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听过追忆卡拉扬音乐会1973年版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谈谈感受

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指挥帝王卡拉扬诞辰100周年限量珍藏版:永恒的卡拉扬(4CD):亚马逊:音乐
指挥帝王卡拉扬诞辰100周年限量珍藏版:永恒的卡拉扬(4CD)[套装] (CD)
《指挥帝王卡拉扬诞辰100周年限量珍藏版:永恒的卡拉扬》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指挥大师以及国际乐坛的泰斗,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卡拉扬是无需更多的语言来介绍的。…理查德.施特劳斯 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全九乐章,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您(@)目前可用积分:11011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从指挥大师卡拉扬到《现代启示录》
3858 次点击
13:43:00 发布在
&& 音乐无法描述&&&&音乐一旦变成文字,就完全失去它的生命了。这就像把描述音乐的文字拿给一个聋子看一样,你写得再美,聋子还是不知道音乐是什么。&&&&音乐无法描述。这个认识很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写作某些音乐笔记的原则也就随之确立了。那就是:(1)尽量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有关音乐知识(我所记得的和我能找到的);(2)尽量准确地谈出我对各个具体作品的感受(包括理解和感觉);(3)尽量准确地描述我所知道的音乐家们的情况。&&&&基于上述严肃理论作风,我决定了我自己的某些音乐笔记总体去向。就像“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同一部音乐作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由每个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阅历以及对音乐的悟性所决定的。甚至包括这个人对生活本身的态度。[MP=620,70,false][/MP][MP=500,70,false][/MP]&&&&虽然有些标题音乐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有助于对音乐的理解,例如:贝多芬的《命运》、《田园》、《英雄》,德彪西的《大海》、《牧神的午后》,维瓦尔第的《四季》等,但是大多数音乐还是无标题的、非叙事性的。谁能准确地说出作曲家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所以说,对于大多数音乐作品特别是无标题音乐,理解和所谓的“懂”只是也只能是相对的。比如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有人听出的是对祖国的怀恋和思乡的痛苦,有人听出的是对爱情的甜蜜和痛苦的描述,有人听出的是忧郁的思想。甚至就连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心境里,也会听出不同的含义。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开放性的,对音乐的理解是有无限可能性的。即便对标题音乐也是这样。&&&&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有人热衷于分析作品的结构、曲式、配器法等,有人沉迷于音响效果、录音的平衡等,有人希望得到宣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对音乐的真正态度究竟是什么?我个人以为,对音乐首先应该是虔诚的,然后从中得到的应该是心灵的愉悦(这里的“愉悦”一词是广义的概念)和共鸣。至于听没听懂,其实是非常次要的。获得愉悦,唤起共鸣,启发美感,这三点才是我们应该从音乐中得到的东西。[MP=680,70,false][/MP]&&&&有些人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这一点是我比较不敢苟同的。如果说,音乐真的可以教育人的话,那么,纳粹军官杀人的同时在钢琴上优雅地弹奏着莫扎特怎么解释?电影《现代启示录》里直升机轰炸越南村庄时最大音量地播放着瓦格纳又怎么解释?所以,别跟我提音乐的教化作用,别跟我说什么“寓教于乐”,那都是唬人的屁话。音乐承担不了那样的功能,音乐就是音乐,它是美的,这就足够了。富尔特万格勒、卡拉扬都效忠过纳粹,马斯卡尼效忠过墨索里尼,舒柏特、瓦格纳都死于梅毒,这些跟我都没有关系,我照样欣赏他们创作和演绎的音乐。就是这样。托斯卡尼尼在他的指挥生涯中从来不允许别人怀疑他对作品的解释,他有一句著名的话:“必须如此。”是的,必须如此,就是这样。[MP=500,50,false][/MP]&&&&音乐的确无法描述,无论是用语言还是用文字。唯一能做的是,整理好我们的心灵,支起我们的耳朵,静静地聆听,静静地感受。必须如此,只能这样。&&&&附: 德沃夏克的名言德沃夏克在布拉格音乐学院执教的时候,不允许他的学生轻视莫扎特。他曾经在课堂上提问一个学生,问他莫扎特是怎样一个人。这个学生回答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德沃夏克非常生气,抓住这个学生的手,把他拉到窗前,指着窗外的天空,问他看到了什么东西。学生莫名其妙,非常尴尬。德沃夏克问他:“你没有看见那太阳吗?”然后,他转过身来,面向所有的学生,严肃地说:“请记住,莫扎特就是我们的太阳!”&&&&(你听到了吗?)&&&&&&&&&&&&&&&&&& &&贝多芬,d小调 第九号交响曲 《合唱》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片段1)。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片段2),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片段3)。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片段 4),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 日,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生于巨扎特的故乡奥地利小城镇萨尔茨堡.日,在温德拉指挥班学生音乐会上,他首次指挥维也纳音乐学院乐队演奏了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日,他首次以指挥家的身份公开指挥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 交响诗《唐?吉诃德》.4月19日,又在萨尔茨堡节日剧院指挥演出理查 施特劳斯 歌剧《莎乐美》.1933年,卡拉扬首次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活动,指挥演出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翌年,他在萨尔茨堡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1935年,他被委任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指挥使者"到布鲁塞尔、斯德歌尔摩、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客席指挥演出.1937年,他应瓦尔特之邀,在维也纳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瓦格纳曲).日,卡拉扬在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次登台,指挥演出《费德利奥》,接着于10月21日指挥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939年,被任命为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翌年指挥演出《埃列克特拉》,受到作者理查?施特劳斯的高度赞赏.同年他与DG公司签订录制首张唱片合约.1947年,卡拉扬成为维也纳爱乐协会负责人,策划维也纳爱乐协会乐团和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出事务.从1948年起,卡拉扬恢复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活动,并向国际乐坛进军,与世界各地著名乐团建立关系,走遍欧洲,四处演出,名噪一时,显赫四方. 1949年,他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1年,他登上了拜罗伊特音乐节的舞台.1955年,卡拉扬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首席指挥.1956年,卡拉扬又接替指挥大师伯姆,就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年,他独揽萨尔茨堡音乐节音乐总监的职务.这样,卡拉扬就在短期内顺利地夺取了世界4大王牌歌剧院(米兰、维也纳、纽约、伦敦)的霸权地位,成为欧洲乐坛上的"帝王",被称为"欧洲的音乐总监".他在1967年个人创办了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在3月19日开幕仪式上,由他指挥演出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鉴于卡拉扬在家乡贡献良多,功绩赫赫,1968年,萨尔茨堡省授予他名誉指环,受委为萨尔茨堡大学荣誉参议员.1973年在萨尔茨堡,卡拉扬个人又创办了另一音乐活动,叫圣灵降临节音乐会.1977年,卡拉扬终于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解,重新出任该院音乐总监,并在维也纳音乐周期间,实现了他13年前的构想-4大王牌歌剧院共同演出歌剧.1979年10月,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团首次访问中国,曲目有巨扎特的《第三十九交响曲》、勃拉姆斯的《每一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等.他们"美不可言"的,震撼了北京乐坛.日,柏林爱乐乐团举行纪念音乐会,以示庆祝卡拉扬出任该团首席指挥职位25周年.1982年,是卡扬最忙碌的一年.5月,筹备一系列柏林爱乐乐团成立100周年纪念音乐会;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期间,首次录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10月,率领柏林爱乐乐团;12月,为庆祝柏林爱乐乐团参与萨尔堡音乐活动25周年纪念举行演出.1983年,他在摩纳哥蒙地卡罗投资创办电声公司;同年,伦敦皇家爱乐协会授予卡拉扬金质奖章.他是70年来第一位获得此荣誉者,过去接受此奖章者只有托斯卡尼尼、比彻姆和瓦尔特.1948年,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赴日本演出.1986年,已是78岁高龄的卡拉扬,仍然兴趣勃勃地精心策划第二十届复活节音乐节的演出活动.他带病指挥演出莫扎特的《加冕弥撒曲》、布鲁克纳的《赞美歌》,有点老态龙钟,力不从心.但是他所指挥的《第九交响曲》(布鲁克纳曲),则表现出他那惊人的音乐魅力,大受赞赏.1988年80岁的卡拉扬,老当益壮,精力过人,仍然活跃于世界乐坛,而且还在写一本有关音乐表演的书,他不善于口授,只好自己亲手每天写12行.这也是他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日,卡拉扬病逝,终年81岁.卡拉扬的指挥特点:严整、条理、完美、瑰丽,精雕细缕,一丝不苟.他反对音乐比较(比赛),认为各有各的一套,何况音乐又不是体育.他对节奏的要求尤为严格,他说:"我可容忍一个错误的音符,绝不能容忍节奏有一点儿廖误".卡拉扬灌有900张唱片,这是惊人的记录,也是骄人的成就.他的唱片销量永占世界之最.卡拉扬具有代表性的CD有:巴赫《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 BPO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BPO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BPO 比才《卡门》 BPO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德意志安魂曲》 BPO 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迪茜》 VPO 海顿《12首伦敦交响曲》 BPO 门德尔松《5首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 BPO 莫扎特《安魂曲》 VPO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 BPO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唐?吉诃德》 BPO 威尔第《安魂曲、《假面舞会》 VPO 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 BPO 另外,卡拉扬还留下不少影碟,其中要以SONY的CL版最为珍贵:巴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BPO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小提琴协奏曲》 BPO 勃拉姆斯《第一第二交响曲》 BPO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VPO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BPO 莫扎特《嬉游曲》(K.334) BPO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VPO 威尔第《唐?卡洛斯》BPO感谢tango的素材援助[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9:32:10编辑过]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牙不好胃好]
[石上清泉流1]
[松本清张]
[九个头条]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53:00 &&
&&&&上个世纪是个幻灭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挣扎和痛苦的时代。信仰是真空的,道德失去了传统所拥有的力量。年轻人的心中充满了反叛和堕落的思想。读者再也看不到雨果笔下热情奔放的世界,乔治桑美丽的乌托邦,或者是古希腊罗马思想贵族优美而漫长的倾诉。这个时代出现了达尔文,尼采,佛洛伊德,最终让上帝死去,而精神价值也逐次崩溃。科学已经变成了一个坚固而奇怪的牢狱。人本身正在成为工作的奴隶,繁重的劳动和不断更新的技术让人心疲力竭。圣洁在哪里?美善在哪里?除了最终走向疯狂以外,我们几乎别无选择了。 &&&&我们每往前走一步都要褪一层皮,而这样的努力对我们生命的本身却毫无意义。如果生命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变迁和毁灭的话,选择结束生命只是早晚的事情。如果我不能相信有来生,有永恒的灵魂,与其选择死亡也好过堕落。 &&&&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心中的美善。能有什么比战争更有摧残的力量呢?战争中的人充满了虚无,疯狂,绝望和死亡的心态。戏剧比真实世界更真实。在虚的世界中,作家敏锐的心灵可以捕捉现实中被忽略的感觉。好莱坞最近重新推出20多年前的越战电影《现代启示录》,借越战的杯酒,浇阿富汗战争的块垒,形成银幕以外一种独特的戏剧张力,让观众重新反思美国在对外战争中的一些心灵的盲点。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 &&&&又看了一遍《现代启示录》,我同情科茨上校,虽然他是一个国王之声的演播者,一个受万千士兵和土人崇仰的神者和诗人。在美军高层眼里,他是一个曾经英勇的战士,一个美国式英雄的代言人,而现在是一个十足的疯子,是一个没有理智的“上帝”。因此他们要干掉他,结束他的神话,不允许有任何人来背叛英雄的美利坚合众国。 在寻找科茨上校的过程中,威拉德几乎横穿了整个越南战场,曾亲眼目睹科比上校那近似疯狂的战争行径,他开始疑惑自己的判断力,为什么科比上校的荒蛮行径可以,为什么科茨上校就不可以?他也在不断地试问着自己? &&&& 从某种意义上讲,威拉德只是美军的一支枪而已,他和科茨上校是一样的,都曾经为战争而打仗,不同的是科茨理解了这场战争的含义和意义,他明白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他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他只是政治家在一场豪赌中的一枚无足轻重的棋子而已,于是科茨上校选择了逃避,但逃避始终是不现实的,但是科次也明白,但他不能容忍美军对他的审判,美军上层也不愿看到一个背弃自己理念的“曾经的英雄”。于是他们派出了威拉德,但威拉德始终不能明白这样的一个英雄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行径?其实在这里,科茨上校和维拉德上尉的“英雄”标准是不同的。在影片的最后,当威拉德结束科茨上校的生命后,科茨上校解脱了,众人跪倒在维拉德面前,威拉德这才惊奇地发现其实自己跟科茨上校没什么区别,但他没有象科茨一样留下来,他选择了面对,否则,维拉德明白等待他的将会和科茨上校一样痛苦的命运。 &&&&这出由科波拉导演的史诗式电影,是七八十年代间美国最重要的反战电影,叙述美军一名特种部队军官受命去刺杀在丛林深处一名背叛参谋本部、在东越边境间自立为王的上校军官。电影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氛围中展开,但又有极为现实主义的细节,刻画美军在师疲兵老,久战无功的情况下,萌生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死的困惑。   全片的架构,其实是借用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在漫长的追寻与猎杀过中,发现异国的幽暗之处,也发现自己内心的幽暗之处。标榜自由、民主、人权的美军雄师,挟先进武器、直升机、战斗机等绝对军事优势,却一再滥杀无辜,有意的或无意的,视当地民众为刍狗,血溅荒野,也刺伤了自己的良心。寻访敌人之旅,成为一次寻访黑暗的心"之旅。在漫长的三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观众也走进一条漫长的心灵隧道,诡谲难测,也刺激莫名,但最后却陷入无边的太息中,等待黑暗的尽头。&&&&浪漫的感觉也混合着荒谬的场景。数十架直升机发动攻击越共村庄的一幕,指挥官忽发奇想,将广播喇叭接上华格纳的交响乐,在华丽的、雄伟的音符中,飞向不可知的天空,这是导演哥普拉的妙笔,以超现实主义的浓墨重彩,描绘残酷现实的扭曲图画。指挥官明知目标危险,却偏向虎山行,因为他要在敌阵附近滩头的巨浪中玩冲浪游戏。战争就是快乐,战火中不忘娱己,但结果直升机队先在火网中冲浪,更遇上女老师不惜身殉的巨浪,埋葬了天真,也埋葬了一厢情愿的快乐。 &&&&这也是美军在阿富汗所遇到的困境,痛剿塔利班,要活捉拉登,其势也猛,其情也真,但最后发现塔利班及拉登的敌人北方联盟也不买美国的账,也坚决认同回教的价值观,也坚决不同意美国亲以色列反巴勒斯坦的政策。美军在阿富汗战局中最后可能是毁灭了一个敌人,却培养了一个新的敌人。 &&&&难道这是历史的轮回?就好象当年的拉登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培养出来的"自由斗士",是抗苏英雄,但不旋踵间美国的亲以色列政策触怒了"自自斗士",掉转枪口来成为攻击美国的"恐怖分子"。&&&&与旧版表现的无情和残忍叫人感觉压抑与沉闷相比,新版的支线情节中安插的小把戏不时让观众的情绪从疯狂的旅途和残忍的杀戮中解放并缓和。在威尔德遇到基尔戈之后,他和他的部下计划恶作剧窃走对基尔戈是无价珍宝的冲浪板。成功后威尔德及其下属开心地笑着,而那是在战争的疯狂中仅存的一点正常的人性的体现。而在他们旅途最艰难的时刻, “花花公子”成员再次与他们不期而遇。她们为了换取直升机燃油,不得不接受威尔德要求姑娘们陪他们每人半小时的无理要求。这一段猥亵下流的情节也是这个疯狂之旅中不多的体现出正常人性的地方。而在游历的最后一段,在他们即将进入库尔兹的国度之前,就是科波拉为了体现影片的思想特别添加的内容-----一批法国人在丛林竟然固守着一个与世隔绝的种植园,园主赫伯特.马莱斯(克里斯汀.马昆德)其他的园主为了尊严与荣耀,仍然保持着贵族和上流的生活和风范。威尔德在晚宴上,目睹着客人们慷慨激昂地争论着政治问题,每人的态度都略有不同,但共同反映出对美国和越南的矛盾心态。其中不少台词直指越战的要害和西方殖民主义的软肋。例如马莱斯意味深长的话语:“在越南,我们法国人为了家园和自己的东西而站,但你们美国人则什麽也不为地战斗。”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导演对越战做出的总结。在晚宴结束之后,一位法国园主的z妻,与威尔德发生了关系。性的反应固然是她面临死亡时本能,但这也为即将到来的疯狂与残酷提供了最后一次缓冲的机会。 &&&&在与库尔兹的交谈中,威尔德受到了库尔兹的精神引诱,联系起自己在旅途中的种种困惑,渐渐走进了一个矛盾绝望的思想世界,开始理解了库尔兹所做的一切。而库尔兹本可以杀死威尔德,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在精神上引诱着威尔德成为自己的知己,想借助威尔德的手完成渴望已久的死亡,让自己从这个疯狂的世界彻底解脱。威尔德在库尔兹的引导下,深深地体会到了人性中的邪恶,体会到了那种邪恶所引起的疯狂。此时他虽然早已忘却了上级的任务,但是在那股他无法抗拒的疯狂的指挥下,他举起刀杀死了库尔兹。在此时,库尔兹领导的土著们却没有报仇,而是跪倒在威尔德面前。在这些愚昧的人心中,威尔德就是库尔兹的新生,他取代了库尔兹成为新的国王。但是,对自己感到迷茫的威尔德搞不清自己是因为理解还是终结而杀死了库尔兹。他开始对这里的所有一切感到彻底厌恶。于是他拉起仅存的一个但同样被战争的疯狂迷失了人性的下属,驾船离开了这个黑暗的世界。。。。库尔兹死了,威尔德离开了。但,在整个越南战场上,黑暗的恐怖与血腥杀戮仍然在疯狂地进行着。 &&&&为了表现出这种荒诞感, 科波拉使整部影片具有了一种“大歌剧”般的风格,夸张而华美,带有强烈的表演色彩。这种战争题材与“歌剧式”手法的叠加使影片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和荒诞感。一位越战老兵这样对科波拉说道:“如果有人问我越战是什么, 我就请他去看《现代启示录》。”这,无疑是对影片的最高褒奖。 &&&&科波拉这部电影揉合了虚幻与现实的两重世界,是一个充满道德暖昧的世界。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永远不是武器,而是人。毛泽东在半个世纪前的论断,也是《现代启示录》的最新启示。如果美国不能彻底解决中东问题,不能寻找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永久和平,战争还将无休止地打下去。战场也许不在阿富汗,而在美国人集体心灵中的幽暗之处。&&&&&& 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在拍完《教父》后,挣了很多钱,才有机会用这些钱拍《现代启示录》。预算是一千三百万美金,结果花了三千八百万。为了拍摄这部电影,科普拉倾家荡产。他经历了疯狂和心理上的极限。最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结尾,也企图自杀。主要演员马丁西尔(Martin Sheen)在拍摄后期患了心脏病,在医院中接受了语言不通的神父给他的临终祷告,也经历了一次极限。同时,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完美,科波拉不惜一再返工重拍。当影片完成时, 胶片的耗费高达一百万英尺以上!然而,对科波拉来说, 最大的打击来自影片推出之后。1979年,科波拉赶 在圣诞前夕发行了这部影片。然而,评论界对此片的反应几乎是一片死寂,观众们对这部影片也毫无热情。影片仅仅只获得当年奥斯卡的最佳摄影和音效奖,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幸好科波拉没有绝望,当他带着《现代启示录》前往7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参展时,评委会给了影片在艺术上的高度肯定,将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棕榈奖颁给了这部旷世之作。而科波拉本人,也由此一跃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大导演之一。 &&&&20年前,出于对当时西方政治环境的顾虑及为了在社会大众间赢得票房,科波拉不得不向商业妥协,删去了长达49分钟的与当时所处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冲突的内容。20年后,科波深为当时的妥协给艺术带来的缺憾而懊恼。此外,他认为,事隔二十多年后,在世界呈现多极化格局,政治氛围比以前宽松的今天,社会主流无论心理方面还是对世界,对生命的理解已愈加成熟,可以理解并体会20年前被迫剪去的那些有着独特个性和政治色彩浓厚的段落。于是,在他本人与其助手的努力下,这些充分体现科波拉个人观点的片段得以重新与影片融为一体,架构起了一部真正的“现代启示录”。 《现代启示录》重映版Apocalypse Now Redux 导演:弗朗西斯 福特 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主演:马龙 白兰度Marlon Brando  &&&&罗伯特 杜瓦尔Robert DuVall  &&&&马丁 西恩Martin Sheen  &&&&劳伦斯 费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  &&&&丹尼斯 霍珀Dennis Hopper 类型:战争 级别:R 片长:196分钟 发行:米拉麦克斯公司Miramax&&&&&&&&&&&&&&&&&&&&&&&&&&&&&&&&&&&&&&&&&&&&&& 原影片素材提供:真&&狮子[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2:41:42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53:00 &&
&& &&&&片子介绍得较为详整,也只有一个目的:我问自己,没有这一个一个执着信念的人,那漫长的人类历史能成其为史吗?电影史到底都是些什么样子的史?古代史都由哪些成分并构?现代史呢?音乐史呢?体育史呢?战争史呢?世界史呢?那么,未来的历史呢?中国人喜欢说,不要去想那么多的问题,历史是改变不了的,历史是决定了的。那我请问,历史到底由谁和谁主宰?如果现代中国没有一个个更疯狂执着的人,这笔关于“中国现代优秀灿烂的历史”,终将成为哪种定势下的格局?我觉得人不应该妄想把自己的名字考虑进历史的流淌名单上,我认为那是迂腐可笑的思想和行为,我也同样赞成人的名字是微乎其微的,但我却极不赞成忘记那些名字背后的事件,推动、实实在在已经变化的例证和行动,绝对不应该被忽视和藐视。况且,我几乎从没听得老外嘴里喊出一句“别去想啦,历史是决定了的。”他要真能那样喊,我保证我会笑到喷饭不止。我对自己狂笑:抓住环节而不要幻想终点吧!世界既不是由你开始,也非由你结束,但有你精神抖擞的来参与!让狂妄者安静,比骆驼穿衣还难!&&&&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到底为什么?来无踪,去无影,这就是真正的人一辈子。世上写历史的注定有两个人: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是孟姜女。二位手中各持一部。我从老秦和老孟身上看到一种叫做个性的东西――人散发的臭味和气质,饱和之后便会蔓延开来。别以为坏人一死历史就会翻新,想想母蝎子死了之后,破裂的背上爬出的许多小蝎子。不管历史还是战争,或者人间,胜利的全部内容只有克服二字。坐飞机代替不了唐三藏的跋涉。好比说,海是上帝造的,苦海是人造的,人造了苦海,也可以稍微远离苦海,像没事就种种树啊这种事情,在人间多种点吧,树栽得再多也不会有错的。这里的音乐&&&&&&&&虽说是20多年以前的作品,但现在看来,依旧震撼人心。这就是电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项验证。而对于本片的配乐,科波拉在新版本采用了先进杜比数字技术重新进行了灌录,所以,现在的很多电影相比,本片的音乐依然堪称一流。 &&&&相对旧版来说,新版将一些细节上的音乐刻意放轻,而在整体改以一种重型的,剧烈的,犹如飞机轰炸式的音乐掌控。开场的“the end”自然是一个好例子,此曲在电影结尾杀死库尔兹后一场土著宰牛的场景时亦有采用,如此前后照应的安排,表现出了一种宿命轮回感。影片一开场让直升机掠过天空,螺旋桨的盘旋声和影象,被科波拉用长镜经过剪接幻化成室内的掉扇,然后大门乐队的“the end”响起,主角马丁.西恩的错乱状态就这样被带出,的确是先声夺人。影片的配乐这样解释自己的意念:让直升机机叶的声响作低音,战事声就是弦罚没肪骋粝旌献喑烧交鹋淅帧J拐秸挠辛烁臃岣缓蜕羁痰哪诤 &&&&虽然此时才是影片的开头,但大门乐队却唱着“我们都错了……这就是Y局...”,预示了美军最终将无功而返,同时也预示了在影片结尾时人性在疯狂与理智之间的剧烈冲突与回归。将讽刺与宿命结合到了极至,六十年代迷幻色彩异常浓厚。 &&&&“the end” 是1967年大门乐队创作的一首作品,全曲长达11分半钟。主唱莫里斯半吟半唱出极度诗化的歌词,歌词中描写一位精神狂乱的青年,怀有杀父奸母的意识,歌曲中对生命表示灰暗,有着颓废,暴烈以至死亡的象征,歌曲中段的过场部分很长,与唱片相比,电影版本尤其加重了此部分,表现出威尔德一种扭曲状态的过渡以及潜意识里对战前和平生活的不舍,戏剧性很强。可以说,这首歌是一首有着恋母情节的史诗式乐曲,将它作为影片的开场曲,导演的目的是为了暗示在影片的结束时一切的循环与回归,并经过音乐表达出对结局的迷茫。 &&&&科波拉结合影象及音乐,创造出了不同层次的战争的意义。是音乐成全了影象的意识流,成了连贯影象之间的最佳中介者,也成为影象深层含义的最好的表达。 &&&&由于《现代启示录》是一部“乐与怒”的战争片,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思,所以科波拉同样用“乐与怒”加之反思式的配乐去突显那个时代的精神。电影加入了很多摇滚元素,除“the end"外,还有the rolling stones的“satisfaction",The Beach Boys的“Surfin Safari”, flash cadillac的"suzie Q”,都是当时美国的主流摇滚音乐。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威尔德一行逆湄公河而上的旅途中,众人唱着The Rolling Stones的“ Satisfaction”。在没有碰到疯狂,在没有触及死亡之前,这些玩世不恭的人总是觉得战争就象是儿时的一场游戏。但这也为他们在后来面对战争的残酷时所表现出的懦弱,无助,甚至失去理性后的彻底疯狂埋下了伏笔。 &&&&本片其他的原创音乐大多为电子乐,没有什麽特殊的变化,在细节上也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是以简单,冰冷的音乐为主。与影片表现出的战场的凄凉及潮湿的丛林环境相吻合,跟本片几次大规模战斗中瓦格纳的雄壮歌剧截然相反。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激烈的碰撞,让人更加认清了战争的本质与和平的意义。 &&&&据《Rolling Stone》上说,本片原创音乐最初完成后,科波拉其中甚缺乏打击乐的成分,恰逢音乐人bill graham的邀请,科波拉参加了迷幻摇滚乐队Grateful Dead的一次音乐会,他从鼓手Mickey Hart等的敲击中得到启发,就这样,也成全了科波拉最终在《现代启示录》的音乐创作。&&&&“The end”,这也许就是科波拉对战争结束,和平来临的祈祷与渴望。但是,在当今世界局部冲突不断的时候,在阿富汗人民流离失所的时候,在伊拉克的孩子们向人们投来无助与恐惧的目光的时候,我们却悲哀地看到,The end is never end.。 &&&&这些先辈在电影里悲哀地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性并告诫我们不要迷失在其中,他们向世界,向人的心灵发出了祈祷与呐喊。但是,正如“金枝”的故事一样,人们悲哀地发现,电影里的故事,在现实中又一次的轮回。 &&&&我不禁想起了约翰.列侬的一首歌,在这里,也算做是我们对世界的祷告吧。Give peace a chance. &&&&这段曲子就出现在由罗伯特.杜瓦尔扮演的直升机飞行队长带领部队去轰炸越南村庄一段,而轰炸的目的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安全”的冲浪赛场!伴着机枪的轰鸣声,喇叭以大分贝的功率播放着《女武神》,而无辜的越南村民在战火和音乐中呼号奔跑,其中还有学生,这段音乐和画面的配合显示出战争的非正义性,于是我们不难理解那个越南女教师为什么把手雷扔进了那架停在学校操场的美军直升机。当然熟悉历史的我们也不难理解科波拉要选这段音乐的原因,希特勒就曾经把瓦格纳的音乐作为纳粹的宣传动力(记得《虎口脱险》里就有这样一个细节:法国指挥家拒绝演出瓦格那的歌剧),科波拉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序曲一.瓦格纳:《驰骋的女武神》二.瓦格纳:《黎恩济》序曲三.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序曲四.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五.瓦格纳:《飘泊的荷兰人》序曲六.瓦格纳:《汤豪舍》序曲音乐所表现的东西是永恒的、无限的和理想的;它表现的不是某一个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爱欲、郁闷,而是激情本身、爱欲本身和郁闷本身。──瓦格纳马龙-白兰度经典台词&&《狂野的人》:“谁也没有告诉我应该如何去做。你可以继续嘲弄我,可如果我愿意的话,我会以此为理由跟你分手的,到时候你会连自己怎么受了打击也不清楚。”《码头风云》:“嗨,想听听我的人生哲学吗?在他那样对待你之前,就用这种人生哲学对待他吧。”《小伙子与大姑娘》(1955年):“我不是在对着玩偶发脾气。他们就像那种随时在你身边的东西一样,就像止咳药片……”《教父》(1972年):“永远别让别人知道你想什么。”&&&&&&&&&&&& “永远别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我们开出的条件你是无法拒绝的,要么是你的签字,要么是把你的手指留下。”&&&&&&&&&&&& “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 “我费了一生的精力,试图不让自己变得十分粗心。女人和小孩子们可以很粗心,但男人不会。”&&&&&&&&&&&&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带给你这些。我工作了一辈子,来养家糊口,我没有道过歉,我不愿意当个傻瓜,可我总是在大人物所牵的绳子上跳舞。我不会道歉的,这就是我的本色。”《欲望号街车》(1951年)马龙-白兰度:“随意是我老家的格言。” 费雯丽:“也是我的格言。”《现代启示录》(1979年):“我见过恐怖的场面,你也见过的。可是你没有权利称呼我为杀人犯,你有权利把我杀死!”“把他们炸回石器时代!”《超人》(1978年):“这不是痴人说梦,绝不是胡思乱想粗心大意造成的结果!”《人魔岛》(1996年):“我在显微镜里看到过恶魔的样子,我已经把他用链条拴住了。”(野山)“我应该有阶级地位,我可能已是一个斗争者,我可能成了个人物,而不再是一个一钱不值的游民。”[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0:43:40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0:00 &&
弦音,三楼的斜体字看着眼花哦...嗯~好多经典,又长了不少知识,谢谢弦音..:))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51:00 &&
只能先粗略浏览一遍。感谢楼主!建议:今后可以将此类帖一分为二,便于大家的阅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54:00 &&
好的。&&&&&&&&&&&&&&&&&&&&&&&&&&&&&&&&马上改过来。[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8:54:43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18:00 &&
能下的全下了.感谢楼主!为楼主不懈的介绍感叹.为音乐无法描述感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26:00 &&
能下的全下了.感谢楼主!为楼主不懈的介绍感叹.为音乐无法描述感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58:00 &&
ほんどぃ、あぃがど。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55:00 &&
严谨的楼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8:00 &&
好贴.最优秀的越战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33:00 &&
这样的楼主真的少见。发这个贴子很不容易的吧!!!真的辛苦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38:00 &&
我发这种带有思维性质的设计动作,一点都不辛苦,真的,半个小时我就可以整出一大堆东西来。我脑壳像个光合作用能源厂,里头到处都是些新鲜玩意儿,一小标题我若是看到兴趣上,肯定会以最快的动作搞出一通对答如流。没办法,属于精力过剩型,你要是不让我倒出脑子里的东东,那才叫关我禁闭和坐监牢哪。真的,一点不蒙你,我是属于要体验个人内心情感愉悦型的主子,做我脑子的主子,当然也可以让脑子做我的主子,我就是不跟别人一起耍,也照样自己耍得起劲。惭愧惭愧,实在是不能用束缚我脑子这种惨灭人性的处罚,来虐待活生生的天生可爱的我啊。哈哈哈哈哈哈,你要折磨我的话,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拿一堆衰人整出来的事情,让我跟着他们去做,这个,估计我用先死几十年的青春作为最大的代价,痛苦人生的罪孽根源就是那里,那里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54:00 &&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51:00 &&
强!我是从交响乐中知道了卡拉扬,又由卡拉扬理解了些交响乐。说来有趣,我是在批判无标题音乐的年代,熟悉了无标题音乐。
共 3858 次点击,22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57959 / 帖子总数:4642137
今日论坛共发帖:34689 / 昨日发帖:38476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从指挥大师卡拉扬到《现代启示录》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拉扬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