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全文国家支撑项目属于地方国库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报体会.ppt7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单位管理员下载合成PDF 图3.8 合成PDF下载界面 项目申报用户查询项目建议书 图2.2-1 项目建议书查询 项目申报用户填写项目建议书 图2.2-2 项目建议书填写界面 项目建议书整体校验
图2.2-8 整体校验的界面
根据错误信息的提示,修改项目建议书的内容,再进行整体校验, 提示“校验通过”后,返回项目建议书列表提交该项目建议书。 项目申报用户提交单位管理员 图2.2-9 申报用户提交单位管理员 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 改革的各项措施 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的各项措施
科技部、财政部共同推进“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
改革目标: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更加聚焦国家目标,集成创新资源,促进科技经济更紧密结合;管理更加适应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最大限度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运行更加规范有序、顺畅高效,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2011年,科技部的一系列重要措施 实施网络视频评审,增强了科技项目评审透明度。简化了评审程序,提高评审效率。 探索项目管理新方式。建立了项目储备库,推行集中入库、凝练出库的管理方式,积极引导和促成科研单位、企业以及优势团队协同创新,不仅更加符合科技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也有效增强了预算执行的主动性。 调整完善了科研经费制度。
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大了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 完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渠道,提高补偿水平,增加绩效支出(间接费用、绩效支出的设置) 增加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解决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刚性偏大的问题 (多数支出科目没有比例限制)
强化了经费使用纪律和监督责任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当前位置: &
武汉市洪山区“十二五”公共财政建设规划
发布日期:[ 12:00:40]
武汉市洪山区“十二五”公共财政建设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洪山区财政局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通过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财政的改革与创新,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不断完善,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公共财政体系日益健全,财政运行更加顺畅,有力支持了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满足了基本的公共需要,保障了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
一、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
“十一五”以来,洪山区财政工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突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体现公平、协调发展观念,更加关注城乡协调发展,注重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效缓解社会突出矛盾,财政公共性支出不断提高,正在实现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初步构建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财政职能的调整,有力地支持了政府
二、地方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时期,洪山区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区域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99.8亿元上升到亿元,年均增长15.2%。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大批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的入驻,极大地拓展了财政收入来源,各项税收及非税收入征管和服务措施的落实,保证了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势头,全区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70.2亿元,年均增长23.7%。2010年财政收入达48.1亿元,比2005年的16.6亿元增加31.5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7.9亿元,年均增长24.5%。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13.9亿元,比2005年的4.6亿元增加9.3亿元,是2005年的3倍。
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洪山区财政局合理配置公共资金,严格支出管理,有效保障了各项公共需要。全区财政支出规模由2005年的6.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2.06亿元,是2005年的3.3倍,五年间财政支出累计达到74.53亿元,年均递增25%。
财政收支规模的大幅增长,为洪山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区财政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基本建设支出累计达3.4亿元,重点支持了道路交通、市政建设、垃圾处理、环境整治、湖泊截污、城中村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使洪山区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秀美山水园林洪山”正逐步显现。
2、教科文卫投入增加,社会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教育事业方面。“十一五”时期区财政优先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安排的教育支出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5.31%,确保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覆盖城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覆盖各个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领生活补助。在保证教育“三个增长”要求的同时,在经费的安排上注重结构的调整,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累计安排专项经费1.89亿元,用于专业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的改造,电改工程等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校校通、远程教育平台、终身学习平台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等方面。
科技事业方面。“十一五”时期已初步形成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科技支出总额为1.1亿元,年均增长47%。同时,通过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创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文化事业方面。“十一五“时期财政文化事业支出90.69亿元,年均增长22.06%,重点支持基层文化建设,包括乡镇街文化分中心和区、街乡、社区三级文化站、图书室、文化广场等,成功举办了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卫生事业方面。“十一五”时期财政卫生事业支出2.17亿元,年均增长15.3%。在保证卫生事业发展资金需要的同时,不断调整卫生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预防保健、重大疾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3、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强,城乡经济逐步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区财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卫生医疗等方面的资金安排上,注重向农村地区倾斜,使公共服务越来越多地惠及农民。五年间财政累计安排支农支出3.23亿元(含家园建设),年均增长52%。在财政涉农支出结构中,重点支持了农田水利、旧村湾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建立合理补偿机制、拓展就业安置渠道、落实粮食直补、“家电下乡”补贴、“汽车下乡”补贴等方式,促进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维护了社会稳定,协调了城乡发展。
4、社会保障投入逐年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时期,区财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由2005年的1.2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62亿元,累计投入10.2亿元,年均增长16.6%。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安排,支持农村劳动力和下岗人员培训、职业介绍等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促进由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医疗救助、贫困孕产妇生育救助、临时救助等项目组成,以区民政局、街乡民政科及社保所、社区(村)居委会三级救助为依托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引导和鼓励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四、财政改革创新稳步推进
1、部门预算改革继续深化
在部门预算框架已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区财政全面推行预算单位上线入网管理,实现了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向乡镇延伸,一级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收付管理覆盖面达到了100%;全面实施预算收支分类改革,建立并实行预算评审委员会审议制度,完善预算编审管理机制,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以及公共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全面强化财政监督制约机制,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使预算管理和控制过程进一步优化。通过系列改革,财政预算更加完整和统一,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和细化,预算执行更加规范和透明。
2、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展开
洪山区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时间早、推进范围广、改革方式也较为彻底。经“十一五”时期的进一步努力,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不仅规范了预算收支行为,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而且解决了财政性资金沉淀的问题,降低了资金运行成本,增强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的集中调配能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效果显现。
3、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逐步深入
“十一五”以来,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洪山区坚持依法行政、依法采购、规范管理,稳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建立了“洪山区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网络平台”、“政府公务车辆维修管理网络平台”和专家抽取管理系统,实现了“管采分离”和“阳光采购”,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逐年扩大,由最初的单一品目采购,扩大为涵盖货物、工程、服务等三大类的多品目采购。与此同时,国库直接支付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国库直接支付的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全区政府采购规模达到9381万元节约财政资金1115万元,资金节约率达11.9%,是万元的2.3倍,5年累计节约财政资金3306万元,资金节约率保持在10%以上。
五、财政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1、引入过程控制理念,健全财政资金管理体系
健全了项目支出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科技三项费等专项资金的项目库建设;规范了预算指标批复程序,进一步硬化预算的约束力;完善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进一步强化对政府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实现非税收支彻底脱钩。
2、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进一步控制和压缩了政府自身消费性支出的规模及增长幅度;推动了建设项目管理方式改革,积极配合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的实施;在司法局等部门尝试实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为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质性探索。
3、全面实施“金财工程”,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
“金财工程”应用系统得到大力建设和推广,初步建成了集部门预算编审、综合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银行资金清算为一体的综合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开通了覆盖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支持财政业务远程在线服务的财政专网,支撑公共财政框架的技术平台初步建立,为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创设了有利条件。
4、完善财政管理制度,促进财政行为规范化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洪山区各项财政管理和改革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了财政制度建设。十一五期间,建立健全了各项财政管理规章制度,涉及预算、国库、政府采购、非税收支、资产等各个财政管理领域,使制度控制融入了财政活动的各个环节,财政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5、加强财政监督力度,保障政策法规贯切落实
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原则,组建了专门的财政监督业务机构,加强了监督力量;强化对预算单位的日常监控,初步构建起内外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配套,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统一的财政监督新机制;依托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实现信息综合利用,增强了财政监督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为纳税人服务”活动,强化了财政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洪山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强区战略、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构建洪山区公共财政体系的关键五年,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面临的机遇
1、坚实的经济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洪山区经济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商业服务业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并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程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增长趋势也十分明显,消费档次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央、省、市在洪山区布局的一批重大项目,如80万吨乙烯工程、青菱工业集聚区、天兴洲生态绿洲、20万吨冷链库、建设银行全国灾备中心等,已经或即将陆续实施,必将给洪山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生巨大的经济拉动效应,不仅有利于加快洪山区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而且有利于洪山区财源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因此,洪山区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财政实力的持续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清晰的发展蓝图
《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通过实施“一核、两翼、三区”的空间布局规划,洪山区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全面打造武汉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辖区科教人文和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参与武汉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把洪山区建设成为彰显科教人文优势的生态魅力城区。这一发展蓝图,为洪山区财政确立了新的发展定位。
3、难得的政策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凸显,2007年,武汉市获批为“武汉市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2009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为全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市再获批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为具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洪山区经济带来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多重政策叠加优势,也为洪山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4、独特的资源优势
洪山区是全国闻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集聚区,辖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开发机构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众多,科技和学术人才云集,教育和科研优势突出,这为洪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高新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面临的挑战
1、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促进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未来五年,洪山区财政收支矛盾仍将较为突出。从收入方面看,洪山区财政收入要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难度很大。同时,国家将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适当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从而会产生一定的减收效应。非税收入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就发展的趋势而言,非税收入的范围和比重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小,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从支出方面看,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仍将持续增加,主要反映在城乡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均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财政在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社会保障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压力较大,对财政资金保障提出较高的要求。
2、发展空间不断缩小,企业外迁导致税源流失
东湖高新区托管花山和左岭,以及武汉化工园区托管建设乡和“插花地”调整,使得洪山区土地资源优势减弱,发展空间缩小,产业基础削弱,区域集成度降低。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已有产业园区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新的产业园区建设受到发展限制;一些发展中的企业因无法原地扩张而不得不外迁,使长期因培养企业而投入的财政资金产生不了应有效益。
3、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财源建设难度加大
由于邻近洪山区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税收政策优惠,具有软硬环境优势,洪山区不仅高新技术企业,包括近几年在洪山区科技孵化器中成长起来的一些科技企业,如智能电梯、众友科技等在开发区缴税,而且饮食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非科技企业向东湖开发区转移的现象也很严重,从而缩小了洪山区税源规模。此外,在新开发地带以及与武昌区、青山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风景管理区交叉的区域,如武青四干道、图书城、关山街等地,争抢税源的现象也十分激烈,这对洪山区的税收增长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4、财政减收因素增多,收入增幅难免回落
新一轮的房地产新政表明,中央政府已决心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重点是控制过高的商品房价格,限制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由于房地产包括建筑业是洪山区税收及非税收入来源的重点之一,因此,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而导致的税费收入下降,将给财政收入的增长造成拖累。
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目标导向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区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公共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坚持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加强财政收支全过程的控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财政资金运用绩效,为建设彰显科教人文优势的生态魅力洪山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公共性原则
按照建设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转换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活动方式,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在财源建设上,坚持市场取向,促进公平竞争,优化经济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在收入筹集上,体现税费征收的合法性、规范性、公平性和服务性;在支出安排上,实行统筹协调,有保有控,突出重点,注重绩效;在财政管理上,达到政策公开,程序合理,行为规范,运行有序。
2、绩效性原则
在财政资金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按照建设“两型”洪山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更加注重财政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理念,加强资金分配过程的审核和监控,强化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逐步推行绩效预算,探索绩效管理的新途径。
3、规范性原则
进一步加强财政的制度和法规建设,使各项财政活动都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加强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增强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奋斗目标
1、财政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十二五”时期,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年均增长率为15%。到“十二五”期末,洪山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96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 (见表1)。
&&&& 表1&& 2011年―2015年洪山区财政收入指标值&&&&&&& 单位:亿元
&&&&&& 财政年度
全口径财政收入
注:基数中剔除了花山、左岭和建设的财政收入,增长率按15%计算。
 2、财政调控能力逐年增强
依据《洪山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提出的目标要求,在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努力创建政策目标清晰、调控方式有力、资金整合有效、引导作用明显、措施协调配套的财政调控体系,综合运用税收、预算、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手段,有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遵循公共性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控制政府运行成本,全区政府行政性经费开支增长要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压缩经济领域的一般性投资,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投资;继续加强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的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区财政民生性支出增长要略高于财政收入增长。
4、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进一步理顺区级财政与街道、乡财政的关系,努力实现各级的财力与事权、权利与责任的统一;理顺财政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实现财政的保障与制约、管理与服务的统一;积极争取市财政对洪山区财政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洪山区财政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5、预算管理制度日趋规范
围绕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和精细,预算执行更加严格和规范,预算监督更加切实和有效,预算资金运用更加讲求绩效。
6、依法理财水平明显提高
在加强财政制度和法规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加强财政干部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财政工作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四章 “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1、促进发展空间布局优化,加大财源基地建设
支持五大商圈建设,增强规模聚集效应。支持街道口商圈提档升级,重点发展电子科技、创意产业、教育文化及大型商贸业,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有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推进徐东商圈发展,以总部经济为支撑,以金融保险业为重点,商贸、物流、娱乐等业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发展档次和水平。促进南湖商圈建设,着力将南湖周边地区打造成为洪山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依托白沙洲市场群,大力发展白沙洲现代物流业,形成汽车及零配件、新型建材、农副产品、物流配送等各具特色的商贸和专业销售服务市场,把该商圈建成武汉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商品集散地。以武汉火车站为中心,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将杨春湖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副中心。
支持三大园区建设,形成园区产业集群。支持北港、青菱、九峰三大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促进多个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北港创意产业园着重发展出版发行、动漫游戏研发制作、设计创意等产业,青菱产业园着重发展新建材、新材料、精密制造等新型制造业,九峰科技园着重发展光电子、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
支持特色一条街建设,巩固财源核心地位。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依托,积极建设“奥林匹克一条街”,形成集健身、休闲和体育用品销售于一体的集聚地。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依托,积极建设“奇石珠宝一条街”,突出珠宝文化,形成集珠宝首饰、奇石古玩销售和珠宝研发、设计、鉴定及观赏为一体的珠宝奇石文化街。
支持天兴生态绿洲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支持天兴生态绿洲的保护性开发,打造特点鲜明的江心旅游目的地,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2、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宽研发资金渠道,形成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企业及民间资金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系;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持续提高;积极支持辖区内高校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特色的创新型平台建设,促进辖区内高校科教资源优势向区域经济优势的转化。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手段,充分利用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体系变化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心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遇,发挥洪山区域的区位优势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能源及资源消耗水平低、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和产业发展,结合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选择培育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纳米技术、物联网、生物技术等,并以新技术和新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完善区内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居住、语言和出入境等服务的便利化程度,吸引各类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项目的入驻,充分动员国内外资源支持洪山区经济发展;努力提高运用财政政策和手段调节、引导区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调控的综合经济效应。
资金服务双轮驱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财政预算中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创业辅导和服务,对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支持等。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的投入力度,完善对政府出资担保机构贷偿项目的补偿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对政府出资担保机构的监管,防范和控制担保风险。
3、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完善收入增长机制
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增长。强化税源调查工作和税源信息库建设,疏通部门间信息传递渠道,完善税源监管机制,及时掌握税源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包括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纳税服务等方面在内的规章制度体系;推行以网上申报为核心的多元化申报方式,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缴税;加强重点行业的税收管理,推行对重点行业税收征管和服务的“一体化”;优化纳税环境,规范征收行为,全面提高征管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应收尽收,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制度和体系,充分挖掘非税收入增长潜力。落实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政策,防止国有资源(资产)收入流失;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维护国有资本权益;从严审批管理性收费,合理控制管理性收费规模;规范罚没、捐赠等其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防止收入截流和滥用。在征收项目设置合理、征收依据充分的基础上,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实现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与此同时,按照公共财政体系构建要求,进一步强化对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在继续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将政府预算外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编制体系,统筹安排政府的税收和非税收入。
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增强财政管理运行效能
1、合理界定街乡事权,明确街乡收支范围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激励与调节结合、城市发展与乡镇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全面推行街道(乡镇)的财政财务改革。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区财政和街道(乡镇)财政的收支范围,理顺区街(乡镇)两级的事权和收入分配关系;在全区所有街道(乡镇)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提高街道(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水平;逐步将街道(乡镇)财政资金纳入全区政府采购管理范围,规范街道(乡镇)财政支出行为;加强基层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财政监督控制机制。
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调节街道(乡镇)间的财力水平,保障区内各街道(乡镇)的基本公共供给需要。加大对远城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增加对街道(乡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的专项补助,建立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园林建设。
3、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增强财政运行效能
加强财政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健全各种类基础数据的采集机制,逐步实现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人员编制、工资及津贴补贴、资产负债、收费项目和标准、收支结构等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加强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各类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标准制定的科学化和动态化,为部门基本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提供可靠依据;推进项目库建设,完善项目评审、遴选和排序机制,加强年度之间、财政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项目库的衔接,组织开展项目清理工作,推动项目的滚动管理;落实预算收支分类及科目的改造,加强政府会计核算与监督;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与管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三、统筹协调城乡发展& 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1、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完善“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的补助机制。积极支持村湾改造工程,整合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推进旧城区改造计划的实施,完成珞狮南路、街道口、群光广场三期、铁机村铁机工业园、中建三局和方家嘴等旧城区改造工程。
2、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促进青菱地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向郊区延伸,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着力提高远城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
3、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农民权益。切实满足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在对保障对象进行细化分类的基础上,采取“分类救助”办法,合理制定救助标准,实现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和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程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管理体系,落实农民参合补助资金,强化新农合基金管理,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改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办法,提高农民受益水平。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城市功能持续提升
1、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在有效落实公共预算资金的基础下,整合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基础设施费等专项资金,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同时,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疏通投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促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支持城市环境综合管理运行机制的优化和创新,促进“大城管”工作模式的形成。支持由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共享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完善全区城市管理指挥调度体系;支持以街道(乡镇)为主、属地管理并重的城市管理体系建设,形成以数字监控为纽带的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环卫体系运行的市场化,提高环境整治效率,提升市容卫生水平,
3、支持城市绿化美化工作
增加绿化投入,严格保护山水、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逐步扩大绿化覆盖面积。促进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以城郊森林、湖泊和城区绿地、街旁片林相结合的形式,形成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和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绿地体系,并突出园林绿化的滨湖特色和科技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4、支持城市公用事业发展
积极推进公用事业管理的各项改革,继续细化补贴标准的核定,按照“事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规范公用项目补贴的预算管理;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增强企事业单位自主发展的能动性,提高公用事业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
5、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
在继续支持住房制度改革的同时,努力保障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安排必要的资金,促进廉租住房的建设,逐步扩大受益面。
五、增加公共事业投入&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继续保证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未来五年,区财政教育支出安排将重点解决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关系,在确保教育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在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经费投入;在保障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教育结构;继续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加大对贫困生的救助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体系。
2、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在预计财力实现的情况下,区财政将通过进一步完善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的科学技术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基础研究,推动能够实现科技资源整合互动的基础试验、公共技术与信息平台的发展;大力支持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成果市场化为纽带的应用型科研体系构建和完善,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转化和溢出。在科技资金使用上,进一步加强项目评审管理和成本控制,提高资金投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在预计财力实现的情况下,区财政安排文体广播事业支出将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适当调整文化体育及广播经费支出结构,优先支持基层文化事业发展。重点用于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4、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在预计财力实现的情况下,区财政将不断加大卫生事业支出规模,重点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事业结构调整;支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的探索,提高卫生支出绩效;调整卫生支出结构,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体系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完善和布局调整,推动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5、促进计生事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进一步落实计生经费增长的法定要求,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协调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关系,保障计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6、促进行政政法事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优化支出结构、控制行政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保持行政政法支出的合理增长,除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正常增长外,适当增加专项经费投入,满足提高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综合治理能力的需要。重点加强检察院、法院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区域现代警务机制建设、法律援助制度建设、公安消防系统现代化建设以及行政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建设。
7、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改革
在加大公共事业投入的同时,配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方式。积极支持政府职能部门向“大部制”的转换,遵循“钱随事走”的原则,做好预算的调整和整合工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改革,完善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促进从“养人”向“养事”、从“养单位”向“做项目”的转变。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集,确保保险金收入的及时实现;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防止资金的挪用和流失;规范养老保险金的发放,及时调整养老金标准,保障养老保险受益人的权益。与此同时,支持以企业年金、个人投保等形式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2、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积极配合国家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适时调整医疗保险筹资政策,完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规范医疗单位的医疗服务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减少乃至杜绝资金的浪费,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3、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失业保险金的筹集、管理和发放体系,保障失业职工生活待遇的落实;积极贯彻政府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再就业培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和应急救助相配套、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医疗、教育、住房、灾害、司法、就业、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流浪乞讨等专项救助和应急救助机制,解决特定群体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大力开展社会互助,并使各种救助项目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形成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
七、加大生态环保力度& 支持“两型”社会建设
1、支持“两型”产业发展
积极利用各种财政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鼓励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和宣传培训,支持能源和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促进消耗少、污染少、效益高的企业的发展;加大对节水、集水绿地、中水利用项目的投入;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护和生态恢复。
2、鼓励低碳消费模式
合理安排大气污染治理资金,推动对煤烟型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扬尘污染等的治理;合理安排排污费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治污补助力度;支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抓好水、噪声、固体废物、辐射等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增加对提高环境污染监控能力的投入,积极消除污染隐患,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事务。
3、整治南湖生态环境
设立南湖治理专项资金,大力整治南湖生态环境。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处理的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促进利用湿地、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底泥改善、渠港修复等工程技术,恢复被污染水体的水质和水生系统;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吸引和鼓励其他投资主体参与湖泊治理。
八、深化各项财政改革&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加强部门预算的基础工作。强化财政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搭建多部门、多类型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形成预算单位采集、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审核汇总的信息数据集聚渠道,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效能,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促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创新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探索标准收入预算方法,建立收入预测模型,增强收入测算的科学性、准确性;构建科学完整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保障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规范性;完善项目预算管理,建立动态、分层管理的项目库管理机制,规范项目预算资金分配和决策的程序;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府职能划分和公共服务需求,分类研究和确定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
增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积极探索绩效预算管理方式,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以及结果评价等环节突出绩效要求和成果导向,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奠定基础;试行编制规划预算,有计划地安排项目和筹措资金,以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前瞻性;继续探索并逐步健全全口径预算管理模式,增强财政统筹调控能力以及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
2、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和现代国库管理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及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模式。落实国家关于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完善国库管理制度的各项具体规定,做好相关的配套改革工作。提高预算执行工作水平,增强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建立收支预测体系,科学预测国库单一账户的现金流量,逐步建立国库现金管理风险控制机制;研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制度在预算执行中的有效衔接方式,进一步健全财政国库监控管理体系;加强财政资金用款计划、支付审核、账务核算、信息报告、监督控制等各环节的工作,实现国库运行安全、监管与效率的统一;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提高国库清算实时动态监控水平。
3、加大政府采购改革力度
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体系,扩大政府采购管理覆盖范围。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加强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的衔接,扩大纳入政府采购管理的财政支出范围;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公布政府采购信息,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加强采购计划执行和采购合同管理,增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提高采购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评审专家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专家评审在政府采购中的作用;积极利用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发挥政府采购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民族品牌创设和自主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和带动作用。
4、推进绩效评价制度改革
采取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方式,在未来五年内初步构建起科学实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推进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投资项目绩效考核,强化投资项目决策和管理责任,突出投资项目的绩效导向;探索适应不同领域尤其是行政事业领域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式,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扩大绩效评价适用范围;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优化财政资金的配置和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第五章& “十二五”时期落实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1、加强财政法规制度建设
在全面贯切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财政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洪山区实际,进一步加强财政法规制度建设。重视财政文件制定的及时性、针对性、规范性和程序性,提高文本质量;着重调整、完善和细化涉及预算管理、非税收入管理、国库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财政内部控制与监督、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法规制度;注重法规制度实施的实效性,加强对执行过程的监督;完善财政规范性文件立项、修改、废止和清理制度。
2、加强财税法制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和积极引导,使财税干部和社会各界广泛了解财税政策、法规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提高遵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优化财税工作环境;进一步拓宽宣传途径,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形式,讲求宣传实效。
3、健全财政管理工作规程
进一步优化财政管理工作规程,形成职责明确、运行有序、相互制衡、管理严密的工作机制。根据机构改革的部署和充分发挥财政管理效能的需要,合理调整财政职能机构设置,明确职权关系,强化责任机制;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协调与制衡;加强预算资金分配、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管理等环节间的衔接与配合,形成有效联动的工作机制;增强财政部门办事规程的公开性和规范性,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健全财政监督机制
1、健全财政收入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国库及财政监督部门的作用,实行对税收收入征管的再监督,推动税收征管由“任务治税”向“依法治税”转变,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实现应收尽收。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管,建立收入项目分类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对预算外非税收入的监控,强化对非税收入缴纳单位的票据和账户管理。
2、健全财政支出监督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银行帐户审批为源头、以部门预算审核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支付审查为中间环节、以专项检查为保障、以绩效考核为目标的财政支出监督体系。认真开展有关财政资金运行的各种检查工作,包括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形成对财政资金从分配、使用到效益的动态跟踪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作用,提高监督管理的效能。
3、健全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进一步加强内部财务监督检查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内部财务监督工作重点由一般性财务检查向内控制度、内控程序完善的转变,通过内外检查、上下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财政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金财工程建设
加强财政基础数据库、应用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建成和完善覆盖所有财政核心业务的财政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和覆盖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运行效率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四、加强会计管理工作
继续推进会计标准建设,做好新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推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设,整顿会计秩序,为加强和改进财政预算管理以及税收征管奠定坚实的会计基础;进一步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管理工作,落实会计从业资格“凡证必考”制度,实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由强制性向服务型过渡,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建立会计人员个人诚信档案,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继续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管理,努力改善行业执业环境,加快注册会计师行政监管网络建设,促进注册会计师事业健康发展。
五、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围绕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对理论与业务的学习和培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钻研风气,打造学习型机关;强化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执行综合考评办法,增强自律意识,保持廉政勤政;加强对街道(乡镇)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提高基层财政干部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业绩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加强队伍管理,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干部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倡导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
------区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办公厅
中共武汉市纪委
中共武汉市组织部
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
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
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
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共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市委市政府信访办公室
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
市科学技术协会
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市社会主义学院
市中级人民法院
市人民检察院
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市广播电视局
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市城市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
市房改委资金管理中心
市供销合作总社
市文史研究馆
武汉电视台
市烟草专卖局
市外商投资内资内联企业联合办公中心
市农业机械化服务总站
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市老干部局
市社会科学院
市经委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市工业合作联社
中国湖北(武汉)保护知识产权网
(建议使用分辩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Copyright 2009 武汉市洪山区财政局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
网站访问统计 2881261 人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五规划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