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款游戏在森林收集精灵,里面有精灵,是森林里的,背景是一棵大树,精灵可以在地里种东西吃,叫什么游戏

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系列解读之

  开展“每月一事”的意义与操作(1)

  新教育实验主张,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到底哪些是学生一生最有用的东西?我们的答案是良好的习惯。习惯如何养成?我们的答案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做起。从微笑开始,学会交往;从打球开始,学会健身;从吃饭开始,学会节俭;从演说开始,学会表达;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从植树开始,学会公益;从记日记做起,学会毅力;从唱歌开始,让学生热爱艺术。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习惯养成一般要经过21天的重复练习。所以,我们想到了用“每月一事”的办法来培养习惯。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的主题月活动。通过不同年级的重复练习,螺旋式上升,经过六年的巩固,是完全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实验学校的老师评价说:“当我们正在为学生养成教育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时,认真品味一下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我们便不难找到养成教育的切入口。”

  人生的许多大道理,其实都在这些小事情之中。所以,古代教育往往要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开始。

  2006年开始,新教育实验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去。经过反复讨论与研究,我们决定开展“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尝试。初步的想法是:

  1)主题的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如运动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

  2)主题的内容都是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展开,如“让我们不闯红灯”、“让我们去踏青”、“让我们去玩球”等,而每一件事情后面,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关于规则、关于人与自然、关于运动与健康等。而且,我们希望在具体落实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螺旋式上升。

  3)主题的活动与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结合起来,要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研究、主题随笔,通过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网络等路径,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

  我们初步设计的每月一事主题如下:

  吃饭(节俭)(1月)

  走路(规则)(2月)

  种树(公益)(3月)

  踏青(自然)(4月)

  扫地(劳动)(5月)

  唱歌(艺术)(6月)

  玩球(健身)(7月)

  问候(交往)(8月)

  阅读(求知)(9月)

  家书(感恩)(10月)

  演说(口才)(11月)

  日记(自省)(12月)

  在进行新教育每月一事的时候,各个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没有必要千篇一律,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学校进行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实践,探索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

  写下这个题目,我想许多人会诧异:吃饭有什么好学习的?

  这是我从一个小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据说,有一个中国人在意大利罗马曾经遭遇过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耻辱:在下榻的第一个酒店的电梯门上,他看到了用钢笔书写的并且是添粗了笔画的四个中文大字“请勿吐痰”。这四个字在这里非常刺目!酒店里使用的是意大利语言,酒店服务单上有三种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和日语。中国文字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地方排不上号,却在电梯门口以警告的形式出现。可见,中国人吐痰的习惯是多么的令人厌恶。更加可怕的是,甚至有人把随地吐痰作为我们民族的“国粹”而加以讽刺。吐痰是一个我们已经与之斗争了几十年的坏习惯!

  随地吐痰是一件小事,甚至比吃饭还要小。但是,它是一个恶习,是呼吸道疾病传播的万恶之源,是影响环境景观的罪魁祸首,同时,它又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缺乏道德的恶习。几乎没有人不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但是为什么随地吐痰仍然是我们独特的“风景线”,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一直没有认真地关注这些小事情。

  选择“让我们学会吃饭”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的主题,首先是因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学会吃饭不仅与节俭的美德有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仅是我们应该知道的道理,珍惜粮食更应该是我们要学会的习惯;学会吃饭也与文明的礼仪有关,如何吃得更加有教养,如吃饭的时候不应该大声说话,不应该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不应该发出奇怪的声音等;学会吃饭还与身体的健康有关,现代人的病基本与吃有密切的关系,如何了解食物的营养、如何控制饮食的适度量等,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

  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

  说起闯红灯,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某青年出国留学期间,交了一个外国女朋友。两人情投意合,相亲相爱。有一次,男青年与女朋友外出逛街,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恰巧遇上了红灯。他左顾右看,发现没有一辆车子来往,于是闯过红灯直接往前走了过去。走了几步以后,发现女朋友没有跟过来,于是就对她说:“走呀,现在没有车子经过呀!”女孩很不高兴,等到绿灯亮了才走过来。后来,女孩离开了他。女孩说:“像你这样闯红灯,不守交通的规则,说明你是很不讲公共规则的人,我们将来没有办法一起生活。”

  后来,这个青年回国了。一段时间后,他又交了一个女朋友。巧得很,他们一起上街的时候也遇上了红灯。这次,这个青年没有闯红灯,而是站着等绿灯亮了才走过马路。但是,他的女朋友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老实?这样老实的人,将来不吃亏才怪呢!”于是,他们也分手了。

  这个故事是值得玩味的。它说明,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规则问题的态度是明显不同的。我们许多问题的背后,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排队加塞等等,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对规则的淡漠甚至无视。

  选择不闯红灯作为2月份新教育每月一事的主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许多学校已经或者正要放假,学生与教师将有更多的出行机会。有的要回老家看望父母,有的会有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城市或者乡镇行走。

  而出行,安全非常重要。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非常高。中国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十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百分比为15%。国外的交通事故致死率大大低于我国。如日本的致死率为09%,美国的致死率为13%,我国的致死率平均为273%,这与医疗急救水平有关系,也与我们违反交通规则的比例高有关系。据统计,在中国,交通事故每死三个人,有两个是因为违章驾驶。违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超重、超载、超车,一是酒后驾车。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让我们学会遵守交通规则,从不闯红灯开始。

  不闯红灯,也不完全是一件小事,其背后是“规则”的意义。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规则的世界,规则是这个世界能够顺利运行的前提。小到游戏,大到外交,规则让我们成为有信用的人,文明的人。

  遵守规则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即规则在自己的心中。有警察有监督的时候遵守,没有警察没有监督的时候也能够如此。最好的办法,是提醒自己,天上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自己。

  不遵守规则的人,可能会得到一些便宜,但是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成为被规则抛弃、受规则惩罚的人。

  2月的活动安排中,我们要让教师和学生们知道,除了交通,生活中间处处有规则,规则是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共同制定的契约,规则是权利、责任与义务的统一,规则也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和谐的保障。所以,成为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我看过江苏省海门市树勋中心小学关于这个主题的活动方案,有四个基本的环节,一是“博采众家懂规则”,通过举行班级交流会,请学生们说说自己对“规则”的认识;通过搜集有关各项规则的经典小故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懂得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二是“小事开始学规则”,主要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如利用班队课向学生介绍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规则;开展“交通知识小竞答”活动,评选“交通小卫士”等。三是“持之以恒遵规则”,让学生在家庭中、在学校里进一步延伸对于规则的理解与实践,通过自评、互评、师长评等形式,采用“日日反思、周周评比、月月表彰”的方法,提高规则意识,强化规则。四是“英姿飒爽展规则”,以队会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也有学校把《小学生守则》作为规则学习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我希望,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够通过不闯红灯这样的“小事”,让我们真正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慎独,是新教育人2月的必修课。

  3月,让我们一起去种树!

  如果你细心地看一下3月的节日,你就会发现,3月的节日是最多的。从33日的全国爱耳日,到35日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38日国际妇女节,到39日的保护母亲河日;从312日的中国植树节,到314日的国际警察日;从315日的世界消费者权益日,到321日的世界森林日;从321日的世界睡眠日,到322日的世界水日;从323日的世界气象日,到324日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如果加上中小学学生安全日和西方的复活节,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作为学校,如何利用这些节日做文章,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与公民情怀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些众多的节日中,我建议以35日和312日为重点展开活动。而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与公益。在这个月,以种一棵树,做一件好事(如去一次敬老院,去社区捡一次垃圾等)为形式,让师生有公益的意识和情怀。活动的口号可以是:“播种希望,收获未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用心感动每个人,用爱拥抱每一天”。

  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江苏海门镇中心小学的关于“植树,奏响公益活动的交响曲”的活动设计。他们的活动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在绿波里寻觅”。主要包括让学生搜集与绿化、公益相关的知识,并在班内交流,让同学们了解生存环境的绿化现状,知道绿化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搜集与绿化公益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讲一讲这些故事、读一读这些诗歌、看一看这些书籍,如《秘密花园》、《种树的男人》、《花婆婆》、《胡萝卜种子》等。搜集与雷锋相关的知识,组织交流,了解雷锋的事迹,并从中获得启迪。搜集与绿色公益或与雷锋有关的歌曲或童谣,唱一唱这些歌曲或童谣。

  关于种树有许多精辟的文字和图书。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研读和思考。如两千多年前的管子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参天大树,叶落归根”、“树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欢离合”、“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大树招风,小树易折”,这些成语典故,更加会让学生从树中悟出人生哲理。如果更加深入下去,学生们会对于“种子与岁月”的哲学问题进行思考。

  二是“在研究中成长”。主要是结合阅读、调查、研究,让学生了解植树节的由来以及世界各国植树节的活动,了解为什么要在春天植树,本地区可以栽种哪些树,植树的步骤和方法,了解环境、植物和人的关系等。

  三是“在春光里实践”。主要包括结合35号的学雷锋日为社区、班级、邻居或同学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植树活动写一封富有创意的倡议书,开展有效有意义的植树活动(如学校里的手拉手班级,可以一起种下一棵象征彼此友谊的“友谊树”;几个好伙伴为一组,一起种下一棵“成长树”;同一个月生日的学生在一起,共同种下一棵“生日树”;邀请热心志愿者家长一起参加植树活动,种下一棵“家庭树”;邀请校外辅导员或其他领导一起参加,种下一棵“祝福树”等,并记录小树的成长过程,在班级里进行一次植树登记统计等)。同时,结合三八妇女节为母亲和奶奶制作一张感恩卡,帮助做一些家务等。

  四是“在护绿中收获”主要包括“我们是爱绿小天使”活动(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甚至是一个人认养一棵植物或者一块草坪,在植物或者草坪上悬挂名称、领养班级或学生姓名,并进行科学的照料,写好观察记录)、校内捡垃圾活动、环保征文评比、班级环保小报评比、环保绘画比赛、“绿色小卫士”评选等。“绿色小卫士”的评选条件非常具体:1.不乱丢垃圾,并自觉捡拾垃圾,看到不文明行为能及时加以劝阻。2.和父母或好朋友种植至少一棵花木。3.积极参与班级“绿意角”里绿色植物的领养活动,能精心养植,并认真做好养植和观察研究记录。4.会唱一首和雷锋有关的歌曲。5.为邻居、同学或社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6.制作一张精美的感恩卡送给自己的长辈。7.能自觉宣传植树绿化的重要性,为植树活动写一封倡议书。8.积极参加征文、小报、绘画比赛并获得好成绩。9.积极参加其他相关的活动。

  当然,在重视植树的公益主题的同时,还可以挖掘它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并且结合39日的保护母亲河日、321日的世界森林日、322日的世界水日和323日的世界气象日等进行相应的教育。

  4月,让我们去踏青!

  4月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是春天的信息。

  4月的节日特别多,如42日的国际儿童图书日,47日的世界卫生日,422日的世界地球日,423日的世界图书和版权日,425日的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430日的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4月第四个星期日的世界儿童日,而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清明节,也是在4月。

  如何利用和整合这些节日的教育资源,通过每月一事的主题教育方式,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有实际的效果?因为这些节日都发生在春天里,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出了:与春天约会,“让我们去踏青”的主题活动设想。

  春天让人有好的心情,让人萌生更多的希望与信心。古人也有踏春之俗,野游之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明我们古代的学校已经把春游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然而,我们今天的学校却往往出于安全的考虑不敢让学生春游,只好于春和景明之时将学生圈在校园里,一关了之。这与孩子的天性显然是相悖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才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因此,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就不能杜绝学生和春天亲密接触。

  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安全第一”就不去搞活动,而搞活动的时候强调“安全第一”才是必须的。我们要考虑的不是要禁止春游,也不是为了安全而紧张地进行春游,而是要研究如何使春游既安全又不失去本来的意义。

  通过踏青,我们希望培养师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品质,体验“天人合一”的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能够在紧张的校园生活之余,放松心情,疏松筋骨,感受春天,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有一位农村老师对我说,每年四月他都要让孩子嗅嗅春的气息,看看小草的萌发,摸摸池塘里水的温度,让他们在地上翻几个跟头,让他们和春天的柳枝一样舒展,让孩子在狂欢中感受春天。这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通过踏青,我们也希望在丰富多彩的春游活动中,增进师生间与学生间的心灵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情怀,为教育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通过踏青,我们还希望形成“珍惜光阴,爱惜时间”的意识,让我们的师生深刻理解“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内涵。

  通过踏青,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够培养发现美的眼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所以,踏青既要让孩子们尽情玩耍、放飞心情,也要注意指导点拨,让孩子们用心留意、学会观察。

  4月的清明节,扫墓往往是踏青的最传统的项目,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们前往烈士陵园,缅怀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而牺牲的先烈们,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家庭的纪念扫墓,怀念逝去的长辈。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23日的世界图书日,也是值得特别重视的日子。可以结合让孩子们吟诵春天的诗歌美文,或者进行儿歌、童谣的创作比赛,让孩子们寻找春天的踪迹、发现春天的美丽。无论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是苏轼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在这个特别的时候,应该会给学生特别的感受。

  当然,四月踏青的活动设计是可以丰富多彩、别出心裁的。如江苏海门的一所小学进行的“我给鸟儿安个家”活动,就非常有创意。他们让学生亲手做了许多鸟巢(爱心屋),将这些鸟巢固定、安装在棵棵大树上。期望鸟儿途经学校时有一个休闲的驿站,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家。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鸟巢各式各样,有的变废为宝,在装牛奶的大纸盒前面剪一个洞,然后在牛奶盒的四周粘上树叶;有的用木头和钉子做了一个巨大的鸟巢,里面放了一些干草;还有采取原始环保的方法,用树枝和干草编织。这项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学会“互爱共存”,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延伸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体系——“鸟?人?自然——和谐发展”。

  所以,我衷心希望,我们每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都能有一次快乐的踏青,让我们和美丽的春天去约会!

  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

  5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五月的第一天就是国际劳动节。因此,新教育实验把每月一事的主题定为劳动——让我们学会扫地!

  说起扫地,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东汉时有一位名叫陈蕃的少年,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是说做大事与干小事的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任何伟大的人,都是从会扫地这样的小事做起。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个故事也阐述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我们已经远离扫地这样的“小事”。现在的许多学生连削铅笔、穿衣服、整理书包这样的事情都需要父母代劳,甚至有报道说有学生在外面参加夏令营时连鸡蛋壳也不会剥。以至于我们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80后、90后的年轻人成立家庭以后不会自己做饭,无法安排基本的家庭事务。这些问题,与我们的学校教育远离了劳动技术教育是有密切关系的。

  新教育认为,对于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或学生的父母与教师来说,应该学会让孩子和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而放手让他们参加劳动实践,使他们具有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劳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劳动也是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适当的劳动实践,能磨炼学生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不畏困难、勇往直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劳动中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集体劳动中通过分工与合作,完成共同的劳动任务,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服从集体的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以及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学生获得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体验;对学生的劳技操作进行严格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劳动纪律;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能激发学生追求卓越、追求创造性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作风;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加深对劳动人民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劳动的深厚感情。通过劳技教育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江苏奔茶中学曾经有一个响当当的誓言:“扫地也要扫出全国第一!”这说明,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总能够做到卓越。

  由于劳动都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所以进行劳动教育,实质上就是进行生存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父母、老师都极力想成功地开发儿童的智力,虽然开发智力的方式很多,但我们认为,学会劳动是其中最廉价、最有现实意义的智力开发方式。劳动离不开双手,手上有大量神经末梢直接通向大脑,从而促进脑神经元发育更加完善;劳动过程可以为孩子提供触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刺激,训练运动器官,促进大脑对各系统和肢体的调控能力。在劳动和制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思维和想象,必然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自古以来都把“心灵”(脑灵)与“手巧”连在一起,说明大脑和“双手”是紧密相依,互相促进的。现在孩子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一定要教会孩子学会劳动并热爱劳动。

  五月的劳动主题仍然可以结合书香校园的活动进行。有许多反映劳动的文学作品。如高尔基的许多小说,对于劳动就有丰富的描写,他曾经写道:“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另外如唐代李绅的《悯农》,宋朝翁卷的《乡村四月》、王禹偁的《畲田调二首》等,与学生共同温习这些名篇,可以让孩子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发现劳动的伟大和劳动的美!还有一些学校让学生学习和欣赏劳动号子,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活动的设计上,江苏海门新教育实验区的方案有许多创新,其基本做法是利用“五一”假期或其他休息日,开展“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简单的家务劳动。主要内容:一是“天天扫地”活动。要求学生在家里和学校中坚持天天打扫,利用双休日打扫楼梯间的地面或结伴打扫社区公共活动室的地面。在这个活动中,要具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扫地方法。(如打扫要遵守由上至下、由里而外的规则,可先用半湿的毛巾把家具上的灰尘轻轻抹去,如果地面是水泥的、木质的或瓷砖的,可以用半湿的拖把将地面拖干净。拖地时,用前后移动的方式,身体要跟着移动,由左至右照顺序拖,遇到桌椅、角落时要特别拖干净。如果地面上还有一些小纸片、碎屑,再用干净的扫帚清扫一遍。地扫完后,将所需的清洁用具集中存放,以保持已打扫过的房间干净整洁,防止清洁过的家居再染上灰尘。)

  二是开展“劳动最光荣”班会活动。围绕“劳动的快乐与艰辛”设计几个问题,并首先对父母进行采访;更换板报,设计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板报;搜集有关劳模的简介和图片,如袁隆平、李素丽等,为班会活动准备充分的素材。

  三是进行“小能手”擂台赛。让学生在班级中登台献艺,进行做饭、叠衣服、小制作、折纸、洗衣等劳动技能的比赛。评选各类奖项,如“谁的家务干得最好”、“谁做的饭菜最可口”、“谁的小制作最精美”……最后评出“劳动小能手”。

  四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劳动工具。主要包括:熟悉厨房常用的用具,如钢精锅、铁炒锅、高压锅、菜刀、砧板、瓢、盆、碗盘、筷子、小勺等(农村还有火钳);家用主要炉灶具,如城镇的煤气灶、电炉、蜂窝煤炉,农村的柴灶、沼气灶等;家用主要电器,如洗衣机、电风扇、电视机、DVDVCD、微波炉、冰箱、抽油烟机、电饭煲等。让学生知道这些劳动工具的性能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应该让学生掌握几种家庭必备的搞小修理的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钉锤、电工钳、小刀、手锯、剪子、小铲等。

  五是学会一生有用的劳动技能。如做饭(让学生知道如何洗米,如何根据人数加米加水,如何使用电饭煲等),烧菜(让学生学会烧几个家常菜,如炒鸡蛋、番茄鸡蛋汤、醋熘白菜等),洗衣(让学生学会手洗衣服和用洗衣机洗衣),打扫(请学生与父母每周进行一次家庭大扫除,全家人一齐动手,分工合作做家务劳动),缝补衣服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做错事,犯错误之后,教师和父母切不可用劳动作为处罚手段,那样会使他对劳动产生误解。另外,特别要强调劳动过程的安全,让学生了解使用厨房的灶具、家用电器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保证厨房空气畅通;每餐结束之后,做厨房清洁卫生工作时不要忘记切断三源(电源、水源、气源),检查是否切断了电源,是否关紧了水龙头,是否关闭了煤气开关。农村的柴灶更应注意,不要在灶前堆放过多的柴草,不要烧长柴草。使用高压锅煮饭时,一定要经常检查垫圈和易熔片。饭煮好后内部的气未放完时,不能打开盖子。端稀饭菜汤时,最好用托盘,以防烫伤;给来客倒开水泡茶时,也要注意防止烫伤,等等。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让我们从扫地做起,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的人!

  6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歌

  我一直有这样的梦想:在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学校中,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洋溢着艺术的气息,他们有的会乐器,有的善书法,有的能舞蹈,有的精绘画,他们有的能够亲近徐悲鸿、齐白石、毕加索、雷诺阿、罗丹,有的能够沉醉于《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蓝色多瑙河》、《田园交响曲》,还有的能够欣赏中国的古典戏曲如昆曲、越剧、京剧等。我不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艺术家,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懂得欣赏艺术、热爱艺术、尊重艺术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够让艺术陪伴一生,他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

  在所有的艺术中,涂鸦(绘画)和唱歌(音乐)也许是最容易亲近和走进的,而唱歌,是最自然、最不需要成本、最容易学习和表现的。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从婴儿时期“咿呀呀”的歌唱开始的,儿童本来就是世界的天使、音乐的精灵。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唱歌也是最普及最方便的调节情绪、活跃气氛的艺术活动。忧伤的歌曲有助于宣泄不满、压抑等不良情绪;轻快的歌曲能振奋精神、增加快乐,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激情。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李斯特就曾经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理解。”

  6月是属于儿童的。61日,就是国际儿童节和国际儿童电影节,630日是世界青年联欢节,所以,我们选择六月作为艺术教育月,选择学唱一首歌,作为艺术教育的抓手。希望通过每年一个月的艺术教育活动,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会一两样自己喜欢的乐器,会几首能够陪伴自己一生的歌曲。

  6月,可以向所有的师生提出能独立、自信地清唱一至两首歌的基本目标要求。有学校总结出一些学习唱歌的经验:一是反复聆听。可以通过“每周一歌”的活动,利用课间活动时间在学校广播台反复播放需要学唱的歌曲,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学会歌曲。同时,可以请音乐专业老师或者校园歌手,利用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在每周的第一天安排30分钟时间,通过视频向全校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而后的三天采用播放广播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聆听,最后一天播放伴奏带,学生和着音乐来演唱。二是认谱视唱。利用音乐课,采用课堂教学与视听结合的方式,教会学生运用上述媒介来学习视唱乐谱,拥有一个自主学唱新歌的本领,奠定终身学唱歌曲的基础。三是旧曲新谱。鼓励学生借助熟悉的旋律,填上喜欢的歌词,进行二度创作,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创编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巩固已学会歌曲的成果。

  在学习唱歌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与技巧,如指导他们正确地呼吸、换气,指导他们正确地发声,善于用自然声音来唱歌,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声音演唱不同性质的歌曲;纠正学生不良的歌唱习惯等。

  除此之外,我们建议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新教育的每月一事的6月主题。

  第一,成立多彩艺术社团。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实现。建立艺术社团(兴趣小组、俱乐部等),开设更多适合学生的艺术项目,如合唱、舞蹈、剧社、曲艺、书法、绘画、摄影、插花等。让每一个孩子至少参加一个艺术社团,拥有一项艺术特长,让艺术伴随孩子一生的生活。

  第二,开展六月校园歌会。开展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学校,可以在六月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其中“六月校园歌会”应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应该让学生成为校园歌会的主人,从创意到实施,都可以由学生主导。可以有校歌齐唱、童谣吟唱、儿歌联唱、诗词新唱、小组表演唱、男女二重唱、师生同台歌唱、亲子一起献艺,以及校园十佳歌手、校园歌王、优胜班级评选等。让孩子们的歌声、笑声和掌声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校园歌会还可以邀请社区的领导和代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让更多的孩子有展示歌唱才华的机会,让更多的孩子找到快乐成长的契机。

  第三,创设浓厚艺术环境。现在我们一些豪华的校园像宾馆和商场购物中心:在水磨石地面或大理石圆柱上缺乏自然的绿色藤蔓,在明亮的走廊墙壁上挂的往往是各级领导同志视察该校的照片和题词,而不是高雅的国画或油画。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自豪地介绍着他的帕甫雷什中学:“我们十分重视给孩子们积累美的印象——我们关心环境美就是从这一点着眼的。孩子跨进校门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都是美的。绿树葱葱的校园全景是美的;绿叶映衬的串串琥珀般果实的葡萄丛是美的;各楼之间甬道两旁的排排蔷薇是美的;学校果园中的繁茂果木一年四季都是美的;盘绕着野葡萄蔓的学校正门门廊也是美的……”(《帕甫雷什中学》)所以,我们应该让校园充满艺术的气息,到处可以捕捉艺术的身影,让经典名曲回荡校园,让文学名著驻足校园,让世界名画悬挂校园。同时,校园应该有充分的空间展示学生的才艺作品,让学生自己装点校园,让艺术点亮学生的生活。

  第四,挖掘地方艺术资源。教育部出台了京剧进校园的政策,虽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重视,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发挥学校传承文化的功能,组织学生继承与弘扬区域文化艺术的传统,培养学生对于乡土艺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乡土的戏剧、歌谣、绘画(年画)、剪纸、雕刻等,应该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会演奏某一种乐器,那么你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占有很多优势;如果你身上还有一点哪怕是很小的音乐天才的火花,那么你在教育上就是国王,就是主宰者,因为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面前。”(《给教师的建议》)我们希望,通过音乐,通过歌唱,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架起学生的今天与明天的桥梁,让欢快的歌声在校园里徜徉,让美妙的歌声伴随孩子成长。

  7月,让我们玩球去

  忙碌了一个学期的学生终于可以稍事休息调整了。一个长长的暑假,如何有效科学地安排?新教育每月一事建议,让学生每天有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的运动时间,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与运动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

  目前,学校体育已经成为少数体育尖子的“专利”,在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正常开设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质明显下降,小胖子和“豆芽苗”越来越多。

  事实上,运动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懂得运动、热爱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训练,还是在竞技场上的比赛,它都要求学生或运动员挑战自己的体能,挑战自己的过去,挑战自己的极限,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咬紧牙关,抗衡对手,坚持到最后一刻。“两强相遇勇者胜”,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往往是意志力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所以,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提出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

  在所有运动中,开展最便捷、学生最喜欢的是球类运动。无论是普及性非常高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还是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网球、台球、橄榄球等,各种各样的球是中小学生最喜欢的玩伴,球类运动不仅能让他们的灵活性、耐久力、速度、毅力得到锻炼,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机智,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的品质。

  有些新教育实验学校已经对七月的玩球进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他们具体的做法有:

  一是“徜徉文字,捕捉运动精、气、神”。让学生通过阅读诸如《奥林匹克圣歌》、《运之蕴》、《同在南方天空下》、《运动员赞美之歌》、《体育之研究》,以及中国女排姑娘的报告文学等体育方面的文字,感受体育运动的内在美。

  二是“驰骋赛场,体会运动快、高、强”。在暑期快到之前,可以组建各种各样的小球队,学生自由组合(可以跨年级甚至跨学校)、自己命名(苏州的姑苏晚报—可口可乐杯暑期足球比赛有100多支自己取名的中学生足球队)、自选队长、自定章程、自请教练(可以是学校的老师指导,也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体育爱好者或者父母),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联赛,球队还可以设计自己球队的标识、球队精神、行动口号等,以加强凝聚力和吸引力。除了各种各样的球类俱乐部,还可以成立游泳、跳绳、长跑、自行车等方面的兴趣小组和俱乐部,让孩子们在绿茵场驰骋,在游泳馆里逐鹿,挥洒汗水,绽放活力,体验夏季的热情。也可以举行各种球类游戏(模仿与创编、小型与大型)、开展球类技能运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合、组合与组合)等,调动他们的运动兴趣。一句话,让他们好好“疯”一下,放松一下,体验运动的激情与美丽。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逐步形成终身热爱的运动项目。

  当然,暑期的体育运动特别要注意安全的问题,无论是游泳还是球类运动中,都经常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这也是许多学生尤其是女生不喜欢运动的原因。所以,在放假前的体育课上,要让学生们了解如何防止各种可能的伤害,掌握一些自我保护与自我救助的方法,包括如何使用消毒药水、胶布、棉绷带、邦迪胶布、止血药粉、止泻药、杀菌药膏、小剪刀、湿纸巾、毛巾等基本药品和物品。

  三是“研究学习,揭开运动玄、妙、趣”。走进才会尊敬,运动的兴趣与对于运动的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关注运动往往是从一个个问题开始的,如“为什么会有奥运会”、“各种球类运动是怎样起源的”、“篮球比赛的规则为什么这样设置”、“乔丹为什么那么伟大”、“罗纳尔多为什么这么棒”、“姚明为什么那么受人欢迎”、“为什么说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等等。可以从学生们的这些问题出发,确定关于运动的研究性学习主题,这些主题可以是关于运动本身的,也可以是关于特殊运动员的;可以是关于运动精神的,也可以是关于运动之国的,还可以是对与运动有直接关联事物如运动服装、运动器械等内容的,让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通过网络、书籍、家长、同伴等各种资源和途径,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洞悉运动的奥妙,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追问、善于学习的优秀品质。

  四是“交流汇报,展示运动新、奇、乐”。开学以后,为了检验学生暑假的体育运动成果,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展示、比赛,来巩固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运动习惯。在主题研究展示方面,可以通过“运动群英会”展示交流活动,让所有的学生把自己写下的运动故事、画下的运动场面、拍下的运动照片等,做成PPT、班级网页或学校资源库,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运动比赛方面,可以通过“我行我秀”的方式进行表演,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篮球、乒乓球、排球等比赛。

  运动往往与青春、活力、激情联系在一起,真正的运动是把输与赢放在一边的。让学生热爱运动,不是为了培养运动员,而且为了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有生活的情趣和运动的习惯。体魄、心态、情趣、习惯,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形成。新教育每月一事的价值就在于此。

  亲爱的老师和父母们,在这激情似火的7月,让孩子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在运动中成长吧!

  (文摘来源:朱永新新浪博客。新教育每月一事(2)接下期)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 swxjy_cdq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找一款游戏在森林收集精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