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芷兀然野放,不见长安神州行乐享包处

孑芷兀然野放,不见长安行乐处_百度知道
孑芷兀然野放,不见长安行乐处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其他类似问题
不见长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芙蓉泛舟--南康肖中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高考诗歌鉴赏题材分类指导
上传: 叶俊玉 &&&&更新时间: 23:13:04
高考诗歌鉴赏的题材分类指导一: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请看显示作者铁板钢牙、激昂斗志的一首七绝:
&&&&&&&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诗起句峻急,次句犹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气势磅礴。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联系现实,我们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的复杂感情。&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郁已久的愤懑情怀。
三、四两句诗人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不用陈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看起来,诗人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然性,但实际上,这里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鉴赏这类诗作还应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给予具体的分析。
&&&&&&&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另一种观点以清人施补华为代表,他评论后两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这里,我们认为施补华的观点很有道理。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此诗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咏叹。先来看诗中的欢宴场面: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飞扬,畅饮正酣,一阵痛饮后,便醉态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跃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在大量的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我们应对诗歌的字词句进行细细地品味。以杜甫的《前出塞》为例:
&&&&&&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如总结战斗经验。
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器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国家的激情;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经典诗词鉴赏
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主旨)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二、蓟& 中& 作& 高适
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主旨)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写在边城所见景象。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
暗示手法的运用。&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主旨)
&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送君&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下,落在热海之滨;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3.鉴赏要点
这苜诗描绘了边塞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四、塞下曲& 李益
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主旨)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
这两个典故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二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贬。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前典出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觳&&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原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后典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薛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这里是说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3.鉴赏要点
这首边塞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余韵。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不坠盛唐风格。&(杨慎《升庵诗话》)
此诗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对典故的使用(用典)。四句中句句用典,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高考诗歌鉴赏的题材分类指导二:即景抒怀诗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许多美丽想象。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全诗没有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只是把自己两度游春的所见集中到都城南庄一个普通的村舍门口,通过两段情景的铺叙,两相对照,喜悲相衬,一扬一抑,突出表现了风景依旧、佳人渺渺的无限惆怅之情。
再次,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即景抒怀诗,往往是偶有所见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定的场合一挥而就的,不像许多诗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诗作,诗人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如梅尧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去,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诗的前四句从对方着笔(对写),写门人欧阳秀才将起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门人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就要萌发,门人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与&动&二字用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还似光秃秃的,第二天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出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念头也如此,它一经产生,便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又用&又随&二字转入下文。由萌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古典诗歌中写落花,往往带有伤感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不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丰富多样,使人联想到醒里梦里对客居京中的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绵,意韵无穷。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才思和艺术创造力之高。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要点: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
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②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要点: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①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要点: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② 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明确要点: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 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要点: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
  ② 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明确要点: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例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要点: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例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①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景?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要点:第一句仰视,第二句府视。这两句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②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明确要点: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例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①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明确要点: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② 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明确要点: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经典诗词鉴赏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鉴赏要点
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二、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 &白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
&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3.鉴赏要点
全诗写景别具特色。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其中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
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理诗和言情诗。诗中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谛。
三、望月怀远& 张九龄
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主旨)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3.鉴赏要点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四、题李凝幽居& 贾岛
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鉴赏要点
&&& 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高考诗歌鉴赏的题材分类指导三: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融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从而反映了诗人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后,暂时得到安宁生活的畅淡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愉情怀的表露。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消息后写的一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见。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写向门外一看,可见到停泊在江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很常见的,但&万里船&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所阻,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如何不喜上心头呢?这两句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是何等的开阔!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经典山水田园诗词放送
一、宿建德江& 孟浩然
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主旨)
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3.鉴赏要点
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二、终南望余雪& 祖咏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3.鉴赏要点
这首诗炼字精准。
&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4.问题探究
为何只有雨雪初晴之时才能在长安城中看到终南山的真面目呢?除了实地考察之外,另有贾岛《望山》诗可证:&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是说久雨之后,终南山美景如画,如同在长安百万人家门前张开一张张翠绿的屏风。
三、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储光羲
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四、游终南山& 孟郊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主旨)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鉴赏要点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高考诗歌鉴赏的题材分类指导四: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
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下面这首词: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
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只要熟悉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再者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作开篇三句,突兀而起,将壮阔大江的实景和千古英雄人物的种种历史虚象融成一片,铺开赤壁怀古的背景。引出具体对象后,又宕开一笔,以三个短句描写出气势雄浑的赤壁山水图,极力渲染江山之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潮为之激荡。词人由此顺势而下,以如椽大笔挥写了歇拍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面收束上文,概括出地杰人灵,一面承上启下,引出怀古核心部分。过片四句,以艺术的夸张跳出历史的真实,先将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安排在燕尔新婚之际,以侧面衬托青年英雄的光彩照人,再着力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画龙点睛般勾画出昔日威武雄壮的赤壁大战。&樯橹灰飞烟灭&六字,精练而形象地将&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火烧赤壁的决定性场面画出,令人击节赞赏。此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写尽了大江东去的气魄,赤壁的雄奇,英雄的从容,景象壮阔,气势磅礴,纵写古今,遥念英雄,慷慨昂扬,豪放旷达,不愧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
 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
②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③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如此。
④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咏史诗的写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一、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主旨)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鹏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鹏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详的鹏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3.鉴赏要点
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二、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主旨)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即&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感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威风无比的汉武帝,也如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只留下虚幻的马嘶,拂晓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秋风客&,即秋风中的过客。汉武帝曾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出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特征。&夜闻&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夜&和&&晓&前后照应,显出时代更迭的倏忽。这既是对上面&秋风客&一词最好的诠释,也为下句写汉宫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热闹无比,如今却是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袭人,三十六宫却早已空荡荡的,惨绿色的苔藓生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让人不忍目睹。
第二部分为中间四句,即&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之状。铜人亲见了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历史,而今又要被强行拆离汉宫,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交织一起,复杂难言。&魏官&二句从客观上写铜人依依不舍的心情。&指千里&,言路途遥远。从长安到洛阳,迢迢千里,一路之上定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而此时往东而去,霜风凄紧,直射眼中,教人不仅眼为之&酸&,心更为之&酸&。这是铜人主观的感受,把当时秋风的凛冽、惨烈、尖利巧妙地描绘出来。&空将&&二句,从主体上抒写铜人当时的情感:在魏官的驱使下,作千里之行。伴随着铜人的唯有天上的明月。说为&汉月&,是一种怀旧的情绪,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言:&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因铜人亲眼看到过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亲身感受过汉武帝的爱抚,对于武帝、汉宫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要长别故地,远离故主,抚今追昔,不禁潸然泪下。
第三部分为后四句,即&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写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兰&,古人称为幽兰,属幽静之物。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恰如其《开愁歌》中的句子:&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著,意境深沉博大,实为千古名句。最后两句更进一步地抒写铜人恨离伤别的情绪。尽管铜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时间的推移,故都也越来越远。诗人从铜人的听觉落笔,用&波声小&反衬铜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既是波声邈远,也是前途漫漫。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
①语中含情,寄寓深刻。如风射眸子,知其酸楚;眼中流泪,忠君情怀;听觉细微,波声渐小等,情思绵绵。实际上寄寓了诗人自己仕途无望,离开长安时的痛苦心声。
②拟人手法的运用。写金铜仙人,把它写得如人一样有情有义,难舍汉宫,难舍故主,一片凄怆忠义柔肠。
③全诗摹写铜人神态,正面和侧面交互着墨,使诗意开阖宕荡,摇曳多姿。抒写时始终围绕一&愁&字,于错杂中见整饬。如&魏官&二句从侧面写,&空将&二句则从正面写。诗人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绘,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兼有人性和神性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新奇生动。
④比喻奇特。&泪如铅水&,不仅是正面抒写铜人对故主深厚感情,而且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
三、过陈琳墓& 温庭筠
这首诗怀古伤今,通过写诗人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主旨)
首联&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青史见遗文&,言陈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书中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暗含对陈琳的尊崇和仰慕。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透出诗人的感慨和际遇密不可分。
颔联&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这里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难言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有与陈琳虽隔数代但异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纪昀说:&&词客&指陈,&霸才&自谓,此一联有异代同心之感,实则彼此互文。&应&字极兀傲,&始&字极沉痛,通首以此二语为骨,纯是自感,非吊陈琳也。&(《瀛奎律髓汇评》)这里是说诗人怀才不遇且知音难觅,只能向早已作声的前贤倾诉,这是多么寂寞悲凉的心境。&霸才&,犹言盖世超群的才华,应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了曹操那样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的主帅,应是&霸才有主&,而诗人恰好相反,接下来着一&怜&字,意为欣羡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处境多么之不同,其中有对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时的不幸。
颈联&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深埋在萋萋的荒草之中。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正寓含着对当代才人难遇的惋惜、对小人横行之痛恨、对统治者任凭陈琳这样一代才子之墓荒芜的不满。由陈琳得遇曹操而联想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猜想当年是何等显赫的铜雀台如今也一定是独对黯淡的暮云了。这既是对曹操这位识才爱才惜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时代的向往。而&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永远消逝,诗人对身处弃才毁才时代之憎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尾联,&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文章无用,怀才不遇,诗人欲弃文投军,但时代不同,投军又能有什么遇合和机遇呢?无怪诗人临风惆怅,黯然神伤了。
这首诗巧用对比,将诗人怀才不遇的满腹怨情尽情抒发出来。诗人和陈琳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也就是诗人霸才无主和陈琳霸才有主的对比;陈琳青史垂名和自己书剑飘零的对比,写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高考诗歌鉴赏的题材分类指导五:咏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用典)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诗的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阔大,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于诗作中读出抒情诗人的高大形象,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经典诗词鉴赏
一、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鉴赏& 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分: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总: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鉴赏& 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
分: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总: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鉴赏& 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
分: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总: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总: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主旨)
分:1&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刺头&即埋头,寓生机旺盛之意。&而今渐觉出蓬蒿&,写小松逐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总: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五、《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闭还开。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唤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的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破空而来,画出了漫天杨花,纷纷飘坠,一片迷离、凄苦的景象,并以之笼罩全文。&似花还似非花&,似问非问,似感慨又似彷徨,显示了&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深广忧愁;也表明了似花也无人惜,非花也无人惜,总之是酿就春色、装饰春光的美好事物都无人能惜而任其飘坠。句句写杨花,又句句写思妇,&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令人遗貌而得其神。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一语诉尽:抛家,无家可归,惶惶然丧其家、失其职;傍路,则流离失所,终不免于填沟壑。&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闭还开。&细而柔嫩的柳枝遭风折损,宛如辗转的思念愁坏女子的柔肠,而飘扬飞舞的柳叶,就像美人倦极时欲开还闭的娇眼。&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唤起。&杨花随风飞转,时起时住,正像美人梦中万里寻郎,忽被黄莺惊醒。留既难,去亦不可;人不见,梦也难成;是血、是泪,是离情、哀思,的确抓住了杨花的神魄。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句把杨花的命运和转瞬即逝的春色联系在一起。春天一过,&落红&遍地,杨花的命运更惨:&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风吹杨花入水,化为一池碎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三分之二的杨花飘落路旁化为尘土,三分之一随水流去,&三分春色&就这样消失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截然顿住,画龙点睛,余味不尽,发端于杨花,归结到离人,一鳞一爪,读者自可会心。
通观全词,感慨深沉,艺术高超,触物起兴极其自然,达到了人、物交融,物我莫辨的境界。以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把咏物和写人结合在一起,在描绘杨花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思妇形象的塑造。王国维曾称:&咏物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认为此作&和韵而似原唱&,评价极高。
六、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上片写幽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首两句既描写景物,又交待时间。&疏&字写景之惨淡,&断&字写夜之深沉。两句渲染出寂寥萧瑟的气氛。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却有&幽人独往来&。&独&字写其不得知音,&往来&写其因苦闷不能入寐而起身徘徊。&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孤鸿,其眷恋、怅惘、愁怨都凝结在看似悠然而缥缈的往来盘旋之中。&幽人&在昏暗的月光下,若隐若现,好似&缥缈孤鸿影&。以&孤鸿&喻&幽人&,启引出下片对鸿的描写。下片写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以&惊起&、&回头&两个外部动作,引出内心世界:深藏的苦衷无人理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出孤鸿的孤寂处境和傲岸孤寂的品格,暗示孤鸿不肯随人俯仰,屈身寒枝。&良禽择木而栖&,孤鸿的形象人格化了,个性化了。孤鸿曲,艺术化地写出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遭遇与心情,其实是诗人的心曲。
七、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八、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高考诗歌鉴赏的题材分类指导六: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①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②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①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明确:&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②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明确: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①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明确: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②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v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乐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