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飞机怎么制作遥控飞机导弹

俄五代机研制坎坷不断&远距空空导弹问题仍未解决
&&&&来源:&&&&
&&&&&&字号
原标题:俄罗斯五代机研发,在困境中闯出自己的路
  据报道,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T-50自2010年1月首飞以来,已制造了5架试验样机,进行了近600架次试验试飞,第六架试验样机也将很快加入试飞队伍中。T-50距离装备部队越来越近了。
  伴随着T-50的研制进程,研发经费难以为继、发动机研发进度迟缓、电子系统达不到要求、装备时间可能大大推迟等说法不断,但俄罗斯T-50的研发一直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子,在困境中起步,在问题中突进,终成俄罗斯战斗机领域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其发展之路值得我们反思总结。
  国际合作共担风险
  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俄印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两国签署协议,决定共同出资、出技术,联合研发第五代战斗机。印度资金的注入对T-50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俄罗斯是在2004年最终确定由苏霍伊设计局牵头研发T-50的,当时,俄罗斯经济形势十分困难,俄政府只同意2010年前为T-50的研发拨款15亿美元。15亿美元能干啥?苏霍伊设计局认为,它只够研制T-50的航电系统。截至目前,T-50已耗资17亿~43亿美元,据估算,到2030年前,T-50总耗资将高达350亿美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战斗机的研发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从世界各国战斗机发展情况看,很少有国家能从机体到发动机再到机载设备和武器,全部由自己承担。为汇集技术、筹措资金、降低风险,尽早占领市场、扩大产量、降低单价,国家间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为主要形式的战斗机的合作研发应运而生。
  最成功的案例是美国的F-35战斗机。该机可谓史上规模最大、总费用最高的战斗机发展项目,目前已经超出预算70%,未来总耗资将高达3920亿美元。F-35虽然问题不断出现,交付时间步步拖延,但并未因此而夭折,仍在有声有色地大力向前推进,原因何在?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国际合作化解了风险。美国一开始就拉英国等8国入伙,为F-35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证。
  面对研发经费不足的困难,在T-50立项之初,俄罗斯就非常重视寻求国际合作伙伴。俄印两国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始于1964年,之后一直未断,目前印军70%的装备为俄制。有了印度的加入,俄罗斯在经费上的压力大大缓解,T-50的发展有了重要的资金保证;而印度,不仅出钱还出技术,前期共同参加印度版T-50研制,后期在本国生产,借T-50这个平台,印度希望能使本国战斗机乃至整个航空制造业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
  可以说,俄罗斯是“借鸡下蛋”,印度是“借梯登高”,两国各得其所。走国际合作发展之路让俄罗斯尝到了甜头,它仍在寻找其他可能的合作伙伴,目前正在与巴西商谈。
  长期预研打基础
  T-50战斗机的发展始于2001年4月,计划2016年正式交付。如果这个时间表果真能够实现,T-50研制进程应算迅速。但只要回顾一下俄罗斯战斗机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T-50今日的成功,是俄罗斯多年来在第五代战斗机技术上不断预研、不断积累的结果,其基础在苏联时期就已打下。
  苏联早在1983年米格-29、苏-27等第四代战斗机刚刚量产时就提出了新一代战斗机发展计划,其主要设计思路是制胜刚刚提出发展计划的F-22战斗机,要求其作战效能要比F-22高20%。当时米高扬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各自提出方案竞争,米高扬设计局推出了米格-1.44,苏霍伊设计局则推出了C-37。这两个项目的研发虽然受到苏联解体的影响,但并没有停止。
  米格-1.44首架原型机于1986年研制成功,1991年进行滑跑试验。该机采用鸭式三角翼、无尾、内倾斜置双垂尾、大鸭翼、双发动机布局,尺寸比F-22大,最大起飞重量35吨。计划装两台正在研制的最大加力推力为176千牛的AL-41F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飞机推重比计划达到1.3~1.4。
  但由于经费和技术原因,特别是AL-41F发动机研制难度较大,试车过不了关,使米格-1.44一直停留在库房中,直到1994年才又启动,到2000年2月实现首飞。
  S-37采用鸭翼、前掠翼和尾翼三翼面气动布局,采用内部武器舱,双垂尾内倾,同样计划装两台AL-41F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该机于1997年9月实现首飞。
  米格-1.44经过数次试飞之后下马,现已被封存,未来或将考虑交航空博物馆。而被认为更有前途的S-37,虽然最终没有发展成现役装备,但却成了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项目的飞行实验室,为后来T-50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2010年,S-37和T-50平行试验试飞了337架次,进行了大量的关键技术测试,包括新型结构材料、各种内置武器舱方案和其他许多技术,是一架名副其实的关键技术验证机。
  现在看来,T-50绝对不是“给点阳光就灿烂”,而是俄罗斯在困境中仍大力预研之后,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才脱颖而出的。S-37和米格-1.44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验证,为T-50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如果没有它们,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T-50。
  先易后难解决急需
  尽管T-50与S-37、米格-1.44有很大的继承性,但俄罗斯还是要求T-50不是S-37或米格-1.44的简单完善,而是一架超越它们的新飞机,对飞机的气动布局、发动机、机载设备和武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给T-50的研发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
  事实上,T-50一路走来确实也是坎坷不断,时至今日仍有一些问题未能解决,如RVV-BD远距空空导弹的研制。而在诸多问题中,最大的还是动力问题,因为发动机是战斗机实现高机动、高速和高经济性的根本保证。
  但俄罗斯的强军目标迫在眉睫,T-50的交付不容拖延。为此,俄罗斯对T-50的发展采取了先解决急需、再实现长远的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T-50先装“土星”公司已经研制成功的第一阶段试验发动机117S。117S的全称为AL-41F1S-117S可变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是苏-27的AL-31F发动机的改进型。为打造1.3~1.4的飞机推重比,“土星”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按照性能与美国F-22战斗机的F119发动机相当的要求,力图研制最大加力推力可达176千牛的AL-41F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
  但由于研制难度太大,经过多年不懈探索,只实现了第一阶段目标,成果就是117S发动机。117S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147千牛,能保证T-50具备1200千米/小时以上的超声速巡航速度,使用可靠性也大大提高。目前的T-50原型机和首批量产型T-50,装的就是117S发动机。
  第二步,T-50换装“土星”公司的129型发动机。129型发动机是为T-50专门研制的最终状态发动机,目前正在研发之中,首批计划于2015年交付。129型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超过176千牛,能保证飞机在标准起飞重量下的推重比超过1.3,从而使T-50具备更加出色的动力和机动性能。
  打造自身强项
  F-22的诞生对世界战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所具有的隐身能力、超声速巡航能力、高机动性和敏捷性、良好的可维护性和短距起降能力、高度综合化航电系统,已成为有关国家发展第五代战斗机追求的标准,当然也包括俄罗斯的T-50。但在战斗机技术发展上,俄罗斯与美国相比,既有长项,也有差距,俄罗斯重视发展自己的优势。
  第五代战斗机的标志性特征是隐身,而T-50在这方面却差强人意――大翼展增加了暴露风险,探出的尾锥和尾喷口增大了雷达和红外暴露的可能,没有采用S形进气道,雷达波可直接照射到发动机涡轮叶片。T-50自首飞以来,在隐身方面虽然做了大量修补工作,但进步不大,0.5平方米左右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和F-22的0.01平方米相比,差距不小。面对同一部雷达,T-50的暴露距离比F-22大一倍。
  T-50注定不能复制F-22道路。俄罗斯力求T-50在隐身性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外,更注重发挥其传统优势,打造T-50的强项。普京曾自豪地说:“T-50在机动性、武器和航程上都将优于主要竞争对手F-22。”
  T-50吸收了F-22的设计教训,力求在武器挂载能力和多用途作战能力方面超过F-22。T-50两个大内埋弹舱能够挂载种类更多、体量更大和射程更远的空空和空地武器。
  它采用苏式战斗机传统的翼身融合体气动布局,升力大、机动性高。特别富于创造性的是,T-50还采用了可动边条翼,飞机在大迎角状态下,可产生类似三翼面布局中前翼所产生的脱体涡,这既回避了安装前翼可能导致雷达反射截面积增大的风险,同时又提高了飞机的升力系数。
  T-50在2013年莫斯科航展上表演了苏式战斗机家族的传统绝活――“眼镜蛇”机动,也让世界各国见识了它良好的操纵性和飞行品质、超凡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下一步,如果换上了129型发动机,T-50的机动性和敏捷性将有更佳表现。
  (张文昌 作者单位:空军装备研究院)
(责编:张雨、闫嘉琪)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高超音速飞行器是怎样的设备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核心
最近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新闻比较热闹,一方面是传言中国第二次超高声速飞行器试验失败(第一次是1月份的WU-14),一方面是美国陆军高超音速武器(AHW)进行试射,导弹升空后4秒因故障被迫引爆。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线,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又是如何达到极高的速度呢?研究它有什么意义呢?
分享专题:米-28直升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米-28直升机
米-28一般指米-28直升机
米-28是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全天候专用武装直升机,绰号为“浩劫”(Havoc),1980年开始设计,原型机1982年11月首飞,90%的研制工作于1989年6月完成,第3架原型机参加了巴黎航展。米-28A具有惊人的超负载能力,机载光学瞄准系统性能良好,具有很好的操纵性,任何一位技术不够娴熟的机组成员都可以很快驾驭;生存能力很强,驾驶座舱和机载设备可以抵御敌防空火力的攻击,完全符合西方关于“反坦克直升机的作战标准”,在远距离和十分复杂的地形,先敌发现和先敌打击;还具有20-米以下的超低空突防能力。英文名称Mi-28前型/级米-24研制时间&1980 年北约代号“浩劫”(Havoc)首飞时间1982年11月研制单位米里设计局
米-28是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全天候专用武装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浩劫”(Havoc)。于1980年开始设计,原型机1982年11月首飞,90%的研制工作于1989年6月完成,后来第3架原型机参加了巴黎航展。1989 年 米-28A 参加了巴黎航展1992年后少量生产,至2007年尚未批量生产或装备部队。米里设计局还曾提出一种伞兵/作战改型,编号米-40。米-28N是莫斯科米尔直升机制造厂为进一步竞争俄罗斯战斗直升机计划,而研制的夜战改型。1996 年 11 月 4 日,米-28 的夜间型米-28N 完成了首次试飞[1]。
米-28放弃了米-24许多独特的设计,例如能装载8名步兵的运兵舱、气泡形风挡等。由于米-24实质上是米-8的一种改进型号,以及其配有运兵舱的特点,米-28成为了苏军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2]
它的结构布局、作战特点都与西方流行的设计,尤其与AH-64相似,因此被西方戏称为“阿帕奇斯基”。76年开始研制,82年11月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87年开始投入使用。米-28直升机图3
米-28N采用不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皆为单轮。米-28N的座舱装备有全装甲的机舱玻璃,它能承受直径为12.7毫米子弹的直接射击和直径为20毫米的破片的冲击,而且,包括主减速器在内的所有重要部件和系统都有防弹屏蔽。米-28N采用的机组被动防护系统,包括带有减震器的起落架,它能保障直升机在以每秒12米垂直速度紧急着陆时的生存性,这个指标和AH-64一致。串列双座布局,领航员/射手在前,正驾驶员在后,座椅可以升降。米-28使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在机身中部装有小展弦比悬臂式短翼,前缘后掠,主翼盒结构米-28直升机图1用轻合金材料制造,前后缘采用复合材料。机身为传统的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比较细长。在驾驶舱四周配有完备的钛合金装甲。两片桨叶的尾桨安装在垂直安定面的右边。不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纵列式前后驾驶舱布局,前驾驶舱为领航员/射手,后面为驾驶员。驾驶舱装有无闪烁、透明度好的平板防弹玻璃。座椅可调高低,采用了能吸收撞击能量的座椅,座椅两侧和后方均装有防护装甲,风档和座舱之间的隔板均采用防弹玻璃。米-28的教练型号采用了视野更好的座舱设计,但牺牲了防护性能。[2]米-28可直接用和运输到指定作战地区。值得一提的是米-28的旋翼系统。共有5片桨叶,采用半刚性铰接式结构,转速242转/分。采用具有有弯度的高升力翼型,前缘后掠,每片后缘都有全翼展调整片。材料为玻璃纤维D型翼梁和具有Nomex蜂窝夹芯的凯芙拉(Kevlar)材料组成。桨叶前缘有钛合金防蚀条,桨毂也为钛合金结构。其旋翼桨毂不需上润滑油,旋翼系统的橡胶金属结构取代了传统的机械铰接结构,自动倾斜装置和尾桨上只有一个润滑嘴;所以在维护方面比较方便、经济。米-28的机动性也很好,能够做翻跟斗等动作。米-28采用两台克里莫夫设计局TV3-117发动机,功率为2×1640千瓦(2230轴马力)。发米-28直升机图2动机装在机身两侧的发动机短舱中,短舱位于机身两侧短翼翼根上方。进气口装有导流板,可排除砂石、灰尘和外来物。采用发动机引气实现进气道防冰。内部总油量为1900升,还可吊挂4个外部油箱。装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如自动导航系统,昼夜目视系统和火控系统。机头圆形整流罩内装有雷达天线。此外,还装有红外抑制和红外诱饵系统。包括机头下方炮塔内的一门改进型2A42型30毫米机炮,备弹300发。该炮与BMP-2步兵战车上的机关炮相似,生产方便。活动方位角为110度。能左右摆动100°,上仰13°,下俯40°,对空射速900发/分,对地射速300发/分。每侧短翼挂架上总共可吊挂16枚AT-6无线制导反坦克导弹,以及两个20枚57毫米或80毫米火箭的火箭巢。机炮和制导导弹的发射由前驾驶舱控制,火箭发射由两个驾驶舱分别控制。也可使用最新型的16枚AS-14反坦克导弹,射程为800至6000米。执行反直升机任务时,可带8枚空对空导弹,还有80mm和130mm火箭弹供选择;尾部装有红外照相弹和箔条弹。机上还装有火控雷达、前视红外系统、光学瞄准系统和多普勒导航系统。米-28 飞行员座舱
9М114(北约代号AT-6/AT-9)导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取代老式的9М17М/П(AT-2B/C)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由位于柯洛姆纳的涅波别季梅(Непобедимый)机械制造设计局于70年代初开始设计,并由伊热符斯基机械制造厂生产,1978年服役,装备苏联的武装直升机以及坦克、装甲车,现仍在生产、服役。该弹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9К113“猛袭”(Штурм),陆军使用代号为9М114。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8/AT-6“螺旋”(Spiral)。其前一个编号AS-8,系指装备武装直升机的型号,当时西方和北约集团误认为是苏联专门为武装直升机研制的空地导弹,但其实并非如此,而是一个各军兵种通用的反坦克导弹系列。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改用其后一个编号AT-6,从而将该导弹划入反坦克导弹范畴,并给予其改进型一个新编号AT-9。
该系列导弹为导管发射、光学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在结构和性能上与西方的“米-28直升机机腹下的机枪陶”(TOW)和“霍特”(HOT)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相似。该弹头部为聚能破甲战斗部,穿甲厚度750~900mm厚。随后为制导控制部分,在其外表面两侧各有1个弹出式舵面,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固体火箭发动机构成导弹的后舱段,4片紧贴弹体的矩形圆弧式尾翼位于尾部,飞离发射管时翼片弹出并高速旋转,使导弹稳定飞行。弹体尾部装有光学跟踪用的发光管,供直升机或装甲战车射手对发射后的导弹进行跟踪控制,无线电指令传输频率为35GHz。在不发射时,导弹全部封装在发射管内,用作导弹的储存箱;在发射时,该发射管用作导向装置,导弹出口速度55m/s,加速到350~400m/s,飞行最大射程时间为15s。整个封装导弹的重量为46.5kg,其中导弹重量为35kg。关于该弹的制导系统,西方曾经根据所获情报资料,推测为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加半主动激光末制导,因而将导弹的性能估计为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但在苏联解体之后,对在国际航展上亮相的武装直升机及其反坦克导弹进行实地考察表明,该弹只装有采用红外光学跟踪的无线电指令制导,并没有采用半主动激光末制导,因而从总体性能上将其归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范畴是符合该弹实际的。米-28N 和“攻击”-V 反坦克导弹与火箭巢
9М120(AT-12/AT-16)反坦克导弹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也是专用于空对地攻击的新一代反坦克导弹,由位于图拉的希普诺夫(Шипунов)仪器制造设计局,于80年代初开始设计,1990年开始服役,1991年首次在阿联酋迪拜航展上露面,挂在对地攻击机两侧机翼中部挂架上。该弹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9К121“旋风”(Вихрь),陆/空军使用代号为9М120,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为AT-12,随后给予其改进型“旋风”М(Вихрь-M)的编号为AT-16,但均未给出命名。
该弹在气动外形布局和结构上,与前苏联/俄罗斯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9М114(AT-6/AT-9)相似,均采用导管发射方式。但该导弹在发射管内的配置有所不同,弹头露在发射管外,无扁平头盖。米-28N攻击直升机装备的顶置毫米波雷达在内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用半主动激光制导取代无线电指令制导,故该弹头部呈半球形,内装激光导引头,随后为控制舵机,在其外表面两侧各有1片弹出式舵面,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聚能破甲战斗部位于中部,但穿甲厚度增大,达到900~1000mm。1台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构成导弹的后舱段,4片紧贴弹体的矩形圆弧式尾翼位于尾端,飞离发射管时翼片弹出并高速旋转,使导弹稳定飞行。在不发射时,导弹除头部外均位于发射管内,用作导弹的储存箱;在发射时,该发射管用作导向装置。改进型导弹的封装重量为60kg,其中导弹重量为45kg。
9М120总体上达到了与美国“地狱火”反导弹接近的水平,但随着“地狱火”系列中毫米波制导型号的出现,不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的9М120就显得相对落后了。米-28N吸收了米-28直升机的优点,有大推重比和较强的战斗生存力,最突出的是它在夜间和恶劣环境下的战斗力大大提高。N型装备有自动跟踪系统和多路通信系统。由于为它专门研制了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毫米波和厘米波双波段雷达系统,并与信息系统配套,所以米-28N能在黑夜、甚至连微弱星光也没有的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在液晶显示器上,飞行员和武器操作员在黑夜也能看清航线上出现的障碍物,从而跟踪和攻击目标。雷达安装在旋翼桨毂上能自由转动的锤状整流罩里,直升机不必飞出隐蔽物,只米-28N 顶部的毫米波/厘米波双波段雷达
要将雷达伸出,让其超过隐蔽物的高度,就能进行探测和攻击。这与AH-64D“长弓阿帕奇”非常相似。该雷达还可以作为导航辅助装置。此外还装有微光电视、激光测距仪、头盔目标指示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利用地球物理场进行极值曲线导航的高精度导航系统,能可靠地引导直升机飞行;地形跟踪系统能保证直升机在复杂地形上空,以10至15米的高度贴地飞行,能及时规避危险的障碍物。米-28N具有很高的发现目标的概率,武器系统能快速进入发射状态。
其次,米-28N还增大了所装发动机的功率。米-28N采用了两台功率更大的TB3-117BM涡轴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864千瓦(2500轴马力),输出约2200马力。为此,还为其设计了效率更好的BP-29主减速器。它的其它方面与米-28基本型相同,性能也基本不变。N型也可使用VK-2500型发动机。
米-28N于日首次展示,10月进行了首次飞行,并于日在莫斯科郊外的米里直升机制造厂进行了首次正式飞行表演。代理主任设计师斯捷科利尼科夫认为,米-28N与“长弓阿帕奇”相比,在武器装备和战斗生存性等综合指标方面有优势。它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卡-50的改进,派生出了并列双座、加装雷达光电设备的卡-52。当然米-28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和AH-64相比机体大、重量大,机动性必然受影响;火控及机载武器水平与西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飞行员视野狭窄——这是俄罗斯设计传统的弊病;设计上与卡-50相比没有鲜明特点,甚至有些抄袭西方设计。最致命的问题是由于经费匮乏,该机无法批量生产装备,技术停滞不前,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而急剧下降。米-28N 是家族中最先进的型号
俄军方计划在99年初完成米-28N的飞行试验,并将交给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厂批量生产。但由于俄罗斯经济不景,这一计划遭搁置,如今米-28N的前景未卜,令人担忧。而卡-50系列的设计更有噱头,宣传工作上也做得好得多,当然对内对外销售成绩仍然接近零。
到了日,莫斯科米里直升机厂股份公司总设计师维塔利·谢尔比纳透露,今年夏天该公司将继续首架米-28N武装直升机样机的试验,预计将进行700~900次飞行。目前正在罗斯托夫直升机联合股份公司生产的第二架米-28N的样机则将在2002年初开始试验。第一架样机暂时还没有安装机载雷达,预计年底将完成安装工作。“拉缅斯克仪表制造厂”联合股份公司将提供机载无线电设备。据专家估计,研制和生产第一架米-28N试验样机的费用约为1亿5千万美元。而欧洲的“虎”式武装直升机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约为1.5~1.7千万美元,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单价为约3千万美元,米-28N的价格预计不超过1.6千万美元,具有一定竞争力。
2002年6月,米-28N开始准备国家级试验,俄罗斯新闻报称试验很成功。罗斯托夫直升机公司于是制造出第二架N型试验型机。大约试验一年后,便可作出该机是否可装备陆军航空兵并开始成米-28直升机图4批生产的初步结论。
2004年10月,莫斯科直升机厂领导在“俄罗斯武器”展览会举行的国家杜马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15年前俄罗斯武装部队将购买50架军用战斗机米-28H(夜间型)。他解释说,选择米-28H作为基本的攻击直升机后将开始该项目的财政拨款,从2006年开始新的直升机将有计划的装备部队,到2015年,这种直升机将达到50架。新直升机将以相等的数量分批向部队提供。鉴于之前类似的“宣布”多不胜数,站长认为这基本上是针对“俄军不装备,谁敢购买米-28”这一难题的敷衍之词。
2006年5月,第一架批量生产的米-28N“夜间猎人”直升机已经完成工厂试验,交俄罗斯武装力量。新直升机是两架试验机中的一架,这两架直升机已进入部队试验阶段。试验过程中将检验无线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在工厂试验过程中进行了若干次试飞,并进行了作战发射,据研制者称,试验肯定了飞机的性能完全符合军方的战术技术要求。2006年3月国家试验委员会决定进行米-28N直升机的批量生产。2015年空军至少应该装备50架米-28N直升机。旋翼直径 17.20米
尾桨直径 3.84米
短翼翼展 6.4米
机长 16.85米(不包括旋翼和尾桨)
机身长 14.3米
机身宽 1.75米
机高 4.81米(至旋翼顶部)
空重7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400千克
最大时速 350千米
最大巡航速度 265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 250千米/小时
旋翼转速 242转/分
桨尖速度 216米/秒
最大爬升率 18米/秒
实用升限 5800米
悬停高度 3600米(有地效)
作战半径 240千米
航程 470千米(最大油量)
续航时间 2小时
极限过载系数 3/-0.5
悬停升限 3600米
最大起飞重量 7200千克2008年1月,俄罗斯罗斯托夫直升机公司向国防部交付了第一批2架米-28N直升机。
罗斯托夫直升机公司的领导鲍里斯-斯柳萨里宣布:这种新型直升机已经制造了4年。俄罗斯空军领导、国防部副部长尼古拉-马卡洛夫强调,部队得到了盼望以久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将不仅在战时使用,还将在日常使用。国防部计划先订购10-15架米-28N直升机,下一步打算增加订购数量。俄罗斯国家武器装备改进计划一直延续到2015年,在此之前,俄罗斯空军将获得足够数目的直升机。托尔日克军事中心将获得直升机,随后,其他地区也将部署。该直升机项目的科研经费来自国家预算的大约有10亿卢布。并将在2015年前由“夜空猎手”取代Mi-24直升机。[3]
2008年7月,米-28N完成在山地条件下的例行试验,从而证实了该型武装直升机昼间在3000米高山未平整场地安全起飞和降落的能力。[2]2009年7月俄罗斯陆军一架米-28N攻击直升机在6月19日进行火箭弹发射试验时坠毁。这是该型直升机首次发生坠毁事故。事故原因仍不清楚,但是根据Kommersant报的报道,认为是在火箭发射时吸气后失去动力有关。俄罗斯国防部正就此事展开调查。这架直升机出事时,正在40米低空盘旋,发射非制导火箭弹,直升机突然失去动力并坠毁。其尾部螺旋桨和挂架,在事故中损毁。但是两名机组人员幸免于难。[2]俄参演的米-28N直升机
米-28直升机据俄罗斯《红星报》报道,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演习的俄方参演直升机型号分别为米-8、米-24和米-28N。
米-28N“夜间猎手”全天候武装直升机是在米-28直升机基础上改进而成,可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实施战斗行动,并可在离地5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它的旋翼尾桨布局为单旋叶带尾桨,主旋翼桨叶数为5个,1996年实现首飞。米-28N配备的武器设备包括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移动式机关炮等。
米-28的防护比较强,驾驶舱前面装有防弹玻璃,驾驶舱周围有防弹装甲保护,其陶瓷装甲板能经受任子弹的多次打击。即使装甲被打碎,也容易在野战条件下予以更换。两台发动机相互位置离得较远,中间由减速器隔开,可以防止一弹击中两台发动机。在部件配置上也作了巧妙安排:让不太重要的部件作为屏障,以遮挡和保护关键部件,这样便可在不用装甲的情况下提高直升机的抗弹能力。米-28的武器威力强大,装有口径为30毫米的机炮,其活动方位角为110度;机身两侧短翼翼下挂架可携带16枚反坦克导弹,射程为800至6000米,这些导弹不仅能攻击敌方地面装甲目标,而且还能破坏敌方的临时火力点、指挥部等。
同米-28的基本型相比,米-28N最重要的就是增加了能保证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的各种设备,从而使米-28N成为全天候作战直升机。
其次,米-28N还增大了所装发动机的功率。米-28直升机基本型的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640千瓦(2200轴马力),而米-28N则采用了两台功率更大的TB3—117BM涡轴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864千瓦(2500轴马力)。为此,还为其设计了效率更好的BP—29主减速器。它的其它方面与米—28基本型相同,性能也基本不变。米-28A pk AH-64
日,俄空军运输航空兵的1架伊尔-76军用运输机将1架编号为042的米-28A运抵瑞典鲁尔卡空军基地,目的是与美国AH-64一道参加瑞典军方举行的招标活动。根据瑞典军方的要求,在对抗模拟演习中,米-28A要完成两项对抗模拟演习科目:第一项是对己方装甲部队实施掩护;第二项是对战场敌战术目标实施突击。瑞典军方派出了STYV121主战坦克和STYF90步兵战车,扮演米-28A的掩护对象。对抗模拟演习在瑞典北方军区的维杰利靶场进行。在对己方坦克和装甲车掩护过程中,米-28A对敌RBS90近程防空系统和LVKV90 防空高炮以及JA-37“雷”战斗机实施攻击。第一项对抗模拟演习科目的检验结果表明:米-28A的机载光学瞄准系统的作战胜能很好。在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情况下,空军飞行米-28直升机员可以熟练地对其进行操作,及时发现和捕捉目标,从最远的距离对目标实施突击。
在第二项对抗模拟演习科目,即战场敌战术目标实施突击的检验过程中,瑞典空军飞行员驾驶米-28A在距敌坦克靶标900米时,采用空中悬停的方式发射了一枚9M114“突击”型反坦克导弹。此外,在距敌坦克靶标470米时,米-28A以200公里/时的飞行速度,采用水平方投弹方式对距470米的敌坦克靶标发射了一枚9M12O“旋风”型反坦克导弹。实弹射击的结果证明,两枚反坦克导弹都准确地命中了敌坦克靶标。为此,瑞典军方对米-28A武装直升机在较远距离和较大速度情况下表现出的优异作战胜能深感惊讶。随后,瑞典空军飞行员又驾驶米-28A,分别以160和220公里/时的飞行速度,采用水平方投弹方式,对距离米的地面目标发射了S-8KOM火箭弹。结果证明,火箭弹的密集度良好。此外,在一次发射火箭弹时,米-28A的一台涡轮轴发动机突然出现了喘振,机载电子调节器指示另一台完好的涡轮轴发动机提升功率,从而确保瑞典空军飞行员驾驶米-28A安全降落。
在对米-28A和AH-64战术技术性能和在对抗演习中的表现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后,瑞典军方对米-28A做出以下评价:“米-28A具有惊人的超负载能力。它的机载光学瞄准系统性能良好,具有很好的操纵性,任何一位技术不够娴熟的机组成员都可以很决地掌握它。米-28A的生存能力很强,驾驶座舱和机载设备可以抵御敌防空火力的攻击。此外,这种直升机完全符合西方关于“反坦克直升机的作战标准”,即在远距离和地形十分复杂的条件下,先敌发现和先敌打击的战术任务。除此之外,米-28A还具有20-米以下的超低空突防能力。在从瑞典北方军区飞往中央军区的途中,米-28A曾三次以超低空飞行的方式躲避了瑞典防空军地面防空雷达的跟踪。但是,米-28A武装直升机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由于没有安装机载夜视装备,无法完成夜间作战任务。
瑞典军方对AH-64的评价是:具有优异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但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使飞行员学会驾驶该机和使用其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的技能。尽管米-28A存在许多优点,但是,瑞典军方最终还是选择了AH-64。
2006年俄罗斯罗斯托夫公司开始准备米-28NE(E代表英文Export,指出口型)直升机的批生产阶段工作。[2]米-28N 的设计思想却相当保守,与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制,90 年代又大幅改进的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很相似。实际上,西方媒体就将米-28 戏称为“阿帕奇斯基[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飞机大战 导弹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