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著作权相对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区别有哪些变化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谁革了谁的命?
提要:在这轮版权纷争中,我们不能仅是围观、吵闹,更应该思考: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和广大作者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维护?新媒体的“拿来主义”界限在哪里?是否对传统媒体构成不正当竞争?新媒体的法律责任在哪里?传统媒体与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媒体到底谁革了谁的命?二者是否能够走向合作共赢?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媒体 版权 今日头条
□ 文/张洪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新媒体的很多商业模式专注于用户体验,专注于给用户提供服务,而忽略了传统媒体和权利人的权益和诉求。新媒体虽然是向用户提供免费资讯和内容,没有直接经济收益,但是由于其特殊性,他们利用传统媒体和广大作者的资讯、内容以及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赚取了超乎寻常的眼球、流量、广告收益,最关键的是还抓住了大量网络用户,间接受益不可估量。
纵观媒体的报道,传统媒体的质疑、反对,新媒体的自我解释开脱,以及数量众多的新媒体的网络拥趸,我们不得不正视和思考这样一个现实: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和广大作者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维护?新媒体的“拿来主义”界限在哪里?是否对传统媒体构成不正当竞争?新媒体的法律责任在哪里?传统媒体与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媒体到底谁革了谁的命?二者是否能够走向合作共赢?
宣言,宣言,谁理你的宣言?
早在2005年11月,参加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的20余位总编辑就发表了“南京宣言”,呼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使用或廉价使用的现状。”
2006年1月,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向全国39家党报集团发出倡议,呼吁组建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共同制定向网媒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合理利用价格杠杆,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
2009年,《新京报》起诉浙江在线,由于当地法院将涉案作品7706篇文章拆分成7706个案子,引发社会关注。虽然历经磨难原告最终胜诉,但时至今日,网络非法转载传统媒体稿件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2014年3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版权声明发出后,传统媒体如何向数字新媒体转型升级甚至融合发展的问题,再次引起媒体讨论和社会关注。
从《新京报》6月5日发表社论《 “今日头条”,是谁的“头条”?》开始,《新媒体拿来主义的界限何在?》《头条,还是“偷”条?》《“今日头条”式“创新”不能“白拿”》等报道登上很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头条”。反对者甚众,支持者亦有之,“网络免费论”拥趸不少,其中不乏一些理性分析。
我们不禁要问,数字新媒体是不是真的太霸道了?传统媒体怎么了――是真的被侵权了,还是“穷疯了”“眼红了”?是数字新媒体无视传统媒体的知识产权和传统媒体的死活,“掠夺”或“利用”传统媒体资源而发展壮大自己?是新媒体的商业模式给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还是整个社会认知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这种公开论争,理性地分析两个行业存在的核心问题以及如何破解这些问题。
从反对“今日头条”的传统媒体阵营可以看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些媒体意见比较大,比如《新京报》《南方周末》。传统媒体既有时政类报刊,也有正在走向市场化运作的非时政类报刊。而且传统媒体对职务作品版权归属大都不清晰,版权声明不规范,普遍缺乏合纵连横的意识,很难形成铁板一块,依靠自身力量证明集体授权和集体维权的道路还很漫长。所以,这个宣言,那个倡议,也就被淹没在众多新闻中了。这也是传统媒体被新媒体抓住的“软肋”。
创新,创新,伤了谁的心?
数字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版权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担当不够的问题,尤其是利用新技术,利用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和操作性不强的弊端,强势甚至侵权使用传统媒体资源,造成版权纠纷不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每年全国法院审理的版权纠纷案件占知识产权案件的一半,而网络版权纠纷案件更占版权案件的六成以上。有些数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合作协议,通过置换、互换、付费等形式,使用对方资源。但是,大量的网络媒体没有取得传统媒体或其他网络的授权,导致网络免费非法转载作品情况非常普遍。比如,这一两年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发展很快,用户体验好,但是一些订户已经达到数十万甚至千万的客户端、微博、公众微信号每天转载、传播大量的资讯、文章,大都没有获得作者或其他权利人授权,却通过流量、广告等获得很多收益。而且,新媒体超出著作权法规定范围的免费转载现象非常普遍,也导致了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集体恐惧甚至对抗,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本人作为一个普通作者,在与订阅的几个微信公众号、微博的负责人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虽然他们在转载前与有些作者联系获得授权,但是都不给稿费。有的公号、微博转发时连署名和出处都没有,连作者最起码的署名权都没有尊重,几次提醒后才予以纠正或删除,而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没有署名和不标出处的文章一旦上网就不可控制。对权利人合法权益的这种伤害,难道仅仅删除就能够抚平?
另外,很多新媒体通过技术手段,聚合传统媒体的资讯和内容,虽然可能没有直接使用这些资讯和内容,但是抓取新闻、导入流量、广告收益、屏蔽广告等,颠覆了原有的版权授权规则,是否还对传统媒体构成不正当竞争?也值得探讨。
版权,版权,谁的版权?
传统媒体确实在发展过程中很多传统的版权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在网络时代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很多新闻单位由于版权意识不强,缺乏对新闻成果作为版权资产的内部管理、运用和维护的系统制度,缺乏对新媒体的了解认识,尤其是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对不够。哪些新闻成果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时事新闻,可以“合理使用”,对时事新闻的“合理使用”需要履行哪些义务?怎么确定职务作品的版权归属?如何面对其他报刊的转载?如何面对新媒体的免费转载使用?如何利用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与新媒体开展内容合作,实现融合与共同发展?很多传统媒体的版权声明千奇百怪,很不规范。这些问题都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面临的迫切问题。如果传统媒体对新闻成果的版权归属、版权资产管理、运营维护和版权保护重视不够,缺乏市场化运营手段和变现能力,往往容易造成数字网络环境下新闻成果的后续开发不利。
由于很多传统媒体版权归属不清、版权管理、运维能力差强人意,市场化程度不高,也导致我国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缺乏国际竞争力,丧失诸如复制权和数字化复制等很多版权收益。
平台,平台,第三方平台待建
从媒体报道看,“今日头条”正在与一些传统媒体沟通,逐步开展合作。但是大多数传统媒体还没有动作,其他新媒体也在观望政府的态度,尤其是媒体报道国家版权局已将今日头条立案调查之后。眼下,传统媒体与数字新媒体之间隔空对话,自说自话,缺乏有组织的对接和沟通,缺乏对话和解决问题的平台。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内容的免费转载已成新媒体的行为习惯,但是这是违反法律法规,损害传统媒体利益的。这种持续多年的久治不愈的社会不公平,应当引起立法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更应该引起传统媒体的自我觉醒和集体行动。
从另一角度来看,网络之间、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免费转载现象非常普遍,而法律却还要求获得许可,也说明法律在这方面是落后的或者“失灵”的。所以,我们面临着由于非法转载普遍存在是否要遵守法律规定而追究全体新媒体的法律责任,与传统媒体合理诉求合法权益如何得到维护的“尴尬”。我们是追究所有网站和新媒体非法转载的侵权责任?还是修订法律,将网络之间、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转载作品片段或短小文章纳入法定许可?还是在法律无法尽快修订完善的情况下,在政府部门指导下,由文著协这样的非营利性的集体管理组织联合传统媒体行业协会,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和解决机制?还是任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去法院诉讼,消耗有限、稀缺的司法资源?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进行讨论,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予以引导、规制。
事实上,在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之间、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转载、传播作品片段和短小文章时,传统媒体和广大权利人关注的往往不是“许可权”,而是获得报酬权,以及署名权、标明作者、作品名称和出处等精神权利。因此,传统的授权思路应当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化,有所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打破原有的“先授权,后使用”的版权保护基本原则,而是要针对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如何更有效、更便捷地主张合法权利。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必须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完善。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文著协是负责全国报刊转载和教材法定许可使用费收取和转付的法定机构。文著协成立6年来,在法定许可稿酬转付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比较了解转载现状,协助作者与报刊社解决了一些转载付酬问题。针对网络非法转载问题,文著协正在与中国记协和有关传统媒体行业协会积极沟通,探讨解决方案。文著协愿意与其他行业协会一道,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探索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搭建双方认可的平台机制,即无论传统媒体、广大作者,还是新媒体,将已发表作品在该平台备案、公示,并接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依照现行著作权法制定的转载版权规范和转载付酬标准,收益分成机制,双方授权平台转付稿酬和监督侵权,这应是解决这一乱象比较现实的选择。
另外,如果传统媒体的版权归属清晰,版权管理、运维能力强和市场化程度高,由于很多国家和地区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复制权和数字化复制许可和收费比较规范,那么在国际传播中,传统媒体还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国家版权局等四部委连续多年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专项“剑网行动”,对于规范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市场秩序,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推动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四部委将打击网络非法转载列为重点,通过查办大案要案,将在规范网络转载,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了“避风港”原则,但是规定太过于原则,往往被网络企业滥用,甚至被称为网络盗版侵权的“挡箭牌”,而不是保护权利人的“保护伞”或“救命稻草”。在很多领域,甚至在一些政府部门,“重传播,重产业发展,轻权利保护”的观念还大有市场。尤其是面对广电系统对新媒体说“不”,加强自身网络版权运营这一新趋势,传统平媒何时才能有骨气?腰杆子何时能够硬起来?需要反思。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锋过程中,不是谁革了谁的命,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应该说,是新媒体革了传统媒体的传统思维,传统媒体的高调反对,让新媒体认识到传统媒体的重要,认识到法律的红线不可逾越。
传统媒体是数字新媒体的主要内容提供商。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既是文化资源、知识资源、版权资源,更是一种版权资产。因此,加强对版权资产的管理、运用和维护,是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关键。数字新媒体离不开传统媒体掌握的版权资源,传统媒体也需要利用新媒体提升传播能力,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并获得应得收益。这是必须认清的辩证关系。
因此,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数字新媒体,都应该有较高的版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都应该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彼此尊重,制定科学的版权资产管理规范,理顺内外法律关系,提升版权资产管理和运维能力,加强对版权资产的保护和版权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创新授权合作机制,积极推动著作权法的修订完善,加强集体沟通,建立集体对话机制,努力实现融合发展。新媒体更应该做遵守著作权法的典范。(作者是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日 作者:张洪波
( 本网编辑:zzzzzz )
才能发表评论.当前位置: >
新兴媒体的发展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来源:互联网 1468字节 日 11:35 评论:
  新兴媒体的发展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用某大学教授的话概括: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有的朋友们也许会很是疑问新兴媒体的发展是怎么个概念?以下就是新兴媒体的发展等相关资料:
  &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媒体传播.
  挑战 1.广电媒体的传统优势被削弱
  过去,传统上我们可以把广电媒体称为主流媒体、视频联播渠道传播媒体第一媒体、强势媒体等等,无可厚非.现在,当广播、电视、报纸三分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时,广电媒体的&主流、第一、强势&优势也随之终结.
  以网络新媒体广告、新兴媒体的发展为主,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形态越来越多了,它们的出现已经撼动和削弱了广电媒体的传统优势.这一点,城市台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具体分类上,新媒体可细分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RSS、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播客、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电子书、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数字广播电视、IPTV、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等.通过互联网,各种不同类的新媒体可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传播平台.这些传播平台对有几个&专业化&频道而内容做不到&专业化&的城市台而言,显然城市台处于弱势、处于优势.还有,新媒体具有相互传播、互动性强、自由点播的优势,受众既是信息的点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国外曾把新媒体描述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就是新媒体颠覆传统媒体最核心和最有价值的一点.
  2.受众市场和资源被严重分化
  城市台受节目资源、观众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的制约,与新媒体相比,从竞争力要素上看,已无优势可言;从节目的传输手段上看,城市台也处于下风:城市台的节目覆盖面积很有局限性,无法与中央台和省台抗衡,更无法与互联网相提并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的受众,热衷于在网上看电影、看电视.
  《纽约时报》去年6月11日报道称,&据美国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数据显示,仅2010年4月整个互联网的视频浏览量就达303亿次&;传统媒体的商业形象和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创收渠道单一、经营空间狭窄的城市广电,在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上面,与以体验和共享为标志的互联网新的经济模式无法抗衡.
  小编查阅资料得知:CTR监测数据也显示,月中国电视广告同比增长7.7%,而互联网同比激增45%,广播电视赖以生存的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被新媒体分化、掠夺的程度可见一般。
  以上就是新兴媒体的发展等相关内容。如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朋友谅解。欲想了解更多关于新兴媒体的发展等相关信息请登陆查询。
声明:本站资料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供学习交流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谢谢!
【】&&【】&&【】&&【】
&&[ 11:36:14]&&[ 14:39:01]&&[ 15:51:54]&&[ 10:05:00]&&[ 14:46:29]
媒体广告快速导航
客户正在咨询
<a href="javascript:void(0);" onclick="if(ld==3){ld=1;}else{ld++;}for(var i=1;i换一组
[北京] 客户 187***7673
[浙江-绍兴] 客户 152***9559
[驻马店] 客户 039***2128
[保定] 客户 031***3666
[新号段] 客户 180***1389
[浙江-金华] 客户 139***3103
[新号段] 客户 180***1389
[青海-西宁] 客户 139***2952
[河南-郑州] 客户 133***9509
[浙江-金华] 客户 139***3103
以下广告人您可能认识
广告新闻搜索:
新媒体广告公司推荐
<a href="javascript:void(0);" onclick="if(zxt==3){zxt=1;}else{zxt++;}for(var i=1;i换一组
广告新闻标签
媒体广告新闻热点
最新广告新闻
16:2716:1015:4815:1515:0714:5014:3714:1314:0012:17
本周热门广告新闻
142713581704135635175333283252931962318073153830678
&&&&&&&&&&&&&&
日均70万广告主来这里选购广告资源!数百万广告产品&&将广告买卖网
总机:010-
传真:010-
咨询通:400-068-0888(免长途)
与广告买卖网合作
广告买卖网&&&&京公网安备号&&
软著登字第0759953号
软著登字第0760138号
软著登字第0718756号
软著登字第0717068号
软著登字第0754253号
软著登字第0755697号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路在何方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路在何方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路在何方?
  ■严燕蓉&& 韦& 路
  新媒体的现实
  新媒体领域的技术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就像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摩尔定律一样,各种新的软件和应用更是成倍增长。目前,新媒体传播领域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关键词。
  用户生产内容。Web2.0区别于web1.0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用户从传统的信息消费者摇身变为信息的生产者。人们不再只是简单地浏览网页,而是成为形形色色的网络X客:博客、播客()、维客、威客、拍客、闪客、晒客、黑客、骇客、红客等等。当前风靡于世的微博客,由于每条信息不超过140个字,而且和手机绑定,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生产和分享信息的乐趣。
  社交网站。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新的平台。以facebook、myspace、人人网、开心网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使传统的建立在BBS基础之上的虚拟社区概念得以延伸。原来以话题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虚拟社区成为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系为纽带的更加开放的社会网络。人们在这些网络中交新朋聚旧友、寻找群体归属和身份认同、自我表达和个性呈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者只是最简单的种菜偷菜、放松心情。
  信息导航。网上的海量信息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也让人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为了让人们在过量的网络信息中抓住重点,各种信息导航网站和服务应运而生。以popurls为代表的新闻聚合网站整合每天最流行的热点文字、图片、声音及视频的链接,让用户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和管理宠杂的网上信息,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果说新闻聚合网站还是专业编辑对重要信息的主观挑选,类似digg和 reddit这样的新闻网站则通过网民分享和投票的方式,对大部分人认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进行客观的呈现。专业媒介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功能在这些网站不复存在。新闻地图则是对新闻进行删选和分类的一种视觉呈现方式。根据网上所有相关新闻的数量这一筛选标准,该网站通过标题大小和位置来体现新闻的重要程度,并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种类的新闻。除了新闻导航之外,以delicious为代表的社会书签网站,则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收藏、整理、分享、推荐自己喜爱的各种网站的一个平台,同时还可以发现网上最热、最有趣的网站,并寻找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友。
  智能搜索引擎。被称为第三代搜索技术的智能搜索超越传统的关键字检索,可以自动分析、识别任意信息中的主要概念,并且对这些概念进行排序。基于这种智能搜索技术,方正、谷尼等公司开发出互联网舆情监管软件系统,实现网络舆情和危机信息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谷歌趋势和百度指数则可对关键词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的纵向演变过程进行追踪和呈现,并统计关注人群的地区和人口属性分布。人立方关系搜索则以网上的各种文本内容为依据,对人们在网上的关系结构进行直观地展示,对于研究社会网络结构具有重要启示。智能搜索的范畴也将进一步扩展。谷歌地球将世界地图三维化,并和维基百科相整合,实现了全球地理信息和科学人文知识的无缝连接。内置GPS卫星定位的相机或拍照手机使得普通百姓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这一宏大知识网络的建构。
  传播的革命
  以上这些技术代表了新媒体领域的最新发展,并迅速渗透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技术的革新使得人类的传播活动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多维网络。多维网络是当前新媒体研究的一大热点。近年来Web 2.0、语义网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我们所面对的网络并非单一层面的,而是有着多种维度。在这一多维网络中,节点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非人类主体,如文件、数据、概念、关键词和分析工具。这些节点之间的链接也包括多种形式,如人们接入、创造或引用同一个文件,不同的文件使用同一个数据得出结果,用来研究同一个数据的不同分析工具,或者与某个文件相关的不同的关键词等等。因此,这种多维网络至少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交网络和以信息为主体的知识网络的融合。于是,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网上会从其他人那里寻找信息,而有时候会从非人类主体如数据库寻找信息?我们何时会通过他人来决定选择何种非人类主体?我们何时会通过非人类主体来决定与哪些人交流?网络共享知识库的建立在何种程度上会取代或强化人与人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更加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动机促使我们建立、维持或消解与其他人或非人类主体之间的社会或知识网络联系?
  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比较主流的几个理论,如社会网络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等,都代表了当前学术界对多维网络的不懈探索。例如,行动者网络理论就直接指向网络的物质和符号双重属性,认为网络中的很多关系都包含物质和符号两个层面。比方说,在网上聊天室,既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联系,也存在人们精神和想法之间的符号关系。该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释这些物质―符号网络如何形成,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而运行,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会解体或重构。这些理论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兼有物质和符号的多维传播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混搭。流行人士看到混搭这个词绝对不会陌生。在音乐界,将两段或多段音乐合并成一首“新”曲就是混搭。在时尚界,将不同风格的服装搭配在一起就是混搭,或人们常说的跨界混搭。现在,混搭之风也刮到了新媒体领域,并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新典范。从概念上讲,作为传播形态的混搭是指对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模仿、借用、搭配、混合,进而创造出全新的作品。混搭不是简单的蒙太奇剪接,而是将各种传播行为与其特定的时空背景相剥离,然后转换成数字化的离散数据,再通过这些数据的不断积累形成各种创新的组合。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被任意排列组合,还可以通过设定标签对这些数据进行描述、分类,并赋予意义。这种数据的数据被称为元数据,使得数据的意义和数据本身被有趣地分离。混搭将那些构成“传播”本质的信息从其原始背景中抽离出来,并汇集在一起,然后根据需要对这些无序信息进行新的设定和提取。传统意义上连续完整的传播被切割成无数毫无关联的微小碎片,不论是语句还是照片,声音还是图像。原本立体的传播就这样被碎片化、平面化,人们积累的各种传播经验在一个数据的环境中唾手可得。
  前文提到的多维网络技术使得元数据的获取、标注和呈现成为可能。例如,博客网络就是积累和获取人们日常生活数据的一种形式,MySpace、Facebook、Flickr等社交网站中的标签就是对海量传播数据进行标注的方式,口碑网等用户评价系统、ISI的文献引证关系图等则是对网络社区元数据进行视觉呈现的典型例子。当前走红的微博客可以说将网络世界的混搭潮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瘦身版”的博客,以每条140个字之内的频繁生活记录的形式,将这些日常信息积聚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用户可以轻易地使用手机对这些别人生产的数据进行分类和过滤,并按自己的兴趣和目的对数据进行挑选和呈现,而且是真正的触手可及。人类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不断流动、不断消解、又不断重组的过程。
  多传播。人们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传播”的形态。在网络媒介诞生之初,“赛博空间”是最为流行的学术话语。这一称呼的隐含意义在于,网络空间是一个独立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线上世界,人们在这种虚拟空间中的各种活动也是泾渭分明。我们将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称为“新媒体”,也意味着它们与之前的传播技术和行为存在某种界限。我们无法确知这些界限是否真的存在。即便存在,新媒体的发展也使得所有界限开始模糊。
  人们的传播活动越来越多模式化。一方面,人们在网上同时使用多种应用,同时进行多种活动。例如,用facebook显示自己的群体身份和社会联系,用YouTube分享视频,用Flickr发布照片,用博客或微博客随时更新生活状态等等。另一方面,人们的网上活动也与网下密切相关。人们通过上述新媒体技术所做的一切都与网络之外的传播活动紧密交织在一起。我们与身边朋友之间的人际交流,既有面对面沟通,也会通过电话和网络上的各种形式,包括电子邮件、即时讯息、社交网络、个人消息、博客评论、论坛讨论、网络游戏以及视频、音频、照片等各种信息的分享。研究发现,人们之间的关系越亲密,他们用来进行交流和联系的模式就越多。
  人们同时使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多种传播活动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多传播”。多传播彰显了一种由用户控制的技术和行为切换。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用手机发短信,用笔记本电脑写邮件、QQ、更新博客、读新闻、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等等等。对传播学者来说,各种技术、活动和用户之间的复杂互动成为我们理解新媒体传播的关键问题。如果说前一段新媒体研究主要聚焦于人们在某一种新媒体应用或环境中的传播活动,如聊天室、论坛、新闻组、社交网站等,那么当前研究的重心则已转向个人和群体如何将各种技术应用和媒介环境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从而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传播整体。也许这种多传播才是所谓的媒介融合的精髓。
  传统媒体的出路
  以报纸为首的传统媒体在世界范围内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以美国为例,主流报纸的发行量逐年持续下跌,多家地方报纸宣布关门或仅保留网络版,致使大量报人失业,其中不乏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严酷的现实加上一些技术精英诸如“报纸X年后就会消亡”的断言,使得整个报业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传统新闻业究竟是否灭亡,什么时候灭亡,恐怕最优秀的预言家和未来学者都难以准确估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另辟蹊径,突出重围。
  新闻为本,兼容并包。现实告诉我们,人们并不一定需要报纸,但人们需要新闻。《哥伦比亚新闻评论》2009年10月号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的调查报告―《重塑美国新闻业》 。该报告的核心结论是,传统新闻业应该“以各种可能的媒介,呈现独立、原创、可信的报道,不管这样的报道受不受欢迎,能不能赚钱”。使用什么媒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家普尔教授最初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时,就是想要强调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和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传统新闻业在融合时代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采取兼容并包的姿态将一切可能的新媒体技术为我所用。在新闻实务上,这意味着叙事方式从单一媒体向跨媒体转变。例如一部好莱坞大片不仅通过电影的方式来讲故事,也通过漫画、动画、电子书、游戏甚至玩具的方式来讲述。各种媒介渠道的呈现相互区别却又紧密联系,共同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精密的叙事整体。跨媒体叙事也将进一步促进媒介产权的跨媒体整合。
  草根专业,明确分工。媒介融合的第三个特征是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和生产行为。传受界限的模糊使草根媒介、公民新闻成为Web2.0时代的标志,也成为传统新闻业的一种巨大威胁。微博客与拍照手机的结合进一步降低草根媒介的门槛,使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开始热衷于担当公民记者,并在新闻时效性方面开始超越专业记者。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公民记者队伍,传统新闻业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逐渐将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的任务交给公民记者。专业新闻工作者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理、筛选、编排,并对新闻进行解读、分析和评论上,帮助受众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把握方向。一些传统媒体已经开始探索吸纳公民新闻的方式,并已初见成效。例如,CNN数年前就推出iReport栏目,广泛征集民众自己拍摄的视频新闻,每天在固定的新闻时段播出,不仅有效地填补了“新闻洞”,扩大了新闻的覆盖面,也使新闻具备更浓的平民色彩,吸引了更多的普通观众。
  礼品经济,知识共享。礼品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传统的市场经济或交换经济,都要求一方在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的同时,得到另一方的金钱或物质回报。在礼品经济的模式下,商品或服务为无偿提供,不需要立刻回报。礼品经济的模式在信息领域十分盛行。一个例子就是大量免费软件的存在。那些狂热的软件开发爱好者将各种有价值的软件无偿提供给网民使用。虽然没有得到即时的金钱回报,但他们在圈子里得到了尊敬。更重要的是,当免费使用该软件的用户越来越多的时候,软件开发者就能够获得广告的收入。礼品经济的模式在人们已经习惯了网上免费午餐的时代,尤其值得传统新闻业思考。当许多报纸为网络非法转载自己新闻信息而苦恼的时候,传统媒体不妨接受和利用这一现实,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传统的著作权法似乎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当前兴起的“知识共享协议”为知识信息的更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知识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哪些权力需要保留,以促进知识的分享和再生。
  新型介质,枯木逢春。新媒体介质,特别是显示材料的革新,有可能使古老的报纸媒介获得新生。全球最大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推出的Kindle阅读器使许多对印刷媒体持悲观态度的人看到了希望。这种阅读器大小厚度和普通书本相近,通过大幅液晶屏显示书报内容。阅读器上还设有微型键盘方便人机互动。目前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的书籍已有不少同时兼有Kindle电子版,售价比印刷版本便宜一半左右。数字化之后的电子书报更方便储存,搜索也更容易,而在阅读感受上则比一般电脑更接近传统的印刷媒体。如果说Kindle体积仍然不够便携的话,当前发展迅速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OLED)则有望为公众提供真正轻薄如纸的传输介质。OLED显示器不仅轻薄,还能像纸一样卷曲折叠。一旦大规模商业生产,将为印刷媒介的数字重生吹响号角。
  新媒体技术的确向传统新闻业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改变的是媒介,不变的是新闻。传统新闻业只有以新闻为本,兼容并包,才能在媒介融合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
不支持Fla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平台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