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优秀生培养计划的孩子家庭小常识集锦书

加花瓣为微信好友怎样培养优秀的孩子家庭教育小常识集锦2(0/1263)
四、叛逆期出现问题后怎么办
比如易怒、情绪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状态,但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了。
因此,当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生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1、理解宝宝的感受。我不再把自己放在宝宝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宝宝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2、找出抗拒的心理原因。理解不等于不立规矩,不过在给宝宝立规矩的时候,对于那些他始终很抗拒的规定,我不再不由分说地“强制执行”,而是找出宝宝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再想办法解决。
3、给情绪找个宣泄口。教育专家认为,很多时候,宝宝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是为了宣泄不良情绪或不安感。
鉴于此,宝宝再发脾气的时候我不再责骂或体罚他。
  4、寻找宝宝的良好表现。表扬能间接地让宝宝明白是非,所以我更留心宝宝的一些良好表现,及时地提出表扬。
5、给宝宝一定的自主权。既然宝宝处于逆反期,有些事我就不再做硬性规定,而是有条件地让宝宝享受民主权利。
  6、不处处约束。宝宝就是宝宝,不能用你的标准来处处约束他,对他的行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五、3种方法缓解叛逆期的亲子冲突
1、多项选择法
在亲子间发生对抗冲突的时候,你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
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宝宝,必须睡觉了,因为明天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
如果你现在还不想睡觉,可以选择再听一个故事或者玩十分钟,你选择哪一个?”
这种多项选择法在与宝宝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宝宝即使两个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是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接受,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十分利落。你不妨一试。
2、约法三章法
宝宝生来就是有秩序感的,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要共同商定,否则一个外在的规则会被宝宝视作异己加以排斥。
一旦他参与了制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你也要认真对待你宝宝的约定,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可以提醒他遵守约定。
3、角色扮演法
轻松的亲子游戏能让宝宝明白应该做什么。你可以装成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宝宝扮演妈妈的角色,看看他是如何来对待你的。
有的宝宝会用你常用的方式对你,也有的宝宝会用他心目中期望的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你需要细心观察。通过角色扮演,亲子之间的对抗自会消弥不少哦!阿弥陀佛!
怎样让你的孩子吐露心声
和很多父母一样,我希望孩子对我无所不谈,了解孩子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走进孩子的心灵,随时掌握孩子思想的脉搏,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效果不错,供父母们借鉴。 
一、慎用批评   孩子做了错事,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我们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打击和批评可不是好办法。
要让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耐心地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
听完了他的故事,重要的是引导他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我们应逐步走到幕后,给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创造机会  “孩子,过来,妈妈和你说话。”
如果你和孩子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
如果换一个时间,换一种方式,如,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与孩子一起下棋、玩游戏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时候。
这时候,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和孩子一起活动、对他们没有压力的机会。
当你真正需要问问题时,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控制情绪  当得知孩子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做错了事的时候,你千万不能激动,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当孩子告诉你他在幼儿园里与一位小朋友打架了。
你心里很恼火,但不能把这种情绪表露出来,要用很平静的态度让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
否则,会造成孩子以后只报喜不报忧。阿弥陀佛!
从小培养孩子过硬的心理素质
专题简介: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素质。
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燥、自负,情绪不稳定等等,这都是情商不足的表现,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有所成就,所以情商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情商虽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更重要是后天发展的。
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呢?
一、教育孩子学会生存能力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小孩子迷路,在潮湿饥饿中度过了恐怖的一夜,他们无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一个孩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会死在这儿。”
然而,11岁的伊芙雷站了出来,“我不想死!”
她坚定地说,“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我们带到一条较大的小河,最终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
我就打算沿着小溪走,你们可以跟着我走。”结果,他们在伊芙雷的带领下,胜利地穿出森林。
也许人们会认为,像伊芙雷这样的女孩生来就有才能,其实才能不是天生的,得益于其父的后天的教育。
目前西方国家,包括东亚的日本,十分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从孩子懂事起,就教育他们如何学会生存和自立,跌到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会吃饭,整理自己的东西,并知道什么情况下怎样保护自己等。
二、培养忍耐力和自制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幼儿园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块糖,并告诉他们:“现在吃,就只给一块,如果能忍一小时后再吃,可以再奖励一块。”
以后的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
这在心理学叫延时效应,或延时满足。
许多孩子办事虎头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长大以后事业上也少有成功。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忍耐力呢?
比如,幼小的孩子急于喝奶时,不要马上满足他,让他哭一会儿,一边慢慢和他说话,一边拍他的后背,然后再给他吃,忍耐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到几分钟;对每次都把零花钱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长可以说:“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钱,下周可以加倍给你,你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东西了。”
孩子遇到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很快就会成功的。
三、多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出门,担心这担心那。
孩子看到生人就哭、就躲,长大后易敏感、退缩。
有的小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团结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长大以后也会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才能的发挥。
所以,孩子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新环境,对胆小的孩子鼓励他多接触人,或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又叫脱敏。
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四、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可是孩子对外界刺激是被动地接受,逐渐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尝试去摸摸、看看、甚至会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这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不但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也会扼杀了他的积极性,将来你想让他有兴趣干点什么事,他也懒得动了。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事,耐心地给以讲解,或一起陪他玩。
五、让孩子多动脑
一个男孩子因为腿短而无法爬上滑梯的第一级台阶,他央求妈妈把(未完待续)他抱上去,母亲告诉他:“动动脑筋你就会有办法的。”
小男孩想了想:“把我的小推车拖到那儿,然后站上去。”“很好,去吧,孩子。”
小男孩这样做了,一切变得十分容易了。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总会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
六、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一个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岁小孩来见总教练,总教练没有当即让她表演体操,而给了她4只飞镖,要她投射到办公室对面的靶子上。
那个小女孩胆怯地说:“要是投不中呢?”
教练告诉她:“你应该想到怎样成功,而不是失败。”
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获得成功。
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败,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错事或损坏东西在所难免的,不要老是数落孩子:“你怎么这样不听话!”“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动”。
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怕孩子淘气给你添麻烦,而要多考虑什么有益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因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
如果真是不让孩子玩某样东西,应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开。
八、给予鼓励和支持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甚至也可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千万不要泼冷水。
尽管他们的梦想对你来说是那么稀奇古怪,你应高兴的是他们拥有较强的幻想力,幻想力正是创造的导师。
九、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意识
社会是一个群体,任何一项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学会同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
父母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
这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并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亲爱的家长,你的孩子是否都具备这些品质呢?阿弥陀佛!
家庭教育的十条戒律
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
下面就列举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为保证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家长们不可不看呦!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二、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
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
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 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
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
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
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
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
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
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培养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八、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
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
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
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阿弥陀佛!
与孩子沟通的六大秘诀
1、因此要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2、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3、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的玩具损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
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
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
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
相信你的孩子会很愿意和你沟通的。
4、了解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资质和潜能,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那么现在开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停止逼迫孩子进行一些活动。
了解来自与观察,例如:孩子对音乐声特别敏感,听到音乐声就特别兴奋,平时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对音阶的掌握很准确,喜欢各种乐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大潜能,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让他参加音乐类的学习。
5、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0~6岁的孩子都是好奇宝宝,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细想火花的一次闪现,如果家长随意对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黄,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
家长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认真回答。
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口语,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符合孩子“泛灵”的特点。
6、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
家长在和幼儿说话时尽量避免用“我警告你……”,“你马上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 等具有威胁、命令、责备、拒绝等用语。
也许你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你很生气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阿弥陀佛!
最佳状态的家庭教育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
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
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
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
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
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
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
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
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
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
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
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
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
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
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
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
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转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
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
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
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
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
《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
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
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
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
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
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
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山东是文化的圣地,齐鲁文化又以齐文化为龙头,在齐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应该站到文化的空间去看待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
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
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阿弥陀佛!
13步暗示法引领孩子进步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知不觉地会给孩子们一些暗示。
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中,对孩子的“暗示”可以分:“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 ”。
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
消极的暗示: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犯有"消极暗示"的错误。
所以,我们总结了13大“暗示法”引导孩子进步的技巧。
“暗示”法一:使孩子积极做功课
1. 母亲确信孩子的功课一定会很好, 是培养孩子功课进步的第一步。
2. 对待孩子就好像对待优等生一样, 逐渐地孩子就会变成优等生。
3. 让孩子具体想象做功课会得到的好处。
4. 故意让孩子不做功课, 也是一种矫正不想做功课的[ 暗示疗法 ]。
5. 孩子发劳骚不想做功课时, 故意说:[ 反正你就是这样的小孩 !]
6. 偶尔说:[ 你去玩玩吧 !]反而会使孩子感到不安。
7. 当孩子不想做功课时, 让他整理桌子, 以培养想功课的情绪。
8. 当孩子做功课的引击尚未发动时, 让孩子先拟定功课的预定表。
9. 因不擅长的科目而陷入低潮时, 让孩子暂时只做擅长的科目。
10. 对于不能专心做功课的孩子, 让他抽签选择先做哪一科。
11. 父母批评学校或老师, 会使孩子讨厌老师与学校, 也讨厌做功课。  “暗示”法二:使孩子听从劝诫  1. 借着第三者传达母亲的担心给孩子知道, 以消除孩子的欲求、不满。  2. 和孩子发生对立时, 可利用信函或日记传达你的想法及心情。  3. 要让情绪激动的孩子坦然接受, 就要用比平常低的声音说话。  4. 先说父母的失败经验再进入主题, 孩子较能接受父母的劝诫。  5. 对[ 孩子的诱惑 ]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孩子自然会忘记。  6. 以提议或商量的语气提出意见, 孩子会感觉是自己所做的决定。  7. 想给孩子很多注意事项时, 先限定于一个问题。  8. 对孩子强调[ 你一定可以做到 ], 孩子会有不想辜负你期望的心理。  9. 纠正孩子时, 不要说[ 别做什么 ], 而要说[ 应该做什么 ]。  10. 孩子失败时, 不要指责, 只要要求他再做一次, 自然可以减少失败。  11. 对孩子的细小过错, 要当场劝告, 较大的问题则过一段时间再劝告。  12. 以[ 现在也不错, 但是还要更好 ]的方法劝诫, 孩子会更乐意接受。  13. [ 你太邋遢了 ]的指责性词句, 容易让孩子产生负面性暗示。  “暗示”法三:引导孩子  1. 为了让孩子向讨厌的科目挑战, 可把喜欢的科目留到最后才做。  2. 要让孩子做不太喜欢的事情时, 可以说[ 隔壁的小朋友也做…]。  3. 给孩子太好的环境, 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孩子的意愿。  4. 在孩子的房间贴上他所喜欢的明星或风景照片, 可提升其向上心。  5. 对于妄自菲薄的孩子, 要经常使用鼓励的语句。  6. 如果在孩子面前常说[ 反正…]等话语, 孩子就不会努力。  7. 有时用[ 你要考虑妈妈的想法 ]等哀求性刺激疗法也很有效。  8. 当孩子反省时, 父母可以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  9. 使用报酬诱饵时, 其报酬要有具体形象, 以引导孩子提高意愿。  10. 有时候, 不妨利用假日, 一家人去爬山或看辽阔的海洋。  11. 对于孩子提高意愿去做的事情, 都要给予评价。  12. 赞美孩子时, 必须由衷地表现出和他一样高兴的心情。  13. 故意责骂过于自信的孩子, 激发他的自尊心, 以促其提高意愿。  “暗示”法四:使孩子自动消除不满情绪  1. 由父母选定选择条件让孩子选择, 使孩子有参与的意识。  2. 有时候干脆装作接受孩子全部的要求。  3. 先倾听孩子的不满, 让孩子发泄欲求不满的情绪。  4. 对细微的不平或不满, 要夸张地重视。  5. 即使孩子的要求过于无聊, 母亲也要以认真的表情倾听。  6. 对于孩子不当的要求, 不妨附带提及比他要求还高的条件。  7. 让孩子自己思考不能的理由, 再冷冷地说:[ 不行就是不行 !]  8. 要阻止孩子的任性, 不要提善恶, 而只刺激孩子的损益感情。  9. 对于孩子的不平不满, 不要全面否定, 应先肯定一部份。  10. 对孩子提出的[ 朋友都有 ]的理论, 以[ 也有人没有 ]对应。  11. 安排发泄情绪的另一个场所, 孩子的不满就能解除。  “暗示”法五:解除孩子厌烦心理  1. [ 只做三十分钟的功课看看 !]给予几个小目标。  2. 不要让孩子在做功课时的休息时间发呆, 而让他做一些杂事。  3. 让孩子拥有每天都必须做的简单事情。  4. 做功课当中的点心或宵夜, 具有[ 再继续做下去 ]的暗示效果。  5. 趁孩子还感兴趣时, 利用[ 中断效应 ], 宣布[ 下次再继续做 !]  6. 当孩子因做功课而感厌烦时, 可利用溜狗等做适度的运动。  7. 孩子若说[ 做功课真辛苦 ], 不要附和他, 应说[ 那并不痛苦 !]  8. 孩子开始懒散时, 就下最后通牒:[ 现在不做就来不及了 !]  9. 如果挑唆孩子可以失败, 孩子就会忘记厌烦, 而想重新再挑战。  10. 将不同性质的科目组合起来, 让孩子达到调剂情绪的效果。  11. 当孩子开始感到厌烦时, 可改变做功课的桌子和地点。  “暗示”法六:解除孩子紧张与不安  1. 对于因犯了错而强烈不安的孩子, 安慰他,人总是会犯错的 。  2. [ 只不过是考试而已嘛 !]母亲的一句话可以使孩子轻松下来。  3. 对孩子说:[ 考完试我们一起去吃冰吧 !]以改变孩子的情绪。  4. 孩子在兴奋状态时, 故意以缓慢的态度对应。  5. 对因时间而焦躁的孩子, 称一小时为六十分钟, 可减轻其心理负担。  6. 孩子害怕失败而感到不安时, 尽量加以赞美。  7. 对害怕陷入低潮的孩子, 先给与简单的问题解除其心理上的劣势。  8. 容易紧张的孩子, 让他在纸上涂鸦, 以消除其紧张情绪。  9. 孩子呈现焦急和战战竞竞状态时, 教他慢慢吐气使之缓和。  10. 孩子为了考试而紧张时, 母亲可以试着故意说错话。  11. 对于容易紧张的孩子, 平常给他带吉祥物。  12. 孩子太紧张时, 让孩子说出自己紧张的情形。  13. 给孩子和紧张感完全无关的小小欲望满足, 就能解除其紧张。  “暗示”法七:使孩子集中注意力  1. 让孩子用非整数的时间, 拟定做功课的时间表。  2. 将闹钟铃声作为上床时间, 以决定结束做功课的时间。  3. 孩子精神散漫时, 让他听一会儿时钟的滴答声。  4. 做功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时, 试着用嘴巴念出内容。  5. 无法热衷做功课时, 可将预定表加以改变。  6. 限制[ 只有一次而以 ], 孩子反而会产生自动自发的情形。  7. 平常就培养让孩子帮忙做家事及所规定的工作习惯。  8. 对无法认真准备考试的孩子, 不妨积极地劝他猜题。  9. 做功课之前进行固定的仪式, 就能马上集中注意力。  10. 担心的事情太多的时候, 不妨先着手做所担心的事。  11. 对于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 不要以时间而用数量来拟定计划。  “暗示”法八:使孩子摆脱困惑  1. 为选择甲或乙而困惑时, 针对孩子会选后者的心理加以询问。  2. 为了升学或就业而困惑时, 应诱导地问:[ 要考私立或公立 ?]  3. 对到处碰壁的孩子说:[ 假如甲不行, 还有乙和丙 !]  4. 为了考公立或私立学校而困惑时, 断然地说:[ 你适合考私立 !]  5. 孩子走头无路时告诉他:[ 这时反而可以发挥二、三倍的实力 !]  6. 对于孩子更高的欲望, 加以封锁地说:[ 不能再高了 !]  7. 故意装作没看到, 以消除孩子的迷惑。  8. 当孩子迷惑时, 早上让孩子打开窗子看看充满生气的外面。  9. 让孩子看漫画或幽默笑话, 以克服想不开的情形。  “暗示”法九:使孩子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  1. 让孩子在父母面前宣布目标, 可促使孩子向目标挑战。  2. 让孩子学习柔道等运动, 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 也能振奋精神。  3. 看到孩子气馁, 就加快生活步调, 以造成积极的态度。  4. 平常就让孩子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  5. 对于畏首畏尾的孩子, 偶而让他一早就去上学。  6. 对于畏首畏尾的孩子, 尽量让他和积极的孩子交往。  7. 培养让孩子写舒展且大的字的习惯。  8. 对于有气无力的孩子, 不要用[ 你不要有气无力 ]的负面性暗示。  9. 上餐馆时, 让孩子冒险选择他从未吃过的菜肴。  10. 对不擅长带头做事的孩子, 试着刻意让他帮忙做家事。  11. 欲使孩子活泼发言, 应常问他不能只回答[ 是 ]或[ 否 ]的问题。  12. 即使最后需由父母决定的事情, 也要故意询问孩子的意见。  13. 孩子被赞美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会自我扩大而变得活泼。  “暗示”法十:使孩子更有自信  1. 偶而刻意给可以做得很好的课题, 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2. 孩子正向困难问题挑战时, 故意忽视错误, 只赞美做得好的部份。  3. 不要赞美结果, 而赞美过程, 孩子就会产生肯做就会成功的自信。  4. 为了避免指责成为负面暗示, 所以在指责前先赞美。  5. 赞美优点比指责缺点, 更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6. 告诉孩子[ 只让你考一流学校 ], 使他产生向二流学校挑战的自信。  7. 父母说出[ 没出息 ]一句话, 会使孩子真的没出息。  8. 看到自己亲近的人或事物受到毁谤, 孩子会感觉自己也被毁谤。  9. 在第三者面前批评孩子, 比直接责骂孩子更伤孩子。  10. 掌握一些幸运事迹, 告诉孩子[ 你走运了 ], 孩子会增加自信。  11. 孩子对于前途快丧失自信时, 提醒他以前所获得的成绩。  “暗示”法十一:解除孩子自卑感  1. 常说[ 绝对 ]的语句, 会使孩子的自卑感逐渐淡化。  2. 对于只获得五十分而沮丧的孩子说:[ 已经五十分啦 !]  3. 要拒绝时, 应该附带提出[ 因为… 所以不行 ]的限制条件。  4. 避免孩子只注意[ 做不到的部份 ], 而留意做到的部份。  5. 将缺点看成优点, 孩子的自卑感会减轻。  6. 针对孩子的自卑感, 让他阅读伟人传记。  7. 故意指责成绩好的孩子, 而让丧失自信的孩子解除自卑感。  8. 不管多么微小的事都无所谓, 让孩子感觉他具有特别的技能。  9. 孩子失败或做错时, 强调[ 运气 ]也是一种方法。  “暗示”法十二:矫正孩子缺点  1. 在孩子面前指出其它孩子的缺点, 也能收到控制的效果。  2. 对于缺点多的孩子, 告诉他他会很有前途, 以鼓励他。  3. 安排孩子去传达其它孩子的缺点, 孩子会主动矫正自己的缺点。  4. 孩子为了缺点而烦恼时, 将缺点转为优点。  5. 不要直接矫正缺点, 而排除藏在缺点背后的欲求、不满。  6. 如果孩子常常失败的话, 应暗示说:[ 失败也无所谓。]  7. 惩罚或威喝的暗示, 如果没有偶尔加以使用, 就会减弱。  8. 不要直接指出孩子的缺点, 而利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较好。  9. 对于孩子的反抗, 不要以父母的权威加以压制。  “暗示”法十三:使赞美具真实感  1. 和孩子的父亲、祖父母并肩作战, 使赞美词成为事实。  2. 藉第三者所说的话, 淡化孩子的疑心。  3. 先指第三者的缺点, 赞美词才会更有真实感。  4. 将孩子的优点浓缩成一点加以赞美, 会感觉全部都被赞美。  5. 赞美孩子时, 至少赞美三个优点的方式非常有效。  6. 他人赞美自己的孩子时, 坦然地加以接受。  7. 孩子做好事时, 刻不容缓的赞美孩子。  8. 在别人面前赞美孩子时, 孩子被赞美的喜悦会加倍。  9. 赞美孩子时, 每次的赞美词要有变化。  由此可见,暗示对孩子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从侧面去影响孩子,从而避免了鼓励和表扬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不真实的判断,教育孩子要慎言慎行。阿弥陀佛!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不会批评
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离上帝太远了吧!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惜在现实中,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
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
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
是啊!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握。
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
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的这么差。”
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你,总是丢三落四的。”
对于刚遭受了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
只好也只能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
这下可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
有什么好哭的!”
而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
为什么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
难道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
毛病太多?
您有没有想过:您的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有人感叹,做人难!做女人更难!
我想您现在一定还想说,做母亲更难更累啊!
我每天都到传达室去取订阅的杂志和报纸。
有个值班人是一位老太太,她的孙女下学后也常来这里。
有一天,我照例去取报纸,进去后看见那个小姑娘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而老太太正在教训她的小孙女:“唉!
你是怎么搞的,写的字都这么难看!
这个重写,那个也得重写!”
边斥责边用手愤愤地拨拉小女孩的手,似乎对小女孩用橡皮擦的动作都嫌太慢。
而那个小女孩紧紧地抿着嘴唇,眼里还默默地噙着泪,很不情愿地擦掉刚才写过的字。
我好奇地上前看了看,原来是那种练习生字的作业,每个字要求写很多遍,而且是把生字写在米字格里,看得出来,这个小姑娘刚上学不久。
有的字写的还不错,有的字写的就确实比较难看,不是在米字格里倾斜地挂着,要不干脆就把“腿”钻出去了。
我心里暗想,写成这样也难怪,刚开始嘛!我和老太太比较熟,连她的这个小孙女的名字我都知道,叫莺歌。
于是我就说:“大娘,您别着急,我和莺歌说说。”老太太很高兴地说道:“对,你是搞教育的,你和她说说。”
我说:“莺歌啊,做作业呢?我看看!”
小姑娘似乎还在不愉快中,闷闷地应声说:“噢!”
我拿起她的作业本说道:“噢!
是练习写生字啊,写的还真不错啊。”
小姑娘仿佛一下来了精神,便伸着头一起与我看她的本子。
我接着又问道:“对了,你给我指指看,哪个字你写得最好?”
小姑娘赶紧浏览了一下,快速地用稚嫩的手指按住其中的一个字。
我一看那个字的确还是不错的,接着又问道:“噢,那哪个字又最不好看呢?”
我拖长了声音问着,还未等把话全部说完,小姑娘快速地从我手中夺走作业本,把其中一个写的不好的字赶忙擦掉了。
我赞许地点点头讲:“莺歌,我想你一定可以写出一个比那个最好的字还好的字来!
小姑娘用力地点了点头,在本上很快又写出了一个字,是那种很饱满、顶天立地的好字。
我轻轻拍着她的头说:“好极了!
你慢慢做吧,奶奶的话你不要不开心啊!”
没有三分钟,小姑娘的表现判若两人。
老太太惊讶地说道:“赵老师,这丫头怎么这么听您的话?”
我对她讲:“骂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啊!
鼓励比批评效果好得多啊。”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
但实际上,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怎么做效果都不好!反正就是:说不听,骂没用!
打一顿,管一阵!
现在又是家长思考的时候了。
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错了就该批评吗?
1、无用的批评
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
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
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
“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
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
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
“以后还犯不犯?”
“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
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
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
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
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
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
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
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
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
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
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
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
也不嫌口渴?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
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
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
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
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
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曾有个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说很简单,你不管他就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
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
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
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2、什么时候批评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您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
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您的意见,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束缚。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
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3、应该批评什么
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
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
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频出现就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
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错机会。
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4、怎么进行批评
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有个初中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
(1)首犯要说理
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
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
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
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约翰·洛克说的“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
(2)重犯要约定
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
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
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
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讲“义气”的。
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会与家长打招呼的。
(3)再犯要惩罚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
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
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么办!
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
当然,我曾和这个男孩谈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让他玩,所以我与他的父母也做了协商,就是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容许他玩游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情况也有过反复,但过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旷课逃学了,就连规定时间内的游戏也玩的少了。
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去玩游戏不仅是因为高兴,而且还是想气气他家人!
在前言里我就谈过,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
因为错误和失败,孩子已经受到了惩罚,已经感受到痛苦和不幸了,做家长的不找自己的原因,怎么还好意思向孩子发火?
所以出了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那么是很失礼和无能的,是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不起。
所以所谓的批评还是以对话和交流为主,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
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应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
自己有什么做得不足?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能否和孩子先说一声“对不起”。
有很多家长听取我的建议,后来告诉我说,当对孩子说了“对不起”后,在表达了对孩子的内疚后,批评教育的效果特别好,甚至母子抱头大哭,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快和隔阂都也被这泪水冲洗掉了。
只要家长说得在理,那时候孩子想不听您的话也难。阿弥陀佛!
家庭如何保持儿童心理健康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阿弥陀佛!
家庭教育小常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
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又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
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
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
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
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
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
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
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
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
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阿弥陀佛!
叛逆孩子很聪明家教要牢记五点
故事链接:
一中七年级班主任气愤地说:学生闫某的姨夫在二中教学,而闫某的家距一中较近且根据划片招生政策闫某就应该在一中上学。
偏偏是闫某想去二中就读,家长没有同意,因为一中的教学质量在全县都是数一数二的,比二中好得多,因此闫某对家长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闫某的父亲在外做农民工,母亲在家务农。
就在前天,闫某又旷课在家。
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闫某就是赖在家里不走。
没办法,母亲只好拉着他想送他上学,没想到闫某暴跳如雷,对母亲大声呵斥:“你干啥?
你还想打人吗?”
语落手动,出手打了母亲两拳。
母亲无奈,只好求助于班主任。
说起闫某小时候的事,母亲都是事事顺从,生怕受半点委屈。
特别是闫某闹性子的时候,家长更是依随孩子,又是给钱又是买东西……
闫某的表现当然让家长心寒,现在的闫某在家里摔盆打碗是常事。
闫某的成长经历再一次提醒家长:娇生惯养是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这种现象还会越来越普遍。
突然之间,自己的孩子由以前听话温顺、自己引以为豪的掌上明珠变成了令人不可捉摸、脾气暴躁的叛逆孩子。
孩子出现问题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家长付出这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的时候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有就要马上改变。
一、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
14岁的孩子在认知、自制的方面还很不成熟,处于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因此在家长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采取“做朋友、谈心”的方式耐心引导,不要一味进行指责。
从心理发展上说,叛逆心理其实源自青少年认知独立性的发展。
一个叛逆的少年,首先应该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只有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生独立性的需要。
那么,什么叫独立,怎样才能标志自己独立呢?
很简单的一个表现,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换言之,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思考的人;所以,青少年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表现出一些想法与成人不一样,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青少年心理表现中的“认知独立性”。
但是,有些少年学生,为了表明自己的这种“独立性的需要”,偏偏的、故意的表现出和成人世界的不同,有的时候就成了“叛逆”了。
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发现成人世界的不足,对成人世界产生批判,进而表现出叛逆。
反之,一个一直没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一个始终听话的孩子,可能是一个智商发展不高的孩子;也更可能在未来的独立求生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二、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束缚
再说一个故事: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
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咋啦?
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呆着。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好啊!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谁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庭中走出,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矛盾。
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是没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当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孩子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
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
在从前,他无法意识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蒙中跃跃欲试。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这时候的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目的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于是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不理解中渐行渐远了。
三、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作为家长,在许多事情上都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
至少要在“形式上”给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间,让他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
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下面是一个孩子的肺腑之言:“我以前就是很叛逆,结果碰到的老师非常爱管我,我妈动不动就骂我,结果我更加反抗……在我家人眼里三岁小孩子都比我有主见,不是我不好好和她们相处,我也一直在努力,可是她们一开口就是骂或者烦我。
我是一个很爱做决定的人,而我在家里面,吃什么菜都不是我能决定的,所以我没办法听她们的任何话。
……我现在很大了,想起以前的事,觉得他们都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教育我,反方向的推动我!
……其实判逆的小孩子,最想要的就是别人鼓励他,而不是说不完的唠叨(其实是想让他改过错误),希望别人把他当作大人,尊重他,相信他。……”
有一篇题为《少年》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孩子虽还是稚气满脸,但壮硕的身体已俨然是个大人。
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
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
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
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
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
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
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
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500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
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城市很华丽,但少年很难找到她的入口。
他的成长与这个城市的喧闹无关。
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个离家遥远的城市,伴随了少年叛逆的成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
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过摆摊的小贩……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
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惴惴的爱心。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
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悦的啜泣……
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
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
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四、家长要和孩子交朋友
我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堪称楷模。
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
“我一直觉得,女儿和我是处在平等地位的,相互信任,经常交流。”
她说,“从小到大,女儿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告诉自己,包括学习、和同学交往等各个方面,甚至连有男生追求她,她都会告诉我。”
她告诉我,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再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做一回事”的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他明了您的看法。
这位母亲实际上是在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动愿意充当小孩。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保持着肯定与支持。
五、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两极教育误区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
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误区一:全面打击。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
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
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误区二:放任自流。
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
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
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
尊重孩子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
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忌从学习入题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
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
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阿弥陀佛!
十种特性--让孩子的进步永不停止
我们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对本该是自己处理的事毫无主张,事事都依靠家长;也有些孩子年龄虽然不大,却很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自己上学;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做作业……
向这些家长求教,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我们把这些家长的成功经验概括为—— 自主性:指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
一、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婴儿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有这样一位母亲,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
如此被母亲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
做家长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二、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
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有一位父亲,他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玩,看电视,画画,拼图,或者什么也不干……
无聊了,他最终还是会主动来找父母,父母就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时间。
三、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采取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
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四、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
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家长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
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来问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长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六、给孩子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
家长的任务应该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一位小学生偶然同妈妈讲起学校要进行英语选拔赛的事情,妈妈就鼓励英语成绩不错的孩子争取参加,并告诉她,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把握住一个机会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在小学升初中时,这次比赛的成绩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妈妈的提醒,以后很主动地在各种机会中表现自己。
七、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
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动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八、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
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某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
父母一再鼓励孩子不要灰心,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
在孩子取得胜利之后,父母又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暗中的较量……
九、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但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
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家长本来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却发现她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于是,家长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提出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十、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
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样来。
于是家长主动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泥塑和橡皮泥,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学、好好捏、好好练,要有新点子。”
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初中毕业时,已经能轻松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并以此特长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上述这些条件的创造,只是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止。阿弥陀佛!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浓缩为六句话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
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
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
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
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
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
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
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
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
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
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阿弥陀佛!
如何让孩子学会鼓励自己
一: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孩子如果学会了积极的自我暗示,就会调动全身心的各种潜能,朝着既定方向前进。
当孩子在奋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暗示:“我可以做到。”当孩子参加长跑时,可以让孩子暗暗对自己说:“坚持,胜利就在前面。”  积极暗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心态也会随之平稳,也就更容易成功了。  周新还有两个月就要参加中考了,可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她的成绩很不理想,老师也说她升入重点高中的希望很渺茫。
她回家后闷闷不乐,将自己的成绩和老师的话都告诉了妈妈。  妈妈尽管很担心,可是还是面带笑容地说:“没事,你的成绩上普通高中是没问题的。
再说现在离中考还有2个月,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妈妈让周新每天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能行,我相信自己。”周新将妈妈的话记下了。  慢慢地,妈妈发现周新有了新的变化,她脸上又出现了久违的笑容,她的学习成绩也不断地提高。  当孩子参加有挑战性的活动时,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在心里暗暗地鼓励自己:我可以战胜困难。
在这样的积极暗示下,孩子会变得坚强和勇敢,也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了。  父母还要教给孩子如何自我暗示,比如要用积极的正面话语:“我一定要成功。”
“我没问题的。”
不要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样孩子才不会产生 “我做不到”的潜意识。父母一定不要让孩子忽略潜意识的作用。
孩子学会积极、正确的暗示,就会自觉抵制那些消极的坏的影响,最终达到目标和理想。  二:父母要给孩子选择一个好榜样  孩子在生活中和学习上有了自己的榜样之后,会模仿他们的言行,朝着他们的榜样努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激励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  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身边比较熟悉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也可以选择在孩子比较感兴趣的领域里有突出贡献的人作为他们的榜样。
在为孩子选择榜样时,父母要注意说话的口气和态度,不要对孩子有任何的嘲讽和挖苦。  三:父母要做到经常激励孩子  孩子的不断进步有很多原因,但是家庭教育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开发智力,快速地成长。
聪明的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会变得更加聪明,愚笨的孩子会在父母的鼓励下,变得不再愚笨。  激励孩子并不是单纯地靠物质奖励,更应该重视精神层面的激励。
当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时,父母的“孩子,你真棒,妈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远比给孩子买多少新衣服,给孩子多少钱更加让孩子受益。  秦辉患有先天性腿部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因为这个问题,伙伴们经常嘲笑他,他也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但是坚强的妈妈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对孩子有丝毫的失望,相反,她用尽很多办法想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每天早上醒来,妈妈都会到秦辉的房间,对孩子说:“孩子,新的一天开始了,要有新的收获哦。”
最初秦辉对自己很没信心,可是妈妈说这句话的次数多了,他就觉得自己如果不努力,就对不起妈妈的良苦用心,于是,每天他都对自己说加油,用好成绩去证明自己。
在妈妈的鼓励下,秦辉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再也没有同学对他投去鄙夷的目光了。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也许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这却可以唤起孩子的良好情感体验。孩子会将父母的鼓励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不断督促自己进步。  父母要学会悦纳自己的孩子,赏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这样孩子才会在父母的赏识中肯定自己的价值,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四:引导孩子学会鼓励自己  父母要告诉孩子,求人不如求己,没有人有义务和责任一直给予你鼓励和支持,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激励,这样孩子在没有外人鼓励的前提下,也可以获得大的进步。  在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一书里面,首次揭示出六个自我激励的“黄金“步骤:  (1)你要在心里确定你希望拥有的财富数字——泛泛地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是没有用的,你必须确定你要求的财富具体数额;  (2)确确实实地决定,你将会付出什么努力与多少代价去换取你所需要的钱——世界上是没有不劳而获这回事的;  (3)规定一个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这日期之前把你要求的钱赚到手——没有时间表,你的船永远不会“泊岸”;  (4)拟定一个实现你理想的可行性计划,并马上进行。你要习惯“行动”,不能够再耽于“空想”;  (5)将以上四点清楚地定下——不可以单靠记忆,一定要白纸黑字;  (6)不妨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计划的内容。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当你朗诵的时候,你必看到、感觉到和深信,你已经拥有这些钱!  爱迪生曾写信给拿破仑·希尔:“我感谢您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去完成‘成功学’,这是一个很健全的哲学,追随您学习的人,将会获得很大的效益。”  这是一个经济学中的步骤,但是在家庭教育中也有重要的意义,父母可以将其作为参考,利用到对孩子的教育当中,让孩子读懂这个黄金步骤,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学习步骤,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指导孩子确定自己的目标  目标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决定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劲头。
善于自我激励的孩子,一定是有明确目标的孩子。
只有在目标的引导下,孩子才会为之进行自我激励,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  查理·派迪小时候在一次赛车比赛中得了第二名,他非常兴奋地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
他对妈妈说他得到了第二名,总共有5个人参加了比赛。  妈妈看了他一眼,说道:“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吗?
在我看来,其实你输了,你输给了第一名。
别人能跑第一名,为什么你就跑不了啊?
你用不着跑在别人后面。”
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查理·派迪的脑海里,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称霸赛车界,成为运动史上赢得奖牌最多的赛车选手。  正是在自我激励下,查理·派迪才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取得卓越的成就。  孩子通常自己会设定一个目标,但由于年龄的限制,目标会存在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设定一个目标。
即使孩子的目标很幼稚,也不要对其进行挖苦讽刺,而是鼓励孩子说出来,然后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朝着目标前进。  刘俊很喜欢打乒乓球,可是他的技术很一般,为此他对自己很失望,妈妈经常见他在打球的时候摇头,然后就会收起球拍,妈妈从他的动作中发现他的情绪变化,想到为他制定目标的方法,来帮助他学会自我激励。  妈妈首先让他确立同学中几个打球打得比较好的同学,将他们作为孩子的学习和竞争的对象,刘俊观看了几次他们的打球,还向他们取经。  刘俊可以看得出他们有些看不起自己,正是这样,刘俊暗自鼓励自己一定要争气,苦练乒乓球,后来终于可以超越他们了。  这时候,妈妈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让他学习市里打乒乓球比较优秀的孩子,刘俊在妈妈的指导下,确立了向这些孩子学习的目标,不断地鼓励自己,最终在市里的乒乓球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确定目标时,应该以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为基础,让孩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激励,最后达到目标。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帮助孩子确立奋斗的目标,时时鼓励孩子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确立了理想,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恰当的小目标,循序渐进,促其实现大目标。
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孩子掌握自我激励能力的过程。阿弥陀佛!
一键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