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骆驼金融辉煌60年多少钱

   辉煌黔南60年, 林业生态如何&点绿成金&,60年林业发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这颗生态大树已然长成。山水黔南,亲近自然蔚然成风。黔南生态有多美,跟着小编一起去感受山水之间的大美黔南吧!
   小小刺梨果算出生态账
  进入七月,又到了刺梨采收季节,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烂塘组组长李明权一家开始繁忙起来。除了将刺梨果卖给公司,还冲着蜂拥而至的游客办起了农家乐,再加上卖苗的收入,每年能有20多万元进账。而这样的收入水平,在茶香村比比皆是。这个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如今已成为刺梨种植专业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妥妥的进入了&小康村&行列。
  近几年来,黔南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等项目,大规模发展刺梨种植,成为山区老百姓&点绿成金&的重点产业。茶叶、刺梨、水果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壮大,让黔南走上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新路,生态产业已成为黔南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
  多年来,黔南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将绿色理念植入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中,强化植树造林、石漠化治理、草地湿地恢复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看看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单
  州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仅1998年以来,黔南通过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完成造林885万亩,投入资金34.57亿元,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由历史上最低点的20.70%和1551万立方米增加到了2015年的56%和5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5.30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翻了近两番。据2009年评估,全州森林资产总价值达6600多亿元,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000多亿元。
  2015年,黔南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11部委批准为州(市)级&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都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被中国绿色时报社《森林与人类》杂志社评选为&中国森林氧吧&。
  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为&美丽之州、幸福黔南&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在贵州构建&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任务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态+产业 互动发展的黔南新路
  在黔南,历届班子都围绕&林业生态&做文章。
  特别是近年来,立足生态优势,对产业结构进行大手笔调整,以&美丽之州、幸福黔南&为目标定位,打造以&泛都匀&经济圈为核心,以南部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区和北部环贵阳经济带为南北两翼,实现核心重点突破、南北比翼齐飞的&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
  州委书记龙长春认为,保生态与促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路子和方式走对了,可以实现双赢。黔南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机遇期&,不能再守着&金山银山&喊&饿饭&了,要突破思想禁锢,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以产业化理念推动林业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日在贵定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殷切寄语,黔南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刺梨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启动实施了《&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全州商品林大幅度增加,用材林面积达600万亩,其中茶叶、刺梨等经济林面积36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林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名列全省前茅,全州人造板加工能力已达40万立方米、木制品加工能力已达20万平方米;森林旅游迈开大步。全州有国家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7个、以森林景观为依托的国家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贵定、罗甸获批&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数均稳居全省州(市)之首;茶叶和刺梨成为政府主导的生态产业。全州现有茶园面积131万亩,都匀毛尖成为贵州绿茶的领军品牌。全州刺梨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鲜果产量已达4万吨、鲜果加工能力已达10万吨,产值已突破8亿元,黔南已成为贵州省刺梨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民生林业成效显著。全州农村人口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由不足10元增加到了938元,林业正在成为黔南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的引爆点。
  坚守林业生态底线的发展态度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保有量、森林蓄积保有量、公益林面积保有量、湿地面积保有量、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物种数量、古大珍稀树木保有量、自然保护区占比等9条林业生态红线得到坚守。
  据了解,州内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40.6%;州内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县级自然保护区16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7处,全州自然保护区面积和湿地公园面积为295万亩,占州国土面积的7.51%;州内界定国家公益林725.39万亩、地方公益林州638.25万亩,占州国土面积的34.70%;全州古树名木已全部实行挂牌保护,州人大在全省率先制定《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州委、州政府出台了省内史上最严厉的《黔南州森林防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全州森林火灾成灾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均低于国家控制指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等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各种涉林违法犯罪行为。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水泥项目在贵定县落户
黔南明珠国电福泉电厂&&& 罗佑昌/摄
&&& 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工业兴则兴,工业强则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地方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 日成立的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60年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凝聚了历届党委政府各级干部群众的智慧心血,凝聚了众多工业战线管理技术人员生产职工的拼搏奉献。特别是近年来,黔南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结合黔南实际谋篇布局,把工业强州作为自治州三大主战略之一加以重视,抓规划抓园区抓服务抓投资抓改革抓转型,黔南工业发展实现了&脱胎换骨&,其速度走在了全省前列。
&&& &在国家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黔南州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快的速度推动大数据、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筑建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抓市场,精心组织一系列展会和产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打响黔南工业品牌。&黔南州州委副书记、州长向红琼说。
&&& 磷化工是黔南自治州的优势产业,但磷化工的&三废&排放量也比较大。磷化工废料&&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是世界级难题。每年,福泉瓮福产生的磷石膏有300万吨,几年下来,就可以填满一个小山谷。
&&& 如今,经过科技攻关,瓮福的磷石膏废料有了&变废为宝&的好去处。近年来,瓮福集团与国内最大的建筑石膏生产企业&&山东泰山公司合作,在福泉市马场坪园区成立了泰福石膏公司。园区产生的磷石膏直接输送到泰福公司后,变成了新型建材的原料。现在,在普通石膏板的基础上,企业最近又新落成了装饰石膏板生产线。
&&& 目前,泰福公司已经具备年产40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石膏板生产能力,每年可以&吃&掉30万吨磷石膏,实现1.2亿元的产值。目前,泰福公司的产品在省内市场的占有率接近8成。磷石膏&变废为宝&后,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也有了很好的生态效益。
&&& 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瓮福从一个单纯的磷矿肥加工基地,发展成为集磷矿采选、磷复肥、磷硫煤化工、氟碘化工生产、科研、贸易及行业技术服务与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国有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实现了创新型发展、跨越式发展。
&&& 瓮福集团是黔南自治州工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自治州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漫长发展历程。
&&& 建州初期,黔南自治州的工业较为落后。部分酒厂、纸厂等多为手工作坊,在当时规模相对较大的有贵定卷烟厂。到1960年,全州的工业总产值约为5000万元。
&&& 上世纪60-70年代,黔南工业逐步发展,在各县相继建成投产一批钢铁、水泥、农机、化肥等企业。特别是1965年开始,东方机床厂及083基地的国营群英无线电器材厂、西南雷达技术研究所(即38所)、国营风光电工厂、国营南华仪器厂、国营长红机器厂、国营长洲无线电厂、国营新云器材厂、国营永光电工厂、国营红星机械厂、国营红旗机械厂、国营久达机械厂等一批三线企业的建设,带动了黔南电子、机械工业的发展。加上都匀毛麻纺织厂等轻纺企业的建成,使都匀成为当时的电子城、轻纺城。1970年,黔南工业总产值约为1.1亿元,1980年达到3亿元。
&&& 上世纪80、90年代黔南工业发展逐渐加快,但总量小、特色不突出。特别是原有部分083工厂搬离都匀,黔南工业在省内的优势逐渐消弱。到1990年,黔南工业总产值为14.7亿元。
&&& 1990年,瓮福矿肥基地开工建设并于2000年建成投产;1993年,黔南州五钠厂试产三聚磷酸钠成功;1996年,黔南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磷(煤)化工作为黔南州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黔南工业围绕磷矿石等优势资源做文章,形成了磷化工特色优势产业。之后二十余年中,瓮福集团、川恒化工、金正大诺泰尔、芭田、龙马黄磷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 1992年,都匀经济开发区成立,1995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八五&时期,黔南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拥有煤炭、化工、建材、纺织、机械、医药、食品、冶金、印刷、造纸、皮革等20多个行业。到 2000年,黔南工业总产值为44.9亿元。
&&& 2002年,龙里谷脚、惠水长田、独山麻尾成立工业园区,成为了黔南工业经济增长极,引领全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黔南州委、州政府着力加强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生产要素,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项目聚集区,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辐射带动了全州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 2003年,黔南第一台硅锰合金矿热炉建成投产。2007年,黔南第一条年产100万吨水泥的新式立窑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2009年,黔南工业园区数量增至8个,实现规模产值56.4亿元, 占全州规模工业产值的16%。2010年,黔南工业总产值为330.4亿元。
&&& 工业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外经济学家的研究和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都说明,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进而实现工业化逐步升级的发展过程。
&&& 在我省的三个自治州中,黔南的工业基础较好。
&&& 2010年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强省战略。黔南州委州政府根据黔南实际,统筹各种优势资源,提出大力推进&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坚持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黔南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突出抓好纳入全省&5 个 100 工程&的重点产业园区建设,要求全州各县市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工业园区,并出台相关文件支持工业园区发展。
&&& 通过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特色轻工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以资源深加工、能源、装备制造、特色轻工、新型建材等为主的优势工业,加快培育发展民族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工业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黔南工业园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 目前,黔南已拥有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近20个,福泉被评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瓮安&福泉磷煤电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是贵州省第一批培育的5个千亿元级园区之一,福泉工业园区、瓮安工业园区、惠水长田工业园区、龙里工业园区、贵定昌明工业园区被列入贵州省30个重点发展园区。黔南已形成以国家级示范基地为引领、省级重点园区为支撑、州县级园区为基础的工业园区体系,工业园区已成为黔南经济发展的产业载体,有效推动产业集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势头,已成为实现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平台,推动黔南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 &十二五&期间,黔南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由337户增长到1520户;建成投产企业由169户增加到115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州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85%,园区已成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 &十二五&期间,黔南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高于历史以往、高于三个自治州平均&,实现化蝶式的蜕变和升华。各项经济指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6.04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46亿元。2015年完成工业投资536.7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的80.1亿元增长了6.7倍,占全省9.2%;同比增长18.3%,超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 过去五年,自治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4.3%、17.4%、15.9%、14.7%和12.3%,增速在全省连续五年排在前三位,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位。工业总量在全省排第五位,全省占比9.1%。
&&& 现如今,通过实施工业强州主战略,大力开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工业聚集发展平台,黔南自治州已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重点发展磷化工、能源工业、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民族医药、轻工业等产业,迎来了黔南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结构调整最优、转型升级最好&的发展时期。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黔南自治州仍将继续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十三五&时期,自治州将以大数据引领瓮福千亿级园区建设,打造磷化工全产业链,到2020年总产值突破400亿元。推动《中国制造2025》在黔南落地生根,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发展,做强特色轻工产业。促进新型建筑业与建材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总产值达300亿元。
&&& &坚持工业强州不动摇,做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推动资源型、区位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红琼说。
&&& 阳光总在风雨后,千磨万砺铸锋镝。历经岁月淘沥的黔南州工业,依然空间广阔、魅力无穷。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系列新举措的有力助推下,自治州工业也必将会在脱胎换骨后焕发新的光彩,以蓬勃的生命力迎来新的春天!
  建州60周年来,黔南州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快速发展,城乡旧貌换新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黔南州紧扣省委、省政府主基调和主战略,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不动摇,以规划指导建设和管理,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建步伐,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全州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乡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建州初期,黔南城镇都还是以路为街,城镇规模小、设施缺、不配套、功能弱。1956年,全州城镇化率仅为7.2%,建成区面积仅有15.2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后,黔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新建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城市规模和容量。1998年,都匀市率先运用&资本置换&运作方式,拉开了全州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序幕,开创了&没有钱照样搞建设&的新思路,迎来了全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新高潮。进入2012年后,黔南州委、州政府提出 &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以&大都匀&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州城市建设迎来了又一次的新高潮。&十二五&时期,全州城市建设突发猛进,按照&做强都匀、做大县城、做精乡镇、做美村寨&的思路,以州府所在地都匀市为龙头,11个县(市)中心城镇为支撑,建制镇为骨架,乡所在地和人口聚集村为补充的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基本建成。到2015年底,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7.82%,比1956年增长了40.62百分点;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180平方公里,比1956年增加164.8平方公里。全州小巷变大街,平房成高楼,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道路更加宽阔,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1950年10月,都匀人民大会堂建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这是全州第一座大型公共建筑。黔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 1956年,全州市政道路仅有32.5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0.8平方米,自来水还没有开始普及。
  进入改革开放后,全州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近年来,一条条城市快速干道、环城大道、城区道路相继建成,互联互通;一大批高楼拔地而起,形成了新的城市地标;一座座城市广场、绿地公园、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扮靓了城市,提升了品质;一大批城市垃圾、污水处理、路灯、燃气、公交、地下管网等市政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一大批金融、电信、文化、教育等服务设施配套建成,更加方便了市民。仅&十二五&期间,全州共完成城建投资1000亿元。到2015年底,城市道路达597.91公里,比1956年增加565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8.45平方米;全州现有城市公园27个,面积650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4.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平方米,比1956年增加了10.1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9.5%,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1.76%,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07%,城市设施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服务更加到位,品质显著提升。
  住房条件极大改善
  1956年,黔南州人均住房面积仅有5.8平方米,大多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水电等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全州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房地产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成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全州完成房地产投资61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360万平方米。到2015年底,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1.02平方米,比1956年增长了25.22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显著提高,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得到有效改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黔南州开始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二五&期间,黔南州保障性住房建设快速推进,保障性住房从最初单一的廉租住房已发展为公共租赁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等适合各个层次保障对象的住房建设模式,保障对象也从最初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逐步覆盖到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等,建设量和覆盖面逐年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州共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3.53万套(户)。2013年,黔南州委、州政府下大力启动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力争5年改造城镇棚户区10万户。目前,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4.85万户,全州已有3.1万户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住房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小城镇建设取得成效
  建州初期,黔南小城镇以街为市、以路为场,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发展十分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进入&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决定全省推进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黔南州积极响应,在省定12个示范小城镇的基础上,增加8个镇(乡)组成20个全州重点示范小城镇来重点打造,通过加强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点带面,推动全州小城镇快速建设和发展。2013年以来, 小城镇实施建设项目1220个,总投资约488亿元,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了大量发展项目,转移和吸收农村人口近5万人,示范镇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到2016年,黔南列入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数量已达17个,成为就近就地转移农民就业、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的有效载体。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建州以来,黔南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通过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村群众收入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州共投入村庄整治资金6.5亿元,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200米可视范围内和风景名胜区周边385个村庄得到了有效整治,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14年起,全州开始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以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小康进程,到2015年底,全州共实施小康房建设6708户,福泉江边寨、惠水好花红等一批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相继建成。为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居住条件,2008年开始,全州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到2013年底,提前1年完成了第一轮摸底在册的12.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近40万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第二轮农村危房改造预计实施122413户,目前已完成改造65028户。
  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
  黔南州建筑业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建筑市场开放后,黔南建筑业才迎来了发展和生机。进入新世纪,全州建筑业发展迅猛。全州各地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政策,大兴土木、大干快上,各类房屋和市政工程建设纷纷开工上马,建设力度加大,给全州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建设工程较快增长的同时,黔南州狠抓建筑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检查力度,有效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力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促进了全州建筑市场快速、健康、有序发展。2015年,全州拥有建筑企业193家,全州建筑业产值达174.51亿元,建筑业增加值80.71亿元,建筑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9%,建筑业已成为全州支柱产业和重要支柱税源。
  风景名胜区快速发展
  建州初期,黔南境内没有一处风景名胜景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风景名胜区建设得到加强和发展。1994年,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这是黔南州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的快速发展是到21世纪后。全州大力实施&旅游兴州&战略,加强对景区景点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截止目前,全州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风景名胜区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近年来,黔南州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打造了贵定音寨、惠水好花红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了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全州旅游景区建设力度加大,景区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
  &十三五&将是黔南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站在新的起点,全州将紧紧围绕&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立足黔南实际,因地制宜,彰显&山地&和&民族&两个特色,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打造黔南特色的山水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
  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这一年,正值我国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商品流通领域由多渠道变为国营或公私合营的单一渠道,商业粮食工作逐步形成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这一时期,市场供应实行国家统购统销、调拨分销,由于经济发展还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物资短缺,主副食品及生活必需品均依靠票证定量限量供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经济运行机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商业粮食工作也由主要运用计划、价格等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转化;由管理国营流通向管理社会化流通转化;由单纯的管理型向监督指导、协调服务型转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在管理体制、计划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商业粮食工作面向社会商业、粮食流通、对外贸易、物资行业监管服务大流通格局扩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机构改革,将原州商务、州粮食局职责整合,设立黔南州商务和粮食局,为我州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全州商务粮食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审时度势,积极抢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机遇,树立大局意识、坚持科学发展、攻坚克难,致力于加快黔南内外贸工作的有机融合,保障社会粮食供给稳定安全,繁荣粮食市场取得成效。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为统领 &促进对外贸易实现跨越
  1976年7月,黔南州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恢复,辖州直进出口总公司、五矿、地方、土畜、轻工、粮油支公司等6家国有外贸企业,以执行省级公司计划安排组织货源交省公司统一出口为贸易形式,主要产品有油菜籽、桐油、活牛、锑、重晶石、磷矿砂、硅铁、硅锰、纯麻布、皮鞋、皮制劳保手套等。1993年1月,省政府确定地州市外贸企业同省公司脱钩,下放地州、市、县人民政府分级管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民营企业的进入,州属原有的6家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经营亏损严重,于2001年至2004年经过改革制全部退出市场竞争。
  改革开放之后,黔南州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1978年进出口总额为105.31万美元,到2002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2007年达到3.22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305倍,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培育了以瓮福集团、邦泰、川恒等重点企业作为全州进出口贸易的骨干企业。2015年又成功引进贵州英吉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部、贵州东峰矿业集团总部、贵州赛博盟微粉工业有限公司总部入驻黔南,壮大了外贸群体。随着国家修订《外贸法》降低准入门槛,实施企业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备案登记,申报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逐年增多,到2015年已累计为438户企业办理自营出口备案登记。全州外销市场进一步扩大,先后有17个商品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由60多户外商投资、国有、民营企业组成的外经贸企业集群。
  利用外资规模逐年扩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外商投资企业入驻黔南,既为黔南出口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2001年到2015年,15年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42个,合同利用外资76357.74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3044.38万美元,招商引资取得一定成效。
  加强和改善服务方式努力探索外经贸增长点。近年来,积极推行外商投资企业网上联合申报,2015年38户外商投资企业参加网上申报,帮助威顿、兆恒等外资企业申请到补贴资金45万元;为外商投资企业申请获得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105.17万元。除保留传统的出口商品外,进一步挖掘整理、采录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作为黔南出口商品储备,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从2002年起省厅把市、州、地纳入年度进出口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州局每年初将进出口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每季召开调度会分析研究进出口动态,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促成州政府与贵阳海关签订了《贵阳海关与黔南州关于建立更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与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共建&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通过组织企业参加中国投洽会、广交会、昆交会、东盟博览会、中博会、哈洽会等经贸与投资活动,为企业开拓市场,寻求商机搭建平台,取得良好效果。
  二、始终坚持把扩内需作为抓手 &促进消费增长市场繁荣
  改革开放前,全州流通领域沿袭着传统的经营模式,贸易形式主要由几大专业(二级批发站)从上至下对口,按照计划调拨(三级批发站)分销。改革开放后,大量民营经济进入流通领域,市场日趋活跃、竞争加倍激烈,国有流通企业经营萎缩、利润滑坡、亏损严重。2001年至2004年黔南州商务局完成对州直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改制,从此商业8个专业公司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日臻成熟,连销经营、仓储式超市、商场、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相继进入黔南,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融入,使黔南流通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商品市场进一步兴旺繁荣,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消费观念、结构呈现了转型升级的明显趋向。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年为1433万元,1978年为2.19亿元,到2015年实现218.9亿元,分别是建国初期的1527倍、改革开放之初的99.9倍。
  从1996年起,黔南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在全州12县(市)及42个乡镇先后建立了机械化、半机械化定点屠宰厂(场)。至2014年,进点屠宰生猪累计完成5633989头,实现税收16953.95万元,为&放心肉&工程作出了应有贡献。与此同时加快培育大型生猪养殖场的工作,2006年3月争取到&中央储备肉活畜基地场&(B级,活储生猪3000头/150吨)在都匀黔隆果菜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挂牌。之后,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有限公司、荔波军华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长顺闵泽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先后获中央储备肉活畜基地场、贵州省储备肉活畜基地场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使黔南州应急体系储备得以增强,而且对于引导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根据中宣部、国内贸易部等部门&关于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的要求,黔南州成立领导小组率先在都匀地区开展这一活动。多年来,以此作为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不断深化活动内容,极力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推动向纵深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都匀市剑江中路由省活动领导小组命名为首批&贵州省示范街&;2007年,都匀市民族路、惠水县好花红商贸街、荔波县金锣湾步行街三条街被省活动小组命名为&贵州省示范街&;中石化黔南分公司开发区加油站、都匀百花眼镜有限公司、湖南佳惠百货有限公司都匀剑江公司被命名为&贵州省示范店&。
  自2006年以来,州商务局一方面以实施商务部项目工程为抓手,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按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求,累计完成标准化农家店2436个,实现全州各县(市、区)乡镇全覆盖;建成配送中心17个,其中农资配送中心8个,日用品配送中心9个。贵定县音寨农家店受到农业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赞誉,称之为有效解决了农民买难买难问题,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捷径。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中央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一揽子工程,做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项目推广宣传与实施,让国家优惠政策深入千家万户,繁荣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释放农村购买潜力。实施完成都匀市万通蚕业有限公司、荔波县樟江蚕业有限公司&东桑西移&工程项目2个,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都匀毛尖集团、贵州麻尾大牲畜交易市场、罗甸县农产品批发市场、荔波县玉屏镇综合市场共5个单位获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工程的实施,在黔南遭受凝冻、洪涝等自然灾害期间,为保障供给、平抑市场物价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围绕&夏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建成给黔南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根据州委、州政府部署,启动了&黔南州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旨在实现有效对接,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城市商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促进商务粮食流通体制创新
  1978年以后,黔南商业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导下,进行流通体制改革的尝试,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打破地区封锁,改变过去单一的商品流通体系,探索多成分、多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三多一少&开放式的流通形式。1981年又在全州商业系统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同时积极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从1984年起,全州商业系统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到1989年,全州商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的单位共103个,占这一年110个商业企业数的94%。促使社会商业结构发生了变化。2001年以来,采取股份合作、债务重组、售卖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改革改制的工作力度,相继完成州直属商业5户、外贸6户国有流通企业的改制。2005年,根据州政府黔南物资集团改制后,所属州金属回收公司、化轻公司、旧机动车交易中心三家企业,由州商务局负责进行国有控股企业改制的意见,先后完成州金属回收公司、化轻公司2家公司国有控股的组建。2003年,国家取消粮食定购政策,放开粮食市场,粮食流通体制发生根本变化,黔南州按照先点后面、稳步推进的要求,实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这一年,&三老&(老人、老粮、老账)问题逐步解决,人员分流、职工身份转变;库存高价粮食通过退耕还林供应、财政补差销售和陈化粮处理全部解决;对全州粮食财务挂账顺利进行审计、认定和剥离;重新整合组建新的购销企业,独立核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2011年的29个调整为16个。到2008年,全州基本完成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国有独资(控股)、租赁承包、股份制等。
  四、始终坚持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 &促进粮食流通加快发展。
  一是强化储备粮油管理,大力推行农户科学储粮。十二五期间,省原下达我州粮食储备规模计划4.1万吨,实际完成 5.2 万吨, 超任务完成计划;下达食用油储备规模计划0.5万吨,已落实储备规模4012吨,占计划的80.24%;成品粮小包装储备已经完成州级 500 吨、县级1668吨,共计 2168吨。共建设农户科保粮仓8.06户,同时争取州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 1500万元的州级粮食风险基金,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大力推进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州建成 4个粮食储备库项目,新增仓容 &9.2 &吨;州、市各5万吨储备库搬迁新建项目于2015年8月破土动工;总投资6329万元的福泉市粮食产业园5万吨储备库项目,目前第一期已完成仓房建设;瓮安县3.7万吨粮食储备库项目建设已完成90%、0.5万吨油罐建设项目已完工;龙里县2.5万吨、罗甸1万吨储备粮库建设项目工程均已完工;三都县2.5万吨储备库,累计完成投资2979万元;贵定县2.5万吨储备库建设项目进入筹备工作的实质阶段。三是着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和&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扎实抓好独山鼎丰米业有限公司、福泉金山植物油厂等粮油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生产及发展,保证粮食市场稳定。积极培育省级粮油产品品牌,做大做强惠水&雅晶&、 瓮安&黔中&牌大米、福泉金山植物油厂&福泉山&牌菜籽油等粮油品牌并申报省级品牌。惠水&雅晶&、瓮安&黔中&牌大米再次获得省级&放心粮油&称号,瓮安黔中公司的&黔中&牌大米已获得贵州省名牌产品。&十二五&期间,全州已累计建成放心粮油配送中心14个、放心粮店202个、放心粮油进学校达到1213所,2015年放心粮油销售达23150多吨。
  五、始终坚持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促进现代物流业进入快车道
  日,商务部公布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城市名单,黔南州都匀市作为唯一县级市榜上有名。以此为契机,&十二五&期间,我州立足于良好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以全面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把黔南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西江经济带大通道的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通过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和扩大对外招商引资,推动了都匀西南特产城、都匀粮食仓储物流园、龙里贵州快递物流园、龙里双龙物流园、独山湘企商都、独山黔桂物流园、独山泗亭物流完、独山西南国际(五洲)物流港、瓮安麒龙摩尔商贸物流综合体、瓮安中港商贸物流城、长顺威远物流园等一批重大商贸物流项目的建设实施。2014年中国&贵州首届物流高峰论坛活动的举办,我州与珠海市政府、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三方签订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贵广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3月贵州省首家县级公用型保税仓库在我州独山挂牌开业,6月,福泉市开通了直达广西北部湾的铁海联运国际集装箱班列。这一年,中国&贵州第二届现代物流高峰论坛及陆港、电商、大宗商品分论坛同期举办,由珠海港控股集团公司与贵定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重大项目&&贵州(昌明)国际陆港在论坛会期间举行了授牌和奠基仪式,拉开了 &川贵广&&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序幕。日,广东省珠海市政府、黔南州政府、四川省遂宁市政府和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在四川遂宁共同签订了进一步深化合作内涵,扩大合作范围的《共建贵广&南来国际物流大通道四方合作协议》。
  六、始终坚持培育推动电子商务,促进商贸服务转型升级
  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提供2015年我州电子商务发展的数据显示:全州阿里平台上卖家数量0.41万人、网络零售上行交易量为1亿元、发出包裹数量为29万件,同比分别增长48%、92%、192%,位列全省第4;据黔南州邮政公司提供的2015年全州物流快递数据显示全州上行物流包裹共计341.94万件,同比增涨116.07%,下行物流包裹1676.55万件,同比增长119.94%,全州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目前,我州已建设培育了&龙里快递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惠水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贵定独山农产品与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都匀黔货出山特色产品公共服务平台、荔波全域旅游电商公共服务平台、长顺东西合作农特产品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六大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培训2.67万余人次,电子商务企业直接就业人数3790 人。全州获批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培育点 32 个,龙里县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惠水县、荔波县获批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获中央和省电商发展专项扶持资金4000万元。
  七、始终坚持政策引导 &促进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精神,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加快千百亿级开发区培育升级,示范带动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贵州省制定并印发了《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加快千百亿级开发区培育升级行动计划》(黔招商领导小组办发〔2015〕17号)。73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有46家列入千百亿级培育计划之中,我州7个省级开发区全部进入培育名单,其中千亿级有福泉开发区,五百亿级有龙里、惠水和瓮安三个开发区,三百亿级有都匀、昌明和独山三家。2014年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全州省级经济开发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省17家千亿级开发区,福泉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第五;列入全省45家百亿级开发区培育计划的黔南5家开发区:在综合考评中瓮安经济开发区、昌明经济开发区和龙里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分别为第三、第四、第八进入前10位;5个开发区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在前15位,总体水平保持在全省发展的前列;在10家市(州)直管开发区中,都匀经济开发区的经济指标增速排名第一。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0.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54.50%;全州经济开发区共入驻1218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30.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38%;财政总收入 95.90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20%;招商引资385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总额884.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40.11%;累计期末从业人员64815人。比2014年新增18674人。截止到2015年12月份全州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自建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34.30亿元。
  回眸黔南商务和粮食工作的60年,风雨兼程。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曾经的辉煌,还是市场经济文潮中曾经的艰难,无不显现了广大干部职工坚定的大局意识并由此焕发出来的勇于担当的使命感,甘于奉献的责任感和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展望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迫在眉睫重任在肩,只有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新常态,为同步小康这个大局做出更大的贡献。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交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只要&命脉&通畅,经济社会的腾飞才有了基础。
   日建立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60年来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可以说,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
   高速公路0公里、农村公路0公里、航空为0&&这是建州初期黔南交通事业的历史现状。位于我省中南部的黔南,建州初期的交通发展可谓一张白纸。经过60年的发展,黔南成为我省交通最为便捷的地区之一。
   60年来,黔南州公路总里程从解放初期的294公里到如今1.8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3008公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从&零&的起点,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开启了黔南的高铁时代;航空事业从无到有,飞越崇山峻岭,飞向大山南北;水运航道从断断续续的短途航运,到&南上北下&&通江达海&无障碍运输。
   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打通了曾经桎梏经济社会发展的&任督二脉&,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厦蓉高速公路交梨河大桥的开通打造便捷交通 杨建明/摄
  贵广高铁开通首列列车经过龙里县北站 王立信 龙毅 潘希来/摄
   &从无到有实现华丽转身
   &黔南佳境荔波奇,静处深闺引凤来。&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荔波,近年来按照&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战略定位,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成为当地富民惠民的支柱产业和深化开放的窗口产业,去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57%,实现旅游收入86.75亿元。
   然而,历史上的荔波,是一个不沿边、不沿海、也不靠国道的&角落&县,属于交通盲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荔波县一直没有一条象样的交通线,全县唯一通往县外的两条公路均是50年代民工建勤修建的等外级公路,路窄、弯急、坡大、路面差,车速仅为每小时几公里,极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那时候的荔波,不要说外地人来旅游,就是本地人的出行都是一个问题。随着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陆空并进、内优外快&的立体交通构架逐步形成,荔波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华丽转身。
   事实上,荔波只是建州60年来,黔南交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和贵州的大多数地方一样,解放初期的黔南,因为地貌原因和交通发展条件的限制,物华天宝却藏匿深山人未识。黔南这个布依、苗、水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地处贵州南大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是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山高、谷深、峰恋叠嶂,交通状况曾一度极为落后。
   解放初期,黔南境内仅有348.2公里简易公路,1956年建州时70%的县城不通公路,公路总里程为629.2公里,除黔桂、黔湘两条坑槽密布的289公里等外级公路外,其余均为简易公路、马车大道。全州惟一的一家汽车运输机构&&&原独山专署人民运输公司,仅有5辆老旧汽车,艰难地承担着黔南现代公路运输的重任,大量的运输主要靠人挑马驮。交通的困境,使得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饱受交通不便之苦。
   为了改变交通的落后状况,建州以来,黔南人不断发力。
   1958年,由广西柳州延伸到贵阳的黔桂铁路全线通车。1975年,湘黔铁路正式建成通车。两条入黔铁路干线在黔南人字交叉,成为贵州连接华东、华中、华北以及华南的交通干线。1998年,兰海高速贵阳至新寨段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开启了黔南州高速公路建设的新篇章。
   2003年3月,总投资近4亿元的荔波机场正式开工建设。日,荔波机场顺利竣工,当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黔南进入&空中时代&。
   2012年,黔南100%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
   2014年12月,都匀高铁东站正式投入使用,贵广高铁同步正式开通,黔南迈入了&高铁时代&,进入珠三角&4小时经济圈&。贵广高铁在我省共有8个站,其中黔南州占了一半,分别为龙里、贵定、都匀、三都4个站。
   2015年6月,贵阳北至长沙南G3002次动车首发,贵州首条运营时速达300公里的高速铁路&&沪昆高铁贵州东段通车。
   2015年12月,独山至平塘高速公路开通,黔南州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自治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至此,黔南交通形成了以都匀为中心,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国道、省道、县道相互连接的交通运输网络。
   直挂云帆破浪行,大道通衢展宏图。建州6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以来,黔南州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黔南交通人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高歌猛进,成就斐然,在黔南大地上浓墨重彩的绘就了一张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腾空入海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奠定了贵州南部交通的枢纽地位,引领全州420万各族群众向着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梦的目标不断迈进。
   依托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通道经济
   大发展必须先有大交通。
   从地理位置上看,作为&贵州南大门&,黔南处于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交汇的重要节点,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进入华南、岭南的交通咽喉和最近的出海通道。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黔南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交通建设的滞后。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黔南的交通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日新月异,进入发展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这一时期,黔南州累计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680亿元,占全省总投资4430亿元的近1/6,是&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额的3.3倍。
   2013年以来,黔南州连续三年投资规模居全省前列。全州公路总里程突破1.8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18公里,形成13个外联通道,实现全州&县县通高速&目标。实施国省道改造658公里,普通国道二级以上比例达到60%以上。农村公路规划里程达到13008公里,县乡道比重达56%,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
   期间,自治州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6500公里以上,实施安保工程1245公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89%。通航里程新增222公里,总里程达到786公里,等级航道新增154公里;新建500吨级港口1个,便民码头4个,乡镇渡口40道;乌江航道实现全线复航,&北上长江&目标实现。全州营运客车线路达到1025条,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初见成效。全州共开通公交线路77条,总里程约1000公里,实现了所有县(市)开通公交及出租车,完成公交车客运量8473万人次,出租车客运量1.1亿人次。农村客运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乡镇通客运率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运率达到84%。累计完成客货运总周转量900万万吨公里,年平均增长率达30%以上。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黔南州的通道经济不断凸显。
   2015年9月,黔南州、珠海市两地签署合作协议,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贵广&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贵州(昌明)国际陆港建设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贵州(昌明)国际陆港作为贵广&南亚物流大通道的起点,将通过铁路向南延伸至珠海港,进而与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实现互联互通,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时,贵州(昌明)国际陆港还可向北延伸至四川遂宁,接入甘肃兰州,打通北上南下的物流快捷通道,实现&一带一路&的有机衔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建设贵州(昌明)国际陆港,是黔南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步,对全面提升黔南州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黔南州州长向红琼表示。
   现如今,除了贵州(昌明)国际陆港,黔南州还先后建立起了龙里县谷脚镇物流中心、双龙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区。
   依托地理区位优势,黔南州加快改善交通条件,目前已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轨道为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高速公路县县通达,铁路、高速公路直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在建设园区的同时,黔南州积极拓展物流通道的深度和广度。2015年7月底,从黔南州福泉市到北部湾港的快速直达集装箱专列开通,形成了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现代多式联运格局,缩短了货物在途时间,提升了运输效率。
   大物流推动大发展。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表示,将以背水一战、务求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把黔南建设成为西南地区&大海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60载的辛勤耕耘,60载的跨越发展。这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逐梦前行的60年,也是精彩不断的60年,更是奋发有为的60年。这60年,自治州各族儿女勇挑先行重任,用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实现了现代交通的华丽升级。
   未来五年,黔南州将确保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00亿元以上,力争超过1500亿元,较&十二五&期(680亿元)增长61%-121%。其中投向贫困地区公路水路建设资金将达到900亿元以上,贫困地区将新增高速公路里程480公里以上,建设贫困地区普通国省道1170公里、农村公路7000公里以上。据匡算,五年将创造就业机会超过10万个,预计将创造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以上,对&十三五&期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将达到约30%。
   未来五年,黔南州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形成16个对外通道;&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通道将更加完善;将实现以高铁为龙头,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内河航运、航空为补充的综合交通重要节点网络,&公、铁&、&公、水&互联互通,初步实现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
   届时,一个&外联顺畅、内联快捷、互联互通&的水、陆、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将在&贵州南大门&初步形成。黔南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发挥,从而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创造更加有利的交通条件。
  建州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黔南财政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历尽坎坷,但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圆满完成了各个时期的财政工作任务。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州财政部门紧紧抓住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财源建设,积极组织收入,推进财政改革,强化收支管理、财政监督,使全州财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收入规模不断壮大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黔南财政走过60年风雨坎坷,家底日渐丰厚,收入呈加速度增长。全州财政总收入从1956年的0.2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0.45亿元,是1956年的655倍,年均增长10.9%;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5元增加到2474元,年均增长273.2%。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全州财政总收入累计604.4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6倍,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45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是亿元的386倍,年均增幅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和增量创历史最好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连续五年排名全省&第一方阵&。
  随着全州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县(市)财政实力在不断增强。1993年,全州12县(市)财政收入均超过1000万元。1998年,全州除三都、平塘二县外,其余10个县(市)财政收入均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都匀市、贵定县财政收入分别于1996年、1997年相继突破亿元。到2015年,全州13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在2.6亿元以上,其中,有都匀市、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4个县(市)财政总收入超过20亿元。
  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60年来,黔南财政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克服困难,筹集资金,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十二五&期末,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308.93亿元,是亿元的2808倍。&十二五&期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1163.79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年均增长19.02%。&十二五&期间,全州九项重点民生类支出从94.62亿元增长到237.27亿元,五年民生累计投入846.76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年均增长20.19%,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建州以来,财政资金公共投入力度显著加大,财政资金进一步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领域、薄弱环节倾斜,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国家关于支持扶贫、教育和改善民生等各项财政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为全州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持。
  不断深化财政改革 &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十二五&以来,全州财政系统围绕理顺财政分配关系,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这一目标,加大财政改革步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杜绝混级混库现象,在全省分税制体制框架下,州级及时出台了州以下改革方案,全面建立税款分级解缴入库制度,实现税收按比例分级缴库。
  为使涉农资金安全发放到位,2007年起全州各县(市)财政部门推进了农民直补&一折通&和&乡财县管&、&村财乡管&等农村综合改革。为提高省以下财政体制高效运行,用了两年时间将州府所在地(都匀市)以外的其他11个县(市)全部纳入了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为全省一盘棋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为明确县乡(镇)两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壮大乡镇经济实力,2014年大力推进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日起,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全面实施&营改增&。本次黔南州纳入&营改增&扩围覆盖的纳税人有15652户,是前两次&营改增&试点累计的6倍多,全州2016年预计减轻企业营业税负担近30亿元。为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相继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公务用车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切实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保障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较好地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积极支持经济建设 &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支持发展取得新成果。大力支持&一圈两翼&和工业强州、城镇化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加快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物流、大文化&六大战略行动&建设;配合做好省州重大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加大对&十亿、百亿&重大产业项目、&5个20&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185&工程等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壮大,一大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不断增强我州转型发展、后发赶超的内生动力。
   &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小康寨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如强劲的春风吹旺了黔南州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火,把黔南州农村变成一片充满魅力的大地。2008年,我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投资16.38亿元,项目6875个,项目惠及全州老百姓,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意义重大。极大改善了全州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根本缓解黔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财政监管形成新常态 &理财观念逐步转变
  60年来,各级财政在财政管理方面,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不断加以探索,使增收节支、自主理财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财政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在收入管理上。重点做好有税可收、有税必收、有税减免&三有&文章,大力倡导和实施依法治税,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加强财税征管的综合治理,实现了征管方式多样化。不断探索改进财税征管手段,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强化财税协同,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如财税银企联席会议制、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清收欠税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制度的全面推广,使全州财政收入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有所提高。
  在支出管理上。逐步探索&结构合理、效益最高、监督有力&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在支出预算安排上,各级财政部门始终着眼全局,保障重点需要。与此同时,在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上做文章,每年压缩行政经费6%用于教育精准扶贫。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预算法》的全面实施,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收支,全面、完整地纳入部门预算,专项经费以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为重点,认真落实并努力增加对扶贫、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坚持每年十月份以前不予追加预算支出的规定,有力地加强了财政支出控制。
  体制机制建设取得可喜成绩。近几年来,黔南财政部门严控&三公经费&、机构运行成本等支出的控制力度,做到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法规规章,从而规范与严格财政管理,为实施财政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因公临时出国境经费管理办法》、《黔南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办法》、《黔南州州级党政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等财政法规,使全州财政法规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财政系统自身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全州财政系统紧紧抓住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个关键,坚持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重视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干部职工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不断提升。2011年以来,全系统累计培训近1.8万人次。二是强化制约机制,狠抓反腐倡廉。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败工作纳入全系统目标管理,做到责任分解,量化考核,并于财政管理工作一同落实检查。在高度重视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廉洁自律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监控体系,形成权力分解和相互制衡机制。三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机关工作作风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州财政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得到较好体现,办文办事规范高效,机关效能明显提高,干部素质切实增强,各项工作得到州委、州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建州60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全州财源建设已成体系,财政管理从单一向多元,财政职能逐步健全,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工作逐步实现发展型、民生型、绩效型&三型财政&,为全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守住青山绿水 惠及子孙后代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60年生态发展观察
& &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地球同纬度唯一一颗&绿宝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员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毛尖茶之都、粤港澳蔬菜基地&&一系列不胜枚举的荣誉和称号,以及农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黔南生态体系。
  都匀退耕还林后形成的茶山秀色
  罗甸千岛湖
  日成立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已走过60年的光辉发展历程。60年来,黔南各族人民秉承&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记省委常委会研究黔南工作时&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吹响&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的发展号角,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进程中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给子孙留下了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盛夏时节走进贵定县国有甘溪林场,香樟树、梓木树、秋树等各种树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将莽莽群山装扮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这里载下的桂花树,正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号,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这里考察,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
   然而,谁又能想到,如今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早些年却曾遭遇过严重破坏。
   据林场老职工彭芳前介绍,以前林场靠伐木为生,生态越伐越差,职工收入越伐越低。2009年后,林场按规定停止一切采伐,就连他这样的老职工每月领到的工资也只有800元,大多数职工带有随迁家属,一个人微薄的收入不够养家糊口,为生活所迫,偷砍、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林场处于无管理状态。
   总书记的嘱托,如今在甘溪林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落实。2014年2月,林场由股级事业差补单位升格为副科级单位,通过争取项目和整合资金,加强了景区道路、地热打井等基础设施建设。彭芳前的工资也由此前的8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4000余元,而林场则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森林旅游&成为当地对外开放的一张重要名片。
   作为贵州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一个缩影,为了&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定县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贵定是黔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的黔南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997米。
   黔南是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以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原始森林,成为各类珍稀动植物的天堂。贵定、罗甸县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各1处,县级自然保护区16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51%。经济林由1985年的163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650万亩。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生态立州,环境兴州&的战略理念。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扎实推进&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先试示范区建设,努力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发展好、保护好。实现黔南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转型升级,率先走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黔南自治州州委书记龙长春说。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作为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2%,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作为我省石漠化较为突出的区域之一,黔南州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广泛,面积达21300多平方公里,占全州土面积26197平方公里的81.30%,其中石漠化面积为7717 平方公里,占州土面积的29.45%。黔南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同样面临着石漠化带来的严重考验。
   位居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的黔南州,作为&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保护地,保护与开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一些地方,因为保护环境而得不到发展,或者要发展而牺牲环境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但是在黔南的生态保护中,却实现了&鱼&与&熊掌&的兼得。
   &保生态与促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路子和方式走对了,可以实现双赢。黔南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机遇期,不能再守着金山银山喊&饿饭&了,要突破思想禁锢,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以产业化理念推动林业发展。&黔南州州委书记龙长春说。
   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菜则菜。黔南州根据高、中、低不同海拔和土质,推广&185&工程,各县(市)因地制宜向石漠化山区要生态,向生态农业结构调整要效益,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行先试者。
   罗甸县针对喀斯特占全县土地面积50%以上的现实,大力推广早熟蔬菜和火龙果种植,靠土地实现增值确保食品安全,腾出更多空间退耕还林。
   蔬菜专家李桂莲到罗甸试种0.2亩早春蔬菜成功,开启了罗甸蔬菜产业的先河。早春蔬菜种子在这片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土地上迅速成长。如今的罗甸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35.18万亩,产值15.17亿元。
   同时,罗甸还利用龙滩电站库区建成后,罗甸水域面积达到11.2万亩,可养水域面积7.2万亩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实现每年全县水产养殖收入过亿元。
   黔南州山清水秀,食品环保,品质优良。如今,粤、港、澳、贵阳等地分别与黔南州签订了蔬菜、果蔬等食品安全保供合作协议,大批环保食品源源不断销往沿海等发达城市。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因此而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荒土荒坡和石漠化山区,黔南州大力推广长顺的高钙苹果、三都的水晶葡萄、荔波的蜜柚、罗甸的火龙果、龙里的刺梨等精品水果产业发展。已形成罗甸火龙果,平塘杨梅,荔波蜜柚、血桃,三都万亩水晶葡萄、九阡李,福泉、瓮安金秋梨,贵定酥李,长顺苹果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水果产业呈现出&一县一特,一乡一果,一村一品&的优化布局。
   近年来,黔南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农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以茶叶、蔬菜、精品水果和刺梨等为重点的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黔南州&185工程&经验在全省推广,建成50个现代农业园区。茶园面积发展到131万亩,都匀毛尖品牌价值达181亿元,居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第二位,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力品牌&。
  黔南州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州农业总产值、总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5亿元、176亿元、8500元,分别比2010年总增长131%、151.4%、126.1%,一产总值在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增速有所调整,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有所缩小,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二、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三次产业得到融合发展。
  打造旅游精品路线
   进入七月,又到了刺梨采收季节,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烂塘组组长李明权一家开始繁忙起来。除了将刺梨果卖给公司,还冲着蜂拥而至的游客办起了农家乐,再加上卖苗的收入,每年能有20多万元进账。而这样的收入水平,在茶香村比比皆是。
   这个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如今已成为刺梨种植专业村,人均纯收入1.2万元,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行列。
   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片地,各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却早已焕然一新。如今行走在黔南州的大地上,像茶香这样的村寨比比皆是。
   近几年来,黔南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等项目,大规模发展刺梨种植,成为山区老百姓&点绿成金&的重点产业。茶叶、刺梨、水果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壮大,让黔南走上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新路,生态产业已成为黔南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
   如今的黔南,遍地是&绿&。自治州现有国家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7个、以森林景观为依托的国家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贵定、罗甸获批&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数均稳居全省州(市)之首;过去五年,自治州累计完成营造林37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1.1%提高到56%。连续举办3届水生态文明黔南论坛。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6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882平方公里。
   茶叶和刺梨如今已成为自治州政府主导的生态产业。全州现有茶园面积131万亩,都匀毛尖成为贵州绿茶的领军品牌。全州刺梨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鲜果产量已达4万吨、鲜果加工能力已达10万吨,产值已突破8亿元,黔南已成为贵州省刺梨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民生林业成效显著。全州农村人口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由不足10元增加到了938元,林业正在成为黔南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的引爆点。
   &十三五&期间,作为黔南州&三大主战略&之一的&一圈两翼&发展中,对&南翼&发展定位的关键就是&生态&:依托&南翼&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八百里黔山&山地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黔桂联动旅游走廊&,构建贵州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抢抓国家民委支持布依走廊建设机遇,把&南翼&打造为全国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创新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同时在黔南州&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的&六大提升工程&中,其中就有&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明确要严格生态红线制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统筹抓好大气、水、渣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着力发展循环经济。
   &黔南州将全面营造绿色、和谐、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龙长春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黔南自治州将念好&山字经&,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尽快形成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体系;作好&规划图&,以&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为引领,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打好&生态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以更大的决心、更硬的措施推动、落实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保护好原生态&地球之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骆驼金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