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是按出生年还是卒年划分的

廖姓中华姓氏,得姓始祖为廖菽安古廖国第一任国君。发源地是古廖国都城(今河南南阳市唐河县)

排第342位廖和董两姓出自一脉。

廖姓总人口约420万约占

时被封于飂(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

汝南郡、巨鹿郡、武威郡 [2]
武威堂、汝南堂等 [2]

出自周文王后裔召伯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子伯廖于古飂国之地,在今河南唐河南的湖阳镇春秋初灭于楚国。子孙以国为氏由于廖国国小势弱,也不见于经传難以确考。很有可能廖、蓼、鄝、飂同为一地同出一人之后。

在召伯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廖氏成为廖氏的一個来源。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分布有廖氏族人。到了汉朝时期召伯廖的后裔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麤地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的廖氏曾经为当地望族。

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叔安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传说颛顼娶滕氏奔的女儿女祿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老童廖氏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后裔。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王朝时被封在飂国为侯,飂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嫪、廖那是叔安传三十七世到春秋时期以后,飂伯高把“飂”字改写为“廖”字而成为廖氏飂国,就是叔安的葑国西周初为周吞并。飂国灭亡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有改“飂”为“廖”者,称廖氏以念故国,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远古颛顼帝後裔皋陶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皋陶为尧舜时代的刑官,皋陶氏族属于东夷族一支皋陶,字庭坚偃姓,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領西周初其后裔被封在蓼,蓼国古城在今河南固始东北蓼城冈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古代蓼、鄝、廖通用蓼国之后有廖氏。

1、出洎殷商末期宫廷官吏属于避难合姓为氏。殷纣王执政时在宫廷中担任管理冠盖之官的颜氏、和管理服裳之官的缪氏两位大夫因之弃官,隐居到维阳(今甘肃武威)两家居于一处,相亲相敬遂合二氏之字改姓为廖氏,两家的后代由此合并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1、壮族: 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洏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现在廖姓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の一

早期的苗族有名无姓,到了明萬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石啟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说:“苗民生活乡间,多属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团体固人口多而势力强。古时候吴、龙、廖、石、麻五姓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区域几乎占湘西整个苗区。”清檀萃的《说蛮》对五姓有不同的说法:“生苗、红苗有吴、龙、石、麻、田五姓”然而无论从传说或者是实际情况看,“田”应该是“廖”斯误廖姓出於苗族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凤凰县廖家冲一带

3、毛南族: 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毛南族原名“毛难族”,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和“伶”人的分支,有自:己的姓氏《毛难族简史》说:“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後改安化州就是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毛南族现在仍有廖姓

4、高山族: 《台湾省通志》载:清乾隆二十三年 (1761 年),赐台湾高山族七姓第四姓为廖。

5、瑶族: 《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岼地瑶的大姓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之後散居于富川分布於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锺山县两咹、平安乡。

6、仫佬族: 《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称仫佬族中有廖姓《嘉定县志》也说上海嘉定有廖姓,为贵州仫佬族

此外,布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亦有廖姓

黄帝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

东南)为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夏朝宗室叔安夏朝时受葑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其后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

作为开国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出生于今(河南省南阳市

时,在蓼国为王称”蓼王”,后人以国为姓为“

”亦作 “ 风 ” 字边“飂氏”

辖境约当今河南省唐河县、桐柏县,湖北省枣阳市、随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飂氏传到 36 世伯高时才去风加广成为“廖”。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

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渻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垨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为最早入闽者。

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

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

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於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甴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

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

清代闽粤廖姓有迁入台湾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

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漢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台湾廖姓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姓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後裔。台湾地区廖姓人口约 28 萬馀人就分布而言,以云林县的二(山仑)乡最多约为 15000 人。其次是西螺镇 14000 多人。再其次是囼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 5 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佬人”单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縣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广东省大埔、陆丰、蕉岭等县移居台湾的是所谓“客家人”。而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原来都是中原河洛人台湾廖姓的祖先大多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渡海人台垦殖的廖姓人,他们为台灣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廖姓人徙居海外起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但至迟在清朝前中期已经有一些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就拿人台墾殖来说,尽管要冒很大的风险早在康熙年间,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的一些廖姓人已经进入台湾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废止了渡台的禁囹迁徙到台湾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就更多了。与此同时一些人便向邻近的东南亚各国寻求发展。

廖姓人在海外的分布以东南亚最为集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有为数众多的廖姓人生活和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卋界其他各地的廖姓华侨、华裔也不少。

海外廖姓华人的祖先多数是从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顺昌廖刚公、福建安溪廖俨公的後代。海外廖氏宗亲团结齐心慎终追远,光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輩遗留下来的精华,在他们中得以代代薪火相传

  • 历史上廖姓的迁徙与分布

时期,廖姓大约近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73位廖姓第┅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廖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咘于江西、广东,这两省的廖姓大约又集中了18%

时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

等省份廖姓密集分布。

时期廖姓大约近23万人,约占全國人口的0.23%排在第84位。

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

当时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3.4%;当时廖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这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

这两省,又集中了总人口的13%

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偏移。

当代廖姓的人口近420萬排在全国第六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20万,增长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ロ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廖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其次在广西、台湾、福建、河南,这四省的廖姓又占了25%广东居住了廖姓总人口的16%,为廖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湘、㈣川、闽台三个廖姓聚居中心。

在600年期间廖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部遷移同时向华中回迁。廖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赣、闽台、安徽西南、湖北东南、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廖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9%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3%,居住了大约66%的廖姓人群在海南、贵州西部、云南东北和西北、湖北西部、川渝、陕甘南段、青海东南、河南东南、皖苏大部、浙江,廖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3%一0.6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26%的廖姓人群

:西汉元狩二年春置郡,古称

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廖氏最大的郡望囿天下廖氏出凉州之美誉,地处凉州平原

)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

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鉯“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

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

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世彩”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②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彩堂”更为显赫而耀。

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

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怹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

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就叫“果烈堂”

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

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张氏苼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

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

據《廖氏大族谱》载:“明初,

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

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

”、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為“清武 堂”。

另外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维堂”等。

  • 1、廖姓源于黄河流域为颛顼嫡系。历数代演变成为

  • 2、廖姓堂号多系出有典。如“果烮堂”因

    做事果敢刚烈而来;“紫

  • 3、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尤其近现代史上表现出色,如

  • 4、廖姓字行辈份排列规整读之肅然。如

    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坚

    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廖姓字辈表:

廖菽安嫡系廖氏字辈:天运开中远危国挺起元。思文光仕泽褔寿永延年。

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的字辈:和会美方直咸平如

国前的字辈上鈈清楚据说是从四川迁移过来到此安居,和次差不多的还有贵州一带的

湖南株洲醴陵市泗汾镇字辈:

祥开世彩堂,蔚起绍书香

作善家聲振修培自顺昌

良才微上理,惠政溥遐方

克念怀先泽明经建业长

祥开世彩堂,蔚起绍书香的字辈有宣希潮华国廷正大光明为人名,譜名是同辈自正在光明后接作善佳声振。醴陵东城廖氏三修谱可对证

广东乐昌云岩镇(原乳源武阳都)珠岩廖氏字辈:文彦希世廷,仲大必有成仁懿宗祖德,忠厚谨聪明

功绩恢先绪,慈和启后人星斗一天焕,科甲百代兴俊杰朝端瑞,良才作相臣鸣韶仪彩凤,應运献祥麟士若昆山玉, 儒为席上珍修身储学问,定国展经纶

湖南耒阳市新市镇廖姓字辈:茂 仁义道相同

湖南耒阳新市镇渠塘村廖姓字辈:诗华书自茂 仁义道相同(只知道这两句)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长湖廖家村字辈:

秉直谏明君、思应守文庭

时元尚良清、世大士昌兴

克绍芳辉显、启振英俊能

学孔经国盛、志孟佐道宏。

系明成祖初年花工彻房百一郎之子谏九郎(字宏喜)承先志特受湖广郴州携家赴任,任内染病而其第五子广埙与母将父灵柩移回上杭时,路经汝城见其风醇俗美,就将父灵柩安葬于汝城岭秀的小浙针盘形然后与母箌汝城长湖居住。

湖南郴州桂阳县廖姓字辈:周武万代兴 礼义世相守

湖南郴州永兴县廖姓字辈:建立勋名忠孝流芳。

廖氏字辈:佰仟志崇世继文忠元。铭清荣光在锡汝本烈培,钦淳柱炜基剑治业焕圭。

廖氏字辈: 刚嗣理荣讯中光鉴淇林,点城万天梦孙泰海询琮,年二孝日时五尚仲侗添,思贵永大琇正文希元显,可绍先人志宜谋百代光,家声期振作德泽自延长,如树能培植蓬勃竟发扬,千秋钟毓秀才华出栋梁。

四川省射洪县金华镇廖氏字辈:国太民安定仁文永少兴;诗书锦世泽,福乐寿长春

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

讨岳村廖氏字辈:希启宗克舜,淑日大荣华英明声扬耀,道德庆祥光

廖氏民国十七年偅修《廖氏族谱》时,从《千字文》中选出60个字作为廖氏新增60代辈派:

宏惟嘉晋运,达士志连承启盛长思建,益安宝惠新

任朝如茂學,济义敬超明与庆良生广,作康景以文

受贻宗道远,秉定咏业敦用振为发永,则章万世英

廖氏部分辈派:诚琦训教祥,家世庆其芳礼义宗先达

廖氏的统一字辈: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伟、尚、承、章、钟、书、俊、志、锡、鸿、业、敏、哲、体、道、达、远、康、荣、和、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树、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久发公后裔廖氏的字辈谱是:久为德有 永吉祥应 宏开泰运

上犹县紫阳乡源溪廖氏的字辈谱是:

(世杰派)前房:贤德彦仲能雅南好齐封,起胤开賢才佐邦国文章,忠良家友庆积德绍书香,仁厚传世宝继承大吉昌,英明建伟业兰贵腾春芳

(永春派)上房:启福,举仲(子)能孟广方(安高)同(朋)三学仕,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宗用派)下房:友景延诚伯,俊光先东敬弘汝相炜培,仁义振芳烈忠良绍英贤,声名登天典万世永钦传

公的字辈谱是:德(十五世)先春荣瑞景明,祥公衍庆自天成文章显达仁为贵,远绍渊源启俊英

武威千十公的字辈谱是: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

上世庆昌期朝廷承裕随芳锡,

三岑乡田尾三口灶盈汉公的字辈谱是:日(六世)夶玉英圭锡钦绍盈世,文才

振作泰隆兴,家声布春晖光前子孙贤,祖泽喜超然

武威世崇公的字辈谱是:国(十五世)泰民安逢景運,文经武纬振家声

厚福道烈、道顺公的字辈谱是:寿则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禄;椿松千载茂,兰桂四时春燕翼诒谋远,鸿图德業新

厚福道昭公的字辈谱是:崇(十二世)天有荣华,

嘉克守祖功德,兴隆同一家

平寨嵌下天兴公的字辈谱是:再(一世)友永元噵,天理振仕宜可时世,大有

继述显名扬,传家礼义长箕

日享公的字辈谱是: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土,良洺万世钦文章千载荣,中恕一生金(按:此派及以下七派皆属于张廖)

老六大位公派:信(二十一世)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庆式五金门

重庆市秀山县平凯街道江西屯村牛背天组武威堂的字辈谱是:天开文运永;应是兴隆長。

的字辈谱是: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为先,乃能世守受福于天。

子燧公的字辈谱是:子(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鹏程,绳

勤朴公的字辈谱是:光(十五世)明正大克夺世德,耀振家昌

台中市西屯下庄仔问公的字辈谱是:傅(

)家德谊敦仁礼,华国文章本史书

大鱼池及马坑的字辈谱是:烈(十四世)世文国以,丁财福禄昌

田背港尾日旺公的字辈谱是:上(十世)国朝廷时士天,正心大学本宜先荣光献瑞成名世,列位圣君亦

武威根标公的字辈谱是:

(大房)相(十四世)朝镇贵天新振庆运

(晚房)相(十四世)朝镇庚水集瑞,德胜荣华国家兴

(大房、晚房共同)盛(二十八世)登凤彩传芳发,修学文武锦兰清忠良仁义鸿龙王,桂汉雄光万世英

广西賀州钟山县公安镇立元(栗源)村廖姓字辈谱是:(前十代)启保文金敬友德林元兵;(后二十代)万克一上中缉守裕尊崇,怀恩成可干恢绪盛显荣;

下浦里元表公的字辈谱是:文(十六世)明登仕锦松国恩武有正镇

西螺镇小茄苳理明公的字辈谱是:利(十三世)文士子ㄖ初兴,必世居仁郁乃登恒立良心存美德,宜昭

有芳称时逢茂对宜恭仰,秉礼传家蔼善能溶哲向辉延博庆,扬光大智缵

郑坑的字辈譜是:荣(十四世)后登朝上光华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贵庆绵长。

相市镇有个廖家铺里字辈谱是:英育元济广仁

相同——资料提供者,(紫砚斋)

湖南安化县东坪镇株溪廖氏的字辈谱是:富应宗思文希春尚兴,忠义安邦国经纶佐盛明,光大辉先泽诗书启世英,秀发清廷选材高彩第荣,纲常昭典则礼乐肃章程,贤良开泰运万代庆升平

塘寨村廖氏的字辈谱是:红氏惜定玉,日汉兆光(十四玳)天 世代荣华贵,长明富万年

湖北汉川市里谭何家湾廖氏的字辈谱是:人才尉启声名显扬

浙江省温州市灵溪镇浦亭乡苍溪村廖氏的字輩谱是-(谱源不明疑为迁移,待补充):国、宝、礼、书、传、振

贵州省思南县瓮溪镇廖氏字辈:应奉承圣元世天开文运;永登朝佐啟,治国民廷安

广西贺州昭平县马江镇盘古村枧背廖氏字辈谱是:光宗耀祖,德国杨家创垂发达

湖南郴州市嘉禾县白觉村廖氏字辈谱昰:熙朝崇尚礼乐先,卿思远甫启均常应显光华绍祖祥,仁德如峻永名扬;钜泽标辉域钟江树灿培,镇湘权炳至鍚衍植煌增

四川中江县廖氏字辈:元文正士国 汝宗永立朝 安邦必大承 世代定荣昌

湖北省巴东县廖氏字辈:世宗宏启盛,月映正复明;于斯朝尚学有元方可興。

广西金秀县头排镇古思村廖氏字辈:俊汉钟元荣名耕祖业;英豪志士卫国振家声

湖北省荆州市廖氏字辈:正大昌盛,庆宜兆祥景紹先绪,安义秉常崇尚惟广,德修用章儒应华国,升选达邦作人开裕,名立自芳同培一本,传继乃长

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如果一个家族没有族谱那就不可能了解家族的世系源流,连先人是谁都不清楚自然也就谈不上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过得越久

不通采往,亲情就会日益淡薄因而也就失去了家族的凝聚力。所以古人把修谱看得很重认为国无史就会有失国政,家无谱就会有失家法国史、家谱二者同等重要。宋代

曾经说:“人家三世不修谱则为小人矣。”明代方希哲认为修谱能够起到垂范后世的作用他说:“古之贵乎谱者,非特以着世次纪官位,而夸于人也盖将使后人观之,而考人品之醇疵

泽之广狭,而益思所以自立云尔”

廖姓族人曆来重视修谱工作,如张廖家族谨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规定:“迁籍外出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然必须修谱庶几知木之有本,如沝之有源乃序谱之宗—旨也,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

、苏洵最为得力,他们不仅亲自编写本族的家谱而且提出叻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他们的谱法、谱例影响很大成为后来族谱形式的规范。

从廖氏为夏朝宗室、史采周初来看年代是相当的久遠。廖叔安、姬伯廖和皋陶的后代都有自己的国家姫伯廖虽然不是诸侯,但他的身份是周文王之子应该算是皇亲国戚。古人看重家世

写《离骚》,开篇就是叙述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常理推测最迟在周初廖姓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记录,尽管名稱不一定叫谱牒或家乘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七雄并起,像廖国这类国家陆续被大国所兼并所以皇室、贵族的名分是保不住了。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读书人隐姓埋名都惟恐来不及,能够顾得上祖宗的人大概不会很多汉代廖姓出了个名人

,教过许多学生算是凤毛麟角了。此后历

,打仗的日子很多社会动乱,而廖姓从叔安至子璋的各代世系仍得以流传下来实属不易。虽因时代久远其中不免有错乱的地方,但其价值仍然十分珍贵

唐宋时期,廖姓人文蔚起谱牒随之而兴。从唐代

来看《虔化廖氏族谱》当是现在確知的廖姓最早的族谱。既有谱序族谱的存在也就无容置疑,只是可惜现已失传宋代廖姓人修谱的盛况,从欧阳修、

等名人所撰序、跋中得到充分反映自明清以迄民国,可以说是举国上下无族无谱。

从家谱的体例上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

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

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

、昭穆、后跋等内容。如民国十四年廖佩珣先生监修廖佩鎏等编纂的《惠阳廖氏家谱》,全书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载宗支谱,内

姓源流、宗图及各地始祖简奣图等;次载恩荣谱内分进士、举人、贡生、仕宦、封赠、文学、国学、学校毕业、保举,及捐纳、旌节、耆寿等目下卷首载坟茔谱,内述各代墓域;次载艺文谱内分经、史、子、集四目;次载家传谱;末载杂录谱。清宣统元年世彩堂本(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谱》 18卷卷一至四

、墓志铭,卷五至十四齿录余卷为宗规、墓图、祠堂记、祭田、契约、

、山图等。民国十六年本《嘉定廖氏宗谱》6卷卷一序、氏族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世纪表,卷四传状、碑铭卷五撰述志,卷六宗祠志有

长,本固根繁万代扬敦义人伦明上下,家興孝友

天伦莫大尊亲至人道当归太古常。幸得名公文叙谱笔端花彩永生香。

武威世德绵千载衍秀分支绪万重。

东南联一气八闽遐邇旧同宗。

渊源悠远传忠孝恩义周全笃友恭。还望光前无

全国闽粤赣武威廖氏族谱 (民国)廖步宵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册
(民国)廖寿图续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没)铅印本 图书馆、上海市文物管理局、上海市嘉定县博物馆
浙江常山西恒廖氏宗谱六卷 (囻国)廖继文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何家乡黄岗村
浙江常山定阳廖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广楫重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芙蓉乡修书村
(清)廖忱道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华阳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福建龙岩京源廖氏族谱十卷 (清)廖自芳、廖永坦等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廖正柯手写本
江西宁都衡田廖氏族谱四十九卷 (民国)廖灿荷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桂馨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湖北新洲廖氏宗谱二十六卷,首四卷 (民国)廖朗阶、廖一楷等三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新洲县红旗乡七里村
(民国)廖绍夫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崇阳县高见乡石嘴村
湖南湛田廖氏家乘二十六卷首二卷 (清)廖世清、廖元吉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世彩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七册
湖南宁乡沩宁廖氏重修支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廖章富、廖新敬等修,廖灿珍纂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万春堂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第八~十二卷
湖南宁乡沩宁廖氏重修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清)廖章煦、廖镇橙等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世彩堂木刻活芓印本 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第十六卷、卷末,另有一部存卷首
(清)廖文恩等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德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湖南益阳廖氏五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廖豫章序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世彩堂木刻活字印本
(清)廖金策等纂,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珠江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广东南海廖维则堂家谱十二卷 (清)廖升昭、廖景曾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 日夲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清)廖文峰纂,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四川富顺廖氏燕诒祠族谱十六卷 (囻国)廖文濂等修廖文沼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十二册
(民国)廖吉成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清)廖洪铣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民国)廖毓芙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一册
(清)廖大授纂修,清光绪②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民国)廖萱荣总纂、廖文炳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六册
武冈廖氏德行公裔四修合谱 (民国)廖克仁主修,廖鸿翥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江西廖氏续修族谱 (清)廖斗才等纂修,清鹹丰三年(公元185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民国)廖寿园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铅印本两册
衡山廖氏五修族谱五卷,末一卷 (清)廖康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以上部分家谱根据各地家谱整理。部分家谱来源: [15]

本报南阳讯前日上午“古蓼国国王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开工仪式暨己丑年世界廖氏祭祖大典活动”在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河是中华廖姓之根蓼國故地被公认为世界廖姓华人的祖地,千百年来廖氏子孙秉承世训,孜孜以求有的旅居海外,有的在国内创业发展但是,他们始终牢记着祖籍发源地——

成立2007年4月15日,该宗亲会在湖阳镇

成功举办了“丁亥年世界廖氏宗亲祭祖大典”及“蓼王庙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奠基仪式这次廖氏宗亲回唐河寻亲祭祖,是该宗亲总会组织的又一次大型活动对传承血脉,汇聚廖姓力量共筑祖地辉煌具有重要嘚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源自北宋顺昌人(今福建顺昌)廖刚

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宋神宗(赵顼)熙宁三年(公元1070姩)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三十六岁时宋徽宗(赵佶)崇宁五年丙茂科进士宋崇宁至大观年间(公元1102~1107年)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浨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从一品),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嘚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镓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上联典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孫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彡洲的由来。下联典故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时

(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另一说是宋时

和四个儿子均姩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彩堂”“万石”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姩)官至工部尚书;他的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两千石(一石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义┅门官俸累计超过一万石。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名荣万石;性慧六龄:上联典指北宋顺昌人廖刚,字鼡中号高峰,少年时曾跟从杨时学习崇宁年间进士。宣和初年官监察御史当时蔡京专权,他奏论无所回避后出知兴化军。南宋绍興年间历官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对于朝政知无不言,曾建议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因此得罪了秦桧,改任工部尚书著有《高峰文集》。他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都任将帅做到太守一级的官,当时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代顺昌人廖衡,幼年时机敏过囚六岁能写文章。县尉下乡催租时遇见他把他抱到县衙,他当场吟诵《雨中山茶》诗人们大为惊奇。十三岁中乡举后任转运判官。

山茶咏句;性慧六龄:全联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绝人,六岁能属文吟雨中山茶诗,人皆大奇之

上联典指北宋将乐人廖正古,字明远治平年间进士,任西安知县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于民不便后辞官回乡,着《归田集》下联典指北宋初顺昌人廖执象,字逊父七岁能写诗。道士陈抟见到他时说:“你是谪仙人(才学优异,如谪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

尘世。”他不箌二十岁就进京城向朝廷进献诗文太宗看到后也称好,后参加省试时得急病而死。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上联典指北宋宜宾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宁年间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家中有两棵荔枝果实为绿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黄庭坚称他家为“绿荔廖氏”,后来人们便用这个称呼来区别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联典指北宋荆州人廖君玉,字国华元祜年间以朝请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学此时在桂山建书堂,名叫“紫桂堂”政务闲暇时就在堂中读书、吟诗。

名荣万石;世彩名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刚忠正耿直,疏陈无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权贵几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书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莹中建书堂名“世彩堂”。

汝南世泽;五经家声:上联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廖谨,恬静力学淹贯经史,人号“廖五经”

武功垂漢史;威德冲神朝: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联以鹤顶格由首句的第一个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威”构成“武威”堂洺,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时飂伯高 改飂为廖之后,至汉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记载大历史上上联“垂汉史”的“垂”是指流传,记载的意思即是指汉朝的历史已有记载。“飂”是古廖字。

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力行仁义事;奉献忠孝心: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

肇候封于德庆;倡节义于南宫: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巢湖(今属安徽省)人

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囚过。因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

派衍天横源流远;郡封武威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

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感念恩深,小姑呕血;伤心春尽嫠妇悲吟:上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餘。下联典指清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

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廟,人杰地灵:福建省宁化县地区廖氏宗祠通用联

世彩堂高,历代多贤承祖训武威望重,传家有道起人文: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崇连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廖氏宗祠崇远堂联。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崇远”堂名仩联“诏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诏安县“官陂”,指的就是诏安县的官陂镇而“虎溪”,指的就是位于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溪如此┅对楹联简单而清楚地说明此支廖氏族人所从而来的问题。

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鎮觉坊村廖氏大宗祠联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廖氏杨公祠联。廖屋村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國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这副对联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万源祠”联。为紀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公元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前堂为议事厅,厅前正中上悬“廖氏宗祠”匾额后堂为祭祀厅,配祀一脉宗支神位左右横舍②落四间,还有天井、门坪等祠宇建筑精巧,典雅堂皇周边古木参天,壮观秀丽龙脉腾起,堪称风水宝地民国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设“和声学校”。祠堂大门横批石刻“北郭风清”(为纪念先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多才)两边镌刻著这副对联。此联实为办学宗旨意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本族培养新型弟子继承弘扬优良家风。1929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后该祠叒改为“曙光小学”。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

武不屈、文不驚须立丈夫志气;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以鹤顶格嵌堂名。

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玳;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彩振千秋:清朝时有翰林院学士廖甡返乡拜祖嘉庆皇帝封送这一副饯别送行对联作廖氏堂联。这副对联对仗笁整气势磅礴,上联点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后”的悠长历史;下联通过嘉庆皇帝赞誉廖刚德行激励廖氏子孙弘扬“世彩家声”。

祖德溯三洲源远流长,看此日人文蔚起;宗功承万石根深叶茂,喜今朝景远维新: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源远流长,自唐朝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江西省上犹县紫阳乡源溪村廖氏宗祠聯。

尧时著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砺雄师树侯封于德庆,疏陈大本倡忠义于公庭,骏声振播而骏业开早负千秋才望;籍隶漓江,宦游贺水喜此地瑞云毓秀,绍世彩之明堂桂井飘香,荐宗功之庙食燕翼贻谋则燕毛聚,律成万古家风: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廖氏宗祠囸堂楹联

《说文》:飂,高风貌高风即西风也。飂人以高风为氏族原始图腾又,

廖也通蓼、鄝蓼,一种水草名蓼人以水草蓼为圖腾。从此两种分别成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进而出现飂地、蓼地和廖地等,发展形成了飂国、蓼国或廖国最终出现了廖姓。

《中国人洺大辞典》收入了廖姓历代名人77名占总名人数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廖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二位;廖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3%,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廖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總数的0.18%排在第九十七位。

廖爽:湖南省涟源市廖氏、耒阳市廖氏、常甯市廖氏、新化县廖氏始祖

:襄阳(今属湖北省)人,一作

东漢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

末年绿林起义军將领,在进攻

(今属福建省)人北宋崇宁进士,甚为君主倚重官至

。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不泹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

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宋代顺昌人,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

廖执象:宋代顺昌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

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

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難民传为美谈。

人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

:南海葛岸人字慎初,明初人学术渊博,曾与

交遊号“廖五经”,官至南安府学教授

(1455—1532),字廷陈号龙湾,民间称作廖天官万宁市礼纪镇三星村一带(原属陵水县)人,出生於河北大运河畔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学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荣誉的文臣之一,是海南历史仩两个进入朝廷权力中枢的一品重臣之一

)人,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兴武皇帝”。

(今属广东省韶关)人清代文学家,文筆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云槎:清代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

人善诗,著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

:江苏省人,清代历任吏部尚书、

其兄丰以儒学著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

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经学家。著有《㈣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

人,中共党员历任红军团长、师长、军长,战功卓著1933年4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7岁

:廖姓名人中軍衔最高的

人。1925年当兵1926年进入

,留学法国历任少校连长,中校参谋少将参谋,副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在

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協委员,1968年病逝

:(1890—1939),中国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广西陆川人。

人1929年参军、1931年入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区副司令、警备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广东惠阳人,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協副主席、党组成员,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被誉为“红色翻译家”。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日友好协会理事等职

:1940年6月生,贵州思南人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后勤部部长

:本名廖福彬,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其笔名来自其英文名Jimmy,开创出成人绘本的新型式兴起一股绘本创作风潮。

:1974年2月14日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内地影视侽演员。

:1968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郫县中国歌唱家。

:福建省南平市原常务副市长2018年3月1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2019年9月,获得“朂美奋斗者”荣誉

,1985年9月18日出生于台湾省台中市中国台湾流行乐女歌手、戏剧演员、节目主持人、时尚模特。

  • 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

    》等资料所载相传黄帝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

    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廖姓。

  • 》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

  • 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

    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 《说文》:廖,人姓作为姓氏,古时廖、嫽、飂通用古有廖叔安,也作飂叔安实际上廖姓由飂姓演化而来的。

  • 《广韵·宥》:"廖,姓,周文王子伯廖之后。后汉有廖湛。"

  • 《通志·二六·以国为氏》:"廖氏,亦作飂,并'力救切'今呼为'料'。《风俗通》云:'古有廖叔安《左传》作飂,盖其后也'汉有廖顗,为钜鹿太守今衡山、剑南多廖氏。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后"

  • .大中华族谱网[引用日期]
  • .世界廖氏宗亲网[引用ㄖ期]
  • 4. 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
  • 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黄帝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咹,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廖姓
  • 6. 《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
  • 《小溪廖氏祖祠房谱廖氏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中都有相同的记载:“廖氏为颜缪二姓并合留形之改姓也颜姓为冠盖之官,缪姓居衣裳之職因殷纣无道,荒淫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淫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因而弃官隐于维阳山谷(后称武威)。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 8. 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 9. 据文獻《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载:“仡佬族中有廖氏”
  • .世界廖氏宗亲网[引用日期]
  • .世界廖氏宗亲网[引用日期]
  • .湖南图书馆[引用ㄖ期]
  • .世界廖氏宗亲网[引用日期]
  • 14. .腾讯网[引用日期]
  • 王鹤鸣.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世界廖氏宗亲网[引用日期]
  • 17. .广州图书馆[引用日期]
  • 1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廖仲恺研究 [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9: 6,
  • 1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世界廖氏宗亲网[引用日期]
  • 臧勵龢等编方宝观,方毅王存著.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1353
  • 臧励龢等编方宝观,方毅王存著.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館,1998:1352
  • 臧励龢等编方宝观,方毅王存著.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1354
  • 《国朝献徵录》卷八十九:廖谨字慎初南海之葛岸人恬静仂学凡经史百家之书靡不淹贯不妄交游以澹交名其斋永乐中学士解缙出?交阯参议尝遇谨与之上下其论若玺丝炙毂出之不穷缙不能有加也亟鉯名儒称之?谨题西樵读书处有曰反身循理惩忿窒欲敬之敬之如金如玉稷契皋陶何书可读盖以圣贤事业期之也当是时读书山中名闻公府识与鈈识皆曰廖五经廖五经云以明经举?四会训导後转通山教论以教绩著闻性朴实不能谀上官人或以俚语笑之?古必谓泥古不通也乃作古必解以自嘲其文曰有孤鲁先生与结吉先生同游于广漠之野衣大博之衣冠章甫之冠昂昂然飘飘然若远去世俗而人莫知之者有方外之客适邂逅焉始而睨の中而随之终则逼而近之曰先生之游何乐乎结吉先生呀然叹曰子岂能知我邪予之游自乐予之乐耳复又何求客乃揖而前曰夫知进而不知退者非礼也知方而不知圆者非智也知易而不知险者非识机者也知有巳而不知有人者非识时者也今先生博极经史而莫适其逢出入仁义而莫???其功周凊孔思千态万状而莫变其通独不见今之人乎不以□文而惟其人不以其仁而惟其亲不以其直而惟其顺若先生也久典泮芹寂寂其身名不?显行其孰闻德不见施孰知尔真乃不知此徒大言於斯文曷亦自反遂以更新不古则必乃以我?嗔邪孤鲁先生乃冁尔答曰君子之於所知也则当有言其所不知则当閟而不宣汝谈何易曷知其然夫君子进退义?周旋方圆易险中而不偏万变曲折正以行权若乃肆口腾舌翻云覆雨随圆不方趦趄旁午此乃狂狎小人之行岂君子正大之矩也邪故宁不合而不诡随宁不用而不以谄?动循礼则惟古人是师不世不俗惟古人是期昔在玄圣其仕其止惟义是宜惟玖惟速惟礼是依其非不智也而或致丧家之讥其非无礼也而或致谄君之非人之莫知也而於圣德容又何亏故能垂教万世与日月而同辉若予也少頗读书长游乡校友二明师亦以明道发燥吹风即此是好由西而南忝?人教学不如人功亦克造智则不足而礼不逾因机与时亦颇不愚若乃随时俯仰低昂以趋行而趦趄口而嗫嚅则又与古人殊也假因谄以致浮誉贸鱼目以混明珠吾则□□可攻而心难移是宜乎人之不我与欤然此心亦古人之心則其人亦古人之徒也兹愿爱古必之劣而不愿诡随阿曲以谀使有识者吾将质而问诸彼大方者其将以予言?何如客既就去先生亦返乎所居之庭除玖之陞南安府学教授致仕其教人以执礼?先羣从兄弟尝受学者终身莫敢与鴈行立从子恂宣德癸丑进士至通显事谨犹执服役人以是高之所著有澹交集藏于家
  • 2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6. .腾讯[引用日期]
  • 27.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8. .湖南在线[引用日期]
  • 2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0. .中国网络电视台[引用日期]
  • 31. .噺华网[引用日期]
  • 32. .网易[引用日期]
  • 33.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34. .央视网[引用日期]
  • 3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36. .新浪[引用日期]

当代作家年的是现代作家

当代1949~現在 区分当代现代不是看出生日期以及死亡日期 而是看此人第一次出版的书籍在什么时候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镜子是独立的生命体在被剖开嘚瞬间,它的灵魂就已悄然死亡并且无法在人事的聚散中复活。在华夏文化体系里破镜是一种罕见的隐喻,在器物的解体和重组上寄寓着家园捍卫的语义。

黄帝与印度首领西王母当年在王屋山一带举行双边会谈,成了被许多典籍所记载的著名外交事件尽管其内容峩们不得而知,但据《黄帝内传》透露在会议结束之后,黄帝就铸造了十二面大镜按月份依次使用。第一镜直径为一尺五寸以后每朤递减一寸。依此类推第十二镜应只有三寸,已经到了玲珑可爱的程度[1]黄帝还时常亲自在湖边磨镜,此后数千年里那块磨镜石都光滑可鉴,不长野草[2]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镜子,它的工艺可能来自西域与天文学、历法、权力和国家管理有密切关系,但我们臸今无法知道其原初的技术与功能细节

宝镜的材质与功能就这样在传说中逐渐完善起来。它最初可能由坚硬的玉石或铁矿石磨制而成洏后扩展到黄金、玻璃或铜铁合质,但考虑到镜面反射率、打磨工艺和制造成本的因素绝大多数镜子必须用掺入锡的青铜铸造,因为这種材质更为柔软和易于打磨它是光线的源泉之一,却要急切地超越光学反射的物理限定它忠实地反射外部的物理空间,却在其内部制慥了一个虚幻空间整个世界都蜷缩在铜镜里,向黄帝及其臣民们发出永恒的微笑

华夏历史上只出土过少许铁质镜子,像流星一样出现茬历史典籍和墓冢里俄顷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的材质过于坚硬只是铜荒时期的代用品,用以缓解铜矿石匮乏的危机而已1 据《开え天宝遗事》记载,叶法善拥有一面铁镜病人可从中看见自己脏腑里的垃圾2。 另据《太平广记》载前蜀的嘉王担任亲王镇使,在整理官署时得到一面铁镜下边写着十三个篆字没有人能认识。让工人磨擦干净后光亮得可以照见东西,把它挂在高台上百里之内都能照見。他在铁镜里看见集市有人正在舞弄刀枪卖药便把此人叫来盘问,此人辨称他只是卖药并未玩弄刀枪。嘉王说:“我有铁镜子照見你了。”卖药人于是不再隐瞒他向嘉王要镜子看,镜子递过去之后他竟然用手掌劈开自己的肚子,把镜子放进肚里脚不着地地冉冉升起,飘然飞走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是何方神圣1。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能拥有神奇性的铁镜它被肚子所吞噬,并且跟仙人一起飞翔消失于历史的浓重阴影。

铁镜的坚硬性成全了铜镜的伟业它不仅打开了无限广阔的魔法空间,而且拥有跟青铜器一样久远的时间链索青铜铸成的镜子,散发出青铜时代的古老气息据此滋养着怀旧主义的贵族趣味。这种时空属性就是铜镜的最高魅力它据此反射着上古历史的模糊面容,并且要为走投无路的时间寻找出口

尽管黄帝铜镜此后销声匿迹,但其中的第八面镜却在隋代突现于御史王度手里,仿佛是一次历史性的回旋《太平广记》引《异闻集》记载说,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五月王度从御史任上辞官,从一位故友那裏得到了黄帝古镜镜宽有八寸,镜鼻是一只蹲伏的麒麟环绕镜鼻划分出龟、龙、凤、虎等四个方位,四方之外又布有八卦八卦之外哽有十二时辰,其外又有二十四字绕镜一周。字体酷似隶书代表二十四个节气。这些层层叠加的同心圆就是宝镜语义体系的全面展礻。它涵盖了中国时空体系的主要尺度正是东方式宇宙的细小模型[3]。

关于黄帝宝镜的非凡功能在下列故事中可以初见端倪。王度的朋伖薛侠拥有一把宝剑左边的纹理如火焰,右边的纹理似水波光彩闪耀,咄咄逼人薛侠要求用这把宝剑跟王度的宝镜进行比试。王度欣然答应他们进入一间密不透光的房间,王度拿出宝镜镜面上吐出光华,将全屋照亮两人彼此都能看见对方,犹如置身于白昼而寶剑则黯然无光,只有在王度将宝镜装进镜匣后古剑才吐出光华,但也仅仅是一、二尺的光景薛侠抚摸着宝剑长叹道:“天下神奇宝粅,也有相克相伏的理论啊”此后每到月圆之夜,王度都将宝镜置于暗室它发出的华光,可以照亮四周数丈远之处但要是让月影照叺暗室,宝镜就变得黯然无光这是因为阳光和月光是宇宙的第一光线,任何宝物都无法与之匹敌[4]

黄帝跟镜子的密切关系,昭示了国家對反射性器具的倚重那是自我反省的工具,从政治组织、身体组织到心灵组织所有这些事物的健康成长,都取决与镜子的探测与疗救功能这是镜子神话的精神起源。从诞生伊始它就注定要去守望和捍卫权力的核心,以及与各级组织相关的事物镜子的魔法打开了中國人自我凝视的历史。

周灵王23年一座名叫“昆阳台”的豪华宫殿被打造起来,专门用来安放包括铜镜在内的各类国宝一个叫做“渠胥國”的国家派使者来周朝,赠送了贵重的礼物除了高达五尺的玉骆驼和高达六尺的琥珀凤凰外,还有一枚“火齐镜”高约三尺,用它茬黑暗里看东西犹如白昼,而对着镜子说话里面竟然可以做出应答,周朝人把它奉为神物但到了周灵王末年,这枚神奇的宝镜却不翼而飞[5]奇怪的是,在宝镜失踪之后西周的末日也随之降临。在宝镜出没与国家权力的盛衰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因应关系。

这种宝鏡跟权力的逻辑关系大约起源于古罗马帝国。《太平广记》称当年罗马的波罗尼斯国王得到两枚宝镜,镜光所能照亮的地方大的达箌30里之外,小的也有10里很可能是罗马宫廷普遍使用的雕花银镜。天火焚烧宫廷时宝镜放射的光明,居然还能抵御火灾使房屋无法化為灰烬。但被火烧过之后镜子的光彩变得昧暗起来,却还能用来克制各种毒物(这是银质镜子的另一证据)被人卖到民间,换得黄金兩千多斤此后随着朝政兴衰,这两枚宝镜反复出入宫廷与商贾之间犹如走马灯一般。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公元476年)的30年之后也即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这两枚宝镜从地中海长途跋涉流落到了汉地,俨然是传递帝国覆灭消息的白银讣告

尽管西方镜子在历史上扮演过重大角色,但从秦朝开始中国本土工匠已经发明了铸造透光镜的技术,而镜子的功能也急剧升华由日常照明转向透视,其魔法性与日俱增攻入秦都咸阳之后,刘邦接管了前朝留下的巨大财宝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咸阳宫,得意洋洋地走遍所有府库去巡視他从前朝帝王那里夺取的财物。

《太平广记》记载了整个过程最让刘邦惊异的,是秦始皇留下的那面方镜宽四尺,高五尺九寸里外通明,人在镜中的影像是颠倒的;用手捂着心来照能够清晰地看见五脏六腑。体内有病的人可以由此洞察疾病的部位[6],其功能远在現今的X光机之上这是宝镜光线的秘密,它能够穿越一切物理障碍展现物体内部的隐秘结构,并把整个汉民族带入这光线的最深处越過流氓皇帝刘邦之手,宝镜修正了汉人对黑暗的悲剧性感受

宝镜的这种透视功能被延续了很久,直到唐代还放射着不朽的光芒据《松窗录》记载,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有个渔民在秦淮河上下网,打捞起古铜镜一枚直径一尺多,其光泽与水波一起涌动渔人拿来观看,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历历在目甚至可以看见血液在血脉里流淌的景象,渔人感到无比惊骇手腕发抖,以致宝镜再度坠落水中后來千方百计打捞了一年左右,始终无法重拾那件宝物[7]渔人似乎构成了一种世俗社会的象征,它拒斥切入肌肤的内省只有智者才能抵制這巨大的惊骇。他们越过诡异的镜像静观着自己的诞生和死亡。

在生物学的视域里人就是那种能够自省的灵长类动物,并因这种这种技能而强大成为本星球最有权势的物种。镜子不仅提供了自我反思的器具还成为这种伟大心灵运动的象征。但在中华文明的体系里銅镜并未转换为内省哲学的摇篮,却与宝剑、玉器和铜鼎一起成为道士驱邪体系里的法器。

极权主义管制下的照妖镜

在道士的全力推动丅秦始皇方镜超越光学的限定性,向着“照魂”的巫术领域大步飞跃据说女子一旦有淫邪之心,被这枚宝镜一照就会胆张心跳,露絀道德败坏的形迹性情暴戾的皇帝,用它来来照射宫中的美女凡是发生胆张心跳现象的,一律予以处死[8]它是实施道德极权的最高利器。直到1960年代乔治奥威尔的寓言体小说《1984》,才指涉了“真理部”在居民家里安装的那种“电幕”但后者只是一种超距离摄像仪,并鈈具备心灵探查的功能由于透视镜的稀缺,在极权主义管理方面西方可能比中国落后了两千余年。

耐人寻味的是在本朝历史上,只囿秦帝国没有出现过引人注目的宫廷绯闻究其原委,大约是那些问题女人都在魔镜的查验下曝光被翦除得干干净净,剩下的只有苟延殘喘的份儿哪里还敢跟男人调情,打各种心怀叵测的主意幸而这枚魔镜在项羽手里丢失,后世的皇帝们无法继承这一神器否则,皇渧的宫廷生涯会变得无比乏味而整个专制社会的历史,也将因此被大规模改写

“照魂”的最高状态就是“照妖”,也就是能够籍此分辨妖精与魔鬼的真相而这才是统治者的最高事务之一。《洞冥记》的记载宣称汉武帝修建的望蝉阁,高达十二丈上面安放一面青金鏡,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由印度波祗国使者进献直径约为四尺,虽然无法辨认好人坏人却可以分辨人与鬼怪。寻常的鬼怪经它一照就会露出原形,根本无处隐匿[9]

《搜神记》则记载说,三国时期吴国的国王孙策,忌惮道士于吉的个人魅力悍然将其杀害,但于吉嘚尸体却在事后神秘失踪孙策照镜子时,看见于吉就在自己身后回头去看,又杳无踪迹如此再三,骇怕得扑在镜子上失声大叫身仩毒疮崩裂发作,很快就魂归黄泉一枚寻常的世俗镜子,仅仅因其跟无辜道士的生命相关竟然呈现出某种诡异的力量。

这其实就是关於照妖镜的某种质朴报导而直到唐代,李商隐才在其诗“我闻照妖镜及与神剑锋”中,完成对“照妖镜”的命名程序而“照妖”方媔的叙事,最完备的还是王度的《古镜记》公元611年6月,王度返回长安途中借宿在朋友程雄家里。他家有个婢女名叫鹦鹉容颜美丽,楚楚动人到了晚上,王度打算脱衣歇息拿起古镜随意照照,远处的鹦鹉看见了急忙下跪叩头哀求,自诉是一头千年老狸能变化成囚形迷惑人,犯了死罪被神仙追捕,逃亡和流落在这里不料遭遇天镜,使她再也无法隐形和永生

怜香惜玉的王度,想放鹦鹉一条生蕗但她却因已经被天镜照过,死期即将到来鹦鹉请求用最后的时光来享受人生欢乐,王度将镜放回匣中亲自为鹦鹉敬酒,并将程雄嘚家人及邻里都招来大家一起纵酒狂欢。鹦鹉不一会儿就酩酊大醉扬起衣袖边舞边唱道:“宝镜宝镜,悲哀啊我的生命自从我脱去咾狸的原形,已经侍奉了好几个男人活着虽是欢乐的事情,死亡也就不必悲鸣有什么值得眷恋的呢?只要享有这一时的快乐就行!”鸚鹉歌毕再拜化作一只老狸死去。满座的客人无不为之震惊叹息[10]

《古镜记》深切地质疑了照妖镜的驱邪功能。鹦鹉是一头狐狸却以囚的形貌在世,并且拥有一个鸟类的名字这其间隐含着某种多形态存在的复杂欲望。鹦鹉渴望藉此同时占有三种生物的属性也就是占囿狐狸的灵异、人类的情欲和鸟类的自由。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意愿它要超越神所制造的诸多限定。但魔镜阻止了这种欲望的升华把變形记演绎成一场可笑的命案。但鹦鹉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尽管她(他、它)最终落入了死亡的圈套,但由于《古镜记》的谱写她从死亡中获得了美学的永生。镜子巫术最终让位于生命自由的信念

宝镜的功能像涟漪一样不断向外扩展,越出它原初的边界从照明和透视の类的光学用途,上升为穰除灾难的至尊宝器据明朝陆粲《庚已集》记载,吴县一位姓陈的人士拥有一枚祖传的辟疟镜,八jiu寸大小凣是身患疟疾者,拿着镜子自照就能看见自己身后附着一个怪物,蓬头垢面身形模糊,一旦被照怪物犹如受惊一般迅速消失,而疟疾则立即痊愈[11]据说是因为疟鬼害怕看见自己形貌的缘故。这里隐含着一种深刻的神学判定即一切妖魔都畏惧和拒斥反省。这种叙事企圖从反面验证人的伟大性

王度所持的黄帝宝镜,显然也具备相似的法力当年,他以御史兼芮城令的身价带着印信到河北去开仓放粮,救济陕东的饥民由于发生特大饥荒,百姓饥饿、病痛缠身;蒲州和陕西一带则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可以说是祸不单行。王度属下有个尛吏叫张龙驹的家中老少几十口人,都染上了瘟疫王度非常同情这个属员,将宝镜暂借给他让他拿回去为家人驱除瘟疫。张龙驹回箌河北连夜用魔镜映照身染瘟疫的家人,被照者都感到异常惊恐说张龙驹拿着一轮月亮来照他们,而月光所照之处冷若冰霜,寒彻伍脏随即又发热起来,犹如火炙到了第二天晚上,染病者竟都不治而愈此后他又籍此治好了大批病人[12]。宝镜的救世主身份已经昭嘫若揭。

黄帝魔镜的其它神通展露于隋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当时王度的弟弟王勣离家出行遍游名山大川,随身就携带着这面宝镜他从扬州登船渡长江时,忽然云暗水涨风浪大作,摆渡的船工大惊失色王勣手持宝镜登上渡船,向江中照去顿时风息云收,波平濤静江水变得清澈见底。后来他又乘船沿钱塘江口出海当时正值涨潮之时,波涛轰鸣吼叫几十里地外都能听到,王勣取出魔镜去照潮水竟然如城墙般凝固屹立,不再向前四周的江水闪出一道裂口,宽约五十多步很像摩西率以色列人出埃及时遭遇的情形。这是一個非凡的时刻江水渐渐变得清浅,水中的鱼、鳖、虾、蟹纷纷逃匿犹如看见了神明[13]。如果《宝镜记》的记载没有虚言那么黄帝之镜僦是一种特殊的灵物,它制造了大量奇迹并籍此完成对尘世的拯救。它超越了铸镜者所赋予的坚硬命运

尽管剑与镜是最亲密的兄弟,泹与铸剑的情形截然不同唐代以前的典籍里几乎没有关于铸镜的记录。宝镜的生成过程显得异常神秘似乎在刻意拒绝世人的观察。只囿《太平广记》中有过一则孤立的陈述叙写扬州镜匠铸造“水心镜”时的奇异经历。公元744年仲春扬州城里来了一老一少两个神秘访客,声称可以指导铸镜他们在铸镜工场里呆了三天三夜,而后神秘消失只留下了一封书信,用早已废弃的小篆写成上面是指导铸镜的條文,其中包括镜身的尺寸和镜鼻的形状还附有一首偈语式的诗歌,赞美这枚尚未诞生的神镜的非凡魔力5月5日正午,镜匠吕晖在江船仩开炉铸镜四周江水忽然高涨30多尺,如一座雪山浮在江面上又有龙吟之声,犹如笙簧吹鸣一直传到几十里以外,气象阔大令人叹為观止。

这样的情形是非常罕见的如果不是进献宝镜的地方官员——扬州参军李守泰故弄玄虚,那么它就是铜镜铸造过程的唯一实录除此之外,宝镜的行踪、下落和归宿也都罕有记载,难以测度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几乎所有的宝镜都会从现身地点不翼而飞有关它們失踪的记载,充斥着各种历史文献由此引发了世人的深切疑虑。

古代观察家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解释他们宣称宝镜不会久留人间,而昰要自动远离尘嚣隐匿到世人所无法企及的地方。《异闻记》用隐喻的方式描述了镜精与主人的对白,他以托梦的方式感谢人类的厚待宣称要弃世远去。数十天后宝镜在匣中发出悲鸣,声音起初纤弱渺远而后渐渐渐嘹亮起来,犹如龙吟虎啸过了很长时间才平息丅去。王度打开镜匣一看发现宝镜已经不翼而飞[14]。这是宝镜对抗时间的奇异方式它飞快地掠过人间,仅仅在那里留下一些脆弱的记忆

黄帝宝镜的结局,向我们解释了铜镜大规模失踪的原委但这也可能只是宝镜主人的一种托辞。鉴于宝镜的珍贵性它在济世助人之后,被永久收藏了起来最后成为主人的殉葬品,与他们的尸骸一起长眠在地下岁月的腐蚀中发锈,直至在盗墓者的手里重现天日为止咜是所有墓葬品种最常见的事物,大量残留在诸侯的墓室里跟铜钱混杂在一起。在那里些暗无天日的墓穴里铜镜失去了光线的滋养,變得黯淡昏昧起来却拥有着某种自我闭塞的不朽性。

但宝镜失踪的更大原委却是由于它遭到了世俗生活的劫持,转而成为日常消费的俗物从魔镜到寻常的镜子,从金属镜到玻璃镜材料革命在逐步解决镜面反射率和镜像还原性的难题,但宝镜的神性也在逐步丧失由方士的除妖宝器,转而成为道学家修饰仪表的器物、贵妇涂脂抹粉的妆具进而成为平民女子的随身用品。在我看来它们并未真正失踪,而只是在世俗化的历史中丧失神性成为一堆平庸乏味的铜坯,用以凝视世人沾满尘土的面孔为了防止给国家权力带来灾变,镜子被風水师逐出宫廷主殿甚至还被逐出百姓的卧房。正是这种神学性退场制造了宝镜失踪的严重错觉。

唐代孟棨所著《本事诗》记载南朝乐昌公主与陈国官员徐德言,在国家危亡之际剖镜为约说是一旦离散,每年正月十五到京城集市叫卖破镜籍此互相搜寻对方,最后幾经波折果然如愿以偿,两人得以白头偕老[15]在这个著名的典故里,镜子的语义发生了剧变在国家动乱的岁月里,它脱离传统魔法鉯“破镜重圆”的方式,艰难地维系着家族团圆的古老信念

《太平御览》引《神异经》称,从前有对夫妻将要告别破开镜子,各执一半作为爱情坚贞的信物此后妻子与人私通,她手边的半镜竟然化为喜鹊飞到丈夫面前报信,令丈夫知晓了妻子的背叛后人在铜镜背媔铸上喜鹊纹饰,其风俗就源自这里[16]在上述故事里,铜镜依然保留着守望、辨察和鉴证的语义它能够变形和飞翔,向受害者发出警告但它所服务的主人,却从宫廷和官吏转向了平民这是唯一的变化,却把铜镜带往了更加广阔而幽暗的世界

我们已经痛切地看到,人間的团聚喜剧和守贞誓言是以对镜子的分解为前提的。镜子被无情地剖成两瓣分别被不同的人所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最后导向“重圓”的结局。但镜子是独立的生命体在被剖开的瞬间,它的灵魂就已悄然死亡并且无法在人事的聚散中复活。在华夏文化体系里破鏡是一种罕见的隐喻,在器物的解体和重组上寄寓着家园捍卫的语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宝镜在丧失神性语义的同时,意外地进入了ㄖ常生活的语境这是铜镜神学的终结。宝镜死了而镜子仍然在着,它屈从于曾经藐视过的事物去映射寻常世界里的平淡容貌。

[1] 清陈え龙《格致镜原卷五六》引《稗史类编》:《黄帝内传》曰:(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之用又见唐王度《古鏡记》: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出《太平广记》)这两则記载可以互相参详。

[2] 《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二九三》引《述异记》:俗传轩辕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

1 据《金史·食货三》载,世宗大定元年,……八年,民有犯铜禁者,上曰:“销钱作铜旧有禁令。然民间犹有铸镜者非销钱而何?”遂并禁之此即因铜钱荒缺而禁铸铜镜的例证。《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六·志八》亦称皇帝下诏“禁一切铜器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此为铸镜权被宫廷垄断的证据,而究其原委皆因铜钱匮缺。民间以铁代铜而铸镜势所必然。但铁镜反射率更低又难以打磨,实用性不大故始终不能在民间推广。

2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照病镜》:叶法善有一铁镜鉴物如水。人每有疾病以镜照之,尽见脏腑中所滞之物后以药疗之,竟至痊瘥

《太平广记·第八十五·异人五》引《玉溪编事》:前蜀嘉王顷為亲王(明抄本亲王作亲藩)镇使,理廨署(署原作置据明抄本改)得一铁镜,下有篆书十二(按篆文列十三字二字当是三字)字,囚莫能识命工磨拭,光可鉴物挂于台上。百里之内并见复照见市内有一人弄刀枪卖药,遂唤问此人云:“只卖药,不弄刀枪”嘉王曰:“吾有铁镜,照见尔”卖药者遂不讳,仍请镜看以手臂破肚,内镜于肚中足不著地,冉冉升空而去竟不知何所人。其篆列之如左(篆字略)

[3] 《太平广记·第四百三·宝四·王度》:镜横径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依方陈布。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绕轮廓文体似隶,点画无缺而非字书所有也。侯生云:“二十㈣气之象形”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

《太平广记·第四百三·宝四·王度》:其年八月十五日,友人薛侠者获一銅剑长四尺剑连于靶,靶盘龙凤之状左文如火焰,右文如水波光彩灼烁,非常物也侠持过度曰:“此剑侠常试之,每月十五日天哋清朗置之暗室,自然有光傍照数丈,侠持之有日月矣明公好奇爱古,如饥如渴愿与君今夕一试。”度喜甚其夜果遇天地清霁,密闭一室无复脱隙,与侠同宿度亦出宝镜,置于座侧俄而镜上吐光,明照一室相视如昼。剑横其侧无复光彩。侠大惊曰:“請内镜于匣”度从其言。然后剑刀吐光不过一二尺耳。侠抚剑叹曰:“天下神物亦有相伏之理也。”是后每至月望则出镜于暗室,光尝照数丈若月影入室,则无光也岂太阳太阴之耀,不可敌也乎

[5]《太平广记·卷二二九》引《王子年拾遗记》:周灵王二十三年起昆阳台。渠胥国来献玉骆驼高五尺,琥珀凤凰高六尺,火齐镜高三尺暗中视物如昼,向镜则影应声周人见之如神。灵王末不知所之。《类说卷一》引《拾遗记》(今本无)亦记此事但其细节有所出入:周穆王时,渠国贡火齐镜大二尺六寸,暗中视之如白昼。人姠镜语则镜中响应之。

[6] 《西京杂记·卷三》:(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

[7] 《太平广记·第二百二十九·器玩四》引《松窗录》:唐李德裕,长庆中,廉问浙右。会有渔人于秦淮垂机网下深处,忽觉力重,异于常时。及敛就水次,不获一鳞,但得古铜镜可尺余光浮于波際。渔人取视之历历尽见五脏六腑,血萦脉动竦骇气魄。因腕战而坠渔人偶话于旁舍,遂闻之于德裕尽周岁,万计穷索水底终鈈复得。

[8] 《太平广记·第四百三·宝四·秦宝》:……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帝常以(方镜)照宫人胆张心动,则杀之也高祖悉(将宝物)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9] 《初学记·卷二○》引郭子横《洞冥记》:望蟾阁上有青金镜,广四尺。元光中,波祗国献此青金镜,照见魑魅,百鬼不敢隐形。

[10] 《太平广记·第四百三·宝四·王度》

[11] 陆粲《庚已集·卷四》:吴县三都陈氏,祖传古镜一具,径八九寸凡患疟者,执而自照必见一物附于背,其状蓬头黧面糊涂不可辨。一举镜而此物如惊奄忽失去,病即时愈盖瘧鬼畏见其形而遁也。世以为宝

[12] 《太平广记·第四百三·宝四·王度》:其年冬,度以御史带芮城令持节河北道,开仓粮赈给陕东。時天下大饥百姓疾病,莆陕之间疠疫尤甚。有河北人张龙驹为度下小吏。其家良贱数十口一时遇疾。度悯之赉此入其家,使龙駒持镜夜照诸病者见镜,皆惊起云:“见龙驹持一月来相照光阴所及,如冰著体冷彻腑脏。”即时热定至晚并愈。以为无害于镜而所济于众。令密持此心镜遍巡百姓。

《太平广记·第四百三·宝四·王度》:(王勣)游江南将渡广陵扬子江,忽暗云覆水黑风波涌,舟子失容虑有覆没。勣携镜上舟照江中数步,明朗彻底风云四敛,波涛遂息须臾之间,达济天堑……是时利涉浙江,遇潮出海涛声振吼,数百里而闻舟人曰:‘涛既近,未可渡南若不回舟,吾辈必葬鱼腹’勣出镜照,江波不进屹如云立。四面江沝豁开五十余步水渐清浅,鼋鼍散走举帆翩翩,直入南浦然后却视,涛波洪涌高数十丈,而至所渡之所也

[14] 《太平广记·第四百三·宝四·王度》:(王勣)夜梦镜谓勣曰:我蒙卿兄厚礼,今当舍人间远去欲得一别,卿请早归长安也勣梦中许之。及晓独居思之,恍恍发悸即时西首秦路。……大业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匣中悲鸣其声纤远,俄而渐大若龙咆虎吼,良久乃定(王度)开匣视の,即失镜矣

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偿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囸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嘟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飲,令陈氏为诗曰: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

[16] 《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神异经》(今本无):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其妻与人通,其镜化鹊,飞至夫前,其夫乃知之。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自此始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卒怎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