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英格利斯认为会导致与英国七年战争的战争吗?

?来稿摘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刘作奎内容提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 俱伤。这种战略构想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随着战争形
势的发展,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 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这极大违背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 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 关键词 欧洲均势英法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英国为维持欧洲大陆均势而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英国对法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呢?法主要是在西线联合作战。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尼科尔森(Arthur Nicolson)在1912年曾作过明确的阐述:我们的政策并不复杂,即不被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束缚我们的手脚,要独立对自己的行动作出评判,继续与法俄保持密切的关 系。这些是和平的最佳保证。与此同时,与德国保持完美的友好关系,准备与之友善地讨论任何悬而 未决的问题①。可见,英国对法外交遵循的是传统的“孤立”政策,以寻求更大的利益和斡旋空间。其最终目标是作为欧洲大陆的协调者来控制欧洲大陆国家的均势。英国的这种外交立场在随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当1914年7月底同盟国和协约国的交战状态一触即发时,英国首相阿斯奎斯(Herbert Asquith)仍旧没有改变对欧洲大陆传统“孤立”政策的论调,他说:“很高兴,看起来不需要解释为什么我们是任何军事冲突的旁观者的理由。”②英国外交大臣格雷(Edward Grey)对这种论 调也给予最大的支持。1914年6月11日他对下议院作出保证:“英国没有法定义务要加入法、俄这 一边作战:若欧洲列强间发生战事,没有任何公开的协定,可限制或妨碍政府或国会决定英国是否应①G.P.古奇和H.w.坦伯利:《关于大战起源的英国文献1898―1914》(G.P.Gooch and H.W.Temperley,B一£i矶Dof“me”如on抽P Originso,饥P wir,j898一j9j4)第6卷,伦敦1926―1938年版,第738―739页。②M.布洛克和E.布洛克:《H.H.阿斯奎斯:写给韦尼莎?斯坦利的书信集》(M.and E.Brock,H.H.Asq“打.Il:LP£fP"fo%nPf缸S£nn如y),牛津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3页。万   方数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131参战的自由。”①7月31日,他对同事坦诚地说:“没有一种正式的联盟,英国就不会受到法国对俄国担负的忠诚义务那种相同的义务的束缚。”②他主张,在危机发生的早期不加入任何一边,可令英国保持 不偏不倚的立场,这或许有助于英国介入协调解决战争③,保持欧洲大陆均衡状况。而在格雷讲话的同一天,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德俄之间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此后,法国和德国于8月1日几乎同时进行总动员。法国答复德国的最后通牒说:它将“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④。 德国驻法大使冯?舍恩于8月3日向法国总理维维亚尼递交了本国的宣战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法国盟友的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还坚持说:“我们没有任何给法国或俄国提供陆军或海军帮助的义务……虽然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与法国所确立的关系和亲密友谊。”⑤ 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并执行施里芬计划,入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英国参战呢?英国介入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援助法国,同时也是为了控制法国。因为如果在没有英国的支持下让法国和俄国在对德战争中获胜,法国有可能成为欧洲大 陆另一霸权国家,在未来可能造成一种在英国和胜利的国家(暗指法国)之间对抗的局面⑥。如果法国战败,也将再度重复战前英国与德国对抗的局面,英国从中也不会获得任何好处。丘吉尔直言不讳 地道出其中的缘由:“只有英国(的干预)能够恢复平衡,能保卫世界的公正。不管其他任何的失败,我 们必须在那里,我们必须及时赶到那里(指法比等国)。”⑦这样,英国要与法国合作参加欧战的真正动 机是“欧洲均势”在作怪:英国联合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反对另一个霸权国家的传统此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⑧。二、均势政策使英国并未与法国全力合作由于英国的上述意图注定了它在战争初期的立场:要扶持法国打败德国,但为了战后的均势,它 还必须在战争中通过法德交战来适当削弱法国的力量。因此它虽援助法国,但采取有限援助的态度,以政治声援法国为主,将自己的主要力量龟缩在英伦各隅,把保卫本国的安全放在第一位⑨。这一点从英国派往大陆支援法国的军队的数量上可以看出来:只有4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的英国远征军 代表的仅仅是象征性的参加援助法国的陆地战争。这支派往法国的远征军连法国陆军的一支集团军①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②J.莫雷:《弃职备忘录:1914年8月》(J.Morley,Memomnd“m onResign口ti∞,A“g“盯j9】4),纽约1928年版,第10页。 ③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第191页。 ④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86页。 ⑤M.布洛克:《英国进入战争》(M.Brock,“Britain Enters the war”),R.J.w.埃文斯和H.伯奇?范?斯特朗曼:《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来临》(R.J.w.Evans and H.Pogge 第145页。vonstrandmann,nPc0,,l伽go,旃已Firn矸,Dr掰war),牛津1988年版, wjrⅫd⑥D.斯蒂文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政治》(D.stevenson,丁kFi"z版社1988年版,第37页。wj以dh抬Ⅲ£jo≈口z尸口胁if5),牛津大学出⑦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1卷,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⑤克雷恩一阿尔布兰特:《胜利的负担:法国、英国及凡尔赛和平的实施1919~1925》(wm.Laird Kleine―Ahlbrandt,T^eB扰以翻。,Vif细ry:F馏刀卯,Bri胁抽岔丹d珈F勘如,f聊删f版,第73页。o,珈P’白r阳izzPj P阳卯,J9J9一j9历),美国大学出版社1995年⑨克雷恩一阿尔布兰特:《胜利的负担:法国、英国及凡尔赛和平的实施1919―1925》,第73页。万   方数据 132世界历史2006年第6期Hu―的一半的数量都不到①。在这种情况下,负责英法两国军队联络的法国联络官胡格特(Generalguet)抱怨说:“英国想要尽可能地减少本国军队的伤亡,而让法国以大量的伤亡来赢得战争。”②更为严重的是,在战争爆发后英国竟没有建立一个正式的机构来联合指挥作战的想法。由此看 出,英国对于与法合作作战并没有诚意。英方后来的联络官斯皮尔斯(Edward Spears)回忆说:“在1915年战斗激烈进行时,英国的军队在距离法国军队1公里以内区域作战。两国军队的分界线被严 格地维持着,甚至在接触点上也不混在一起。”⑧连战时海军大臣丘吉尔也在1915年6月承认英国没有认真与法国协同作战,这被人们认定是导致1915年几次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④。 英国也逐渐意识到缺乏协调必然会导致英法双方都遭受重大损失。1914年9月在西线作战的 弗兰奇就抱怨说:“由于缺乏统一指挥,我们损失惨重。”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战争头9个月,法国实际上认为英国远征军在听从他们的总司令霞飞的命令。事实上,弗兰奇命令将不遵从任何他国将 领的命令⑥。鉴于这种情况,英法双方分别派遣了专门的联络官来进行指挥协调,英国派出的联络官 是斯皮尔斯,法国派出的联络官是胡格特。但是,这种接触对于促成两国问谅解和协同作战的作用有 限。由于职权所限,联络官很少有能力确保双方军队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正如斯皮尔斯所解释的: “我们可以安排协调一些细节问题,但是我们无法与每个部门进行沟通,因为双方许多部门并不将战 争计划拿出来供对方参考,我们更无法弄清双方最高指挥部的基本想法和以后的战争设想。”⑦在西线,法军总司令霞飞因指挥不利被迫于1916年12月12日下台。他的下台直接引发了法国对英国援助的不满。法国政府认为:当法国已承担战争主要压力时,他们早期的努力正在被英国忘 却。他们正全力以赴与德国作战,而他们的盟友英国却越来越多地提出各种要求和权利。在商谈一些战争合作问题时,英国总试图出最小的力,而尽量消除法国在指挥方面的影响力⑧。三、英国对法政策向真诚合作方面转变随着战争后期局势的发展,英国意识到,如果一味采取有限援助法国的政策,战争颓势不会得到缓解。如果它不全身心地奉行对欧洲大陆的作战义务,协约国不可能取得对德国战争的胜利,而英国也无法达到消除德国霸权,维护欧洲均势的目的。1917年,由于战局迟迟没有进展,英国明显觉察到法国军队的厌战情绪,而且法国国内政局开始①F.莫里斯:《协约国合作的教训:1914―1918年的海陆空军》(F.Maurice,LPssons o,A地Pd Co―opPm舶n:N口∞zMⅢ缸ry dndA订j9j4一j9j8),牛津大学出版社1942年版,第5页。②J―B.迪罗塞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关系》(J―B,Durosell,“strategic and Economic Relations during the Firstworldwar,,),N.维特斯:《烦恼的巨人:20世纪的法英关系》(N.waites,Tr0“6z甜Neig^60“rs:Fr口n∞一B“£i曲RPfn£i∞5锄地PTwnf胁^&nt“ry),伦敦和纽约2000年版,第77―78页。③克雷恩一阿尔布兰特:《胜利的负担:法国、英国及凡尔赛和平的实施1919―1925》,第83页。④艾兰-夏普和格里恩?斯通:《20世纪英法关系:竞争与合作》(Alan sharp and Glyn stone,Angzo'Fr∞如RP缸£io”5抽地Phwn£融^&n抛r3,:Rimzr,Ⅻd C00pem£ion),伦敦和纽约2000年舨,第77―78页。⑤R.赫尔姆斯:《陆军高级指挥官:约翰?弗兰奇爵士》(R.Holmes,TkL泐跆FiP弘一M口r娩口f:s扫Jo^n F"n曲),伦敦1981年版,第202页。⑥J.B.迪国塞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的战略和经济关系》,第41―42页。⑦E.L.斯皮尔斯:《胜利的序幕》(E.L.spears,PⅣz“如幻Ⅵcfo似),伦敦1939年版,第119―120页。③E.L.斯皮尔斯:《胜利的序幕》,第61页。万   方数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133不稳,法国的联合内阁内部要求与同盟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困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也由于4月 美国参战,英国控制法国的能力进一步受到威胁。因此,维持现存的法国政府的稳定成为英国战时外 交的关键目标,英国担心新更替的法国政府会时刻准备直接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进而损害英国的参 战初衷。 法国参战时,它的政府是在维维亚尼的温和左派政府领导下。在全国掀起参战热潮时,内阁扩大 成所有党派的“神圣联合体”。然而,1917年春夏间的失败使这个联合内阁四分五裂。以卡约(Jo―sephCaillaux)为首的激进派坚持不同社会主义者和保守派联合执政,并一直认为不能以牺牲法国为代价坚持作战,应该谋求与交战国的和平以尽快走出战争阴影。以普恩加莱为首的保守派则主张坚 持战斗到底。“神圣联合体”面临四分五裂。 其实早在1915年夏天,熟悉前线战争境况的英国防务大臣基切纳(Lord Kitchener)已决定英国 必须倾尽所有能量,尽最大努力帮助法国赢得战争①。基切纳认为:如果总司令霞飞不能获胜,士兵 们的厌战情绪可能导致法国突然退出战争。基切纳在法国的私人代表埃舍尔(Lord Esher)警告英国政府说:“如果这场战争以一种不满意的和平而结束,那就是因为错误地对待法国盟友,误解了法国人 的秉性。”②弗兰奇也在1915年7月强调,除非英国做出一些奉行其义务的积极表示,否则法国将脱离联盟并单独与德国缔结一份和约⑧。英国的这种担心随着战争的延续从来没有消失过。1916年5月,埃舍尔报告说:“法国已经对战争失去信心,并且试图接受任何可以忍受的条件的危险性越来越大。”④而事实也证明了英国的担心。1917年春天,法国首次发出了争取摆脱战争的呼声。1917年5月1日的群众大会变成了自发的、旨在反对持续战争的示威。更为糟糕的是,反战情绪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法国军队。1917年5月20日,一些部队士兵拒绝开往前线,并组织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要求立即停止战争和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⑤。在后方,工人们的反战罢工如火如荼。1917年6月的罢工人数比1916年全年的罢工总人数多一倍半。1917年5月30日,第36和第129团的士兵离开阵地,赶赴巴黎援助首都举行罢工 的劳动者。1917年6月,普恩加莱总统在日记中写道:“前线的情况不佳,反对指挥部、反对政府、反 对我的运动在继续中。星期日我本当到兰斯去授予勋章……但是人们对我说:恐怕有人会向我乘坐的火车扔石头。”⑥与此同时,法国从1916年12月白里安组阁到1917年3月潘勒维内阁被推翻,不到 一年竟更换了三个总理,政局严重动荡。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加紧了对法国的援助,这种援助主要是军事上的。英国政府从1914年 8月到1916年1月采取自愿参军政策,参军人数不多,军队规模较小,总共军力才7ro.33万人。从 1916年到战争结束英国政府采取了征兵法,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援法军队数量大为增加。1917年 英国在西线投入的兵力达到200万人,加上自治领武装已经达到270万人。连英国军事史专家邦德① ②R.布雷克:《道格拉斯?海私人文件集》(R.B1ake,T‰Pri∞把Pn户Prs o,Do“gfns H口喀),伦敦1952年版,第102页。L.弗里曼、P.海耶斯和R.奥尼尔:《战争、战略和国际政治》(L.Freedman,P.Hayes and R.O’Neill,W",Sfm£Pgy,口nd fn£PMn£ionnz pomics),牛津1992年版,第124页。③R.赫尔姆斯:《陆军高级指挥官:约翰?弗兰奇爵士》,第298页。④J.巴尔纳斯和D.尼科尔森:《莱奥?艾默里日记》(J.Bamas and D.Nicholson,ThP LeD Ame删Di口r泐)第1卷,伦敦1980 年版,第129页。⑤柳勃林斯卡娅等著:《法国史纲》,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692页。 ⑥柳勃林斯卡娅等著:《法国史纲》,第692―693页。万   方数据 134世界历史2006年第6期也感叹:“这是一种巨大的军事努力!”q) 在英国政府强有力的军事支援下,法国总统普恩加莱采取强硬政策,对内阁进行了重组。1917年11月普恩加莱任命主战派人物克里孟梭组阁。克里孟梭则坚持同协约国加强合作,打击和平主义 情绪。与此同时,英国通过与法国的磋商,促使协约国家同意任命福熙(Ferdinand Foch)为西线总司令②。1918年3月26日和4月3日,英法联军先后召开两次重要会议,会议任命福熙为协约国军总 司令。协约国在随后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成功击溃德国,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福熙因指挥有功 被晋升为法国元帅。随后协约国步调一致,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四、英国对法战时政策对后来国际政治的影响虽然英法经历了一战的合作,但它们对欧洲大陆的不同战略促使它们无法把这种合作局面持续下 去。相反,英国在一战中采取的对法貌合神离政策影响到了战后的国际政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英国并未改变对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英国寻求欧陆均势和法国寻求欧陆霸权的两种外交理念的冲突在战后一段时间里愈演愈烈,成为欧洲内部动荡的根源之一。英国参战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削弱德国来维持欧洲大国的平衡,而不是通过击败德国在大陆上创 建一个占压倒性优势的法国。英国外交历来都坚持这样一个原则:“防止任何一国主宰欧洲大陆…… 任何有能力主宰欧洲的大国会倾其力量威胁英伦三岛。为了实现这一外交政策目标,英国扮演了利用自身的重量保持天平的平衡,阻止欧洲大陆崛起这样一个大国的角色。”③而法国想永久消灭德国这个对手。从近代到现代,德国共入侵法国6次之多,尤其是1870年普法战争的耻辱使法国仍记忆 犹新,只有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才能改变被动地位。因此对于法国来说:“生存的最高保 证是成为霸主……霸权是任何国家确保自己生存的最佳手段。”④史学家亚当斯维特认为,“对于法国 来说,安全和霸权是同义词……只有霸权才能确保持久的安全。”⑤ 一战的结束没有消除英法外交理念的冲突,反而立刻显现出来。寇松在停战前不到一个月时强 调:“我真的很害怕,我们将来最为担心的大国是法国。”⑥在英国,“从此不再”考虑战时盟友关系延续下去的可能性。而法国一直对英国试图操纵欧洲均势而心怀怨恨。克里孟梭曾对劳合?乔治说:“我不得不告诉你,从停战的那一天起,我就发现你是法国的一个敌人。”⑦普恩加莱也指出:“尽管有时承 认英国是我们的盟友是重要的,但是,英国正如它过去一直所扮演的角色,它是作为我们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而存在的。”⑧①白里安?邦德:《俩战之间英国的军事政策》(Briand Bond,Brm旃M垅缸删Pozicy 6P£t∞Pn抽P TWo wor2d wnrs),牛津大学 1980年版,第3页。②D.R.伍得沃德:《劳合?乔治和将军们》(D.R.woodward,L£oyd G口or班Ⅻd Genemzs),特拉华州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第287页。③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④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⑤艾兰?夏普和格里恩?斯通:《20世纪英法关系:竞争与合作》,第122页。⑥ ⑦ ⑧P.M.肯尼迪:《外交背后的现实》(P.M.Kennedy,丁胁R∞胁fes 6如ind Dipzo"mfy),伦敦1981年版,第211页。G.克里孟梭:《胜利的辉煌和暗淡》(G.Clemenceau,Gr口nde“r口nd MisP删o,Ⅵfto叫),伦敦1930年版,第113页。 S.詹尼森:《普恩加莱、法国和鲁尔1922―1924:占领的历史》(s.Jeannesson,Po锄c口“,z口Fr口ncg e££n R"h订922一1924:H疵oi"d’“nemc“加ff∞),斯特拉斯堡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118页。万   方数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135毫无疑问,英法严重歧异是战后初期欧洲政治的主要特征①。这种特征并未因一战的合作有丝毫改变。作为西欧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战胜国,两者在战后塑造一个什么样的 欧洲,如何确保欧洲的稳定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的分歧,这极大地影响了欧洲的稳定。1922年法国公然派兵进入德国鲁尔,这标志着两者不同欧洲观的冲突变成了实际行动上的冲突。1923年法国派 遣更大规模的军队进入鲁尔,造成德国经济近乎崩溃,欧洲进入战后的最大动荡期。随后英法两国开始了长期的讨价还价,这种冲突直到1929年《杨格计划》的签订才告一段落。2.在和平主义运动影响下,英国外交的保守性导致绥靖政策的产生。一战后,英国国内兴起了强大的和平主义运动,这种运动对英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均势”外交也深深地打上了“和平”的烙印。英国相信,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要德国的 正当要求得到满足,欧洲的均势就可以维持下去,欧洲的“和平”就能得到保全。英国就能以最小的代价操控欧洲版图。其具体表现是包容德国,“用德国乐意接受的方法束缚和规范之,以此有效地解决多年来使欧洲无法安宁的德国问题”②。这种方法初期有一定的效果,但后来英国逐渐趋向保守,不对欧洲大陆任何纷争付出义务,而是力争保全自己,终于变为片面寻求和平的“绥靖政策”。马丁?吉尔伯特认为:英国对于德国修改现状的要求日益增长的同情感是30年代英国绥靖政策的首要根源③。而绥靖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壮大和对外疯狂的侵略扩张,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文作者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5](责任编辑:任灵兰)①时殷私:《旧欧洲的衰颓――论两战之间的英法外交与国际政治》,《复旦学报》1999年第6期。 ⑦时殷弘:《制衡的困难――关于均势自动生成论及其重大缺陷》,《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4期。③马丁?吉尔伯特:《绥靖的根源》(Martin Gibert,丁kROD£o,App∞sem∞£),伦敦1966年版。万   方数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刘作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北京,100005 世界历史 WORLD HISTORY 2006,&&(6) 0次参考文献(36条) 1.G P 古奇.H W 坦伯利 关于大战起源的英国文献38 2.M 布洛克.E 布洛克 H.H.阿斯奎斯:写给韦尼莎?斯坦利的书信集 1982 3.亨利?基辛格 大外交 1998 4.J 莫雷 弃职备忘录:1914年8月 1928 5.亨利?基辛格 大外交 6.皮埃尔?米盖尔 法国史 1985 7.M 布洛克 英国进入战争 1988 8.D 斯蒂文森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政治 1988 9.丘吉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2002 10.克雷恩-阿尔布兰特 胜利的负担:法国、英国及凡尔赛和平的实施95 11.克雷恩-阿尔布兰特 胜利的负担:法国、英国及凡尔赛和平的实施.F 莫里斯 协约国合作的教训:年的海陆空军 1942 13.J-B 迪罗塞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关系 2000 14.克雷恩-阿尔布兰特 胜利的负担:法国、英国及凡尔赛和平的实施.艾兰?夏普.格里恩?斯通 20世纪英法关系:竞争与合作 2000 16.R 赫尔姆斯 陆军高级指挥官:约翰?弗兰奇爵士 1981 17.J B 迪国塞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略和经济关系 18.E L 斯皮尔斯 胜利的序幕 1939 19.E L 斯皮尔斯 胜利的序幕 20.R 布雷克 道格拉斯?海私人文件集 1952 21.L 弗里曼.P 海耶斯.R 奥尼尔 战争、战略和国际政治 1992 22.R 赫尔姆斯 陆军高级指挥官:约翰?弗兰奇爵士 23.J 巴尔纳斯.D 尼科尔森 莱奥?艾默里日记 1980 24.柳勃林斯卡娅 法国史纲 1978 25.柳勃林斯卡娅 法国史纲 26.白里安?邦德 两战之间英国的军事政策 1980 27.D R 伍得沃德 劳合?乔治和将军们 1983 28.罗伯特?A 帕斯特 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 2001 29.约翰?米尔斯海默 大国政治的悲剧 2003 30.艾兰?夏普.格里恩?斯通 20世纪英法关系:竞争与合作 31.P M 肯尼迪 外交背后的现实 1981 32.G 克里孟梭 胜利的辉煌和暗淡 1930 33.S 詹尼森 普恩加莱、法国和鲁尔:占领的历史 1998 34.时殷私 旧欧洲的衰颓--论两战之间的英法外交与国际政治 .时殷弘 制衡的困难--关于均势自动生成论及其重大缺陷 .马丁?吉尔伯特 绥靖的根源 1966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 刘作奎 年英法关系研究 2005本篇博士论文主要研究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英法关系,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论文详细回顾了英法两国外交大战略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主要从地理政治学角度阐述英法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由于英国是处于欧洲大陆 之外的岛国,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外交大战略的内容;作为大陆国家代表的法国,则被称为“六角国”,四周边境长期被曾经强大的邻居德国、意 大利、西班牙包围。   第二章,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传统外交战略在战后和平安排中继续延续。英国对欧洲的外交战略依旧是欧洲均势,而其战略背后的 根本目的是确保欧洲的和平稳定,成为英国“和平战略”出台的背景。由于战略目标的差异,双方在巴黎和会上进行了激烈争斗,虽然最终达成了妥协 ,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但双方战略冲突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以后两国在欧洲和平与重建问题上的矛盾留下隐患。   第三章,详细阐述英国和平战略是如何初步实施的。巴黎和会后,英国一方面满足法国在赔偿问题上的部分要求,一方面为恢复欧洲经济而努力。 1923年由于在赔款问题上僵持不下,法国联合比利时派兵占领鲁尔。英国在危机初期对法采取协调政策,英国感到法国的行动有可能危及欧洲均势和破坏 欧洲经济的恢复步伐,迫使法国走上英国构想的欧洲重建轨道。最终法国由于国内严重的财政危机,放弃对英国的强硬政策,与英国再度走上协商合作 的道路。   第四章,英国和平战略虽然得以实施,但是法德关于赔偿问题的矛盾仍会造成更大的冲突。192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连同欧洲相关大国缔结 了旨在解决德国赔偿问题,恢复德国经济稳定的《道威斯计划》,该计划也是英国力图维护欧洲经济稳定的重要措施。在出台《道威斯计划》的过程中 ,英国压制了法国,扶植了德国,进一步调整了欧洲的均势并维持了和平,和平战略得以初步实现。   第五章,德国经济的复苏,使法国的安全再度成为欧洲瞩目的焦点。1925年英国和平战略的主题又转到解决法国的安全问题。1928年《非战公约》 的签订进一步解决了在安全问题上的遗留问题。欧洲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末进入短暂的和睦相处期。   第六章,《道威斯计划》部分解决了赔款问题,1929年《道威斯计划》对赔款的规定已经到期,英法对于赔款的矛盾又浮出水面。于是,在美国的 介入下,英国在赔款问题上再次打压了法国,并促使主要欧洲国家与德国签订了《杨格计划》。英国的和平战略得以完全实施。2.学位论文 张艳梅 20世纪20年代英法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与冲突研究 200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英法两国由于不同的利益和欧陆外交战略,对欧洲安全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英国从维持欧洲均势 ,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角度出发,认为欧洲已经没有战争的威胁,在欧洲只要保持某种均衡,保证欧洲的和平,就可以为英国处理帝国内部事务,发展 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法国则从边界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认为欧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虽然德国战败,但是其潜在的实力还很强大,仍然 对法国的安全构成威胁,法国面临着被德国再次侵略的危险,因此,法国把维护边界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在巴黎和会期间法国提出的安全要求及在和会后两国关于英法安全协议的谈判,在这段时期英法关系整 体上是合作的,摩擦关系是局部的。虽然英法两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分歧,但是英国对法国提出的安全要求并不是直接地拒绝,因为英法在 近东、经济等问题上有共同的利益,所以两国在此基础上进行谈判。 第二章主要阐述法比占领鲁尔这个历史事件从爆发到加剧直至最终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英法关系的变化,论述了随着鲁尔危机的爆发,尤其是鲁尔危 机的加剧,使英国感觉到德国有崩溃的危机,欧洲面临着不安全,于是英国放弃了对法国的妥协而转向遏制,两国的关系进入对立阶段。 第三章主要围绕《日内瓦议定书》和《洛迦诺公约》这两个协约的谈判和签订,论述了随着鲁尔危机的结束以及德国经济的复苏,使法国的安全问 题再度成为欧洲瞩目的焦点。英国外交战略的主题又转回解决法国的安全问题。《日内瓦议定书》是英法关于安全问题的一次探索,符合法国的意愿 ,但是在英国,由于经济、外交战略及《日内瓦议定书》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的原因,英国最终拒绝了议定书。经过妥善协商,英法最终在洛迦诺 会议上达成了初步的共识,联合欧洲各主要国家缔结了《洛迦诺公约》,困扰法国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sjls.aspx 授权使用: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jlnydxfzxy),授权号:1d15ad8d-ff9d-4951-be3e-9e0c00f12a4e 下载时间: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七年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