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而慧朋友的含义是什么么

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发布时间:
来源:慧灯之光九
&& 佛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因为其中包含了哲学、天文、地理、科学等丰富的学科知识。不仅如此,佛教也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此处要介绍的,就是佛教三观当中的世界观。 世界观首先是一个知识,然后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能够将这些知识变成一种方式方法,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还要利益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健康、愉快。本来,这也是佛教的目的与宗旨。 有些学佛或学其他宗教的人,总喜欢神神叨叨,讲神通、讲境界,这并不是佛教的初衷。佛教虽不排斥神通,但也不追求神通。佛教最倡导的,是怎么样培养爱心,怎么样增长智慧,怎么样学会奉献等等。 如今的每个人,尤其是很多企业家的压力都相当大。很多物质不能解决的精神层面的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经济发达以后,很多有钱人却发现,金钱并不是自己原来所想象的那样万能。过去以为,有钱一定会很幸福,但实际上金钱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说: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会是全球公众健康最大的问题。仅仅2006年,美国在抗抑郁剂上的年花费估计约达七百六十亿美元。但这种药的疗效却不太理想。因为吃了这种药物以后,会强制性地终止人的一些比较敏感的思维。长期服用这种抗抑郁症的药,就会干扰情绪的活力。 怎么办?心病还需心药治。精神上的病,用精神去治疗是最恰当的。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当中,吸收佛教文化里面的一些方法和答案,来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缓和我们内心当中的压力和烦恼,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当然,如果我们一直都徘徊在佛教门外,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分析、判断佛教,效果不会太好。我们需要进到佛教门内去看一看,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去接触佛教,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得到满意的答案。 下面,我将用最简短的文字,对佛教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同时为大家介绍一些消除压力的禅修方法。 & 一、佛教简述 & (一)三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转过三次法轮。第一次转法轮,开始于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不久,其内容比较基础,通俗易懂,大部分是讲怎么样做人,劝人断恶行善等小乘佛法,相当于我们的小学课程。 之后,释迦牟尼佛又在印度的灵鹫山上转了第二次法轮。其重点,就是般若。般若是印度梵文音译,也叫般若波罗蜜多,翻译为中文,叫做智慧度。&度&也即从此岸到达彼岸。 每一个众生都有智慧,但因为没有接受过深层次的训练,所以我们的智慧还不够深广。智慧度,就是训练、培养我们的智慧,使其达到至高无上的巅峰&&成佛。以门外汉的眼光来看,这个过程显得比较神秘,有一些宗教色彩,但真正深入其中,就知道这种心灵训练是非常实实在在的过程。大家比较熟悉的《心经》、《金刚经》以及禅宗所讲的很多内容,都属于第二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的内容,相当于我们的中学课程。 第三转法轮所诠释的,是大乘佛教的一些博大精神和光明如来藏,属于比较高级的课程。之后,释迦牟尼佛在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又传了密法。显宗第三转法轮的主要内容和密法,相当于我们的大学课程。 佛圆寂之后,由他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又根据他们的理解与修证,去解说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经内容。其中释迦牟尼佛自己口传的佛法,叫经典;佛陀弟子解释的部分,叫论典。汉文版的《大藏经》里面,就收集了经论两部分内容。 经典和论典的数量,都非常庞大。藏传佛教的许多寺院和高等佛学院将五种论典作为必修课,并称之为五部大论。 & (二)五部大论 五部大论,也即五种不同的论典,其中每一种论典,都是一个体系。 第一种论典,叫做戒律。大多是讲佛教徒与出家人的行为规范或戒律。 第二种论典,叫做阿毗达摩。阿毗达摩是梵文音译,主要宣讲宇宙间各种天体的诞生、毁灭以及生灭之间的变化,微观世界的状况,人体的结构,还有心灵分类、善恶因果、生命轮回、修行与解脱的本质和分类等等。 在心灵的分类部分,佛教把人类的心灵,剖析得非常细致入微。包括人的情绪分类,毁灭性的情绪有多少,良好的情绪有多少,各种情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或消失,如何控制等等。其中也包括了小乘与大乘佛教的禅修内容。 第三种论典,叫做中观。也即不极端的、中间的观点。中间是空性,极端是有和无、常见和断见等等。这是大乘佛教最核心的论典之一。 第四种论典,叫做因明。这是比较接近于西方逻辑学的一个非常出色的超级辩证法。它的辩证、推理方法,与西方哲学里的大前提、小前提等等比较相似,但因明所涉及的内涵,却牵涉到方方面面。这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喜欢学逻辑的人应该去读一下因明。 因,就是原因、理由。因明就是通过层层理由,来推导出结论。 在藏传佛教的很多寺庙里,就能看到很多僧人在辩论。辩论的内容,就是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建立观点。 第五种论典,叫做《现观庄严论》。它的主要内容,是讲大乘佛法的修行。什么叫做修行呢?虽然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很高,但其所谓的文化水平,全都是知识。这些知识能不能融入到生活当中,就是一个问题了。比如说,即使一个人懂得很多伦理道德的理论,能将《论语》、《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倒背如流,但怎样去把这些知识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就需要一种训练。这套论典当中,就把整个大乘佛法的训练过程讲得非常清楚。 下面将对五部大论中的《大乘阿毗达摩》所讲的世界观,以及大乘中观的一些观点,做一些简单介绍。 & 二、唯物、唯心、唯幻 虽然西方哲学,可分为唯心和唯物两种不同的派别,但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尽管佛教里面有很多唯物和唯心的成份。 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当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的逻辑:譬如罗素的《现象与实在》里面的某些观点,以及英国经验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贝克莱的有些论点等等。他们认为:存在就是感知,除了人的感知以外,没有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观点,与佛教唯识宗的见解比较相似。但贝克莱最后却面临着一个学说的矛盾,他在回答唯物主义者的诘难时,只好把问题都牵强地寄托给上帝,这就是别人无法接受的结论了。 汉传佛教比较重视唯识宗。当年唐玄奘到印度求学的时候,虽然他求学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当时印度最顶级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度过的。那烂陀寺也开设了唯识、中观甚至密法的课程。但因为他依止的师父,是一个唯识宗的高僧。所以他学的比较多的理论,是唯识宗。回国以后,他着力弘扬的法门,也多半是唯识。 虽然佛教唯识宗的某些观点,与唯心主义比较相似,但不等于说佛教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必须要给佛教起一个类似的名字,我想,比较适合的应该是&唯幻论&。 & 三、如何理解唯幻 首先,佛教认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可以分为两种层次:世俗谛与胜义谛。两种层次的后面,都缀有一个&谛&字,以表示真实。 什么样是真实呢?比如说,梦中的所有现象,对醒者来说都是虚假的,但对正在做梦的人来说,却是非常真实的,与白天现实生活的感受完全一样。同样,有修行的人和没有修行的人看这个世界,层次也不一样。但在各自的时空当中,却都是真实的。 佛陀说过: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现实生活都是真实的。所以,在普通人的境界中,就只能做该做的,而不能做不该做的,诸如偷盗、欺骗、妄语、杀生等等。但这个所谓的真实,只是相对的真理,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举一个例子,如果拿一个鹅卵石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我们的肉眼专注地去看,就只能看到一个一动不动的静止之物。从肉眼的角度来说,水是动的,云是动的,建筑物和鹅卵石是静止不动的。但以显微镜来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为何会有矛盾的结论呢?因为肉眼与显微镜所观察的层次不一样。显微镜比肉眼更先进,能观察得更清晰,所以最终的结果,应该以显微镜的结论为准。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可以承认肉眼所见的相对静止。这两个相对真实的结论,就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 我们不要过度地相信自己的感官,感官是有漏洞的。眼睛只能看到这个世界最表面的层次&&可见光,这只是光谱中的极少部分;耳朵只能听到最普通的声音,频率更高或更低的声波,我们都没有办法辨析&&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感知到的是绝对真理。 但是,显微镜所发现的布朗运动等现象永远是绝对的真理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智慧背后有更高深的智慧,仪器背后有更先进、更灵敏的仪器。当量子力学出来以后,过去的很多经典物理学知识已经行不通了。世间的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正确,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很多人读过《般若心经》,或许还会背。《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说: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虽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讲,有眼睛、耳朵等等,所有的正常人都不会否定这个结论,但佛教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幻象,只是我们目前感觉不到而已。 就宏观世界而言,地球始终在以每秒钟29.79公里的速度高速运行,但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为止,却一点感觉都没有。而微观世界,佛经在两千多年前所讲的与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完全一致&&所有的物质都是在瞬间生灭。任何新的东西在诞生后,立即就会毁灭。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生灭的过程呢?因为它的速度快得让我们感觉不到。但我想,学哲学的人应该比较容易接受运动和生灭这两个概念。 佛经的用词是&生灭&,而物理学说的是&运动&,哪个用词更确切呢?个人认为,佛教的生灭更为确切和接近。 从物理学的立场看电子的运动,往往会误认为:假如一粒电子从东边出发,然后到南、西、北,最后回到东边的终点,始终是一个不变的电子,所以称之为&运动&。但其实,若从佛教的角度看电子的运动,我们会发现:在看似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一周的过程中,第一度位置上的电子,实际上已经在第一度的地方毁灭了。在第二度一直到第三百六十度的每一个位置,都是无数个新诞生又立刻毁灭的、不同的电子所组成的一个圆圈的假象。 同样,我们看见的这个世界,实际上也只有在当下所见的这个一秒钟的万分之一,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可以存在。之前的世界,已经消失无存;未来的世界,还没有诞生。可我们却认为:世界是连续存在、恒常不变的。这都是缺乏智慧的结论。 其实,现代科技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比喻:过去的老式电影胶片,实际上是由一帧一帧的反转片组成的,其中第一帧图像与第二帧图像,完全没有关联,但因为播放的速度比较快(每秒钟二十四帧),所以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其间的差别。我们会以为,画面上一个人走路和说话的动作,完全是连贯一体的,绝对想不到这些连续的画面,是由很多没有关联的胶片组成的。因为我们的眼睛没有察看细微物质的能力,所以产生了连贯的幻觉。我想,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能够非常容易地了解上述逻辑。 所以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也即有生灭、有因缘的东西,皆如幻、如梦、如泡、如影,都不真实,都是幻觉。 但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生存,要过正常的生活,就需要这些幻觉。如果打破了这些幻觉,就没有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的理念,都会分崩离析、彻底瓦解。 怎么证明这个世界是幻觉呢?一百年以前,我们的前辈纯粹是用逻辑去推理、判断,并得出结论的。现在,我们在逻辑推理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证明,唯幻论的结论是颠扑不破的,任何物质最后都可以分解到空。 或许有人会问:物质的个体只会越分越多,怎么最后会变空呢? 我们知道,在哲学和数学中,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概念。但所谓的无限小,应该是一个存在着很大漏洞的错误观念,因为世上并没有无限小的东西。比如说,一分钟,我们可以分为六十个一秒钟;一秒钟,又可以再分为一百个更小的单位,然后一直这样无边无际地分下去,最后的结果,叫做无限小。 但实际上,如果一秒钟可以无穷无尽地分下去,永远都分不完,则时间将永远停留在这一秒钟上面,再也不会过去。然而,众所周知,在客观世界中,一秒钟的时间,却是有限的。这二者显然有了矛盾。 再比如说,如果一个分子或一个电子永远都分不完,则一栋房子的重量和体积,会与一粒米的重量和体积毫无分别,因为它们都一样无穷无尽。但现实生活已经告诉我们,一粒米之所以重量很轻、体积很小,那是因为它的结构当中的分子、原子没有那么多。反之,一栋楼的体积之所以那么大,重量那么重,也是因为它的结构当中有很多的分子或原子。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已经脱节了。 也就是说,尽管在我们的概念中,一秒钟可以分成一万个单位,也可以分成一亿个单位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幻觉而已。就像高速旋转的电风扇,我们看不到它一个个的叶片,而只能看到一个圆形的整体。或一个玻璃杯,我们也看不到它是由很多电子、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核周围又有很多的电子在围绕它转动等等一样。我们的眼睛能力太有限,根本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只能看到一些错误的幻觉。 & 四、如何将唯幻论融入生活 & (一)身处红尘,不堕红尘 这些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呢?
第一,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世界是虚幻的。但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角度来说,这都是真实无比的世界。因为这种相对的真实,所以我们要对社会、对家庭、对公司里的员工负责。要去发展事业、养家糊口,这是我们的义务。同时,那些不该做的事情,譬如杀人、偷盗、欺骗等等,也要严加杜绝。绝不能因为这些都是假的,就是非不明、好坏不分。佛陀告诉我们,在世俗谛的层面上,要遵守世间法则,要懂得善恶,要取舍因果。 第二,既然知道现实的一切都是幻象,我们都在做梦。只是平时晚上做的梦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现实生活的这场轮回之梦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而已。当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再来回顾自己一生的所有经历,就会发现,今生今世的一切际遇,都与昨天晚上的梦一样虚幻不实。所以,我们不要过度地执著金钱、感情等一切我们认为可以执著的东西。 当然,普通在家人并不需要强迫自己禁欲。佛教认为,正常的感情如果没有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就不是罪过,但感情也像做梦一样只是一种幻觉,所以也不要过度地投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很多在家人在感情不顺的时候,会感到很痛苦,其原因,就是因为太执著了。 佛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不堕两边,也即不要走极端。既不用对这个世界非常反感、厌恶、悲观,也不要把人生理想化,要走中道。金钱和感情本身,都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让其成为善或恶的因素,在于我们的意识。如果能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金钱、感情等等,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幸福。 要启动幸福、正面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训练。就像体育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出成绩、拿冠军,必须加强平时的训练。病人要想治好病,也必须按照医生的药方服药一样。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诲去训练,就能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商界成功人士的同时,也能做一个非常幸福、非常自由、非常潇洒、没有烦恼的人。不会因为太执著而不开心,也不会因为压力太大而想不开。佛教,尤其是禅宗,经常会用&放下&这两个字来表达这种境界。 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自己的事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事业;放下金钱,也不是放弃金钱。放弃,是一种逃避。而放下,却是另一种面对的方法。 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本来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丽,人生存在着很多坎坷。如果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危机意识和思想准备,就只能唐突地去面对死亡、生病、破产或名声受到损害等各种突变。那时候,我们一定会难以承受。或许一个并不算太大的痛苦,也会让我们自我毁灭。 越战期间,有一位美国海军上将詹姆斯 &史达克岱尔(James Stockdale)曾当过战俘。他的心得是:&乐观者最早死。&他说:在一大帮被俘虏的人当中,最先死去的,是那些盲目地抱着乐观态度的人。他们总是会说:&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然而圣诞节过去了,他们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肯定会获得自由了。&然而,复活节又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获得自由;接着他们又会说:&感恩节的时候,我们就会获得自由了。&然而感恩节又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由于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很残酷,所以最后会心碎而亡。 其实,在任何领域都是这样。没有必要太悲观,也没有必要太乐观,应该保持中庸、随缘的心态,并了知世事的无常与如梦如幻。如果能以正常、坚强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就能永远站在金钱的上面,而不会被金钱压得喘不过气来。有钱的时候开心,没有钱的时候也一样自在。这,就是佛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 (二)加强训练,走向解脱 现代社会的人,不可能没有压力。如何缓解压力,是一个迫切而严峻的课题。 对此,佛教有很多方法,此处只讲与前面的理论相关的一部分。 平时在谈话、走路等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和情绪的波动相当大,散乱且零碎,不能做到全神贯注。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很难产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将内心起伏动荡的波澜降到比较平静的状态,当内心显得比较清晰与敏感以后,思维才会更有效率,这样才能更专注更好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包括如何做生意,怎么去赚钱,如何处理各种问题等等。过去很多科学家、哲学家的那些令人兴奋的发明,也是在打坐、做梦的情况下诞生的,没有一个是在心绪不安、胡思乱想的情况下创造的。 如何让内心平静呢?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要把其他事情处理完毕,并关闭门窗、电话等可能干扰内心的一切外缘,然后以毗卢七法的打坐姿势安坐。 & 1,身体的要点&&坐姿 主要包括七点: (1)盘腿坐于坐垫之上。 (2)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两个拇指相碰,这叫做定印。将结定印的手,放在肚脐下四指处。 (3)张开双臂。 (4)身体正直。不能左右、前后倾斜,要保持端正的姿势。 (5)头部稍稍前倾。 (6)双目微闭,往下直视鼻尖。 (7)舌头抵住上鄂,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加快或调慢,保持正常呼吸速度即可。这样就能让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非常放松,人也可以很快静下来。 打坐的时候,最好坐在垫子上面。垫子的后面要高一点,前面要矮一点,这叫禅垫。如果坐在很软的沙发上打坐,身体一会儿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放松。 & 2,语言的要点&&排污气 安坐好之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排出污气。 (1)为什么要排出污气 虽然在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呼吸与思维有什么关系,但真正修行的人,却知道呼吸与念头密切相关。 修行人都知道,身体的姿势、外在的呼吸,与循环在人体内的内气与密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像吃饭之前先要洗碗一样,修禅定之前,也要把一天当中所累积下来的所有与杂念相关的气排除。排了污气以后,自然就能把当天累积的所有杂念、负面情绪乃至毁灭性的情绪都排出去。用佛教用语来讲,这个方法叫观想;用普通的语言来讲,叫冥想。 打坐观想或冥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有科学证据的。打坐可以明显地改变左右脑比。确切证据显示,情绪上的悲伤和幸福,与左脑和右脑的前额叶有关。其中左脑负责幸福,右脑负责悲伤。当左右脑对比升高,左脑活动异常活跃时,幸福感也会随之而增加。科学家们发现:打坐冥想的时候,左前额叶外皮区的活动量非常高。换言之,禅修或冥想完全可以达到很快乐、很幸福的境界。 我们的一贯做法,都是非常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往往会习惯性地忽略精神的力量。其实在有些时候,精神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的力量,我们万万不能忽略了这一点。 (2)如何排气 首先,左手的拇指按住左手无名指的指根(在这里有一个血脉),另外四个手指放在拇指上面,这叫做金刚拳。将拳头按在左腿腿根的血脉上面。 之后,右手的拇指同样按在无名指的指根上,除了食指以外的三个手指都放在拇指上面,并把手朝上转一圈,按住右边的鼻孔。之后,从左边的鼻孔排气。排气的时候,要冥想:我今天一天产生的所有负面情绪,都变成一种黑色的气体,就像柴油车排气管里排出来的肮脏气体一样,从左边的鼻孔里排出去。同时轻轻地呼气,这样连续三次。之后左右手相换,右手做金刚拳,放在右腿腿根血脉上,左手食指伸出朝上转一圈,按在左边鼻孔上,并从右边鼻孔轻轻排出污气三次。随后左右手同时做金刚拳,一起按在左腿和右腿腿根的血脉上,左右鼻孔同时排气三次。 & 3,专注呼吸的修法 做完上面的排气后,手结定印放在肚脐下四指处,然后静下来,眼睛往下看,将所有的注意力都专注在呼吸上。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调快或调慢,呼和吸作为一对,然后数次数。数次数的时候,一呼一吸算一次,一共要数七次。数完以后,又回到一,再数到七,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每七次算是一组,这样要数三组,一共为二十一次。这是过去修行人的一种经验,如果数呼吸的数量多了,比如数到十五、十六、二十等等以后,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最好是从一到七反复循环。大家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自己决定数的次数。如果静坐一个小时,就在这一个小时当中,什么也不想,只是一心一意地呼吸和数数。通过这种方法,就能把自己从压力下面解放出来。 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减压?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以后,相对来说,情绪比较集中,没有那么散乱。集中以后,所有的思维都全部归零。没有任何思维,家庭、感情、公司等等都抛之脑后,不追忆过去,不迎接未来,也不对当下做任何判断。就在这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当中全部放下来。这样整个心静下来以后,就会进入一个非常宁静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所有的烦恼、所有负面的情绪、所有的压力都会消失无踪。刚开始,我们可能只能保持一分钟左右,然后再发展到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等等。每天最好能保持至少二十分钟以上的静坐时间,这样对我们很有好处。 & 4,如梦如幻的修法 静坐下来以后,就去思考:每天24个小时当中,我所执著、留恋、在乎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前面讲的逻辑去思维,最后会判断出: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幻觉。当对这个结果从骨子里深信不疑,并能深深地体会到&世事真的就是一场梦&以后,就不要再去分别思维,立即停下来,在这种感受当中安住。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开始的时候,可能仅仅过一分钟左右,这个感觉就会消失。不要紧,再去思维、体会、安住,这样反复持续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就能逐步转变我们的观念,达到减压的目的。 观如梦如幻和数呼吸这两个方法,都有减压的作用。即使你是一位不想学佛的人,也可以尝试。虽然这是佛教的修法,但其中不掺杂任何的信仰成分。修这个法,并不等同于学佛。就像瑜伽可以脱离所有宗教,只是单纯的瑜伽,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佛教一样。上述修法也完全可以脱离佛教,作为一个纯粹的健身或养生技巧来使用。 & 5,打坐的最佳时间 (1)晚上睡觉之前,经历了一整天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应酬,各种各样的压力已经蓄积到了当日的顶点。此时通过这种方法减压后,晚上就不会做噩梦,睡眠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2)早上早起一个小时,在洗漱完毕,上班之前,回到床上静坐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哪怕只有二十分钟都可以。把心态调整一下之后再去上班,平静的心态一定能对当天的人和事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修行要靠长期的积累,我们不能因为一两天没有什么作用,就停下来了。不以跬步,无以至千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点滴的累积。没有时间的夯积,是不可能成功的。 &
Copyright 慈诚罗珠佛教文化网 2011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心静自然凉,是什么意思?
共有 19 位网友向您献上回答啦, 对答案满意?赶快给出你的好评,感谢他们吧!
具体点就是:
心静自然凉,
心静凉自然,
心凉自然静,
心凉自静然,
心自然静凉,
心自然凉静,
静心自然凉,
静然自凉心,
静自心然凉,
静自然凉心,
静自然凉心,
静自然心凉,
自然凉心静,
自然凉静心,
自然心凉静,
自静然心凉
自静然凉心,
自静心然凉,
然心静自凉,
然心自静凉,
然心自凉静,
然静自凉心,
然静自心凉,
然静自心凉,
凉心静自然,
凉心静自然,
凉心自然静,
凉静自然心,
凉静心自然,
凉静自心然,
是在5楼~踩完机关时有说‘从远出传来??声音’,然后按攻略说的另一个坐标去就可以传到1楼,对了,你如果踩完机关后路上队长掉线了,就要重新去踩机关了,连上也没用...
产生热量嘛!!!~~~
※?羲菩标?※
呵呵,学打字呢???
117.136.9.*
如果没有空调呢?P话
咋这么豆昵?
我真的发觉你和北方兄,猫折冬兄,阿丑兄等这些幽默人士的被采纳率很低啊!?
哈哈,妙.和北方兄那个有得一拼.就看那楼主懂不懂欣赏了,可惜这问题不是我出的,不然冠军肯定是你们俩其中之一.
~舞落落~
哈哈,顶一个。
我也是这个看法.
妙.不得第一最起码也是第二了.
哈哈,太对了!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心静如水是什么意思_心静如水在线翻译_心静如水什么意思_心静如水的意思_心静如水的翻译_911查询
心静如水是什么意思
输入英文单词或中文词语查询其翻译,例如
心静如水是什么意思 心静如水在线翻译 心静如水什么意思 心静如水的意思 心静如水的翻译 心静如水的解释 心静如水的发音
心静如水心静如水 网络解释1. Quiet heart as the water& & 商品目录 - List | 01 心静如水Quiet heart as the water | 02 莫生气Don't get angry2. Silence Heart Like Water& & 08. 虚心 A Humble Heart | 09. 心静如水 Silence Heart Like Water | 10. 今日 Today3. As cold as stone& & As cold as ice 冷若冰霜;冰冷 | **As cold as stone 心静如水 | As cool as a cucumber 极为冷静的4. Quiet Heart& & 09 Dove Song 鸽子的歌 | 10 Quiet Heart 心静如水 | 11 Solitude 孤寂心静如水 网络例句1. In this way we pursue and practice peace. & &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地做到心静如水。2. Calm the mind, like water. My World 3 / 4 of the time that a consistent state. & &心静如水。我的世界3/4的时间都是那一贯的状态。3. There are many areas in which peace needs to be accomplished-within ourselves, between ourselves and others, and between ourselves and the divine. & &心静如水要想达到心静如水的心境需要从众多方面入手:从我们的内心,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和我们内心之间的关系。4. There are many areas in which peace needs to be accomplished - within ourselves, between ourselves and others, and between ourselves and the divine. & &要想达到心静如水的心境需要从众多方面入手:从我们的内心,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和我们内心之间的关系。5. Methodology of Getting Things Done will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your life, by showing you & &何才能回归&心静如水&的境界,把全部的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本书将对你的生活6. I think I only loved purple before , but now when I see the pure blue, I become quite,think nothing. & &我想我本来是只喜欢紫色的,但那是在没有看见莫斯科的天空以前,在这以后,我看见蓝色就心静如水,什么都不想了。7. There are many areas in which peace needs to be ***omplished - within ourselves, between ourselves and others, and between ourselves and the divine. & &要想达到心静如水的心境需要从众多方面入手:从我们的内心,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和我们内心之间的关系。心静如水是什么意思,心静如水在线翻译,心静如水什么意思,心静如水的意思,心静如水的翻译,心静如水的解释,心静如水的发音,心静如水的同义词,心静如水的反义词,心静如水的例句,心静如水的相关词组,心静如水意思是什么,心静如水怎么翻译,单词心静如水是什么意思常用英语教材考试英语单词大全 (7本教材)
出国英语单词大全 (5本教材)
大学英语单词大全 (13本教材)
高中英语单词大全 (6本教材)
初中英语单词大全 (13本教材)
小学英语单词大全 (33本教材)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5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5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9个)身体健康
&2015  京ICP备号-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