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阅读》出自余秋雨作品哪本书

从一本书看余秋雨的文学观 - 怒触不周山的主页
从一本书看余秋雨的文学观&
近日,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从北大到台大——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以下简称《四十七堂课》)后就有一种被酣畅淋漓的痛快感包围着的感觉!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却是洋洋洒洒,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万里!咀嚼着咀嚼着就有了一种想说话的感觉,产生一种极想一窥余秋雨文学观的感觉。当然,这里的窥不是偷窥癖带来的结果,而是想探一条路径,至于成不成路,会不会走成路,非我所愿,非我所望也。
截止目前,从余秋雨的著作来看,他专门探讨文学的著作还不多见,但既然为文,就绕不开对文学的看法。其实,很多文人学者也不都是先从理论转向创作,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就产生了系统的对于文学的看法,不经意间就会透露出自己的观点来。
在我国古代有结绳记事的传说。后来,文以载道,儒家用自己的声音宣布了文字所自由来的天然使命,进而把文学的愉悦功能固定在社会教化的道路上来。但余秋雨似乎偏不买这个帐,他要恢复文学作为修行和愉悦的本质,在《四十七堂课》里,余秋雨从汗牛充栋的我国古籍中,用四十七堂课进行了高度凝炼性地概括,几乎把有关我国古籍中的所有典型文化现象集中梳理了一遍,提纲挈领,居然也能够说得清楚明白,读来饶有兴致。也难怪,我国古籍之多,一个人皓首穷经,在同质化的文化长廊里优游,终其一生鲜有能走出象牙塔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从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中对于许多条目的论证可以一窥究竟。在钱钟书老先生的论证中,一个条目后面可以跟出不同时代作者相同的的无数类似表达,从时间跨度来说上下达千年,从地域角度来看也会横跨百万里,许多人就同一个主题反复吟咏的结果是同质化文化现象日益严重,相同的书籍日益泛滥。所谓汗牛充栋也不过是某种重复重复再重复,余秋雨正是抓住了中国古籍或者说中国古文化的特点,走出了一条明智、省事的新路。
走在这条路上,你发觉你的眼睛不够看得了。那些高耸极峰的令人震惊,那些拔云见日后的恍然大悟,那些精赤条条的强烈震憾!在这些悬崖绝壁林立的绝色风景之中穿行,你能够享受到震憾之后的愉悦,你能够感受到强烈之后的满足,你能够沉醉酣畅淋漓之后的沐浴。在这些论述过程中,余秋雨用他那睿智的综述让发光体洗去尘埃,回归熠熠生辉的原本面目。当然,不经意间,余秋雨也阐述了自己对于文学的态度。
比如对于文化的概念,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就是这个提炼便足以千秋!便足以不朽。这种表述向我们传达出了文化最基本、最本质的意义,从而又一次把文化和社会教化功能分别开来,让几千年的精神活动成果最终还原,把文从载道的工具变成独立的精神享受。当然余秋雨的这一定义,还把近世的文化宽泛概念纯洁了,把许多社会学家将文化精神现象社会化的企图打碎了,因为许多社会学家在把文化现象宽泛到只要是人类遗迹都是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也把文化现象当成一只垃圾桶,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文化社会化的解释固然有其合理的成份,但难以把文化固有的特质提练出来,表达出来,独立出来。余大师的总结不仅让文化回归精神世界,而且也在其后的所有中国文化现象选择讲座中最充分地固化起来。
在这四十七节课中,余秋雨选择了甲古文、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屈原、司马迁、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十余种文化现象。我之所以称其为文化现象,也是受了余大师的影响,因为这些时代和这些古旧人物早以脱离了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带一丝草叶,早已一起飞升出来构成中国古文化辉煌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上。尽管他们都受到来自于他们时代的某种轻视,但他们的份量永远都比他们的肉身重。
同时,余秋雨在叙述中,力避政治得失。这可能也是余秋雨致力于厘清文、道关系,力主分清文学与社会教化功能的主要区别。正如清代赵翼评论元好问时说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先人的“工”才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先人的工却无一不是通过苦难的磨练,国破家亡的打击,身体心灵上无数的摧残,甚至残酷专制皇权统治下的牺牲换来的。而一旦得到高位,那么文学就沦落为政治统治的工具,丧失了文学的独立性。《四十七堂课》中,虽也提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些既享高位拥有政治家大名,又能优游于文苑的人物,但他们的成就往往被政治家名号所覆盖,没法在文学史上露多少脸面。
在对话体例的叙述中,余秋雨不时掏出自己的文化观念,让读者一次又一次感受到精神的启迪。比如生活在别处、比如什么是诗人、对中国诗人的排名、比如对中国小说的臧否,无处不透露着余先生深切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文化情缘。当然,在这里也有一点站着说话不腰酸的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实在是余秋雨们对于中国文化现象产生的深厚土壤关心不够——当然那是历史学家们的事!还来自于他对所有这些文化现象悲剧色彩的完整解读不够。细数以上所例举的文化现象,只有盛唐时代的前半世产生了浪漫主义伟大诗人李白,而所有的其他文化现象都充彻着浓浓的悲剧色彩。今天我们在津津乐道他们的劳动成果,感慨他们的创作热情的时候,却不能忘记他们所受到的苦难,并致力于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的警示意义。当然,悲天悯人无济于事。
余秋雨还通过所批判声讨的不平对待中透露出自己关于文化的一些信息。比如网络,中国人的网络缺少的是厚重的人文情调,有的只是精英挤出效应。“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只有文化价值是永恒的,所有一时热闹的政治得失都是虚空和易逝的。他的勇于辞职——辞去自己热爱的文学院长职务——所有的一切无不来自他对文化价值的积极实践和认真思索。他的不评奖、不喜热闹,也是他勇于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最佳诠释。
《从北大到台大——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岳麓书社出版。求这句话出自余秋雨哪本书_百度知道
求这句话出自余秋雨哪本书
“为什么要把人生重大的问题放在不成熟的年龄来决定&这句话出自余秋雨哪本书?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原话找不到 不过余秋雨有一篇《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感觉跟这句话像表达的意思差不多 希望能帮到你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余秋雨哪本书写得最好,适宜高中生阅读
余秋雨哪本书写得最好,适宜高中生阅读
文化苦旅【内容提要】《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陨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机构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余秋雨著名的散文集、回忆录还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导语】这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目录】自序1道士塔1莫高窟9阳关雪17沙原隐泉22柳侯祠27白莲洞34都江堰4l三峡48洞庭一角56庐山64贵池傩74青云谱随想82白发苏州9l江南小镇99寂寞天柱山116风雨天一阁128西湖梦144狼山脚下155上海人163五城记184牌坊194庙宇202夜航船211吴江船219信客227酒公墓235老屋窗口244废墟252夜雨诗意258笔墨祭265藏书忧281腊梅290家住龙华296三十年的重量304漂泊者们312华语情结330这里真安静349后记36l
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苏东坡突围是一本书还是一篇文章?出自哪里_百度知道
苏东坡突围是一本书还是一篇文章?出自哪里
提问者采纳
是余秋雨写的
你去网上搜搜吧 读一下 文章挺好的
关于成熟那段的议论
我多次看见被别人引用
我也挺喜欢那段的
其他类似问题
苏东坡突围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中奇缘出自哪本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