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小康社会理念正式提出是由谁提出的

读以赛亚.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初读以赛亚.柏林《自由论》中的《两种自由概念》和《自由》,感觉有些模糊,只能感知到柏林大师对自由概念做出了区分,即“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但对于这种区分,大师却没有做过多的逻辑区分,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对与这“两种自由”相对应的两种政治理论或政治运动进行批判,一时让人难以把握其主旨,也难以判断这“两种自由”究竟孰优孰劣。在综合《自由论》其它部分内容的基础再看一遍,才发现,柏林大师区分“两种自由”概念并对其对应的政治理论或政治运动进行批判,并不是为区分而区分,也不是为了对这“两种自由”孰优孰劣进行主观判断与选择。事实上,柏林只是将这“两种自由”加以区分,通过对相应的政治理论或政治运动的进行缜密地批判与反驳,客观的将这“两种自由”的优点与缺陷展示出来,至于哪种更好,如何选择,则见仁见智了。柏林大师在这“两种自由”——“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上,并没有明显的选择倾向,文章对“消极自由”的倾向只是在提醒人们关注与“积极自由”相对立的“消极自由”,不要去忽视它,而一味地陷入对“积极自由”的热切追求。
柏林在《两种自由概念》开篇的最后一段,柏林是如是定义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这两种自由的:&“freedom或liberty的政治含义的第一种,(遵从许多先例)我将称作‘消极自由’,它回答这个问题:‘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是什么?’第二种含义我将称作‘积极自由’,它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是决定某人做这个、成为这样而不是做那个、成为那样的控制或干涉地根源?’”
“历史的看,‘积极’与‘消极’自由的观念并不总是按照逻辑上可以论证的步骤发展,而是朝不同的方向发展,直至最终造成相互间的直接冲突。柏林将“两种自由”的冲突对应于两种政治理论或政治运动的冲突:“我的意思是,理解这些运动或冲突,首先就是理解包含在它们中的生活态度或观念”,“这些争端中最大的一个,是两种观念体系间的公开战斗,两种观念体系对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政治核心问题,即服从与强制的问题,做出各种不同而又相互冲突的回答。‘为什么我(或任何人)必须服从另一些人?’‘我为什么不能如我所愿地生活?’‘我必须服从吗?’‘如果我不服从,我会被强制吗?’‘又由谁来强制、强制到何种地步、以什么名义、为着什么目的进行强制?’”
柏林明确将“消极自由”看作是对“强制到何种地位”这一问题的回答,而将积极自由作为“由谁来强制我”的回答。对于前一个问题来说,回答应该是:“人类生存的某些方面必须依然独立于社会控制之外。”即人起码应当保留一个最低限度的不可侵犯的自治区域,而这个区域的范围或者说表现形式没有限制;对于后一个问题,伯林认为是一个柏拉图式的回答,即“真实自我”,其表现形式没有限制。在这种理论上,“两种自由”既有“好”的表现形式,也有“坏”的表现形式。这两种自由都是有限的。比如说消极自由,你要求你的自由范围尽可能宽广,即尽可能地消极自由,但这时可能就伤害到了别人的自由。积极自由也是,如果我无限地自我膨胀,如果别人也无限地自我膨胀,战争在所难免,最终毁灭双方的自由。
&&&&柏林通过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区分和对相应的两种政治理论或政治运动的批判中导出了对一元论的批判。“一元论允诺着唯一的真理,唯一的正确。如此,所谓的自由,就是对这唯一正确的拥抱。自由,就意味着要服从体现着唯一正确的精英。你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说理性不成熟而看不到你心中‘真我’&的真正所需,你是不自由的,你为欲望所累,你是混沌的,看不到真相,而我看到了,我在帮你自由,帮你摆脱欲望的诱惑。”在柏林看来,价值一元论无非是出自对于乌托邦式的和谐的幻想,并认为会出现一种统御一切价值而领导(或融合)它们走向这一幻想。这种一元论在当代的表现形式无非是一种泛理性主义,在政治上其很容易被极权主义所利用,从而堂而皇之的要求个体为集体牺牲自己。这样一种自由,就是积极自由,是危险的。它正是极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等的根源。而针对长期存在的价值一元论,柏林提出了价值多元论。柏林认为,基本的人类价值是多元的,诸如自由和平等,它们既不能按照一种绝对的等级加以排序,也不能被转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性的单元。这不仅适用于整个文化即价值体系的层面,而且适用于某一特殊文化或个体的价值。多元主义是自由主义与宽容之源:不仅仅是那种等待错误被改正的不稳定的宽容,而且是那种深刻的、持久的宽容,这种宽容接受并欢迎那些与我们自己所奉行的生活见解根本不同的生活见解。在伯林看来,不同价值的不可比性和矛盾性,决定了人们必须时刻面临着选择,并且必须去选择。没有一个固定的真理供人们来依据,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一种意志活动,意愿是唯一的标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自由的概念首先是由中国人提出来的_百度知道
自由的概念首先是由中国人提出来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于完全失重是不是说,只要只受到重力就可以了?比如说自由落体是吗?抛体运动呢?完全失重的概念是什么?卫星也是完全失重,怎么我同桌说重力要去提供某一种力才能说是完全失重,然后她说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关于完全失重是不是说,只要只受到重力就可以了?比如说自由落体是吗?抛体运动呢?完全失重的概念是什么?卫星也是完全失重,怎么我同桌说重力要去提供某一种力才能说是完全失重,然后她说
关于完全失重是不是说,只要只受到重力就可以了?比如说自由落体是吗?抛体运动呢?完全失重的概念是什么?卫星也是完全失重,怎么我同桌说重力要去提供某一种力才能说是完全失重,然后她说抛体不是完全失重,为什么?给我一个权威的回答吧!
失重是一种状态,物体的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如果加速度为0,那就是完全失重.而失重的参考系往往选的不是地球,比如说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它是受到重力的,但宇宙飞船也受到重力,两者重力加速度相同,因此不会有相对加速,即物体相对于飞船不受力作用,即完全失重,注意:是相对飞船完全失重.抛体相对地球是加速的,而且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因此不是失重.如果抛体是一个盒子(不计空气阻力),而且盒子内有一个物体.物体当然也在做抛体运动,但相对于盒子来说,就是无相对加速的,就是完全失重.
自由落体和抛体运动都是完全失重物体完全不受力或者仅受重力(重力提供加速度)时完全失重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笨拙的自由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笨拙的自由
《笨拙的自由》是作家李方所写的图书,本书对貌似评论、笨拙的自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作&&&&者李方毕业学校北京大学
顾城说:我要在白纸上画下笨拙的自由,和不会流泪的眼睛。 自由的突然到来令人不知所措。那还是上高中的时候,十几年前,我们突然发现不用跳集体舞了,可以跳一种名叫迪斯科的东西。我们知道,自由来了。 但是迪斯科怎么跳呢?班上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更没有人公开交流心得。是啊,当自由来临,谁好意思说自己不知道自由是怎么回事? 估计不少同学都在家偷偷苦练,因为我就在家苦练来着。我理解的迪斯科,无非是穿着喇叭裤的长发青年的一种扭屁股体操。这个理解是不错,可惜我的屁股除了从小作为紧密联络父子感情的纽带,似乎没有受过别的训练。因此,当我看见镜子里那个屁股扭得像极了动画片的时候,简直就快哭了。我不想丢脸,不想让同学们说,看啊,这小子连屁股都扭不好,还算什么现代青年。在我十几岁那个年纪,其实是不在乎屁股的表现的,但我在乎自己是不是现代青年。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对那个年代的现代青年来说,似乎屁股比脑袋更要紧。我们己经约好,新年班会一结束,便去天安门广场跳迪斯科。那是我们自发的成人典礼。一位家长率先崇洋媚外的女生答应提供一台板砖录音机。 真的,我平生第一次从镜子里仔细端详的身体部位,居然是屁股而不是脸。但那个可恶的屁股简直就像别人的屁股,或者说是借来的屁股,根本不听使唤。它总是被一种我无法控制的力量搬运到出人意料的方位,然后又以必须用函数方能计算出来的轨迹移动到另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简而言之,研究那个屁股的运动,完全可以作一篇数学博士论文。但我的数学一向很糟,所以可以想像,我驯服不了那个屁股。更要命的是,那时候我家还没有录音机,因此只能用嘴伴奏,而屁股的运动又完全打乱了嘴上的鼓点。真是一团糟。我都绝望了,准备以一个最笨拙的屁股出现在新年午夜的天安门广场。 于是我们终于来到天安门广场。那是日的午夜。我们以傻小子睡凉炕的精神站在广场最醒目的位置,打开板砖录音机,然后是一脸神圣的面面相觑。这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幕,我们盼望己久的自由就这样到来了。后来我翻过很多书,才发现当自由突如其来的时候,所有人的反应竟然都很相似。 音乐声把几拨夜游的大学生吸引过来。这些素不相识的人,由于当时的表现,我将对他们保持终生的敬意。这要是小痞子就坏了,可以想像,一帮高中生自发的成人典礼将会面临什么结局。幸好是大学生,他们没有嘲笑起哄,甚至没有冷眼旁观,而是说了句“一起跳呀”就走进了我们的圈子。没一会儿,同学们中间最出色最活泼的几个女生开始跳舞了。那真是可堪回忆的美妙身影,羞涩,略带点试探的味道,她们的舞姿被灯光裁剪得那么单薄,仿佛雪花飘落下来。男生们终于也蠢蠢欲动了,我们都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我们分明看见自己的屁股无一例外地长在了别人身上。 必须承认,屁股的归属问题很长时间地左右了那场露天舞会的气氛,幸好我们没有看见一张幸灾乐祸的脸孔。当屁股们渐渐归位的时候;我们终于意识到那属于自己的世界看上去有点眉目了。那就是自由吗?就算是吧。 那笨拙的自由啊。 事实上,我的屁股从来都抱着一种不合作态度。我由此也相信了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至少在我们开始追求自由这件事上,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它的真理色彩。后来我多次去迪厅蹦迪,但屁股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直到有一天望着台上的领舞小姐发呆,才突然明白屁股问题是个假问题,跳迪斯科本质上是腰的问题。而那时,我己经没有兴趣弄清楚腰和屁股的区别。李宗盛说“青春就是长长的风”,我倒宁愿觉得青春就是永远弄不懂的屁股。当你搞掂自己的屁股,岁月也快把你搞掂了。这时候你号称开始用脑子,开始理智地思考;而那笨拙的自由啊,已经被风吹走了。李方,生于1968年,1991年北京大学毕业,现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从事评论工作。自称具有古典自由主义倾向,颇务杂学。朋辈称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自嘲曰“中不通人和”。业余主持一个具有开明言论空气的网络论坛。一个姿态平和的异数,追求自由不羁的表达,拒绝被把堆儿归类。“我想在白纸上画下笨拙的自由,那是心灵探索的曲线;对于墙和告示牌,我只是轻蔑。”自序
笨拙的自由
钟爱的地图
在古诗里旅行
罗大佑和崔健
一个职业愤怒者的困惑
北大与清华
北大中文系纪事
红烧排骨或鱼香肉丝的故事
车窗外的世界
西雅图,我为你哭泣
当今中国有谁上过大学吗?
经济学家脱离人民
吉他,我们的来福枪
怎么又赖到西方殖民者头上了
普通话写作的死穴
国丧到何时
关于句子的长短
我们生活中的男性歧视
青天大老爷都是胡扯淡
假如梁山泊没受招安
反台独的地缘政治理由
而立,一个神话或笑话
多个朋友多堵墙
你是美女吗?当作家去吧
韦小宝批判
动物温柔:我们的白领宣言
冷兵器结束时代的爱情
我是圣人我怕谁
一只中年母鸡的人生哲学
当孤独袭来
茫茫黑夜漫游
狭隘民族主义的大本营
焦点访谈负面效应分析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一个土匪的死亡
反对道德至上主义就是反对话语霸权
与朱海军同床
我今愿为先贤一辩
致蝴蝶飞小妹妹
哗,世界清静了
网上即是江湖
谁会被思想吓跑
我看魏晋风度:一场文化救亡运动
另一种吃人
请不要拿劳动人民来羞辱我
从戈尔的风度谈起
当思想失去境界
中国军队当真不如罗马军团吗
跟MP3谈音乐
越笨的人越讲良知
思想的参照物
塔利班灭佛
寻找失落的记忆
天涯猎户星
南十字星座
民主的局限
焚书的故事
沮丧的大陆
回忆一下吧:公元前5世纪
我最愿意生活的10年代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香港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沙漠」?这一说法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大家怎么理解?
按投票排序
想當然的說法而已。如果你是住在香港的文藝青年,在 2013 年 3 月到 5 月的這段時間裏有以下活動可參加:香港藝術節(一年一次)香港國際電影節(一年一次)聲音藝術名家 Francisco Lopez 在香港城市大學的演出(已結束)日本重口味漫畫家駕籠真太郎的展覽(3.28 開始)Andy Warhol 展Kraftwerk 音樂會(5.4)周啓生音樂會(5 月)Blur 音樂會(5 月)Sigur Ros 音樂會(5 月)Woody Allen 紀錄片 3.28 上映這些都是確定的活動,通常除非藝術家本人生病或是發脾氣,不會因爲什麼「不可抗力」被取消。注意以上有大牌,但也有極冷門的東西。冷門到全世界 80% 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沒有富庶、自由的社會,這些都不會有。不要因爲香港文化人北上撈金就覺得中國很有文化。
好像被叫成文化沙漠的地方也很多。但无非都在祖国南部——香港啊,广州啊,深圳啊??就从来没听说过谁管北京叫文化沙漠的,也没听过谁管上海或者乌鲁木齐叫文化沙漠。
显然人们倾向于觉得南蛮之地,说鸟语,且串出浓浓资本主义味儿的地方才配得上“文化沙漠”这一称号。比起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过以或者被小平划了一个圈之后才“先富起来”的广州和深圳,“文化沙漠”中最正宗的当属正正经经沦为过上百年资本主义殖民地香港了。
说香港没文化么?也是啊,这是一个会把《zookeeper》翻译成《精装群兽追女仔》的地方啊,是一个发行量最大报纸在黑社会背景的《东方日报》以及一个广告多过新闻的免费报纸《头条日报》中角逐的地方啊。说香港没文化么?但也不是啊。论文盲率,论教育程度,论文化设施,哪哪样也没有落在后边啊;2011年世界大学排名港大、港中文及科大学分别位居22、37及40位,全歼位列46的北大和47的清华了。除非是比普通话,别的还有什么好比呢。
“文化沙漠”这个词(怀着既然它存在就尝试去理解它的心情)不免是针对香港是一个彻底的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这点而言的。
香港是世界上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没有之一。加拿大费沙学会(Fraser Institute)公布的“世界经济自由2011年报告”,香港在全球经济自由度排名首位。同样,香港是世界上最强调经济价值的城市,很可能也没有之一。这里不是不重视文化,只是更重视物质罢了。香港人可以不知道三皇五帝,但不可以不懂得炒股、炒楼、熟知李嘉诚的发家史和豪门恩怨的最新八卦 。
如果有个专门给中国人用的词叫崇洋媚外的话,香港当然算是首当其冲地“崇洋媚外”。崇洋媚外就自然要“照办煮碗”(依葫芦画瓢),洋人有的,我也要有。把伦敦,纽约学了个大概模子。莫圆庄在《明报周刊》里说香港多的是小美国人和小英国人;林燕妮说香港人老是忙着对外国人显示自己到过多少外国国家,懂得多少洋东西。 于是香港能和伦敦,巴黎一样并列为世界著名摩登大都会,却似乎也只限于摩登而已。
香港也是世界人均广告接收量最多的地区,加上昨天刚出的苹果爽报,香港的免费报纸足有六份。大概如果不是香港人民对消费主义的接受,香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6份免费报纸同时存在的地方。对于香港人来说,广告就像新闻一样是需要也想要阅读的内容。能够做广告的地方都已经做了广告,据说几年前政府还差点打算要在香港的隧道内设置广告位置,最终被议员以“如果放一些美女图片在那里,也许会引起车祸”的理由否决掉了。
香港的这种消费主义气质即使在其文化人的身上也一概明显地体现出来。香港那四位久负盛名的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蔡澜。一个“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长居华人作家首富;一个众体皆备,日进万言,速度之快,稿酬迭来,世界第一;一个是黄金填词人,作品脍炙人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最后这个食色性也,卖酱售茶,至今逍遥在美食美女间。他们极深的古典文化造诣,和他们非常市场化的文风,在香港这片奇葩的土地上奇怪地融合得天衣无缝。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香港作家的文章都可以回答你。香港文化人都很有一种盛世已过的危机感,都经常很不吝啬地批评香港文化,不过他们的批评文章也都正像他们批评的文化一样,有一种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香港风格,悖悖论论的。
林奕华说香港人喜欢投机,就像香港人喜欢韦小宝。“精于卖乖,抛浪头,不学无术,走精面(投机取巧),执生(伺机行事)??如果不是有着这类人的高速繁殖,香港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间创造如此骄人的经济成就,以及如骨牌效益的‘文化下陷’。”
“香港是百分百现实的。现实的意思,是不作无谓的行动与妄想。在香港人的字典里,数艺术是最无谓的。因此,连娱乐所保函的艺术成分,也必须被硬生生地分拆剔除。唯有这样,香港人才会觉得在娱乐上花的钱用得其所:金有纯金,娱乐当然也是越纯越好。”
文化沙漠就这样继续活色生香地有气质,没文化下去。PS:关于这个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目前所知最早的确凿记载是:号,鲁迅第二次来港,应大公报邀请进行两场演讲,当时英国人发动多种方式阻挠,结果到场却有五六百人之多,很多人站着听完,席上一群年轻的香港写作者向鲁迅提问:“香港是文化沙漠吗?”鲁迅当时的回覆是:“不可以这样说,这样说太颓唐了,就算它是沙漠也不是不能改变的。”
金庸,華文世界最著名的的通俗小說家倪匡,最著名的科幻小說家之一饒宗頤,著名國學家梁羽生,新式武俠小說開山鼻祖……要知道香港才700萬人。中國大陸有13億人,同檔次的有多少?更不要說什麽亦舒,張小嫻之類的了香港彈丸之地,卻是亞洲最重要的電影工業基地(至少曾經是)。王家衛,吳宇森,徐克李小龍,劉德華,梁朝偉大陸同檔次的又有多少香港以彈丸之地 卻有中文大學 港大 科大 三所世界級學府,大陸同檔次的有幾所?更不要說兩地教育理念上本質的區別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承載了多少在大陸因為政治原因不能出版的書籍的出版任務更不要提香港每年有多少文化展覽,圖書展覽,音樂節了我不知道爲什麽有人會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如果她真是,那請多給中國幾片沙漠吧
我第一次听“文化沙漠”这个说法是在1997年。
当时央视为迎接香港回归做了一整天的专题节目,当时节目里有个小章节就是说的香港这个极度商业化的城市是个“文化沙漠”(当时的主持人是白岩松,如果他在知乎的话我倒挺想邀请他回答这个问题的)
当时央视的论点是香港文化太商业化了,没有啥严肃文学的,所以就“文化沙漠”了(当时就拍了一个在香港经营所谓严肃文学的书店,看那个书店人特少,白主就开始掰货上了)
其实我想说的重点是当时我才十三四啊,被这种说法毒害了十多年才转变过来。
现在的我特想指着央视的脸,用一连串的爆破音质问一下:
1.何为文化,难道只有严肃艺术才叫文化?
2.人均受教育水平算不算文化的一部分?
3.民俗文化的保存程度算不算文化的一部分?
4.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算不算文化?
5.以上四点而言香港相比北京到底哪个才算“文化沙漠”
1. 摘自wiki: 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凋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
2. 「文化沙漠」的含义:笼统而言,是指大气候不适合文化生存, 也有碍艺术想像的发展, 搞得文化没办法生存。
3. 如果说文化沙漠是大陆人"精英"文人说的, 比如说是王朔, 这个命题成立, 前提是王朔式的文化, 因为香港的大气候不适合王朔的生活方式;
4. 然而, 即使就香港本地人而言, 其本地文化生活也是非常两极化的: 一方面, 香港的文化艺术品味很高,艺术收藏之精美在华人世界无与伦比, 但这个圈子非常小, 所以相对低调, 不为以追逐商业利益为主的本地主流媒体报道。
5. 另一方面, 在香港这样一个极端的商业社会里, 大多数老百姓终日忙忙碌碌,无暇提高文化艺术欣赏的层次, 唯有让五官四肢沉溺在所谓「文娱」(文化在香港本地的同义词)的麻醉之中, 而这个圈子非常大, 同时大量本地主流媒体刻意迎合这种[文娱]追求。
6. 结论: 由于多数非香港人观察到的香港「文娱」活动, 没有体现出心灵休闲的空间,没有「阳春白雪」的风雅, 所以, 在文化等于高雅的潜意识下, 多数香港人享受的[文娱]生活, 自然被外部标签为不高雅, 由此, (高雅)文化在香港没有市场的概念自然形成, 从而导致很多大陆人认同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一说法.
说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请去港大旁听(虽然我不知道HKU是否允许旁听)比较文学系的一门课:Hong Kong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你要是非说流行文化不是文化,那我也没法反驳.......
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吗?绝对不能这么说,除非把文化严格限制为某一个领域或攻用的,例如赤化,例如一元,那香港确实是沙漠。就传统文化而言,香港开埠时间确实短,上下五千年里能被史册记载的篇幅只是一页,但这不构成文化沙漠的理由。文明的时间长度可以量化,但这不能作为衡量文明价值大小的标杆。以建筑为例,中华文明发展了4800年,(南方区域)该有的,她都能保存下来了,甚至可以这么理解,香港为中华文明保存了200年的文化,但这200年是站在4800年的高位的。反观大陆大部分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香港在古建筑、近代建筑的保育工作是做得最好的(当然香港人自身会对当局很多做法有意见),有价值的基本没有破坏。而在传统文化方面,例如拜祭黄大仙、车公诞、长洲太平清醮(已入遗)等民俗文化,每天都是如火如荼地进行,已经成为香港人的生活习惯,比起传统的清明中秋重阳等丰富多了。特别是长洲太平清醮,每年都会有小孩参加飘色巡游,年富力强的去抢包山,老的组织祭祀、扎纸,整个仪式里不会出现年龄断层,可谓全民参与。说香港没(传统)文化,大概是没去实地看香港人怎么生活。说说现代文化流行文化。歌影视文化就不说了,大陆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和香港比肩,即使财大气粗的也只是在硬件上达标,软件上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由于曾是殖民地的关系,香港的西化程度很高,很多学者、知识分子都受到很好的西方教育,同时他们没有脱离华人家庭的传统教育,所以他们可谓学贯中西。他们不吝在香港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还进入大学讲堂培育新人,保证了学府教育的良性循环。此外还有不少文化人(有机会,或者成本很低地)举办讲座展览、出书,丰富了市民接触文化的途径。而香港政府在推广文化事业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西九悬而未决就不便评论,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展览,只是为了700万人服务,可谓让人艳羡不已。以最近的一次毕加索真品展为例,法国借出了55件毕加索的真品到香港展出一个多月,这种机会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除了这种世界性的、主流性的文化行为,还有很多小众的、非主流的、小规模独立的文化行为。例如出名楼上铺,承载了很多文化传播的功能,让更多人有机会去在有限的空间、资金尝试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各种二次创作不会被打压,被幽一默的人也不会轻易上纲上线,可以容纳多种声音,不会让微小的声音失去机会。这个社会是多元的,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机会和位置(当然,钱是最霸道的)。香港人善于取长补短,并且把所有东西实用化娱乐化。香港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本身是很深邃很厚重的,但作者却用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去表现,不会让人觉得有压力,过分深沉,所以才会让人误会香港的一切都重商、功利,都流于表面,无文化。彭浩翔是一个例子,年轻导演,作品话题性很强,商业化程度高,也够喧闹,但盯着他一路以来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不知不觉传达了很多东西,也形成了一个圈子。说他是鬼才,是因为你会猛然醒悟,这娱乐化的底下原来有如此深意的思考。说一下广义的文化。香港有议会文化,有宪政文化,有社工文化,这些都是大陆所缺乏的。盯着出了多少学究多少个圣人没有意义,这种标杆式的人物很容易出现断层,横空出世之后就青黄不接了。一个地区能孕育出良性的社会制度、政策,让居民安居乐业并有余裕去从事对社会前进的思考和事务,才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试想一下,这么一个多元的社会,怎么可能是文化沙漠呢?——分割线——9月4日17点补充如下:哪个地方都有文化,厚度和广度不同罢了。主要说一下沙漠。沙漠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小众文化都不能在这个地方生存。这样的说法未免有点绝对。香港确实是没有和历史上中原文化比肩的厚度,但我相信,把中原文化浓缩在香港,一样可以生长得很好。但最让人艳羡的是,是香港对于小众文化的包容的氛围。很多大财团会资助民间创意人士做项目,政府会预留空间给他们搞自己喜欢的事,作为父母的也不会强迫子女做商人、律师、医生,任何新鲜事务来港都可以找到受众。香港确实有一个很良性的环境去包容外来的东西,小众的东西,重庆大厦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这个事。在香港,大树能长得好,小草也不会绝迹。这还能说是沙漠吗?香港对于文化的重视,事无大小,都是华人圈里排前列的。“这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有和无的问题。”之前我和一个朋友这样评价香港与大陆的文化差异。
韩寒说过,一个能够拍出这么多经典电影来得地方怎么可能会是文化沙漠。
只有文化狭隘主义者才会这么说。
如果拿香港本地的报摊杂志和内地比较, 的确贫瘠得多。 香港报摊上几乎没有有思想深度的杂志,最多的八卦和财经。 香港的投机文化是主流,其他的有特色的是流行音乐,武侠。
我认为那些说香港文化沙漠的观点,其实是想说香港的文化相对内地,缺少的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视野的意味。香港的地域狭小无法支撑文化的全面发展是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把香港的文化除以香港的面积,我相信这个相对文化密度是远远大于内地。
和台北商店中营业员妹妹的化妆,衣着,谈吐,气质比较?香港的确是沙漠。但是,若以同样的标准,上海则是沙漠中的沙漠。北京?那简直就是撒哈拉的最深处。
文化沙漠大概就是指香港充斥着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吧,表面浮光掠影的一层,没有深度,扎不下根。大致上说是对的,例如香港的报摊杂志,基本以娱乐八卦、政治内幕、财经马经为主,没什么营养。北岛也说:能在香港还坚持写诗的才叫诗人;意思就说,香港没人读诗,都是通俗文学。整个城市也比较市井平庸,大家都忙忙碌碌,没有北京特别北漂那种穷的叮当响但又特臭牛逼的人(又穷又牛逼,这就叫文艺吧)街头也很少见有弹唱卖艺的,只在旺角遇见过一次,还是大陆学生,周围围观很多人,想必也是少见这情形。香港以贸易立岛,这也不奇怪,往好了说是没有那些虚头八脑的,比较实在;往不好了说,就是缺少一点理想和幻想的空间。但是,香港在先锋艺术和传统文化方面其实也还不错。比如实验剧场和实验电影(黄秋生以前还搞过实验剧场神马的…)和钱穆留下的新亚书院和后来的香港中文大学。
用龙应台很简单的回答,香港连文化部文化局都没有,没有任何官方文化部署。就算龙应台在香港,也无用武之地,最多在大学里面做一个讲师。而这样的环境,并非无文化,“有人即有文化”,如日常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婚丧嫁娶都是文化。但是若要有怎样的文化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自是不可能的。
我不觉得香港是文化沙漠,应该说是和商业结合得比较紧。那么针对市场,大众品味的东西还是会俗一点,但是俗这个概念也并非低俗,毕竟hk的平均教育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另外也不能简单说接受者多的东西就没文化。反而,hk有很多独立文化人,有很高的造诣。所以一个丰富文化层的状态是不能这么单纯划分的。 反观大陆,经济分化,也必然带来文化分化,加之历史原因,文化断层严重,近几十年也鲜有影响宽广深厚的作品,的确也没有什么评论的立场和身份。动辄就是我爷爷如何了得,只停留在过往,略显底气不足。颇有一些美食家对厨子批评的意味。 另,文人相轻也总是这样。但是,我们都是官学,文人也不独立,底气更弱。不免沦入大家来找茬的下三流套路,而非你强我更强的竞争状态。唯一大陆的希望也就只是大师总是很苦逼这点上,希望会爆发。但是,叫骂的又往往是"大湿",变了做"叫兽",所以也就越发没有评论人的立场了
如果香港是文化沙漠,相比之下,大陆岂不是更加沙漠?多少电影在香港可以看,但大陆看不到。多少书籍,在香港可以看,但大陆看不到。先把自个儿整明白了再说吧,别老瞎几把说人家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了。
和“上海人排外”一样莫名其妙的以讹传讹罢了。
一个对文化如此宽容的地区怎么会是文化沙漠呢?
要说中国传统文化,港台地区才是真正没有断层的。说人家是沙漠,想想我们现在的文化,是不是很多都变了呢?那些国学的东西,还有吗?
没搞懂为啥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文化沙漠”,称某地为“文化沙漠”者,不出以下三种原因:1、说者自身无知浅薄2、骂人3、爱之深,责之切
应该是王朔提的,你可以看看他说金庸及武侠的那些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