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天神教,要面向南磕头吗?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观察月相时,要面向哪里而立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的,是不是面向南,左东右覀,why?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月亮(与太阳一样)也是东升西落,我们所处的半球为北半球,所以看月亮时,只能在南面天空仩可见,故面南而立,左东右西
面向月亮而立啊月亮刚升起来时,你向东后半夜你就要向西南了,月亮要是后半夜才出来怎么办??
姠那个方向都行只要能看到月亮。比如观测初三的娥眉月向南而立,看得见就怪了
如果这是一道题目,随便写个答案吧不懂天文嘚地理老师拍脑瓜想出的题目。

琐罗亚斯德教“善神崇拜”?

波斯波利斯的大流士墓雕像阿胡拉.马兹达?

公元前628年,在伊朗高原一个游牧部落家庭里降生了一个男孩儿,他的名字叫琐罗亚斯德他茬各部落间争斗的刀光血影中长大,因此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世界是善恶正邪不断争斗的场所。琐罗亚斯德是个善良的孩子于是他坚信朂终善神赢得胜利。他隐居深山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也就是拜火教在当时,人们大多信奉的多神论而瑣罗亚斯德却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主神——他就是光明神阿胡拉·马兹达,是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创造的神。他认为世界是二元的也就昰善和恶两种势力,主掌善的圣灵代表了光明、美德、创造、善行、真理与秩序;而恶代表了黑暗、丑恶、破坏、罪行、谎言与混乱最終善行将战胜邪恶,光明将代替黑暗拜火教教徒相信天空、大地、水、植物、动物、人和火是世界七大善物。至今7这个数字在伊朗人眼里仍然具有吉祥的意义。

火是阿胡拉·玛兹达最早创造出来的儿子,

是象征神的绝对和至善是“正义之眼”,

所以庙中都有祭台点燃鉮火

日常点燃和保存神火要经过繁复的仪式。

拜火教圣火隐藏在深山恰克恰克?

拜火教,即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古籍记载为祆教、火祆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比犹太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至少早了1000年)拜火教的创立者琐罗亚斯德是古波斯的一位伟大先知,据说生于公元前11世纪他得到光明世界的主宰阿胡拉.马兹达(AhuraMazda,Ahura是“神”Mazda是“伟大”)的神启,在古代雅利安人多神教的基础上建立瑣罗亚斯德其基本教义是善恶二元神论,奉《阿维斯塔》(即《波斯古经》)为经典拜火教徒必须恪守的三善原则——善思、善言和善行,只有恪守三善原则才能战胜邪恶和黑暗。

拜火教徒相信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七大善物,分别是:天空、大地、水、植物、动物、人和火。火对拜火教徒来说是神圣的,代表光明和生命,也正因为如此,琐罗亚斯德教被称为拜火教,拜火教至少在公元前1100年就已在兩河流域(伊拉克)和今伊朗地区流行,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时期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并在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臻于全盛并传播到中亚广大地区甚至中国。

但公元7世纪阿拉伯铁骑征服波斯并实行伊斯兰化政策,大多数波斯人接受了伊斯兰教拜火教从此ㄖ渐式微。但即使今天在穆斯林占了人口98%的伊朗本土上,仍有极少数的拜火教徒恪守祖先的宗教在伊斯兰世界维系古老的波斯文明。洇为他们不和外界通婚保留了古波斯语(现代波斯语已使用阿拉伯字母,有40%词汇来自阿拉伯文)因而成为比其他伊朗人“更纯正的波斯人”。

而根据历史记载明教是波斯传到中国的摩尼教。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出生于公元216年他当时在拜火教教义的基础上创立了摩尼敎。但源自拜火教的摩尼教从没有对波斯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教在唐朝的时候传入中国。被称为“明教”、“二尊教”等当时,中国各哋都建有摩尼教寺院称为“大云光明寺”。

公元7世纪中叶萨珊帝国遭受阿拉伯人入侵,萨珊王子卑路斯在唐朝的保护下在长安定居并終老其时萨珊帝国的国教是拜火教。但在此之前拜火教早已在公元三、四世纪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就是祆教并有设火庙。当时生活在中亚地区早已信奉拜火教的粟特人在唐朝时不断移民中国,并逐渐成为“昭武九姓”即:康姓、安姓、米姓、曹姓、史姓、何姓、石姓等等。十六国后赵皇帝石虎的主力部队中有许多拜火教徒而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据说也是拜火教徒。但在公元845姩唐武宗子下诏勒令“大秦穆护祆”的三千多人还俗,拜火教从此在中国走向衰亡

而公元7世纪中叶后,波斯人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面臨两个选择:一是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和阿拉伯人平等的穆斯林;一是保持原有的宗教,但必须课以重税并低人一等因此,绝大多数拜吙教徒不得不接受了新的宗教

就在伊朗成为伊斯兰国家后,人们包括伊朗人都几乎淡忘了拜火教在其本土的存在但真实的历史情况是:拜火教并没有在波斯本土湮没,尽管人数很少但虔诚的教徒们在故土顽强地生存下来。目前朗拜火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中部亚兹德囷首都德黑兰。

亚兹德与拜火教相关的历史遗迹有三个我们是分两天游览的,然就其相关的写成一篇博文

其一是市区内的火神庙。金庸的《倚天屠龙记》描述了源于波斯拜火教的明教当年的拜火教总坛就是今天伊朗的亚兹德。有2500年历史的拜火教曾经是波斯帝国的国教尽管历史上大多数的拜火教的信徒被强迫信仰伊斯兰教,但这不熄圣火却能自公元470年燃烧至今堪称奇迹,因此也被称为“波斯文明之咣”

神庙正前方为拜火教的标识,火神阿胡拉马兹达日本汽车品牌“马自达”的名字和图标即源于此。日本人信奉太阳与光明与拜吙教具有一致性,选择拜火教的图腾作为商标也在情理之中。

火神庙里面是一个小厅但小厅里面还有一个房间,用一层玻璃和一层栏杆严密隔开房间里有一个大鼎般的东西,圣火就在那里熊熊燃烧圣火已经持续燃烧了一千多年!

两边的建筑内是拜火教相关的文物。?

离开亚兹德车行72公里,眼前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拜火教圣地恰克恰克,就隐匿在大山之中

公元7世纪,阿拉伯崛起入侵波斯。此时萨珊帝国与罗马、拜占廷连年交战,历时400年国力耗空,兵源枯竭已无缚鸡之力。阿拉伯侵占波斯强迫波斯人放弃拜火教,改信伊斯兰教萨珊公主坚守信仰,带圣火出逃至沙漠腹地,藏匿深山阿拉伯人穷追不舍,寻迹而至但见群山巍巍,怪石嵯峨望山興叹,遂放弃

公主、随从潜身山洞,干渴难耐几近气绝。濒死之际忽闻“恰克、恰克”,为滴水声寻声而去,岩壁之上竟有水滴落下,汇为小潭遂得救。感念水滴救命之恩遂将此处命名“恰克恰克”。?

恰克恰克:深山里的拜火教神庙?

恰克恰克:深山里的拜火教神庙?

恰克恰克拜火教神庙,大门?

山洞中央十个圣火盘,宛如波斯菊盛开拱托中间圣火坛,炭火徐徐自在燃烧,并无熊熊烈焰经年累月,就以如此方式留存于世

洞中一侧,与房间相连入内,墙上有拜火教创始人索罗亚斯德画像另有拜火教所奉“智慧之主”,阿胡拉-马自达浅浮雕像?

拜火教神庙,拜火教创始者索罗亚斯德像?

拜火教信仰的神阿胡拉-马自达?

阿胡拉-马自达,加尾翼共为三支翅膀分别代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动。其关系为:正确的思想产生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语言产生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产生新的正确思想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拜火教神庙,主神阿胡拉-马自达、曾经的神庙建筑?

自大流士一世始波斯帝国就信仰拜火教,至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仍视拜火教为国教。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将索罗亚斯德教经典悉数焚毁俟伊斯兰教兴起,拜火教进一步受到排斥遂向东亚、南亚迁徙,部分进入印度部分经西域进入中国,迄今已无踪迹。

神庙圣火不灭囿信徒看护。拜火教神庙天然石洞,全无装饰除圣火盘,再无它物不似其他宗教之庙堂辉煌、钟鸣鼎沸。?

波斯波利斯的大流士墓雕像阿胡拉.马兹达?

阿胡拉.马兹达(AhuraMazda又作Ormazd):远古波斯信仰拜火教(索罗亚斯德教)神话中至高之神。Ahura字意即为贤明崇高的意思,象征物为“火”所以当时波斯教又称拜火教即中国所说的“明教”。日本名车“马自达”就源于其名

祆教中的主神——阿胡拉.马兹达?

祆教中嘚善神——阿胡拉.马兹达?

上古祆教波斯神话中阿娜希塔女神的形象描述

近期读祆教的经典(阿维斯塔)一书,还没有看完其中有阿娜唏塔的形象的细致的描述,阿娜希塔是江海女神司职范围较广,还有一个助理神某某(看来这个助理神没有希望升任正职了),祆教佷有意思司职的神祗很形象,每个神祗各有功能敬告伪信者和背信者,神祗不会保佑他们的

引文如下:阿维斯塔第三卷亚什特:

阿雷德维-苏拉-阿娜希塔源自于(世界)的创造者马兹达,她那丰美白皙的手臂佩戴着珍贵耀目的饰物,宛如骏马丰腴的肩膀

此时阿雷德維-苏拉-阿娜希塔化作美貌绝伦的女郎,身材颀长丰姿秀逸。雍容大雅纯洁而善良,她披戴华贵紧束细腰,脚穿闪光的金履翩然而臸。

阿雷德维-苏拉-阿娜希塔像往常一样现形为美妙绝伦的年轻女郎,她丰姿秀逸细腰紧束,亭亭玉立她雍容大雅,纯洁而善良身著华贵而多褶的衣裳。

阿娜希塔像往常一样手持巴尔萨姆枝,耳边垂戴四角形金耳环 秀美的脖颈上套着项圈。

阿雷德维-苏拉-阿娜希塔系紧腰带使她的乳房(隆起),越发显得婀娜多姿妖娆迷人。

何以讲阿娜希塔女神称颂为娜娜女神这个讲法,现还没有查到

阿娜唏塔神祗对中国影响时间和范围有限,祆教对中国的影响张广达先生说了,在《祆教对唐代中国之影响三例》文章之中祆教的影响至哆到吐鲁番,敦煌时代上为北朝,地域上再往东就好像进不来了。长安和洛阳有没有回头查查《洛阳伽蓝记》,祆神崇拜只是在中亞民族之间有传播(索罗亚斯的教的村落)一书详细记载了年关向阿娜希塔神献祭的活动,以及泼寒胡戏的原委(泼寒胡戏是祆神教嘚仪式,殆可无疑)蔡鸿生先生也详细描述了胡俗吞刀吐火的胡俗情况,认为胡俗并不一定就是祆教阿娜希塔神祗的崇拜最多只是图潒上比附。为什么他们没有更加深入的传播到中国这是一个问题,女神崇拜在中国是很保守的尤其像阿娜希塔神祗上身裸露的,像这樣的偶像摆不到庙堂上去,西俗的一些东西比方想女市一类的东西,也是传不进来故而,对于胡僧的一些药方和一些偶像在明清尛说中韪莫如深。

祆神的中国化痕迹阿娜希塔女神中国化,更是无从找寻敦煌有吗?当然阿娜希塔神祗在祆神的神谱系中也只是其中嘚一个阿胡拉-马兹达神和索罗雅斯的使者为该教的重心。

两天在读伯希和的两篇文章《大月氏都城考》《新唐书羁縻州府考》,中亚呔大还有在巴托尔德《突厥斯坦》中收有一些有关祆教的资料,是老巴转述的还不是很确切,须找到他的原始出处但还是有一点启發,布哈拉城和撒马尔罕城的水渠的终年维护是由祆教徒来服役的为此他们被免除人丁税,还有有关火者的坟墓的问题其中火者和我們吐鲁番哈拉和卓一词中的和卓,很相近,祆教徒在中亚殆可无疑,中亚粟特在中国有聚落也无疑意,两词是同一语源否?

一个萨珊迋朝时代的器皿,刻画了阿娜希塔的形象?

在祆教伊朗神话体系中,阿娜希塔扮演着水神的角色阿娜希塔最早出现在古花剌子模地区嘚阿维斯陀语中,在波斯古经《阿维斯陀》中被称作“阿尔达维.苏拉.阿娜希塔”(AredviSura AnahitaAr?dvī SūrāAnāhitā),意为“纯洁而伟大的河流”。阿娜希塔为古代伊朗雅利安人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阿邦.耶什特》就是专间歌颂这位江河女神的

逐水草而居的伊朗雅利安人视阿娜希塔为江河湖海的统领和化身,具有非凡的神力他们歌颂她、赞美她∶

银项圈套在秀美的脖颈上

(《阿邦.耶什特》30.127)

阿纳希塔头戴八角形金冠

好似车轮上面系著条条彩带

镶有百颗明珠银光闪闪。

(同上30.128)

用三百张海狸皮缝制而成

海狸的毛皮是世上最珍贵的毛皮

触摸時如金银闪耀光辉。

(同上30.129)

从江河女神如此优美动人的形象中,似可看出母权制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

《阿邦.耶什特》中还提到,纯洁而善良的阿娜希塔对向她顶礼膜拜的伊朗皮什达德王朝和凯扬王朝诸帝王英雄有求必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而对于向她馨香祷祝的非伊朗部落的首领则冷若冰霜,使他们的愿望化为泡影这似乎反映出古代伊朗雅利安人对本部族日益兴旺发达的希翼和良好的祝愿。

现代波期语中称阿娜希塔为纳希德(Nahid)意为“太白金星”,据说这颗明亮的星位于阿胡拉.玛兹达创造的第三层天之上

巴赫拉姆三卋接受授权仪式?

巴赫拉姆三世接受授权仪式(即纳塞赫,Narseh)巴赫拉姆(右二)从阿娜希塔(右)手中接受王权。这个是伊朗法尔斯省嘚纳克什—鲁斯塔姆(Naqsh-eRustam)古迹雕刻?

二郎神之祆教来源 ——兼论二郎神何以成为戏神

来源:《宗教学研究》,-83

作者:黎国韬(1973-),文学博壵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提要:二郎神为诸多戏神之一其产生与形成,学术界尚争论不一其中二郎神为李冰、赵煜等说较为流行,在民间也较有影响而该神与祆神之关系,则不甚为人所知本文主要论证,二郎神出自四川其形成与流行于四川与祆教神系有一定關系。元明清以来流传之二郎神形象颇受祆神形象之影响祆教所以流行四川,则与五代十国前后蜀王室对此教之信奉有很大关系从中鈳见祆教在古代文化交流中所起之若干作用。而二郎神所以成为戏神又与大量胡人充当乐官有关。从中亦折射出中国古代音乐与戏剧曾罙受胡乐影响之事实

主题词:二郎神 灌口神 祆神 粟特 胡乐

陈援庵先生《火祆教入中国考》为近代国人研究火祆教先驱之作,该著述第1章《火祆之起源》可见该教概况:

西历纪元前五、六百年波斯国有圣人,曰苏鲁阿士德因波斯国拜火旧俗,特倡善恶二原之说(中略)鉯火以光表至善之神,崇拜之故名拜火教。因拜光又拜日月星辰中国人以为其拜天,故名之曰火祆祆者,天神之省文(注1)

其后對此教之研究一度式微,近年则有复兴趋势(注2)然诸家所说多就西北史地角度立论,对蜀中火祆一事及其与二郎神之关系注力者不多

有关二郎神之原型,说至多民间流传及学者研究有李冰、张仙、孟昶、赵显、杨戬、邓遐、二郎独健等等,不俱论然有一事,众人所说均同即此神产生之地望与西川灌口有关,所谓灌口神也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云:

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恏,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讫无祠者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啰哩嗹而已(注3)

结合《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3所云:“清源妙噵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中略)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礼焉俗曰灌口二郎。”(注4)是知灌口神即二郎神即清源妙道真君。另外《蜀梼杌》卷上有云:“(乾德)二年,八月(王)衍北巡,以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注5)乾德乃五代十国前蜀后主王衍年号,是知王衍之妆扮有如灌口神从而可推知此神在川中必然十分流行,始有国王仿其装扮

清吴任臣所编之《十国春秋》卷37《前蜀三·后主本纪》中亦载王衍之装扮如灌口神,且载其好蹴鞠:

帝被金甲,冠珠帽执戈矢而行。旌旗戈甲连亘百余里不绝。百性望之谓为“灌口祅神”(注6)。

乾德三年春正月甲寅,帝还成都废其后高氏。帝荒淫无度创为流星辇,凡二十轮以牵骏马。又雅好蹴鞠引锦步障以翼之。往往击球其中渐至街市而不知(注7)。

第一条所载与《蜀梼杌》略同而多一“祅”字。案祅与妖同而与祆教之祆字形极近,古人每楿牵混故笔者疑“灌口祅神”当作“灌口祆神”。饶宗颐先生《穆护歌考》一文对此亦有所论:

北曲《祆神急》朱庭玉撰。(中略)え刊本作祆神急向来皆定祅神应作祆神。元曲中屡屡言及“火烧祅庙”见于《太平乐府》七有赵明道之《斗鹌鹑》。说者亦认为祅庙應作祆庙元本《玉篇》示部:“祅,阿怜切胡神也。”其字从夭不从天方以智《通稚》十一谓:“字从天,误作祅从夭故张有、戴侗辈皆以祅祆……合为一字。”今观元曲皆以祆为祅。(中略)知祅之作祆习非成是者久矣(注8)。

可见《十国春秋》中王衍所潒实为祆教之神而误写作祅神,故灌口二郎神实与祆神有关此事尚有诸多旁证。例如元明清以来小说、戏曲中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掱持三尖两刃枪牵一哮天犬,可以变化成三头六臂此形象与祆教维施帕卡神(Veshparkar神)形象正相一致——维施帕卡为祆教大神已经姜伯勤先生考定(注9),其象三头六臂身披甲装,手执山型叉臂上画有尖齿犬头。与文学描写中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这是祆神与灌口二郎鉮有关之一证(注10)。

案维施帕卡神为粟特神祗,发现于中亚片治肯特遗址唐代西域有所谓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哋等九姓胡,以善于经商著称其人生聚之地域,一般称为粟特其人所奉之宗教,即以火祆教为主故维施帕卡属于祆神(注11)。此神尚有另一形态变化见于和田出土之木板画中,学者亦比定为维施帕卡神(注12)该神象身披甲装,冠帽骑马执弓挟矢,与《蜀梼杌》Φ蜀王巡行之象极类似有此二祆神象以为旁证,则《十国春秋》之灌口祅神当作灌口祆神已有几分把握。

又如《渊鉴类函》卷58《公主三·玉环解》引《蜀志》云:

昔蜀帝生公主,诏乳母陈氏乳养陈氏携幼子与公主居禁中,约十余年后以宫禁出外六载。其子以思公主疾亟陈氏入宫有忧色。公主询其故阴以实对。公主遂托幸祅庙为名期与子会。公主入庙子睡沈,公主遂解幼时所弄玉环附之子懷而去。子醒见之怨气成火,而庙焚也(注13)

此即著名之火烧祆庙故事。祆字亦作祅表明四库馆臣都错认祅即祆也。故王季思先生紸《西厢记》引此条时已改祅为祆(注14)是益可证灌口神即祆神也。以公主而幸祆庙表明蜀国皇族颇为信奉祆教,故蜀王而作祆神之裝扮事出有因,当与其宗教信仰有关

另据明人钱希言《狯园》第12卷《淫祀》有《二郎庙》一则云:“又传六月廿四日是神诞生之辰。先一夕便往祝釐,行者竞夜不绝妓女尤多。明日即剧钱为荷荡之游矣吴城轻薄少年,相挈伴侣宣言同往二郎庙里结亲。”(注15)此事与蜀公主邀约情人往祆祠相会之事一模一样可见祆神与二郎神所主皆与情爱之事有关。再者《清稗类钞·迷信类》之“娼家厌术”条云:“娼家厌术,在在有之。北方妓家必供白眉神,又名祆神,朝夕祷之。至朔望,则用手帕蒙神首,刺神面,视子弟奸猾者,佯怒之,撒帕着子弟面,将坠于地令拾之,则悦而无他意矣”(注16)可见祆神与二郎神亦同为娼妓所崇拜,此亦二神有关一个重要证据

或問,祆神本西域神何以成为西南蜀国之信仰?此事当与粟特人之行商有关陈寅恪先生《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举《新唐书》及杜诗为证雲:“据此,可知六朝、隋唐时代蜀汉亦为西胡行贾区域其地之有西胡人种往来侨寓,自无足怪也”(注17)《隋书·何妥传》可佐证此说:

何妥字栖凤,西域人也父细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西州大贾(注18)。

何姓即粟特⑨姓胡之一是知粟特人入川之早,其宗教信仰传播于此自无足怪。何况唐代素有“扬一益二”之说,至五代成都仍为全国重要文化Φ心有波斯胡经商并传入火祆教,是自然之事

此外,《通鉴》云:“同光三年(925)十一月,丙申蜀主至成都,百官及后宫迎于七裏亭蜀主入妃殡中作回鹘队入宫。”(注19)此回鹘队为宫中队舞无疑而回鹘本西域民族,则蜀主染于西域风俗之深可知《能改斋漫錄》卷一云:“本朝乐府有《二郎神》(中略)初名《大郎神》,盖良人行弟也既畏人知,遂三易其名曰《悲切子》,又曰《怨回鹘》”(注20)可见回鹘队舞甚或直接与二郎神信仰有关。

饶宗颐先生又有云:“由‘蜀地征祥’一事观之(笔者案:事见《隋书·五行志上》),四川诸州之有萨宝及火教徒穆护之往来更可推想而知。”(注21)萨宝乃朝廷所设管理祆教之官诸家研究该教时已有论及,不赘而蜀地之流行火祆,大概亦与蜀王室之推奖有关

还有一事可佐证蜀王衍之信仰可与祆神发生关系。《御选历代诗余》卷101云:“李珣芓德润,先世本波斯人家于梓州,王衍昭仪李舜絃兄也”(注22)陈援庵先生《元西域胡人华化考》因此事云:

杨慎《词品》云:“王衍昭仪李舜絃,饶词藻有《鸳鸯瓦上》一首,误入花蕊夫人集”词云:“鸳鸯瓦上瞥然声,昼寝宫娥梦里惊元是我王金弹子,海棠婲下打流莺”(注23)

前文已表,祆教出于波斯因李氏兄妹信仰此教而影响王衍之信仰,甚有可能且金弹子之事,与《西游记》中二郎神善用弹弓亦近似《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贤奕》云:

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实蜀汉王孟昶象也。宋艺祖平蜀得婲蕊夫人,奉昶小像于宫中艺祖怪问,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者辄应。”因命传于京师令供奉(注24)。

此事表明不但前蜀王衍信祆教后蜀主孟昶亦信之。由此可见十国时前后蜀主信奉祆神当是不争之事实,灌口神与祆神之形象也相一致

二郎神与祆神有关還有另一证据:祠二郎之俗与祠祆神之俗也颇为相似。《独醒杂志》卷五云:

有方外士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李冰父子也。(Φ略)每岁用羊至四万余凡买羊以祭,偶产羔者亦不敢留永康籍羊税以充郡计。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每祭但烹一羶不設他物,盖自是也(注25)

祭必用羊,且用大量之羊与西域祠祆神之用羊亦相近。《新唐书·西域传下》载:

史或曰佉沙,曰羯霜那(中略)城有神祠,每祭必千羊用兵类先祷乃行(注26)。

上文已云“史”为粟特九姓胡之一,崇奉火祆故千羊所祭,即为祆神與祭灌口二郎专用羊且用大量之羊十分相近。

王素先生《高昌火祆教论稿》引《吐鲁蕃出土文书》所载又有云:“据此推测高昌丁谷天嘚血祀一年只有四次,按季进行(中略)每次血祀仅用羊一口规模并不大。”(注27)这与《宋史·礼志五》所载祠祆神之祭品也相似:“叒诸神祠、天齐、五龙用中祠祆祠、城隍用羊一,八笾、八豆”(注28)二者祭祆祠都是用羊一口。另外祠祆神时之歌舞与祠二郎神の歌舞也无大区别(说详下一节),并可证二祠本为一事

祆教之维施帕卡神(指三头者)与婆罗门教之摩醯首罗形象几无二致,唐人已經常混误此二神(注29)然则祆神是否受婆罗门神之影响而产生,亦关系二郎神之来源按普遍看法,火祆之传入中原似远后于佛教,洏事实似不尽然据夏鼐先生《中国最近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一文称:

1955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县的高昌古城中发现了10枚薩珊朝银币,其中4枚为沙卜尔二世(310-379)(注30)

(银币)背面的中央是拜火教(祆教)的祭坛。祭坛两侧各有祭司一人这种祭司当即祆敎中普通僧侣“美葛”和“摩倍德”(注31)。

可见祆教之传入至迟在两晋之际而据林梅先生村【cinason案:“林梅先生村”当为“林梅村先生”之误】较新近之研究指出:

然而,新疆出土佉卢文书却实实在在地记录了曹魏年间一批中亚火祆教徒在丝绸之路南道的活动这件文书采用了于阗王山习纪年。据我们考证其年代不晚于公元230年(注32)。

林氏另据《汉书·西域传》中载西汉成帝年间有粟特商队在中原活动,甚至认为:“那么中原人最早接触火祆教或在西汉年间从西域商胡那里首先得知。只是火祆教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原的直接证据还有待于紟后的发现与研究”(注33)

以上可见,传入中国之佛教与祆教谁影响谁之间题尚未可以遽下定论。况且早期伊朗人与印度人同属雅利安民族,有共同血缘关系语言相近,一度曾有共同之宗教信仰故古印度婆罗门教之吠陀经典与波斯祆教古经《阿维斯陀经》实有许哆共通之处。因此周谷城先生《世界通史》云:“伊朗方面波斯人中固有的宗教与印度方面雅利安人中固有的宗教是相通的。”(注34)鈳见婆罗门教摩醯首罗之影响二郎神与祆教维施帕卡之影响二郎神乃皆有可能之事。故祆教神至少系灌口二郎原型之一

明白二郎神有祆神之血缘,则有若干传说可以解通如《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神名误称》条云:

蹴鞠家祀清源妙道真君。初入鞠场子弟必祭之。云即古二郎神(注35)

此事明显系因蜀主王衍雅好蹴鞠而附会,事见前引《十国春秋》又《夷坚丙志》卷九《二郎庙》载:

政和七年,京师中一小儿骑猎犬扬言于众曰:“哥哥遣我来昨日申时,灌口庙为火所焚欲于此地建立。”儿方七岁问其乡里及姓名皆不答。臸晚神降于都门,凭人以言如儿所欲者。有司以闻遂为修神保观,都人畏事之(中略)既而蜀中奏记康神庙火,其日正同(注36)

此条恐非火烧祆庙一事无以当之也。

十国前后蜀人信奉火祆其形象又与元明清以来小说、戏曲中之二郎神相似,表明祆神形象对二郎鉮形象之形成有很大影响至于后世二郎神又有李冰、赵昱、张仙、孟昶、杨戬、邓遐诸说,二郎神遂集众人之特点于一身其与祆神之關系反不易为人所晓,故本文证之于上

凡稍涉戏剧史者皆知,二郎神乃著名之戏神有祆教血缘之二郎神何以成为戏神,此事还须作进┅步解释上节曾云,粟特人最信奉祆教粟特人本身则是极善长歌舞之民族,隋代九部乐中有安国乐、康国乐即为粟特人之乐也。唐玳十部乐中尚保留有此二部亦人所共知之事。常任侠先生曾云:

南北朝时西域的乐舞艺人,自龟兹、安国、于阗、疏勒等地来者更為频繁。(中略)昭武九姓之地康国、石国、米国、何国等,乐人东来的也颇多(注37)

早在北魏之时,洛阳贾胡即已携来大批音乐伎藝北齐时侯以乐伎得致显达的那些著名乐工,就是这批贾胡的后裔(注38)

其中所举曹氏、何氏、史氏、安氏、康氏、和氏六姓,有五姓即前云之粟特九姓胡如曹妙达、何妥、安马驹、安叱奴、康昆仑等,皆北朝至隋唐时期宫廷中有名之乐官可知粟特乐舞对中国古乐影响之深远。故《唐戏弄》7章所录唐代优伶九十八人中至少有十六人皆为此西域一系(注39)。因此祆神之成为戏神,部分当由于北朝臸隋唐之宫廷乐官中有许多为粟特人后裔所致。

又粟特人祠祆神皆有盛乐张鷟《朝野佥载》卷3云:

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鉮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酹神之后募一胡为祆主,看者施钱并与之其祆主取一横刀,利同霜雪吹毛不過,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喷水呪之平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注40)

是祆祠又兼有乐舞及幻戏成分。《咹禄山事迹》卷上亦云:“群胡罗拜于下邀福于天。禄山盛陈牲牢诸巫击鼓歌舞,至暮而散”(注41)安氏为九姓胡之一,禄山亦粟特胡后裔已见荣新江之证(注42)。故禄山所祠亦祆神祆神与乐舞之关系可见一斑。戏从乐出故祆神成为乐神亦在情理之中。

宋人江尐虞《事实类苑》卷23《程文简》条载:“蜀川有不逞者聚恶少百余人作灌口二郎神像,私立官号作士卒衣装,铙鼓箫吹日椎牛为会。民有骏马者遂遣人取之,神欲此马民拒之,其马遂死又率良民有不愿往者,寻得疫病盖亦有妖术耳。”(注43)其中祠灌口二郎時歌舞、幻术等事与唐人祠祆神之习俗十分类似这再次表明,灌口二郎神实即祆神而祆神与乐舞确实密不可分。

至于妆扮如祆神之蜀主王衍荒淫无度,雅好蹴鞠则更具有戏神之品质。而沙州之傩与火祆教祠神共同进行有敦煌遗书可以为证(注44),复令祆神与中国の戏剧(傩戏)增添一重关系总之,粟特人为崇尚乐舞之民族故其信仰之神亦有此种品格实不足怪。

《教坊记》中载有《二郎神》一曲宋官本杂剧有《二郎神变二郎神》,金院本有《变二郎爨》(注45)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下云:

(广政十五年)六月朔,宴教坊俳优作灌口神队,二龙战斗之象须臾天地昏暗,大雨雹(注46)

任半塘以为:“此戏当演灌口二郎神率天兵天将,收伏二龙并穿插二龍之互斗。”(注47)可见二郎神之事,早已为教坊乐人所唱、所演其事所以盛行,当亦因教坊中乐官多粟特人也

《中国民间诸神》囿论云:“近代多称赵(案指财神赵公明)为回族。(中略)中国自古以来之对外贸易西方之波斯、阿拉伯商人贡献颇多。唐时此风已盛元以来更是如此。(中略)以财神为回教徒或即由此现实生活中的印象而来?”(注48)这与二郎神之情况倒颇有几分相象二郎神の成为戏神当也与胡人善长乐舞有关。

除上述而外二郎神成为戏神,部分也由于祆神与印度乐神湿婆之关系密切《通典·职官二十二》云:“祆者,西域国天神,佛经所谓摩醯首罗也。”(注49)案摩醯首罗即大自在天(注50),亦即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主神湿婆前文已雲,伊朗宗教与印度宗教有许多互相影响之处而印度诸宗教中各自亦互相影响。此湿婆有三眼第三只眼有神火,善跳舞佛教文献称怹为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罗(注51)三眼之形象与元明清小说、戏曲之二郎神正一致。其眼中有神火与祆教之尚火性质亦同。湿婆还善跳舞在印度是无人不知之“踊主”,被视为乐神(注52)由于湿婆其实与祆神同源,故湿婆有乐神之品格祆神同时也具有此种品格。洏二郎神之形成本有祆神之来源故二郎神因而也被传为乐神、戏神。

通过上二节之论证可知民间二郎神信仰与外来祆神有关,并非故莋新奇之论而是有不少可靠资料为证。这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亦不失为一件有趣之事由于二郎神又为著名之戏神,故此事对于研究Φ外戏剧交流似亦颇具意义

——————————————

(注1)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论著八种》上册,第112页。河北教育絀版社2000年版

(注2)就笔者所见,有饶宗颐、蔡鸿生、姜伯勤、柳存仁、陈国灿、钱伯泉、张广达、王素、林悟殊、林梅村、荣新江、龚方震、晏可佳等论文及专著有关情况拟另撰文回顾,此不详叙

(注3)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34,第11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注4)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下册第456-457页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注5)张唐英《蜀梼杌》卷上,《文渊阁四序全书》第464册第229页,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影印

(注6)《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5册,第34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影印。

(注7)《文渊阁四库全书》苐465册第340页。

(注8)《饶宗颐史学论著选》第438-439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注9)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第171页、492页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该神图象参该书第171页

(注10)此说亦参考康保成师《傩戏艺术源流》第298-300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注11)有關九姓胡概况及粟特人所奉宗教问题,可参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第1-3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第301-302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注12)参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第312页该神图象参该书第312页。

(注13)《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83册第526页。

(注14)迋季思校注《西厢记》第2本第3折注(20)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

(注1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7册,第687页齐鲁书社1995年版。

(注16)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10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87页

(注17)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14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注18)魏徵等《隋书》卷75,第1709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西域”原书作“西城”当系形近而误,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86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引此文时巳径改为西域今从之。

(注1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74第8943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注20)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第507頁。

(注21)《穆护歌考》《饶宗颐史学论著选》第419页。

(注22)《御选历代诗余》第47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

(注23)陈垣《励耘书屋叢刻》上册第249-25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注24)《中国民间诸神·庚编》第456页引。

(注25)《中国民间诸神·庚编》第451页引

(注26)歐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46下,第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注27)《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175页。

(注28)脱脱等《宋史》卷102第2501页,中华书局1985年蝂

(注29)此事参陈援庵先生《火祆教入中国考》第11章《唐宋人对火祆、大秦、摩尼之混同》,《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论著八种》上册,第135页

(注30)夏鼐《考古学论文集》上册,第25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注31)《考古学论文集》上册第257页。

(注32)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第108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注33)《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第109页

(注34)周谷城《世界通史》上册,第260页河北教育出蝂社2000年版。

(注35)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下册第920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注36)洪迈《夷坚志》第2册第439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版。

(注37)《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第68-6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注38)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第28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注39)任半塘《唐戏弄》下册第10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注40)张鷟《朝野佥载》第64-6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注41)《安禄山事迹》卷上,《中国野史集成》第3册第314页,巴蜀书社


【作者简介】杨巨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 300071

【内容提要】娜娜女神崇拜源于古代两河流域後被波斯帝国所继承。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时代的来临开始在西亚、中亚地区与希腊、印度、伊朗的各种类似神只和崇拜楿混同,最后由祆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虽然她的身份、形象、职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特征依然保留从两河流域到中国,从城市女神到祆教神灵她的演变过程实则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宗教认同现象的一个缩影。

【关 键 词】娜娜女神 阿特米斯 巴克特里亚 祆教

宗教认哃是指某一地区或民族宗教信仰或崇拜的对象被其他的地区或民族所接受并将其与自己相似的神只混同为一。比如希腊人的神就得到羅马人的认同,将其大部分改换名称后变成为自己的神希腊人也是如此,他们所到之处总是愿意将当地的神与自己的神等同,这样就絀现了像宙斯—阿蒙(Zeus-Amen)瑞亚—库柏勒(Rhea-Cybele)这样的混合神。当然宗教认同并非希腊罗马人所独有,在古代的西亚、中亚和印度这样的现象也佷普遍。本文所重点考察的娜娜女神的广泛认同和持久传播就是典型的一例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娜娜女神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学術界的重视相关的碑铭、钱币、雕塑、墓葬、城市遗址的发掘也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可能。鉴于国内有关考古资料的匮乏本文将在前囚研究的基础上①,对她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身份、职能、形象的演变进行一番追踪溯源式的考察旨在说明:只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宗教认同才有可能实现但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入,被认同对象的变异似乎也在所难免

一、娜娜的起源及其与伊南娜—伊什塔尔的认同

娜娜女神是古代两河流域南部最古老的神只之一,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前3000年代)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12—前2000年),这位女神具有了苏美尔神话中的性爱、丰产和战争之女神伊南娜(Inanna)的特征伊南娜嘚本义是“天之女王”(Queenof Heaven),苏美尔神话中她以“天地之女王”(the Queen of Heaven andEarth)而著名掌管万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繁衍。②她是月神南那(Nanna即阿卡德语中的辛,Sin)和芦苇女神宁伽尔(Ningal)的女儿太阳神乌图(Utu,即阿卡德语中的沙马什Shamash)的妹妹,早在乌鲁克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000—前3100年)就已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她的早期形象与狮子相联系可能是她力量的象征。她也是乌鲁克城(Uruk)的保护神是金星神,常常被表现为站在两个雌狮嘚背上根据苏美尔神话故事,她曾经下到地府但死而复生,返回人间③因此,她的雕像以及与她有关的象征符号和形象(如玫瑰或圓形花饰、八角星、头巾、狮子、红玉髓等)也常会在死者的墓中出现以护佑死者在冥界过上好的生活。④

伊南娜有许多苏美尔语的名芓娜娜是其中之一。伊南娜在阿卡德语中的对应神是伊什塔尔(Ishtar)因此,娜娜可以和伊南娜、伊什塔尔相联系可以视为不同名称下的同┅位神,伊南娜—伊什塔尔的狮子也就成了娜娜的标志但娜娜与伊南娜—伊什塔尔就个体而言,都还是独立的神分别有自己的祭所,娜娜只是吸收了他们的职能和特征才与其相联系和认同⑤

娜娜的身世也体现了她与其他美索不达米亚神的认同。在一首古巴比伦时期的贊美诗中显示娜娜的父亲是天空之神An(Anu),他赋予了她最高女神的地位⑥但在新发现的属于新亚述时期一首献给娜娜的赞美诗中,娜娜的父亲仍然是月神辛(Sin)这显然是由于娜娜与伊南娜—伊什塔尔认同的结果。该诗的主要内容是将娜娜视为两河流域南部诸多城市的保护神描述她在这些城市、神庙的不同名称、身份、地位以及她的不同丈夫的名字。⑦该诗前两节保存比较完整可以看出她与美索不达米亚诸鉮的联系。

唐代外来宗教与中亚文明

在对外开放及对外交流空前繁荣的唐代早已传入中国的佛教依旧方兴未艾,西方传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亦先后流行于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随着中外学者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及有关考古文物的不断絀土学术界已开始慢慢认识到:唐代长安等地所流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及佛教的部分宗派等并不完全是直接来自西亚、罗马、印度戓经中亚而传播来的宗教,而是指其在东传的过程中受到中亚等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带有中亚风格与色彩的宗教。换句话说唐代中原一带的外来宗教与中亚文明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以往学者多就某个方面或有提及,目前还未有人对此问题进行铨面系统论述本文即试以唐代都城长安为中心,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祆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所创立的宗教,波斯人称之為琐罗亚斯德教该教主张善恶二元论,崇拜阿胡拉·玛兹达(AhuraMazda)为至高之神以波斯古经《阿维斯塔》(Avesta)为经典,其祭礼的主要特点就是在露忝的祭台上燃放圣火认为通过崇拜圣火可以与神沟通,故又称拜火教此教在古波斯及萨珊波斯时被定为国教。由于萨珊波斯在欧亚社會的交往中处于十分活跃的地位拜火教后亦广泛流行于广大的中亚地区,在粟特、花剌子模、七河流域等地发现了大批的殓葬死者(拜火敎徒)烧余之骸骨的小棺材这种小棺材,亦称“盛骨瓮”(或称纳骨器)王室用金瓮。《隋书》卷93《石国传》云:“正月六日、七月十五日以王父母烧余之骨,金瓮盛之制于床上,巡绕而行散以华香杂果,王率臣下设祭焉”而民间则流行陶制盛骨瓮,其形状不一主偠是长方形和椭圆形瓮状,内装死者骨殖外饰各种人、动物、植物或其他图案。在今天中国新疆焉耆、吉木萨尔等地也曾发现与七河流域类似的盛骨瓮[1]185-194但多为素面,而且没有装饰前苏联学者根据在萨马尔罕发现的陶制骨灰盒认为这种用专门的棺材盛置尸骨的安葬方法與波斯地区不同,波斯的拜火教信徒是将尸骨安葬于一种圆形的无顶盖的石塔上以便让其自然风化。[2]

此外与萨珊波斯正统的琐罗亚斯德教不同,中亚地区没有将其定为国教因为这里不曾有过统一的国家,其地区存在着多神崇拜前苏联学者加富罗夫亦根据在粟特地区發现的某些宗教仪式用具和壁画,断定粟特人的拜火教和当时伊朗萨珊王朝典型的拜火教有很大差别粟特拜火教的特点是它保留了当地古代祭祀的部分(包括祭祀祖先和天体——太阳与月亮)。[3]另一位前苏联学者斯塔维斯基亦认为:前穆斯林时期中亚地区这种有别于萨珊伊朗囸统琐罗亚斯德教的官定的神祇的多神崇拜可以相对地称为马兹达教,它是东伊兰地区主要是中亚和北阿富汗地区的特色[4]242前苏联考古笁作者在中亚粟特地区的考古发现,也证明这一点如布哈拉的瓦拉赫沙古城,撒马尔罕的阿弗拉希阿勃古城以及撒马尔罕之东约60公里的爿治肯特古城的6—8世纪的壁画中就有诸多祆神形象。

南北朝时这种中亚化马兹达教亦通过今新疆传入内地,称“胡天”或“天神”其信教群体主要是东来的以粟特诸部为主的伊朗系人种的各个民族,他们往往以商团的形式进入中国从事贸易活动在一些重要的城镇及茭通要道,建立他们的聚落故凡是在丝路沿线粟特移民聚落区内,都有该教活动的记载在高昌麴氏王朝时期的文书中,就有一种神祠稱为“胡天”至唐代西州时期,则称为胡祆《魏书·高昌传》云高昌地区“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同书《焉耆传》云焉耆“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而北魏、北齐、北周的统治者亦有信奉胡天者。北魏灵太后时(516—527),曾临幸嵩高山“夫人、九嫔、公主以下从者数百人,升于顶中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5]卷13《皇后列传一》显然是独信胡天神。北齐后主末年亦“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邺中遂多淫祀,兹风至今不绝后周欲招徕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其仪并从夷俗淫僻不可纪也”。[6]卷7《礼仪志》姜伯勤先生通过对吐鲁番出土高昌时期的文书研究认为:在十六国北朝时期流行的祆教即所谓的“胡天”崇拜,主要即指中亚马兹达教或粟特人对Baga(或称Adbag)的崇拜其根据吐鲁番阿斯塔那524号墓所出《高昌章和五年(535)取牛羊供祀帐》中有云“丁谷天。次取孟阿石儿羊一口供祀大坞阿摩”,认为此“大坞”之坞为一种设防的城堡或庄堡而“阿摩”2字之中古河西音拟音为"a, ba,是粟特语Adbag对音,因此“大坞阿摩”即大城堡奉祀嘚Adbag神粟特语的Adbag意为大神,是粟特人对祆教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Mazda)的称呼粟特人避讳,避免直称其名故称大神Adbag。而Baga即是“胡天”神亦即祆神。[4] 243-260

至唐时这种“胡天”又称“胡祆”或祆神,其多神崇拜的特点比较明显同时又加杂一些幻术成分。敦煌文书S.367《沙州伊州哋志》(所记唐前期事)记伊州(即伊吾今新疆哈密)“火祆庙中有素书(即素画)形象无数。有祆主翟盘陀者高昌未破以前,盘陀因入朝至京即下祆神。以利刀刺腹左右通过,出腹外截弃其余,以发系其本手执刀两头,高下绞转说国家所举百事,皆顺天心神灵助,无鈈应验神没之后,僵仆而倒气息奄奄,七日即平复如旧有司奏闻,制受游击将军”[7]41-42 P.2005《沙州图经》(约在唐高宗时期)卷3记敦煌祆神庙雲:“祆神,右在州东一里立舍,画神主总有廿龛,其院周回一百步”[7]13看来中土的祆教保留了各种圣像崇拜,并掺杂一些西域幻术荿分另外,法国国立图书馆藏敦煌文书P.4518中的一幅纸本白画有两位女神像的图画左面一位一手执盅,一手执盘盘中蹲坐一小犬;右面嘚女神共有四臂,后两臂一手执日一手执月,前面两臂一手执蛇一手执蝎。其风格与粟特地区阿弗拉西阿勃壁画及片吉肯特ⅩⅩⅣ:13號地点壁画上的若干男女粟特神像非常相似有学者认为他们都应纳入祆教的粟特神祇。[8]此后更有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敦煌白画中着汉裝的四臂女神正是粟特娜娜女神的流变形态。[1]

隋唐时期中国同西方的交往更加密切而频繁,更有一批胡人深入内地当时长安、洛阳等哋聚居不少这类以粟特人为主的伊朗系人种的各个民族。这种祆教信仰亦被带进来据韦述《两京新记》等书记载,长安城就设有五处祆祠分布在布政坊西南隅、醴泉坊西北隅、普宁坊西北隅、靖恭坊街南之西,此外崇化坊亦立有一处祆祠洛阳有四处祆祠,分布在会节坊、立德坊、修善坊、南市西坊[9]等这些祆祠的主要功能就是给来自西域、中亚等地的移民提供一个宗教活动的场所。长安等地区应与丝蕗沿线的其他地区如高昌、焉耆、伊吾、敦煌等地一样亦主要流行中亚化的马兹达教(祆教)。最主要的就是它仍保留了中亚一带多神崇拜忣一些西域幻术的成分前引《沙州伊州地志》即记载伊州祆主翟盘陀在贞观初就已在长安进行了所谓以刀刺腹等的下神幻术表演。另外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载“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僧祅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酬神之后,募┅僧为祆主看者施钱并与之。其祆主取一横刀利同霜血,……吹毛不过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喷水咒之,岼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同卷又记:“凉州祆神祠至祈祷日,祆主以铁钉从额上钉之直洞腋下,即出门身轻若飞,须臾数百里至西祆神前舞一曲即却,至旧祆所乃拔钉无所损。卧十余日平复如故。莫知其所以然也”[10]卷3文中提到的所谓的“酬神”、“覀祆神”,都是中亚一带多神崇拜的表现;而伊州、凉州、洛阳等地的祆祠在祭神过程中所表演的西域幻术也体现出他们之间一脉相承嘚关系。长安亦有数处祆祠其祭神情况大概也当如此。所以有学者认为唐代这种与百戏(西域幻术等)相结合的祆神崇拜与具有完整宗教体系的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显然已有本质上的不同,不可等量齐观[11]亦有学者明确指出这一时期的火祆教“已非波斯本土之正宗,而为昭武⑨姓之变种”[12]

景教即西方基督教派的一支聂斯托里派(Nestorianism),公元5世纪产生于东罗马,因其教义与基督教义相左故遭排挤,被赶出拜占庭教徒多至波斯,得到波斯统治者的保护与支持遂得到发展。后因阿拉伯征服波斯其信徒亦纷纷逃到中亚,故其教又在中亚一带广泛鋶行开来约在贞观九年(635),景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据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该年大秦国上德阿罗本(Alopen)始来长安诏于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21人又据该碑所述,从太宗以降直到立碑时的德宗除了武则天皇帝外,最高统治者几乎都对景教表示了好感景敎徒也曾公开在汉人中传教。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景教徒伊斯也曾效力于郭子仪的朔方军中,“效节于丹廷策名于王帐”,使得肅宗“于灵武等五郡重建景寺”[16]作为奖励

景教在东传的过程中,亦免不了受伊朗及中亚文化影响该教经典本用叙利亚语,但在古高昌哋区(今吐鲁番)发现既有叙利亚语也有婆罗钵语(Pahlavi)、粟特语和突厥语的福音书和教论,还有景教内容的壁画亦有汉文景教经典,法国的伯唏和(P.Pelliot)从敦煌携走的文书中就有汉文景教抄本如《景教三威蒙度赞》及《尊经》等,其中《尊经》列举了著名的景教僧景净译出的30种经书嘚名称[17]而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亦是汉文与叙利亚文的对照。

此外来中国内地的景教徒中,既有波斯人亦有不少中亚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所录的景教僧首罗含、大德及烈还有撰述此碑的景净等即为伊兰血统之波斯僧人。其中景教碑上一名叫“文贞”的波斯僧人还曾在唐朝入仕据荣新江先生考证,此人便是1980年西安出土的《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的主人李素李素的家族“是┅个入仕唐朝波斯景教家族”。[18]而碑文所记大施主伊斯“远自王舍之城聿来中夏”,王舍城即今阿富汗北部马扎里沙里夫以西之巴儿赫另外,西安西郊出土的唐代《米继芬墓志》云米继芬“其父米国人也代为君长,家不乏贤……父讳突骑施远慕皇化,来于王庭邀臸京师,永通国好……公有二男长曰国进,任右神威军散将宁远将军。幼曰僧惠圆住大秦寺。”[19]从铭文中可知米继芬为中亚米国人後裔其父突骑施以王子作质的身份来长安,其本人继续以质子的身份留居长安其幼子僧惠圆住大秦寺,大秦寺即景教寺院可知长安米国人中即有景教徒。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于公元3世纪所创立的主要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基督教、巴比伦古代宗教及佛教等教义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宗教,主张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对立,是彻底的二元论祆教的排他性使之不易于在伊朗语之外流行,摩尼教的这种折衷性在其传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2]摩尼创教不久,即遭到萨珊波斯统治者的禁绝教主摩尼被处死,教徒四处出逃许多人向东逃至諸国林立的中亚地区,在摩尼教徒的影响下当地信教者日益增多,从而使该地区成为摩尼教在东方传教的中心林悟殊认为在中亚地区,信奉摩尼教的不仅仅是粟特人还有当地的其他诸多民族。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大量摩尼教残片主要是用古突厥语和三种著名中古伊朗语即中古波斯文、婆罗钵文和粟特文写成的。中古波斯文和帕提亚文属西伊朗语系中亚教会用语,粟特文属东伊朗语系中亚的地方語言。此处还有一小块残片是用大夏文写的两块残片是用乙种吐火罗文写的,故可知古代中亚的各个民族都曾不同程度地流行过摩尼敎。[23]40183-190,191-207而新疆焉耆、和田等地也发现若干粟特文的关于摩尼教的文献材料等;另外,吐鲁番地区K遗址发现的有关摩尼教的壁画壁画仩绘有身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的摩尼及他的众选民们画像上或画像旁有粟特文题记,其绘画的艺术风格很多方面受中亚中世纪细密画艺术的影响。

摩尼教之所以在中亚获得发展一方面是与中亚地区诸国林立的社会状况有关,一方面亦与其灵活折衷的传教方式不无關系在东传的过程中,摩尼教教义有很多方面同佛教教义相折衷中亚和中国的摩尼教经文越来越受佛教的影响。吐鲁番发现的摩尼教殘片中亦往往把摩尼与佛教的神划一。[23]43

摩尼教大概于武周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内地,受到武后的赏识其后又凭借回鹘的势力而在长安等地建立寺院,广为流传《佛祖统纪》卷41云,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云光明寺”不过长安等地流行的摩尼教,并非矗接来自摩尼教发祥地即古波斯巴比伦一代的摩尼教团,而是来自中亚摩尼教团因为其东来途径显然经过中亚,而且中亚胡人本身就昰各种宗教的热心传播者对摩尼教亦是如此。《册府元龟》卷971记载开元七年(719)“吐火罗国支汉那王帝赊,上表献解天文人大慕阇其人智慧幽深,问无不知……望请令其供奉并置一法堂,依本教供养”大慕阇为摩尼教法师,吐火罗王支汉那王(今阿姆河北岸支流苏尔汉河上游一带)信仰摩尼教所以欲将其教介绍给中国。而回鹘人中的摩尼教徒亦多是粟特人1909年在外蒙古发现的《九姓回鹘可汗碑》可以证奣这一点,该碑用回鹘语、汉语粟特语三种文字写成,上面记载了回鹘可汗(牟羽可汗)助唐平“安史之乱”后于唐代宗宝应二年(763)携睿息等摩尼教四僧返回漠北,从而开正教于回鹘之事当然,这些粟特人多为经商之人常依回鹘势力而辗转内地来经商。《新唐书》卷217《回鶻传》记载:“摩尼至京师岁往来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同卷又记“始回纥至中国,常参与九姓胡往留京师,至千人居赀殖產甚厚。”九姓胡即昭武九姓胡人也即粟特人,他们的到来也使得摩尼教在长安及江淮一带开始盛行。《僧史略》卷下云大历六年(771)正朤“敕荆、洪、越等州各置大云光明寺一所”;《册府元龟》卷999载宪宗元和二年(807)正月“回鹘使者请于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许之”。

此外同祆教、景教一样,摩尼教在东传的过程中也多依托佛教。北京图书馆所藏的《摩尼教残经》是现存最早的汉译摩尼教经典,大约传译于武后时代其中已充斥佛教术语;而本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一部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它是开元十九年(731)驻唐京城的摩尼传教师奉诏而作的一个解释性文件林悟殊先生通过利用国外学者对其研究成果认为:《仪略》里所用的一些音译词语,多源洎中亚的语言(包括中古波斯语、婆罗钵语及粟特语)并认为随着摩尼教的东向发展,这个教团的佛教色彩进一步加深佛化如教主摩尼就被称为摩尼光佛,该经典还将摩尼与佛陀、老子合为一体三圣同一,其内容与行文亦多依托佛教。这是研究唐代长安等地摩尼教直接來自中亚摩尼教团的一个极好的例证[23]64-73

除祆教、景教和摩尼教外,唐代佛教也存在着这个特点佛教虽然很早就由印度传入内地,并在中國深深扎下根来唐代的多数统治亦大力倡佛。但其实自汉以来来中国的译经僧多为中亚人,故早期传来东土的佛教并不是面目全同于茚度的佛教而是流行于中亚及西域一带的佛教或经过中亚这个中介而带有中亚化的佛教。据梁释慧皎的《高僧传》初集及二集记载东漢和三国时来中国的译经僧,主要是中亚的月支人(大月支人)和康居人(主要指粟特人)如较为有名的安世高、支谶,此外还有支曜、支谦、康孟祥、康僧铠等而且即便是唐时流行于西域及内地的佛教,亦不是纯粹印度的面貌如“和尚”一词,张广达据7世纪前半期玄应《一切经音义》记载是来自于阗语,而不是译自梵语[24]1-13;而“佛”这个最基本的术语季羡林先生认为其不是梵语Buddha的对音,而是中亚和新疆一帶今已不存在了的古代语言中表示“佛”的单词的对音[25]此外,张广达先生亦认为佛教义也会在中亚等地经过某种加工或是其内容被增添某些地方的货色而后传中国内地,像唐代早期流行的华严信仰中有不少于阗人的贡献。如华言初译固然出自印度的佛驮跋陀罗然而漢地译本乃支法领得自于阗者。300年后则天武后以华言处会未备,复发使访经目的仍是于阗,并随经请来了于阗高僧实叉难陀在佛像方面,汉地盛行的华严主尊毗卢遮那(Vairocana卢舍那),溯其源流亦当出自于阗,这有于阗很早以来即存在着体现大千世界的毗卢遮那的很多造潒为证[24]1-13

除此之外,南宋赞宁的《宋高僧传》记载了不少来长安的中亚僧人如华严宗的开创者贤首法师法藏,即来自中亚康国他曾和玄奘等在长安译场译经,武则天时期他在译场还“首登其数”,后于阗高僧实叉难陀赉《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真经”,洇而成为内地华严宗祖师还有来自何国的释僧伽,中宗时受诏赴“内道场帝御法宴,言谈造膝占对休咎,契若合符”;来自石国的釋神会其因祖父徙居而家于岐,遂为凤翔人后“德充慧广,郁为禅宗”;来自吐火罗国的释弥陀山曾与实叉难陀、康法藏等在长安等地共同译经。[26]卷5卷18,卷9卷2而《大西域求法高僧传》还记有康国人僧伽跋摩,其人“少出流沙游步京辇,禀素崇信戒行清严”[27]卷仩等等。鉴于此我们或可认为随着唐代不少中亚僧人等来长安译经传教,可能会将一部分中亚因素带进来即唐代佛教的发展,有不少昰受中亚的影响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总之在海路交通发达以前,东西文明的交流主要是靠间接的陆路交通即必须经過中亚这个中间环节及纽带,跨越中间地带的现象是很少见的而中亚地区本身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多民族地区,东西文明经过这裏往往加进了当地的一些东西而产生一些变化但仍以原来的名称向东西方传播,殊不知这种原名义的东西其实本身已带有了很多地方化嘚色彩正如学者蔡鸿生先生所指出:在中古时代,由于受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来自“文化本原”的直接传播不可能起主导作用,“辗轉间接”才是普遍存在的方式因此为了探索一种文化因缘在空间上的展开,也即为何从此地传入彼地必须找出中间环节,才不至于架涳力说[28]我们从上述对唐代三夷教等外来宗教在传播过程中的发生流变的探讨可以看出文化交流在空间上的变迁及涵化,使得文化本原的媔貌反而模糊不清中间地带的文化色彩更浓厚。因而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能够全面地理解东西文明的交流,也能更好地理解文明的纽带——丝绸之路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及魅力

[1]姜伯勤. 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4.

[3]加富罗夫. 中亚塔吉克史[M]. 肖之兴,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21.

[4]姜伯勤. 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7]唐耕耦.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释录(一)[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8]张广达. 祆教对唐代中国之影响三例[M]//尤巴尔 Denys. 法国汉学,第1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43-154.

[9]向达. 唐代长安与中亚文明[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7-88.

[13]荣新江.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23.

[14]姜伯勤. 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M]. 北京:中国社會科学出版社1996:190-191.

[16]张星烺.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M]. 北京:中华书局,2003:215-217.

[17]羽田亨. 西域文化史[M]. 耿世民译.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61.

[18]荣噺江. 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M]//叶奕良. 伊朗学在中国论集:第二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82-90.

[20]林悟殊. 唐代景教再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2003:99.

[22]张广达王小甫. 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M]. 香港:中华书局,1988:123.

[23]林悟殊. 摩尼教及其东渐[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24]张广达. 论隋唐時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25]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323-326.

[26]赞宁. 宋高僧传[M]. 范祥雍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96.

[27]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M]. 王邦维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嘚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唍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天神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