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媒体的竞争力来自于哪里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
【摘要】:我们处在了这样的一个大背景:
一是,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强有力的科学传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推进中国科学传播能力建设,建立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科学传播新格局,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称的科学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取决于国家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必须有高素质的国民,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没有适应现实需要的科学传播理论和传播体制,就不可能大幅度培育很高科学素养的国民,也就不可能极大产生促进现代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同时,科学传播的阶段涵盖了以前阶段传播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的任务和使命,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在沟通公众与科学、公众与科学共同体,促进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方面有着更重要的先导价值。
三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科学传播格局,科学传播同样也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与运用新媒体开启科学传播新阶段的紧迫任务。以传播科学文化为己任的科学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新功能,需要深入探讨;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科学传播媒体需要新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基于上述考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是个大概念。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际工作,本课题将研究重心放在了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深入研究科学传播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讨的科学传播特点,从而提出科学传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新媒体环境下的战略变革与建构新的战略的问题。
科学传播的关系,涉及科学与公众、科学与科学共同体、科学与社会;也涉及科学与媒体。而今,在新媒体时代,科学与公众的关系还必然涉及新媒体。科学传播的实质,是要调整好科学与公众的关系。科学传播走过了三个阶段: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在对科学传播的研究中,有学者从科学传播的内容层次上分析,提出科学传播的“两阶”分类。其实,不论是一阶科学传播,还是二阶科学传播,要确定的是,公众到底是科学传播的被接受对象,还是主宰者。公众需要科学,因为公众的科学化生存离不开科学的知识与观念;但科学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没有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或者说公众对科学一片无知与误解,科学事业在当代是无法开展的。
本课题主要分为6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介绍科学传播的理念与历程;科学传播的内容与特点;
第二章重点在于理清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关系,分析了科学传播的媒介变迁及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新语境;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特点,强调要重塑科学传播新格局;
第三章着重揭示新媒体为科学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媒体科学传播现状、存在的问题;科学传播的新媒体应用,对多媒体背景下的科学信息传播、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社会化圈子的互动体验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四章对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科学传播体系,对科学传播的现实方位与理论资源和建立科学传播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对促进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开展科学传播提出了若干建议。
第五章对国外新媒体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评析,发挥了他山之石的功用;
第六章以《中国科学报》社为例总结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策略,作为唯一依靠我国自然科学与工程科技领域最高学术群体创办的科学传播类大众媒体,《中国科学报》社成立50多年一直从事科学传播,在新媒体科学传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本课题在科学传播领域做了一定的前瞻研究与科学传播的理论建设,提出了若干新概念、新提法,体现了科学传播的新思维。其目的在于推进科学传播媒体的科学传播实践创新与理论提升。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
1.尽可能厘清重要概念。在科学传播的概念问题、科学传播对待公众与科学共同体、科学传播与“两种文化”的关系等等,下了较大的研究功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新媒体的概念、特点,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关系等问题上,本研究也独辟蹊径,做了深层次的研究。
2.重点在于梳理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实践,集中阐述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揭示面向公众的新媒体科学传播模式;提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科学传播体系的合理论断。
3.结合国内科学传播媒体的实践与国外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着眼现实与未来,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超越性特征,联系了Web2.0、IPv6、物联网技术发展对科学传播的应用表现或潜在价值,大量例举并分析了各类社交媒体、视频媒体在开展科学传播过程中的特征、作用。
4.视野开阔,从科学与科学传播的本质上进行研究,展示了科学传播介质变化与科学播规律,揭示了科学传播在当代人类文明中的进程与价值。
5.注重实践,从科学传播的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有效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取得示范效应。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206;G301【目录】:
摘要5-8Abstract8-16第1章 绪论16-24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6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16-22
1.2.1 国内研究现状16-20
1.2.2 国外研究现状20-22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与创新22-24
1.3.1 研究方法22-23
1.3.2 研究创新23-24第2章 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24-36 2.1 科学与科学传播24-32
2.1.1 科学、公众与社会24-26
2.1.2 科学传播与媒体26-32 2.2 科学传播需融合两种文化32-36
2.2.1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32
2.2.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相融通32-33
2.2.3 新的生态文化观对于科学传播的价值33-36第3章 新媒体与科学传播36-64 3.1 科学传播的媒介变迁36-49
3.1.1 科学传播的媒介演变36-37
3.1.2 新媒体及其特点37-41
3.1.3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41-46
3.1.4 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46-49 3.2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49-52
3.2.1 科学消息来源50-51
3.2.2 科学传播方式51-52
3.2.3 科学传播内容52 3.3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特点52-55
3.3.1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科学传播52-53
3.3.2 科普知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53-54
3.3.3 科学家的科学传播行为54-55 3.4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新语境55-56
3.4.1 后现代化中的科学悲观情绪与科学传播55-56
3.4.2 科学研究的“未完成态”对于科学传播的影响56 3.5 重塑科学传播新格局56-64
3.5.1 “数字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数字化描绘57-58
3.5.2 “智慧地球”,物联网构建人类与物质世界的智慧联接58
3.5.3 未来:科学传播无处不在58-59
3.5.4 科学传播的新理念59-64第4章 科学传播的新媒体应用64-105 4.1 科学传播中的大众媒体64-76
4.1.1 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65-66
4.1.2 大众媒体科学传播的现状66-73
4.1.3 大众媒体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73-76 4.2 传统媒体中的科学传播特点76-78
4.2.1 报刊中的科学传播76
4.2.2 广播中的科学传播76-77
4.2.3 电视中的科学传播77-78 4.3 新机遇下科学传播的变革动因78-84
4.3.1 变革科学传播理念78-81
4.3.2 增强科学与社会互动81-82
4.3.3 满足受众差异化需求82-83
4.3.4 防范伪科学肆虐传播83-84 4.4 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趋势84-89
4.4.1 加速科学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84-86
4.4.2 促使科学传播内容回归科学的本质86-88
4.4.3 引发科学传播转向三维互动模式88-89 4.5 新媒体背景下科学传播特质89-98
4.5.1 丰富的图文视听资讯89-92
4.5.2 动漫、虚拟现实的全新体验92-95
4.5.3 数字出版物95
4.5.4 科普游戏95-97
4.5.5 数据库应用97-98 4.6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98-100
4.6.1 手机报与科学新闻传播98-99
4.6.2 人性化的实用自制讯息99-100 4.7 社会化圈子的互动体验100-105
4.7.1 BBS、博客、微博等互动平台100-103
4.7.2 泛科技主题的社交网络103-105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战略变革105-128 5.1 科学传播的现实方位与理论资源105-106
5.1.1 把握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105
5.1.2 利用新媒体环境的趋势与影响105-106 5.2 科学传播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融合趋势106-114
5.2.1 确立科学与人文融会的传播理念106-110
5.2.2 建构传受互动的科学传播模式110-111
5.2.3 实现科学传播的全媒体转型111-114 5.3 建立科学传播能力评价体系114-121
5.3.1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科学传播能力114-116
5.3.2 科学传播能力的构成116-118
5.3.3 科学传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118-120
5.3.4 科学传播工作者的素养120-121 5.4 构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战略121-126
5.4.1 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121-122
5.4.2 中观层面的媒体战略122-125
5.4.3 微观层面的新闻战略125-126 5.5 培养全媒体型的科学传播人才126-128第6章 国外新媒体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128-145 6.1 国外新媒体科学传播理论128-133
6.1.1 新媒体变革对科学传播带来革命性影响128
6.1.2 国外学者对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研究128-133 6.2 国外部分国家的新媒体科学传播实践133-136
6.2.1 美国133-134
6.2.2 澳大利亚134-135
6.2.3 南非135
6.2.4 加拿大135
6.2.5 日本135-136
6.2.6 英国136 6.3 国外从事科学传播的著名网站136-145
6.3.1 综合性网站的科技频道137-139
6.3.2 科技专业网站139-140
6.3.3 科技期刊的网站140-141
6.3.4 科学博客141-145第7章 中国科学报社的发展策略145-166 7.1 传播内容的纵深拓展146-153
7.1.1 依靠和增强权威性立足于信息爆炸时代151
7.1.2 坚持大科学传播概念151-152
7.1.3 依托特色资源,加强深度报道152
7.1.4 汲取网络特点,丰富报道方式152-153 7.2 传播渠道的全媒体转型153-160
7.2.1 以内容传播定位为根本,提供专业科教相关信息传播发布服务155-156
7.2.2 以实名互动为基底,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服务平台156-158
7.2.3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赢得专业用户关注率和忠诚度158-159
7.2.4 走全媒体发展之路159-160 7.3 传播策略的融合营销160-164
7.3.1 依靠优秀的内容打造品牌161-162
7.3.2 依靠专业活动巩固品牌162-164 7.4 软环境相关配套164-166结语166-169参考文献169-177致谢177-179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著作17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远;王鹏;;[J];电子制作;2014年11期
马光;;[J];传播与版权;2014年10期
刘骄阳;;[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年07期
艾菲;;[J];科技传播;2014年02期
孙璐;张丽;;[J];科技传播;2014年02期
于剑昀;;[J];科技视界;2014年13期
张早;;[J];视听;2014年01期
安杰艺;;[J];商;2014年01期
郭智卓;;[J];新闻世界;2014年04期
朱缘;;[J];中国报业;2013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索平;[D];渤海大学;2013年
余亮;[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张婧;[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周冯灿;[D];暨南大学;2013年
张玉洁;[D];北京印刷学院;2014年
王楠;[D];浙江海洋学院;2014年
杨海燕;[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秦;褚晶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3期
林江;;[J];传媒;2007年04期
郑强;;[J];传媒;2008年10期
杨晶;;[J];创新科技;2008年03期
韦路;鲍立泉;吴廷俊;;[J];当代传播;2010年01期
黄晓芳;[J];电视研究;1999年11期
匡文波;;[J];国际新闻界;2008年06期
高钢;;[J];国际新闻界;2010年02期
胡晓梅;;[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张荣科;崔薇;;[J];科技传播;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翟杰全;;[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刘华杰;;[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汤书昆;;[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吴燕;;[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化君;;[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吴国盛;[N];科技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文凤;[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陈哲;[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子超;;[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蔡文君;杜学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赵秀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赵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张富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赵曦;赵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张舜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董龙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蔡庸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何丽;刘管平;巫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赵春明;;[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涛;皮明建;高鹏;;[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李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马尔库塞;李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张舒;;[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邱国良;郑延恒;;[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高峰;;[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彭希义;;[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琳;;[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夏菲;[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秦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余正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王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赵一强;[D];苏州大学;2010年
陈金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杨玲;[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刘宇辉;[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晓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徐本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任士春;[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李静;[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郭云英;[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苏焕菊;[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宋浩;[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姚士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李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李国娇;[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名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方李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路鹏;陈昌煦;;[J];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09期
高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艾德丽安·S.陈;唐纳德·费希尔;胡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王亦军;;[J];今传媒;2006年10期
翟杰全,杨志坚;[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黄天其,邹振扬;[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孙强;温宇俊;张鹏洲;;[J];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09期
李思蓓;曾一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耿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曹新民;袁万茂;;[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陈骞;;[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斌 易查搜索董事长;[N];通信产业报;2010年
州科协副主席
曾召辉;[N];恩施日报;2011年
徐建华;[N];中国质量报;2012年
宋晓明;[N];通信信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建飞;[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张群;[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曲慧敏;[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鲍立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袁媛淑;[D];中南大学;2012年
李传峰;[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张哲;[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苏青场;[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赵金广;[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马晓翔;[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零崇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解寅;[D];内蒙古大学;2011年
郝红英;[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刘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程华;[D];广西大学;2003年
毕晓梅;[D];兰州大学;2006年
陈溪;[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贺春禄;[D];湖南大学;2007年
莫毅华;[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胡守超;[D];苏州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政儒;;[J];商;2014年26期
张麓麓;;[J];中国报业;2014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天云;[J];报刊之友;2003年05期
翟杰全,杨志坚;[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刘华杰;;[J];博览群书;2007年10期
田松;;[J];博览群书;2008年07期
成文胜;[J];传媒;2005年05期
林江;;[J];传媒;2007年04期
郑强;;[J];传媒;2008年10期
王仕勇;;[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杨晶;;[J];创新科技;2008年03期
汪苏华;;[J];当代传播;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吴国盛;[N];科技日报;2000年
吴国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杨爱华;[N];中华读书报;2004年
□刘华杰;[N];中华新闻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牡丽;[D];广西大学;2003年
张凡;[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史晓雷;[D];东华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营销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责任及其路径优化
为您推荐的文章标签:,,,,(原作者:张晓月)摘 要:新媒体环境给舆论表达提供了一个开放空间,承担着舆论引导责任的主流媒体,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是其当下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媒体环境下要想发挥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传统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的传统优势;新兴主流媒体不仅要占领好、利用好网络这一阵地,而且要培养意见领袖,打造专业微博群;加强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互动呼应机制;从现实角度和新媒体技术研发以及网络自身的制衡来优化网络舆论引导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责任;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
以微博、网络论坛等为重要标志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表明中国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论一方面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中国民主制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固有的随意性、弱控制性和舆论“把关人”缺失性以及网民年轻化的态势,为虚假信息、谣言、网络犯罪提供了土壤。如果不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舆论加以过滤和控制,不能明辨是非的网民就会深受其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了4 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因此, 承担着舆论引导责任的主流媒体,如何对网络舆论 进行有效引导是其当下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责任
“主流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来自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教授发表的《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一文。20世纪90年代末, “主流媒体”这一概念进入中国以来,我国学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关于“主流媒体”的界定
汪宇认为可以把主流媒体定义为对国家和地区的宣传和文化事业起着主导地位的媒体。当前世界各国主流媒体的形成有几个共同的必要条件:一是公众认可,二是政府认可,三是产业化,四是要有一定的成长期(也就是历史影响)[1]。唐励认为,主流媒体是指政治性强,具有权威传者、主流受众、主流表现方式,影响力大、富有权威和声誉高的媒体[2]。周胜林认为主流媒体是影响力大、起主导作用、能够代表或左右舆论的省级以上媒体,主要是指中央、各省(市、区)党委机关报和中央、各省(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一些大报大台[3]。刘建明认为,主流媒体的本质、核心和标志只有一个,就是以它的思想影响力受到社会主导阶层的关注,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每天必阅的媒体 [4]。陈昌凤则从主流媒体的作用角度认为主流媒体是新闻的界定者[5]。邵志择从西方主流媒体的现状中总结得出,主流媒体必须依靠主流资本面对主流受众,运用主流表现方式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享有较高社会声誉[6]。喻国明认为,主流媒体就是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所倚重的资讯来源和思想来源的高级媒体[7]。童兵认为所谓主流媒体,一般有四个特点:关注重大问题,发挥重要影响,具备权威地位,党政机关支撑[8]。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主流媒体”的六条标准:一是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二是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三是具有较强公信力;四是着力于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是历史主要发展脉络的记录者;五是基本受众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群;六是具有较大发行量或较高收听、收视率,影响较广泛受众群[9]。
本文认为喉舌功能、意识形态属性、权威地位、广泛的受众群以及职业化的人才队伍是主流媒体的基本特征。同时,基于童兵对媒体的分类:一是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新闻电影、通讯社电稿等六种传统媒介;二是方兴未艾的新兴媒介,主要是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络(手机通信)、新型广播电视和综合媒体等四种[8]。本文进一步将主流媒体分为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主流媒体两大类。传统媒体是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新闻电影、通讯社电稿等六种传统媒介来传播新闻的媒体,而新兴媒体则主要以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络(手机通信)、新型广播电视和综合媒体等四种新兴媒介来传播新闻的媒体。
(二)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责任
相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网民个体性信源,主流媒体可信度较高,它能够提供事件进展的调查性信息、理性权威的评论以及公平的报道。主流媒体的专业、品牌和权威性高的天然优势,使其比网民信息源更能设置网络议程,进而引导网络舆论。因此,作为网络关键信源存在的主流媒体,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网络关键信源的角色,实现对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效,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传播过程存在明显的“蝴蝶效应”。网络舆论是多种力量因子此消彼长、相互制衡、形成合力的结果,但由于意见力量分布的不均衡及力量因子的消长导致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变量因素很多,一个细微的变化有时都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舆论效果,进而影响到网络舆论的发展[10]。这让主流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面临较大挑战,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主流媒体由于客观原因不可能对网络舆论事件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传统主流媒体在面对一些网络舆论事件时常常受到沉默或者不作为的质疑。究其原因,传统主流媒体其自身内部严谨的流程管理制度和进行深度挖掘的时间需要,不可能率先发声才显得“迟钝”与“滞后”。相反,正是由于网络舆论太过喧嚣才显得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很多网民仍会在观望中期待传统主流媒体给出让人信服的深度报道,最后使事实真相得以明了,事态得以平息。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坚守其严谨性正是其恪守职业操守的表现,传统主流媒体不可能在没有作深度细致的调查前就草率发声,这只会丢失其固有阵地,降低其权威性。(原作者:张晓月)二是新兴主流媒体的及时补位意识不够。新兴主流媒体在网络热点舆论出来之时,没有及时占领制高点,没有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公告在网络热点舆论出来之后深度调查出笼之前这一时间段内。这个时间段,新兴主流媒体应及时补位发出声音,充分利用其同在网络世界的优势,先行就新闻的“5W”进行基本的追问并提出质疑,让网民在追问与质疑中冷静下来,理智对待真相尚不确定的网络事件,从而实现其对网络舆论的及时控制和有效引导,最后与传统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
三是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主流媒体之间尚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传统主流媒体常常被网络事件所影响,容易失去重心跟风追随网络事件,一方面不能及时发出声音,另一方面也没能发挥新闻调查的职业权威性而形成一个舆论高地。而新兴主流媒体也容易被淹没在网络舆论的浪潮之中,既没有发挥好网络平台的作用,又没能在网络舆论中起到引领舆论的作用。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主流媒体各说各话,不能形成有效合力来引领网络舆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优化主流媒体的引导路径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责任
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主流媒体这两个舆论场应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优势,分别占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舆论阵地,互相呼应与支撑,共同作用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其中,传统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新闻调查的职业权威性,以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形成一个舆论高地;新兴主流媒体则要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实名账号以及官方微博平台,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打造专业微博群,引导网民对网上舆论场的有效占领[1112]。
(一)加强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场的有效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喧嚣与杂乱,让公众无所适从,人们潜意识里仍会期待传统主流媒体的“盖棺”式的定论。因此,传统主流媒体要利用好其权威性,而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则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两把舆论利剑。
1.发挥深度报道的作用
深度报道永远是专属于媒体人的“奶酪”。对于首发于微博等新媒体的重大新闻和热点事件,主流媒体可以及时跟进,挖掘新闻的深刻内涵,对于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可以通过深度报道还原事实真相,及时扭转舆论的走向。传统主流媒体要不断挖掘深度报道的作用:不仅要发现网络舆论背后的社会民生问题,而且要监督政府信息公开,还要促进现实社会中民生问题的解决,在引导网络舆论和稳定民心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
新闻评论是一个媒体的灵魂和发声线,传统主流媒体要强化新闻评论的作用。如对时政新闻类栏目要强化记者的现场评论能力;舆论监督类栏目,则要强化专家评论员队伍,注重搭建公共话语平台,让受众、媒体、专家、职能部门的各方观点在此碰撞,在多元观点中实现媒体观点的引领作用。以此,建构立体式评论模式,可以在对新闻事实的本体进行剖析、阐释的基础上, 拓宽受众的思维空间,提供更多的新闻视点,帮助受众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各种复杂的现象与矛盾中,寻求利益诉求的最大化的同时,有效引导舆论,彰显传统主流媒体话语的深度表达与建设性的价值取向等优势。
3.传统主流媒体要注重创新
传统主流媒体要创新报道形式,改进报道方法,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广泛听取人民声音,努力畅通干群对话渠道,促进政府信息公开,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从而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另外,传统主流媒体还应通过建立健全应急报道机制、抢占信息制高点、科学设置议题等方式,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二)新兴主流媒体舆论场的优化
新兴主流媒体可以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及时跟踪舆论热点,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论走向进行预判,通报最新进展情况,引导网络舆论的新走向。
1.新兴主流媒体要占领好、利用好网络这一阵地
一是新兴主流媒体利用网络平台,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掌握庞大的新闻线索。二是新兴主流媒体要利用好微博上的实名认证账号。采编人员可以通过跟踪相关领域微博名人言论的方式,或者通过微博搜索关键词的方式,发现许多新闻线索,特别是一些突发性和即时性的新闻线索,以及一些专业领域的消息,都可能在微博中被各式各样的人发布、转发。三是新兴主流媒体要充分利用好官方微博平台,在自我宣传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公信力进行日常信息发布;此外,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健全网络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科学分析网络舆论的性质,准确判断网络舆论的倾向,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2.新兴主流媒体要培养意见领袖,打造专业微博群
一是意见领袖往往拥有众多“粉丝”,在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在舆论热点事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新兴主流媒体应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以掌控网络舆论话语权。一方面可以培养以资深评论员、记者、编辑、各领域专家和社会名人为主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可争取、吸收来自各行业、带有“草根性”的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在网民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以对网络舆论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
二是根据当前微博的发展状况,新兴主流媒体微博应着力打造专业微博群。如政务微博群、记者编辑群、专家学者群、名人政要群和明星新秀群。新兴主流媒体可发动本单位记者编辑和新闻从业人员组建记者编辑微博群;邀请各领域的智库、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建立专家学者微博群;吸引社会各界名人、各行业领导者和政府高官建设名人政要微博群;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明星、杰出新秀等有潜力的青年才俊建立明星新秀微博群。充分利用以上各类人士的号召力、示范性和影响力,为主流媒体培养自己的“舆论领袖”和“精英博主”,最大程度扩大受众范围,提升网站点击率与访问流量,保持强势媒体领头羊地位[13]。
(三)加强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互动呼应机制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是社会的信息工具和舆论工具,终究要表达民心民意,才能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在此意义上,如果某一事件或事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那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就会积极介入这一事件或事态的报道,最终使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关于这一事件或事态的舆论传播过程中殊途同归,共同推进社会舆论的进程,发挥媒体应有的作用[14]。因此,新兴主流媒体和传统主流媒体之间有效的议程互动,有助于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原作者:张晓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活力和张力。新兴主流媒体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热点议题,组织讨论并调查民意,获得新闻素材,形成舆论热点、焦点。传统主流媒体紧接着对这些新闻焦点进行深入调研,开展追踪报道,得出权威性结论,及时对新兴主流媒体的新闻热点进行反馈。再经新兴主流媒体在网络上引导网友对议题的讨论,引导网络舆论向理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形成舆论合力。其流程详见图1所示。
另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率先报道某一焦点性新闻事件或事态,新兴主流媒体迅即在网络上转贴放大,并以此为由头开展讨论,形成网络舆论,又助推其他传统媒体转载,最终形成媒体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共振,实现主流媒体引起而在媒介系统中产生一连串报道的“媒介共鸣”效应。其流程详见图2所示。
图1 新兴主流媒体主导下的议程互动示意图
图2 传统主流媒体引导下的议程互动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主流媒体的互动不是单向性的和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呈现双向互动和反复互动的态势,并且其交叉互动的频率越高,动态性越强,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舆论引导效果。
(四)优化网络舆论引导的保障体系
优化网络舆论引导的保障体系要从现实角度和新媒体技术研发以及网络自身的制衡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1.现实世界中解决好民生问题并促进政务信息公开
一是要切实解决好现实生活中的民生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这个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如:物价问题、教育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等,网络上的舆论很多都是关于现实生活方面的,特别是上述民生问题的反映。为此,要把推动实现社会民生作为网上舆论引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搭建网上民生服务平台,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切实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二是要促进政务信息公开。面对网络舆论,地方政府要强化政务信息公开的理念,即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地方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信息公开在引导网络舆论中的现实作用,及时向社会通报事件最新进展和处置情况,推动事件更稳妥、更快捷、更有效解决,最大程度地防止乃至消除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2.新媒体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除了传统的“关键字过滤”等常用的信息过滤、屏蔽技术手段外,面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还应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一是大数据时代如何从网络数据中挖掘信息、判断趋势、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社会发展开启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也为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带来升级的空间,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数据的价值在于能够洞察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为政府实现精细化管理、服务创新等提供新机遇。可以说,数据的洞察力是各行各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建立网络舆论管理大数据,对涉及面广、跨部门、跨领域分散存储的网络舆论数据进行有效汇集,并在预测预警、分析研判、辅助决策、应急评估等方面发挥作用,是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是“云”技术的应用。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传媒创新报告》指出,云计算在2012年从云端降落到地面,成为互联网公司又一重大战略发展方向。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有必要掌握“云”技术以应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3.健康网络氛围的营造
对于“未知超过已知”的互联网,更需要找到其自身的制衡力量。网民辨别能力、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民间自发的辟谣、科普和公众人物言论观察机构的出现,意见领袖的自律性增强,还有自媒体运营商和管理员的责任回归[15],都是优化网络舆论引导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汪宇. 博客现象及其对主流媒体的启示[J].学术界,2007(3):258263.
[2] 唐励.论主流媒体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使命[J].新闻界,2009(2):5254.
[3] 周胜林.论主流媒体[J].新闻界,2001(6):4.
[4] 刘建明.解读主流媒体[J].新闻与写作,2004(4):34.
[5] 陈昌凤.主流媒体是新闻的界定者[J].新闻前哨,2010(9):2324.
[6] 邵志择.关于党报成为主流媒体的探讨[J].新闻记者,2002(3):15.
[7] 喻国明.一个主流媒体的范本——《纽约时报100年》读后[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3891&peple=16.
[8] 童兵.关于当前新闻传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1):147150.
[9] 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J].中国记者,2004(1):1011.
[10]韩立新,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J].当代传播,2008(6):6467.
[11]林亚芬.社会管理下的微博问政[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9103.
[12]束霏,刘晶.风险社会情境下社会管理创新探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9112.
[13]杨敬忠.利用微博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记者,2012(3):1819.
[14]董天策,陈映.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134138.
[15] 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http://.cn/n//c22.html.(原作者:张晓月)Guidance Responsibility on Public Opinion of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Its Path Optimization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ZHANG Xiaoyue
(The Reform Magazine of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2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instream media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media and emerging mainstream media.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has provided an open space for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while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media cannot make out the leading opinion on network public incident in the first time due to its inher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emerging mainstream media cannot make up the shortcoming in time. In order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mainstream media in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e should start from four aspects: for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media, to give full play of the coverage depth and the news commentary system advantage; for the emerging mainstream media, not only to occupy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 network, but also to cultivate opinion leaders and build a professional microblog group; to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traditional medias on agenda setting and further echo to form the resonance effect; to optimize the guidance syste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eading from the practice view,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balance of the network itself.
Key words:
new media environment; mainstream media; guidance responsibility on public opinion; path optimization
(编辑:李春英)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文链接:
推荐阅读:
内容/版权举报请联系bianji#niubb.net
||苏ICP备号-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营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