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模拟游戏流浪猫游戏怎么生孩子

模拟流浪猫游戏怎么生孩子_百度知道
模拟流浪猫游戏怎么生孩子
猎豹模拟器,然后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生了,都是差不多的都是这么找伴侣你好、流浪狗,什么流浪猫,然后到一定等级,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流浪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序  在这个纷纷移民的年代,我也不能免俗,三年前移民了加拿大。去国之前,试图对将要去的国度多一些了解,图书馆借了些书,也在网上看了不少别人的描述。  但是真正到了加国,仍然觉得对这个国家了解的很不够。这个国家沉静、从容且宽容,与中国现在的浮躁狭隘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片土地的国民更类似于老子的理想: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常常让我吃惊,中国是选择了儒家的道路走了下去,近代又选择了共产主义。如果当初选择的是老子道家无为的道路,是否就像今天的加国一样富强,而又不像美国那么招风呢?  喜欢人类学的我,仰慕人类学名著《枪炮、细菌与钢铁》、《菊与刀》之余,决定自己动手写一本关于加国的书。从独特的视角,以真实的加国生活为基础,对点点滴滴细节的思考,做成一份田野观察报告。  (田野观察是人类学最常用的术语之一,类似于做实验,此处指的是亲身去一个地方经历,考察某种文明的特色与异同。)  如果你身在中国,对加国想要多一些了解,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第一人称的描述,让你如同身临其境。  如果你身在国外,欢迎比较加国与你所在国家的异同,寻找西方文明的共性,与加国的特色。  如果你只是想要休闲,本书漫画式的写作手法,也能让你在爆笑之余,收获一些思考。  -----------流浪猫---------
楼主发言:259次 发图:
  昨晚和邻居见面聊起,她说她丈夫每天遛狗回来,三条狗都很兴奋,她非常担心吵到我们,已经担心了很多天了。  我纳闷的想了想,告诉她,我完全没注意到过有狗叫。她松了口气。  回家问老公和小孩,也都说没注意到过。  自嘲的笑了笑,一点狗叫声算什么呀,移民之前在魔都住在繁华闹市区,半夜两三点外面还车水马龙,早就习惯了。  从小生活在静谧的加国的人,怎么可能想象那种生活环境?  不止这一件事让我有这种感觉。有天西人朋友Bob来访时,和他聊起女儿的学校生活。他好奇地问:“网上说中国的学生很苦,每天要在学校里呆8-9个小时,是不是真的?”  我无语半晌,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释。岂止是真的。八九个小时就惊奇了?我们小时候可是从早晨上早自修,一直到晚上下晚自修,在学校要呆十二个小时以上,完全成学习机器了。  想来想去,这种事说了超出西人的想象限度,完全无法理解,就只是说:“是真的。”  他说:“那中国的学生岂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  我苦笑着想起一个笑话。联合国让各国学生写写“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美国人问什么叫世界,欧洲人问什么叫短缺,非洲人问什么叫粮食,日本人问什么叫问题。  这边的西人把自己的生活看得极重,春天忙园艺,夏天忙露营,秋天忙打猎,冬天忙滑雪。小孩更是天天玩,天经地义。臻儿学校三天两头长周末,动不动就是几天不上学。  他那个问题只会让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生活?”  这已经不是不同文化的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我只好尝试着解释:“不仅学生,成年人也是这样。在公司里工作,加班非常常见,基本上到了五点半,没多少立刻走人的。”  一边心里说:像你们这种下班时间一到,甩手就走,一分钟都不多呆,绝不愿意加班,中国人听了才啧啧称奇呢。  Bob尝试着理解:“是不是有时候会到了下班时间,老板会突然要你加班?那真是太可怕了!”  我放弃了,不再解释,心里嘀咕道:“什么叫有时候?根本就是天天好吧。尤其是IT行业,加班根本就是家常便饭,而且还不付你两倍三倍的加班工资。多少人忙的根本就没空谈恋爱,才变成剩男剩女的?连恋爱都没空,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吃饭睡觉,有时间打打游戏,已经是很幸福了。”  唉,算了,这已经超出了这个世界的人的理解能力,说了他们也不相信是真的。说了有用吗?
  小镇上的外地人  在中国的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是《模拟人生》。  这游戏里有许多事情和我们在中国的生活不一样,当时吃不准这到底是社会的差异,还是游戏制作者的想象、虚拟和简化。  即使在来加国以后的头两年半里,由于居住在城市,仍然没有太多的感受。  这次搬来小镇以后,我吃惊的发现:《模拟人生》里的很多场景竟然是完全写实的。  比如说当你住下来的时候,很快就会有周围的邻居来拜访,自我介绍,欢迎你,送你小礼物。  离开魔都的时候,我们家在同一个小区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之久,但是即使是对门,也是几乎完全不来往的,更不要说自我介绍什么的。  所以,当我们开着装满家什的U-Hall拖车,停在买好的房子门口,进门才没多久,刚刚开始往下搬东西,就有一对对的邻居夫妇带着孩子前来自我介绍,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忙搬东西。  在魔都孤独惯了的我们,极不习惯邻居的热情,当初离开城市的时候,朋友David率领他的三个孩子来帮忙,一起把箱子和家具搬上拖车,就已经觉得很不好意思了。  睿按照中国人对陌生人的习惯,毫不犹豫的谢谢,婉拒了邻居,说我们自己可以的。  但是,当第二批,第三批邻居前来,自我介绍以后,都是马上问是否要帮忙搬家具的时候,我撑不住了,说:“家具很重,这个太麻烦你们了吧。”  邻居的小伙子立刻说:“不麻烦,小菜一碟。”他叫来了哥哥,两个人高马大的西人,搬起沉重的家具,玩也似的,一趟趟来回,不到半小时就全部搬完了。  我看着2米宽,6米长的拖车,瞠目结舌。就这么点东西吗?还是他们效率太高了?  搬完以后,他们和我们随口聊了聊,原来弟弟和父母住这个镇上,哥哥平时住在美国,孩子暑假,带来爷爷奶奶身边玩几天,看到我们搬家,就来帮忙了。聊完他们就道别回家了。  我觉得不可思议。西人的人工最贵了,尤其是体力活,超级贵,割草都要40加元每小时以上,合人民币240元每小时,不要说搬家具了。他们居然免费来帮我们搬?  和睿一边整理搬好的家具,一边聊着这个。门铃又响了。是一位老人,说他的侄女住在街对面,看到我们搬家,自我介绍叫Bob,问我们是否需要什么帮助。  第二天早晨,他又来了,带来了一箱蔬菜,极新鲜的生菜、西红柿、黄瓜、小土豆和红莓,是他自己种的,新鲜采摘的,送给我们。  我真的很感谢的收下了。昨天搬来的时候把剩下的蔬菜水果都扔了,冰箱里的东西,除了车载冰箱能装下的一点香肠、批萨和火腿以外,都扔了。  昨晚吃的就是一顿全荤晚饭,一点蔬菜水果也没有。这些蔬菜送的真是太及时了。  而且,在北美生活过的都知道,这边的Farmer's Market(农民直接卖东西的市场),里面的新鲜蔬菜多么昂贵,比超市要贵好几倍,平常人根本吃不起。。  住下来以后,睿在整理门前的花圃,右边的邻居来问我们需不需要工具,他有全套的,欢迎我们随时来借。  左边的邻居主动借给我们水管和浇草坪的喷头,告诉我们他明天割草,可以把我们院子顺便割了。  直到昨天,仍有一条街上的邻居来自我介绍,带着他们夫妇俩的六个孩子,还有自己做的巧克力Cookies。  我都难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么多年了,在中国,要么住在父母单位的小区,你们明白那种感受。反正我是不喜欢与同事住在隔壁的,尤其是父母的同事。要么住在商业小区,人和人之间完全不来往,偶尔见面打个招呼已经是难得了。谁也不会理谁。  这种左邻右舍的热情,让我这个中国人温暖而又觉得陌生,谁知道我来自什么地方呢?是不是好人?  这是个白人占97%以上的小镇,我是个发展中国家的新移民,亚裔,中国人,对他们来说绝对是外来者。用上海人的话说就是“外地人”,为什么对我如此友好,一点也没有排斥的感觉呢?
  昨晚,两位Mormon传教士来访。两个人都是大美妞,一位来自英国伦敦,另一位来自美国犹他州。要是大陆允许她们传教的话,以中国宅男的基数,摩门教在中国不知要多么壮大了。  
  不好意思,多贴了一次,可否请版主删除?
  到底是90后的新新人类,即使做传教士,聊的内容也十分有趣,是如何用圣经和摩门经占卜。  闭上眼睛,想着你要占卜的事情,祷告一会儿,翻开圣经或者摩门经,答案就在那一页了。  感觉比较像我们的抛硬币和请笔仙。给新出生的小孩起名字也蛮好的,比翻字典选择面大多了。  其实近日我正在读《圣经》。在草地上躺着晒太阳的时候,捧着平板总觉得亮度不够,不如看实体书舒服。  那日拿书的时候,随手翻了翻,映入眼帘的句子猝然击中了我: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  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  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  ……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  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  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  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
  我便读了下去:  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那人是智慧还是愚昧,谁能知道?  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这也是虚空。故此,我转向我在日光之下所劳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绝望。  因为有人用智慧、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份。这也是虚空,也是大患。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
  难怪在西方文化里,勤劳并非美德。  人们到了下班时间,理所当然的立刻走人,一分钟也不多呆,更不要说把工作带回家去做。休假更是天经地义。  我在便利店工作的时候,经常听到顾客说:Don’t work too hard(工作轻松点)。其实就我自己的感觉,已经觉得比在国内工作的时候要轻松很多了。  加拿大人少,整个卡尔加里也不过一百万人,还没有中国一个小城市人多。除了午餐时段,其他时间店内基本上是十分钟以上才会来一个顾客。  老板从来没给过我们业绩的压力,同事也是,不管午餐时段有多少人排队,他们依然是笃悠悠的。偶尔会有顾客着急,便会有人对他说:Be patient(耐心点)。
  耐心和宽容在这边才是美德。  想起罗素的《闲暇颂》,是另外一个例证。  “一个人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是闲暇,这样可以无所事事,可以发呆,可以充分休息,可以兴趣广泛,甚至可以像闲极无聊的古希腊贵族一样,进行哲学思辨和诗歌写作。”  这与中国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歌颂蚂蚁、蜜蜂、牛……一切勤劳的动物。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勤劳的动物,在为谁辛苦为谁忙?  勤劳,是否是属于奴隶的美德呢?
  @流浪猫2014 @雷本祖
附赠拙作新网址,欢迎帅哥美女,前往挑刺拍砖:#fabu_anchor
  谢谢楼上顶贴!你是第一个哦~
  支持一下~  欢迎回访  /m/post-culture-.shtml  共勉  
  自从小女臻儿把落齿放在枕头下面,在牙仙女那里换到两块钱,她对这边的神的效力就深信不疑了。  快到耶诞节,她们学校也贴出了给耶诞老人写信的张贴,耶诞老人的地址是:  Santa Claus  North Pole H0H 0H0  CANADA  她看到很激动,告诉我:“可以给耶诞老人写信,告诉他想要什么礼物了。”
  睡前照例给她念书,这两天是杰克伦敦的《白牙》,念完关灯,抱着她睡会儿,开开卧谈会。  她说:“明天我要给耶诞老人写信。”  “你想跟他要什么礼物呢?”  “可不可以许两个愿望?”  “你试试吧。可能只能实现一个。你想许两个什么愿望?”  “第一个愿望,想要一盒拐杖糖。”  “嗯嗯。”我在黑暗中微笑。
  @流浪猫2014 路过 支持一把 好朋友
  谢谢楼上朋友的问候~
  @流浪猫2014 一来二去成了朋友
  这边的小孩,都给糖果宠坏了。去年万圣节要来的糖果,到今年也没吃完,今年的万圣节,又要了一大袋回来。我都给了她一个大纸箱专门装糖果。  这几天去超市,救世军穿着耶诞老人的衣服,又在发拐杖糖:“Do you want some candy canes? You just need to give me a smile.”(想要拐杖糖吗?给我个微笑就送给你)  就这样,她许的愿望依然是拐杖糖。小孩子对糖,是多么的执着啊。根本不用山盟海誓,也矢志不移。
  “我的第二个愿望,是想要一个妹妹~”她的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这我知道,当初告诉她有了弟弟的时候,她就失望的说:“这不是好消息,弟弟很会调皮,妈妈会很辛苦。”  我说:“恐怕耶诞老人会跟你回信说:我没法帮你实现这个愿望,你想要妹妹得找爸爸妈妈。”  “恩~如果不能实现的话,那我就想要第二个爸爸。”
  我的下巴都差点雷掉:“为什么???”  “我想要第二个爸爸,什么都跟现在一样,就是不要那么烦,多管我的闲事。”  原来如此!我们家多半是我唱红脸,老公唱白脸,主要原因是我嘴粗舌笨,常常被小孩问倒。  比如说,我说了学校里不可以带糖果去。她问为什么,我说糖果是垃圾食品。  她问:“薯片也是垃圾食品,为什么就可以带?”  我张口结舌,只好找来她老爸。人家回答就比我高明多了:“这是学校规定。在哪儿玩,就得遵守人家的游戏规则,不然人家就不要你在那儿玩。”
  现在倒好了,她对付不了她老爸,就希望换个像我一样笨笨的老爸,少少的管她,她就可以爱干啥就干啥了。  我还在发呆,她又说了:“我知道耶诞老人会说:这个愿望我也实现不了,你想要第二个爸爸得找爷爷奶奶。”  “嗯嗯~”微笑。  “那,能不能要第三个愿望?”她有点小贪心的问。  我说:“你想要三个愿望啊,我讲个故事给你听。”
  她来劲了,故事她一向都要听的。  “从前有三个人在沙漠里,又渴又饿,都快累死了,还不知道怎么走出这片沙漠。这时候一个神出现在他们面前,说:你们可以许三个愿望。  第一个人说:我想要离开这片沙漠,去有吃有喝,还有舒舒服服的床可以躺着的地方。他的愿望实现了。  第二个人说:我想立刻回到家。他的愿望也实现了。  第三个人说……我希望他们俩都回到这里来……”
  @流浪猫2014
  她狂笑,我们俩一起在黑暗中笑了好久,她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  “就叫三个愿望呀。”嘿嘿。
  家庭作业:责任  礼拜天,打扫卫生的日子到了。照例写出本周清洁工作清单,每个人轮流签名认领几项工作,开始Team Work。臻儿有选择的优先权,她通常清洁家里所有的镜子、洗脸池,这些擦完以后亮闪闪的东西。然后是我,地毯吸尘、清洁地板等等,最后是一家之主,负责清洁马桶啊、炉灶啊这些需要高手的工作。
  大家正在干活,邻居的小孩Keira来找她玩,说We need Eva hard.(我们现在非常需要臻儿)。臻儿一手拿着玻璃清洁剂,一手拿着抹布跑出来,看着我。  我平静的告诉他们:我们正在打扫卫生,臻儿需要做完她的那份工作,才可以出去玩。  臻儿面露悻悻之色。  Keira对臻儿说:我们也是今天打扫卫生,我早晨打扫了一整间浴室!她张开双手,表示她做了很多工作。  我看着臻儿,她不再说什么,乖乖的去了。
  这边的小孩都是这样的,都必须承担一部分家务活儿。  对面的小男孩Riley,是臻儿同班同学。有天臻儿放学了和他一起在外面玩,没多久臻儿忽然回来了。我问怎么回事,她说Riley必须回家去给整个家里吸尘,做完了才可以出来玩儿。  以前去Jane家里,看到两个小男孩在洗碗,还有一次跪在地上擦地。  我很意外,有洗碗机怎么还手工洗碗?  Jane解释说他们每礼拜二不用洗碗机,让两男孩手工洗碗,让他们学习做家务活儿。至于擦地,他们每个月有零用钱,这个零用钱不是白白给他们的,必须要用劳动来交换。
  那时臻儿七岁,按照中国的观念,似乎小了点儿,我们仍然犹豫着,没给她多少家务活儿,只要自己照顾自己,收拾自己房间,叠自己的衣服我们就蛮满意了。  直到有一天臻儿放学回家,告诉我们,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责任,每个人必须在家里承担四项责任,我能承担什么?  我和老公互相看了一眼,在这边的文化氛围里,你很难再像中国那样溺爱小孩,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
  @流浪猫2014 继续支持好朋友
  谢谢楼上的朋友!
  我列了一张清单,把所有她能做、我们又愿意外包的家务列了出来。  她选择了1、爸爸妈妈忙的时候照顾弟弟
2、每天去信箱拿信 3、收拾餐桌 4、垃圾分类,放进不同垃圾箱。  当然我们也付给她相应的零用钱。  她现在摆放洗碗机已经比我还熟练了,照顾弟弟和垃圾分类也做的不错。自从搬到小镇来,邮件需要每天去邮局拿,她就不大乐意了,两三天才去一次。我们就炒掉了她,也扣掉了这部分零用钱。
  @流浪猫2014 问候猫猫,佳作顶起
  前两天睡前给臻儿念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那个女儿一边吸尘一边抱怨:你们生我就是为了要一个免费的佣人,好帮你们干家务活儿。臻儿咯咯咯的笑。  看来北美的小屁孩们有同样的抱怨,也都不得不做这些事情。这是他们教育传统的一部分。  我喜欢这一部分。
  童稚版圣经  放学的路上,臻儿和同学一起走,我跟在后面。  两小孩在聊伊甸园,都一知半解的,那女孩还转身问我:伊甸园里那个男生叫什么?  我说:Adam(亚当)。  于是她们继续聊。臻儿说:“他们吃了那个会让人有感情的果子,叫做禁果,就相爱了,所以就被赶出了伊甸园。”
  我给雷的里嫩外焦:这什么版本的圣经?她自己编的吗?我可不是这么讲的。  想起来臻儿小时候上幼儿园,放学以后和同学去公园玩,同学问河里为什么会有鱼?  臻儿煞有介事的解释说:“是有一个人说过:要有鱼,于是就有了鱼。”  我还在纳闷,这话听了好耳熟,不会是……臻儿又说了:“那个人要什么就有什么。他说要有巧克力,就有了巧克力。他说要有棉花糖,就有了棉花糖……”
  她同学听得咯咯笑着,两小孩你一言,我一语,把所有的好吃的都YY了一遍。  让后面听的我十分无语——我是给她讲过圣经创世纪里“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可是没讲什么巧克力棉花糖的好吧?
  我像婴儿一样新  小学一年级的某天,臻儿拿回来一个本子,说是Journal,这本写完了拿回家,在学校里新换了一本。  厚厚的一本,72页,居然写完了。我心中暗想:原来你们在学校除了玩,还做了点事儿嘛~
  翻了翻,和我印象中的作业本不一样,每页的上面一半没格子,画着图,下面一半写了些句子,有的画上还标着日期。  哦,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被要求写的日记,或者作文一类的东西。只是我们不可以在作文本上画画。  图画是副科,不登语文作业的大雅之堂。有时在本子后面涂鸦还要被老师家长骂。
  @流浪猫2014 支持朋友 倾力支持佳作
  读完记号一下
  好吧,为了楼上二位也要更新下去~
  而且日记的话,多半是作为家庭作业回家完成,没有在课堂上给你时间做的。这边居然是专门安排上课时间做?  从头翻到尾,觉得有点不习惯,貌似什么地方不对头。对了!怎么她错了老师都不纠正的?既不批改,也没分数~还不规定字数?  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臻儿的英文一塌糊涂,画多文字少,还有不少错误。
  图:日的Journal  
  比如图中里这篇Journal,是一年级开学不到一个月写的,只有一句话:“On the cat are spots.”(猫的身上是斑点。)  不说这是句典型的中式英文,连主语都没有,一句话分两行,大小写字母一般齐……  单说最基本的,每个词之间应该空格吧,老师在下面都示范了,她还写错!  老师居然不给她打个红笔叉叉,要求订正,再多抄几遍加深印象?我感到迷惑不解。
  往后翻下去,真的没一处批改。从头到尾都是臻儿自己在写,不会写的词老师帮她写在本子下方,她再自己抄上去。  只是,错误越来越少,字数逐渐增多,用词渐渐丰富起来……到一年级下学期,已经能写出这么好的Journal了。  日的Journal
  I’m as pretty as a flower.   I’m as fly as an eagle.  I’m as big as an elephant.  I’m as fast as a fox.  I’m as lovely as a cat.  I’m as loud as a car.  I’m as new as a baby.  翻译下:  我像花朵一样美丽  我像鹰那样飞  我像大象一样大  我像狐狸那么快  我像猫咪一样可爱  我像汽车那么大声  我像婴儿一样新
  原来……在没压力的环境下,小孩自己仍然会进步。只要不断的练习,总会学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就像我们学游泳或者骑脚踏车,谁能从一开始就做到每个动作都正确无误呢?都是要从错误中摸索,渐渐就学会了。  如果从一开始学,就有人在旁边以标准动作来评判你,这里不对,那里错了,毫不留情的指出来,再打上很低的分数……  如果每一步都要担心做错被人指责,得有多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这么严苛的条件下,还能保持足够的自信,做的越来越棒?
  我不知道身为家长和老师的成年人,有几个能做到领导如此对待你,你还能充满干劲。  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在如此严苛的目光下,被打击着失去了自信,丧失了对某门学科,甚至读书生活的兴趣。  可是我们小的时候就是如此,不要说考68分,即使你考了98分,老师和家长的目光,也会集中在那2分的红叉叉上,却不管你相比自己,是否又有值得自豪的进步?
  警察捉小偷  下午从牙科诊所回来,经过臻儿学校,一时心血来潮,想等臻儿放学一起回家。这边十分安全,上放学都是臻儿自己来回,我们已经很久没接送过了。  等到她出来,沿着一排教室的窗外走过去,我问她:“哪间是你们的教室?”  她一扇扇窗子看过去,到某扇指给我看:“就是这间。我们教室的后面。”  窗外阳光灿烂,我贴近玻璃才看到里面,一眼就看到了小臻儿的水壶。那张小桌子就是她的座位了。  上课记得喝水,蛮好。我满意的点点头,环顾教室其他地方,看到了老师的大办公桌,笑容顿时凝滞。
  那桌子上有本大书看起来十分熟悉,蓝色的插图封面,又大又厚。仔细看,就是我们家那本没错,是我给臻儿买的,叫《Children’s Bedtime Treasury》(儿童睡前故事宝库)。  我的脑子里瞬间闪现了初中时的那本《天龙八部》,少掉的整整一章。为了减少损失,都拆成一章章看了,还是没能逃脱魔爪。这边书超贵,动不动就几十加元,我不可能再去买本一样的了。在家不能看吗?为什么带到学校去?  生气的问臻儿:“你是不是上课看书被老师没收了?”  她的反应超淡定:“不是。”仿佛这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不是吗?”我望着她的小脸蛋,试图看出点蛛丝马迹,但是什么也看不出,只好疑惑的问:“那这本书为什么会在老师那里?”  她说:“这礼拜在讲童话,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  我呆呆的望着她,问:“是不是老师在征集童话故事书,让你们有的全带来?”  她又说:“不是。是我借给老师的。”
  我有点羞愧,一路再也没有说过话。我想到哪儿去了?这边的老师巴不得小孩多看书,每天的Agenda上面都有读书时间累计,到了多少就能换小礼品。  昨天晚饭时看到臻儿手上带了一个粉色的可爱戒指,问她哪儿来的,她说是读完了所有Robert Munch的书,换到的奖励。  我很眼馋,问她能不能再去多读点书,帮我也换个这种戒指回来。她说不行,这个等级最好的奖励就是这个。她已经升级了,接下来能换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听起来很像是在国内时候的信用卡积分。唉,这边老师为了让孩子喜欢阅读,连这种商业促销手段都用上了,我居然还怀疑人家不准小孩上课看书,没收!!!
  来了这么久,在日常与人的相处方面,已经习惯了这边的宽容和友善。但是在读书方面,我最多能容许自己的小孩放羊,完全不管她学习。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内心,就顿时发现:我心目中的学校、师生关系还完完全全是中国的那套——警察捉小偷。小时候的我们就是那些小偷,想要在洗脑填鸭的缝隙里,小小的偷到一点自由,读点真正有趣的书。
  终于更新了!  这里是了解他乡人生活的窗口,谢谢你!
  阿简妮,谢谢你的回帖!本来觉得没人看,都想弃贴了~你的回帖让我决定坚持下去
  生活节奏  一直带着田野观察的心态在加国生活,以为自己在保持新鲜视角的方面做的很好。这几天国内亲友来访,我骤然发现,原来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已经在许多方面本地化了。  感受最深的大概是生活节奏。
  来加国之前曾听朋友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有个中国程序员移民到了加国,找到一份程序员的工作。接到第一个工作任务,期限是一个月。他决心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卯足了劲儿,几天就做完了,等着老板表扬。老板果然找他去了,不是表扬,而是批评:你这样给其他同事造成了很大压力~  那时只是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来加以后,找了一份便利店的工作。度过培训期以后,老板的评价是:你什么都很好,如果能够做的慢点,就完美了。
  我以为他在开玩笑。在中国,哪个老板不希望自己的员工做得快一点呢?居然觉得我做得太快了?那时候我的节奏仍然是上海式的,似乎做什么都很赶,总希望快、快、尽快。  渐渐的,我发现老板是对的。这里的人性子都很慢,他们不在乎排队、等待,他们认为耐心是美德。如果有人等得不耐烦催了,会被认为是粗鲁、没礼貌。  如果我太快,顾客就会感觉不好,仿佛他们是流水线上的零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这让我反思了很久。在国内的时候,快是不由自主的,仿佛在拥挤的地铁站,被行色匆匆的人们携裹,不快也得快。慢了,就显得格格不入。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快?  每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会希望尽快做完。做完了又怎样呢?下一个项目又开始了。周而复始。最终的结果,只是让钱尽快流入老板的口袋。  这些钱,早些还是晚些,进入老板的银行账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有生活,有思考,写得很好看。  还是有人看帖子的,只是人家没留言吧。。反正你写我就看,:)
  嘿嘿,没机会去加拿大就在你贴里感受了。。
  想通了以后,自己的节奏也渐渐慢了下来。加国的氛围十分宽容,永远都会给你改错的机会,不会有什么事错过就再也没机会了。。  给顾客的彩票打错了,没关系,用专门的仪器扫描一下,就作废了。不会有任何损失。某次有人忘记作废了,一百多加元的彩票,老板也没有责怪任何人。甚至于,对业绩,我工作的五个月期间,从来没见老板提出过要求。
  读书,不是高考一次定终身的。有许多人高中毕业以后,并不立刻读大学,而是试着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到处游历,过一两年真正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了,再去申请。RESP(教育储蓄基金)在耐心的等待,一直到36岁以后,确认你不再想读高等学校了,政府才会收回补助的额度。
  我弄丢了一本图书馆的书,自己跑去承认找不到了,图书馆居然再给我额外延期一个月,让我慢慢找。我实在找不到,认赔。图书馆还给我开了张收据,三个月之内找到了,就可以拿回赔偿金。
  在这样的环境里久了,就不再那么紧张,人也散漫下来,随意了许多。变得像本地人一样,生活悠哉游哉。总是有足够的时间休息,绝不会把自己弄得很累。搬家都两个月了,有些东西依然放在纸箱里。首要的事情是生活和休息,时间和兴致兼具,才会整理东西。
  中餐大厨  这礼拜做了一次中餐,在邻居家开了一次12个人的、以中餐为主的宴会。我花了一天时间,烧了八道中餐菜:  红烧肉  手撕鸡  木耳肉片  葱爆牛肉  青椒牛柳  青椒炒蛋  皮蛋豆腐  白灼芥兰
  从没想过我还能整出一桌菜,正儿八经的招待客人。在国内的时候,我从没这么做过。一是在至少在魔都,好像没什么人在家里招待客人,都是在饭店请客。二来我自己也很少做饭,不是钟点工就是外卖或者出去吃。  到了国外就不一样了。你很难吃到正宗的中餐。也许多伦多和温哥华会好一点。至少在我待过的城市,中餐馆已经本地化了,完全是西人口味的改良中餐。
  以前的同事听说我是中国人,表示自己喜欢中餐,最爱的菜是Egg Roll(蛋卷)的时候,我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因为完全没听说过蛋卷还能是道菜?!在中国,蛋卷是种糕点的说……  还有Fortune Cookie(幸运饼干),中间有张字条,是关于你今天的运气,有点像抽签。西人还认为是中餐馆的特色,其实我在国内从来没听说过这玩意儿……
  大概镇上的朋友也听说过类似的说法,上次在朋友家吃饭的时候,称赞他们做的西菜好吃,他们也向我表示,想尝尝我做的中餐,听说北美的中餐都不是真正的中餐,他们很想知道真正的中餐是什么样子。  我很没信心,因为我的中餐烹饪史是从来加拿大才开始的。在网上搜菜谱,结合记忆中的味道,自己鼓捣。一来没人指导,二来这边用的电炉没法讲究火候,三来原材料有很大的不同,实在是没法有信心。
  跟读支持。  
  老公安慰我:你就当玩玩吧,反正他们也没吃过,没比较,我们觉得你做的还蛮好吃的。  有他这句话就行了。我答应了下来。在菜谱里搜搜,找自己感觉难度不是太高的,拟了这份菜单。  红烧肉买了带皮的腿肉,去掉所有的肥肉,切成方块,除了八角和桂皮,还加了点枸杞和桂圆,算是豪华版的红烧肉。烧好以后挑出肉块,放在生菜垫底的盘子里,浇上肉汁,再放几片香菜。这招是跟徐家汇那家烧菜玩玩,不许点菜、她烧什么你吃什么的老板娘学的。
  手撕鸡比较简单,先腌,再连调料一起放电饭煲里蒸熟,跟烤一样方便。我懒得手撕,就弄了八整块鸡腿放盘子里了。  木耳肉片不算难,我只担心他们敢不敢吃。  葱爆牛肉很失败,这道以爆炒出名的菜最后是被我活生生焖熟的,最嫩的小牛腰肉都被我焖老了。  青椒牛柳是意外,我做完葱爆牛肉才发现,有块牛肉忘切了,所以从下道菜里挪用了点青椒,做了一小碟青椒牛柳。  青椒炒蛋……其实这里没有国内的青椒,我是拿墨西哥的Jalapeno代替的,挺好看的一种辣椒,油光铮亮,香也蛮香的,但是辣味的话……还是算了吧
  皮蛋豆腐出国以后还是第一次做。图它简单,又是地道中国菜,为了确保成功,我额外加了肉松和青葱,白黑绿棕四种颜色,再浇上日式调味芝麻酱,甜酸咸香都有,很难失败的说。  白灼芥兰最简单,一锅水烧开,烫烫熟,淋上热油和生抽就好了。  饶是如此,仍然忙了整整一天。在电脑和炉子间来来回回,跟做实验似的,做完一步仔细研读下一步的说明,再回炉子边做。
  到了六点半,朋友们来,帮我把菜全部运到了隔壁Gerry家。他们准备了鸡肉通心粉、汉堡,Susan的朋友Karren带来了两种蛋糕作为饭后甜品。  长餐桌、水晶吊灯、美丽的桌布、餐桌上的装饰、雪亮的刀叉、折好的餐巾,都说明这是一次西式宴会,除了主菜是中餐。我到这时才发现……好像忘记做饭了。还有……这些菜能用刀叉吃吗?  吃法也是完全西式的,大家各自在盘子里取要吃的菜,依次在餐桌就坐,吃完了再去添加。
  他们最好奇的是黑木耳,从来没见过。这边的中餐馆也不会做这道菜,因为样子太奇怪。Steven比较懂,帮我解释说是一种蘑菇。然后Bob小心的往盘子里放了两小朵~
  皮蛋在这里叫千年蛋,意思是放了一千年的蛋,才会变成这种颜色。被评为世界上最奇怪的食物之一,少有西人敢尝试。这边的中餐馆也是不会有这道菜的。我只希望他们看在豆腐的份上,不要害怕。
  芥兰是纯粹的中国蔬菜,在超市也是放在中国蔬菜柜。所以他们问我这个叫什么名字,在哪里买的。  他们挺喜欢吃手撕鸡的,问我怎么做的。我说非常简单,腌半小时用电饭煲焖熟就可以了。然后就没人吭声了。哦~我忘了,他们是西人,家里没电饭煲……
  @流浪猫2014
11:09:00  芥兰是纯粹的中国蔬菜,在超市也是放在中国蔬菜柜。所以他们问我这个叫什么名字,在哪里买的。   他们挺喜欢吃手撕鸡的,问我怎么做的。我说非常简单,腌半小时用电饭煲焖熟就可以了。然后就没人吭声了。哦~我忘了,他们是西人,家里没电饭煲……   —————————————————  为什么没有电饭煲?  
11:34:44  @流浪猫2014
11:09:00  芥兰是纯粹的中国蔬菜,在超市也是放在中国蔬菜柜。所以他们问我这个叫什么名字,在哪里买的。  他们挺喜欢吃手撕鸡的,问我怎么做的。我说非常简单,腌半小时用电饭煲焖熟就可以了。然后就没人吭声了。哦~我忘了,他们是西人,家里没电饭煲……  —————————————————  为什么没有电饭煲?  -----------------------------  因为他们的主食不是米饭呀~
  最受欢迎的还是红烧肉。他们不知道名字,问我那个Meat Cube(肉方块)是怎么做的。我说很麻烦,先烫再炒再煮,立刻没人吭声了  他们好奇的问:你们家天天都这么吃吗?  开什么玩笑,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做菜。老老实实的回答:不是的,我是个懒妈妈,平时都用批萨、三明治、汉堡、通心粉喂饱我的孩子。中餐只是偶尔做做。
  臻儿验证了我的说法。她最爱的是Gerry做的汉堡,连吃了两个。小修也最爱的是鸡肉通心粉。  我并不遗憾。中国菜虽然好吃,但做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了,做一顿家常饭菜至少要一个小时,我一点也不希望孩子们养成中国胃。
  支持。。  
  谢谢阿简妮~ :)
  总的来说,大受好评。但是我心里知道,我做的只能骗骗老外,随便一个中国人来尝尝,我的水平就立刻露馅了。不过在这里,貌似我才是老外,唉~
  加国人为人父母的五个目标  昨天去参加了一个Parenting(为人父母)的Workshop,讨论的是加国人的为父母之道。  我的感受是:在加拿大有许多对Parenting的免费支持,比如说Parenting热线,遇到问题都可以打电话请教;Parent Links,定期举行活动,让子女年龄相当的父母相互交流。还有各种workshop, seminar, program, handbook, pamflet,分门别类详细教你如何为人父母,如何为子女提供鼓励和支持,怎样教育小孩管理自己的情绪等等。就连家庭医生那里的墙上,也贴着他们提供对Parenting中遇到的问题的帮助。
  同时,加拿大也有完善的儿童保护措施,并不会认为“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相反,如果老师,邻居认为你对小孩有不适当的举动,都会报警。  如果确认你不适合做父母,就会剥夺你的监护权,把儿童送到合适的寄养家庭。
  看帖问好。。  
  支持。。  
  谢谢阿简妮!:)
  但是在中国,大部分人Parenting(做父母)都得靠悟性,或者自学。没有人会教你。好像默认每个人生下来就会为人父母,不需要任何学习一样。  另一方面,又缺乏对儿童的保护。这边明确界定的虐待行为,在中国往往认为是父母为子女好,家事,不便插手。
  这次讲座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加国人为人父母的五个目标:  1. Encourage independence.  2. Build skills children need to make good choices for themselves.  3. Develop children’s confidence and ability to think and speak for themselves.  4.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o learn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ir strengths are to reach their unique potential.  5. Develop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open communications so that children will go to parents for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instead of learning from media, peers and other potentially negative influences.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之明星模拟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