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良道德传统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伦理道德-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
作者:吴星杰&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采、博大精深的伦理遗产中,很多优秀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 的主义道德决不是脱离中国传统道德而产生的,它必然而且应当是对中国 历史 上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
.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同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人类更高的精神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
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必将极大地丰富社会士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相对近代道德、 现代 道德、当代道德而言的.它是中国古代儒、道、释(佛)伦理思想体系的综合和概括,而以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为主的民族道德的总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是其被今人批判继承的精华部分,它的内容非常丰富。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强调整体精神,提倡关心社傻民生,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献身。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结品。
  第一,把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作为一种道德义务.颜元以“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为已任;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顾炎武高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把爱民族、爱国家的道德情感,升华为一种道德意志,并在中忠实地履行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道德义务。
  第二,提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屈原仁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充分体现了他们“先公后私”,“尽忠报国”的崇高道德境界。
  第三,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苏武“杖汉节牧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袁崇焕“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夏完淳“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张煌言“赢得孤军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郑成功“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二这些体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身陷逆境,不辱大节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
  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礼”,并把“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这种社会伦理道德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思想包括:
  第一,提倡“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第一个把“人”和“仁”,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的思想。
  第二,倡导“爱人”要以互爱为前提,认为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彼此相爱和谐.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该“和为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仁’,这是一种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公德.
  第三,提倡“厚德载物”的团结宽容精神。《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作为正人君子,应该效法大地的胸怀,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就是讲团结,有宽容宽厚精神,强调“推已及人”和人际和谐,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
  (三)以“五教’原则为核心的人伦道德
  从《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人伦道德关系的基本耍求是:
  第一,在家庭人伦关系中,主张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孝经》中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这是所有道德“教化”的出发点.先秦儒家认为,“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以“孝”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孔子认为,对父母不但要“养”,而且要“敬’.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禽兽尚知“反哺”,人如果对父母不敬不养,那不是犬马不如吗?对父母的赡养,只有从深爱出发,才能有和气偷色,承顺父母之心.
  第二、在社会人伦关系中、强调“忠”、“信”二字,儒家道德观念中的“忠君”和“爱国”是统一的,并认为“忠”是“孝”的延仲,即把家庭伦理道德引仲到国家.“忠国孝亲,赤子之情”,此乃“人之大伦”.因此,国民应该谨奉“忠孝之道”,做忠君爱国,孝事双亲的忠臣孝子,儒家认为,“信”也是“孝”的延仲,是把家庭人伦关系引仲到社会人际关系当中去.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把“信”作为“五德’之一。孔子认为,做人立世,信诚至上,他非常形象地比喻:“人而无信”,就象车子缺少轮子样,没法在社会上从事各项活动.因此他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要做到诚实无欺,讲究信用,遵守承诺.在社会日常生活中,交友重信,一诺千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取信于民,为政之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诚笃,经商之德.古人从生活实践到,经商只有“以义为利,以义求利’,“诚笃不欺”,“人有义声’,社会良好,才能事业兴旺.
  第三,主张“孝’、“忠”为相互承诺的道德义务.在家庭人伦关系中,儒家提倡“父子有亲”、“父慈子孝”,把“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联系起来;在社会伦理关系中,儒家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朋友信之”主要靠“志同道和’,感情相依,品行互砒。《易经》上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通“嗅”,即味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与人同心同行,彼此互相帮助,就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这种友情,散发着兰花般的芬芳.真正的朋友,就应该是这种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金兰之好’.这里不仅讲了处理家庭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的伦理道德准则,也讲了用人交友的选择标准.
  必须指出,传统道德并非都是“优秀’,“优秀’者乃其巾精华成分.传统道德其中有许多糟粕.如汉代董仲舒宣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所谓“三纲”;宋、明
家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宣扬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以及儒家宣扬的“三从四德’,“忠贞节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为尊者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这些观点多带有迁腐、保守、荒诞、迷信及反人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对传统道德必须采取扬善弃恶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传统道德对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不仅内容丰富,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对如何加强道德修养也提出了许多启迪后人的东西,也是可贵的精神瑰宝.
  (一)重视修养践履强调知行统一
  重视加强道德修养,在树立起崇高的道德理想、信念的同时,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人们的道德修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包括:
  第一,强调“知行相资以为用’.荀子认为,“知明而行无过矣”。就是说,取得正确的认识,用它指导实际行动,人们就可以不犯或少犯错误.朱熹认为,“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就是说,道德行为如果没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信念的指导和制约,就会迷失方向。因此他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命题,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认为知与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区别,指各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有联系,指知行相互作用,相互资补.知行二者的区别是互相作用、资补的原因和条件。
  第二,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主体精神.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孟子讲“养性”、“养身”、“良知”、“良能”,曾子要求“日三省吾身”。他们认为,只要人人能够“修己’“养性”,凭借道德觉悟和人的“良心”来“自律”行为,就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道德的社会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强调“知过必改’,“见贤思齐”的精神,儒学大师们认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好人有过错,就象 自然 界发生日蚀和月蚀一样,人们都看得非常清楚,是掩盖不了的;但是知过必改,就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儒家还提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以“贤者”为师,以贤者’为人生楷模,靠榜样的示范规范自身的行为;而对不道德的人和事,必须引以为戒,从善弃恶.只要人人都能做到这些,“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风气就会不断改善。
  (二)追求道德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传统道德强调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向往高尚的理想人格.人,应该是道德境界高尚的人.应该是有益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人.它包括:
  第一,强调“以身殉道’,“以道殉身”的思想品格。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意思是说,在社会风气良好的太平盛世,应该有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而献身;在吏治腐败,世风日下,道德滑坡,以至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世道里,就应该为重塑道而做出自我牺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执着地追求.转贴于论文联盟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站内网址搜索
本页最后更新: 11:37:06
【中纪委官网刊文: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在缺德了】
网站分类:
网站名称:
网站地址:
站长邮箱:
站长QQ:
收录时间:
报告错误:
中纪委官网刊文: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在缺德了已报错(0)次,打不开请
收录查询:
数据统计:
今日点入:0 总点入:0 总点出:0
网站简介:
中新网11月17日电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中央纪委网站11月17日刊发文章《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之三“德法相依 相辅而行”》。文中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本问题都是出在“德”字上,缺德了!为政以德,正心修身。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慎独慎微,讲规矩、守戒律,决不能无法无天、胆大妄为。  全文如下: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特色。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的。我们国家这么大、有13 亿人口,如果仅仅依靠法律治理,都退到了底线,那就会很危险。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绵延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经验。德治思想和实践贯穿在中国历朝历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等丰富的民本思想,有礼法相依、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丰厚的治国理念,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示范,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民族精神的根脉。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国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国思想、家国情怀。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DNA,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敢说自己不孝、不忠、不信、不义、不廉、不耻!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干部如果在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必然违纪违法、走向腐败。在为官从政方面,我国传统文化留下许多官德官箴,“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告诫为政者官职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历史上,一个德行端正的好县令,在一塌糊涂的朝代里,能够把一个县给治理好的不乏其人。《论语》中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本问题都是出在“德”字上,缺德了!为政以德,正心修身。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慎独慎微,讲规矩、守戒律,决不能无法无天、胆大妄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汲取经验和教训,取精华、去糟粕,把握住文化根脉,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让民族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原标题:中纪委官网刊文:一些干部没了人形 根在缺德了)
【最新来访网站】
?&?&?&?&?&?&?&?&?&?&?&?&?&?&?&?&?&?&?&?&?&?&?&?&?&
【相关点出网站】
?&?&?&?&?&?&?&?&?&?&?&?&?&?&?&?&?&?&?&?&?&?&?&?&?&
免责声明:888导航以上所有广告内容均为赞助商广告提供,对其经营行为本网站恕不负责。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强烈建议使用 IE5.0 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辨析题 1、经济全球化下,不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简答题 1、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论述题试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辨析题 1、经济全球化下,不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简答题 1、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论述题试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
辨析题 1、经济全球化下,不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简答题 1、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论述题试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该怎样践行社会公德?
1、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
09-03-05 &匿名提问 发布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美德在指导人们的言行处世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这里,谨根据个人理解并参考相关专家学者的归纳概括,将中华传统美德归纳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       1.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标准。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的特征。“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2.精忠爱国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爱亲爱家爱乡情感的升华。由此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爱国的精神和气节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机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站起来反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战国时期的屈原的爱国情怀;南宋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南宋陆游病危之际仍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清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3.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克己奉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国伦理道德历来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奉公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并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中国人历来以“廓然大公”“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基本精神都是一个“公”字。在这种精神培育下,我国历史上出现无数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       4.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作为道德规范,有“礼制”、“礼节”、“礼仪”、“礼貌”、“礼让”,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礼”和“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仁礼兼备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别提倡的。       5.诚信知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信”、“报”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其基本含义是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正如《中庸》所说:“不诚无物”。“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国传统美德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与机制。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同样“忘恩”、“忘本”、“负义”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恩思报”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6.先义后利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明理学家得出“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明、清思想家则提出“正义谋利”,这种以义为本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歌,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的“敌人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辉写照。      7.勤劳节俭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数千年的劳动实践形成了中国人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秀品质。与此相联系,中华民族又有了尚俭的传统。对劳动者来说,“俭”就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孔子说:“与其奢也,宁俭。”他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德目,强调节俭戒奢。老子则提出为人处世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墨家主张“节用”、“节丧”。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把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道德原则。      8.清正廉洁清正廉洁,意思为高洁、清白、廉正、俭约、公正、明察,它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备的品德。“廉者,清不滥浊也。”清白不污、纯正不苟,为“廉洁”;能辨是非、以义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约束而不贪求,是“廉俭”。“廉”的根本是取道义、去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体表现是“正直”、“公正”、“正气”。“正”即是遵循公义和道德。清正廉洁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传统美德。   9.笃实宽厚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德崇尚质朴、朴素。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规范的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在待人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中国人讲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达到人伦的和谐与人格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重要体现。   10.修己慎独中国传统伦理认为“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在中国道德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的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要求“君子”在自我独处时也要严于律己,随时随地严格按照道德标准去行动。修已慎独的修养传统培育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当然,中华传统美德绝非仅此十点,如果系统挖掘,还可以概括出更多。衷心希望有兴趣的同仁,对此进行补充完善,以使更多读者从中受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美德在指导人们的言行处世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这里,谨根据个人理解并参考相关专家学者的归纳概括,将中华传统美德归纳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      1.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标准。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的特征。“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2.精忠爱国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爱亲爱家爱乡情感的升华。由此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爱国的精神和气节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机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站起来反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战国时期的屈原的爱国情怀;南宋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南宋陆游病危之际仍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清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3.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克己奉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国伦理道德历来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奉公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并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中国人历来以“廓然大公”“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基本精神都是一个“公”字。在这种精神培育下,我国历史上出现无数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      4.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作为道德规范,有“礼制”、“礼节”、“礼仪”、“礼貌”、“礼让”,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礼”和“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仁礼兼备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别提倡的。      5.诚信知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信”、“报”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其基本含义是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正如《中庸》所说:“不诚无物”。“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国传统美德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与机制。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同样“忘恩”、“忘本”、“负义”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恩思报”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6.先义后利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明理学家得出“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明、清思想家则提出“正义谋利”,这种以义为本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歌,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的“敌人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辉写照。     7.勤劳节俭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数千年的劳动实践形成了中国人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秀品质。与此相联系,中华民族又有了尚俭的传统。对劳动者来说,“俭”就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孔子说:“与其奢也,宁俭。”他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德目,强调节俭戒奢。老子则提出为人处世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墨家主张“节用”、“节丧”。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把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道德原则。     8.清正廉洁清正廉洁,意思为高洁、清白、廉正、俭约、公正、明察,它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备的品德。“廉者,清不滥浊也。”清白不污、纯正不苟,为“廉洁”;能辨是非、以义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约束而不贪求,是“廉俭”。“廉”的根本是取道义、去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体表现是“正直”、“公正”、“正气”。“正”即是遵循公义和道德。清正廉洁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传统美德。  9.笃实宽厚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德崇尚质朴、朴素。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规范的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在待人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中国人讲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达到人伦的和谐与人格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重要体现。  10.修己慎独中国传统伦理认为“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在中国道德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的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要求“君子”在自我独处时也要严于律己,随时随地严格按照道德标准去行动。修已慎独的修养传统培育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当然,中华传统美德绝非仅此十点,如果系统挖掘,还可以概括出更多。衷心希望有兴趣的同仁,对此进行补充完善,以使更多读者从中受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仁义礼智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PRE&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分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 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 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 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 为主、为 所用。 &/PRE&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智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明智慧的重要载体,构成了它的核心,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其高尚的精神和神奇的魅力铸成了中华文化的灵魂。经典 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之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协调发展,使有些人的价值观产生转变。崇洋媚外、贪图享乐,对中国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不自觉地丧失了中华民族精神。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抛弃了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就会丧失民族自信心,就难以自立于民族之林。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德,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思比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经是世界性悲剧。”面临愈来愈严重的大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共同提出:“人类在21世纪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神、深远智慧以及品格魅力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推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渴求,对中华美德的敬仰,已成为当今时代持久不衰的社会热点。可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要想让中华的民族智慧、民族美德、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代代传承,并在全世界发扬光大,就应该从少儿开始抓起。 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承载历史的重任,传承中华的命脉,弘扬中华的美德,开拓中华的未来将是他们最重要的使命。在少年儿童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二、是人生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众所周知:少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0-3岁,幼儿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情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入人心、终身不移。正是构成一生性情及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很可惜,一般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理而轻易错过。其实,只有最纯净的白纸,才可能绘制出最没的底案,构建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4-13岁幼儿语言迅速发展,已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这时的儿童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中国有:“蒙以养正,圣功也”的圣训,更有《诗经》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千古名言。这些都是告诉我们要从小怡养正知正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华民族之所以被世界赞誉为文明古国,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人历代都重视人的教育。认为教育是治国之本,人是教育之本,德是人之本,孝是德之本。《学记》中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孟子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古人的“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的示训,正是对我们后人的严厉告戒。如果我们没有把中华美德和做人的准则传承给少年儿童,我们将陷人民于不仁,陷国家于不义。在教育孩子这一最重大的问题上,我们应当不忘圣贤的教诲,不忘党的教诲,把人格教育、把文化素养的提升放在教育的首位。唯有成人,才能成才。 三、是人的生理与心理成长和发展规律的需要。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到老,三岁定一生。现在西方人也有认同。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正常人生出来,大脑就有140亿个脑细胞,它们彼此孤立,主要靠六岁以前周围环境的大量信息刺激,才能使他们各自生出许多树状突起而互相联结,建立错综复杂和稳固的精神网络。0-3岁脑细胞发展最旺盛,3-6岁次之,到了18岁,树突停止生长,20岁以后,则每天以十几万个的数量死亡。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又告诉我们: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主要靠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教育来完成,少儿时期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少儿时期形成的一切品质和习惯都是非常牢固的,往往成为一生的性格基础和行为准则。 科学证明:大脑的开发、人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都奠定在人生的最初几年。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少儿开始抓起的科学依据。 四、当前,青少年道德状况,迫切需要加强中华美德教育。在信息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少年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各种网络中受到的不良影响非常严重。我们不难看到社会正义感的日渐消失,君子之风日渐远去。短视近利,尔虞我诈。青少年犯罪率增高,犯罪年龄下降,校园暴力频传。许多青少年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见利忘义,追求享乐、内心空虚、人生失落、意志颓废。所谓江山难改,本性难移,道德教育如果不从小抓起,一但养成不良的品质,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可怕局面。可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而且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在少年儿童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 一、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区别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方文化提倡“竞争精神”,而中国文化提倡“奉献精神”、“贵德精神”。中国古圣先贤把“为公”称之为“大道之行”。他们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旺,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些都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和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提倡在少年儿童从小立志、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长大以后才能贡献祖国、为国争光。 二、以树立孝亲尊师的道德风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都是以孝亲尊师为基础的,所以被称为伦理型文化。中国有一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就是《孝经》。《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把孝做为所有德行的根本。认为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大道,比做天地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如同日月星辰之运行,春夏秋冬之循环。还说:“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则能实现“其教不肃而成,其治不严而治”的理想效果。把孝敬父母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理原则,视为一切德行中最伟大的品格。《吕氏春秋·劝学》中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荀子还特别强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论语·学而篇》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人讲孝道,讲师道,讲厚道,讲报恩。提倡“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作为一个人更应饮水思源,知恩报恩。报答父母养育恩,报答师长教育恩,报答人民服务恩,报答祖国护卫恩。确实,孝亲尊师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试想,一个不孝父母,不尊敬师长的人,能爱祖国爱人民吗?当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需要他们奋斗拼搏时,能公而忘私,无私奉献吗?在独生子女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可以说我国的少年儿童能否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因此,树立孝亲尊师的道德风尚应作为教育的重点,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三、以诵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经典为教育的最佳途径。 中华优秀的文化经典,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的庞大载体,已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学习的智慧宝典。“以和为贵”的理念;“大公无私,打济天下”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失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感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气概;“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中国文化中这种系统而完整的,崇高而伟大的伦理价值体系,是世界罕见的,它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我相信,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将到来。作为中国人,首先要学习和了解中国的文化。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从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经典开始。孟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教,不知学问知大也。”少儿时期是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及早让儿童读诵中华优秀的文化经典,就是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直接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宝藏,使他们从小就能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使经典文化中高尚的思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他们一生不断消化理解的精神食粮,奠定他们一生高雅的人格品质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历史重任。 中国因拥有优秀的文明而文明,中国文化因具有高尚的民族精神而不朽,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的原因之所在。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中华美德在少年儿童中传承,世世代代传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