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程表目标的制定原则

【上一篇】
【下一篇】上海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硕士论文 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上海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 教学资源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培训
在2001年《中国体育报》报道了这样的现象:经过专家验证(1)现在的中国人的平均身高比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矮了;(2)当今中学生、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象中长跑、柔韧性等);这些现象无疑都与学校体育有关。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体育教育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下面我就《课程标准》的实施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理解
基础教育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布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营养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的基本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国家管理与评价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它也具体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标准等,并提出了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管理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前言(1、课程的性质;2、课程的基本理念;3、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学习领域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1、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2、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3、学习领域三:身体健康;4、学习领域四:心理健康;5、学习领域五:社会适应)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2、课程评价;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教材编写)
附录:1、名词解释;2、附表
课节的制定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教师要上好现有的体育课与活动课,要摆正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也要摆正自身在学校中的地位。上课:不认真,不愿意上,把课随意让给别的科;使学校、其他科任教师、学生认为体育课无关紧要,进而轻看体育教师;活动课也是如此,由的学校从来不上体育活动课,有的是学校不安排,有的是安排了不上,让其他科上,可一直说训练没有时间等等。
(二)课程的性质
1、课程的定义:课程是课业的进程。广义上说,是指在学校里所学的各门课的总合。狭义上说,是一个教学科目。学校里包括:学科课程(如体育等)、活动课程(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如课内、课外),综合课程(综文、综理、中心课程)、技能课等。学科课程是实现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小学《体育》每周授课时数:1-2年级5节、3-6年级3节,授课时数排第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每周授课时数:7-9年级2节、授课时数排第四,体育课在九年义务教育授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9-11%,体育学科是基础学科。
2、课程性质的定位:《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1)本课程不是体育和健康相结合的课程,《体育》是强调了身体锻炼的实践性,让他们活动。《体育与健康》除锻炼外,还应该具有理论性。(2)课程只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自身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强化了体育的健康意义,健康不仅仅是生理健康,也包含心理健康,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心理健康的认识:①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看问题能客观的、持公正的态度、不以偏盖全;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能现实的评价自己,不刻意显示自己,取悦别人,即看到自己的优点,也应看到自己的缺点;③自我调控能力: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冲动,实现自己的目标;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关心他人、,善于合作,不为满足个人,苛求别人,有知心朋友,有亲密的家人;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理想与差距的调试,认识与情感的调试;⑥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快乐和苦恼,能从生活和工作中寻找自己的快乐。(3)“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健康教育课应分散在有关课程中讲述,本课程纸浆与体育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
(三)课程的价值
1、增进身体健康。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①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②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③提高自我保健意识;④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⑤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①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②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③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①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②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③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③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四)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性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生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五)课程标准的功能
1、编写教材的依据。小学1-6年级只编教师用书,不出版学生用书。
2、教学(上课)的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安排教学。
3、评价质量的依据。
4、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依据。
(六)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是以目标体系统领的,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即:一级目标:课程目标;二级目标:领域目标;三级目标:水平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将会达到的目标: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则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态度。
领域目标(五个学习领域):一是运动参与目标(标准: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二是运动技能目标(标准: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三是身体健康目标(标准: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四是心理健康目标(标准: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五是社会适应目标(标准: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水平目标: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在个学习领域设立了六个学习水平,即水平一至五分别相当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考虑到学校和学生个方面的差异性,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设立了水平六,作为高中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其他学段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要求。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行性,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是具体的、可以观察的。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全新的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更多的在运动实践中体验自身心理活动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表现,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学习目标尤其强调应是学生自己可以体验到的,并最终表现为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教师通过对学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观察,判断其教学活动的成效,这使课程在情感、意志方面的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即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从而有效地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
(七)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一& 运动参与
1、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一: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
水平二: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
水平三: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
水平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水平五: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水平六:说服和带动他人进行体育活动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水平四:和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水平五:根据科学锻炼原理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水平六:知道如何制定运动处方
学习领域二& 运动技能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二:说出所作简单运动动作术语
水平三: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观看体育比赛
水平四: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观赏体育比赛
水平五: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
水平六:了解国内外重大体育事件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水平一: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
水平二:会作简单的组合动作
水平三: 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
水平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
水平五: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增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
水平六:组织和参加小型体育比赛
3、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
水平二: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
水平三: 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
水平四:注意运动安全
水平五: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水平六: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水平四: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集体野外活动
水平五:学习在野外条件下的活动技能与方法
水平六: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
学习领域三& 身体健康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一: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二: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三: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2、发展体能
水平一:发展柔韧、凡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水平二: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
水平三: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
水平四: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水平五: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水平六: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水平一: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
水平二:描述身体特征
水平三: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
水平四: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水平五: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
水平六:了解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的异同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水平三: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知识
水平四: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水平五: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水平六:懂得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和运动对环境卫生的要求
学习领域四& 心理健康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水平二: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
水平三: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是的心理感受
水平四: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水平五: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水平六: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水平二: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水平三: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水平四: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
水平五:在体育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
水平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水平一: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水平二: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水平三: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
水平四:学会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
水平五: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
水平六:自觉运用适宜的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水平一: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
水平二: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
水平三: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水平四: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
水平五: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
水平六:在体育活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领域五& 社会适应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水平一: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区别;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
水平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
水平三: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
水平四: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识别体育中的道德行为
水平五: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水平六:关心社会的体育和健康问题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水平三: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
水平四:简单评价媒体的体育与健康信息
水平五:具有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水平六:选择和利用互联网资源为体育与健康实践服务
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德育:三义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运动技术:简(便)单、易行,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竟技能力等;本身素质(基础)技术(基础)战术—竟技能力
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开展好体育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八)建立了体育课程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评价的步骤、评价的内容、等在课标中已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主要讲一下评价的建议。
1、学生的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生的评价上应确立四个原则、四个结合。四个原则(1)发展性原则:教师尽量用发展性眼光去发展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并给与公正的评价;(2)激励性原则:对于非凡的想象和大胆的尝试探究行为,应给予及时的鼓励,让标准答案永远低于学生的创新性答案;(3)过程性原则:同样的学习结果,对不同的儿童来说,学习的过程却是不一样的,不评价学习过程,是不能准确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的;(4)平等性原则:教师作为评价者的态度应是朋友式的,建设性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四个结合(1)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2)横向与纵向评价相结合;(3)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4)教师、家长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
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评价方式可采用:(1)全面评价。各位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学中主要是从外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的形式,而是要将五个学习领域以及上课等各种情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2)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在开学初(或学期末)对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进行测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起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或一个假期的自我锻炼),在学期末(或学期初)再进行一次测试,看一看通过学习到底有多大的进步,进步多少。在了解学生锻炼的方法手段,并对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奖励评价等等。(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给学生以机会,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锻炼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更好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交往。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性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2)学习能力。由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在对学生学习评价时,不赞成正规性评价;不赞成序列性评价;评价要采用激励向上的机制;采用等级制、不当众公布成绩、强调参与性。
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综合评价。(1)教师专业素质评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方面。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对待学生的热爱和尊重。教学能力: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程度;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及运用程度;从事体育教学必需的基本技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开发和运用体育资源的能力等。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2)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的质与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关系、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
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课程建设评价
课程建设评价是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任务,对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进行周期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
课程建设评价内容(略)(见课程标准45页)
评价方法与组织(略)(见课程标准45页)
在学生评价时首先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第二要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关注过程性评价。第三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等等。
在教师评价时首先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第三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
对课程实施评价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二、《课程标准》与《大纲》的比较
自1956年颁布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至2000年为止,我国先后颁布了6套体育教学大纲。历次体育教学大纲都明确地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及比重,甚至连考核标准也作了程度不同的规定。体育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与制度的建立,对规范我国体育教学、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都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需求等也各不相同,因此,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解决不同地区、城乡、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国家教育部制定了《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标准虽然明确规定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内容标准,但对于具体教学内容、课时比重、具体的成绩评定项目和标准等都未作限制,这样既有一个能够规范全国各地各校教学的标准,以便从宏观上指导、规范体育教学,又能充分地发挥各地、各校开展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根据各地、各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的相同点:它们都是规范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不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不同。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
(二)、目标体系不同。课程标准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体育教学大纲则只有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且教学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不太一致。
(三)、学习领域不同。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
(四)、学段不同。课程标准是按照水平来划分学段,即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别对应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水平四对应初中,水平五对应高中,水平六为发展性水平。按水平划分学段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发展和各地、各校情况的差异性;体育教学大纲则是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
(五)、内容标准不同。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去、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六)、教学时数规定不同。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学习内容的时数,提倡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以随时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进行调整。如果学生较快掌握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学时数可适当减少,反之可适当增加,这就避免了那种只按教学时数和进度要求,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的机械做法;体育教学大纲则明确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
(七)、评价方法不同。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体育教学大纲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教育概况】
【继续教育】
【教育管理】
【党建园地】
&&&&&&&&&&&&&&&&&&&&&&&&
【教育督导】
【教育科研】
&&&&&&&&&&&&&&&&&&&&&&&&
【教研教改】
【远程教育】
【考试招生】
【资源下载】
| |[您是第位浏览者]
Copyright & 2005
&&& 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局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课程表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