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达人的渔船返港卖鱼,一般停港多久

新闻热线:
最后的船上人家 夫唱妇随捕鱼一辈子
日 08:24:04 星期日  
    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世世代代漂在水上,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过着与岸上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就是九姓渔民。
   九姓渔民的历史至少已有500 多年了。民间有传说他们是明初陈友谅及其部将的后代,因为与朱元璋争天下失败,被贬入水上生活。也有传说他们是南宋遗民,因喜爱严陵山水,带着眷属而来,捕鱼为生,浮居水上,不与陆地居民通婚姻。
    “九姓渔民”在旧社会的地位十分低下,被视为“贱民”。他们不能上岸居住,不能读书,不能穿长衫……几乎被剥夺了做人的一切权利。历史上虽然也有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吏为他们平反过,而且立过碑,发了“改贱为良执照”,但是也未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九姓渔民”在岸上安了家落了户,与岸上的人通婚,和岸上人的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后代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当了干部,没有人会再歧视他们。随着时代的变迁,还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已经是少之又少,以船为家的更是屈指可数,或许用不了多少年,“九姓渔民”将只存在于历史档案当中了。而我们的主人公——陈大爷和唐大妈,便是至今少数仍常年泛舟江上,以船为家的一对。
    最后的船上人家 夫唱妇随 江上捕鱼一辈子
    九月初九,重阳节。清晨的大洋埠一派忙碌的景象。在淡淡的晨雾中,洗菜声、捣衣声、鱼贩吆喝声、马达声、船与船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支欢快的晨曲。
    在嘈杂的人群中,陈老汉和老伴唐大妈与往常一样,在不紧不慢地收着渔网。陈老汉是大洋镇渔民村村民,今年79岁,老伴74岁。虽然年纪已不轻,但老两口都十分硬朗,腰不弯背不驼,走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比在陆地上还稳当。这也难怪,夫妻俩是九姓渔民的后代,从小生在船上长在船上,在船上过了一辈子,对他们来说,水上的生活远比陆上的更适应。
    大洋埠头泊着的大大小小的渔船中,大爷大妈的小木船最引人注目。一来他们的船要比别家的船看上去新;二来他们船上的生活用品比别的船都齐全,船头有锅灶,船舱里有被褥,船上空还晾着刚洗好的衣服。大爷大妈常年住在船上,吃在船上,船就是他们的家,生活用品自然齐全;而其他的船主,平时都住在岸上,只有捕鱼时才上船,因此船上一般不会再备这些东西了。
    大爷大妈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一家都住在船上,四处为家,哪里鱼多就赶到哪里。他们一路行船,一路抓鱼,一路卖鱼,向上曾到过到兰溪、金华,往下到过桐庐、富阳、杭州湾。那时的捕鱼工具没现在好,他们常常是半夜就要起来撒网捕鱼,一大早又要忙着卖鱼,有点空闲就要补网修理渔具,整天忙忙碌碌,即便是刮风下雨也不敢停歇。平时打到鱼,除留点小的给自己吃外,其他都拿到岸上换点油盐柴米。靠着打鱼的微薄收入,他们好不容易把孩子们拉扯长大。后来,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他们的年纪也大了,但他们仍自食其力,继续以捕鱼度日。
    其实,大爷大妈的儿女们现在过得都不错,不捕鱼他们照样也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但对他们来说,一辈子生活在船上,捕了一辈子鱼,要他们什么都不干,这日子还真没法过了。而且,在大爷大妈看来,水上的日子远比岸上方便:洗个衣服洗个菜什么的,随手就成;晚上要放渔网了,起床了就好放;抓到鱼了,有时在船头就可卖掉;小船摇来摇去,睡觉特别香;特别是大热天,江风习来,水上的气温比岸上低个好几度,在水上生活别提有多惬意了。所以,他们舍不得离开船,舍不得放弃这水上生活。唯一让他们觉得遗憾的是,他们所依恋的江,如今水质越来越差,现在他们喝的水,也只能从岸上拎了。
    水上岁月 往事当然不如烟
    水上过了一辈子,大爷最难忘的是刚解放的那段岁月。在那之前,九姓渔民被大家认为是“贱民”,从事的是“贱业”,在社会上根本没有什么地位,生活条件也十分的差。渔民们往往一家十几口都挤在一条船上,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大冬天的也光着脚丫;因居无定所,收入微薄,也没有人能够上学读书;渔民长年累月不是蹲着就是坐着,身板看上去也是松松垮垮的,走在岸上,也被岸上的人看不起。而且,几百年来,渔民只能和渔民通婚,只能世世代代都做下等人,每每走到街上卖鱼,他们总会自己觉得低人一等。解放后,这一切才算真的变了,建德成立了渔业合作社,成立了捕捞组,渔民们的地位终于和岸上的人一样了。特别是陈大爷,作为渔民中的佼佼者,还经常到县里省里开渔业大会。一来二去,在与外界的不断交流中,从没上过学的大爷,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还一点一点学会了读书认字。
    特别让大爷大妈难忘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县里对渔民进行了集体安置,在三都、乾潭、大洋划出地块给大家居住,大爷大妈他们就被安置到了大洋渔民村,他们终于在岸上有了自己的房子。当然他们还是一直没有田地,还是以捕鱼为业,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还和城里的居民们一样吃公粮——上面都会有粮票供应给他们。那时候,大洋渔民村有300多口人。 后来,当兵的当兵,上学的上学,出嫁的出嫁,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如今只剩下120多人了。大爷大妈的三个儿子,也都当过兵,现在也都在外面各有一番事业。“还是在外面好啊,老一辈有古话的,像我们这样打鱼没什么出息的啊。”吃了太多的苦,大妈对小辈们的选择十分地支持。
    当然,过去的岁月中,大爷对几次救人的事也记忆犹新。一次是在梅城三江口,远远地,他就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江里挣扎,他连忙划船赶了过去,跳下水将那人从水中捞起。还好他赶得及时,那人住了一个星期的院后康复了。还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女人跳下了水,他也急忙赶了过去拿了根竹篙将她拉上岸,后来才知道那人因家庭纠纷,一时想不开就寻了短见。但跳下水后,求生的本能又让她抓住竹篙,后来,这户人家对陈大爷也十分感激。“这些年我救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我们船上人都是这样的,只要看到有人落水,一定会尽力帮助,”大爷憨厚地笑着,“以前岸上人老说我们救死不救活,其实这是误解。以前我们的船速度都比较慢,看到前面有人落水,就算尽力划船过去,很可能也要一二十分钟,等船到了,人也不行了。其实船上人都是很热心的,我爷爷从小就教育我们,看到出事,一定要马上去救的。”大爷为渔民们抱屈。
    一叶扁舟 谱就最后的渔歌
    现在,大爷大妈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凌晨两三点钟起来放网,到六七点钟收网。鱼收上来后,大妈拎到市场里去卖掉,顺便带点菜回来。中午夫妻俩睡个午觉,下午再到江上去捕一次鱼。毕竟年纪大了,他们一般只在大洋一带的江里捕鱼,很少到远的地方去了。空闲的时候,他们也会坐在船头和别的渔民聊聊天,偶尔,大爷也会看看书读读报,打发打发这恬静的岁月。
    只是这些年,兰江的水质一年比一年差,江里的鱼虾越来越少,有的时候,一天下来只能抓个一两条鱼。还好,老两口对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靠着捕鱼,也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但对年轻的渔民后代来说,光靠捕鱼是无法发家致富的。因此渔民村的村民,真正还在打鱼的已经不多,多数都到厂里打工,还有的搞起了水产养殖,只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还在从事老行当。即便是仍在打鱼的村民,他们多数也选择住在了岸上。毕竟船上空间狭小,又没有什么现代生活设施,碰上大风大雨还得提心吊胆,年纪轻的人,哪还会再受那个苦。只有像陈大爷唐大妈这样年纪大的,才会对住在船上情有独钟。如今,大洋渔民村仍住在船上的渔民只有四户,其中年纪最大的大爷已经87岁高龄了。或许再过几十年,建德九姓渔民这一特殊的渔民部落便不会再有多少人还记得了。
    中午了,大妈过来叫大爷过去吃饭。吃完饭,他们打算启程到新安江去。在梅城工作的小儿子快要结婚了,他们准备到新安江去帮小儿子置办些东西,顺便也看看在新安江工作的儿子。饭是泡饭,一碗自己抓的鱼,一个大白菜,一小碗炒豆子,老两口一边说一边笑,吃得津津有味。饭后,老两口没有和往常一样休息,就出发了。当然,一辈子住在了船上,他们这次也是要划船到新安江去的。从大洋到新安江,他们将一路走一路捕鱼,接下来好长的日子,他们都要离开大洋了。但对他们来说,反正船就是家,家就是船,有了小船,住在哪儿不成呢?(记者 蒋秀英 )
········
········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建德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建德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建德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建德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
热 点 新 闻
········
论 坛 新 帖
········
浙新办[2004]9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建广许2004001号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建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支持:股票/基金&
捕鱼的成本高 海南渔民:何时再现鱼满舱
作者:罗霞 杨紫琼
出海捕鱼的成本越来越高,赚钱越来越难。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茂海产品保鲜技术落后,影响渔获质量。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一些渔民尝试转行,从事养殖。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  海南近海主要渔获情况  蓝圆  捕获量非常大,资源易遭破坏,但也易恢复,是海南省灯光围网作业的主要渔获  带鱼  总体资源变动较稳定  金线鱼  资源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总体资源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短尾  大眼鲷  总体资源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康氏马o  是海洋捕捞产品中的优质鱼类,有一定的资源量,且较稳定  扁舵鲣  扁舵鲣为制作罐头的最好原料之一,往往可见大群体浮游于上层,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  海南五大渔业资源生态系待开发  陆架生态系  南海区渔业资源生产力最高的海域之一,也是资源密度最高区域之一  陆坡生态系  有300多深水种类,渔业资源离海南不远,尚处于未开发状态  珊瑚礁生态系  由于保鲜加工环节跟不上去,珊瑚礁生态系中的鱼类资源处于未开发状态  大洋生态系  主要品种包括金枪鱼类、马鲛类等。除洄游近岛的部分开发外,其他区域的大洋生态系资源开发还处于空白  上升流生态系  海南岛东面区域部分,属于正常开发状态,而南海诸岛岛礁区域部分处于探捕阶段  近日,临高县新盈镇龙昆村前的海面上,停泊着多条渔船。尽管南海伏季休渔已结束一个多月,但他们尚未开捕。村里一些渔民说,捕鱼难赚易亏,不敢轻易出海了。  记者近日走访海南省一些渔业市县发现,龙昆村并非个案。除临高外,琼海、三亚等地也有渔民放弃捕鱼。渔民们感叹,渔业资源每况愈下,和人工成本不断上升,捕鱼“没有前途”。  海南渔民基本在近海捕鱼,而目前海南省近海渔业资源出现明显衰退。“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的渔歌,对海南渔民来说,已成渐行渐远的记忆。现今,海南近海渔业已深陷困境。  海洋捕捞渔业是海南省传统产业,南海渔业资源相当丰富,但开发却远远不够。有必要发动渔民“造大船,闯深海”,实现从近海捕捞为主向外海深海捕捞为主的转变,才能让海南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  1  1  现象投入大了鱼却少了渔民出海经济收入不佳  ―海南省近海捕捞渔船亏损面大,汛期停港现象较为普遍  临高县新盈镇龙昆村是一个渔村,有着大大小小约200条渔船。村里的渔民多在近海作业,以前在北部湾捕鱼,后来又陆续到海南岛东部及南部海域捕捞。  龙昆村党支部书记黄永春今年51岁,已有30多年出海捕鱼的经验。在他的印象中,当年刚出海捕鱼时,鱼很多,那时的船小,仅四五天便能捕到上万斤鱼,将船塞得满满的。  “真的是鱼满舱啊!”黄永春感叹,如今,船变大了,装备变好了,可在北部湾、海南岛东部或南部海域捕到的鱼却不如从前了。用流刺网捕捞,一个流次耗时十天八天,捕到万斤鱼,根本谈不上满舱,而且值钱的鱼也少了。  “以前在北部湾,一个流次能捕到几百斤的红鱼,现在很难捕到了。”黄永春说,石斑、大目连等值钱的鱼,如今在北部湾基本很难捕获,大部分捕到的鱼都比较便宜,约一半的鱼每斤只能卖一两块钱。  鱼越来越难捕,而油价和员工成本在不断上涨。  黄永春告诉记者,用流刺网捕鱼,六七天一个流次的油钱得1.5万元,加上10多名船员的工资,一个流次如果赚不到4万元便会亏本。  受优质渔业资源减少、油价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影响,龙昆村的一些渔船已基本不赚钱,甚至亏本。  2010年,龙昆村大约有140条80吨级以上的大船。因亏本,有的渔船被变卖,如今只剩下100条大船。“剩下的大船中,赚钱的也少,只有二三十条渔船能赚钱。”黄永春介绍,如果不是有国家柴油补贴资金,很多渔船早就撑不下去了。  “照这样发展下去,估计剩下的100条大船没几年也就不出海了。”黄永春说,“大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因为生产不佳,渔工提成少,今年海南很多渔船请不到渔工,出现了“渔工荒”。没有渔工,渔船无法出海寻找赚钱机会,形成恶性循环。无奈之下,海南一些大船船主卖了大船,换来小船出海,以减少对渔工的需求。  “跟以往不同,现在在近海捕到的红鱼、石斑鱼很少。”琼海潭门渔民李成端告诉记者,在他所捕到的鱼中,1000斤鱼里九成是杂鱼,最大的二三斤一条,最小的几两一条,卖不出好价钱。  目前潭门很多渔民已转行做贝艺品,或进行石斑等海产品养殖。在当地一些渔民的眼中,捕鱼吃不饱、饿不死,赚不到钱。  三亚、临高等地,不少捕捞户陆续转行从事海水养殖,有的则捕捞与养殖兼顾。但受制于市场开拓不足、无品牌卖不出好价格、产品缺乏深加工等条件,一些捕捞户的养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这两年海南近海捕捞的经济效益维持在低水平。”省水产研究所总工程师陈积明说,随着渔船单产和渔获质量的下降,以及柴油、网具等渔需物资价格近年来的飞速上涨,海南省近海捕捞渔船亏损面大,汛期停港现象较为普遍。“若没有国家燃油补贴政策,相当部分渔船难以维持。”  剖析大约95%渔船在近海作业近海渔业资源明显衰退  ―海南传统优质经济品种少见,单位产量减少,捕捞群体明显由低龄个体组成,去年海南主要渔获中的幼鱼比例居高不下  省海洋与渔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海南有近2.7万艘海洋捕捞渔船,其中约95%的渔船在近海捕捞。  何为近海?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海南近海渔场的水深不超过100米。从范围上看,北部湾海域水深均不超过100米;海南岛东部和南部海域约20海里内均属于近海范围。  “1950年代的中国四大渔场已经名不副实,退化得很厉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指出。  省内外一些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海南近海渔业资源已明显衰退,主要有三大表现。  一是海南传统优质经济品种,诸如红鳍笛鲷、蛇鲻等少见,低值渔获比例大幅度增加。  在1960年代前期,海南海洋捕捞的渔获品种以红鳍笛鲷、金线鱼、鲱鲤、蛇鲻等为主,其中拖风船渔获中红鳍笛鲷占有很大比例;自1960年代后期,海南海洋捕捞渔获中除了红鳍笛鲷、金线鱼、鲱鲤、蛇鲻等传统品种外,蓝圆、马鲛鱼、小型金枪鱼、带鱼、马面等游速较快的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也逐渐占了较大比例;目前,海洋捕捞渔获中只有蓝圆、带鱼、金线鱼等可称之为优质品种。  二是捕捞群体明显由低龄个体组成,渔获个体越来越小。据省水产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去年海南主要渔获中,幼鱼比例居高不下,不少网的渔获以幼鱼为主。另外,一些鱼类性成熟期有所提前,个体小。  三是单位产量比以往有所减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六十张流刺网的日作业捕获量,现在五六百张网的日捕获量也常常难以达到。”陈积明说。  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专家认为主要受捕捞力度过大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目前海南渔业的生产手段和捕捞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灯围作业船网具网长增加了2-3倍,网高增高了2倍多,船灯光功率从2~3千瓦增加到2~3×104千瓦;流刺网作业船放网长度从1~2千米增加到20~30千米;延绳钓业船放钓钩数一般也增加了10倍左右。  另外,海洋捕捞渔船明显增多。同时海南岛周边陆架面积窄小,除本省渔船外,和也有相当部分渔船过来海南生产。  在海洋环境方面,据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2012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海南省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不过海南岛东部海岸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入海排污口排污情况与上年度基本一致,局部区域污染严重。  受海洋环境变化影响,近海渔业资源恢复能力已有所变弱。“以前近海能实现小鱼、小虾的高效繁殖,现在近海的小鱼、小虾不少是从外海过来的。”专家指出。  反思发展水产品高附加值加工业可持续性开发近海资源  ―海南应把近海捕捞的半数力量转移到外海捕捞或其他领域,从而使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更好的恢复  在近海渔业资源出现明显衰退之时,省水产研究所捕捞资源研究室主任刘维对海南近海渔业发展仍颇有信心。  “与东海、黄海相比,南海渔业资源具有品种多、更新快、容易恢复等特点,这是海南近海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优势。”刘维说。  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南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已知鱼类种数为东海的1.4倍,为黄海、渤海的3.56倍。鱼类的世代交替频繁,个体生长速度快,补充群体往往大于剩余群体。  “除非发生重大环境灾难(指大陆径流断绝、水体重度污染等),海南岛四周近海大陆架的渔业资源将永难枯竭,因为海南近海大陆架面对的是一个浩瀚的南海。”一些专家分析。  投放人工鱼礁吸引鱼群  黄永春告诉记者,渔民以前爱捕底层鱼类,现在底层的鱼越捕越少了,所以用灯光罩网等捕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海洋中层或上层的鱼类)的人多了起来。  专家指出,目前海南近海陆架区的底层和近底层渔业资源已呈衰退趋势,有待得到恢复性利用。他们建议,一方面要控制网具,不要使用网目过小的渔具,“目前海南渔民捕捞到的幼鱼占比大,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得到改变。”另一方面积极改善海底环境,防治海洋污染,增加人工鱼礁的投放。  北部湾渔场是海南近海渔业的一大重要渔场,不过让渔民们可惜的是,离海南岛较近的一些海域水流急,吸引不了鱼群栖息。  在台湾,当地通过建设人工鱼礁,有效促进了渔业资源的恢复,形成了渔场。陈积明提出,海南也可通过在北部湾投放人工鱼礁,将鱼群吸引过来,从而形成渔场。  严禁在近岸使用底层拖网  从去年海南省最重要的五个渔港渔获情况看,海南省渔获种类非常多,以中上层鱼类为主,底层渔获相对较少,拖网捕获的底层鱼类以幼体为主。  在海南省一些渔民和专家看来,海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呈现结构性。海南近海底层和近底层渔业资源出现了明显衰退,不过抗捕捞能力强的近海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特别是蓝圆)仍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采取相对应的捕捞方式。  刘维分析,用底层拖网捕捞不仅渔获品质低,而且对海底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用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等作业方式可持续利用中上层鱼类。  “海南省渔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作业格局应以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为主,单拖网、流刺网为辅,其他多种作业方式并存。”刘维建议,严禁海南岛近岸用底层拖网进行生产。  受资金缺乏影响,渔民转变作业方式并非易事。“改用灯光罩网得花几十万元。”黄永春告诉记者,目前临高新盈镇龙昆村80%的渔民均使用流刺网作业。  另外,一些渔民也正积极尝试着转产,如从事水产养殖业、休闲渔业等。海南大学教授张本认为,更好地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关键是需树立现代渔业观念来调整产业结构,特别要加快发展水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工和休闲渔业等。  “海南应把近海捕捞的半数力量转移到外海捕捞或其他领域,从而使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更好的恢复。”陈积明认为。  出路外海尚未有效开发造大船闯深海势在必行  ―鸢乌贼可捕资源量巨大,鸢乌贼灯光罩网有望成为南海海洋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近海渔业的低效益运作,海南一些近海捕捞户在转产水产养殖业等的同时,尝试着向外海要生存、要高效益。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海南省拥有三沙捕捞渔船约千艘。  近两三年来,海南省灯光围网船多次到西、中沙群岛海域探捕,船夜产都在10多吨以上,最高船夜产50多吨。渔船生产3至5个夜晚,大多满载而归。  一些专家指出,海南外海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总体尚处于未开发状态。由近海捕捞到闯深海,前景光明。  南沙建基地更新渔船设备闯深海  三亚海榆渔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梁亚排常去西沙捕捞,去年还曾到南沙捕鱼。对于造大船闯深海,他认为是渔民们最紧迫的任务,“近海捕捞,渔民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得闯深海。”  不过,去西沙、南沙捕鱼并非“遍地是黄金”,去年去南沙捕鱼时,梁亚排等捕到的鱼非常少。“估计是水太深,我们用的网具不适合南沙生产,得更新改造设备了。”梁亚排分析。  到外海捕捞的尴尬,还有不少。  渔民们说,海南目前赴西中沙海域作业的灯光渔船大多100吨以下,由于来回程时间长,渔舱容量有限且无制冷保鲜能力,经常出现抛弃低值渔获及渔获变质的情况。  有一次,临高一罩网渔船赴远海捕捞鸢乌贼时,曾因舱容不足,抛弃了捕捞上来的2万多斤低值扁舵鲣。  金枪鱼的命运也不佳。因渔业航次时间长、渔船保鲜设备落后等,一些回港后的南海金枪鱼品质往往达不到生食标准,因此收购价格近几年来维持在3元-9元/斤,这导致渔民无心改进金枪鱼捕捞和保鲜技术。“在,达到生食标准的优质金枪鱼的价格每斤近200元。”刘维可惜地说。  专家们介绍,海南省外海渔业现有渔船不仅数量有限,捕捞能力也偏弱。西中沙海域围网渔业等已发展多年,开发水平与效益一直都上不去。  “个体经营方式无法适应外海渔业的发展要求。”陈积明建议,一是要有现代渔业经营管理体系支撑外海渔业发展,实行产销一体化运作;二是加强渔船、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南沙建立大的生产基地;三是南海渔场信息尚未被真正掌握,需要科技支撑。  可捕数量大造大型罩网船抓鸢乌贼  前两年,海南临高20艘80吨左右的灯光罩网船,在西中沙南侧海域生产10多天,捕捞鸢乌贼,单船产值超过20万元,最高的近30万元,这让渔民见识到了外海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可观的捕捞效益。  “从资源角度考虑,南海鸢乌贼可捕资源量巨大,是西中沙海域渔业资源中最具开发潜力的种类,鸢乌贼灯光罩网有望成为南海海洋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专家指出。  然而,加工缺失、产业体系建设滞后正制约着这一“富矿”的挖掘。据介绍,南海近年来捕获量很大的鸢乌贼,其肉质较硬,主要由商人收购,销往福建和的水产品加工厂,制成鱿鱼丝销售。由于市场受制于人,南海鸢乌贼收购价格偏低。2010年,临高2艘罩网渔船一个航次曾捕获鸢乌贼28吨左右,但船回到三亚后,因收购商离开、无人收购,这些鸢乌贼最终被低价处理。  开发远海渔业资源,专家们认为当前有三大突破口。一是建造大型罩网渔船发展鸢乌贼渔业。南海鸢乌贼可捕资源量巨大,现阶段西中沙外海渔业的发展应以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为重点。二是通过罩网渔船兼捕发展金枪鱼渔业。大洋性金枪鱼和鸢乌贼之间存在着食物连锁关系,两者的渔场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一致,建议加强金枪鱼捕捞技术研究。三是通过解决捕捞渔船的后勤补给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等,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外海围网渔业。(记者 罗霞 实习生 杨紫琼)
09/06 10:35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第A07版: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我的幸福故事;1//A07/_brief.jpg
汕头南澳渔民郭文全抓住机遇闯出新路: 升级捕鱼船越升越富
  郭文全率渔民兄弟致富,他掌握着自己幸福生活的方向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王漫琪&赖逸秀&通讯员&林楚南&  从木质渔船到大马力铁壳渔船,从拖网作业到先进高效的灯光围捕……十年来,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渔民郭文全抓住每一次契机,通过贷款和自己的投资,将自家渔船进行升级,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带领着渔民兄弟们一起致富。  捕鱼两个月卖了近百万  六年前造价70多万元的三层小洋楼,漂亮大气。宽敞明亮的客厅中,主人新添置的酸枝木仿古桌椅上,工夫茶浓香扑鼻,这是郭文全的家。  郭文全今年42岁,皮肤黝黑,中等身材,留着平头,举手投足间干脆利落。他告诉记者,他才回家一个星期,一星期间他一共出了三次海,每次在台湾浅滩渔场捕捞后,就直接开到福建卖鱼。今年8月休渔结束后,开捕仅两个月时间,郭文全渔获的交易额已经接近100万元,而去年同期的交易额才只有十几万元。郭文全说,平时要是运气好,最高峰时曾一夜捕到1000多担“巴浪”鱼(蓝圆鲹),而且才放了一个渔网,就入账35万元。这些年郭文全的年均收入至少赚10万元。  郭文全带记者去见识他发家致富的宝贝渔船。驻锚于南澳岛前江码头外的“粤南澳21187”号渔船,相比起港湾内的其他木质渔船,他的大马力铁壳渔船更显庞大,船身通体漆成蓝色,船舱顶挂满了一排排白炽灯,格外引人注目。  渔船上的舱室共有两层,舱内用木板分隔成十多间小“包厢”,那是船员们的休息舱,海上的生活起居皆在此间。在驾驶舱内的平台上,必备一套工夫茶具,海上作业之余,郭文全和他的伙计们一起,冲上几杯潮汕工夫茶解乏。  多次“升级”捕鱼船  郭文全出生于渔民家庭。15岁时他跟着父兄操起渔网讨海,从此打上渔民的烙印。27岁时,郭文全和自家兄弟合股购买了一艘240匹马力的木质拖网船,7年后,他向信用社贷款18万元买了一套捕捞渔具,自掏积蓄加上四处筹资,他把木质船改造成为灯光围网渔船。从拖网到灯光围网,这是郭文全首度转型。  可是,由于工具落后、缺乏任何围网技术和经验,2002年起,郭文全开始亏本,三年内亏了近百万元。承受巨大压力的他索性歇业,到福建、阳江等沿海地区四处“取经”。“人一定要经历失败,从失败中去总结经验,如果一直顺风顺水,哪天突然败落时势必一败涂地。”郭文全说。  2009年,已娴熟掌握了灯光围网“秘笈”的郭文全决定打造出更好的“战舰”,他果断地卖掉了木质渔船,再次向信用社贷款50万元,花了380万元建造了一艘大马力铁壳渔船,这艘船一次可装载280多吨海产品,可抗九级风力,也可进行远洋航行,这次转型让郭文全的捕鱼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今,郭文全的渔船上共有36名员工。他每年都要为所有渔民兄弟购买渔民工伤险,渔民在渔船上的一切费用都由郭文全包揽。郭文全说,船员每人大概可以分到一成的渔获利润,一名普通船员的年收入为四万多块,这比十年前的渔民收入涨了1.5倍。  希望成立渔民协会  每年的休渔季节是郭文全的休闲时光,他爱看书、下棋,更爱做一个背包客。“沿海地区的城市我基本已经全部走遍了。”虽然郭文全只有小学文化,但头脑灵活、爱钻研的他正参加省委党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函授学习。近年来,他还接连被评为“南澳县劳动模范”、“青年创业典型”、“汕头市十杰青年”等,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作为渔民代表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手。说到接下来的愿望,郭文全说,他希望成立一个渔民协会,为渔民们提供便利,如协助渔船资证集中办理、换领工作等。 王漫琪、赖逸秀、林楚南
(版权归"金羊网-羊城晚报"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或致电0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某渔船出海捕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