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评价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 亚里士多德名言的蜡块说 和洛克的白板说

查看: 1976|回复: 2
古希腊哲学笔记——亚里士多德
一般战友, 积分 2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1 积分
在线时间8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1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1 积分
“亚里士多德是耸立希腊古典文明终结时期的哲学巨人,是完成希腊古典哲学的大师。”诚然,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的地位不是一两句可以概括的,他的影响不仅在古希腊,到中世纪仍成为基督教世界官方哲学,即使到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其影响丝毫不因为近两千年的时光而减弱,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说:“他是许多世纪乃至一切哲学家的老师,但却从没有一个哲学家像他这样被传统多地歪曲过”,“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了。”
那么,今天对亚里士多德理论进行一个笔记式的概要梳理,既然是概要那么亚里士多德严谨缜密地逻辑演绎不得不被跳过,但是大致的推证过程还是不可少的,此外本篇的讲解侧重于对其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部分。同时,对亚里士多德笔记式整理是放在整个哲学史中,尤其是希腊哲学当中横向地对比,而非是其著作的笔记。当然,本笔记也非是照搬赵林教授,里面穿插了很多自己的见解与引申。
一、形而上学的由来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哲学的称谓尚未有“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把“专门研究本身及存在凭借自己的本性而存在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称为第一哲学,其弟子在他身后编撰时发现这块内容难以归类,于是权宜编为“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实际上这样翻译还是很妥当的,意为超越物理学,即超越经验的学科,这当然便是第一哲学。在西学传入中国时,尤其是国人严复对metaphysics的翻译为“玄学”,这里与中国古代的“玄学”有相通之妙。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metaphysic翻译而来。由于后者相对来说更能确切地概括metaphysics,即使严复先生大力抵制日本人的翻译,后来形而上学的更多为人接受,也就渐渐被广泛采纳。
然而,在这里,必须要说的是,此形而上学非彼形而上学,不多解释。
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
二、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在中期(柏拉图学园)是便开始明显地表现出从柏拉图体系中走出倾向,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即使柏拉图说其是爱动的小马驹,亚里士多德对老师哲学体系批判依然充分体现了“吾爱真理”对真理之不懈追求、大胆怀疑的精神。
&&1.理念只能存在于个别事物中,不能独立于外。我们稍微引一下,在中世纪时,被沦为婢女的哲学,在经院哲学家里上演了一番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唯名论认为,不存在一般,抽象一般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而唯实论认为,一般客观存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只能存在于个别事物中,不能独立于外”的批判,实际上被后世唯名论者所吸收。当然从这里,我们亦可看出,亚里士多德重实际的早期经验论者色彩。
2.很多理念没有与之对应的事物,或理念本身有歧义。比如,苏格拉底是人这一命题中,有对“人”这一理念的模仿,有对理性的模仿(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有对“脚”理念的模仿,很明显在这一命题里,理念论的模仿是混乱冲突的。
3.理念使事物变复杂。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经验世界之上在设立一个理念世界反而会使世界变得更加复杂。他的一段原话很精辟地点出了理念论的缺陷,
如下:一般说来,虽然哲学家是寻求感**物的原因,我们却放弃了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完全没有谈变化的原因。我们幻想自己在说出感**物的实体时,却是断言了另一种实体的存在。我们说那种实体如何是感**物的实体,说的其实是废话。因为所谓分有者,如前面所说的,是毫无意义的说法——亚里士多德
那么在这段话中,我们亦可看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断言理念存在的批判与后来的康德对独断论的批判产生的重要影响,与康德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把理念论代之为实体说以求解决柏拉图理念论中的矛盾,而康德在提出,对人本身理性之范围进行批判考察。
三、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建构
(一)第一哲学
1.亚里士多德把哲学体系划分为三部分:理论科学【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第二哲学(物理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艺术。
2.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风格之对比
亚里士多德本人是极其严格的,精密,充满逻辑;而柏拉图是独断的,诗意想象。后来者,罗素对其评价说,亚里士多德是审慎的,而柏拉图则是热情的。
3.第一哲学的宗旨:揭示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
4.第一哲学与第二哲学区别
第一哲学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所以也叫存在哲学,在17世纪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钮提出“关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理论”是为本体论,也是目前大都哲学史所广泛采用的本体论实际上自亚里士多德那早已提出。
第二哲学是研究具体的存在物的普遍本质。
5.存在是什么
那么既然哲学(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存在学、本体论这几个词同义相用)是研究存在本身的,那么首先不得不追问存在是什么?
在关于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运用了分析法,即存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偶性,偶然的,这也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物;二是必然性,那么在必然性当中的分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范畴表,什么是范畴,比概念更具普遍必然性,就是范畴,而必然性的本质就是范畴。他提出了范畴表,包括十个范畴,分别为:实体、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状态、具有。其中“实体”这一范畴是核心的核心,因为后面的九个范畴以及偶性都必须存在于依附于实体才能存在。换言之,任何一个属性必须存在一个实际东西上面,当然这是为了能更通俗的解释作出了一个狭义的理解。
那么,在一整段的论述中,我们再来理清一下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即哲学是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存在之为存在——那么就得追问存在是什么——而通过对存在的分析——存在里面包括偶性和必然性——而偶性,是偶然的可有可无的存在物——必然性当中有其本质即范畴——在范畴中最根本的、核心的核心的是实体这一范畴。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存在的研究和追问,被进一步替换为对实体的追问。
(二)实体说
1.实体是什么?
(1)关于实体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说的:尽管最初有许多意义,但实体在一切意义上都是最初的。不论在定义上,在认识上、还是在时间上,其他范畴都不能离开它而独立存在。唯有实体才能独立存在。存在是什么,换言之,实体是什么。不论在古老的过去,现在以至永远的将来都是个不断追寻总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有人说它是“一”,有人说它是“多”,有人说有限,有人说无限。所以我们首要的问题或唯一问题,就是考察这样的存在是什么。
(2)实体的定义: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这个定义来自于《工具论》中,理解这个定义,需要一点逻辑学(形式逻辑)的基础。我们把其做为两部分来解说,“实体既不述说一个主体”是指实体不用作一个谓语,如“苏格拉底是人”但不能说“人是苏格拉底”,概言之,实体在主谓结构里不能作为谓词来诉说主体,只能被诉说。即在主谓结构中担为主词。“实体也不依附于一个主体性的东西”这句话好理解,就是实体具有独立实在性。
(3)实体的特点:
a、实体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而非抽象的理念(针对柏拉图的理念论)
b、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
c、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
d、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2.实体的原因是什么(对以往的总结,四因说)
(1)关于四因说,一般教材都有,这里不多赘述。在四因说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将其进一步归为“质料因(潜在)——归结自然哲学部分”和“形式因(现实)包括动力因和目的因——归结为形而上学部分”,形式因是质料因的本质、目的、动因。因为一个纯粹的质料要想成为一个实体必须有个形式才能成为其本质,换言之,形式才是质料的目的,那么从潜在地质料变成现实的形式需要动力去实现它。这样亚里士多德便将四因有机结合起来了。
(2)形式是比无定形的质料更具有实在性的实体(与之前所总结的实体特点的c点没有程度上的差别相矛盾)
(3)质料和形式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两者不断向上递进和变化。其中可看出一种辩证的发展观。
(4)两端:纯质料和纯形式,显然,设定四因说,不得不解决,实体到底从哪一起点到哪一重点的问题,相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纯质料作为基点,即是抽象的,没有形式的规定性的,不可言说的东西(相应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纯形式,是为理性、至善、神,这是终极目的,第一推动力(相应于柏拉图善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形式和质料的相互关系终结于神。
(5)四因说的三个层次
最高:纯形式
中间:自然事物性
最低:纯质料
3.实体如何生成?
(1)对于如何有一点开始演变化万物,大致有两种观点
a、机械论: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和认识方向问题的机械唯物主义
b、有机论:把活的有机物当做整个自然的模式和比喻的哲学
(2)任何质料都是潜在的存在
(3)潜在的质料通过运动转化为现实的形式,这便是对实体如何生成的问题的回答。
4.实体问题的妥协性
(1)实体的定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矛盾。这里说明一下,第一实体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东西,第二实体是指种属概念,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实体定义中有提到“实体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就是担任主词而不是谓词,而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划分有第二实体即为种属概念,而逻辑学中下定义方法是种加属差,也就是种属在定义语句中是作为谓词的,与实体定义矛盾。
(2)实体的原因:纯质料和纯形式的设定
(3)实体的生成:潜能和现实的对立
(三)认识论(处于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摇摆之中)
1.人的灵魂分为理性灵魂和感性灵魂
(1)感性灵魂:通过感觉经验获得关于第一实体或个别事物的认识或认识的最初来源;
(2)理性灵魂:
a消极灵魂:帮助人们感知个别事物,并对个别事物进行分析的归纳,形成对个别事物一般认识。并认为是死的灵魂,相对应于原子论的灵魂;
b积极灵魂:灵魂转世,有理性知识,与肉体相分离。相应于柏拉图的灵魂。
2.蜡块说:
人的灵魂以外部事物为认识对象,接受事物的形式而舍弃其资料,从而获得感觉。亚里士多德蜡块说对往后的认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近代经验派,洛克的白板说。
3.得出经验主义基本原则:
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感觉经验只能认识事物的形式,不能认识事物的质料。感觉经验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由此亦可发觉康德不可知论的源头)。
4.感觉只能认识个别事物,不能提供普遍。普遍的知识来源于理性灵魂对感性知识的提炼,且包含在理性灵魂中(近代唯哩派笛卡尔)
(四)逻辑学
是一门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
1.范畴表和谓词表
首要,特别指出,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纯粹形式化不同,亚里士多德很重视逻辑与客观存在的对应关系。
(1)主谓词之间的关系
a、定义关系:个别事物与种属概论的关系(必然的本质)
b、非定义关系:实体的属性关系(偶然属性)
(2)谓词的分类
种、属差、定义、属性、偶性
(3)十个范畴表,参见“三(一)5”
2.判断的分类
质的判断(肯定、否定)和量的判断(全称、特称)
3.三段式推理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亚里士多德对三段式推理的主要贡献:确定了三段式推理的基本格式和规则
4.形式逻辑三大规律
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
(五)伦理学(与本体论、认识论一脉传承中走出中庸)
1.知德:心智方面的美德——苏格拉底;
行德:道德行为方面的美德——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超越,美德不应仅停留于心中
2.人的灵魂分为:
(1)激情:人的欲望、冲动、**
(2)官能:人的灵魂得以感知事物的动能
(3)性格状态:人运用官能对待激情时所采取的姿态
3.在对灵魂的划分基础上提出“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
(1)居间者是相对于不同主题而言的
(2)美德作为中庸之道,构成了不足和过度的对立面(第三极端)
(3)中庸不存在过度、不足的问题,没有过度和不足的中庸,也没有中庸的过度和不足
王小雷整理,如果你也喜欢西哲,希望与君相识,QQ
中级战友, 积分 6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84 积分
在线时间224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6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84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6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84 积分
好,太好了
中级战友, 积分 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50 积分
在线时间374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50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50 积分
不错,支持下
站长通知 /2
考研帮专业课辅导平台上线了,如果你是考研成功的学生,快快来跟我们一起帮助学弟学妹实现考研梦想,给自己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
2015年考研不论是悲、是喜,都已落下帷幕;现在你可以拿起手中的笔,敲响手下的键盘,写下考研心路,让曾经的努力不再默默无闻!
Powered by Discuz!洛克认识论思想浅析
洛克认识论思想浅析&&
间: 2010年11月11日
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
主持人:赵彦春教授
参加者:赵彦春教授、姜孟博士
题:&洛克认识论思想浅析
主讲人:陈鸿梅&&&&&&&&&&&&&&&&&&&&&&&&&&&&&
一、洛克简介
约翰洛克,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时期,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的奠基者和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是近代英国最著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灵顿,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青年时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他与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过从甚密,晚年又同艾萨克.牛顿结为好友。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得过医学学士学位。
与莎夫茨伯里伯爵相识,曾做过伯爵的秘书和家庭医生。伯爵身为辉格党的创立者之一,曾被指派为英国大法官,洛克也随其参加各种政治活动。1682年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亡荷兰,翌年在那里去世。洛克因与其交往甚密,也被视为嫌疑分子,被迫于1683年逃亡荷兰,隐姓埋名,直至1688年的革命成功,洛克才终于翌年返回家园,此后一直住在伦敦。洛克终身未娶,于1704年溘然长逝。
洛克的主要成就在于其认识论巨作——《人类理解论》(1690)以及为其带来政治理论家名声的《政府论》()。此外,他在宗教、教育、经济和科学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曾发表《教育漫话》(1693)等。
《人类理解论》
经历了约20个春秋以及数次修改,《人类理解论》方能付梓,又名《人类理智论》,是洛克的成名之作。该书主要论述了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及局限性。
《政府论》
与1689到1690年写成,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代表作,主要由上下两篇政治论文构成。
《政府论》首篇对君主专制理论和天赋王权理论进行了批判。这一批判主要针对罗伯特.费尔默爵士的《祖权论》展开的。该书指出上帝赋予亚当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他又将这种权力传诸后世。洛克认为这种理论根本不成立,因为它无法证明,某某国王就是亚当原始权力的真正后嗣。因此,不能说明任何政治权力的合理性。
《政府论》第二篇用于探索政治权力之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洛克的主要观点如下:
①指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提倡个人财产的合理性,认为个人有权拥有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合法财产;洛克眼中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享有自由的权利和私有财产权。
②认为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障社会的安全和人民的自然权利。君主并非之高无上,他“应对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决定”负责。大多数人的观点和愿望是检验统治者的决策的法庭。当统治者的权力不值得服从时,奋起反抗是合理合法的。
③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种这方面的理论由后来的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继续发展,并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政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教育漫话》
教育代表作。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1683~1689)写给友人E.克拉克讨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1693年出版。全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即论述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子弟的教育。洛克认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洛克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他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二、哲学浅析
2.1白板说V.S
天赋观念论
&&提到洛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著名的白板说。白板说可总结为“我们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具体阐释如下:心灵本身或儿童心理的原始状态本来并无任何内容,它只是一个空无所有的能力的抽象;后来在它上面逐渐有的东西,只是纯由外力写上去或铭刻上去的。换言之,是经验后天地在上面写在知识。
在西方哲学史上,洛克并非首次提出这一学说的哲学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主张过“蜡块说”。“感官”能够撇开事物的质料而接纳其可感觉的形式。正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心灵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虚,在上面什么都没有,而是某种作为能产生观念的可能性,能转变为现实的潜能而存在的东西;它在认识中不是纯粹被动的承受物,而是本身就蕴涵着某种能动性的东西。
批判天赋观念论
洛克时代,天赋观念很十分流行。这一理论把人的知&
识起源于后天视为错误,把宗教和道德的基本原则神圣化,坚持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是一种阻碍科学发展、维护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理论。这一理论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日益不相适应。
批判天赋观念论
洛克指出,“在某些人中有一种牢固的观点,认为在理智中存在着某些天赋的原则,……在人的心灵上打上了印记,它是灵魂在自己的最初的开始时就获得的,并且是与生俱来的。”对此,洛克作为非真理而加以拒绝。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主要基于对普遍同意论和天赋潜在观批判之上的。
①批判普遍同意论
当时天赋观念论的宣传者们往往以一些数学公理和逻辑规律为众人“普遍同意”这一事实,作为它们具有天赋性的主要证明和标志。
洛克对此持否定态度,并说道:“人们虽然应用普遍的同意作为论证证明天赋的原则,可是在我看来,这个论证似乎还正可以解证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天赋的原则,因为一切人类并没有公共承认的原则。”(洛克,人类解释论,1959:7)
对普遍同意论的批判正是基于对“一切人类并没有公共承认的原则”证明之上的。洛克主要从以下两点对其展开讨论。
没有普遍的思辨原则。他认为像“凡存在者存在”、“一物不能同时存在而又不存在”和“全体大于部分”等这类自明的逻辑规律和数学公理,新生婴儿、白痴患者以及未受过相当教育的人是根本不知道的。这说明不存在所谓普遍同意的观念、原则,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天赋的思辨原则。
没有普遍的实践原则。他指出,在不同的个人、民族或宗教信仰者那里,实践原则也一样不能得到普遍的认可。他举了大量例子,如若一切人都倡导“公道”原则,社会上就不会有图财害命的现象了;“为父母的要保育儿女”,也并非人们一致同意的原则,有的民族就有母亲因生育而死,父亲将新生的婴儿陪葬的习俗等等。
他甚至说,即使对于一些原理和原则存在着“普遍同意”的现象,那也不能证明有什么天赋的东西,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意的那些东西所以能发出了普遍的共许,还有别的途径”。(洛克,人类理解论,1959:7)
②批判天赋潜在观
&洛克将天赋潜在观视为一种“狡辩”,该观点认为,天赋原则并非是“现成地”被赋予人的理智的,儿童虽不知道这些天赋原则,这些原则仍然存在于他们心中,即天赋原则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们是潜在的;当他们能运用理性时,就会把这些潜在的原则揭示、发现出来。
洛克说道,心灵具有某些观念,不过是说这些观念为心灵所理解,因为心灵的本质就在于理解。因此,说心灵潜有某些观念而又不理解它们,就等于是说一个观念“在理解中”而又“不被理解”。这与说一个事物存在于某地而又不在某地一样,不能自圆其说。
洛克责问道,即使运用理性发现了这些原则,也不能推断出那些原则“是自然原始在人心本质中所印入的”。儿童在知道“一物不能存在而又不存在”之前就已能运用理性了。
洛克还揭示了天赋观念论的危害。如果承认了天赋观念,“懒惰者便省了探求之劳,怀疑者便停下了搜索之苦”,人们便不能运用自己的思想去努力追求真理了;老练的统治者和自命为“教师和宗匠”的人,就可以把他们的原则当作天赋的,迫使人们“盲目信仰”,“更易于受他们的支配,更易于受他们的利用。
总之,在洛克看来,思辨理性没有天赋的观念或原则,实践理性没有天赋的观念或原则,因而人心作为理性没有天赋的观念或原则;而“观念本身如果不是天赋的,则由观念所发生的知识、同意以及心理的或口头的命题,都不是天赋的。”(洛克,人类理解论,1959:47)
①关于天赋和白板说之争已经是个很古老的话题,自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之争开始直至如今。关于这一问题,我是支持天赋观的,但是与“天赋观念观”不同,我认为我们天赋的并不是一种观念,而是某种认知机制,这一机制在后天经验的刺激下,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经验并不是决定因素,天赋的认知机制才是。若经验是决定性的,动物也有知识了。
②白板说本身就蕴含了先天成分,空无一物的白纸就隐含了天赋性的存在,若没有白纸,后天的知识便无处书写;“心灵本身或儿童心理的原始状态本来并无任何内容,它只是一个空无所有的能力的抽象”就明确说明了这种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能力的存在。由此可见,完全依靠后天经验,是不可能获得知识的。
③白板说是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忽略了人心灵的能动性,这与后面他的知识观承认存在心灵的能动性的存在自相矛盾。
④白板说仅关注于人类整体的认识来源,而忽略了个人的认识来源。就人类整体而言,任何观念都源于对外物的感觉,但就个人而言,由于人类的进化和遗传,能力和活动都不同于之前了,可以对人类历史地形成的诸观念直接加以运用,无需事事再经过个人的感觉经验了。因此,无法说明人与人之间智力不同的客观事实,以及人类智力的历史发展,如现代人和原始人智力上的巨大差异
⑤洛克指出“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意的那些东西所以能发出了普遍的共许,还有别的途径”,这里的别的途径应该是指人的经验,但是他一大败笔就在于他的理论并没有做到有力说明基于经验人们如何达到普遍同意的。
2.2两种经验:感觉和反省
洛克在心灵白板的“基地”上,肯定和论述观念起源于经验的问题时,对经验本身作了考察和规定。
感觉和反省
洛克说,“我们对于外界可感物的观察,或者对于我们自己知觉到、反省到的我们心灵的内部活动的观察,就是供给我们的理智以全部思维材料的东西。这两者乃是知识的源泉,从其中涌出我们所具有的或者能够自然地具有的全部观念。”
他认为经验给我们提供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和反省。
①感觉是人的心灵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作用的感受,又叫“外部经验”;感觉的对象是外界的物质的东西,感官就把对于事物的知觉传达到心灵里面,使我们获得诸如“我们对于黄、白、热、冷、软、硬、苦、甜和一切我们称之为可感性质者的观念”;感觉是“我们所拥有的大部分观念的最大的来源。”
②反省是“指心灵对于它自己的各种活动以及活动方式的那种注意”,是人的心灵对于自己内心作用的感受,又叫“内部经验”;反省的对象是我们自身内部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意愿以及我们自己的心灵的各种活动。
一切观念都建立在这两种经验之上,即“人心的印象或则是由外物经过感官印入人心的,或则是在反省那些印象时它所发生的各种作用给它印入的”。洛克还把人的理智比作“黑暗之室”,把感觉和反省比作暗室中的“窗子”,认为只有它们能“把光明透进来”,能“从外面把外界事物的可见的肖像或观念传达进来”。
①两种经验的划分虽看似合理,但实质上并不完善,不能涵盖所有经验。按照逻辑,经验除了对外物的感觉和对自我内心的反省外,还应包括对自我的身体的感知,当然,在对外物的感觉中往往包含这一感知,但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所具有的单纯的对自身身体的感知。如处于半昏迷状态的病人对自我身体的感知。
②经验给我们提供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和反省,而根据后面洛克的知识观,知识又是对观念间关系的判断,所以知识归根结底源于经验,那么得出这一结论/知识,是何种经验给我们的呢?
③反省说——人的心灵对于自己内心作用的感受,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明和论证,具有直观和猜测的性质。
两种性质: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在论述了两种经验学说,强调观念和知识大部分起源于感觉经验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揭示我们的观念的本性”,进一步对感觉经验的外在源泉本身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两种性质的学说。该学说直接说明,作为感觉对象或源泉的外界事物具有怎样的性质或能力;我们的感觉与产生它们的物质事物的性质具有怎样的关系。
两种性质定义
洛克将事物的性质分为两类: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①第一性的质是“真正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质”,我们由第一性的质所引起的观念是严格肖似于这些不可分地属于对象的性质——主要包括硬度、广延、形状、运动或静止等。②第二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观念在对象中没有精确对应物,仅作为物体里的某种能力,依赖于第一性的质,是“第一性的质的不同变形的结果”,它在物体和主体的关系中才能得以表现出来,主要包括“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一些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的不同观念的能力”。
两质说提出的原因
和17世纪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一样,洛克主张物质微粒学说(corpuscularianism)。他认为,外界物体是由一些物质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本身只具有机械的属性,如坚实性,广延性和可动性等,而没有什么其他物理和化学的属性。外界事物的性质正是由构成它们的物质微粒的这些机械属性决定的。基于此,洛克得出第一性的质即物质微粒和物体都具有的机械性质,在任何情况下都为物体所具有,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第一性的质相似;而第二性的质乃是物质微粒在组合成物体时所具有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我们关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不与第二性的质相似。
无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都是我们经验的源泉,且都使我们产生相应的观念,只是两种性质与其相应的观念是否具有相似性存在差异,第一性的质的观念肖像与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不与第二性的质肖像。
上述相似只是就“形态上”的相似而言的。换个角度思考,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就“内容”上,总是与某种质/能力相对应的、“相称的”,它不是后者的任意的标记,如不同的颜色总是与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相对应。也就是说无论是第一性的质的观念还是第二性的质的观念都与物体的某些性质/能力相关。
①除我们的观念与之在“形态上”相似和不相似但在“内容上”有关的两种性质外,还应包括与事物本身性质无关,我们人类或因情感因素或因文化因素强加其上的“虚假属性”。虽然这些属性与事物本身性质几乎没有关联,但是却是我们认识事物时不可避免的因素。
②按照洛克的观点,第一性的质是物体所固有的,人们关于它的观念与其原型完全相似,不受人的主观认识影响。但实际上人们关于第一性质,如形状的观念就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他在论述第二性的质时又片面强调它的观念在物体中无其原型,与主体密切相关,而有忽略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有其客观来源的嫌疑。
如何判定我们关于性质的观念和性质本身是否相似?观念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自己判定自己的观念和这个观念所反映的外界事物性质的关系的呢?
④对第二性的质的客观来源认识不到位。由于受当时时代的局限和科学发展的滞后,洛克对于引起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感觉的具体的物质原因,为予以满意的答复。如不同的颜色、声音等由怎样的电磁波和空气的振动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
⑤洛克将物体微粒所具有的机械性质——运动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空间的结构等作为物体的根本性质,并用以说明物体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性质,这种根本性质的定位真的合理吗?物体的本质性质究竟是什么?
两种观念: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洛克在对两种经验,尤其是对感觉经验的源泉和本性作了具体的论述之后,就来直接说明知识、观念如何起源于经验的问题。这就是他的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关于两种观念的学说。
观念和两种观念
洛克认为,所有能成为我们知觉、思维的直接对象的对象,如感性印象、表象、想象的印象和概念等都可视为观念,它们在心灵活动时形成,是心灵构造人类全部知识的基本材料。观念可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简单观念构成知识由以形成的那些原材料的主要来源。这些材料通过我们的感官而由心灵被动获得。“这些简单的观念,不是人心所能造的,亦不是人心所能毁的”。简单观念只含有纯一的现象,不可再分。&&&&&
简单观念包括感觉观念和反省观念。
&a.感觉观念是直接起源于外感官的简单观念。当外物及其属性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可不止一个),我们就获得了感觉观念,如黄、白、冷、热、软、硬、苦、甜、运动等。各观念是依次进入我们的心灵的。甚至当一个对象拥有各种混杂不同的性质时亦是如此。如一朵白色百合花不可分离的拥有白色和芳香的性质,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分离地接受白色和芳香的观念。
b.反省的简单观念是直接起源于内省的简单观念。当心灵在获得上述各观念后对自己在观察这些观念时的内心活动进行直接的反省,就获得了反省的观念,如愉快或痛苦,因果性的观念等。
简单观念仅源于上述感觉和反省的途径,在形成简单观念过程中,心灵所具有的不能够多于它所接受的,也不能异于它所接受的,理智就像一面镜子,除了在其中反映出对象外,不能创造出任何一个映像。
复杂观念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心灵能动地将简单观念结合/组合、比较和抽象的结果。
a.借助“组合”作用,把若干简单观念构成复杂观念——样态观念和实体观念。样态观念由若干个简单观组合而成的表示事物情状(如性质、状态、数量、时间、空间等)复杂观念。如“十二个”是表示事物数量的由同一表示单位的简单观念组成的样态观念,“美”是由引起观察者快乐的颜色、形状等不同的简单观念组合成的样态观念。实体观念是表示实际存在事物的复杂观念,如黄金、人、马等。洛克将实体解释为物体的各种可感性质的“支撑者”、“支托”或它们得以产生的“原因”;甚至把实体看作是物体的各种可感性质的“集合体”。如我们把黄色、重量、硬度和可溶解性等简单观念同实体观念“结合”起来,就得到了黄金的观念。
b.借助“比较”作用而造成复杂概念——“关系观念”。“人心在思考一个事物时,如果把它同别的事物在一块考究,并且在两物之间来回考察,这就叫做关系”。也就是说人心把两个简单观念并列起来同时观察,又不把它们合而为一而造成的复杂观念,如父和子、大和小、原因和结果,如一定程度的热使蜡块熔化了这样的观念就表现了热和蜡块的流动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c.借助于“抽象”作用造成的复杂观念——“概括的观念”。对同一类事物的复杂观念进行抽象,舍弃它们中的特殊成分和保留它们中的共同成分;或把同一具体事物的观念从其时间、空间的特殊情节分离,得到概括的观念。如对各种具体生物的观念进行抽象,把它们中共有的“机体、生命、营养、感觉”等简单观念保留下来,形成“动物”这一概括的观念;若只保留机体和生命等观念就形成了“生物”这一概括的观念。
总之,洛克的两种观念的学说,主旨在于说明一切复杂观念都是由简单观念构成的;而简单观念又直接来自感觉和反省这两种经验,所以等于说明一切观念都源于经验。此外,洛克认为知识就是对观念之间的契合和相违关系的觉察、认识,所以归根结底论证了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
①洛克的两观念论将简单观念视为构成知识的固定不变的最单纯要素,把复杂观念归为简单观念以不同方式构成。换言之,简单观念先于复杂观念而现成地呈现于人心中。但这与人的实际认知逻辑进程矛盾。在认知进程中,首先呈现在人心中的是关于事物(如一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而在洛克看来,这一感性形象是由它所包含的各方面性质所产生简单观念构成的复杂观念,这样看来,复杂观念又先于简单观念呈现在人心中了。可见,洛克没有真正揭示人的认知的逻辑进程。
②关于人心能动性问题。洛克明确否认人心在获得简单观念阶段的能动性;而在探讨复杂观念时,又认为复杂观念是人心对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的作用,承认了此阶段人心的能动性的存在,这与白板说反对人心的能动性自相矛盾。不同的观念对应于不同的心灵状态——或被动或主动,理据何在?
③对复杂观念视为简单观念的结合、比较和抽象,定位太过简单。如将“十二个”、“人”等视为由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简单观念“组合”起来的,过于简单;“十二个”、“人”并不是那些简单观念的简单累加,而是更高层次的,置于脑中抽象观念、相。
④洛克在概括观念的形成问题上难免导致循环论,要对同一类具体事物的观念进行抽象,形成概括观念,必定预设了该类事物属于同一概括观念,也就预设了概括观念的存在;只有借助概括观念才能把相似的事物分类。
① 关于知识来源的天赋观VS白板说,你更支持那一种?理由为何?
② 按照洛克的观念,知识最终源于经验,那么感觉经验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可靠的知识?
③我们人类在认识一事物时,是先获得该事物的整体形象所对应的复杂观念,还是先依次获得该事各简单性质所对应的简单观念呢?换言之,在认知过程中,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获得顺序是怎样的?
④很多学者评价洛克的哲学具有明显的二元论的倾向,你是怎么认为的?对于二元论你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⑤你是否认同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区分?洛克将物体微粒所具有的机械性质——运动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空间的结构等作为物体的根本性质,并用以说明物体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性质,这种根本性质的定位真的合理吗?物体的本质性质究竟是什么?
⑥洛克是纯粹的经验主义者吗?洛克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吗?
参考文献:
[1] Nicholas Bunnin
、E.P.Tsui-James、燕宏远、韩民青. 当代英美哲学概论(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01
陈修斋.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56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
西方哲学史(第七版)[M],北京:中华书局,—391
徐瑞康. 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李小兵.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5—31
[6] /view/51406.htm
[7] /view/54530.htm
[8] .cn/s/blog_
0aipa.html
讨论部分:
赵教授点评说,陈鸿梅的陈述内容充分,结构清晰。尤其是对于经验论的来源以及它的构成做了很详细的论述和一些反思,很不错。建议大家下来可以对《人类理解论》的第三册做一个专题。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并指出在论证环节当中可能抽象的东西比较多,大家可以谈些直感,先就陈红梅同学在PPT中列出的希望探讨问题发表些看法。如果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论点,也可以再争论一下。随后,陈鸿梅同学补充了一个她觉得比较难的问题,尽管我们知道语言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语言视为一种客观的物质,按照洛克的“两种质”学说,语言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分别是什么?尤其是语言的“第二性的质”究竟是什么?
刘昊博同学第一个发言。她首先对陈鸿梅学姐精彩的陈述表示感谢并谈了一下听了陈述之后的一些感受。她比较支持莱布尼兹的“天赋说”。因为人生来就有认知的机能,通过后天的磨练学习激发了这种机能,去认识更多的事物。“经验”只是启动了这个机能,让人去获取知识。正如陈鸿梅学姐所说,“白板”是什么?没有“白板”怎么往上填充东西?必须首先存在这样一个“白板”才能往上拼写或者是记录东西。那么这个“白板”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个问题。
接着,陈鸿梅同学补充道,莱布尼兹对洛克的“白板说”进行了很无情的批判。作为“白板说”相对应的否定观点,他提出了“单子论”。陈鸿梅同学坦言对于“单子论”并没有进行很深入的研究,只能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单子”就是构成事物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只有“质”的没有“量”的。对于“单子说”,莱布尼兹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种东西完全等同,他认为“质”都是不同的性质。我们知道洛克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阐释道:我们的智力是完全一样的,就像“白板”或“白纸”一样。莱布尼兹则批判他,不可能找到世界上相同的两块白板,也就是说不可能找到本来完全一样的空无一物的状态。
随后,张治伟同学就她最近看过的莱布尼兹的相关书籍对陈鸿梅同学所介绍的“单子论”作了补充:“单子论”指的是一种本质的存在。莱布尼兹认为“单子”是有等级之分的:上帝是最高等级,人类是中等级,还有植物和动物可能就低一些。他是依据“单子”感知度的不同而划分的。莱布尼兹是支持“形而上学”的,所以他批判洛克。他认为洛克是唯物主义者。接着,张治伟同学谈了她自己的看法。她也支持“天赋论”。就洛克本身对于“经验”的划分,即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人类通过“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这种机制来感觉外界事物和反省一些知识和观念,那人类为什么能进行感觉和反省呢?是不是源于人类本身就有这种机制呢?人类能获得知识是通过外界的这种感觉刺激,把自身的这种知识激发出来了,不断的刺激,不断的激活,从而达到知识的积累。陈鸿梅同学表示非常同意张治伟同学的观点,这也就是她刚才为什么会阐释洛克认为“感觉”是观念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反省”。她猜测洛克可能也是经过了这一个心里历程。&&
赵教授进一步对“单子论”作了深入地阐述。莱姆尼兹的“单子”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一样的学说。莱姆尼兹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单子”构成的,德谟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切分的原子(atom)构成。“单子”并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构成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同就是单子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比如,按照德谟克利特的理论,所有东西包括上帝、灵魂都是由原子(atom)构成的。只不过构成上帝的原子(atom)这个颗粒或者说这个质比人更加精细。赵教授接着强调虽然这只是一种学说,但是它说明了这个“单子论”或者“原子论”在西方是有渊源的。那么经验论者为什么不想承认这一点呢?赵教授继续解释,这起源于一种斗争(struggle)的需要。为什么它是“天赋观念”(innate
idea)?这里有一个最核心的观念——“君权神授”(divine
kinship)。国王是神圣(divine)和天赋的这点很重要。上次学坛提到圣·奥古斯丁,“君权神授”(divine
kinship)就是他提出来的。它使整个欧洲成为一体化,即“政教合一”的格局。每个国王都是教会的领导。直到现在女王、国王一定是教会的最高首脑。其下才是大主教、牧师等等,到现在西方的格局依然是这样。启蒙时代正是资产阶级兴起的时代,像法国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而那个时代恰好是中国的“康乾时期”。西方人想把中国的“康熙乾隆”的这一套东西拿到西方去。法国的国王、英国的女王认为最理想的体制是中国的“皇帝式”的体制。因为资产阶级起来了,“国王”想制约但没有权利而中国的“皇帝”有。所以当时中国的清朝是西方政治学习的典范。因此,那个时候奥古斯丁的“君权神授”(divine
kinship)和中国从周朝以来的“天子”观念在西方的贵族阶层是很有市场的。君权神授(divine
kinship)到底是人类生来就有呢?还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一种“契约”(卢梭(Rousseau)的契约论)?这样就形成了两大阵营。圣·奥古斯丁的“君权神授”(divine
kinship)发挥了历史作用。查理二世复辟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君权神授”。沙夫茨伯里伯爵身为辉格党的创立者之一,对于洛克的政治思想有极大影响。洛克虽然是他的家庭医生、秘书,实际上也是“门客”,所有的开销花费都是由沙夫茨伯里伯爵提供的。因此洛克站在伯爵的立场上来反击查理二世的复辟,所以首先要清除“君权神授”(divine
kinship)——圣奥古斯丁的天赋观念(notion)。洛克就提出人人生来就是“白板”,是“经验”把“观念”(notion)写到了白板上,所以“天赋人权”是来自于“经验”的。《人类理解论》的第三部书就知识的来源、语言的问题、本质的问题探讨得比较清楚。在陈鸿梅的报告中提到洛克实际上已经预设到“天赋”,他虽然否认“天赋”,但他提出“人人平等”的天赋的权利,所以洛克他还是有天赋性东西——人生来是平等。所以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剧变。观念上是“经验”的,但是天赋能力,人就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天赋”的,即是观念是经验的,能力是天赋的。赵教授指出,大家这样再去考查洛克就会对洛克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洛克的时代是“联想心理学”发源起来的时代和现代科学也是由中世纪末兴起。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和培根弗朗西斯·培根(著有:《新工具论》)就把自然科学、经验论科学推向历史舞台。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罗吉尔培根是用显微镜观察昆虫,他又借助了另一种“经验”的工具——感官,于是现代科学兴起。而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把“归纳”作为理论体系。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对洛克思想的来龙去脉和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理解。这样大家就基本上能够达成共识:首先“白板说”的确有它的合理性;其次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来源于“经验”?“观念”怎么界定?“观念”还有些“意识”和“潜意识”的东西,有没有是“与生俱来”的。
这时,叶有珍学姐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她说道,在听了刚才的发言以后,发现大家可能都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支持“天赋论”而她支持“白板说”。她进一步说明,大家反对“白板说”是对“白板说”有一定的误解。可能她本人也有误解,不过她要先说明她的观点。首先,赵老师刚才讲的很清楚,“白板说”的来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它是为它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洛克他最大的成就可能在政治理论这个领域。刚才说到他反对“君权神授”,他提出“白板说”——人生来大脑里面就跟白板一样是空无一物的。在这个程度上来说,人人在上帝面前应该都是平等的,因为人们的大脑都是“白板”。所以引用“白板说”来支持他的一个政治观点——反对君权以及王权的神授,认为人人平等。很多人片面地基于他的“白板说”而认为洛克是一个经验论者是有失偏颇的。洛克他不是一个完全的经验论者。刚才陈鸿梅同学引出讲“白板”的这段话里面,她提到这样一句“人的大脑是一个空无一物的白板,它只是一个空无所有的能力的抽象”,他否定的是天赋观念。在他的体系里面,他的“观念”是指知识的对象,是感官所获得的印象。在这个角度讲,他否定的是一种天赋的观念,天赋原则而他并没有否定天赋能力。所以在他这个理论体系里面,他这个概念里面,叶有珍学姐认为洛克的“白板说”是存在道理的,并不是大家认为的一切东西都是通过“经验”获得的。这就是为什么她想为洛克作一个辩护。陈鸿梅同学补充说明道,洛克并没有否定掉人身理性的作用,能力的抽象就是他认为的理性的来源。赵教授进一步点评,我们在解释洛克的时候总把洛克当作是“经验论”的鼻祖,好像他的一切都是唯经验论,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洛克他不是物本主义者、人本主义者,他从根本点上是一个先验论者,“经验”作用的范畴在这里值得考虑。
叶有珍学姐继续发言。洛克把经验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经验”,一个是“反省”。其实这个“反省”就有很多值得大家去考虑的东西了。“感觉”是人对于外界物体的这感知。感觉对象是外界物质的东西而反省是人的心灵对于自己内心作用的感受。这就是上帝赋予的一种先验的东西了,不是“经验”可以获得。从这个角度讲,他不是纯“经验”的他的“经验”里面还包括了“先验”的东西。所以不能完全把洛克当作一个经验论者从而把他的“白板说”完全否定了。
随后,赵教授建议大家在课后看一下卢梭(Rousseau)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the
social contract),与“白板说”结合起来。实际上“契约论”与今天的“规约论”(conventionalism)和“实用主义”(pragmatism)都有关联。
之后,赵教授鼓励大家继续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观点。于是王明璨同学继续发言。王明璨同学说他的座右铭就是李嘉诚的一个人既要有登泰山而观沧海之高广,也要有格万物而辨精微的深细。他说比如“单子”,有些同学掌握了很多的术语(terms),但问题就在于他们过于注重细节。其实哲学家在构建一个理论体系的时候,就等着最后的一个理论把漏洞给堵上了,这就像是在建欧式圆拱形房顶的房子,在构建房子的四面的根基的时候是并不难,难就难在最关键的那块石头放上中间去才能算是完成。也就是说哲学家在构建理论的时候就先把把简单的根基都构架好了,最后一个关键理论的完成才能保证理论的严密。在构建体系的时候,我们要有第一原因和最后原因,这里说的最后原因就是那块关键的石头。经验论哲学家与理性论哲学家的区别在于经验哲学家认为,一切的根本来自于经验,而理性哲学家认为来自于上帝,或者来自第一推动。他举例说,一块木条,既然能被一而再再而三切割,那就不是最根本的;既然它不是最根本的,那它就不是第一原因。然而原子(atom)就是不能被切割的。在这种情况下,莱布尼茨提出
“单子”的观念,第一,它没有广延和质量,没有广延就不可被切分。但是它是矛盾的,在没有广延的情况下又可以存在。就如刚才建房子的例子中,关键的那块石头必须把握好,房子才能牢靠。就如这些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理论来说,如果能再加进一点关键的部分,就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了。同时,他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加以佐证,他说既然我们肯定“1+1=2”,那么“2+3=5”必定是可以被我们接受的;因为“2”可以分为“1+1”,“3”又可以分有“1+1+1”。反之,如果我们否认“1+1=2”,那么“2+3=5”也可以被否认了,所以这就解释了经验论哲学者为什么要提出“单子”。还有,洛克是政治哲学家(political
philosopher),他提出“人人平等”的看法,应该如何理解?人人生来就是不一样的,就如身高长相等等都不会是一样,他认为从这一点来看洛克的“人人平等”是很难被理解的。
他还提到刚叶友珍同学所说到的洛克的“白板说”,从他个人情感上来说比较倾向“天赋论”。但是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天赋论,它们都无法确保这些知识是certain的。他举例说,一个人运用从他这学来的知识去建桥,后来桥塌了导致了事故。那他也能推脱开责任,因为他认为他的知识也是从经验而来,要错就错在上帝。他由此推出,经验论在这一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漏洞的。他认为将认识的来源理解为纯理性和纯经验的都不太妥当,应该将它们调和一下并做到偏理性一点。包括洛克本人也发现了经验论的缺点,贝克莱是极端经验论者,我们的感觉(feeling
)和被感知的物体(object)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我的感觉和我感知到的对象不存在,那个物体之所谓能被我感觉到是因为它具有一些可被感觉的一些性质。但是,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可感性是如何保证的呢?这个肯定是不确定的。
他还提到洛克的观点在欧洲和美洲的思想影响也是影响深远的,“经验理性”就是继洛克的思想之后诞生的,理性和经验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但是在“经验理性”中,理性被放到经验中去讨论。这个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要继续坚持形而上学,在生活中运用哲学并从中得到启示。
赵教授认为这涉及到了经验与先验涉及的范围的问题,然后衍生出一个平等功能的问题(equality),他让大家去思考,人与社会以及宇宙之间的设计是不是存在有一个平等的问题按照法国大革命精神博爱,自由,平等,继而提出体现在政治上的的人生而平等,或者天赋平等,这是。我也宁愿相信我们都是平等的,天赋的平等,但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这就变得复杂了。他说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去观察地上的蚂蚁,我们会发现蚂蚁从搬运工到保卫队,都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但是在蚁巢里还有一个光吃不干活的蚁后除外,这就有点不合乎道理了,难道说蚂蚁生来就是平等的吗?所以,自然地设计中还是可能存在有一定的道理的,这些道理之中有一些是可能是不能用经验来解释的,例如说本能与进化,我们还是无法给出明确的解释的。
王明璨同学说,在洛克在提出人人平等之后,包括密尔的功利主义政治学里边就说到,在一个国家里,在一个政府的统治下,所有人需要平等独立,就需要法律基础需要政治干预来保证获得平等。这也就说明了人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如果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我们就不需要做这些了。在美国的独立宣言里边,就把人人平等作为一个追求,追求平等也就是事实上说明了并不是人人平等的这么一个事实。他举例说,从个人能力上来看,也不是平等的,哪怕就是能力平等,有时候也还要加入机遇等因素来考虑这个问题,比方说,我们会认为能够赚一千万的人很有能力,但是跟他能力大小很不一样的人也能在做到,只需要一个恰当的机会。例如在股市上卖出买入,一个机缘巧合等到的准确的内幕消息往往能起到决定成败的关键。所以,正是因为有不平等原因,才需要立法才需要政府的干预,没有政府的保证就很难做到人人平等,人人享有平等的结果。赵老师刚才所举的蚂蚁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赵老师说,在这个时代,关于平等的概念应该是属于理性范畴,那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就如傅利叶和欧文梦想共产主义社会,人人绝对平等,按需分配,是因为那时候阶级剥削很严重,社会极度不平等。那么这种平等的观念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对于当下即六十年代之后的我们有何意义和指导作用?赵教授还举例子说,精神病人与麻风病患者虽然和正常人是不一样的,在事实上与常人是不平等的,但是在原则上我们也要去尊重他们,不能歧视。做到平等对待。赵教授还从社会观念中的男女概念来分析男女平等以及提到后现代哲学中,认为男女平等就意味着男即是女,女即是男的观点,他认为从认知论来看这是极其荒谬的,女权运动与后女权运动是很不一样的。甚至在翻译界还有一些人认为译语即原语,原语即译语,对于他们,就更不用谈什么忠实原文和意义对等了。从启蒙时代开始,人类从社会设计上的的可能不平等到人类对平等的追求,到最后一切的平等。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者奥普斯丁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最先去挖掘柏拉图关于范畴的层级性理论。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去颠覆经典范畴理论,原因就是在于思想上与社会上的等级。关于这个的争辩在中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启蒙时代,又持续到了今天这个争论地最激烈(radical)的时候,而最激烈的时候恰恰又是最荒谬的时候,因为已经失去了逻辑性,仅仅是用描写来代替逻辑。所以赵教授建议大家要先理解一下它们提出的一些背景和理论的渊源还有逻辑的作用的范畴在哪里。例如要知道形式主义包括了德里达罗兰巴特等等,另外一个就是刚才王明璨同学所说的走经验论路线的,经验论就是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pragmatism),就如美国,只要是对其有用的实用的,科学的,它就采纳,所以美国就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体现在哲学上就是实证主义。
赵老师给经验下了个定义,经验是什么呢?它是实用主义(pragmatic)或(pragmaticism).接着他以美国为例,对其有用即为科学,即被采纳。实用主义在哲学上表达为实证主义。如形而上学,空,道,逻各斯等都不被重视,这个逻辑实证主义采用亚里士多德的充要条件:当且仅当。逻辑实证主义虽是经验主义,但采用经典逻辑分析。
美国的心理学,脑科学特发达,因为这是一种科学,他们坚持什么都做实验。尽管美国的科学是实用的,混杂的,不彻底的科学体系,但是它有用。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采用理性,因为没有理性就不成为科学。德里达的观点可用所谓的“分其所分”来定义,还可按逻辑体系来建构。通过现有的社会体制和人的既有观念,让人的可能价值不被埋没。大家可参考逻辑学家穆勒以及我国的穆勒文学。关于政治科学,大家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比如:政治,论语都是存在,包括现代,都相当重要。
赵老师认为第五个问题(第一性和第二性)相当有意思。接着赵老师鼓励同学积极发表意见。赵老师进一步指出,实际上这两者没必然区分,它无疑从一个抽象的广延性到具体性,但没有亚里士多德的三个实体那么好,因为我们的科学都在第二实体,如索绪尔(Saussure)的语言和言语(language
parole)是系统的,一个基本构成的,具体的,对物体的建构还是有用的。如果把物体微粒所具有的机械性,这时第一性和第二性就没法分开了,一定是抽象的,如果抽象和具体不分开,那么这种切除是没意义的。严格来说,它为什么定位在一个物质层面呢?因为物质层面没法定义,每个物质和物质都不一样,所以洛克也是受到种种影响太大。名和物对事物影响太大了,所有的逻辑体系都在名这个层面上。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pragmata)正说明了这点,第一实体就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是所有的科学都超越第一实体,而且都是由形:form和stuff构成。而stuff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是被动的。Form是最关键的,主动的,积极的。所以,任何的分类必须有这样一个观点,充要条件(N&
Condition)使形式和内容截然断开。同理我和你不同,截然断开,这样才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如果说,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没有构成彼此归零,当且仅当,那就不是科学,只能是描述。
陈鸿梅就两种质进一步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将所有事物的根本性质对应于物质微粒是不合理的,如几何图形就不可以还原为粒子。她说道,洛克也承认三角形的根本性质不在于粒子性,而只在于它是一个平面内由三条线段围绕而成的图形。总之,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微粒构成的。赵老师解释到:所有的物质都是现象,而现象是变异的,不确定的。只有本质的东西才是不变的,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逻辑关系。
关于第六个问题,
王玉琴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观念的两个关键来源是感觉和反省,她认为之所以人有多样的知识,是因为高于感觉和反省,人受外力影响,受另一种力的作用,而且这三种途径本身是感觉和反省所没有的。
赵老师表扬了其观点,他指出,人有一种能力,就是格式塔(gestalt),到底是经验主义的,还是自然主义的,他以西瓜和枣子的“12
”为例。王明璨认为“12”是从数字派生出来的。
洛克,休谟都不是我们所说的理解经验主义者,康德说的范畴(object).
柏克莱是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不是经验论,唯物论。事实上,“12”这个数字是由公共项(universal)的聚合,从关系中抽象出来的。人和电脑,乌龟与鳖,公鳖与母鳖的易识性。当然洛克,反教会,反精神,来进行一些驳斥,这种努力是可以理解的。
王明璨接着做了补充,他认为探讨洛克,涉及到政治方面。赵老师给了很好的解答,洛克,罗素,狄德罗,伏尔泰,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因为至少当时它是一种具体形态,后来受到当时科学条件的制约,他们认为那就是科学,理解得就那么多。
张瑛表达了她自己的观点。洛克在最早时候提出“白板说”,他就指出上帝既然已经赋予了人获得知识的能力,它就没必要再给予人获取观念的能力,知觉到人自身有各种心理活动,它已经暗示了心灵自身有某种知识的来源,所以她认为洛克不是纯粹的经验主义者。张瑛认为洛克已经暗示心灵自身固有有着某种知识来源,才能有独立的反省知识。所以,她认为洛克并不是纯粹的经验主义者。并且,她不支持陈述中对洛克提出“知识只是关联观念的关系”的理论的赞同态度,指出如果知识只是观念的关系,知识的构造只是观念,那么如何确定知识是与外部对象构成统一的。
赵彦春教授总结张瑛发言说,知识论发展到经验主义时进行了再次定义,使得它的定义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并不相同。经验主义的知识论局限于抽象知识,认为抽象概念就是知识(abstract
notion=knowledge),
因此,洛克的知识论是比较下位的。但在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理论中,知识是超越此范围的,它包括一种能力,这就构成了知识的充要条件。西方哲学中的“know”(知道)很神奇,它具有先验性的特质,可以参看乔姆斯基的观念加以了解。总之,这是知识的来源和认识问题。而对于柏拉图来说,知识是一种惯性,这种观念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人们通常理解的知识,严格讲都是派生知识(derivative
knowledge ),即原来已经存在的知识,人们使之量化,样例化。
刘艳丽对陈述中洛克的“反省说”缺乏科学论证具有臆测性的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二语习得的研究中认为“反省”是一种方法,而句法学研究则反对这种靠经验推断而感知结论的方法,认知语言学却又经常批判句法研究中的实证论证很直观具有猜测性。反省是否是感觉的一个方面,是否与语义研究不能共存。所以她对“反省”究竟有无科学意义产生疑问,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方法。她认为,反省是相当重要的,而且应该对它的态度从两方面看待保持限度而不能绝对否定。
陈鸿梅解释说自己陈述中对于“反省”的质疑,是因为人类如何证明自己的心理对自己内心有感受,缺乏科学论证,她的质疑可以在相关书籍中找到相似的观点。而她认为刘艳丽讨论的“反省”与陈述的内容并不契合,是另一个领域中的观念。刘艳丽补充说,自己想借此机会把反省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方法思考清楚。针对这个问题,陈鸿梅,提议请赵老师稍后解答,而她又产生一个疑问,即人类如何通过个人的经验最后达到对原理的普遍同意?由于她对认知语言学范围内的“共同经验”不甚了解,所以希望向姜孟博士请教。
姜孟博士首先谦虚地说自己对“普遍同意说”也知之甚少,随后解释说,认知语言学认为,第一人首先有共同的生理基础的假设能力;第二,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存在文化,民族等差异,因为地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所以最终也能找到共性。人的生理基础和生活方式环境这两种共性相互交错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历史层面,思想观念等方面我们总能找到共性的东西。但目前,并没有任何使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它的正确性。比如,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的社团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共性,以及共性与差异孰轻孰重,并没有解释清楚,而始终是一种主观臆测。然后,他对反省说做了简单的解释,认为虽然概念,判断,推理、比较、抽象等是一种思维能力,但反省说仍有一定道理,因为人的认识水平有限,只能认识概念,建构概念,永远不能论证的概念。
他总结说,今晚的讨论话题很契合他目前的两个方面思考。一个是关于推荐研一同学的参考书目的问题。第二是这学期新开设二语习得课中提到认知派与社会文化派之争让他思考到哲学的认识论,知识论,本体论的重要性。他提出语言研究是研究什么的思考并进一步解释说,在乔姆斯基的语言研究中,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内在的,关于规则的知识体系(competence),这是他的认识论。在探讨认识论后才进行语言学研究,也就是知识如何规则的如何组成的他的UG理论就是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在谈及语言的本质论中同时含有认识论,即语言是内在的规则的体系,人获得了这种内在的知识体系,人便获得了语言能力。
所以,他归结说,无论做任何方面研究,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等思想可以为同学们未来腾飞发展起到基石作用。比如,二语习得研究是典型的认识论,研究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同学们可以把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研究的语言的本质的内容完全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提高能力。从这方面看,二语习得是认识的学说研究。但同时也存在本质的思考问题,即二语习得究竟是什么,它的本质如何。同学们可以继续深入思考。而对于认知派,他们认为语言是外在的东西内化构成。但连接主义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人们所学习的任何东西都是网络的——通过肉眼看到继而刺激大脑的神经元,然后由大脑的神经元构建模式,建立网络。这是对二语习得生理本质的思考。因此我们可以获得不论什么学科研究,哲学知识都是最基本,最相关,最直接的启发。
对于今天的论述,姜孟博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论述内容详实充分,思考深刻,有助于同学们理解洛克的思想。比如,同学们可能听说过“白板说”,但通过今天的讲解可以知道它的理论本质等诸多方面信息。他同时提出建议,希望这种语言哲学的讨论可以深入延续,借助赵老师的启发和同学们的精彩讨论,广泛思考认识论的问题,例如可以思考康德,皮亚杰等改造过后的认识论,也可以对比天赋主义和经验主义,可以探讨谁是标准的经验主义者或者天赋论支持者。洛克,虽被奉为“经验主义奠基人”但他并不是典型的经验主义者;而柏拉图就是典型的天赋论支持者,他认为人天生就有知识,学习的作用在于本质激活,即激活先天能力。通过类似的对比、梳理,同学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典型的天赋论与典型的经验论。而后明白,任何人都是天赋的人常,无人能否认先天机制的存在。知识论,认识论发展到今天,现在大部分人的立场都承认天赋的能力加以后天的经验构成知识,不会是洛克的立场。韦伯斯以也不能否认这种先天的机制存在性。他把人的心理机制分为两个阶段——低级心理技能阶段,高级心理机能两个阶段,认为低级心理机能就是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构造,也就是记忆、感知、思维、想象等能力,而把这些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就需要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然后把这些活动内化产生人的心理状态。如果要把这次讨论深入化,可以收集相关纯粹天赋论和经验论各自发展历程和影响的信息资料,也可以思考后人是如何一步步把洛克推崇为经验主义的奠基者来弄清楚洛克的思想被误解的来龙去脉。这同样引发我们思考现存对乔姆斯基的误解,当然他的理论也存在缺陷。但是,通过今天的综述可以明白,有人提出天赋的学说却被后来的解读者歪曲误解,导致整个理论系统的发展方向偏离。姜孟博士最后说倘若大家能对此有深刻的思索便可以对洛克的思想有更深入的认知,对乔姆斯基的研究也可以遵循同样的探究途径。
赵彦春教授总结说,姜孟博士对同学们有很高的期盼,哲学研究是一个广大的问题,需要同学们一辈子追求。语言哲学研究有许多路径,而我国从事的研究者数量有限,目前知名的学者是陈嘉映和社科院的周国平等学者。赵教授认为语言哲学研究并不是高不可攀,它的实质就是言论的研究。语言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各门学科的工具和基础,所以语言哲学的研究是贯穿一生的学术研究,不同阶段的反思会得到方方面面不同的新启发,例如有历史的,有人性的,有政治的,有语言的,有人类认知的。以往的学坛论述中已经涉及到部分哲学家譬如维特根斯坦,孔德,洛克,以后的综述讨论中同学们可以探讨苏格拉底,康德,德克莱,霍布斯,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等等,这可以形成一个系列的研究。例如,陈鸿梅今天对于洛克思想的解读,必然会比其他同学更加敏锐地接触与洛克相关的研究,因而形成自己的一门学问,同学们都可以进行类似反思。赵教授最后强调懂得哲学思辨的人与不懂的人有着很大差异,而且一个人的学术之路长短,甚至一门学科的发展前途都与哲学素养密切相关。无论进行的研究怎样前沿尖端,它最终的科学阐释都会归结到哲学。虽然哲学比较抽象晦涩,但是作用却是长远深刻的,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有所体会有所思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克的白板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