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我们周围的土壤红色土壤能不能带回家

2013年德州市导游员现场考试导游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3年德州市导游员现场考试导游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东亚经贸新闻 - 多媒体数字报
第11版:东亚周刊
媒 体 数 字 报·
吉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长春最早的独立官办小学校,尴尬地设在供奉神灵的地方,一边教授新学,一边祈雨香火鼎盛;很多年过去了,曾经育人无数的小学校已经不在,昔日威严的龙王也只依稀留在一些人的记忆中
龙王庙小学:新学在旧土壤上萌芽
  如今的龙王庙小学已经不在了,原址上盖起了一片平房
&&&&■张莉莉/撰文&&■李杨/摄影&&阳光刺目的上午,去寻找长春龙王庙小学。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在传说中是司水之神,带着几千年的神秘,总能撩拨人们好奇的神经。一连问了数人,都不知道龙王庙小学的旧址在哪儿,直到问起“东大街小学校”,众人恍然大悟:“早说嘛,就在东大桥西北侧,276路站点附近那趟平房所在地就是。”远远望去,物流、摩托车修理、中医按摩等牌子一个挨着一个。龙王庙小学,当时叫普及学堂,长春最早的独立官办小学校。同盟会成员、晋军名将商震,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的石友三……这些有点混乱的人和事儿都与这里关系匪浅。有些失望又有些了然,伫立在东大桥旁迎着微热的夏风,侧耳细听,风中依稀传来百余年前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旱涝交替下尴尬的龙王庙&&“长春还有过龙王庙?”大多数长春人都会觉得奇怪。在中国人传统的泛神观念中,龙掌管着一年的风调雨顺,只有在南方有大江大河之地才会出现龙王庙。东北更多的是“胡、黄、白、柳、灰”的五仙堂、土地庙。其实不然,现代东北的开发是从清代“闯关东”开始的,关内汉人不断踏进东北,把关内汉族的俗信带来并在东北落地生根也就一点不奇怪了。何况东北的少数民族自古就信仰神龙。&&长春出现龙王庙和气候有关。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指导处处长孙彦平说,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长春历史上共出现过8个多雨期和8个偏旱期。频繁的洪涝干旱交替,使万般无奈的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神灵。为了祈求龙王的保佑,1854年,长春人在靠近宽城子居民点的伊通河西岸修建了龙王庙。1865年长春城筑起后,龙王庙被搁置在长春城东门外。&&龙王庙不大,砖木石混合结构。坐北朝南,正殿为正方形,长和宽有三间房子大小,两侧有库房和庙内人员居住的房子,周围还有围墙。&&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现在已经无法考证龙王庙正殿的样子。《长春县志》倒是说起了农安境内一座龙王庙的情况,说其内奉龙王、关帝。南方一些有记载的龙王庙,正殿除了供奉威严的龙王外,还有除暴安良的牛头和好打不平的夜叉,大殿四周还绘有关于龙王的各色传说,光怪陆离。&&参照以上种种,加之后世零星的史料可以推测,长春的这座龙王庙正殿内,应该端坐着龙王的神像,至于关帝、牛头、夜叉等配神如何则无法确证,只能遥遥想象。&&龙王庙建成之后,成为当时长春人拜龙王、求雨水、祈丰年的场所。每到了龙王生日时还会举行庙会。可惜,老龙王空享人们的祭祀却没有施以恩惠,洪涝交替依然存在。&&学堂从财神庙迁往龙王庙&&清朝末年,先进的知识分子忧于国事,倡导维新,清王朝也在甲午之役和庚子之变后深感危机,开始积极倡导新政。全国各地开始创设新学。&&1906年的长春街头,一位名叫商震的北洋学生四处奔走讲演。这位后来的晋军名将那年还不满20岁,因“煽动革命”罪被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开除。辗转四处的商震被“土壤丰裕,风气敝锢”的长春所吸引,在此开展“以开通民智为己任”的演说,并筹划资金创办学堂。&&《长春市志·文化艺术志》说,商震“自在财神庙内组织醒民演说以来,得到商、学两界有志之士‘不辞艰辛筹募捐款,苦口婆心逢人教化’,召集听众。”孙彦平老师曾从一年逾90岁的老者处听来,当年长春知府的女儿上街时曾听过商震的演讲,商震那慷慨激昂的神态,所说的似懂未懂、充满新奇感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满族姑娘。回家后,她就和父亲说了商震演讲办学的事儿,得到了父亲的赞誉。可惜,孙彦平老师未与那位九旬老者详谈,否则还会听得旧事一二,对此,他也颇感遗憾。&&那年秋天,商震在众人的帮助下,在城内开设学堂,并起了一个颇为响亮的名字:普及学堂。学校暂设在财神庙内。这之前,长春已有了养正书院,但能念起书还肯送孩子念书的人家还是少。普及学堂的设立,无疑给了贫苦人家更多的选择。商震担任老师,教授语文、历史、地理、古文等课程,40多个学生年龄有大有小。商震不同于以往的先生,他眼界开阔又是同盟会的成员,他的课在妙趣横生中总能隐隐透露出别样的信息。救国、维新、破除封建等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不少孩子的心灵。&&第二年,普及学堂迁移城外。日,当时东北最大的一份报纸——《盛京时报》云:“长春三道街财神庙内,向设普及学堂一所。现因入学者日盛一日,屋宇逼窄,不能敷用,故于初九日迁往东门外龙王庙云。”&&商震的普及学堂似乎天生与庙宇有缘,从财神庙到龙王庙,学堂寄身于庙宇,两者盘根于一片土地,根源上却互为矛盾,斗争不息。&&大旱导致学堂和民众对立&&普及学堂迁往龙王庙是经过长春府署同意的,迁址后学校改为了官办的东关小学。老百姓又将其叫做龙王庙小学,这也是长春最早的独立官办小学校。&&尽管被称为龙王庙小学,实际上,商震的学校并没有占据龙王庙的正殿,只是占用它的其它房舍上课。龙王庙的祈福依旧进行,小学的朗朗读书声也从未停止。迁址到龙王庙后,学校已有教师两人,设有两个班,学生60多人。&&当年商震的学堂迁移到龙王庙,还引发了民众的大怒。那年长春一带遭逢大旱,从春到夏滴雨未下。许多百姓都认为这是因为“国家变法,学堂林立,毁坏庙宇有辱神佛所致”,由大及小,百姓们又想到了商震的学堂,“龙王原为行雨之神,今龙王庙亦改修学堂,无怪龙王之震怒”等言论一时喧嚣。&&于是,长春民间开始搭起戏台演龙王戏祈雨,长春府太守德颐也“在龙王庙设坛,自(六月)十六日起率领同城员弁赴坛求雨,以翼神灵默佑,沛渥甘霖……”龙王庙内热闹非凡,法器大响,人声鼎沸,缭绕的香烟中,是一张张虔诚的面孔。与大殿紧挨的学堂依然书声不止,一声比一声高。&&雨下来了吗?没有。龙王庙在闹腾了许久后,终于静下来了,只剩下读书声远远传出。&&孙彦平老师说,长春最早何时开始祈雨已经无从得知了,现在可查到的较早的祈雨就是1907年的这次。有人说,无法扼住历史的脚步,就要顺从它的波澜。在这次看似有些荒唐的祈雨声浪中,时代前进的浪花虽小却没有随波逐流,反而是一路前行越聚越大。&&还有一位与龙王庙小学有关的知名人物——石友三,不知道他是哪一年到龙王庙小学读书的,这位贫寒子弟,长大后被称为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但他三次叛冯,后来又投蒋(介石)反蒋,投张(学良)反张,被人称为“倒戈将军”。由于商震当年在龙王庙小学执教,因此他与石友三当有师生名分。然世事多变,商震与石友三后来在战场上对阵,人生莫测如此,当年的纯真少年无论如何也不会预料到后来的人生变化!&&龙王庙正殿解放时被毁&&孙彦平老师说,龙王庙的正殿在解放长春时被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炸毁。&&而在这之前,殿内的龙王是许多上学孩童眼中的神秘所在。隔着落满灰尘的木窗格,偷偷地望着端坐在里面的龙王,阳光顺着窗格照进去,映着龙王的面庞半明半暗,愈加怕人。家长说,那是龙王,那是神灵,那是不可侵犯的仙人,只能低头叩首,不能抬眼张望。可授课的老师说,那是封建,那是迷信,那只是泥捏纸糊的雕像,是怪力乱神。&&孩子是最好奇的,他们心中的荒野也最容易被植下开化的花朵。渐渐地,大一点的孩子四下无人时,敢走到大殿上,四处看看,悄悄摸摸。有时,一个顽皮的孩子大喊一声有鬼,其余的娃娃们难免跌跌撞撞夺门而逃。这样的事儿发生得多了,孩子们渐渐发现,那个一脸威严的龙王总是一个表情,被偷偷拽住衣襟也不恼不怒。&&日子一天天过去,课堂的内容总是精彩丰富,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老师口中陌生的国度总是那样的吸引人;外面的风雨旱涝也总是不期而至,一场一场祈雨祭祀,总是不见半点效果。孩子们的眼中渐渐清明。&&这之后,龙王庙小学历经风雨始终不倒,一批批孩子在这里接受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思想启蒙,一些东西在他们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很快就开出绚烂的花朵……&&新思想的路还很长很长。很多年后,东北又是大旱。驻长春的吉长道尹孙其昌率官、绅、商、学、农各界人士,至龙王庙祈雨,历时3天。时在长春为宦的著名东北史学家金毓黻在日记中记载:“晨五时,道尹率各界士民,徒步拈香执柳诣伊通河畔龙王庙祈雨。余读祝文。龙王庙于十年前改为小学,毁神像,弃之河中,夷神庑为礼堂。”3天祈雨还是未果,雨是在10天后下的,然“田待雨而种,今雨已晚,虽得尤不得也。”&&那么龙王的神像是被谁毁了,又是被谁弃之河中不理呢?是那些大胆的学生们,还是屡屡跪求不得愿的百姓?说不清了。被视作能布云施雨的龙王终于走下了神殿,尽管这之后祈雨风俗很久才停,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思想在往前迈了一大步?&&解放后成为东大街小学校&&孙彦平老师说,1909年前后,商震离开长春去滦县起义了。龙王庙小学一直发展下去,先后成为长春府立两等小学、长春府立第一高等小学,延续至解放后成为长春市南关区东大街小学校。前几年,东大街小学校和其他学校合并。&&寻找龙王庙小学旧址时,62岁的于先生正在旧址周围的东大桥旁闲逛。他说自己小时就在这儿念的书,“那时教室还是青砖墙壁,现在涂了颜色,是淡绿色的了。”于先生说,学校当时的地势较高,若是遇到了下雨、发水,周围的房屋被淹,百姓都跑到学校来借宿。&&说起东大街小学校,和于先生一样在东大桥闲逛的人都能说出点典故,他们中的很多人就生活在东大桥周围,从小就在那里念过书,甚至子女也在这儿上学。环卫工人曹阿姨说,旧址前那个大树墩原是棵柳树,因为中间空了,前阵子被锯掉了。这柳树听说有百余年的历史,比学校的历史还要老。今年3月份,一位90多岁的老人特意来看望柳树,他自称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从龙王庙小学到解放后的现代课堂,这个地方走出了多少学子呢?很多人不知这里曾有个龙王庙小学,抑或是游走他乡,连母校东大街小学校的名字都快忘记了,但小小心灵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相信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成为指引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的闪闪明灯。&&&&【特别感谢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指导处处长孙彦平对龙王庙小学过往历史的讲述,及提供相关史料支持】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 版权所有:《东亚经贸新闻》报社
报社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2598号 邮编:130051
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等)版权属东亚经贸新闻报社独家所有,未经报社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周围的土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