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偈后用叩头三下吗

华严经浅释卷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至一切处回向第四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珂萨至一切处回向?
金刚幢菩萨说完了前面的偈颂之后,接着他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怎样称为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到一切处的回向法?你们明白吗?不管你们明白不明白,现在我来为诸位解说一下这回向法的内容。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处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间。至一切众生。至一切国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虚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为无为。至一切语言声音。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在往昔发愿修习回向法,积集种种善根的时候,他曾做这样的观想并立下心愿:但愿我所修习的善业,成就的功德力量,能徧虚空法界。譬如一切法的眞实之际,是无所不到、无时不在的。又希望这种功德的力量能到一切有形的物体上。到一切众生的身心中。到一切世间内各个国土里。到一切法,令一切正法善法,得到功德的力量,发扬光大。到徧虚空中,令虚空充满这善根功德的力量。到达三个世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都有菩萨修积善根功德的力量。到一切世间的有为法和出世间的无为法。到一切有语言有声音的地方。菩萨希望他的善根功德力量,到以上所说的那些地方,那种时间,都能发挥它的作用,令一切众生都获得利益。
愿此善根,亦复如是,徧至一切诸如来所。供养三世一切诸佛。过去诸佛所愿悉满。未来诸佛具足庄严。现在诸佛及其国土道场众会,徧满一切虚空法界。
菩萨又说:希望我修积的善根功德的力量,像上面所说的一样,也能普徧到十方三世诸佛的国土。又愿以此善根功德之力,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又愿过去世的诸佛愿愿都圆满。未来世的诸佛,修因已圆满,证得具足庄严--福具足慧具足、百福庄严。现在的诸佛,他所居住国土裹的道场法会,因我的善根功德之力,能徧满一切虚空法界。
愿以信解大威力故。广大智慧无障碍故。一切善根悉回向故。以如诸天诸供养具而为供养。充满无量无边世界。
菩萨之所以能以他所修的善根功德的力量,达到他供养十方三世佛的目的,这完全是他的愿力,和信解殊胜,能随心转变的大威德神通之力的缘故。次则是菩萨巳证得大智慧,所行所至。都没有障碍的缘故。同时也是因为菩萨修集善根功德,他并不是为了利己,而是为一切众生,他把所修集的功德善根,毫无吝惜,统统回向给众生,所以他能称愿以成。菩萨供养诸佛的供品,皆为稀世珍奇,可以与诸天王所供养诸佛的供品齐等,其量充满无边世界,供养的功德也同样充满虚空。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诸佛世尊,普徧一切虚空法界。种种业所起。十方不可说一切世界种世界。不可说佛国土。佛境界。种种世界。无量世界。无分齐世界。转世界。侧世界。仰世界。覆世界。如是一切诸世界中,现住于寿,示现种种神通变化。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这位菩萨,他又作这样的思维观想:十方三世的诸佛世尊,他们的大威德法力,能普徧到达尽虚空徧法界,这乃是由于他们往昔修集的种种善业,无量无边的善业所生起。又有十方不可说--没有方法能说出它究竟有多少各种不同的世界。又有不可说那么多诸佛的国土。诸佛不可思议的境界。种种不同的世界。无有数量的世界。没有分别、没有齐限的大世界小世界。又有常常转动的世界。不平正的侧世界。向上仰的世界。向下覆盖着的世界。像这样各个大小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种种世界中。都有佛在那儿住世,转法轮,教化众生。诸佛为了教化众生,运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所以他示现种种神通变化之力,摄受众生。
彼有菩萨以胜解力,为诸众生堪受化者,于彼一切诸世界中,现为如来,出兴于世。以至一切处智,普徧开示如来无量自在神力。
彼字是指上文所说的那些世界。金刚幢菩萨说:在上面所说的各种不同的世界中,都有菩萨,这些菩萨都有大智慧,有特别殊胜的理解力,对于诸佛所说的甚深微妙法,他们都能领受,通达运用。他们观察十方世界中的众生,那些机缘已经成熟,那些是堪能接受佛的教化的,菩萨就运用他的神通变化,示现佛身,出兴在那个世界,教化众生,接引众生皈依佛门。菩萨接引那些众生,他并不是敷衍了事,潦草塞责图个好听的名就算事。菩萨是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要把他所教化的众生,教到能得到一切智慧,至一切处的智慧境界,并且普徧对众生讲说佛有无量的自在--随心运用的神通之力。
法身徧往无有差别。平等普入一切法界。如来藏身,不生不灭,善巧方便,普现世间。证法实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转,无碍力故。生于如来无障碍见,广大威德种性中故。
法身徧往:这是说佛的法性身,他能徧往诸佛的国土,处处一样没有不同的。平等普入:则为佛的智身,他普徧深入一切的法界。如来藏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的。如来藏身是以善巧方便,普徧出现到一切世间。证得诸法的眞实性,因为诸法实性能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缘故。菩萨能得到念不退,是他有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菩萨是修大乘果位,他决不会退转到二乘的果位。他恒常精进,修习正法,因为他已得到圆融无碍的智力,不受一切障碍的缘故。菩萨已生如来家,得如来藏身,永绝二障。得到如来权实无碍的知见,和如来广大威德的妙用,因为他已生在佛的种性中的缘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其所种一切善根,愿于如是诸如来所,以众妙华,及众妙香,鬘盖幢旛,衣服灯烛,及余一切诸庄严具,以为供养。若佛形像,若佛塔庙,悉以如是。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不乱回向。一心回向。自意回向。尊敬回向。不动回向。无住回向。无依回向。无众生心回向。无躁竞心回向。寂静心回向。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以他所种的一切善根,愿在十方诸佛的道场裹,用很多的上妙名华,很多种名贵的香,很多的锦绣鬘帐、华盖、高幢、长旛、寳衣、寳灯、巨烛,以及种种稀世的饰品,奉献诸佛,庄严道扬,供养在世的诸佛。若佛形像;菩萨不仅供养现世的诸佛,就是已入湼盘的过去诸佛的形像,和后人为灭度诸佛起的舍利塔,纪念诸佛造的庙,菩萨一概这样供养,没有差别。同时对于三世诸佛,也都一样用他的善根诚意回向,以回向而作供养。菩萨回向的时候,所谓不乱回向:不乱就是心裹没有杂念,也不妄想纷飞,而是正心诚意的回向。一心回向:心念集中,专心注意的回向。自意回向:自己开悟,不是藉其他的因缘所开的悟。以自己的善根回向,令获此回向利益者,亦能自己开悟。尊敬回向:为恭敬三寳,因之回向。不动回向:不为善恶的境界而动摇,不为逆顺的境界而转移,以不动之定力来回向。无住回向:卽不着住,不着住于人,不着住于法,人法皆空的回向。无依回向:乃不依于境界的回向。无众生心回向:菩萨为饶益众生,以自己所修善根回向一切众生,但不执着众生,亦不执着回向的功德,因菩萨无我相,众生相,知道我空,故行所无事,不着相回向。无躁竞心回向:躁是心急躁、脾气急躁。竞是竞争,事事好与人争胜负。无躁竞心就是内心不急躁,心平气和处事接物。在行为上平易近人,事事谦和,不于人争长短。如果一个人好胜心强。则每事好强逞能,不能歉让,易流于贡高我慢,恃才傲物。这种性情的人,卽不能修道。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寂静心回向:寂静就是湼盘,正顺着湼盘来回向。以上十种回向,是分别显现菩萨修回向的心相。菩萨以此十种回向,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实际。
复作是念:尽法界虚空界,去来现在一切劫中,诸佛世尊。得一切智。
成菩提道。无量名字,各各差别。于种种时,现成正觉。悉皆住寿,尽未来际。一一各以法界庄严而严其身。道场众会,周徧法界。一切国土,随时出兴,而作佛事。
修十回向法中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尽法界徧虚空界,过去劫、未来劫、和现在劫,在这些时劫中的十方三世诸佛世尊,他们都证得了所有的智慧。他们修行圆满,功德具足,成就了菩提觉道。他们随愿示现种种身,在无量劫中随处示现,因之有无量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不同。在各个不同的时劫里,示现成等正觉--成佛。在种种的世界里住寿--住世,教化众生。佛的寿命是长住在世的,尽未来际也不入湼盘。有时为了应众生的机缘而示现入湼盘,那祇是一种善巧方便的度化方法而已。佛的悲心重,他是不会舍众生而入湼盘,其实他是到另一个世界去教化众生。每一位佛都是以法界的庄严而庄严其身。因为佛身就是法界,譬如我们常诵念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这是佛的法身,所以徧满一切处。也就是以法界的庄严而自庄严其身。诸佛的道场,道场里离举行的各种法会,也是周徧法界,徧满所有的国土里。诸佛在十方的国土,随时都出兴于世,教化众生。在每一个国土里,都是平等广度众生,大做佛事,做佛所做的事。佛就因为要教化众生,所以他才修证成佛。我们现在想成佛,就要依佛所说的教法来修行。学佛的人,一天没有开悟,就应该常常生大惭愧。我们要知道从无量劫以来,就因为懒惰、不修行,所以才在六道轮回里流转生死,出不了生死的苦海。今生我们遇到了佛法,如果再不勇猛精进,那么,要等到甚么时候生死才能了!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不要好逸恶劳,躲懒偷安,以为这是便宜事。其实,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就因为犯了躲懒偷安、好逸恶劳的毛病,所以到现在还是生了死,死了生,轮回不息。想到这里,眞令人痛哭流涕,生大惭愧。为什么我要这样懒惰?为什么我不精进修行?为什么我不勇猛用功?如果能常常这样回光返照,反求诸已,问问自己我做一个佛教徒,我对佛教有过甚么贡献?倘若有贡献,那我今后就应该增加我们的贡献。倘若没有的话,就要赶快努力,做一个佛教徒中最有力量的大护法,来帮助推动佛教的发扬,把法界推行到全世界,整个宇宙,徧法界,乃至推行到太空去,星球、月球去。也应该推行到每一个角落去,无一处不受到佛光普照,无一处不见闻到法轮常转,把才是我们佛教徒护法的本分,那才算尽了我们身为佛教徒的一点责任。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我观察到这儿修学佛法的六众弟子,有不少人希望开悟,想得胜妙的法益、开大智慧。这本不是妄想贪求,这是每个佛弟子应该有的希望和目的。不过我们不能光用心想,抱着希望不努力、不下功夫、不尽本分。那是得不到的,世间上没有空白说白话就可以得到成果的。要想开悟的人,必须要勇猛精进,拿出你的眞心来,脚踏实地修行用功,为佛教尽责任,贡献自己的诚心和能力,那一定可以达到你的目的,实现你的希望。否则,空费时光,一无所成时,你决不能怪佛菩萨不接引你,因为佛菩萨他不骗人,但也不会受人的骗。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团体,虽说每个宗教的旨趣和目的各有出入,但却同样都在宣扬化人心,谋求人类和平,希望能达到世界大同的目的。这些宗教中,则以佛教的义理究竟、最深广、最眞实,远胜其他各个宗教。佛教是尽虚空、徧法界,不特爱人类、救人类,佛的慈爱是普及一切生灵有情无情的。佛教在横的方面说,是量包尘沙;在竖的方面说,则是竖穷三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向外跑,跑不出法界。往里钻,是钻无可躜。佛教是无在无不在,无所不在的。佛教的精神,就在这个地方。佛教是全人类的,不是那一个国家私有的。虽说释迦牟尼佛是出现在印度,但佛教并不限于印度一个地方,而是徧法界的。所以每个佛教徒都应该坚信佛的教言,佛所说的眞实道理,才是眞能救人于生死的苦海,救世界达到如理的和平。这个责任是艰巨的、远大的,但愿身为佛的弟子们,要本着诸佛的教言义理,荷担这付重担,共同努力,自救救人,自度度人。
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我以善根普皆回向。愿以无数香盖,无数香幢,无数香旛,无数香帐,无数香网,无数香像,无数香光,无数香焰,无数香云,无数香座,无数香经行地,无数香所住处,无数香世界,无数香山,无数香海,无数香河,无数香树,无数香衣服,无数香莲
华,无数香宫殿。
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他说:像前面所说的十方三世诸佛国土裹,出兴的无量诸佛如来,我愿意正心诚意以我所修的种种善根,普徧回向诸佛,也回向菩提和一切众生。我要用无数的香寳盖、无数的香寳幢、无数的香寳旛、无数的香寳帐、数的香寳网、无数的香寳像、无数的寳香光明、无数的寳香焰、无数的寳香云、无数的香寳座、无数的寳香经行地、无数的寳香居住的地方、无数的寳香世界、无数的寳香山、无数的寳香海、无数的寳香河、无数的寳香树、无数的寳香衣服、无数的寳香莲华、无数的寳香宫殿。菩萨供养诸佛的供品、无一不是上好的、珍贵的、无量数的,这是表示菩萨对于十方诸佛的尊重恭敬,眞心、诚心,并以此庄严道场。
无量华盖,广说乃至无量华宫殿。无边鬘盖,广说乃至无边鬘宫殿。无等涂香盖,广说乃至无等涂香宫殿。不可数末香盖,广说乃至不可数末香宫殿。不可称衣盖,广说乃至不可称衣宫殿。不可思寳盖,广说乃至不可思寳宫殿。不可量灯光盖,广说乃至不可量灯光明宫殿。不可说庄严具盖,广说乃至不可说庄严具宫殿。不可说不可说摩尼寳盖,不可说不可说摩尼寳幢。
菩萨又用无量的华,做成伞盖供养十方三世佛,如果要详细的说,乃至于有无量的华宫殿。又有一望无边际的鬘盖,都是用珠寳做成的,如要往详细的说,乃至有无边际的鬘宫殿,用鬘造成的宫殿。又有无与等比的涂香盖,如要往详细的说,乃至有无量涂香所造成的宫殿。又有不可以数计的未香盖,如广义的说,乃至有不可数无量那么多的以末香粉饰的宫殿。又有不可称量的衣盖,如往广大方面说,乃至有不可称量的衣宫殿。又有不可以心思的寳盖,如往广大方面说,乃至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度量那么多的寳盖宫殿。又有不可量的灯光明盖,如广大的说,乃至有不可能量度那么多的光明宫殿。又有不可能用言语说的庄严具盖,如想广说,乃至有不可能说得清楚的那么多庄严具足的宫殿。又有不可能用言说,不可能用言说那么多的摩尼寳盖,和不可能用言说,不可能用言语表达的那么多的摩尼寳幢。菩萨以不可能用心思计度,用言语表达的无量无边上妙奇寳,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并庄严佛的道场。
如是摩尼寳旛,摩尼寳帐,摩尼寳网,摩尼寳像。摩尼寳光,摩尼寳焰,摩尼寳云,摩尼寳座,摩尼寳经行地,摩尼寳所住处,摩尼寳刹,摩尼寳山,摩尼寳海,摩尼寳河,摩尼寳树,摩尼寳衣服,摩尼寳莲花,摩尼寳宫殿,皆不可说不可说。
摩尼:是寳珠的总名,它的寳光,特别清净光明,不受一切的垢秽所染污。此寳珠所在的地方,必定增其威德。如果投到浊水裹,水卽澄清。又名如意珠,它能遂心所求,皆能满愿。这种寳物,唯有德行的圣者才能享受,贪心的凡夫是见不到的。纵使侥幸获得,必遭受杀身之祸。不可说不可说是印度的数目名字,为大数目之一。
像前面所说的,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用摩尼寳珠做成的寳盖。和又有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用摩尼寳珠做的寳幢。以及用摩尼寳珠做的长寳旛、摩尼寳珠做的寳帐。摩尼寳珠做的寳网、摩尼寳珠做的佛寳像,摩尼寳珠的光芒远照十方无尽国土。摩尼寳珠的光辉好像火焰。直射到有顶天。摩尼寳珠的光彩如祥云飘浮在空中。用摩尼寳珠所做的佛座。用摩尼寳珠铺饰的经行地面。用摩尼寳珠装饰的住处。摩尼寳的刹土。摩尼寳的山。摩尼寳的海。摩尼寳的河。摩尼寳的树。摩尼寳珠贯串成的寳衣服。摩尼寳的莲花。摩尼寳珠庄严的宫殿。以上这种种以摩尼寳珠做成的饰物,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无数,不可以用言语形容。
如是一一诸境界中,各有无数栏楯,无数宫殿,无数楼阁,无数门闼,无数半月,无数却敌,无数窗牖,无数清净寳,无数庄严具。以如是等诸供养物,恭敬供养如上所说诸佛世尊。
如前面经文所说的每一个境界中,都有无数的七寳栏楯--栏干显现,无数的寳宫殿显现、无数的楼阁显现、无数的门闼显现、无数的半月型的门窗显现、无数的城墙垜口显现&--却敌就是城墙上的垜口,用以退却敌人的。无数的大窗小窗显现、无数的清净七寳显现、无数的庄严宫殿及道场的供具显现。菩萨用这些最珍贵七寳所成的宫殿住处等等供养物,恭敬供养如上所说的十方三世诸佛世尊。
愿令一切世间,皆得清净。一切众生,咸得出离。住十力地。于一切法中,得无碍法明。令一切众生,具足善根,悉得调伏。其心无量,等虚空界。往一切刹,而无所至。入一切土,施诸善法。常得见佛,植诸善根。成就大乘。不着诸法。具足众善,立无量行。普入无边一切法界。成就诸佛神通之力。得于如来一切智智。
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这位大菩萨,他又发愿,说:我愿仗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令一切世间都得到清净。愿所有的众生,都能永离恶道,和六道的轮回之苦,而能住十力地--住到佛地,永远不受轮回的痛苦。又希望一切众生能修学正法,了达诸佛。对于诸法能眞知实解。得到圆融无碍的智慧光明。不单自己得大善根,也令一切众生具足善根,所有不良习气、烦恼无明,都调伏柔和,灭除尽净,使心如虚空,清净明朗。菩萨虽然常常在十方国土中来住,可是并不动于身,而无来去的迹象,这就是菩萨的心等虚空无量的修行功行。菩萨常深入其他国土裹去,他并不是去观光游览,而是应机赴缘到那儿去度生,布施种种善法,教化众生习行一切善法。菩萨慈悲为首,普度众生,所以他能常常见佛,供养三寳,亲近三寳,在三寳前种植种种善根,修行菩萨道,成就大乘的功德,圆满修集大乘行门。菩萨的成就,如此殊胜,但他对于诸法,却没有一点执着。菩萨具足了一切众善,建立了无量功德,普徧入于无边的所有法界,成就了犹如诸佛的神通力量,也得到了如佛一样的智慧中的大智慧。
譬如无我,普摄诸法。我诸善根,亦复如是。普摄一切诸佛如来,咸悉供养无有余故。普摄一切无量诸法,悉能悟入无障碍故。普摄一切诸菩萨众,究竟皆与同善根故。普摄一切诸菩萨行,以本愿力皆圆满故。普摄一切菩萨法明,了达诸法皆无碍故。普摄诸佛大神通力,成就无量诸善根故。普摄诸佛力无所畏,发无量心满一切故。普摄菩萨三昧辩才陀罗尼门,善能照了无二法故。普摄诸佛善巧方便,示现如来大神力故。普摄三世一切诸佛降生,成道,转正法轮,调伏众生入般涅盘,恭敬供养,悉周徧故。普摄十方一切世界,严净佛刹咸究竟故。普摄一切诸广大劫,于中出现修菩萨行无断绝故。
修十回向至一切处的大菩萨,他能成就大乘,不着诸法以及得如来一切智智,是因为他能普摄,普徧摄受。譬如说无我的我空法,和普徧摄受种种法。所修集的善根,也能和无我法相摄,如同摄受诸法一样。我的善根也普徧和诸佛的善根相摄。诸佛所修的行门,我也修。诸佛所行的功德,我也行。我普徧摄受诸佛,都能一一供养,从不忘漏一位佛不供养的,决不会发生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我又普徧摄持种种无量诸法,对于诸法的眞实义理,我也能完全悟入,完全明白而能实行,没有一点障碍。菩萨不仅摄受诸佛的善根和诸法的实意,他也普徧摄受十方世界一切行菩萨道的菩萨,修菩萨行的菩萨,他们所修所行的,都同样究竟,他们所集的善根,也是相同的。诸菩萨所种的善根,他也种这种善根。诸菩萨所修的善根,他也同样修这种善根。诸菩萨最初所发的菩提心,增长种种善根,他也是在最初发菩提心,以增长诸善根。他又普徧摄受十方世界诸菩萨所修行的行门。修至一切处回向的大菩萨,以他从前发的大愿大力,使令诸菩萨和他自己所发的愿,都能圆满,也圆满得到如佛的十力。他又普徧摄受十方世界诸菩萨所修的妙法,和他们证得的清净光明的智慧。菩萨因为得到了一切法的光明智慧,所以他能瞭达诸法,深悟诸法寳相,彻底通达无碍,妙用圆融。又普徧摄受十方诸佛大威德大神通力,也能成就这种威神之力。菩萨权巧方便,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成就他们的善根。又普徧摄受诸佛的十力和四无所畏,发佛所具有的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满一切众生的愿。又普摄十方世界诸菩萨的三昧和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才是法无碍辩才、辞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乐说无碍辩才。四无碍辩,就是四无碍智。陀罗尼是梵语,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修至一切处的菩萨,他普摄了诸菩萨的三昧、辩才、陀罗尼,他都能照了,能观照诸法,了达诸法,都是不二法门,第一义谛。又普徧摄受诸佛所具有的善巧方便法,教化众生,而且能示现如佛的大威神力。又能普徧的摄受三世中每位佛,从兜率天降生人间,八相成道的过程。如入胎、住胎、出胎、成道,以及转正法轮,调伏众生,乃至入般湼盘。并且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每一个国土,都有一位佛,他无不周徧供养的。又普徧摄受十方一切的世界,令每一个国土,每一个佛刹,都以他的善根功德,而成为清净的国土,庄严的佛刹,无一不达到究竟的境界。又普徧摄受一切广大的时劫。这位修回向法门的大菩萨,他在每个时劫中都出现于世,修菩萨行,行菩萨道,饶益众生,拯救众生,教化众生,这些佛事永远不会断绝。以上十二句普摄,分别说明这位菩萨的愿望,以普摄善根回向,于理事方面,靡不周全,成就菩萨自利的德行,然后利及众生。
普摄一切所有趣生,悉于其中现受生故。普摄一切诸众生界,具足普贤菩萨行故。普摄一切诸惑习气,悉以方便令清净故。普摄一切众生诸根,无量差别咸了知故。普摄一切众生解欲,令离杂染得清净故。普摄一切化众生行,随其所应为现身故。普摄一切应众生道,悉入一切众生界故。普摄一切如来智性,护持一切诸佛教故。
上面的一段经文,是说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他普徧摄持十方诸佛的善根,普摄诸佛所说的诸法实义,普摄诸世界中诸位菩萨的法门,而得到大智慧的清净光明,以及诸佛的大威德、大神通之力。现在特别表扬菩萨是慈悲为首,平等护念众生的伟大精神。菩萨不仅是普摄诸佛和诸菩萨的优点,和诸法的实相,他也普徧到四恶趣的众生中,到六道轮回示现种种众生的身形,受生各类的众生,摄受各类的众生,教化各类众生,令他们脱雕六道。又普徧摄受一切众生,令那些众生都具足犹如普贤菩萨所修的菩萨行,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又普徧摄持一切诸惑,像粗惑、细惑、麈沙惑、见惑、思惑、无明惑等。令众生的诸惑习气都得到清净。又普徧摄持一切众生的诸根,众生的根性,各个不同,菩萨都能了解,纵然有千差万别,菩萨仍然很明白众生诸根的趣向。又普摄一切众生所了解的,所欲求的。如果了解的是邪知邪见,所欲念的是杂染的、污垢的,就教化他们远离不正当的解欲,而得清净的本体。又普摄一切教化众生修行的行门,随众生能相应的,而为众生现身说法。又普摄一切与众生相应契合的。佛说的正道,用神通变化的善巧方法,深入各类众生裹去,同类相摄,方便教化。又普徧摄受十方三世诸佛的智性--就是诸佛成就的智慧,菩萨用所摄受的智慧,护持诸佛所说的教法。这一段经文,是显明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成就利他的功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不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
诸位佛的弟子!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修的种种善根,如前面经文所说的方法回向时,他是本着无有所得,一切皆空的功行。虽归无所得,而仍能圆满菩提。不着于意自在方便而不违眞实义理。菩萨他不着重在造甚么业,受甚么果报;不在这上面用心思,因为他知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的道理。虽然他能知道这个道理,但他并不在这个业中,来分别有什么果报,更不执着,在所受的果报里头,来分别他造的是什么业,受的是甚么报。菩萨对于受苦,他认为是了苦,受报是了报,所以菩萨是畏因不畏果。反过来说,众生是畏果,而不知道畏因的道理。菩萨在因地时,随时谨愼小心,决不造诸恶业,就不会担心将来受恶报。所以我们每个人,能事事愼重于开始的时候,一定不会受不善的果报。如果是应该受的业报,菩萨也是受之泰然,乐而安之。
虽无分别而普入法界。虽无所作而恒住善根。虽无所起而勤修胜法。不信诸法而能深入。有于法而悉知见。若作不作,皆不可得。知诸法性,恒不自在。
修至一切处回向的大菩萨,他虽然对业和报不执着,不在这上面费煞心思,但他的行为,自然地造成种种的善业,因为菩萨已舍离了一切的恶业。不必着意,顺其慈心,普入于法界,教化一切受苦的众生。菩萨他虽早巳知道诸法皆空、行而未行、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而未作,他仍恒常修种种善根,从不曾忘了栽培善根,修积福慧,所谓「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这就是恒住善根的一种表现。菩萨瞭达法性本空,知业无实体。倘若业有实体的话,不要说每个人的业充满虚空了,就是一个人的业实体,就可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幸亏业性本空,无形无相,虚空仍然是虚空,众生的业障仍然是各自的业障。虽无所起:一切法的本体,是寂灭性的,无生无起的。心经上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说的法的本体。虽说如此,但是菩萨并未因此而放逸,他还是勤修圣法,精进勇猛修学种种殊胜法。虽知业性本空,他还是随时注意造诸善业。不信诸法:这并不是说,菩萨已经知道法性是空的,就不相信一切法,而是说菩萨知诸法空,不执着于法空,仍然能深入诸法实相,这是菩萨的境界。众生是先要能信,所谓佛法如海,要信才能渡。众生是要信,才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菩萨是已入圣流了,故没有一个信的拘束,也没个不信的荒谬言论。所以说菩萨虽不信诸法,而仍能深入一切法,他的心中也没存着个法相,可是他确能知道一切法的实相理体,也见着一切法的寂灭相。不有于法,而悉知见:无论是有,或者没有,都能知能见。若作不作,皆不可得:不管你作,或者不作,都是空的、无所得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法性,它是常常不存在的、空的。菩萨知道诸法的法性,恒不自在。
虽悉见诸法而无所见。皆知一切而无所知。菩萨如是了达境界。知一切法因缘为本。
菩萨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瞭达诸法空相,对于诸佛所阐扬诸法的生灭道理。悉知悉见,可是菩萨他并不执着他有所知、有所见,而是空无所见。菩萨他普徧知道一切法,但他却能无所知。这能知而不知,见而不见,以不动的大定来照了一切,只有菩萨才能这样的毫无执着,而又能瞭达一切境界。因为菩萨知道一切法,都是从因缘所生。因缘就是能生法的根本,是无形无相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卽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又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就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两位尊者追求多年,在偶然的机绿下,见着马胜比丘对他们所说。两位尊者立刻去谒见佛,并皈于佛的座下,顿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这两首偈颂把因缘所生的法,说得非常清楚,也就是代表了佛教的重要义理,别于其他宗教的特点。
见于一切诸佛法身,至一切法离染实际。解了世间,皆如变化。明达众生,唯是一法,无有二性。不舍业境,善巧方便。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相。
菩萨因为能明了诸法因缘所生的道理,所以他能见到十方诸佛的法身。他离开了一切的染污法,就可以达到法的究竟实际境界。菩萨修行的功行,知离一切相,卽一切法。离开世间的染污相,卽是法的眞实际。菩萨了解世间上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如幻如化,凡是有形有相者,都是无常;凡有生有灭者,都是虚妄。菩萨明了通达,离了理就没有事可言,知道众生本来也有同佛一样的佛性,众生也都是由无为法中所生。无为法是无形无相,永恒的,佛性也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众生唯是一法,无有二性。所以不需要舍离业和报的境界,而来教化一切众生,用善巧方便的方法,随顺机缘,适合众生业报的境界,分明事理因缘,面对现实教化众生,决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如此,菩萨在有为法的境界上,示现无为法的妙用,而不会因无为法妙用的缘故,而损灭破坏有为法的相。这个有为法的相还是存在,在无为界--无所为而为的、不为而为的法界里,示现有为法。他也不会分别执着无为的相。有为法是有形有相的世间法,是无常的,与眞理相违,所谓世俗谛的。无为法是出世的、清净、眞实、无形无相,永恒不变的,卽第一羲谛。离开了世间法,没有佛法,常说佛法不离世间法。就因为有世间法,方显示出世间法的妙用、眞谛。离开了无为法--佛法,世界就没有光明,没有了眞理,众生等于沉在海底深渊。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毕竟寂灭。成就一切清净善根,而起救护众生之心。智慧明达一切法海。常乐修行离愚痴法。已具成就出世功德。不更修学世间之法。得净智眼,离诸痴翳。以善方便,修回向道。
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他根据前面经文所说,所以他能洞观诸法实相,知诸法毕竟寂灭相,是不生不灭的,寂然不动的。因此才能成就菩萨的清净善根。有了清净的善根,智能增长,发菩提心,大悲为首,发愿救护一切众生。佛法如浩瀚的大海,菩萨有了如海的大智慧,所以他能明了通达如海一般的大法,深入法的究竟境界。菩萨为救护众生,常常乐于修行,因修行就可以离开愚痴我慢种种障碍,增长清净智能。菩萨已经圆满具足成就了出世的善根功德。更不会再贪着诸世间的一切顚倒法,不清净的染污法。得到了清净智慧的明眼,离弃了一切愚痴,好像扫除了眼中的翳子毛病那样光明清凉。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修持回向法门。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称可一切诸佛之心。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具足受持一切佛法。作一切众生最上福田,为一切商人智慧导师。作一切世间清净日轮。一一善根充徧法界。悉能救护一切众生,皆令清净具足功德。
诸位佛的弟子1这位修十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用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作这样的回向--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眞如实际。菩萨这样回向,语语都能符合诸佛的心意,恰恰正好。菩萨又愿以他的善根回向诸佛,庄严十方的佛土、清净十方的佛土。菩萨以他的善根功德,饶益众生,教化众生,并且令众生都能成就道业。菩萨受持十方诸佛所说的法,圆满具足,无有余者。菩萨已修到了无所得的境界,所以他堪能被称为众生最良好的福田。有可以作寻求七寳的商人大队里最有智慧的大导师。又可以作世间上一轮清净的大日轮,好像太阳照耀着虚空一样。菩萨每一种善根,都充满了十方法界。每一种善根,都有救护一切众生的功能,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清净的智慧,具足功德,圆满成就佛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能护持一切佛种。能成熟一切众生。能严净一切国土。能不坏一切诸业。能了知一切诸法。能等观诸法无二。能徧往十方世界。能了达离欲实际。能成就清净信解。能具足明利诸根。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回向法门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作像前面经文所说的方法回向时,能有甚么样的功用?有甚么利益?金刚幢菩萨说:我现在可以归纳起来,大概有十种的成就。(1)回向的利益能护持一切佛种。护持--是保护、支持的意思,保护成佛的种子,支持佛的慧命,不令断绝。甚么是成佛的种子?修行办道的人才能续佛的慧命。(2)菩萨将自己所修的善根,回向给法界众生,令他们得到回向的利益,善根增长,发菩提心,习行善法,善根功德,早日成熟,圆满菩提佛果。(3)菩萨回向的功德力量,能够庄严十方诸佛的国土,又能使十方诸佛的国土更清净。(4)又能不坏一切诸业,卽是不坏一切众生的善业,而且令其增长。一切的恶业,则使他消灭,破坏无余。(5)佛法深如大海,浩瀚无际,但菩萨他已修证得殊胜的智慧,所以能深悟诸法的实相眞谛。凡夫为什么不容易明了诸法,接受诸法的道理?就因为普通人的心智,为五欲所遮盖,没有清净的智慧。智慧是由清心寡欲的禅定中生起的。(6)菩萨因为修回向法门,意境清净,心量宽宏,所以他能瞭达诸法,而且不着诸法,能平等观察诸法。佛在金刚法会上曾对诸大弟子说过:「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平等二字,不特祇说一切法平等无二,而且还包含有仁慈的意思在内。平等是眞性的体,能等观诸法,就能修善,发挥诸法的妙用。修回向法门的菩萨,他是悲心切切,慈心平等关怀一切众生,这就是他能等观诸法无二的原因。(7)菩萨又能往十方世界,他道十方世界的目的,是去教化众生。他不会偏爱那一个世界好,或者他特别喜欢那一个世界的众生,而是普徧到十方世界,随愿随缘,普度众生。(8)菩萨因为修回向法门,得到最胜利益,参悟了明白诸法实际的方法,就是必须舍离欲念。假如不能离欲,贪爱执着五欲,就永远不会明白诸法眞实道理。众生为什么不能成就道业,证得佛果?就因为被欲念所蒙蔽,顚顚倒倒,起惑造业,永堕轮回。如果能断欲去爱,尤其更要断绝淫欲的念头,修清净梵行,就能达到了诸法实际的境界。这时,更应注意的:欲纵能断绝了,还要进一步去扫除能断欲的执着,那才是眞正的断了欲。倘若你心中存着「我是离欲了,我是个离欲的阿罗汉,我已见到法的眞际了,我已开悟了」,这样,不特可以证明这个人还没有断欲,恐怕他还被欲所牵着呢!眞离了欲的人,是不会着于离欲的思想。他的心境空明,已无所谓欲的存在了。菩萨修此回向法门,能瞭达离欲的方法,无着无依,见到诸法实际的境界。诸位信士!为什么要离欲?因为佛所以能证得妙觉佛果,就是没有欲了。想要学佛者,第一就要学佛能离欲--离世间的一切贪欲。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无论讲多少,都是叫人离欲。不管那一部经,都是讲这个。所以这次讲经,必定要强调这个「欲」字,因为这个「欲」字,他可以演变出无量无边,不堪设想的后果--大而成佛果,小而能身心安乐,都在这个「欲」字上转变。成佛或者堕落,都是它的因素。离了这个「欲」字,则没有可说的经典。你们不要轻看这一个小毛病,无论在家人、出家人、佛弟子、非佛弟子,都不容易把这个小毛病除去。如果能把它去了,任何人都可以证得阿罗汉,证得佛果。阿罗汉就是已离欲了。在金刚法会上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您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可是我不会作这个想法,我也不会自赞我是个离欲的阿罗汉,是人中的第一。倘若我这样想,这样说,那我还是着住在这个相上了」。不能离开这个相,而又自以为了不起,那是根本错误的。(9)菩萨又因为修此回向法门,成就了清净的信解。以他的回向功德,得到眞正的、清净的、唯一不离染的信心,从此不会再有不清净的信解,诸魔外道再也不能动摇他了。清净信解是能上契诸佛之道的正解。(10)菩萨修此回向法门,能令他得到具足和明利的诸根。诸根是指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诸根,就是六根都完全,不会没有眼,或者纵使有双眼睛的外形,而是瞎的、看不见东西。有对耳朶在头的两边,而是聋子、听不见声音。有个鼻子挂在面上,而嗅不出香臭。有条舌头在口内,而尝不出味道。有个身体驱壳,而不生触觉。有个意根但不能缘法,这都是六根不具足,缺乏它本来的功能。具足明利的诸根,则是六根卽圆满无缺,而又明又利。如眼能看得清清楚楚。耳能听得清清楚楚,所谓耳聪目明。鼻能嗅得清清楚楚。舌能分别五味清清楚楚。身的触觉也很敏感。意缘法也缘得明了正确,这就是名利的表现。菩萨修此回向法,就能得到诸根具足圆满,和它本有的功能明利的利益。以上就是菩萨修回向法的成就。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至一切处回向。
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讲的,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十回向法门的第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过程和境界。诸位善信士!我们听到了这段经文,应该学这位菩萨,脚踏实地,用功修行。不是听了就过去了,就完结了这一次听经的事了。听了如不实行,等于没有听一样。听经闻法,是给我们一个指路的明灯,藉灯的光,照明我们应走的大道,就要照着这条路向前去修行。假如你已知道这条路而不去走,便始终不会达到你的目的地。假使你希望到达到你要去的地方,就必须要依教奉行,依法修行,眞眞实实勇猛精进的修行。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得至一切处身业,普能应现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处语业,于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故。得至一切处意业,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故。得至一切处神足通,随众生心,悉往应故。得至一切处随证智,普能了达一切法故。得至一切处总持辩才,随众生心令欢喜故。
这位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正在修此法门的时候,这并不是说他住在回向中不动了、停止了。也可以说他一心专注这个法门,心不生他念。经中常称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的意思,是指菩萨中的大菩萨。这个大,是分别这位菩萨不是初发心的菩萨,他曾发大菩提心,修行已历若干时劫,有最上的智慧,大悲为首,慈心普度众生,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普徧行菩萨道,像这样的菩萨,就被称为大菩萨。凡夫如果发大心学修菩萨行,对人慈悲能忍能让,肯布施能舍,恭敬三寳,精进学道,这样的人,不论在家出家,也常被人称为菩萨,这叫凡夫菩萨。如能生生世世发心修行,也就会成为登地的大菩萨,进而圆满达到佛果。这儿说的大菩萨,是说他因为修这个回向法,而得到三业上的大用。他虽然还没有证得佛果,可是他已经能有千百亿的化身,好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这位菩萨他也得到至一切处的随应身的身业,不论那个世界,随缘应现,教化众生。这就是菩萨修至一切处回向法,所得到的身业的利益妙用。他又得到至一切处的语业上的利益。菩萨能在一切世界中演说佛法--徧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地方的众生,都能听到菩萨说的佛法,也不需要麦克风,或者有电台转播。无论有多远,所有有缘的众生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同佛一样。「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菩萨他因为修得了徧至一切处的语业利益,所以每个世界的众生,都能听得到他说法的声音,每一类的众生都能听懂他说的法,而且还觉得菩萨是在那儿专对他们说法呢!这就是菩萨所得到的,在语业方面的神通妙用,所以说能于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故。菩萨在意业上,也得到至一切处,受持诸佛所说的法。他能到众生的心里去说法,能普入一切众生的身,而为众生来回向,令一切众生渐渐改恶向善,发菩提心。如像我们每个人发的菩提心,能日渐增长,精进眞心修行,这就是菩萨的意业,到我们的意念里来了。我们的菩提心才一天比一天茁壮,才能受持一切的佛法,深印在八识田里,永远不忘。记忆经典、辽达佛法的义理、背诵陀罗尼。我们之能身受心持,就是受了菩萨意业的帮助,这就是菩萨在意业方面所得的妙用。这也是菩萨修至一切处回向法,在意业方面的成就,所以他才能受持一切佛所说的法,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以上是说菩萨修此至一切处回向法门,所得的三业之体。
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的神足通,尽虚空徧法界,无入而不自得焉。他愿到甚么地方去,就到甚么地方去,再有多远他也不需要飞机轮船,一刹那间就到达了,这就叫神足通,神速快捷,不受任何障碍。随着众生的心念,观察所得,便到那儿现出一个应化身,教化众生,满众生的心愿。菩萨有因为修此回向法,得到至一切处的随证智。这种智慧能令人不论遇到甚么困难,不管是怎样复杂的事,就能立刻明白困难的症结,而顺理成章,有条不紊的处理圆满。不但明白发生的境界,还明白一切法是从缘生从缘灭的道理。菩萨怎么会明白的呢?就因为他得到了随证智。这种智慧是无障无碍的,所以对任何事、任何境界,都能很快的迎刄而解,好像用快刀斩乱麻,立刻了断。用刀刄比喩随证智,是很恰当的。随证智就是能见事省事的智慧。古德常说:「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堪称「见事省事出世间」的贤人。普通人因为没有随证智,所以就遇事胡涂,不知如何处理,往往凭着自己的我执偏见,顚倒行事,后果不堪设想。或者左右为难、彷徨无主,弄成「事绊人」,绊在那儿如入了大定,不知怎样做才好。这一停顿,把一切事都躭误了。人办事,是迎刄而解;事绊人,就堕沉沦。菩萨得到随证智,普徧能够了解诸法实相,行事通达无碍。
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的总持辩才,能随顺众生的心愿,令众生皆大欢喜。总持,卽梵语陀罗尼。总一切法,持无量羲。持善不令散,持恶不余生。辩才,卽四无碍辩,又称四无碍智。卽法无碍辩,羲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菩萨因为修至一切处回向法,得到了总持上的无碍辩才。因之菩萨能随处教化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性,因材施教。随众生的欢喜心,接引众生,令众生们都能遂心满愿,如意吉祥,皆大欢喜。众生心性各个不同,譬如吃东西就各有所好,有的愿吃甜,他就给糖。有的喜酸,他就给柠檬。有的好辣,他就给辣椒或芥末。总之,他总是令众生满意,不会令众生失望。菩萨是眞心慈悲,为了满众生的愿,他甚至下地狱代众生受苦,都不发一句怨言。他祇希望看到众生欢喜,决不愿见到众生愁苦。学佛的人,应该跟菩萨学习,常常记得令他人欢喜,不要只为自己的好恶着想。学菩萨道、修菩萨行,是利他,不是利己,应以众生为前提。众生欢喜的,于众生有利的事情,就应该踊跃去做。菩萨从不考虑对自己有无利益。菩萨就是这样愚痴,以上是菩萨修至一切处回向法,所得的三业之妙用。
得至一切处入法界,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徧入身。于一众生身,普入一切众生身故。得至一切处普见劫,一一劫中常见一切诸如来故。得至一切处普见念,一一念中一切诸佛悉现前故。
菩萨因为修至一切处回向法,又得到至一切处,深入十法界的功用,能够在一根毫毛孔里,普徧入一切的世界。法界可以分为十种的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这四个称为圣法界。天、人、阿修罗--这三者称为善法界。畜生、饿鬼、地狱--这三个称为恶法界。有时也称为佛道、菩萨道、声闻缘觉道、善道、恶道。阿修罗多由于瞋心重、憍慢、多疑的原因生于此道,他性好勇斗。男丑女美。人及畜生、饿鬼中,凡好斗、脾气壤、憍傲、多疑者,都可列入修罗类,他有天福没有天德,所以还算为善道。菩萨修这个至一切处回向法的缘故,就能很自由的普徧到十法界去,见佛闻法,普度众生。最神妙的是他能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这不是幻术,而是菩萨修行的功夫才能有此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圆融无碍」的境界。能于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大小无碍,事理无碍,自他无碍,一切一切都圆融无碍。所以才说「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毛孔虽然小,十方世界现在裹边,也不觉得狭窄。十方世界虽然大,纳入其中也不觉得世界怎样大。有云:芥子纳须弥,就是这种境界。又得至一切处徧入一切众生的身的功用,而且能于一个众生的身,普徧入到一切众生的身。菩萨一身入一切众生身,一切众生身也没有离一菩萨身,这是自他无碍的境界。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能普徧见到三世的时劫,在每个时劫裹,又能常常见到十方三世出兴的诸佛,以及佛大转法轮,度一切众生,最后示寂入湼盘等,八相成道的境界,无一不历历在目,这是时间上的无碍智。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的普见念,在一一念中一切佛都能显现在他的面前。人最微细的就是一念,在一念中心里想的什么,常常自己都不能觉知,可是修至一切处回向的菩萨,他不特能知道自己的念,而且还能普徧知道一切众生的念。在每一个念裹边,前念、后念、今念,念念之中十方三世诸佛都现在其前,所以菩萨常常见到诸佛。这一节经文,是说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在三业的功用上,得到了任运自在的利益,自利利他圆融无碍的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至一切处回向,能以善根如是回向。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此第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法的经过中,能以他所修集的种种善根,像经文中所说的,给十方三世诸佛回向,给徧法界众生回向,为菩提觉道回向,为眞如实际回向。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内外一切诸世间&&&&&&
菩萨悉皆无所著
不舍饶益众生业&&&&&&
大士修行如是智
金刚幢菩萨演说完第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法,当尔之时,他仰承十方诸佛,毗卢遮那佛,和释迦牟尼佛,诸佛世尊的大威德神通之力,普徧观察十方世界中的众生因缘,以及法会中诸位菩萨的反应,于是又用偈颂把前面的长行,综合其重要的义理,再说一遍,以便利后世一切众生--包括目前的我们,容易明白。
菩萨修此至一切处回向法,就可普至内外一切世间。内而身心,外而诸世间。尽虚空徧法界,菩萨面对着如此广大的境界,能够内无身心,外无世间。菩萨什么都不执着,旣不执着于他的身心,更不执着于一切世间的境界。虽无所著,但他时刻不忘于众生。为了饶益众生,他精勤行道,慈悲修慧,不舍离修行饶益众生的善业。菩萨所修行的、所追求的,是如何能令众生得到利益,用怎样的方法,而能善巧方便教化众生的智慧。
十方所有诸国土&&&&&&
一切无依无所住
不取活命等众法&&&&&&
亦不妄起诸分别
在十方的世界内所有无量无数的诸佛国土,菩萨他都无所依恋,也不厌恶那一个国土,也没有一定永远住在某一个国土里。他是徧十方每一处佛土都去,但并不执着是自己私有的地方,菩萨不贪名闻利养,更不会修不正当的五邪命法,以为活命的手段。五邪命法是出家人,用一种不正当的方法,巧骗别人的钱财为生活。五邪命法就是(1)诈现异相。(2)自说功德。(3)占相吉凶。(4)高声现威。(5)说所得利以动人心。菩萨也不随便动妄念,或者对于人生分别心,或者对于事生偏见。菩萨修的是至一切处回向法门,所以决不会执着所依,采取邪法活命,和妄起分别的心念。
普摄十方世界中&&&&&&
一切众生无有余
观其体性无所有&&&&&&
至一切处善回向
菩萨度众生,没有亲疏善恶美丑的分别心,没有爱憎的观念,而是普徧摄持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平等护念。他心中不会存着「这个众生不是我的亲友,就等以后再度;这个众生他是恶人,或者曾对我不友善,就慢慢再度;或者这个众生看来不顺眼,太丑陋,就不度;或者太穷了,没有给我供养,也不度」。菩萨没有这些好恶心和私见,他是普摄一切众生,不舍弃一个众生不度的。菩萨为什么要行菩萨道?就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要教化一切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说无有余--一个不令剩下,也不会度这个众生不度那个众生。菩萨观察每个众生都有佛性,没有其他的另一种体性。菩萨修此至一切处的善回向法,是要把所修集的善根功德回向给众生,令众生早成佛道。但他并不因此而执着这是他给众生回向的功德,菩萨是没有这种执着。佛在金刚法会中对须菩提和大众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说不着相,广度众生然不执着于自己的功德。
普摄有为无为法&&&&&&
不于其中起妄念
如于世间法亦然&&&&&&
照世灯明如是觉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诸大菩萨。他们不是只修某一种法门。不像一般凡夫,一定选择与自己契机的法门来修学。菩萨他巳了解诸法实相的道理,所以他普徧摄受一切法。他不分别有为法--世间法、有漏的,和出世间法、无漏的无为法。他通达诸法,知道佛法不离世间法。他不会在有为法和无为法的中间,乱生出一些怀疑、臆测、妄念分别心。他对于世间法的看法,也相当重视。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的正法--十善,都没有做得圆满,那还能修出世的无为法?常言:「未成佛道,先成人道」。人道就是世间的有为法。菩萨对世间法也是这样看法,他是看十善正法--人道。照世明灯,是说佛像一盏光明的大灯。普照世间,把世间的黑暗照破,成为光明的世间。金刚幢菩萨说:佛也是从这种道理中觉悟的。
菩萨所修诸业行&&&&&&&
上中下品各差别
悉以善根回向彼&&&&&&&
十方一切诸如来
这位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菩萨,他所修的种种业行,就是一切的善功德。这种善功德--十善的功德,有上中下三种口品类的区别。如果修大的十善,就成就上品的十善功德。修中等的十善,就成就中品的十善功德。修小十善,就成就下品的十善功德。所谓功不唐捐,只要为善,总有它的功德存在。所以每个人要随时谨言愼行,稍一不愼就种下了一个恶因。念念存着善心,就种下了善因。毋以善小而不为,积无量小善,也会成为大功德。菩萨把他所修的善根功德,完成回向于彼--彼就是一切众生,回向十方的一切众生,和回向给十方诸佛世尊。菩萨的心目中,时时不忘利益众生,时时不忘尊敬诸佛。
菩萨回向到彼岸&&&
随如来学悉成就
恒以妙智善思惟&&&
具足人中最胜法
菩萨修此回向法门,为的是度一切众生,希望法界的众生们得到他回向的利益,能够同登解脱的彼岸。他自己常随诸佛修学上妙佛法,都得到了成就,以所成就的功行又教化众生,令众生也知道修学佛法,也得到成就。菩萨恒时善用他自己修得的殊妙智慧,正念思惟诸法实相及审察所修行的六度万行,是否能符合诸佛之语意。菩萨就像这样勤修诸行,具足了人中最殊胜的妙法,和圆满的功德。
清净善根普回向&&&&&&
利益群迷恒不舍
悉令一切诸众生&&&&&&
得成无上照世灯
甚么是清净善根?就是修出世法成就的善根,纯净无一点杂染的善根。世间的一切法,卽令做到至善至美,总不免有点染污。修行人欲达到佛果,须经历三大阿僧祇的时间,还要生生世世不间断的修学,才能把染污、习气和无明惑断尽,才能威就圆满的清净佛果。修回向法的菩萨,他已修行历若干时劫了,所以他已成就清净的善根。他以所成就的清净善根,普徧为一切众生回向。群迷就是众生的代名词,一切众生都是迷而不觉,迷惑得顚顚倒倒,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不是少数这样,而是无量数,所以说群迷。菩萨大慈大悲,一心愍念众生,看到众生这样迷误不觉,顚倒沉沦,所以他恒不舍弃这些众生,把善根回向他们,教化他们,令这些无量数的群迷,都知道「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都能了生脱死,永离轮回,到达湼盘彼岸。更愿意令一切的众生,能成就无上的道业,将来证菩提佛果。智慧之光普徧照耀世间,犹如照世的明灯,破除世间的黑暗。
未曾分别取众生&&&&&&
亦不妄想念诸法
虽于世间无染着&&&&&&
亦复不舍诸含识
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对于众生用慈眼看待,平等心教化,没有分别心,无所选择。不是说这个众生,他给我叩了一个头,我就欢喜他、教化他。那个众生没有向我叩头,我就不理他、不教化他。凡是有缘的众生,他都欢喜都接引都教化,没有生过分别心,也不取着于众生相。菩萨对于诸法,从不怀疑和妄加臆测,他是本着自己的妙智,观察诸法,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用正法教化一切迷误的众生。菩萨虽与凡夫同处在一个世间、和世俗人一样生活,可是他能不染着于世俗之境。他虽随顺众生,也不染着于众生的习气。他虽然勤修梵行,也不因之而就舍离众生,远遁深山,做个自了汉,独善其身。所以说他也不会舍弃诸含识。含识,也是众生的代名词。菩萨是人在尘心出尘,犹如井裹栽花不染尘。
菩萨常乐寂灭法&&&&&&
随顺得至涅盘境
亦不舍离众生道&&&&&&
获如是等微妙智
菩萨所修的是寂灭无为之法,他的心念已很自然的常呈现寂净的境界,所谓八风吹不动,决不会被外境所转动。他乐于修寂减法,更乐于安住寂静。虽然如此,但他不舍众生,要度化众生,而众生的根性又不齐等,必须用种种方法,善巧方便去摄受众生,就得随顺着众生的心性,采取契机的方便法,慢慢地把那些迷惑的众生,引导到正法的路上,教化他们生信心、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学行菩萨道,以至能令一切众生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到达究竟的湼盘境界,和具有常乐我净的湼盘四德。亦不舍离众生道--众生道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罗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菩萨他并不是只度三善道的众生,他也不会舍离三恶道的众生。众生起惑造业,总在这六道中打转,菩萨为要度众生,也只得跟着众生在六道中漂沉,一直要把他所度的这个众生,度到解脱彼岸,他才放心再去度另一个。他的身随着在六道轮回裹转,但是他的心愿不会受到染污,因为菩萨已经获得到大智慧,无上微妙的大智慧。
菩萨未曾分别业&&&&&&
亦不取着诸果报
一切世间从缘生&&&&&&
不离因缘见诸法
菩萨修行不辞艰辛,他为的是要济度众生,他不曾着意在自身的业和报上。他本着慈悲心,行所无事,决不会先存着获一个好果报的心,才去行菩萨道。修行人能达到菩萨的果位,他的三业早巳获得了清净,所做的一切事,无一不是善业了,何用再去计较修善业得甚么&
好果报的事。一切世间上的事事物物,没有一样不是从因缘生的。释迦牟尼佛当年教诲诸大弟子时,对于诸法的生灭解释,说得非常明确,许多弟子因了解佛阐明的道理,证得罗汉果位。如:「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卽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修此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已通达明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才能发大菩提心,修这个回向法门。如果每个修行人都能明白离了因缘,就见不到诸佛的道理,放下一切执着,自然也就成了菩萨。
深入如是诸境界&&&&&
不于其中起分别
一切众生调御师&&&&&
于此明了善回向
修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已经深入于前面所说的这种寂灭境界,瞭达诸法空相,不会在有为法和无为法上生分别心。一切众生的调御师--就是说的这位修回向法的菩萨,他是所有众生的调御导师,和驾御领导众生的大善知识,教导有方的好导师。菩萨明白了种种法,得到了通达无碍的智慧,任运自如,以此善根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实际,而无有执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佛后如何回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