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若小安照片的全篇博文?看了好多都是假...

您的位置: &
若小安日记 正文
若小安日记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我们为什么这样轻信――写在“失足女”真相大白时 我们为什么这样轻信 ――写在“失足女”真相大白时 日
解放日报凌河 一名“失足女”发了401条微博,引出了20万粉丝的追捧,这是国庆之前,网上的又一奇观――这位自称“小姐、底层、80后”的“若小安”,在“她”的“接客日记”中倾诉了迎送生涯的 “辛酸”,讲述了对父母的“愧疚”,细节详尽、生动鲜活,于是粉丝为之倾倒,跟帖蜂拥而来,还包括“加V的名人和据说火眼金睛的意见领袖”,总之排山倒海。 然而也是在国庆前两天,杭州警方一调查,便“还原”出这个“失足女”,原来是一已婚有子的须眉男儿身,他不是什么“性工作者”,而是一家传媒公司的杂志主编,结果理所当然地被治安处罚。 “纯属虚构”的“角色扮演”,在于网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一再地去谴责这个 “若小安”,似乎并没有新意,然而正如有的网友所言,几十万微博网友以及认证用户“居然信了”,才是此事“最大的亮点”,这里头的“思维定势”,恐怕才是真正值得反思一下的。 什么“定势”呢?一个“小姐”之所以引来万千倾心,有网友反思说,这无非是“满足空虚精神”而已,但依我所见,这个暧昧的“而已”,恐怕是看低了我们的粉丝们――更有网友指出,“救风尘是我们历来的遗传病,对文艺风尘女无法抵御更是国民共性弱点,而糙汉在网络上扮演才情女,则是中国互联网一项历史悠久、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这是颇有道理的,一个“小姐”,当“她”是个“雅妓”甚至是“名妓”时,更会博来特殊的好奇心和别样的窥探欲。所以“若小安”的“身世”和“泪水”一出,立即被想象丰富的粉丝捧为西湖边的“苏小小”和秦淮河上的“李香君”,那些其实肉麻香艳的描写,也一时成了“高雅清丽”的文字。这样一类“想入非非”,其实是一种所谓的“定势”。 还有一种“定势”,就更是“习惯性”的了“若小安热”热到后来,网上竟出来了“杭州失足女曝与多个官员有染”的“消息”,更是激起了莫大兴趣――“若小安”虽是假扮的,但“她”的微博中,有这样的内容吗?但是即便没有,或即便纯属杜撰,也可以朝“官员”上扯。似乎这样一扯,才有“力度”,才有“刺激”,才够“典型”,也才符合“批判精神”乃至“公民精神”。如果这个“小姐”,只是一般的风月,而无涉“官场”,不就不合乎当下一些围观者的胃口,显得十分的不过瘾吗?而“她”的“泪水”,也就缺少应有的“屈辱”。所以一定要“补足”这个“要素”,一定要合乎“定势”才行。 在“若小安热”热到顶点时,“她”被称为“富有才情与见识”,“精神那么纯净、心灵如此善良”,还直指包括“贫困孩子上学难”的一些“社会问题”,以至于被认为“改变了世人对这个行当的陈旧偏见”,可见假冒扮演者,“对众多网友的心理、喜好和反应,把握得那样精准”,这就很值得我们反思,反思一下我们的心理定势、习惯喜好和固定反应,究竟有什么问题。互联网尤其是微博,是信息获取、分享和传播的好平台,但总有人利用我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制造一个个兴奋点,而我们在海量信息尤其是“很合口味”的流言前,尚难辨别,而从众心理更为强烈,于是酿成接连不断的热点和焦点,“若小安”事件不过是 “迭出”中的一出罢了。对于我们来说,一般的“不信谣”已经不够用了,面对已经有网友提出的 “我们为什么这样轻信”的反躬自问,反思一下我们的定势,我们的“心理”、“喜好”乃至“国民性”,也许更为重要。“若小安”真相大白,据说不少粉丝们 “一下崩溃”了――又上当了。然而也有不买账的,水落石出的当天,不就有当初热心报道此事的媒体,发表“虚拟映照现实”的高论,说虽然“若小安”是假的,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找不到真的“若小安”吗――这其实也是一种“定势”。篇二:网络文化建设评 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但网络谣言这颗“毒瘤”也滋生蔓延。网络谣言猛于虎,如何降伏这只“虎”?《新华网评》自今年8月份以来,策划并连续推出二十篇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从网民、网站、政府监管等多个角度,直指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本栏编辑组现将本系列二十篇文章集结推出,以飨读者。 网络谣言是毒品 请自觉抵制和远离日 最近以来,所谓“微博名妓若小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重庆贪官外逃加拿大”、“江河州委某领导妙评高尔夫”、“浙江海宁癌症村”、“云南绝症男子连杀八名村官”等网络热点事件,经有关部门查明均属编造。这也引起互联网界和广大公众的强烈愤慨和谴责,纷纷呼吁抵制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歪风,乌烟瘴气,必须狠刹。这些在网上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扰乱网络传播秩序,混淆社会舆论视听,不利广大网民获得真实信息、做出准确判断,是对网民知情权的误导,也是对网络环境的污染。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秩序,必须对网络谣言一律“零容忍”。 网络谣言害人不浅,令人痛斥。“若小安事件”偷走了数万网民善良的关切;“艾滋女”、 “重庆贪官外逃加拿大”、“江河州委某领导妙评高尔夫”等,给当事人造成了精神伤害;“杞县钴60泄漏”事件,引发当地群众拖家带口的大逃难;“碘盐防核辐射”事件,导致各地疯狂上演碘盐抢购潮。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谣言广泛传播的背后,都是一堂值得深刻反思的警示课。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系统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网络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规律,有助于我们对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有清醒的认识。 网络谣言极具破坏性和危害性。众所周知,毒品一旦吸入、上瘾,就会麻醉人的神经,紊乱人的生理功能,进而破坏家庭、扰乱社会、导致犯罪活动等。而网络谣言也是迎合一些人捕捉“阴暗新闻”的不良嗜好、低级趣俗、变态心理,让人像吸毒一样变得心理不正常不健康,甚至对人生、对社会缺乏理性的判断、正确的认识。这不正是像毒品一样害人害社会吗?这不正说明造谣传谣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良生态吗?这不正验证网络谣言是危害网络形象、侵蚀社会肌体的毒瘤吗?你看那些造谣者居心叵测、操弄议题、绑架舆论;传谣者不辨是非、添油加醋、接棒炒作;信谣者缺乏判断、被动接收、相机而动。这些谣言传播的典型案例,无论起初涉及公域还是私域,最终都以轰动全国的公共事件收场,其负向冲击力带来的危害性和后遗症可见一斑。炮制网络谣言无异于提供社会毒品,对网络谣言保持“零容忍”就是要第一时间发出真实声音让谣言无处藏身,及时揭露、依法监管网络谣言的编造与恶性传播;就是要对蓄意造谣传谣者“人人喊打”,避免网络谣言给个人或公众利益带来损伤;就是要自发自觉地抵制遏止网络谣言的频现之势,逐步培育成熟阳光的网络公民心态。 抵制网络谣言,需要网民共同努力。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应对举措缺乏公信力等原因,部分网民往往也会出现一些对造谣不反感、对辟谣反感的情形,这值得我们反思。网络谣言的产生固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和社会背景,但从法治进程和程序正义来看,用谣言操纵舆论以至于“倒逼”真相,并非是推动事件发展、真相明晰的合理路径。摒弃网络谣言这种非典型传播方式,应该成为一个普遍认同的社会共识。当然,共识的达成需要政府的制度发力、行动给力,以及网民的自觉维护和捍卫。
互联网是5亿中国网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社会点滴进步的见证者。网络无疆,言行有界,在民主法治、开放包容、明责律己的大框架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恪守网络文明的底线,让我们心有所栖、梦有所依
再评“抵制网络谣言”系列评论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博的悄然走红,也衍生出“网络谣言”这一怪胎。谣言,妖言也,自古就有妖言惑众。而网络谣言,不仅是妖言,更似毒品一般,毒害网民、危害社会。 网络谣言有极强的毒害性。海洛因、可卡因等侵害吸毒者健康。网络谣言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毒化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秩序。“艾滋女事件”、“人狗情未了”等案件虽已告破,可难以抚平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某领导包养众多情妇为其滥权”、“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虽已戳穿,却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新疆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碘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虽已远去,但造成的社会混乱仍让人心有余悸。网络谣言轻则伤害个人,重则影响稳定,可谓“毒性”无比。对此,每个网民都要有清醒认识。
网络谣言有极强的诱惑性。网络谣言犹如美丽的罂粟花,常常披着妖艳的外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毒侵入身”。有的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瞎编一些千奇百怪的离奇“真实故事”;有的人迎合个别网民低俗兴趣,大量炮制香艳的花边新闻;有的人利用一些网民的仇官心态,制造一些领导干部的“丑闻”;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打着关心民众的幌子,编造和传播一些让人恐惧和不安的消息,达到挑起事端、扰乱社会的企图。面对谣言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一定保持高度的警觉。 网络谣言和所有的“黄赌毒”一样,有极强传染性。据了解,一些网民对正面的、阳光的、真实的网上信息关注不多,而爱看一些所谓的奇闻异事、花边新闻、社会阴暗消息,久而久之,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不辨是非。更有些网民,为吸引眼球、炒高人气,大肆制造和传播一些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荒诞奇异的信息,以致网上的虚假、阴暗、污秽信息随处可见。面对五花八门的网上信息,一定要擦亮眼睛、理智分析。 网络谣言恶于毒品。打击网络谣言,既要加强网络管理,铲除谣言产生土壤;也要教育网民不信谣、不议谣,除去谣言赖以生存的市场;还要打击传谣行为,切断谣言扩散的链条;但关键是要严惩元凶,揪出“始作蛹者”,揭穿造谣者“制毒”的真面目,使造谣者的险恶用心、丑恶嘴脸、卑劣行径,在广大网民的雪亮眼睛下无处遁形。 只要广大网民认清网络谣言的“社会毒品”真面目,自觉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抨击造谣者、传谣者,就一定能够打造一个文明的网络天空。 再评“抵制网络谣言”系列评论之二 切莫让网络谣言毒害我们善良的心
最近,一些恶意制造和散布的谣言弄得网上乌烟瘴气、令人深恶痛绝。杭州“失足女若小安接客日记”中的“若小安”竟是个大老爷们,南海“支教女生被轮奸”原来是其男同学泄愤编造的,重庆“贪官外逃加拿大”子虚乌有、纯属捏造,云南“红河州委某领导妙评高尔夫”是恶意诽谤……这些网络谣言,混淆视听、迷乱心智、麻醉神经,是不折不扣的“社会毒品”。 说网络谣言是毒品,是因为其像毒品一样,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严重的危害性。毒品对个人的危害,是一旦吸毒上瘾,就会被毒品麻醉神经中枢,破坏生理机能,进而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毒品对社会的危害,是破坏家庭、影响社会生产、扰乱社会治安等,加剧诱发各种社会违法犯罪活动,给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带来巨大威胁。 眼下,网络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一些人猎奇猎色心理作梗,总乐于去关注“桃色事件”、点击“花边新闻”,甚至像犯了毒瘾一样,一天不看不过瘾,形成强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这些人心理变得阴暗、污秽,分不出真假、辨不清是非、弄不懂对错,迷失自我、迷失方向。而那些谣言制造者,或是责任缺失,或是见利忘义,或是别有用心,迎合一些人的猎奇猎色心理,捏造编造虚假的、荒唐的、阴暗的信息,误导人的思维,干扰人的判断,扭曲人的理性,网络谣言像毒品一样侵蚀人体、毒害公众,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互联网形象和社会信誉。 抵制和反击网络谣言,可谓刻不容缓、人人有责!广大网民要共同行动起来,打一场反网络谣言的全民战。要举利剑,严惩“制毒者”。网络谣言制造者最可耻,是罪魁祸首,必须严惩不贷!严惩,绝不仅是公安部门可以做的,每个网民都是维护网络世界和平的“干警”、都是反击网络谣言制造者的“卫士”。特别是知情网民,要及时站出来,不做“沉默的羔羊”,敢于对谣言说不、予以批驳,让谣言止于真相。要借鼠标、键盘和智慧,铸一把利剑,劈开网络谣言制造者的外衣,揭批其制谣造谣的卑劣用心、险恶企图和无耻行径,让谣言失去滋生的土壤。 要扬长鞭,痛打“贩毒者”。网络谣言传播者最可恨,恨其缺乏社会责任,缺乏基本道德,缺乏做人准则,总去跟帖、转发甚至起哄连自己都无法证实的东西,一不小心成为网络毒品制造者的“帮凶”。对网络谣言贩卖者,不仅要自觉抵制、远离,不被谣言误导、不被谣言中伤、不被谣言迷乱心神,更要用理性、智慧和辩证思维拧一条教鞭,痛打其愚昧无知,痛打其无聊之举。对一些陷得太深者,要打得狠一点,打到其痛处,促其反思反省,促其明事理、知大局,不在低级趣味、自我愚弄中荒废人生。
要亮明镜,挽救“吸毒者”。网络谣言轻信者最可悲,他们或许显得有些单纯、幼稚,或许显得缺乏理性、常识,容易在盲从中轻信、迷失。对这些网民,要用事实、真相和案例做一面镜子,帮助其看到事实、看清真相,看到轻信谣言谎言的危害,增强辨别力和免疫力,理性看待问题、认识矛盾,不“逐臭”、不“八卦”、更不沉迷于猎色猎奇,做到“心里阳光、眼睛明亮、头脑清醒”。如果每个理性的网民都去积极挽救、救赎网络谣言“吸毒者”,多一份规劝、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引导,就能让网络这片天空充满阳光和温暖。 让“组合拳”斩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 一段时间来,网络谣言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有网传“井冈山大学连环女尸案”,紧接着云南一电视台频道总监编传“某领导包养众多情妇为其滥权”,最近又传言“安徽省安庆市某领导的夫人在KTV唱歌,心脏病发去世被认定为因公殉职”,凡此种种。各种谣言不断突破底线,挑战社会良知、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实为“社会毒品”。 网络作为公共信息的“资源库”、网民情绪的“减压阀”,让公众感受自由交流表达的乐趣、带来信息共享的丰富体验的同时,竟然也成为一些人“网络制毒贩毒吸毒”的场所。怀有不可告人目的、肆意编造谣言,就是网络“制毒”;不负责任地转播转载,传播谣言就是网络“贩毒”;天真的、善良的网民受到谣言的蒙蔽后,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利用的“吸毒者”。而这些“吸毒者”一旦“毒瘾缠身”,很可能不自觉地参与“制毒贩毒”,从受害者转变为帮凶。如此发展下去,则“网无宁日”,后果不堪设想。 网络的虚拟空间绝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必须以“亮剑”的精神,打出“组合拳”,斩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一要坚决打击“制毒者”。“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制毒者”是“社会毒品”传播链的源头。对非法恶意的“制毒者”,对帖子(毒品)不能“一删了之”,要出重拳,通过司法、行政手段将其揪出,晒在阳光底下,让广大网友认清其真实面目,对触犯刑律的人严惩不怠,让“制毒者”不敢“越雷池”半步。比如,云南某总监传播谣言已属违法违纪,被撤职真是大快人心。二要警示“贩毒者”。没有“贩毒者”为虎作伥,网络谣言就无法传播。要加强监管,扎起厚实的网络“篱笆”,警醒不理性的网民、网站,对信息的链式传递“留个心眼”,多点理性质疑,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不当网络谣言传播的帮凶。三要教育“吸毒者”。“吸毒者”是受害者,没有“吸毒者”的参与,“社会毒品”也就失去“终端市场”。有关部门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甄别谣言,主动发声,告诉网民真相是什么,让谣言“见光死”。要以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网民,帮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谣言,远离“社会毒品”的危害。 相信一系列“组合拳”的“齐给力”,让“社会毒品”链式传播分崩离析,让其“无处遁形”,网络一定会有蔚蓝清新的天空。 用“真实之剑”铲除“网络罂粟花” 罂粟花,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之一,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其果实却是剧毒无比,一旦沾染,后害无穷,所以其象征一种能引着走向毁灭的诱惑。 随着网络的诞生,虚拟世界的言论自由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伴生出“网络谣言”这一妖艳的“网络罂粟花”。“核污染导致食盐不能使用”、“人狗情未了”、“歼-10B战机试飞坠毁”、“云南绝症男子连杀八名村官”等等。这些妖艳的“网络罂粟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导致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毒品侵入全身,变得是非不分,甚至不断添油加醋,引起公众心理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网络谣言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人有猎奇之心不足为怪,关键是如何在网络世界里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一个清醒的头脑,练就一双慧眼,不被表象所迷惑。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难,最好方法就是举起“真实之剑”。 心有“真实剑”,不栽“罂粟花”。要时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文明上网,文明发言,自觉维护网络净土,不为发泄心中私愤而恶语中伤别人,不为吸引别人的眼球而故弄玄虚,不说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件,更不为消磨时光在网上乱说一通,须知祸从口出。
脑存“真实剑”,不看“罂粟花”。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练就一双慧眼,不被事情的表象所迷惑,不轻易围观,不随波逐流,更不要人云亦云。对于一些奇谈怪论,一笑了之,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事情总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手握“真实剑”,不留“罂粟花”。“谣言止于智者”,对于那些纯属造谣的网络留言,要不卑不亢,勇于举起手中的利剑,敢于同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作斗争,敢于用事实说话,更要敢于在第一时间披露事情的真相,将流言歼灭。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净化网络土壤,不给网络流言以片土生存。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让我们举起手中的“真实之剑”,斩灭那不时冒出的“网络罂粟花”。
拿起法律武器向网络谣言“开战 谣言,简单地讲,就是骗人的假消息。谣言歪曲事实,背离真相,无中生有,蛊惑人心,贻害匪浅。信息时代,谣言乘上了网络的翅膀,可以瞬间复制和扩大千万倍,故其危害力也比过去增大了千万倍,成为了伴生于信息社会的“毒瘤”。谣言涉及领域则涵盖了时政、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群众关心关注的诸如食品安全、涉组涉干话题等,均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网络谣言就是“社会毒品”,其危害不亚于“网上黄赌毒”。毒品侵蚀的是少数“沉沦者”的健康,网络谣言扰乱的是整个社会的稳定,蛊惑的是亿万大众的人心,违背道德和法律,可谓害莫大焉、罪莫大焉。比如,有种说法是“十个正面干部典型也盖不过一个负面干部典型”,可想而知,一个恶意造谣中伤领导干部形象和组织制度的谣言,会对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产生多大的影响和破坏!另外,还应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某些故意造谣者是想搅乱人心,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从而更加认清他们的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自觉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高度重视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高度重视对网络谣言的整治和打击。 网络的特点是造谣容易辟谣难、治谣难。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我国是法制国家,任何行为都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面对愈演愈烈的群“谣”乱舞之象,必须用“重典”、下“猛药”,出“组合拳”,拿起法律武器,向肆虐的网络谣言“开战”。对造谣者,要开辟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在网上,要把典型造谣案例“公之于众”,抓住不放,揭露其“阴暗心理”和卑劣行径,让广大网民看清故意造谣者的“庐山真面目”,加入到揭露、谴责造谣者的队伍中来,合力对造谣者进行立体回击、全面夹击、迎头痛击,让造谣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网络上没有市场;在网下,要靠健全的法制来规范和震慑,对触犯法律的故意造谣者要绳之以法、严惩不贷、以儆效尤。笔者认为,法律的威严就在于“法之必行”。而现在对造谣事件,进入法律程序的太少,有些处理太轻,不少都是承认错误、批评教育即了事,造成依法惩治的少,逍遥法外的多,使得造谣者“违法成本”太低,威慑力不够,这实是一种纵容。要继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管理,尤其是对“微博”等网络新生事物,相关法律要及时跟进,及时纳入依法监管范围,做到有法可依。要对故意造谣的违法者从严从重处理,深查深纠,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纵容一个坏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遏制谣言之战,政府、网站、网民、受害当事人都要熟练掌握、运用、遵守法律法规,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网络谣言有市场,最根本的是有利益驱动在里面。作为政府,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规范和监管,依法斩断造谣传谣的利益链,严惩少数不负责任的不法网站,遏制少数网站转载虚假信息赚取眼球以牟利的冲动;作为网站,要重视社会效益,担负社会责任,依法办网,文明办网,从严自律,在面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考验时,要自觉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做打法律“擦边球”甚至违法违规的无良逐利者,不能靠传播谣言及情色信息等“搏出位”的方式来“赚眼球”、“谋发展”,严格按法律规定经营;作为网民,要文明上网,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言一行都不越道德和法律的樊篱,对网上各种热炒消息、传言,要慎思之、明辨之,不随众、不起哄、不上当,保持一份新时期网民的理性与清醒。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还要力所能及地辟谣,对别有用心者的偏激甚至反动观点,主动进行反击和驳斥,担负起一名“网络公民”的责任,为营造良好网上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受害当事人,要理直气壮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该报案就报案,该起诉就起诉,不回避、不放过、不纵容,让网上故意造谣者承担应有的法律后果。 最后奉劝那些网络造谣者,害人者必害己。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到身陷囹圄,后悔已晚。 痛打网络谣言“落水狗” “四川省卫生厅干部在灾区殴打志愿者”、“国税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税问题规定的47号公告”、“泰顺警民在政府门前发生严重冲突”、“中国刑警学院95届缉毒班毕业生已全部牺牲”……一段时间以来,这些雷人的“爆料”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但经有关部门查明均属编造。 网络谣言,无视规则,没有理性,已成了蛊惑网民、欺骗公众的精神鸦片;网络谣言,挑战公德,为所欲为,已成了给事业抹黑,给生活添乱的心理毒品。务必要高度警惕,严查猛批,像对待“落水狗”一样痛打之。痛打网络谣言“落水狗”,要清醒认识网络谣言极大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网络谣言不同于电脑病毒,它更多的是毒害网民的心理认知。谣言利用网民的猎奇心态,精心编造涉官、涉富等所谓的“官场内幕”、“桃色消息”,吸引网民关注“阴暗新闻”,热衷“小道消息”,不自觉地陷入信谣、传谣之中,进而毒害更多的网民,产生畸形的阴暗心态,悲观消极,不能正确面对和认识社会。 痛打网络谣言“落水狗”,要深入揭批造谣生事者唯恐天下不乱的本质。造谣者,对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民生改善的深得人心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一概视而不见。为了一己私利,臆断捏造、颠倒黑白,肆意诋毁、恶意中伤,企图浑水摸鱼,占便宜,捞好处。对查明的造谣事实要及时戳穿其谎言,让公众看清其妖言惑众卑劣行径、肮脏心态和丑陋嘴脸。 痛打网络谣言“落水狗”,要注重运用法律武器标本兼治。网络谣言是“社会毒品”,必须像打击“黄赌毒”一样,始终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要靠广大网民守法自律,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严厉打击,要靠网站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不给谣言提供传播渠道。严厉打击,更要靠依法管理,尽快制定严管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谣言的行为性质、责任认定、危害赔偿以及管理的主体、程序、监督等从法律上给予明确的界定。依法追究造谣者责任,鼓励帮助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做到鞭挞“制毒者”、警示“贩毒者”、警醒“中毒者”。
谣言猛于虎,微博待规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微博注册用户超过2亿。不可否认,微博已成为更多人首选的意见表达、信息获取、人际交流的渠道和方式。 与此同时,微博也是把双刃剑,特别是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时,微博也极易成为谣言的扩散地。从日本地震核辐射引发的“抢盐荒”,到“药家鑫出逃美国”,各种虚假消息借助微博平台不胫而走,实可谓“谣言猛于虎”。 微博谣言具有隐蔽性、欺骗性。140字的字数限制,使一条微博很难涵盖事件的前因后果,造成信息的片面,在此基础上,以讹传讹的转帖“发酵”让微博中的信息更加扑朔迷离。微博便捷的一键转发功能和几何级增长的传播效应,也导致真理尚未穿上鞋子,谣言已经跑遍天下了。 另外,越是暗合社会积怨的随意宣泄和商业竞争的花边新闻,越是能引起网民的共鸣。转型期形成的社会墙让很多人对谣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所以,要对微博趋利避害,使其真正微中聚义、微言大义,就必须加强监管,切实规范。 微博的自媒体特性,需要网民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加强自我把关。传播学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而在“人人都是吹鼓手、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微博里,网民成为发布信息的主体,天然缺乏专业把关人的过滤。“把关弱化”的微博首先需要网民增强自我言论的筛选,提高言责自负的意识,培养理性表达、独立思考的能力。 微博监管亟须有力的法规约束。微博有一定的修复和纠错能力,倒逼效应使言论在正反角力中更易争辩出真相,但这种自我纠错和净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仅仅依赖这些显然不够。国外对互联网管理,主要依靠相对完备的法规约束和成熟的行业监管。而我国微博产业刚刚兴起,微博管理存在主体不明、渠道不畅、体系不全、效果不强等“短腿”。 在治理微博谣言时,还可以适当借鉴域外经验,强调多管齐下、多方联动,才能标本兼治。政府机构需要完善和细化互联网规范、加强监督,同时积极疏导微博民意;行业协会需要建立辟谣标准和处罚措施,包括对平台服务商和第三方监督机构的指导;谣言关联主体的官方微博需要第一时间公开事实、澄清真相、定分止争;传统主流媒体则需要积极把握话语权,传播真相、引导舆论。
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 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便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自媒体――自我的小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焕发出巨大能量:境内50余家微博客网站,每天更新帖文达2亿多条。 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到了22%。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会把赞赏的掌声献给自媒体。社交网站、微博上“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的无稽之谈,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的以讹传讹,花费很大精力才得以澄清;而“滴血食品传播艾滋病”的失实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恐慌。 谣言不是自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也不容小视。“艾滋女事件”等,对个人造成的精神损害难以弥补;“浙江某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等,损害到领导干部群体的形象;而“碘盐防辐射”的谣言,更在短时间内引发抢购风潮。 新闻界前辈郭超人曾这样形容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自媒体的发布者,可以说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与记者相似的影响。开放的论坛、博客、微博,跟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摘抄本不同,已属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多一些独立思考、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少一点轻信盲从,谨守法律的边界,谨守道德的底线,正是自媒体的“媒体责任”。 自媒体也是一种“自组织”,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扩散,就曾引来网友广泛反思,更多人在评论、转发时,更理性、更谨慎。近日“武汉女大学生被割肾”的传闻,通过知情网友的质疑、辟谣,也部分地澄清了事实。然而,近5亿网民与9亿多手机用户,十几亿支麦克风、十几亿个自媒体,难免会有杂音。正如指挥、纠正跑调的音符,合唱才能更和谐、更美妙,要让自媒体更好地发挥媒体作用、承担媒体责任,他律同样重要。 立法机构、司法机关、互联网管理部门完善法规、加强监管,是更为有效、也更为根本的“谣言粉碎机”。互联网企业是“第一把关人”,尤需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多一些有效管理。传统媒体面对真假莫辨的网上信息,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披露真相、以正视听。更重要的是,作为“被谣言”的主体之一,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应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热点疑点,说明真实情况,使谣言止于公开透明。 每一位严格自律、抵制谣言的网民,每一家秉持“真实、客观、公正”原则的媒体,每一个正视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及时回应的部门,都构成对造谣者的他律。这样的他律,与网络、网民的自律,正是自媒体的两侧护栏。有了护栏的引导和保障,这一全新的、快速发展的媒介形式,才能在信息民主化的大潮中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人民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
再评“抵制网络谣言”系列评论之七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人们沟通交流、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与此同时,许多无中生有、肆意恶搞的网络谣言亦频频出现,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公共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声誉,具有巨大的现实危害性。在很大程度上说,造谣如制毒,网络谣言不啻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毒品。 网络谣言污染精神家园,毒化社会心理。互联网本应是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公共平台,是人们共建共享、安憩心灵的精神家园。网络谣言的出现,不仅玷污了网络文化环境,降低了互联网的公信力,危及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容易刺激少数网民的阴暗心理,使人们的是非判断、诚信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资讯需求、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受到冲击。尤其对于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不足的青少年来说,网络谣言的泛滥极易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误导他们的是非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 从长远意义看,这种负面影响背后潜藏的巨大危害性,是不可小视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无疑为铲除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提出了要求,注入了动力。当前,加强网络谣言治理,乃势之所趋,刻不容缓。由于网络谣言颇具迷惑性、传染性和杀伤性,且其成因复杂,因而“网上治谣”堪称一项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网站、个人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对网站而言,应加强自律、严把关口,不给“毒品”传播提供渠道。对于造谣传谣行为,应重责严惩、敢下猛药,“痛打落水狗”,切实增强约束力和震慑力。对受害者来说,应善于在第一时间积极回应,披露真相,曝晒“制毒者”的险恶用心,让其臭名远扬。当然,“网上治谣”要真正取得长效,还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有赖于协作机制的健全,有赖于社会透明度的增强,有赖于广大民众网络素养的提升。
谣言之害猛于毒品 最近,各种网络谣言事件不时窜出,涉组涉干谣言也多有发生。官员包养女学生、重庆贪官外逃加拿大等各类谣言层出不穷,严重毒化了网民心灵、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面对网络谣言危害日甚,公众也逐步形成一个共识,网络谣言之害远胜社会毒品。 初看,网络谣言与社会毒品似乎沾不上边。网络谣言不过是虚拟世界里的“流言蜚语”,又何来危害胜于社会毒品之说呢?其实则不然,“工厂爆炸”谣言引发万人逃亡,“微博谣盐”事件引起抢购风潮,等等。网络谣言之“毒”,可见一斑。 其实仔细分析,网络谣言与社会毒品的作用机理、危害特性又是何等相似。“链式传播、极易上瘾,毒化身心、危害社会”,这正是谣言与毒品的共同“毒性”。君不见,个别心理阴暗的网民,为谋取个人私利,蓄意抹黑、恶意诽谤,制造“阴暗新闻”;一些不负责任的网民,为跟风起哄,争当帮凶、推波助澜,传播不实谣言;不少网民为满足猎奇欲望,不辨真假、盲信盲从,相信网上谣言。网络谣言从造谣、传谣、信谣,到损害个体、危及社会,与不法人员制毒、贩毒、吸毒如出一辙。难怪网友们说,造谣如“制毒”、传谣如“贩毒”、信谣如“吸毒”。 更为可怕的是,网络谣言犹如“精神鸦片”一般,越看越相信,越信越想看,慢慢地就会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越陷越深,产生对网上谣言、负面消息的“上瘾心理”:对阳光、正面、积极的信息没有兴趣、视而不见、质疑否定,对阴暗、负面、消极的“新闻”趋之若鹜、深信不疑、争相“吸食”。这些网民“毒瘾发作”,不断寻找阅读“阴暗新闻”,又会刺激不法之徒制造、传播更多的“阴暗新闻”,而不断翻新的“阴暗新闻”,又会毒害更多的网民“吸食上瘾”,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毒化了一批又一批网民,引发诸多社会事件,损害公众切身利益,每每使得造谣者得利、信谣者受害。由此看来,网上谣言确如“社会毒品”,其危害不亚于“网上黄赌毒”。 打蛇打七寸,去污治源头。整治网上谣言须从惩治造谣者抓起。网络谣言时起、难以根绝,究其原因是造谣者代价微小、难受惩治。遏制网络谣言治本之策,要加大查处力度,让造谣者付出应有代价。如果造谣者总能占到便宜、逍遥法外,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造谣、传谣、信谣。网上谣言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传越盛。 根治网上谣言,广大网民要自觉行动起来,抵制网上谣言,远离“精神毒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铲除谣言滋生传播的土壤。要主动检举揭发造谣者,把其从“阴暗角落”揪出来,公之于众,使其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立法,强化网络管理,像打击毒品一样狠狠打击网上造谣行为,对恶意造谣、践踏法律者,揪住不放、依法惩处。
再评“抵制网络谣言”系列评论之九 网民心态决定网络生态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多元的,多元的社会主体决定着多元的社会心态,反映在互联网上,更是林林总总、形形色色、无奇不有,构成了广博浩大、独具特色的网络生态,而网络谣言则是其中一支用意险恶、害处甚大的生态链条。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形成网络谣言,要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传播源,二是传播途径,三是传播受众,三者好比“制毒者”、“贩毒者”、“吸毒者”之间依存关系,构成了一个网络谣言产生、传播、形成的生态链条。只要这一链条上“传播受众”心态阳光,不为谣言所惑,更不为谣言所动,网络谣言便无处遁形。所以说,网民的心态决定着网络的生态,心态阳光就能迎来生态健康。 对于网民来说,首先要自尊自爱,拒绝腐蚀和诱惑。网络谣言其本质是以损害他人和公众利益而编造出来的“阴暗新闻”,造谣者利用的正是个别网民猎奇、窥探的心理,依托网民的“集体意识”推波助澜,故意编造谣言,肆意传播散布,以达到造谣者的阴暗目的。一方面,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谣言被不断传播,就会有人相信,继而中了造谣者的圈套。另一方面,个别网民一次又一次相信了网络谣言,一次又一次钻进造谣者设置的舆论圈套,其心理便会愈加阴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产生“毒瘾”甚至形成“毒瘤”。这样的恶性互动,最终受伤的是网民,最后伤害的是整个社会。 网民还应自觉自强,提高眼力和心力。互联网快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阴谋者提供了的滋长谣言的土壤。泥沙俱下,这就要求身处其中的网民在设置心理防线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力、鉴别力,不断提升内心的正义感、自豪感。这是一个过程,要在不断的互联网生活实践中渐行渐明,要在假象与事实的辨别中愈辨愈真,要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织中越来越强。内心强大的人,不仅能不为谣言所动,更能一眼洞穿阴谋,直逼真相。 网民更要自动自为,传播正义和阳光。网络给了每一个网民充分的话语权利,尤其是当技术发展到手持终端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交互工具、网络交互模式发展到“每个人都是记者”。然而,“毒品”信息不会自动销声匿迹,对付阴暗的最好办法就是用阳光照射。得益于网络的互动特性,受众在网络终端并非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灌输,除了从更权威的信息源求证、利用多方信息综合对比信息真伪之外,我们更要主动在通往真相、导向正义、播洒阳光的路上做得更多。“网络健康,匹夫有责”,在这个人人有话筒的“个媒体”时代里,广泛意义上的“草根正义”才会真正给整个网络带来阳光。从实践中来看,草根的自发“正向传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辟谣联盟”、“微博辟谣”等草根团体,已经在多起舆论事件中起到了去伪存真的效果,而且引发众多网民在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时开始主动“求辟谣”。 今年年初,“社会心态”写入“十二五”规划,“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个国人的义务;不仅是现实世界的发展要求,也是网络空间的硬性标准;不仅是公民的实践目标,更是网民的行动指南。
再评“抵制网络谣言”系列评论之八 网络无疆,不等于言行无束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信息交流互动的自由,同样也会因为谣言、谎言的恣意传播而深受其害。 “重庆贪官外逃加拿大”的谣言侵犯了他人权益、欺骗了网民情感,“广州西瓜注红药水”的虚假信息让含辛茹苦的瓜农在丰年遭灾,“广西贺州某粉店使用火葬场尸油煮粉”、“云南绝症男子连杀八名村官”的骇人传闻造成社会恐慌,“核污染”和“抢盐”风波更是把很多中国人“娱乐”了一把。 谁该为这些造谣传谣行为和造成的恶劣后果埋单?毫无疑问,谣言惑众者、妄言泄愤者首当其冲。 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世界”,有人甚至戏谑说,“在网上没有人会知道你是一只狗”。但自由并非没有底线。无论网络空间如何开放与自由,它始终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并直接影响着现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一样,都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我们在网上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之内,不能任意逾越。否则,“自由的空间”难免变成“自由的墓地”。 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任何一个微小的谣言,乘以4.85亿网民,都会变成一个影响全国的大问题。如何让网络谣言不再大行其道、害人害己?关键还是要从我们每个网民自身做起。 没有理性和约束这对翅膀,自由的鸟儿飞不高。作为一位网民,我们理应有遵守网络秩序的义务,发表言论、表达诉求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可以怀疑、可以质疑,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别人的信任,自觉作一个文明的网上公民。我们理应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网上传言要擦亮眼睛,冷静分析、理性判断,决不围观造势、轻信谣言、传播谣言,让“流言止于智者”。我们理应有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坚决抵制造谣、传谣等歪风邪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利用所学知识驳斥谣言、揭露谎言,让谣言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是“法外之地”,网络世界也不应无拘无束。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均探索出台了网络谣言监管的法律法规。作为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我们也必须加快互联网法律制度的建设,厘清网上言论边界,强化网络舆论监管,依靠法律的力量来惩治恶意造谣、传谣者,还网络一片净土,让网民真正享受言论自由。
如何防控网络谣言?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网络谣言也相伴而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涉及面广,内容大到国际关系、国家安全,小到个人隐私;没有边界,打破了国家、地域的限制;破坏力强,严重者甚至危害到一些国家安全。网络谣言的广泛性、自由性、破坏性被誉为网络“核武器”,备受各国的关注。 网络谣言的标的一般是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对于这些内容,具有大家关注的性质,而且由于互联网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巨大差异,受众很难及时辨析其真伪,从而增强了互联网信息的模糊性,使网络谣言得以广泛传播。由于网民在互联网上发言的自由性和互联网交流工具的多样性以及互联网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巨大差异性,造成网络谣言难辨别,难追溯,难防控。防控网络谣言,必须综合治理。 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有学者认为,谣言与语言同时诞生。从这个意义上看,谣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网络谣言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当主流文化比较占据优势的时候,篇三:国之兴衰 崇尚经典文化还是流行文化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国之未来,关乎儿童。 现在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父母们的重视,因此各种儿童读物、儿童戏剧也是百花齐放,品类繁多。因为工作关系,时常到北京出差,每次我都愿意带上孩子,因为这里有更多的童话剧演出、更多的新书出售。可是,这次有点失望,因为唯一一个比较适合女儿的童话剧太“新潮”――我希望孩子能看到舞台上的经典名著,而不是带有网络语言、时髦前卫的新编“经典”。 记得有一次,我们所在的城市上演安徒生童话剧,我欣然买票。可是,看了演出,却发现这个童话剧虽然也有安徒生原作的影子,但是大部分都被改编。还有一次,看报纸说国内某著名木偶剧院推出木偶剧,我再次兴奋地前往,想让孩子感受一下我们的传统艺术,却发现哪里是“木”偶剧,只是“人”偶剧而已,经典的故事也被现代人改编得变了味道。 为孩子挑选儿童文学名著也是一样。在我的记忆中,曹冲称象、刻舟求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生动又富含哲理的故事,让人受益匪浅。这些中外经典的寓言故事,童话传说,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让孩子从启蒙时就接触经典名著,对于树立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非常有益。孩子通过不朽的文学作品认知、感悟世界,从而了解真善美,这要比成人肤浅的说教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可非常遗憾,想找到这类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纯粹的经典故事,有些不容易。如今大量流行于童书市场的是科幻、枪战,或纯粹搞笑的故事书或卡通书,这些只能给孩子一些炫目的视觉冲击,促使孩子盲目地追求时尚流行,却缺乏真正的美育精神。当然,我并不是反对流行的东西,流行文化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我更相信经典的不朽,经典绝不应该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被冷落。我祈盼着经典能流行,让流行选择经典! 制止编造谣言网上传播 近有人在网上捏造所谓“微博名妓若小安”等谎言予以谴责,要求有关属地管理部门和各网站依法查处,坚决制止在网上捏造事实、编造谎言等扰乱网络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这位负责人指出,经有关部门查明,最近一些网站炒作的所谓“失足女若小安接客日记”,是一名已婚男子编造并在某网站微博散布的虚假信息,社会影响恶劣。最近以来,已多次发生此类肆意捏造事实、编造谎言在网上传播的事件,如所谓“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广西贺州某粉店使用火葬场尸油煮粉”、“浙江海宁癌症村”、“西北某大学3名女生被强奸,校方为封锁消息承诺保研”、“福建某大学发生爆炸”等,经有关部门查明均属编造。这种在网上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也损害了我国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引起互联网业界和广大公众的强烈愤慨和谴责。 这位负责人指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要求有关属地管理部门依法惩处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员及网站,追究其相关责任。这位负责人强调,网络谣言是危害网络、危害社会的毒瘤,清除网络谣言需要广大网民、互联网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网民在上网时应守法自律,做到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互联网企业和网站要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不给谣言提供传播渠道。欢迎广大公众积极举报网上虚假信息,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共同创建一个诚信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是否应该提倡见义勇为对于见义勇为,我们是否该提倡呢,看看大陆电视上的公益广告,通常教育我们的都是遇到这样的事情要勇敢的站出来,与歹徒搏斗.但是看香港台的公益广告,同样是遇到这些情况,他们的方法是,一定要及时的报警,而不是宣扬让你自己与歹徒搏斗.这就是差别,我们不同的价值观所造成的差别,然而我则更倾向于香港的广告片所要表达的理念.因为他让我们明白,每个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
那么我们到底是否应该倡议&见义勇为&呢.就个人来看,值得倡议,但是应该划分一个界限,要有前提.大的前提就是每个生命都是宝贵而要珍惜的,包括你自己的.第二 大.
大部分的时候我愿意选择的方式就是打电话报告给110,尽管我知道现在警察的效率不是很理想,但是以我个人的能力来说,这是最好的方法了.这应该也是见义勇为吧.不一定非要每次都有生命牺牲,然后告诉我们,见义勇为就是一种牺牲精神,这个道理其实是不对的,最起码这个道理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并且迎来了许多的观众热潮。目的是为了增加人们的了解和历史意识。但是,免费开放政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一些文物将会遭到破坏。人们在触摸和照相的时候会造成破坏,那么这些文物就处于危险之中。其次,会给博物馆带来环境的污染。一些小孩子或者缺乏环境意识的人们会随便乱扔垃圾和乱画。最后,给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带来麻烦。那么免费开放博物馆的政策就会失去意义。 总之,免费开放的政策很好的,但应该是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合作和努力,包括观众,管理人员和机构。我相信一定会更好。 就是,在你觉得你除了自保外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否则,这个所谓的见义勇为要付出的代价就太篇四:9、写作博文记成长 9、写作博文记成长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发表文章和管理文章。 2、技能目标:掌握发表带贴图的文章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让养成在网上写日记,随手记下很多事情和感受,以后写作文就不用为素材发愁了 教学重点:学会发表文章和管理文章。 教学难点:掌握发表带贴图的文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引入主题 课件动画展示: 1、 能能和小丽到大强家去玩。大强很高兴,他吃力地捧着一大摞爸爸妈妈给他记录的“成长足迹”日记本给大家欣赏。 2、聪明的能能给他支招:爸爸妈妈保存这么多本子多不容易啊,可以把日记发到博客中做成电子日记,既节省空间,又容易保管,还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啊! 3、能能的建议马上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师:和传统的手写日记对比,大家认为在博客中发布电子日记有哪些好处呢? 生:谈电子日记的益处。 1)、把文章发布到博客中可以节省纸张。 2)、可以长久保留。 3)、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进行信息沟通交流。 师:在博客中发布电子日记称做发布日志,也叫发布博文。大家想不想把自己的趣事发布到博客中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来!进入你的博客,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发布日志 师:要发布日志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就发日志的注意事项谈自己的想法,树立文明上网的意识。 发布健康的日志。 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抄袭他人的作品。师:大家都是文明网络小卫士。大强把自己的日记认真筛选,保存到老师的电脑中了。谁能上台帮帮大强发布他的日志? 请一位会发布日志的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演示发布日志的方法。学生看完后,根据智慧锦囊的提示,进行具体操作,老师巡视辅导。 大屏幕展示: 智慧锦囊一 1、单击进入“空间管理”页面。 2、单击“发布日志”。 3、在“添加/编辑日志”页面中,一定要填写带*的项目。 在这里要把标题填写好,下面的征文内容可以从你已经保存到电脑中的文档理复制过来。也可以直接输入上文章内容。记住可以灵活运用咱们在word中学过修饰文字的方式把你的文章打扮一下。让人眼前一亮,为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4、单击下方的分类,为你的日志选好分类。 5、最后单击“发日志”。 展示学生日志:学生日志发布完成后,通过多媒体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日志,进行自评、互评,在评价中汲取优点补充不足。 活动二:管理日志 师:(多媒体平台展示学生博客上的日志。)仔细读一读这篇日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有错误的日志,可读性很差,还会严重破坏自己的网络形象。 师:如何修改已经发布的日志呢?请小组合作交流解决这个问题。 大 屏幕展示二: 智慧锦囊二: 在“我的日志”下单击“管理”就可以修改日志,该完后一定要单击保存修改。 根据智慧锦囊二的提示,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修改日志,其他同学尝试修改自己的日志。 师:当大家把自己的日志填加到错误的分类里时,可以单击“管理“重新选好分类,把日志放到合适的分类里保存。 活动三:发表带贴图的文章 师:(展示带图片的“寿司”的制作方法的日志)如果说刚刚的操作时一道家常菜,那么现在老师要在博客中给大家介绍一道美味。比较一下你的日志,你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讨论,发现日志中带上与主题相呼应的图片,使日志更加生动,更具说服力。大屏幕展示: 1、在添加/编辑日志“页面“上传图片”处选择“本地上传”。 2、单击“浏览”,选择要上传的图片,然后单击“上传”。 3、单击“插入”。 4、调整图片在文章中的位置。 5、保存并发布日志。 师:快行动起来,让你的日志焕发光彩吧! (三)扩展延伸,体验日志交流 师给学生提供几个有代表性的博客让大家欣赏里面的日志,引导学生探索感悟日志交流的好处。 生交流: (1)“小豆丁”博客中记录了作者收养一只流浪狗的经历。每天的观察、喂养记录使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养狗方面的知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2)“苗苗”博客中记录了他所在班级发生的新闻趣事一幕幕让我体验到他们班是一个乐观向上的班集体,从中分享了他们集体的温暖 (3)“小太阳”博客中记录了作者一步步开始学习写作的蹒跚之路,并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写作的小经验,开阔我们的写作视野 师小结:看来,发布日志可以帮助我们整理自己的新想法、新经验、新收获。并能和大家共同分享。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加深我们之间的沟通。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收获,和伙伴们交流交流。 生交流如何在博客中发布日志、管理日志、发布带图片的日志。并增强文明上网意识,不能随意抄袭他人的作品。体验到了利用信息进行信息交流的无限乐趣。 师小结: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发布日志,浏览博客。博采众长,会让你快乐成长。让我们学会在日志中分享交流。下节课,将你的新发现,新收获带给我们大家。
若小安日记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若小安2 的文章

 

随机推荐