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的产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现在台湾和大陆分离的原因?
从方面国际方面还有到内方面分析
1) 台湾地位被联合国认为独立时期
日联合国宪章第76及77条规定,台湾自日本分离之后,交联合国托管、自治、独立。中华民国是签字国。
日中华民国发动228事变,进行高中以上知识份子大屠杀,使台湾人不知向联合国要求办理独立的手续。
1949年2月徐蚌会战后,美国游说陈诚“台湾省主席”独立。
1949年4月,上海即将失守,麦帅派专机接孙立人去东京谈台独。
1950年美国在联合国提议讨论“台湾地位问题”。
日旧金山和约生效,台湾自日本分离,适用联合国宪章第76及77条,可以申请独立。但是台湾精英已在1947年的228事件中被杀光,至今已50多年,“台湾之子”也当了总统,还是不知向联合国要求办理独立的手续。
(2) “两个中国”时期
1954年美国和蒋介石在台湾签订协防条约,两个中国于是成型,但美国不提台湾主权的归属。
(3) 一个中国时期
原来只是中国问题:
日联合国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常任理.....
1) 台湾地位被联合国认为独立时期
日联合国宪章第76及77条规定,台湾自日本分离之后,交联合国托管、自治、独立。中华民国是签字国。
日中华民国发动228事变,进行高中以上知识份子大屠杀,使台湾人不知向联合国要求办理独立的手续。
1949年2月徐蚌会战后,美国游说陈诚“台湾省主席”独立。
1949年4月,上海即将失守,麦帅派专机接孙立人去东京谈台独。
1950年美国在联合国提议讨论“台湾地位问题”。
日旧金山和约生效,台湾自日本分离,适用联合国宪章第76及77条,可以申请独立。但是台湾精英已在1947年的228事件中被杀光,至今已50多年,“台湾之子”也当了总统,还是不知向联合国要求办理独立的手续。
(2) “两个中国”时期
1954年美国和蒋介石在台湾签订协防条约,两个中国于是成型,但美国不提台湾主权的归属。
(3) 一个中国时期
原来只是中国问题:
日联合国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但不承台湾主权属于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
后来台湾因自称中华民国也被卷进去:
上述联合国决议后,中华民国的国号以及在联合国的席次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拿去,中华民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是台湾占领当局蒙骗台湾人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使台湾人以为中华民国已经不在联合国,而很大胆的仍旧使用中华民国的国号。而台湾占领当局却暗中把海外财产改名,例如,外汇存底数百亿美金改以宋美龄、李国鼎等7个私人户头存放;中国银行改名为中国国际商业银行;招商局改名为阳明海运公司,以免被中国接收。可是因为不改国号,仍旧使用已经是别人了的中华民国,所以,在法律上台湾逐渐被视为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府占领的地方,中国很感谢台湾占领当局把台湾送给它。
于是,趁着台湾自称为是中华民国的机会,自1972年上海公报开始,在1971年的联合国决议之外,中国把“一个中国”的范围扩大,除了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之外,再加上“台湾是中国的一省”。这就是现在中国版的“一个中国”原则的由来,把台湾越绑越紧。台湾若想松绑,除了赶走中华民国,还须在国际上公开厘清台湾主权不属中国,才有可能。以中华民国宪法回应对岸的一个中国问题,只是加深国际间台湾是中华民国的印象,无异承认台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伤害很大。
“一个中国”源于1971年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个决议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的“一个中国”原则,以及中华民国的国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接收(目前安全理事会的国号仍是中华民国),和台湾主权丝毫不相干。
这个决议,早1971年4月美国就已预知结果,为了给台湾机会,其国务院声明,台湾地位未定,中华民国进入台湾系依盟军军令,并未拥有台湾主权,暗示台湾人要起来自决独立。但当时代表台湾民意的最高机关“台湾省议会”,在中国国民党的指示之下,由谢东闵率领,决议代表台湾人谴责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森“荒谬、狂妄、无知”,强调“台湾原为中国领土,现为中华民国的一省,地位未定是对台湾人的一种侮辱”。
中国看穿了台湾人对自己的主权无知,在日夺得中国代表权之后,便想拿台湾主权。于是在1972年的美中上海公报中试探美国,把“一中”由原点扩大,除了中国代表权之外再加上台湾主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之外,再加上“台湾是中国的一省”。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中”原则。
对于这个新版的“一中”,尼克森只“认知这是中国立场”而不承认是事实。因为1971年联合国既已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代表,而且中华民国国号也被它接收了,若台湾是中国或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便都是它的一部分,台海变成内海,第七舰队不能自由进出,美国不能接受。但台湾人在媒体及中国党的欺骗之下,居然自认为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甚至要回归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中精神。
日,美中建交,在建交公报上,美国稍有让步,虽然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仍旧不承认台湾属于中国或中华民国,至今依然如此,而日本也一样。
可见,联合国也好,与我们最密切的美国、日本也好,几乎全世界都已承认“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国接收了中华民国国号。所以中華民??ㄍ灞槐频揭?叱鋈?
政府的无能.
简言之 国共内战 造成了 台湾问题
大家都关注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题、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题、
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题、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凝聚了上自康熙皇帝,下至满汉军政大丞们的群体智慧和不懈努力.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都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迪.一、和平解决途径的政治策略寻求寻求政治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力争通过谈判方式实现统一,是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基本策略之一.从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逝世,郑经继位,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清政府就和平统一的问题,(22年间)与台湾郑氏集团先后进行了10次和谈,前9 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清政府使用了武力手段,大兵压境,以战逼和,使和谈取得成功.1.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和谈的根本分歧:在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一系列和谈中, 尽管有各式各样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冲突,但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依朝鲜例,称臣纳贡”是郑氏集团在历次和谈中提出的首要条件,也是其和谈的基本立场.朝鲜是中国的邻邦,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处于国防的考虑,朝鲜要求中国政府给予保护,并向中国政府纳贡,成为中国的藩属国.郑氏集团坚持“依朝鲜例”,就是要清政府承认台湾为中国藩属国的地位,其目的在于将台湾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这当然是清政府所不能答应的.康熙皇帝针对郑氏的分裂立场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P272)表明了坚决反对台湾独立的鲜明态度,也代表了清政府和谈的基本立场.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康熙皇帝为实现和平统一,也对台湾方面作出了重大让步,同意了郑氏集团“不登岸”的条件,允许起世代留驻台湾,不触动起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为了达到分裂的目的,郑经还不断宣称台湾不是中国领土,为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制造舆论.在康熙六年(1667)的和谈中,郑经就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籍》P70 ).在康熙八年(1669年)的和谈中,郑经又强调郑氏占据台湾是“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又说台湾“远在海外,与版图渺不相涉”(《台湾外志》第十五卷).郑经的这些言论不但无视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史实,而且也违背了其父郑成功的意志.郑成功当年率军东征,收复台湾,在给荷兰殖民者头目揆一的信中,义正辞严地指出:“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领土也.”(汤子炳《台湾史纲》引)由此可见,郑经的言行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背叛,也是对其父辈事业的背叛.2.台湾郑氏集团坚持分裂立场的原因①海商集团特有的独立性是其分裂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台海郑氏集团代表的是海上商业集团的利益.到郑经这一代,由于占据了远离大陆的台湾这样一个有利于发展海外贸易的稳固根据地,其民族意识便日渐淡薄,独立意识反日益滋长,因而不思统一,反求分裂.郑经曾说,台湾“东连日本,南蹴吕宋,人民辐辏,商贾流通.王侯之贵,固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P70 ).这段话比较清楚地反映出郑经的分裂心理.②台湾经济的发展和逐步自立为其分裂的企图提供了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郑氏集团不肯与大陆统一的重要因素之一.郑经在给其舅董班的信中更明确表示,台湾“幅员数千里,粮食数十年,四夷效顺,百货流通,生聚教训,足以自强.又何幕于藩封?何羡于中土(大陆)哉?”(《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P69 ).可见经济上的独立强化了郑氏的分裂意识.③台湾海峡的阻隔和郑氏集团海上力量的优势使其在军事上有恃无恐台湾海峡这一天然的军事屏障,使郑氏集团产生了一种安全感.郑氏的水师久经战阵,熟悉海疆情况,有丰富的海战经验.这支部对经过郑氏三代的苦心经营,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一度成为中国东南海域无与匹敌的海上力量,即使荷兰舰队都对其畏惧三分.在长年和平对峙的时期里,清军对台湾没有采取任何积极主动的军事行动,这样就使郑氏集团更有恃无恐.④清军某些前方将领在和谈中的让步促使郑氏的分裂野心不断膨胀在郑氏集团乘“三藩之乱”进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期间,以康亲王书杰为首的清军前方将领多次派人同郑经和谈.一些清军将领为及早结束久拖不决的战事,在和谈中对郑氏讲了些不负责任的话.如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的和谈中,康亲王向郑经许诺,如果郑军撤出沿海岛屿,退守台湾,就带应郑氏把台湾变为中国藩属国的要求,并与台湾“通商贸易,永无嫌猜”(《台湾外志》卷二十).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和谈,清军将领赖塔在给郑经的信中竟说,如果郑经肯退守台湾,则“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之地”,郑氏可永远占据台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魏源《圣武记》卷八).清军前线将领的这些话,不但没有换来和平的局面,反而纵容了郑氏的分裂行为,使其分裂野心更加膨胀.四、“因剿于抚”、武力统一台湾的军事策略清政府的经济封锁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和谈攻势频频失利,郑氏集团又乘“三藩之乱”侵扰大陆,对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威胁,这就促使清朝统治者逐步认识到,以纯粹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要实现统一,必须诉诸武力.康熙二十年(1681年)4 月,清福建总督姚启圣向朝廷报告了郑经在台死去,郑氏集团因争权夺势发生内乱的情况.康熙皇帝认为武力统一台湾的时机已经到来,于当年六月果断作出了进军台湾、澎湖的战略策略.①“因剿寓抚”以剿促抚的战略方针“因剿寓抚”这一战略方针是清朝杰出将领施琅早在康熙七年(1668年)给朝廷的上疏中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以战逼和,以军事手段促成台湾问题的政治解决,尽量避免在台湾本岛引发战争.“因剿寓抚”的重点在于“剿”,军事进攻占主导地位,同时又努力寻找政治解决的可能性.二者的关系是先剿后抚、以剿促抚,也就是采取武力行动,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台湾郑氏集团接受和谈条件,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施琅还为这一战略方针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这一方案分为三个步骤实施.5.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实现对台湾本岛的和平统一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是台湾问题形成的什么原因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是台湾问题形成的什么原因
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是台湾问题形成的什么原因
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是台湾问题形成的(主要和本质)原因.  摘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在台湾岛内的都是中国人。这是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的"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台湾问题产生原因及未来的发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在台湾岛内的都是中国人。这是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各种阴谋。 中国论文网 /3/view-4939230.htm  关键词:海峡两岸;两岸民众;两岸差异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国家的统一,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处理台湾的问题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贯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原则,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从不损坏别国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同样,中国政府也要求各国政府不做损坏中国的利益,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正确处理和台湾的关系问题。   上面简单阐述了台湾问题主权性的毋庸置疑,但是台湾问题的发展一波三折。众所周知,不同阶段的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1949年,国民党势力退居大陆,两岸分离的局面就这样造成了,这就是台湾问题的起源,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高调介入,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阻挠我国解放台湾,干涉我国内政。后来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美国又在后来诞生了一部《与台湾关系法》,所以美国始终是台湾问题发展过程中的外国干涉因素。只是在两蒋时期过后,台湾问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双方由法统之争转到了统独之争,也就是现在的局面。蒋经国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李登辉开始逐渐抛弃国民党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并逐渐实行台独政策。李登辉当选后,便迅速开始走所谓台湾主体路线,强调所谓台湾本土化,所以,李登辉就是台独的教父和鼻祖。在担任总统期间,李登辉大力支持并帮助台湾本土政党也是台独党民进党的发展,并确定了由陈水扁来继承自己的台独路线。陈水扁任职八年来频繁制造台独言行,较之李登辉更为猖狂,使得台独分裂行动不断升级,挑战大陆的底线,造成两岸关系严重紧张,严重影响到了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8年,国民党重返台湾政坛,马英九担任新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到目前为止,马英九的两岸政策的确可圈可点,他赞同九二共识,实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积极与大陆改善关系,并极力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总体而言,目前的两岸关系还算比较缓和。   以上是我关于台湾问题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的阐述,下面我谈一谈台湾问题未来会以什么方式解决以及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台湾问题最终解决肯定是实现国家的统一,但为什么长时间保持一种不统不独,难以在近阶段解决呢?大概有这几个方面吧。   一、台湾民众的生活水平与大陆的差异性。   1、人均收入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436元,大陆与台湾人民平均月收入比为1:3.3,考虑到年度差异,目前台湾人均收入水平是大陆的3.4倍。2、物价方面,台湾经济发达,上世纪80年代就已从一个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被称为东南亚的“四小龙”之一,台湾劳动力价格高,农副产品价格也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资料也都是大陆的2倍以上。综上表明,台湾比大陆的人均月收入高4倍,物价水平高2倍,按实际购买能力,台湾的实际生活水平当是大陆的二倍。3、台湾的福利方面。其中教育、医保、社保都比较完善,我们大陆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在这些方面与台湾确实存在一些差距。从这些方面来看,台湾的生活水平较大陆好,所以台湾大多数民众走进了一个误区:不愿改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与大陆的经济模式合并,希望保持现在的经济运行模式,不愿与大陆统一。   二、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   大约十年前,台湾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不过,近阶段的民意调查却告诉我们,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的,却比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要多一些,至于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不是台湾人的则占最少数。国民党治理台湾,一面推行极为成功彻底的反共教育,一面推行以中国历史文化为本的学校教育,也就是冷战年代常说的“反共不反华,中共非中国”之政策。北京搞“文化大革命”时,台北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并指责信奉马列主义的中共政权是“外来政权”。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才是代表中国人的政权。然而,曾几何时,台湾人民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因素表现有(1)李登辉主政后,解放动员戡乱时期,海外“台独”运动领导人物回到台湾加入反对党并借此宣扬其理念。(2)1995年“江八点”讲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1996年台湾危机中共就向台湾发射导弹,文攻武吓让台湾热动怒。(3)民进党执政后有步骤地推进“去中国化”政策。(4)两岸长期的外交斗争和国际较劲,使台湾人民想突破重围,种种因素都使台湾民众的大陆归属感较弱。另外,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正好是一代人思想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当代台湾青年正是从那一时期成长来的,他们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都包含有强烈的独立意识。青年是希望的一代,是推动台湾回归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来看,阻力重重。   三、文化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交融性更加频繁,在大陆“西化”现象严重,文化侵略在大陆表现明显。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大陆的文化系统中渐渐褪色,而台湾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中华传统文化不变,至今使用的文字仍是传统的繁体字。我们知道大陆和台湾在文化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两地的文化有共同性,表面上文化认同感是相同的,有益于祖国的统一,但实质上由于大陆西化现象严重,台湾文化对中国文化更具有代表性,让台湾文化回归祖国大陆似乎存在着矛盾。   虽然台湾回归祖国困难重重,但台湾统一是必然的,台湾未来的发展一定需要大陆做其强大的后盾。统一是趋势。表现在如下方面:   1、共同的目标。当大陆和台湾面临共同的灾难时,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外国势力的阻挠,两岸的凝聚力便会发挥作用。假如真的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大陆和台湾必然会合作,共同捍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这便是台湾回归的一个契机。2、假如真的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对它的发展极为不利。台湾力量微弱,领土面积,资源,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想要求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附一大国,美国一直是台湾的支持者,台湾可以寻求美国的庇佑,但中国大陆与美国相比,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发展等,在各方面的援助和发展都要优先于美国,而且美国表面上支持台湾,但实质上是借助台湾问题阻碍中国的改革进程,扰乱我国社会的安定。假如台湾真的独立了,一定会受制于美国,不利于自身的发展3、台湾民众之所以归属感下降,在于目前中国大陆民众的平均生活水平不如台湾。只要大陆经济水平足够高,社会状况足够好,人民生活足够幸福,并且可以与外界力量抗衡,不受制于外部,台湾为什么不愿回来呢?4、台湾当前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很大一部分需要大陆对台湾的经济倾斜。举例来说,我们知道台湾产品在大陆比比皆是,而在台湾几乎看不到大陆产品的影子。台湾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大陆。如果台湾真的与大陆分离,不利于台湾的发展,所以统一永远是潮流。   台湾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统一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期待吧。(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台湾问题概要》2001年版   [2]《台湾历史回顾―――50年看台湾》2009年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啸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