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有效定价原则的区别

格式:ppt&&&
贡献者:Grimmfang
上传时间: 17:56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第三章__公共产品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2.87MB
所需积分:& 30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09-07-12 &匿名提问 发布
职务犯罪作为腐败的高级或者极端形式,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它极大地损害着社会正义,破坏着经济发展,腐蚀着政治清明。廉洁的政府,正直的官员,高效的管理,无腐败的繁荣,已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人们共同追求和奋斗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战略和对策来控制和预防职务犯罪,越来越成为明智的政府执政治国的重要内容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政府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和不断的理论探讨,逐步形成并正在实践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新世纪的预防职务犯罪战略。
   当前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已经侵蚀着社会结构的每一环节,已经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清楚地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性,一贯重视与腐败斗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检察机关应加强宣传教育,推行法制,实施监督,这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履行法定的检察职责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核心。    职务犯罪现象如此严重,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而究其根本原因则应该是权力的失控。但是,反思我国历次的反腐败斗争,虽然功不可灭,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目前的现实,深感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任重而艰难,似乎是被动的预防。以我个人看来,预防职务犯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权力制约。这是根本,因为腐败的根源在权力失控,这是制度、机制的问题,我们应着眼于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问题应当通过推动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予以克服,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为清除腐败、实现立法政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战略上大力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外历史实践表明,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这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这告诉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等于经济现代化的价值压倒一切。如果政治现代化,如政治民主、政治效率、权力结构科学化等没有相应的发展,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就很可能成为腐败分子饱食的美餐或被挥霍浪费。近十几年来围绕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进行了以放权为主的权力体制的改革,但传统权力结构却没有相应调整,权力只是在集权的结构中大量下移,由上级的集权形成众多的大大小小缺乏制约和规范的小集体、小单位甚至是个人的集权。以国有资产为例,一方面在不断增值,另一方面却因企事业单位中管理、经营权力的滥用而大量流失,进入小集体和个人的私囊。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和政治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加速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如果政治发展不能及时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滞后的时期过长或距离太大,必然为腐败提供泛滥的空间。所以必须依照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改革权力结构的种种弊端。这一点应当是反腐败斗争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    其次,完善权力体制,强化制约监督。腐败表现为权力的滥用,因此应当在权力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上寻求对策,改善权力运作的体制环境和相关环境。针对传统体制中过分集权、缺乏制约功能的弊端,主要应做到:⑴权力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应在民主和科学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实践证明,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权力腐败的发生,通常呈反比关系。尽管民主政治做不到完全根除腐败,但确实可以起到减少腐败发生和控制腐败规模的作用。权力体制的科学化是指权力的配置和结构设计要遵循权力活动的客观规律。⑵改革过分集权的弊端。⑶建立系统严密的权力监督机制。    第三,强化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对权力的监督作用。社会监督是指公民、企事业、社团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定权利对公共管理权力进行的监控和督促。它是权力监督和制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对国家行为的规范。反腐败斗争仅有外在的约束机制还不够,还必须从干部自身的素质教育入手。我国宪法规定,国家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纪律等各个领域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大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之一。邓小平同志说:“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要加强对干部各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并坚决制止腐败现象在自己身上和身边发生。同时,也要注意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开展学习讨论,进行法制观念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性,建章立制,纠正错误问题等。    二、以法治腐,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面对性质恶劣危害极大的腐败现象,加大惩治力度不失为一种有效做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原则,这也应该是以法治腐,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反腐败斗争的法制化应该包括: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完善的廉政法律体系,如反贪污的立法;有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强有力的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如监督法的出色台;有政治坚定、业务精通、装备良好、反应迅捷的执法队伍。而其中,主要应该作好三方面的工作:    (1)继续完善反腐败和廉政立法。一要抓紧制定从宏观上强化反腐败、廉政建设地位的法律,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取得法律上的保证;二要抓紧制定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三要抓紧制定对违法违纪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惩的法律。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保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坚持标本兼治方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    (3)发挥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作为司法机关之一的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作中,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检察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必须立足于履行检察职能,紧紧围绕检察职权,不能超越检察职权搞预防,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配合和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防止在工作中脱离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分工和定位,更不能“种了别人之田,忘了自己的地”。    只要我们运用正确有效的手段,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敢于坚持不懈地同腐败问题作长期而坚决的斗争,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企业竞争力是财务业绩、市场地位和无形资产的综合反应  “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愈来愈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口号,然而人们对究竟什么是竞争力,怎么样的企业才算得上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仍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同,因而也很难论述提高竞争力的具体举措。我们认为,企业竞争力应至少体现在财务业绩、市场地位和无形资产等三个方面。  优异的财务业绩是衡量企业竞争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标准之一。企业经营必须能实现行业领先的增长速度和优良的财务收益水平。以国际制药巨头辉瑞(Pfizer)为例,该公司在99年~00年0年间的年平均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8%,高出同期全球医药市场6%的增长率两倍之多,同时Pfizer的净利润率和投资资本回报率也远远高出行业平均水平40%~50%,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宠儿。  在主要竞争市场的领导地位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市场地位将不仅表现在本地市场的绝对主导,更将延伸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覆盖能力。近期在中国市场积极拓展的沃尔玛便是一个典型范例:沃尔玛借助超级综合超市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在未来的3~5年内,沃尔玛更制定了每年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开设90~00家店铺的拓展计划以实现其00年海外销售额达到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  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三个可能也是最为重要的标准是企业是否具备独特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可能是企业卓越的品牌优势,可能是企业高效的组织机制,但无论如何,必须是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同时能为企业创造真正价值的资产和能力。像宝马、奔驰等高档汽车就能利用其品牌优势实现产品上的溢价。  国内的许多企业对于竞争力的追求过多着眼于可见的财务收益和市场份额上,而即便对经营业绩的提高改善也更多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从而忽略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能力的培养和建设。一些因此而由辉煌步入没落的品牌是值得借鉴的市场实例,可见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应首先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指导企业经营的改善方向。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保证:运用各种管理杠杆  许多传统理论所提出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杠杆在当前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已经受到较大挑战。举例来说,随着政府保护的逐步淡化和信息沟通的进一步透明及时,企业试图通过所在行业的结构优势或是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建立竞争能力的可能性已愈发微弱。而企业的经营战略,尽管仍然是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源泉,在迅速演变的市场环境面前,企业通过“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和维护竞争优势的生命周期在逐步缩短。因而企业在明确竞争战略的基础上,必须搭建高效的组织平台以确保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换句话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是出色的业务战略设计,更是在战略执行上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麦肯锡对国内外众多业绩优秀企业的调研分析认为,竞争力强的企业在内部组织设置和管理杠杆运用方面都具有卓越的特色。  组织设置并不单纯是组织架构的设立和搭建,它包含清晰的使命和抱负,明确而雄心勃勃的业绩目标,扁平的组织架构,透明的业绩反馈和沟通系统,以及明确的业绩奖惩管理方法等五个基本要素。国内很多企业近年来都进行了广泛的结构调整和重组以适应企业发展和业务扩张所带来的管理要求,然而  国内企业在业绩目标和业绩管理方面仍相当欠缺。在业绩目标的设定上,国内企业往往反应出诸如目标设定缺乏事实基础、目标考核过多过杂,考核对象只涉及部门等通病,因而建立一套以业绩为导向、以事实为基础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将整体业绩目标逐层分解到个人,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然而即便建立起相当完整和客观的业绩目标体系,国内企业在对业绩的考核和业绩奖罚的执行上仍保留了许多人情因素,人员的业绩表现难以与其自身的薪酬和激励紧密挂钩,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企业固有的组织文化和激励力度的相对薄弱。企业必须强化业绩管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的管理效果。  根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企业需要运用相应的管理杠杆来确保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管理杠杆可以分为对经营过程的管控杠杆和对人员的激励杠杆。对于经营过程的管控杠杆实际是指企业的管控模式究竟着重于对人员、财务还是对日常运行的控制,而对于人员的激励杠杆则强调吸引和保留人才的方式究竟是以业绩奖励、职业机遇还是企业价值/文化为主。从国际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看,各种管理杠杆都受到不同企业的普遍运用,而在亚洲或是中国,企业在经营管控上集中于对经营运作的控制,在人员激励上则大都以企业价值和企业文化为核心杠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社会文化的特色,但也体现出国内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的薄弱。企业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人员选拔、配置、考核和激励等各个环节建立起系统而高效的管控模式。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开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核心能力  我们认为,所谓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一些互  为补充的技能和知识,通过这些技能和知识的组合使企业得以在一项或几项业务流程的执行过程中达到世界一流的领先水平。核心竞争能力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谈论的市场营销、产品开发或是客户服务等宽泛的定义,它应该是更为具体的某项技能和知识。比如说,花旗银行能在80年代成为美国信用卡业务的龙头老大,是依靠它所专有的客户消费行为数据库和客户信用评级系统;麦当劳的成功是源于它在店面选址和运行方面的卓越能力。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核心竞争能力的选择和确立应是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过程,不应追求各方面的优势,而应寻求一个或几个企业拥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可持续的、并且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平台。  核心竞争能力的选择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决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所能拥有的资源等不断开发和调整核心竞争能力。印度制药企业在国际医药行业的成功便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案例:同大多数国内企业一样,印度企业的发展起点也是利用当地的成本优势开展低附加值的原料药出口,但随着印度企业对国际医药市场需求及其运行环境的深入了解,他们很快便将经营重点转向制剂品种的开发和生产。在制剂经营上,印度企业选择了抢仿即将到期的专利药的竞争策略,充分利用企业对相关法规政策的熟练掌握以及药品快速仿制的研制能力,在欧美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近期一些印度领先制药企业的经营重点更是倾注于原创研发能力的建设和培养,以增强企业与国际巨擎长期抗衡的实力。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是始终围绕企业的战略主旨加以实施的。  核心能力的建设大致可以通过全面革新、内部孵化和外部并购等三种途径。全面革新是指大范围改变企业的现有运作,以试图在企业内部整体建立起核心技能;内部孵化则是采用相对缓和的推进模式,即在企业中通过独立单元的运行专门负责核心能力的开发,等到孵化成功之后再逐步推广到整个企业;而外部并购则是快速获取所需能力的一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比如并购虽然快捷,但并购后的管理整合则往往是企业的滑铁卢。因而企业的性质和历史成功的能力优势就成为企业选择核心能力建设方式的主导因素。  中国企业:单纯依靠低成本难以长期保持优势  公司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和竞争力以应对行业机构、市场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今,很多中国企业将低成本优势作为其在全球市场上竞争乃至制胜的关键利器。然而,我们认为,单纯依靠低成本难以长期保持优势,因为跨国公司也正将其生产移往低成本国家,而经济全球化亦将中国企业推向世界舞台。现今,索尼、飞利浦、松下等公司均已将其80%的生产转移到了低成本国家,从而削弱了中国相关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同时,关税的降低、自由经济区和新出台的政策等都为通过购并来整合国际市场创造了新的机遇。近期世界最大的电视显像管生产商汤姆逊收购了Fortune,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还显著增强了它们在世界各地服务全球性企业的能力,因此对那些单单瞄准中国市场的企业形成了进一步的威胁。在这些新的挑战面前,我们建议中国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长远目标、战略、组织设计、流程以及应对变革和改善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全球竞争力,成为明天的全球赢家。 2008级本科《公共经济学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四.简答题。1.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答:(1)公共物品失灵。(2)外部性失灵。(3)垄断性失灵。(4)风险和不确定性。(5)收入分配失灵。(6)宏观经济的失衡。2.简述垄断失灵的原因。答:垄断均衡的存在使市场上竞争性均衡机制失去作用,厂商并不用最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这就不能最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因而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同时,厂商所出售产品的价格要高于边际成本,而消费者不得不按此价格购买产品,从而使消费者付出的代价大于他所获得的收益,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3.简述瓦格纳定理。答。由政府执掌的国家公共部门在进入工业化以后,其数量和比例都会出现内在扩大趋势,公共支出将不断膨胀,而且这一趋势将在50—100年内发生作用。4.简述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区别。答。财政学在充分肯定市场能够最优配置资源和政府应该最少干预经济活动的基本理念下,主要研究政府财政收支本身的问题,特别是研究同国家财政收入活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公共经济学则不仅研究政府财政收支本身的问题,而且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即财政收支活动对全部资源配置活动的效率和社会福利变化的影响。5.简述公共产品分类判断的步骤。答。第一步,首先看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没有非竞争性,则该产品肯定不是纯公共产品。第二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如有非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或拥挤性公共产品。第三步,如果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肯定是纯私人产品。第四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且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即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必然为纯公共产品。即使该产品在技术上是可以排他的,但该产品在排他时成本很高,则该产品也是纯公共产品。第五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排他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并且排他的成本在经济上是可以接受的,则该产品是俱乐部产品或准公共产品。6.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效定价原则的区别。答:在私人产品的任意一种产出水平下,每个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人人都面临着同样的市场价格,这一价格即等于边际成本,因此,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公共产品的每个消费者都是产量的接受者,每个消费者愿意为该公共产品支付的价格都是不同的,即每个人都有其个性化价格,因此,纯公共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的总和等于边际成本。7.简述公共支出效益内涵的特点。答:(1)在计算所费与所得范围上,不仅要计算有形的所费与所得,还要分析间接的所费与所得,不仅要分析政府本身在某项支出上的投入和所得到的效益,还需要分析社会为该项支出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得的利益。(2)在衡量效益的标准上,不能单独的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必须确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的效益标准。(3)在择优的标准上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因此,某些关系整个国计民生,社会效益很大但对于政府财政却无经济效益可言甚至会带来局部亏损的支出项目,仍应是政府安排支出时的选择目标。8.简述国民经济预算及其特点。答:(1)国民经济预算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编制而成的,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分析和预算的经济分析预算,也叫国民预算或国民收入和产品帐户预算。(2)特点:一是采用和国民经济帐户相同的基础,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国外、储蓄和投资数额六部分,这和国民经济帐户结构相同,便于采用一致的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二是国民经济预算收入部分除个人所得税外采用权责发生制(一般预算中采用收付实现制),支出项目除转移支付外,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按照权责发生制计列。9.简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答: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转,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该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而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10.简述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区别。答:社会经济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这两种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从而使私人欲望和公共欲望的实现途径也迥然不同。其中,私人经济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为主要特征,受制于厂商的逐利行为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而公共经济则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为主要特征,受制于政府的公共收支活动和市场主体相应的搏弈活动。私人欲望的满足因其纯属独立个体自身享有某种效用的问题,具有排他性,因而可以通过市场途径来得到满足;而公共欲望因其是公众可共同享有的需求,不具有排他性,因而它不可能通过市场途径来满足,而只能通过政府途径或公共经济部门来得到满足。11.简述非自决财政政策内在稳定作用的决定因素及其局限性。答:(1)三个决定因素。一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起征点。起征点越低,稳定的作用就越大。二是税率的累进程度。边际税率越高,累进程度越大,税收对收入的抑制就越强,稳定的作用也就越大。三是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取得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越低,转移性支出水平越高,稳定的作用就大。(2)局限性。非自决财政政策只能配合自决的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单靠其本身作用并不足以稳定经济。在萧条时期,它只能减缓经济衰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经济衰退的总趋势;在膨胀时期,它只能抑制过分的高涨,减缓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通货膨胀的总趋势,12.简述税收支出政策及其主要措施。答:税收支出政策:一种是通过各税种的纳税人的确定、税基的确定、税率的变化以及征收范围的变化来实现。一种是通过税法中的一些特殊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特定类型活动以各种优惠待遇,以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刺激投资意愿,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税收支出政策的主要措施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优惠退税等。13.简述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的区别。答: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分配。私人选择则是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1)选择的场所和方式不同。(2)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不同。(3)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4)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14.简述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答: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公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现有公共决策体制和方式的缺陷。具体来说:(1)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2)各种公共决策机制及投票规则的缺陷。(3)信息的不完全、公共选择议程的偏差、投票人的“近视效应”、沉积成本、先例等对合理决策的制约。(4)政策执行上的障碍.五.论述题1.试论述如何通过公共财政机制实现公共部门经济职能。答:(一)资源配置的公共财政机制1. 公共财政通过自身特有方式,在“生产什么”方面,解决整个社会的产品品种以及不同品种所占比重的问题,从而区别于市场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有:(1)公共财政对公共物品和私人产品结构进行调节。(2)公共财政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影响。(3)公共财政对资本品和消费品结构的调节。2. 关于“如何生产”,公共财政可通过决定用何种资源、在哪些地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组织形式生产来实现其资源配置职能。(1)公共财政对生产过程中所投入资源组合的影响。(2)公共财政对生产布局的影响。(3)公共财政对生产方式的影响。(4)公共财政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二)收入分配的公共财政机制。1.税收。2.公共支出(包括转移支付和购买支出)。3.公共管理。(三)稳定经济的公共财政机制。1.自动稳定政策。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3.在总供给方面,公共部门也能够通过投资、补贴、税收政策等手段,增加有效供给,缓解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或者遏制无效供给的增加,使社会供给总量趋近于社会需求总量。2. 试分析公共经济学的研究目标。答:公共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目标就是对政府经济活动和政策进行评估和评价。(1) 公共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是指对政府经济活动和政策的后果进行评估和评价。(2) 公共经济学的规范研究是指对政府经济活动和政策的合理性问题进行评估和评价。    公共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是相互联系的研究整体。公共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强调对政府经济和政策进行评估、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是对政府经济和政策的客观、真实过程的研究。公共经济学的规范研究,强调对政府经济和政策进行评估、评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是对政府经济和政策的价值分析。实证研究是规范研究的客观、真实基础,规范研究是实证的理性结论。二者相互联系,尽管在同一问题的研究中,关注的重点问题可能有所不同。   公共经济学对政府经济活动及其政策行为影响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评价和评估,其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就是对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促进。3.试述发展公共产品与扩大需求的关系。(1)发展公共产品对扩大需求的作用:第一,发展公共产品可以增加相关产业部门的要素收入,进而刺激私人产品的需求增加。第二,发展公共产品有利于私人产品的开发和成本降低,进而扩大了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第三,发展公共产品可以降低消费成本,进而扩大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需求。(2)私人产品的消费和公共产品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私人产品满足后,发展公共产品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发展私人产品阶段进入发展公共产品阶段,再到更高层次的私人产品发展阶段,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一国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发展私人产品,满足人们吃穿用等基本生活的需要。当私人产品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一国经济就受到公共产品发展滞后的阻碍。公共产品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发展更高层次的私人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私人产品的消费进入更高的层次。因此,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总是伴随着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协调发展过程。4.从加强与经济联系的预算编制形式的角度具体阐述公共支出的预算管理。答:(1)设计—规划—预算制度就是制定目标、找出替代途径、确定最佳途径的预算方式。首先,确定政策目标,即在政府既定的拨款计划内,必须在搞清楚决策者的目标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基础上,对这些目标进行权衡。其次,找出实现政策目标的不同途径,即排列出完成这些目标的具体做法和手段。再次,确定不同途径的成本和收益,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上述各种途径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包括机会成本和外部成本。最后,经过比较,选取最佳方案编制预算。(2)国民经济预算。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编制而成的,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分析和预测的经济分析预算。该预算形式是综合收支计划,把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放在国民经济的整体中考察,考察预算对国民收入、个人和企业部门收入的影响,因而扩大了预算的收支范围,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的性质。编制国民经济预算要把政府的收支活动与整个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流量联系起来,安排公共支出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安排公共收入也要考虑国民收入各项核算指标,以便更好地协调社会总资金。(3)多年预算。又叫流动预算或中期财政计划,是年度预算的延长形式,其特点是,预算中不仅要列出本预算年度的有关数据,还要列出过去和若干年度的一系列数据,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某一年预算开支的各项成本,还能看到此后3到5年的支出成本。多年预算的目的在于将公共支出与经济发展规划相联系,使预算能更好地为经济服务。  5。试述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及其发生的原因。答:(1)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第一,在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权衡上,由侧重公平转身突出效率。第二,在税收公平原则的贯彻上,由偏重纵向公平转向追求横向公平。第三,在税收效率原则的贯彻上,由注重经济效率转身经济与本身效率并重。第四,在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上,由主张全面干预转身适度干预。(2)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产生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税收制度存在着很多弊病。①税收对经济扫过度干预扭曲了正常的经济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调节经济正常运转的中枢,只有在市场出现失灵时,税收才需要对经济实施适当的干预以。税收对经济的干预不可无度,更不可取代市场而成为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的决定力量,否则将会造成巨大的副作用。②税收制度存在较多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税制缺乏横向公平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把税收制用于非筹集收入的某些目的,以鼓励某些经济活动。税制缺乏纵向公平的原因主要产生于税制的有效税率与名义税率的差距过大,致使整个税制的实际再分配效果非常有限。③过度强调税负公平特别是纵向公平,造成了经济效率的低下,普遍存在的重公平而轻效率的倾向,使得调节功能较强的所得课税地位显著加强,而流转课税的地位相对弱化。其结果,不仅打击了人们劳动投入、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也因累进税率的作用而限制了规模经营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有限资源配置上的浪费。(4)过度重视税收的经济效率而相对忽视税收本身的效率,造成税制的日趋复杂和税收本身效率低下。在税制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税务机关超负荷运转,对纳税申报表的审计比重逐年下降,造成税务管理工作的软化,偷漏税现象严重。高税率本身就刺激人们去寻找合法、半合法甚至非法的避税的办法,税收法典的复杂浩繁也为避税提供了可能的漏洞。6。试述三元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答:在假定一个封闭的社会(国家),存在家庭和厂商(企业)两个经济部门,再引进政府的经济活动,即成为三元经济体系。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即政府预算来实现。在引进政府预算之后的三元经济体系中,总需求和总供给都要在二元经济体系的基础上有所添加。(1)从总需求的角度看,要在二元经济体系的私人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的基础上,加上政府的需求。政府需求可以用政府的支出来代表。这样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是: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若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Y代表国民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则上述公式可以写成:Y=C+I+G(2)从总供给的角度看,要在二元经济体系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的基础上,加上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可以用政府的税收来代表。这样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是:国民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若以S代表储蓄,T代表政府税收,则上述公式可以写成:Y=C+S+T(3)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仍然是:总需求=总供给。由(1)和(2)得出公式:C+I+G=C+S+T 或C+I+G=Y,于是,当C+I+G&Y时,国民收入扩张; 当C+I+G&Y时,国民收入收缩; 当C+I+G=Y时,国民收入达到平衡。7。结合实际,并运用公共选择理论,论述如何矫正政府失灵。 答:公共选择学者以及政策分析学者主要围绕改革公共决策体制及政治制度,引起竞争机制(用市场力量改进政府效率)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矫正政府失灵。首先,政府失灵是西方公共选择或公共决策体制的缺陷所造成的,实质上是西方政治制度的失灵。因此,要避免政府失灵,必须改善现有的西方民主政体,发明一种新的政治技术和表达民主的方式。公共选择学者所提出的改造现存西方民主正体的具体措施有:①进行立宪改革。②完善表达民主以及发明新的政治技术。其次,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主张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的功能,提高政府效率,以克服政府失灵。他们认为,以往人们只注意用政府来改善市场的作用却忽视了相反的做法—用市场的力量改善政府的作用。实际上,市场力量是改善政府功能的基本手段,通过在政府管理中注入一些市场因素,可以缩小非市场缺陷的影响范围。第三,对政府的财政过程尤其是公共支出加以约束。政府扩张及浪费的集中表现是政府行政经费或公共开支的扩大趋势,增加机构和人员最终也体现为经费的增长。要有效地抵制政府的扩张和浪费,必须在政府的财政过程上做文章,通过财政立宪、税制选择、平衡预算和税收支出的限制等措施来约束政府的财政过程尤其是公共开支,从根本上限制政府的行为框架,抵制政府的扩张。 三次“左倾”错误:瞿秋白盲动主义(1927年11月-1928年4月),李立三冒险主义(1930年6月—9月),王明教条主义(1931年1月—遵义会议前)。这些“左倾”错误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中国革命性质问题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把反对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第二、在革命形势问题上,认为革命形势处于高潮,应不断进攻;第三、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城市中心论;第四、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第五、在军事上,采取军事教条主义,搞阵地战。三次左倾错误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严重地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左倾错误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形势等的分析,都完全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论断,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去甚远。作为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的。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充分,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文化程度较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比较困难,对于脱离中国具体实际的教条主义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由于党内一部分同志没有对教条主义错误的判断能力,对言必称马列的人奉为钦差大臣,不敢提出异议,一定意义上的盲从使教条主义畅通无阻。急于求成的思想在党内有一定的市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如此之艰巨,敌人是如此之强大,革命的力量是如此之弱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对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使左倾错误在这些同志中很容易引起共鸣。党内斗争的不正常的方式,使一部分同志认为右是立场问题,左是方法问题。方法问题是内部矛盾,是好心办了错事,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立场问题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是敌我矛盾,是不能原谅的。在实际工作中,对所谓犯了右的错误的同志往往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手段来处置,这种错误的处理办法使许多人宁左也不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发展。教条主义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无论在革命或是建设时期,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东方大国,经济上相对落后;文化上传统上有东方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纯公共产品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