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名言的名言两个

关于战争的名人名言 语录
兵事以民为本。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有国家就有战争。 ――英国政治家
国虽大,好战必亡。 ――春秋末期军事家
《司马法?仁本》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这两句大意是:国家再富,好战必然灭亡。《司马法》为古兵书,相传是司马穰苴所写。此二句是说:国家再富,兵力再强,若穷兵黩武,则一定会灭亡。因为战争必然会毁掉大量的劳动成果,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因此人民是反对那些非正义的战争的,这便决定了好战者的必然命运――灭亡。此二句用语简洁,一语击中要害,用以说明好战必亡的道理,十分有力。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 ――古罗马诗人
伏尸百万,流血漂卤。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卤:通“橹”,大盾,这两句大意是:(太战之后,)倒下的尸体数以百万计,死者流出的鲜血可以把大盾牌漂浮起来。前句写战死者之多,后句写战死者之惨。作者用夸张之笔,极力形容战斗的酷烈,死伤的众多和战祸的酷烈,令人触目惊心。“流血漂卤”现在已成形容战祸之惨的常用成语。
忘战者危,极武者伤。 ――东汉文史学家
《弩铭》 战争的名言汉?李尤《弩铭》。这两句大意是:忘掉战争是危险的,必然带来祸患;过份重视武力,也台受到损伤。此二句从两个极端论述战争。作者认为:若忘记战争的危险,麻痹大意,势必给外敌造成可乘之机,随之而来的就是灾难;若过分迷信武力.动辄兵戎相见,则会加重人民的负担,也势必会给人民带来损伤。因此既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又要尽量减步战事,使人民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可以此二句强调既不要忘掉战争,又不要迷信战争的思想。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春秋末期军事家
《司马法?仁本》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这两句大意是:天下虽已安定,但若忘记战争的可能,必酿成巨大的危险。《司马法》为古兵书,作者相传是司马穰苴所写。《史记?司马穰苴传》载:齐威王曾使大夫追论古之《司马兵法》。此二句认为:天下太平四方无事,人们自然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看不到在相对稳定之中,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以致放松守备,文恬武嬉。那时,敌人可能会乘虚而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可以此二句表达安不忘危的意识。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春秋末期军事家
《司马法》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国家即使再大,爱好战争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必然危险。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春秋?老聃《老子》六十九章。抗兵:对抗的军队。加:施。哀者:充满悲愤心情的一方。这两句大意为:两国举兵相加,受侵略而怀着悲愤心情的一方将会获胜。此二句写出了老子的战争观。老子认为:反侵略的战争一定能获胜。他认为:两支对抗的军队相遇,受侵略的国家的战士们满怀着义愤,决心和敌人拼命,一夫拼命,万夫难当,这样的军队自然能获胜.成语“哀兵必胜”即出于此。此二句可用以说明被压迫、受欺凌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
兵强胜人,人强胜天。 ――
《逸周书》
《逸周书》
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 ――古代雅典政治家,立法者,诗人
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西晋史学家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戢(Jí急):收敛。这两句大意是:战争像烈火一般,该停止时不停止,必然自己烧死自己。此二句源于《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发动战争给别国带来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米灾难。若当停不停,势必像玩火者一样自己烧死自己。以此二句强调好战者必亡,具有警戒意义。
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 ――古罗马诗人
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 ――战国时期军事家
《尉缭子?十二陵》 战争的名言战国?尉缭《尉缭子?十二陵》。机:机变。应事:适应各种事态的变化。治气:培养士气。这两句大意是:机变的使用在于适应各种事态的变化;战争的关键在于培养旺盛的士气。此二句重点在于“治气”。作者认为:机变的使用,在于使自己适应事态的变化;而能否获胜的关键,则在于士气的培养。因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士气的高低。可以此二句说明战争中“治气”的重要性。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唐代诗人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苍生:指百姓。这两句大意是:(战争过后)白骨堆积如丘山一样,百姓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遭此杀戳!安史之乱不仅使唐帝国由盛转衰,也使唐代广大人民遭受一次浩劫。这两句写官军与叛军交战之后留下累累白骨,惨不忍睹,诗人由此发出了愤怒的质问。~可以引用束控诉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可用前一句形容战祸之惨烈。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唐代诗人
《羌村三首》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三。兵革:本是武器、铠甲,这里指战争。儿童:指壮丁。他们在父老面前,乃是儿童。这两句大意是:战争没有停止,前方还不断地要增援,以致孩子们都去参战了。此二句写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由于征战不息,年青力壮的男子都被迫从军打仗去了。“尽东征”三字,将时世的艰难,生产力的被破坏,都写了出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蒿里行》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这两句大意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致)暴尸原野,无人收殓;行军千里,听不见鸡鸣犬吠之声。~像一幅特写镜头:但见白骨皑皑,惊心动魄;残垣断壁,无有人烟。诗句写得典型、形象,揭露深刻,遂传诵千古。形容战祸之惨,多被人引用。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蒿里行》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这两句大意是:(由于连年征战,)战士身上的铠甲都生了虱子,无数百姓因战争而死亡。这两句写出战争给士卒和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铁甲上一般是不会生虮虱的,但由于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下鞍,以致铠甲上都生出虮虱;无辜的黎民死于战火之中,无数劳动成果毁于一旦。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捕苦,可引此名句。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东汉末年文学家
《饮马长城窟行》 战争名言三国?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健少:年轻的士卒。内舍;内地的家里。这两句大意是:青壮年男子都去戍边打仗了,内地的家中尽是寡居的妇女。战争,这个吃人的怪物,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又使多少人受到折磨。此二句貌似平常,却内含多少思妇之泪及征夫之苦,人们的反战情绪也在不言之中了。~揭露战争造成无数的旷夫怨女,给人民带来了悲剧。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唐代诗人
《关山月》见唐?李白《关山月》。由来:从来。这两句大意是:从来征战的沙场上,几乎见不到有人能活着回到故乡。~两句是作者深沉的思索,也是由历史得出的结论。它揭示了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此名句可用来谴责不义战争和发动不义战争的战争狂人。
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战国策?燕策一》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数(shuo朔):屡次。弊:困乏,疲惫。这两句大意是:连续地打仗,人民就会感到劳苦;长期的军事行动,会使士兵感到疲惫。此二句写好战必亡的道理。作者认为:长期进行战争,会加重人民的负担,影响农业生产,使人民感到劳苦,久而九之,必然导致灾难的发生。军队长期在外东奔西走,冲锋陷阵,也会使士兵失去锐气,感到疲惫不堪,久而久之,或则战败,或则会发生兵变。可见好战、久战都是兵家之大忌。常以此二句强调好战必亡的道理。
唯有自传才是真正地历史。 ――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 ――
战争的名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木兰诗》
《木兰诗》
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 ――
韦格蒂乌斯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 ――古代罗马教育家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 ――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
爱情和战争都是不择手段的。 ――
弗?斯梅德利
没有好战争,也没有坏和平。 ――中国好声音选手哈林庾澄庆导师队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 ――南宋爱国词人
《破阵子》 战争的名言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作:与“如”同义。的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能一跃三丈。霹雳:指打雷。这两句大意是: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弦像打雷那样令人心惊。这两句写作者在梦境中所见到的北伐征战的景象,描绘了一幅万马奔腾.万箭齐发的冲锋场面,前一句极写快,后一句极写猛。作者以雄健的笔力,刻画了这次战斗的疾风迅雷之势,给人以横扫千军,势不可挡之感,遣词取喻,十分精当。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古代罗马历史学家
袭击是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 ――
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战国时期军事家
《孙膑兵法》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杉鬓发焦。 ――唐代诗人
《山中寡妇》唐?杜荀鹤《山中寡妇》。这两句大意是:丈夫死于兵祸的寡妇居住在蓬茅小屋里,衣衫粗糙,鬓发枯焦,一副形容枯槁的模样。两句诗已概括地写出她的住处、衣着、外貌以及她变成寡妇的原因――“夫因兵死”,即战争夺去了她丈夫的生命。她的“鬓发焦”并非自然规律留给她的印记,而是社会原因所造成的。她的悲剧形象是晚唐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两句可用于写贫妇的形象,或揭露战祸之惨。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朝诗人
《陇西行四首》 战争名言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今陕西北部,因流急沙多,深浅不定,故名。春闺:闺房,此指闺中之人。这两句大意是:出征的丈夫已经战死,成了无定河边的枯骨,闺中妻子全然不知,还在梦境里和丈夫欢乐团聚。“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河畔的白骨,一边是红颜的少妇;一边是残酷的现实,一边是虚幻的梦境。两句实虚相对,枯荣迥异。悲剧早已经发生了,思妇还在做着欢乐的梦。作者用“可怜”、“犹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巨大的艺术力量,令人鼻酸,催人泪下。前人评此二句“用意工妙”。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朝诗人
《雁门太守行》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号角之声,军队用为号令;“塞上”句:北方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褐色的泥土,所以称为“紫塞”。燕(yān烟):同“胭”。胭脂:红色的化妆品。这两句大意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中,号角声漫天遍野;暮色中的塞土有如胭脂凝成,发出浓重的暗紫色。两句诗既是写景,也是写事:在万木摇落的深秋,在号角声的鼓舞下,唐军将士士气高昂,奋力战斗,与敌人从白昼一直厮杀到黄昏。褐色的塞土上洒下了殷红的血迹,夜雾中紫红的颜色显得更加浓重。这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诗句可用来描写长城内外特有的景色,取其秋声萧瑟,号角悲壮之意;也可用于描写战争场面。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歧阳》金?元好问《歧阳》。这两句大意是:野生的蔓草多情地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西下的夕阳为什么还把红彤彤的余光照射着这座荒凉的空城?这首诗写于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蒙古军攻破金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以后,“歧阳”即凤翔,诗中的“空城”即凤翔城。当时蒙古进攻金朝已有十年,战乱频仍,河山失色。凤翔城破之后,尸横遍野,流民东徙,城中一片荒芜。“野蔓紫战骨”、“残阳照空城”客观地写出了凤翔失陷以后的惨象;而“有情”、“何意”两词,却涤深地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本来,野蔓、残阳都是无情之物,野蔓牵攀、残阳夕照也都是自然现象。作者在这里以对比之笔,反问之词,称赞野蔓有情,谴责残阳无意,这种褒贬,本属无理,却鲜明地反映了作者极为沉痛的感情,读后也感到自然真切。这种无理有情的笔法,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以加强表情达意的功能,写作时可资借鉴。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唐代诗人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高及下邦弟妹》见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高及下邦弟妹》。寥落:荒芜。干戈:战争。这两句大意是:战争过后,口园荒芜,骨肉失散四方,人民苦不堪言。此二句写诗人回到兵燹后的故乡,看到田园荒芜破败,一片凄清冷落;兄弟姐妹,流离它乡。他饱含对战争的憎恨,写下了此诗。~高度概括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浓缩了时世维艰,战乱频仍,田园荒芜,手足离教的社会现实。
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 ――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
《过居庸关》 战争的名言
我宁愿在岁而不是在或岁发动战争。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古今小说》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 ――英国作家,政治家
乔?斯威夫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 ――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 ――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 ――英国诗人
金钱是爱情的基础,也是战争的资本。 ――英国历史学家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 ――古罗马历史学家
作战基本原理,切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
克劳塞维茨
战争的名言
每一代都至少应该经历一场战争的洗礼。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的分水岭。 ――
高尔史密斯
任意对待被征服者是战争给予征服者的权利。 ――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统帅、政治家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 ――
休?金斯米尔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英国诗人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 ――德裔瑞士作家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在恋爱和战争中先发制人,都是天经地义的。 ――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
战争的名言
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 ――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在你乐意时结束。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马基雅弗利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
克劳塞维茨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氏春秋?荡兵》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荡兵》。若:好像。这几句大意是:战争像水火一样,使用得妥善,能给人带来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则会带来祸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经济矛盾冲突不可调和时的产物。只要有阶级差别、矛盾冲突存在,战争也不可避免。因此,高明的政治家要运用战争这一武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但是,战争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发动战争不一定能驾驭战争,玩火者将自焚。因此不能轻易发动战争,否则必然会招来祸患。可以此名句说明战争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给人带来祸患。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一机器。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军争》 战争名言春秋?孙子《孙子?军争》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 ――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英国政治家
通过战争手段比通过广开言路更能牢靠地维护政权。 ――古代罗马历史学家
和平不是一厢情愿和单相思,更不是对合理战争的回避。 ――军事战略专家
战争的名言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 ――德国文学家,历史学家
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 ――英国诗人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 ――爱尔兰剧作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唐代诗人
《战城南》唐?李白《战城南》。格斗:激烈地搏斗。乌鸢(yuān鸳):乌鸦与老鹰。这几句大意是:经过一场激烈的格斗,战士战死了,他们骑坐的败马因失去主人而向天悲伤地号鸣;乌鸦与老鹰成了战场的主宰,它们叼着死者的肠子,飞挂在高高的枯树枝杈上。李白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其黩武的。~几句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了不义战争的罪恶。前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后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强烈的战场画面。战马独存,因思恋旧主而悲鸣,更增强了物在人亡的悲惨感情;乌鸢啄食人肠已令人目不忍睹,况又把吃剩的高高衔挂在枯树枝上,为已够残酷的战场更增舔了恐怖的氛围。李白这首诗是从汉乐府《战城南》演化而来,但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刨造性的发展。诗人这种善于学习,继承又勇于发展、创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 ――英国作家,政治家
乔?斯威夫特
美德是一种战争状态,我们生活于其中,就要常常与自己作斗争。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再没有别的任何艺术或科学,比战争艺术或战争科学更困难的了。 ――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 ――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人民战争必须向云雾一样,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结成一个反抗的核心。 ――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
克劳塞维茨
战争的名言
战争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玩弄了危险的词句,由于刺激了民族的热情。 ――奥地利作家
世界上是一片战场,在这战场上,只有当机立断的统帅才能取得胜利。 ――印度作家
普列姆昌德
世上的暴君,若准备打一场战争,不到万事俱备,总是要侈谈和平的。 ――奥地利作家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唐代诗人
《兵车行》唐?杜甫《兵车行》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代诗人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唐代诗人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 ――古罗马历史学家
闲暇当然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为了获得闲暇而工作,为了获得和平而战争。 ――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 ――古罗马政治家
战争的名言
人们发现,劳动是最伟大的征服者,它比最辉煌的战争更有把握使国家繁荣昌盛。 ――美国教士和作家
威?埃?钱宁
人类有五种通用语言,金钱、战争、艺术、性和体育,而体育能把前四者融合在一起。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 ――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 ――古罗马历史学家
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箱里,有各种不同的工具一样,军事手段也只是达成大战略的手段之一。 ――英国军事理论家、战略家
利德尔?哈特
只要不失败就是胜利。这正是对抗强大的先进国家军事力量的人民战争战略取得胜利的关键。 ――日本作家
这是战争中一条万古不易的公理,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 ――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大帝
一般都认为幸福存在于闲暇。不管怎么说,我们为争取闲暇而工作,为生活在和平环境而战争。 ――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
中国空军应该具有在八千里外拦截战争的能力,而中国海军应该具有将战争堵在敌国领土的能力。 ――军事战略专家
战争的名言
如果没有可能得到大量的财宝,如果得到的只有失败,那么聪明人也决不会发动战争自己往里面栽。 ――古印度故事集
《五卷书》
《五卷书》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 ――德国外交家
我们要敢于迎接合理合法的战争,新中国六十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靠连续几场自卫反击战打出来的。 ――军事战略专家
土地朋友还有金子:这三件东西都是战争的果实:如果连一件都没有希望的话,人们也就再也不会发动战争。 ――古印度故事集
《五卷书》
《五卷书》
名人名言扩展阅读
本文地址:
经典语句经典语录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号-1关于战争的名言&诗词和故事(梁洁)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会在你乐意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要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詩詞:& 1、《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辛弃疾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波斯兵败马拉松
——雅典军队以弱击强的杰作
  公元前 6
世纪下半叶,在伊朗高原西南部,一个依靠军事征服而形成的奴隶制国家崛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波斯帝国。它经过不断的扩张和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到公元前
5 世纪初,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制强国,其领土东起印度河,西至爱琴海,北到高加索山脉, 南达印度洋,地连欧亚非三个大洲。公元前
521 年,新国王大流士一世即位, 自称是“全部大陆的君主”。
  大流士一世野心勃勃,继位以后征战不止,战绩斐然。但他染指爱琴海地区时,却遭到了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城邦的强烈反抗。经过几次征剿,波斯以其强大的军力,镇压了小亚地区以米利都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的反波斯起义。米利都等城邦在起义过程中,曾得到希腊半岛上雅典等城邦的支援。因此,骄横跋扈的大流士一世在完全征服小亚地区以后,即把矛头指向了希腊本土,有意挑起了长达
43 年之久断断续续的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中发生过许多次重大会战。有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有的创造 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其中发生在公元前 490
年秋天的马拉松会战,就是西方 古代战争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马拉松位于希腊本土雅典城的东北 部,距城 40
余公里,是濒临爱琴海的一个小平原。雅典统帅米太亚德率领 1 万多名士兵在此打败了波斯约 5
万大军的进犯,从而使他自己和马拉松都扬名后世。
公元前 492 年春天,大流士一世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派出大批战舰和陆
军,以其女婿马多牛斯为统帅,首次入侵希腊半岛本土,揭开了希波战争的序幕。但这次入侵夭折了。当波斯军水陆并进到色雷斯海岸时,舰队突然遭到了飓风的袭击。波斯军的
300 多艘舰船几乎全部沉入海底,约 2 万多名士兵葬身鱼腹。陆战也遭到了挫败,马多牛斯负伤,其残部丢盔弃甲,不战而 退。
大流士一世不肯就此罢休,一方面重新备战,一方面改变策略。第二年
春天,他派出大批使者分别前往希腊各城邦,名义上向他们索取“土和水”,实际上是迫使他们称臣纳贡。有些城邦深畏波斯帝国的强大,立即奉献了“土和水”,表示臣服。但是一些大城邦,像雅典和斯巴达等,却没有那么驯服。雅典人把波斯使者从高山扔进了深渊;斯巴达人则把使者押到井边,指着水井说:“这里面有土又有水,你要多少就拿吧!”说罢也把使者扔到了井里。这种举动大大激怒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当即以此为借口,于公元前
490 年派遣大军第二次远征希腊,于是发生了马拉松会战。
&&&&&&&&&&&&&&&&&&&&&&&&&&&&&&&&&&
马拉松会战&&
当时,波斯军大将达提斯和阿达非尼斯,率领大军约 5 万人,其中有骑
兵 1 万,舰船约 600
艘,自小亚细亚岸边的萨摩斯岛起航,横渡爱琴海,直攻希腊。这次选择的进军路线,对波斯军来说是很有利的。舰船数量的优势使他们有着进行海上机动的自由;直线行动的迅速,又相对减少了希腊各城邦进行战备的时间。不过,波斯军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主要进攻雅典,首先夺占这个对希腊半岛有着极大影响的主要城邦。
  强敌压境,雅典城邦立即实行紧急动员,号召全体公民拿起武器参战,甚至把一部分奴隶也编入了军队。但即使如此,编组起来的军队也不足万人。
城邦政府深知力量单薄,派出许多使者向周围城邦求援,并建议组织联军。 派出的使者当中,有一位最善长跑的人,名叫斐力庇第斯。他被派往当时军 事实力最强大的斯巴达城邦。斐力庇第斯在两天内不辞辛苦地跑完了 254
公里路程,当他气喘嘘嘘地向斯巴达人告急时,得到的答复却是:“待月圆之时,再出兵助战。”望着天上的一弯新月,斐力庇第斯大失所望,只好跑回雅典。负责国家军事指挥的雅典十位将军,听到斐力庇第斯的报告后,更加意识到事态的极端严重性,而且必须依靠自己行动,再也不能迟疑和犹豫了。他们大多数人赞同米太亚德将军提出的作战方案:全体动员,出城迎敌。
  米太亚德是一位屡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将领,在雅典公民心目中有着很 高的威信。他和其他将军一起,毅然率军北上。临行之前,米太亚德鼓励将士们说:“公民们,考验的时刻到来了。雅典是带上奴隶的枷锁,还是永远保持自由,就看你们怎样勇敢地去战斗了!”他激动人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战斗决心和勇气。
  雅典军队北上途中,获得了新的信息:波斯军在优卑亚岛上攻占并破坏了埃雷特里亚城邦后,继续南下,主力在马拉松平原登陆,企图从那里出发,与雅典城内反政府的反对派配合,攻占雅典城。将军们当即决定,把军队开向马拉松。米太亚德熟悉波斯统帅达提斯,也熟悉波斯军战法,知道他们擅长平原作战,惯用中央突破战术。他率雅典军抵达马拉松后,立即指挥部队在平原边缘的山坡上扎营筑寨,扼守住通往雅典的要道。这时,邻邦普拉提亚派出的
名增援部队到达,使雅典方面的力量有所加强。但是,波斯大军并没有立即向刚刚到达、立足未稳的雅典军发动进攻,雅典军队也没有贸然行动。双方在紧张的对峙中度过了
天。米太亚德灵机突发,感到形势不对:如果波斯军此时退回船上,哪怕只退回一部分,由海路去攻击只有老弱妇孺防守的雅典城,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果断提出:立即向波斯大军发动进攻!
会战发生在 9 月 12 日(也有人推算是 9 月 21 日)。清晨,米太亚德指
挥全军在平缓的山坡上一线展开,并将精锐的重装步兵置于战阵的两翼,摆出决战的态势。波斯人见此,随即列阵迎战。米太亚德决定先发制人,首先派出一支部队从高坡上猛冲下来,对波斯军的中央部位发动攻击。这是米太亚德故意采取的正面佯攻姿态。波斯军因遭到突如其来的攻击,曾一度惊慌失措。不过,他们很快就稳住了阵脚,顶住了雅典士兵的攻击,并随即开始反守为攻,在阵地中央对雅典军步兵逼进。
这一局势,正是米太亚德所预先设想和希望出现的。雅典军且战且退,
慢慢地使队形“凹”成弯弓状,而波斯军的长方形阵势,则在不断前进中“凸”
成长蛇阵。这样,雅典军退到一定距离以后,也就是快到山坡脚底时,突然左右两翼传出了雅典士兵撼天震地的喊杀声。原来,雅典的主力部队从左右两侧包围上来实行反击了。由于波斯的骑兵大部分尚未赶到作战地点,而雅典军的长枪密集方阵又有着凌厉的进攻实力,波斯军抵挡不住,突进的部队仓皇后退。这一后退引起大乱。后面跟进的人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眼见前面的士兵败退下来,也就随之掉头而走,于是互相践踏,争相夺路,登船逃命。雅典士兵则乘敌人慌乱之际勇猛追杀,有的还一直撵上敌船,杀死敌兵,抢夺舰船。
  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杀,大约只有半天功夫就基本结束了。根据战后清点, 在这次会战中:波斯军死亡 6400
人,大部人马登舰逃跑了;雅典军共牺牲192
人,还缴获了敌舰 7
艘。这一胜利,成了雅典在希波战争中不断取胜的开端,极大地鼓舞了希腊人在波斯军第三次入侵时奋起作战的热情,提高了他们战胜敌人的信心。&&&
在战斗尚未结束而胜利已成定局之时,米太亚德为把喜讯尽快告诉雅典城内的人们,特地派出长跑能手斐力庇第斯跑步回城报信。斐力庇第斯从马拉松出发,以最快的速度向雅典城奔去。当他跑进雅典中央广场时,已是精疲力竭了。他拼着全部气力,很费劲地向聚集在那里的人群喊道:“我们胜利了!大家欢呼吧??”还没说完,他便扑通一声倒下,永远没有起来。斐力庇第斯因此被人们尊为雅典英雄。
  从马拉松撤出的波斯舰队,由于意想不到的惨败而士气沮丧,随后又获得消息,知道雅典城内的反政府派已被管制,眼看不可能进行里应外合作战,自己单方面又难以进攻,只好灰溜溜地撤回本国。大流士一世对希腊的第二次入侵就此告终。
  为了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并表彰斐力庇第斯的功绩,1896
年在雅典举行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规定了一个新的竞赛项目,即马拉松赛跑,其 距离就是当年斐力庇第斯实际所跑的路程——42 公里又
195 米。马拉松赛 跑,自此受到各国体育爱好者的喜爱,至今常盛不衰。
羊河口上摧敌舰
——莱桑德大败雅典海军
  公元前 405
年,夏末一个晴朗的傍晚。在色雷斯的克索尼苏斯半岛南端,羊河注入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的出口处,照例开始热闹起来。人声嘈杂,舰船碰撞,岸上海中,一片忙乱。原来,庞大的雅典舰队又返航了。它刚从海峡对岸拉姆普萨卡城前头的海域归来,一条条战舰纷纷抛锚,定位驻泊,准备过夜。这已是连续第
5 个下午出现类似的情况了。
  拥有 180
艘舰船的雅典舰队,在著名海军将领柯隆统率下,从小亚细亚沿岸的以弗所海域,尾追斯巴达舰队而来。可是,斯巴达舰队抢先一步,攻占了海峡南岸原属雅典阵营的拉姆普萨卡城邦。被迫停驻在羊河口海域的雅典舰队,连续
天开到南岸去挑战。斯巴达海军统帅莱桑德拒不出击,一味地严守着拉姆普萨卡城及其前面的海域。任你羞辱怒骂,他也丝毫不动。今天,雅典人又是白白辛苦了,没有能够把斯巴达人赚出来迎战。官兵们清早出航,下午才归,非常疲惫。舰船驶返锚地,他们便一窝蜂地拥到岸上,有的到临时营房去休息,有的生火做饭,有的在岸边逛游,有的匆匆赶到离岸边颇远的城镇去购物或玩耍。劳累了好几天,一旦没有约束,人心自然涣散,谁都想尽情地松弛一下,以致舰船上的许多值班人员也都任意离开岗位而自行休息。一阵嘈杂过后,只有一排排战舰安静地停泊在羊河口及其附近海面上,海水轻轻地拍打着船体,发出了有节奏的响声。
可就在雅典人尽情松弛的时候,突然之间,密集的斯巴达战舰在海面上
出现了。它们一艘挨着一艘,船头高昂,劈波斩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羊河口冲来。斯巴达舰队终于发动进攻了。直到敌人的舰船几乎冲进锚泊地,雅典舰队司令柯隆才发觉形势不妙。他匆忙发出信号,命令部下登船迎敌,可为时已晚。毫无准备的雅典官兵,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许多人不知所措,乱成一团,以致来不及登船,就眼睁睁地望着斯巴达人在呐喊声中攀上了自己的舰船。一排排的雅典战舰开始急剧摇晃,许多船上竟无一个作战的水兵。
“轰”、“轰”、“轰”??巨响接连不断地传开,斯巴达战舰的铁冲角,已狠狠地撞击着一些刚要启动的雅典舰船,有的舷侧破洞,有的船板断裂,接着出现的是哗哗水柱。许多雅典舰船根本没有迎战就往海底沉没。在令人心惊胆颤的喊杀声中,一批批斯巴达战舰驶向雅典船舷侧面;转瞬之间,斯巴达水兵将钩锚抛向敌船,钩住其横梁和木板,两船舷侧紧靠,牢牢贴在一起。随后,船上发生了激烈的肉搏战。斯巴达人不断跳上敌船,以多压少,以强凌弱,逼得雅典人且战且退,或被赶到船头舰尾,或者惨遭杀戮,或者负伤躺倒舱中,或者被逼跳入大海。海滩上,河岸边,许多雅典士兵两手空空,根本来不及武装自己就被快速登陆的斯巴达人堵截追杀,几千人挤作一
团,乖乖地做了俘虏。 夕阳已经西沉,夜幕悄然降下。整个羊河口战场,令人惨不忍睹。河岸
上,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河道里,破碎的船体和水兵的遗骸堵塞了整个河道,鲜血把河水染成红色。晚风吹来,血腥味儿令人窒息。一场决定战争命运的拼搏,不到两个时辰就宣告结束了。
  这一仗,一方是有备而来,勇气十足,攻势锐不可挡;一方则毫无警戒,惊慌失措,几乎各自为战。结果胜负立判。这就是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中
得不偿失的胜利
——皮洛士远征罗马的战争
  西方军事史上,长期流传着一个典故,叫做“皮洛士的胜利”,意思是
“得不偿失”。这个典故来自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远征罗马的作战经历。皮 洛士(公元前 319~前 272
年)出身于伊庇鲁斯王族,与马其顿王室有着亲 戚关系。他少年罹难,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国家,逃亡到邻国伊利里亚,12
岁时,依仗姐夫的援助,带兵归国,夺得王位。但在他 17 岁一次出国时,政权 又被敌对势力夺走,直到 22
岁才又复国。他崇尚武功,有雄才大略,从小就 以未来的亚历山大自居。18
岁那年,他参加了亚历山大诸部将为争夺权位而进行的伊普斯会战,初露锋芒,显示了良好的军事才华。他先后被埃及国王托勒密和西西里国王阿加托克利招为女婿,从此身价大增。公元前
年,皮洛士应邀干预马其顿王国的王位继承权斗争,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因为武艺出众,箭法超群,战斗勇敢,办事果断,人们称赞他很像亚历山大,以致名声大振。
  公元前 3
世纪初,罗马日益强盛,相继征服了拉丁姆和中部意大利,进而向南部意大利进逼。南部意大利的希腊移民城邦和当地的路卡尼亚人,不甘心承受罗马的侵略,多次进行反抗,但根本不是罗马人的对手。公元前
年,罗马军队进攻希腊城邦塔兰托,塔兰托人便向北希腊的伊庇鲁斯王国求救。伊庇鲁斯王国的皮洛士国王,此刻正谋划着对外扩张,也就欣然接受邀请。皮洛士早就不满足于仅仅统治一个伊庇鲁斯,他图谋着正好借此机会先去远征意大利和西西里,然后再回师东进,征服巴尔干,真正像亚历山大那样建立一个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国。但是,他没有亚历山大那样幸运,此次远征以得不偿失的胜利告终,使他最后铩羽而归,留下一个“皮洛士的胜利”
公元前 280 年,皮洛士率领着 2 万名训练有素的步兵,3000 名帖撒利亚
骑兵,2000 名弓箭手,500 名投枪手和 20
头战象,横渡亚得里亚海,来到了南意大利。这支远征军途中虽遇风暴,受到一些损失,但就当时来说,仍可 称为一支劲旅。塔兰托城邦许诺,将其
5 万余步兵和 2 万骑兵交皮洛士统一指挥。他对塔兰托的人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后,便挥师奔赴战场。为了迎击皮洛士,罗马首先派出了
个军团。罗马人当时处于不断扩张、军威日盛的发展时期,军队的战斗力很强,皮洛士对此也不免小心谨慎。但是,面对这位名声远扬的希腊统帅,罗马军队也未敢贸然攻击。随着皮洛士军队的开进,罗马人逐渐收缩,一直退到赫纳克里亚附近,才摆开战场。随
后,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会战。 这次会战中,尽管塔兰托等盟军对罗马军畏之如虎,连战连退,给作战
带来了不利影响,但皮洛士却非常沉着,冷静应敌,指挥若定。他不仅充分发挥了步兵的威力,还亲率骑兵冒险进犯,直接冲锋,并在关键时刻使战象起了巨大作用。罗马官兵同样训练有素,并且久经战阵,作战勇敢,但他们的战马从未见过战象,一与战象相遇,便吓得掉头狂奔。皮洛士也就趁机挥军掩杀,大败罗马军,抢占了罗马军营地。据说,在双方第一次会战中,罗马死伤
7000 人,被俘 2000 人,是他们近几十年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但 皮洛士为这个胜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官兵 4000
人,其中很多人是军
官和骨干。 赫纳克里亚会战后,皮洛士跟踪追击,挥师进军罗马本土,一直赶到距
离罗马城几十里的地方,才停下来安营扎寨。这时,罗马城内也紧张备战,败退下来的罗马军迅速进行了整顿,得到了补充,准备再战。罗马周围以及拉丁姆区,还有不少城邦如加普亚等,仍然站在罗马一边。皮洛士自料难以攻克罗马城,觉得与其做一件不可能的事,不如保持一个胜而不狂的美名,于是,决定同罗马进行和平谈判。
  他选派了一位帖撒利亚人作为使者。这人叫西尼阿斯,既善于辞令又具有外交手腕。西尼阿斯进入罗马城后,在罗马元老院里为皮洛士进行了非常出色的说项。他奉命提出:只要罗马承认塔兰托等城邦独立,退还在战争中掠去的东西,皮洛士就不要任何代价而放回
名罗马俘虏,停止战争。元老院为此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正在犹豫不决时,盲人阿彼阿斯·克劳狄乌斯来到元老院,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鼓舞罗马人继续作战,提出只要皮洛士还在罗马,就拒绝与他谈判。这次和谈没有成功,不过还是相互释放了俘虏。这样,双方继续进行作战准备。
  公元前 279 年 4 月,双方经过冬季休整以后,在阿斯库伦附近进行了第 二次会战。这次会战,罗马方面集结军队 7
万人,并为对付皮洛士的战象而专门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战车,车上装有烧红的炭火炉和长矛等物。罗马人对于战场的选择也颇费了一番心思,阿斯库伦附近地形起伏,沼泽很多,不利于皮洛士的骑兵特别是战象的行动。开始,皮洛士忙于跟踪敌人,来不及注意战场情况,所以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不能随心调动兵力,双方也未能决出胜负。皮洛士很快觉察到了形势的不妙,并当机立断采取了对策,因而使罗马人的计划也未能实现。
第二天作战中,皮洛士首先调整部署,抢占有利地形,巧妙地布设阵势,
使罗马人不能继续发挥优势。皮洛士的步兵方阵在强大骑兵和战象配合下,又一次发挥出巨大威力,最后把具有数量优势的罗马军打败。在这次会战中,罗马伤亡
6000 人;皮洛士军队伤亡 3550
人,伤亡的主要是伊庇鲁斯部队的精华,其中有皮洛士的一些主要将领和知心朋友,皮洛士深为胜利所付出的代价而痛心。会战结束时,有人向他表示祝贺,他却非常伤感地说:“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胜利,我就要变成没有军队的光杆司令了!”由于他的这句话,此后“皮洛士的胜利”便成了人们常用的词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得不偿失的胜利。
皮洛士虽然两败罗马军,但他的处境并不好。当时的罗马处于发展时期,
又在本国作战,兵源充足,战败的军队能迅速得到补充,而且还有拉丁同盟的支援;皮洛士则远离自己的国家,兵源和补给都相继发生困难,他本人又非常骄横,对邀请他来助战的城邦很不尊重,并且不顾当地风俗习惯,以致很快激起了同盟者的不满,因而也失去了必要的支援。就在他进退两难的时刻,叙拉古等城邦派遣使者前来邀请他率军赶赴西西里岛,帮助他们攻打迦太基人;同时,巴尔干方面也有使者前来,请他回去争夺马其顿。皮洛士由此非常高兴,好似绝路逢生一样。他权衡了利弊,认为去西西里更有前程,也符合出兵的初衷,于是,便于公元前
278 年率领自己的军队开进了西西里 岛。
  皮洛士进入西西里后,受到叙拉古等城邦的热烈欢迎,被尊为“国王和领袖”。他率军向迦太基人进攻,连战皆捷,所向披靡。迦太基人招架不了,
便乞求和谈,并表示支付大笔赔款。可是皮洛士的要价太高,并限令迦太基人全部撤离西西里岛,以致和谈最终破裂。后来,他又老毛病复发,由于辉煌胜利而骄横无比,粗暴地干涉叙拉古等城邦的内政,并公然杀害了邀请他来西西里的叙拉古首领塞浓,从而激起公愤,失去了当地城邦的支持,被人们唾骂为“忘恩负义”和“背信弃义”的人。“失道寡助”,后来许多人转而支持迦太基人。于是迦太基军乘机反攻,皮洛士孤立无援,后勤不济,最后遭到失败。真是无独有偶,就在这时,塔兰托城邦又因抵挡不住罗马的进攻,再次请他去援助。皮洛士也就顺着梯子下楼,以此为由放弃了同迦太基人的作战,率军东还,第二次前往意大利南部。
  公元前 275 年春,皮洛士率领 110 艘战舰和许多运输船只离开西西里。 途中遭到海上强手迦太基人的袭击,损失战舰 70
艘,剩下的除 12
艘完整外,其余都有损伤,兵力大大削弱。当年夏天,伊庇鲁斯军队到达塔兰托,不久就在贝尼温敦附近与罗马军队进行了会战。这次作战中,由于兵力和条件的转化,罗马人竟“第一次”把皮洛士打败了。从此,他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损兵折将的情势下,只好于当年秋天,带着残存的
8000 步兵和 500 骑兵返 回伊庇鲁斯。
  两年以后,即公元前 273
年,皮洛士又应斯巴达王室一位争权者的邀请,率军前往伯罗奔尼撒半岛。由于骄傲轻敌,行动迟缓,这回他又遭到了失败。次年,皮洛士再次被邀请进军阿尔戈斯,在谈判退兵问题时,被迫同人决斗,不幸飞来横祸,遭到决斗者母亲的偷袭,受伤坠马,被刺身亡。
皮洛士戎马一生,骁勇善战,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所写的战争
艺术史,深受古人称赞。罗马的政治家西塞罗多次引用他的著作;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称他为仅次于亚历山大的战略家,自称是他的学生。皮洛士历经多次战争,打过很多胜仗。他善于指挥,长于布阵,巧于利用地形,能够发挥士兵的作用,确实可以称之为卓越的战术家。但是,他缺乏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运用谋略不能始终如一,所行政策缺乏稳定性;他骄横跋扈,往往失信于联盟者;他治军不严,放纵部属,容易遭人反对。因此,他虽然经常取得轰轰烈烈的战绩,但从未赢得一个持久性的胜利,最终还以悲剧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以少胜多战坎尼
——古代战争史上合围歼敌的范例
  “奴隶主贵族纷纷走,汉尼拔已到城门口。”这是流行于欧洲的一个古老传说。它反映了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当年在意大利境内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显赫威风。在西方军事史上,汉尼拔是与亚历山大、恺撒和拿破仑齐名的四大名将之一,曾被称为杰出的军事天才,被尊之为“战略之父”。他在远征罗马的作战中,于小城坎尼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歼灭战,仅以
5 万人马, 围歼了 8 万罗马大军,使这次会战成为合围歼敌的一个范例。
  迦太基位于今天北非突尼斯的东北部。公元前 5 至前 2
世纪,这里是由中东地区腓尼基移民建立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商业非常发达,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垄断着地中海的航运和贸易。罗马统一意大利以后,开始向海外扩张。于是,迦太基和罗马这两个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强国,为了争夺地中海霸权,先后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所谓布匿战争,是罗马人的称呼,因为迦太基是古代腓尼基人建立的城邦,而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所以把他们同迦太基进行的战争叫布匿战争。坎尼歼灭战发生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前期,是古罗马军队失败最惨的一次会战。
公元前 218 年,28 岁的汉尼拔率领一支大约 10 万人的多民族军队,开
始实行对罗马帝国的远征,从而爆发了罗马和迦太基为争夺南欧与地中海的 第二次布匿战争。那年春末,汉尼拔率领军队从西班牙出发,在 5
个月的长 途跋涉中,历经千难万险,遭受了巨大损失,原来的 10 万兵员和几十头战象, 只剩下 2 万步兵、6000 骑兵和 1
头战象。但他终于成功地越过了欧洲最高的阿尔卑斯山,征服了当时视作禁区的天险,突然地出现在罗马帝国的后院北意大利,在战略上开创了远距离奇袭的先例。
当年冬天,汉尼拔率军进入意大利北部,与山南高卢人结盟,获得了人
马装备的补充,并在提契诺河与特雷比亚河地区首挫前来堵截的罗马军队, 站稳了脚跟。次年,他挥师南下,向意大利中部进军,并于 6
月在特拉西梅 诺湖之战中以伏击战大败罗马军,进而威胁罗马首都,给罗马公民带来了极 大的惊恐。
公元前 216 年春,即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年,汉尼拔放弃了对罗马首都的
进攻,率军进到意大利南部,到处横行,不断抢掠,最后留驻在亚得里亚海岸边地带,占领了坎尼城。这一带是罗马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坎尼如果长期落入敌手,将使罗马面临极为艰难的困境。因此,罗马在这一年当选为执政官的两位统帅,即包路斯和瓦罗,上任伊始便谋划征战之策。他们在国人强烈的呼声之下,同时也在汉尼拔的计诱之下,率领步兵
8 万和骑兵 6000
余人,向正在被迦太基军队骚扰的阿普利亚进发。坎尼城位于阿普利亚境内奥凡托河的下游,罗马人决心用全力夺回这个粮仓。这时,汉尼拔已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安营扎寨。他手里虽然只有
4 万步兵和 1 万骑兵,但心中早已筹划了 彻底打垮敌人的策略。
  这年 8 月 2
日,一场巨大规模的血腥屠杀在坎尼战场上展开了。清晨,罗马的值班统帅瓦罗,不顾另一位统帅包路斯的反对,下令全军出击。他将所有军队开到奥凡托河北面的平原上,面对敌军排列阵势,把
8 万名步兵排 成纵深达 48 列的战斗队形,以密集的步兵对迦太基军战斗队形的中央实施强
攻,而在两翼只配备了力量薄弱的骑兵。而汉尼拔则针对敌军惯常部署的特点,预先摆好了一个特别的阵势。他把军队排成半月形,凸出的一面对着敌人,正中摆的只是战斗力弱的步兵,但前弱后强,两翼摆的则是战斗力很强的骑兵。这是汉尼拔的有意安排。
  汉尼拔为了使自己的劣势兵力发挥最大效用,早就作了充分调查和精心 谋算。他深知眼下的战场离海不过 5
公里,在这个季节,海面上每到正午便会刮起猛烈的东风,于是选择了一个背向东风的阵地。根据地形特点,他又在阵地左侧选好一片树林,在那里预先埋伏一支部队,命令他们在东风起时袭击敌人的后卫。他还选出
名强悍的步兵,命令他们每人多带一把短剑,藏在贴身衣内,在作战中假装败状,先向敌军诈降,只交出手中的武器,而后按照信号行动,抽出短剑杀敌。
  上午 8
点多钟,广阔的战场上响起了刺耳的军号声。紧接着,十几万人同时发出了震撼大地的呐喊。两军很快交锋,弓箭手开始齐射,标枪手和投石手随之抛出武器。罗马步兵以密集方阵向迦太基步兵的中心部位猛攻。正如汉尼拔所料,他的阵势中央的
万名步兵,抵挡不住进攻而逐渐向后退却。这样,半月形的阵势弯了进去,原来凸向罗马人的部分,渐渐变成凹进的态势。罗马军越是猛攻进来,迦太基军的队列就越是从两侧向内收缩,形成一个大“口袋”。
双方的步兵和骑兵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但罗马骑兵很快便出现混乱。汉
尼拔敏锐地观察着,当罗马军大部分钻到“口袋”的一定深度时,便发出预定信号:一方面命精锐的步兵和骑兵开始挤压敌军的两翼,作包围之势;另一方面,通知准备诈降的
名步兵按计行事。这批步兵装出混乱不堪的败逃架势,不再继续后退,反而直向罗马人奔去。罗马人以为他们是来投降的,收缴了他们的长剑和盾牌,当作俘虏安置在自己的后卫地域。
中午时分,海面上刮来了强劲的东风,扬起漫天尘土。正一个劲地往“口
袋”里钻的罗马士兵,顿时被迷住了眼睛。由于睁眼困难,视物不清,罗马人彼此碰撞,自伤很多,因而阵势大乱。此时,迦太基人则因背对东风而占尽地利,趁势大量砍杀敌人。就在罗马军大乱之时,诈降的
500 名迦太基步兵立即抽出怀中短剑,突然地向就近的罗马人砍杀。埋伏在左侧树林中的迦 太基部队,也乘机冲杀出来。
与此同时,迦太基骑兵已飞快地迂回到了敌阵后面,配合从树林中突然
出现的部队封住了敌人的退路,最后完成了对整个罗马军的全面包围。罗马方面虽然兵力众多,但因前锋遇风受阻,无法再向前冲击,以致中间大队人马挤成一团,失去了行动的自由。这时,他们连挥动武器都发生了困难,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抵抗。罗马人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只能充当敌军标枪和投石器的靶子,而在受伤倒下以后就被自己人踩死。整个战斗最后变成为一场可怕的大屠杀。
  战斗一直进行到黄昏以后,真正是杀得天昏地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罗马的 8 万多大军,有 5.4 万人战死,1.8
万人被俘;前执政官塞维利阿和 现执政官包路斯,元老院的 80
名元老,以及许多知名将校统统弃尸沙场。只有当日负责指挥的统帅瓦罗,因为指挥位置稍靠后边,而且见机较快,得以率领少量残兵突围逃脱。而迦太基军方面,总共损失仅
  坎尼会战给了罗马人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惨败的消息传到首都后,再次引起罗马人的巨大震惊和恐惧,以致罗马元老院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为了
稳住公众情绪,禁止妇女在公共场所哭泣,禁止公开悼念阵亡将士;城内禁 止使用“和平”字样,以追悼亡灵 30 天;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宣布
17 岁以 上的男性公民一律应征入伍;为了弥补兵源不足,由国家出钱从私人手中购
买 8000 名奴隶组建 2
个军团;为了解决武器缺乏,把保存在神殿中的战利品也拿出来武装士兵。通过这次惨败的教训,罗马人终于接受了前独裁官费边提出的迁延战略,决心积蓄实力,避免重大牺牲,长期与敌周旋。这样,在尔后持续
10 多年的作战中,汉尼拔就再也没有得到过痛歼敌人的机会。
  这次会战中,汉尼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成功地采取了诱敌就范、两翼包抄的战术。他以少击多,出奇制胜,使敌人全军覆灭,使罗马一度陷于极端严重的困境。从此,坎尼战便成了歼灭战的代名词。创造这一奇迹的汉尼拔,尽管没有最后打赢第二次布匿战争,但始终都是军人心中的英雄,成为军事家们效法的榜样。
此资料仅共参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于战争的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