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转方式 决不能失去你减粮食产能和耕地

农业部:无论怎么转方式 决不能减粮食产能和耕地 - 读报 - 评校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农业部:无论怎么转方式 决不能减粮食产能和耕地
07:12:01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评校网 网友评论
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农村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比以前更高。
  另外,困扰粮食生产的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产品包括粮食库存增加与部分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导致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导致进口持续增加,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压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
  粮食生产,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应对各种风险和诸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只用老办法、老套路,同样不可持续。农业部计划司司长叶贞琴表示,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将难以为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终将落空。
  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粮食发展方式要转向哪里?
  韩长赋表示,重点是推动粮食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前,粮食生产可由过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点、保口粮转变,这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
  要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因为,如何对待粮食产量是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关键。这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稳农抓粮,粮食生产获得了“十一连增”,现在的粮食产量1.2万多亿斤,是多了,还是少了?是供应基本平衡,还是供应紧平衡?
  农业部门给出了一个基本判断,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必须要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韩长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明年要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亿斤。
  在保障数量这个问题上,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有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才有基础。要坚持“一稳两保”,就是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要总体稳定,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同时,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
  要提高粮食质量,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
  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粮食生产,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粮食产量上。现在,粮食产量问题基本解决,进一步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就成为新的迫切任务。大力推进科技兴农,通过提高种业水平,降低农药使用,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粮食一枝花,科技是保障。事实上,这枝花里,既有粮食的营养水平,质量水平,同样也有数量水平。
曾衍德说,转方式,不能越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转方式,要更加注重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转方式,决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决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决不能出现大滑坡。无论怎么转,怎么调,都决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  评校网,详情请访问:
&&相关新闻
网友关注排行主流媒体&山西门户
专家:延迟退休不宜一刀切 体力劳动者力不从心
  &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作了明确要求,但社会上分歧很大,认识并不统一。&日前,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组审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专题询问时坦言,&退休年龄是推迟到63岁还是65岁?还有时机选择、节奏掌握、配套措施以及监督实施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在这场首次由国务院副总理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上,延迟退休的话题又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延迟退休目前认识不一,延迟退休,为何延?如何延?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加上劳动条件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降低。如果继续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一方面不利于调动中青年人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续、合理提高。
  与此同时,尽管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充裕,尚有结余,但未来支付压力却不小。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分析指出:2013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速度有所下降,制度赡养率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压力越来越大,当期结余比上一年减少了229.27亿元。201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有12个省份征缴收入大于支出。
  马凯坦言,当前养老保险缴费面临两难矛盾。一方面,现在缴费水平确实偏高,&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50%,企业负担重;但另一方面,现在基金收入增长幅度慢于支出增长幅度,降低缴费水平又会影响当期的收入。如何解决这种两难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延迟退休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宏彬认为,&在老龄化社会和社保压力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相关性,实现两者平衡无非有三个选择,要么就延迟退休,要么就收税,要么就减少福利。在合理制定延迟退休政策的前提下,前者明显要优于后两项。&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于革胜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我国养老金支出会呈现刚性增长,而未来养老金缴费人口会减少,中长期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可能成为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及早谋划这个问题。
  延迟退休能否&一刀切&?
  &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国内技术型、管理型人员退而不休是常态,但他也指出,对很多体力劳动者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在岗却有些力不从心,政策不宜&一刀切&。
  在上海市一家建筑设计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吴纯行则主张&区别对待&。他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分析说,&我们一方面希望技术过硬或管理能力强的老职工多干几年,他们经验丰富,能大大提高公司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希望普通职工准时退休,甚至早退,以空出岗位培养新人。&
  谈起对延迟退休的看法,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兰州大学学生徐希表示很&矛盾&。&我国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为了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推迟退休年龄是必要的。&她说,&可我又担心延迟退休使原本就很大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大。&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线工人和部分下岗后无固定职业者,对延迟退休政策多持反对意见。尤其是从事重体力工作的一线工人,到龄退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心理期待。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则不然,他们大多支持延迟退休。&领导和管理工作不像单纯体力劳动那样枯燥乏味,它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决策能力。五六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干部对工作驾轻就熟,恰恰是干事创业能出成果的时候。这时候退休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一位中央直属机关临近退休的中层干部说。
  社会上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态度多种多样。郑功成认为,这正说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延迟退休政策不能急于求成,要&小步渐进、兼顾特殊&地向前推进,要明确这一政策的中长期目标,采取分步渐进的方式加以实施,必须兼顾各个群体的不同利益。
  延迟退休,怎样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渐进式延迟退休自此走进公众视野,这是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的一次全新尝试,表明了中央推进延迟退休的宏观部署。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所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一是要有一个预告期,提前若干年告知社会,而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实施。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稳过渡。四是要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等等,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在过去十几年里,提高退休年龄在各国已成为社保改革进程中一个最普遍的改革手段。据不完全统计,在经合组织的34个成员国中,至今没有提高退休年龄的国家只有芬兰、冰岛、墨西哥、荷兰、西班牙、英国。而这6国的退休年龄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保持在65岁或67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
  &我国男女平均退休年龄仅为53岁。北欧国家男女同龄67岁退休,西欧大部分国家是男女同龄65岁退休,分别比中国多10年以上。再看寿命预期,我们仅仅比这些国家短两三年或三四年,这可以看出退休年龄的空间男女平均有10岁以上,所以退休年龄是可以变动的,并且很急迫。但提高退休年龄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要把这些年龄分散到一个很长的时间表里,渐进式地提高,让人们有个较长的心理适应过程。&郑秉文说。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市在延迟退休方面率先试点:从日开始,上海展开城镇企业职工&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尝试。所谓&柔性&,即职工和用人单位协商达成一致,就可最多延长五年退休,&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
  &试点的城市必须足够多,考虑到不同特性,比如有的城市出生率并不低,但同样老龄化,这些不同的城市都要探索,要总结经验,再推出更适合的政策。&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报记者 钟超 邱玥)
( 责任编辑:张星秀
(源标题:
六月,儿童节刚过,暑假又要来临,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怎么让孩子度过假期呢?本期“书香漫晋”活动,精选多本少儿读物,赶快关注“山西新闻网”微信公众号(sxrb-com),回复“书香漫晋”参与活动吧。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微信公众号:sxxwwjzb
微信公众号:Asxsjz
微信公众号:sxxwwxjj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信公众号:sxrb-com
微信公众号:sxbzpu  编者按:以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为标志,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同时,“三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变粮食发展方式,事关粮食安全,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审慎稳妥、坚定不移地推进。
  战胜旱灾夺丰收,“十一连增”落了听儿
  严重的“卡脖子”旱情曾经让粮食主产区河南的农民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各种抗旱措施到位,最终让河南秋粮丰收有惊无险,农民再次尝到丰收的喜悦。
  河南滑县固阳镇范寨村村民范海林告诉记者,他家的6亩地,去年秋粮实打实收,亩产1300斤,又获丰收了!国家的粮食账本和农民的粮食账本是相通的,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增长0.9%。
  大旱之年夺丰收,农田水利功不可没。去年局部地区灾情较重,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受“卡脖旱”,秋粮生产受到影响。据统计,去年1—9月,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9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10041千公顷,下降29%;绝收面积2854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400千公顷,下降12%。“卡脖旱”面前,农田水利发挥威力。目前,我国水利对粮食贡献率达到40%以上。2011年到2014年,全国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小农水项目,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60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90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300多亿公斤。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政策是保障。去年,中央安排的农业“四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种粮热情高涨。中央财政下拨农作物种粮补贴资金214.45亿元,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全国覆盖。为了让农民种粮心中有数,中央继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及早预拨农业“四补贴”,及早发布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多方面粮食生产积极性。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总播种面达16.91亿亩,比上年提升0.7%。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是亿万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央重农抓粮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挥作用的结果。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实现“十一连增”,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底气,粮食安全有了底气,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底气,同时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条件。
  生产粮食,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
  粮食生产,并非高枕无忧。在粮食产量取得“十一连增”的今天,粮食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
  首先,生产粮食,拼资源拼消耗,已经持续多年,这种生产方式不可持续。事实上,我们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我们必须看到,为了保吃饭、保供给,我们不得不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保住了产量,对水体和土壤都可能会埋下污染的隐患,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条件恶化的同时,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多年来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农村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比以前更高。
  另外,困扰粮食生产的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产品包括粮食库存增加与部分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导致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导致进口持续增加,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压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
  粮食生产,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应对各种风险和诸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只用老办法、老套路,同样不可持续。农业部计划司司长叶贞琴表示,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将难以为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终将落空。
  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粮食发展方式要转向哪里?
  韩长赋表示,重点是推动粮食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前,粮食生产可由过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点、保口粮转变,这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
  要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因为,如何对待粮食产量是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关键。这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稳农抓粮,粮食生产获得了“十一连增”,现在的粮食产量1.2万多亿斤,是多了,还是少了?是供应基本平衡,还是供应紧平衡?
  农业部门给出了一个基本判断,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必须要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韩长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明年要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亿斤。
  在保障数量这个问题上,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有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才有基础。要坚持“一稳两保”,就是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要总体稳定,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同时,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
  要提高粮食质量,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
  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粮食生产,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粮食产量上。现在,粮食产量问题基本解决,进一步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就成为新的迫切任务。大力推进科技兴农,通过提高种业水平,降低农药使用,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粮食一枝花,科技是保障。事实上,这枝花里,既有粮食的营养水平,质量水平,同样也有数量水平。
  曾衍德说,转方式,不能越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转方式,要更加注重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转方式,决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决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决不能出现大滑坡。无论怎么转,怎么调,都决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农业部:无论怎么转方式 决不能减粮食产能和耕地
琅琊新闻网&&&&发布时间: 08:51:00
  编者按:以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为标志,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同时,“三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变粮食发展方式,事关粮食安全,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审慎稳妥、坚定不移地推进。
  战胜旱灾夺丰收,“十一连增”落了听儿
  严重的“卡脖子”旱情曾经让粮食主产区河南的农民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各种抗旱措施到位,最终让河南秋粮丰收有惊无险,农民再次尝到丰收的喜悦。
  河南滑县固阳镇范寨村村民范海林告诉记者,他家的6亩地,去年秋粮实打实收,亩产1300斤,又获丰收了!国家的粮食账本和农民的粮食账本是相通的,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增长0.9%。
  大旱之年夺丰收,农田水利功不可没。去年局部地区灾情较重,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受“卡脖旱”,秋粮生产受到影响。据统计,去年1—9月,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9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10041千公顷,下降29%;绝收面积2854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400千公顷,下降12%。“卡脖旱”面前,农田水利发挥威力。目前,我国水利对粮食贡献率达到40%以上。2011年到2014年,全国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小农水项目,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60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90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300多亿公斤。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政策是保障。去年,中央安排的农业“四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种粮热情高涨。中央财政下拨农作物种粮补贴资金214.45亿元,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全国覆盖。为了让农民种粮心中有数,中央继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及早预拨农业“四补贴”,及早发布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多方面粮食生产积极性。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总播种面达16.91亿亩,比上年提升0.7%。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是亿万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央重农抓粮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挥作用的结果。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实现“十一连增”,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底气,粮食安全有了底气,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底气,同时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条件。
  生产粮食,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
  粮食生产,并非高枕无忧。在粮食产量取得“十一连增”的今天,粮食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
  首先,生产粮食,拼资源拼消耗,已经持续多年,这种生产方式不可持续。事实上,我们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我们必须看到,为了保吃饭、保供给,我们不得不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保住了产量,对水体和土壤都可能会埋下污染的隐患,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条件恶化的同时,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多年来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农村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比以前更高。
  另外,困扰粮食生产的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产品包括粮食库存增加与部分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导致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导致进口持续增加,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压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
  粮食生产,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应对各种风险和诸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只用老办法、老套路,同样不可持续。农业部计划司司长叶贞琴表示,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将难以为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终将落空。
  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粮食发展方式要转向哪里?
  韩长赋表示,重点是推动粮食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前,粮食生产可由过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点、保口粮转变,这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
  要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因为,如何对待粮食产量是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关键。这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稳农抓粮,粮食生产获得了“十一连增”,现在的粮食产量1.2万多亿斤,是多了,还是少了?是供应基本平衡,还是供应紧平衡?
  农业部门给出了一个基本判断,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必须要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韩长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明年要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亿斤。
  在保障数量这个问题上,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有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才有基础。要坚持“一稳两保”,就是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要总体稳定,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同时,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
  要提高粮食质量,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
  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粮食生产,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粮食产量上。现在,粮食产量问题基本解决,进一步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就成为新的迫切任务。大力推进科技兴农,通过提高种业水平,降低农药使用,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粮食一枝花,科技是保障。事实上,这枝花里,既有粮食的营养水平,质量水平,同样也有数量水平。
  曾衍德说,转方式,不能越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转方式,要更加注重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转方式,决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决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决不能出现大滑坡。无论怎么转,怎么调,都决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来源:人民日报&&编辑:全磊
【】【】【纠错:】
琅琊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琅琊新闻网所刊登的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各类新闻﹑图片、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 版权,均为琅琊新闻网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未经许可,域内(临沂)商业性网 站或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域内商业网站转载本网信息须经书面授权 ,域外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琅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琅琊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 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 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纠错邮箱: 投诉电话:
房产家居汽车财经旅游
琅琊新闻网移动产品下载区
琅琊网官方微信
琅琊网官方微博
临沂通客户端
琅琊网临沂社区
临沂家居网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决不能 绝不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