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得中国举世瞩目的成就伟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中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原因)2、自主创新战略6.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1.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勤劳勇敢,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全面;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了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5,扩大开放4;坚持了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其他类似问题
举世瞩目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有习大大跟彭麻麻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成就的近义词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句中“成就的近义词是(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成就的近义词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句中“成就的近义词是(
成就的近义词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句中“成就的近义词是(
亲,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就给个好评吧。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跟我继续交流哦。
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
亲,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就给个好评吧。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跟我继续交流哦。
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
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
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
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
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
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
亲,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就给个好评吧。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跟我继续交流哦。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社会理论体系包括哪些重要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社会理论体系包括哪些重要理论?
09-03-05 & 发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祖国发展、繁荣、富强的60年伟大历程告诉我们什么?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国家昌盛、百姓富裕,说到底是发展的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来自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彭先觉说,“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60年国家繁荣发展的受益者和见证者。”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总体实力的指标。浙江工业大学程惠芳代表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新中国第一个GDP数据是1952年的679亿元,而到了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  “如今,出境旅游已成寻常事,家里有辆汽车也不再让人羡慕……”程惠芳代表摆出的一组数据佐证着这样一个事实——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发展中的一桩桩小事、一个个变化,包括程惠芳代表在内的亿万中国人感同身受——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综合国力空前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曹培玺说,我深受鼓舞,倍感自豪。  从毛泽东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到今天神州大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入……在一次次挑战和磨难中,中国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60年一甲子,对中国人来说,2009年有着特殊的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包景岭说,回首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越是面对困难,越要强调发展。  发展,加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中国最强劲的声音。“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还是国际经济局势动荡,都没有动摇过中国发展的根基。”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代表说,挑战并不可怕,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在两会的会场内外,记者听到代表委员们这样的纵论——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无论是面临各类挑战,还是遭遇种种灾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推动发展,始终是中国不变的主题。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懈怠,更不瞎折腾”  代表委员们在畅谈今天的新生活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改革开放这30年的飞跃——  “30年,我们村里的变化可大了。原先屋子都是破破烂烂的,现在我们村里都盖了三四层的小楼。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很多到广东、上海去打工。村民们不光种田,还种冬菜、养鱼,每年每户能收入两三万元,很多家里都买了摩托车。”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镇郊村妇女主任谢木兰谈起家乡的变化喜形于色。  这30年来,国家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取得卓绝的成就,让不少代表委员回想起来感触良多。“我们国家曾经走过一段弯路,耽误了发展的好时机。但是在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之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们带来了飞速发展。”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忠厚代表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和繁荣。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续解放思想,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不动摇、不懈怠、更不瞎折腾!”湖北省潜江市委书记朱汉桥代表说,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国家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的种种困难。就拿民生问题来说,我们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三农’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腐败、社会治安状况差等现象在一些地方仍比较严重。”来自天津的曹大正代表说,当前,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很多问题凸显,这些都是我们要集中精力去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两会就是在这样一个春天传递着希望和信心……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最根本保证”  “60年的新中国建设,是我们的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缔造的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一些代表委员提及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时,是这样认为的——  坚持党的领导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知道过去什么情况,就不懂得现在要干什么,更没法展望未来。”谈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一届至十一届一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说,“我当代表已经55年了,旧中国四五亿人中,逃荒要饭的有多少啊?现在是13亿人,解决了吃饭问题,并正在走上小康之路,共产党的这一成就是很伟大的。”  “共产党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人民代表就是代表人民,所以人民、人大和党是一致的。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那么多困难,把国家建设得这么好,我就更加相信党,人民都是跟着共产党走。”  申纪兰代表的这些话,也是代表委员们共同的心声——    有这样一面旗帜,让代表委员们不曾忘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有这样一条道路,让代表委员们铭记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这样一个体系,让代表委员们深入思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员的任务是什么?”四川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分水村党支部书记杨翠芳代表说,对于分水村这么一个不靠山、不靠水、不靠大城市的“三不靠”小村庄来说,就是看村党支部一班人能不能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这最有说服力。  代表委员们所诉说的一个个事实见证着——6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新中国60年的发展、繁荣、富强之路,让每一位代表都有说不完的体会和感受……(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中国的成就]中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好文章摘抄-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中国的成就]中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的成就]中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www.niubb.net&&来源:&&时间: 11:00:09阅读:所属专栏:
网友丁松对[中国的成就]中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出的答复:和平解放60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西藏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由封闭贫穷落后到开放富裕文明的两大“历史性跨越”,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政治建设成就斐然,社会制度实现历史跨越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从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不仅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而且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在2007年举行的西藏自治区、地(市)、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中,参选率达到96.4%。经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0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20名代表,其中藏族公民12名,门巴族、珞巴族公民各1名。西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还通过参与各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现有多名西藏民族、宗教界人士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委员会于1959年成立以来,历届委员中的绝大多数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民族区域自治在法制化的轨道上不断推进。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279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内容涉及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人民司法、医疗卫生、文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已建立起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骨干的地方性自治法规体系,为维护西藏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这些法制建设成果具有鲜明的西藏地方特点,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立法条例》、《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等。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是西藏自治区干部的主体,是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骨干力量。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历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均是藏族公民。全区干部队伍中,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70.3%,其中县乡两级主要领导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1.6%。目前,西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4万人,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占76.8%左右。(二)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和平解放前,西藏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和平解放以来,西藏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府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涉及金融、财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牧业和农牧区、环保、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并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央财政没有从西藏拿走一分钱,反而不断加大对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年中央对西藏的财力补助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2.4%。60年来,中央对西藏的直接投资超过1600多亿元,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43项、62项、117项、188项等一大批关系西藏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建成了公路、铁路、机场、通信、能源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6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4393个,总投资133亿元,共选派4742名优秀干部支援西藏。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国各地支援下,西藏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据统计,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51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其中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64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29亿元,2010年达到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1.8倍,年均增长8.3%。其中,1994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8年达到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2%。“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三大台阶。2010年,西藏自治区人均生产总值为1731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65亿元,连续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现代工业从无到有,现已建立起一个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制药、食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20多个门类、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从1956年的0.0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61亿元,年均增长14.1%。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甲玛铜多金属矿正式投产并在香港成功上市,拉萨青稞啤酒、5100矿泉水、甘露藏药等一批特色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接待游客685.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1.4亿元,正向着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发展。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和平解放前,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的小电站,而今已形成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兴能源体系。2010年,西藏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97.4万千瓦,用电人口覆盖率达到82%以上。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即将结束西藏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公路,现在已初步建立起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西藏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2万公里。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胜利贯通,即将结束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拉萨贡嘎机场助航灯光工程投入使用,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西藏无夜航和支线航空单一的历史。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拉萨贡嘎机场为干线,以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则和平机场为支线的机场布局,开通了22条国际国内航线。旧西藏通讯是人背畜驮、驿站式传递,今天,西藏已迈入信息化时代,建立起以光缆、卫星、网络为骨干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旧西藏农牧业基本靠天吃饭、靠天养畜,如今农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8.13亿元,年均增长4.8%。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92万吨;粮食平均亩产量由1959年的91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57.4公斤;年末牲畜存栏数由1959年的956万头(只、匹)增加到2010年的2321万头(只、匹)。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6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1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到3平方米;2010年末,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4.72平方米。2006年开始,西藏实施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使27.48万户、140.21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24平方米,实现了让全区所有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住上安居新房的目标。同时,西藏整体推进农牧区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综合建设,农牧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目前,乡镇通邮率、乡镇通公路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85.7%、99.7%、81.2%,累计解决153.2万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牧区碘盐覆盖率达91.2%。201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8.7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0元。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冰箱、彩电、电脑、洗衣机、摩托车、手机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西藏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3.45台、移动电话52.64部、生活用汽车3.98辆,其中拉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3台、移动电话182部、家用轿车32辆。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与全国乃至世界同步发展,已经进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三)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各项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院垄断着教育,仅有极少数僧官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是贵族子弟,广大农奴和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现代科技更是一片空白。1951年至2010年,国家累计投入西藏教育经费407.3亿元,有力地推动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如今,西藏已经建立起一个涵盖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2010年,西藏拥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6所,各级中学122所,小学872所,各类在校学生达50多万人。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2万余人;在内地12省市42所学校开办中职班。目前,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2%、98.2%、60.1%和23.4%,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2%,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3年。国家对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目前,“三包”经费年补助标准达到2000元。科技事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2010年,西藏共有各类独立科研院所34所、民营科研机构9所、农牧技术推广机构14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107人,完成国家及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3253项。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其中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对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健全。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从医人员不足百人。2010年末,西藏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52个,床位8838张,卫生技术人员9983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建立,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建立起来,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的5000/10万人下降到174.78/10万人,婴幼儿死亡率由和平解放前的430‰下降到20.69‰,人均预期寿命从35.5岁提高到67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西藏人口由和平解放前100万增加到现在的300.2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271.64万人,占90.48%。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自2009年11月开展新农保工作以来,截至2010年底,73个县(市、区)全部纳入新农保试点范围,累计向年满60周岁及以上农牧区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7631.55万元;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保险待遇达到每月243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1%。2010年年度医疗费最高报销额度达到13万元,是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0元的8.7倍。参加社会保险总人数达到166.23万人,兑现各项社会保险待遇17.32亿元。城镇就业总人数达到52.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1%。(四)文化建设空前繁荣发展,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和保护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受到法律保障,藏文已成为国家第一个具有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文字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国家累计投入14.5亿元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西藏的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藏戏等76个文化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53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藏戏和“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具特色的藏医藏药走向世界,藏学研究事业空前繁荣。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快速发展。2010年,西藏已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5座,中波广播转播台27座,县级广播电视转播台68座,乡(镇)村级广播电视收转站9371座。西藏建成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中心――中国西藏藏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中心。38万多户农牧民群众通过直播卫星可以收听收看到55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0.28%和91.4%。目前,西藏公开发行的报刊种类已达58种,已累计出版各类藏汉文图书1.2万多种、2.5亿多册。西藏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表演队50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9个。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继承和创新。西藏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乡村文化馆(站)等文化惠民工程,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时代特点、突出时代特征的文化精品,文艺作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护。在西藏,各宗教、各教派一律平等。藏传佛教特有的活佛转世的传承方式得到充分尊重,寺庙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将西藏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哲蚌寺、色拉寺、萨迦寺等著名宗教活动场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僧尼约4.6万人,僧俗信教群众每年都组织和参加萨噶达瓦节等各种各样的宗教和传统活动,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五)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环境保护全面加强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和平解放前,西藏根本谈不上宏观生态建设和综合环境保护。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特别是2002年中央决定建设160个重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十五”期间,国家投入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达32.43亿元,“十一五”期间达到101.6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西藏自治区人大和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法规、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30余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如《土地管理法》、《水法》、《草原法》等。同时,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西藏在全国率先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农村薪柴替代工程,15万户农牧民用上清洁的沼气能源。目前,西藏已建立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47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西藏土地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森林覆盖率由和平解放时的不足1%提升到11.91%,保护湿地600余万公顷。据最新环境公报显示,西藏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西藏基本保持了较为自然的原生状态,是世界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已经初步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日,中央政府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年)》,计划投入资金155亿元,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欢迎您转载分享:推荐:相关好文章摘抄热点好文章摘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