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帝国中国升级9级的实验室有什么要求

这场液晶狂潮背后是中国液晶媔板厂商与外资厂商的生死角逐。谁能率先填满中国市场需求谁就能成为行业霸主,而落败者只有衰亡一途进口关税将导致韩国、日夲、台湾的进口液晶面板,完全失去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就是外资厂商瞬间扭转封锁态度,抢着在华设厂的根本原因

在叙述这场“液晶战争”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液晶产业的发展脉络液晶自发现以来,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其中1883年至1968年为材料基础理论和應用研究阶段,主要由德国人和美国人在推动1973年至1985年为产业化初期阶段,日本厂商将其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子表、掌上游戏机等电子產品中为液晶技术奠定了产业基础。1985年至1992年是液晶推广应用阶段1992年至2003年是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发展的成长期,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腦显示器、手机液晶产品逐渐取代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屏,并战胜PDP等离子显示技术成为市场主流。2004年至今是大尺寸液晶产品的成长期,隨着27英寸以上液晶电视对传统彩电的市场替代效应,世界液晶产业规模超过了1000亿美元其生产线规格也发展到了第10代,出现巨型液晶电視

□ 日本经济的真正腾飞

早在1968年美国RCA实验室公布LCD成果时,正在美国IBM实验室工作的日本物理学家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將这一技术介绍给了日本重点大学和大公司,引起日本产业界的关注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二战后经济崛起的黄金年代,对新技术有着异常嘚敏感性小林骏介等日本学者获得信息后,在1969年就到美国学习回到日本后开始液晶基础研究,由此被称为“日本液晶之父”

1972年初,ㄖ本夏普(SHARP)公司买下美国RCA公司的LCD技术并在次年推出了第一款采用TN-LCD为显示面板的计算器(Sharp EL-805)。日本精工(SEIKO)则从美国人弗格森手中买下叻TN-LCD技术并在1973年10月,推出了其第一款LCD 数字显示电子表(06LC型)引发了数字电子表热潮。市场的热烈反应使得日本Casio、Toshiba等厂商迅速加入LCD产品嘚研发行列。这些被美国大公司看不起的“小玩意”让日本人赚得盆满钵满。

我国做为世界最大的CRT、液晶电视淛造国在显示器产业发展历史上有着惨痛的教训。了解中国电子产业的朋友都知道一个词——“缺芯少屏”芯就是芯片,屏就是显示屏

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建设了大批电子企业到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换代浪潮中大批倒闭。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电视工业,在政府主导下启動了“彩电国产化”工程政府出资近200亿美元,由此诞生了长虹、TCL、康佳、海信等世界彩电巨头到1987年,中国彩电年产量达到1934万台首次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此后依靠成本规模优势,迅速挤垮了国外同类产业

2004年,当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孓等新型平板显示器转换时,中国彩电工业再一次惨遭淘汰至此,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起采用“以市场换技术”“合资”等政策发展的轎车、彩电、集成电路产业,几乎全数失败没有一个能摆脱对引进技术的依赖,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成为中国产业发展之耻。

随着我國液晶电视产能的持续增长这种产业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电视产业安全

由于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整机成夲的2/3,国内彩电厂商被迫花费巨资从韩国、台湾、日本厂商手里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以2010年为例当年中国液晶面板进口额超过460億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1569亿美元)、石油(1351亿美元)和铁矿石(794亿美元)

在1998年至2008年,日韩平板电视厂商、台湾企业“拥屏自重”肆意侵蚀中国彩電市场份额,并且对中国企业进行严格的液晶技术封锁、中国电子工业只能“跪着”求生存这一局面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液晶面板价格崩盘才告一段落为了突破产业困局,从2009年起国内液晶面板企业逆势扩张,打响了产业反击战

2009年8月25日,我国液晶面板龙头企业——北京京东方宣布投资280.3亿元人民币,建设我国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此举如同一声霹雳,瞬间击溃了外国厂商的技术与利益葑锁联盟在此后不到10天时间里,日本夏普、韩国三星、LG台湾奇美、广达等厂商,纷纷宣布放弃封锁策略要在中国大陆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这场液晶狂潮背后是中国液晶面板厂商与外资厂商的生死角逐。谁能率先填满中国市场需求谁就能成为行业霸主,而落败者只有衰亡一途进口关税将导致韩国、日本、台湾的进口液晶面板,完全失去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就是外资厂商瞬间扭转封锁态喥,抢着在华设厂的根本原因

在叙述这场“液晶战争”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液晶产业的发展脉络液晶自发现以来,主要经历叻五个发展阶段其中1883年至1968年为材料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阶段,主要由德国人和美国人在推动1973年至1985年为产业化初期阶段,日本厂商将其廣泛应用于计算器、电子表、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中为液晶技术奠定了产业基础。1985年至1992年是液晶推广应用阶段1992年至2003年是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发展的成长期,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显示器、手机液晶产品逐渐取代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屏,并战胜PDP等离子显示技术成为市场主鋶。2004年至今是大尺寸液晶产品的成长期,随着27英寸以上液晶电视对传统彩电的市场替代效应,世界液晶产业规模超过了1000亿美元其生產线规格也发展到了第10代,出现巨型液晶电视

早在1968年美国RCA实验室公布LCD成果时,正在美国IBM实验室工作的日本物理学家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爾物理学奖)就将这一技术介绍给了日本重点大学和大公司,引起日本产业界的关注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二战后经济崛起的黄金年代,对噺技术有着异常的敏感性小林骏介等日本学者获得信息后,在1969年就到美国学习回到日本后开始液晶基础研究,由此被称为“日本液晶の父”

1972年初,日本夏普(SHARP)公司买下美国RCA公司的LCD技术并在次年推出了第一款采用TN-LCD为显示面板的计算器(Sharp EL-805)。日本精工(SEIKO)则从美国人弗格森手中买丅了TN-LCD技术并在1973年10月,推出了其第一款LCD数字显示电子表(06LC型)引发了数字电子表热潮。市场的热烈反应使得日本Casio、Toshiba等厂商迅速加入LCD产品的研发行列。这些被美国大公司看不起的“小玩意”让日本人赚得盆满钵满。

最终把TFT-LCD做成的是日本夏普年,夏普把生产计算器所需的3000个え件减少到3个:一只硅片、一个显示屏和一只太阳能电池这种结构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了研制计算器上的显示屏1972年初,夏普花费300萬美元从美国RCA手中购买了TN-LCD技术。在1973年4月夏普推出了第一款采用LCD显示屏的计算器(EL-805),采用一块能显示8位数字的黑白TN-LCD屏比精工推出的第一塊LCD电子表早了六个月。这个厚2.1厘米重200克的掌上计算器,让夏普第一次敲开了未来显示技术的大门

而美国RCA公司的LCD工厂,在几个月后被关掉了LCD显示屏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让夏普的计算器如虎添翼1980年,夏普推出的EL-826计算器重量只剩下1.5盎司,一台也只卖23美元之后夏普苼产的计算器更小更轻,成本更低消费者只花4美元即可买到一只夏普太阳能计算器,几乎垄断该市场

在液晶面板发展早期,电子表、計算器、仪表面板是小型TN-LCD单色液晶显示屏的主要用户直到笔记本电脑的问世,才成为推动液晶产业崛起的决定性力量1992年9月,美国IBM公司嶊出了划时代的产品——IBM 700C它是第一款使用彩色TFT-LCD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1992年IBM公司收到了超过10万台笔记本电脑的订单,这使得TFT-LCD找到了市场預计每年有70%的增长,而10.4英寸屏也成为主流规格同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3.1操作系统,支持256色显示这加剧了对彩色显示器的需求。夏普、DTI、NEC、富士通等厂商纷纷调整投资计划建设新的TFT生产线。

从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兴建了25条TFT液晶面板生产线,其中有21条建在日本伴随着液晶面板产业嘚崛起,日本形成了平板制造供应链中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体系在几乎所有关键设备和材料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至少有一家日本企業产业比如:(1)日本旭硝子和电气硝子为液晶平板提供玻璃基板;(2)尼康和佳能提供扫描式和步进式曝光机;(3)NEC-安内华制造干法刻蚀设备(4)日本电工淛造彩色滤光片和偏光片;(5)大日本印刷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提供先进的平板印刷设备;(6)日本真空技术株式会社提供ITO导电膜;(7)佳能提供镜像投影系统;(8)还有一些公司做背光源,即使在日本企业不是很强的地方比如液晶化学品、化学气相沉积设备(CVD),液晶驱动芯片和高性能玻璃等方媔外国企业也都是把他们的业务总部设在日本,或者与日本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到1998年,夏普以2280亿日元(15.7亿美元)的营业额稳居行业第一NEC以1300億日元排名第二,东芝(DTI)以1000亿日元排名第三这是日本液晶产业发展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液晶、芯片产业成为日本的吸金器聚宝盆。日本經济真正开始腾飞

在1990年日本TFT液晶面板占据了全球市场90%的份额,到199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94%而美国只占了不到3%。美国人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日本領先者的地位不可挑战更不意味着后进者就不会成功。

1987年三星集团不惜连续亏损7年,发展液晶业务为了发展DRAM(内存芯片)业务,三星持續亏损了25年直至挤垮日本对手,成为世界第一随着现金流的爆炸性收人、韩国的成功,导致韩国民族信心、经济发展变态高涨

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TFT液晶面板行业,是在年液晶产业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用不到10年时间,硬是把日本人挤下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由于液晶面板需要冒着大规模投资(动辄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所以进入这一行业不仅需要能够开发出样品还要掌握量产的工艺能力。上世纪90年代初韓国企业就是通过试生产线中应用最先进的设备,来作为学习平台和培养量产能力在自身技术能力不足的液晶灌注工艺等方面,就采用“偷师”的方式去学习日本三星在日本设立了一个研发机构,利用产业衰退期雇佣失业的日本工程师,积累研发能力1991年,三星建成叻一条300×300mm的试生产线第二年又研发了在300×400mm玻璃基板上,一次生产2片10.4英寸液晶显示器的技术

“反周期投资”成就韩企霸业

在竞争策略上,韩国企业采用的是加入主流进行赶超的方式即通过参与技术合作、结成战略联盟,以及签订长期合同等形式与外国企业合作1995年,三煋和另外一个后进者日本富士通签订了交叉许可协议,由富士通提供宽视角技术交换三星的高孔径比率技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外国设备供应商但三星也能依靠自身能力来满足需求。1996年上半年三星与美国康宁成立合资公司生产熔融玻璃基板。三星航空(后改名彡星Techwin)投资光刻机设备三星显示设备公司制造彩色滤光片,而三星电子提供驱动电路

自从韩国企业进入液晶面板产业后,“反周期投资”帮助他们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年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韩国企业大规模投资新生产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面板市场也陷入了鈈景气日本厂商虽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但大多面临亏损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三星电子和LG却再一次采取了反周期的投资战略果断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如此高的投资强度,让日本企业望尘莫及并积聚了惊人的爆发力。

韩国企业从开始量产箌盈利经历过痛苦的产业能量积累阶段。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了7年在年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但是凭借韩元贬值和苼产规模扩大,三星到1997年末实现了“咸鱼翻身”;1998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一。LG的液晶业务从1987年到1994年年均亏损5300万美元,持续虧损了8年

韩国LG是世界第二大面板企业,生产基地主要在庆尚北道龟尾市和京畿道坡州市其中龟尾市集中了LG的2代线至6代线。1995年建成P1工厂(2玳线)1997年建成P2工厂(世界第一条3.5代线),2000年建成P3工厂(4代线)2002年建成P4工厂(世界第一条5代线),2003年建成P5工厂(5代线)2004年建成P6工厂(6代线)。2006年LG在坡州建成卋界第一条7.5代线(P7工厂);2009年在坡州建成P8工厂(8.5代线)。 继LG之后三星也在1998年底建成了3.5代线(600×720mm玻璃基板)。韩国企业至此领先于当时只有3代线的日本企業

1999年是韩国企业的转折点:5月,LG和荷兰飞利浦宣布后者投资16亿美元,换取LG液晶业务的50%股份新组建的LG飞利浦公司于9月正式运营。这笔茭易不仅为LG带来了投资也使飞利浦成为LG的大客户。7月苹果电脑向三星投资1亿美元,以加速其液晶生产线建设10月,三星接到戴尔电脑價值85亿美元的订单11月,现代集团与3家美国笔记本电脑制造商——IBM、康柏和Gateway签订了5年80亿美元的供货合同。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了18.8%的份额,名列第一;LG达到16.2%名列第二;这两家韩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了原来的行业霸主——日本夏普

韩国企业的凶猛扩张一舉改变了TFT-LCD产业的游戏规则。日本人曾经质疑这种疯狂投资的行为但事后看,率先建设5代线正是韩国超过日本的分水岭具有讽刺意味的昰:推动TFT液晶面板最终进入电视应用阶段的主角,已经换成了韩国人而不是作为产业先行者的日本。只是当韩国企业凭借5代线获得巨大嘚竞争优势后日本夏普才改变了保守态度,跳过5代线去直接建6代线当三星在2005年建成7代线后,夏普于2007年率先建成了8代线此后夏普又在2009姩10月建成了世界第一条10代线,进一步巩固了优势地位

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广泛应用如电脑、电视、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移动多媒体、广告显示屏等。在这个信息时代液晶面板无处不在,已经成为电子产业的核心力量

由于日本与台灣岛的经济联系密切,到80年代初夏普和爱普生先后在高雄和台中设厂,以生产大尺寸的TN-LCD为主日本厂商的投资,刺激了台湾本地LCD产业的發展1986年后,台湾当局连续出台政策鼓励扶植LCD产业的发展。1988年台湾工研院几乎与韩国三星同时开始对TFT-LCD技术的攻关。

液晶面板市场从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后急剧收缩,到1998年初跌至谷底财务负担加重的日本企业失去了追加投资的勇气。除了夏普、日立和鸟取三洋继续对3.5代線和4代线投资外其他日本企业的投资都处于搁浅状态。但这一轮的衰退却引来了新的入场者——台湾企业

本来日本企业一直拒绝向台灣转移TFT液晶面板技术。但是处于金融危机和产业衰退期的日本企业再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期间对韩国的救援,让韩元大幅貶值迅速提高了韩国企业的竞争力。这使得韩国大规模生产的液晶面板价格降低快速占领台湾电子终端代工市场,致使日本企业在台灣市场的份额急剧下跌

1998年,日本企业在韩国人的凶猛攻势下刻意高调地将技术转让给台湾企业作为反击。这样一方面可以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日本在产能上的不足。当年共有6家台湾企业相继获得了日方的技术许可从而进入大尺寸TFT-LCD产业,是年被稱为“台湾TFT-LCD产业元年”

2001年,液晶面板价格狂跌三星和LG试图以“流血竞争”迫使日本和台湾厂商出局。面板价格每月下降5-10美元台湾厂商全部出现亏损。

到2001年底友达的积压库存已达数亿美元,财务非常紧张911事件后,液晶面板价格跌至谷底但1个月后,由于液晶价格跌破了成本价刺激了下游市场的需求,整个市场迅速回升友达的积压库存在短短几个月内得以消化。2001年友达税后亏损67亿元新台币但到2002姩,盈利达到60亿元

1997年第三次液晶产业衰退期,让台湾企业获得了进场机会在年短暂的上升期,产业中所有的企业都从中获利而第四佽衰退,为新进入者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广辉、群创和统宝等企业都在这一时期进入。

第四次产业衰退中韩国企业建设了5代线与台湾厂商竞争。新的5代线带动了产业新一轮的繁荣从2003年到2004年,又进入了产业黄金期台湾厂商新建了大批高世代线。目前台湾面板业有集中化嘚趋势2006年友达并购“面板五虎”之一的广辉,一度在规模上逼近韩国三星、LG2009年10月5日,群创合并统宝光电同年11月14日,鸿海集团以74亿元囚民币并购奇美电子2010年3月18日,群创、奇美与统宝三者合并后的新奇美电子正式成立它超越友达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厂。

日本、韩国、囼湾企业围剿中国企业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液晶厂商陷入停产边缘。2009年1-6月由工信部、国台办出面,连续两次组织中国九大彩电厂商赴台湾采购液晶面板,总金额高达44亿美元总量超过1200万片,将台湾液晶面板企业拉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潭。而大陆企业得到的回报僦是被台湾人在背后捅一刀。

韩国企业从2009年2月起突然以现金向台湾广达、奇美采购了400万片库存,并签署2009年度采购协议这种控制市场供應量的行为,立刻让大陆面板开始严重供不应求同时韩企压缩对华液晶出口量,开始涨价2009年3-8月涨幅达30%以上,导致中国彩电企业再次陷叺困境而台湾企业坐视这种局面,跟进控制产量从中大获其利。

一句话当时的中国彩电企业,是跪着求生存送钱买东西还要看别囚的脸色、听别人的鼻音。

全球金融风暴引发产业变局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TFT产业,使其提前中断了从2007年开始的景气而陷入衰退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个衰退期给后进者提供了进场机会这就是中国大陆的企业。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三星和LG相继放慢脚步,停止了8代线的建设日本虽然在产业链上游占据了重要地位(设备和原材料),但是各大量产厂商大多停止了扩张第一个建立量产线的NEC在2004姩2月宣布退出液晶行业,索尼则选择与三星合资建厂只有夏普仍在高世代生产线上与韩国企业竞争。2007年11月夏普开工建设世界第一条10代線(mm玻璃基板)。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夏普在2008财年亏损13亿美元。这是夏普自1956年在东京证交所挂牌上市以来出现的首次亏损

台湾地区的TFT产业尽管规模很大(仅次于韩国),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却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台湾不像日本和韩国那样拥有大量来自本土下游产业(电脑和电视機等终端)的庞大需求,必须仰赖日韩和中国大陆的采购在全球需求不振的情况下,2008年8月索尼、三星、LG等日韩企业取消了此前对台湾地區面板的订单,改为自己供货这直接导致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开工率降至4成,几乎濒临死亡线同时友达和奇美纷纷将在建的7.5代、8.5代线延後量产,并开始将停产员工放无薪假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的市场对液晶面板需求在增长——那就是中国市场在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不计前嫌连续向台湾省派出采购团,签订了44亿美元的面板采购订单将台湾企业拖出了深渊。

在制约中国液晶产業发展方面台湾和日本是最为阴险恶毒的角色。大陆给台湾雪中送炭其背后是希望台湾面板企业能到大陆设厂,或者开放大陆企业参股并购台湾面板企业然而2009年6月30日,台湾公布最新的大陆投资政策禁止大陆企业投资台湾面板,同时限制台湾面板企业赴大陆投资直箌当年8月京东方宣布兴建8.5代线后,台湾方面才在2010年2月9日不情愿地宣布同意放行岛内面板企业赴大陆投资高世代线,且要求必须与台湾本島保持一个世代以上的技术差距除了这种歧视性政策,台湾厂商还与日韩厂商勾结继续操纵液晶面板价格,侵蚀中国厂商利益;并且对Φ国液晶面板产业持续进行渗透妄图获得操控地位。这种狼心狗肺的行为为人所不齿。

中国平板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原电子工業部七七四厂(北京电子管厂、即京东方的前身)、七七○厂(湖南长沙曙光电子管厂)、中国科学院713厂(河南新乡)和上海电子管厂,先后建成4英寸基板玻璃的TN-LCD实验生产线用于生产电子表、计算器和一些仪表的液晶产品。清华大学、长春物理所等科研单位也开始了涉足LCD技术的研发泹是一直到1984年,无论是自主拼装设备还是从美国引入的设备都是作坊式小规模的实验线,没有形成批量生产规模但这些实验室和实验線却奠定了中国液晶产业的基础。这些实验线上曾经工作过的一批人在后来中国LCD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TFT产业艰难起步 教训惨痛

2000年以前中国在TFT方面的工作仅限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工作。1998年9月吉林彩晶(由吉林电子集团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合資),耗资8400万美元从日本DTI引进了一条第一代TFT-LCD生产线(就是DTI建于1991年的旧线)但是一直未能突破良率不高的瓶颈,只能生产用途不多的16.1英寸和10.4英寸邊缘产品导致项目未能真正量产。南京新华日耗资5400万美元从日本NEC鹿儿岛厂引进一条1代线(建于1991年的旧线),运回国后一直无法量产

2002年4月,上海广电集团(前身为上海电视机厂)与日本NEC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同投资1146亿日元(100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莘庄工业区建设一条5代线其中上广电占股75%,NEC占25%由合资公司向NEC购买相关专利和技术,2004年10月8日中国第一条5代线在上海投产(世界第七条5代线),主要切割15寸液晶屏

2003年1月,北京京東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包括2.5代线、3代线和3.5代线),当年9月又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2亿美元建设一條5代线(mm玻璃基板),于2005年5月量产2006年6月,江苏昆山的龙腾光电建成了中国第三条5代线。龙腾光电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台湾人搞的合资企业。昆山以土地、基建、优惠政策等要素入股占股51%。台湾宝成集团(世界最大制鞋商)、中强(璨宇)等也是大股东还有少量股份甴日本IDTech公司总经理桥本孝久、前奇美电子TFT一厂厂长王国和等人组成的技术顾问公司NVTech,以技术投资的形式持有龙腾光电的技术和管理依靠甴130多名台湾工程师组成的团队。

截止到2008年中国进入TFT产业的主要企业有上广电、京东方和昆山龙腾,它们那时各有一条5代线但是这个新興产业的境况并不好,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摧垮了液晶面板市场的盈利周期。2009年3月上广电因资不抵债而被托管重组,它的5代线是主偠的亏损源(2008年亏损18亿元)所以在重组过程中被以25亿元出售给了中航技集团(深圳天马)。京东方和龙腾光电也遭受了亏损此外,由于5代线产品并不适用于大屏幕液晶电视(只能切割15-27英寸面板)所以中国彩电工业急需的液晶面板仍然全部依靠进口。

上广电NEC的垮台背后更多的是市場策略和人为因素在左右。2004年10月上广电投产后以切割15寸电脑液晶屏为主,此时市场主流已经逐渐转向17寸屏当2005年上广电决定转向17寸市场時,韩国、台湾厂商凭借其庞大的产能规模降价冲击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17寸面板价格迅速跌落至160美元以下造成上广电无利可圖。紧接着2006年9月原上广电NEC总经理周家春退休,由原上广电光电子总经理施岳志(台湾人)接任施岳志空降后,又从台湾带来了一大批员工并大量更换台湾供应商。上广电NEC进入了“台系人员”主导的时代仅仅过了1年,2007年11月上广电高层集体换届,施岳志提出辞职由上广电電子股份公司总裁顾伟民接任两次换帅造成的人事动荡和管理混乱,让刚刚投产3年的5代线一直在巨亏中度日最终在高额设备折旧、高價进口原材料、产品缺乏竞争力、人事动荡,以及技术依靠日本NEC(高额技术许可费用占年销售额3%)的五重打击下,上广电NEC的“引进-合资”模式走上了穷途末路只有日本三井财团则在其中成为最终的获益者。韩国、台湾厂商则少了一个潜在竞争对手

就在 日本、韩国、台湾企業举杯欢庆,中国大陆对于中国TFT产业一片悲观的情绪之下2009年,还在亏损中的京东方出人意料地开始大举扩张,连续上马了合肥6代线和丠京亦庄8.5代线掀起了一场“液晶风暴”。

日本、韩国、台湾主要TFT企业(三星、LG、夏普等)一夜之间全部改变了对中国技术封锁的态度纷纷偠求启动在华建设液晶高世代线的项目。

从毁灭中崛起的行业龙头

京东方的液晶战略起源于它所经历过的“毁灭”它不仅经历过中国大哆数国有企业曾经经历过的市场化毁灭,而且经历过产业技术变革所造成的毁灭过去30年间,无数老牌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倒下能劫后余苼的肯定是强者,京东方就是其中之一

京东方的前身是电子工业部下属的北京电子管厂(代号774厂)。一五期间我国筹建电子工业。1952年起茬苏联和民主德国(东德)的技术支持下,北京开始筹建酒仙桥电子工业区1956年10月15日,北京电子管厂举行开工典礼该厂总投资1亿元,设计年產1220万只电子管是60年代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员工总数近万人除此之外,酒仙桥还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北京电机总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匼厂(下辖706、707、718、751、797、798厂)、北京有线电厂(738厂)、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现在闻名中外的北京798艺术区即在工厂旧址上改建而成。

在80年代以湔北京电子管厂一直是中国最大、亚洲最强的电子元器件厂,是中国电子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骨干企业但是到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半导體集成电路技术迅速取代电子管技术民用和军用订单迅速萎缩,这个“万人大厂”的根基崩塌了1985年,该厂编制从电子部下放到北京市企业需要承担极重的包袱:不但要维持庞杂的产品链(二极管、三极管、军用大电子管、电子玻璃、模具、动力、零部件加工等),还要维歭幼儿园、学校、食堂、房产处、维修公司等社会包袱还有8000多名退休职工。随着产品市场的萎缩北京电子管厂从1986年至1992年连续7年亏损,陷入无债可举的破产边缘

北京电子管厂也是中国最早进行液晶显示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1981年即已经试制成功TN-LCD液晶屏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洏流产。此后决定上STN-LCD项目最终还是流产。到1992年这个14000人的大厂,年营业收入仅800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到90%,每个月都要借钱发工资企业已經到了存亡边缘。1993年4月北京电子管厂以经营性资产出资,2600多名干部职工以募集的650万元(只够发3个月工资)出资加上银行的债转股,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东升任董事长兼总裁。他又以职工手中募集的650万元为抵押向银行获得了等额的贷款,這就是京东方的第一笔“种子资金”

新成立的京东方,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为了解决现金流匮乏,公司与一家新加坡企业合作成立叻东方恒通物业公司把电子管厂的办公楼和部分厂区开发成为“东方花园”,吸引雀巢、ABB等著名企业入驻再用租金收入维持公司运转。公司管理层全部从楼房搬到了简易房里办公原有的生产也搬到了旧平房里。

其次是调整产品结构把企业生产能力转向CRT显像管配件。90姩代初正是中国彩电行业迅速兴起之时但关键零部件如玻杆、电子枪等都需从日本进口,国产化余地很大而传统真空电子管技术与CRT显潒管技术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这促使京东方决定介入电子枪、玻璃成型等投资不多的业务

1993年11月,京东方与日本旭硝子株式会社合资成竝北京旭硝子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后更名北京北旭电子玻璃),生产显像管玻杆和低熔点焊料玻璃该企业满产后,占据了国内市场62%的份额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此后1995年12月京东方与日本端子株式会社合资,生产端子及连接器;1996年4月与日伸株式会社合资生产电子枪及其零配件。茬这一阶段由于京东方处于弱势地位,合资股份都没能超过50%

在经过4年时间积蓄实力后,京东方逐渐掌握了在合资企业中获得控股地位嘚能量1997年,京东方与台湾冠捷科技合资成立东方冠捷电子股份公司(京东方占股51%),1999年投产后成功盈利把台式电脑CRT显示器做到了世界第┅。

正确的生存战略帮助京东方渡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期。从1994年开始盈利(800万元)到1997年盈利已达5000万元。1997年6月10日京东方在深交所B股上市,募集到3.5亿元港币这是京东方第一次有了可用于投资的钱。在企业生存状况彻底好转后京东方即提出了进取性的企业战略。一个曾经做过荇业老大的企业绝不会甘于屈居人下。军工企业的坚韧性格和对技术替代的恐惧,让京东方管理层决定:从传统领域向新型显示器工業进军

此前,即使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京东方仍然在维持着液晶事业部。在实在难以支撑后大批技术人员要求出走。当时的总工程師提出要去清华大学的液晶工程中心王东升原本不同意,但转念一想反正没钱,不如干脆让他们去用国家的钱维持液晶人才的培养,只要以后你能回来就行因此,在京东方采取生存战略的头5年里最大的目标就是维持人才体系的培养。他们不但将大批人员送到合资企业和大学院校里锻炼深造还送了一部分人去日本进行培训。明确的长期战略让京东方提前几年就开始了产业人才储备,这是决胜的偅要因素

1998年,TFT-LCD在全球平板显示技术中的优势逐渐明朗京东方开始在平板显示器领域布局。当年11月收购了浙江真空电子有限公司60%的股份组建浙江京东方,以此进入VFD(小尺寸显示器)领域1999年并购深圳信桥通智能技术公司,组建深圳京东方以此进入LED智能显示系统。2000年12月京東方在深交所增发A股,融资9.7亿元至此,京东方有了大展拳脚的实力

收购韩国现代液晶业务 台湾人暗中谋杀

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现代集团在2000年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引起韩国股市动荡陷入分崩离析的现代集团,将分离出来的现代电子更名为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而HYDIS(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是其负责液晶业务的子公司到2001年,现代已经无力继续投资液晶业务于是决定出售HYDIS嘚股权。

对于正在TFT-LCD产业门槛外寻找进入机会的京东方来说这真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HYDIS拥有2代、3代、3.5代三条生产线年产能达到300万片以上,在全球20余家面板企业中排名第9它生产的17寸显示屏排名全球第三;它设有独立的研发机构,研发项目涵盖材料、配套零部件、液晶器件及設备其正在积极研发的4次光刻技术以及液晶滴注技术,拥有300多项专利其开发的FFS宽视角技术是全球三大主流技术之一;它还拥有完备的市場能力、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等资源。

当时表现出收购兴趣的有美、日、台等企业为了降低境外并购风险,京东方选择与台湾剑度公司聯合竞购2001年6月,京东方联合该企业与现代集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受让HYDIS的80.1%股权,其余19.9%由现代集团持有当年11月,京东方又独立收购了HYNIX旗丅的STN-LCD及OLED业务并在韩国成立了一个独立公司。(台湾剑度公司在与京东方合作的过程中居然搞小动作,把京东方的情报交给了韩方;幸好此時韩方与京东方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及时将情况通报给了京东方,京东方随即退出交易这家台湾公司与HYDIS签署排他性协议,以6.5亿美元嘚价格单独收购HYDIS并交了1000万美元保证金,但最终由于无法筹集资金而流产台湾剑度在2004年被台湾广达收购,改名达虹科技)

台湾剑度退出後,京东方卷土重来于2002年与HYNIX签订了意向协议,由于当时现代集团债务危机加重再加上2002年下半年遭遇液晶衰退周期,促使其急于出手朂终韩方同意以3.8亿美元的价格,向京东方转让HYDIS的全部股权为了规避风险,京东方在韩国设立了BOE(京东方)-HYDIS并以这个韩国子公司进行资产抵押,成功从韩国银行贷款2.3亿美元再加上京东方投入的1.5亿美元,双方于2003年1月21日正式成交此时距开始竞购已近两年。

这次交易适逢其时2003姩1月资产交割初步完成后,全球面板市场价格立刻开始上涨景气一直持续到2004年6月。在这期间BOE-HYDIS盈利6000万美元并购获得的资源,解决了京东方的技术来源、专利障碍、起步市场和核心技术人员等战略问题为京东方“海外收购、国内扎根”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9月26日京東方投资103亿元,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兴建第一条5代线(国内第2条)。其中京东方占股75%韩国京东方以1.25亿美元的投资占股25%。海外收購的成功、本土5代线的开建和恰逢其时的液晶上涨周期促使王东升的“野心”膨胀起来,他要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与液晶巨头们放手一搏。于是京东方立刻实施了三大战略:扎根计划、海外上市和团队持股“扎根计划”就是通过5代线建设,把收购来的技术能力本土化;“海外上市”就是以液晶业务在海外上市募集5代线所需资金;“团队持股”就是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锁定骨干跟京东方一起进退王东升的洳意算盘是这样的:如果海外上市成功,可以募集12亿美元的资金用于5代线投资然后5年内增持12到30亿美元,同时建设6代和7.5代线各一条如果這些目标能够达成,京东方能够在2008年打入世界前5名有机会问鼎行业三甲。

但是这个如意算盘毁于一个小事件2004年6月2日《新京报》刊登了┅篇《京东方上演曲线MBO暗藏高管财富飙升迷局》的文章,对京东方的管理层持股计划提出质疑使证监会叫停了京东方的香港上市计划。仩市融资破灭后京东方只好寻求银行贷款为建设5代线融资。2005年4月8日由中国建设银行牵头,包括国开行、中国银行、交行、农行、华夏銀行、招行、北京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等九家银行组成的银团与京东方签署7.4亿美元的贷款合同,用于5代线建设此外北京市政府提供了28億元的借款。5代线总投资的90%都来自银行贷款这样一个财务结构后来被证明风险是很大的,也使其最初设想的扩张计划夭折

为了保证有┅个起步市场,京东方于2003年花10.3亿港元收购了台湾冠捷26.38%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冠捷当时是世界最大的电脑显示器代工商,年销量超過2200万台占据全球市场35%的份额。收购冠捷解决了京东方5代线三分之一的市场销售问题2005年5月25日,京东方5代线成功量产此后开始冲高产量,从初始阶段的月产3月片扩大到2006年8月的6万片,2007年9月达到8万片2008年7月已经达到月产10万片。成为国际上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最好的生产线之┅

5代线的成功量产,成为京东方培养产业人才的“学习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京东方的专业工程师从不到300人迅速增长至2000多人;为其后繼续扩张产能,提供了人力储备在技术方面,京东方在获得韩国现代的FFS宽视角技术后不断研发追加了大量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特别昰将HYDIS的3.5代线放大到5代线上突破了大量独有技术,形成了AFFS宽视角专利体系由于AFFS比夏普的VA技术更加先进,所以三星和LG都提出了与其合作哃时,京东方的5代线也吸引了数十家上游厂商(以国际企业为主)在亦庄附近投资,为其配套供应商的加入,成为京东方吸收外部最新的技术的重要来源之一

液晶景气周期从2003年开始上升后,15寸液晶面板的价格一度窜升至每片230美元致使刚刚收购韩国HYDIS的京东方集团,当年营收达到破纪录的111.8亿元猛增133.7%;实现净利润4.03亿元,比上年暴增386.7%但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液晶周期进入衰退阶段15寸面板价格一路跌至145美元。不泹韩国京东方开始亏损而且北京5代线于2005年初试生产时也正好赶上低谷期。由于这是京东方的第一条生产线初期良品率不高导致经营性虧损,再加上5代线投产当年必须提取13亿元的设备折旧2005年京东方亏损16亿元。这是自93年公司成立以来出现的首次年度亏损2006年市场仍然不景氣,产品价格继续下降京东方年度亏损超过17亿元。

连续两年的亏损给京东方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使这个压力几乎无法承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年5代线没有实现海外上市融资,而是用的银行贷款致使京东方的财务负担很重。5代线的设备折旧需要7年而银行贷款要求5姩就结清。到2007年4月5代线的银团贷款进入还款期。此时京东方无力还款唯一的出路就是获得贷款展期,否则公司现金流必将断裂

在巨夶的压力下,京东方开始四处求援请北京市政府出面协调,并邀请银团中的各个银行到北京5代线参观向他们解释为什么需要展期。在經过艰苦努力后最终于2007年5月,各家银行同意将还贷周期从5年延长至10年这才让京东方重获生机。为了减轻财务危机京东方开始出售所歭的一些资产来获得现金。2007年5月京东方以24亿港元出售了冠捷的股权。这笔钱用来还贷使得企业的负债率从78%下降到50%。

京东方后来将韩国BOE-HYDIS嘚股权也卖掉了虽然不完全是出于财务压力。进入液晶衰退期后BOE-HYDIS开始亏损。本来京东方准备对其进行结构调整(如把劳动密集的生产环節搬到中国将员工从1700人裁减至800人),但是遭到当地工会的坚决反对京东方曾提出把专利所有权全部买过来作为注资条件,但没有谈成甴于资不抵债,BOE-HYDIS进入司法程序2007年5月,韩国法院启动再生程序将BOE-HYDIS以3亿美元转让给台湾元太科技,京东方则全部退出(BOE-HYDIS还持有北京5代线10%的股份)

危机也是促成企业成长的动力,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京东方内部启动了“3020”行动,即提高产品价值30%降低单位成本20%,以速度和品质取胜全体员工被动员起来,提出了几千项改善措施使得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为了稳定队伍京东方将员工工资提高了20-40%,进一步激发的員工的主动性同时,京东方进一步加强营销力量重组销售部门,将销售小组派驻到客户的工厂直接提升客户服务的响应速度。到2006年京东方的客户已经包括了三星、LG、飞利浦和戴尔等著名公司。同时危机时期开拓市场的努力,使得京东方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迅速攀升到2007年7月,中国区销量已经达到每月5.5万片是一年前的8倍,中国市场的同类产品几乎全部被京东方占领。

危机中快速成长的企业能力為京东方经营状况的好转奠定了基础。2007年6月全球液晶面板市场开始回暖,京东方实现了首季盈利5代线运营的全面好转,使京东方2007年实現净利润7亿元并在这个阶段迅速还清了大部分债务。但是液晶周期的过山车效应仍在继续2008年上半年,京东方盈利7亿元到下半年,金融海啸来袭全球TFT市场再次陷入衰退期。以京东方主打的19寸液晶屏为例2008年上半年价格为每片120美元,到2009年1月已经掉到50美元左右致使其半姩就亏了13亿多元。全年打平2008年度京东方亏损8亿多元。

但与上一轮衰退的惊慌失措不同最新这一轮的衰退,尽管出现了亏损京东方的財务基础,因为还清了大部分银行贷款要比以前稳固得多。特别是经历了1年前的生死考验京东方对于液晶周期已经有了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与上一次为生存而挣扎相反,就在液晶衰退周期尚未结束时京东方开始了大举扩张的步伐。这是一次牵动全球TFT液晶面板產业神经的反周期扩张

液晶风暴与日本企业阴谋

正如液晶产业发展历所证明的,进入这个行业就像骑上了虎背骑着不舒服,但下来更危险只要不想退出,就必须继续投资扩大规模京东方管理层很清楚:5代线切割的面板,并不能供应最具潜力的市场——大屏幕液晶电視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年销量超过3000万台产值超过千亿元。作为最核心的大尺寸液晶面板竟然全部依赖进口。

京东方茬建成5代线后的扩张计划要从深圳的“聚龙计划”说起。2005年下半年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受进口面板制约之痛的创维、TCL、康佳、長虹等四家彩电巨头计划合资在深圳建设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但在向外国企业寻求技术支持时或者干脆被拒绝,或者被索要巨额技术轉让费于是他们主动找到了京东方,双方各占40%的股份再加上深超公司(代表深圳市政府)占股20%,组建了深圳聚龙光电公司(注册资本800万元)罙圳市政府也表示愿意提供77亿元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京东方在筹建5代线时,同时成立了6代线的B2项目组只是因为海外上市计划流产,导致无法实施聚龙计划一商定,京东方立刻就组建了数百人的技术团队但是就在聚龙计划的消息传出来后,日本夏普于2006年6月主动向深圳方面提出建设一条7.5代线的计划深圳市政府和四大彩电巨头都产生了动摇。而长虹干脆撤出去做等离子(PDP)了京东方则被晾在一边。后来经過一年的谈判夏普违背其最初提出的承诺,要求在控股的情况下转让技术导致谈判到2007年9月终止。夏普后来又到上海搅局当夏普与上廣电合作的6代线项目已经获批时,它又退出了就这样,日本人在中国各地耍了一圈之后使中国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至少推迟了2-3年。洏中国一年的面板进口额就超过300亿美元

2006年末,京东方和上广电NEC分别亏损15亿和20亿元龙腾光电也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三家企业曾探討过“整合”,但是在经营主导权上难以达成一致到2007年市场好转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在此后的发展战略上,京东方认为贸然上高卋代线风险太大于是决定选择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道路——建设投资规模较小的低世代线,在中小市场液晶面板市场最到最强然后伺机向高世代线扩张。

2007年渡过财务危机后京东方终于有了开始扩张的机会,而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在成都建设一条4.5代线这个项目还是源於聚龙计划时,几个地方政府(武汉、成都、长春等)主动找京东方商谈在当地建线的可能性由于成都市提供的条件较好,双方一拍即合

雖然不是建高世代生产线,但是成都4.5代线采取的融资模式却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为后来京东方建设6代线和8.5代线打开了一条融资通道这个模式的成功要从北京市政府对5代线的投资讲起。此前北京市政府(通过国资委下属的北京市工业投资公司)借款28亿给京东方以支歭5代线建设。在后来遭遇资金困难时京东方提出将借款转成京东方集团的股份,一方面可以帮助京东方渡过难关同时政府仍然可以通過资本市场回收这笔资金。

北京市政府同意了这个办法事后证明,这笔投资对北京市来说非常划算除了由于项目而得到的税收(5代线每姩上交利款10多亿元,上游配套企业上交税款27.8亿元)外后来京东方的股价从“债转股”时的2.72元涨到12元,北京市政府在股价10元时将一半股权变現卖了20亿元剩下的股权市值也超过25亿元。

这个经验为京东方展现了一条融资的新出路:向政府或者特定的“战略投资者”增发股票以获嘚足够的资本金于是这个模式被应用到成都项目上。成都市除了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外还提供资金支持。2008年7月京东方为成嘟4.5代线搞了一次定向增发,向成都方面增发股票18亿元此外,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的银团提供贷款16亿元并且将还款期变为10年。2008年3月京東方的第二条TFT生产线,成都4.5代线开工总投资34亿元,到2009年10月正式量产2010年4月达到满产。其生产的小尺寸液晶屏主要用于移动多媒体终端仩。完成这一轮投资京东方的资本渠道和产业发展关系就基本打通了。

一旦找到了新的融资模式京东方的“野心”就再度萌生,开始尋找建设6代线的机会;并把目标主要瞄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三个地区原本京东方还是考虑选择深圳,除了交通、市场等因素外6玳线要融资175亿元,必须要跟有财力的大城市谈合作2008年4月,京东方的管理层应邀访问安徽合肥一下子被合肥市政府打动。合肥方面的厂址土地已经准备好了还承诺深圳能给多少,他们就给多少在评估之后,京东方发现合肥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东临长三角、西接华中腹地,更重要的是水、电供应充分(一条6代线每天耗水2万多吨耗电惊人),有长江还有巢湖而且安徽还是个电力输出省。此外合肥的技术囚才密集在全国排名第五,而且人员相对稳定同时合肥已经积聚了一批相对规模的家电产业,但因技术含量不高而根基不稳合肥市政府在充分考虑风险后,下定决心与京东方一起上6代线项目

2008年秋天,京东方与合肥市签订了6代线资金框架协议合肥市承诺出资60亿元,並承诺在增发不成功时保底90亿元2009年4月13日,计划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6代线在合肥破土动工由于京东方为了建设6代线,已经准备了3年时间所以在技术上非常有信心。2010年11月17日合肥6代线实现量产设计月产能9万片,主要切割18-37英寸电视和电脑显示屏

2009年6月8日,京东方经证监会批准後发出公告为合肥6代线定向增发120亿元。由于社会各界看好液晶产业(中央已经将新型显示器列为发展重点)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加入,使得投资者信心大增最终京东方顺利从资本市场筹集120亿元,合肥市政府只掏了30亿元就让6代线在合肥落户。而且在6代线动工后已经吸引了┿几家配套企业申请在合肥开发区建厂。这股产业集聚热潮使合肥市不得不紧急向中央申请加大开发区用地许可。

2008年金融海啸后为了應对经济衰退的威胁,中国政府也开始了“反周期投资”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北京市政府在寻找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时亦庄开发区管委会的负责人,立即就想到了京东方的8代线其实京东方早就力图向市里申报8代线项目,但那时正忙于奥运会的领导们无暇顾及此事茬得到政府支持后,京东方的8代线立刻进入方案实施阶段2009年8月31日,京东方的8代线(后调整为8.5代线)在北京亦庄开发区奠基总投资达到280亿元。由于8.5代线在工艺流程上与6代线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工艺难度有所提高,所以项目推进得很快(三星、LG、夏普都是在建成5、6代线后,建成了8代线)

京东方8.5代线项目建筑面积约71万平米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C1、C2、C5、C6地块,包括阵列工厂、成盒工厂及彩膜工厂、模塊工厂以及综合动力站、综合办公楼、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设计产能每月9万片玻璃基板,基板尺寸2200mm×2500mm2010年7月31日厂房主体结构封顶,2010年12朤底开始工艺设备搬入计划2011年6月投产,2011年三季度实现量产该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大批配套企业每年形成近1000亿元的产值,提供超过2万個就业机会北京市政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都对该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第一个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驗室在京东方设立。以推进液晶显示器件研发、上下游技术融合、标志制定和人才培养

从某种角度来看,京东方正在进行一场“豪赌”:当自己的运营业务还处于亏损和盈利之间转换的边缘时就敢募集500亿元资金投入6代线和8.5代线的建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行为恰恰符合液晶产业“不扩张就灭亡”的规律——巨人只能在重压下成长壮大。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格鲁夫说过一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在中国被广泛引用,却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在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很少有哪个行业会像液晶、半导体产业那样,技术每个月都在飞速进步而新生产线投资动辄就是数百亿元人民币,折旧周期却长达数年很多人对京东方这种看似“豪賭”行为的非议甚至骂得狗血淋头,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恰恰是中国粗放型产业体系下,所养成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仍不适应高技术產业剧烈竞争的特性。

这种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的三高产业正是发达国家得以占据产业链高端的“天然壁垒”,而中国在產业升级过程中必然要努力突破这些壁垒,才能与竞争对手一较高下从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的半导体工业起步时间只比美国晚了10年;液晶面板起步时间,也只比日本晚不到10年然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与美国和日本在半导体和液晶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被更晚进叺这些产业的韩国和中国台湾远远甩在后面除了外国技术封锁、投资决策迟缓、投资强度不够、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外,各级政府在电孓产业发展政策上“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决策失误需要负很大的责任。

各地政府“以市场换技术”引进技术的合资企业很难摆脱外资企业对于技术、资本、市场的控制;而自身的惰性,使得这些企业进一步失去了自我升级的能量只能沦为外资厂商的傀儡。缺乏具备獨立竞争性的上游电子企业使得中国人在这个飞速巨变的庞大产业中,失去了得以维持技术进步的“学习平台”中下游配套企业在失詓上游龙头企业牵引的情况下,难以靠自身力量取得单独突破而外国企业又绝不可能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这使得中国整个电子产业链嘚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远。在技术出现“代差”的情况下中国企业难以像传统产业那样,靠成本和规模优势取胜而外国企业在占领中国市场后,依靠从中国市场获取的巨额盈利进一步增强了其对中国企业的压倒性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京东方、华为等一批快速壯大的上游龙头企业,为中国电子产业实现群体突破带来了可能他们的产业平台,能够为中下游的基础原材料、关键设备研发企业开辟出生存空间,使得我国自主的电子产业研发体系有了进入上升循环的机会。以京东方为例在合肥6代线上马后,原来生产CRT显像管的咸陽彩虹集团开始上马液晶基板玻璃配套项目;原来生产胶片的保定乐凯,上马偏光片项目;此外还有一批半导体设备企业在为研制半导体囷液晶生产线的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攻关京东方所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技术阶梯上的爬升,将导致由外国企业控制上游技术的“垂直分工”模式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一旦中国企业突破了产业基础技术的瓶颈那么决定产业成长速度的,就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进取性的高强喥投资战略

京东方的“野心”决定了它还要继续在“孤独”中冲锋。其扩张势头牵动了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神经自从合肥6代线开工后,在金融海啸中停顿下来的夏普10代线、三星和LG的8代线、友达和奇美的8.5代线都恢复了建设同时,夏普、LG、三星、友达、奇美开始加紧到中國大陆活动与各级政府积极接触,“探讨”在大陆建线的可能性那段时间,中国媒体上不断流传着台湾企业关于京东方的负面谣言2009姩京东方上马8代线,更像是一场“地震”使外国企业对中国技术封锁的“长城”在瞬间坍塌。从京东方8代线动工的那天起一场外资纷紛要求在华建设高世代线的“液晶热”便席卷中国大地。

2009年8月26日京东方宣布启动8代线。仅仅5天后这条生产线在北京亦庄举行了奠基仪式。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改变了所有业内“玩家”的心态。8月31日当天日本夏普宣布与南京熊猫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进行“8加6”代线计划具体合作计划包括夏普将龟山第1工厂的6代线(建于2004年)出售给南京熊猫,并提供技术支持另外在今后合作建设一座与夏普龟屾第2工厂同等的8代线。夏普这么做的原因是:在金融风暴打击下夏普6代线的32寸面板价格跌至130美元。同时夏普正在建设总投资42.8亿美元的10代線这两个因素导致夏普在2008年亏损13亿美元。为了筹措10代线建设资金便急于把旧的6代线买给中方。但夏普同时提出8代线项目明显是受京東方的刺激。

8月底韩国LGD与广州市政府签署备忘录,宣布投资30亿美元在广州建设8代线(计划2012年投产)9月初,韩国三星做出决策计划斥资32亿媄元,在苏州或者深圳建设一条8代线(计划2011年底投产)10月,三星电子宣布投资22亿美元在苏州建设一条7.5代线月产9万片。于是在短短不到10天时間里未等本国政府批准,夏普、三星、LG等日韩企业就以惊人的速度敲定在华兴建8代线的计划。

日韩企业的行动引起台湾面板厂的激烈反应9月2日,台湾友达、奇美同时公开呼吁台湾开放面板到大陆设厂另外一家有台湾背景的面板厂商也在行动。昆山龙飞光电耗资43亿美え的8.5代线在9月12日举行奠基典礼,计划一年半建成龙飞光电就是昆山龙腾光电的第三期计划,主要大股东也与龙腾相似台湾最大的制鞋企业宝成集团是该项目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由于台湾禁止面板厂赴大陆投资宝成集团一直否认投资龙腾。而奇美、友达也均否认与龙騰有技术上的联系

在液晶热潮中,总部设在广东惠州的TCL集团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决定建设一条8.5代线很快获得政府批准。尽管TCL是个噺手这却是继京东方之后,第二个自主建线的中国企业2010年1月16日,TCL与深超投资(代表深圳市政府)联合成立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雙方投资245亿元,在深圳光明新区高新产业园建设一条8.5代线设计月产10万片,每年可切割26-55英寸液晶屏1400万块计划于2011年三季度试投产。

该项目源于前面流产的“聚龙计划”聚龙计划流产后,TCL一直寻求通过从国外企业购买技术进入液晶面板产业但困难重重,没能成功2007年,TCL与韓国三星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在三星的技术支持下(包括三星提供人员培训和指导,支付技术转让费)建设一个液晶模组厂(4条生产线)项目于2008姩4月打桩,9月厂房封顶11月搬入设备安装,到2009年2月量产当年即实现盈利。TCL模组厂本来是为三星代工但项目的实施却使TCL逐渐形成了自主嘚建厂能力。在这个项目的4条生产线中只有第一条是由三星协调招标,其他三条的设备采购则都是TCL自主招标、采购设备并组织建设(采用嘚大多是三星供应商的设备)TCL通过这个项目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并通过实践获得了自主建设液晶模组生产线的能力该项目又于2009年6月開始了二期建设,新建2条生产线

液晶模组项目的成功,给TCL管理层以信心同时也使他们熟悉了液晶面板行业,在业内建立起人脉关系茬向外国企业购买生产线的设想走入死胡同后,TCL通过一名资深的台湾技术管理者(奇美电子电视面板事业处总处长陈立宜经历了5代、5.5代、6玳一直到7.5代线的建设和销售;因连续亏损而辞职,被李东生揽入麾下)按照自主建线的需要招募了一支由100多名有经验的台湾工程师组成的技術团队(包括奇美电子电视面板事业处技术总监陈政嵘)。就这样TCL向深圳市政府提出了自主建设一条8.5代线的方案,并迅速获得了实施

由国外企业和地方政府推动的“液晶热”出现后,有关部门很快提出要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应由国家层面统筹规划。2010年初国家发改委決定总共只批准5条高世代生产线的建设当时京东方北京8.5代线、TCL深圳8.5代线和昆山龙飞光电的8.5代线都已经获批。于是5个名额还剩下2个而争奪这两个名额的候选项目还有5个。包括南京夏普的8代线中方占股75%,夏普占股25%;安徽合肥的鑫晟光电背后是京东方在主导;再加上三星苏州嘚7.5代线、LGD在广州的8.5代线,和成都富士康光电的项目这个“五进二”的角逐异常激烈,各方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也恰恰是着眼于数量控制嘚政策重点,使得有关部门陷入“困境”批准谁不批准谁成了一道难题。使得本该在2010年4月末做出的最后批准决定迟迟未有结果。直至20210姩底国家发改委才批准了三星苏州7.5代线,和LG广州8.5代线项目日本和台湾厂商悉数出局。

由京东方挑起的这场“液晶热”确实表明中国TFT-LCD產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也说明它完全有可能发展起来但外资在华争相建厂背后的“杀机”,也说明了政府部门把握本国产业发展准入门槛的重要性

京东方的扩张,在日、韩、台地区企业眼里是如此的可怕就是因为京东方完全是在重复挑战者的成功之路。经过20多姩的转型京东方已经在精神状态和运营模式上成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企业。因此一旦解决融资问题,京东方的扩张在技术上是不可阻擋的只要京东方在8.5代线站稳脚跟,就没人能够阻挡它继续挺进到最前沿甚至成为新技术的开创者。

如果把京东方的成长与中国市场嘚因素联系起来看,这种前景就更加明显过去,由于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对液晶面板的进口关税税率较低,2005年确定为3%随着京东方5代线嘚投产,26英寸以下尺寸面板的关税随即提高到5%。一旦中国本土TFT液晶面板产业起飞中国不仅可以把所有液晶面板的关税提高到这一水平,而且在WTO框架下可以继续提高仅此一项就能使进口产品失去竞争力。这将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企业造成沉重打击而且会削弱它们依仗掌握面板资源,在电视、电脑显示器等终端产品上对中国企业形成的垄断性优势。尤其是依靠中国市场的台湾企业这种打击将是致命的。

正是由于看到这个可怕的下场日本、韩国、台湾企业才不顾一切想要挤占“五进二”的名单。比规模更需要注意的是诸如三煋、LG、夏普等企业都是综合性集团,它们在竞争过程中经常使用“流血竞争”的手段,用恶意低价策略挤垮竞争对手再用其他产品线嘚盈利来维持液晶产品的运营。早在2006年美国旧金山法院,就裁定三星、LG、友达、奇美曾经在年间合谋操纵面板价格最终的罚金总额超過15亿美元。证明这些企业在操纵价格方面是有“前科”的

与上述企业相比,成长中的中国企业不仅规模较小而且还存在产业结构上的短板。三星、LG、夏普都是综合性的电子集团有着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京东方目前还只是单一的生产液晶屏的企业;自主品牌的液晶电视、电脑显示器等终端产品才刚刚起步一次剧烈的液晶周期波动,就足以将其陷于死亡边缘而TCL与京东方相比更加脆弱。因此目前仅有嘚两个自主建线的中国企业,都面临着“液晶热”所带来的风险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形成压倒性的规模优势前保持高强度的資金投入。可喜的是京东方目前已经解决了融资瓶颈。投资者的踊跃热情足够京东方再建设2条8.5代线。那么还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京东方能否抢在外资之前,挤占更多的市场容量

根据目前的市场研究报告,京东方和TCL的两条8.5代生产线在2011年3季度投产后仍然能赶上新一轮的液晶景气。三星苏州7.5代线直到2011年5月30日才举行动工典礼LG广州8.5代线(创维占股10%)尚未确定动工日期。一年的时间差很有可能使其投产时就赶上液晶衰退期,将大大减少它们对中国企业的威胁与此同时,京东方等国内企业必须密切关注韩国三星在大尺寸AMOLED产业上的动向,防止其借助新技术优势再次获得垄断地位。

中国几十年来产业发展的斑斑血泪告诉我们:市场永远换不来核心技术妄图通过“拿来主义”依靠引进合资来发展本国产业,最终只能为他人做嫁衣中国液晶工业的崛起,意味着日本、韩国、台湾的好日子到头了

【慎重声明】 凡夲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Φ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色帝国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