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现在徐闻有什么好玩的工作

湛江日报·数字报刊
第7版:旅游
今年旅游干点啥?
——从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湛江旅游
陈文富 林洪强
&&&&撰文/记者&陈文富&特约通讯员&林洪强&&&&核心提示:&&&&2月22日,市长阮日生在市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上,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着重对旅游工作的规划、重点项目等表述,指出湛江要打造广东“黄金海岸、生态海岛、休闲胜地”。这引起了与会代表以及各界人士的热议。本文力求从旅游工作层面,对应我市旅游部门今年具体工作计划,对工作报告进行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风向标。看看今年旅游干点啥?也许从这里可以清晰把握。&&&&2011政府工作报告里,市长阮日生这样说的:&&&&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鼓励旅游投资优惠政策;加快霞山渔人码头、徐闻大汉三墩旅游区等27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徐闻县建设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湖光岩创建国家5A景区、东海岛旅游区创建国家4A景区和特呈岛创建国家级滨海生态旅游区;评定一批星级农(渔)家乐旅游点;精心举办旅游主题活动,深化区域旅游合作,着力打造广东“黄金海岸、生态海岛、休闲胜地”旅游品牌。&&&&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工作列入“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转型发展”,这传递一个很明显的信息:旅游要为湛江转变发展方式承担更多责任,要以特色旅游为引领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此,市旅游局也提出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全市旅游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幸福湛江”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新兴滨海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滨海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粤西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主动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旅游产业,着力提升湛江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旅游活市”的环境氛围。&&&&如何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做好今年旅游工作?&&&&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市旅游局负责人。市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争取省和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推进徐闻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的工作,使我市成为全省、全国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服务窗口。争取市委市政府尽快制定实施《湛江市支持旅游产业发展优惠办法》,加大对旅游产业基础的财政投入,在发展机制、招商引资、土地供应、用水用电、收费优惠、招工培训、引客入湛奖励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方面,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跟踪服务霞山渔人码头、南海明珠游艇俱乐部、广东炭世界滨海生态示范区、吴川吉兆湾国际海洋生态度假中心、雷州雷文化主题旅游度假区、徐闻大汉三墩旅游区、徐闻六极岛和万象金沙湾花园酒店、民大喜来登酒店、君豪国际大酒店、广州湾时代广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做好东海岛旅游产业园前期工作,积极构建国家级滨海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企业更新升级。引导景区创建国家A级景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落实安全保障设施,不断增加游客参与体验项目,满足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多样化需求。支持湖光岩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东海岛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和特呈岛创建国家级滨海生态旅游区。&&&&精心组织我市旅游企业到主要客源地举办湛江旅游推介会,巩固珠三角、港澳和西南等地客源。积极开拓中南地区客源市场,加强与中南地区旅游交流合作,吸引当地游客到我市旅游观光。继续承办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湛江分会场活动,认真策划组织广东(湛江)茶业旅游博览会、海鲜美食节、雷州文化旅游节、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全市旅游服务技能竞赛等旅游主题活动,精心组织节假日和黄金周旅游接待,营造欢乐和谐、休闲度假的旅游氛围。&&&&深化区域合作。发挥轮值东道主的便利,紧紧抓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我国推进与东盟合作的机遇,深化与琼北各地和两广九市的区域合作。积极开展城际旅游互动,进一步密切与粤西四市、泛珠三角的区域旅游交流。深化与重庆旅游业界、华夏航空公司等单位城际旅游合作,大力拓展国际旅游合作,扩大引客入湛。&&&&努力促进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旅游资源,结合新农村片区建设和“三旧改造”工程,做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游和农业生态游,评定10个市级星级农(渔)家乐,使每个县(市、区)都有1-2个特色品牌,形成特色乡村旅游集群,促进乡村旅游经济持续发展。
湛江日报社网络传播中心 &&&&制作:李明&&& 图像:克率
粤ICP证020010 湛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徐闻的海南人及海南文化漫谈(二)
&旅居在徐闻的海南乡亲在危难时刻也具有一种不屈服的硬气:民国9年(1920年),徐闻县发生空前绝后的山匪作乱,不少百姓涌入县城避难,海南会馆立即开放会馆住宿处及7间常住铺免费接济灾民,馆员并加入当地乡勇队抵抗土匪的进攻,至民国9年农历5月25日,土匪大肆攻打县城,城内100多间房屋全部被烧毁,其中就包括海南会馆的多间常住铺,当时的民国徐闻县府已经自身难保,县长的父亲和小老婆等家属都因来不及逃跑而被匪徒擒获,乡民也被迫纷纷逃避,而旅徐闻的海南人则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气慨,海南籍大佬出面与潮州、广府、高凉、钦廉等商帮联合起来。有的海南人甚至捐出所有家资,紧急筹资购枪支弹药来组成商团兵勇抗匪徒,这是事实,据说当年就有一位居住在徐闻城内首坊附近开设纸墨笔砚店的韩姓的文昌人曾把店内全部货物拉到海口和西营去低价处理掉,并把妻儿全部转送回文昌,再把所得资金全部捐出购枪,誓死抵抗匪徒,保卫家园!当民国9年农历5月28日,土匪攻陷县城时,由海南会馆馆员及当地居民组成的商团兵占据城外的制高点登云塔,居高临下,射击土匪,他们在塔上坚守了三天三夜,打死土匪数人,钳制了土匪的行动,使城内外众多商铺和居民免遭劫难。
  而这种气质也同样与生俱来地深深感染着旅居徐闻的海南人后裔:徐闻县东南沿海有一条村庄叫做海南村,其村的历史比较悠久,据《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明成化二十二年,关姓就已由海南岛文昌县迁此始居,因怀念故里而取名海南村,清代中期符姓也由海南文昌县迁入,此后该村又有多姓从海南文昌县迁此定居,所以直到现在村名一直保持为“海南”村不变。民国时期,徐闻山匪作乱,生灵涂炭,海南村也多次惨被山匪攻击和焚毁,在县邑大部分村庄纷纷被杀或逃离家园的情形下,面对现实的海南村人不堪忍辱,他们毅然选择了奋起反抗的义举。民国15年(1926年),海南村则在全县率先开创了按人丁、田亩和牛数派捐,规定每人捐毫银五毫,作为抗匪伤亡者的医疗和埋葬费用的先例。所以从那时开始,海南村几乎被各路悍匪视为眼中钉,民国21年(1932年),雷州著名匪首蔡阿兰等人誓要荡平海南村,当年的3月初开始聚集匪众4000多人前往海南村,1932年的3月21日匪从在乌辉塘与徐闻森林警察大队相遇,森警队一排排长中弹身亡,匪帮也被击毙十多人,由于匪众太多,森警撤退,匪众于22日进入海南村,但遭海南村民的顽强抵抗,当时的海南村村民也已购置好的枪支弹药,誓死抵抗山匪,捍卫家园。村民们一边抵御,一边派人通知当地政府和驻军。22日驻愚公楼的国军剿匪主力梁国武团得悉后,派出数百名荷枪实弹、装备精良的官兵于23日凌晨会同撤退的森警队开进海南村围攻蔡阿兰匪帮,在海南村村民们的协助下,战斗相当激烈一直战至第二天,双方伤亡惨重,幸好梁国武团增援部队赶上,才把这数千人的匪徒压服。至第二天下午土匪突围进入龙塘深山密林,梁国武团和村民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也鸣金收兵休战。是役,双方单单死亡就达200多人,伤500多人。这场战役被称为雷州半岛最有名抗匪的“海南村之战”!
  而清末民国初年时徐闻发生的大匪乱使全县境域都几近焦土,社会动荡不安,海安港口和徐闻的城区早已不复以前的繁华,所有工商业被破坏、民用设施被损毁殆尽,全县一片焦土。乡民为了生存无奈逃亡,而海南人正好有到海外谋生的习惯,其时海南人及时伸出援手,提供了出逃谋生的门路,据考证当时徐闻民众大多数也是通过海口港和文昌清澜港混入海南人的行列坐红头船出埠到海外谋生的。除了跟着海南人外逃至南洋外,还有很多海北人逃到海南本地避难。而即使到了海外,徐闻人和海南人也都自称为同乡。据悉,以前在南洋新马一带,徐闻籍人一般都是自愿加入海南会馆的为多。而且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的下市仔地区,早在清朝年间海南人和以徐闻人就联合组织起了最早的同乡会——琼雷会馆,这个会馆的规模和人数相当于潮州、广府、客家、福建的社团来说也毫不逊色,在当地的华人社团中占了主流地位。
  七、海南的语言、文教宗教和饮食习惯对徐闻产生过的影响巨大
  徐闻雷语由于和海南交流的频繁,现在的徐闻雷话已是全部带海南话腔调,比如说徐闻话只有吸气塞音声母,与正常的雷州话差别很大,所以从严格地来说,把徐闻话列入已是海南话的一个分支更为合理。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因为据《湛江市志》语言篇上的记载:徐闻县靠近海南,长期受海南方言的影响,所以两地语言比较接近。而徐闻中西部和县城等,包括徐城、南山、迈陈、西连、龙塘、海安等地语言与海康雷城语相异很大,有些字读音相差甚远。例如:“电视”,雷城读为tie21 zu21,徐城读为tie33 ti21。同时,雷城、徐城两地语调也不同。徐闻中西部地区与徐闻东北部靠近雷州的地区的雷话语调也有差别。如“信访”,徐城就读为ti21 p‘a24。可以说,由于徐闻雷语语调的进一步琼语化,现在讲类似海南话口音的徐闻雷语人数已占80%以上。现徐闻只有东北部的新寮、和安、锦和等与雷州接壤的小部分地方的语言与海康雷城语言是相近的,但占徐闻讲雷语人数的比例已经是较少了。
  除了商业外,文化事业也是海南人在徐闻涉足较多的一个行业。比如说书店,民国时著名的私营书店20年代的“永福书店”(1927年创办)就是由海南文昌人符祥东开设的,30年代的“新方书店”、“附城书店”、“墨香书店”,40年代的“立基书店”、“瑞隆书店”等均为海南文昌人创办和经营。而现代的徐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均与海南人有密切的关系,如据《徐闻一中校志》上所记载,1938年该校创办时,教导主任就是由毕业中山大学的海南文昌人李蕃炽担任,其他的琼籍骨干还有教英语科、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海南文昌人陈绍经,教语文的、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海南琼山人陈传文,而主教美术科的是原籍海南琼海的南洋华侨、毕业于日本国立艺专的曾中朗等人。就是到了现今,活跃在徐闻教育界的海南人仍不乏其人,如曾担任原徐闻县教育局局长、人事局长、徐闻一中校长的琼海人苏英岸,原徐闻县教育局副局长定安人吴云珊,原徐闻中学副校长、现负责徐闻县实验中学筹建工作的海口人李恂谟,原徐闻二中副校长文昌人莫治熙,任教三十八年、被授予教育模范的原徐闻中学教导主任琼海人黄培群,徐城一小副校长文昌人吴爱兰等人。
  据湛江地区宗教资料的统计,徐闻宗教的一大特点就是基督教信众竟然占了全湛江地区十个县(市)、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徐闻的基督教就是清代从海南岛跨海传入徐闻的,据《徐闻县志》上的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年),基督教自海南岛传入徐闻县内,当年美国牧师纪路文、西典俊等人先后从海口进入徐闻传教。而海南的信众也多次来到徐闻传教,徐闻早期入教的信众也多次去海口学习,这就形成了基督教在徐闻的迅速传播开来了。
  另外,海南人在徐闻,在饮食特点上对徐闻当地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为海南过去虽属广东,而其菜系是绝对入不了粤菜一派的,其饮食文化虽交流较少,但在全中国来说自成一格,很有地方特色,以清淡爽口著称。比如说海南文昌鸡及鸡饭,就是圆滑香脆可口,咀嚼中溢满整个口腔;还有抱罗粉、羊羹、椰子饭等等,这些美味食物全部都在徐闻落地生根,并改良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食品,如徐闻的羊肉粥、徐闻鸡饭,很多方面的都深受海南风味的影响;而现在徐闻人推崇备至的椰子饭更是直接源自海南!
  八、移民的历史:海南人到海北定居的原因和模式分析
  海南人到海北定居有很深层、复杂的历史和人文因素的,但其原因和模式,按时间年代和成因从近到远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工作分配和人事组织调动上的需要类型。由于徐闻位于海南的北面,所以以前很多分配到徐闻工作的海南籍干部都调侃笑称自已为“北上干部”,这一类型在民国时期即开始,民国时期原国民党徐闻县党支部书记长即由海南琼东(今琼海)人李遴汉担任,而国民党县长廖国彦也是海南定安人;建国后至海南建省建经济特区之前来徐闻任职工作的海南籍人又比民国时其的要多,因为这类“北上干部”以上世纪50、60年代为响应党的号召从海南渡海北上支援徐闻土改的琼籍工作队员、自愿到徐闻地方工作的琼籍干部的纷至沓来而使旅徐人数达到又一个高峰期。那时单单从海南调来下乡到徐闻各乡镇的海南籍支援土改工作的干部就多达数百人,在徐闻各乡镇担任公社书记和革委会主任的海南籍干部竟然占了全县乡镇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这些50、60年代来徐闻工作的支援土改运动的“北上干部”绝大多数都在当地落地生根,他们的子女也在徐闻生活和工作,近几十年来又形成了琼籍“北上干部”的第二、三代;这部分琼籍干部的后裔在徐闻当地土生土长,有很多人又后来成为徐闻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各个领域里影响着徐闻整个发展进程。可以说由于地望相近,人员流动频繁,从五十年代至今海南籍人在徐闻县担任主要领导的大有人在,如原县委书记昌江人王昌、原县委书记文昌人符再泽、原县委书记琼山人吴昌仁、原县人民政府县长文昌人梁定雄、原县委副书记文昌人邝世发、原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琼海人庞贵、原副县长昌江人周郁文、原副县长定安人周杰、原副县长文昌人翁海、原县委常委文昌人李嘉庭、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祖籍文昌附籍徐闻的邢如礼、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琼山人陈文伦、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祖籍海口附籍徐闻的宁琼芬、原县委常委琼山人吴必兴、原县政协副主席定安人吴碧廉,原法院院长、政法委书记文昌人邢谷丰、原法院院长文昌人张太炎等人。另据统计,建国后在徐闻县工作离休后享受正县处级待遇的干部中有相当多是琼籍人,我们略查一下《徐闻县志》上发现就有9人之多。而在上世纪50—80年代属于各类院校毕业分配类型来徐工作的琼人也为数不少,如曾担任湛江琼人海外联谊会秘书长的高级律师林明广就是文昌人,从北京政法学院毕业后原本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工作,1960年调回徐闻县纺织公司百货公司工作。海南建省设经济特区后这种类型旅居徐闻海南人的数量就急据锐减,除了这些年毕业于师范院校、医科院校的学生少量分配到徐闻的中学任教、从事医务工作及驻军部队的琼籍军士外,行政部门从海南分配或调动到徐闻来工作近年更趋于零。究其原因来分析一是1988年海南建省和设经济特区后,而徐闻县在行政管辖上仍隶属于广东省,由于分属两省,跨省调动已经是难度相当大的;二是海南是经济特区,而在行政上隶属广东湛江的徐闻是普通地区,经济特区享有很多其他地区无法拥有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海南和海北双方的经济发展进程也是今昔非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从现实利益上来说现在是没有人想从经济特区跑到普通地区去就业的。
  二是“海北爹”类型的。即徐闻人收养海南孩童为子嗣,所以称徐闻人为“海北爹爹”,这一类型的迁徙是比较特殊而却又是在徐闻地尤其是县城和沿海地区大量存在的。清末民初,徐闻历经空前的大匪乱,当时雷州半岛南部的土匪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作乱时间之长,为害之惨烈,在广东、甚至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罕见的。徐闻县民死伤无数,匪患期间,徐闻全县1000多条村庄中有800多条村庄惨遭烧掠,造成十室九空,其中上百条村庄被完全毁灭,上千户人家被杀绝,匪乱后由于徐闻县全县人口只剩4万余人,比起匪患前的28万人减少了七分之六,鉴于此,广东省府只好发布公告,并用修路、发放耕牛、修建房屋、指导帮助耕作、发放耕作物资、发放购置物资的银元等方法,要求外逃的徐闻难民返回原籍重建家园。计当时广东南路绥靖公署办事处的统计,匪乱之后,全县共只招回难民3663户,共8956人。而这些难民重回家园后也只看到一片焦土、满目疮痍,心中无限悲戚!有的家庭只剩下一个人,就算是夫妻两人都幸存的话也已身心俱疲,但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明中国人是比较讲究传宗接代的,为了子嗣问题,当时徐闻县人会去海口收养甚至直接用银元去购买子女回来养育以传宗接代、传承家业。去海南收养和购买孩子的这种现象在民国年间直至解放前后在徐闻都非常流行,尤其是县城、沿海的海安、龙塘、前山、迈陈、角尾、城南一带为多,造成现在的徐闻有大量海南人血统后裔,但需要指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被养儿童长大成人后并不知道自己的来历,这类型的海南移民的数量究竟是多少无法统计,如笔者的祖母是年少时被家人以六块银元从海口转卖到徐闻西乡的琼人后裔,由于不识字,所以她成人后无法描述家乡在哪里,也不知道原来的姓氏和姓名,只不过是她身上带过来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海口调塘都罗&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祖籍地村庄的名称;另外,笔者的堂舅杨敬盛先生在徐闻县卫生部门从事医务工作,其父就是从海口被徐闻东部沿海的龙塘人收养的,在海口的原姓是陈姓人家,杨父成人后多次回海口寻亲,其在海南那边的家就在海口的中山纪念堂隔壁,至今仍跟海口的家人有来往,在海南和海北各有一个家和家人,两边都是家乡。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民国时期徐闻人口的极度缺失,这种隐形的现象在徐闻是非常多的。所以现在有人指出,海南人血统及其后裔约占徐闻居民人口的25%—40%是在相当层面上可以值得推敲和商榷的。
  三是经商和谋生需要的类型。这一类型从明清开始即有之。据明万历《琼州府志》和《琼山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琼北发生大地震,琼山与文昌交界的沿海地区有72个村庄的房屋和人畜尽沉没于海底,死伤甚众,余生者生活异常艰难。文昌和琼山等地的很多村民都驾着小渔船,渡过琼州海峡到达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谋生和经商,海南人涉水到海北谋生的时间要比广府、潮州、高凉、钦廉等族群要早很多。从清代初期开始,由于文昌人移居徐闻县城和海安所城经商和置业者甚多,所以从清代至民国年间,有“徐闻城内半文昌”之说,意为徐闻县城内的人士有相当多的人为海南文昌人的后裔和有文昌人血统关系的。当年,海南人进入徐闻城后一般都选择在文古坊、文塔坊、榕树园和武东大街一带居住,又以文古坊为多,当时文古坊一带由于海南人居多又被广府人、高凉人和钦廉人称为“海南街”,由于海南话和徐闻话太过于相近,所以广府人和钦廉人、高凉人分辨不出来,只经常把住在文古坊的人叫做海南人,而不管那里的居民的祖籍是不是海南的。《海南岛民族志》一书也记载,海南文化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区别,而在海内外来说与海南习俗相同的,则还有居住在隔海相望的徐闻之地的居民...因而徐闻地也有“小海南”之称!
  四是村庄、宗族自然迁移或战事迁徙的类型。这一类型的历史就比较悠久了,《徐闻县志》的“人口源流”一篇所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孝宗派遣都御史潘蕃、总兵毛锐率兵镇压海南儋州符南蛇的黎民起义,海南儋州和临高一带的群众大量被迫逃往海北的徐闻西区定居,造成现在徐闻很特别的西乡口音。另据《广东通志》上所记载,清代海南岛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规模较大的有儋、澄等5县农民起义和多港峒黎民起义等。从以上史料可见从明代到清代中末期,海南都发生过多起的农民运动,持续和间断的战争使海南处于一阵阵的兵荒马乱之中,大批的农户和小手工业都破产,他们为求得一线生机而纷纷离井别乡出外谋生,而对岸沿海的徐闻就是首选,因为当时徐闻和海南分别隶属于雷州和琼州两府的两个衙门,就算是参与过起义的所谓乱民暴民,经过改名换姓,这两边的官府查究起来也不易。所以当时其中就有一部分海南人整个家族沿琼州海峡水道北渡到了徐闻。
  现在经查族谱资料,现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麻湖村林姓清代来自海南琼山的白马坡(现海口市);而徐闻县徐城、曲界田洋和韩宅、上坡村的韩姓明代嘉靖年间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前山镇丁村、山海村的村民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来始居;前山三石村陆姓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徐闻夏姓居下洋镇弄坡村,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的;前山镇还有一个“海南”村,据《徐闻县地名志》上所记载,村中关姓和符姓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此定居而形成村落的,因怀念祖籍地而称为海南村,并一直沿用至今;而徐闻县龙塘镇孔吟村《黄氏家谱》中记载,黄家的祖先劳公,因“充户首有有甲户陈有远梁春军累逊海北中元丙寅年禁船无求往居海北徐闻县孔吟村”,无疑这本族谱上面写得已经很清楚,孔吟村的祖先黄劳是清代从海南文昌县冯坡镇白沙村迁居徐闻县孔吟村的。曲界镇城家、后寮村吴姓也是清代由海南文昌迁来定居。
  当然由于海南和海北隔海相望,地望相近,顺风顺水半天即可到达,来往方便,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基本相同,所以迁徙是双向的,这其中也有很多徐闻氏族的宗支迁往海南的,比如说海南和文昌黄氏族谱都记载徐闻人黄爵是宋代迁琼始祖之一,2003年编纂的文昌《黄氏族谱》载:徐闻县草塘村是黄殷支系的原居地。从13世至24世,多处有“自雷州府徐闻邑草塘村...也有多处“卒葬徐闻邑草塘地”的记录。而海南文昌县文昌头苑镇来龙村的黄氏就是源自原籍徐闻港路村的一位叫做黄成业的人,明朝宣德年间黄成业从徐闻县迁居文昌开基至今,生息发展,后裔众多,现居头苑镇来龙、上寮、新上村,迈号镇后宅、松树、湖仔、后坑村,会文镇上苑、水尾、西园、滚汤、北山、邦堀村,蓬莱镇高塘、白石、旧园、后田园、桃仁、大田、佳白村,南阳镇灵山、才坡、美德坑、水古行村,重兴镇东坡、春花山、甘村村等地,还有海口市甲子镇六坡、藤竹坡村和琼海市鳌占等村庄都是其后裔。
  而海南崖县(今三亚市)卧龙岭附近的新坡村有当地的望族杨氏,据杨氏家谱记载其祖先原籍在海北的徐闻县。海南昌江道隆谢氏族谱也记载其祖先龙韬公经商从海北的徐闻县迁徙海南来定居,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仅例举一二,由于海南这类情况太多就不一一而足了。但我们经查阅陈华昌先生主编的《徐闻县地名志》上记载以及在2005年至2008年之间我们下乡去核对徐闻县各村各姓氏的族谱上所获取的信息显示,这徐闻县1000多条村庄中来自海南或族中曾有宗支迁往海南的村庄竟然多达260多条,占全部村庄的四分之一,海南人和海北人具有如此紧密相连的血缘关系真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九、徐闻革命火种源自海南
  徐闻县与海南一水之隔,作为当年解放海南的前沿阵地,为解放海南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有谁知道,当年徐闻革命的火种及党组织建立,却是源自海南的呢?
  据《徐闻县志》上记载,当琼洲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海南琼山人共产党员吴必兴1926年在徐闻白沙埠一带成立了青抗会。该会利用琼州来徐闻的民船,传递中共琼崖纵队各种宣传资料,经常出墙报,宣传琼崖纵队抗日情况和英勇杀敌的战绩。青抗会的抗日宣传活动,震惊了国民党徐闻县当局,后被国民党县府下令禁止活动。而到了民国29年(1941年)1月,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又指派吴必兴等人来到徐闻建立秘密交通站——良友茶店。
  而据《中共徐闻县地方史》正本上记载:1926年,徐闻县徐城进步青年苏汉亭在海南岛海口市府城省立第六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徐闻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徐闻籍最早的共产党员并不是苏汉亭,而是英利圩人程赓,程在1921年香港参加革命,并在参加省港大罢工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本籍共产党员)。苏汉亭经常返回徐闻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对县城一带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7年2月,徐闻县徐城进步青年吴克波、吴朝阳兄弟在海南琼山中学读书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他们经常利用假期回家的机会,给徐闻青年学生宣传革命思想。
  值得一起的是,中共徐闻县委初期的党建工作与海南人也是息息相关的:1948年端午节,华南分局下电指示,要海南抽调30名县级以上干部到南路工作,以便加强海南与南路的联系,为迎接大军解放海南准备条件。据此,冯白驹等同志当即决定调理论知识和基层工作经验都相当丰富的文昌人邝世发和从20年代开始就曾长期在徐工作的琼山人吴必兴等人到南路的徐闻县工作。1949年4月,徐闻工委召开会议,邝世发在会上介绍了海南的建党建政情况,并针对徐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得到徐闻工委一致好评。因此,会议决定由邝世发起草文件,提出了加强党、政建设的意见,会后,由邝世发领导全县全力抓县、区的政权建设。当时徐闻县工委是党政合一的领导机构,但工委在群众中很少有号召力,邝世发决定党政分家,县、区都设立政府机构,根据海南的经验,他提出让党外人士参加政权,搞民主政权,统一战线,目的是利用那些在群众中有影响的党外人士,充实政权内部,把革命工作搞好。此外,邝世发与吴必兴在徐闻工作期间,一边做好“筹粮备船,迎接大军,解放海南”的工作,一边指挥当地武装打击国民党,为部队搞情报。当时徐闻和海康还汇集新旧国民党残余敌军万余人,企图负隅顽抗,邝世发和吴必兴多次指挥县区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迎击不时从海南过来抢夺船只的进犯之敌,特别是在吴必兴与邝世发的领导下,在山狗吼、陈公港、苞西港连续截获几股逃敌,俘敌军200多人,缴获电台4部,高射机枪等武器一大批,及时装备县区武装队伍,迎击消灭进犯之敌。可以说,正是文昌人邝世发通过建党建政,使中共徐闻县党委初期的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令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而解放以后,邝世发与吴必兴又长期扎根在徐闻工作,邝世发担任县委副书记,吴必兴则担任县委常委等职。
  而在文昌人邝世发和琼山人吴必兴的积极组织和带动下,后来的解放海南岛战役,徐闻人民更是前赴后继、居功至伟:日19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和四十三军组成的第十五兵团一个加强营共799人,乘13艘大型木帆船从徐闻灯楼角启航,开始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在解放海南的战斗中,徐闻县征募了486艘船只,1519名船工,其中53名船工光荣牺牲,400多名船工被评为功臣。战后,十五兵团向徐闻县委、县政府分别赠送了“有力支前,胜利保证”和“解放海南,功在徐闻”两面锦旗,表彰徐闻县人民在解放海南的战役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十、海南人在海北的故事和传说
  “猛过灿伯那支脚”是徐闻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地方专用俚语,尽管人们经常用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很多东西及作为歇后语,但似乎很少人能说出这句话的来历。关于这个典故的来历笔者的记忆犹为深刻的,记得1988年我在徐城一小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上体育课时因天下大雨,一位姓詹的体育老师(徐闻当地人)就把原定在学校操场上的课改为在教室里给我们讲故事,故事生动的情节令所有的同学都捧腹大笑,但在讲故事过程中他就又引用了当地的俚语并提到这句徐闻人耳熟能详的“猛过灿伯那支脚”,但当时有一位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提问:老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怎么那么多人都讲,灿伯是谁?大概当时也没有搞清楚这句看似平常的话的原委是怎么来的,所以这一突然的提问竟让那位教体育课的詹老师呆若木鸡,一下子回过神来后他才慌忙吱吱唔唔地岔开这个话题说绕到另外一件事才下得了台。于是,从那时起笔者对这句俚语的来历也颇感兴趣,想追寻它的出处,但直至多年后,笔者读完书返回徐闻工作,又历经多方寻访后才最终弄清了其实这句看似平常的灰谐用语原来是源自一位居住在徐闻城内文古坊附近的一位叫做“灿伯”的海南籍人的故事。其实这位“灿伯”大名叫做钟日灿,是海南崖县(今三亚)人,其一生多折难,原本年少时即离开家乡随父亲到海口打点散工谋生,后来父亲不幸染疾病,原在海口的那份工作又面临结业,无工可开,钟四处筹措医药费,借了人家不少钱,听说海北这边的糖行招人,为了尽快赚钱还款,钟日灿跟随一位工友辗转渡海来到徐闻。他一开始是寄居住在这位工友的舅舅——徐城文古坊附近的一位海南老乡家里,当时这位工友的舅舅是在文古街一棵很大的缅茄树下摆一个海南粉档为生的。很不走运的是,当他到来时,那个糖行已经刚好招满人了,由于甫一到来还没找到什么工做,所以钟日灿就只好跟那位工友的舅舅、也就是海南老乡学做粉皮,并随其在粉摊里帮忙,这一帮就是几年。多年后那位海南老乡因家中有事返回海南,所以把粉摊档让给了钟日灿来经营。由于钟日灿平时心细好学,几经磨练,终于掌握了粉皮的制作方法,并对其进行改良,由于其自行磨制的粉皮新鲜嫩滑,因而广受普罗大众的欢迎。随着粉档生意的起色,阿灿的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在文古坊后街购买了一处宅院把父亲从海口接过来定居下来,并得到当地一名女子的青睐,那位女子此后经常来阿灿的粉档帮手,产生感情与之共结连理。但不幸的是在民国初年徐闻发生空前的大匪乱期间,阿灿的父亲及其新婚妻子都全都被杀,阿灿当时也逃往海口暂避,当匪乱结束返回时又只剩下其孤零零一人,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小钟也变成了老钟,这时人们都管钟日灿叫做“灿伯”了!虽人生充满坎坷和磨难,但灿伯依然乐观地在旧地那棵大树下重新支起摊档开业,当时四乡八邻的人在赶完集后都喜欢去灿伯地粉档去尝一下汤粉。
  天有不测风云,据《徐闻县志》上记载,民国27年(1938年)1月7日,日机4架次轰炸并低空扫射徐城,在文古坊及登云塔、榕树园附近周围投弹18枚,当场炸死市民16人,炸毁商店8间、民房20多间。据考证,其中死者当中死状最为惨烈的就是这位历经劫难的灿伯。当时日机不断滥炸县城主要集中在登云塔和文古坊附近的街区,损失严重,人们四处走避,但正在文古坊路口大树下做生意的灿伯躲闪不及,正巧被被日军扔下的一颗炸弹炸个正着,顿时血肉横飞!当轰炸结束后,四处都是残墙断垣,灿伯的海南粉档已是荡然无存,人们在灿伯经营的档口处寻找他时不见踪影,几经寻找,街坊们后来只在那棵大树的树身上发现灿伯被炸飞的一支脚肢横挂在树干上,身体的其他部分已经在爆炸被炸得不知去向,其状惨不忍睹!由于已找不到身体大部分躯体,街坊们只得找来当地的土作(专门从事丧葬事务的人)从树上和地上把他那支脚、部分残肢及遗留下来的物品收拾一下,简单地拉到城外的荒山边埋葬了。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逢清明节日,街坊们都会自觉地到灿伯以前经营粉档的大树下点上一支香烛来缅怀一下这位老邻居,也怀念他那档香滑可口的海南粉!
  其实在海北除了现实的琼人故事之外,两岸之间的神话传说也是不少的,比如说由于地缘关系,徐闻离海南岛仅12海里,徐闻的灯楼角灯塔从法国殖民者归还中国管辖后也一直隶属琼州海关,两地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同,人员往来密切,在海南和徐闻灯楼角当地渔民中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灯楼角下的一位英俊的青年与海南临高角下的一位美丽的仙女,两人深深相爱。他俩隔海相望,通过海涛传送发自肺腑的情歌,但因大海的阻隔,他们始终不得相会。于是,他俩下决心要筑一条堤堰,把灯楼角与临高角连接起来。他俩顶风斗浪,搬石移礁,手磨破了,脚磨烂了,终于感动了海龟和海鸟,海龟背来了大石头,海鸟用嘴衔来了小石块,层层叠叠垒起礁石堤堰,不断向大海里伸去,眼看快要合口了,被巡海的夜叉看见了,竟呼风唤雨,把快要接口的堤堰冲垮,仙女和那青年殉情大海。男的变成灯楼角,女的变成临高角,岁岁年年长相望。
  十一、新时期的琼人联谊会积极促进两地交流合作
  如果站在琼州海峡旁眺望:天晴时,海南那边的景色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徐闻人的面前,况且两岸人民在语言交流上又不存在障碍,所以两岸之间的人员之间经常来来往往从古至今都是十分频繁的。
  时过境迁,在改革开放后新的历史时期,旅徐海南人后裔以海南人精神继续在徐闻进取和开拓,新一代的海南人及其后裔也开始在徐闻的士农工商等各界逐渐崭露头角,如祖籍文昌的邢福民在徐闻有“香蕉大王”之称,在多年奋斗之后,其不仅拥有5000多亩庞大的香蕉种植园,而且创建“红土地”、“福民”等属于自己的香蕉品牌,使他的香蕉在北方市场打开局面,每年销售几十万斤;原籍文昌的青年云大新在徐闻县农机公司下岗后,自行创办徐闻蓝天电脑有限公司,现在不仅是全县最大的电脑培训机构,还涉及其他电子、电脑产品销售、广告制作等行业;祖籍文昌附籍徐闻的邢苗,多年前在工厂下岗后,自创邢苗纹眉及多家美容分店,不仅解决了数十名下岗女工的就业出路问题,而且还热心公益事业,多次资助和扶助病困、单亲下岗女工成为本地创业者的典范。
  为了联络乡谊之情,近年来在一些旅徐海南乡亲的多方联系和发动下,徐闻的部分海南同乡重新聚会联谊,成立了同乡联谊会,由德高望重的原徐闻县教育局局长、徐闻一中校长苏英岸乡亲担任会长,并组成财务组、内联组、外联组、妇女组、经济发展、会员服务组等六个工作小组;进一步健全了工作制度,建立了财务管理等项工作制度。近年来,徐闻的广府人和潮州人社团都抱怨说第三、第四代乡亲已大多不会说家乡话了,而老一辈乡亲的年龄已很大,有青黄不接的情况出现;而设在农垦垦区的徐闻县高凉暨广西同乡联谊会则表示新一代会员由于在当地出生长大,对参与同乡聚会的热忱不高等不利因素。但与旅居徐闻的广府、潮州、高凉人社团不同的是,旅徐海南人并不存在人员断层的问题,由于语言和文化较为相近,虽然不少乡亲都是第二代甚至是第三、第四代海南人的后裔,但他们仍热情地参与会务,并对今后的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
  为加强了联络联谊工作,徐闻的海南同乡联谊会还编印了会员章程,并正在编印“徐闻县海南籍同乡会员通讯录”,同乡联谊会以“联络乡情、互爱互助”的宗旨,
以近来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获批、琼州海峡跨海大桥2012年可能开建的机遇,积极增进海南和徐闻两地的交流和合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闻八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