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辛贝勒神庙拜勒神庙地下城4-8前置任务有前置吗

视频: 世界著名古神庙之阿布辛拜勒悬崖寺庙
分享给好友
您需要先安装&,才能下载视频哦
用优酷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世界著名古神庙之阿布辛拜勒悬崖寺庙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世界著名古神庙①
1、坦贾武尔寺
坦贾武尔寺是朱罗王朝时期南印度寺院的典范。神庙的高塔与圣殿等建筑浑然一体,基部壁面刻有铭文。铭文除赞誉君主的事迹外,还有涉及社会、历史、军事、经济、艺术、手工艺等方面的记载,是1000年前南印度人民日常生活的历史见证。
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卡修拉荷寺庙
卡修拉荷寺庙宇群是印度中部中世纪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一千多年前,后昌德拉王朝统治着这个地区。在它的支持下,一支风格独特的建筑流派繁荣起来——纯粹的感官刺激、大量的男欢女爱以及肉欲都是出于对印度神灵的敬意成为今天卡修拉荷闻名于世的焦点。
1986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玛哈巴利普拉姆海滨寺庙
著名的玛哈巴利普拉姆寺古迹位于印度南端的泰米尔纳德邦,为公元7世纪印度南部最强大的帕那瓦王朝时期所建。神庙现存着两件举世闻名的雕刻珍品,《恒河女神降凡图》正是其中之一。这里还包括未完成的石窟10余座,岩窟寺院9座,此外还有石彻寺院和岩石雕刻等。
198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著名古神庙②
1、阿波罗神庙 希腊
位于爱琴海的得洛斯岛,传说是太阳神阿波罗和月神阿尔特弥斯的出生地。闻名于世的阿波罗神庙是得洛斯岛的著名遗迹,在古希腊时代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古希腊的宗教中心和统一的象征,属典型多利亚式神庙建筑。
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帕特农神庙
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是帕特农神庙,它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因祭奉雅典娜女神而得名。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前448年,被公认为是多立克柱式发展的顶峰。
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阿布辛拜勒悬崖寺庙
努比亚地区位于非洲埃及和苏丹交界的地域内,其最雄伟的建筑是阿布阿布辛拜勒神庙,寺庙建于公元前1275年,其最大的特色是寺院全部在尼罗河西岸的悬空峭壁上凿出,雄伟诡异。它是埃及法老时代建筑风格的代表。
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卡纳克神庙 埃及
世界上最壮观的古建筑物之一,也是埃及最大的神庙,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神庙规模宏大,全部用巨石建成。庙门高38米,蔚为壮观;主殿雄伟凝重,面积约5000平方米 。
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著名古神庙③
1、马耳他巨石神庙
在马耳他岛上有数十座欧洲著名的史前时期巨石神庙。现存巨石神庙共有6座。其中位于该岛南部的哈戈尔奇姆神庙修建较晚,因此建造技术进步,巨石之间施有装饰图案。对于巨石的搬运和堆砌至今还是个谜。
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海因萨魔法神庙
南韩境内的海因萨是一座宁静、美丽如湖泊的庙宇,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石塔和石灯笼是寺庙中最古老的两件艺术品。在那里收藏着韩国的佛教经书TIPITAKA,是亚洲文明可媲美于众多世界奇观的珍贵宝藏。
3、蒙特阿班神庙 墨西哥
墨西哥的蒙特阿班山是瓦哈卡的部落建造神庙的地方,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这儿形成了一个祭祀礼拜中心,后来又发展成中美地区的商品中转交换地。她的贸易伙伴关系甚至拓展到在佩腾的原始森林中的玛雅文明区。
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阿芙罗狄蒂神庙
帕福斯遗迹位于塞浦路斯西南海岸,早在公元前16-前14世纪就是地中海东部贸易和文化学术之一。传说爱和美女神阿芙罗狄蒂就诞生在帕福斯。公元前1200年建成的阿芙罗狄蒂神庙是古代的圣地之一,今天它的遗迹成为帕福斯的象征。
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著名古神庙④
1、婆罗浮屠佛塔,印度尼西亚
婆罗浮屠,梵文意为“山丘上的佛塔”,世界上最大的实心佛塔,俗称“千佛坛”,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始建于公元770年,费时30年,使用几十万名人工,婆罗浮屠塔庙以不同大小的平台层叠上升,每一层对佛教徒都有着一种象征意义,虔诚的朝圣者走向庙顶,象征着一个人逐步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
199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吴哥窟 柬埔寨
吴哥窟位于古代高棉皇朝的首都吴哥城中,是世界上最大、最特殊的佛教遗址之一,被列为人类文明七大奇观之一,工程历时400年之久,寺院周围有长达800米长的浮雕,为世界之最。
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大吴哥 柬埔寨
大吴哥位于吴哥窟以北吴哥最大之遗址城,供奉佛教为主题,里面遍布着王城、水池、百因庙、斗象台、阅兵台、癫王台等遗址,是以前国王办公、住宿的地方,王城以百因庙为中心,百因的微笑佛头就是人称“微笑高棉”的起源。
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石窟庵 韩国
石窟庵是位于吐含山顶的人工石洞,花岗岩堆积建成,是统一新罗的文化与科学的精华、宗教热情的结晶体,其雕塑品结合深奥的信仰和高超的技术是韩国佛教艺术的代表作,当时宰相金大臣为了追悼他的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当前位置:>>>>>>>>>>>>
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
1.神庙建筑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古埃及的专制王权在很大程度借助于宗教的力量。法老被称为神的儿子或被视作神在人世间的代表。法老们每次对外战争凯旋,首先要把大量的财物、奴隶奉献给神,表示感谢神的助佑。一般平民百姓对神也深信不疑,尊神灵敬法老之风经久不衰。在这样一种全民敬神的氛围下,在埃及古文明中就出现了仅次于金字塔的又一种标志性建筑──神庙建筑。
──沐涛、倪华强《失落的文明:埃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材料二〕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氏族公社的进一步解体,皇帝专制制度强化了,相应地,中王国时期,太阳神在天上取得了统治地位。到新王国时期,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终于形成了。设计了一整套神谱,皇帝同高于一切的太阳神结合起来,被称为太阳神的化身,皇帝崇拜彻底摆脱了自然神崇拜,从“伟大的神圣”变成了“统治着的太阳”。祭司们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从此,太阳神庙就代替与原始拜物教联系的陵墓成为皇帝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全国普遍建造。新王国时期,埃及的奴隶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对外征战掠夺来大量财富和奴隶,奴隶劳动基本上取代了公社成员的劳动,劳动力更加廉价。因此,太阳神庙的规模也极其庞大。太阳神庙其实就是皇帝庙,雕像是皇帝,壁画上画和刻的都是皇帝的事迹。臣民们向太阳神匍匐膜拜,就是匍匐在皇帝的脚下。有些神庙与宫殿结合。同时,由于起义人民多次把皇帝的僵尸从陵墓里挖出来砸烂,所以,新王国的皇帝就葬在秘密的石窟里,只有把庙作为独立的纪念物而建造着,形制同神庙相似。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解读】以上两条材料介绍了太阳神庙兴起的原因。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氏族公社的进一步解体,古埃及皇帝专制制度强化了,专制王权借助宗教力量,将皇帝同高于一切的太阳神结合起来,这样,太阳神庙就代替金字塔成为皇帝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
2.“斯芬克斯庙”遗址
埃及现存最早的神庙建筑是古王国时期狮身人面像前的“斯芬克斯庙”遗址。因为建筑年代距今近5 000年,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只是用16根柱子支撑一所大厅而已,无窗无门,也没有雕刻和壁画。到中王国时期,神庙建筑才初具规模:庙门之外是一条大道,两旁并列着许多小斯芬克斯像;靠近庙门,左右分立两大方尖石碑,上面记载了建造者法老的生平事迹;庙门建在两座塔的中间,故称塔门;进入庙门依次是用柱廊环绕的前院、供普通人朝拜的外殿和供法老与僧侣朝拜的神殿。这种布局奠定了此后神庙建筑的格式。
──沐涛、倪华强《失落的文明:埃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解读】古王国时期狮身人面像前的“斯芬克斯庙”遗址是埃及现存最早的神庙建筑。这条材料介绍了“斯芬克斯庙”遗址的结构与规模。
3.太阳神庙的庙宇形制
神庙的形制在中王国定型。先是有一些贵族的祖庙,发展了贵族府邸的中央部分,在一条纵轴线上依次排列高大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和一串密室。从柱廊经大殿到密室,屋顶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侧墙逐层内收,空间因而逐层缩小。后来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Amon)的庙采用了这个布局。太阳神成为主神之后,和作为新首都的底比斯的阿蒙神合而为一,于是太阳神庙也采用了这个形制,而在门前增加一两对作为太阳神的标志的方尖碑。
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一个外部的,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另一个内部的,是大殿,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
门的样式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不大的门道。为了加强门道对石墙的体积的反衬作用,门道上槽部的高度比石墙上的大得多。
大门前有一两对皇帝的圆雕坐像,像前有一两对方尖碑。平平正正、阔大稳定的梯形石墙、浑圆的雕像和比例通常为1∶10的方尖碑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各自的特点格外鲜明,形成丰富多变的构图。而石墙的突出的统率作用,使构图主次清楚,完整统一。瘦削的方尖碑不仅特别能反衬石墙的高大厚重,而且是门前大路两侧密密排列着的圣羊像或狮身人首像和石墙之间的构图和尺度的联系者。夹道的圣羊像行列,有连续达队以上的。它们除了能酝酿宗教气氛外,还能夸大道路的长度以及方尖碑和石墙的高度。公羊是阿蒙神的表征,与阿蒙神一起,本来分别是底比斯地方部族的神和图腾。
石墙上满布着彩色的浮雕,墙前的圆雕也着彩色。方尖碑的锥形顶子上包着金箔。檐头彩旗猎猎。这大门的景象是喧嚣的、热烈的,皇帝在这里被一套套仪式崇奉为“泽被万物的思主”。
进了大门,是一个三面被柱廊围着的院子。从正面穿过柱廊走进大殿。大殿里塞满了柱子。高大粗壮的柱子处处遮断人的视线,仿佛每根柱子后面还有另一处曲折的空间,如此无穷地拓展出去。中央两排柱子特别高,以致当中三开间的顶棚高于左右的,形成侧高窗。从侧高窗进来的光线被窗棂撕碎,散落在柱子上和地面上,缓缓移动,更增强了大厅的神秘气氛。
正中一带顶棚上画着飞翔的鹰隼,这是皇帝的标记。顶棚的其余部分画的是暗蓝的天空和金色的星。中央柱子的柱头是盛开的纸草花,其余的是花蕾。柱厅就像浓密的纸草丛,在夜色中幽深莫测。
大殿里不论墙上还是柱子上,也布满着深凹的浮雕和圆雕,都着色。浮雕的题材大多歌颂皇帝的武功神力。皇帝像很大,高达2―3 m,更使朝拜者自觉渺小无力。
在这个震慑人心的大殿中,皇帝扮演着操生死予夺之权的“万能者”的角色。
古埃及的大型纪念性建筑一般都有许多浮雕,在早期,使用的工具还只有石质的,因此浮雕都采用凸出的,很薄,便于用石质工具慢慢磨成。到了新王国时期,青铜工具已经产生并普及,浮雕就采用凹入式的了,比较深,便于青铜工具的使用。艺术作品的样式和风格,不但有主题、题材和材质等的影响,也不能不受所用工具性能的影响。艺术品的样式和风格是不能摆脱各种物质条件的制约的。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7页
【解读】这条材料详细介绍了古埃及太阳神庙的庙宇形制。神庙具有两个艺术重点:太阳神庙外部的大门是举行群众性宗教活动的场所,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而内部的大殿则是皇帝接受少数人崇拜的地方,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
4.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
〔材料一〕在中王国和帝国时期,神庙取代金字塔成为主要建筑形式。最著名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大神庙,建于帝国时期。许多雕刻华丽的大圆柱至今犹存,成为杰出建筑才能的无声见证。埃及神庙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卡纳克的神庙,长约一于兰百英尺,所占面积超过先前任何宗教建筑。仅中央大殿即相当于欧洲的几乎任何哥特大教堂。各神庙所用的圆柱,都很粗大。其中最大的高七十英尺,直径超过二十英尺。据估计,圆柱顶上的柱头可容百人站立。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4页
〔材料二〕新王国时期,皇帝们经常把大量财富和奴隶送给神庙,祭司们成了最富有、最有势力的奴隶主贵族。各地的神庙占有全国1/6的耕地和大部分的手工作坊,拥有金矿和航海商队。巨大的神庙遍及全国,底比斯一带神庙络绎相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Karnak)和鲁克索(Luxor)两处的阿蒙神庙。卡纳克的神庙在公元前12世纪初,拥有86 486名奴隶,100万头牛,20 bm2土地,占有65座城市和镇,其中9座在叙利亚。此外还有大量金银。
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从中王国时期到托勒密时期(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陆续建造起来的,总长366 m,宽110 m。前后一共造了6道大门,而以第一道为最高大,它高43.5 m,宽113 m。庙的轴线朝向西北。每当仪典,皇帝走出牌楼式大门时,太阳正在两座梯形石墙之间冉冉升起,皇帝和太阳神的“合一”,用这种戏剧性的安排强烈表现出来了。
它的大殿内部净宽103 m,进深52 m,密排着134根柱子。中央两排12根柱子高21 m,直径3.57 m,上面架设着9.2 m长的大梁,重达65 t。其余的柱子高12.8 m,直径2.74 m。早在古王国末期,有些石柱的细长比已经达到1∶7,柱间净空2.5个柱径。中王国的一些柱廊,比例更加轻快。但这座大殿里的柱子,细长比只有1∶4.66,柱间净空小于柱径,可见,用这样密集的、粗壮的柱子,是有意为了制造神秘的、压抑人的效果,使人产生崇拜的心理。这些柱子上满布阴刻浮雕,上着彩色。柱梁之间的交接非常简洁。比例十分匀称。承重构件与被负荷构件之间的视觉上是均衡的,艺术上很成熟。
每年一度,宗教仪式在卡纳克开始,把阿蒙神像抬到鲁克索结束,叫做阿蒙神回后宫。二者之间有一条1 km多长(一说3.5 km)的石板大道,两侧密密排列着圣羊像,路面夹杂着一些包着金箔或银箔的石板,闪闪发光。
鲁克索的阿蒙神庙建于公元前大约1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规模也很大,总长大约260 m。大门宽65 m,高24 m,它没有完成,在两进院子之间现存7对20 m高的大柱子,是原设计的大殿的中央部分。其余一些比较小的柱子作纸草花束的形状,比卡纳克的更加精致一些,但柱子上没有浮雕。大门前竖立一对方尖碑(西边一个高22.8 m,1819年被搬到法国巴黎去了,所幸东边一个25 m高的还在原处)。
卡纳克和鲁克索的神庙,除了大门之外,建筑艺术已经全部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已经从金字塔和崖壁的阔大雄伟的概括的纪念性转到了庙宇的神秘和压抑。这是同皇帝崇拜由氏族社会的原始拜物教转到奴隶制社会的宗教相适应的。
这两座庙都位于尼罗河东岸。过去,皇帝的祀庙刚刚从陵墓独立出来的时候,遵从陵墓都在西岸的传统,也造在西岸。皇帝崇拜与太阳神崇拜结合之后,彻底摆脱了祀庙的传统造到东岸来了。卡纳克的庙,轴线和8 km外河西的哈特什帕苏墓的轴线相合,两者是同时起造的,而且有共同的庆典仪式。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页
〔材料三〕到新王国时期,社会经济的极大繁荣为大规模修建神庙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期建造的神庙之多、规模之大都超过了古埃及的任何一个时期,因此,人们把新王国时期称作“庙宇时代”。在众多的神庙中,最壮观奢华的是当时首都底比斯城的卢克索神庙和卡尔纳克神庙。
卢克索神庙是在第十八王朝和第十九王朝时修建的,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长约190米,宽约55米,完美地体现了古埃及神庙建筑的法则:神庙的门楼前矗立着6个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4立2坐)和两个精制的方尖石碑(现仅存一个,另一个在巴黎)。进入门楼,是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露天庭院,在庭院西北角有一套三间小室,用以祭祀太阳神阿蒙、它的妻子穆特和他们的儿子洪苏。走过庭院,是阿美诺菲斯三世修建的大柱廊,由14根圆柱组成,每根高达20米,柱头的形状宛若绽开的纸草花。大柱廊的墙上刻着精美的反映祭祀阿蒙神的浮雕。从大柱廊穿过又一个露天的庭院,是立柱大厅和神殿。立柱大厅的32根圆柱刻成含苞欲放的纸草花蕾状,这是古埃及建筑中的佳作。整个神庙共有151根圆石柱,布局对称,各个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
卡尔纳克神庙是现在所知世界上最大的神庙。在古代埃及,这里是祭祀阿蒙神的最高殿堂。其修建始于古王国时期,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世纪的托勒密时代。时间跨度超过了2 000年。为了取悦于神,几乎每位法老都对卡尔纳克神庙进行了扩建装修,使它成为一个复杂的庙宇建筑群。
神庙中央的主体建筑群近似正方形,北墙长530米,西墙长700米,东、南墙均长510米;中间的阿蒙神庙共有10座门楼,最外侧的一座门楼前有一条林阴大道,两旁为一组羊头狮身卧像;位于2、3号门楼间的圆柱殿是卡尔纳克神庙建筑中最杰出的部分,它是埃及最大的柱殿,殿长84米,宽54米,共有石柱134根,分成16排,每根柱子的直径为3.5米,柱头上可站立100个人;圆柱形似纸莎草,柱头雕成纸莎草花或花蕾,为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设计师将居中的两排圆柱建得稍高于两侧,形成高低不等的两层屋顶。此外,在主体建筑群里还有中王国时期的祭祀殿、图特摩斯三世时建的宴会大厅、长方形的“圣湖”等建筑。
在主体建筑群的西南角,是洪苏神之庙,它通过门楼前排列着羊头狮身像的林阴大道与卢克索神庙连为一体;南部是穆特女神的神庙建筑。
以卢克索神庙和卡尔纳克神庙为代表的神庙建筑,既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折射出古埃及人对以太阳神为首的众神的信仰。从时间上来说,神庙建筑延续的时间比金字塔要长一倍以上,几乎和埃及古文明相始终。一代又一代地、不惜代价地修筑众多的神庙是法老统治的需要,也是古埃及人热衷于多神信仰的一种反映。
──沐涛、倪华强《失落的文明:埃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9页
〔材料四〕新王国神庙以卢克索和卡纳克神庙为代表。这两座神庙都安乡位于底比斯(今之卢克索),都是崇奉阿蒙的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其典型的标准结构而闻名于世,卡纳克神庙则以它的宏大、雄伟、庄严而引人注目。
卡纳克神庙位于卢克索镇的南端,在第12王朝神庙遗址上,经图特摩斯一世、阿蒙霍特普三世、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兴建扩张起来的。卡纳克神庙除了阿蒙大神庙区外,还包括穆特神(阿蒙之妻)庙区和孔苏神(阿蒙之子)庙区,但主要是祭拜阿蒙神的。阿蒙神庙区占地面积25公顷以上,南北东三面各500米长,西面为600米,略呈梯形,筑有围墙。整个大神庙区共有10座塔门,第1塔门高43米,长113米。著名的巨大的多柱厅,整个面积4 983平方米,共有134根柱子,中间的12根柱子每根高达21米,圆柱直径11米。大神庙区内原竖立4座方尖碑,现残存2座。神庙区南面有一处圣女湖,湖水常年不干,用于僧侣洁身之用。
卢克索神庙位于卢克索镇北面,包括了第18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和第19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和希腊、罗马时代的建筑物群。卢克索神庙从现存的拉美西斯二世塔门起至希腊、罗马时代的圣所南北全长260米,位于一条中轴线上。神庙最前头的塔门是拉美西斯二世时建筑的,全长65米,高25米。卢克索神庙中最早的核心建筑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时代建筑的柱廊(14根柱),中庭和多柱厅(32根石柱)。这些建筑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埃及黄金时代建筑的典范。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39―540页
【解读】以上四条材料详细介绍了新王国时期神庙的代表──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其典型的标准结构而闻名于世,卡纳克神庙则以它的宏大、雄伟、庄严而引人注目。这两座神庙既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折射出古埃及人对以太阳神为首的众神的信仰。
5.阿布辛拜勒神庙
〔材料一〕在新王国时代,除了上述最著名的两座神庙外,还有一种岩窟庙,或者称为石窟庙。整座神庙除前面庙门外,都是凿入岩石山窟中,就像似岩窟墓一样。岩窟庙是新王国时代神庙建筑的另一类型,其最典型的最伟大的建筑物就是阿布辛拜勒神庙。阿布辛拜勒岩窟庙利用山崖开凿,庙门洞口两旁利用山崖的斜坡岩壁雕刻出4座拉美西斯二世巨像,高20米。由庙门至后殿全长55米。在前半部分的洞窟厅堂有2排8根9米高的人形角柱支柱。此外,还有内室、仓库等。在神庙最深处的后殿,立有3位神像和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像。整个建筑物,特别是它的门脸,显得雄伟壮观。而尤为人们所惊叹的是,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阳光可以通过洞口射进后殿的4座雕像身上(迁移后的神庙,日期推迟一天),这是建筑师为纪念拉美西斯二世的诞辰日和登基日而特意设计的。这不能不说是埃及文明的又一奇迹。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40―541页
〔材料二〕埃及皇帝向南征服了努比亚之后,在那里造了几个巨大的阿蒙神庙,其中最特殊的是阿布辛波的石窟庙。建造者是新王国时最强大的拉姆西斯二世皇帝(U. Ramesses Ⅱ,公元前1304―前1237年在位),为的是庆祝他登位34周年。它开凿在尼罗河的一个转弯处的悬崖上,面向主航道,这石窟庙充分利用自然来强化它的表现力。它最杰出的、最动人心魄的正面完全从峭壁上凿出,高30 m,宽约35 m,呈梯形,外廓像神庙的大墙门。在这个正面上,凿出4座20 m高的拉姆西斯二世的坐像,端庄稳定,十分雄伟。在它们的小腿边上,又雕着三尊小小的立像,是皇帝的妻子、儿子和女儿,它们把大像反衬得无比高大庄严。在中央的入口两边,还有些匍匐着的小雕像,代表一些敌对的洲国家和努比亚人。入口正上方的龛里雕着太阳神和天神的合体神。
进门向石窟里走去,经过一个过道,便是前厅(16.4 m×17.6 m),厅里纵向排列四对方柱,每根柱子前立着一尊拉姆西斯二世的像,有9 m高。再走过一道门便到了后厅(10.9 m×7.0 m),厅里有4个方柱。再后面便是圣堂,总进深55 m。圣堂正中端坐着皇帝的像,而古埃及神谱里的各位神的像则放在旁边。前厅两侧有六个狭长的侧厅。前厅、后厅、侧厅、圣堂,所有的墙面和天花板都布满彩色的浮雕和壁画,内容都以皇帝敬神的场面为主,柱面上还有些战功场面。皇帝在这座石窟庙的里里外外都超越了神灵。庙朝向正东,每年有两次(春分和秋分),初升的太阳的第一道光线一直照射到圣堂正中的皇帝像上。它又一次证明古埃及建筑设计者多么善于利用自然现象。
(注:为了建造阿斯旺高坝,阿布辛波于1964―1968年迁移,后退210 m,提高65 m)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9―20页
【解读】阿布辛拜勒神庙是新王国时代岩窟庙的最典型代表,它不仅表现了古埃及人高超的雕刻技术,还充分证明了古埃及人是多么善于利用自然现象。以上两条材料介绍了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以及神庙的精湛之处。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6.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始末
挽救阿布辛比勒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年,埃及政府决定在阿斯旺建造新水坝。尼罗河两岸努比亚地区的所有古代遗址和文物,立即面临毁灭的威胁。
鉴于此危机既严重又紧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0年3月8日,发起一次国际性救援行动,以挽救努比亚的遗址和文物。由于在世界各地,埃及学已拥有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都迅速积极地响应了这号召。
在水坝完工之前的八年里,40个考古团体前往受威胁的地区考察,挽救了二十多座古代建筑。结果,这个行动现在已成为整个尼罗河流域中享有盛誉、最广为人知的考古学成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的挽救工程中,最壮观者,当属两座阿布辛比勒岩石上的神庙切割、拆卸工程,以及在新湖上方的高地上,重建遗址和神庙的工程。
迁移这两座神庙的行动,是一次惊人的工程成就
有人说:“神庙可以拆卸,但是山可动不了。”布辛比勒这两座神庙却是在砂岩峭壁上凿成的。大神庙入口前的四座巨大坐像,都用整块的实心岩石雕刻而成;神庙里的厅室和小圣殿,深入山壁达60公尺。尼菲塔莉王后的神庙虽然较小,也有六座在岩石上雕成的巨像,各高10公尺,相当于现代大楼的三层楼高!大神庙前的巨像更高达20公尺,头部的左耳至右耳之间约宽4.2公尺。一个成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耳朵里──它高一公尺多!此外,眼睛宽84厘米,鼻子高98厘米,放在膝盖上的手掌长264厘米。如何挽救这些硕大无朋,却又优美无比的文物呢?
有三个方案可供研究:第一,建造一个巨大的透明圆盖覆盖住两座神庙,把神庙留在原地,但是处在约100公尺深的盆地内,建造这个巨大防水圆盖的费用,相当于建造一个阿斯旺水坝。第二,把两座神庙用水泥打造的巨大“沉箱”整个封起来,然后把它们连同周围的山整块切割下来,再用起重机把整块“蛋糕”吊到高地上去。第三个较不昂贵繁重,也是最后选择的方案:把神庙的所有雕刻和装饰从山上切割下来,切下来的石块每块不超过20吨,可以用起重机和卡车运到选定的重建地,然后再在重建地四周尽量重现古代的景象。
于是,阿布辛比勒的两座神庙,像巨大的积木般被吊上高地,重新“拼凑”起来,竖立在比原址高200公尺的地方。现在,附近还修建了一个机场和一家豪华的小旅馆,来此游览要比从前方便得多了。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年前的古代建筑,直到最近150年才被勘察出来
瑞士人布尔卡德,1813年到努比亚旅行时,化装成叙利亚商人,化名伊卜拉欣?伊本?阿布达拉(Ibrahim Ibn Abdallah)。就是他最先看到阿布辛比勒的遗址,并且留下了纪录。当时他把阿布辛比勒叫作伊普桑巴尔(Ipsambal)。
公元前591年,当普萨美蒂克二世(PsammétiqueⅡ,公元前?~前609)出兵攻打苏丹法老阿斯佩尔塔(Aspelta)时,埃及军队里的希腊佣兵,已经对阿布辛比勒赞赏不止,并在一座巨像的腿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当时,神庙已经开始陷入沙中。后来,阿布辛比勒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家,没有一个人提起过它。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年,当法国远征军里的学者,询问努比亚人哈吉?穆罕默德(Haggi Mohammed)时,他开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列出位于第一和第二瀑布之间的努比亚村庄。“阿布辛比勒”名列其中,但不见提及它的废墟,而凯尔塔西(kertami)、德波(Debod)、塔法(Taffeh)、卡拉布沙(kalakheh)、德尔(Derr)、卡什?伊布里姆(kasrIbrim)等遗址的叙述则十分详细。其实这些地方的神庙,远不如阿布辛比勒的神庙来得重要。
误打误撞,布尔卡德的奇妙发现
布尔卡德在当地阿拉伯人指引下,终于在1813年3月22日到达阿布辛比勒。他从沙漠高原下到谷底去,对尼菲塔莉王后的小神庙作了一番巡礼,这是人家告诉他的此地唯一的遗址。
他在日记里对这座小神庙作了详细的描述,然后说:“如我所料,在见过伊普桑巴尔的全部古代遗物之后,当我准备沿着下谷底时的原路返回时,我不经意地稍微绕向南面,突然看见四座尚能看出轮廓的巨大雕像,雕刻在离尼菲塔莉神庙约200公尺处的山上,竖立在一个很深的山口中。它们几乎已全部陷入沙里。只有其中一座有完整的头、一部分胸部及手臂还露在外面。旁边一座几乎看不出来了,它头部已经断裂,沙子堆到肩膀处。另两座只看得见头饰。很难判断这些雕像是坐着还是站着。”
所以,1813年时,大神庙已然陷入沙中,而努比亚人甚且不知道有这座大神庙。布尔卡德写道:“在四尊巨像之间的岩壁上,有俄赛里斯的雕像,沙面上有它的隼首。如果除去沙子,我猜想在雕像下面可以发现一个巨大的神庙,四座巨像很可能就是入口处的装饰。”他也不能确定神庙确实存在。
掩没神庙的沙堆,看来似乎不可能清除净尽
在1813年,还没有发明任何机械来搬走堆在山壁上和神庙上的沙子。要搬掉这数百万立方公尺的沙,需要上千人,而在当时阒无人烟的努比亚,上哪儿找这些人力?
为了确定神庙确实存在,唯一的办法,是除去布尔卡德所见到的俄赛里斯像(实际上是太阳神瑞―何拉克提〔Ré-Horakhti〕)头部下面的沙,然后从门──如果有门的话──钻进去。那些兼作文物商的领事,都被布尔卡德的叙述吸引到这里来了。德罗韦蒂和萨尔特深信里面藏有财宝,都想进入这座神庙。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年3月,德罗韦蒂率先到达阿布辛比勒。他费了许多周折,花了300个皮埃斯特(埃及货币),才说动村里的族长派出一些人手,帮他清理沙子,而他自个儿则忙里偷闲,前往乌阿迪?哈尔法看大瀑布去了。等他过了几天回来时,发现根本没有动工。村民囿于迷信,担心进神庙会遭不幸,拒绝工作。族长把钱还给他,德罗韦蒂便回去了。
萨尔特则请贝尔佐尼负责这项工作。贝尔佐尼于1816年9月从卢索尔到阿布辛比勒来,立刻明白他所面临的难题有多艰巨。清理整个庙的正面至少要一年,当然也要大量人力,而他既没时间也没人,更没有经费。
显然,应该集中力量挖出那个可能存在于中间两座巨像之间的门。要到达这个门,据他计算,要清除11公尺以上的沙子,而沙子源源不断从峭壁高处流下。用他的话来说,要清除沙堆乃是“企图在水里挖一个洞”。他尝试设置栅栏,以减低沙子流下的速度,并在向下挖时不断用水润湿洞壁。经过一个星期,他还没有挖到一半就没钱了,于是决定先回卢索尔,以后再来。
贝尔佐尼的兴奋与失望:他没有得到太大的好处
一年以后,贝尔佐尼带着两名英国海军上尉回到阿布辛比勒。采用和1816年相同的办法,经过20天艰苦努力,终于发现了门的顶端。他们从一条狭窄通道爬进巨大的神庙。贝尔佐尼后来兴奋地回忆当时的发现:一座壮丽非凡的神庙,有没浮雕、绘画、巨大的精美雕像等装饰。不过他同时也感到失望:这座神庙里没有他想像的财宝,连值得带走的石碑、雕像或小纪念碑也没有。他的战利品少得可怜:一个猴子小雕像、两个鹰首斯芬克斯像、一个库什(Kouch)总督的雕像。他把这些都交给萨尔特,现存大英博物馆。
贝尔佐尼和他的同伴吃完了带来的食物,在1817年8月4日,进入神庙后第三天,离开了阿布辛比勒。他们留下神庙已经挖开的入口,要求附近的村民注意保护。尽管他们再三嘱咐,努比亚人还是任凭沙子堆积,重又掩盖了神庙的入口。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年,尚波里庸得重新开辟一条狭窄的通道,进入神庙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年,由于英国人罗伯特?海(Robert Hay)的努力,人们得以重睹这四座雕像的全貌。但是到1850年3月,当福楼拜的旅伴杜冈,为神庙拍下它的第一张照片时,门又已经被沙子掩埋了一半,巨像的大部分也都埋在沙里了。马里埃特在1869年清理出神庙的正面。然而五年以后,当阿梅利亚?爱德华(Aindia Edwards)拜访阿布辛比勒时,北面的巨像又被沙子埋住了。这场与沙子搏斗的工程,似乎注定永远无法成功。直到1909年,马斯佩罗才终于把神庙从沙堆里清理出来。
让?韦尔古特(Jean VerCOLItter)
──Jean Vercoutter著、吴岳添译《古埃及探秘──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世界》,上海书店1998年版,第166―173页
【解读】这条材料详细介绍了两座阿布辛拜勒岩石上的神庙切割、拆卸以及在新湖上方的高地上重建遗址和神庙的全过程。材料还回顾了阿布辛拜勒神庙被发现和从沙堆里清理出来的历史。
7.菲莱神庙
(古埃及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到公元前30年))最重要的神庙建筑在埃及南端与努比亚交界处的尼罗河中的菲列岛(Philae)上。这个岛长400 m,宽150 m,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才成为一个重要的圣地。陆陆续续建造起来的建筑群的中心是伊息丝(Isis)神庙。伊息丝是彼岸之神奥里西斯的妻子,霍鲁的母亲,她是埃及的母亲神之一。庙的主体还是传统样式的,但在它第一道大门和第二道大门之间,东侧有个长长的敞廊,西侧有一座叫玛米西(Mammisi)的小庙,形制是希腊神庙的围廊式。
(注:1971年建成了阿斯旺高坝之后,尼罗河水位上涨,菲列岛上的建筑群搬迁到了Agilqiyyah岛。)
在丹德拉的霍鲁庙前面,也有一座罗马时期早的围廊式的玛米西,是罗马式的,前廊很深。霍鲁庙顶上和菲列岛东岸,都有一座小小的亭子,四面敞开,柱子之间有不高的屏风式短墙遮挡。据传它们是罗马皇帝阿德良(Adriano)造的。
希腊、罗马文化的人文主义因素渗透到了埃及神庙当中,使它们开敞起来,明朗起来,大大削弱了那种震慑人的恐怖力量。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解读】这条材料介绍了被誉为“尼罗河明珠”的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的建筑风格。菲莱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庙内雕刻着伊息丝等众多女神的浮雕,精美无比。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埃及阿布辛贝神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