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浚和杨廷和的关系:当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照死后,杨廷和解决了所有的对手,为什么说此时他验证了当年邱浚的预言,即

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络和个人所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图书,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于24小时内删除,本人所提供资料仅为方便学习交流。 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官方或本人,本人将立即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历史(眺望中国)」讲义 主题明朝的那些事儿(参)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历史(眺望中国)」讲义 主题明朝的那些事儿(参)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3:14:1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历史(眺望中国)」讲义 主题明朝的那些事儿(参).DOC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 网友大荒落 自纳哈出后,观童劝降之名传遍蒙古,但凡有此人出入的消息,蒙古各部落都如临大敌,唯恐被认为暗通明朝,那可真是跳进捕鱼尔海也洗不清了。偏巧观童和乃尔不花交情很深,当年好友此刻相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70】
为前后文统一,“捕鱼尔海”应为“捕鱼儿海”。 杨廷和终于解决了所有的对手,他确实验证了当年丘浚的预言,此刻国家已经在他一人的掌握之中。【734】 “丘浚”应为“邱浚”。(理由是前后文不统一,至于各位楼上的“邱”、“丘”讨论,不在我知识范围内。)
“我怕阁下来去辛苦,特备薄礼(确实够薄),没想到阁下竟如此廉洁,居然分文不取!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用处,就是会写文章,今后必定为阁下写一篇文章,让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阁下的高风亮节!”【708】
“用处”应为“长处”。 ( 23:07:23) 郭登,智勇双全,小心谨慎,而且是个高干子弟,他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定侯郭英[449] 一来二去没了结果,朱祁镇只好派人传话说:“我与郭登有姻亲关系(朕与登有姻),为何如此拒我啊。”[451] &首先他(郭英——我注)的妹妹是朱元璋的老婆--著名的郭宁妃,而且这位英雄母亲还给朱元璋生下了一个儿子--鲁王朱檀。
其次,他还是朱元璋的亲家,他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750】 对此我推测如下:明月写的时候先打个稿,需要补充、查证的地方用书名号(括号在正文处用得太多,已失去提醒自己的作用,况且书名号更加醒目),查完再补上。不知道是当时没查到,还是忘了这个书名号,总之这个书名号被保存了下来。直到出版社编辑看到这里,认为书名号与逗号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规范,于是将其改为括号和冒号。也就是把“《注,此处待查》”改成了“(注:此处待查)”。
由此我感慨,明月不容易啊,让我们还原这个查证过程:先翻郭登本人的传,再翻他爸爸的、叔叔们的、伯伯们的、舅舅们的,要是还找不到,再翻……范围很有可能突破三代近亲,甚至不限于郭氏一族,总之,很难查。由此可以推想,类似的需要查证的地方应该也不少,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每天明月勤奋努力4-6小时(比我写作业时间还长)只能写2篇,却说“这在写历史的里面已经是速度快的了”。明月,加油! ( 23:23:07)
在之后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乱中,于谦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432】
改“仁宗”为“宣宗”。 —————————— 正月十四日 晨 朝会【509】 原文没错,书上错了。某编辑友情赠送标点后此句变成了“正月十四日。晨。朝。会。”怎么看怎么别扭。 —————————— 所以洪武二十年(1387)的这次远征,无疑给蓝玉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朱元璋同意了蓝玉的请求,给了他右副将军的位置。 听到右副将军的名字就知道,蓝玉这次又是副手。但他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去争取更高的位置,因为主帅是冯胜。【133】 洪武二十三年(1387)的这次远征就这样圆满结束了,纳哈出被迫投降。明军俘虏北元20余万人,缴获辎重无数,最终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让人想不到的是,主帅冯胜在回师后被朱元璋定罪抓了起来,蓝玉就以这样一种滑稽的方式得到了他梦想十余年的主帅位置。他无数次想象过自己得到帅位时的荣耀,却也料不到会是这样一种情形。【137】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朱元璋将十五万大军交给了蓝玉,这和洪武五年那次远征兵力相同,但不同的是,这次的进军路线只有一条,而唯一的指挥官就是蓝玉。【138】
2个错误。 1,【137】中洪武23年后的括号里应该是“1390”。 2,联系起来似乎不能理解为:蓝玉在洪武20参加远征,给冯胜打下手,洪武23“主帅冯胜在回师后被朱元璋定罪抓了起来,蓝玉就以这样一种滑稽的方式得到了他梦想十余年的主帅位置”,于是主帅蓝玉穿越时空回到洪武21,“朱元璋将十五万大军交给了蓝玉”,“ 而唯一的指挥官就是蓝玉”。 如果不说的那么绕,我只提一个问题:洪武21-洪武23蓝玉在哪?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祖)永乐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6.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1435年-1449年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1449年-1457年在位 8.明英宗,天顺皇帝,朱祁镇,1457年-1464年在位【百度知道】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下令:迁都!【290】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31)正式下令:迁都!【《明朝那些事儿贰》34页】   朱棣迁都的行为招致了当时众人的反对,很多人也断言此举必不可行,但十九年后站在北京城头遥望远方的于谦应该不会这样想。【292】
1,【290】中永乐19年是1421没什么疑问,也许是打字员粗心。(我一直怀疑需要打字吗?现成的文字复制粘贴不就完了?) 2,【292】在BLOG里没有,因为“对不起大家了,从郑和起到明宣宗时期结束[292-402]部分,正在修改调整中,改好后再重新贴上。当年明月 ”,不过由于收藏此书的人很多,所以不难在别人的BLOG里找到。 3,《明朝那些事儿贰》和【292】没有区别,问题就来了。由于我不知道1421年的19年后于谦有没有“站在北京城头遥望远方”,而我个人理解是明月想写北京保卫战时的于谦。假如我理解没错,那么“十九年后”就有错。1421年的19年后是1440年,距离土木堡,也就是北京保卫战(1449)还有9年。
不过如果按照那个错误的年份(1431)往后推19年,正巧是北京保卫战!(有关算年份我很头大,我大致知道单纯的把数字相加减可能有错,不过误差也就一两年,差不多可以忽略。)
有关这个错误出现的原因我不好解释,不过很好解决:把书上34页的“1431”改成“1421”,再把“十九年后”改成“二十九年后”或“二十八年后”就可以了。 ( 15:13:50) & & & ximalaya [143]   而元军没有堤防——提防 [144]   逃往中的脱古斯帖木儿却没有朱元璋和蓝玉的欢快心情——逃亡中的 [145]   土刺河的背叛和谋杀——土剌 [174]   而朱棣当任不让地成为了统帅——当仁不让 [178]   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级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年纪 [182]   朱棣其实并不像造反——不想 [189] & 周王朱肃(木字旁)——朱橚  (这个不是错字,可能作者没有找到这个字) [190] & 将岷王朱遍(木字旁)逮捕——(遍(木字旁),没有找到) [191] & 齐王朱傅(左有木字旁)——(傅(左有木字旁),没有找到) [191-2] &工部侍郎张丙(上有曰旁)——昺 [194] 张丙(上有曰旁)——昺 [196]   张丙(上有曰旁)——昺 [197]   于是朱棣下令请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进王府——昺   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的心中开始打鼓了——昺 [198]   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被杀掉了——昺 [212]   但当陈晖经过朱棣曾经的行军路线是——路线时   而是准备靠近本军大本营后来一个前后夹击。——靠近本军大本营后,来一个前后夹击。 &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明朝那些事儿-勘误表[2]',
blogAbstract:'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每天更新)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8:42:20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8:49:31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3:10:36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1:25:27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8:59:24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9:04:17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9:06:32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9:07:08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09:04:06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0:18:38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2:36:49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6:13:13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1:43:00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08:39:08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2:50:56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6:18:23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2:56:57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2:57:43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2:43:27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2:44:38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2:54:13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6:58:10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0:13:21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2:48:14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2:54:10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9:28:23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00:21:34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3:05:39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0:37:14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0:38:12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1:08:29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0:15:05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09:07:21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8:37:25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3:11:15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0:14:46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0:15:27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1:30:46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6:06:44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1:44:24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2:51:12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9:41:53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3:44:25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09:11:12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09:17:45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3:26:23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3:29:03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19:38:31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2:44:29
作者:任平生如是说 回复日期: 23:42:41  “弘治中兴”的“总设计师”邱浚的是非人生
  张嵌  一  公元1487年至1505年的十八年,是明孝宗朱祐憆在位的“弘治朝”,也是明王朝近三个世纪历史上又一段“黄金时代”,对内罢黜奸佞小人,整理内政,修治黄河,改革税制盐政,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修正司法条例,废除苛刑严政,整理天下典籍,减轻百姓负担,清丈土地,遏制兼并,对外整顿防线,收复哈密,阻遏鞑靼进攻,十八年间文治武功良可称道,史称“弘治中兴”。  这段“中兴”岁月,同样是杰出人物风云际会的时代,文臣有“两京十二部,唯有一王恕”的吏部尚书王恕,两任同样拥有卓越眼光的兵部尚书马文升,刘大夏。号称“大明最强内阁”的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位阁老。史称“大明理财能臣”的李敏,叶淇两位户部尚书。中国杰出水利专家白昂,徐贯,边将里也有镇守边关,数次击败蒙古人入侵的王越,秦紘,陈寿,王轼等能将。文化人物同样英杰荟萃,开明王朝“前七子”诗文先河的李梦阳,中国美术史不世出的天才画家唐伯虎,王恕为代表的儒家理学“三原学派”,中国儒家杰出思想家陈白沙,均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然而诸多英杰里,后来苏联革命导师列宁却只给予一个人最崇高评价-------“中国十五世纪最杰出人物。”“人类中世纪最伟大经济思想家”。近现代国学大师钱穆也赞叹他“乃中国第一流人物。”这个人,就是在弘治朝早期以礼部尚书身份入阁的内阁大学士----邱浚。  丘浚,字仲深,号玉峰,琼山,别号海山先生,今海南省琼山县下田村人,明朝中期著名经济思想家。在今天的海南省,他被尊称为“海南双壁”。与他并称为“双壁”的,是后来世人皆知的明朝第一清官海瑞。在朱祐憆即位的弘治朝早期,面对国库储备空虚殆尽,财政收入锐减,大江南北自然灾害四起,北部边关战火连连,大明王朝内外交困举步维艰的局面。身为重臣丘浚以卓越的眼光,把握住治世的两个关键点----效率,税收,经呕心沥血苦心谋划,终帮助明王朝摆脱困境,重新迎来复兴的局面。其卓越贡献,不但匹配得“双壁”的名号,更堪称弘治中兴的“总设计师”。  为何有此评价,还是让我们从丘浚的人生谈起。  二  丘浚出生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其出身非常坎坷,生下没多久父亲即病死,与母亲相依为命。虽家境贫寒,但邱母粗通文墨,很早遍督导丘浚学业,丘浚也从小就体现出无与伦比的天赋,三岁即能识千子,更能“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不仅天赋惊人,治学也同样刻苦,自小就酷爱读书,家里没钱,就想尽办法借别人家书读,史载“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有次丘浚向县里一家老学究借书,老学究不借,丘浚在老学究家“软磨硬破”半个月,吓的老学究竟然跑到县衙报官,当地县令知道后劝解道:“既有好学之心,何不成其大志?”终允许丘浚借住在老学究家中翻阅。短短数年,少年丘浚博览群书,不仅经史子集烂熟于心,天文地理,释道农桑,算学医学,皆有所涉猎,明史上说他“以博综闻”,恰是这段时间打的底子。其祖父丘普一次考察丘浚学问,过后大赞道:“吾孙他日必达而为良相,以济天下。”  正统九年(1444年),带着“以济天下”的梦想,丘浚参加广东乡试,一举拔得头筹,三年后丘浚拜别母亲,赴北京参加会试,这次却“摔了跟斗”,不但没考中,甚至连归家的路费都没有。幸好国子监祭酒萧滋赏识丘浚才华,举荐他入国子监继续学习,之后不但悉心辅导邱浚学业,更在生活上时常接济。七年之后,丘浚终于金榜题名,以一甲身份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做侍讲,翰林院被后世戏称为“宰相培训班”,可谓前途大好。但三年之后,丘浚的“恩人”萧兹却横遭劫难,此时恰是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后,本属景泰帝一派的萧兹也被清算,免去内阁大学士之职,罢官回乡“永不叙用”,众人皆唯恐避之不及,唯独丘浚“仗义”,竟亲自在郊外相送。接着有人给朱祁镇打了“小报告”,朱祁镇闻听后却赞叹说“于己有恩尚不忘,此乃忠臣也。”非但没有难为丘浚,反而将丘浚提拔为“翰林院侍读”,天顺朝的八年间,丘浚的主要工作是为朱祁镇讲学,每次“侍讲”时,丘浚“洪亮流利,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切中要务”,朱祁镇“大喜之。”天顺七年(1463年)冬天开始,朱祁镇身体每况愈下,诸多政务皆交给时任太子的朱见深处理,朱祁镇对朱见深谈起丘浚时说,丘浚“博通古今典章,虽善雄辩然治世之才稍逊,却可多听之。”  但成化元年(1465年)的大藤峡之乱,在震撼了明王朝的同时,也让丘浚的“治世之才”崭露头角。叛乱伊始,诸内阁大臣皆反对朝廷派兵,建议由两广地方政府“自行征剿”,唯独丘浚上书反对,言侯大苟不可轻视。之后叛乱果然越演越烈,明王朝不得已委派韩雍为将,调重兵镇压,此时的兵部尚书王复定下了“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还是丘浚上书反对,提出“直捣大藤峡”的建议,并详细分述步骤,第一步先占领广西荔浦,切断叛军退路,继而十六万大军分三路,一路主攻,两路佯动牵制叛军,最终三路会攻大藤峡,彻底剿灭叛军。奏报送上后,兵部官员皆以为荒唐,兵部侍郎王紘(即土木之变后带头殴死马顺的那位)嘲笑说“竖子不知兵,实乃胡言。”但内阁首辅李贤和前线“总指挥”韩雍却大为赞赏,最终依计行事,一举剿灭大藤峡叛军。韩雍“直捣黄龙”的妙手,实为丘浚“运筹帷幄”。此次大捷也令丘浚声名鹊起,原本以为丘浚“治世之才稍逊”的朱见深也对他刮目相看,之后节节高升,先提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又以礼部侍郎身份兼任“国子监祭酒”,坐上了当年“恩人”萧滋的职务,其间,丘浚还受命编纂《英宗实录》,为掩盖明英宗朱祁镇的过失,曾有同僚欲在编纂实录时给于谦妄加罪名,丘浚却坚决反对,坚持秉笔直书。因他的刚直,我们今日终看到“夺门之变”的真相。  虽声名鹊起,但在明英宗,明宪宗两朝的三十多年里,颇具“治世之才”的丘浚,做的多是“文化工作”,他也曾多次上奏纵论时事,比如朱见深发动的数次“搜套”战争,丘浚与兵部官员看法一样,反对草率动兵,他一句“难事不在战与否,却在战而胜之”,可谓切中要害。但在用兵河套的问题上,丘浚修正了兵部尚书白昂的“赔钱论”,认为开发河套固然费钱,但“河套农桑之利,足输九边之用”,必能“解朝廷兵费之忧,熄中原流民之患”。王越在成化八年,十六年两次大破蒙古可汗,迫使鞑靼部退出河套草原,丘浚皆在“第一时间”上书,建议朝廷“速屯边兵,迁移流民,充实河套边防”,对于众多朝臣一筹莫展的“经费问题”,丘浚创造性建议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北方商人特别是山西盐商在河套兴置产业,开垦农田。此项奏议更引起骂声一片,户部尚书殷谦指责丘浚“身担礼部要职,不思本务,却妄议户部事,此渎职之行也。”刑科给事中毛弘更给丘浚扣了个“擅变成法,妄论祖制”的帽子,户科给事中丘弘更过分,甚至怀疑丘浚“私通商贾,暗收贿赂,不可不查也。”对这一切,朱见深倒是“不查”,却也“不纳”,反多次劝丘浚“汝忧心国事虽可嘉,然理财用兵皆非汝之责,朕用汝,乃用汝之长野。”还是希望丘浚做好“文化工作”,当然这期间丘浚的“文化工作”也不差,一是颁布了“擢拔之制”,即全国各县县令,每年需选拔三名本地家境困难却好学上进的十四岁以下少年才俊,上报中央由国家资助完成学业。这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法”,此外他身兼国子监祭酒(中央大学校长),多年来悉心教育,为国家培养诸多人才,弘治,正德两朝诸多英杰皆出自他门下。在编修《英宗实录》的同时,他也编写了另一部史料经典-----《宋元纲目》,这不详细记录宋元时代蒙古人历史的著作,不但成为之后明王朝制定对蒙古政策的重要参考,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各国蒙古史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虽在朱见深时代依然被认定“治世之才稍逊”,但丘浚礼部侍郎的位置却稳如泰山,在错综复杂的官场争斗里“置身事外”。算是因祸得福。但“坐山观虎斗”的丘浚也不闲着,兵部尚书项忠骂过丘浚“纸上谈兵,神似赵括”。后来汪直陷害项忠,丘浚也让自己的门生御史杨礼“跟风”弹劾,落井下石一把。户部尚书杨鼎因河套一事同丘浚结下梁子,后也被丘浚整出了“擅用公费”的黑材料,黯然罢官回乡,至于两位曾给丘浚“扣帽子”的言官毛弘,邱弘,丘浚也一直“惦念着”,时常趁给朱见深讲课的机会“说坏话”,终令二人先后撤职丢官。其睚眦必报的行为,也终为他最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除此以外,丘浚在成化朝的二十三年中,忙里偷闲,默默的做着一件事,正是这件事,不但造就了他在弘治朝初期的一鸣惊人,更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三  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十二月,即位仅数月的明孝宗朱祐憆,收到了丘浚送来的一份石破天惊的礼物-----丘浚呕心沥血二十年完成的皇皇巨著----《大学衍义补》。  《大学衍义》,是南宋理学名家真德秀的名作,是全面继承发展朱熹理学思想的儒家经典,其内容包括儒家理学“修身”“齐家”两大内容,被此后历代学者奉为经典。然而身为后人的丘浚,却仿照此书的体式,完成了独创性的著作---《大学衍义补》,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治天下  这部三十万的著作,全面论述了此时明王朝面临的种种问题----官风糜烂,财用枯竭,垦田锐减,天灾横行。并一针见血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两大关键----效率,税制。而其中具有颠覆性思想的是一句话:食货者,生民之根本也。在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上千年的中国,第一次鲜明提出了商品经济是国民经济根本的主张。著作分二十三卷,卷卷皆讲经济政策,以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为核心思想,全面阐述大明朝农业,税收,军屯,外贸,关税,盐政等改革措施。书中的思想,是对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思想的全面颠覆。直到几个世纪后,清朝大儒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依然痛斥丘浚“率意妄做,可谓荒谬”。清末维新领袖梁启超却对其推崇颇深,一日梁启超与某西方富商交谈,对方大谈西方近代重商主义思想,梁先生大笑,手指一本《大学衍义补》道:“汝之说,此书早尽言也。”  而在丘浚生活的明朝中期,此书一经问世,自然引起轩然大波,时任内阁辅臣的徐浦认为丘浚之说“妖言祸国”,但年轻的朱祐憆却深感兴趣,数昼夜“挑灯研读,时击掌嗟叹,言大明竟有如此奇才也。”数日后对丘浚表达了“读后感”---“此书既为救时之良策,更为治万世之远谋”。当即下令福建布政使负责刊印,全国发行。  正是以这部《大学衍义补》为参考,少年登基的朱祐憆大刀阔斧,开始了对于大明王朝政治经济的全面整合,政治上,依书中“官职不在多,却在效用,良臣不在品德,却在督考”,朱祐憆启用王恕为吏部尚书,设立“京察”“栓选”“评考”制,即后来张居正“考成法”的前身。税收上,如丘浚书中所言“国家财税之锐减,一在土地兼并,黄册萎缩,二在米粮通运,耗费巨大。三在机构重叠,关节横生”,朱祐憆简化了税收体系,裁减税收机关,在全国范围内遏制兼并,并继续开放辽东和湖广的“无人区”,招募农民屯垦,缓解土地矛盾,更推出了“折纳银钱”制,即农民可将半数税粮以白银方式缴纳,这一条,即是后来“一条鞭法”的前身。弘治五年,原内阁首辅刘吉被撤职,丘浚以礼部尚书身份入阁,首开明王朝“尚书阁老”先例。之所以破例,看中的却还是他这份“治世之才”。  丘浚也未让朱祐憆失望,除高瞻远瞩外,具体改革措施上,丘浚更谋划详尽,弘治三年,朱祐憆着手整治江南税赋,清理历年积欠,丘浚认为“百姓苦于苛政,不宜催逼,需平抑赋税,方可两难自解”,继而详细谋划,重施周忱时代的平米法,而在具体税收策略上,丘浚更推出了“问责制”,即每年秋收初期,地方官要向朝廷“报计划”,具体税额,以朝廷下发的“凭票”为据,不得肆意加征,小小的改动,即堵住了官员“贪墨”的口子。在税粮运送上,丘浚更推出了“兵补制”,每年负责押送运河税粮的“运军”,由兵部统一补贴,减轻运军负担,运军所过之府县,由当地布政使和按察使联合监督税粮押运盘点,实行“集体负责”,并创立“扣分”制,凡税粮有减损,各级负“连带责任”的官员都要被“扣分”,扣分到一定程度,便自动“下岗”。苦心谋划下,成化朝时期连年入不敷出的明王朝终重现生机,数百年后,清末政治家曾国藩也曾感叹:“前明弘治时,民不加赋却国用足,诚为我朝之鉴也。”  而在成为“阁老”后,丘浚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更是影响深远---盐政改革。改革的对象,正是朱元璋时代杨思义首创的“开中法”。“开中法”的本意,是要在国家垄断盐业贸易的前提下,用授权盐业贸易的方式,鼓励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但在明朝中期,这一政策已万难实行:一者是官员贪墨,利用盐业贸易渔利。二者是部分商业弄虚作假,利用明王朝发放的“盐引”扩大食盐贸易,甚至造假“盐引”渔利,但最重要的一条却是:开中法原本的方式是商人用粮食换盐,但是在明中期,盐价和粮食价格的比例早发生了变化,单纯的“以粮易盐”早已无利润。因此朱祐憆即位早期,虽屡次清查“开中法”的腐败行为,查办大批贪墨官员,但诸多盐商对此应者寥寥。  这个问题,丘浚早在《大学衍义补》中就有论述:“开中法之弊,贪墨为其表,无利乃主因”。弘治五年,依新任户部尚书叶淇陈奏,朱祐憆正式改革“开中法”,由原来的“以粮换盐”,变为“以银换盐”,一字之变,即引得商人纷纷响应,国家得到大笔收入充实国库,北方盐业贸易也因此繁荣。此奏议虽有叶淇提出,但身为阁老的丘浚是坚决的支持者,不但在朝堂上极力赞同,更与反对改革的徐浦等人据理力争,而他更看到了叶淇看不到的地方:奏请朱祐憆“调太仓之粮输九边,以太仓粮易九边银”,即用政府行为“宏观调控”,防止银多粮少造成物价飞涨,可年轻急于求成的朱祐憆这次并未采纳,事实果如丘浚所料,数年以后,北方边境粮食价格暴涨,差价竟与中原相差三倍。虽如此却瑕不掩瑜,正是从此时起,原本垄断食盐业的明王朝变成了“批发商”,盐业贸易的繁荣,带动了两淮和山西两大商人集团的崛起。国家不但通过开中法获得了大量收入,更从盐业贸易中抽取了大量盐税,明末史学家谈迁曾赞叹道:“国朝盐业之利,自此数倍于前。弘治中兴之局,富庶由此奠定。”在这“中兴之局”中,呕心沥血的丘浚实现了祖父“以济天下”的厚望,明史称他“一代贤辅”“中兴贤儒”,至为公允。  但相比于“弘治中兴”十八年的诸多英杰人物,无论是比起“凝重有度”的内阁首辅徐浦,还是被赞为“弘治三君子”的马文升,刘大夏,王恕三位六部堂官,以及被赞誉为“公谋断内阁”的谢迁,李东阳,刘健三位阁老,甚至比起地位远不如他的杨守随,王琼,姜宛等地方官。身为大明朝“副总理”的丘浚,不但在正史中的记录多被一笔带过,且在清代更遭诸多“大儒”的口诛笔伐,生前身后的评价都相去甚远。有关他的记录,很少见于专门的传记,只能从明朝中期的历次“大事件”中摘录整理。声名寂寂如此,原因究竟何在?  论学识,丘浚自幼即被称为神童,在弘治朝当时更可称学问第一,是当时官场上难得的博古通今的人才,论政绩,丘浚为官数十年,任礼部堂官时大行“义务教育”,参与编纂《明英宗实录》《宪宗实录》《宋元纲目》,弘治五年(1492年),他更奏请整理天下典籍,抢救珍贵资料无数。著作《大学衍义补》更是眼光超然,领百年风气之先,“入阁为相”后,更是苦心筹谋,兴利除弊,堪称弘治中兴的“总设计师”。论名声,丘浚为官清廉,身为阁臣,家境却贫寒至极,其所住房屋,还是初入京城为官时购置,四十年来无钱修缮,早已破败不堪。一生酷爱读书,逢好书必买,但囊中羞涩时,却宁可跑到当铺当家具,至他去世时,早已是家徒四壁。然而对于学富五车,呕心沥血,为官清廉的丘浚,其“老上级”,时任内阁首辅的徐浦在其文集《谦斋文录》中却有不同评价:“丘公固有经天纬地之才,然为官一生,素来胸襟狭隘,睚眦必报,因小隙构陷同僚,党同伐异,终令声名受损,也诚为天下为官者谏。”  事实正如徐浦所言,丘浚为人胸襟狭隘,成化朝时,仅因政见不和,便趁项忠,杨鼎等人遭陷害时落井下石,早就引起了“公愤”,朱祐憆即位后,丘浚官升一级,身兼大明朝“经济建设”的重任,虽是“宰相”,但肚子依然“撑不得船”,但凡有不同意见,皆遭他“打击报复”,甚至于内阁同僚也时常争吵,史载一次在内阁与同僚刘健争吵,面红耳赤时,丘浚竟“掷冠于地”,差点就动手开打,朝堂之上,凡有言官弹劾丘浚,丘浚立刻当场对骂,徐浦说他“污言秽语尽出,全无宰辅之风”,此外,身负奇才的丘浚性格也极为高傲,尤喜奉承之言,凡“赞誉其才者,皆得其喜,指斥其过者,皆惹其怨。”正因如此,在他为官的晚间,留下了一生最大的污点---弘治六年的“王恕案”。  王恕,字宗贯,时任明朝吏部尚书,在当时,他是出名的“直臣”,朱见深时代,他曾在云南抵制明朝太监的“采办”,且救下了因弹劾妖僧继晓被下狱的言官林俊,一时声名大振,民间有言“两京十二部,唯有一王恕”。朱祐憆登基后,将早已退休的王恕召回,任吏部尚书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腐败,建树颇多。同为清官能臣的他,本与丘浚是一类人,但不幸的是,王恕同样性情孤傲,且在弘治朝初年,王恕官至执掌“人事权”的吏部尚书,在六部中号称“天官”,对待其他五部尚书时常趾高气扬。对时任礼部尚书的丘浚更是如此。起初丘浚尚能忍耐,但弘治五年(1492年)丘浚入阁后,王恕依然对丘浚指手画脚,不但日常交往中傲慢无礼,且工作中时常抵触,是年八月,王恕向朱祐憆提交一份被裁官员名单,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丘浚准备启用治理经济的“能臣”,二人为此大吵,王恕竟当着朱祐憆的面,数落丘浚成化朝时期陷害言官打击项忠的“烂帐”,令丘浚大伤自尊。此后两人“不交一言”,怨仇从此结下,偏巧此时,太医院一个叫刘文泰的医生也因“机关精简”问题同王恕结怨,借机便对丘浚大加奉承,两人竟成了“莫逆之交”,经二人合力“整黑材料”,丘浚终于抓到了王恕的一条“小辫子”-----成化年间王恕罢官归乡后,曾找当地秀才撰写自己与奸臣做斗争的“光荣事迹”,但其中对“先帝”朱见深的行为多有嘲讽。弘治六年(1493年)春,丘浚“鸡蛋里挑骨头”,授意刘文泰上奏,指责王恕“诽谤先帝”,一时间朝野震动,大臣们纷纷借此相互攻击。朱祐憆命锦衣卫夜审刘文泰,稍一动刑,软骨头的刘文泰就把同丘浚的密谋和盘托出。真相大白后,同样厌烦王恕“飞扬跋扈”的朱祐憆乘机命王恕“退休回乡”,这位声名显赫的老政治家从此彻底告别了政坛。对于“打击陷害”的丘浚,朱祐憆仅“申斥”之,并无任何加罪,一时间“朝议哗然”。  虽除掉了“政敌”,但王恕威望崇高,在成化朝时曾救下林俊,弘治朝初年的“两京之狱”时,更救下多名得罪权臣刘吉的言官,早就是各位御史给事中眼里的“大恩公”,赶走王恕,丘浚可谓得罪天下言官,此后几年,任丘浚鞠躬尽瘁,各路言官口诛笔伐,弹劾丘浚的奏章络绎不绝。从而彻底把丘浚“搞臭”,弘治八年(1495年)七月,积劳成疾的丘浚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朱祐憆大为悲痛,追赠太傅,谥号文庄,并拨大内专银在丘浚家乡修建陵寝,其墓高六米,分十六级台阶,上有朱祐憆亲笔提写的“理学名臣”四字,足见悼念隆重。但朝臣们却反应冷漠,丧礼的时候吊客寥寥,倒是丘浚生前的“莫逆之交”刘文泰前来吊唁,一进门就被邱家家丁乱棍轰出来,丘浚夫人当场哭骂:“汝损吾夫清誉甚矣!”  虽是“损清誉甚矣”,但弥留之际,丘浚依旧“一心扑在工作上”,生命的最后时刻,丘浚双目近盲,难以写作,依然以口述方式向朱祐憆上奏章,一是建议朱祐憆“可招募边地良民为壮勇,以补军户之兵不足”。依此议,丘浚去世数月后,朱祐憆正式颁布了《民壮法》,即从农村乡民中选拔精壮民兵,农闲时训练,战时编入军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义务兵役制”。二是完成了《大明会典》的修订纲要,依丘浚的“提纲”,两年后朱祐憆正式下诏修改《大明会典》,删去朱元璋时代诸多苛刻刑法条文,可谓善莫大焉。而一直伴在丘浚身边的这位“记录员”,是丘浚弘治元年(1493年)编纂《明宪宗实录》时的助手,丘浚当时就赞他“宰辅之才,他日成就远胜于我”。这个人,就是彼时翰林院修撰,后来大明正德朝内阁首辅,被明史赞颂为“镇静持重”,“补苴匡救”的一代名臣---杨廷和。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不要二分法
18:44:00  “弘治中兴”的“总设计师”邱浚的是非人生  张嵌  一  公元1487年至1505年的十八年,是明孝宗朱祐憆在位的“弘治朝”,也是明王朝近三个世纪历史上又一段“黄金时代”,对内罢黜奸佞小人,整理内政,修治黄河,改革税制盐政,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修正司法条例,废除苛刑严政,整理天下典籍,减轻百姓负担,清丈土地,遏制兼并,对外整顿防线,收复哈密,阻遏鞑靼进攻,十八年间文治武功良可称道,史称“弘治中兴”。...........  -----------------------------  明朝的皇帝就哈三个,弘治,正德,隆庆,邱浚以前只知道他夺门之变秉笔直书的事,今天看帖知道了他人性的一面原来也会落井下石啊
  好文!  
  @jinjifeng2012 2楼
22:03:21  好文!  -----------------------------  +1  煮酒难得一见的精品
  good  
  好,希望楼主继续一些翔实的历史。  
  赞和顶。
  明朝宋祖德大嘴巴这样的人可有不少,八卦传闻未必靠谱。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厚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