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本书读懂财报 下载上什么书?

下一本书该读什么?
在算法当道的时代,一家图书馆却选择推出人工推荐书目服务。这是逆流之举吗?人力or算法,谁是我们扩大视野的良师益友?
最近,我收到一封来自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的订阅邮件,内容是推荐一款名为BookMatch的新服务,当时我的心情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个创意很赞。我只需要填写一份简短的网页表格,让图书管理员对我的阅读期望和阅读喜好有所了解,对方就会根据我的兴趣与品味,回信提供5项量身定制的推荐书目。忧的是,我竟然如此高兴。千百年来,图书管理员与读者面对面交谈,为我们推荐适宜读物。但不知不觉,我早已习惯了把书目选择权交给亚马逊的推荐引擎,任由Netflix的云端计算机判定我的内心需求,任凭Facebook出于一己私利干涉我的主页动态消息。而一个活生生的、与我非亲非故的人(还是书籍专家!),竟想为我的阅读选择出谋划策,听来似乎又神奇又创新?而且竟然还是通过邮件的?为这个古老新创意激动不已的读者不止我一人。“8月22日。BookMatch发布的日子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因为当天,我们收到了无数请求。”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负责拓展服务的管理员艾米·米克尔(Amy Mikel)回忆道。事实证明,图书馆员的扩展能力并不强。新服务涉及大概40名分支管理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他们必须满足读者的BookMatch请求。事实上,发布当天,这项服务就被成千上百封请求表格挤垮了。原计划的一周变成了数周,员工才得以逐一回复积压成堆的请求邮件。来函的读者各不相同,有正在筹备校园反欺凌读书俱乐部的母亲,也有人只是想知道“下一本《消失的爱人》(Gone Girl)会是什么?” 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给我推荐的科幻书目一览撇开等候时间不说,两周后,我收到的不是5本,而是6本经过深思熟虑(根据我的请求)而挑选的文学科幻小说,皆出自我从未接触过的作家。我对书目很满意,倒不是说已经阅读了,而是单单知道书目背后的创造者是一个活人,就够令人感动了。这些书确实会是我的心水之选,而给我回信的馆员艾米丽·希斯(Emily Heath)甚至还在我的网上图书馆账户里附上一份卡片目录链接列表,方便我轻松快捷找到并借阅书目。以下是希斯的推荐例子之一:《此外》(Among Others),乔·沃尔顿(Jo Walton)著:此书包含了幻想、科幻小说和成长的元素,讲述一个威尔士少女在双胞胎姐妹离奇死亡后被送到寄宿学校。莫文娜(Morwenna)坚信她的母亲,一个法力强大的女巫,就是杀死姐妹的凶手,而她必须阻止母亲再次行凶;与此同时,女子学校的同学们不太友好,莫文娜交不到朋友,只能沉浸在她能找到的每一本科幻小说里。(我选择这本书,不仅因为它引人入胜,还因为莫文娜在其中列举讨论了几本她最爱的科幻经典,所以这本书本身也算是个推荐书目!)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并不是推行在线书目推荐系统的第一人,举个例子,西雅图公共图书馆也有类似的“Your Next Five”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图书馆竟选择将匮乏的资金预算投入此类服务,尤其是在不少基础服务实现了自动化的前提下,实属难能可贵。(根据指示,管理员处理每项请求的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米克尔指出,平均时间一般为30-40分钟。幸好,现在的新请求数量较推广之初已经趋平,每天也就几封邮件。)“几年前,公众普遍担忧图书馆会被淘汰。现在我不这么看了。”米克尔说道。其实,全美各地的图书馆早已踏上了追求创新的征程。“诸如此类的新服务绝对能够证实这一想法。”早在计算机诞生之际,人类专家对战机器算法之争就开火了。战场无处不在。但推荐一本让我花时间阅读与思考的小说,要比推荐一双鞋来得私人。因此,米克尔相信,BookMatch能够触及读者的内心。“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了,图书推荐包含许多特殊因素,是无法人工生成的。”她指出。“你喜欢某本书和他人喜欢同一本书的原因可能截然不同。”显然,图书馆员们相信,人类的品味与判断力还未过时,即便自动化算法逐渐深入我们所使用的媒体,包括新闻、书籍、音乐或电影等等。但是,图书专家的个性化建议是否比亚马逊的机器推荐更胜一筹?后者14年来的主页编辑可从未动用过人力。我对BookMatch服务的正面看法很有可能只是出于纯粹的怀旧感伤罢了。好读网自动生成的科幻推荐书目以上问题的答案是主观决定的,对错或许根本无法评估。为此,我尝试登录亚马逊旗下的读书社区网站“好读网”(Goodreads),根据其个性化推荐系统要求,为至少20本书评了分,要求它据此展示科幻小说推荐书目(详见上图)。一看结果,我就知道得多评几本书才能改进推荐,好读网也是如此建议的。第一轮推荐似乎过多地受到了我对非裔美国女性主义科幻小说作家奥克塔维亚·巴特勒(Octavia Butler)的正面评价所影响[比如《暗物质:非裔作家百年推理小说》(Dark Matter: A Century of Speculative Fiction from the African Diaspora)与《地球之女:20世纪女性主义科幻小说》(Daughters of Earth: Feminist Science Fiction In The 20th Century)等具体推荐]。很快我还发现:假如我愿意不停给图书打分,好读网就会不断推荐书目,持续改进结果。读者很容易被这繁杂的信息所淹没。说到人力与算法之间的差异,乃至在帮助人类过滤浩瀚文化宇宙方面两者所具备的优势与不足,我的经历仅仅触及到了一点皮毛。也许最有趣的是,我因此意识到,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线比通常描绘的要模糊得多。举个例子,不少BookMatch管理员都会在一开始使用算法分析及推荐软件,比如NoveList程序。他们从来信中挑选符合自己专业领域的问询(比如科幻小说或者儿童读物),然后加上个人发挥。正如米克尔所说,他们努力寻找线索,用心倾听“读者的想法。”即便是BookMatch的回复邮件,包括希斯发给我的邮件,通常也是经过管理员编辑与定制的脚本。“我们真心希望,邮件的语气能够像某一位特定的管理员,而非千篇一律的答复。”米克尔说道。另一方面,好读网的算法推荐是基于网站读者活动的数十亿次观察结果,力图根据海量用户数据捕捉不同书籍之间令人意想不到的联系。而他们的目标,据好读网工程副总裁布莱恩·派西维尔(Brian Percival)所说,是“为读者提供新颖奇妙的推荐体验。”然而,机器算法也必须经过大量调整。他解释道,这款软件懂得不能推荐太过明显的选择,比如你刚刚读过的同一作家或同一系列。它还必须考虑到“哈利波特效应”,即横跨大批读者群的畅销图书可能会引起系统混乱。此外,它对特定类别的书籍推荐效果更好,比如话题非小说读物;而其他书籍,比如非英语语言小说(两名法国读者都选择了法语读物,并不代表他们会喜欢同类型的书籍),则命中率较低。此平台还拥有非算法的找书功能,扩展性很强,也十分实用:用户可向好读网友邻咨询读书选择,浏览阅读社区创建的书目库,并向好读网3000万读者征求推荐书目。(我尝试了后者,一天之内就收到了6个回复。)“机器与人类之间的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好读网运营副总裁钟奎植(Kyusik Chung)指出。“机器使用了大量人力,而人类利用机器数据生成自己的推荐结果。”那么,BookMatch服务与亚马逊或Netflix之间真正的区别,更多在于动机而非途径。一个是为了盈利,而另一个不是。两者都希望推荐读者喜欢的书目,但商业动机是卖出更多的图书,这背后的算法对读者而言是不透明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创新实验室联席主任大卫·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指出,图书管理员对读者是“毫无保留的”,而且常常努力放大读者的利益,扩展其世界观。“假如你是亚马逊,你会推荐读者喜欢的书,吸引回头客。如果读者已经读过《消失的爱人》,亚马逊可能会竭尽全力,寻找并推荐与其十分相似的书。”温伯格说道。“而图书管理员或许会推荐与《消失的爱人》类似的读物,但同时可能也会推荐不太一样的书,读者不喜欢的风险也更大。”图书馆最大的美德之一,是心怀读者利益。那么,这或许是管理员服务读者的终极价值所在,无论是通过规模有限的人力BookMatch抑或自动化推荐引擎。(眼下,哈佛大学图书馆创新实验室向开发人员开放了内部数据,供其编写相关软件。)“下一本书该读什么?答案不仅仅是阅读门槛最低的书。”温伯格说道。“图书馆最大的美德之一,是心怀读者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力绝对胜过机器算法。”看来,我不得不翻出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的推荐书目读一读了。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搬到布鲁克林一年了,时至今日我还没去领取借书证。不过,这是图书馆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了。[图片:Tischenko Irina来自Shutterstock图片网]
Jessica Leber是Co.Exist栏目助理编辑,此前曾任《麻省理工技术评论》(MI
<a class="item-link-container ob-odd" href一本书有两页被撕掉了,剩下的页数和是4855,这本书有多少页?_百度知道
一本书有两页被撕掉了,剩下的页数和是4855,这本书有多少页?
急需,不用方程
提问者采纳
98的话不可能。这个题没有限定撕去的两页必须是挨着的吗。99页的话,页数和是5050减去4855等于195,只要是和等于95的数就可以。所以不是99页就是100页,因为总页数是4849小于4855。那么撕去的是很多种;96和99,不可能。那么撕去的两页是95和100。撕去的两页至少为一百多100页的话,总页数和是4950减去4855等于95。101的话,页数和是5151减去;97和98页
提问者评价
太感谢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方程就是X-1+Y-(X+1)=4855,后边那页是X+1,被撕掉那页是X设总页数是Y
难道不是4857吗,这个有很难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我的第一本书_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我的第一本书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从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二、问题研究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练习说明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三、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通过写作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建议一、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二、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可以提供同类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
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我的第一本书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我很喜欢读书,常常捧上一本书,就舍不得放下,正如高尔基所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除外)”怎么样回答?
“我很喜欢读书,常常捧上一本书,就舍不得放下,正如高尔基所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除外)”怎么样回答? 5
帮帮忙吧!
&&&&& 1.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2.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 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 5.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也有我的寄托,我的向往,也只有在书中我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一方净土。
其他回答 (1)
1、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
2、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3、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外国文学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合同书范本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