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化隆县扎巴镇历史有过藏族当官的吗?

撒拉族最高当官的是谁_百度知道
撒拉族最高当官的是谁
撒拉族曾有过一种名为“尕最”总掌教的教长制度。据传说,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后,为了防止错解伊斯兰教教义,从中亚请来了由苏来曼率领的四十位伊斯兰经学者,从中推选出一位“尕最”执掌教规、教律,负责管理宗教事务。“尕最”之下,设有专管诵经、呼唤教徒和领教徒做礼拜的各种宗教职业人员。在“尕最”制下,“阁的木”教坊制度逐渐失去了原先的纯宗教性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清真寺聚敛了大量财物,占有了大量土地。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宗教世袭封建特权和掌教兼地主的制度。“尕最”是宗教的最高统治者,其下又形成了海依、哈提布、伊麻目(或称掌教、付掌教、小掌教)所谓的“三头”。况撒拉族总人口有10.45万(2000年),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在青海省西宁市、黄南、海北、海南等州县以及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县、乌鲁木齐市等地,撒拉族也有零星分布。其中青海和甘肃两省撒拉族共有9.88万人,占总人口的94.57%。撒拉族自称“撒拉尔”(salar),系“散鲁尔”的变音,简称“撒拉”。据考证,“撒拉”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西突厥时期乌古斯部的撒鲁尔(salur)部落。撒鲁尔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6个儿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我国汉文文献对“撒拉族”这一称谓记载有十几种之多,大部分是“撒拉尔”或“撒拉”的不同译名,如“撒剌”、“撒剌儿”、“沙剌”、“沙剌簇”、“萨拉儿”、“撒拉尔”、“撒喇”等,而邻近藏、汉、回等民族称之为“撒拉”,土族称之为“撒勒昆”。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撒拉语与维吾尔、乌孜别克、土库曼、哈萨克等族语言一样,属于粘着语类型的语言。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撒拉语没有方言差别,只是根据语音和词汇上的某些差异,划分为“街子”和“孟达”两种土语。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撒拉语中掺杂着少量阿拉伯、波斯语借词,主要是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上的词。由于长时期与周围汉、回、藏各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青壮年多兼通汉语,通用汉文。撒拉族主要聚居的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南岸,总人口12万多人(2005年),居住着撒拉、藏、回、汉、土、保安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中撒拉族占总人口的62.4%。循化县东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面和南面与黄南藏族自治州为邻,北面隔黄河与化隆县相望。循化县南部为藏族居住,在川水河谷地带撒拉族与回族、汉族相互错居。,撒拉族居住地区气候温和、空气温润、雨量充足、土壤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天然资源。农产品种类繁多。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荞麦、玉米、谷子、豌豆、蚕豆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胡麻。黄河沿岸的川水地区,盛产瓜果,有梨、杏、核桃、葡萄、桃、西瓜、甜瓜、苹果等,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撒拉人善于经营花椒、辣椒和各种各样的蔬菜,是从事经济作物的能手。循化花椒粒大味浓,素称“循椒”,曾陈列于广州交易会。“金帅”、“元帅”、“红富士”苹果、露仁核桃、红辣椒等农产品,驰名中外。。山区产大黄、党参、麻黄、麝香等药材。
其他类似问题
撒拉族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十万人的撒拉,已经不容易了,已经是最高境界了。
据说北京有一个什么文化司的。。。具体忘了。
韩建华,交通厅厅长
韩永东市长
线尕啦村长
哈哈哈哈哈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杏儿藏族乡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杏儿藏族乡
杏儿藏族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1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8%。面积65.4平方千米。辖大庄、胜利、日扎、峨哇、乱石头、卡洒哇、协拉7个村委会。地理位置青海省民和县杏儿乡
民和县。解放初为兴文乡,1954年改称杏儿乡,1956年成立杏儿藏族乡,1958年并入公社,1961年分设杏儿公社,1984年复设杏儿藏族乡。才旦寺亦称“杏儿沟寺”、“杏儿寺”,藏语称“才旦具喜讲修洲”。位于南偏西45.5公里,在今东北6公里处。初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清康熙五年(1666)建成释迦佛殿(觉康),嘉庆三年(1798)建成五间转七大经堂,成为民和西南部和化隆东南部最有影响的寺院之一。下辖有民和县的,化隆县的、上哇寺、、以及后来的石大仓寺等。才旦寺所在的杏尔沟及赵木川、丹斗、土哇、尕洞、工什加诸寺香火庄统称为才旦寺六族,藏语叫“噶尔哇克周”,归才旦寺寺主才旦堪布和才旦复茸管辖,形成区域性的政教合一统治。
据1956年民和县统战部统计资料,该寺1949年有寺僧89人,1956年70人,除寺主外,另设管家、僧官各2人。全寺共有经堂等殿堂147间,二寺主昂欠及僧舍等463间,有旱山地184.4亩,马20匹,骡27头,牛58头。信仰者有周围藏、土、汉族群众277户。每年正月举行祈愿法会,初五日跳欠,群众往观,规模盛大。该寺的大经堂、觉康、贤康、拉康噶玉玛、才旦堪布昂欠、昂欠等建筑均于 1966年拆除。1980年批准开放重建,现有殿堂25间,昂欠12 间,僧舍18院72间,僧侣20余人,由白多杰任寺管会主任,主管寺务。该寺才旦堪布与才旦复茸于十九世纪末一度不和,争夺属寺财产。才旦堪布从华旦嘉措到晋美柔贝宁布,传有四世,晋美柔贝宁布(),俗名祁进福,今互助县人,藏族。第一世玛热仓加央扎巴,系才旦堪布华旦嘉措弟子,传为德合喇嘛罗桑图登宁布的转世,第二世罗桑热赛,化隆金源人;第三世存布玛晋美图登诺尔布(),金源人;第四世晋美图登嘉措(),俗称“安大人”,清末曾于供职;第五世晋美柔贝罗哲(),又名阿旺央丹柔贝多觉,循化县人,解放后曾在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民族学院工作,晚年为西北民族学院教授,培养古藏文研究生。
他与西卜沙格西罗哲嘉措继承了格塘罗桑华旦和晋美三丹的学说,是当代最出名的藏学专家,曾在藏文古体诗、藏文文法、历史学、宗教学、宗教史、藏历、藏文书法、梵文等方面写过不少论著,影响较大的有《藏文字典》、《诗学通论》、《藏文文法》、《藏族历史年鉴》、《志》、《夏琼寺志》、《自传》、《经师晋美丹却嘉措传》等,现由青海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其全集。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杏儿乡通过政府扶持、社会捐助等方式,实施了一大批惠民富民工程,使当地百姓十分欢迎。其中,投资100万元的杏儿乡电信光缆工程的建成,使杏儿乡彻底告别了无宽带网的历史,对杏儿乡未来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杏儿乡政府、乡中心学校、卫生院等3家单位开通了32台电脑的宽带网络,已有160余户农户安装了有线固定电话,结束了农村无固定电话的历史。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藏族的汉化趋势 - huaruiwa的日志 -
博客西藏 -
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
藏族的汉化趋势
已有 3030 次阅读 21:10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生活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传统习俗似乎已经在当地无法继续延续
三是婚俗,模仿汉族简捷的婚庆仪式,丢弃了藏族传统的骑马嫁娶、唱哭嫁歌、坐“雍肿”、膜拜灶台等习俗,代替的是高档西装、婚纱、酒店司仪、洒礼花等等。再如丧事,虽然保留了一点藏族宗教习俗,但也依照汉族习俗穿孝服、守灵、做棺材、土葬,清明节时上坟烧纸、上香等等。
四是把自己独特的藏历新年抛置脑后,陶醉在农历春节的贴对联、挂门神、吃饺子的欢庆气氛中。有些地区就从未有过藏历年!
在共同的文化中追求特有的文化,完全抛弃自己的特有民族文化,而追随或者变异为其他民族文化是很悲哀的!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国家提倡保护,但保护得了吗?民族特色就是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丢失,我们谈何保护和发展?那我们的后代只能去找考古学家了!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 客服QQ:
战略合作伙伴:(The Tibetan & Himalayan Library) ┊ 法律顾问:
严禁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和散播谣言
Powered by
X3.1GMT+8,吴春耕:援藏干部不是来当官是来干活的
&& 发布时间:
  吴春耕1997年在西藏然乌湖留影。  讯 吴春耕第一次到西藏是20年前的事了,当时从北京到拉萨需要先飞到成都,然后在成都等进藏的航班,这等待的时间有时甚至需要一周。而现在,直达航班只需要4个半小时。  谈起西藏近二十几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吴春耕一口气说了一长串的数字:“八五”期间西藏交通资金14.7亿元;“九五”期间38亿;“十五”期间130.1亿,到了“十二五”番了31倍,达到461亿元……  19年后 高歌猛进再援藏  1995年8月,大学刚刚毕业的吴春耕放弃了进修研究生的机会,怀着满腔热情,随第一批援藏干部进藏,成为西藏自治区交通厅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19年后,他再一次入藏,继续在交通厅效力,任副厅长。这一次,他的身份是一名援藏干部。  这期间,吴春耕也去过一次西藏。这三次入藏,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西藏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1995年我第一次进藏时,从机场到拉萨市区几乎全程都是土路。当时的拉萨市区除了几条主要的街道有像样点的石板路,其他的几乎全是土路,甚至是没有路,可以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第一次进藏时,吴春耕用了两年时间,跑遍了西藏74个县中的49个县,累计行程近5万公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当时的路差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我在车上睡了一觉,醒来发现车开到河里去了,没有路了,”吴春耕说罢,哈哈大笑。  看到西藏与内地交通事业发展的巨大落差,意气风发的吴春耕下定决心要为这片土地的交通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吴春耕(左一)在西藏视察工地  从无路到有路,从有路到油路  三年里,他在其他领导和同志的带领下,在西藏全面引入实施公路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制度,制定了西藏公路施工承包合同、施工监理合同、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三个标准合同范本,并在两年半内组织签署了24个相关合同,实现西藏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历史创新和规范化管理。在吴春耕的推动下,西藏成立了工程技术专家咨询组,积极协调行业专业技术力量,通过组织课题研究,攻克了高原多年冻土筑路技术、桥头跳车等系列技术难关,为西藏公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吴春耕说,由于西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方财力十分有限,长期以来公路交通建设全部依靠国家全额投资,交通援藏资金成为西藏交通建设发展唯一的资金来源。仅从交通援藏投资的一组数字看:“八五”期间14.7亿元;“九五”期间38亿元;“十五”期间130.1亿元、建设总规模3134公里;“十一五”期间201亿元、建设总规模1.8万公里;“十二五”期间461亿元,是“八五”期间的31倍。各省市交通运输系统也按照中央对口援藏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西藏交通运输发展。  正是有了这一笔笔的援藏交通资金,才实现了西藏“从无路到有路,从有路到油路”的发展历程。近二十年,西藏公路总里程从2.2万公里增加到7.1万公里;建成了拉萨至贡嘎机场高等级公路,实现了西藏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墨脱公路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国道219线全线黑色化贯通,结束了西藏地级行政区不通油路的历史……  我们进藏不是来当官的  今年是吴春耕援藏的第二年。有人说,援藏干部在西藏,就是一种奉献。但是,在吴春耕心中,这三年,是不能白呆的。他说:“我们进藏不是来当官的,都是来干活的,都想为西藏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进藏后,吴春耕和藏族干部一同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当中,经常加班熬夜,许多事情亲力亲为,生怕出一点纰漏。在援藏的第一年,他与其他同事一起全力争取并落实了“十二五”规划内项目审批以及481亿元规划内的中央投资,并且在半年时间内,争取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工作。  “拉萨到林芝的318国道是一条非常美的景观大道,我们希望将这条大道建成世界上最美丽的旅游生态示范道路。”吴春耕告诉记者,在西藏任何一条道路的修建都是以不破坏当地生态为大前提,宁可加大成本、延长工期和增强施工难度,也要尽量避免破坏山体和砍伐树木等行为。  日,对口支援西藏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吴春耕被评为“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会议结束后,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采桑子?援藏二十年  二十年对口援藏,  共建羌塘,  人和民强,  格桑花下牛羊壮。  大会堂再传佳音,  号角吹响,  人心所向,  汉藏携手谱华章!  人物资料:  吴春耕,现任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曾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贡献奖”、被人事部和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被交通部嘉奖并荣立三等功,先后7次被评为交通运输部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先后10多次被评为交通运输部、西藏交通厅优秀公务员。(责编:范凡)
                 
  &&                   &藏族历史人物之热地同志 - ljh8520035的日志 -
博客西藏 -
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
藏族历史人物之热地同志
热度 11已有 10798 次阅读 12:40
|系统分类:|
& 藏族历史人物之热地同志
& & & & & & & & & & & & & & & &
&&&&& 热地,男,藏族,1938年8月生,西藏自治区那曲县人。196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7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历任处侦察员;西藏地区公检法军管会干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革委会人保组干事、副组长;西藏自治区那曲;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兼自治区贫协主任、自治区革委会农牧办公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党校校长;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自治区纪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副委员长;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同志的主要简历是:
  1959年至1962年中央政法干校学习。
  1962年至1966年处侦察员。
& & 1966年至1968年西藏地区公检法军管会工作。
  1968年至1972年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革委会人保组干事、副组长。
  1972年至1975年西藏自治区那曲。
  1975年至1977年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自治区贫协主任、自治区革委会农牧办公室副主任。
  1977年至1985年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自治区纪委书记,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党校校长(其间: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进修部干部大专文化进修班学习)。
  1985年至1993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自治区纪委书记。
  1993年至1994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4年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副委员长。
  2003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区第八届第二次会议同意热地辞去西藏自治区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 &
&&&&& 根据2005年9月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庆祝活动期间热地同志的访谈录记载:从的雪域高原走到中国政治的心脏—北京,一个昔日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奴,成长为今天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同志的经历极其富有传奇色彩,在他身上更能折射出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
  这里是世界最高的地方,有地球上最灿烂的阳光。这里笼罩着独特的宗教色彩,世间最虔诚的信徒向着心中的圣地顶礼膜拜。这里蓝天白云如画,雪山冰峰连绵,清澈碧蓝。这里就是热地副委员长出生的地方—西藏。
  昔日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奴、今天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在这万物收获的金秋季节,又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故乡。9月1日,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庆典上,上搭建起了具有藏式的主席台,立柱上描绘着藏式吉祥图案,背板上写着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背倚蓝天,红白两色宫殿在广场鲜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来自西藏各地的两万多名群众和各界代表穿起节日的盛装,布达拉宫广场成为彩色的海洋。伴着那豪放激昂、力透云天的雪域高歌,欢庆的人们跳起了欢快热烈的锅庄,望着眼前这一切,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自参与了西藏40年巨变的热地同志眼睛湿润了,禁不住思绪联翩、心潮澎湃。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热地同志想起了那曲自己出生的那个小乡村,在他出生时西藏还是一个依然实行政教合一的,落后而又贫穷的地区。热地同志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生活了21年,母亲是给牧主放牧的贫苦牧民。为了糊口,自己也曾在寺庙当过小扎巴(完德),要过饭,当过佣人,四处流浪,受尽凌辱。是共产党,给了他和西藏百万农奴的新生。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热地同志的脑海里浮现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十分关心西藏各族人民的一幅幅画面。是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在西藏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对西藏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英明的决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才使今日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热地深深怀念他和众多同事一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奋斗过的日日夜夜,更加牵挂着那些关爱他的西藏各族兄弟姐妹、父老乡亲。
& & 三次死里逃生
  热地同志无法忘记,他一生当中曾有过的三次死里逃生。第一次是热地同志12岁那年,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在一家部落头人家当佣人时,被主人家的狗咬伤了腿,当时。因为无医无药、缺衣缺饭,后来伤口又化了脓,奄奄一息的热地躺了好几个月无法走路。他的一个三四岁的小弟弟竟活活地饿死在母亲怀里。
  后,从解放军那里,热地同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后来解放军大部队进驻西藏时,热地同志总是忙前跑后,领路、送信,因为热地同志认定解放军是穷人的军队,是好人,是亲人。后来他还跟着解放军修公路。1959年,热地同志被选送到北京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学习,成为在他的家乡到祖国内地学习的第一批学生。那是建国后国家专门培养公、检、法人才的一所学校,坐落在北京的南礼士路。他在那里度过了四年难忘的学习生活。热地同志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先后加入了共青团、中国共产党。1962年7月,热地同志学成回到西藏,成为那曲地区公安处的侦察员。公安侦察员的工作艰苦、危险与神秘。热地同志侦破过许多重要案件,也经历了不少危险。
  热地同志的第二次死里逃生是在他26岁那年,血气方刚的他和同事率一队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追歼叛乱匪首。那段经历热地同志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个寒冷的冬天,那时我正在乡里搞社会主义教育试点,要吃晚饭时接到报案:一个参加过1959年叛乱、后来投降被安置在这里的匪首杀人盗枪,并畏罪逃跑。热地同志和农牧科长自告奋勇请战带领一班人马,乘养护段的翻斗车从有路的地方一直追到再无公路的地方,接着又骑马追赶了七天七夜,一直追到了藏北无人区。” 之所以称那里为“无人区”是因为那里平均海拔在4800至5000多米。在那里一般人别说是打仗,连走路都会觉得头痛、胸闷、气短;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存活,并战斗简直就是奇迹。
  热地同志接着说:“在冰天雪地里,白茫茫的一片,大雪遮盖了逃犯的足迹,我们追到一个湖边,远远看到了一片影影绰绰的黑影,越追越近,眼看就要撵上了,这时,匪徒突然开枪了。我骑的那匹白马脚力好,冲在最前面。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经历真枪实弹的战斗。开始响第一枪时有点紧张,后来就习惯了。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枪战,终于在天黑时抓住了部分匪徒,而匪首却逃脱了。”
  那时由于连续在寒冷的雪地里过夜,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的热地同志由于饥饿、严寒、疲惫造成胃部大量出血,体力已经不支,他仍以超出常人的毅力一直坚持着。天还没亮,他们又开始了追击,一直追到山顶,终于将拒不投降的匪首击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热地同志又一次战胜了生死的考验,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受到了公安部的通报表扬,称他为“对敌斗争的尖兵”。从那以后,热地同志连续三年被评为那曲地区的“先进工作者”,凭着满腔的热情和突出的才干,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串红色的履历。
  热地同志的第三次死里逃生是在1990年春,西藏北部那曲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正在家主持工作的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热地同志,接到报告后,立即与自治区副主席普穷和高副司令赶赴现场指挥救灾。灾区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藏北灾区的困难,并不仅仅反映在吃、住、行之苦和气候恶劣,更难熬的是藏北的高寒缺氧。热地同志又一次在生死关头接受了严峻的考验,他和受灾的牧民连续被困在冰天雪地中十几天。一直到救援队伍赶到后,才将他们从雪山中救出来。
  这次雪灾持续时间之长、受灾面积之广,在西藏历史上极为罕见。不久,国务院派来了工作组,送来了大批救灾物资。热地同志第二次又赶赴灾区,安排群众生产、生活。由于指挥及时有力,受灾后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藏北灾区,没有因雪灾而冻死、饿死一个人,避免了六十多年前(在旧西藏)藏北雪灾造成牲畜尸横遍野,灾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出现新无人区的悲剧重演,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当时,热地同志的家受到严重雪灾,但他这两次赴灾区,路过家门而没有顾得上回到自己的家看一眼。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就地回家看看,他真诚地说:“当时顾不上,也想不到。”
& & 受到党中央领导人的谆谆教诲
  热地同志经常讲:“我现在能在这么一个重要的岗位上,并不是我有多大本事,而是在于党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关心培养。”在他的一生中,得到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邓、的教诲,已成为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他40多年来,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
  热地同志第一次见到是在1961年,他正在北京中央政法干校学习期间。他每次回忆起那次接见都会露出像孩子一样幸福的笑容:“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那一天,我们突然接到通知,我们都换上最好的衣服,然后乘坐大轿车来到会见地点。我们被安排在非常靠前的一个位置,看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满面红光向我们走来,我们这些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和学生激动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后来,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了我们。”
  热地同志对两次与邓小平的交往更是记忆犹新:“1989年10月1日晚,我到北京参加了国庆40周年庆祝活动,在上,小平同志坐在城楼中间会议厅的沙发上,我一进门,看到小平同志慈祥地望着我,我激动地快步走到小平同志面前,握着他老人家的手,代表西藏人民向小平同志问候,祝愿小平同志健康长寿。小平同志高兴地表示感谢,并向我询问了许多西藏的情况。”当时的情景,副主席拍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1991年夏我又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专程到再次看望小平同志。小平同志的女儿说:‘原本没说照相,也没换个衣服。’小平同志操着口音说:‘没得关系。’随即就穿着便装和我照相合影。当时小平同志还让我下海和他一起游泳,我向小平同志报告说我不会游,小平同志亲切地说‘没得关系,学嘛。’据说,西藏一直是小平同志魂牵梦绕的地方,在公园的布达拉宫前,他特意留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说这是他一直想去却又未能去成的地方,一定要拍张照片留作纪念。”
  说起来,热地同志与江泽民的相识还有点戏剧性。在中共上,那天下午江泽民刚刚当选。散会后回到,他与江泽民在电梯里相遇。热地说:“祝贺您!”江泽民看着他胸前佩戴的会议证说:“噢,是热地同志。”于是,中央与地方的两位领导同志相识了。
  以后的交往中,热地同志都能深切地感觉到江泽民同志对西藏的人民和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关心。热地清楚地记得江泽民同志多次对他说,“我非常惦记西藏人民,一定要把西藏的事办好,全国就这么一个西藏。” 江泽民同志还讲,“西藏的事情在我的脑海里和工作日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正是在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西藏实现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巨大历史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党在新时期的治藏方略。江泽民同志对热地同志个人的关怀,从成长进步到身体情况、生活情况,更是及时周到,无微不至。热地同志记得,江泽民同志亲切地称他为“西藏自治区堂堂二把手”,还握着热地同志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责任重大啊!”热地同志还记得在1990年夏天,在北京开会,江泽民同志专门把他请到他的办公室征求去西藏的时间。热地同志说:“7月”。江泽民同志当即拍板:“好!就7月。”
  那一年的7月,江泽民在西藏视察期间的整个接待组织工作都是热地同志直接负责。热地同志回忆说:“江泽民同志不顾高原缺氧,不仅到视察,而且还深入到了牧区。那次视察原本是安排只到拉萨,但后来江泽民同志说,不光要去拉萨,而且要到牧区去,要到后藏去,不去不行。江泽民同志深入到农村、牧区、企业、机关、学校、城镇居民家庭,看望驻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政法干警。对西藏工作作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指示,对搞好西藏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8年西藏局势很不稳定,胡锦涛同志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从此热地同志与胡锦涛同志朝夕相处、共事多年。西藏当时由于骚乱闹事不断形势非常严峻,一度到了“机关不能正常办公,单位不能正常上班,学校不能正常开课,商店不能正常营业”的地步,情况相当复杂,干部队伍思想混乱。那时胡锦涛同志与热地同志住在一个院里,经常一起吃饭,一起散步。热地同志把了解到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及时向胡锦涛同志汇报,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热地同志回忆说:“锦涛同志到西藏后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召开了各个方面的座谈会、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决策很慎重。他认为西藏稳定是第一位的,并对我说‘要多换思想,少换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宽大胸怀和非凡眼光,对统一当时的干部思想、稳定干部队伍、实现西藏社会由乱到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非常佩服。”
  热地同志还说:“我和锦涛同志在一起,我非常乐意和他说心里话;他也愿意听;我愿意和他交心的,给锦涛同志当副手心情很舒畅,一门心思干工作。我们之间无话不谈,尤其是工作上的事情。我谈一些想法,他总是耐心听取、真诚交流。他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也令我心服口服。”
& & 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渊源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热地同志副委员长与人大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渊源了。从1979年起,热地同志在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时,就兼任自治区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在热地同志到北京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之前,他在担任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书记时连续兼任西藏自治区第六、七、八这三届人大常委会的党组书记和人大常委会主任。应该说,热地同志在西藏工作期间对自治区的民主法制建设有着独特贡献。
  早在1979年,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设机构,即人大常委会时,西藏虽然成立自治区在全国是晚的,可设立常委会的时间却是全国最早的。同志当选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同志等人当选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任人大常委会的副主任。阿沛·阿旺晋美在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主任会议上就宣布,委托热地同志主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日常工作。热地同志在回忆西藏自治区第一任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的工作时说:“阿沛主任提出,要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建设成一个‘灶小火力旺’、少而精的工作班子。当时,我们对如何做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确实没有经验。很多老领导、老同志在工作中给了我许多指点,他们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这个常设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为西藏的民主法制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热地同志感慨地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的变化,最深刻的要算人的变化。过去占西藏95%的、毫无人权、民主、自由的农奴和奴隶,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从会说话的牲口成为新西藏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我在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也是一个没有任何自由的奴隶,像牛马一样干活。在的新西藏,我才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热地同志介绍说:“西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和各兄弟民族一样,充分享受着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在自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上。西藏现有几万藏族干部,绝大多数都是旧社会的农奴或奴隶及其后代。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西藏自治区享有十分广泛的自治权,主要包括:有根据西藏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权利;有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和单行条例的权利。这些条例经常委会批准即可施行;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和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的权利;有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继承保护、整理本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繁荣本民族文化的权利;自治区的在执行职务时,有决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的权利。40年来,和成为西藏的。代表广大西藏人民的各级人大代表,充分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发挥了应有作用,为西藏的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 一次成功的议会及外交活动
  江泽民在谈到西藏和人权问题时,曾经亲切地拍着热地同志的肩膀对时任外交部副部长说:“什么叫人权,热地同志从过去的农奴成为现在的自治区堂堂二把手,这就是人权。理都在咱们这边,我们为什么不理直气壮的宣传?”
  2002年3月,热地同志亲自率中国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团访问了欧洲议会和。在与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举行会谈时,热地作了真诚感人的发言,他说,“在旧西藏我是农奴,那时,西藏的农奴活着的时候一无所有,走的时候也只是带着身影,任何东西也不能留给他的子孙,更不要说人的尊严和人的自由。在1959年民主改革之后,我才脱离了农奴的身份,上了学,成为国家的干部。在西藏,像我一样翻身得解放的农奴占总人口的95%” 热地同志的发言深深地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整个会场鸦雀无声。这个代表团团员不仅都是人大代表;还有一个特点是除了一位活佛、一位汉族干部以外,其他成员都是农奴及其后代。西方议员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人权,欧洲的议员们没有人见过真正的农奴。坐在他们面前的这些过去是农奴的人大代表就足以令他们震撼。有的议员惊讶地问:“真的是这样的吗?”与达赖喇嘛本人关系非常密切的欧洲议会“西藏之友”的主席也听了发言,他还问了几个问题。热地同志一行向与会的30多位欧洲议会议员详细介绍了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的发展成就。代表团每个成员都从自己的角度分别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这次会谈给欧洲议会一个非常大的震撼。他们称西藏人大代表团介绍的情况“最具权威性”,直接来自西藏自治区的人大代表对西藏问题“最有发言权”。热地团长富有传奇的经历和独特的个人魅力给外国议长和欧洲议会议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访问期间,“中国西藏风光图片展”在欧洲议会展出。欧洲议会议员们和来自各界的友好人士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展览,对反映中国西藏传统、风情、风光、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精美图片赞叹不已。
  在欧洲议会的访问过程中,使馆参加了那次接待工作的同志们都对热地同志非常敬佩。日程安排是对欧洲议会的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一天,热地同志10个小时连续的活动,见了很多人。他始终保持着非常积极,非常饱满,非常开放的状态。期间,热地同志还接受了一位在欧洲很有名叫巴盖的记者的采访。巴盖写了一篇叫《来自西藏的声音》极有影响的文章。这篇文章是西方国家的媒体不多的由西方国家的记者来写真实西藏的正面文章。
  为了让欧洲议会的议员们对西藏有更直观的了解,热地同志邀请了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当年7月访问西藏。当西藏访问结束时,热地同志已和访问团的议员们是好朋友了。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的成员们都感叹,没有想到西藏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想到西藏人民宗教信仰这么自由,没有想到西藏传统文化保护的这么好。欧洲议会访问西藏的访问报告也写的非常精彩:第一,西藏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不能独立的,我们不应支持西藏独立。第二,西藏自治区藏族占绝大多数,大多数到西藏去的汉族人是从事经济建设、医疗、教育的需要,是轮换的,到西藏从事投资经商的人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政府行为,并不是定居在那里的,不存在移民问题。第三,西藏的宗教自由是有保障的。第四,西藏文化是受到保护的,西藏的学校是用藏语教学。他们提出来的惟一的建议就是西藏的建设应该考虑到西藏的环境保护问题。
  这是中国西藏人大代表团首次访问欧洲议会,也是一次重大而有影响的外交活动。代表团从布鲁塞尔回北京,、等有关部门领导专门为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团开了庆功会。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人代会西藏代表团参加讨论时称赞热地同志说,西藏人大代表团访问欧洲议会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
  热地同志无论作为西藏自治区领导,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无论率团出访,还是接待外国来宾,总是把对外宣传西藏作为己任,不辞辛苦,也因此热地的名字在国内外媒体上频频出现,成为中国西藏的代言人。
& & 情之所系& 心之所向
  热地同志1975年从那曲地委书记调任为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在自治区领导岗位上一干就是近30年。西藏的许多建设成就和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浸透了他的心血。热地同志先后协助过六任自治区一把手,长期担任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兼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他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勤俭朴素、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深入农牧区,了解民众疾苦一直都是他最喜欢的工作。他常说:“我们更提倡各级领导干部多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多关心群众疾苦,多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要真正摸清群众的脉膊,要真正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实在在,真心真意地多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几十年来,热地同志始终在竭尽自己的所能让西藏变得更美丽,西藏人民更富裕,他说建设家园是他神圣的责任。
  热地同志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来到北京,他说:“离开西藏,不管在哪个地方,每天西藏的新闻我是一个不漏,比在西藏的时候收视频率高。”
  热地同志依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他的家乡,关心那里的经济建设,关注着在那块土地上工作着生活着的人,尤其是那一批一批为支援西藏而远离故土的进藏、援藏干部。他们的疾苦时时牵动着热地同志的心,他们遇到困难时,热地同志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对于“老西藏”通过各种方式的求助,热地同志总是千方百计帮他们解决。
  热地同志一如既往地关心西藏的文化保护,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其文化沉淀,但社会都是要进步的,不可能停滞不前、一成不变,保护应当是发展的保护。热地同志出任了去年刚刚成立的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
  热地同志一如既往地关心西藏自治区的发展与进步。热地同志多方协调,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推荐人选,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就这样,一个西藏自治区政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进和完善政府决策程序,提高、规范化水平而设立的,44名委员中有8名“两院”院士的参谋和智囊机构—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于2004年7月成立了。热地同志亲自担任名誉主任。这个机构正在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 & 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热地同志回到西藏,那些天里他率中央代表团拉萨分团在慰问了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他看望了小学的师生;他亲自为拉鲁湿地晋升为揭碑;他还专程看望了原18军离休干部和、“天下第一道班”退休职工巴恰等,热地同志一行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此间,热地同志向拉萨市各族干部群众、驻拉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及离退休老同志带去了深深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这使大家想起热地同志两年前即将离开西藏前往北京赴任时含着热泪说的话,生活在这1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70多万父老乡亲永远会是他的情之所系,心之所向。
& & 热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藏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是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和国家领导人,在藏族历史上亲自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篇章,成为藏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我们祝愿75岁高寿的热地同志永远健康长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隆务·拉加华)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 客服QQ:
战略合作伙伴:(The Tibetan & Himalayan Library) ┊ 法律顾问:
严禁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和散播谣言
Powered by
X3.1GMT+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隆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