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游戏指导与指导这本书的看法

创设表演情境展现绘本魅力 ――大班绘本剧表演游戏《老鼠嫁女》案例分析
浏览655次&&( 9:54:39)
一、案例背景: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在绘本中,图像背景用色、线条构图、绘画笔触、人物描绘中“藏”着许多故事的讯息,包含主角的情绪和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事件发生的原委脉络等,摆脱了文字的束缚,读者可以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图像的意涵,赋予故事一个新生命。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此外绘本语言规范精炼,句式复现,这种特点契合了幼儿的学习方式,能唤起语言表达的需求。《老鼠嫁女》这本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一个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此绘本故事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故事情节具体、生动、有趣,语言对白简练,动作表现性较强。这本书的教育价值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喜欢自己。故事通过寻找“谁才是世界上最强大”,让幼儿善于发现身边各事物的特点、优势,发现自身或同伴身上的优势。这一绘本小道理在孩子们的表演中渗透的淋漓尽致。
二、案例描述:
&& 《老鼠嫁女二》的绘本故事中,在描述鼠爸爸和鼠妈妈在一起商量要把女儿嫁给谁时只是简单的写道:爸爸是个老糊涂,谁最神气我的女儿就嫁给它。如何将这一句旁白变为生动的角色对话,引起观众的共鸣呢?我引导幼儿思考:鼠爸鼠妈在一起商量的时候都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 君越说:“鼠妈妈应该拿几张照片对鼠爸爸说,你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满意的女婿呀?”
&& 怡宁说:“鼠爸爸应该问鼠小妹,你喜欢什么样的新郎?”
&& 诚钜说:“应该要说出新郎的特点,这样鼠小妹才知道要选谁。”
&& 幼儿经过讨论,决定了以下一段对话为表演的内容:
&& 鼠爸爸:孩子她妈,我们的女儿长大了,要把她嫁给谁呢?
&& 鼠妈妈:这件事情我们还是问问女儿吧?
&& 鼠爸爸:女儿,女儿,你愿意嫁给谁呀?
&& 鼠小妹:谁最神气我就嫁给谁。
&& 鼠爸爸:太阳高高挂在天上,照到哪里哪里亮,太阳最神气!
&& 鼠小妹:好好好,太阳神气我嫁给太阳。
&& 鼠妈妈:好吧,那我们就去找太阳吧。
&& 绘本中有很多意境是隐藏在图画和文字当中的,幼儿对绘本的欣赏和理解的过程是能动地再创造的过程,是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绘本隐藏的语言魅力,鼓励幼儿将原有文学作品中的旁白或角色间的对话表现得更生动。这样不仅使幼儿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而且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让幼儿去感受、去领悟绘本的主题,激发幼儿绘本阅读与表演的兴趣,促进幼儿与绘本的心灵对话与交流,最终提高绘本教学与表演游戏相结合的完美效果。
&& 在绘本剧表演中,孩子们都认为在各角色表演时应该增加一些出场的音乐,这样既能增加表演的气氛,又能达到提醒下一位表演者的作用。所以,我引导幼儿讨论如何根据各个角色的特点设计、寻找相配的音乐。
&& 翰锴说:“老鼠们举行婚礼应该配上《婚礼进行曲》。”
&& 凯乐说:“不对,那是外国的音乐,《老鼠嫁女儿》是我们中国的,应该选中国的结婚的音乐。”
&& 子琳说:“我觉得应该配上喜庆、热闹的音乐。”
&& 婉欣说:“迪斯科乐曲很活泼,应该会适合吧。”
&& 陈阳说:“太阳很厉害,出场时应该很神气。我知道有一首歌叫《太阳出来喜洋洋》,可以放在太阳出场时候用。”
&& 紫萱说:“大风出来时肯定要有风的声音。”
&& 幼儿的这些想法都很好, 体现了他们的思考。我首先肯定他们的这些想法,接着帮助幼儿分析什么样的婚礼适合什么风格的音乐。因为《老鼠嫁女儿》是中国的民间传说,最后,就选择了唢呐演奏的乐曲《抬花轿》作为出场音乐。
&& 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发展迅速,表演能力也大有发展,他们在游戏中已经显示出计划性和组织性的能力,并对表演质量有了新的要求,他们在以绘本内容为蓝本进行表演游戏时,其公正的意识、分享的认识、感恩的情感等目的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播放自己选择的背景音乐,在语言上慢慢规范自己的书面用语和感受优美的语言;在动作方面,通过与同伴拥抱、握手等肢体活动来感受欢乐的表情;在情感方面,通过表演时的非言语行为领悟传达分享的真谛,这对于体现和感悟彼此帮助、分享与合作更有效果,对最终巩固幼儿绘本阅读的体验有很大帮助。
三、案例反思:
&&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进一步明确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近年来,绘本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是我国幼儿园教学研究中的一大突破。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有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集体阅读、分段阅读、角色体验、转折想象、质疑讨论、表演游戏等等。其中,表演游戏以其兼具的表演性、游戏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逐渐成为幼儿园绘本教学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如何根据绘本的特点,将表演游戏有机的融入到绘本中?让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幼儿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是我们着重要考虑的地方。
&&& 1、选择适宜的绘本故事,指导幼儿理解、欣赏。
&&& 选材是故事表演游戏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适宜的绘本故事。在研究中我们选择了绘本故事《老鼠娶新娘》, 活动中,幼儿对这本绘本故事兴趣极高。我们发现,学习过此绘本故事后,每天都会有幼儿前去图书区翻阅这本书,并大胆地讲述故事内容,学念儿歌。于是,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开展了绘本剧表演游戏《老鼠嫁女儿》。
&&& 2、在潜移默化中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表演的兴趣。
&&& 教师的形象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幼儿在模仿成人的活动中,最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因此,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平时讲故事时,我们都应该有感情、有表情、绘声绘色地给幼儿讲述,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塑造了神气的太阳、威风的乌云、疯狂的大风、结实的围墙、害羞的鼠小妹、糊涂的鼠爸爸等一个个形象生动的角色,幼儿在教师的带动和感染下,开始学着老师的腔调,进行对话、游戏;在此基础上,逐渐根据自己对绘本故事的理解,改编、丰富故事的情节、对话等等。
&&& 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不单单是教会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而是利用教师自己的面部语言、肢体语言,给幼儿指引,让幼儿对其感兴趣,发挥幼儿自身情感特点,尝试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大胆表演。绘本剧表演游戏的开展,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表演的平台,也是绘本教学活动后的一个延伸。它让绘本故事融入日常生活,不被掩埋;也让能力差的幼儿,逐步理解故事内容,对绘本故事感兴趣;更让幼儿在语言表达、同伴合作、社会性交往上得到锻炼与提高。
&&& 3、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注重个体差异,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 材料是故事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意愿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动手力、同伴间的合作力等。因此,根据游戏的发展需求及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程度的半成品材料,并进行不断地调整,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 4、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合理创新。
&&& 长时间的表演游戏,给了幼儿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幼儿越来越有自信。原本不爱说话,胆子小的幼儿,也和大家打成一团,主动与同伴进行交往。表演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运用已有经验,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 绘本剧表演是一种游戏,它蕴含着很高的教育价值,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借助绘本中形象生动的图画故事来帮助幼儿更形象、更生动地理解,通过故事表演的形式大胆表现,展开一系列有意义的生成活动。教师还可以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让幼儿的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会员登录
&&热门点击
&&推荐文章
Copyright @2009 福清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殷秋燕利用空闲时间,我阅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封信》一书,收获颇多。吴放老师的这本书和其他的教育理论不同,她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了幼儿园工作中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她的处理方式,笔触清新自然,案例生动鲜活,既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又有东西文化间不同的教育视角,读来丝毫不觉枯燥。书中的封信,包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几篇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启发:每个孩子都是有不同能力的孩子。吴老师在&童心篇&的几封信深深打动我,其中谈到的那几个孩子都很特别,充满逆向思维又爱模仿扮演的乔嘉;适应能力语言能力很强的盲童瑞秋,还有倔强不服输始终快乐的残疾小姑娘盖儿,每一个都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吴放老师把这些孩子称为&有不同能力的孩子&,透过这些孩子的表象,吴老师看到了这些孩子身上所潜藏着的&不同能力&,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给这些孩子以更多的关爱,不同的帮助,适宜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健康的成长。从中也不禁让我反思,在我自己的教育过程中虽然没有遇到过像瑞秋、盖儿那般如此特殊的孩子,但班里的孩子也都是各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总有一些孩子是让人特别头疼的特殊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我常常会不自觉地用一种单一普遍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他们,所以总会让我觉得不尽人意,总是希望他们能按着我的要求来发展,希望他们能达到我的要求。但却忽略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忽略了每个孩子身上所特有的不同能力。吴老师的一段话更是让我思索,她说:&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的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创造潜能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的销蚀殆尽。&从中让我让我感受到,在教育中我还需要转变观念,更加耐心细致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所具有的不同能力,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思考: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在&教学篇&中吴放老师结合实践谈了在美国的幼儿园是如何开展各种活动的,很多方面都和我们都有着相似之处,但我感觉他们的教育方式显得更加灵活,给孩子的主动性更多,相对教育的结果更关注教育的过程。其中第封信《这是我的配方&&》,让我印象深刻,讲的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制作自己独特的面团配方。孩子都积极地投入,忙碌了半天,最后大多数孩子们都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配方,是一盆盆各种颜色的&面汤&、&面糊&和&面粉&。如果换成我们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个活动多半是会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孩子们都没有完成做&面团&的要求,或者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但吴放老师在书中说:&这个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结果的活动其实是有结果的,那就是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最后都用语言总结了自己的发现,并且看到自己口述的配方转换成了书面语言保留下来。这样做会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为他们留下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践的余地。&这也不禁让我思考,是不是每个教学活动都要有所谓的结果,或许相对于那些能看到的有收获的结果,孩子们更享受的是其中的过程。而很多时候,我们是否太过于追求教育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而怎样让孩子们既享受教育的过程,又收获教育的结果,或许正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实践探索的方向。《和孩子一起跳舞》真是一本值得回味的好书,读来可谓受益匪浅,可以说每一封信都蕴涵着不同的教育价值,都值得我们幼儿教师去借鉴和反思。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薛丹《和孩子一起跳舞》是吴放教授将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结合起来给我国幼儿教师的封信,由于她分别在中国和美国从事过幼教工作,而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和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由于教育是一个多元的文化领域,所以她在思考同一个教育问题时会出现多个解决的方法,因而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每一次反思都是对我们一线幼儿教师的指导和启发,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多给孩子们一些自己的空间》,故事描述了一个叫爱文的孩子,个性非常倔强,而且非常敏感,在家常常因为不听妈妈的话而惹麻烦,也凭空给妈妈添了许多的麻烦。来到吴放老师班上后,刚开始表现得很倔强,不肯接受挂名字牌,当时吴放老师面对他的倔强并没有马上否定他,而是给他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接受,第一天,爱文不肯挂,吴放老师就说明天吧,到了第二天,他还是不肯挂,于是吴老师又说再明天吧,到了第三天,吴老师问爱文:&你想把名字牌挂在胸前还是后面,要不挂后面吧?&此时的爱文认真地想了想,接受了,还高兴地去玩了,就这样吴放老实渐渐地用她的方法使爱文学会了遵守常规。通过这个故事,吴放老师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孩子是不是听话,关键在于我们成人怎么去看他,三岁左右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从对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有了独立的看法,他们要争取自己的&自主权&和对周围环境的&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成人看上去不对的事情。如果此时我们一味地要求孩子听成人的话而无视他们的发展需要和特点,虽然经过努力培养出来对家长对老师百依百顺的&好孩子&来,可是孩子们却丧失了自我。所以我们老师和家长该多听听孩子的话,努力理解孩子,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增加一些灵活性,在一些无碍大局的事情上向孩子让一步,对孩子一些空间,孩子们会很快乐,老师也会感到轻松,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在我们班里也不乏这样的孩子存在,记得小班时,我们班的超超因为身体胖,不愿意睡在幼儿园的小床上,他说小床太小太硬了,要趴在桌子上睡。当时我们为了安抚孩子们刚入园很不稳定的情绪并没有急于要求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样,而是采取了多给他一些时间去接受的方法,而后的几天他都不愿意,我们也耐心地告诉他睡在铺着毯子的小床上有多好,趴在桌子上有多难受,渐渐地两个星期后他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尝试着睡到了小床上,我们及时地肯定了他,使他感受到遵守常规的快乐,而我们的教育也变得轻松了。《和孩子一起跳舞》全书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记录了吴放教授对待孩子、对待工作、对待家长的想法和体会,直观而又生动,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会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叶红《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用故事的形式娓娓到来,读起来非常亲切,也身受启发。如:在童心篇中&&《认识不同能力的儿童》中,吴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班上的两个残疾儿童,一个是盲童瑞秋、另外一个是下肢残疾的盖儿。两位小朋友在入园以后就得到了老师的精心照顾,身体缺陷并不妨碍他们享受快乐,相反他们的坚强、勇敢让老师和同伴改变了对&残疾人&的看法。一提到&残疾人&,人们通常注意的是他们不能做、不会做的事情,并根据那些他们不能不会做的事情把他们归到另类,使得&残疾&一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与&无能&、&落后&成为同义。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在衡量残疾人能力的时候,往往是用正常人作为比较对象,这是很不公平的。吴放老师在书中提到:自从认识了瑞秋以后,提到残疾儿童时,不再称他们为&能力落后的儿童&,而改用&有不同能力的儿童&一词。由此我也想到了班上的一些能力弱、能力强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弱和强之分,因为在我们的眼里也自以为有一把能力尺,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只看到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了其它方面。注重孩子间的横向比较,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纵向发展。如果我们把心胸放宽一些,眼光放远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再自己身边的每一人身上都有他特有的长处是值得我们认识和学习的。就拿我们班上的周全来说,平时因为调皮捣蛋,又爱惹事,学习不用心,老师和小朋友都把他归结为不良分子,但你若和他相处久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周全他也有不少优点,如:会照顾人,有爱心。前段时间因为家里婆婆有事,所以我变把儿子带到了幼儿园。因为还比较小,对幼儿园有特别新奇,所以见什么拿什么,很多孩子都来告小弟弟的状,因为小弟弟总是拿他们的玩具。为了维护正常的秩序,我请儿子坐在了小椅子上。一会,我发现小椅子上的儿子不见了,走到走廊才发现,原来周全正和他一起玩呢。周全把自己的玩具给了小弟弟,且很有耐心地教弟弟怎样把玩具拼搭起来,弟弟把玩具扔在地上,他连忙捡起来,放到小弟弟手里。小弟弟下楼梯时,他像小大人似的叮嘱着小弟弟:当心,哥哥来扶着你&&眼前的景象和周全调皮时的样子完全判若两人。在放学时,我把这一现象告诉了他的妈妈,妈妈表扬时,周全有些不好意思。是啊,如果我们能多把眼光放在孩子的长处上,注意发掘他们的潜力,我们的教育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得多了。另外,在教师发展篇中提到了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与方法,这是大家普遍的困扰。&反思&指的是回顾与总结自己过去的经验,并用来指导自己未来行动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用来提高自身专业修养的手段。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反思给我们带来了负面的压力与精神负担,因为现在教育机构要求我们书面写的反思真是面面俱到,活动反思、周反思、月反思、主题反思,听课反思&&要写好这些反思,需要花费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儿用的多了,那势必在另一方面就用的少了,其实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有时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吴放老师在信中提到反思的形式、内容、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反思,如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反应不是你预料的,你根据情况作了相应的调整,这个过程就是你的反思。游戏中你想重点指导的区域并没有成为孩子的难点,你转换了指导区域,这也是你的反思,并不一定反思都是书面形式,反思的重点是能够让老师、孩子得到提高,这就是反思的效果。有句话说的好,要想使反思真正有效、首先就要使它成为教师渴望去做和主动经常去做的一件事,是它成为一个贯穿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环节。在这里,我只是举例了吴放老师的两个小故事,其实书中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如果你有兴趣,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与孩子们的&小&故事,徜徉在质朴清新的的文字流淌中,好好地.细细地悟着&&
&吴晓蕾在书中,吴放老师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内向的孩子叫泰迪,他的视觉空间能力比较强,对搭积木格外偏爱,他只愿意在积木区玩,然而泰迪并不善于交往,也不喜欢讲话,后来吴老师通过用心将其他领域渗透到这个区域,让他不知不觉的参与和喜欢,并利用他的长处,通过创造适当的教学环境来补充他并非特长的一方面,使他的发展更加全面和谐。这么一个案例让我对多元智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首先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也能够在不同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我们认识&多元智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分析他们的认知特点和需要,并找到教育他们的&最佳切入点&。这些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宝贝,班里有几个让人头疼的孩子,有几个默默无闻地几乎让人忽略的孩子,要是不注意的话,我很容易忽略他们的特点或者长处,然而每每给升旗手写介绍词的时候,写完了我会很吃惊:想不到这些孩子还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没有注意呢,我想多元智能理论就是为我们打开了很多窗口,让我看得更加全面,在教育中找到找到最佳切入点。其次,我们不仅要扬长避短,更要扬长补短,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兴趣爱好、经历和潜能,这都是造成他与众不同的原因。对于孩子的长处,我们当然要尽量创造条件去发扬,然而对于孩子不足的地方我们也要利用他的长处,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引导和补充。我们都明白,再好的活动要是孩子不喜欢是很难奏效的,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孩子的内在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老师才允许泰迪自由选择自己要参与的活动,而不给他施加压力,不让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当然,允许孩子自由选择并不是说教师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相反,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多样化的机会,引导孩子来选择。我们一直都倡导以孩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一切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利用设置活动区和提供学习材料来引导孩子,以达到教学目的,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这在很大程度对我们是一个挑战,对着这么多孩子,更多的时候是可望而不可及,不过我相信有梦想生活才会美好,有期望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当我带着宽容、接纳的心态来爱孩子,教育会更加完满。
&&&和孩子一起舞蹈在借书室翻阅书本的时候,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住了。&和孩子一起跳舞&很有趣的书名。到底是怎么和孩子跳舞?这是一本有关音乐舞蹈教育的书吗?在我的脑子里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于是我翻开了书本,在阅读简介后,我了解到,原来书名中的跳舞并不是真正的跳舞,其中隐藏着更多,更令人深醒的内容。这本书是一位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他利用写信的方式展示了她的教育经验,教育方法,写给中国幼儿教师的封信的内容,每一篇都让我回味,每一篇都发人深醒。书中没有太多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进行叙述,真正的教会了我许多教育的方法,可以说是我做幼儿园教师以来,看到的最有意义,学到最多知识的书。吴放老师因为身在美国,所以她更加能够看透中国的幼儿教育的状况,通过中国与美国幼儿教育的对比,让我清楚地了解的中国幼儿教育的优点及缺点,也吸收了美国幼儿教育的优点,以此取长补短。吴放老师还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案例和大家一起分享,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分析,让初为人师的我解决了许多工作遇到的困惑。书中的许多内容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就是:其实天底下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他们学习走路时要经历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无数次的摇摇晃晃一样,他们是在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更何况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致,个性差异大,不可能全班每一个人都整齐划一的达到老师的要求,有的时候,老师的容忍与耐心也许反而是激励幼儿努力上进的动力呢。这一段话我反复习读了许多遍,也反复思索了许多遍,是的,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是从上幼师到踏上工作岗位以后经常听到得一句话,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却没有多少次,常常会为了孩子犯下的错而严厉批评,常常会抱怨为什么这个孩子那么好,为什么那个孩子那么差,总是找不到根源,要求班上每一个孩子整齐划一是每个老师的目标,但这绝对是不可能发生地事情,吴放老师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我们允许孩子学习走路时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无数次的摇摇晃晃,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这些错误一定是他们成长所必经的啊。书中的这一段话,让我觉悟了。书本中不但从幼儿的角度分析了各种问题,同时也指出了许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犯下的错误,细细读来,发现有许多问题是曾经发生在我的身上的,在阅读、记录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身的错误,让我不但在教育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看完了书本才明白,许多幼儿教师爱上这本书的原因,吴放老师并不是用脑在写这本书,而是用一颗博大的心在叙述。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纯真的,爱上每一个孩子,就会爱上幼儿教师这个工作。能够和他们在一起和孩子一起舞蹈是最大最大的幸福。
本学期,我阅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封信,吴放老师的这本《和孩子一起跳舞》和其他枯燥的教育理论不同,她以一种闲谈的方式,谈到了很多方面,提到了幼儿园工作中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她的处理方式,作为一名同行,从她的书里我得到了许多启发。一天早上,在和孩子一起排队去楼下活动场地时,排在后面的一些孩子有的追逐、有的吵闹。行走的队伍一点儿都不整齐,我在后面跟着,根本起不到作用,这可怎么办!这时,正好遇到宁老师,她好像看出了我的不知所措。她走过来,让我在前面领这后一半的孩子!哎!我光顾着着急了,怎么就没想到呢!宁老师的提醒让我豁然开朗,欣然笑了。排队回来时,我就用了这个方法。周老师带前一半,我带后一半。这样,整班孩子分成了两条队伍,每条队伍中孩子人数少了,孩子的注意力也集中多了,老师组织起来也容易多了。有孩子排不整齐、没跟上时,我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停下来,排好了再走。就这样,一周下来,我们这后半部分的孩子也自然地养成了排队安静、整齐的习惯。以前,每次户外活动时,总是周老师在头上领着,我在后面跟着,就一直要提醒&&&跟好前面的小朋友,队伍排整齐。&其实,就是因为队伍太长了,才给了后半部分孩子足够的&自由&!从这件事中,我认识到&&许多时候,并不能一直想着孩子的不对,有时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对问题根源,是因为我们自己细节处理得不当造成的。就如这件事,只要老师所在的位置细微调整一下,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晚上,闭上眼睛,想到前几天在《和孩子一起跳舞》中也正好看到过相关的内容&&《幼儿常规培养与行为自由度》。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我们知道,每一个班上时常都会出现幼儿不遵守常规的情况,大多是由于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有时自己管不住自己,有时是忘记了应该怎么做,这是很自然的。了解孩子这个心理特点,教师除了耐心地培养孩子们的常规习惯以外,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孩子们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说,如果教师处于安全考虑而不允许孩子们在教师里奔跑,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教师里家具的布局,避免有较长的、畅通无阻的&跑道&。这样一改动,就把孩子能够在室内奔跑的条件给取消了,无需老师多说,孩子们自然就慢慢走动了。&看问题要全面,的确,有时适当地调整一些外在因素,也可以避免一些消极行为。是的,许多时候,吴放老师的话从另一个角度也肯定了我的&想法&与&感悟&&&教师,是应该在反思中成长!许多时候,我还会带着心中的困惑,在书中寻找答案&&从相似的例子中,得到启发!封信,每一封都非常的精彩,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在这本书中读过的每个例子,都会促使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我喜爱这本书,它给了启发、给了我信心、它让我更加积极地去思考,我也会尝试着&和孩子一起跳舞&!&
&周静雅茶余饭后,阅读吴放老师的书著《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封信,可惜至今还没阅读完成,只能就读过的一些篇章说说自己心里的感受。书中,吴放老师她以一种闲谈的方式,谈到了很多方面,提到了幼儿园工作中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她的处理方式,细细读来,每一封都非常的精彩,书中,她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教会我们更多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提高应对能力。作为一线的教师,从她的文字的阐述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在第一封信中,出现的主人公是乔嘉,她是个害羞又有些神经质的小女孩,不过,她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和常规。在幼儿园里她最喜欢美工活动和动手游戏,当同伴们用彩色水笔画画时,她却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纸上用力地剁,使水彩在纸上四处溅开来,当同伴们用各式各样的橡皮章印画时,她却蘸着各种油泥做起来指纹画,每当妈妈来接她时,她每次扮演各种小动物,做各种各样的动作,不管她当什么,她妈妈都会和她一起扮演。从乔嘉和她妈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爱心和宽容,当乔嘉明显地表现出和和同伴不同的行为时,妈妈没有遏制孩子的言行举止,而是为乔嘉提供了一种自由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如果她不参与孩子的创造过程,而要求孩子按照和同伴一样的发展来发展,那么,我们就看不到吴放老师笔下灵动的乔嘉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强调按规则来做事,常常会忽略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来任其发展。吴放老师教会我们&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为我们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于想象的美好世界&。在第7封信中,吴放老师谈到了幼儿园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于我当前所加入的阅读课题想关联,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阅读,前提是要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都说&习惯成自然&,当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孩子就会主动地读,并真正地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现在正是大班下学期,在幼小衔接方面,我们让孩子学习这样来看书:1、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由于孩子已认识1-10的阿拉伯数字,因此,先教他们按页码顺序翻阅图书,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2、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看书过程中,孩子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故事是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3、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指导学会观看每幅图画上的人物、动物现象,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4、制作班级小书,根据主题或者活动,让幼儿回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用图画的形式表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集体分享阅读。吴放老师的每一封信都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那种朴质清新的笔触,现身说法的言行,以及鲜活生动的案例,让我读起来比较轻松,百读不厌,也让我深受启发,感触极深。
&&&&&&&&&&&&&&&&&&&&&&&&&&&&&&&&&&& 浦丽心刚刚拿到《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时,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了,和孩子一起跳舞,多么和谐、融洽的状态,没有了年龄的界限,没有了身份的障碍,没有了教与学的束缚,这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状态吗?&&&& 初读了童心篇里的几封信之后,心里不免被触动了,书中描绘的情景也在眼前变的清晰。每天放学时都会扮演小动物和妈妈走出校门的乔嘉;兴致勃勃通过触摸做配对游戏的瑞秋;身陷残疾脸上却总是带着阳光一样灿烂微笑的盖儿;中文名字叫作奇月游的小兔子&&我向来一直笃信&环境滋养人&这句话,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的一些教学行为一时还无法完全付诸在中国的孩子身上,但是文化是可以通过传承一步步积淀下来的,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们,我们可以把一些学来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慢慢的融合在实践中,一步步地传承优秀的教学理念,改变并开拓思路,然后在不久的未来慢慢积淀,成为我们教学思想中的一部分。在封信中,印象最深的是第封信。信中的瑞秋是一个盲童,但是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语言能力却是出类拔萃的,她身上的闪光点让她并不自闭,依然和同伴快乐的成长。在我们的周围虽然并没有这类幼儿,但是也存在着某方面薄弱的孩子。其实每个人都不是最完美的,总是有比别人强的一方面,相反也有比别人弱的一方面,孩子也是,他们都具有不同能力,我们应该把心放宽一点,把眼光放远一点,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都拥有值得骄傲的理由。还有印象比较深的是第封信。信中谈到了&反思&的问题。反思是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教学反思、游戏反思、案例反思、观察反思&&反思的类别很多,反思的内容也很广,但是我觉得反思的效果却并不是非常好!吴放老师说&反思的目的、形式、内容都会影响到反思的效果&。我觉得吴放老师说得是非常正确的。为什么要求教师们要进行不同的反思,其目的不就是让教师们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便指导自己未来的教学吗?只有当我们的老师自觉地反思、主动地反思,我想反思有效性的达成度才会更高吧&&书中还有很多看法都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慢慢体会和思考的:童心篇的、课程篇的、教学篇的、教师发展篇的、家园沟通篇的&&吴放老师的每一封信都是记述了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让我在一个个小故事和一次次反思中体悟到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益处。读完此书,真的是受益匪浅!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后有感丁丽梅当我看到《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的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老师,在那种轻松和谐地氛围中,和孩子打成一片的美好景象。而当我读到&家园篇&,使我又想到了我们的家长。《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是园活动最有力的支持者,家长亦应是园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我们的家园共育,开展平等对话、交流,这是增进家园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家园共育,就是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一直希望家长尽可能多的参与园活动。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每一学期,我们都会主动邀请一些家长来给孩子们上生动的一课。而且,在选材方面,我们都会根据家长的职业和我们的主题有效地整合起来。记得上学期的时候,有一个主题是《叶子》,有好个活动是关于茶道的,我们两位老师对茶道这方面了解甚少,这方面的茶具也没有,怎样才能上好这一个活动呢?我们想到了姚语彤家开咖啡店的,里面的工作人员一定会一些茶道之类的,于是我们就主动和他们家长练习,彤彤家长非常的配合,主动带来了茶具,还请了一位能干的服务员为我们小朋友演示怎样喝功夫茶。一样样的茶具,一步步的步骤,让我们老师和小朋友的看得非常详细,同时还请我们小朋友喝了阿姨泡的功夫茶。孩子们在看看、喝喝中形象地了解了茶道,也让我们大开眼界。 & 本学期,我们的第一个主题是《各行各业》,吴育阳的爸爸是芬欧汇川的一名工作人员,于是我们邀请了他的爸爸来给我们讲讲我们每天使用的纸是怎么一步步地制造出来的。阳阳爸爸是个非常认真的爸爸,活动前,他拍了照片、录像,还找了各种图文并茂的资料,来给我们上课。他的活动也很有意思,以古代四大发明为导入活动,在给我们讲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说实话,在这个活动前,我对造纸也知之甚少,只知道它是由木材加工而成的,具体是怎么个加工法,根本不清楚。不过,经过了这一次学习,我明白了木材到白纸的流程。1、森林砍伐树木;2、运输;3、去皮;4、切片;5、制浆;(在制浆中可分为化学制浆和机械制浆,我们现在一般采用化学制浆)6、放到流浆箱里;7、成形;8、压水;9、烘干;10、压光;11、制卷;12、裁切、包装。造纸需要这么多繁琐的过程,而且纸不仅不要纸浆纤维,还需要矿物颜料、化学品和一定比例的水。阳阳爸爸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比较系统的、科学性的介绍,他可以弥补我们老师所不了解的,让我们的孩子可以从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我觉得在幼儿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家长工作有着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中,我们一定会收获知识、收获喜悦。
&&&&&&&&&&&&&&&&&&&&&&&&&&&&&&&&&&&&&&&&&&&&&&&&&&&&&&&& &&读《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有感幼儿成长档案是幼儿成长过程的记录,其目的在于通过幼儿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意收集,反映幼儿的兴趣、态度以及在特定领域中的努力、进步与成就,它把目光聚焦于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特长与成就,而不是从消极的观念出发去发现幼儿的问题、失败与缺点。每个老师对于幼儿的成长都是关注的,希望能够记录下每个幼儿成长的一点一滴。但是在制作成长档案的过程中很花精力和时间,平时教师的工作已经高负荷了,再加上要很长时间地站立和关注幼儿。通过对《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的阅读和了解,发现它不会给教师增加工作量以及产生的新问题。聚焦式成长档案提供给教师关于每个年龄层孩子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模式,这个评估工具一起组合进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来帮助教师评价、表扬和分享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一、重点集中,做到简明的评估。从教师的角度最关心的应该是如何来全方位的对幼儿成长档案进行收集,最大的障碍就是要记录的东西&太多、太快&,那么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就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它把观察和评估纳入教师每日的教师经验中,着眼于喜好、家庭、朋友和发展里程碑四大领域作为研究,清楚地勾勒出幼儿的发展轨道及其取得的成就,并且基本的模式能够让老师感觉非常顺手。因此教师在教室中或者在和孩子家人谈话中,你就能自然而然地收集到成长档案中所要的资料了。关于喜好、家庭、朋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集中是有一定道理,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觉得让我们教师不会将幼儿成长档案的切入点显得过于零碎和分散。二、操作性强,制作过程的细致化。从书中的附录中&聚焦式成长档案表格&&使用其他评价系统的标准的表格举例&&发展里程碑评估标准参考&可以看出它的操作性非常强,从制作档案表格到如何收集资料(照片和作品)到用何种手段去记录,完整细致地说明了聚焦式成长档案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与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书中提供了两个成长档案的样本,还有许多别的例子,让我们可以清楚地进行了解。成长档案的资料摆放设计了易于使用的格式,包括各种不同的表单和填空表格,这些都可以进行复制再次利用。书中还为初次使用成长档案的老师提供了简单直接的知道,让我们能够在初次使用的基础上带来继续下去的意愿。三、家园合作,聚焦幼儿成长。我们可以注意到本书的第、、章中都有涉及到与家长的参与、配合,说明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还能使家长更详细地了解孩子在园的信息,从而促进家园交流。当家长看到幼儿在幼儿园的每日活动中附上了照片并有详细的纪录时,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游戏的情况,这些具体的情况能激发家长和教师之间有中心的讨论,便于共同为孩子确定发展目标,这种合作能使教师和孩子的家庭建立更深的联系,并且给成长档案更多的支持。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幼儿的成长档案,聚焦幼儿的全面发展。
& 仲华&&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了它的题目,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班级的幼儿学习档案,我们的幼儿学习档案是怎么做的呢?我想想,是先把孩子的家庭情况纪录下来作为开头的第一页,然后把孩子们每个主题的情况分析表放进去,孩子的个别美术作品也该放进去,还有每个学期的幼儿学期素质发展情况评估表放进去,应该是这样吧?这样我们的幼儿学习档案就完成了。说实话,我觉得做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只是给我们繁重的工作又增加了一个任务罢了。但仔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对幼儿学习档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档案评价的类型有三种:个人档案、学习档案、学习历程档案。十个步骤的档案评价过程:确定档案评价策略、搜集幼儿作品、拍照、运用学习日志、与幼儿面谈、做系统化的纪录、做逸事趣闻的纪录、准备叙述性的报告、举办三向的档案评价讨论会、准备学习历程方案。档案评价中需要作品的搜集、大量的照片、三维空间的立体作品和展示、录音带或录像带的纪录,这些都能帮助幼儿、教师和家长保留幼儿在不同智能领域的资料。要做好幼儿学习档案必须先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行为特点。对照书上的这些理论,我反思我们平时做的这些学习档案似乎就显得太表现和任务化了,我们可以把幼儿学习档案做的更好,不过针对我们现在班级人数上的特点,我想我们可以给自己定好一个范围,从班级孩子里选择一个幼儿作为自己的对象,给他做一个真正能够对他有帮助,看的出他学习轨迹的学习档案,从小班开始一直跟踪观察到大班幼儿园毕业,相信三年以后回过头再来看,一定会发现它对自己专业上的提高!
&&& 杨洁从小班入园开始,孩子们每人就有一本成长档案。我们在里面归档了他们的学期评估表、作品、照片还有各主题反馈表。但平时只是机械地做着这些事,没有去细细想怎样做,怎样发挥档案的价值。通过阅读《幼儿学习档案》这本书,从中了解了许多档案制作的内容和方法,看着那有效的案例,清晰的幼儿的成长足迹变化,让我感触颇深。针对自身所做的不足之处,以及操作的可行性思考如下:档案资料不足,半成品我们的档案内容丰富,有主题反馈表:主要截取幼儿在主题中的片段表现来分析幼儿的能力水平、发展状况,评价有针对性;不足:有针对性的同时也使家长无法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表现,一个主题中有价值的事情很多,在表格中无法一一表述。而书中提及面谈、日志、童言稚语的确是好方法,我们的面谈做得也是比较好的。作品:作品是最能反应幼儿发展状况的,书中收集了幼儿涂鸦期&&控制涂鸦期&&前图示阶段的作品,为大家清晰地展示出孩子的发展历程。而我们的档案中主要收集幼儿的成功作品,并写上简短的评语,没有像案例上那么多资料,制作那么全面。但我们有将孩子平时的练习作品装订下发,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照片:除了作品的展示,还有孩子的实际操作图像,让家长领略孩子的&劳动&过程,但是不是每次活动每个孩子都有照片资料。评估表:以一学期为时间单位,展示了孩子每学期的各项能力水平发展。看着书中的描述使我眼前勾勒出一本本完美全面的成长档案,而我们的档案资料收集较少,没能充分展现孩子的成长,感觉仍流于表面。心有余力不足,时间紧书中的阐述激起了我的操作热情,细细记录操作内容,组织操作计划,发现时间上实在有困难。班容量大,每天只能观察几个孩子,日志操作困难,我们仍然用面谈来弥补反馈表的不足。班中事务繁琐,一日活动内容安排紧凑,时间的调配比较困难,不能及时记录,这样只有小部分孩子的资料完整一些。&&3、开发家长资源,六月风&在&档案评价步骤中&有提到邀请家长参与,这是我们没有尝试过的。细想这是多好的一个策略呀,让家长也一起参与孩子的生活,家园的联系更密切了,达到真正的家园共育,提高教育的一致性。小朋友的作品是每学期下发的,可以请家长帮忙整理装订;我班许多孩子回家后都会练习在学校学的绘画、手工等,家长可以收集起来,一起装订在作品中;对孩子的操作过程可以拍下来,弥补学校照片资源的不足。这样两方资料合成,档案会更完备,充分展现出孩子的成长。看着他们的一路上点滴的进步,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小朋友自己,都是一件无比幸福、有意义的事!&&&&&&&&&&&&&&&&&&&&&&&&&&&&&&&&&&&&&&&&&&&&&&&&&&&&&&&&&&&&&&&&&&&&&&&&&&&&&&&&&&&&&&&&&&&&&&&&&&&&&&&&&&&&&&&&&&&&&&&&&&&&&&&&&&&&&&&&&&&&&
&徐小芳《幼儿学习档案》这本书是来自大洋彼岸的一本关于建立幼儿档案的一本很专业的书本。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从为什么使用档案评价、档案评价如何支持以幼儿为主的学习、做好准备、档案评价及档案的内容、十个步骤的档案评价过程和结论来进行阐述。在我打开目录的第一刻,我浏览一下,其中第二章的标题&&档案评价如何支持以幼儿为主的学习一下子深深吸引了我。因为如果单说&幼儿档案&我想我们大家多多少少有简单而初浅的接触、信息或理念,而且在幼儿园的引导下,我们也逐步开始尝试了幼儿档案的建立工作与实验。可是&档案评价如何支持以幼儿为主的学习&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标题与理念是以往我没有的理念和意识。所以我重点看、重点学习了这一段。文章说:因为档案评价具有反映幼儿社会情绪和身体发展以及学科领域学习情况的潜力,因此能够支持&以幼儿为主&的教育计划,以档案为基础的评价方式,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支持&以幼儿为主&的学习。档案让幼儿可以思考他在学校以外的地方所获得的知识,它让传统的&分享时间&更丰富有趣。曾有实验者进行调查,发现幼儿能逐步学会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所以老师有必要为他们提供需要的技巧或信息。他举了一个例子是关于有个别幼儿带蚕宝宝到教室后教师采取的活动方式和开展的系列活动。从这里,我感觉似曾相识,它和我们曾一度高喊的&生成教学&有多么的相似。同时文章又提出了&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关于幼儿的知识&里面提出,要建立好一份幼儿真实的有效的档案,必须了解个别幼儿,了解幼儿发展,了解幼儿的差异性。二在这三个框架下,让我们的教学发散到家庭、个体。也就是家园同步的教育、家园合作的教育。细细品味和研究,里面的文字组织仅管和我们存在着东西文化的差异,但在教育理念和行动上很多地方都不谋而合。不过要和书上所说的那样做好幼儿档案的建立工作,能让幼儿档案的建立呈现动态的学习,真实反映孩子成长的历程,是需要花时间、精力的。但我也相信,如果真能用心做好这份分孩子档案的老师,必定在制作档案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反思与沟通能力,大大提高了自己对课和教学的掌控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自己了解幼儿发展、融入幼儿发展的能力。
&&&读《幼儿学习档案》有感世茂实验小学幼儿园&& 凌芸每个学期给孩子做幼儿成长档案,就是很机械性地将那些孩子的绘画作品塞进去,再把每个主题的&幼儿情况反馈表&塞进去,最后给他们的作品上写上一些象征性的评语或写上孩子的话语就算完事了。现在,读了这本《幼儿学习档案》后,让我对如何制作幼儿档案,如何更好地记录幼儿的学习历程以及这个档案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首先,更加明确了制作幼儿学习档案的重要性。就远的来说幼儿档案记录了幼儿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资料,让孩子和父母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回忆起童年时的自己,成为一种珍贵的记录。就近的来说,在这些资料信息中,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一目了然,对于孩子知道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老师、父母心中也有数,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励孩子向自己跟需要发展的方面发展,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其次,更加了解了制作幼儿学习档案的方法。比起自己原来使用的方法,这本书上介绍的可谓是丰富多彩,如果好好的利用,即使照着上面描摹一番,也绝对是一个完美的幼儿成长档案。这里就记录几个平时在工作中自己觉得自己欠缺的,也可以说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吧。1、邀请家长参与。平时我们在制作档案时,往往忽略了这方面,总习惯于把学习中的作品收集起来,范围比较小。邀请家长参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一来可以丰富幼儿的档案,更多地记录幼儿这一时期的生活、学习情况,也让家长认识到幼儿档案的可利用性。让他们也明白观察幼儿进步的情况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邀请他们将字条、快照、图画等资料送到幼儿园,并加入幼儿的档案中。2、收集多种资料。平时的收集工作中,我们似乎都集中于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品种比较单一。在拜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恍然大悟,原来资料还可以这么收集。除了幼儿的美工作品,还比如幼儿的口述记录,在游戏中说过的话,也可以做成文字资料放在档案中,因为它们记录了幼儿的想法、感情和反思;幼儿的书写作品,有时候他们会在图书上做一些标示,或给爸妈写信的涂鸦作品等,或者教师帮他们记录一些生活的情况,也可以收集起来。另外,孩子在活动中的照片、生活中带来的一样有趣的玩具等,都可以成为档案中的资料。3、扩大某种资料。如果你单纯的将一张幼儿的绘画作品放入档案中,在这本书上看来,那肯定是一个空洞的档案,我们应该将这个简单的作品扩大,了解孩子在绘画中的真实想法,并给予记录,这才是一个完美的资料,成功的档案。比如,可以在幼儿绘画完成后,给他们一些提问,以了解孩子创作的原始想法。并配以表格或意见表,&你最喜欢作品的哪个部分?&、&如果有机会,你想修改哪些部分?&、&你想再试一次吗?&&&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帮幼儿记录在纸上并附在他们在作品上。当然,我们在制作档案时也不需要真的照搬书上的,我们只需要借鉴其中一部分,提取值得自己去尝试的部分,在实践中再总结出经验,再结合书上的间接经验,不断地让自己制作档案的经验水平得到提高。所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任卫红在学前教育领域,人们倾向于把孩子经历与经验的物证称作孩子的档案,近年来,幼儿教育的实践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对孩子档案的收集与积累工作,我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从孩子进入小班,我们会给每一个孩子做一个档案袋,其中有孩子的喜好、朋友、家庭情况等。然后随着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我们每一学期都会收集孩子每个月的主题反馈表,收集一些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写上孩子创作时的一些想法或故事等,三年下来,孩子的档案袋里会满满地装着这些东西,起初,我们这些档案是留在幼儿园做近期档案用的,近年来才开始发还给孩子,说实话,做这个幼儿成长档案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并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特别是成长档案留在幼儿园里,那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把档案还给孩子,说不定还能给孩子一段美好的记忆呢?本学期我翻阅了美国的一本关于幼儿成长档案的书籍《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一书,让我对幼儿成长档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收集成长档案不仅是&证明或记录孩子当前发展轨迹的一种方法&更为关键的是,成长档案还是关于孩子发展的一种&可信赖的评估工具&。据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成长档案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对孩子本身评价的一种工具,是一种最人文化的评价工具。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在评价幼儿发展时大多是遵循经典的评价与测量理论,采用标靶式的统一测量工具进行横向对比与评价,这种方法可能会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无法推断孩子独特的发展特征,看不到孩子鲜活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成长档案可以利用孩子纵向发展过程中的物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判断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但是建立幼儿成长档案是一件相当繁杂的工作,这本《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为我们介绍了一种适用、可行的成长档案建立方法。书中包括了成长档案中所必须的资料收集表单,包括照片、幼儿作品、轶事记录,形成一个完整的成长档案。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朋友、喜好、家庭档案以及发展里程碑收集表,特别是《发展里程碑收集表》的提供,可以让档案建立者根据这个表来快速、便捷而有目的地进行记录。我重点对书中第四章《记录过程》做了通读。书中提到我们老师在观察时可以有规律地记录幼儿的喜好、朋友、家庭以及发展里程碑,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系统观察和记录,会更好地了解幼儿,提高观察记录的可靠性。书中建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幼儿每天的行为进行记录:、事先计划、事后反思事先计划是指在观察前心中已有目的和目标。反思是在观察结束后进行的,可以翻阅发展里程碑表或者思考你所看到的思考者所观察到的事情的意义。事先计划可以每天确定所要观察孩子的名单,这样确保对所有的孩子都做观察记录。反思可以安排在每天离园前的十分钟,记录一天之中发生在某些幼儿身上的互动和事件,可以思考幼儿的喜好、朋友、并参阅《幼儿发展里程碑列表》直接在合适的收集表上写下轶事。书中还介绍了重要的轶事记录的写作,我觉得我们可以好好学习一下:它认为单独的照片和作品样本不能提供充分的记录来展示和解释过程。当配以教师的轶事记录&&书面的记录,描述拍照片时或做作品时该幼儿发生了什么&&记录就得以提升。轶事记录讲述了幼儿参与的事件过程的故事&&是教师观察到他在做的,听到他在说的或帮助他完成的,这种描述加入了深度、背景和教师的感受。这里所说的记录不是指写下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想法和感觉,不是主观性的记录,而是事实性与描述性的记录。为了分清主观和事实性记录,书中为我们列出了一张记录建议表:避免使用的词句以及要求使用的语句,如避免使用&他在&&上花了很多的时间&&他不擅长于&&&等等,经常使用一些如&他花了分钟时间&&&&他持续地&&&,我觉得这张表格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明白了该如何进行客观的、描述性的记录,记录时不能急于作不成熟的评价。《聚焦式成长档案》这本书我觉得这次读得还不够深,只是粗粗的翻阅了一下,对书里的一些理论和例子还不能完全理解,有时间我为会在实践中再去参读,使我的幼儿成长档案建立工作更加有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指导纲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