害赵郡王高睿,贬出娄定远、高文遥为刺史。和、陆两人谄媚太后,无所不至。在高湛当皇帝时,胡后就和那些阉人亵狎。高湛宠幸和士开,经常与胡后握槊(一种博戏),通过此事与胡后通奸。自高湛驾崩后,太后多次出宫拜诣佛寺,又与沙门昙献通奸。在昙献席下铺上金钱,又在昙献屋里的墙壁挂上高湛生前所用的宝装胡床。在内殿置百僧,托以听讲佛法为借口,日夜与昙献在一起。僧徒暗自称呼昙献太上皇。高纬听闻太后不检点,没有相信。后来高纬朝见太后,看见两个年少的尼姑,高兴地召她们侍寝,发现他们竟然是男子。于是571年,昙献事发,高纬处死了昙献。后将太后幽禁在北宫。有敕,内外诸亲都不得与太后相见。一年之后,高纬迎太后回宫。太后刚刚听说使者已至,大惊,害怕自己有不测。之后太后准备的饭食,高纬也不敢尝。  北周使者元伟来聘问,作《述行赋》,叙述春秋时郑庄公克共叔段而迁母亲姜氏,讥讽后主高纬。北齐亡,胡后入周,仍然恣行奸秽,据称沦落为妓。隋朝开皇年间,胡后去世。
  后主废后斛律氏   北齐后主高纬第一位皇后,父左丞相斛律光。  斛律氏初为皇太子妃。565年,高纬即位,四月立斛律氏为皇后。572年正月,皇后生一女,后主欲取悦斛律光,诈称生男,为之大赦。六月,后主诬杀斛律光,八月废斛律皇后为庶人,后令其为尼。北齐灭亡后,嫁给开府元仁为妻。(这倒是另一种传奇了,无限yy中)
  后主左皇后胡氏   是北齐后主高纬的皇后,胡太后的侄女,陇东王胡长仁之女。胡太后与和尚昙献通奸,失母仪之道,深以为愧,欲求悦于后主,便将侄女打扮好留在宫中,让后主高纬见到他。高纬果然喜悦,立胡氏为弘德夫人,不久进左昭仪,大为宠爱。斛律皇后被废,高纬的乳母陆令萱欲以穆夫人取代斛律皇后,太后不许。祖珽请立胡昭仪,胡昭仪遂立刻被立为皇后。陆令萱意在穆夫人,便在太后面前假装大怒道:“哪有这样的亲侄女,说这样的话!”太后问胡皇后有何言。陆令萱说:“不能说。”太后再三问之,陆令萱才说:“皇后对陛下说,太后行为大多违背礼法,不足为训。”太后大怒,叫出皇后,立刻剃她的头发,令她还家。高纬思念她,常常致诗送物以致意。邺城被攻克之前,胡皇后与斛律皇后都被召入大内。数日后,邺城不守,胡皇后在北齐灭亡后,也改嫁了别人。  后主的四个皇后,三个都改嫁了。。。真是没用的男人。。
  后主右皇后穆氏 穆黄花   这个名字很,。。。  穆黄花,字舍利(又称邪利),小字黄花。为北齐后主高纬第三位皇后。  穆皇后的母亲轻霄,原本是穆子伦的一位婢女。后到侍中宋钦道家当婢女,奸私而生穆黄花(一说即宋钦道女)。宋钦道伏诛,穆黄花没入宫中,成为高纬的第一位皇后斛律氏的侍婢。不久,穆黄花受高纬的宠爱,初为弘德夫人,宫内称为“舍利太监”。570年六月生子高恒。  572年十月,在高纬乳母陆令萱的帮助下,穆黄花被高纬立为左皇后。573年二月立为皇后。陆令萱的儿子骆提婆为了讨好穆黄花,应将自己改姓“穆”。穆黄花最后竟然连亲生母亲轻霄都不相认。后来,高纬又宠爱侍女冯小怜,一度想废黜穆黄花,立冯小怜为皇后。因为北周进攻,没有成行。  577年正月,北周攻陷晋阳,高纬传位幼主高恒,高恒尊母亲穆黄花为太上皇后。高恒即位25日后,北齐京师邺城沦陷,北齐灭亡。据说,高纬的娘胡太后和儿媳穆黄花因为亡国所以轮为娼妓.。在长安卖淫。。
  深入浅出,好看
  后主左皇后冯小怜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妃,有姿色,擅琵琶,工歌舞。冯氏自幼入宫,充当后  主穆皇后的侍女,穆皇后宠衰,后主临幸冯氏,晋封淑妃,从此获得专宠,旋封左皇后。(小怜tx这一段很像黄花tx原来也是第一任皇后斛律氏的侍婢然后得宠,后主就这么喜欢勾搭正室身边的婢女?)高纬迷上了她,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生死一处。命淑妃冯小怜住在隆基堂,因为这里本来是曹昭仪所居住的地方,冯小怜自然不喜欢这里,悉令更换其地。  公元575年(北齐后主武平六年),北周武帝大举进攻北齐,情况十分危急,后主仍与冯淑妃去打猎玩乐,终因贪猎而贻误军机。李商隐的诗《北齐二首》中曾写道:“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后主为了满足冯淑妃观战,竟抽调军用物资,驾起远桥,北齐军大败。后主急带冯淑妃逃奔到青州,欲降陈国,公元577年,后主及冯氏为北周兵俘虏,押解到长安。到了长安,后主向周武帝提出归还冯氏,周武帝说:“我视天下如脱鞋子,岂惜一位老女人。”遂把冯氏归还,不久,高纬被杀,冯小怜被当做战利品,赐给代王宇文达,非常受宠。冯小怜弹琵琶,因为弦断,作诗:“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代王的妃子李氏,是李询的妹妹,她与冯小怜争宠,冯小怜恃宠而骄,几把李氏迫死,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杨坚代周建隋,冯小怜又再次成为俘虏,隋文帝又把冯小怜,赐给代王妃李氏的哥哥李询,李询的母亲知道冯小怜曾迫害过自己的女儿,乘机进行打击报复,令她穿布裙做苦工,最终使她自杀。  北齐至北周皆只承认穆黄花为北齐后主皇后,【斛律氏、胡氏为废后】,冯小怜则只被视为嫔妃。
  今晚结束,明晚北周和隋朝  大唐就快来袅。。。。。。。。。
  第六页~
  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
  等唐朝
  记号了先…
  按爪,回头继续肥来学习
  马克  总觉得三国那段历史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魅力
  记一下,来学习的
    这个帖子很有意义,图文并茂的为我等扫盲,非常感动,楼主辛苦了。    那些指正的同学也很厉害,不管是正史,野史,还是杜撰,都很有阅读价值。    受益匪浅呀。    
  技术帖要MARK  编剧们应该来看
  mark``````
  lz坚持继续  期待大唐篇
  lz的图都好美
  看了第一页,和美人心计里讲的差不多
  默默支持中……
    作者:红枣桂圆糖 回复日期: 22:55:24 
  据说,高纬的娘胡太后和儿媳穆黄花因为亡国所以轮为娼妓.。在长安卖淫    =================================================  俺就记得有个乱世中的朝代的太后和皇后在亡国之后双双做妓女去了  而且还做得很happy  别人问他做皇后好还是做妓女好  她说当然是妓女好,有享不尽的鱼水之欢  当时一听就觉得这婆媳真是够猛啊  原来就是她俩  楼主能多8点她们不?
  楼主你科普到哪了    我在等长孙的呢?历史文盲的我只要眼睁睁等着楼主来科普  看我的星星眼
  作者:兜兜又轉轉 回复日期: 15:46:08 
          作者:红枣桂圆糖 回复日期: 22:55:24      据说,高纬的娘胡太后和儿媳穆黄花因为亡国所以轮为娼妓.。在长安卖淫        =================================================    俺就记得有个乱世中的朝代的太后和皇后在亡国之后双双做妓女去了    而且还做得很happy    别人问他做皇后好还是做妓女好    她说当然是妓女好,有享不尽的鱼水之欢    当时一听就觉得这婆媳真是够猛啊    原来就是她俩    楼主能多8点她们不?  ================  她们还是太后和皇后的生涯上面就说了,当妓女后的多为野史杂说,   北齐灭亡后,高氏皇族男丁被杀光,女性除了被北周作为物品赏赐外,全部没收财产让她们自己谋生。她们是亡国君主的家眷,身份相当于文革时的原地主婆,没有合适的人敢娶她们。胡太后曾享受过太后的尊荣,何曾遭过这个罪?当然也不习惯下嫁民间过男耕女织的平民生活,她喜欢热闹的性爱,便留在城市讨生活。她除了自己身体的本钱外,还有前朝皇太后、皇后的金字招牌,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她要利用这笔资源。胡太后便对儿媳妇穆皇后道:“咱们女人想要存活下去也只有一条路好走,凭我们的牌子和漂亮盘子(脸蛋),一定能成为长安城中的风月班头。”到了此时,穆皇后又有何说?只好红着脸微微点头。北周朝廷处于羞辱失败者的角度考虑,大概很快就给她们发放了营业执照。于是,由胡太后又当粉子又当老鸨子又兼拉皮条,在长安的平康巷(长安城中妓女聚居地),高张艳帜,开始了娼妓生涯。
  先留个记号,慢慢看
  那时胡太后年龄刚过40岁,平时养尊处优,保养得好。她又深谙男女之道,犹是风情万种。她的儿媳妇、高纬的皇后穆黄花,也才20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岁月。长安的风月场中从天而降两位皇后级的美女,一下子居然名声大噪,成了风月场中的红人了。长安人士争相前往,都想试一试皇帝女人的滋味,一时盛况空前。生意好的不得了,她们的床位费一涨再涨,还是应接不暇。胡太后做得自是快活,把床上运动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每天就像吃了兴奋剂。据史书记载,她曾口出惊人之言,恬不知耻的对穆皇后兴奋地说:“现在看来,当娼妓比当皇后,更有乐趣。在宫里是几百个女人侍候一个男人,现在是一大帮男子侍候我一个,想来这也是天道轮回,命中注定之事。”穆皇后也有同感。胡太后生性贪婪,把赚的银子全都抓在自己手里,只分得很少的脂粉钱,这使穆皇后有些不满。  几年后有个富商看中了穆皇后,想娶个前皇后回去做偏房,穆皇后问胡太后讨要卖身钱,胡太后哪里肯放手啊,两人话不投机,扭打在了一起。  却说穆皇后跟随盐商回到了他的家乡,知道自己的老婆像母老虎一般,不敢把穆皇后带回家,安排在别处。可没过上两个月,他老婆就得知了消息。带上亲眷将穆皇后一顿好揍,赶出了家门,连换洗的随身衣裳都不许带走。穆皇后无路可去,只得一路乞讨再到长安,求胡太后收留,再不敢有从良的念头。胡太后从穆皇后走后,生意清淡,也巴不得她回来呐,就不计前嫌,接受了她。胡太后在长安当了十年的妓女后病死了
  怎么回事?回复不了?
  我这种晚年潜水党 也被楼主的好帖给炸出来了=_=
  作者:马甲倾述 回复日期: 15:46:29 
      楼主你科普到哪了        我在等长孙的呢?历史文盲的我只要眼睁睁等着楼主来科普    看我的星星眼  ===========  今天就能把南北朝结束袅。。  长孙皇后呼声很高啊。。我也大爱这个贤后。。
  北周王朝   北周(557年—581年)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  由宇文泰建立,北魏六镇之乱后,宇文泰投靠以受尔朱氏之命入关中讨伐叛逆,后来投于以关中陇西为地盘的大将贺拔岳的麾下,而宇文泰亦渐渐受重用。控制洛阳的高欢认为贺拔岳有不臣之心,故使陇西秦州军人刺杀贺拔岳。将领就拥立宇文泰为统帅,结果成为关陇的主人。宇文泰只是表面上服从高欢。北魏孝武帝讨伐高欢失败后逃奔关中。宇文泰收容了他。不久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拥立西魏文帝,建立西魏。而东方的高欢在孝武帝逃入关中后拥立东魏孝静帝,把朝廷迁到河北邺城,建立东魏。西魏建立后,宇文泰成为大丞相。宇文泰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奠定宇文氏在关中的基础。宇文泰任用苏绰等人改革,使西魏进一步强盛。甚至攻入南梁的成都,夺取西川地盘。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次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即大周天王,建立北周。建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  宇文觉不满宇文护专权,策动政变不成反被杀,宇文护拥立其庶兄,是为北周明帝。几年后,明帝被杀,又拥立其兄弟为北周武帝。  宇文护执掌政权十五年,成为北周主宰。他承继宇文泰、苏绰的政策,消灭威胁北周的武将,使北周更巩固。武帝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宇文护的威望大降,武帝乘机杀了宇文护,重夺政权。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华北。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亡。
  太祖 文帝文皇后元氏   元氏,宇文泰的正妻,宇文觉的母亲,北周追尊皇后。北魏追尊武穆皇帝元怀的女儿,出帝元修的妹妹。元氏在北魏末年封为平原公主,嫁给张欢,夫妻不合,张欢杀死了她的忠婢。公主找哥哥元修诉不平。元修就把张欢杀了,改封她为冯翊公主。后来改嫁宇文泰,生了北周孝闵帝宇文觉。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冯翊公主逝世。西魏恭帝三年十二月,与宇文泰合葬成陵。  宇文觉即位,追尊母亲元氏为王后。武成初年,又追尊为皇后。    太祖 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   北周武帝的母亲、【皇太后】。是鲜卑人,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的妾。她生了两个儿子:宇文邕和宇文直。560年,宇文邕继承北周皇帝位为武帝,第二年尊母亲为皇太后。  叱奴太后一生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在572年帮助儿子除掉了权臣宇文护。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控制了北周的实权,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都是宇文护杀害的。三月十四,宇文护从同州回长安,宇文邕和宇文护到含仁殿参见太后,说:“太后年纪已高,喜欢饮酒,我屡次劝她不听。希望兄长今天您能劝说她。”于是拿出周成王的《酒诰》,让宇文护用它规劝太后。宇文护进殿后,向太后朗读《酒诰》,读到一半的时候,宇文邕猛然用玉笏打宇文护的后背,把他打倒;再令宦官何泉砍他,何泉恐惧,没把宇文护砍伤,卫公宇文直从门内跳出来,杀死了宇文护,割下了他的头。武帝宇文邕亲政。  574年,叱奴太后去世,谥号宣皇后,以皇后之仪下葬,但宇文泰和合葬的仍是他的正妻冯翊公主(上面的元氏)。
  孝闵帝元皇后 元胡摩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的皇后,西魏文帝元宝炬的五女儿晋安公主。  西魏是由宇文觉的父亲宇文泰一手策划建立的。因此,元宝炬在位时,便封宇文泰的世子、只有几岁大的宇文觉为略阳公,并将自己女儿元胡摩许配给他为夫人。  556年底,宇文觉在废黜了元胡摩的兄弟西魏恭帝拓跋廓后,称天王并建立了北周,557年正月立元胡摩为王后。不到一年,宇文觉被其堂兄宇文护废黜,不久被杀,元胡摩被迫出家为尼。建德初年,北周武帝为兄长宇文觉上尊号为孝闵帝,尊皇嫂元胡摩为孝闵皇后,居崇义宫。后来隋朝建立,元胡摩元皇后被次逼出宫。616年去世,享年七十多岁。
  明帝独孤皇后   北周明帝宇文毓的妻子,丈夫登基后追封她为皇后,西魏大司马卫国公独孤信长女。(隋朝杨坚的独孤皇后也是他女儿)  独孤信和宇文泰都属西魏八柱国,作为贵族重臣之间的联姻,独孤信将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556年,宇文泰去世,557年正月,宇文泰侄儿晋国公宇文护拥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代西魏即天王位,建立北周。柱国、楚国公赵贵不满宇文护专权废魏帝,联络独孤信,想要除掉宇文护。此事被开府宇文盛向宇文护告发,赵贵就被宇文护处死,独孤信在北周声望极高,宇文护仍在一个月后逼他自杀了。  九月,宇文护废黜宇文觉,拥立宇文毓为天王。宇文毓不顾宇文护的压力,于558年正月立独孤氏为王后,独孤氏对老父被害悲愤异常,于当年四月病卒,葬昭陵,谥明敬。武成元年(559年),宇文毓即皇帝位,追崇独孤氏为明敬皇后。  其四妹即唐高祖李渊之母元贞太后,其七妹即隋文帝杨坚之皇后、隋炀帝杨广之母独孤伽罗。
  坐等咱的长孙皇后 楼主辛苦了
  好贴 MK
  武帝武皇后阿史那氏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之女。  为得突厥之助灭北齐,宇文邕于565年遣使迎娶木杆可汗之女。568年三月立阿史那氏为皇后。皇后美姿貌,善举止,武帝深敬之。但武帝担心因此会被突厥控制,疏远了皇后。武帝的外甥女窦氏劝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这时窦氏只有六七岁年纪,能有如此见解,顿时语惊四座。周武帝正色以对,立即接纳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皇后态度大为转变。  578年六月,武帝驾崩,阿史那皇后被尊为皇太后。579年二月,改为天元皇太后。580年二月又尊为【天元上皇太后】。宣帝宇文赟驾崩,静帝宇文阐尊她为太皇太后。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殂,年三十二。与宇文邕合葬孝陵,谥号武成(墓志作“武德”)皇后。
天元圣皇太后李娥姿   北周武帝宇文邕妃子,北周宣帝宇文赟生母  554年,西魏大将于谨攻陷江陵杀了梁元帝萧绎,将江陵十多万平民百姓掳掠到西魏都城长安,李娥姿全家就在其中。  李娥姿到了长安,西魏权臣宇文泰觉得李娥姿面貌姣好,就将她赐给四子宇文邕做妾。之后,她得宇文邕的宠爱,“后得亲幸”。559年,李娥姿生下了后为宣帝的儿子宇文赟。宣政元年(578年)七月,武帝宇文邕死后,宇文赟继位为宣帝。宇文赟尊生母李娥姿为太后;大象元年(579年)二月,宇文赟传位于儿子,改李娥姿为天元帝太后;七月,又尊为天皇太后;二年(580年),尊李娥姿为天元圣皇太后。五月,宣帝崩,其子北周静帝继位,尊祖母李娥姿为太帝太后。581年二月,北周灭亡,隋朝建立,北周静帝不久被杀。三月,晚年先后丧子丧孙的李娥姿“出俗为尼,改名常悲”。开皇八年(588年),五十三岁的李娥姿去世,隋朝“以尼礼葬于京城南”。
  很好很强大
  宣帝有好几个皇后。。  宣帝天元大皇后杨丽华  北周宣帝皇后,后为皇太后。隋朝时封乐平公主。父亲是隋文帝杨坚,母亲为独孤皇后。她和宇文赟生有一个女儿名叫宇文娥英。  她是隋文帝的长女,在573年时嫁给当时的太子宇文赟为妃,时年十三岁。578年时,随宇文赟即位而成为皇后。然而宇文赟荒淫无道,竟然同时并立四个皇后,即杨丽华、朱满月、陈月仪、元乐尚;后来又逼淫宇文亮之媳妇尉迟炽繁,等宇文亮谋反被诛后将尉迟炽繁纳入宫中,成为第五个皇后。皇后们争宠,互相毁谮。虽然如此,杨丽华依然个性柔和,对其他女子都不抱妒忌之心。逊位于儿子宇文阐、自立为太上皇之后,宇文赟越来越显得喜怒无常,曾发怒对杨丽华说:“必族灭尔家!”有一次责备她,想要入她于罪,但是杨丽华却仍然一派安闲,毫无惊恐之貌,使宇文赟大怒,要赐死她。她的母亲独孤氏听闻此事,立刻赶到宇文赟面前谢罪,叩头到头破血流,才使宇文赟免去她的死罪。  580年,宇文赟病重,于是刘昉、郑译假诏让杨坚领受遗命辅政。后来宇文赟逝世,而北周静帝宇文阐还很年幼,朝政遂由杨坚把持。杨丽华虽然原本并没有加入这场夺权计谋当中,不过一想到皇帝年幼,如果由别人掌政,恐怕不利于己,得知刘昉与郑译的举动之后,心里曾经有些高兴。后来杨坚将自己的意图展露出来之后,杨丽华反而言行举止中都表达出她的忿忿不平之气。等到静帝禅位给杨坚以后,杨丽华极为愤怒,悲痛惋惜不已。杨坚既不能表面上谴责她,私底下也对她感到相当惭愧,便在586年封她做乐平公主。后来又一度要她改嫁,她誓死不从,于是才停止改嫁的计划。  609年,她在随同隋炀帝行幸张掖时在河西过世,享年四十九岁。  ps发现一个规律,很多臣子篡位时前皇帝的皇后都是那个篡位新君的女儿,丈夫被废自己从皇后变成公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从王莽女儿,曹操女儿还有这个乐平公主来看,都是不幸的)
  那些帝王像啊,看看都郁闷,都是一个模子整下来的    还有唐太宗那张提腰带的著名的画像,那似乎是明朝人画的吧,凭什么近一千年后人的想象画就成了官方画像呢,真郁闷
  宣帝朱皇后 朱满月   北周宣帝宇文赟的五个皇后之一,静帝宇文衍之母。吴人,因家人有罪而没入宫中,分派到东宫为粗使婢女,为当时还是太子的宇文赟职掌更衣之事,因而发生了关系,生宇文衍。  朱满月比宇文赟大十二岁(想到万贵妃了,当妃子时不如万贵妃,但是还好有个儿子,虽然后面亡国了好歹也当过太后),加上出身仅仅是有罪的百姓,身份地位都相当卑贱,因此宇文赟对她实在没有感情可言,在当上皇帝以后并没有给她尊贵的封号。后来宇文赟将皇位让给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因朱满月身为皇帝母亲的身份,而在大象元年(579年)四月封她为“天元帝后”,七月又改称为“天皇后”,第二年二月又改称“天大皇后”,地位仅次于宇文赟的元配杨丽华。宇文赟过世后,宇文衍尊称她为帝太后。  杨坚篡位后,杀害了宇文衍,朱满月出家为尼,法号法净。开皇六年(586年)在忧郁中逝世,年四十岁,以尼礼进行后事,葬在长安城西方。
天中大皇后陈月仪  北周宣帝宇文赟的五个皇后之一。是大将军陈山提的第八个女儿。大象元年(579年)六月被选入宫中,封为德妃;一个月后,封为天左皇后;第二年二月,改封天左大皇后。因为宇文赟后来又宠爱尉迟炽繁的关系,便将皇后由四个改为五个,增加天中大皇后的位置,封陈月仪为天中大皇后。  起初,陈月仪与元乐尚同时选入后宫,由于她们两人同年,加上宇文赟对她们的宠爱与礼数都相同的关系,两人又同时被册封,因此她们的感情相当好。宇文赟过世后,陈月仪出家为尼,法号华光。宇文赟的妻妾们在隋朝时便已相继过世,只有陈月仪与元乐尚两个活到唐朝,陈月仪在唐高宗永徽初年过世,享有高寿。    
  宣帝 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  蜀国公尉迟迥之孙女,北周宣帝之天左大皇后。  尉迟炽繁本是西阳公爵宇文温的夫人,例行进宫朝见皇后的时候,北周宣帝见她生得特别艳丽,遂灌醉她并在宫中奸污了她。之后她的丈夫宇文温,被北周宣帝扣上叛变的罪名后处死,尉迟炽繁便被召入宫中,封为长贵妃。(有点像野史里的顺治和董鄂妃,不过顺治比宣帝深情吧,,)  大象二年三月,她被册立为天左大皇后。仅仅一年之后,北周宣帝崩,尉迟炽繁年仅十五岁(十五岁就嫁过俩俩还死了),和另外皇后中的两位(陈月仪和元乐尚)一同出家,隋朝开皇十五年病死,得年三十岁。  ps依然有奖竞答(其实好像都没人答O(∩_∩)O像宣帝这样同时有左中右几个皇后的还有哪个皇帝吖。前面说过呢)
  天右大皇后元乐尚  元乐尚十五岁那年被选入后宫,册为贵妃,之后在大象元年(579年)七月,被册立为天右皇后,大象二年(580年)二月又改册为天右大皇后。她和北周宣帝皇后之一的天中大皇后陈月仪,同时间一同被选入宫中,又都被册封为相等地位的贵妃位号,而往后的升为皇后,和册后大典,元乐尚都和陈月仪同时同日举行,在加上北周宣帝宠擅两人,各方面的待遇和礼数都相等,两人又同龄,这许多的巧合和共通点,使的身为天右大皇后的元乐尚,和天中大皇后陈月仪,两人之间感情非常好。  在北周宣帝驾崩后,元乐尚出家,名为华胜。北周宣帝的五位皇后,除元配杨丽华(杨丽华被封公主了)之外,在他驾崩后纷纷出家为尼。而天大皇后朱满月和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等几位皇后,都先后在隋朝时纷纷去世。而在北周宣帝所有遗孀中,感情最好的为天右大皇后元乐尚、天中大皇后陈月仪,两人出家后,都活到了唐朝。
  静帝 皇后司马令姬  北周静帝宇文阐皇后,父荣阳公司马消难。  579年二月宇文阐即位,七月立司马令姬为皇后。580年,司马消难响应尉迟迥反对外戚杨坚而起兵,兵败,投靠南陈,九月,司马令姬废为庶人。其时宇文阐年纪尚幼小,可推测两人并没有夫妻之实。次年,杨坚废静帝宇文阐,建立隋朝,不久又秘密杀害了宇文阐。司马令姬则改嫁司州刺史李丹为妻,直至唐朝贞观初年还健在。  这个可以yy成一个种田文。。  南北朝终于结束拉。。撒花
  历朝历代的皇后废后太后太皇太后们
  吃饭去也。。晚上开8隋唐
  喜欢这样的技术贴!!!
  好長喔,    佩服LZ
  围观中~~~~~~~~~~~~~~~~
  隋朝妃嫔等级  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嫔三人。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隋炀帝继位后,广置嫔妃: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二品。   婕妤,十二员。正三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文帝文献皇后 独孤伽罗   隋文帝的皇后。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七女。独孤信育有七女,长女嫁与北周明帝作皇后,四女儿嫁与同为八柱国之一的大野虎的儿子李昞,生下了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七女儿便是独孤伽罗,嫁给了当时叫普六如坚,后来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557年,14岁的独孤伽罗嫁给了17岁的杨坚,在婚礼之夜,聪明的独孤小姐当场逼着杨坚发下重誓,这辈子绝不纳妾,不碰别的女人。可惜这个承诺隋文帝只完成了一半,隋文帝登基后没有出异姓子女,可隋文帝照样和人偷情,独孤皇后坚持丈夫不能纳妾的要求,就变成了善妒,就变成了面目可憎。
  刚刚那一段呢?
  独孤伽罗于十四岁时嫁给杨坚,并生下五子三女。其中长女杨丽华为北周的皇太子宇文衍之太子妃,太子登基后被立为皇后。杨坚从此把持朝政,权倾天下。后取代北周创建隋朝。这时隋文帝杨坚是四十岁,母仪天下的独孤皇后也已三十七岁,而她的姐姐和女儿早已先于她做过皇后了。独孤伽罗整饬了宫内体制,废除三妃六嫔之惯例,不允许任何女人亲近皇帝。所以杨坚的五子五女全是独孤伽罗所生。  平定尉迟迥之乱后,尉迟迥的女儿作为罪犯被没入宫廷,隋文帝有一次偷偷的和这个女人发生了一夜情,独孤皇后知道后,立即派人乱棍打死了这个女人,杨坚闻讯后大怒,骑马冲出皇宫,不走大路,沿着小道,深入山谷二十多里。高颎、杨素等人赶忙追赶,扣马苦谏。杨坚叹息说:“我贵为天子,却没有一点自由!”高颎劝慰道:“陛下怎能为了一个女人而舍弃天下!”杨坚的怒意稍稍化解,停住马蹄,站了很久,直到午夜才回到皇宫。独孤皇后在寝宫等候,泪流满面,向杨坚道歉。在高颎、杨素等人的劝解下,两人才和好隋。但是从此以后,独孤后的控制更严密了。文帝上朝时,她与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在幕后注视着朝堂的一切,史称“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宫,“同返燕寝,相顾欣然。”每当与隋文帝议论国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谋而合,故而宫中称为二圣。  可惜,独孤皇后一生不让丈夫纳妾,在世时丈夫出轨可以制止约束,死了以后,隋文帝却马上立了好几位妃子。宣华夫人陈氏 容华夫人蔡氏 姿贵嫔 等等,这几个妃子后来还和杨广勾搭上了。
  独孤皇后不只是管住丈夫不近女色,她还强力干涉儿子和大臣们的感情生活。独孤皇后为太子杨勇选定了元氏之女为太子妃,按照仪制另立云氏之女为昭训。元妃生性温婉贤淑,端庄有礼,独孤皇后认为她十分适合将来母仪天下,因而对她颇为器重。然而太子却喜欢活泼动人的云昭训。独孤皇后听到风声后,心中大为不悦。这时,晋王杨广正好乘虚而入,他故意装出一副节俭仁孝、不好声色的样子,广泛结交大臣,处处讨好母后。后来在独孤皇后的授意下,不好声色、专宠嫡妻的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   高颎是隋国的开国元老,而且是独孤皇后两代家臣,很受宠幸。高颎的原配夫人去世之后,身为相国的高颎心伤欲碎,曾忧伤地对独孤皇后说:“瑟弦骤断,唯斋居诵经而已。”此言曾深受皇后的赞叹。谁知不久之后,传出相国庆祝爱妾生子的消息。隋文帝尚祝贺相国晚年得子,独孤皇后却火冒三丈,认为高颎表里不一,表面上痛念亡妻,暗地里却宠爱小妾,竟致小妾生子。于是独孤皇后天天在枕边向文帝絮叨高颎的不是,文帝终于架不住皇后软硬兼施的请求,将当政二十年,功绩显赫的相国高颎以“表里不一,不堪信任”之名,罢免了丞相之职,让他回乡养老去了。  ps这是个嫉恶如仇敢于斗小三批老公顺便带个红袖章抵制满朝文武宠妾灭妻的正室啊
  炀帝萧皇后 萧氏  愍皇后,萧姓,隋炀帝皇后。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母张皇后。  萧氏出生于二月,由于江南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实为不吉,因此由萧岿的堂弟萧岌收养。堂叔父萧岌过世后,萧氏辗转由舅父张轲收养。由于张轲家境贫寒,因此本贵为公主的萧氏亦随之操劳农务。隋文帝即位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封次子杨广为晋王。之后文帝希望从向来关系良好的西梁国选位公主为晋王之妃。萧岿知道后开始占选,但占卜所有留在身边的女儿,结果却皆不宜,最后不得以接回萧氏,占之,结果大吉,于是萧氏成为杨广之妻,封晋王妃。史书中记载,萧氏性婉好学,颇得文帝与独孤皇后之宠,与丈夫杨广之间也相当和谐。后来,杨广登基为帝,萧氏以正室身分被册为皇后。虽然在即位后,杨广妃嫔众多,但对于皇后萧氏一直相当礼遇。杨广曾数次下江南,萧皇后必随行;史书中也所记录著许多杨广对萧氏所说的话。对于杨广的暴政,萧皇后因为惧怕而不敢直述,而作《述志赋》委婉劝戒。
  从皇后到女俘 从隋到唐几经转手的萧皇后,红颜祸水?红颜薄命?反正这个女人很传奇啊。  大业十四年(618年),身在江都行宫的杨广被叛军宇文化及亲手杀害,萧皇后则被乱军带到了柳城。《隋书.宇文化及传》“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胜利者霸占六宫,和隋炀帝生前一模一样。萧氏的处境可想而知,俘虏还能怎么样?特别是女战俘一旦落到男人手里,就不再是人了,而是一件任由推来搡去的家当、一个寻欢作乐的玩物,甚至像个小玩意儿那样,被随便转让。(可是这个时候萧皇后已经有50了啊啊啊啊啊)  不久,窦建德率兵攻城迎回皇后,并将皇后暂安置于武强县。萧氏再次面临当俘虏的噩运。然而安定俘虏日子没多久。《隋书》:“突厥处罗可汗遣使迎后于洺州(今河北广平),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虏庭。”之前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也就是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终于打听到了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到乐寿迎接萧皇后。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了使者。一个孤苦伶仃的落难寡妇,没有挑拣的权力,“从其胡俗”,萧氏被纳入了处罗可汗的寝帐。后来,处罗可汗死了,姑嫂两个又顺理成章地嫁给他的弟弟——颉利可汗……  公元630年,公元630年,即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派大将李靖打败了突厥大军此时,突厥大败,义成公主死了,颉利可汗遭擒。按理说,萧氏仍属“战俘”,年届花甲的萧氏,含泪回到长安,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  贞观二十二年,萧皇后崩逝,享年约八十。皇后逝世后,唐太宗以后礼将萧皇后葬于杨广之陵,上谥愍皇后,全谥为隋炀愍皇后。半生俘虏生涯,她还是顶着“皇后”的哀荣走了。
  唐朝妃嫔制度。  皇后以下,以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  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  下面还有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名号,共一百○八人。  总计一二一人。  玄宗时宫女增至三千。白居易诗句“后宫佳丽三千人”并非虚夸。  
  LZ的帖子我追了好久了,终于可以8唐朝了
  从唐朝起,废后就少了很多,皇后的废立都很慎重。太后也出的少。。  元贞皇后,独孤氏,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隋朝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  独孤氏嫁给唐国公李昞,生下一子李渊,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昞早亡,由独孤氏抚养李渊长大。独孤氏晚年久病,且脾气不好,很难伺候。只有李渊的妻子窦氏,任劳任怨,服侍汤药,在窦氏妯娌这些独孤氏儿媳当中,独孤氏对窦氏最多赞赏。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六月廿二,追谥母亲为元贞皇后。
  唐高祖 太穆皇后窦氏   窦氏,北周上柱国窦毅与襄阳长公主之女(宇文泰外孙女)。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李渊,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一女平阳公主。  窦氏年幼时被舅舅周武帝宇文邕抚养于宫中,很受宠爱。她曾因劝谏周武帝亲近和亲的柔然公主而得到周武帝称赞,认为她小小年纪,见识不凡。有记载称当时的名将长孙晟听说这件事以后,对朋友说“此奇人必有奇子,可为婚姻”。几十年后,长孙晟去世,他的内兄高士廉做主将长孙晟的小女儿嫁给窦氏的二儿子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窦氏七岁时,杨坚篡位,宇文家族被诛杀殆尽。窦氏闻讯,大哭:“恨我不为男子,救舅氏之患!”。相传窦氏儿童时期就发长过膝,光可鉴人,拥有绝世的容貌。因此她长大以后,求亲者甚多,窦毅不得不设雀屏选婿,李渊以箭射中屏风上两只孔雀的眼睛而入选,这就是成语雀屏中选的由来。  她在李渊反隋之前就去世了,李渊登基以后,追封她为皇后,并追谥为太穆皇后。李渊之后不曾再立皇后。
  唐太宗 文德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601年-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侍奉公公,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立为秦王,长孙氏则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
  又被吞了一段?我了个去。。。
  长孙皇后明大义,生活节俭,是一个非常贤惠的皇后。她与唐太宗感情极好。在唐太宗所有后妃中,长孙皇后所生子女人数是最多的,共七人。唐太宗的第一个儿子(即太子承乾)和最后一个女儿(即新城公主)都是她所生。在她死后,李世民未再立皇后,并亲自抚养她所生的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李明达二人。长孙当上皇后后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  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在世时她哥哥始终没有执掌大权。  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居功甚伟。她利用自己对李世民的影响力,多次为朝臣、宫人化解危机,平息李世民的怒火。对李世民有足够的影响以调解周旋他和臣子的关系。朝中皆称贤。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德顺圣皇后。”
  爱不爱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但是长孙确实是唐太宗生命中分量最重的女人。  贞观年间,“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铁弥勒像颂碑》)     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   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在“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还是毫不避讳作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长孙皇后。  太宗还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22年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能力和胆量如此做的)。
  长孙皇后曾著书《女则》共十篇,已佚。今存诗一首。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皇后在位期间,积极履行皇后职务,曾两次行先蚕礼。她死后与唐太宗合葬于昭陵。育有皇太子李承乾 魏王李泰 高宗李治(初为晋王)   长乐公主,李丽质 城阳公主 晋阳公主,李明达 新城公主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大慈恩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