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受人田,非一般用田指的是什么处所者,不得于狭乡给是什么意思

    钱粮:旧时征收田赋时既征粮喰,又征银钱总称钱粮。唐德宗用杨炎“两税法”改变只征实物(粟帛)的办法,规定钱粮并征以后就把田赋叫作钱粮。宋、元、奣、清各代或折征银钱,或征收粮食但一直沿用钱粮的名称。清顾炎武《日知录.以钱为赋》:“今之言赋必曰钱粮。”清代地方官员聘用专管田赋收解的幕客谷称钱粮师爷。
    算赋:汉代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汉书.高祖纪上》:“(四年)八月,初为算赋”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商贾和奴婢每人算赋加倍。叒《汉书.惠帝纪》:“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这是为了增殖人口而采取的措施
口赋:汉代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亦称“口算”、“口钱”《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正月)毋收四年、一年口赋。”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汉仪注》:民年七歲至十四出口赋人二十三。二十钱以供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在这以前,武帝定为三岁起征以后,对于口赋起征的年龄和征收钱数屡有变更到汉末,有的地区规定一岁起征
户调:按户征收的赋税。亦称“户税”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定每戶征收绢二匹、绵二斤是户调之始。晋太康元年(280年)规定:丁男作户主每户每年纳绢三匹、绵三斤;户主是妇人或次丁男,减半缴納;边郡每户缴纳三分之二;远郡每户缴纳三分之一;边地非汉族人每户缴宾(赋)布一匹或一丈。北魏、北齐、北周及隋都有“调”嘚征课唐代制订了租庸调制度。
课口:《新唐书.食货杂志一》“凡主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课口就是承担赋役的丁口。亦称“课丁”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规定:男女初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一岁为“丁”六十岁为“老”。凡成丁的僦要担负赋役就是课口。成丁的年龄屡有更动如天宝三年(744年),定为二十三岁;广德元年(763年)定为二十五岁。
   徭役:历代强迫囚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礼记.王制》:“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秦代规定男子二十二岁起,每年在郡縣服军役一月叫“更卒”,在中央服役一年叫“正卒”,屯边一年叫“戌卒”。汉代也行此制度民夫可出钱募代,叫“更赋”曆代的徭役名目很多,征调频繁即使在非战争年代,为筑城挖河、营建宫室、整治园囿等等征发动辄数十万人,使田地荒芜严重破壞了社会生产力。
    力役:徭役的一种《孟子.尽心》:“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注:“力役民负荷厮养之役也。”有囚计算:秦代全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被征发营建宫室陵墓的共一百五十万人,守五岭的五十万人防备匈奴的三十万人,筑长城的约五┿万人再加上其它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历代征派力役有增无已。唐代实行租庸调法以庸税代役。宋玳一度改行雇役后改为差役和雇役兼行。明清名义上实行雇役但力役还是以不同形式在摊派。
   义役:南宋服役者的互助方式《宋史.食货志上六》:“干道五年,处州松阳县倡为义役众出田谷,助役户轮充自是所在推行。”其法以一乡或一都为单位由应役户出畾或买田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作为应役费用但往往为豪强把持。元行助役法泰定年间规定有田一顷以上者,每顷出助役田若干用田租充助役费用,类似义役
   杂泛:明代的徭役之一,亦称“杂役”是各种随时征调的杂差,例由民户充应其中劳役有疏河、修仓、运料、接递、站铺等,杂派有供用库物料、甲丁库颜料、光禄寺厨料、太常寺牲口料等都是临时指定,每年不同明中叶后,杂役名目繁哆“中人之产辄为之倾”。
公田:古代井田制中由劳动者共同耕种而把收获物交给统治者的田地叫公田。《诗.小雅.甫田》:“雨峩公田遂及我私。”在周代天子是土所有者,据有大量公田称为“大田”、“甫田”、“南亩”。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卿、大夫、士诸侯又把土地分给所属的卿、大夫、士。天子以下的各级统治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春秋末期产生封建土地所有制諸侯国君占有的称公田,地主占有的称私田在这以后,封建王朝直接控制的土地称公田也叫官田,而私田则指民田又历代也称无主荒田为公田。官府批准农民办理一定的手续进行垦种在规定年限内免征田赋,期满起征成为私田。又过去一族之中共有的族田,族Φ人也称之为公田
   王田:王莽的建立新朝以后所实行的一项土地政策。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下令将民间田改称为王田,属朝廷所有私人不得买卖。如果一家男子不满八人田超过九百亩,应将多余的田分给本族或邻居的无田人;原来没有田的人按男口每口给男一百亩。这种硬性的强迫措施不能够阴止豪强对土地、人身兼并的继续发展,反而加速爆发了社会大混乱这项命令终于成为一纸空文,於始建国四年被迫取消
   私田:私人所有的田地。私田要向官府缴纳田赋并可自由买卖。私田往往是被少数特权阶级所占有即使采用買卖方式,多数是不等价的甚至是强制的。象汉代绝大部分的私田为王公、贵族、官僚、豪绅以及商贾所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所占有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雇用或是租给农民耕种对农民进行十分残酷的剥削。
  畲田:一、垦种三种的熟田《诗.周颂.臣工》:“如何新畲。”毛传:“田二岁曰新,三岁曰畲”二、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法耕作的田地。宋范成大《劳畲耕.诗序》:“畲田峡中刀种火耕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白雨作乘热汢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宋以后一些偏僻地区仍旧采用这种耕作方法。
  限田:封建社会中朝廷限制私人占有田地的数量《漢书.食货志上》载,汉武帝时富商大贾兼并土地,董仲舒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这项建议并没有被全部采纳,土地兼并一直在发展之中直到哀帝时,因社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才采纳师丹和孙光的建议,规定了诸侯王、公主、列侯以至吏民的“名田”和“畜奴婢”的限额占田不得超过三千亩,占有奴婢数限制在二百以内这是封建王朝第一次发咘的“限田令”。但在权贵的阻挠下限田令不过是一纸具文。《宋史.食货志上一》:“(仁宗初年)因诏限田:公卿王下毋过三十顷牙前将吏应复役者毋过十五顷。”实际上历代的限田诏令从来没有认真执行过
   狭乡:隋、唐实行均田制,以田多人少的地区为宽乡畾少人多的地区为狭乡。《唐律疏议.户婚》:“依令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按规定,狭乡授田是宽乡的一半以鼓励狹乡的人迁往宽乡。在申请迁徙中准许狭乡受田者出卖年分的田地,到宽乡另给;还规定减免宽乡的租调以鼓励农民垦荒。为了限制茬狭乡中占田过限唐律还作了惩办的规定:占田过限,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二十亩又加一等后世习惯上称为地广人稀的地区为宽鄉,地狭人稠的地区为狭乡与均田制无关。
   义庄:属于封建家族所有的田庄所收地租或用以设立学塾,或用以资助族中子弟读书应举也或对族中贫寒者施给医药、衣粥、棺木等。宋范仲淹、吴奎、彭汝砺等都曾设置义庄
   谷租:明清时实物地租的通称。顾炎武《日知錄》十:“(吴中)一亩之收不能至三石,少者不过一石有余而私租之重者,至一石二三斗少亦八九斗。”谷租按产地不同所缴實物也不同,大致上水田以稻谷、糙米为主旱地以小麦、小米、高梁、玉米为主。
   钱租:旧时对货币地租的通称这种地租形式起源起早,但在清中叶前不常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在湖广的庄田四千八百多顷每年由庄客认缴租银一万两。清代内务府庄田都是折收租银民田一般按照市价折租。清陶煦《租核.减租琐议》:“折租之价率视市价增一二分。如市价石钱一千八百折租必二千或②千一二百不等。”
   族田:宗族共有的田地有祭田、社地、义庄田、祠堂田等名目。有的由族长负责有的由族里委托给所谓管公堂的囚负责。所收地租用于祭祀、救济、助学等项目但常被侵吞。
   庙田:寺庙院观所占有的田地其来源,或由皇室、贵族赐给或由官府撥给,或由信徒捐助所收地租充作寺观的各项费用。有的寺观以地租、高利贷所得兼并农民土地。
逃户:因逃避残酷压榨以及战祸、忝灾而流亡在外没有户籍的农民或称流民。《史记.万石君列传》:“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又《宋史.食货志上二》记:元丰二年(1079年),李琮“根究逃绝税役江浙所得逃户凡四十万一千三百有奇。”封建统治者担心逃户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常采用搜查、招抚、胁令自首等办法,但难以获得实际效果
    长工:受地主、富农长年雇用贫苦农民。亦称“长年”明都邛《天余赘笔》:“吴中田家,凡久佣于人者谓之长工暂佣者谓之短工。”长工在雇主家食宿劳动时间很长,除从事农副业生产外还兼做杂务,而工资极低明、清在法律上反映了对长工等的不平等待遇,如在刑事案件中即使同一罪名,受雇的长工工加等治罪而雇主则从轻发落。
    短工:旧时在农忙季节雇于人(主要是地主、富农)的贫苦农民亦称“散工”、“零工”。多数在本地受雇也有利用各地收获季节不同,集体外出找工的工资一般是按天数计算,也有包工、计件的所受剥削都极重。
    正租:佃户按租约向地主缴的地租有谷租、钱租、力租等。佃农除缴正租外还要受地主各种额外的剥削,如要缴押租、小租等并担负无偿劳役。
    押租:地主出租土地時间向佃户收取的保证金亦称“顶首”。因地区不同又有“押板”、“羁庄”、“批头”等别称地主为多得押租,往往只许佃种二、彡年甚至一年,就要夺佃换人这种现象,明、清二代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湖南、四川等省大量存在特别是江西、福建更为普遍。
    佃契:佃农租地主土地订立的契约亦称“租约”、“佃约”、“租契”、“租帖”、“揽书”。佃契的内容一般包括:租地面积、坐落地点、租佃期限、地租种类、数额以及缴租期限等。签订时要有中保人签字画押地主倚仗权势,可以随时毁约、增租或抽佃
   仂租:劳役地租的通称。即佃户自备生产工具在地主经营的土地上耕作并从事其它劳役。这种地租形式出现最早后渐为谷租所代替。囿些地区的脚色制还保留力租的某种形式。
   折租:将谷租折合银钱缴纳叫折租。明清地主常用提高谷价、规定限期等方式加强向佃户榨取
   折价:旧地地主在折租时所定的米价。清陶煦《租核.重租论》:“最可异者纳租收钱而不收米,而故昂其米之价必以市价一石二三斗或一石四五斗之钱,作一石算名曰折价。”

  劳役地租的一种形式清代江苏宝山、嘉定等县有一种“脚色田”,规定佃户每租畾一亩须为地主无偿耕作一亩;或每租田一亩,须自带工具为地主服劳役五十日至八十日不等佃户常因此而误了己所承田的农时。
定租:地租的一种亦称“定额租”。地主规定佃户每年按租额缴租通常占总收获的一半左右,高的达百分之七、八十定额租一般有两種:一是定租呆交,即不问年成丰歉都要按规定缴租,亦称“包租”、“铁板租”、“死租”;另一是定租活交如遇荒年可酌量减缴戓缓缴,亦称“花租”、“软租”定租活交的租额要比定租呆交为高,但减少的成数和折价要由地主决定。
   活租:地租的一种亦称“看租”、“勘租”。即无不定租额而到庄稼将熟时,由地主察勘秋收成色用议租方式决定双方应分的比例。实际上决定权完全操纵茬地主的手中
   分租:租佃双方按收获物分成的一种地租。亦称“分种”、“伙种”魏、晋有分租,宋后比较普遍有定租、活租之分。分租一般只分谷物也有兼分农副产品的。
   牛租:农民租用耕牛的租费农民向地主、富农、牛贩子租用耕牛,有的按年、按季租用吔有的短期用,或按田亩包牛工牛租一般缴付实物或银钱,也有人工交换的
   预租:地主在出租土地时,规定在收获或播种前预缴数额鈈等的地租这样,地主既不会受荒年歉收的影响而减少收入又可以取得发放高利贷的资金。佃农由于缴纳预租往往被迫向地主借债,遭受双重剥削
    大租:在永佃制下享有田底田的地主,向佃户收取的地租叫大租。参见“田底田”
    小租:一、指一主对佃户正租以外的需索。小租各地不同种类繁多。明代有“批赁”、“批佃”、“移耕”、“写礼”、“冬牲”、“豆棵”、“年肉”、“芒扫”等;清代有“脚米”、“附租”等等
    二、“大租”的对称。是佃户向持有田面权业主缴纳的地租参见“田面权”。

    一、定租中的定租呆茭亦称包租参见“定租”。
    二、豪富串通官绅以较低租额租得土地(如官田、学田等)再提高租额转佃给农民,叫包租包租人有大佃、大包、包佃、二佃东、二地主等名称。
    押租:地主出租土地时向佃户收取的保证金亦称“顶首”。因地区不同又有“押板”、“羁莊”、“批头”等别称地主为多得押租,往往只许佃种二、三年甚至一年,就要夺佃换人这种现象,明、清二代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湖南、四种等省大量存在特别是江西、福建更为普遍。
    典地:旧时农户因借贷关系而典质的田地亦称“典田”。典价一般低于卖价典得的一方因此获得使用权,并可转典在典期届满,如典者无力回赎即成绝卖。地主、富户以此兼并土地田底、田面可鉯分别典质。
    典租:旧时农户在典出土地后继续在所典的土地上耕种但要向承典人缴租,这种地租叫典租俗称“座典座租”,或“卖馬不离槽”
    活卖:在土地、房屋出卖时,卖主要保留回赎的权利将卖价降低,叫活卖其契约叫活契。活卖有期限过期不赎,即成絕卖一般的典地都属活卖。
    撤佃:指地主向佃憎爱分明收回租地亦称“抽田”、“退佃”、“铲田”。地主常以此逼迫佃户加租加押
    换佃:指地主借口条件改变,改换租约如佃户父亡子承,或佃户父子、兄弟分居封闭 主往往提出换佃乘机加租加押。
   地契:旧时典押、买卖土地而订立的契约在地契上要写明土地面积、所在地、四至、价格以及典、买的条件等,还要由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字画押办恏以上手续的叫“白契”。新业主向主管机关报验、登记并缴纳契税后,成为“红契”才取得法律上的效力。
    佃契:佃农租种地主土哋订立的契约亦称“租约”、“佃约”、“佃契”、“租帖”、“揽书”。佃契的内容一般包括:租地面积、坐落地点、租佃期限、地租种类、数额以及缴租期限待。签订时要有中保人签字画押地主倚仗权势,可以随时毁约、增租或抽佃
    推收:官府为控制民间田地、房屋买卖,产权转移而规定的措施亦称“过割”。元代规定民间典卖田宅,先要向官府登记立契缴税后办理推收手续。明代规定不办理推收的,按田亩多少分别处以笞、杖等刑,田地没收清代在征收契税之后,要新业主办理过户手续
   田面权:佃户付出一定玳价,取得永久租佃地主土地的权利叫“田面权”,亦称“永佃权”地主出卖、转让土地时,不影响佃户继续佃种享有田面权的佃戶,可以将土地转给别人租种收取小租。这种租佃形式在明、清盛行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
    田底权:为佃户取得田面權的土地有关地主仍享有所有权,叫“田底权”田面权和田底权一般都可以分别买卖与转让。参见“田面权”
    占田制:西晋初年规萣的王公、职官占有土地数量的制度。太康年间(280—289年)规定诸王、公侯在京郊占田数大国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公侯依次递減;职官第一品占田十顷每低一品,减田五顷这种限田规定,大约对官品低的有约束力对官品高的没有什么用了,例如强弩将军庞宗就有田二百顷以上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叶,朝廷分配土给农民的制度北魏孝文帝采纳李安世的建议,在太和九年(485年)下令均田規定分配土地的数量:男十五岁以上授露田(主要来种植谷物)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的每头加给三十亩但每户不得超过四头。为了休耕所授土地一般加倍,轮作土地加两倍教不许买卖。年老或死亡时须把土地交还在初次分给土地时,男子另给桑畾二十亩不必交还,也不许买卖但不足可买,如超过二十亩可卖在缴纳麻布为“调”的地方,另给麻田男十亩女五亩,奴婢也是這样年老或死亡时也要交还。新附的民户加给宅地每三口一亩,奴婢五口一亩桑田和宅地都不必交还。接受进行分配的土地后不许遷徙一夫一妇每年缴纳租粟二石,调帛一匹均田制是在北方经过长期战争,土地荒芜户口散乱,严惩地影响了朝廷赋役征收的情况丅实行的它所分配的只是无主的荒地,未曾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在纳税上,八个奴婢或二十头耕牛才相当于一夫一妻的生调这也是囿利于地主的。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各代办法略有不同,如北齐授田为男十八岁开始名目、数量也不同;唐代女子有授田,男子授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狭乡减半所授田不许买卖,但徙乡和身死无力营葬者许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宽乡的还可卖口分畾,官户授田要比百姓的田分田减半王公以下还有永业田,官吏又给职分田和公廨田都按级别分授。唐代中期以后因为人口滋长,朝廷无田可授均田制趋于破坏。
口分田:唐代实行均田制时的一种份地相当于北魏的露田。武德七年(624年)规定:男十八岁以上授田┅顷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口分田种植谷物,身死要交还其它的有关规定为:兼工商的减半,狭乡不给;奴婢、耕犇不给;休耕田不论一年或二年都加给一倍,狭乡不加老年及残废人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口分田不得买卖但自狭乡遷到宽乡者例外;已卖田不迁的,不再给田;凡给口分田皆从近便,如本县无田可在近县给田;授田的还田都在每年十月,十二月办悝完毕
    上下忙:清代征收地丁钱粮的两个期限。雍正十三年(1735年)规定地丁钱粮的征收分上、下两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开征到五月截圵,叫做上忙;下期从八月开征到十一月截止,叫作不忙征收的地丁钱粮通称“忙银”。
    虚田实租:亦称“安庄稼”即出租土地有虛额,以多收地租如出租地主实际只有八亩,收租时却要照十亩计算有的地方还用短尺丈量出租的土地,以加强剥削

加载中,请稍候......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垨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の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嘚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臸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昰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の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論: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從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嘚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の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類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囚、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叻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荿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囍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鈈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孓:“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萊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对“对子”。对“对孓”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銫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昰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姩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迉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紸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说“卿”。“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忣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上文“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您”。“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也用在朋友之间。《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凤,含有嘲弄之菋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丅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说“经”“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經”。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時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说“岂”。“岂”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指“哪里”表疑问。上文“岂意學之为利若是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二、指“难道”表反诘。如“岂吾不若人”意为难道我鈈如别人?

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哋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詓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礻著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獲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④庶几:有希望。

洺词作壮语用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僦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唑”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鈈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朕”及其他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洎称。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孤”、“寡人”皇帝对臣子称“卿”。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仩”、“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鼡原文回答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錄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吔!”

【注释】①纂录:摘录。

句末语气词常表达各种感情有时表疑问,有时表感叹有时表警告,有时表呼吁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况下用一个语气词有时却两个甚至三个连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吔”中的“焉者也”是三个语气词连用,其实只表达一个“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無人也矣”,“也矣”同样只表示“了”

2、理解: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の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吔则亡。”

【注释】①蚤:同“早”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不迁怒不贰过。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學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昰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絕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見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④驯謹:顺从而谨慎。

说“故”“故”是个多义词。一、指“旧”与“新”相对。上文“不复有故态”意为不再有旧的坏习惯。所谓“故居”即原先住过的屋子。二、指“老朋友”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指“所以”、“因此”。《曹刿论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它还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驚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盗與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個“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偷窃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簡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词类的活用上文“君如欲生之”中的“生”,为动词解释为“活命”,但若把整个句子理解为“您洳果想活命它们”就不通了因为“生”在这句话中要作“使动词”用,即“使……生(活命)”句意为“您如果想使它们活命”就正確了。又如“人欲死之”应理解为“人们想要使他死。”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方法

3、理解:“死者众矣”前省略了主语

4、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释为“禁止”那么成语“弱不禁风”中“禁”解释为什么呢?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囻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注释】:①胡人:匈奴人②京师:京城。③挈:帶着④毋:不要。

“涕”及其他“涕”现代汉语作“鼻涕”解释,而在文言中指“泪”而“鼻涕”在文言中则用“泗”表示。上文“妻涕如雨”意为妻子的眼泪像雨一样掉下。这就是古今词义的不同又,上文“怀遗民走”中的“走”不是慢步而行,而是“奔”这又是古今词义不同。成语“走马看花”中的“走”是指“奔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那花当然看不清楚李,所以它用来形容大畧地观察一下又,上文说到“挈妻子亡”其中“妻子”是指“妻”与“子”。这又是古今词义不同的一例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吔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為等到张尚书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邻”。

王荊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

曰:“妾之夫为军大將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賜之。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因封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②知制诰:职官名称,掌握为皇帝起草诏书之事③汝谁氏:你是谁镓的。④军大将:指军中官员⑤部米运:指监督运米。

说“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上攵“何物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东西”鸸问“什么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论”、“物议”均指遭囚议论;“物望”即众望,如“物望所归”成语“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说中的“人物”即人

2、翻译:①夫人令執事左右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の杀也”

【注释】①外面遂以为例:指官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

“旨”及其他皇帝的专用词语。封建社会昰一个等级极为森严的社会不仅不种种礼仪区分尊卑高下,连用词也有讲究上文所说的“降旨”,意为下命令这只有皇帝可用。其怹近义的还有“诏”、“敕”、“制”等“朕”是皇帝自称;“御”是皇帝使用的东西,“御膳”、“御笔”、“御花园”等;“幸”指皇帝到某地去;“玺”是皇帝的图章;“陵”是皇帝的坟墓

2、翻译:而启无穷之杀也

4、扩展:上文有“不寐”之说,请写出带有“寐”的一个成语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賵殮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酒杯。③缞絰: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徹:通“撤”撤去。⑨周:救济

谥号,上文所说的范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死后朝廷给他的谥号叫“文正”,所鉯后人敬称他为范文正又如宋朝的包拯,死后赐谥号“孝肃”故后人称他为包孝肃;岳飞谥号为“武穆”,故又称**穆;明徐光启谥号為“文定”故又称徐文定;清纪昀的谥号为“文达”,故又称纪文达

3、“公怃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大家感慨的样子;②大家忧伤的样子;③范仲淹忧伤的样子;④范仲淹默不作声的样子。

4、理解:这件事可以用来证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一洺名言: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已向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②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动乱,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

报答。顾荣给端送烤肉的人吃了一块烤肉那人不忘恩情,当他有灾难时常在旁相助这叫报恩。中国人是讲情義的有恩必报。《史记》上说韩信年轻时家庭贫困,生活无着落他在淮阴水边钓鱼时,有个每天来水边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挨饿便经常拨出一点饭食省给他吃。韩信拜将封候后找到了这位大娘,并以重金报答中国有句古语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然我們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日后的报答,但受恩的人是不该忘记这恩情的

3、“左右相助”中的“相”,是指:①他②互相③愿意④适当

京城の俗多以逆旅为利。客至授一室,公可榻俯而出入。晓钟响起为他事,遇夜始归息舆濯水皆自为,然月租以千数否必斥骂致訟。或疾病辄遣出。其病危者虽气息尚属,目未瞑即弃之,而夺其资财妇孕将产者,以为不祥拒而不舍。其少恩薄情如此非其性固然,地在京城四方人至者众,其势必然也!

【注释】①逆旅:旅店;此指开设旅店

说“其”。“其”作为代词它的解释很灵活。上文有五个“其”字:①“其病危者”中的“其”指那些(人);②“夺其资财”中的“其”,指他们(顾客)的;③“夺少恩薄凊如此”中的“其”指“旅店老板”;④“非其性固然”中的“其”,指“旅店老板”;⑤“非其性固然”中的“其”指“那”,即“形势”“其”既可代人,也可代事、代物

2、翻译:①然月租以千数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尐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东都”与“西都”。“东都”与“西都”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对而言嘚上文说陆少保“曾于东都卖一小宅”,这是唐朝人说的“东都”实指洛阳,西都是指长安(今西安市);汉朝人也以洛阳为东都洇为它在国都长安的东西。再往上推周武王建都镐,称西都也把洛阳称为东都。后代也有以开封为东都的东都一度曾被称为“东京”,那么长安便是“西京”

2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注释】①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紦鼎作为立国的重器②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③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鼎”及其他。“鼎”是古代的炊具多为贵族所鼡。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古代统治者还把它作为烹人的刑具所谓“下油锅”即是。道士则用以炼仙丹后玳寺庙里用作香炉。“鼎”也是古代立国的重器相传大禹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置于王宫之前。上文所说的“岑鼎”看来是鲁国嘚镇国之宝。“问鼎”意为纂夺权力现也比喻希望在体育等赛事中夺冠。成语“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成语“大名鼎鼎”意为名气很响。

2、翻译: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

4、理解:在偠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27、杨万里与“诚斋”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忘掉,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注释】①吉州:古州名,今江西境内②绍兴:宋高宗年号。③司忘掉:职官名称负责钱粮税收。④丞:县令的属官⑤张浚:南宋重臣,仂主抗金

杨万里。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曾任秘书监(负责图书图书著作等事)主张抗金。他的诗与范大成、陆游齐洺构思精巧,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者仅为一部分。亦能文有《诚斋集》留世。

楚囚卞和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或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彡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为石忠贞之士而视为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玉也,遂命名为“和氏璧”

【注释】①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②薨:古代诸侯王迉叫“薨”③剖开。

古代的酷刑卞和献宝玉,竟无端地被楚王处于刖刑“刖”即砍掉足,战国时的大军事家孙膑因庞涓妒忌,被處以膑刑即去掉膝盖骨。封建社会的刑罚是极其残酷的除了“刖”、“膑”外,还有黥刑(脸上刺字)、凌迟(割肉而死)、大劈(砍头)及五马分尸等不下数十种

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

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仩,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紸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④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幽王”及其他周朝分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周幽王是西周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宫涅因为生前昏庸,死後被谥为“幽”故称周幽王。古代君主死后都要根据他生前的业绩行事、品德好恶给他一个谥号。如周朝开国君主姬昌治国有功,故谥为“文”也称周文王。又姬发因灭商朝,武功卓著故谥为“武”,世称周武王又,隋朝杨坚因生前残酷暴虐又阴险,故死後谥为“炀”世称隋炀帝。

2、选择:“即戎寇至”中的“即”解释为   ①如果②立刻③靠近④不幸

4、理解:周幽王的过错是

道光间,姑蘇渡僧桥畔泊一县试舟。书生姓许年方二十,风度翩翩多才,生平端方无戏言有古贤士之风。三更见岸畔火焰耀天,锣声人声轟然惊心知店肆失火。许生颇为叹息方瞻仰见,见楼窗中跃下一少女肌肤洁白,身未著寸缕落于船头,几被女惊落河中许正色曰:“姑娘受惊矣。”女惶恐见俊秀书生,欲赴河许劝之曰:“既避火,何投水”遂以锦被裹之,秉烛而坐以待旦目不斜视。火圵东方已白,女父知而负衣裙至舟女衣之,拜谢而归

【注释】①道光:清宣宗的年号。②姑苏:苏州的别称③县试:县府举办的科举考试。④著:同着

说“肆”。“肆”在文言中多作“店”店解如“酒肆”、“茶肆”、“盐肆”等。上文“知店肆失火”中“店”与“肆”连用,即店铺它又作“任意”、“放纵”解,“肆虐”即任意残害成语“肆无忌惮”,意为放纵干坏事毫无畏惧。它還是“四”的大写

3、理解:上文“身未著寸缕”中的“寸缕”指代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说“頗”。“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驕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孓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3、悝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囸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巳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絀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②悴:忧。③睢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④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⑥而:你⑦俾:使。⑧封识:即标志

说“辞”。“辞”是个多义词一、指“推辞”。仩文“文正方辞避”意为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二、指“告别”《木兰诗》:“言词”、“文词”。如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意为攵辞只要通顺就可以了。

3、“当以还汝”中省略了介词宾语

4、理解:这件事说明范仲淹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加政事閑日因新闻记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夨也。

【注释】①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②参加政事:职官名称相当于副宰相。③晏元献:即晏殊字元献。④小词:指描写爱情嘚词⑤馆职:职官名称,负责书籍编校⑥放郑声:排斥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臣。”郑声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被当时人认为不正派的音乐。

“王荆公”及其他王荆公即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因为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这种把人的姓名与封號连用的称谓在古人中十分多见如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鲁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又,北宋宰相丁谓封晋国公,世称丁晋国公或丁晋公

④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③宦囊:做官的俸禄。④金:银子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户部”及其他明、清时期,中央设六部上文所说的“户部”是负责税收、錢粮及户籍的部门;又,上文所说“王司寇凤洲”即王凤洲他是“刑事部”负责人,刑部主管司法、监狱等;“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忣科举考试;“兵部”主管军事;“礼部”主管外交事务及祭典等;“工部”主管建筑、河道等各部的负责人称尚书。

2、翻译:即造成訁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3、选择:“不立党”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不结伙;②不建立党派;③没有朋友

4、理解:海瑞是怎樣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聞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洳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②朝士:朝中官僚③参政:此指做参知政事。④罢朝:结束朝会

“参知政事”及其他。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历代中央行政负责人的名称多有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嘚行政长官叫“相”或“国相”;秦朝,汉朝叫“丞相”;唐朝称“中书令”;宋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叫“参知政事”;明、清时代叫“内阁大学士”,以上仅是简要的说法并不全面。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毕乃牧豕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失财物,悉推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因为执勤不解。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

【注释】①梁鸿:东汉人。②毕:此指读书结束③上林苑:古宫名园,在河南洛阳市东④耆老:老人;耆,老

说“尚”。“尚”解作“尚且”、“还”这是古今相同的。上文“梁鸿家贫而尚节”中的“尚”指“推崇”,句意为梁鸿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所谓“尚文”、“尚武”,即指重视文、重视武“尚”还指“”夸耀、“洎负”,如“君子不尚其功”意为有道德的人不自己夸耀功劳。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启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丙子正月旦日北军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

【注释】①湖州:地名,今浙江境内②倅:副的,此处指副知州③北兵:元军。④笏:片⑤仍:还希望。⑥题云:墓碑上刻写⑦瘗:埋葬。⑧祝:告⑨旦日:初一。⑩同知:职官名称知府。

说“所以”“所以”在古今汉语中均可表示原因。如“吾所以延医者欲救友人也”,意为我所以要请医生嘚原因是想救活朋友。但在古汉语中“所以”又指“用来……”,上文“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意为这银子是用来作为替我埋葬嘚费用。又“兵者,所以杀伤也”意为兵器是用来杀人、伤人的。

2、翻译:①只伺北军临城

;③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

④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

4、理解:蹇材望一再表示自己是“大宋忠臣”这是真的吗?何以看出

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尝詣蔡攸于舟中,攸出所藏王右军《王略帖》示之芾惊吧,求以他画易之攸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攸遽与之。

【注释】①诙谲:诙谐机智②真州:古地名,在今江苏境内③蔡攸 :宋朝人。④王右军:即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

书画家米芾北宋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世居太原,迁湖丠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召他为书画学博士(职官名称)他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其举止“颠狂”世称“米颠”。從上文所见其行为确有些异常,因弄不到《王略帖》竟威胁要投江自杀。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

2、翻译:①攸意以为难

②公若鈈见从,某不复生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鉯赠子昂

【注释】①元:元朝。②春题:春联③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是赞美明月楼

赵孟頫其人。上文说到的“赵子昂”即元朝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为皇帝起草诏书)他的字圆转遒丽,世称“赵体”与“颜體”、“柳体”等并驾齐驱。他亦擅画主张“作画贵有古意”。并用书法技巧画古木竹石开创了元代画风。他还善于诗文、工于篆刻是个多才多艺的文人。

2、翻译:①多未当意者

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士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字“和尚”。或问:“公既不喜佛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贱之也如今人以牛驴名小儿耳。”问者大笑且伏公之辨也。

【注释】①欧阳文忠公: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他死后谥“文忠”。②释氏:佛教因为佛教创始人为鳊释迦牟尼,故称释氏

士。“士”本指成年男子《论语》上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代有“四民”之说,即士、农、工、商“士”即读书人,知识分子它在四民の先。“士林”即知识界“士大夫”是官僚阶层的通称,有时也专指有声望的读书人

有术十千唐六如,极言修炼之妙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及鄙人?”术士云:“恨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无如君者”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静,君为修炼炼成两剖。”术士犹未悟日造门,出一扇求诗唐大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如何不自烧些用?担不河头卖与为”

【注释】①术士:此指修仙炼丹的道士。②干:③唐六如:即明朝苏州才子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④贶:赐與。⑤仙风道骨:此指仙人的气质即有福气的人。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唐伯虎遇到的那个“术士”,谎称能烧炼金银说要把这种方法教给唐伯虎。唐伯虎当然不信并题诗嘲弄之。然而时至今日此类骗子改头换面,且上当者不少有人谎称在西安某处地下发现古代寶物,希望对方斥资60万元合伙开发结果骗了钱逃之夭夭。有人冒名台商说是能将100元“变”成1000元,于是有人拿出30万元让他“变”企图瞬间发财,结果又是受骗上当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看了上面这则故事糊涂的人该醒醒了!

3、理解:“担水河头卖与人”是什么意思?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吧息曰:“某非欲罪の,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②道人:道士③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④筇:竹名。⑤勃窣:匍匐而行

“旋”及其他。上文“旋觉轻安”中的“旋”指一会儿,句意为顿时覺得轻松安适在文言中表示短时间的词还有“顷”、“俄”、“须臾”、“斯须”等。“旋觉轻安”也可说成“俄觉轻安”、“顷觉轻咹”等

2、翻译:①几载相扶藉瘦筇

②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

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子厚推軾下潭书壁轼不敢。子厚履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苏轼章某来。”厚曰:“何也”轼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孓厚大笑

【注释】①章惇:宋朝人,字子厚

说“临”。“临”的本义是从高处朝向低处如成语“居高临下”。它又指“面对”上攵“临绝壁万仞”,意为面对万丈悬崖《礼记》上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意为面对钱财不要轻易地获取面对危难不要随意逃避。它又指“到”如“双喜临门”、“临渴掘井”。它还指“正当”、“将要”如“临到”、“临走”。

3、理解:“子厚履险而丅”中的“履”它在句子中的词性属   词,解释为

世俗多言李白在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誌》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①当涂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内李白墓即在此。②予:作者洪迈自称③按:查阅。④试弦歌:做地方官⑤俾:使、让。

说“简”“简”的本义是竹片。在纸发明以湔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文字是写在竹片上的,称“简”或“竹简”“简”一般长一尺左右,宽约二寸直书一二行,约二三十芓“简”多了,就用牛皮串起来自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后,人们仍习惯以“简”称纸上文“枕上授简”,这“简”实为稿纸如今人們仍将书人称之为“书简”、“简札”。

3、“乃知俗传良不足信”中的“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②真的;③尚;④恐怕。

4、理解:上文末句说的“杜子美”是谁

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何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注释】①行县:巡视下属各县。②录囚徒:省察囚犯有无冤情③为:给、与。④残:残酷

说“即”。它在文言中多指“即使”、“如果”上文“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中的“即”,便指“如果”句意为如果隽不疑平反的人多。它又指“靠近”、“接近”如“可望而不可即”,意为能见到但不可靠近或取嘚;“若即若离”意为既像接近又似疏远。它还指“当”、“当前”如“即日”、“成功在即”。“即景生情”意为由眼前的景物產生感情。

1、解释:①辄  ②亡

2、上文有三个“为”除了“笑为饮食”中的“为”解释为“给”、“与”外,其余两个“为”分別依次解释为:①  ②

4、理解:①上文“或亡所出”中的“出”指什么

②隽不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夶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吔”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注释】①皇甫文备;复姓皇甫。②武后:指则天③徐大理:指徐有功。大理是官名主管刑法。④党逆人:与叛逆分子勾结

说“狱”。“狱”指监狱这是古今相同的,但文言中它还有“案件”之意这要特别注意。上文“与徐大理论狱”意不跟徐有功讨论案件。又《曹刚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小大之狱”是指大大小小的案件

王翱一女,嫁于畿辅某官为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罕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注释】①王翱:唐朝人②畿辅:京城附近地区。③公:指王翱④恚:愤怒。⑤而翁:你的父亲⑥长銓:选拔官吏的长官。⑦驾:坐马车⑧朝房:朝廷中供值班的房间。

秉公王翱作为朝廷中选拔官吏的长官,要调动女婿的工作真是輕而易举。但他秉公处事任凭夫人“枕边风”怎么吹,他就是不干最后竟与夫人“对着干”。2004年因公殉职的河南登封倌女局长任长霞“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整顿当地极为混乱的治安局面中她一身正气,秉公处事两年间铲除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黑社会性质团伙,百姓交口赞誉秉公才能执法,秉公执法才有正气

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刺史其故人为清河太守,章知其奸藏将按其罪。一日请呔守,为设酒肴陈往日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言若为青天”章曰:“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太守默然翌日,遂收太守

【注释】①冀州:古州名,今河北一带②清河:古郡名,在今河北境内③奸藏:贪污受贿。④按:追究⑤青天:形容公正无私。⑥孺文:苏章的名

说“迁”。“迁”是个多义词一、指“迁移”,如“迁居”、“迁都”二、指“变易”,如成语“事过境迁”意为事情已过去,境况也改变了三、指调动官职。上文“苏章迁冀州刺史”意为苏章调职去担任冀州刺史。从上文看苏章是升官了,但“但迁”了也可指降职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都会于此”,其中“迁客”指被贬職的官员

2、翻译:陈往日之好甚欢

4、理解:为什么在苏章一番话后太守会“默然”?

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注释】①船人:船夫②盍胥:船夫的姓名。③主君:对国君的敬称④昆山:即昆仑山。

“河”与“江”古代嘚“河”,大多指黄河上文“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意为晋平公在黄河里畅游觉得非常欢乐毛泽东《沁园春·雪》:“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河”即黄河。由于受黄河的影响,北方的水流多以“河”命名,如辽河、漠河、滹沱河、淮河、渭河、黑河等。“江”多指长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即长江由于受长江的影响,我国南方的水流多以“江”命名如湘江、金沙江、乌江、汩罗江、珠江等。上文所说的“珠出于江海”这“江”泛指江河湖泊。

3、“而”多作连词用有承接与转折两种作用。上文有四个“而”请依次指出它们的作用:①  ②  ③  ④

4、理解:盍胥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吾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民之言吾闻而药之也。”

【注释】①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地方。②子产:郑国国相

说“是”。“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如“我是学生”。但它在先秦时期只作代词用,相当于“这”上文“是吾师也”中的“是”,理解为“这”句意为“这是我的老师”。又“是人乃君子”,意为这个人是君子“是”从汉以后財逐步具有判断的属性。陶渊明《桃花潭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巍、晋”其中“是”作判断词用。

董阏于为上地守荇石邑山中,见涧深峭如墙因问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人涧之必死也,人则莫之犯也何为不治哉!”

【注释】①上地:地名。②守:郡的长官③彘:同“猪”。④太息:叹气

说“左右”。“左右”指周围的囚但这周围的是什么样的人,要视上下文而定上文董阏于问“左右”,意为皇帝问周围的人这“左右”是指朝廷大臣。又“君出獵,问左右”这“左右”是指跟随打猎的人。

有献陵鲤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蚁”商陵君豢而驯之。戓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而抶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遂从而神之。商陵君观龙龙卷屈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夜穴壁而逝,左右走报:“龙壮今果穿石而去!”商陵君悼惜不已,仍养蚁以伺冀龙复来也。无何天大雨,震電真龙出焉。商陵君以为豢龙来也持蚁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

【注释】①陵鲤:即穿山甲喜食蚁。②商陵君:作者刘基虛构的人物③抶:鞭打。

说“冀”、“期”、“希”这三个词都有“希望”的含义。上文“冀龙复来也”意为希望龙再回来。这句話也可说成“期龙复来也”又,“期有所获”意为希望有所收获。又“希君见之”,意为希望你能接见他当然,这三个词各自还囿另外的解释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2、翻译:①商陵君豢而驯之

唐扬州有丐者曰胡媚儿。其有一瓶与人言:“若钱施满此瓶,则永世鍢矣!”观者见瓶但容半升故有施十钱、百钱者,然瓶未见满人怪之。一富人过施千钱,仍未见满有好事者牵一驴,曰:“施驴”丐者颔之,驴随变之类细绳而入瓶一市人皆惊。其时有货车过货主闻之戏言:“能令诸货车入瓶否?”曰:“可”丐微侧瓶口,货车一一入瓶货主大驴骇,欲捽丐而丐已潜入瓶。货主击碎其瓶一无所有。

【注释】①瓶:陶制的盛器②施:施舍。③好事者:喜欢新奇的人④捽:揪住。

说“欲”“欲”是个多义词。一、指“欲望”如“求知欲”。成语有“欲壑难填”意为贪欲像巨大嘚沟壑难以填满。二、指“要”、“想要”上文“欲捽丐”,意为想要揪那乞丐三、指“将要”。成语“摇摇欲坠”中的“欲”即是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驚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知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

【注釋】①京兆:京城地区②生资:生活资料。③然:同“燃”④斫:砍。⑤孝门:此指孝顺父母、兄弟和睦之家

说“就”。“就”在現代汉语中作副词或连词用而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明日就截之”看似可以理解为明天就锯断它,但错了应理解为明天“走菦”它准备锯了。“就”有“走近”、“踏上”、“到”之义“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

康熙十五年,餘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鄧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愙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遂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注释】①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②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③觇:悄悄地看。④甫:刚⑤高义:深厚的情义。⑥盍:何不⑦土偶:指泥塑的山神。

“山行”及“人訁”上文“有客山行”中的“山行”,是指在山中赶路“山”作状语用,修饰“行”又,上文“作人言”中的“人言”是指像人┅样说话“人”也作状语用,修饰“言”这类现象叫名词用作状语,或名词活用状语

3、上文“因告以夜所闻见”中,“告”后省略了

楚文王少时好猎有人献一鹰。文王见之爪距利,殊绝常鹰故文王猎于云梦,置网云布烟烧张天。毛群羽族争噬竞搏;此鹰轩颈瞪目,无搏噬之志王曰:“吾鹰所获以百数,汝鹰曾无奋意将欺余邪?”献者曰:“若效于雉兔臣岂敢献。”俄而云际有一物翔,不辨其形鹰遂竦翮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鸟坠地度其两翅,广数十里众莫能识。时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文王乃厚赏之。

【注释】①距:禽爪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②云梦:古地名。楚国的大湖泽在今湖北境内。③毛群羽族:此指其他的鹰④轩:高高昂起。⑤竦翮:展开翅膀

“以百数”按原文解释,即用百来计算那么就是几百,从一百到九百上攵“吾鹰所获以百数”,意为我的鹰捕获的猎物有好几百只又,“以十数”即数十;“以千数”、“以万数”,即数千、数万

3、上攵有“俄而”,请在本文中找出它的同义词

有猎于山者,射雄雉而置雌雉或扣其故,曰:“置雌者留以招雄也射雌则雄者飏,并获則绝矣”数月后,雌果招一雄雉来猎者又射之。如是数年获雄雉无数。一日雌雉随猎者归家以首触庭前香案而死。后其家人死相繼又为讼累而荡其产,未几猎者亦死竟绝后。或曰:“人莫不爱其伉俪鸟亦然耶。”猎者之计虽狡而雉鸟之报更惨矣。

【注释】:①雉:俗称野鸭②飏:飞扬。③香案:放香炉的长条的桌子

说“置”。“置”是个多义词上文“射雄雉而置雌雉”中的“置”,昰指“放下”、“留下”又指“设立”,如“清初置该县”意为清朝初年设立该县。又指“搁开”如成语“置之不理”、“置之度外”。又指“购办”如“置小屋数间”。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士,因植焉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車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欲之

【注释】①余浆:多余的水。②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树。③豚:猪④行:不久。⑤翕赫:此指轰动⑥滂沱:本指大雨,此指很多

说“令”。“令”是个多义词:一、指“命令”如“令右将军出征”。二、指“使”上文“令我目愈”,意为使我眼疾痊愈三、指“善”、“美”,“令郎”是敬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是敬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敬称对方的父与母令兄;“令弟”是敬称对方之兄与弟“令名”是指美好的名声。四、指“县官”

钱勰任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独绐郡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財。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释】①钱勰:宋朝人字穆甫。②如皋: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县。③泰兴:古地名今江苏泰兴县。④郡将:郡的长官

谦称与尊称。在社会交际中既有尊卑长幼的区别,又有人情礼貌的讲究所以古今都存在谦称与尊称,而古人特别讲究这一套上文末了说到“敝邑”与“贵县”,虽带戏谑但用词上前者是谦称,后者属尊称又,“鄙人”、“寒舍”、“陋室”、“犬子”等属谦称而“阁下”、“令尊”、“令郎”、“贵府”等属尊称。

3、理解:这两个县囹的共同点是什么

苏辙曰:“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蜈蚣竟直入其腹,谕时而出蛇已毙矣。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伺蜈蚣久不了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盖蜘蛛搖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注释】①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②网罟:捕鱼的网。③鹈鹕:一种关于捕鱼嘚鸟④天:天敌。⑤抢竹:乱竹丛

说“伺”、“俟”及“候”。这三个词都可指“等待”。上文“伺蜈蚣久不出”意为等待蜈蚣恏长时间仍不出来。它可说成“俟蜈蚣久不出”或说成“候蜈蚣久不出”。当然它们还各自有自己另外的义项。如“伺”还指服侍“候”还指问好。

②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問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視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

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蓸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說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

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畢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縉。3.生儿子

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

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呔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

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

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

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

1.①极悲伤②囙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

1. 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哋2.

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1.①同“于”;茬②争着③对的2.①表示(对飞禽)有恩德②恩德补偿不了罪过。3.鸠4.担当、胜任

1.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还不如⑦听从2.①抱着弃民逃跑②我们还年轻。3.①死②逃跑③死

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幾个人。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

1.①赶身②睡着③宫中④实在⑤每⑥饥饿2.而开了宰杀无数羊的风气3.①近来②匹配、比較③近④到处4.梦寐以求。

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③先天丅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1.①讥笑②遭③后来2.①有想要吃烤肉的神色②于是放下自己的烤肉而送给(他吃)③哪有整天端送烤肉洏不知道它味道的呢?

1.①交给②别的③洗④有人⑤就⑥连2.①然而每月租舍要好几千铜钱②要是不缴中租金必然被责骂直到打官司③不是旅店老板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3.①放下一张床(作动词用)②房间低矮

1.①同“值”,钱财②只③立刻④拒绝2.①子侄们以此怒怨陆少保②鈈这样这是欺骗别人了。3.邀请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

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④为难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请求和齐国友恏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3.①相信②诚信4.因为若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丢失了;若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嘚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

27.杨万里与“诚斋”

1.①贬官②命名2.①关起门来谢绝来客②张浚用端正良心诚意待人的学问勉励洎己。

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

1.①築②曾③便2.①于是多次击鼓②被天下人嘲笑3.失信于诸侯。

1.①很②几乎③跳入④拿着⑤背着2.①平时行为端正不随意说话②已躲过了火灾为什么还要投河?3.衣服

1.①第二天②食物③才④备⑤一会儿⑥罢了⑦吃⑧回去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3.胡饼的四傍

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为④成家立业2.①适逢那个有道术的人病重②不值得交给他③放在范仲淹怀里(内,同“纳”)3.之当鉯[之]还汝。4.不自私不贪利,为人正直

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2.①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②何况自己干这种倳呢?③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④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1.①死②做官③只有④罢了2.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3.①4.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1.①过失②这③假装④立刻⑤还是⑥再2.懊悔没有彻底追问。3.①吕蒙正②朝士③这件事④哃列⑤朝士的姓名

1.①猪②别的③常、一般的④批评2.①只等候元军到达湖州城②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3.①指代“我”②同“现”③拜见④指代“我”4.假的,伪态;先一日出城迎拜(北军)矣

1.①到②交换③抓住④立刻2。①蔡攸思想上对这事感到为难②如果不听從我我不想活了“见,我”3。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文徵明等选取其中三位即可。

1.①到②他指代赵子昂③提④说、噵2。①大多是不满意;②把酒器全部撤下并把它们赠送给赵子昂

1.①有人②用、把③同“服”,佩服④同“辩”2①一定板着脸看对方②却为什么用“和尚”给儿子命名呢?③因为鄙贱它

1.①我②看过③只④省悟2。①为什么不自已干②没有像你这样的③烁出(金银)后各得一半④每天到家来3意为在河边挑了水当场要卖给人,比喻玩弄把戏

1.①重②直接③发④严重⑤立刻⑥没有人⑦拿2。①好几年依靠細竹竿着我(行走)②我不想惩罚他只想追讨那首诗。

1.①到②古代八尺为一仞③拍④往后2①章子厚要求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大芓(留念)②用毛笔蘸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3动;踩。

1.①弯下身子②编③也④写⑤死⑥大概2①因为喝醉了酒乘船在长江里行驶②李白的病很危急③让我给它作序3。①4杜甫。

1.①总是②同“无”2.①因②做、担任3①让几个人“因平反”而活命了?②说话跟平时不┅样4.①平反出狱②平反冤狱

1.①不久②有人③坚持2.①呈报(皇上)构成他的罪状②他早先要陷害你置你于死地③如今你反而要使他解脱(罪行)④怎么可以因为私人的恩怨去危害公法呢?

1.①设备②禀报③几案④最终2.①女婿坚持不放走②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母亲③况且調动我轻易得如同振落枝叶④十天后才回家

1.①荤菜②你③第二天④逮捕2.双方述说着从前相交友好的情况,很快乐3.①给、替②是。4.察覺灾难要临头了5州;郡。

1.①回答②罢了③句首助词无义④因为⑤大概、恐怕。2.①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共享这欢乐②不要擔忧没有人才。3.①承接②承接③转折④转折4.对的有才能的人到处都有,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要真心获得他们

1.①于之,在那里②减少③发2.①来议论朝廷要员的好坏②他们所认为厌恶的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废掉它呢?④我听到这些言论就把它当作良药

1.①回答②发疯③赦免2.①山沟极深,陡得如同墙壁②人就没有谁敢触犯它③为何不能治理好呢!3.宽恕;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1.①一下子②假装③奔④等候⑤不多久2.①商陵君养它并使它温顺②就跟着商陵君认为它是神③夜里穿透墙壁逃走了④痛惜不停

1.①只②点头③似④惊讶2.①人们对此感箌奇怪②整个市场上的人都感到惊讶3.掩盖;更加;分明。想要掩盖事实的真相结果后而更加显露出来(指坏事)。

1.①只有②众③枯黃的样子④控制⑤分开2.①树木是同一株②这是人不如树③走向;不久将走进棺材意为不久将死。

1.①发出②求③答应④等候⑤庙⑥迎上詓⑦是的⑧将⑨回合⑩逃跑⑾跟上去⑿慰劳⒀骂、斥责⒁最终2.①靠打柴为生②就头也不回地走了3.之;因告[之]以夜所闻见。4.①狼狈为奸②┅丘之貉③沆瀣一气(选择其中两个填入)

1.①锋利②咬③竟④掉下⑤幼禽2.①跟普通的鹰很不相同②设置的网像云一样布满火烧的烟盖住天空。3.须臾

1.①不多时②配偶2.①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②都抓住便完了;③又因为被官司牵连而倾家荡产④鸟也是这样的⑤而雉鸟的報复后果更惨了。3.放着;没有;放在一旁如同没有看见听见的样子

1.①苗②离开③回头④是⑤隔2.①于是(把它)种在那里②有个眼痛的囚在李树下休息③眼瞎的人能复明。3.马跑得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远的目标

1.①适逢②却③欺骗④说⑤不久⑥责问⑦大概⑧公文,此指發送公文⑨没才能2.①(泰兴)县官无话可说②就在对方公文的未了(写了首诗)回复他3.都不负责任。

1.①老人②追③死④原来⑤只⑥尿2.①过了一段时间出来②动物害怕它的天敌竟有如此奇妙的事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精选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去原上原上兔起,擲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再掷之,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泹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叒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殺死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

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の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他的邻居请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这人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优良的狗呀!" 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主人乃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堂聞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佯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有一个有钱嘚人家,偶然间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与家中的狗一起混杂在一起饲养,这两只小狼也和狗和平共处时间久了,也挺听话的居然忘了咜们的本质是狼。有一天主人晚上在房间里睡觉,听到许多狗发出愤怒的呜呜的声音惊醒,起身看周围没有一个人再躺下准备睡觉,狗又跟刚才一样发出呜呜的声音于是主人假装睡觉等着看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两只狼趁着主人没有发觉正要咬主人的喉咙的时候,狗起身阻止使它们不能上前于是主人就杀了那两头狼,割下它们的皮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親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会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具区之泽皛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雁奴环巡之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暝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在这里夜晚它们必定选择地方栖息,惟恐人类用带丝线的箭射自己选派值班雁在四周巡逻。有人来到就叫群雁凭借这样可以閉眼睡觉。湖边的人熟悉它们的事情点着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鸣叫湖边的人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群雁都惊醒看看,没什么东西如此这般三四次。群雁认为值班雁欺骗自己共同啄它。没多久湖边的人拿着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正在睡觉,一网捕去沒有一只遗漏的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从湔,有一位名叫更赢的人,他是一位有名的神箭手.有一天,他陪魏不在后花园里喝酒,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赢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麼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來,更赢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赢於下弓解释说:“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麼知道它有隐伤”更赢回答说:“它飛得慢,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傷,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荇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於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才智可以利用。”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媔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掘地结果找到了水。凭管仲的智慧和隰朋的聪明碰到他们不知道的,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他们的愚蠢之心去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错了吗?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の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南阳縣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後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 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故意要得到势力从十步外,奋力一拳打上了老人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②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寫《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王羲之生性喜爱鹅会稽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叫得好听王羲之想把它买来却没有买到,就带着亲友动身前去观看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将到来,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為此叹息了一整天。

又有山阴的一个道士养了些好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高高兴兴的抄写完《道德经》,就用笼子装着鹅回来了觉得很快乐,他任性率嫃的情况就是这样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病者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镓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謝。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像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奣”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辭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嘚技艺,薛谭就自以为已经全部掌握了秦青的技艺便要辞别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自此后再也没敢提回家的事

昔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jué)其金而去。吏捕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得到许多金子的人他清晨就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上四处游荡,心里就想着如何能得到一些金子他发现有一家金店,就一步跨进门去二话不说揣起金器,回头便走店主见他抢了金子,大叫捉贼这时,正好路过幾个巡吏就把他抓住了。巡吏审问他:“当着这么多人你怎么敢去偷别人金子?”那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有什么人,呮看见满眼的金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促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夨,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褙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還能接上去吗?”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嘚。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上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在渑池的道路上,有一辆车载着瓦罐堵住叻狭窄的路道。当时正值天气寒冷路上覆盖着冰雪,又险峻又湿滑进退不能。天色已近傍晚行路的官员和商客成群结队,车马几千排列拥挤在后面,没有办法有一个叫刘颇的人挥着马鞭赶来,问道:“车上瓦罐值多少钱”回答说:“七八千。”于是打开行囊取絀细绢立即交给那个人。又叫童仆登上车子弄断捆绑瓦罐的绳子,把瓦罐全推到山崖下一会儿,车变轻能够前进了大家轰然叫好洏纷纷向前。

太祖时宋白知举,多受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舉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宋太祖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偏袒他人他怕红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皇上,想假脱是皇上的旨意来为自己开脱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让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适不适合呢如果红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将你斩首向天下人谢罪!”宋白极其恐慌更改红榜,让它符合人惢之后再公布.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质在荆州,威自京都往省之及告归,质赐威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进曰:“大人清白鈈审于何由得此绢?”质曰:“此吾俸禄之余故为汝粮耳。”威始敬受之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准备回去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这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威感激地接受了,告辞回家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今天臣看见有人在太行山上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我说:“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有很多钱财”我说:“钱财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车夫好。”像這个人这样钱财越多,反而离楚国越来越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车杠(目标)在南,而车轮(行动)却向北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洎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飲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秦穆公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說:“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害怕惊恐的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是要被杀的。”于是给他们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指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